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计算机课课件

计算机课课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28 17:05: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计算机课课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计算机课课件

第1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课程改革

作为常职院现教中心教学部的一名计算机教师,我主动牵头进行了本门课程的课改项目,担任负责人。课改一路走来,得益于大家一直给予的各种指导和支持。但由于我们的课改工作基础差、起步迟、时间短,所以对于课改,我们的认识可能还很肤浅,方法可能还不科学,结果也还不十分理想,在这里,我仅代表我们的课改团队,对于我们的课改工作做一番剖析与反思,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导与帮助。下面,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课改之我见。

一、课改现状

在学院于2012年1月4日组织召开课改培训会议之前,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成立才短短三个月,还正忙于职教新干线个人空间建设全院性培训工作,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面临的状况则是早已错过了学院第一期的课改申报工作,陷入了改与不改的尴尬境地,老师们从思想上都没有引起重视,更缺乏课改经验与认识,加上系部的撤消,专业的停招,大家士气十分低弥,课改条件非常不理想。但就在教务处熊处长组织召开的课改培训会议结束20分钟之后,现教中心陈主任突然召开了中心课改工作紧急会议,面对没有热情、没有信心、没有耐心的我们,陈主任言辞恳切地为我们分析了现状,慷慨激昂地鼓励我们立马着手改革,并责令由钟主任牵头,由我担任《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改工作负责人,以天为单位启动推进课改工作各项任务。

主任意志相当坚定,与我们一道制定进度表,制定责任书,商讨项目设计标准,并找课改成员一一交流思想,我们都深受鼓舞。年前便下达了第一轮课改任务,签订了项目责任书,在反复督促下,大家春节都没有放松,正月初五就开始交初稿,正月初八,我们便集体进行了逐个点评,在这次点评中,我们全军覆没,并与主任发生了激烈争执,外面是别人热闹的相聚,我们却个个饱含泪水。在主任的耐心说服下,我们逐渐体会到了构建项目必须懂得如何取舍的道理,懂得了项目设计也要有如何发生、如何发展、结果怎样的情节式结构,又经过四次交流,第一轮才获得通过,主任为我们庆功,我们都很振奋。

现在,经过三轮任务,我们课改小组终于将计算机应用基础传统知识点全部融入到了精心设计的24个项目之中,(下转封三)(上接第170页)融入到了师生们喜闻乐见的真实情景之中,终于顺利完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彻底颠覆传统式的重大革新,课改项目不仅成功在学院立项,而且即将接受学院第一轮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的验收。同时,我们课改团队第一轮教材编写工作也已基本上接近尾声,本学期我们还将在课改团队老师所教学的班级上进行课改试点,上课一周多过去了,学生课堂反应良好,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二、课改体会

从2012年的1月4日到今天为止,课改已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历经了两个最长的寒假和一个最长的暑假,历经了若干回重头再来。我们深深感到了课改过程之艰辛,特别是面对了从未有过的困境,真实地感觉课改就是件痛并快乐着的事情。

1.我们面临的困境

困境一,没有课改经验。一直以来,老师们从未进行过课改,也未进行过相关学习与交流,可以说好比一张白纸,既不想改变现状招来麻烦,也不知道应该改成什么样子。

困境二,传统观念浓厚。老师们一直用固有的模式进行知识点的教学,教案和课件已乱熟于心,总感觉别少教了什么知识点,从传统教学方式和根深蒂固的观念中走不出来,容易打退堂鼓,课改早期就经常有老师要求退出。

困境三,工作任务繁多。中心老师在教学的同时还承担了多项信息化建设工作任务,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采用项目教学法,分成四大模块24个项目,每个项目需要有单元设计、教学课件、说课课件、教学素材、实施方案等多个任务,任务异常繁重,课改成员需要作出重大牺牲。

困境四,时间紧要求高。中心要求既要改,又要改好,既要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完成第一轮课改任务,编写出教材,又要逐项通过团队和中心领导的严格验收。

2.我们进行的辩论

在课改过程中,特别是课改初期,我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甚至和主任争执得面红耳赤。

辩论一,是先逐个论证项目设计再展开项目,还是仅验收项目最终成果?

辩论二,什么是项目?

辩论三,要不要情景导入,要不要结合学生的真实情景?

辩论四,如何取舍与融入传统知识点?

不辩不明,不破不立,通过辩论,我们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意见也越来越统一,最后都紧密团结在了主任周围,24个项目,我们均采用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式导入教学新模式。通过模拟高职学生现实生活环境,选取学生熟悉并能接触到的领域设置情景,让学生有亲切感,震撼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容易消化和吸收,我们注重引导学生一起完成项目发生、发展、结束的一个完整过程,注重知识点的巧妙融入,做到了不霸蛮,该舍即舍,不牵强,入情入理。

3.项目举例

比如我们的项目十《同学聚会邀请函制作》,就首先通过叙述同学聚会的情景,勾起学生对高中同学的思念之情,并引发聚会的冲动,从而引起学生对同学聚会邀请函这一项目的关注。我们巧妙地将WORD邮件合并的知识点融入到了邀请函制作、信封制作的任务中,并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完成任务,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我们又通过超市的标签制作进行应用拓展,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将知识应用到其他领域。最后,我们还以成绩通知书作为创新作业,以帮助学生巩固和吸收。通过教学,我们看到,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非常喜欢,既愿意参与,又容易理解,教师也教得更加轻松,思路也更加清晰。

4.我们的课改措施

针对以上困境和问题,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应对。

措施一,自愿参与,责任明确;针对中心教学部老师基础不强、积极性不高的特点,我们采取自愿参与的原则,吸收一切积极参与的力量,组成课改团队,并签订了参与课改责任状,明确了分工,强化了责任,强调了纪律。

措施二,领导参与,保障到位;陈主任与钟主任始终参与到整个课改过程中,钟主任还亲自具体负责了几个重要任务的落实。在两位主任的悉心指导下,明确的课改目标、课改意义和课改要求成为了课改团队的共识,24个项目做到了模板统一,要求统一,进度统一,有力推进了课改的力度和进程。同时,中心还划拨了课改专项经费,为课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措施三,分轮推进,定期交流;为了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法,我们将整个课改工作24个项目分为三轮循序推进,每轮设计完成后,课改团队均组织听课并进行课后交流,督促再一轮的修改更新,定期的交流提高了课改质量,尤其是主任亲力亲为,对于每个项目精彩、深刻而细致的指导更使得课改成员积极性倍增,并对非计算机专业出身的主任产生了由衷的钦佩与深深的敬意,极大地鼓舞了斗志。

措施四,车轮督导,逐个评点。上不紧,下不忙,为了保证进度和质量,我们建立了课改QQ群,用于感情联络、经验交流与资源共享,中心大会、教学部会议、课改会议轮番强调课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QQ、电话、短信不断相关信息,就连每个节假日我们都以课改团队的名义祝福,既表示关心,又巧妙地提醒了成员勿忘课改任务。一年多以来,24个项目我们都在休息时间进行集体评点,并单独找主任单个指导验收,虽然质量仍有待提高,但进步却有目共睹。

三、不足与设想

与很多兄弟专业相比,我们的课改还很稚嫩,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1.不足之处

一是项目情景还有待进一步商榷;二是配套教辅资源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教学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

2.工作设想

一是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适时对教材予以修订。针对情景设置的合理性、知识点结合的紧密性、实践操作的有效性等方面,我们还需要在教学之中不断发现问题、研讨问题、解决问题,以适时予以修订。

二是进一步完善课改成果,尽快建设好各类配套资源。项目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调动学生自己动手亲身体验,这就需要创作、精选出大量配套资源供学生练习和实践,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其正确理解和吸收。

三是进一步创新课改思维,大力开展教学及特色教材建设交流和比赛。课改正式完成实施之后,我们将围绕新课改进行各类教学比武活动,以让各位老师从中学习交流,并总结经验。我们还将鼓励老师们创新思维,针对不同专业对于计算机课程的不同要求,尝试特色教材的编写与开发,从而更好地为全院各专业提供支持与服务。

四是进一步开拓课改视野,虚心向院内外各位专家前辈学习相关经验。学院拥有着众多见识远博,经验丰富的课程改革专家前辈,兄弟课改项目也拥有着众多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虚心学习,抓紧学习,深入学习。

总之,课改教会了我们要勇敢面对、大胆剖析、谦虚谨慎,告诉了我们要建设团队、凝聚团队、依靠团队,虽然今天的我们还在摸索,但是,我们坚信,有大家的指导与支持,有团队的共同努力,我们必定会更上层楼,不断进步,一定能取得课改前所未有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包丽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8(06).

[2]何杰文.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7).

[3]王蓓.护理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讨[J].职业技术,2012(02).

[4]韩皎瑾.基于项目教学法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设计[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5]黄海英.高职计算机项目化教学设计和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3).

[6]丁玲.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0(07).

作者简介:

第2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非IT类计算机网络课程分层次多模块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Internet的广泛应用,网络技术及应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高级人才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本科毕业生应该具备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以及掌握基本的网络知识,具备相应的网络应用能力,本课程作为非IT类计算机基础教育典型核心课程之一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教学状况

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主要在非IT理工、人文及医学类大一或大二开设,虽然现在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都比较早,但对计算机网络的基础概念都不太了解,掌握的程度很浅。对于非IT类的学生,网络课程学习前所学习的计算机课程是《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并不具备很好的计算机知识背景,而且这些学生专业后期课程与计算机网络衔接不大,而长期以来,计算机网络课程都是将重点置于基本理论的讲解上,一般来讲教材也比较适合IT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因此这门课程常常使得非IT类的学生学起来感到很枯燥,实用性较差。因此在网络课程教学中提出创新的适用非IT类学生学习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三、根据各类学生的专业特点及培养方向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学内容的确定要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创新能力、网络应用能力为导向。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教学内容的选取要与时俱进,删除过时落后的部分,同时根据非IT各类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网络课程的需求,制定多元化的教学目标。采用多层次、多类别的分类教学模式,做到因材施教。采用“兴趣、理解、实践、应用”的递进方式,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将网络课程内容按照1+X+Y的模块构建,1是核心内容包括网络的基本知识、网络的基本应用和TCP/IP基础,是各个专业学生学习网络课程必须掌握的内容,X是限选,理工类学生需要掌握网络设备的基本操作、计算机局域网的组建与配置及TCP/IP协议的较深入的理解,网络安全知识的掌握。对人文类专业的学生在上述基础上,略去一些难度较大的内容,重点应放在互联网的应用于维护及网络安全与管理上,相应实验教学也应按学生的类别有不同的要求。Y是任选部分,根据学生的个人需求、专业需求进行选择。

具体方法是将课程的学习分为两个层面:基础篇、应用篇。

基础篇是各个专业的学生学习网络课程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体系结构与TCP/IP协议基本要点、基本的数据通信的概念、局域网的基本知识、主要组网设备的工作原理、以太网组网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交换与虚拟局域网、网络互联的基本概念、IP地址以及网络安全与管理的基本概念与技术。并加强网络新技术介绍。

基础篇课程学习的总目标

应用篇由基础应用与专业应用两部分组成分,人文、医科类基础应用学习的内容包括WWW、FTP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多媒体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网页设计及。理工类基础应用学习的内容包括WWW、FTP、邮件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网络设备在组网中的应用(静态、动态路由的配置与实现)。NAT、VPN技术的实现,

人文、医科类基础应用学习的总目标

理工类基础应用学习的总目标

专业应用学习的内容均包括网络信息搜索、分析与整理及网络在各个不同领域的典型应用。

专业应用学习的总目标

人文、医科专业领域的应用选题:

1)医院HIS系统简介;

2)Internet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发展

3)计算机人工神经网络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4)Internet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5)电子商务技术如EDI、计算机网络及电子商务平台等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

理工专业领域的应用选题:

1)人工神经网络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2)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

3)数学模型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应用

四、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课堂组织是否科学合理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立足兴趣与能力的培养,应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改变过去讲细、讲透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基础篇的教学使用多媒体的高质量课件,把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有机整合,突出重点难点,对比较难理解的概念使用案例入手,并配以相应的动画。通过“设疑-自学-提问-释疑-总结-练习”的模式,加强师生互动。

应用篇的教学结合网络实验的分组采用合作学习法的教学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分组人数4人,即通过小组内学生之间的沟通、讨论、评价等一系列合作互动过程,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一起实现学习目标,从而共享探索成就、体验合作的快乐。

应用篇侧重于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对于应用性较强的内容,避免理论课课堂枯燥,以问题入手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随着知识点的深入,问题由易到难,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扩充。课堂教学根据教学内容,课前布置讨论的题目,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问题讲评,演示案例的解决过程,并总结归纳。例如多层交换技术、防火墙技术、路由器技术等几个热门方向,可在教师的综合指导下,以分组提交论文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方法可以促使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丰富的资源进行归纳总结式的自学,使其自学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及对专业新动向的敏感度都会有较大的提高。

五、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实验是该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学习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校建立了较完善网络实验室,为实验开展奠定了基础。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内容经过几年的逐步改进,学生的满意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实验内容的组织上,将实验划分为验证、综合、设计三个层次,同时根据专业不同,理工和人文医科设置不同的实验内容,验证试验主要以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主;综合实验主要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设计实验主要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设计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通过实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了课堂所学的知识,学生做实验时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也就进一步提高了学习该课程的热情。

六、评价体系的改革

创新教育要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放在重要地位,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学生会更注意网络应用能力提高,主动学习的兴趣增大,同时加强对理论教学过程(如内容预习、课内互动、课后讨论、课程论文等)及实践教学过程(如实验方案制定、相关知识预习、实验操作情况、学习态度、结果报告等)进行多元综合考核。并加强阶段性的考评,

考评的具体方式:

七、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授课的学生每年有两千以上,覆盖理工、人文、医科等各大专业,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对网络认识的提高,使学生对网络课程的学习需求也在不断的改变。这些都要求我们在课程教学中以社会、学生的需求为主导,不断创新和探索。教学改革涉及到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是一个逐步深化的长期过程,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益才等.多模式智能教学系统教学规划与模式调度研究.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26(4)

[2]吴京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方式的研究.计算机教育:学术版 2007(11)

第3篇

关键词:慕课;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256-02

一、慕课的现状

在国外,MOOC课程模式起源于网络开放课堂,起源于加拿大。2008年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的乔治・西门子和斯蒂芬・唐斯基于联通主义的学习理论模型,首次提出了MOOC并创建了全球第一个cMOOC类型的课程。cMOOC强调人机交互的学习模式,把课程设计者、学习资源、学习者组建学习共同体等作为一个整体。大规模在线课程形成,出现了Coursera、edx及udacity等大规模平台[1]。

在国内,MOOC同样受到关注,于2013年正式进入中国,5月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宣布加入在线教育edx,同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相继宣布加入coursera,当前慕课在中国正快速发展[2]。

随着微课和慕课的广泛应用,对当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而这种模式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1)计算机基础教学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普及,计算机课程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会随之发生变化。随着教学资源的数字化,促进了课程改革。(2)随着慕课在国内外的快速发展,其所带来的变化是信息技术诞生以来的重大变革之一,将深刻影响未来的高等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众多院校必开的一门课程,多少都要受慕课影响。(3)学习方式和授课形式的变化,对教师和学生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变化。

二、慕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使用的目的和解决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国内很多高校都开设,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熟练操作常用的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水平。慕课当前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并且缺乏相应的理论研究。通过深入教学一线及教学实践,探索慕课与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关联,探索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深入研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探讨信息化网络教学资源有效共享的途径和方法。研究慕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使用,主要目的如下:(1)在高校课时量较满的情况下,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时不增加或减少的情况下实现高质量的教学。(2)利用慕课,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自学的完善结合,有效提高授课质量。(3)数字化资源改变着课程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包括课内考评和课外评价。对期中测试、期末测试产生影响,尝试与现代化技术结合,以更有利的方式考评。

慕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使用,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本课题通过深入教学一线,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提出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关注慕课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慕课教学模式具有新颖和独特的特点,在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目前大部分高校包括一本、二本和三本或高职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各个高校课时不等,比如在我校学时数为32,在其他院校可能会是64课时、甚至96课时,实施扩展课外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3]。我们也在思索如何在减少课时的情况下,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上好、学好。(2)在当前教学中,有效的使用现代化通信方式实施课外教学,能够适应当前的发展。在我校,当前计算机实验室发展规模比较迅速,在获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情况下,把当前的电子设备发挥重大的作用。数字化资源的建设,让使用者尽可能方便地使用已有资源,实现数字化资源的高效、重复利用。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慕课建设和使用。

我们建设慕课使用的平台是中国大学MOOC的爱课程平台,目前这个平台已经有数万门课程在线开设,是使用范围比较大和平台稳定性^好的平台。这个平台分为教师端和学生端,身份不同,所拥有的操作权限也不同。学生在选择课程学习时,不但支持电脑网页观看和学习,还支持苹果公司的APP下载安装和Android系统安装。非常适应学习的多手段和多方式。爱课程平台的教师端可以实现公告、设定评分标准、添加课件、布置测验和作业、在线考试和线上讨论等多种功能。

涉及课程的内容都要由老师精心设计和规划,所讲授的内容的教学设计方案尤为重要,这决定着这个知识点要如何分解,讲解,以视频、录屏还是课件等方式展示,这个知识点最后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考核,以测试、讨论或互评等方式评价。所以做慕课的第一步,是实现每个知识点的课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特点是既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动手操作能力的练习。所以在策划知识点分类时就分成了两大类,理论讲解类和实践操作类。理论部分考察主要以理论测试题的形式进行,实践操作主要以结合校内考试系统,互评和老师评价的方式进行。

目前,这门课程的慕课教学已经在部分班级的教学中应用,实践的效果有待验证。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还是能很好的调动同学们的兴趣。

四、结束语

虽然慕课开展时间比较短,但是在国内一些著名的平台上,如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等精品课程还是成倍增加。如何向已经建设完善的课程学习,使得自己所建设的课程能够适应当前的技术和发展,能够对当前的教学形式有所促进,还是要不断思考和不断进步的。

参考文献:

[1]宋文.MOOC在我国高校本土化建设初探[D].硕士研究生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5,(5).

[2]蒋卓轩.基于MOOC数据的学习行为分析与预测[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5,(52).

[3]孙勤红.大学本科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自学与必修的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5,(10).

[4]董晶.慕n(MOOC)的发展现状及对高等教育的影响[D].硕士研究生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5,(5).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Course for Class Construction

SUN Qin-hong,LIU Fen-xiang

(Colleg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anJiang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12,China)

第4篇

一、运用多媒体是美术教学的新路子

在中学美术中,电脑多媒体教学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美术教师要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看图能力、识图能力、绘画能力。让学生理解更透彻,思维更活跃,思路更开阔,反馈更迅速。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在学生教育教学中,所有教学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媒体。”所以,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现代化教学,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它必将在改革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我们美术教师来讲,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掌握多媒体电脑技术,及其它教学手段的使用。精心设计电教软件,创设逼真的教学情景,把传统的教学形式和计算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美术课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采用电脑多媒体教学。只要教师拥有一台多媒体电脑,鼠标一点,学生身在课堂,却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绘画长廊漫步,在想象空间飞翔,审美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

二、计算机软件的运用,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

在教学《远航的大船》一课时,由于学生直接见到大轮船的机会不多,对大轮船形象模糊。于是我运用了PowerPoint辅助教学。插入音乐,揭示课题:立体紫红色的课题从屏幕中心由小到大,随着优美、深远、动听的乐曲,推出“远航的大船”五个字的课题。此设计效果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催人振奋。接着画面在蓝色海洋的背景下,迅速展示出各种不同外形的大轮船。那如楼房一般的客轮,架起各种不同起重机的货轮,以及色彩艳丽的彩旗,还有那生动的解说词,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随即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学生愉快地拿起画笔,主动地参与到“大轮船”的绘画中。在讲《折剪鱼的纹样》一课时,本课的难点是在于折剪一条鱼的方法步骤。于是,我课前先把折剪鱼的整个过程录好。录像中讲一步,我剪一步并贴在黑板上。这样通过直观教学,较轻松地突破了难点。学生听得不仅不烦,还很清楚。达到了激情引趣,趣中施教,教中有乐,乐中启智。有动画效果、有故事情节、有优美的音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美术课堂真正做到审教于美,美中育人、自由创作、巩固技巧。欣赏资料,给学生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并对自己的创作有新的启发与创作。同时还能使学生了解到电脑多媒体教学演示直观、生动、形象,图形、文字、声音相结合,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打破“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精讲”、“多练”成为现实。

电脑美术设计操作灵活多样,可朔性强,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业完成后产生成功感、自豪感。对于造型能力、创造能力尚低的中学生来说,运用电脑设计可以弥补手绘基本功的不足,还可以加强创意、想象、欣赏、评论等能力的培养,渗透情感教育,总体上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是很有利的。

三、引用电教媒体教学要更科学

第5篇

(1)学校片面追求就业率,舍本逐末,忽视对基础技能的培养当前高校就业形势严峻,为了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往往将精力着注于对在校学生本专业技能的培养,对于通识性的职业技能培养缺乏必要的重视和关注。这一方面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高校领导对于计算机科学教育等基础课程认识不足造成的。

(2)学生不够重视,自身素养不足今年高校扩招,生源素质有所下降。有些学生连本专业的课程都不太重视,而计算机科学教育这样的辅课程更加无法得到他们的关注。故而在开课过程中,常常出现课堂纪律差、学生出勤率低以及考试作弊严重等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的现象。更有甚者,有些学生在上机课上联机打游戏,聊QQ,根本无心课程学习。

(3)教材和设备落后,制约了课程改革的步伐传统的高校计算机科学教育方法和课程设置偏向以教为主,以学为辅,教材地设置也贯彻了这样一个理念。在现今自主学习改革的浪潮中,其他课程的教材设置都或多或少地进行了修改,添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比重。而计算机教育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却沿袭了旧有地教育思路,是很难适应现在形势的要求。同时,我国的计算机教育缺乏专门设备,以家用设备代替教学设备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解决问题的办法

本人通过研究,认为通过以下办法可以改变高校计算机科学教育现有的状况。

(1)调整课程体系,改进课程设置计算机科学教育应注重实践,作为一门操作为主的课程,实践是其长久发展的基础。高校计算机科学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要地是增加实践在教学中的比例,以实践为引导,指导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实操的经验加深对相关知识地学习和梳理。同时,高校还需改进课程设置,根据当前计算机领域地最新研究成果,积极调整课程设置,分模块,分领域推动课程改革地进程。

(2)结合本专业学习,提高学生兴趣要想改变学生对课程的轻视,解决课堂纪律差的问题,应着重于转变学生对本课程的认知,提高其对本课程的兴趣和爱好。这方面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结合学生本专业组建兴趣爱好小组,如广告制作、程序设计、公文写作等。以专业为引导,促使学生了解如何使用计算机为工具,更好地为本专业课程服务,从而改变学生对课程轻视地态度,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开设计算机课外实践课,将课堂搬到校外,让学生走进公司,走入工作岗位,切实体会计算机对未来工作的重要性,转变其态度。

第6篇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9-0135-0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经逐步成为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因此,现代社会与市场更加迫切的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能力的优秀人才,才能运用计算机技术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这种迫切的需求促使中职学校更加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程,需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但从目前来看,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并没有取得预期理想的效果,导致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实践,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并推动中职教育的发展与建设。

1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现状

1) 学生的兴趣不够

根据实践调查的结果显示,当前大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兴趣并不浓厚,或者说学生并没有真正重视计算机能力的真实效力。大部分学生从主观上认为基础的计算机能力就是会运用熟练的打字,会使用互联网的基本功能进行学习和工作。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主观意识,学生根本没有认识到计算机的真正效力,还有了解计算机基础所包含的内容。

与此同时,众多中职学校也没有真正重视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课程设置的课时少,没有统一的考试评价系统,通常都是任课教师随堂考试,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考试题目,而且通常只考操作,不考理论,题目也是平时做过的。

在这种背景下,多数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其通常认为自己平时的计算机操作已经能够应付社会与市场的需求。加上没有严格考核制度的支撑,学生也不愿意主动积极的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

2) 教学方法落后

此外,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方法也相对落后。这一点尤其针对于部分规模较小、发展程度稍弱的院校。

首先,学校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导致学校并没有足够的教学资源倾斜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这就导致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所能使用的教学资源差距过大,不但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同时也制约了教师的发挥。

其次,部分教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重视程度也并不高。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两点,其一是由于学校的不重视,导致教师的不重视。其二是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导致教师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热情不高。在多数时候,教师的教学计划得不到学生的配合与支持,进而降低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兴趣。基于此,计算机教师并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备课,因此只是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这种落后的教学方法进一步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无法让学生在教学中获得真实的提高。

3) 实践操作不够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计算机技能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进行巩固与提高。但从目前来看,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缺乏实践性,导致学生无法在教学中获得真实的提升,同时也无法感受到计算机能力的实用性。

由于开设课程的课时少,通常每周2课时,课堂上只进行简单的讲授教学,学生实践的时间很少,这就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践练习。但是,据调查显示,当前部分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逐步失去奋斗的动力和意志,旷课、早退等现象屡禁不止。在这种背景下,学生更不愿意花费课余时间进行计算机练习,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中,课余时间更多的把时间花费在上网玩游戏上。

基于此,学生缺乏实践练习的机会,也无法在实践中感受计算机的真实能力,无法将计算机能力运用于自身的专业中,进一步降低学生的学习激情。

2 如何推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

1) 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从本质上说,学习是学生个人的事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推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发展,首先要注意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让学生真正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才能在此基础上制定更合理的教学计划,才能确保课堂教学得到学生的支持与配合。

因此,教师值得注意的是如何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动力?首先,教师要从学生的专业入手。虽然部分学生对非专业课程漠不关心,但其对于专业课程是相对重视的。教师要将计算机基础与学生的专业相互融入,让学生感受到学好计算机基础对于未来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以旅游专业为例,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制作PPT、视频,开展更加生动的讲解练习,让学生产生学好计算机基础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动力。

其次,从课程发展与建设的角度而言,学校需要进一步规范《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考核制度,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压力和动力。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成绩以教师随堂考试为主,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不需要复习也能够顺利通过考试,这对于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并没有巨大的助益。因此,学校需要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需要从理论上升为实践,要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与能力进行考核。基于此,学生才能真正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才能在教学中更加努力,并且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得到提高。

2) 改革教学方法

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改革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必须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学习PowerPoint软件后,教师可以在基本的教学讲解后要求学生根据课后的习题进行实践练习,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处于PPT软件制作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制作PPT软件来介绍自己或者自己的爱好以及梦想。在课堂中,教师抽选学生来到讲台上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成果,同时进行简单的讲解。

基于此,教师引导学生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获得的认知通过实践操作表现出来。同时,学生为了赢得教师以及其他学生的尊重也会更主动积极的学习和努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动力和兴趣。

又如,在研究Excel表格的使用时,教师可以利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教师给予学生特定的案例,要求学生利用Excel软件将班级学生的期末各科成绩进行录入、分类和筛选,不但要按照成绩的高低进行排列,还需要筛选出90分以上以及70分以下的学生,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图表的制作。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将学生分组,引导学生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就需要结合所学的知识提出个人的观点,并针对其他同学的提问进行思考和解答。通过案例教学法,教师摆脱了大量的赘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主动的思考与探究中获得更深刻的认知。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让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但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3) 扩大实践教学的比例

虽然在中职教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众多学校已经逐步改变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方法和模式,也开始利用网络教室进行授课。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占有的教学资源相对较少,实践教学的比例相对不足。

因此,学校需要进一步扩大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比例,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大的提升。这就需要学校在课程安排与设置上进行合理调节,要在教学资源上进行合理的分配,使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将理论的基础知识转变为自身的能力。

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改革作业的设计,通过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实践,使学生的计算机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最后,学校需要进一步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师资队伍建设。计算机是一门不断发展更新的课程,要求教师的知识库也要更新,与时俱进,然而,学校提供的继续教育的机会并不多,教师多数是依靠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去教授学生,从某种程度而言,导致了教学的有效性不高,也导致教师的意识和观念不到位。这就需要学校从师资培养等方面开展工作。学校要组织非专业计算机教师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同时要能够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更有质量的课堂教学。此外,学校需要对教师的意识和理念进行培养,必须要树立教师的师风和师德,要让教师真正认识到开展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教师重视这项工作,并有计划有目的的调整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有效性。

3 结束语

总的来说,推进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发展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教育进步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需要明确当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现状,并通过实践教学工作进行不断的总结和反思,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策略,逐步推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使学生能够在教学中获得更真实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改香. 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理念的转变与探索[J].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0(4).

第7篇

关键词: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的必修课。近年来网络技术发展迅猛,网络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对于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网络技术的掌握情况,对于能否很快适应社会需求极为重要。黑河学院自2004年正式批准成为综合类本科院校以来,其计算机专业的网络课程经历了从无到有,教学队伍已发展到一个精英教学团队,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模糊、粗放到精益求精。

1.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庞杂,为了突出办学特色,充分发挥本院优势,黑河学院对网络工程专业学生提出4项基本学习目标,即懂、建、管、用:

“懂”是能够正确认识和认知网络术语及协议标准;

“建”是能够对现有网络提出建设性意见,并能够作出实施方案;

“管”是能够使用网络硬件设备对网络进行管理和维护;

“用”是能够熟练地掌握网络信息、站点的。

在对课程内容设置上也充分考虑到计算机网络中的一些经典内容,包括具有一定深度的知识。例如,在讲授拥塞控制内容基础上,渗透部分神经网络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不断引入最新网络技术,如高速LAN、无线LAN、蓝牙、ATM、IPV6等。为了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对于网络工程专业不同方向的学生在教授网络课程时以TCP/IP协议体系结构为主线,以Internet和Intranet作为实例来讲解网络基本原理和其应用。网络课程内容及知识点的设置见表1。

不同的专业方向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不一样,学生也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本着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安排和组织形式上采取多类别分类教学,具体类别如下。

1)计算机网络(72学时,理论36,实践36)。

适用于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采用谢希仁教授编著的教材《计算机网络》第四版进行教学,讲授内容包括网络概述、数据通信基础、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局域网及介质访问控制、广域网技术、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2003、Linux)。在应用层重点讲述HTTP、FTP、SMTP、DNS、DHCP、SNMP等协议的原理,P2P模式与C/S模式的差别;在传输层讲述可靠传输的基本条件、流量控制、差错控制以及TCP、UDP协议;在网络层主要讲述路由算法、IP协议、构造超网与子网划分、网络互连、路由器基本原理等。实验内容包括互联网应用、应用层网络协议验证、网络操作系统基本命令、网络测试、网络编程。1个学期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网络课程设计,内容包括企业网方案设计、局域网P2P即时通讯软件的实现等。基本覆盖了表1中所有的知识点,另外对于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神经网络也做了讲述。

2)计算机网络与通信(54学时,理论36,实践18)。

适用于网络工程专业(通信工程)方向本科生,采用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教学,讲授内容以Internet为线索,系统介绍协议、服务、数据报、数据交换、信道复用等网络基本概念,应用层的重要协议如DNS、TCP、UDP、IP、FTP、SMTP、HTTP和网络设备。重点讲述多路访问控制协议、IP子协议以及交换机、路由器、模拟与数字通信的方法与过程、效率与性能,噪声与干扰对通信的影响等。对计算机安全包括RSA加密算法、数字签名、电子邮件加密传输、认证协议、加密通信等进行介绍。实验内容包括协议分析和网络通信仿真实践,重点在于理解协议的概念、应用和脉冲编码调制,实现一般网络应用。覆盖表1中的基本和中高级内容。

3)计算机网络基础(48学时,理论36,实践12)。

适用于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本科生,采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教学,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网络概述、通信原理、TCP/IP协议结构、局域网技术、广域网技术、网络设备及应用。实验内容包括互联网应用、应用层网络常用协议实现、网络测试及管理命令使用和组网技巧。主要覆盖表1中的基本知识内容,省略了网络层和运输层中较为复杂的知识内容。

2.实践项目设置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主要环节在于实践,实践教学的定位是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培养基本的网络应用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围绕这一目标,黑河学院为网络工程专业及相关方向开设的网络实验项目如表2所示。

根据以上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针对专业方向的不同需要,对网络课程的内容和实验项目要求做相应整合,满足各专业方向对于网络教学的要求。

3.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

计算机网络课程知识点多、覆盖面宽、系统要素多、各种协议实体交互复杂,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解决所有问题,为了改变过去传统的一味讲授的教学模式。课程组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具体方式如下。

1)讨论式教学。

由实验授课教师讲解本节实验的理论原理和具体的实验内容,针对难点和重点,设计思考题并要求实时记录实验过程,实验完成时,通过提问或研讨分析的方式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样学生印象深刻,对于比较复杂的协议有实质性的了解,避免死记硬背。

2)任务驱动式教学。

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每个“任务”,并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按照“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引出教学内容讲授新知识总结评价”的过程展开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环境,以校园网拓扑结构为参照,使学生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接触到真实的网络案例,从分析网络拓扑结构到网络规划与设计再到硬件设备的选择逐步展开。教师在讲解的基础上,指定内容如计算机网络的概念、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Internet的发展过程、网络系统拓扑结构设计、网站建设与维护等,安排3~5名学生组成小组,查阅资料、讨论并写出专题报告,并在课堂上向同学讲述,一起讨论、分析和评价,使每个学生都有兴趣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其自学能力。

3)开放式实验教学。

学院于2011年建设了网络实验室,引进了最新的网络仿真设备,对学生全天开放,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能够学习理论知识,在课外也可随时练习课堂实践内容,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既强化了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实际动手能力。

通过灵活的使用多种教学方式并结合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师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精简了课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省内专家和院系领导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给予了肯定。

第8篇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标准;教学改革

高校工科专业开设的《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科学使用装备、科学管理装备、科学研究装备的技术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硬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工作原理,旨在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基本工作原理的认识、掌握,对于培养学生的机电设备计算机控制方法和动手操作能力方面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计算机课程在非计算机专业中的开设是随着计算机及应用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而提出的。在九十年代中期,其逐渐成为各工科专业基础课程,国内几乎所有院校(特别是工科院校)的大部分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硬件基础或相关的课。《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也是我校各专业的必修课程。

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以应用计算机硬件为主要技术思考、分析、解决本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需要让学生更多地掌握计算机接口及其应用知识,以期能应用所学知识深刻理解实际装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能解决实际问题,尽快适应岗位,胜任岗位。

现行的课程标准基本按照“微计算机原理、微计算机接口、微计算机应用”三个层次进行讲述。其中,微计算机原理部分安排24学时,包含4个实验学时,接口和应用部分共安排16学时,包含2个实验学时。从课时分布上看,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都过于偏重于微计算机原理部分,这虽然有利于学生对微计算机内部工作原理的理解,但是由于接口和应用部分的课时偏少,又不利于学生掌握微计算机在实际中的应用,而实际工程应用方面的知识才是这些学生在第一任职岗位上所更需要的。

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本。学生需要学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不仅是设置培养计划所要遵循的原则之一,也应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得到贯彻和落实。因此,有必要对现行的课程标准进行调整,让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更加适应学生第一任职需要。

二、课程改革的内容

课程标准调整的总体思路是根据学生培养方案,在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减少微计算机原理部分的课时,增加接口和应用部分的课时,适当增加实验课时,减少课堂教学课时,并且实验更偏重于接口和应用部分。

1、课堂教学

工科专业学生的第一任职一般都是技术管理岗位,学习和应用计算机硬件技术,主要涉及的是微机和接口芯片的外部特性,以及如何通过总线实现微机与各种接口电路及外设连接、组成微机应用控制系统等,而一般不需要进行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底层开发,所以在选择、组织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围绕计算机系统及其各大组成部分的硬件结构与工作原理这样一条主线展开,强调硬件与软件的结合,并适当淡化微机内部和芯片内部原理,而强化基于总线连接的外部接口与应用。

但是,在现行课程标准中,微计算机原理部分的“汇编语言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两节内容共占用16个课时。汇编语言是一门与机器语言最为接近的编程语言,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确能更加深入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但是汇编语言不同于高级语言,其指令多且难记。虽然学生已经学习并初步掌握了C语言程序设计,有一定的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基础,汇编语言程序对其而言也是晦涩难懂,编写汇编程序更是困难。所以要想掌握汇编语言,学生还是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于这些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掌握计算机接口及其应用的知识,花过多的精力学习汇编语言不仅不能突出重点,而且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绝大部分学生都不会再用到汇编语言知识,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得不偿失。因此,应降低学生对本门课程中“汇编语言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相关内容的学习要求,并相应减少其所占的课时数。

另外,现行课程标准中“微计算机接口和应用”部分因课时较少,讲述的内容更多还是在接口芯片的原理和性能上,对接口的实际应用仅详细讲述了“8255A并行接口芯片”,而8251A串行接口芯片也仅仅是简单介绍其主要结构、性能和用途,并没有着重讲述其具体应用。而“数/模转换”、“模/数转换”、“计数器”、“单片机”等常见的典型接口及应用都只作为自学内容,也没有安排专门的实验学时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接口知识,所以课程结束后,很多学生对计算机在实际中应用了解得还不够。因此,很有必要将这些比较典型的接口芯片及其应用列入课堂教学,以增强学生对计算机在实际中应用的形式和方法有比较深入的理解。要多结合舰艇动力装置和机械控制类的接口等在舰艇上的应用实例,让学生熟悉接口控制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并要及时跟踪最新装备,将其与本门课程相关的技术应用引入课堂,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教学

现行课程标准中安排了3个实验,共6个学时,其中有两个实验是为学生深入理解微计算机指令系统和汇编程序设计相关知识而设置的,另外一个实验是为了让学生运用课堂学习的知识,结合具体硬件,熟悉计算机系统在实际中的应用。

根据课程改革思路,在课堂教学内容偏重于接口和应用部分的同时,不仅要增加实验课时,还要让实验教学也应偏重于接口和应用。因此,可将本门课程的实验数量调整为4个,共6个学时,微计算机原理部分占用1个实验,而接口和应用部分占用3个实验,在保留原有的8255A并行接口控制实验的基础上,增加8251A串口接口通信控制、数/模转换和模/数转换等多种接口应用型实验。

3、考试评价

现行课程标准采用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考试一般采用开卷的形式,占课程总成绩的80%,平时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10%。但是目前,在广大学生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轻实验的现象。为督促学生重视实验教学,应要求学生重视实验报告,启发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认真总结实验经验,杜绝抄袭他人实验程序和实验结果等现象,并应在适当增加实验课时的同时也要增加实验在最终成绩重的比重,与此同时,需要完善学生实验考核成绩评定,充分调动学生对实验教学的积极性,达到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成绩在总评成绩中占合理比例。所以,将课程总评成绩分为卷面成绩70%,实验成绩20%,平时成绩10%三部分。

三、设立不同的课程标准

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是我校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全校各专业,无论是电类专业还是非电类专业,课程名称统一称为“计算机硬件基础”,但是实际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学历层次和专业情况不同,执行的课程标准并不相同。于是出现了同一门课程,执行的课程标准却不同,严格来讲,课程标准不同的课程不是同一门课程。因此,很有必要将该课程根据所执行课程标准不同将课程名称加以区分,让课程名称更加规范。

就我校目前实际情况,各工科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有部分专业是非电类专业,其课程标准与其它电类专业的课程标准差异较大。因此可以将电类专业开设的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名称改为“计算机硬件基础I”,将非电类专业开设的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名称改为“计算机硬件基础II”。这样可以明确不同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也不同,而不再出现同一门课,课程标准确不同的现象,从学校层面上规范了课程名称。

四、结束语

由于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涉及各个领域,但是应用层面和方式差别很大,所以在“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确有必要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来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使其与本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目的相适应,制定不同的课程标准。教员根据课程的教学任务和要求,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以教学原则为指导,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先进的理论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将以往“要学生学”改变成“学生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习和能动性,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立刚等.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创新教学改革的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 31(9):109-112

[2]吕海燕等.《计算机硬件基础实验》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1,21(5):238-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