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28 17:05: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建筑业研究背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入口空间设计;商业建筑;空间组织手法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tegration and continu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mercial building entrance space and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s well as urban transport, cultural elements and other traffic and the entrance of the venue parking problem. Finally, enter the specific design practices of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practices designed for commercial buildings, the entrance of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design of the entrance space; commercial buildings; spatial organization practices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商业建筑逐渐增多.其中多数都处于城市中心或者城市核心地区,因此其入口空间设计的好坏对城市开放空间的影响更加巨大。在我国,由于城市人口拥挤,用地紧张以及开放空间本身的规模的限制,使得商业建筑入口空间的设计和建设均出现了一些缺陷和不足。
一、商业建筑入口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分析
1、与城市空间结构相协调
一般来说,商业建筑入口空间的设计应注意和原城市空间结构相协调。因为在城市结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相容性、环境容量和建筑经济寿命等指标的影响,往往存在一种维持原有结构秩序化组成的趋向,使城市结构具有稳定性的特征,这种惯性对建筑设计形成一种制约。其次,城市的结构特征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城市的结构特征形成了城市独特的形象气质,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性特征不仅具有时间的延续性,而且具有空间的连续性,因此在商业建筑设计时必须尊重城市的文脉,注重对城市结构的保护与延续。
2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重整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与人口的迁移,城市原有邻里结构也可能随之发生改变,从而带动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因此,商业建筑入口空间的设计必须顺应这种城市结构的改变而以新的方式重新排列组合,以其自身的变化在所在区域内建立起一种新的动态平衡,对日渐混乱的城市空间进行重整。
3与城市空间结构形成对比
新颖而又合理的入口形态将会使旧有的结构秩序得以发展,从而达到一种新的秩序平衡,使城市真正成为生动而丰富的生活场所。这种对比关系符合建筑与环境关系的多样性原则,能创造出多样化的城市环境和多样化的城市生活,使城市空间的层次更为丰富。
二、商业建筑入口空间的场地设计
1交通组织
处理好商业建筑入口外部开放空间内的交通组织问题,是现代商业建筑空问场地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商业建筑开放空间内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具体手法而言,其分流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平面分流 (2)、立体分流;(3)、时间分流
2、停车规划
做好商业建筑停车场地的规划布置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
(1)、确定合理的停车需求量
停车位数量是当前商业建筑配套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停车需求估计是停车场建立过程中要求非常重要及苛刻的一个步骤。现代商业建筑的停车需求预测,必须在调查商业圈内城市居民出行特征,以及观测商业区内的交通流量等基础上进行。
(2)停车场地规划
对于U型、L型、方形和条形的购物中心,顾客停车场应设在建筑正面,对大面积的停车场要进行分区,以便管理。而位于城市中心的大型商业建筑,由于地皮昂贵,则可采用多层停车设备来解决其停车问题。
(3)停车方式的选择
由于我国人多车多,加之建筑用地面积紧张,因此常规的停车方式往往无法满足实际的使用需要,此时就应引入多种停车方式,互为补充,最大限度地满足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其常见方式有以下几种: (1)、集中式停车(2)、限时停车 (3)、停车场地的多层次化。
三、商业建筑入口的空间组织设计
1、区域的划分
根据出商业入口空间的活动特征,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属于动态的活动区域;一种是相对较为静态的区域场所。通过对人群活动的分流和分区,可以使商业入口内的行为活动有序化和规范化,提高入口空间的使用效率和舒适性。在区域划分时,还应注意空间形式的把握,因为不同的行为需求对空间形态的要求是不同的,
需要注意的是,商业建筑入口空间的区域划分不是绝对的、生硬的,而是有着不同中间层次的渗透过渡,不能将其截然分开。这就需要我们灵活掌握各种空间划分的方法,既保证了各区域的相对独立性,又不至于破坏入口环境的整体感和完整性。
2、空间的渗透
对商业建筑入口来说,形成空间的渗透与交流,首先要保证视觉上良好的可达性,即要加强边界的开放性,主要有两种方法:(1)、利用建筑自身的体量变化形成开放边界,例如商业建筑入口的出挑空间(捻廊、骑楼、构架等)和退让空间(前庭、架空、广场等),都可视为商业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开放连接。
此外,把空间的功能连续到相临空间中也能形成空间的渗透,同时活动的连续性也得到增强,如将外部空间的景观直接引入内部空间获得内部空间的外化效果:或者将内部空间的功能,比如购物活动等设置在入口处,从而延续了人们的购物活动行为,强化了内外空问渗透与交流。
3、层次的变化
一个层次丰富的入口空间,可以避免视觉上的一览无余,从而产生一种意犹未尽的深远感,吸引人们前往其间.通常组织空间的层次是按照由外――半内――内、公共――半公共一一私密、动态――过渡――静态等方法进行的。不同外部空间之间的分隔与联系形成了空间的层次,空间分隔从而形成了空间的边界,具有层次性的边界要让视线具有一定的通透性。
4、序列的组织
在具体的处理手法上,空间序列组织实际上就是综合运用对比、反复、收放、衔接、引导等一系列空间处理手法,把原先分散、零乱的空间组织成为一个有秩序、有变化,统一完整的空间集群。对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而言,其特点是人流量大,流线复杂,使用密集.因此其空间序列组织的首要目的是保证主要人流路线的合理安排、清晰有序,同时还要兼顾次要流线的使用需求。其次,要妥善处理好商业建筑入口与城市空间的过渡与衔接关系,通过有效的序列组织将人群顺利引入商业空间领域内,并使之在此过程中充满期望与兴趣,进而最终体验到商业内部空间的丰富性,获得完美的购物享受。
5、趣味性的引入
在作为城市繁华地段交通节点的商业入口空间内,适当地设置一些有趣味的环境景观,不但可以为各种活动(如休憩、聚会、交往等)提供更好的背景,而且也更符合顾客的行为规律和心理需求。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可结合商业建筑的入口广场,转角地带或建筑前庭空间等进行综合布局,或利用标高的变化、或设置游乐设施、或引入水景、绿化等,都能增加空间的趣味性,活跃气氛,减轻或消除顾客的疲劳心理。
结论
作为商业建筑整体环境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建筑入口空间担负着重要作用:它是与城市环境融合的中介:是与城市交通连接的枢纽;是市民休闲娱乐的舞台:是商场对外宣传的窗口。商业建筑入口空间的内涵丰富,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本文的相关探讨还远远不能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只希望引起同行们对于商业环境的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两型社会 科技创新 文化创意产业
0 引言
我国正在向着知识经济不断地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近年来,长株潭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作为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首次实验,为我国的“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合作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1 “两型社会”的概念以及其发展现状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以节约资源为目标,即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个领域都采取资源节约的有效措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破坏生态环境。“两型社会”就是结合这两种发展的特点,实现城乡统筹、人地协调。
在十七大会议之后,“两型社会”在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作为试点,“两型社会”建设的开展全面提高了两大城市圈的整体素质,也加速了他们的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了公民的生活水平。
2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长株潭文化创意产业合作的发展,使我们看到了“两型社会”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也保证了城市的发展和经济上的提升,对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2.1 “两型社会”有助于节约社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环境质量
如上述所说,“两型社会”是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结合,也就是这两种社会的扩展和提升。长株潭作为“两型社会”建设下的产物,具有优越的区位和交通条件,具备较强的环境承载能力。“两型社会”建设的开展,使人们加强了节约社会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这种意识越是深入人心,“两型社会”的建设就会更加顺利,从而也就带动了社会的发展。
2.2 “两型社会”有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就是资源和环境,我国正在走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道,所以“两型社会”的开展,无疑是一大推动力。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那么离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就更近了一步。
2.3 “两型社会”有助于保障国家安全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在“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社会资源的节约,降低了我国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逐渐走向强盛。从而保证我国的国家安全,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3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长株潭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对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理解不清,影响了长株潭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在我国,虽然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在“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长株潭得到实行,但文化创意产业至今没有一个明确并且被广泛接受的界点。因为没有认识到创造力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所以导致了在长株潭的发展无从下手。
3.2 我国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缺乏创新
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在于创意,但是我国出现了一个与之相反的现象,也就是所做的产品和节目越来越相似。我国虽然有巨大的市场和劳动力,但是缺乏创新意识。文化创意产业最核心的就是人的创造力的释放,所以在“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长株潭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发展应该以人为本,要突破传统思维的局限性,转变发展观念,使长株潭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更加快速地发展。
3.3 我国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
政府对“两型社会”建设表现出了极大的积极性与支持,随着长株潭的开展,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发展也被提上日程。但是由于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没有制定合适的政府制度来推动这个产业的发展,缺乏资金和服务方面的支持,使得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发展无法发挥其对长株潭发展的功能。
3.4 人们对“两型社会”建设的认识不深
“两型社会”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还没有在我国全面实施,导致人们对“两型社会”建设的认识不深。现在社会上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难以解决,我国长株潭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环境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协调的地方。这个问题使得我们在缓解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方面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由于缺乏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所以在提倡“两型社会”建设时,人们会觉得我一个人的行为并不能改善这个社会的发展,从而认为此事与自己关系不大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然而如果有一个关于这方面的长效机制的形成,那么人们就会更好地约束自己,也更加重视“两型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 促进“两型社会”建设以及长株潭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发展中问题的解决方案
4.1 科学制定行政决策,遵循社会的发展规律
“两型社会”的建设,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当然也需要有针对性和合理性的决策来使其更专业化,更规范化。有了合适的行政决策,长株潭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发展就如同有了保障和规定,这样既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又可以引导社会经济的发展。
4.2 建立和实施“两型社会”建设的绩效考评制度
建筑工程经济是建筑工程学与经济学互相交融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目标在于最大地提高建筑工程项目在实践活动中带来的经济效益。事实上,尽管我国的建筑市场随着国家发展、需求增大而迅猛发展,但是对于相关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理论,国内对其研究与国外还存在较大差距。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何对建筑工程项目之中的经济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处理,如何平衡应用施工技与投资的金额之间的关系,如何利用最小的消耗得到最大的收益,如何在投入、工期与质量之间达到三方最优都成为了我国建筑工程经济亟需解决的问题。总而言之,当下我国的建筑市场需要一场关于建筑工程经济的理论变革,以此解决当前我国建筑业面临的一些普遍问题。
二、对建筑业在传统基础上的改革发展的理性思考
与其他行业不同,我国对建筑业的定义相对广泛。在我国,通常将以工程建设为主(铁路、公路、房屋等)的土木工程类,以大型设施的配套建设为主(电力、给水、供热等)的线路、管道、设备类以及以建筑物装修、装饰等活动相关的施工类合并成为建筑类。因此,对于建筑业而言,一个建筑工程是从设计到建设再到完善的系统工程,而并非是单单某一个子类。这样的定义也决定了在我国建筑业是与设计单位、中介组织、建材、设备供应、以及教育科研息息相关的产业门类。正是因为在我国建筑业涉及面的广泛,对于具体的建筑管理而言,建筑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通常而言,一个复杂的系统的管理是相对困难的。因此,对于建筑业系统范围的界定,国内一直存在者“大建筑业”与“小建筑业”的争议分歧。争议与分歧的焦点在于是否要将涉及建筑相关的勘察、设计、咨询单位以及部分专业工程纳入建筑业的范畴之内。对此,我们可以参照《建筑经济》中的相关定义。该册中指出,建筑业是包含从事建筑产品生产、维修和管理机构与有关教学、科研、咨询等项目的综合学科,是大建筑业中所指的定义。发达国家相对于我国更加认同“大建筑业”的概念。事实上,随着建筑业本身系统的不断扩大,它与其他行业的交叉也越来越多,并且建筑业与其他行业还呈现出系统集成的趋势。甚至在部分国家,政府已经组建了全新的用于管理建筑业与其他行业交融而成的管理机构。例如德国近几年组建的“交通、建筑与住宅部”,英国组建的“环境、建筑与区域部”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建筑工程发达的国家“小建筑业”的概念在被逐渐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适应建筑业发展的“大建筑业”体系。可以说,“大建筑业”是综合了现代工程科技的集中体现,是建筑业改革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都依赖于建筑业的发展。建筑业能够成为经济支柱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①建筑业是独立的物资生产部门,为我国经济提供了重要的生产和生活用的固定资产。②建筑业在我国的国民收入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③发展建筑业就等于在无形中发展了重工业和其他相应工业。④在我国当前阶段,建筑业的发展解决了一大批人员的就业问题。⑤我国许多大型的建筑企业承包了国际工程项目,无形中带动了我国的综合性输出。⑥建筑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建筑业的发展状况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综上,建筑业可以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之一。在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不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还在无形中改变了我国的城乡结构,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然而,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当前我国的建筑业已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建筑业体制改革迫在眉睫。事实上,尽管一直以来人们对建筑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呼声很高,但是在具体怎么变革上还存在较大的分歧。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整体上正处于深化改革的阶段,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信息喷涌而出使得人们在思想认识上出现分歧而相关的理论研究及政策导向却不能及时的给人们以明晰的答案,另一方面现行的建筑业管理体制复杂,部门之间利益纠葛,企业之间竞争等局面使得建筑业的改革与发展举步维艰。在通过对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背景分析之后,结合当前国内形势以及未来建筑业改革出现的部分趋势,我们认为建筑业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把握几个要点。
1.归口管理
当前,我国建筑企业的管理在成分上有省、部属,地(市)属,县属之分。行政隶属关系的互不相同造成了对建筑企业的多头管理,条块分割。不同属别的建筑企业之间各自为政。在管理职能上,建设主管部门、综合管理部门以及专业管理部门之间存在交叉重叠的现象。由此,在审批权、收费权、发证权上各部门互相争夺。整个建筑行业虽然貌似稳定和谐,然而内部却十分混乱。行业与行业之间,地区和地区之间,保护主义横行,对市场规律完全忽略,统一的管理体制和市场迟迟不能建立。因此,想要对建筑业进行大改革,归口管理是第一项要进行的任务。只有加强了行业的归口管理,我们的建筑企业和行政部门之间的职能才能明确,业务活动才能更加专业。例如我们可以将工程资质的审查,招投标项目等方向性问题要归口与建设主管部门。
2.对建筑企业进行整合,优化现有结构
事实上,我国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已经有80年代不足一千万人已经发展到如今三千五百多万人。从整体上,我国的建筑行业一方面出现了总量大,产能剩,利润少,竞争大等现象,另一方面又存在行业科技含量低,从业人员素质整体偏低,建筑企业发展稳定程度缺乏等情况。对此,我们应当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对建筑企业进行整合,通过调控企业规模,优化行业结构,合并改组企业,形成综合能力足够强大的建筑企业以改变当前建筑大而不精的现象。具体操作上,我们可以通过三级结构对现有行业进行改变。第一级别是总承包级别,负责项目的总体设计及承包事务;第二级是业务分包级别,负责项目具体的筹建等事务;第三级别是劳务输出级别,负责工程施工等现场问题。
3.加强市场及投资的管理
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不仅方便了建筑业的宏观调控以及监管,还将市场上活跃的各类经济成分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当前,我国建筑行业的计划性强于市场性,政府对建筑市场的管理干涉过多,以至于建筑市场尚不能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同样的对于建筑工程的投资而言,由于当前国家政策的影响,很多大型项目是由政府投资和集体投资的。对于此类工程投资而言,公益效益和工程质量是大众所关心的问题。然而,由于当前对投资管理缺乏足够的认识,建筑行业中的非私人投资往往出现浪费等现象。因此要想规范建筑业的发展,当前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建筑业的市场以及投资管理。通过建立完善健康的市场机制以及严密的投资管理,建筑业会逐渐从混乱的现状中走出[1]。
三、持续加强对建筑经济领域相关问题的研究以促进行业发展
对于我国目前的建筑行业而言,急缺的并不是相关的技术人才和企业大牛,而是构建现代“大建筑业”的先进理论。建筑工程经济学是研究建筑工程与经济活动之间关系的重要学科,也是指导我们进一步深化对建筑行业的改革的重要抓手。建筑工程经济学的发展始于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就出版了以建筑工程经济学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刊物《苏联建筑工程经济学》。在此基础上,我国也在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创建《建筑工程经济学》刊物。建筑工程经济学在我国起步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国政政治环境的问题,并没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事实上,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建筑工程经济学才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成立了建筑工程经济学术委员会,专门从事对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对现实建筑经济问题开展各类学术探究。也是在此阶段,《建筑经济》等相关专业刊物得以诞生。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建筑工程经济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对比国外的相关研究,我国建筑经济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行业发展。可以说,建筑工程经济学在我国还是一门相当年轻的学科。当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建筑行业的日渐壮大,建筑工程经济学的发展成熟也是指日可待。对于如何发展我国觉得建筑工程经济学,我们认为,发展中国的建筑工程经济学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国情,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加强与国际建筑工程经济学学科之间的甲流,融合发展出真正适合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建筑工程经济学理论体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建立稳定的研究队伍,通过不断的生产实践与再学习,激发出我国建筑工程经济学在建筑生产领域的强大生命力。也只有这样,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才能一如既往的繁荣下去,才能真正利于国计民生,才能真正发挥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作用。
四、结语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 建筑业 驱动模式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和贸易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价值创造体系在全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垂直分离和再构。和所有跨国公司一样,国际建筑承包商也正在推行全球化战略,突破传统国际分工的产业边界和国家边界,将建筑服务延伸到价值链的所有增值环节。处于价值链高端环节的世界主导承包商为进一步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通过跨国承揽工程项目、跨国并购和全球采购等一系列全球化活动在世界范围拓展市场。面对全球经济的这一深刻变化,特别是近二十年来跨界外包和海外直接投资等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研究全球经济的思路不得不作相应的改变,因为仅仅从宏观上用贸易投资数据已经不能清晰地解释经济全球化的内在机理。全球分包网络的形成和海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已经造成世界经济一系列新的经济结构,Gereffi等人称之为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 GVC),并用这一理论来研究解释这一新的全球经济现象。全球价值链理论为研究当前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开展、利益的分配以及发展中国家如何参与经济的全球化并在其中实现产业升级提供了有效的分析工具。
一、中间驱动模式分析
本文选择与研究目标密切相关的5个指标来对国际建筑业全球价值链的驱动模式类型进行分析,这些指标是:动力根源、核心能力、主要产业联系、环节分离形式、主导产业结构。下面分别从这5个方面对建筑业全球价值链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
指标之一:动力根源
建筑行业在经济发展中往往起支柱作用,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强的拉动性,对国民经济中其他行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由于建筑业市场竞争的加剧,建筑市场己经成为一个买方市场。作为买方的业主对建筑业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希望建筑产品的成本逐步降低、建筑产品的质量逐步提高、建筑产品满足多元化的需求。这些要求将促进建筑业和建筑市场的变化和发展,同时驱动建筑业全球价值链的整合。
因此,从建筑业价值链的原始驱动力来判断,该行业价值链是由产业资本驱动的,因为所有国际工程项目都是由力图推动经济发展、建造自主工业东道国政府或其他组织的产业资本投资建设的,这具有明显的生产者驱动特征。
当建筑工程价值链历经原始驱动以后,工程进入发包、承包和分包阶段,各分包商和供应商通过招标、投标的采购活动纷纷嵌入到由总承包商带动的价值链条中,这里面起驱动作用的毫无疑问是从产业资本分离出来的商业资本。这里的流通领域就是以总承包商为枢纽的贯穿招投标活动的整个采购过程,在该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各企业的职能资本,专门从事工程产品服务的买卖,以攫取商业利润为目的。这里的产品指的是建筑构筑物,而服务包括了咨询、项目管理以及金融服务。由此看来,以工程项目为纽带的全球价值链具备采购者驱动的相关特征。
因此,从动力根源指标的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建筑业全球价值链同时具备生产和采购者驱动特征。
指标之二:核心能力
从建筑行业的发展来看,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组织的生产、研发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态良好,将使国家各产业部门的生产、研发能力快速提升。建筑行业对经济发展的依赖性特别大,其生产能力随国家经济的发展而提升,同时生产能力所代表的国家竞争的比较优势容易发挥作用。从产业核心能力角度可以看出建筑业价值链具备生产者驱动特征。
核心能力对应采购者驱动的指标,指的是设计能力和市场营销的能力。设计能力在建筑全球价值链中的驱动作用是显然的。当前风行全球工程承包领域的EPC总承包模式,即是以设计为龙头的价值链垂直整合总承包驱动模式。2006年国际市场电力建筑行业设计公司全球排名第一的Black & Veatch 公司,其提供的主要的综合服务项目之一就是Design-Build/EPC总承包模式。
就嵌入全球价值链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建筑承包商而言,其市场营销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筑承包商的市场营销体现在品牌建设、区域市场的选择、进入相关行业的选择以及投标报价等多个方面。建筑业全球价值链中的治理者,即国际承包商,凭借其强大的品牌优势对国际工程实行总承包模式建设,承包商的竞争策略是通过市场营销分析而确定的,如成本领先策略、延伸服务策略、区域市场选择策略以及联盟策略等等。
因此,从核心能力指标来分析,建筑产业全球价值链兼具生产者和采购者驱动的特点。
指标之三:主要产业联系
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环境中,建筑业全球价值链上的所有活动环节始终贯穿了投资和贸易两条主线。从主要产业联系分析可以得到建筑业全球价值链同时具有生产者驱动和采购者驱动的鲜明特征。
从动力根源的分析可以看到,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其原始动力源于产业资本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时由于国际带资承包的兴起,各承包商的经济活动都增添了投资的色彩,因此投资是国际建筑业的一个主要的产业联系。
由于国际投资是国际建筑产业的一个主要的产业联系,而国际贸易是因国际投资驱动的,相应的,国际贸易也就成为国际建筑业一个主要的产业联系。根据贸易总协定(GATS)关于部门分类,将建筑业的大部分业务归为贸易范畴。每年225家国际建筑承包商营业额均在1000亿美元以上,2005年国际建筑市场的营业额达到1894.1亿美元。国际建筑承包贸易流向复杂,但仍有一定规律可循并存在一定模式,从时间序列分析有三种模式(如图1所示)。
内圈,过去国际建筑承包的贸易流向模式,主要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同时也从发展中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尚无明显的建筑服务贸易能力。
中圈,现行国际建筑承包商的贸易流向模式,此时不发达国家已开始有建筑服务的贸易能力,但主要对象是发展中国家,而发达国家既向发展中国家又向不发达国家提供建筑贸易服务。作为发展中国家,继续向不发达国家提供建筑贸易,同时也开始向发达国家提供建筑贸易。不过,这时候主要流向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外圈,未来建筑承包贸易流向模式,其主要特点是从不发达国家开始流向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流量增多,最后达到三个世界国家建筑贸易基本平衡。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处于建筑业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环节的企业在国际建筑投资和贸易的驱动下纷纷嵌入建筑业全球价值链当中。2010年,预计全球每年将有2000―3000亿美元的国际工程发包额。
从主要产业联系指标可以看出,建筑业全球价值链同时鲜明地呈现出生产者驱动和采购者驱动价值链的特点。
指标之四:环节分离形式
该指标对应的生产者驱动所体现的是海外直接投资的功能。一般来说,建筑承包商是建筑市场卖方的主体,主要以投标的形式承揽工程项目,获得建设管理的业务市场,因此从传统的角度看,其不具备投资的功能。
随着国际建筑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建筑市场逐渐形成买方市场的格局。在国际项目招标活动中,业主对承包方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工程的发包方,越来越关注承包商提供综合服务的能力和实力,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评价承包商的融资的能力,即承包商带资承包的实力。在这样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催生了建筑承包商的投资、融资功能,而且该功能从很大程度上已成为承包商国际竞争取胜的必要条件之一,据专家初步估算,带资承包项目约占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65%。为适应国际竞争的要求,由建设总承包模式演变出多种具备投资、融资功能的承包模式,如国际流行的BOT (Build-Operate-Transfer)、PPP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以及PFI (Private-Finance-Initiation),这些建设模式都具备很强的海外直接投资功能。
我国承包商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逐渐在培育自身的海外投资功能。2006年5月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以BOT方式承揽了老挝南立1-2水电站工程(100MW),这是该公司在境外以BOT方式承揽的第一个工程项目。显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的建筑承包商正积极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中,由此催生了建筑承包商的海外投资功能。
采购者驱动价值链的环节分离形式体现在工程项目外包网络方面。
外包是作为采购者驱动价值链的最大的特征,所有的采购活动都是通过业务外包来实现的。从国际建筑业的主流总承包建设模式来看,分包(外包)活动更是普遍存在,国际承包商将其核心能力以外的业务分包给其他专业承包商以及劳务分包商,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效益的最大化。通过总包、分包的长期合作,培育一批庞大的分包商队伍,形成广阔的外包网络合作渠道。在分包过程中的采购活动包括了设计全球招标采购、设备全球招标采购以及施工单位的招标采购等等。因此,建筑业全球价值链具备采购者驱动的外包网络的特点。
从环节分离形式来判断,建筑业全球价值链也同时具备两种驱动特征。
指标之五:主导产业结构
主导产业结构包括生产者驱动的垂直一体化和采购者驱动的水平一体化两种形式。国际建筑产业结构主要从其全球价值链各环节的组合形式来判断,全球化背景下,出于降低产业链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减少管理界面、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增强学习效应等方面的考虑,建筑承包商普遍倾向于产业价值链各环节的垂直一体化的整合,这符合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专业企业的逻辑联系。这样就导致了国际建筑市场以总承包为主的垂直一体化整合的承包模式。同时,在国际建筑市场也存在水平一体化的价值链整合形式,比如在国际投标活动中被许多国际承包商所采用的联合体投标模式就体现了水平一体化整合形式。但是,总体来看,国际建筑行业价值链在水平一体化整合之后,即联合体投标中标后,仍然通过垂直一体化的整合来具体开展工程的分包建设和管理。
从以上简单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国际建筑业的主导产业结构是属于垂直与水平一体化的混合类型,但更倾向于垂直一体化的产业结构,因此,从该指标判断该产业全球价值链侧重于生产者驱动模式。
综合以上建筑业全球价值链驱动因素5个指标的分析,国际建筑工程产业链应该是兼具生产者驱动和采购者驱动两种特征的全球价值链,是介于生产和采购驱动之间的中间混合驱动模式,而且更偏向采购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如图2所示。
不同驱动类型的价值链条有着不同的游戏规则,虽然建筑业全球价值链的驱动类型属于中间驱动类型,但是在不同阶段往往是某一种驱动占主导,而另一种驱动起着辅助作用,因此准确理解价值链一定阶段的主要驱动力对于准确把握该驱动类型下价值链条经济活动的游戏规则有着积极的作用。
以产业资本为原动力的阶段,价值链条上各环节的活动应该更加强调建筑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施工工艺的不断改进、建筑产品的不断更新以及通过产业的垂直一体化来强化项目管理和学习效应;而以商业资本为原动力阶段的全球价值链条则要强调市场营销、拓展合作渠道,采取延伸服务以及联盟等策略,将施工环节分离,同时加强信息等软环境的建设。
由此看来,如果全球经济背景下产业参与的是生产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那么以增强核心技术能力为中心的策略是合乎全球竞争规则的正确路径;同样,那些参与采购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的产业,就更应强调销售渠道的扩展,以获取范围经济等方面的竞争优势。明晰建筑业全球价值链驱动模式的类型,对那些正在或即将“走出去”参与全球价值链实现国际化升级的不同规模的承包商,依据价值链驱动类型的分析而采取适合于自己的战略战术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本研究是国家建设部软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05-R1-06)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Gereffi, G.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1(48):37~70.
Gereffi, G.,Humphrey, J.,Sturgeon, T. 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Chains: An Analytic Framework.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03(1):335~337.
Dicken, P., Kelly, P. Olds, K, and Yeung, H. W.-C. Chains and Networks, Territories and Scales: Toward a Relational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the Global Economy.Global Networks,2001,1(2):410~419.
Kaplinsky R. Globalisation and Unequalisation: What Can Be Learned from Value Chain Analysis.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0, 37(2):21.
Feenstra,R. International of Trade and Dis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in the Global Economy.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8,12(4):111~112.
建筑业用工荒原因
一、研究背景介绍
自2010年以来,用工荒问题愈演愈烈,地域上从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蔓延,不仅波及到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作为劳动密集型的建筑业无疑也遭受到了用工难。根据数据显示,2011年建筑安装工程,材料费,人工费,机械使用费,设备、工器具购置费分别同比增长9.1%、9.3%、11.6%、4.3%和1.4%,而其中以人工费的上涨幅度最大。工资的大幅度上涨从本质上反应出劳动力价格的上升,这意味着建筑行业过去使用廉价劳动力的时代已经结束。面对严峻的招工形势和劳务分包价格快速攀升,建筑业该如何更好的发展,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关于建筑业用工荒问题的研究。
二、建筑业用工荒原因分析
(一)宏观:供需层面
1、供给不足
(1)“人口红利”逐渐的消失: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但自从我国20世纪70年代初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70、80和90后的人口数量已经明显下降,60年代之前的人口已经进入到老龄化时期,从这一趋势来看,我国现下已经处于红利消失的转折点,劳动力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劳动力资源从总体上供给不足。
(2)其他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分流: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经济迅速回暖,企业用工需求大幅度增加,使得一部分劳动力流向了制造业、餐饮业、酒店业等其他劳动密集型行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建筑业的用工荒。最新数据调查显示:2012年,从事建筑业的劳动力为2010.3万人,制造业为4262.2万人,它们在总劳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3%、28%;从2010年到1012年的增幅来看,建筑业的就业人数涨幅明显高于制造业,这意味建筑业所需的劳动力资源日益增加,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却分流了一部分劳动力。当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面对同一个劳动力市场供给时,就会存在着劳务竞争。
(3)建筑业一线工人的老龄化:根据最新数据统计,目前从事建筑业的主要以40到54这一年龄段的中年为主,80后的比例很少,仅占建筑业从业人数的5.2%,较以往有所减少,而90后的身影在工地更是难以见到。劳动年龄出现了明显断层,这意味着老一辈的农民工从建筑市场退去的时候,建筑业用工荒的问题将会进一步激化。
(4)惠农政策的实施:建筑业的劳动力资源主要供给者来自农村。三农问题历来是我国高度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教育的投入,增加农业补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工可以不通过外出务工就可以在家乡获得较高的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农民工外出的机会成本。
2、需求过旺
根据中国建筑业的统计年鉴可以看出:从2005年到2011年,全国建筑业的总值和增加值都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2010年全年,全国建筑业增加值2645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2011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达43111亿元,同比增长26.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达57.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5.5%。建筑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其迅猛发展带来的是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用工缺口不断增加。
(二)中观:行业层面――建筑业自身的劣势
1、建筑业工作环境差、强度大、危险系数高
建筑施工行业属于露天工作,工人作业要饱受酷暑和严寒的天气,每天平均工作10小时以上,劳动强度大,非常艰苦。据了解,施工现场的工人大多来自外来省份的农民,在项目所在地没有固定的居所,通常是居住在建筑公司提供的板房里或者是自己在外租房,居住环境较差。建筑施工大多是进行高空作业,现场有大量机械工具,相对于其他行业危险系数较高。
2、建筑业用工不稳定,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和福利
农民工常年离家务工在外,工作场所随着工程建设项目不断转移,缺乏归属感。用工的不稳定性,一方面导致建筑劳务人员兼业性较强,在城市永久居住的可能性较小,流动性较强,这使得他们在建筑业拖欠率较高的条件下,回流或转流的意愿就比较强烈。另一方面,由于建筑企业用工的临时性,农民工并不能像其他行业一样拥有正式员工的身份,工作的业绩不能得到累加,相应的工作晋升机会和社会保障、福利都不能够享受。
3、建筑业欠薪问题严重,安全事故频发
建筑行业公司为了节约管理成本,往往将劳务进行层层转包,大部分工程支付全款都是在工程验收、竣工的时候进行支付,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一些施工企业为追求利润,以挂靠形式承接工程或将工程转包给低资质的企业,造成建设资金的层层盘剥,而农民工成了建设公司拖欠工程款这个债务链条中的最终受害者。虽然从2003年“温总理讨薪案”被媒体大肆报道之后,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关注,欠薪问题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建筑业欠薪问题依然不容乐观。
由于农民工流动性强,与特定的建筑企业没有长期的雇佣关系,企业培训成本过高,培训动力不足。因而农民工技能水平普遍较低,缺乏安全教育和意识,加之一些不规范的建筑企业缺乏相应的保障措施、建筑材料质量不过关,导致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事故频发。
(三)微观:个人层面――新生代农民就业观念的变化
新一代的农民教育程度相较以前普遍提高,他们中文盲、小学文化水平的比例极低只占4.1%,初中和高中文化水平占94.6%,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3%。不同于父辈的务工只为挣钱,解决温饱问题的观念,新一代农民更倾向于在城市中追求自我的发展,更加关注企业文化,工作生活环境和提供的福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百度百科.人口红利.
[3]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4]游小国.新时期我国“三农”政策调整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与转移的影响研究.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关键词:建筑业;核心竞争力;差别
一、 能够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能力
核心竞争力是指能为企业带来相对于竞争对手有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
(一)研发能力。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和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研发能力已成为保持企业竞争活力的关键因素。
(二)生产管理能力。生产管理能力主要涉及五个方面,即生产过程、生产能力、库存管理、人力管理和质量管理。
(三)营销能力。企业的营销能力可分为三种能力:产品竞争能力、销售活动能力和市场决策能力。
(四)财务能力。企业的财务能力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筹集资金的能力;二是使用和管理所筹集资金的能力。
(五)组织管理能力。主要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衡量:职能管理体系的任务分工;岗位责任;集权和分权的情况;组织结构(直线职能、事业部等);管理层次和管理范围的匹配。
二、能够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五种资源
一是,能帮助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资源. 这种资源能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机会、降低潜在威胁,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是,稀缺资源。企业占有的资源越稀缺,越能满足顾客的独特需求,从而越有可能变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不可被模仿的资源。不可被模仿的资源主要指独特的实物资源。如:旅游景点、矿山、企业文化、商标、专利、公众的品牌忠诚度等。
四是,不可替代的资源。波特的五力模型中指出了替代产品的巨大的威胁力量。
五是,持久的资源。如果一种资源的贬值速度越慢,就越有利于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我国建筑业建立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分析
建筑业作为我国四大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是一个物资资源消耗量大,劳动密集型受国家经济政策影响而又与环境密切相关产业,由此建筑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进步和国力的增强,同时建筑业的发达程度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进步最直观的体现。
2013年全国建筑业增加值38995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
5575亿元,增长16.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363亿元,增长20.1%,建筑行业的增长同GDP的增长保持高度的相关性。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建筑行业的市场总的趋势没有有太大的改变,繁荣仍将继续。
四、工程总承包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国内外的差别
(一)人力及物力资源。中国有资源优势,有利于建筑企业控制成本。我国整体经济水平与西方国家水平相比存在差距,而建筑业又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城镇化建筑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业人口多且呈上升趋势,相对廉价。由此,我国建筑企业具有人力资源上的优势。与国外同类竞争时,所需的管理成本和劳务支出相对较低,存在价格优势。
(二)技术创新能力。加入WTO后,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建筑市场对中国建筑业企业开放, “走出去”工程承包市场的环境和条件大为改善,对外承包市场相对扩大。反过来,国内市场也进一步开放,政府给予良好的政策保障。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建筑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跟发达国家比有很大差距。建筑工程总承包属于技术密集型企业,而目前我国很多工程总承包企业没有重视这一点,盲目照搬国内外同行的经验而不进行自身消化吸收和发展,使企业在市场中没有竞争优势,市场竞争动力不足。
(三)建筑业的管理制度和体制。在我国建筑业生产过程中,资本对其产值增长的贡献程度要明显大于劳动对其产值增长的贡献程度,说明我国建筑业发展推动的主要因素为资本投入,而劳动因素的贡献率为次要,间接表明我国建筑企业技术水平偏低。有专业背景的高技术人才大量流失,而建筑从业人员大部分是农民工,知识水平较低,整体生产效率不高。因此,建筑企业缺口人力资源管理精英骨干人才。而国外建筑业从业人员劳动水平和工作素养都较高,劳动生产率就提高。
(四)融资能力。工程总承包是以资金为主,融资能力直接关系到总承包企业生产经营与发展壮大。我国很多建筑工程总承包企业融资能力低,手段渠道单一,资本运作不合理,很大程度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高,阻碍建筑企业进一步发展。而国外建筑工程总承包企业大都本身具有资金实力,需融资面小渠道广泛。
五、结束语
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建筑业的核心竞争力比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比较起来,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建筑企业营业额总和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还很低,除此之外,管理体制、成本管理、技术力量等还落后于其他发到国家。我国建筑业在国内工程总承包时核心竞争力更多在于技术实力及自身拥有资源的多少。而我国建筑业在国外工程总承包时核心竞争力更多在于项目管理水平及控制资源的能力。
建筑业最根本的一条还是要靠企业自身的实力和信誉去赢得用户,占领市场,发展自己,不断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优化企业资源,不断扩大在国际建筑承包市场的市场占有率和提高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1]周全.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武汉:建筑经济,2009.
[2]吴君鹏.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M].重庆:工学,2011.
[3]刘元芳,余建星.中国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与自主创新研究[J].福建:工程管理,2006.
[4]李建东.我国建筑企业核心技术能力提升研究[J].重庆:建设管理与房地产,2012.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全县建筑业工作大会,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向一年来关心、支持我县建筑业发展的上级建管部门和省、市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二是向一年来为我县建筑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相关部门、镇和全县建筑企业的同志们拜个晚年,并致以节日的问候。同时,也借这个机会向大家提几点希望,给大家鼓鼓劲,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再创新的业绩。
过去的一年,我县建筑业积极作为,克难而进,在市场开拓和科技创新上取得了新发展、新突破。全年实现施工产值139亿元,超过全省“建筑强县”的各项指标。申报专利15项,获得省级工法14项,占全省八分之一,组织申报科技奖4项,建筑业科技创新走在全省前列。其中,南通五建、江苏顺通两家公司成功组织编制国家级标准,成为__建筑业史上一大创举。在创优夺杯上成绩喜人,获省优质工程奖12项,累计获得“鲁班奖”7项。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去年上半年宏观政策紧缩,下半年世界金融危机蔓延,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困难多、矛盾多、挑战多的情况下取得的,来之不易,难能可贵,弥足珍贵。同时,也充分说明我们的企业素质在快 速提升,市场竞争力在全面增强,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面对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如何扬长避短,不断推进我县建筑业在新平台上实现新跨越,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刚才,县建工局查剑宁局长对今年的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工作思路、目标和举措,詹县长也作了很好的讲话,我表示完全赞同。省建管局纪迅局长、市建设局陶燕局长,对我县建筑业的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会议结束前,我再简要提三点要求:
第一,要积极应对挑战,抢抓机遇,迎难而上
涉及建筑业的改革与发展,要认识到这样两方面的经济形势:一是中央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没有变,还是要立足国内需求,这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而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其中有两项重要措施,一是加快住宅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城镇化,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我们要主动出击,抢占市场,扩展领域。二是面对金融危机的大背景,建筑业又面临重新“洗牌”,我们要在危机中抓机遇,在逆境中谋发展,积极应对发展难题,促进全县建筑业又好又快发展。希望大家能够准确把握建筑业发展的长期走势,更加坚定地走科学发展之路,始终保持迎接挑战、攻坚克难的勇气,始终保持勤勉向上、永不懈怠的激情,始终保持全力拼博、扎实工作的精神,在新形势、新环境下实现我县建筑业更加稳健、更加快速地发展。
第二,要充分发挥优势,勇于创新,争创一流
坚持质量兴业,勇于创新突破,这是我县建筑业企业的传统优势,在新的一年要继续保持和发扬。一是规模工程要有新突破。规模工程是标志工程、品牌工程。做好一个规模工程,就能拓展一方市场、树立良好信誉。五建、顺通、万通、新源、光华等优势企业要共举一面“旗”,共同争取总承包工程、标志性工程和大体量工程,实现规模化经营,组团式作战。要在短时期内,形成一支资质门类较全、组织结构较合理的建筑施工队伍,在总包和分包市场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优势,从容应对国内市场激烈竞争和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挑战。今年江苏顺通公司承建的江苏广电城项目要确保夺得“鲁班奖”。二是产业领域要有新延伸。加快建筑业产业延伸是我县探讨多年的话题,至今尚未有大的突破。各建筑施工企业特别是规模企业要在巩固土建的基础上,发挥企业资质高、实力强、信誉好的优势,主动适应国家投资重点向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和新兴产业转移的趋势,确保有新的突破。三是服务领域要有新拓展。大力发展包括可行性研究和评估、勘察、设计、监理、招标、造价咨询、项目管理等技术与知识密集的咨询服务机构,提高工程建设效率,降低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管理成本。鼓励有条件的中介服务机构通过改制、联合和重组,向大型咨询服务公司发展。
第三,要强化组织领导,改进服务,提升实效
我县是建筑大县,建筑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实践证明,建筑业的发展能够带动房地产、建筑材料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建筑业还是“富民产业”,能够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县建管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搞好服务,千方百计为建筑业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要研究促进建筑业发展壮大的具体政策措施,做到推进更加有力,责任更加明确,落实更加到位,考核更加严格,确保我县建筑业实现“保增长,促发展”的目标任务。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重视建筑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真正树立全县“一盘棋”的思想,努力在市场开拓、人才分配、社会保障、税费优惠、融资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服务,不断提升我县建筑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建筑业发展;建筑经济;思考
建筑业行业的发展与很多方面都有着普遍的联系,从大的方面讲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情况密不可分,从小的方面看与市场发展程度乃至政策走向等都是息息相关。某种程度上讲,支撑建筑业发展的这些其他方面就构成了建筑经济,而从这个角度看来,建筑经济研究对于建筑业发展也是有着必要性的,通过对两方面的理性思考,对于建筑业未来发展具有现实的需要。
一、建筑行业与建筑经济学
建筑行业所涉及的范围相当的广泛,虽然单纯的看只是提供居民日常或商用的用房,但它所要涉及到的产业却是相当的广泛,在过去十年中我国经济的发展它可谓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大体将建筑行业进行划分,可归为三个方向性的类别:第一类是与建筑相关的施工过程,包括装饰装修等;第二类是土木工程;第三类是在建筑过程中Y设备的施工,包含了如线路管道等设备。
而相对来来说,建筑行业的发展并不是靠着一个单纯的市场商品经济理论,它所依靠支撑的理论是建筑经济学,这门针对其专属的理论能够为其提供一些更为具体的发展思路,包含研究建筑经济怎样推动建筑行业发展,怎么样实施改革与创新,在创新过程中如何实现管理体制与发展模式的协调。
总体看来,对建筑业发展与建筑经济研究的理性思考,最终目的都是要看清建筑业的本身问题,促进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建筑业发展的理性思考
纵观过去十几年,乃至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建筑行业依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这点毋庸置疑。它对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柱的作用同时,更是涉及到了一般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等方面。尤其是在当今的国家推进城镇化战略中,建筑行业将会越来越多的涉及到构成我国人口大部分的地区。所以说对建筑业发展的理性思考,在现实上就有了一个急迫性和必要性。
具体的看,随着科技技术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更高品质的要求两方面看,现实的要求也迫使建筑行业发生了一些变化,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包含在建筑工程项目在各个方面的节能环保、乃至符合现代化设计等要求高。在建筑业具体施工过程如果能够秉持着新的形式去解决现实问题,推动行业整体发展,就成了一个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掉的问道。
从两个方面去理性思考着现实的问题。第一个方面,对于节能环保等方面上,从立项到设计中,设计人员对于相关设备和技术,如太阳能设备、外墙保温,要进行针对特定项目的针对性设计,能够在施工过程中不仅建造出通常意义的用房,更加需要发展出符合现实乃至未来层面的一些新特性来。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在建筑业发展中应该思考的问题;从另一个方面讲,现代人的生活需求提升上上面,越累越多的人需求的不仅仅是一处能够住的用房,而是一处人性化的用房。这些固然可是自己装修实现,但从总体建筑内置外置风格配套措施等等,个人显然是不可能完成,都需要建筑施工单位在设计时候考虑进去,将更多的人性化需求考虑进去的同时,能够更多促进自身建筑认知对于现代社会的行业变化的认知与理解。
三、建筑经济研究的理性思考
相比于有着实践摸索的建筑施工行业发展思考来说,建筑经济的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且有价值的理论往往要取自于现实当中。这就需要在建筑经济研究上需要根据建筑行业发展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比如根据建筑业改革需求,总结归纳出这些改革需求背景之下到底内在动力是什么,到底是单纯的经济效益驱使,还是因为某些地方政策推行的促进的原因。对于前者更加符合市场化原则变化,在建筑经济研究中显然会更加有价值一些,因为它可以从供需关系上不仅解读出行业受到市场中个体人群的需求促进,还是某些地方经济变革发展方向等,这些对于建筑经济研究理论都会起到一种完善的作用。而从另外一个相对的角度来看,根据这些从建筑行业发展中获取的问题总结出来的经济发展理论,能够对不同地区的总体情况作出一个先对的评价,进而可以避免一些提防出现类似的问题,或是能够加快一些对未知问题的误读的消化速度,进而更加有利于建筑行业的发展。所以说,对于建筑经济的研究理性思考,必须要联系实际建筑业产生或即将产生的问题,以此获取一些有现实参考的数据来完善其理论,进而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
四、建筑发展与建筑经济研究综合性思考
事实上,对于建筑发展的思考和建筑经济研究的思考,最终目的都是解决或完善在建筑行业发展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期最终去推动行业发展。而在这种思考模式之下,其实两者结合起来看才能够系统的去解决问题,因为单纯的从建筑发展自身看只能够局限性的发现一些问题,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同样,对于建筑经济研究也是同样如此,没了现实指导基础,也就变得的空乏无价值。
为了实现两者结合,首先从建筑行业发展自身来说,应该要认识到建筑经济的重要性,并将这种来源于其行业,将其一些深刻内涵浓缩出来的内容运用到行业当中,能够指导其发生作用。这就需要媒体环境当中应势利导区宣传这种建筑经济理论的重要性,长期如此做下,一旦能够深入建筑行业当中,不仅低建筑行业自身发展,也能够同时促进建筑经济学研究理论的发展。
不过其间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就是这种建筑经济研究理论,也必须是能够符合实际,不能够如书本上的一些传统经济学一样晦涩难懂,难于传播给建筑业中理论水平要远低于时间水平的人员。这也就需要一些非常专业又有实践能力的人才去实现这种理论的研究工作,对于这方面的人才培养的话,可以考虑成立专门的队伍,或是与高校以及相关科研机构进行合作,最终的目的是要培养出更加实用的复合型人才,让这种理论最终能够在建筑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否则一切将会是空谈。
理性的思考,必须顾及到现实情况去进行全局、系统性的考量,本文尝试辩证的从双方面思考了建筑业发展与建筑经济力研究的问题,以此希望能够提供一些具有价值的参考性意见。
参考文献
[1]唐庆,李志勋.建筑业发展现状分析与趋势预测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