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28 17:05:4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课堂教学概述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改革 误区
当下,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多数学校积极进行的工作之一,并且在很多学校的实际教学中得了显著的效果。但不可否认,教改工作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误区,针对初中数学课堂的教改误区,本文进行了初步的探析,并试图对如何避免陷入误区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对策。
一、初中数学的教改误区
1.过于注重启发式教学法的形式
启发式教学是教改提倡的教学方法之一,这种方式对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提升学生对问题的掌握水平有很强的促进作用,确实是值得广泛推广并应用的教学模式。然而,在实际的教改工作中,有很多教师在实践时过于注重这种方式的形式,而没有抓住这种教学模式的精髓,将启发式教学法变成了一种充斥课时的教学方式。所设计的问题难易不一,随意而发,缺乏精心安排,不注重对重点的讲解,学生在教师的各种问题中摸不着头脑,不仅不利于对知识点的学习,还容易导致思维的纷乱和学习兴趣的减退。
比如在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中,有些教师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展示给学生,并提出问题,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有的学生进行了课前预习能够回答出教师的问题,那么教师就会进入下一个环节。实际上,一个同学对问题的回答并不能代表全班大多数同学对问题的掌握水平,另外,这位同学对该问题的理解也很有可能缺乏十分明确和清晰的概念,需要教师对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进行深入的讲解。要知道定义往往是对一个事物最准确的概述,掌握了定义,就掌握了二元一次方程的基本要素,比如要有两个未知数,称为二元,每个未知数的最高次数都是一,这叫一次。只有让学生明确了二元一次方程的特点,才能进行接下来的学习,而许多教师往往急于进行提问,过于注重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形式,急于提问,而忽略了十分必要的讲解部分。
2.对知识点及习题的讲解不够透彻
“精讲精练”是教改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之一。然而一些教师在实施教改实践时没有抓住“精讲精练”的本质含义,而是将其变成了“少讲少练”。“精讲”与“少讲”乍看上去似乎讲解内容都不多,而然实际上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所谓“精讲精练”,指的是教师在抓住课程重点的基础上,针对重要而关键的知识点进行深入而透彻的讲解,并有针对性进行习题的设计和练习。而“少讲少练”恰恰又是形式上对“精讲精练”的模仿,缺少了精心的设计,往往重点、非重点一锅出,难易等而化之,不仅让学生抓不住重点,而且对问题的掌握也难以透彻。
比如在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学习中,教师没有注重强调能够开平方和开立方的数有什么区别,学生往往会在做题时造成概念的混淆。在实数范围内,负数是没有平方根的,但是负数却有立方根。如判断题:在实数范围内,每个数都有平方根和立方根。这个题目是错的,因为实数范围内,负数是没有平方根的。教师如果不注重对这个问题的明确,学生往往会在做题时遇到问题,实际上,是对知识点缺乏正确的把握。
3.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仍然缺乏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才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目前,很多教师比较注重教改方法的实践,对于教法的改革也比较有成效,然而,在注重教法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往往要进行预习,这个过程就是自学的过程,如果教师指导合理,那么学生自学成果会有很明显的提升,不仅让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授更为轻松,而且也有利于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为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提供一门技能。而且,学习方法并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东西,它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交给学生用最佳的思维模式面对以后出现的问题,从更深的意义层面看,这也是一种精神的上的收获和财富。
比如在对三角形相似性判定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渗透学习和记忆的方法,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有许多的定理,这些定理容易让学生感到纷繁复杂,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教给学生,面对一些具有相似性的事物时,要注意观察和对比,找出他们的不同。在进行初步观察以后,可以采用画图表,列项等方式将其表达出来,进一步探查其中的差别。在这两项工作完成后,就可以利用自己观察到的信息进行初步的推倒,尝试推倒定理的由来,经过这样反复深入的比较、归纳、概括和推倒,学生不仅能够对定义基本掌握,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积累经验,不断锻炼这种思维模式,有利于以后更好地认识和学习新事物,更快地对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有所掌握。
二、走出误区的途径
1.注重对理论的深入学习
教师对教改的理解出现偏差,往往是导致教学实践出现误区的原因。这说明教师对教改理念的学习还不够深入,对于一些新式教学法的精髓还缺乏认识,这就需要教师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对理论进行积极深入的学习,积极钻研数学教学法、数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在专业知识、理论方法上,要以“人有我新,人新我深”的进取思想为指导;在教学艺术上,要立足实际,不断创新;在教学改革上,要认真研究,结合实际走“用中求实,仿中创新,先死后活再提高”的逐步发展的路子。把学习、教学、科研融为一体,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克服教学改革中的盲目性。
2.关注最新教学观念,积极自我调适
教学观念的更新是保持教师采纳教育学最新成果的方法之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时时关注最新的教学观念,才能保障教师不走入教改实践的误区。比如要形成注重反馈的观念,当教师注重教学反馈时,往往能够很容易地发现自己在教学上存在的不足,以及不同个体的学生在学习上有哪些个人特点,他们遇到的问题有什么共性和差异性,这样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进行自我调适,将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找出来,灵活地运用教改提倡的教学理念,达成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结语
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改革已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走入教改误区的现象也不在少数。究其原因,还是教师队伍对教改理念缺乏深入的学习导致。教改提倡的教学模式优势各异,实际的运用中,教师应认真研习,再进行实践,在课程的设计中,应精心准备。此外,教师还应努力提升个人素质,对教育学领域的书籍广泛涉猎,深入学习,对数学教学法、数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基础理论积极揣摩,并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课堂的实际教学中,注重个人教学观念的更新,灵活地使用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将教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宋大伟.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六种策略[J].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8,(01).
[2] 王化永.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要做“实”[J].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9,(02).
[3] 毛霞琴.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处理策略[J]. 教育革新,2007,(07).
[4] 周明.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J].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4).
一、领会教材意图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我曾听过一节"认识整时"的课(数学第一册第91~92)。讲课的老师从第91页的主题图引出了课题,接着在师生互动中认识整时,动手操作拨“整时”后教师指导正确写整时,最后以第92页的插图来巩固对整时的认识。整节课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落实得很扎实。可讲课的老师对插图并没有物尽其用,只是看一幅说一幅,缺少了有机的结合起来观察与讨论,难免令人感到浪费了珍贵的教学资源。实际上,教材中的插图都是经过编写教材的老师精挑细选,几乎每一幅图都不止一层意思。我建议授课的老师把书中的插图以“先分后总”方式加以诠释,即先让学生自主选择插图讲解图意,巩固对整时的认识,再让学生综合起来看这几幅图谈谈自己的感受。尽量让学生主动的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结合起来,体验到数学学习是有价值的,并有意识的建立学生的时间观念,渗透要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二、引导主动参与,培养数学兴趣。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数学知识本身就具有抽象性,特别是小学数学,往往就是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厌烦数学。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要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特殊感情――兴趣。变厌学为乐学,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 精彩的课堂开端,不仅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常这样做:上课一开始,就将学生带入情感中,使学生产生好奇与求知欲,让每位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三、教师掌握好课堂调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调控,指在课堂上教师为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运用控制论的原理,对课堂教学实施有效的调控,是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张驰有效、意趣盎然的教学格局,使整个的教学流程呈现出预定有序、优化状态的有效途径。教学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调控能力。探索教学系统的控制规律,按规律进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认识和运用这些规律,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优化组合各种调控方法。
教法调控:首先,运用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加以调控,教师要克服教学方法刻板的倾向,追求教学方法的新颖性,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听的“注入式”陈旧方式,建立以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为主的新模式,确实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主置。其次,教师不能总是固守某种单一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要广采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精华,不断用变化的信息去刺激学生的接受欲,使之形成持久的注意力。课堂教学要追求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就要注意在一定的教育学习理论指导下,创造性及自我实现的前提下组织学习。兴趣调控: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如果教师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趣激疑,以趣激思,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就能牢牢地掌握在教师手中。语言调控:首先,课堂教学语言要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其次,课堂教学语言要讲究艺术性。情绪调控:教师的情绪是影响学生注意力最敏感的因素之一。学生学习情绪的高低,课堂气氛活跃与否,往往是与教师的情绪同步变化的。
四、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受教育者能否在未来生活、学习、工作中取得成功,不仅取决于他们拥有知识、技能的多少和一般智力水平的高低,而且还取决于他们的兴趣、动机、态度、意志力、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
一、以教科研为先导,通过校本研究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以科学的方法指导和研究教育教学工作,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校本研究,最实效性价值就在于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努力探索解决教育教学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从1992年以来,我校引进了“上海青浦区”教学教改经验,在广大教师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的一些成功经验。1999年——2001年我校数学组开展“用变式方法推进创新思维发展”的研究,在我校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转变了观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被评为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并在省教科所立项。2002年元月至2004年我校数学组又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进行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意识和创新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围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目标要求,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和特点,通过课堂教改实验,课外训练和第二课堂等形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进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模式的教改研究,被市教科所评为教科研成果二等奖。通过教科研实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学习能力。同时,受益的还有所有参与实验的老师,他们由不懂得教育科研是什么到成为教育科研的骨干,为我校已被批准立项的国家级研究课题提供了素材,也为新课程在我校的实施创造了条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尝试和推广“共性化教案,个性化教学”,提高备课质量。
我们数学组共27人,其中4位是学校领导,尽管学校领导事务较多,但黄校长和唐主任亲自挂帅,坚持提前一周备课制度,坚持中心发言人制度,为形成集体教研的合力,发挥人多智谋广的优势,每周四下午的集体教研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集体回顾,讨论上周教学的得与失,进行四思:“思得、思失、思效、思改”,分析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制定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第二步:说课评课。我们每一周都有一位同志上一节研讨课,由该同志对所上这一节课详细说课;说教材地位;说教学目的;说教学重点、难点;说教法设计;说学法指导;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艺术;说作业布置。其它同志要对该同志所讲的课进行认真评课,不但要评成功之处,更要一针见血地指出不足之,需怎样改进,达到共同提高。
第三步,中心发言。由中心发言人对本周所讲授的每节课的重点、难点、易混点,教法建议,导学程序,学法指导,作业设计,辅导计划,做详细说明,然后学科组成员讨论,补充,完善,认真研究这一部分内容在中考中达到什么目标要求。如何精选例题、习题,如何优化课堂结构,形成共性教案。
三、开展课堂教改实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基本途径,也是我们教改实验的主阵地。我们的课堂教改实验分四个方面进行:
第一方面,突出如何在概念课中进行问题情景教学,情景展示生活化。
数学具有理论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三大特点,使得许多学生认为数学单调,枯燥乏味,容易产生畏难的心理甚至厌学的情绪。这就势必造成平时我们教师花了很多精力去教,学生也花了很大的力气去学,但效果仍不理想的境况。那么该怎样改变这一境况呢,我们就对症下药,标本兼治,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借助生活体验,化难为易,轻轻松松学数学。例如我们在上《代数式》、《函数》、《众数、中位数》、《方差》等概念课时,采用“问题情景——合作讨论——理性概括——应用创新——反思提高”五个环节来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结合生活知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
第二方面,突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多样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定方法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学生往往更易掌握。学生一般都爱动手操作,爱自己发现,爱探索,所以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加强演示操作,使学生在观察分析的过程中,茅塞顿开,学习兴趣递增。例如今年中招考试第一题选择题第(3)题选择路径问题、第(4)折纸问题、第(6)靠梯子问题等都对学生动作操能力,应用意识,创新学习能力培养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更好的做法是学生能亲手实验,如图片折叠游戏,动手操作等多种多样的呈现方式,有机地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在实验中进行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学习能力。例如我们上《矩形》这一节课时,先由学生观察实物形象,然后演示教具,再由多媒体展示画面,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使他们亲自体验矩形的画法,形成矩形概念,再由学生观察测量身边课本,作业本,课桌的边之间、角之间和对角线之间有哪些一般平行四边形所不具备的性质?再进行折纸游戏,分组讨论得出结论。通过上述实验的演示与操作,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及学生的讨论回答,使学生对矩形的概念,会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全面深刻的了解,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切实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第三方面,突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在课堂上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即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的,外向的,开放的,并能激发学生灵感的场所。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挑战:一是敢于向教师挑战,鼓励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二是敢于向课本挑战,鼓励学生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三是敢于向权威挑战,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否定权威的结论,实践证明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关键就是在于教师要真正放下架子,抛开条条框框,放手让学生求异创新。
第四方面,突出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应用意识,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据上述要求,新教材扩展了应用教学的内容。例如新教材增加了各种练习形式和大量精美的插图,生动形象的语言,显得图文并茂,直观形象,情节生动,如做一做、听一听、说一说、试一试、玩一玩、想一想、练一练、摆一摆、猜一猜、读一读、数学故事、数学游戏等,更符合学生的口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结合课本的内容,适当增加数学应用性的问题,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态度。例如在学习“一次函数图象”时我们设计了以下应用题,一家庭(父亲、母亲和孩子们)去某地旅游,甲旅行社说“如果父亲买全票一张,其余人可享受半票优惠”,乙旅行社说:“家庭旅行算集体票,按2/3的原价优惠”。这两家旅行社的原价是一样的,试就家庭不同的孩子数分别计算两家旅行社的收费(建立表达式),并讨论哪家旅行社更优惠,请你由图象表示。该题以“家庭旅游”为背景,让数学走进千家万户的实际生活,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掌握数学知识,能给你带来许多便利乃至实惠。在这一方面,我们分别上了《分式方程的应用》和《二次函数应用》研讨课,以实际生活为背景,如体育运动,方案设计,面积计算,商贸获利,建筑设计等等,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内驱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动脑、动手是学生在主体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体现创新教育的数学教学首先是要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学习和实践的再创造的主体活动。比如数学建模、逻辑推理、分析计算、理解应用等自主学习活动;剪纸、折纸、测量、拼图形、造模型、做统计等主体实践活动;独立思考,合作研究,自由发挥的探究性活动,为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为此,我们每学期都进行一次数学小制作,撰写数学小论文,编写数学应用题和实习作业,学生在做数学和用数学中学会求知,学会创新。
整个活动过程充满了激情,活动成效显著。当我们欣赏学生的作品时如获珍宝。这里面有学生利用几何知识,剪纸、拼图、造模型、设计优美图画等,也有写关于数学学习的体验,对数学教学的建议,自由创作数学小品,数学故事,数学童话,对生活中数学的研究,解题方法与策略,常见解题错误剖析等令我们赞叹不己。例如,吴晶同学写的“应用型问题的解题策略”,聂冰同学写的“妖魔是朋友”,王朋同学写的“解函数题常见错误剖析”,李莹莹写的“函数应用题”,写的“论函数图象的平移规律”,李楠写的“学习数学要学会串锁链”,王峰同学写的“人体与黄金数”,李洁同学写的“研读·深思·运用”,于晓晨同学写的“社会实践使我终生受益”,冯华龙同学写的“感悟数学”等等。我们高兴地看到数学写作的的确确是有价值的数学学习活动,它能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拓展思维,增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提高数学表达和论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积累经验和搜集材料的能力,为今后进入社会提供锻炼的机会。
关键词:大数据;中职化工;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03C-0073-04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很多领域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在大数据时代积极运用信息化技术,能够有力地提升教学质量。新的教学环境,只有通过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课程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一、课题研究概述
(一)研究背景
大数据时代,信息化资源建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信息化资源的体量增大,中职课堂教学现代化气息也逐渐浓厚起来,课堂教学活力逐渐得以释放,丰富了教师组织教学手段和学生学习的途径,驱动了教学模式的更新,有力推动了教学改革。
(二)研究意义
本文的探讨,主要是大数据背景下基于对“信息化资源体量巨大,难查找;信息化资源闲置太多,难应用”问题分析,探究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建设一种“教学导航”,让学生在“大数据”的海洋中精准找到所需资源,从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通过导航的精准引导,改变学生学习思维方式,促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习惯。在此基础上,通过化工专业课堂教学的反复实践,加以改进与完善,从而形成适合中职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将教学路径构建成为生成性动态路径,以满足多样性的学情需求。
(三)研究目标
在大数据背景下,创新建构一种框架清晰、程序完整、操作简便的“以导航为引导、以项目任务完成为方向、以学生提出问题为驱动、以资源创新应用为抓手、以学生自主选择为特色”的“行动导航”教学模式。模式研究核心是构建出以优质信息化资源应用为途径,以导航性微资源引导的具有差别化、选择性动态课堂教学路径。
二、大数据时代基本特征
(一)社会性
在大数据时代,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计算机网络连接,越来越多领域的传统产品流动以数据流通方式呈现,将生产演变成服务,将工业劳动演变成信息劳动。信息劳动产品的交易更加便捷化和直接化,不需要离开其拥有者即可进行交易,并且此类型产品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大量的复制分配,并且不需要再投入生产费用,价值的提升并不是依靠传统的人力劳动,而是依靠信息技术。
(二)广泛性
在大数据时代,计算机技术与人们的生活、生产联系更加紧密,对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众多领域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够实现不同领域数据信息的采集,并且可以获取数量庞大的数据。
(三)公开性
大数据主要是建立在开放的、公共的网络环境之上,越来越多的数据将会开放、交叉使用。数据公开性、公共性的实现,主要是利用网络开放平台或者云计算服务为基础,并受到一系列法律或社会公认的数据标准、规范的约束。
(四)动态性
在大数据时代,可以随时随地产生数据资料,不仅数据资料的收集具有动态性,而且数据存储技术、数据处理技术也随时更新,即处理数据的工具也具有动态性。
三、现阶段中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内容单一
就单一的教学内容进行全班学生统一的学习,是当前中职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学习内容不具备选择性。这种思维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无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本不考虑学生个体对某个项目或知识点是否存在困难、困难程度的大小。这种教学势必会造成基础好的学生“不够吃”,基础稍差的学生“吃不完”,甚至还有部分学生根本就“不想吃”。所以,我们在教学准备过程中,要深入了解学情,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个体的不同的基础、不同的兴趣,在充分尊重教学标准的基础上准备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自助餐”而不是统而划一的“桌餐”。
(二)教学方法单一
现代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以适应更高能力要求的未来职业岗位的需求,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培养出知识丰富、技术精湛、富有职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在当下中职课堂上,普遍存在教师单向性讲授、示范的教学行为,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本文所研究的“行动导航”教学给予学生较大的选择空间。学生在分析项目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存在的困难,提出问题,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路径、资源进行不同的学习。该模式是在“工场”情境引入中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在项目分析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在路径选择中培养学生决策能力,在项目讨论中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在“导航”使用中培养学生工具意识,在项目完成中培养学生做事能力。
(三)教学资源单一
在大数据时代,个别中职院校尽管加强了资源库系统的建设,但是往往只会在教学比赛中或者公开课中投入使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很少使用,教学效果并不明显,从而导致教学资源严重浪费。教师教学方式不够先进,对多媒体教学方式运用不够灵活,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环境较为沉闷,缺乏生机,不利于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中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利用,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我校美术教师康世著同志从1987年至今始终工作在美术教学第一线,不断地设计教研课题,进行美术课堂教学的改革实验,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概括归纳如下:
一、吃透教材,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普及美术课是美术课堂教学的双基任务与素质教育的要求。鉴于它的重要性,康世著在实验教学中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价值,优化课堂教学,适应素质教育对美育的要求。
首先,他把教材按美术的类别进行归类,并按着内容的特点划分时间表,使重新编排的教材整体脉络清晰;然后在每一个整块类别中确定一个教研课题,归零为整。一个课题下来,学生就可以通过一点明白一片。
1987年康世著确立了小学高段年级以创作为主带动双基的新思路。即每一节课都根据课时内容提出几个创作题目,让学生根据这些题目展开想象。因为是几个而不是一个题目,所以不同素质和能力的学生都有选择的方向。这样就贯彻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达到了100%的教学成功率。
他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上的范例和教师事先组织展示的佳作,使学生明白这些不同的作品都同属于一类艺术形式,从而引导学生建立一个艺术作品多样性的概念。其次,他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来激励学生,使学生感到轻松没有压力,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很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他认为,教师的导主要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工具使用等,以此实现以创作带双基的目的。学生在欣赏当中,相互交流,一般来说很快就能产生创作意图。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作画,教师加以指导,教学效果好。经过两年的实验,他教的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完成作业既快又顺利,无需老师过多的讲解就能完成任务。
在低年级中康世著进行了智力和能力促进实验。他把美术和电教相结合,美术同音乐相结合,音乐和电教融进美术课堂的做法,儿童喜闻乐见,因此教学效果好。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他把一些学生需要的资料画成挂图、幻灯片,制成录像带,展示或放给学生看。这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了作画意图和情绪。为了产生愉快教育的效果,他还根据不同内容采取手势法、口诀法、谜语法、连环漫画法等多种方法因势利导进行教学,使学生自始至终处在听、看、说、动、愉快中,施展着自己的智能,锻炼着自己的智能,提高着自己的智能。在他的教学中,教师就是一位向导,帮助学生解决知识和能力方面出现的困难,使学生顺利产生构思构图,进入创作意境。
1992年,康世著又进行了一项“金字塔格式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实验。这一实验运用由低级向高级辐射扩展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封闭视觉,调动触觉,传递引发大脑思维的反常规视觉艺术现象),他把它叫做“螺旋式教学法”。“螺旋式教学法”可分三步训练学生。第一步通过触觉感知物体的形象;第二步通过触觉判断色彩倾向;第三步通过触觉分析物体的质感形成。这三步的效果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记忆、想象、判断、分析、理解、认识能力,促进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源于生活的和高于生活的更美好的形象思维。
“螺旋式教学法”既改变了常规的运用视觉绘画的习惯,又集多种能力培养于一炉,可一并完成明暗规律、色彩常识的知识传授。通过这种方法教学,提高了静物写生课的知识含量。这是一种培养美感兴趣和审美能力型的教学实验。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改革,使课堂始终保持活泼生动的局面,学生掌握知识量大,表现技能提高得快,美术素质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提高。康世著觉得,普通美术课堂教学不能一手课本一手参考书加上一张嘴就事论事,要本着改革发展、创新提高的思路去探讨、研究、实验。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全面要求和任务。
二、增设特色课,提高教学效率。
上好特色课是康世著的一个突出特点,他认为,特色课是本着普及与提高的原则进行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即在上好普及课的同时,对划分好类别的整块内容不面面俱到,而是突出一个重点来进行教学。这需要课前认真分析教材,找出共同点,也就是找出一条能把这一整块内容串起来的内在联系条件,围绕着重点内容进行以点带面的教学。
由于特色课是一种表演技能型教学,所以在特色教学中,他注重培养学生对某一个重点能够展示表现技能的本领,从工具使用到技法、技巧等训练,使学生全面熟悉工具的性能和使用方法,能用这方面知识、技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认识事物、现象、规律、特征,理解艺术处理及表现能力的展示方式。如儿童画创作、书法、图画、手工制作等等。通过儿童画创作完成想象画、插图、添画、设计等一系列的零散教学内容,可谓一举多得。这样,既做到充分利用有限的美术课时,又能使有限的美术教学环境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补充乡土课,渗透思想教育。
乡土课主要是针对本地方特殊性进行的一种课堂美术教学,是一种展示能力素质型的教学。在乡土课中,康世著指导学生用各种材料进行粘贴、拼贴、小雕刻、插接、编织、拼摆、镶嵌、扎捆等,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了家乡的这些别具一格的有特点的物产资源,并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由于这些特有的物产取之方便,又容易被学生接受,有着亲切感,所以,对开发和提高学生智商及求知欲有着其他东西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因为这些材料大多是学生动手制作的,具备雕、编、绘、拼、插、捆等多种立体和平面造型的功能,很受学生的欢迎。这些材料的制作过程中自始至终地贯穿着构思、选材、设计、制作、整理完成作品等系列过程,这就提高了小学生的创作能力,调动他们用全部知识和能力去完成作品。康世著注重对乡土教材课堂教学更深层次的研究、挖掘和利用。他认为上乡土课不能抛离基础课的内容和大纲要求,要围绕着思想教育、审美和创作能力培养的目标进行。乡土课教学要注意整理学生的优秀作品,建立好展品室,把一些好的作品进行展览,经常让学生欣赏。为此他收集了一些其他地区的特色作品,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学生通过观看作品,提高了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并不断地产生创作激情,创作出新的作品。由于乡土课最容易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所以康世著叫它“滚雪球”教学法。他在教学中把有地方特点的版画引进课堂,运用版画特有的绘、制、印这一形式,进行多项内容制作。色彩感情部分,图案纹样部分,还有一些绘画类部分,都通过版画这一教学形式来完成,既培养了学生的绘画创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还对学生进行了养成习惯教育,使他们形成了动脑动手习惯,培养了耐性和毅力。
四、延伸课堂教学,搞好业余辅导。
延伸课堂教学,搞好业余辅导是康世著成功的经验。他认为,业余美术辅导是课堂美术教学的延伸,是学校美术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既和课堂教学统一,又有着自己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其不受大纲和省编教材的限制,在使用教材和选择教学方法、环境上具备着灵活性。统一性是在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上同课堂美术教学一样。具体做法主要有两点:一是培养学生的表现技能,掌握表现方法,也就是常说的基本功训练,为高一级学校输送特长人才。二是培养兴趣和艺术素质,让学生通过培训,发展和提高多种能力,并使一些素质优良的学生能够有条件和机会接受更高水准的培养。这一教学形式更能体现因材施教。
正因为是业余辅导,所以有着自由选择时间的可能,一个学期,一个月,一年,也可能到上中学,到考艺术院校为止,这也是一个培养特长人才的重要形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教学效果
一、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的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恰当的做法是在呈现教学内容时注意反映数学发展规律、以及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还可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较为全面的体验和理解,从而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当前存在两种倾向:其一教师过分注重“情境化”、“形式化”;其二教师不加选择地大量罗列简单重复的题目让学生做。在解题教学内容重点应放在帮助学生打好基础上,同时重视对探究题、开放题、质疑型问题的研究使重在基础训练与重在发展性训练合理搭配,有机整合建构合理的数学学习训练系统。注意训练要适量、适度。目前教师都已认识到创设情境的重要性,正确做法是依据学生心理特点确定学习层次,将知识锤炼,以有限知识构建问题系列,将教学内容设计以“问题”为纽带,以知识形成、发展和学生思维过程为主线,师生合作互动,从而激发学生思维活动。
二、数学教学还要关注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
我从调查中发现这方面非常薄弱。教学中应通过展示数学发展史、重要思想方法产生背景和条件、数学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等,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内容的背景和应用价值,体现人文精神。还要结合教学内容突出数学思维方法、寻求一般模式思想和追求简洁与形式美的精神等作为它的灵魂,形成正确的教学观。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常常是在外力的刺激和作用下逐渐发生的,在这当中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至关重要。除了学校组织外出学习,观摩名师的课堂外,最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校具体的情况、教师自身的特点开展校内培训。因此,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共同研究,在认真总结前几年课堂教学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前行。我们教师作为一个实践者,要用研究的眼光来打量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课堂面临的问题,只有脚踏实地地研究分析,才能为课堂教学改革寻找到一条出路。
三、课堂上数学学习错误的正确对待及有效的利用
作为一名教师,不要怕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要把数学学习错误当作教师的巨大财富,更不要将学习错误隐藏起来,要切切实实重视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认真分析产生的原因,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并与同伴议错、辩错、该错,在过程当中充分暴露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和思维错误,教师要给予肯定和欣赏,把错误变为促进学习数学的有利资源。错误是学生在课堂开动脑筋思考、探索、学习的标志,是一种学习的证明和体验,也是教师可以利用的一笔财富。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善于发现错误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从错误中求知识,在错误中探索、思考、前进。教师要反思学生的错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对待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应采取纠错措施,给予反思机会,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路进行认真回顾和剖析,让学生在反思过程中明白为什么会出错,使学生避免重复出现。如果发现学生连简单的问题都出错,教师不要批评,反而要冷静思考,从他的错误中发现“优点”,并以此为切入点,适当夸奖鼓励,也就是要用一种欣赏的态度对待学生的错误。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的愿望,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关爱学生,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曾经有人对孩子做了一个调查:当你遇到失败或犯某个错误时,你会产生怎样的反应?大多数学生说:首先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不行,否认自己。通过教师的友好辅助,使学生豁然开朗,也增加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课堂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课堂教学当中,教是教师的任务和使命,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主题性,是提高足额有效性的最重要,最有效的平台。没有主题性作保证,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无法培养,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无法得以落实。让学生数学课堂的主人。因此,教师要善于将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结合,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实践操作学习等。只有真正的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知识,获得本领。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独立思考。
总之,数学教学改革是逐步累积的,只能循序渐进,认清目标,一步步前行。因此变革课堂是当前的重中之重,只要每个教师创造性劳动,积小智成大智。只要教师投身于课堂改革,用自己的眼光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考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数学课堂才充满朝气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关键词:数学;生活化;数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113-01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问题情境一数学模型一解释与应用”的教学模式,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模式,根据这个模式,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创设情境,提供给学生具有开放性、生活性、现实性的信息,从而让学生根据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学习“小加法应用题”时,设计了如下生活情景:明天我们将组织全班同学到郊外进行野炊活动,你们准备带哪些食物?需要多少钱?围绕这一主题你能想到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这样的设计,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背景材料中发现并提出有关数学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了丰富的实际生活的内容。
二、从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学习是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让学生接触社会,贴近生活,给学生生活化的练习,才能更好地使他们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运用。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形成学以致用、学为所用的思想,真正体会到学习“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逐步提高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例如:在学习了“营养午餐”后,让学生课后去调查家人经常吃的菜谱,看看自己家的菜谱是否达到营养标准,并给家长提出合理的建议。使家长知道怎样合理搭配食品才能让家人吃的既营养又健康。
三、通过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走、上下楼和拐弯实际是在进行平移、旋转的活动,从家到学校在经历位置的变化。当学生发现书本上所叙述的数学问题就是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事情,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理解、解决生活问题, 会让学生感觉数学原来是那么简单而有趣,数学的作用这么大,人们的生活原来离不开数学。
如在复习平面几何的面积时,我选用学生熟悉或经历的为家庭装修所需多少费用的数学素材,如整套房间的面积是118平方米,主人要求进行基础装修,总装费修用预计在4万元,然后让学生求出每一项装修的明细费用。首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居住的房子原来是由几何形体组成的,房间的每一个平面上是学生熟知的图形。教师给出所有房间的带有尺寸的立体、平面图和装修材料的单价,全班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工作。因此学生采用分工协作的方法,每一小组人完成一部分工作,最后学生一起求出装修的明细费用。学生在整个数学活动中体会出要求墙面需要多少涂料就是在求四边形的面积;要求做一扇门用多少材料就是在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求地面需要买多少块砖或木板,就要根据房间地面的面积和所铺材料的单位面积,算出所铺材料的数量……。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更可喜的是他们体验到学数学和用数学的乐趣,这对形成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至关重要。
学生在汇报中,把自己的想法与做法一一展现给大家,有的组还在选材上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在选材时还可根据装修预计费用和居住的年限,来决定买什么材质的材料等等。学生在充满开放、自主、有序中完成学习,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现实中生活的问题,不断形成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仅把本节课的数学知识进行复习,还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体现素材的选择具有数学价值,与本节课数学目标紧密联系。教师可以按照不同年级,以主题形式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实践机会,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进一步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交流中感悟数学的价值所在,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必要的应用技能和实践经验。
总之,在新的数学教学理念指导下,要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原则。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不断挖掘利用实际生活的强大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70-1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对学习活动所具有的爱好追求的心理倾向,它带有鲜明的感彩,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小学生的学习情绪往往不稳定,容易波动,自我控制力不强,学习兴趣对他们来说更为重要,那么怎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例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就神秘地请学生考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制的圆片,说出他们的直径,我就很快的说出它的周长,并让前后桌子的四名学生为一组用绳子测量出结果进行检验,结果都很正确,同学们都感到很奇怪。我说“其实这并不是老师的本领大,而是老师掌握了其中的规律,这个规律是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发现的,你们想不想知道祖冲之发现其中的什么奥秘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想。”这样就创设了展开教学的最佳情境。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是个复杂的系统工作,它是遵循学生学习知识的特殊认知规律,引导他们从不知到已知,从己知到新知识的认识过程。实现这一过程的主体是学生,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他们自己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在教学活动中表现自己,在参与中求得成功,得到满足,获得喜悦。因此,我在教学活动中,1.注意提供让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参与中掌握方法、获得知识。例如:我每天规定学生半小时的课前预习,课上提供15分钟交流,交流预习所获得的收益和疑问。鼓励学生大胆地说,不计较对与错,老师充当“学生”认真地倾听,尊重每位学生的发言,把课堂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2.引导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学法。学生头脑中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的推理过程、问题的分析过程等,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索、比较、归纳等思维活动,以及动手实践等方式获得的新知识,这样学生能在参与过程中学得主动积极。
三、运用新旧知识联系,掌握新知
教学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往往低年级教学的知识是高年级教学知识的基础,渗透着高年级教学知识的思想,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地把握数学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例如:我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设计这样一组题:1.一批煤600吨,甲货车单独运要30小时运完,乙货车单独运20小时运完,两车一起运要几个小时运完?2.一批煤,甲货车单独运要30小时,乙货车单独运要20小时,两车一起运需要几个小时运完?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学生很快发现这是一道已学过的应用题,并很快列出算式并解答出来,根据算式让学生反复说出每步所表示的意思及列式依据,引导学生比较这两题的异同点,同时重点强调第2题这批煤的总量没有告诉我们,(点拨:可以把它看作单位“1”)接着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最后对这两题进行分析比较,学生们很容易发现“整数工程问题”与“分数工程问题”的联系,都是应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寻求解题的途径。在教按比例分配应用问题时,引导学生理解比与分数之间的关系,教小数的乘法计算时让学生结合整数乘法中因数的扩大与缩小引起积的变化等。实践证明,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解题的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降低解题的难度。
四、突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数感
在数的运算教学中培养数感。比如“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这个知识点的教学,运算方法的判断、运算结果的估计、算法的多样化,都和培养学生的数感有密切的联系。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观察情景图,初步估计有多少名同学报名“投沙包”,有多少名同学“赛跑”,再让学生数出各有多少名同学参加这两个项目的比赛,来验证估计的结果。教学红点标示的问题时,以“需要写多少个号码”问题引起学生的讨论,得出“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运动员就知道了”的解决办法,也就是把两个项目的人数合起来,并且列出9+6或6+9的算式。可以组织小组合作,用学具摆一摆,让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生可以得出多种算法,如可以把9看作10,10+6=16,16-1=15;可以用“凑十法”,把6分成1和5,9+1=10,10+5=15或把9分成4和5,6+4=10,10+5=15。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这就是算法多样化的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了引导与组织者,并与学生共同总结提炼提升,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准确、更科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