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分享式教育教学

分享式教育教学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28 17:05: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分享式教育教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分享式教育教学

第1篇

一、“大课堂、小组织”教学的实施办法

以我校高一年级体育课为例,高一年级现有10个教学班,学生人数是512人,我们把10个班分成两大组,每5个班为一组,5个班同时上体育课。我们通过事先摸底、问卷调查,并根据我校现有的场地器材、师资力量、北安市每年的比赛项目设置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运动技术等情况,将体育课分成六个专项教学单元:1.乒乓球(30人);2.足球(44人);3.篮球(40人);4.排球(48人);5.健美操(52人);6.武术(48人)。教务处排课时,把该年级同组的体育课排在一起,每周两次课,上课时该年级的同组学生同时上课,形成了五个班同时上课的“大课堂”模式。教导处安排六名在相应项目中有专长的教师任课,每次上课进行考勤,每学期除了对学生进行专项技术和素质的考核外,还要进行全面的身体素质考核、理论考试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测验。

二、“大课堂、小组织”体育教学的理论依据

“大课堂、小组织”教学是一种体育分项教学方式,其理论依据有三:1.国家规定的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我们所开设的六个项目,不仅能全面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能够使学生的体育特长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学生的专项运动技术水平。2.与选编体育教材的原则相统一。我们所开设的六个项目(模块),满足了高中学生的实际需求,符合省市运动竞赛的项目设置,并且与课余训练相辅相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发展。3.符合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规律。高中阶段的学生,身体进入稳定生长时期,骨骼、肌肉和心肺系统发育基本成熟,承受力增强,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选择能力,对于学习他们爱好的项目特别感兴趣,且不遗余力。由于分项教学都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感兴趣的项目,所以学生学习起来热情很高,表现特别积极,运动技术提高快,学习效果好。

三、“大课堂、小组织”体育分项教学需具备的条件

1.师资条件。我校六名体育教师各有所长,分别在篮球、足球、排球、武术、乒乓球和健美操形体训练方面具有专业水平,对各自的专项训练方面有一定的经验。

2.学生班的编制。学生先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上报自己喜欢的学习项目,再通过教师的调节分别编入六个教学班。相对于以前的教学班人员编制减少,更利于专项教学。

3.课时安排。由教务处和年级组把每个年级中5个班(或4个班)的体育课安排在同一时间,保证同时上课,每周两课时。

4.场地、器材。我校器材方面能充分满足分项教学的需要,各项器材完备。场地方面:4块篮球场,可保证篮球项目的教学;4块排球场,可满足排球项目的教学;文化广场可保证武术和乒乓球教学的需要;健身房可开展健美操的教学;一个标准足球场可满足足球项目的教学。

四、“大课堂、小组织”体育分项教学的效果

自我校实施“大课堂、小组织”教学模式以来,学校对体育教师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配,统一安排课节、统一上课,教导处还定期对分项教学情况进行巡查、考核。由于在平时的分项教学中,学生详细学习了各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战术配合以及规则和裁判法,且掌握得较好,因此在各项比赛都发挥了较高的水平。2006年和2008年,我校在北安市田径运动会上获得高中组团体第一名。2008年和2010年,获得高中组田径总分第一名。2006年至2008 年,在市中小学乒乓球赛上,连续三年获得高中女子团体总分第一名。2006年至2012年,连续6年获得市高中男子篮球赛第一名,并多次获得高中女子篮球赛第一名。

第2篇

[关键词]天然橡胶分析与实验 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创新能力

《天然橡胶分析与实验》是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我校地处热带地区海南,是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天然胶乳、天然橡胶的分析、加工及应用方面的内容为我校所特有。通过《天然橡胶分析与实验》实验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对鲜胶乳的质量检测、浓缩胶乳的质量指标的检验方法及固体生胶质量指标的检验方法必须掌握。学生在校期间能否学好这门课程,关系到他们的专业素质、科研开发能力和生产的适应能力。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同时,又要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同教研室老师研究探讨了《天然橡胶分析与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提高了教学效果。

一、《天然橡胶分析与实验》课程现状

《天然橡胶分析与实验》课程有如下特点[1.2]:第一,实验内容较多。实验内容包括鲜胶乳、乳清的成分和性质的分析与试验,常用化工原料和制胶用水的分析与试验;浓缩天然胶乳和天然固体生胶的化学成分和性质的分析与试验,其所涉及的内容较多,范围较广。第二,每个实验所需的时间不同,有些只需要2个小时左右,而大部分需要较长的实验时间才能得出实验结果,例如生胶成分分析中丙酮溶物含量的测定,其实验需要10个左右的小时才能有实验结果,这还不包括生胶样的前期准备工作时间。第三,课时数减少。《天然橡胶分析与实验》课是由原来归属于两门理论课程中的实验课完全从理论课中剥离出来,得到独立的一门实验课程。原实验学时共为100学时,调整为一门课程的教学48学时。其课时数减少,势必会影响教学内容的安排,如何在较少的课时内让学生做尽可能多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掌握更多的实验内容,这就必需要合理地调整和分配课时。

二、《天然橡胶分析与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一)制定教学目标,整合实验教学内容

将《天然橡胶分析与实验》的实验课程按重视基本技能,开出经典实验,在保留实验必要印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开创性实验内容的原则进行归类、重组,得到时间互不冲突,一个先后成为一个系统,相互依存但不重复,由简到繁的实验课体系,通过整合使实验更加整凑。在此基础上,确定具体的实验项目和学时,进行教学大纲的编写。例如,将鲜胶乳干胶含量的测定与浓缩胶乳干胶含量的测定这两个实验放在一起做,通过实验学生不仅能明白实验的相同点,而且能更深刻地体会到鲜胶乳与浓缩胶乳实验过程中加酸凝固时测干胶含量的不同点。

(二)实验室管理体制的建设

实验室管理体制和实验室人员的素质将决定实验教学质量的优劣。在仪器设备管理上,均按学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制度执行;在药品购置上,有专门的药品采购小组负责药品的采购。近几年来,借助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经费大的支持,《天然橡胶分析与实验》教学环境得到了较好的改善,更新了实验台,改造教学实验室,购置了电子拉力试验机、胶乳离心机、橡胶分析仪、密炼机硫化仪等设备,进一步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使得《天然橡胶分析与实验》实验室现有的设备、仪器可开出实验教学大纲中要求的全部实验以及部分选作实验,实验开出率100%。

(三)重视实验考核、学生的实验预习

在实验课开始前,跟学生说明考核要求及所占的分数,实验考核方式主要包括平时实验成绩、实验操作和笔试三部分。平时实验成绩主要包括预习报告或设计报告、课堂提问、实验出勤率、和实验报告等;笔试内容包括实验理论、实验方法原理及注意事项等;实验操作主要考核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仪器的使用熟练程度等几方面的内容。同时给出本学期的实验内容及教学大纲,使学生意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实验前要求学生重视预习。在学生预习前,提前布置一些相关的思考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在课前通过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采用启发式的互动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讲解学生预习中忽视了的问题。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尽量少讲,教师只简单提示操作步骤,具体内容在课前作为预习提前布置给学生,没有预习报告或设计报告,不能开始进入实验。

(四)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实验的设计

针对一些实验项目,鼓励学生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然后交给老师批阅。老师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批阅、指正,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验。例如,在进行生胶丙酮溶物含量测定时,由于要用到大量的丙酮,实验完后,丙酮如不回收的话就当作废液倒了,这既污染了环境,又造成了资源浪费。实验中动员同学们设计回收丙酮的方案,鼓励他们去查阅一些关于蒸馏方面的资料,写出实验方案,经审查可以进行实验。有些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提出想要做设计实验,同时想看看生胶当中丙酮溶物的颜色。针对这种情况,学生们就把实验过程中回收的丙酮按照他们设计的实验方案统一进行了蒸馏。实验完后,学生非常开心,首先他们蒸馏回收了丙酮,回收的丙酮可以再利用,这就节约了化学药品的消耗,减少了浪费。其次是他们看到了想要看到的实验结果,看到了生胶中丙酮溶物的颜色,发现其是带有黄色的油状的液体。通过实验,学生对丙酮溶物的认识不再是停留在理论上所讲的一些不溶于水而溶于丙酮的物质统称为丙酮溶物,这个单一的概念了。通过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让学生由不想做实验,或为应付而做实验,到积极主动地查找资料再进行实验,这对学生基本技能训练进行了全面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手做实验的积极性。

(五)重视学生对实验结果分析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好的实验结果,也有不好的实验结果,其实验数据差异较大,要求学生在写实验报告时,对实验数据要进行分析,学生实验报告时,学生通过对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后,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每次的实验报告进行批阅,根据实验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及数据分析的不正确之处,在下次上实验课时,会针对性的给学生进行分析,避免学生在今后的实验工作中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六)重视学生写实验心得

每次实验完成,都要求在实验报告中写实验心得。通过实验心得可以了解学生对实验的想法,以及对实验设计提出的一些改正性方法或建议,这有利于今后实验工作的开展。例如,在做浓缩胶乳机械稳定度的测定时,如果用陈浓缩胶乳测机械稳定度所花的时间长,有时至少要30min才看到实验结果,学生觉得枯燥。学生就把这种心得写在实验报告上。针对这种情况,在以后的上课中进行了原材料的调整。为了让学生既熟悉浓缩胶乳机械稳定度的测定方法,又能在较短时间内观察到实验现象,在原料上就选用了从离心机刚离心出来的补氨浓缩胶乳,由于这种胶乳还没有熟成,其测得的机械稳定度所花的时间较短,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能观察到实验现象,这时建议学生测定陈浓缩胶乳的机械稳定度,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

三、结语

随着高等学校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的要求更高,相应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的课程教育也应进行适当的改革和更新。《天然橡胶分析与实验》作为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一门特色课程,在教学中,要通过增加创造性综合性实验的设计,结合验证性实验。通过这几年的实验教学实践,发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深化他们对抽象理论的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得以增强;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加深了对《天然橡胶分析与实验》基础知识的理解,更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对专业的爱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金项目:海南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编号:hdjy1016;hdjy1125);海南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yjg0108)。

[参考文献]

[1]何映平主编.天然加工学[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7

第3篇

【关键词】高中体育 分组分享教学 体育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教育课程体系中,体育教育逐渐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高中体育教育能够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锻炼健康的身体,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提倡体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选择性的教学,并采用丰富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帮助学生劳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分组分享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和竞争,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高中体育教学活动的改革和发展。

一、分组分享教学模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优势

1.因材施教,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培养

在分组分享教学模式中,教师针对学生身体素质的不同层次,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适合学生锻炼的个体培养,消除学生内心的不平衡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对学生的弱项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助教学,缩短学生之间的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深刻体会到运动的乐趣,达到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坚强意志的教学目的。

2.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通过分组分享教学模式,教师能够在体育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平台,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和挖掘,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学习和积累运动知识,有效提高体育教学的课堂效率。

3.丰富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

由于教学机制的引导,高中学生将绝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大多数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都较为片面,只是通过电视体育节目对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运动项目有一些了解①。将分组分享教学模式引入到高中体育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对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于一些不了解的运动项目也可以进行一些基础性的尝试和练习,分组分享教学模式还可以让学生对自己较为了解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深入的学习,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认识和了解,扩大学生对运动的认知范围,从而有效的帮助学生积累体育锻炼的经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分组分享教学模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分层次教学

由于学生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的差异,造成学生的个体基础技能、身体素质及学习方法都有差异。针对这些差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次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状态将学生分为A、B、C三个不同的层次。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教学。

例如,在北方一些学校的冰上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基础、平衡能力、身体素质等,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针对基础较为薄弱、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教师予以一些冰上的基础知识和基础动作的指导,让学生从基础锻炼开始,慢慢掌握滑冰的要领;针对一些身体素质较好、接受能力较快的学生,教师可以对其进行一些弯道、加速等训练;针对那些有一些冰上基础的学生,教师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情况下,采取一些个人竞赛和小组竞赛的模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竞赛中体会运动的乐趣。

2.分享教学模式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一帮一”、“一对多”的教学模式,由一些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负责协助其他综合能力较低的学生,综合能力较高的学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综合能力较低的学生在被帮助的过程中,能够学会许多新的知识,培养许多新的能力。

3.灵活分组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安排在与自己的综合能力相近的小组里学习,定期对这些小组进行重新划分,将综合能力相差较大的学生分在一组进行学习②。这样不但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够实现教学的多样化,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通过与自己综合能力相近和差异较大的学生一起学习,分享经验,实现整体学生的全面提高。

例如,在排球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比赛,通过比赛,学生会发现自己和队友的优势及不足,通过分享和交流,实现共同的进步。同时,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自己在团队中的意义。

三、结论

分组分享教学模式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共同进步。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训练,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发展。

【注释】

① 王鹏. 分组分享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 武魂,2013(06):213.

第4篇

1分层次教学法的基本内容和研究现状

分层次教学法,主张教师从学生个体差异出发,一改传统“一刀切”“满堂灌”授课模式,转而根据学生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实现因材施教。在分层次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要求等的设立都是非常灵活的,不仅充分杜绝了学生学习时“吃不饱”“吃不了”问题的出现,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学活动本身的展开,本着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和积极性的调动为主要目的,最终追求学生创新观念的形成、触类旁通能力的培养。学生一旦被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成功感和主动感所感染,便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分层次教学法最早于1916年在美国应用,教育者针对移民儿童大量涌入及其教育背景存在差异性的现状,认为应该按学习能力和水平分层次的不同进行分类教学。后来,这种教育观点陆续在美国其他层次教学实践中被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成绩。我国对于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应用起于20世纪80年代,多数都取得了成功,如1993年福州八中进行英语学科分层次教学,通过平行分班并分层授课,使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另外也不乏些许失败例子[2]。

2体育分层次教学模式对于中职体育教学效果产生的影响

2.1有助于师生合作的加强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体育分层次教学开展初期阶段,学生往往会因“标签效应”而产生一定的不适应感。在此过程中被划分到层次偏低教学小组的学生极有可能会产生一系列负面情绪,如缺乏自信心、自卑及丧失学习兴趣等,这一效应在教学活动开展的整个阶段均有产生几率,且在初期表现较为显著。为了有效降低这一效应给学生学习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教师应主动、全面地为学生讲解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一学习过程,并以耐心、细致和热情的教学态度真诚帮助每位学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一视同仁的对待[3]。在教学目的和指导方向明确的情况下,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教师的良苦用心,当遇到困难时能够与教师一道,齐心攻克学习难题,使得师生合作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教学质量必然稳步上升。实施分层教学对我们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分层预设,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求分层施教,实现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层评价,最终目标是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发展。

2.2有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调动和身心健康发展

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是,分层次体育教学将学生自身能力和感受作为教学方法、层次的重要选择依据,这一过程很好地强调了学生学习主体性,充分关注了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及身心发展需求。学生在分层次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平等的存在感,这一点与以往教学过程中学生认为“优等生”过多被关注,而自己望尘莫及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分层次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自我存在感、价值感的培养,从而使教学环境更加和谐[4]。

2.3创新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的实现过程

中职体育教学属于动态创新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按照固定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按部就班以同一教学标准要求学生的思路,显然有失得当,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性和差异性。伴随我国教学模式的不断深化改革,体育教学作为一种灵活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应落实好因材施教。当前,中职体育分层次教学模式强调要重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相关信息的反馈,以反馈结果作为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效果的有力衡量,从而辅助教师对体育课堂教授项目的级别及学生层次做适当调整[5]。另外,分层次教学模式将学生心理特点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参考依据,这样的创新教学是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

2.4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学校体育竞技能力的改善

对于体育教师而言,分层次教学中蕴含了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内容。要求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的体育教学知识,而且要从学生本阶段年龄特点出发,尽可能完善的照顾好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因此,中职体育分层次教学不但是教学过程的重大变革,更多的是对于教师全面素养的综合提升。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一方面要做到的是从传统的教学观点中转变出来,充分领悟分层次教学相比于“整体性”教学的优势,尽快实现教育观念、思想更新;另一方面,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为之开展的教学培训,以之作为提升自身素质的良好契机。对于学校而言,分层次体育教学模式成功将学生从简单体育课程项目中解放出来,进而转向适合自己的,拥有更高水平体育组织、裁判、管理水平的体育竞技教学过程中。这对于充分发掘学生体育潜能,促进学校整体体育竞技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也充分体现了现代化体育教学的意义。当然,在中职学校分层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有必须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即由于是分层次教学,更应为学生提供平等机会,切忌忽视体育素质较低的学生,或过分重视体育素质较高的学生而助长其自满、自负不良情绪,要促进教学过程的持续向上、积极、健康发展。

3结语

第5篇

关键词: 《工业分析》 项目教学法 “食品添加剂分折” 教学效果

1.引言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正处在不断深入阶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项目教学法是目前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之一,把项目教学法[1]应用到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益。项目教学法有效地建立了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并对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进行了直接的培养,使学生就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工业分析》是高职高专应用化工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的功能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各类化工、食品、医药等类的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动手的专业技能。原先的教学方法是注重教师的讲授,知识结构松散,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我采用项目教学法讲授了该课程中“食品添加剂分析”部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项目教学法在《工业分析》中的实施与探讨

以《工业分析》中第五章第四节食品添加剂分例,来分析项目教学法在这一节中的实施[2]。

2.1信息收集

学生通过食品实物和网络查找常见的食品添加剂有哪些,主要的作用是什么,有哪些检测方法,通过讨论结合本实验室的设备条件确定要完成的任务――亚硝酸盐的测定。

2.2制定计划

确定检测的意义,检测的方法有哪些?确定具体的方法,并对学生进行分组,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动手能力均衡分组,进行具体任务的分工。

2.3目标实施

研究讨论具体的项目任务:一是实验中需要的化学试剂的准备,二是样品的制备,三是绘制标准曲线和测定样品,四是写出实验报告。

2.3.1试剂准备

本项目主要使用到的试剂有:饱和硼砂溶液;亚铁氰化钾溶液;乙酸锌溶液;对氨基苯磺酸溶液;盐酸萘乙二胺溶液;亚硝酸钠标准溶液。这个环节打破以往“先学理论再实践”的传统模式,先让学生了解溶液浓度的含义与计算,再分组进行配制。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一些疑问:用什么溶剂,遇到不易溶解的情况如何解决,饱和溶液的配制,等等,进而带着疑问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2.3.2样品制备

样品粉碎―提取―提取液净化,此过程会用到多种装置设备,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求兴趣。如何才易于粉碎,怎样操作才能有助于提取干净?我把问题交给小组讨论,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深思:水浴处理如果没有水浴锅如何解决?然后小组讨论,如果该组学生提供的信息不足,由其他小组和我作适当的补充和修正,并由我对其中的要点作总结。我通过对问题的层层解析,突破了难点,将对知识的理解一步步引入深入,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3.3绘制标准曲线和测定样品

这是实验环节的重点内容,先由第三组进行阐述实验步骤,其他小组可以提出补充和质疑,给学生一个自由辩论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教师也要参与到其中和学生共同探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带有探讨性的问题,如:取标准溶液的量的梯度如何,浓度如何,为什么要静置,两处的作用分别是什么,能不测定初步判断含量么?这些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深思,深化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同时充分地交流、辩论促进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研究。

2.3.4实验报告

这是整个实验落实到纸上的过程,找细心的同学进行记录和计算,同时还有曲线的绘制。

2.4反馈反思

整个任务完成后,教师检查各小组的完成情况,结果如何,形成综合性评价,各小组对内部成员的表现进行组内评价,同时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给自己一个分值,由此既让学生对自己进行了反思,又体现了合作,以分享小组的成绩。

3.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效果

在一年的项目教学法实施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同学间的关系融洽了,实践操作技能有了很大的进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能力、综合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4.结语

项目教学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推进了教学改革,将知识模块以项目的形式综合展现,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等;教学形式从教师的传授转变为学生掌握技能为主,充分展示了“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使教学效益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体育理论课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研究;教学知识

为优化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师的学历结构和学历层次,当前高等体育院系常采取“教师硕士、博士化”的引进措施。新引进的教师虽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但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课程设计能力、学法的指导和训练明显欠缺,尤其是理论指导实践或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明显不足。加之体育院系对待理论课教师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甚至是只使用不培养的情况,新引进的教师入职后往往只经过短暂的岗前培训就直接进入到理论课课堂教学。这种情况导致新进教师只能在“干中学”的摸索与反复试错的过程来进行教学经验的总结与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学生无形之中成为实验品,其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极为欠缺,影响了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这已成为体育院系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学中非常突出的问题[1]。当前,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机制尚未健全,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影响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因素分析

1.1学科特点决定

理论课教师开展教学实践较术科教师具有更大的挑战,这是由其学科特点决定,即“学科”与“术科”的区别所决定。第一,研究范畴不同。体育理论属于体育社会学研究范畴,研究中经常会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状况。不同的学术流派与学术观点之间很难用对错来衡量,有时观点完全相悖的理论都能对体育实践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就使得在解决现实体育问题时可供借鉴与选择的理论很多,要从多种理论中选择出最适宜的理论指导体育实践,就要求体育理论课教师即要快速掌握最新的体育问题发展动态,还要对新的体育问题发展动态的理解与感悟程度更深。而术科教学侧重于运动技术教学,运动技术通常是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且比较成熟稳定。第二,教学方式和教法不同。术科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法相对灵活多样,术科教师的教学可以在运动场与体育馆来进行,与实践紧密结合,教师在向学生讲解示范与传授运动技术时较为容易,教学效果较为明显。而体育理论课教学多数情况是在教室进行授课,学生直接接触了解现实体育问题的机会相对较少,理论联系实际和理论运用实践的活动开展将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第三,研究方法不同。体育理论界对体育问题多以抽样、局部调查、访谈和理论研究为主,上述方法常导致对复杂的体育问题缺乏系统性、全面性认识。再加上很多的体育问题如体育概念、体育的学科属性、运动技术是否属知识范畴、运动项目的逻辑教学顺序、学生体质健康、快乐体育、成功体育等一直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缺乏理论指导,需要通过不断地反复实践探索与经验总结,方能形成解决问题之道。术科的运动技术教学研究多以经验反复论证、观察、调查、实证等为主要研究手段,所得到的研究成果更注重操作性、易检验性和实用性等特征,尤其是教学方法的研究更是以学生为中心,这样对于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效果提升更为直接有效。因此,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体育专业对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要求更高,教学难度会更大,理论课教师既要掌握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丰富的体育实践经验作为支撑。

1.2理论课教师的个人因素

影响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个人因素包括。第一,教师的个人实践经验。理论课教师的实践经验决定了其理论教学的深度和体验,但多数理论课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课堂到课堂,基本没有教学与实践的经历,从事社会体育工作或相关兼职的实践经历者更是寥寥无几。他们在讲台上只能照本宣科,学生常昏昏欲睡[2]。理论课教师缺乏解决实际体育教学问题的实践经验和一手资料,导致其在教授和运用体育理论知识时容易产生空洞乏味、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第二,教师对实践经验的传授能力。实践经历、经验与感悟教学同单纯的理论课教学无论是在教学内容和组织方式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实践经验教学更为具体、形象,贴近现实,内容丰富。它不局限于知识和理论的简单传递,还包括培养学生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实践经验教学对教师教学理念、组织、方法、手段和技巧都提出非常高的要求,其难度也会更大。第三,教学研究与学术研究的分离。从教学实践效果来看,教学研究与学术研究相互融合更有利于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然而,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理论课教师常注重学术研究而忽略教学研究。即使在进行教学研究时,教师也只是停留在思考的层面居多,思考的深度与广度不够,其理论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方面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对于改进实践教学现状帮助不大。第四,教师的主观意愿。理论课教师个人动机和态度是影响教学实践能力的根本原因。由于部分理论课教师没有体育实践的经历与经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很难设计出培养学生实践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活动,也不愿意尝试增加额外负担与工作量的项目化教学、微格教学、案例教学、抛锚式教学等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若理论课教师的态度是消极与被动的,他们往往倾向于采取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灌输与传授,这样很难提升其教学实践能力。第五,教学知识结构的失衡。部分理论课教师在本科阶段并没有体育教育专业的学习背景,在研究生期间主要是进行专业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培养的是学术研究的创新与创造能力。而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的补充与锻炼明显不足,导致教学知识结构不均衡。

1.3学校制度层面的原因

学校制度层面的原因是影响理论课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学校制度层面的原因主要有:1)现有的评价激励制度不完善。完善的评价激励制度对于提高理论课教师教学实践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实的评价激励制度尚存在一定不足。首先,对理论课教师教学实践工作所付出努力与辛苦的重视程度不够,还未建立理论课教师教学实践能力评价的科学体系。这样会降低理论课教师教学实践工作的归属感与向心力,影响其教学热情和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3]。其次,客观准确地考评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实践还需相应的物质与精神激励措施,尤其是与教师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职称晋升要进一步增加教师教学实践的分量与比重,这是影响理论课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提高的重要支撑点与动力点。2)理论课教师到中小学交流的机会偏少。培训交流是大学体育教师专业提升的主要渠道。当前,理论课教师的培训交流主要集中在高校内部之间,很少进入到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由于理论课教师与中小学学校体育之间长期缺乏系统的联系沟通,使得体育理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中小学学校体育实践应用的发展速度。若理论课教师很少关注或参与中小学学校体育的实践活动,不关注中小学体育的发展理念变化、教学模式的创新,他们只能是默守陈规、闭门造车,其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跟不上形式的变化,教学实践能力很难有实质性的提升。3)缺乏良好的人文环境。当前高校虽强调教学的重要性,但教师的评价导向还是偏重科研,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是习惯性地以科研为主,理论课教师在科研为导向的“隐形指挥棒”的指引下把主要精力都投入于科研创作之中,实践教学被忽视,使之有可能发展成教师的“副业”之嫌。

2提高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措施

2.1完善职前培训,严把理论课教师准入关

理论课教师的入职前培训是整个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增强体育院系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一,要把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专业教学实践能力等教育基础理论和教育教学知识的培训纳入到职前培训的内容与考核体系之中,加强理论课教师对体育理论课教学的认识,建立一套即能提高教师教学理论水平又能提升教学实践能力的培训体系[4]。第二,对培训的内容进行分类考核评价。由教务处和高教中心统一对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进行考试,然后由学院对新进理论课教师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教学实践能力方面进行考核评价,最后汇总成绩,作为职前培训的考核依据,为体育院系理论课教师把好准入关。

2.2拓展理论课教师教学培训模式

为提高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师教学实践能力,要开展教师工作坊、集体研讨、青年教师导师制、示范课、模拟教学、说课、同行评价、项目研究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技能培训模式,促进理论课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快速提高与教学技能的有效传播[4]。拓展理论课教师教学培训模式的重要目的就是要激发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实践,促使他们把主要精力更多地运用于理论课教学实践活动研究之中。拓展理论课教师多样的教学培训模式,尤其对新入职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的有效发展起到明显的助推作用。

2.3建立大—中—小学学校合作的机制

首先,体育院系可采取让理论课教师“走出去”,即深入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实践,以此来弥补其自身专业实践能力缺失的短板。具体措施,如适当安排体育理论课教师到中小学进行调研或带领体育专业学生进行教育实习指导。深入中小学实践,一来可以让理论课教师发现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真正需求,加深对理论课教学的理解,还可以明确其从事的专业在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走向,并及时将中小学体育的新思想、新案例、新做法融进理论课教学,有助于探索向学生传授实践性知识的新办法与新路径。二来理论课教师还可以就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疑惑或问题与中小学中有经验的体育教师交流,以此来提升自身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5-6]。其次,通过“引进来”的措施,提高理论课教师教学实践能力。高校体育院系也可聘请中小学体育教学名师来学校传授当前中小学体育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经验,使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水平在一定时期内得到快速提高。

2.4完善评价制度建设,加强人文环境建设

要完善理论课教师评价考核体系,采用客观公平的方法评价理论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还要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要把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作为其教师业绩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增加评价的权重,特别是在职称晋升、工作量核算、访学培训等方面向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方面倾斜。与此同时,还可以适当增加理论课教师进入中小学进行实践或和外出培训的物质奖励,通过合理的激励措施,促进理论课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另外,体育院系要营造重视理论课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氛围。一方面,加强宣传,提升理论课教师对教学实践能力的认知水平和重视程度。另一方面,要转变教师对于实践性知识的误解,使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与研究能力在教师的思想观念中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让教学实践能力出色的理论课教师得到应有的荣誉与尊重。

2.5开展“教学学术”研究

美国著名学者博耶创造性地将教学融入学术范畴,在其《学术反思》中首次提出“教学学术”即传播与应用知识的学术。至此教学被赋予全新的学术尊严与地位,教学如若没有学术的支撑,教学的发展将难以为继[7]。“教学学术”可通俗地理解为把教学实践当作学术研究来对待,它适用于所有课程教学,同样也给体育理论课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学术”指教师在具备一定教育学、心理学与学科教学论等方面知识与原理的基础上,以现实中具体的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改造与扩展原有知识,形成新的教学思想、理论,进而促进教学实践的不断进步。要解决当前体育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源于教师自身不足产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弱化问题,开展“教学学术”研究不可或缺。“教学学术”研究一方面要求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创新,综合运用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多样化方法和理论来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使命;另一方面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钻研教学、研究学生、醒思自己,使自己更深入地理解教学实践能力目标,进一步加深教学责任意识,科学引领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最终形成理想的教学生活方式与具有个性魅力的教学智慧。

第7篇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技能,教学安全

引言

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工作,是落实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稳定校园的核心内容。体育作为中学教育的基础课程,因其特殊的教育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伴随着较为剧烈的运动、学生之间经常会发生肢体碰撞,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系列的安全隐患,一旦体育老师没有给予必要的重视,就很容易演变成安全事故,对学生的人身安全形成巨大的威胁。有关调查表明,最近一段时间来,有相当多的学生在体育课堂上遭受到意外伤害甚至因此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并且这种现象有明显上升的趋势。由此引发的校方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法律纠纷对学校开展正常的教学行为形成了十分消极的影响。此类事故的不断发生,对学生的身心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与此同时,也大大打消了体育教师开展活动的积极性,十分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以上种种情况表明,重视学校的体育教学安全对教育事业的顺利开展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体育教师要切实提高教学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最大程度地降低安全隐患,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

一、体育教学中出现安全问题的因素分析

体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安全隐患,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环境与器材的因素

我们通常所说的体育课堂的教学环境包括课堂所处的体育场地、教学所用的教学设备和器材、室内体育场的照明条件和室外体育场的天气气候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相关专家统计分析表明,在体育课堂上发生的安全隐患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于环境与器材因素。比如,体育场地的运动设备旧,不牢固,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倒塌事故,因此而被砸伤。有的运动场地的卫生条件很差,比如学校的校内游泳池换水不勤,自来水不经过特殊处理就直接输入泳池,这样容易导致学生感染细菌,患上皮肤病。还有部分教师遇到恶劣的天气条件上课,比如在炎热的夏天,高温天气下开展剧烈的体育活动,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中暑,严重时出现休克甚至死亡的危险。这些由于环境和器材的因素而造成的安全事故年年都有发生,学校和体育教师应该给予重视,杜绝安全隐患。

2、部分教师思想麻痹

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图省事,往往忽略课前的热身准备活动,直接进入运动量较大的体育教学中,尤其是在进行快跑训练时,学生的身体条件尚未准备好,直接进入十分消耗体能的快跑状态,这种行为极容易发生韧带拉伤等事故。有的教师安全意识不强,上课之前没有检查体育器械的习惯,想当然地认为体育教学安全事故离自己很遥远,这些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的课堂中。还有的教师缺乏必要的教学技能,教授给学生的动作不规范,的教学器材不科学,导致有学生在掷铅球时抛球动作不准确,砸伤同学的现象。上种种情况都是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安全隐患的思想认识不够深刻而造成的。

3、来自学生自身的因素

有的学生十分好动,在上课时往往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对课堂纪律视若无物,自由行动;有的学生身体素质差,稍微从事较大的活动就容易出现心跳加速、呼叫不畅甚至休克情况;还有的学生调皮捣蛋,动作不规范,在体育活动中故意对他人不友好等都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二、提高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策略

1、建立健全各级体育教师教育和培训体系

近几年来,我国对体育教师的培养过于关注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指标,往往忽视了体育教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教师教育,没有形成完善的体育教师技能考评体系,造成有部分教师教学能力水平偏低,体育课堂上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由此可见,一个教师若是不具有先进的教学技能,将直接引发体育课堂的安全问题。体育教师在入职之前掌握的往往是关于体育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这仅仅意味着他们拥有最基本的开展体育教学的知识储备,他们往往缺乏必要的教学技能,而这些需要通过不断的参加培训,从实际经验中才能得以获取和提升。各级部门应该建立健体育教师教育和培训体系,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体育老师进行职前和在职培训,强化训练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

2、采取多元化的体育技能培训手段

传统的体育教师培训主要采取观摩教学的方式,即观看有关教育专家或者同行上课,分析总结出其中所蕴含的教学技能并且加以学习的方式。这种方式严重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教学思维,使得教师所获得的教学技能十分有限,所学到的教学技能难以和自己所教育的班级的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在教学中不知道具体怎么去预防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导致体育技能培训的效果甚微。相关专家和体育教师应该努力改变这种现状,采取多元化的教师体育技能培训手段,充分发挥相关教学单位对教师技能的培养和提升。

3、规范教学技能训练的基本程序

现阶段,我国相关专家、学者研究出了许多体育教学技能培训的方法,包括:微格教学法、小型教学法和反身教学法等,也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培训程序,包括:入职前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课堂的相关教学技能的观摩学习、确定需要培训的技能并对其进行培训方案的设置、实施培训方案、体育技能的测评、对欠缺的技能进行再培训等。各级部门在对教师进行技能培训时,应该按照基本程序稳步实施,落实好体育技能培训的各个环节,让体育教师能够真正有所学、有所得。

三、总结

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安全隐患,教师如果对他们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极容易酿成严重的安全事故。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消除安全隐患,保证教学安全,使学校真正成为和谐的学习圣地,从而完成预期教学目标,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庞明星. 体育教学安全问题之我见[J].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0,1 .

[2]张彬浅谈体育教学安全问题[J]雅安职业技术院学报2005,1

第8篇

【关键词】微格教学;中招体育;教学

一、微格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

微格教学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扮作老师上课的教学方法。而是结合了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等一系列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从认知所学知识、建立学习目标到学习技术动作以及练习技术动作和及时反馈信息等方法,达到提高巩固的效果,每个教学步骤都进行了反复的推敲和有针对性的细再在化,优化了每个教学过程中的每个教学环节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微格教学方法在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方面有着显著地优势。

二、微格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动作的掌握

对于传统的体育教学,反复的基本技术动作练习过程使学生很容易产生枯燥乏味感,其主要原因在于采用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老师很容易忽视学生对技术动作机构的理解,仅仅是让学生通过观摩和模仿后就进行练习。但随着训练时间的不断积累,因为没有重视技术的关键动作以及相关技术动作的重要环节,对于自身的技术动作在哪里出错只能从老师的言语中得知,对自己的技术动作没有一个彻底而形象的认知,无法从源头上解决自身的技术问题,从而快速提升自身运动水平,也没有及时的将外部的兴趣转化成认知兴趣,长时间的重复练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从而导致训练质量下降。学生运动技术的训练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关键的动作技术细节上的认知和理解程度,微格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己示范动作,录像回放和标准动作录像做对比等手段,全面优化学生的知识认知过程和技术动作形成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论和技术动作水平。

三、微格教学有利于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

体育运动的技术动作学习是一个比较快的学习过程,可是当达到一定水平再想提升将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要通过长期的、不间断的训练和强化来实现,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程度,会受到训练时间、身体素质、技术动作和心理训练水平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这些素质和能力都需要经过科学系统的训练后才会有明显的提高。在微格教学的实验教学中,老师的每种教学方案都是依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并予以适当的分解,大大的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这和常规教学技能中的分解后再完整教学的方法不谋而合。但常规教学中,如果教师不采用分解式教学法,学生将很难一次性完全理解技术动作对错,以及掌握完整的技术动作,动作技术越复杂越是如此。

四、微格教学有利于学生激发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

在微格教学中,学生轮流担任老师的角色,并处于大家的主导地位,使学生从以前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执行者以及筹划者,使每一个学习成员都能主动的融入到学习中来。学生除了要练好自身的技术动作外还要承担一定的教学指导任务,指导其他同学,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尝试,热情非常高。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缓解了在传统大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于精力不够而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情况。在微格教学过程中,遇到问题大家共同分担,平等参与,学生间相互发挥优势、弥补劣势,从而达到互助型学习方式。而学生的授课视频在学生间的手机和微博上相互的传播,大家都愿意把自己最亮丽的风采展现在同学面前,从而更加努力的提高自身动作技术的规范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微格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微格教学更加注重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突破了现有交流的单一性与局限性,传统教学模式的师生交流以单项为主,其特征是教师在授课时不要求学生立即做出相应的反应,得到的教学反馈很少,学生间也很少有交流,有的甚至没有交流,教学效果较差。微格教学灵活的采用了老师教授和学生教授的方法,即保持了教师与学生间的双向交流,又鼓励了学生间的彼此交流和学习。在微格教学中,教师也是学生的听众,师生间保持着频繁的接触,共同参与教学活动,鼓励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使课堂气氛活页,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六、微格教学增强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满足感

满足感是个体通过自我满足而得到某种物质需求或者是精神的需求后,大脑给予的类似奖励的终极美好感受。对学生而言,通过努力学习而掌握某项技术动作获得成功的体验,就是满足。学生的技术动作作为标准展示给教师和其他同学,并受到大家的好评将是最大的满足。微格教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既有学习技术动作的成功体验,又有扮演教师角色的尝试,还有互相协作的成功分享,这些成功的体验使学生不断的获得对学习任务的满足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七、结语

通过微格教学实践,使我深刻认识到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学内容、教师、学生和媒体,这四个要素在教学过程中不是一一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缺一不可的。微格教学很好的使这四个要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它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科技手段完美的结合起来,完美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的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技能和综合素质。从微格教学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微格教学是在不断的吸取先进的教学理论,同时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加以完善提高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