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物理小课题研究

初中物理小课题研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28 17:05:3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物理小课题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中物理小课题研究

第1篇

1 明确提问的目的

每个提问,都是有一定的教学目的,不同教学阶段,教师设计提问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不同.怎样去实现教学目标呢?

1.1 导入提问

教师围绕课题,出示电路如图1(由教师操作,让学生观察电流表示数变化),用诱发式提出问题“电路中电流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大家大胆猜想…….设计提问的目的在于借助情境、面向全体诱发问题,同时又为新课电路设计铺路,激起学生求知欲望.

1.2 新课提问

猜想一:电阻一定时,电阻两端电压越大,通过的电流越大.

猜想二:电压一定时,电阻越大,通过该电阻的电流越小.

按予环环相扣,边演示边观察边记录,有机提出:如果没有变阻器将会怎样呢?为什么要进行三次实验?根据表格获得的数据,谁能归纳出结论呢?通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检验假设、整合归纳为主线,揭示欧姆定律.新课提问的第一层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实现突出教材重点,培养探索能力的教学目标.

欧姆定律I=U/R又如何运用?

例 一电阻两端电压为6伏时,通过的电流为0.3安,这电阻为多少欧?当通过的电流为零时,该电阻又为多少欧?此时电阻两端电压为多少?当电阻两端电压为4伏时,通过的电流为多少?

目的是理清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与三者关系,熟练变换公式的运用.

练习 如图2,I—U图像分别是电阻A、B两端电流与电压变化曲线,你能析图得出哪些结论?(本题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而择定)

开放式练习,旨在让全体学生参与.

新课提问的第二层是理解知识,化解教材难点.

1.3 结题提问

结题是指课堂教学在结尾阶段的教学.教师通过总结性、延伸性的问题,在学生答问中获得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可以从中了解学习重点、难点,检查自己的学习成效及知识的深化和发展.如,什么是欧姆定律? 

欧姆定律如何应用?在电路中(图3),R1为10欧,电压表示数为6伏,电流表示数为0.2安,请用欧姆定律及相关知识求出三个量(这是欧姆定律在串联电路中拓展).使学生懂得知识的延伸,也留给优秀生课外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达到“课虽结而趣无穷”的效果.

2 掌握提问策略

2.1 精心设计提问

教师要树立“问题意识”,以问题为纽带,设疑、启疑、答疑和学生的怀疑、质疑、解疑,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需要教师设计问题注意几点.

(1)紧扣文本、创设问题

文本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资源,教师必须静心“品读”,领悟出其中的内涵和外延,创设相应有价值的问题,用于课堂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如,对欧姆定律的理解,我创设的例题是为了借助例题中问题组织“问题中品读,讨论中交流,点拨中领悟,分析中提高”等课堂教学活动时,发挥该文本应有作用.

(2)把握问题难度

人的认知结构可以划分“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末知区”.教师要努力寻找学生“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然后逐渐提高问题难度.如导入部分,学生已知电压、电阻的作用,有待建立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3)关注问题角度

教师要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处理好问题大小、多少的关系.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提出,提问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样.如,探索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电路中“如果没有变阻器将会怎样?”与“变阻器有什么作用?”两种提问比较,前者问题自然,易打开学生思路;后者生硬,不易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4)力求问题开放.开放性问题能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如何促进学生有效思维?教师可以使用追问、转化等策略引导学生正确地深入思考问题.如,练习中,追问B曲线为什么不遵从欧姆定律?

2.2 正确了解学生

课堂提问是以学生积极参与为前提的,为了激发学生答题的积极性,教师在精心设计提问的同时,还应全面了解提问的对象,知道所面对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找到与学生契合的思维衔接点.如电路、表格的设计,只能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老师启发下完成.课堂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优差生,使所有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教师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提问方式,换位思考问题,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

2.3 科学引导理答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回答,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科学合理地处理好以下三点: 

(1)耐心等待

很多教师常常怕时间不够完不成预期教学任务,留给学生的等候时间太短,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对问题进行细致深入思考,答不出或草率应答,这是违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有效的策略是:控制时间,就是不浪费时间又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如在欧姆定律整合时,多给学生半分钟思考,学生表述会更清楚、更严密,教学效果显得更好.

(2)启发、追问

学生回答不出问题,其因是思维受阻,教师要加以稀释问题,补充相关信息,经启发、追问的方法,以便学生打通思维得出较完整的结论.如例题中第二问(作练习使用),答错学生有十之八九.如果教师出示一根导线追问:这根导线有电阻吗?电阻由什么条件决定?将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作用,有助学生思维畅通之目的.

(3)倾听、评价

第2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 教学效率 提高路径

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下,物理课堂的教学理念出现一定的变化,教师在不断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物理教学效率并未得到理想的提高,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之所以出现这一状况,不仅是因为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影响,而且是因为教师对于新课程的理解出现偏差,致使课堂看似热闹,实际上效率却不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必须采取合理的措施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1.影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一些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的讲解与传授,不考虑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致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眼高手低,这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不符合的。部分教师存在这种错误的教学思想,学生学与不学是学生自己的问题,只要给他们讲解了重点和难点,那么其他就靠学生自己理解。这种教育思想非常不值得提倡,初中生的自制力较差,只有学会了、理解了,才会主动接触更深层次的知识,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丝毫不能放松。教师要给予学生必备的帮助和关爱,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只有教师重视起来,才能够让学生从心底里重视物理这门课程。

2.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路径

2.1科学备课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备课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只有做好备课活动,教师才能够在课堂上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关注两个问题。

第一,深入研读教材。

研读教材是做好备课活动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研读教材,对教学课堂进行科学设计,才能够保障后面的高效教学。在研读教材时,需要把握好不同模块和单元之间的联系,并结合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刻解读,明确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了解在这节课上,应该帮助学生掌握什么样的学习技巧,学会什么样的解题方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做到高瞻远瞩,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第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物理课堂的一切活动都是应该围绕学生进行的,在备课时,教师还需要结合每一个层次学生的认知情况、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知识储备现状等合理选择教学方式,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地备课,才能够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2加强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物理学科抽象难懂,但是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联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采取科学的措施将物理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便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物理规律和现象的探索中,有效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讲解关于“惯性”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多为学生引入生活中关于惯性的现象,让他们进行思考、分析,哪些惯性现象应该避免,哪些惯性现象则是需要进行利用的。这种联系生活的教学模式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提升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采取科学正确的方案稳定和维持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一般而言,学生在物理课堂快要结束的时候心态比较亢奋而且思维比较集中,我们必须采取措施稳定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及时将物理课程的教学知识进行总结与归纳,提出相应的创新性比较强的问题和作业,以此促使学生在课后进行学习。要布置适量的作业,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思想负担,又可以使学生有时间、有精力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减少压抑感,优化师生间交流的心理环境,进一步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2.4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激活学生的物理思维。

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成功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重视问题的设计,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提问。具体来说,教师提问时应注意以下要求:一是教师所提问题应少而精,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反映教学的要求。二是教师所提问题应难易适中,有梯度、宽度和深度。对难度较大的问题的设置,应采取铺垫递进式提问方法,先易后难,保持学生活跃的思维,促使其主动积极地学习。三是教师提问应有价值。提问要具有一定的价值,通过提问使学生掌握一个知识点或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问的语言应准确,尽可能地运用物理学科术语,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把握、理解教师所提的问题,准确回答问题。

3.结语

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多种多样,既可因人而异,又可因教材和地域而异。初中物理教师要在现实教学工作中积极研究与开发,独具创新意识,教学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制订符合学生发展与新课改目标的教学方案,从而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姜青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的一点体会[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2]赵同林.如何实施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6(01).

第3篇

课题研究自2012年2月启动,2012年10月10日、2013年12月19日和2014年10月28日,课题组成员许帮正、骆波老师3次在江苏省教研室组织的“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展示了相关研究课例.2016年7月,课题荣获江苏省第四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

1 技术路径和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以《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为依据,以课题组所在学校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学生的学习为视角,以苏科版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为途径,技术路径如图1所示.

研究的关键点是学习目标的制定和目标导引下的“探究行为”设计,尤其是保障“探究行为”发生的“思维载体(问题)和资源载体(实验)设计”;重点是“以'探究行为'为核心学习行为的课堂组织”,以及通过“行为评价”和“学习检测”真实、有效性地获取学生学习的信息.

研究中遵循“学习”特质.“学习”是借助与他人的团结和协作而实现的“协同性实践”,是三种对话性实践的综合:同客观世界的对话;同他人的对话;同自己的对话.倡导组建探究小组,提倡合作学习、竞争学习和个体化学习.

研究中坚持“以评价促进学习”.遵循基于标准的评价,为探究任务的选定及任务目标的确定提供依据;遵循“认知过程的评估理论”,对课堂学习中学生的探究行为提出设计要求;遵循“形成性评价理论”,为在课堂学习中评价学生的探究行为提供策略支撑.

需要说明的是该路径具有循环性,意味着“探究行为”的设计和“课堂组织”具有生成性和需要不断优化.

2 主要认识及研究成果概述

课题研究始终聚焦初中物理课堂学习,秉持行动研究的程序与特质.按照路径规划,进行了“课标解读”、“文本研读”、“学习载体设计”、“探究行为的设计和课堂组织”、“课堂学习评价”等系列研究,所取得的主要认识及成果如下:

2.1 明确“探究行为”是初中物理的核心学习行为

就初中物理学习而言,什么是学生核心的学习行为,厘清并围绕这一问题开展研究,才能凸显研究的价值.

《课准》指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将“科学素养”归结为:终身发展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方法以及良好的思维习惯;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运用研究方法的意识;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情;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与此对应的具体的教学实施建议是“重视科学探究式教学”,重在让学生在经历探究中领悟科学方法、培养探究能力.

就使用的教材而言,刘炳N教授主编的苏科版义务教育物理教科书注重从“三维目标”出发,以“探究”为核心,围绕“物质・能量・运动和相互作用”三大主题及其相互间关系,构建了不同层次又相互紧密联系的教材逻辑结构体系(图2),并据此设计各单元内容的安排顺序.注重把“探究活动”作为“构建物理基本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体现课程理念”的主线.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物理教研室主任陶昌宏先生结合自身几十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成果,提出了“物理教学的基本特征”,核心内容是:物理教学要坚持以创设问题情景为切入点,以观察实验(事实)为基础,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以提升学生探究能力为重点.

而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一是教师应把“科学探究”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发生改变;二是教师要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善于观察、形成并提出问题;三是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生的探究能力体现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步提升.换言之,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不可能只通过理解就能实现,学生必须经历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有相关的“探究行为”(科学探究中有目的的探查活动和体验行为),某一方面的基本能力一定是和相关的行为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无论从课标要求、教材特点还是基于一线实践的研究,就初中物理而言,“探究行为”是学生核心的学习行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应注重学生探究行为的设计;要评价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着眼于学生探究行为的评价.

2.2 基于标准的文本研读策略

结合课题研究的观课活动,课题组归纳了当前的物理课堂存在的不足主要有如下几点:对课程标准的把握不清,依据经验改变教学内容;对教材构成和栏目价值不清,重难点把握偏差,课堂时间分配不合理;对章节物理知识建构特征不了解,活动设计和有效导引不到位.要克服这些问题,需要基于物理课程标准进行文本研读,这也是中学物理教师必须培养的“学科教学知识”.

从课题研究的角度而言,基于标准进行文本研读,是建立以《课程标准》为基准的课堂学习目标体系,导引课堂探究行为和评价设计的需要.具体策略如下:

2.2.1 解构教材,整体设计“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设计要建立在对教材的分析基础上.首先必须细致阅读本节教材主体内容,对照课程标准做好解读.不仅要明确知识结构和内容编排,还要关注知识展开的方式,明确物理研究方法.同时还要关注本节教材的前伸性内容和拓展内容.根本目的是保证课堂教学的总体走向及时间划分.

案例1 《力 弹力》教材分析与流程设计

本节教材由“力是什么”、“形变和弹力”、“力的测量”三个模块组成.课标要求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弹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会测量力的大小”;所以,“力是什么”和“力的测量”是本节的重点,“形变和弹力”是“力是什么”的典型例证和“力的测量”的原理分析,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本节在知识结构及内容编排上,秉承了苏科版教材的风格,以体验或探究活动为主线.在研究方法上的最大特点是举例归纳,如通过“运动员举起杠铃、铲车举起重物”等多组实例说明物体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再通过“手压气球、压弹簧、拉橡皮筋”等实例归纳一种特征很典型的相互作用――弹力,给出弹力的产生条件并定性地给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最后通过活动“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学会测量力的大小.在“生活・物理・社会”栏目通过举例说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

其次,本节是本章的第一节,章首图信息“力――联系宇宙万物的纽带”,意在说明“世界万物是有联系的,联系的纽带就是相互间的作用――力”.

所以本节重要的研究方法“归纳法”在授课时必须充分体现,对力的认识则重点要突出“相互作用”的本质特征.紧扣课标,用好教材提供的素材,我们可以确定本课在课堂授课时的总体流程如图3所示.

2.2.2 基于标准,分知识模块设计“学习目标”

首先要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教学的基本起点;更为重要的是要将课标与教材内容结合,思考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明晰重、难点内容需要达到的具体效度以及实现途径.具体到课时学习目标,一般应该分模块考虑才能获得更加细致的要求.如“形变和弹力”模块,其学习目标可以确定为:体验“手压气球、手压弹簧、手拉橡皮筋”,知道弹性形变;经历“探究弹性形变与外力关系”的活动,了解弹力及其产生条件.

2.2.3 把握物理知识建构特征,设计探究活动突破“教学重难点”

每个教学章节的重难点一般分为知识性和方法性的,知识性方面较为显性,方法性方面一般依托或蕴含于知识建构中,这就需要我们明晰每一章节典型的知识建构特征,然后依据认知过程设计探究活动.一般而言,初中物理学习的典型特征是充分体现物理认识论的观点,注重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再从理性回归到实践,符合物理知识建构的一般原则:形成认知表象――获得认知技能――构建认知图式.

2.3 以“探究行为”为核心学习行为的物理课堂操作要点和顶层设计思路

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一直在不断探索如何构建以“探究行为”为核心学习行为的初中物理课堂.经过“探究行为”设计和评价同步进行的系列课堂实践,课题组归纳了基本的操作要点并获得了顶层设计思路.

2.3.1 把握课标,研读文本,基于学情,将教材结构转换为学生可学的方式

教材是课堂学习的载体,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体现方式一般表现为具体的知识模块.为构建以“探究行为”为核心学习行为的物理课堂,必须准确把握课标要求,明晰教材中每个模块的学习目标,以探究活动的方式设计学习任务.

“浮力”的学习任务设图如图4所示.

案例2 “浮力”的学习任务设计图

2.3.2 关注学生思维发展,注重学生“探究行为”的设计

教学组织上要通过创设丰富的情景或有效的实验增强学生体验,注重探究的有效导引,让“探究行为”自然发生.

案例3 探究浮力方向

学生(体验):

1.用手将气球拉到某一位置后松手,观察气球最终静止时细线的状态;

2.倾斜容器,观察乒乓球最终静止时细线的状况.

问:上述的两组实验中(图5),细线为什么总是呈现竖直状态?它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后回答: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2.3.3 设计“探究行为”时要注重考虑探究行为发生的载体设计

首先是思维载体的设计,为使思维活动既连贯又不乏跃迁,应将问题整合成具有内在逻辑的问题链,要以“问题链”引动探究行为;其次是资源载体的设计,要以“实验”体现探究行为.物理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我们倡导把实验作为核心的课程资源,成为体现学生探究行为和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案例4 “动能 势能 机械能”问题链设计

问题链1:概念建构(探究活动的准备)

下列物体是否具有能量?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①运动的锤子将铁钉钉入木板;

②拉长的橡皮筋能将子弹射出;

③被举高的砖块能使小桌陷入沙子中.

问题链2: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探究行为的设计)

①以小车为研究对象,怎样让它运动起来?

②如何显示小车的动能大小?

③根据生活经验,动能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④怎样研究上述因素对动能大小的影响?

问题链3:应用(探究结论的应用)

①为什么要规定汽车行驶的最大速度?为什么卡车限速要低一些?

②为什么建造水电站时要建造拦河大坝将水位抬高?

问题链要围绕“探究行为”进行系统设计,要利于“探究行为”广泛、有效地发生.问题链与“探究行为”的关联,如图6所示.

就顶层的思考而言,构建以“探究行为”为核心学习行为的初中物理课堂,首要考虑的应是准确解读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分析教材和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把课程标准的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策略,即把教材结构转换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其次,在学生学习行为设计上,着眼于“探究行为”,注重体现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而言,“行为”是“思维”的体现,“行为”又可以促进“思维”的创新,“行为”与“思维创新”要紧密结合,结合的纽带就是“有价值的问题”和“思维可视化”方式的研究,思维可视化的手段可以是实验或具体实例,也可以是创设物理模型的理论论证,实验必须是现象明确,理论论证则要求注意思维的条理性和物理模型的典型性;再次,要注意渗透“理解性学习”的理念,探究式教学和物理研究本身都强调理解,注意围绕物理核心概念和规律,思考前概念误区,采用合适的认知手段促进学生理解.教学策略上要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中心、以行为为主线、以变式为手段,重视学生自身的思维冲突和深入思考,在概念或规律的重新建构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构建以“探究行为”为核心学习行为的物理课堂顶层设计思路,如图7所示.

2.4 构建基于探究行为的课堂学习评价的生态系统,以评价促进学习

课堂学习评价有三个关键要素,即清晰的学习目标是前提,科学的评价标准是杠杆,适时的反馈与指导是保障.换言之,教师首先要有“课程标准”的意识,要把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内容标准”转化为教学中的“质量标准”,转化的途径是依据课程标准、解读教材文本确定清晰的、可测量、可界定、可评价的课时学习目标.没有课程标准参照的教学无异于失舵的船,没有学习目标参照的评价更像是没有刻度的仪表盘.

具体到课堂学习评价策略,课题组研究认为,应该由“基于标准”的测量和与学习过程相伴的形成性评价共同组成.

关于测量技术,可以依据“课时学习目标”采用“习题选择”和“任务设置”的方式进行.关于形成性评价,课堂学习中主要采用“评估”技术.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只要我们能够构建以“探究行为”为核心学习行为的课堂生态,以问题作为指引,然后再设计一定的情境,组织学生通过有目的的实验、研讨或思维交流活动解决所设置的问题,充分体现出学生的“探究行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采用“答问”,而非“问答”的方式,组织好师生评估,这就是一种质性评价过程.只有跳出特质论的窠臼,从研究特质向研究过程转变,强调能力与过程的动态、且可控制的相互作用,才能切实起到以评价促进学习的目的.下面,笔者以“长度的测量”学习为例加以说明.

案例5 利用评价突破“长度的测量”学习重、难点

例1 刻度尺如何放置?

学生一般的回答如图8甲所示.

老师问:这样放可以吗(图8乙)?生答(略)

老师再问:两种放法的区别在哪儿呢?生答(略)

老师再问:薄透明尺(学生用)怎么放呢?生答(略)

评价总结语: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靠被测物体.测量要了解工具的结构特点,这就是规则意识.

例2 关于估读,究竟应该保留到哪一位?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分度为1m的尺子让学生读所测物体长度(图8丙).

学生答:0.8m.

逐步添加1dm、1cm分度后再让学生读.

评价总结语:测量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真实值,减小误差,读数时应根据分度值作出估读.

例3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计算结果保留到哪一位?

学生回答后可以设问:物体的长度是靠我们测出来的,还是算出来的?

评价总结语:改进测量方案可以减小误差,但是必须遵循测量的规则.

2.5 构建初中物理“行为课堂”模型

综合系列研究案例,课题组构建了初中物理“行为课堂”模型(图9).

由模型图可知,构建初中物理“行为课堂”共分三个环节:首先,是对课程标准的学习以及文本研读,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情确定课时学习目标;其次,是“探究行为”的先行设计,依据课时目标,设计“探究活动”,将教材知识结构转换为学生可学的方式,重点考虑保障学生“探究行为”发生的“思维载体(问题链)”和“资源载体(实验)”的设计;再次,是“着眼学科思维”的培养,以“探究行为”为核心的学习行为组织课堂学习.构建中需要建立“课堂评价的生态系统”:一是利用“评估技术”建立随问题而生的形成性评价;二是利用“习题选择”和“任务设置”技术,对照课时学习目标进行终端测量评价.

归纳研究成果,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是录播或编撰基于课程标准、基于“探究行为”设计和评价物理教学的课例24组,可以为同行设计和组织探究教学提供有益参考;二是发展以问题链为主的思维载体设计技术,开发以实验为主的物理课程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思维活跃、积极探查),保障“探究行为”的充分发生和适切有效;三是探索学生学习行为评价的新范式,从以量表或试题、具体任务为工具的终端测量走向更能有效关注学生认知过程的质性评价,尝试建立课堂教学评价的生态系统;四是通过理论建模,梳理并形成“行为课堂”顶层设计思路和构建模型.

课题研究也积累了一批物化成果,成员发表了有关课题研究的论文27篇,其中6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3 课题研究的后续设想

第4篇

关于课题研究申请书1

__区课题规划办:

我校承担的“创建书香校园”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研究”课题,因课题负责人原校长田雪芬同志调离本校,需要变更课题负责人为现本校校长武截斌并重新整理课题研究内容“小学经典诵读的研究”,特提出变更申请:结题时间由20__年6月改为20__年12月。

当否,请批示。

__小课题组

20__年6月21日

大学生课题申请书模板5

项目名称:

甲方(负责单位)

通讯地址:

项目负责人:

项目联系人:

联系电话:

传真:

E-mail:

乙方(合作单位)

通讯地址:

项目负责人:

项目联系人:

联系电话:

传真:

E-mail:

本协议双方就共同参与研究项目事项,经平等协商,在真实、充分表达各自意愿的基础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本项目下达部门的相关规定,达成如下协议,并由合作双方共同恪守。

一、 合作内容

1.研究目标:

(1)

(2)

(3)

2.技术内容:

(1)

(2)

(3)

3.合作方式:

(1)

(2)

(3)

4.合作期限: 20 年 月—20 年 月

二、 双方分工情况

甲方:(1)

(2)

(3)

乙方:(1)

(2)

(3)

三、双方权利、义务与责任

甲方:(1)

(2)

(3)

乙方:(1)

(2)

(3)

四、 经费分配

项目获得资助后,甲方将总经费中的 %支付给乙方作为合作研究经费,其中课题开始时支付 %作为乙方的起动经费,其余部分将采取 的方式进行支付,并于课题开始后的 时间内支付完毕。

五、成果分配

1. 产权归属:

本研究所产生的成果及产权中的 (全部、甲方完成部分)归甲方拥有, (全部、乙方完成部分)归乙方拥有。具体分配如下:

(1) 科研成果署名:甲方 (是,否) 需征得乙方同意的情况下, (可以、不可以)将研究成果中的 (全部、甲方完成部分)单独申报科研成果;乙方 (是,否)需征得甲方同意的情况下, (可以、不可以)将研究成果中的(全部、乙方完成部分)单独申报科研成果;联合申报时, (是,否)需经甲乙双方协商,完成单位排序按照甲方为第 (一、二)完成单位,乙方为第 (一、二)完成单位排列,完成人名单排序按照

方式进行。

(2) :甲方 (是,否) 需征得乙方同意的情况下, (可以、不可以)单独将 (全部、甲方完成部分)的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 (单独、联合)发表;乙方 (是,否)需征得甲方同意的情况下, (可以、不可以)将 (全部、乙方完成部分)的研究成果 以论文形式 (单独、联合)发表;联合时, (是,否)需经甲乙双方协商,论文作者排名将按照甲方为 (通讯作者、第一作者、第二作者、按贡献大小排名),乙方为 (通讯作者、第一作者、第二作者、按贡献大小排名)原则进行。

(3)专利申请:甲方 (是,否) 需征得乙方同意的情况下, (可以、不可以)单独将 (全部、甲方完成部分)的研究成果申请专利,乙方在 (是,否) 征得甲方同意的情况下, (可以、不可以)将研究成果中的乙方完成部分 (单独、联合) 申请专利。联合申请专利时, (是,否)需经甲乙双方协商,发明人排序将按照以下 原则进行。

(4) 后续项目申请:甲方 (是,否) 需征得乙方同意的情况下, (可以、不可以)将本研究成果中的(全部、甲方完成部分) 作为其它科研项目申报的基础;乙方 (是,否) 需征得甲方同意的情况下,

(可以、不可以)将本研究成果中的 (全部、乙方完成部分)作为其它科研项目申报的基础。

2. 成果转让:

本研究项目所产生成果的转让权归 (甲方、甲乙双方共同)拥有,具体转让程序为:

(1)

(2)

(3)

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分配方案在成果转让 (前、后),由 (甲方、甲乙双方协商)确定。

六、协议的生效变更与解除

1. 本协议生效期间为项目获得之日至项目结题申请通过之日;

2. 协议双方中任何一方欲变更、解除本协议,必须采取书面形式,口头无效;解除协议需提前一个月向对方提出;

3. 甲乙双方中任何一方未履行本协议条款,导致协议不能履行、不能完全履行,对方有权变更、解除协议,违约方要承担以下违约责任;

(1)

(2)

(3)

4. 执行合同中如遇不可抗拒的因素,如战争、自然灾害、地震等导致协议不能顺利履行时,双方各自承担自己的损失,均不承担违约责任,双方应尽快通知对方以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并共同协商变更或者解除本协议;

5. 本协议与国家法律相抵触时,应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变更本协议;

6. 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应本着互惠互利、友好协商的原则另行约定,并以备忘录或附件的形式体现;

7. 本协议的备忘录或者附件与本协议拥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七、 双方其它特殊约定

1.

2.

3.

4

八、其它

1. 本项目如获得批准后,本协议有效期的自动延伸至项目结题通过时;本项目如未获得批准,本协议将自动终止。

2. 本协议一式 份,甲乙双方各持 份,具有同等效力;

3. 未经对方许可,甲乙双方都不得将本协议内容透露给第三者。

甲方 乙方

项目负责人(签章) 项目负责人(签章)

单位(公章) 单位(公章)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关于课题研究申请书2

尊敬的盘龙区课题规划办:

我校承担的“创建书香校园”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研究”课题,因课题负责人原校长田雪芬同志调离本校,需要变更课题负责人为现本校校长武截斌并重新整理课题研究内容“小学经典诵读的研究”,特提出变更申请:结题时间由20xx年6月改为20xx年12月。

当否,请批示。

此致

敬礼!

申请人:xx

20xx年x月xx日

关于课题研究申请书3

尊敬的县教育教学研究室:

20xx年春我校申报省级课题《初中物理“超市课堂”—基于新课程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失利后,学校领导积极一面鼓励课题组人员不要有放弃研究的思想,一面支持和指导课题组分析和反思我校在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让我们茅塞顿开,增强了继续研究的信心和力量。

随着学校食堂项目的开工建设,教学楼项目的顺利立项,麦元中学驶入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学校二级机构新设了教研专职机构——教科室,为我们的实验研究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在县教研室有关专家的指导和学校领导的关怀下,《初中物理“超市课堂”—基于新课程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20xx年6月被立项为县级课题,课题编号是:WJKT20xx-3。实验研究一直在有序地进行着。

但是,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感到《初中物理“超市课堂”—基于新课程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这一课题研究受现有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很难达到预期的研究效果。同时我们深切地感到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关键在教师,我们地处农村,如何提高农村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校本教研,反思与实践。只有教师的专业成长达到一定高度才能从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选择是研究战略的起点,它对实验研究的整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整个实验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为了课题研究能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并能更深入地开展研究,我校决定更改课题有关事宜。

课题变更为《农村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负责人为汪结乐、汪水根,由校教科室牵头,以物理学科教师为实验对象,力争早出成效。课题主要参加人变更为:汪结乐、胡灵枝、何焰伢、孙琼力、周绍宽、汪水根、徐的毛、方爱仙、汪四珍。

安庆市教育局局长江兴代倡导的“教育超市”理论指出教育应该借鉴产业的某些运作方式,研究产业的运作思路、管理模式,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经营”理念中的追求最大限度的“增值”。课题变更是前期研究的延续,是前期实验的“意料中事”。

以上情况完全属实,请批准!

第5篇

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它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它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我注意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培养科学创新精神;帮助学生克服怕出错、怕麻烦等思想障碍。学生能比较顺利的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更多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避免多次失败产生的消极心理影响。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开展课题探究的欲望和能力。具体有下列经验和做法。

1 课前预习,独立探究

以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课堂教学为例。

首先在课堂教学之前预发-份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方案,上面有具体的探究课题。内容如下: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学习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名称 填报日期

课题组长 小组序号

课程组成员 (6人左右) 成员分工(实验设计、操作交流评估)

课程背景

已有知识与技能分析

猜想与假设

实验设计方案1、所用仪器

2、需要测的物理量

3、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学生在课前(如双休日或放假时间),通过阅读课本,查找资料(可以是上网查、查阅资料),动手实验。小组讨论,访问专家等表式)以书面形式尽力完成课题研究方案,小组长做好分工和负责执笔完成填写,各个组员都有不同的任务,为了对个组员工作成效如何,先让组员自评,再让组长对他们进行评价,最后还有指导老师对各个课题研究书进行评价、评比等形式。

2 课内科学分配探究课题,小组合作

这节课重点要解决的是通过探究得到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应用流速与压强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那么教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展开课堂探究式教学,并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是摆在我面前的有待解决的问题。(如:在上《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一节课时,为了能更好地创设问题情境,多媒体展示小鸟在天空飞翔和直升机升空的形象,激发学生兴趣。然后开展探究课题的合作,展示和交流。

新课开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依据本小组的讨论,纷纷汇报各自研究的课题,围绕本节课来提出需要解决的各种课题

如:小组1,课题1:是不是吹硬币就一定可以"跳起来"?为什么?应怎样吹?是什么原因?

小组2,课题2:流体压强与流速有何关系?

小组3,课题3:(1)、往悬挂的两个乒乓球中间吹所为什么不是分开而是靠拢?(2)、两球靠拢的原因是什么??

小组4,课题4:用一条直尺往两艘纸船之间划水,为什么两艘纸船会靠近,而不是远离?

小组5,课题5:为什么那么重的飞机能飞起来? 它的机翼有特点?

小组6,课题6:为什么人在等火车时,都要站在安全线外?

小组6,课题7:往竖直向下的两张吹气,两张纸怎样运动?为什么?

小组7 课题7:轿车静止在水平路面和在行驶时相比较,那种情况对地面的压力大?

小组8 课题8:足球赛的"香蕉球",乒乓球赛中的旋球,是怎样形成的

明确研究课题后,各组学生一一交流自己的想法,提供对某一课题猜想的理论依据、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和得出结论。

例如,对于课题1:学生猜想:是否由于吹气时,硬币上方的空流流速大,上方的压强比下面小,下面的空流将硬币托起。理论依据:硬币的质量、重力、体积等都没有变,变的只是吹气的时候,硬币的上、下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变了,上、下压强变了,产生了向上压强差,从而把硬币托起来了。

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我们无论是进行实验或思考问题,都常用的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课题6和课题8,完全可以凭借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出结论,甚至有的乒乓球爱好者带了乒乓球和拍子,踊跃到讲台前演示上旋球和下旋球的打法。引发全体学生的强烈兴趣,

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减少学生探究交流的时间,全班八个小组齐头并进,分头开展不同小课题的探究,目的都是为了探究一个总的课题:流体的压强与流速到底是什么关系?

经验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在这里实现了小范围的共享。

以上课题是采用了分解总课题成小课题,水到渠成的方式。而在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这一实验探究课题采用了多角度,多侧面将同一课题分解的形式。

对于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这一实验探究课题,学生根据对以上课题的猜想,既然影响物质吸热的多少跟物质的种类、质量、升高的温度有关,那么就可以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展开研究。有的选择了方法一:不同物质,在质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比较它们的吸热多少;有的选择了方法二:不同物质,在质量相同,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比较它们升温的多少;对于方法三,几乎没有学生选择,原因是很难实际操作。同学们经过修改并完善自己的研究方案,讨论确定了以上的实验思路,然后就本探究实验课题所需要的实验器材、实验条件进行分析讨论。

(1)选择两种不同的物质:有的选择常见的砂和水,但感到成功可能性差,因为砂的传热很不均匀,且很慢,也很难测温度的变化;而选择水和煤油,效果则更好,这也向教材的权威性提出了挑战,也正是研究性学习所需要的。

(2)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天平测质量,温度计测温度;随着讨论的深入,同学们发现:目前没有任何仪器可以直接测出吸热的多少;此时教师及时引导点拨可以根据加热时间的长短来感知吸热的多少,加热时间用停表测量;

(3)要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多少就必须保证它们在相同的加热条件下进行,即用相同的酒精灯燃烧或相同功率的电热器通电(通过变压减慢加热速度),水和煤油盛放在相同的容器中(大量筒),用相同的温度计来测量它们的温度。

选择该课题的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其他组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后,全体学生都明确本实验探究的方法、实验器材及所需要测的物理量及实验记录表。

在此基础上全班同学动手实验操作一起来探究:

比较不同的物质的吸热能力。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随时巡视、指导、点拨,确保每个学生参与实验操作,经历实验过程,感悟探究方法,学会收集实验信息,学会分析比较,归纳得出结论。

分析现象,总结归纳

学生通过实验,收集到了实验的信息及数据,分别记录在表(一)、表(二)。各小组负责交流评价的学生站出来纷纷表述自己的观点。对于表一:结论1

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的加热时间长;结论2、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热多;……学生有多种合理的答案,经过师生讨论最后的结论是: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并不相同。对于表二:结论1

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加热时间相同,水升温少;结论2 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水升温度少;……

最后师生得到共同的结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并不相同。归纳以上两个结论,共同说明了一点: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一样。这个时候,就很自然的引入了比热容这个物理概念来表示物质的吸热(放热)能力,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感知并理解了比热容这个抽象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自始至终通过独立提出问题,共同参与活动探究,体验过程,归纳总结,形成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解决课题4、5。

3 布置作业,课后延伸,升华探究课题

新课即将结束,有的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既然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一样,那么竹筷与不锈钢汤匙传热的本领一样吗?不同的液体(如水和煤油)传导热的本领是否一样呢?它们传热的快慢跟那些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呢?等等。至此,学生已对许多常见的物理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通过主动探究去发现新问题,探索并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然后在探究的基础上反思形成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小论文等。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已延伸到课外,相信学生一定会在更广阔的研究性学习领域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

4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探究课题实施的注意点

4.1 注意选题。

由于研究性学习有很强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自主性,教师与学生在选择课题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等因素,选择适合学生开展研究的课题,把好选题这一关,笔者在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选题:

(1)浸透科学家及其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介绍。如欧姆定律的建立,焦耳定律、电生磁现象及电磁感应现象、牛顿第一运动定律、阿基米德原理、功的原理。

(2)选取教材中的适当内容,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如音调、电阻大小、滑动摩擦力大小、动能大小、重力势能大小、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等影响因素,速度、压强、功率、电功率、比热容等概念的建立。

(3)结合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如导体的绝缘能力、传热能力、导电能力等。

(4)结合当地生产、生活实际,将课堂学习推向课外。如热机的使用带来的环境整治,光污染、声污染、热污染的研究等等。

4.2 加强管理。

无论是学生填写研究方案,还是课堂上的探究过程、课后撰写论文、继续探究新问题,教师都应加强纪律管理和安全指导,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合作者、组织者,学生研究性学习情感体验的培育者以及教育资源的开发者。

4.3 注重评价。

第6篇

关键词:实验;改进;创新;探究

初中物理实验的改进与创新是现状的要求,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学科。我作为一名从教近20年的初中物理教师,自1998年登上三尺讲台以来,发现现在的物理教学过程中过分强

调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教学目标,不能多元化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为了改进这种不足,我不断地将自己的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把教学与实验的改进与创新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教学初中物理的方法,不断地学习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力争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常言道:“学物理不如做物理。”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通过问卷调查,将教学过程中的理论与学生学习物理的实践相结合,我总结得出了物理实验非常重要,因为物理教学中很多概念的得出,都是在实验结论这一基础上的高度概括。因此,多留出时间让学生做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时,物理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安排,有意地布置一些科技小制作,或者根据一些物理实验提出自己的创新与改进方案,对每个实验写好实验报告以及实验反思,对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提高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物理对从初一刚升到初二的同学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

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该如何上好第一课?主要是通过一些自制的教具或物理小实验,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对实验的好奇心,然后自然过渡到我们的物理教学,进入要研究的内容中。初二物理的第一课,我一般是先用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器具,如一次性杯子、漏斗、乒乓球、玻璃杯、硬纸片等做一些简单的物理实验,激发起学生对物理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自己积极动手探究,积极模仿教师的演示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开展一节成功的物理课,物理教师必须要巧妙地设计好课题引入,我认为在课前的5分钟左右,教师就必须通过自己的物理小实验紧紧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对本节物理课有期待,要用一个个有趣的小实验对即将要学习的物理知识造成悬念。2014年

6月份,全县的物理优质课就在我们学校举行,通过层层选拔,当年我作为我们学校的物理教师参加了优质课竞赛。我现在都还清楚记得我那节课就是巧妙地设计了课题引入,那节课我讲的是“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那节课上,我就设计了两个小实验,第一个小实验是让学生自己推荐两个肺活量大的同学上讲台用漏斗吹乒乓球跳高比赛;第二个小实验就是将漏斗倒扣,用电吹风吹倒扣的漏斗里的乒乓球不会掉落。在这节课上这两个实验都做得非常成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实验成功的瞬间学生那不由自主的掌声就能说明一切。由于自己的努力与付出,那节优质课上得很成功,当然也获得了全县物理优质课一等奖。

物理实验的创新与改进,应该作为一个长期的课题去研究,要通过更多的教育同行去研究总结规律,更好地为我们今后的物理教学工作服务。通过对物理实验的改进与创新研究,提升我们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尤其是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为了让自己能与时俱进,我认为应该树立起长期自学不断提升自己业务能力与水平的思想。因为物理这门学科是一门涉及面广、实践性很强的自然学科,要能胜任这门课程的教学,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好自己的休闲时间,涉猎各类书籍,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

我们作为物理教师,在物理课上做演示实验时,常常是做完演示实验后才觉得这节课的演示实验存在问题。比如,在演示“磁生电”的实验中,由于灵敏电流计较小,或者蹄形磁体以及导线等实验条件的限制,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是利用实物投影仪直接投影在屏幕上。二是利用多媒体,就是先在电脑里下载安装个虚拟视频,然后用USB接口通过摄像头直接录入,这样就可以直接把实验的全过程投影在很大的荧幕上,这样学生就会看得清清楚楚。

总之,物理实验的改进与创新,是学生学习物理课程的必然过程。因此,教师⒎⒁导学生做好物理实验的改进以及创新,这本身就是在践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项课题研究做好了,本身就是物理教学探究的一项宏伟工程,值得我们一线物理教师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方法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7

剖析教材中的科学方法因素,突出教学中的方法教育过程,是物理教学大纲提出的要求,也是现代教育理论新观点的具体体现。本文就这一研究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引出的若干问题,阐述一些粗浅的看法,旨在总结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突出方法教育的一些共性问题,以求提高方法教育的自觉性和高效益。

一、方法教育的意义及原则

1、方法教育的意义

方法教育泛指对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的教育。认识世界的方法,我们认为按其普遍性程度可分成三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各门学科的一些特殊的研究方法,如物理学中的理想实验、理化方法等等。另一层次是各门学科的一般研究方法,如观察、实验、比较、类比、抽象、概括、系统化、具体化等等方法。再一个层次就是哲学方法,它是一切科学的最普遍的方法。

2、方法教育实施中应遵循的原则

1)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循序渐进的原则

初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逐步形成,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充分发展,他们对方法也不太感兴趣,因此初中阶段应着重进行观察、实验方法的教育;对于科学思维方法,只能隐性渗透,即在教师的指导下接受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方法的训练。

2)从隐性向显性过渡的原则

对同一种科学方法,教育中可能多次用到,应注意教学要求应按层次展开,逐次递进。如控制变量法,教材中多次用到,在讲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一般不作介绍和强调这一方法;讲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时,可适度介绍这一方法;讲欧姆定律时,应具体讲解怎样应用这一方法;讲液体内部压强时,可让学生自己运用这一方法来解决问题了。类似这种教材中出现多次的方法,如此值定义法等也可按层次从隐性向显性过渡。

3)各种方法有机结合的原则

在物理教学教程中,各种科学方法交织在一起,不可能在一种科学方法的教育完成以后再进行另一种科学方法的教育。因此,必须充分利用物理教材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因素,把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教育。如牛顿第一定律推导,就综合了多种科学方法;让小球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静止滚下——控制变量法;平面越光滑,运动距离越大,如无摩擦小球一直匀速运动下去——合理外推;而平面无摩擦——理想化方法。

二、概念教学与方法教育

我们选择概念教学作为加强方法教育的突破口,是确立在以下的一些基点上的。首先,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知识的核心和基础。其次,概念的建立有其共性可寻。它一般需要通过实验的观察或生活实践中的体验提出问题,揭示物理对象的本质特征,进行总结而得出。概念建立过程中有着丰富的方法教育因素。如,在提出问题中需要用到观察、实验等方法;揭示本质特征时,需要比较、分析、抽象等方法;在进行总结时需要概括、归纳、推理论证等数学方法。

三、概念教学过程中突出方法教育的注重点

1、在提供引入概念的感性材料时,要强化“实验条件”及比较方法。初中物理概念的引入往往用实验的方法加以比较,或在引入概念的有关同类现象中直接比较进行。而比较是在一定的标准(条件)下进行的,没有标准,无所谓比较。因此,在运用比较方法时,要特别强化比较的标准。

2、在建立概念的过程中,要突出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的过程。初中许多物理概念是以同化的方式建立的,它是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把新的概念的本质特征与其认知结构中有关概念联系起来,被它所同化,并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理解新概念。因此,用同化建立新概念,关键在于揭示新概念与以前学过的有关概念相区别的本质特征。所以在概念的建立阶段,要特别注意突出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的一些方法。

3、在概念的运用过程中,要突出概念间的比较、类比。概念的运用,是概念具体化的过程,而概念每一次具体化,都使概念进一步丰富和深入。通过对概念的变式分析、习题训练,使学生巩固概念,这是必要的。但由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隐蔽在非本质特征之中,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易使学生混淆。为使学生对概念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在概念的运用过程中,要突出类比的方法。

1)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进行类比。例如,压力和压强,是学生极易混淆的概念,一些学生往往把压强的大小看成是压力的大小。笔者曾在“压力和压强”教学时,做了如下实验:把一个凸型物体平放在天平上,使天平平衡,若将凸型物体倒放,则天平是否再平衡?37%的同学认为天平不再平衡,他们的理由是接触面积改变了,压力改了。当教师指正后,再做课本上图2的演示,将同一凸型重物放在海绵上,问海绵受到总的压力大小是否相等?几乎全部同学都说不相等,图乙受到的压力大。为此,我们又在两个程度基本相同的班级中进行比较,一个班级通过压力和压强的本质特征的类比,课后测试此题,它的错误率可减小到20%;另一个班级在教学过程中先后指出压力和压强的本质特征,但没有类比,此题测试的错误率则达到41.3%以上。因此,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进行类比是理解和深化概念的一个好方法。

第8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实效性

实效性是评价课程的关键因素,是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共同关注的焦点。在我国目前的教学形式下,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压力相对较大,相比语、数、外三大主科,物理课的课时数较少,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教授必要的物理知识并能让学生融会贯通,不断提高实效性。成为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工作。

一、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分析

1、课时数少,课程内容庞杂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人的生产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其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目前的初中教学体系中,以物理为代表的自然科学正在被边缘化。在课程设置上,语数外课程平均都有两次,而物理平均每天的课时数达不到一次。在课外,学生的自学时间绝大部分也花在了语数外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固化的应试思维模式在作祟,在中考中,语数外的分数所占比重高,决定了其受重视程度远超物理等课程。此外,物理课程的设计也存在诸多弊端,具体表为内容繁杂,很多内容具有一定的重复性,没有抓好核心内容的教学。这造成了教学课时和教学资源的浪费。

2、过分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环节

物理是一项需要极高实验参与度的学科,但是在目前的物理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还是将课堂和书本作为主要的教学地点和教学媒介,过分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忽视实践课程的展开,忽略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造成了老师埋头苦讲,学生死记硬背,考试冥思苦想的被动局面。

二、提高初中物理课堂实效性的策略

1、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

初中的孩子出于青春期,是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他们往往具有反对权威的叛逆精神,因此如果在教学中一直采取强硬、高压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往往会适得其反。但同时,他们又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因此教师应该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悬念,传授知识时不妨卖一些关子,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出正确的结论。比如,在讲述声音的产生这一知识点时,可以主动询问学生,在他们看来声音是如何产生的。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通过一些小实验进行验证。最终肯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再次提出疑问,敲击桌子时,并没有看见桌子在震动,为什么还是会发出声音?在通过一些小实验,比如将小纸片撒到桌子上,敲击桌子,会看到小纸片也随之跳动,说明虽然看不见,但是桌子的确在震动。教师在设置疑问时应该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提问要与知识点紧密结合,不能漫无边际地文;二是要学会换位思考,想学生之所想,设计的提问要着眼于解决学生心中的一疑虑。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进而加强他们队伍里学习的兴趣,就能够大大提高物理教学的实效性。

2、增加实验课时数,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教学

物理这门学科的概念定义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比如电流、电压的定义,力的相互作用,这是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们很容易陷入到理解的困境中。不能让学生理解透知识点,只是强求记忆,这样的教学是违背初衷的。如果在教学中加入实践环节,让学生对物理上的一些现象、概念有切身的感受就会帮他们有抽象思维转化为具象思维,从而加深理解。比如在讲述色光的合成时,如果只让学生记住光是由赤、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合成的毫无意义,学生在记忆过程中也容易搞混。但是在实验室中用三棱镜演示出光折射后呈现出的七种颜色,让学生亲眼看见这一现象,他们会更加信服,印象也会更深。经此环节验证的知识点,学生记忆起来也会更加深刻。

我们已经讲过物理是跟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科学,因此物理教学的实践环节不一定仅仅局限于实验课,很多生活中的现象都可以在课堂上拿出来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比如在讲述凹透镜和凸透镜时,学生最常见的放大镜和近视眼镜都可以作为教具。很多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理现象比如静电、惯性等都可以拿到课堂上为教师所用。

此外,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一些兴趣小组,比如机械模型制作小组、桥梁建筑模型小组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合理分配课余时间,寓教于乐,不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3、优化课程设计,丰富资源配置

教学的中心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学校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该体现教育的中心点,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思维模式,着眼于素质教育,适当提高物理等自然科学及其他相关学科课程所占的比重,仔细研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最为有效的课程安排。还应该优化资源配置,在课题研究经费等物质层面和相关精神层面对物理等学科的教师提供足够的支持,调动教师研究课题、钻研业务、提高教学水平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物理教学的实效性。

在知识信息时代,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学习的重要工具,学校在课堂教学时也不能忽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作用。学校与学校之间应该加强合作,通过互联网共享精品课程,加强交流,共同进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直观的优势将知识点通过视频、音频、图像等媒介传授给学生,加深理解、加强记忆。

结语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针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教师不懈的追求。在分析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后,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明确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在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增加实验课时数,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教学,以及优化课程设计,丰富资源配置等方面展开积极的尝试,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