首页 优秀范文 课程与教学的问题

课程与教学的问题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28 17:05: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课程与教学的问题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课程与教学的问题

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问题导学法”;主导作用;主体地位

一、引 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高速发展的教育,要求教师由传统的教学传授者转化为提高的学生素质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二、研究的内容

1.对问题和课堂教学情景的研究

“问题导学法”的问题旨在通过对问题的提出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问题情景,利于主体的合作交流。加强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及情感目标。

2.对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研究

(1)教师主导作用的认识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的行为角色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自始至终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营造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气氛。作为教师的教学方式一定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考方向,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从提出有答案的问题开始到提出无答案的问题结束。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走向生活、社会、自然。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的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2)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学环境中的主人。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应当是自主探究、交流合作,通过自己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去认知、去概括、去亲自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发展他们自身的目的,在此过程中的交流、合作,更能激发和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的内在潜力发挥到最佳程度。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教学中充当着主人的角色,使他们把教学看作自己的责任,而不是教师的事情。

3.加强问题意识及主导作用的体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会不断地解答问题。但是教师应该注意到:教师的问题怎样才能为学生所关注?“问题导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时学生能够自主的提出问题,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一愿望并非都能实现,因为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和习惯需要有一个过程以及有些事物与学生的经验和能力差距较大,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确有困难。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探究的问题也可由教师提出,但教师提出的问题应为学生所关注、接纳和认同,最终能够成为学生自己的问题。

三、“问题导学法”在实施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策略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结合科学课程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实际,从以下几个环节实施课堂教学的优化。师生双边活动的教学流程具体可表示如下:

1.指导课前预习

针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必定和以前旧的知识有必然的联系。教师课前应将教学目标分化,布置学生通过自学能够解决的问题及突破难点、重点所必备的基础知识。留给学生更多的课堂时间和空间去探索更有趣、更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应策略:(1)合理解剖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实际,区分难易。(2)正确处理课堂内外的学习,让学生课外独立探究思考,课内教师引导探究学习,教学目标难易全面得到内化。

2.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

教师提出问题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实施开放性思维。通过演示、分组实验(尽可能多的分组实验)让学生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实现探究自主学习,培养能力。

相应策略:教师问题的提出要针对学生实际;问题的引入力求趣味、新奇、有针对性,能够诱导、启发、激活学生头脑中潜在的知识,使之服务于问题的解决,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但在“列举、演示事例”活动中,就本层次教学目标讲,主要是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因而举例必须贴近生活,生动形象,易于表象;但从整体教学考虑,举例的根本目的是要能让学生从中分析、抽象出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就这一要求讲,列举的材料又必须突出事物的相似本质,即应选择那些能最直接反映问题本质特征的例子,避免使用那些看起来生动有趣,但非本质涉及过多的例子,避免因素过于隐蔽,增加分析抽象的难度。另外,更新教学手段,开展多媒体教学是学习目标达成的有力保证。

3.点拨导学

“问题导学法”的精髓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进行自主学习。不仅着眼于当前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而且更注重于能力的开发和未来的训练。教师导学是学习的前提。教师的导学可多样化,如:启发、讲授、自学辅导、实验探索、问题讨论等。

相应策略:教师的导学应该从导思、导议、导练入手,结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提出的启发性问题不宜过于简单又不能超过学生的实际水平。问题的结论的得出是用“它的意义是什么”,还是用“它说明了什么”或“这是为什么”都值得我们反复推敲。导议的过程中应创造一种民主、合作、主动的教学关系,创设和谐、愉悦、共振的教学环境,师生共同参与讨论,及时指导点拨,善于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并给予激励。

【参考文献】

[1]《物理教师》.2000,(2):1~2.

第2篇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高中英语 词汇教学 问题与策略

一、新课程中词汇教与学的重要性

语言学家Wilkins的一句“Without vocabulary,nothing can be conveyed.”精辟地道出了词汇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词汇在人们的交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词汇教学在语言教学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的始终,是教学中一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从前后课程标准对词汇量的要求可以看出词汇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英语教学者的重视。

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对词汇的要求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当前词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弊端

经过几年的教学,我发现许多老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存在以下几个弊端。

(一)目前,越来越多的学生似乎认为,既然英语考试越来越重视阅读理解,客观试题在考试试题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那么也许没有必要在词汇的学习上花费太多的时间。

(二)掌握了语法忽视了词汇训练。历来的高中英语教学都将语法教学作为重点,词汇作为语言学习的基础的重要地位没有得到重视和体现,仅仅成为语法训练的工具。

(三)对单元词汇不分前后,不分主次,在课前进行集体教学,作统一要求,结果没有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没有重点,致使学生的记忆负担过重,词汇教学效率低下。

(四)教师对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的指导少。英语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是由教与学两个部分组成的,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事实证明,很多学生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学习词汇,却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不懂得如何有效地学习和巩固词汇。

三、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新特点

新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是以“话题”展开的,每个单元都涉及一个全新的主题,所以我在讲新单元前先让学生就其题目展开词汇预测,收集该单元可能涉及的一些词汇。这些词汇可以是学生熟悉的词汇,也可以借助词典补充一些新鲜词汇,以期达到让学生自主扩展词汇的目的。

四、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针对高中生在掌握和运用英语词汇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要经常精进自己的词汇教学策略,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有意识地逐步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词汇学习策略,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在今年的教学中采取如下几种策略来提高词汇教学的效果。

(一)趣味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立足学生乐学。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浓,记忆英语单词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越能得到极大提高。在教学中要不断激发学生对知识渴求的动机,在生词教学中应尽量应用形象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觉得学单词有趣。如我在教solider(战士)一词时是这样做的:我把整个单词分割为sold,I,er三个部分,提示学生用以前所学单词的意思来记住这个新词的意思。sold是卖的意思,i是我的意思,er表示……的人。连在一起就是把自己卖出去的人。战士就是在战斗中敢于奉献自己生命的人。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记住soldier(战士)一词了。再比如我在教carbon monoxide(一氧化碳)一词时,我是这样来教学生记的:car是小汽车的意思,bon为bone骨头少了一个e,理解为骨头四分五裂,xide与side同理解为边的意思,mono理解为在化学实验课中经常遇到的一种气体――一氧化碳在冒气泡(mo,no不就是冒出的气泡的形状吗?),全部联系在一起为小汽车car排出mono一氧化碳造成污染使骨头bon四分五裂跑到一边去xide。别看字母多,学生觉得方法有趣而且容易记得牢,既可以记住字母又可以记住意思。电视上介绍的语言教学专家在教学hippo(河马)这一单词时,不是也教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吗:hi,pp,o,河马的屁屁圆圆的。学生觉得学习单词的方法有趣就会主动去学。

(二)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许多老师在教英语单词时,要么老师读一遍,学生读三遍,要么让学生一开始就听录音,再让个别学生读单词,老师再鼓励学生纠错。第一种方法学生变成了机械记忆,第二种方法有时候存在英式发音与美式发音的混淆,不知该听哪种发音。这都会让学生被动地去记单词,效果当然不会好。我通常在教单词时采取四步曲。第一步,鼓励学生先看音标试着自己读,第二步,让学生认真听我读,第三步,我带领学生跟着录音读,第四步,学生记忆。通过这种方法,学生既能表现自我又能学习地道的英语,他们何乐不为?

(三)帮助和引导学生建构词汇体系

由于教材是以话题的形式出现的,词汇比较散,不利于学生记忆。记忆实际上是信息的输入、存储、编码和提取过程。如果把一个个单词孤立起来学习,难度很大。因此,适当的整理是非常必要的。当你把单词联系起来进行学习,记忆就方便多了。把单词进行科学分类,不仅可以帮助记忆,还可以引发联想,激发学生兴趣。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及时复习,以便强化记忆,加深理解,巩固所学单词。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特点,复习要“趁热打铁”。

(四)温故知新,利用多种活动巩固单词

词汇学习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一段时间不用就会忘记,要和“遗忘”作斗争就得时常复习。学生记忆单词所面临的问题之一是遗忘。学生记忆的单词通常会在一定时间后不能再现或再认。教师要根据遗忘规律,帮助学生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做到及时复习、经常复习,有计划地复习英语词汇,克服遗忘现象,才能巩固所学的单词,提高记忆单词的效率。

五、结语

高中英语新课程词汇量的加大是对传统词汇教学的挑战,使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面临许多问题与困惑,但是教师只要根据新课标的理念,遵循词汇教学的原则,研究词汇教和学的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词汇学习能力,使学生在掌握英语词汇的同时,有创造性地运用词汇,从而达到新课标的词汇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实验)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2010).

[2]英语周报(2008-2010).

[3]中学英语词汇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3篇

一、新教材中的“应用题”教学应该是实现“解决问题”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

1.我们不要有这样的错误观念:新课程将应用题更名为解决问题。显然,应用题与解决问题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传统应用题不必谈了,解决问题是新课程提出的四大教学目标之一,它不是一种知识形态。对教师而言,不仅是教学目标,更是一种教学意识、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对学生而言,则是一种综合的数学能力的培养。

2.传统应用题被纳入解决问题的教学范畴。首先,新教材删除了应用题这一用语,并不是指没有应用题了,而恰恰是因为应用题无处不在。新课程要求教材中数学知识的呈现体现现实性与情境化,所以,过去教材中的大量的试题和文字题很少见了,新教材中的数学知识几乎处处都以应用题方式呈现。于是,再使用应用题这个词已无必要。其次,解决问题贯穿在所有数学内容的学习之中,而不仅仅在应用题中。因而说,新课程下的应用题教学是解决问题式的教学。再次,传统应用题跑到哪里去了?新课程将应用题融合于几乎所有知识的学习之中的同时,设置了“解决问题”单元,如我们现在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中有九个“解决问题”单元,其中绝大部分内容恰恰就是传统应用题。

综上所述,解决问题绝不是应用题的代名词,新课程理念下的应用题教学应该是有身份的,即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目标,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

二、基本数量关系不但要教,还要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与运用

1.传统应用题针对数量关系教学时,过分强调“机械的”、“模式化的”、“大量的”重复性训练,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数学素养的提高。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72页的“作业评比”,课改之前,我们老师为了使学生熟练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这一类型应用题,一定让学生千方百计理解“求小雪比小磊多几朵就是从小雪的红花里去掉与小磊同样多的部分”。尤其要理解去掉的不是“小磊的红花数”而是“与小磊同样多的小雪的红花数”这样的只有同类量才能相减的过程。

那就改吧,于是,解决问题中的应用题教学又变成这样:学生只是把图中的信息说一说,把要解决的问题谈一谈,只要学生能够列式去解答,就鸣金收兵了。看不到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听不到学生应用数量关系进行的推理与分析。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只是停留在具体情境,缺乏在情境基础上的归纳提炼和抽象概括,学生的思维能力只徘徊在低层次上。凡此种种,有关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似乎出现了因噎废食现象,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我们知道,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新课程并没有舍弃数量关系的抽象与概括,而是要求创新数量关系的教学方法,强调在发展学生数学理解的前提下进行数量关系的抽象概括。

2.要结合四则运算意义的教学逐步渗透基本数量关系。首先,我们知道,所有的数量关系都起源于现实生活,产生于四则运算的意义,形成于对同一现象的分析、比较,在把握其本质的基础上抽象和概括得到的。所以说,数量关系好比露出水面的冰山,而四则运算意义则是沉没在冰山下的庞大主体。脱离了运算意义的支撑,数量关系只能是些僵死的等式而已。

其次,新课程教材中,应用题“遍地开花”,虽然也有相对集中,也在“解决问题”单元编排,但更多的是在学完四则运算后展开,不再以类型顺序作为编排主要因素。这其实就是在提示我们,要结合四则运算意义进行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再次,新课程如此刻意淡化类型,重视四则运算意义,主要是考虑学生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过程。如果新教材中的应用题可以唯一地和某个传统应用题相联系,教学任务又变成了传统的“熟悉类型――识别类型――套用方法”。于是,学生就会关注题中的特征词与数据特点,而减少了对数学意义的理解,思考空间很小。淡化类型,解决问题中需要将问题情境转化为数学理解,这一过程不仅让学生获得对数学意义与概念的进一步理解,更让学生经历了数学思考,并树立了策略意识,发展了数学思维。

所以,实际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四则运算意义出发来思考,在学生获得对四则运算意义进一步理解基础上,逐步渗透基本数量关系。

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72页的“作业评比”。现在教学时,学生完全可以利用生活经验将之解决,关键是学生解决后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把这个问题与前面学过的“求12比8多几”联系起来,更要和“整体-部分=另一部分”联系起来。

再比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76页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学生动手摆了,线段图画了,也会列式计算了。但摆、画完后,有没有和加法联系起来,进而和乘法联系起来,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为什么用乘法”?从而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的数学模型。

我觉得只有这样坚持不懈,学生才能真正进行数学理解与思考,逐步建立数学模型,并能解释与应用。

3.在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实际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两种基本方法。现在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从教材提供的生活情境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抽象成数学问题,这是学生的第一个转化。然后分析其间的数量关系,用数学方法解答,这是第二个转化。以往传统教材中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只要学生完成第二个转化,至于第一个转化由教科书“代劳”了。而现在的新教材比较注重第一个转化,经常提供生活具体情境,让学生搜集、整理,这是长处。但在完成第二个转化时,往往一带而过,显得十分单薄,甚至认为学生了解了生活情境,就自然而然的会列式解题,不需要去解析其中的数量关系。

我认为,这时正是引导学生掌握从条件入手或从问题入手这两种分析方法的最佳契机。实际教学中有这样几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59页的两步应用题。

学生提数学问题,教师有目的板书。

(1)6条小船,每条船上有4名同学,一共多少名同学?

(2)有24名同学玩碰碰车,每辆坐3名同学,要多少辆碰碰车?

(3)6条小船,每条船上有4名同学,这些同学玩碰碰车,每辆坐3名同学,要多少辆碰碰车?

学生会解答哪一个,就解答那一个。

学生解答板书后,我引导学生观察。学生发现很多,我抓住学生说(3)就是(1)(2)合在一起,引导从加法上看(3)等于(1)加(2),解答(3)这样的两步应用题也须要想到(1)加(2)吗?

引导学生会从条件和问题两个方面入手思考。

从教学效果上看,学生只有掌握基本的分析综合的方法,才能在获取信息后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学会解决问题。也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真正地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混沌走向清晰,数学思维能力才会有质的提高。

三、既要重视例题教学,还要重视练习题教学

1.新教材中的应用题分散在各单元教学中,题目中既包含了传统应用题的所有例题,又增加了新的知识点。因此,从例题到练习题变化较大,往往例题是一种题,习题却出现多种题目。这种情况太多了,不胜枚举。这样安排的优势是能促使学生关注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不足是学生少了必要的模仿巩固,一部分学生在解决新问题时出现严重的思维障碍。

2.我主要从两方面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当练习题中出现新的题目时一定要按例题的教学方式去教学。其次,新的题目教学完后,要适当增加模仿练习,巩固技能。注意这里是“适当增加”,练习的题目教师可以自编,也可以从教辅书上去找。有些教师为了省事,要求全班同学统一买同一种教辅书加大练习量和题型变化。我觉得这等于又回到了传统应用题的机械训练上了。教师手中可以有教辅书籍,从中选一些有价值的、有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去解决,这是可取的。

第4篇

摘 要:简单分析问题中心教学模式理论及其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问题中心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的实践运用,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问题中心教学模式;课程教学;实践运用

0 引 言

近年来,随着我军教育改革政策的不断深入贯彻落实,人们已经提出各种各样新颖且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问题中心教学模式作为其中的一种,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成效十分显著,对学员学习能力的提升很大。对此,深入研究和分析问题中心教学模式的理论意义和作用,详细探究其在实际课程教学中的实践运用,对我军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1]。

1 问题中心教学模式理论基础

对于问题中心教学模式理论的研究与分析,众多教育学者都有相应的涉及。实际上,问题是一种困难的体现,而学习的过程,则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部对策。教员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对困难和问题进行分析;学员通过找出问题,剔除困难,从而获取知识[2]。

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实际上问题的产生和存在是具有创造力的体现,其发现的过程和解决的过程都是考验一个人创造能力的重要体现。正是因槲侍饣嵩丛床欢希一直存在,这就为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最好的资源与契机,许多教员都想要将问题带入课堂,从而让学员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思维与价值观的变化。这样的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3],而众多教员也试图探索出更为符合该模式的教学方法与途径。

针对这一问题与模式的探究,维果斯基曾给出过相应的理论启示。维果斯基是社会文化理论的创始人,其理论在社会发展、社会文化进步以及社会历史成因分析方面产生了重要的意义,指出人的生命活动发生在社会文化环境背景中,而一个人的内心变化与心理波澜的历程,都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体现[4]。这一理论在问题中心教学模式的建构与落实中,也确实带来众多的影响与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问题将课堂教学和学员的个体发展情况联系与结合起来。

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之下,教员要明确课堂教学本身不再是其单方面的知识灌输行为,而学员也不再是课堂被动的知识获取者。课堂教学应该将学员作为主体并且通过学员的自主发问、自主研究和自主探索,形成一种开放性、生活化、民主性的课堂教学氛围,因此也可以将问题中心教学模式理解为教员和学员的一种必要互动,相对开放的互动关系必然会促进课堂教学现状的改观。

(2)创设问题情景的课堂教学是发生学引导之下的情景教学。

发生学是指在地球历史发展过程中生物种系的发生和发展。这个概念不单用于动物种系的发生与发展,还强调对主客体共同作用的发生认识论原理的运用,并会用在系统学各个层面的分类单元上。

发生学的概念相对深奥,这就说明从微观的角度进行分析,个体与环境之间在不断发生着关系,而这种关系之间的互动过程,恰好是个体、人际以及社会和自然之间的相互互动。将这种理论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就会强调教学过程与学员发展之间所产生的真实互动性特点。教学情景是不断变化的,而学员对世界的了解也是随着认知不断突破的。课程教学必须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设计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反映了学员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和思维动力,也为学员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宽松的环境,确保课堂教学效果。

(3)问题中心教学优化。

在维果斯基的理论中,其认为个体的发展许多时候都不能单凭成熟情况决定,而是需要其余至少两个确定因素,才能对发展情况进行判定,因此,为了更客观地获得结果,就必须对课堂教学和个体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进行阐述与研究。这两种发展水平分别是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对一个人的评价不能只局限于某一方面,可以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引入,即用在教学过程中就体现为只有超前掌握教学要求的学员,才能获得不一样的学习体验。问题中心教学模式正是帮助和引导学员发展的良好方法,让学员先接触到问题,从而获得相应的启示。

2 课程教学中应用问题中心教学模式的优势

2.1 让学员形成直观的感受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哪一阶段的教学开展,教员往往都会忽视学员的主观感受与体验,因此学员在思维与情感上始终处于禁锢的状态,在行为理论的指导下逐渐沦为学习的机器,导致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下降,若从生命角度来看,其生命活力也在不断降低。当前所提出的问题中心教学模式则充分展示出人本主义思想,并且将学员的主观体验与情感作为出发点和重中之重。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员直接参与和直接体验的过程展现;而教员在设置问题、分析问题、表述问题以及引导学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是在对学员进行必要的引导,从而让学员具备自觉学习的能力。

2.2 启发学员进行自由创造

问题中心教学模式可以启发学员进行自由创造,这符合人本主义理论的要求,即学员作为个体,在进行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不断自主追求与创造,而这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则是将学员作为课堂教学的主题,并且将学员的实际发展目标以及成长学习需要作为教学开展的主要依据。这个过程可以为学员形成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从而让学员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得到激发与启示。学员在一种相对宽松、自由和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无论是对问题的认知理解,还是对问题结构进行拆分,都可以让学员的创造力得到彰显。

2.3 对学习与知识内容进行建构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知识建构本身并不是一种相对客观的体现。在知识的传播过程中,利用问题将知识结构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学员形成相对系统的知识体系。知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其会伴随着时间的变迁以及社会的发展产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对于社会中存在的一切问题的解释,也都会不断深化。用问题对知识与学习内容进行建构,实际上符合当前这种不断变化的社会客观环境。问题本身不需要最终的定性答案,而是需要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阶段给出最为适合的回答。学习的过程也是如此,教员并不一定要求学员采用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进行解答,而是需要学员在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方式以及看待问题的态度上,都有差异性体现。

3 课程教学中问题中心教学模式的实践运用分析

3.1 问题“刺激”教学

在课程教学中,学员能够自发主动地投入和参与,是整个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和进行的重要因素。毕竟,学员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其主动性、积极性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动力和生命力。问题“刺激”教学,就是帮助学员将自己内在的、已学的知识基础与学习目标和学习需求建立起有效且系统的联系;利用问题将学员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乃至学习热情充分激发,利用问题将学员内在的、渐渐遗忘的基础知识完全激活,使其已经构成的相异构想完全暴露出来,这样,学员便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并参与学习中。

例如,教师在讲解图像制作――Photoshop制作母亲节贺卡时,让学员学会软件工具的使用,同时通过问题刺激和培养学员的创造能力。知识技能目标是学会应用图像处理软件,情感方面是通过母亲节贺卡挖掘内心深处对母亲的情感,培养学员的想象力和对图像进行艺术加工的兴趣。

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教员对于问题的设置应该循序渐进。首先,教员应该安排较为“本原性”的问题,由此将某一具体知识主题的方法、思想、观念等进行原始化、朴素化以及本质化表达,将学员引入更深层次的学习领域,从而帮助其了解并深刻体验知识内容的本质和内涵,使学员的学习原动力得到不断激发;然后,在学员都能理解和认知问题本原的基础上,教员可以设置相对较难的隐藏性问题,为学员安排并设计一些问题障碍,使学员的思维留有一定的“空白”,可供其自行探索和想象。在这一点中,最为重要的是要为学员营造一个问题课堂的氛围,让学员在疑问之中找寻疑问,不断培养并提升学员的质疑和询问意识,使其思维空间和思维方式不断得到延伸和拓展,从而充分激活学习思维。最后,教员还应该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尽可能地贴近学员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同时,与这些问题配套的,还应该设置相应的激励环节,尽可能做到奖励和鼓励并重,这样就可以将学员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学习热情充分激发并持续保持。

3.2 问题“引导”教学

引导,是教员在整个问题中心教学模式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作用。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员对学员学习的指导和引导尤为重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学员能力以及学员需求,教员可以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和资源,设计并安排合理的教学进程,通过创设各种趣味性和价值性高的问题,为学员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以确定整个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在整个过程中,教员通过自我教学方法和策略的调整,可以引导学员积极探索和发现,从而提升和发展学员的思维及相关能力。例如,在学习《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一节时,教员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场景,展示1958年《人民日报》报道的广西环江县红旗农业社水稻亩产65 217kg和“”宣传漫画,牧童骑在硕大无比的肥猪身上,学员看后会非常惊讶,这时通过图片引导学员提出问题,那时报纸有严重的失实报道,有人相信吗?

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教员对学员进行问题引导时,首先需要对问题进行拆分或群建立,也就是说,对于立意不明确和辩证关系较为复杂的问题,教员需要对其进行拆分处理,使学员对问题的理解和认知更加简单直接,教员对学员的引导也更加有效。对于立意相同、主旨相似且具有一定递进性的问题,教员就需要对其进行群建立,将这些问题按照含义的深入程度进行顺序排列,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员对其进行思考和讨论。这样,教员对学员的引导作用就会更加显著,学员的思维也会逐步拓宽和延展。然后,就是引导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抓准时机对学员进行适当的引导。引导不同于直接的知识灌输,需要时机适合且适度,无论是时机还是引导的度,都是很难把控的。通常情况下,在学员产生认知冲突、发生知识争议、思维停滞时,都是教员对其进行引导的重要时机。在关键时候,恰到好处地引导是对学员解决问题和提升能力最直接且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4 结 语

综上所述,问题中心教学模式不仅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我军整个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员应该在深入了解问题中心教学模式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问题中心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我军课程教学的高效性改革。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1602491)。

第一作者简介:卢灿举,男,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用,。

参考文献:

[1] 陈青云. 问题中心教学模式探究与应用[J]. 基础教育, 2011(3): 35-42.

[2] 鲍雪松.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4): 118-120.

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对策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追求“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宗旨。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改理念,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不断调整教学方式,积极探索教学突出的问题与对策。

一、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从对新课程教学实施情况调查看,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新课程精神认识不足,“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还相当普遍,无法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二是对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要求认识不足,加上教师自身的观念落后,未能发现新教材的潜在价值,更无法体现其改革精神;三是教法陈旧单一,重教轻学,包办代替,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四是偏重知识与技能目标,忽视过程与方法。显然,这样的教学理念严重制约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全面发展。

而新课程下的化学教学则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首先端正教学思想,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宗旨,创建富有个性化的课堂,让学生通过课堂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提升。其次是建立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机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注重挖掘学生自身对学习的渴望和潜能。再次是注重教法改革,创设适合学生探究学习的良好情境。例如,学习苯的同系物概念时,设计如下问题:苯的同系物的结构特点是什么?苯的同系物与芳香烃、芳香族化合物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符合这一通式的是否都是笨的同系物?这与干巴巴地讲什么是笨的同系物概念相比,学生对“苯的同系物”理解更深刻,其教学效果能不好吗?

二、探究教学追求形式

新课程教学改革重视探究教学,但从新课程实施情况来看,探究教学很不理想。一些学校领导,尤其是决策者,教育观念陈旧,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只要表面,不要实际。一些学校把探究教学搞成了形式化,误认为新课程课堂教学都要进行探究,所以,不管内容是否符合,每堂课都安排成探究。例如:探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探究“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探究“乙烯的实验室制法”等,大有上课必探究之势,结果浪费了时间,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一些教师将探究教学搞成了“注入式探究”,学生没有自主探究的机会。换汤不换药,还是老一套,把探究搞成了包办代替、一讲到底等等。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教学探究的重大意义,并认真研究新课标,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努力营造自主、合作、体验和发展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究学习的主人。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下列几方面寻找课题:验证或探究性质方面,如关于二氧化硫性质的探究,氯水性质的探究,对过氧化钠漂白性的探究等测定物质纯度方面,如碳酸钠中氯化钠含量的测定探究;实际应用方面的,如加碘盐中碘元素含量的测定探究。因此,学好、用好新课标是制定有效教学目标的前提。我们要采取多种渠道了解学情,达到对学情了如指掌,才能使教学目标更准确,进而取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教师要把握适当的教学进度,是提高教学目标准确性的根本保证。

三、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和连续性

基础教育是为了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三维目标的着眼点,正是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我们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行为实施也就必须遵循这些要求。由于“知识与技能”属于结果性目标,即学习结果可以测量与评价,而且也是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基础。所以,这一目标的确立要准确和具体,从而便于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效果进行定性的评价。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属于体验性目标,由于情感和意志的变化是一个长期性的教育,是一个价值标准不断内化的过程。作为教师很难预料在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的内在情感会出现那些变化,不可能通过一次、两次的快乐体验,就可能形成对化学的长久兴趣。特别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持久而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在“离子键”教学目标的制定中,学生学习的快乐体验和对学习兴趣的形成,是通过对所学的“离子键”知识的正确应用中体现出来的,教师在教学中可有意识地不断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所以,对这些目标的制定要有“全局”观念,要有计划地去完成这些教学目标。

四、教学反馈缺乏针对性

教学反馈是课程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但很多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即使在今天的新课程教学中也没有看到它的重要功能,甚至还存在一些偏见:一是认为教学反馈仅仅靠课后布置作业,所以不认真研究教学反馈的方式方法;二是课堂内不搞教学反馈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所以教学中尽量少反馈或不反馈;三是教学反馈存在随意性主要表现有,偏离教学目标盲目布置作业,把反馈看成是一种装饰性的程式,随意拼凑几个“习题”,以为有题目就达到了反馈的目的。或把反馈理解为终端反馈,缺乏有效的教学过程反馈,使反馈失去了教学调节的功能。其实,教学反馈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所以课堂教学应在反馈中反思,在反馈中推进,在反馈中巩固。

实践证明,一个完整的反馈过程必须包含三个要求:预测目标、反馈信息、调节矫正。我们要认真研究教学反馈的方法,并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备课中首要设计好反馈的内容,明确反馈的目标,提高反馈的针对性;二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反馈,特别是不要仅靠课后作业来反馈,而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随时进行反馈,并且注意反馈形式要灵活多样,如提问、讨论交流、问卷调查、小测验……及时掌握反馈,使反馈的效果大大提高;三是充分利用课后作业进行反馈。布置的作业要有针对性,把握准确的学习信息,才能有效地去调节课堂教学,进而提高课堂效果。

五、要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有些教师认为,新课程只不过是知识呈现方式上的改变,知识点上没有多大的变化,所以课堂教学还是原来的一套做法。其实新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做了精心的呈现,老课程只是呈现的方式与新课程呈现的方式有明显的差别。新课程与老课程最明显的一个区别,或者说是新课程一个突出的理念是,强调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在过程和方法中,知识与技能得以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感悟和提升。而实施过程和方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课堂教学的互动。从现实的教学情况来看,课堂教学中真正能得到比较充分互动的是很少的,通常只在某些公开课上能见到。教师们通常担心互动以后会导致课堂秩序难以掌控,有时会出现“乱哄哄”的现象,更担心课堂上知识和技能目标难以落实。这种想法虽然不无道理,若教师精心备课,创设良好的教学情竟,设置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有序开展教学活动,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展不同形式的互动,如学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与小组互动、小组与小组互动等,则是教学相长的好事情。有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不主张只推广一种教学方法。教有规律,但教无定法。只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就是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该因人、因环境、因教学内容的不同而不同。在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用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多的收获,就是好的教学方法。

第6篇

关键词:文学概论;双语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275-02

一、文学概论课程双语教学的现状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深,早在2001年,我国教育部就提出,今后本科教育20%以上的课程必须进行双语教学,尽快与国际接轨。十几年来,国内双语教学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有一些与西方文学、西方文化联系紧密的专业课程,非常适合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例如外国文学、西方文论等专业课程。在这些课程中,文学概论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由于其中涉及大量源自于西方的文学概念和文学理论,也适合采取双语教学的方式。目前,国内各大高等院校使用的文学概论教材,以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为代表,普遍以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中的“文学四要素说”为结构依据,围绕文学本体论、作品论、作家论、接受论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中除了纳入中国古代文论的诸多优秀成果之外,还借鉴西方文艺理论,大量引入了一些重要的西方文艺理论概念和具有重要价值的学术观点。在文学概论的日常教学中,如何使用双语教学,以更好地达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已经成为国内高校进行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国内高校文学概论课程使用英语的教学模式有两种:第一种是以英语专业为依托,在课堂上完全使用英语教学。这种模式对英语能力要求较高,无法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文学概论课程通常开设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二个学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英语使用能力方面,存在着阅读能力与听说能力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阅读并理解西方文艺理论原著,但在课堂上直接使用英语授课,学生在听力上的接受就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障碍。第二种模式是用PPT课件上的英文内容进行辅助,实际上仍然主要用汉语进行教学,这种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成了对教材的翻译,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语互动。如何解决《文学概论》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教学改革课题。

本文旨在总结以往文学概论双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方案,以促进《文学概论》的双语教学。

二、文学概论双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从目前国内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来看,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大多还是采用母语教学的形式,即便在尝试进行双语教学改革的院校,文学概论教学采用的也是母语为主、外语为辅的形式。之所以没有采用完全外语教学的范式,一方面,考虑到师生外语能力以及运用外语熟练程度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在于双语教学不同于语言教学,在语言教学中,语言仅仅是教学目的[1];而在双语教学中,教学的目的则是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是学习和训练语言。

在文学概论的双语教学实践中,目前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我们重视。

第一,双语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目前国内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其人员构成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留学归国的“海归”,另一类是在国内接受教育成长起来的中青年教师,这批人是目前国内双语教学的主力。双语教学不但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扎实的外语功底和外语听说能力。“海归”教师符合这个条件,但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对双语教师的需求。在国内成长起来的中青年教师缺乏外语培训,更缺少国外语言环境的浸泡,其双语教学能力要弱一些。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双语教学师资方面的薄弱,与本专业主要师资力量的专业背景有很大关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大多出身纯粹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背景,极少有外语专业背景,也很少有留学或者国外长期访学的经历,这就导致了外语语言能力的缺陷,在使用外语时,往往是长于阅读理解,短于演讲辩论。外语发音不够清晰、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效果。

第二,学生之间外语能力差异较大。在运用外语进行专业学习的能力方面,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较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读写技能发展较为均衡,外语能力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听说能力上。一般而言,来自发达地区、大中城市的学生,听说能力稍强一些,来自小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听说能力就要弱一些。在课堂上,由于学生们的听说能力参差不齐,使用外语材料授课就受到很大制约,外语材料使用得多了,听力程度差的同学反应不过来,外语材料用得少了,程度好的同学又吃不饱。

第三,教学设备与教材问题。在高校双语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设备发挥着非常便利的辅助作用。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实现了普及,但在使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高校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存在着重购置、轻维护、轻管理的倾向。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购置,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目前高校在这方面的投入还是比较重视的。但是在多媒体的管理和维护方面,有些地方就存在问题。在一些学生和教师流动性较强的教室,周边设备的损耗现象比较严重,常常出现麦克风发不出声、投影仪灯泡烧坏的情况。由于教学楼内众多教室上课时间集中,多媒体控制室工作人员又很少,出现问题之后,一般无法立即解决,这就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另外,在文学概论双语教学专用教材方面,国内还是一片空白。国内没有现成的双语教学教材。在目前的文学概论双语教学中,教材使用是一个大问题。既没有引进国外的优秀教材,国内也没有做出编撰双语教材的尝试。学生依据的往往是国内较有代表性的文学概论教材,教师则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制作教学课件来实现双语教学材料的充实。

三、解决问题的途径

在文学概论双语教学的尝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比较棘手,但我们也不是无计可施。通过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双语教学实践,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文学概论课程的双语教学效果还是大为可期的。

第一,师资力量问题的解决。我们注意到,新加坡的双语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学习的范例。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教师近一半是外籍教师,他们来自教育水平发达的国家,如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全都来自著名学府,教师以英文授课。由于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教师资源,新加坡双语教育的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1]。新加坡援引国外名师的做法值得我们效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目前国内高校的财政状况足以支持、或者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引入外籍教师,以改善国内的教学水准。以我国高校之多,学生数量之巨,外籍教师的引入不可能占据高校教学的主流,但是却可以借此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经验,带动国内双语教学的水准。

除了积极引进外籍师资之外,还要大力培养国内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高层次学历教育制度的完善。目前高校中,青年教师成为本科教学力量的主体。这些青年教师大都具有硕士、博士以上的学历,具有良好的外语功底,具有培养和提高的潜力。完全可以通过留学、国外访学或者短期语言培训的方式,提高他们的双语教学能力。

第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双语学习中的语言障碍。学生在学习双语课程中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语言能力。由于语言环境缺乏,高校学生在外语听说读写诸方面的能力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的问题。一般而言,学生在运用外语时,听说能力要滞后于读写能力。在没有充分预习教学内容的情况下,课堂教学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外语听说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很少有课前进行预习的。学生是否愿意自觉进行课前预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一个好的教师,凭借其渊博的学识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够有效地说服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此外,由于目前双语教材付之阙如,教师还应当给学生提供充实的双语教学材料,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第三,编撰双语教材,充分利用教学设备,革新双语教学手段。教材问题的解决,有两种思路。一是引进国外的原版教材,二是自编教材。国外的原版教材价格偏高,考虑到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直接引进不太现实。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由国内知名高校牵头,自编双语教材。这样编写的教材,能够贴近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接受能力,甚至比直接引进教材更有优势。

在多媒体设备已经普及的条件下,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制作双语教学课件,补充与专业相关的双语资料,提纲挈领,聚焦文学理论知识要点。多媒体教学能够综合运用声音、文字、图片等媒介手段,有利于调动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互动的形式增强课堂教学效果[2]。

此外,新媒介的发展日新月异,双语教学完全可以利用公共电子邮箱、飞信、Q群、微博等现代通讯交流手段,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辨难答疑,作为网络双语教学平台的补充。

四、结语

使用双语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专业能力,与世界知识体系接轨,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而言,双语教学是时代的需要[3]。在双语教学中,教师只要能够课前做足准备,照顾到非外语专业大学生的外语实际水平,充分发挥多媒体以及Q群、电子邮件等现代通讯手段,帮助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就能保证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通过完善双语教学,帮助学生养成使用双语资源的习惯,丰富学生的专业资源选择,健全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无论学生将来选择进一步深造还是直接投入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工作,都会有极大的助益。

参考文献:

[1]李晓娣.新加坡双语教育对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4,(2).

第7篇

关键词:问题导向;运筹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4-0101-03

一、概述

运筹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交叉性强的一门科学;运筹学是平行于数学、经济学等学科的一级学科,又被称为管理科学。自20世纪30年代末运筹学被提出以来,它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在国际上收到了广泛重视,并应用于军事、经济、管理等各个领域。该课程被设立为物流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建立模型,定量分析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该课程的理论教学体系己完善,但是实践教学环节还比较薄弱,对于数学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学习运筹学没有动力。

在本科教育中,国内绝大多数高校都将运筹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开设,也有很多关于《运筹学》教学方法的研究,主要研究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直观教学法、Sandwich教学法、游戏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等,其主要目的都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导向教学法目前在经管类专业课中应用比较广泛,但应用于运筹学这类以数学建模为手段的基础课还没有具体的操作流程与考核办法。

二、目前高校运筹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重点与培养目标不符

教育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财政部联合《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我国推进的一系列重大战略中,迫切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对于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专业型”人才为目标的高校来讲,每一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及每一个课程的教学目标都应围绕“应用型、创新型、专业型”展开。

目前高校对运筹学的教学目标有两大类,一类是重视数学推导演算的理论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多用板书和传统讲授的方法进行,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兴趣,且学生除了用笔算推演外,不会使用Excel,Matlab等软件来求解运筹学问题,因此没有办法把这门课学习的内容有效的应用于解决专业问题上;另一类教学目标是单纯重视运筹学的实用性,这种教学方法多以上机操作的方式进行,让学生通过用Excel和Matlab对已知问题进行求解,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并不能掌握运筹学的建模原理与方法,不能把所学知识联系到实际问题上。

(二)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高校中有很多专业开设《运筹学》课程,但所学内容不针对专业所需,而是根据运筹学基本知识体系讲解的(如表1所示),由于课时限制,大部分内容没有办法讲解的面面俱到,很多与本专业相关的内容没有办法讲解透彻。

(三)考核方式不灵活

目前,很多高校运筹学的考核、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综合学生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且往往采取闭卷的考试形式,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忽视对实践能力的考核。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而运筹学涉及的数学知识比较多,手工计算量大,因此期末考试不及格的人数较多,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

三、问题导向教学法的优势

(一)问题导向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导向教学法以提出问题为教学主线,能帮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改变学生对运筹学课程的印象,改善学习效果。

(二)问题导向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问题导向教学法是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前提出生活中存在的开放性题目,让同学们思考,并运用现有知识体系进行一轮尝试性建模活动。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后再进行一轮建模活动,并通過求解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三)问题导向教学法丰富了对学生的考核方式

小组研究成果展示是教学考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针对当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专业运筹学课程考核单一的现象,可以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考核体系,将传统的闭卷考试改为问题分组讨论、研究成果展示、课堂表现、作业、笔试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运筹学知识求解现实问题,不仅要有定性描述,还要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这样可以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基于问题导向教学法的运筹学教学模式

(一)确定教学内容

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专业特点,将运筹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精简为四个部分:线性规划模型,整数规划模型,网络与配送模型以及库存模型,如图1所示。调整后的运筹学教学内容更具专业性,有利于深入讲解与专业相关的重点难点,更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用于解决专业问题。

(二)教学流程设计

基于对问题导向教学法的研究,并充分考虑我院运筹学教学现状,对运筹学教学过程及组织方式进行设计,将教学过程分为“问题设计与提出——组织分组讨论——重点与难点讲解——小组汇报点评——总结评分考核”五步,如图2所示。

1.问题设计与提出

结合问题导向教学法的特点及教学内容,从现实生活中选择适当开放性案例分析类题目,设计出分析问题的不同角度启发学生,在理论讲解前将问题发放给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设计的具体问题如表2所示。

2.组织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10人小组,并对小组进行分工,在小组展示后在小组内部进行不记名投票,投出在小组中贡献最多的三名成员。以小组表现和小组投票结果对小组内每个成员打分。

3.重点难点讲解

以开放性问题切入点为导引从建立模型,到求解模型的过程进行深入讲解。

4.小组汇报点评

各个小组汇报成果,从建模求解的完整性与创新性两个方面对小组汇报结果进行评定。对优秀的研究报告进行整理,尝试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

5.总结评分考核

适时进行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具体方案如下:出勤情况占10%,小组展示40%,笔试占60%。其中,优秀且具有创新性的小组展示将被推荐为大学生创新项目,并运用与毕业论文撰写中。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运筹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课程,目前在高校物流专业运筹学课程教学中存在方法单一呆板、师生互动式教学方法不足的问题。本文提出在运筹学课程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向教学法贯穿整个运筹学模块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正确运用各种模型来分析和解决物流领域中的实际问题,对于培养“应用型、創新性、专业型”人才的目标应是一种探索。

第8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问题;对策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分析新课程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立足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的同时,也促使学生的情感、素质、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

问题一:教师教学思想的局限

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一些教师的化学教学模式依然没有转变,再加上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的思想依然不能完全转变成新的教学观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依旧延续着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于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地学习根本看不到化学的价值和作用,找不到探究化学的积极性,导致化学课堂的效率严重受损。

策略1:联系生活实际,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

化学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在人们生活和生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将与化学教学有关的生活实际引入课堂,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习。

例如,在教学《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让学生认识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出示了三则材料,材料一:伦敦烟雾事件;材料二: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材料三:氮氧化物与空气中的水结合最终会转化成硝酸和硝酸盐,硝酸是酸雨的成因之一。三则材料的分析可以让学生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对我们的生态环境的危害及防治措施,从而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含氮化合物的知识,也使学生树立珍惜美好大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

问题二:教学目标的片面

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我们的教学目标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但一些教师为了应对高考,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取得好的成绩,在设置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点的掌握,忽视了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等方面的提高和培养,这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完善教学设计,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

策略2:精心备课,完善教学目标

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要抓好备课这一环。而且,在备课的环节中,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备课的开始,本节课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模式的选择都是建立在明确教学目的的基础上的。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在充分理解教材内容的过程中,设立完善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铁、铜的获取及应用》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知识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铁、铜的存在形式及常见的冶炼方法,掌握高炉炼铁的化学原理。(2)学习铁、二价铁、三价铁三者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能运用有关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分析转化过程,掌握铁离子及亚铁离子的检验方法。情感目标:(1)通过对我国铜铁业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从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2)通过对二价铁和三价铁的相互转化和各种实验现象的预测,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能力目标:借助探究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在为教师的教学方向确定基调,教师不能将其成为形式和摆设,要认真贯彻落实到实际教学过程中。

问题三:盲目跟风,错误地理解新课改理念

在新课改基本理念的指导下,一些教师不能对基本的教学理念做出正确的理解,过于追求面上的形式,因此,导致基本的课程理念根本不能切实贯彻到教学过程中。而且,盲目的理念贯彻还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在一些教师的化学课堂上,充斥着一些关于是与非,对与错的问题,课堂上师生也有了互动,但是,这样的问题思考只能是浪费时间,根本不能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如,一些教师在倡导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是一上课就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学,学生就像没头苍蝇一样瞎撞不知道该从何处学起,使得学生根本找不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得不到提高。所以,下面就对上述两种情景的解决策略进行简单介绍。

策略3:有效提问,分组学习

(1)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提高探究能力

问题是探究的基础,是创新的前提,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教材,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钠、镁及其化合物》时,在学习有关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时,在课堂上我按照教材中“钠与水的反应”的实验步骤进行了演示实验。在直观的实验展示之后,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实验结束之后,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①为什么金属钠要保存在煤油里?②根据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确定钠与水反应的生成物吗?请将你的分析与同学讨论,写出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而且,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的探究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学生在形象的实验展示中学习的探究欲望也会被激发。

(2)开展小组自主学习,凸显课堂主体性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

例如,在教学《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时,我采取的是小组自主学习的模式,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性,在授课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①从物质组成上识别有机物和无机物。②知道怎样的有机物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③了解淀粉、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是食物中的主要有机营养成分。教学难点:①理解有机物和无机物在组成上并没有严格的区分标准。②知道自然界中有机物占绝大多数,种类繁多,性质各异。之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结合教材内容和课外一些资料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最后,教师再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样将大大缩短学习时间,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问题四:评价机制不完善

对于高中生来说,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任务都在围着高考进行,所以,一些教师忽略了评价在这一时间段中的价值,总认为现阶段的学生已经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性了,所以,不需要教师对其进行过多的评价。还有一些教师采用的依然是终结式的教学模式,评价学生的好与坏还是主要依靠学生的成绩。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两种思想都不能体现出评价的价值,都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策略4:倡导自我评价,完善评价机制

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我们不仅要采用形成性评价,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并在自评、互评的过程中扬长避短,既可以明确自己的优缺点,正确地认识自己,又可以借鉴别人的优点,弥补自身的缺点。而且,在这样的过程中,也有助于教师和家长多角度、多层次、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当然,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有助于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激励、自主发展。所以,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教师要倡导自我评价,完善评价机制,使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正确地认识自己,重拾学习的信心,并以一个良好的心态走向考场。

上述几点简单介绍的便是新课程理念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我们的应对措施,所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准确地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学生为切入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获得综合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浙君.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初探[J].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