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企业经济业务核算

企业经济业务核算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28 17:05:5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企业经济业务核算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企业经济业务核算

第1篇

【论文摘要】 从公路经营企业如何把公路及构筑物作为资产管理、如何计提折旧、选择何种会计制度进行介绍并提出一些办法,旨在引起从事公路经营企业的投资决策者和财务人员的重视,使企业的管理更加适应市场经挤的要求。

1 国内外经济组 织设立的公路经营企业对会计制度的选择

1.1 公路经营企业类型

① 国内经济组织设立的公路 经营企业包括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

② 国外经济组织设立的公路经营企业包括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1.2 会计制度的选择

① 中国境内设立 的所有从事公路经营 的国有企业应执行财政部 、交通部 1 998年颁布的《公 路经营企监会计制度》。

② 从事公路经营的股份制企业应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但可以比照《公路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设置有关会计科目进行核算

③ 从事公路经营的外商投资企业应执行《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但可以比照《公路经营企 业会计制度》 殳置有关会计科 目进行核算。

2 公路经营企业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选择

2.1 平均年限法

采用平均年限法撮关键的是如何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和固定资产的净残值。

— —公路及构筑物的使用年限,一般采用省【自治区】级以上人 民政府“收费批文上批复的收费年限,而非公路的实际使用年限或其寿命 。

— —公路及构筑物净残值比例的确定,其他部门企业财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净残值比例为 3%~5 ;外商投资企业的净残值率为 10;《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台理地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有鉴于此,考虑公路经营企业对公路及构筑物只有在进行收费活动时才作为固定资产管理.且在收费期限月;满后将无偿移交交通部门。因此.净残值比例应按考惠否则,公路及构筑物价值就不能彻底补偿。

2.2 工作量法

公路及构筑物计提折旧最关键的一点是如何准确预计收费年限内的交通量,此时的交通量应以标准车交通量(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为小客车,二级公路为中型载货汽车)为准,且预计的交通量应和使用年限法相一致。 下面举例说明公 路经营企业 如何计提折旧:如 A 公 路经营企业“固定资产——公路及构筑 物”原值为27 000万元 ,规定收费年限 27 a,收费期间预计标准车交通量5 400万辆,第一年通过收费站的标准车交通量平均为 I 2.5万辆/月,第二年通过收费站的标准车交通量平均为 I3万辆/月,第三年通过收费站的标 准车交通量平均为 I3.5万辆/月(假设仅设一个收费站)。 采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计算:

年折 旧额一公 路及 构 筑物 原 值 ÷收费年 限一27 000万元 ÷27— 1 000万元

每月提取折旧额=1 000万元÷1 2—83万元

采用工作量法计提折旧计算 :

每标准车应提折旧一公路及构筑物原值÷收费期

间预计标准车交通量=27 000万元÷5 400万元=5元/标准车

公路及构筑物第一年应提折 旧颧 一1 25 000×1 2×5=750万元 ;

公路及构筑物第二年应提折 旧额 =130 000×12×5—780万元 ;

公路及构筑物第三年应提折 旧额 =135 000×12×5—810万 元 。

另外,对通讯、收费、监控设施等固定资产采用平均年限法和加速折旧法时,也存在一个折旧选择问题 。从企业理财角度看 ,因公路经营企业运 营初期收费额较 中后期少,再加上初期享受国家所得税优惠政策(如“二免三减半”、1 5税率等),因而其折旧计提应前期少,后期多。在 固定资产原值相同情况下,平均年限法较加速折旧法符台上述趋势.而加速折旧法中的年数总和法叉较双倍余额递减法符合上述趋势,因而公路经营企业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

如 :某一监控系统原值 500万元 ,预计使用 5 a,残值 20万元,刚采用平均年限法时:

每年提取折 旧额一(原值 残值)÷使用年限一80万元 ÷5—96万元 。

采用年数总和法时:

年折 旧率一尚可使用的年限 (折 旧年限 已使用午数),预计使用年限的年数总和[折旧年限X(折 旧年限+1)÷2]

圭三折旧额=(原筐一预计净残值)×年折 旧率各年计算列于表 1。

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时 :

年折旧率 =2/折旧年限X 100

年折旧额 =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年折旧率备年计算列于表 2。

各种折旧方法在同一年累计差额计算 比较如表3所列。

3 资产管理方式的选择

如上所述 ,公路经营企业取得公路收费经营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投资方 式即“BOT”方式,另 一种是受让公路经营权。因此,相应的资产管理方式也有所不同 。

在直接投资方式下,困涉及建设 、经营、移交3个期问,公路及构筑物等资产的入账价值属于 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故需按公路工程 预算及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全部支出,作为公路及构筑物的入账价值 。因此,在建设期间发生的基建支出,要分两种情况才能形成公路经营企业的经营用固定资产。

一根据交 付使用财产 明细表,从“基建 工程 支出 中转入形成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经营用 固定资产——公路及构筑 物、安全设施 通 讯设施 监 控设施、收 费设施、房屋及建筑物

贷 :基建工程支出一根据项目概算内容购入的不需要安装设备和为生产经营准备的工具,直接形成固定资产和周转材料。 {酱:固定资产——经营用 固定资产—— 机械设备(摊铺机、压路机等)、车辆 (巡逻车、工程抢险车等)、其他(复印机 、打字机等)

周转材料

贷 :银行存款等结算科日

工程物资——为生产准备的工具及器具

② 在间接投资方式下,公路经营企业直接出资购买 已建成的公路,困不存 在建设期间 ,只涉及经营、移交 2个阶段,其形成公路经营企业的经营用固定资产比较简单 除需支付公路及构筑物等建造成本外,还要支付受让公路收费经营权的购置成本——无形资产。

此时将购买价大于公路建设成本的部分作为“无形资产——公路经营权”来核算。

借 :固定资产——经营用固定资产——公路及构筑物、安全设施、通讯设施 、监控设施 、收费设施、房屋及建筑物

无形资产——公路经营权

第2篇

【关键词】 外币报表折算; 境外企业; 企业合并

伴随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政策的推进,境外投资业务不断扩大,企业经营活动出现一些新特点,决定了其在经营活动中面临着一系列新的财务会计问题。如何进行外币报表的折算及将外币报表纳入合并报表是会计处理问题中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多数企业自身没有历史经验可以借鉴,同时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中对外币报表折算的规定仅是指导性规定,而合并准则中没有特别针对合并外币报表的规定,给实务操作会计人员带来诸多困惑,也是新设境外企业的会计人员会遇到的共性问题。本文拟对外币报表折算及合并中一些难点问题进行探讨,以便对其他类似企业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一、外币报表的折算

外币报表折算的关键问题是,一是选择何种汇率为折算汇率,如对资产负债表项目而言,哪些应该选择报表日的汇率,哪些应该选用历史汇率;二是折算中产生的折算损益是作为当期收益,还是列入股东权益。在研究此问题前,需要明确的是,笔者研究的范畴是外币报表的折算,一定要与个别报表中外币收支项目所使用的汇率区分开来。每个会计期末,母公司需要将境外子公司的外币财务报表进行合并,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本文探讨的范围是指企业的境外子公司记账本位币不同于母公司记账本位币而编制的外币报表。折算前,要调整境外子公司的会计期间及会计政策使其与母公司一致,因这不是本文的探讨重点,所以如何进行调整本文将不做表述。母公司根据调整后的外币报表进行折算,折算的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几张主表。

折算前要考虑几张主表的折算顺序,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应该交替进行折算,首先折算出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目,然后根据资产项目中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计提的各项准备期初期末金额,折算出人民币金额,将差额列入利润表中的资产减值损失项目,折算出未分配利润后列入资产负债表。

(一)资产负债表的折算

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负债项目使用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折算,所有者权益项目除“未分配利润”项目外,其他项目采用发生时的即期汇率折算。资产负债表折算中的难点问题分析如下:

1.坏账准备的折算

对于资产类项目中,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项等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是先通过利润表用平均汇率折算,再列入资产负债表,还是先用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折算将坏账准备的余额折算后列入利润表,经过实践的运用及多方面考虑研究,认为将坏账准备的外币余额用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折算后,比较坏账准备的期末人民币金额与上期坏账准备的人民币金额,将差额列入利润表中资产减值损失项目较为合理。原因在于将坏账准备用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折算,可以保证应收款项的人民币净额与应收款项的外币净额用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折算额一致。如果先用利润表的平均汇率折算资产减值损失,则资产负债表中的坏账准备的人民币金额为上期人民币金额与本期折算的资产减值损失的金额合计,计算出的应收款项的净额与应收款项的外币净额用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折算额不一致。同时利润表中的汇率采用的是平均汇率,没有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更能反映资产的存在情况。

有的单位资产负债表中坏账准备的折算汇率采用的是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利润表中的资产减值损失采用的是平均汇率,这样会形成坏账准备期末金额与上期金额的差额和资产减值损失发生额不一致情况,因报表中所有者权益项目中包括外币报表折算差额项目,为保持资产负债表平衡,将两者的差额列入了报表折算差额项目。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2.股本的折算汇率

对于母公司投资到子公司的股本折算汇率,应采用历史汇率,这一历史汇率并不是外币与人民币之间投资日的汇率,而应是母公司投资日投出外币的人民币入账价值对应的计算汇率,为了说明这一问题,举例如下:

例:母公司于2012年11月30日将1 000万美元汇入境外子公司,子公司的记账本位币是加元,试确定子公司的股本折算金额。

首先将美元折算为记账本位币加元,假如美元与加元的汇率为0.9932,则外币报表中股本金额为:1 000×0.9932=993.2(万加元),该投资日加元对人民币的中间价为6.3358,美元对人民币的中间价为6.2892,母公司投出1 000万美元列入长期股权投资的人民币金额为:1 000×6.2892=6 289.2(万元人民币),那么外币报表中股本折算为人民币金额为6 289.2万元人民币,这是为了保证合并报表时,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股本保持一致,那么,计算折算汇率为:6 289.2/993.2=6.3323,所以考虑合并抵销问题,子公司的折算汇率并不能直接采用投资日加元与人民币的即期汇率。

3.谨慎确认递延所得税项目

由于税法规定在不同国家差别很大,正确区分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对境外发生的类似国内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或者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谨慎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者递延所得税负债项目,一定要结合子公司所在地区的税法实际,在把握国内所得税法理念的基础上,按照所在地的税率,运用国内的会计准则,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者递延所得税负债项目。

(二)利润表的折算

利润表中的收入和费用项目,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或者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折算(资产减值损失除外),对于每月有大量收支业务的企业,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很难操作,考虑成本效益原则,认为应该采用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实际中,可以采用月平均汇率,即采用月初和月末汇率中间价的算术平均数进行报表折算。

1.分月折算月度发生额,逐期累加

在实务中,利润表是月度报表,每月编制并折算一次,应将月发生额用当月的平均汇率进行折算,如1月份的利润表用1月份的平均汇率进行折算后,到2月份时,仅对2月份当月的利润表项目外币发生额采用2月份的平均汇率进行折算,而不能将1月至2月的累计外币发生额进行折算,2月份的人民币折算额加上1月份的折算额,为本年度累计折算额。否则,当汇率波动较大时,对累计外币发生额进行折算,将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利润情况。

2.综合收益的确定

其他综合收益的确定,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中外币报表折算差额期末数与期初数,其差额列入利润表中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净利润与其他综合收益的金额合计列入综合收益总额项目。

(三)现金流量表的折算

现金流量表准则规定,外币现金流量以及境外子公司的现金流量,应采用现金流量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或者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折算,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额作为调节项目,在现金流量表中单独列报。现金流量项目中的几个特殊项目的折算分析如下:

1.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

该项目的折算不能采用平均汇率进行折算,原因在于要考虑合并报表的编制,折算的人民币金额应与母公司投资支付的现金一致,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委托贷款、子公司对母公司分配股利项目也比照采用该原则。

2.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

由于资产负债表中外币现金净增加额按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折算,而现金流量项目采用的是现金流量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或者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折算,这两者的差额列入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

二、境外子公司编制合并报表实务

当境外子公司规模扩大后,其在境外又设立了自己的子公司,对母公司而言,母公司不能直接将境外子公司报送的合并外币报表纳入公司合并,需要将其分别进行会计期间和会计政策的调整后,再进行合并,为了简便操作,可以对其母子公司调整后的外币报表分别折算后,用人民币报表进行合并,该方法与先合并外币报表再折算为人民币,二者结果相同,不同的是先合并后折算,数据更为复杂,尤其是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在公司进行内部报表分析时,容易造成个别项目加总后有1到2分的误差,不利于财务信息的披露。所以,折算为人民币后再进行合并更为简便和直观。

(一)合并报表的顺序

合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需要交替进行,首先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目,然后合并利润表,计算出未分配利润后,再合并资产负债表,将利润表合并后的未分配利润项目金额列入资产负债表的未分配利润项目,再合并现金流量表,最后做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其中抵销内部应收应付款项,需要同时抵销计提的坏账准备,需要先折算资产负债表的坏账准备,期末折算数与上期折算数的差额列入利润表中的资产减值损失项目。

(二)境外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与其所属子公司净资产的合并抵销问题

由于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需要用每月末的资产负债表日的汇率进行折算,所以,尽管外币金额不发生变化,但每月的人民币金额都在随着汇率波动,而其所属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中股本的折算额保持不变,该部分抵销差额需要调整外币报表折算差额项目。

(三)确定少数股东权益项目金额

少数股东权益的期末金额按照少数股东持股比例计算确定,其金额为子公司完成的本期净利润分享额、其他综合收益分享额及少数股东权益上期末金额合计填列。

(四)境外发生的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我国的企业合并准则规定了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而国际准则只规定了购买法,没有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鉴于母子公司会计政策的统一性,所以,对境外发生的该类业务需要按照中国会计准则进行调整。在个别报表中,合并日子公司需要按照持股比例重新计算确定享有其所属子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的份额来确定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假如合并日支付的购买金额小于按照持股比例确定享有净资产账面价值的份额,则需要调增长期股权投资的同时,增加资本公积。在合并报表中,合并前其所属子公司实现的留存收益中归属于子公司的部分应自资本公积转入外币报表折算差额、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该处理与国内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略有区别,国内合并前其所属子公司实现的留存收益中归属于子公司的部分应从资本公积转入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而不考虑转入外币报表折算差额。存在该差异的原因在于,制定该准则时局限于国内业务,未考虑境外发生该类业务纳入合并报表时如何处理。

(五)内部销售交易的抵销

对母公司与境外子公司间发生的内部购销业务,包括顺销和逆销业务,由于母子公司发生的购销业务记账时采用的汇率不一致,假如实现了内部完全销售,因母公司的内部销售收入或内部销售成本按销售时的历史汇率反映,而子公司内部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逆销)按照的平均汇率折算,抵销时需要按照哪个汇率进行折算,我们需要了解外币报表合并中的观点,即主体观和母公司观,对于内部销售的抵销,认为应该遵从母公司观。应该按照母公司的收入口径进行抵销,这样会造成内部销售所产生的内部销售利润不能完全抵销。当期末存在内部未实现收入时,如果为顺销,子公司期末存货或固定资产按资产负债表日汇率折算,这样会导致产生报表折算差额。如果为逆销,在内部销售存货期末未全部对外销售的情况下,母公司存货或固定资产按其购入时的历史汇率折算,在编制合并报表的抵销分录时,由于子公司的内部销售收入和内部销售利润是按平均汇率折算的,也导致产生外币报表折算差额。可以考虑将报表折算差额视同资产因汇率变动而产生的折算损益,作为合并报表所有者权益的调整项目。即资产负债表服从利润表,先抵销真正的内部销售利润,因汇率变动而使内部销售利润产生的外币折算差额反映了对子公司净资产的影响。

(六)合并现金流量表间接表部分

合并现金流量表间接部分是将净利润调整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净额,其加减项中经营性应收项目和经营性应付项目下,某些项目的外币金额并未发生变动,但因汇率的变动,可能外币的折算额会有变化,这样逐项按照人民币变化金额调整后,计算得出的经营性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现金流量表直接法计算确定的经营性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存在不一致现象,这就需要对重点科目及对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有重要影响的科目逐项进行分析,将由汇率变化导致折算产生的增减变动额列入其他项目。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如果汇率波动较小并且经营性收支项目中基数不大时,由汇率变动产生的影响就会减小,可不必进行该调整。

(七)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将由于外币报表折算差额的增减变动额按股东的持股比例,列入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项目下其他综合收益对应的其他项中,同时列入少数股东权益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所有者权益的其余各项应与资产负债表的权益项目下各项相一致。

随着境外投资业务的扩张及业务的复杂化,会计处理难度会不断加大,对会计人员业务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要保证外币报表能满足国内会计准则的要求,不断提高合并口径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99-323,532-533.

第3篇

一、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业务核算

企业的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业务核算合称企业的三大经济核算,构成企业核算体系。企业三大核算的内容和方法各不相同,但有密切配合,相互补充,从不同侧面担负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核算和监督任务。统计核算主要研究经济活动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主要包括企业经济活动条件统计、企业投入统计、企业产出统计、企业经济效益统计等方面。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过程及结果进行连续、系统的记录和计算,并据以编制会计报表的核算。其主要内容包括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账户的设置和记账、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会计报表编制等几个方面。企业业务核算,又称企业的业务技术核算,是对企业各种经济技术业务活动进行登记和核算,及时反映各类经济技术业务的状况和变化,使有关人员据以进行领导和管理工作。

二、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业务核算的关系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三大核算主要是为企业经济管理服务,但为国民核算提供材料,也是企业核算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在国民核算与企业核算的结合上,研究企业三大核算的协调问题。为此,首先必须明确三大核算及其相互关系。在三大核算中,尽管统计核算是重要的,但会计核算占特殊重要地位。在企业业务核算中,为了反映和监督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内容,必须通过会计核算反映企业供应、生产、销售全过程的来龙去脉,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在货币方面的归宿。评定企业经济效果,这在企业是由会计部门来承担的。统计部门制定的统计指标,常常需要会计部门提供材料。企业业务技术核算也与会计核算密切相关,因此会计核算是企业经济核算的中心。

业务核算是企业经济核算的基础,企业业务核算侧重于原始资料的调查、登记、保存和必要的计算。例如,职工人员卡片,反映生产过程的原始记录,领发原材料的原始凭证、库存记录、设备使用情况记录、职工出勤、缺勤情况记录等。这些资料都是会计核算的统计核算的基础资料。没有健全的会计业务核算,也就不可能有健全的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

三、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业务核算的协调

在明确企业三大核算的内容和相互关系之后,再进一步研究它们的协调。随着经济技术的巨大发展,特别是现代电子计算机的飞速进步,三大核算将逐步走向融合一体化。即对同一种数字来说,经过不同的加工处理,会得到不同的研究结果,适应不同的核算——统计核算、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的具体要求。三大核算协调统一的重要标志,是通用化、标准化和系统化,具体内容:

(一)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的协调与统一。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是业务核算、会计核算以及统计核算的基础依据。有的要求相一致,有的要求不相一致,这就需要相互协商,尽可能使它们统一起来,使其既简化观察、计量、登记手续,又能满足各方面的要求。

(二)指标口径的协调和统一。由于分析研究目的不同,不同核算所用的口径,常常存在不同的情况。例如,工作总额的计算,统计要求按应发制计算,会计要求按实发计算。会计指标主要考察资金运动,而统计指标主要用以研究投入产出和效益的数量关系,彼此存在一定的差异,使之在指标涵义、计算范围等方面存在程度不等的出入。为此,需要在满足各自需要的情况下,力求三大核算的协调和统一,以方便运用、对比和分析。

(三)分类方法的协调和统一。有的分类方法是统计研究需要的,从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看,作用不大;相反,有些分类是适应会计和业务需要的,统计分析则用不上,需要统筹兼顾,尽量保持协调统一。

(四)计算过程的协调和统一。在计算技术不发达时,计算过程是分散进行的。现在,由于电子计算技术在发展,三大核算的计算过程,包括原始资料的输入、存储和加工计算,就可能走向统一,并兼顾几个方面的需要。这种计算过程的变化将会对三大核算的协调、融合和统一发挥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而达到经济迅速、兼容共享的目的。

第4篇

1 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会计机构设置不科学 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的相关要求,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需要设置必要的会计机构,并根据相关的岗位需求对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合理配置,保证工作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效用。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企业在会计机构设置过程中往往存在职责不明确,分工不合理的现象,尤其是未能遵循不相容岗位分离等内部牵制的原则,导致企业内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水平下降,甚至违反相关的会计制度,容易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经营管理风险。

1.2 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大部分企业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上,而对内部管理工作有所忽略,会计基础工作相关的制度、规范等有待完善,导致会计基础工作的开展缺乏科学的依据,规范性难以提升。

1.3 会计人员素质有待加强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化成为了各行各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会计电算化也逐渐得到普及,这就需要企业会计工作人员既要掌握会计相关的专业知识,又要熟练会计信息化工作必要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经验丰富的会计人员年龄偏大,对于会计信息化工作不够熟悉,也没有精力去学习计算机、会计电算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而年轻的会计工作人员则更习惯于依靠电脑来完成会计工作,但是缺乏手工记账的经验。当面临的会计基础工作任务量大,内容烦琐时,会计工作人员就可能出现无从下手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缺乏规范化的管理。

2 提升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水平的对策

2.1 完善企业会计机构设置以及会计工作人员的管理 企业要想切实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水平,首先就要根据自身实际经营管理的需要,按照相关规定设置必要的会计机构,如果企业经济业务内容比较复杂,企业规模相对较大,就可以对会计机构进行细化,分层级、分部门设置相关的会计工作岗位,比如在采购部门设置物资会计,在生产部门设置成本会计等,保证各项经济业务的有序开展。另外,在对会计人员进行岗位设置和分工时要严格遵循会计规章制度,按照精简高效以及内部牵制的原则对会计、出纳、稽核、审计等岗位进行合理配置,以提高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水平。

2.2 完善会计基础工作相关的管理体制和规范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想要提升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水平,企业就要制定相关的管理体制,完善会计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优化会计工作流程和标准。比如建立严格的会计审核程序,结合企业经济业务活动的特点完善会计审核制度等。另外,企业会计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要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内容的研读和理解,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合理的会计基础工作规章制度,从而保证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顺利高效完成。

2.3 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当代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水平,必须要注重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现代化的会计人才。首先,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必须掌握会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会计信息化管理所必须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让信息化成为提升会计工作规范化的重要途径。其次,企业还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使其树立必要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在工作中做到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进而提升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水平。

2.4 优化会计的基础核算 会计核算是会计基础工作的核心内容,因此要想提升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水平,优化会计基础核算是关键。对于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应该遵循一致性、真实性以及可比性的原则,严格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办法和会计工作流程,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开展会计核算工作,对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设置、会计账务的核算、会计报表的填制等都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尤其是对于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账款收付、资金收支、债权债务核算等要加强重视,保证会计基础工作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必要的保障。

2.5 完善审计监督制度 完善的会计基础工作除了会计机构设置、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之外,另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就是审计监督。企业要在现有会计机构的基础上设置必要的审计监督部门,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加强考核监管,强化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保证各项会计相关的基础工作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完成,不仅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还能提升企业会计工作的规范化水平。同时,企业还可以根据需要建立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管理工作人员要强化风险意识,重视会计基础工作人员的选用和培训,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严格按《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设立会计控制的程序和岗位,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权限,从而构建科学的内部控制环境,为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保障。

第5篇

关键词:财会人员;职业素质;自我修炼;职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02

一、企业财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1.系统的职业理论知识素质。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工具,财会人员的职业工作是使用财会工具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反映、监督、控制和管理,是按照会计准则、财务通则和相关法规制度,对企业经济业务(工作对象)进行职业判断,按着会计的或财务管理的方法创造出财会信息产品,并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价值最大化。

因此,财会人员必须要具有系统的财会专业、相关其他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的财经法规制度知识,以此为工具,进而掌握和了解企业经济活动的实质,并按经济活动的特点及内在管理要求,开展相关的职业工作,这是财会人员履行工作职责,实现工作目标的基础。

2.较强的职业技能素质。财会人员在职业工作中,将职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业务工作成果,依靠的就是职业技能,职业技能具体体现在认知工作对象,进行职业判断,选择会计方法或财务管理方法,进行财会业务处理,最后实现工作目标(会计目标、财务管理目标)过程中。财会人员的职业技能具有个性特点,又有统一性的客观要求,衡量的标准就是职业工作能力水平和职业工作的最终成果。财会人员的职业技能主要依靠个体在职业实践中自我修炼,要在认知工作对象,进行职业判断等各个职业工作环节方面探索、总结和持续提高。这是财会人员履行工作职责,实现工作目标的关键。

3.客观公正、依法守规、廉洁自律的职业道德素质。客观公正、依法守规、廉洁自律是财会人员职业行为的基本准则。客观公正要求财会人员在职业工作中要实事求是,依据企业经济业务客观事实,按专业方法予以客观反映并公正处理各类业务事项。依法守规是财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必须自觉践行的行为准则。廉洁自律是财会人员在行使工作职权,履行工作职责过程中的内在的自我约束的职业道德准则。财会人员在职业工作中要恪守职业操守,抵制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这是财会人员履行工作职责,实现工作目标的保障。

4.一定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在企业组织中,财会人员的职业活动与企业内外相关部门的关系十分密切,财会大量的业务工作需要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同时很多业务活动需要有效的组织才会取得成效。在财会人员的职业工作中,有效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是财会业务工作得到企业内外各部门理解、支持的重要因素,是财会人员履行工作职责,实现工作目标的方法。

5.管理意识、理财意识和创新意识。现代企业面临的环境日趋复杂多变,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要求日益提高,这就要求财会人员职业工作应从传统的业务型向管理型转变,从报账式工作向理财式工作转变,从保守型向创新型转变。三转变是财会人员由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变的标志,这不仅是企业对财会人员的客观要求,而且应当成为财会人员的职业理念。财会人员应在职业工作中牢固树立管理意识、理财意识和创新意识,以适应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以此更好的履行工作职责,实现更高的工作目标。

二、企业财会人员提高职业素质的途径分析

1.持续学习职业理论知识是财会人员不断提高职业素质的基础。职业理论知识是财会人员职业工作的方法和工具,财会人员掌握的职业理论知识越多,职业工作的方法和工具就越多,职业素质也就越高。

财会人员职业知识是由财会专业知识、企业经营和管理知识、宏微观经济知识、财税、金融、国际经济等知识和国家财经法规制度知识构成的。面对如此庞杂的知识体系,财会人员在职业学习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几方面。

一是在学习的时间上,持续学习是前提。现在已迈入知识经济时代,财会职业知识更新周期加快,财会人员旧有的知识结构已经无法满足日新月异的职业工作需要,只有持续学习新的职业理论知识,才会促进财会人员职业素质持续提高。

二是在学习范围上,以与本岗位密切相关的职业理论知识为重点。财会职业分工非常细致,每个财会人员都有具体的职业工作岗位。在学习过程中,财会人员应以与本岗位相关的职业理论知识为重点,并努力运用到本岗位的工作实践中,使自己成为本岗位工作的专家。在此基础上逐渐延伸至其他岗位的职业理论知识学习,可以达到较佳的学习效果。

三是在学习的方法上,以解决实际工作难题为突破口,带着问题学,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财会人员在职业工作中,会受到各种各样工作难题的困扰,这些工作难题就应成为财会人员职业理论知识学习的突破口,认真从理论知识上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答案,学以致用。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会使财会人员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的精髓,这一过程的循环往复,就会促进财会人员职业素质的不断提高。

四是在职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形式上,以自学为主,参加专业培训为辅。职业理论知识学习对财会人员而言,应涵盖整个职业生涯,财会人员应自觉的自学相关职业理论知识,自学是主要的形式。同时,主动争取专业培训,使两种学习形式有机结合。

五是要注重本岗位所对应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是突破职业技能瓶颈的重要方法。财会工作岗位对应的企业相关经济业务(工作对象)是企业其他部门运作和管理的具体专业活动。财会人员对这些经济业务往往是以财会专业的视角对待,而未深入了解和掌握这些经济业务相应的专业知识及专业特点。由此造成很多财会人员仅满足于按会计方法对这些经济业务进行记录、报账、算账等核算式反映和监督,缺乏更深层次的理财型管理和控制。由此形成困扰财会人员职业技能长期停滞的瓶颈问题。

财会人员若要突破职业技能的瓶颈,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工作岗位所对应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深入了解和掌握相关经济业务的特点和内在规律,将财会方法与相关经济业务专业管理方法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进行职业判断,选择最优方法对这些经济业务进行处理,使职业工作由核算型向理财型转变,就会使企业大量经济业务活动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在此过程中,也将全面提高财会人员的职业技能。

2.职业实践中自觉加强自我修炼,持续增强职业技能是财会人员不断提高职业素质的关键。财会人员的职业工作,实质就是一门实务的再创造性工作。财会人员的职业技能,就是在职业工作中所表现出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水平。

一是要在职业实践中注重掌握和了解本岗位相对应的相关业务运作和管理规律,通晓核算及财务管理对象的业务流程及关键节点,以此达到正确认知工作对象的目的。剔除不符合会计核算要求的具体业务事项,按财务管理原则引导各项业务活动,使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与相应业务活动有机结合,促进企业业务运作和管理更有效用和效益,这是财会人员持续提高职业技能的先决条件。

二是要在职业实践中注重强化职业判断的修炼。财会人员在职业工作中要处理大量的业务事项,不同的经济业务,需要运用不同的会计和财务管理准则、规则进行分析判断,要按会计或财务准则、规则对具体经济业务的处理做出主观判断,这是财会工作实务性的具体标志。财会人员通过对不同类别和性质的经济业务活动循环往复的职业判断,日积月累,就会发现并掌握其内在联系和内在规律,这是财会人员持续提高职业技能的基础。

三是要在职业实践中注重选择业务处理方法能力的修炼。财会人员对具体经济业务进行职业判断后,对不同的经济业务,会有相应的会计或财务管理处理方法。财会人员需要的是找出符合经济业务最佳的会计或财务处理方法,最大限度缩短业务处理流程,使业务处理方便快捷高效,这是财会人员持续提高职业技能的关键。

四是要在职业实践中,有意识的探索提高职业技能的方式和方法。要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强化认知工作对象,进行职业判断,选择业务处理方法,实施业务处理各环节的职业修炼,在职业实践中能动的持续提高职业素质。

五是要在职业实践中有意识的强化工作协调、沟通能力的修炼。要克服狭隘的部门利益,要树立整体的企业经营和管理意识,要有大局观。要注重业务活动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公关能力的修炼。要自觉提高管理、理财和创新这三种意识,使财会人员职业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持续的提高。

3.持续提高财会人员职业道德修养,注重思想品德的修炼。在企业组织中,财会人员经手大量钱财,对各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再创造的财会信息被广泛使用,是非常重要的经济管理部门。因此,财会人员恪守职业操守,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廉洁自律,奉公守法的职业道德素质就尤显重要。

一是财会人员要注重思想品德的修炼,自觉学习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和财经制度,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公民观和职业观。自觉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增强抵御各项歪风邪气的免疫力,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二是在职业活动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职业准则。要按照具体经济业务的实际进行相应的业务处理,不弄虚作假。

三是在职业活动中要客观公正,按着经济业务本来面目进行业务处理,不掺杂自我和部门利益,确保财会信息真实可靠。

四是在职业活动中要廉洁自律,不贪不占非分之财,不拿不要非分之物,这是财会人员提高职业素质,履行工作职责的基本底线。

五是在职业活动中要奉公守法,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制度,这是财会人员提高职业素质,履行工作职责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第6篇

【摘要】文章分说明了由计算机程序的智能判断替代会计职业判断的方法,析了会计核算智能化的关键问题,给出了实现会计核算智能化的途径。

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关键,在于以计算机的智能判断替代会计职业判断,使得计算机自动完成会计核算的种种活动,即会计核算的智能化。伴随会计的改革发展,会计信息化已历经三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会计信息系统已经能够自动实现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告等项活动。但是,在若干环节仍然需要会计的人工判断,如能加以解决,将可以彻底地实现会计信息系统核算的智能化。因此,计算机程序的智能判断能否完全替代人工判断,成为会计信息化向高层次发展的关键,是开发会计信息化程序的难点,也是实现会计核算与经济业务紧密联系的关键。要解决这个问题,会计信息化无疑将能为企业经营提供更准确、更及时的信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会计信息化的关键问题是会计职业判断的智能化

毫无疑义,会计活动的目的在于获得会计信息。从手工会计信息处理到会计电算化、直至现行的会计信息化,皆是使用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处理信息,使得会计处理信息的数量、传递速率和分析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现时的会计信息化软件已经实现了从记账凭证自动登记账簿、并且自动生成报表的智能化处理。然而,从经济业务信息到自动生成记账凭证的智能性处理尚未实现,成为会计信息化发展亟待突破的难点。

会计活动的第一步就是将经济业务信息转化为记账凭证,这是一种会计职业判断。会计职业判断就是会计人员在会计法规、企业会计准则、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约束的范围内,根据企业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会计事项处理和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应采取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即对企业应采用什么样的会计政策进行判断与选择。

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会计职业判断集中表现在从经济业务到编制记账凭证、进而把记账凭证登记到账簿中去,从而编制会计报告三个步骤的判断之中。如前所述,后两者是现有会计核算软件已经解决的问题,实现记账凭证编制活动的会计职业判断智能化于是就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但是,从1979年至今会计信息化已经走过30年了,这个问题为何没有能解决,而成为难题呢?

二、会计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需要创新

从宇宙飞船的自动控制到象棋的智能博弈,信息技术无不大显身手,放射出熠熠光辉。应该说,那些问题远比解决会计核算的问题复杂和棘手,然而会计信息化却步履姗姗,不能一举冲天。解决这个问题不仅是信息技术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更应该是会计理论研究人员的责任。

把记账凭证登记到账簿中去,看似复杂。但是从信息技术角度观察,它仅是一个公式的运用而已,即:(某个科目的)本次余额=前次余额±(借方发生额-贷方发生额)。

式中的±符号表示:当余额方向为借方的时候,取+;当余额方向为贷方的时候,取-。

由账簿等资料编制会计报告,比上述略有些复杂,但是它的规律也很简单。如:其一,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项目,是企业期末持有的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等总额……其二,利润表中“营业收入”项目,是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所确认的收入总额……

然而,由经济业务到编制记账凭证却复杂得多。第一,是经济业务的千差万别造成了会计记账凭证的内容繁杂,可以形成成千上万中不同的记账凭证;第二,是经济业务的分类和过程状况与其结果的分类有着本质的差异,其研究分析的角度和方法的区别巨大。

后一点尤其重要,如果突破依据经济活动后果性质进行会计的分类的思想束缚,从经济业务的类型和进程探讨由经济业务转化为记账凭证的会计信息处理方法,可能有所突破。这是因为这样划分可以深入分析每类经济业务活动自己的特征,从中可以找出编制记账凭证的条理化线索,得到编制记账凭证的会计职业判断规律,对于每类经济业务活动都有可能找到关键判断因素,进而将可以唯一地判定记账凭证的内容,使得编制记账凭证的会计职业判断明朗化、简捷化。这意味着财务会计学的研究思想与方法需要创新。

从这样的思路出发,可以得到一些有意义的成果。

三、实现由经济业务自动编制会计记账凭证

按照经济业务的分类划分分别分析编制会计记账凭证的情况,可以寻找到每类经济业务在编制会计记账凭证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几项关键因素。每项关键因素又由几个特定的若干具体元素组成。例如,可认定采购活动会计核算编制出记账凭证的关键因素是:采购的物资种类、采购的结算方式、采购物资到达情况以及采购的付款方式;构成它们的元素的不同组合将唯一地决定记账凭证的编制状况。用集合论描述关系型数据库的方法,采购核算的记账凭证各种情况必将在下述集合中:

PZ={采购的物资种类,采购的结算方式,采购物资到达情况,采购的付款方式}

即,采购核算的记账凭证内容必将在上述集合中选取。

对于采购的物资种类如果不含固定资产,则有三个元素(生产材料、商品和周转材料);对于采购的结算方式,考虑有5个元素(交款发货、货到付款、预付定金、分期交款和赊购);对于采购物资到达情况设定3个元素(如交款货未到、货物已收到、货和款同期);对于采购的付款方式设定4个元素(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和其他)。每项关键因素中的某个具体元素的变动,都将改变采购核算的记账凭证内容形式,如此将有3×5×3×4=180种采购核算的记账凭证内容形式。用关系的合理性加以限制,剔除矛盾内容,则可得到90种采购核算的记账凭证。这里所说的矛盾内容是:如当赊购定货时显然不涉及付款,而当赊购结算时必定只有付款元素等。

类似地,可以得到采购业务核算、库存业务核算、销售业务核算、固定资产业务核算、应收应付核算等由经济业务自动编制会计记账凭证的方法,解决了从经济业务信息到自动生成记账凭证的难点,实现了会计核算的智能性处理,荡平了会计信息化全面智能化核算的一个最终障碍。

四、智能化会计核算系统的实现

在解决了经济业务自动编制会计记账凭证瓶颈之后,可以开发一个完整的智能化会计核算系统。图1就是笔者设想的智能化会计核算系统的功能结构图。由于“系统管理维护”和“查询打印”两个功能比较明显,以下仅简单介绍其他功能:

(一)智能凭证集合了根据经济业务自动生成记账凭证的功能

图1中把它们分成了两组,前一组是直接依据经济业务生成记账凭证的,其生成记账凭证的方法前面已经叙述;后一组是依据已经生成的记账凭证和账簿等信息再行加工,进而生成新的记账凭证。例如,利润核算是在逐个分析损益类科目的情况下,计算后得到,类似于利润表的计算。再如,纳税核算是在逐个对比损益类科目的情况与税法约束的情况下,计算后得到(其如招待费与收入的比例等)。

(二)设置一般凭证处理的功能有以下三个目的

第一用于输入非智能生成凭证程序之外的记账凭证;第二进行记账前的凭证审核工作;第三修改智能生成凭证程序,提高智能凭证的灵活性。

(三)账务处理的目的

账务处理的目的是实现登记账簿、期末结账等活动,是现有会计核算已经实现了的智能性自动处理的功能。

(四)智能报表的依据

智能报表的依据是已经记账凭证和账簿等信息,自动编制会计报表的处理。这也是现有会计核算已经实现了的智能性自动处理的功能。

至此,已构建了智能化会计核算系统的功能模型。在具体的程序设计中,基本实现了这个系统。

五、结束语

会计核算的智能化具有重大意义。第一,智能化的会计核算系统将提升会计信息价值。网络时代,各种经济信息的处理与传递,都已经可以用光速来衡量。会计信息处理与反映的滞后与此极不相称。实现智能化的自动会计核算,在形成与各种业务信息系统的无缝链接的同时,迅捷的会计信息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将带来巨大效益,从而提升会计信息价值。

第二,智能化的会计核算系统将为智能型会计决策系统奠定基础。财务决策直接依赖于会计信息的提供。现时经济管理的决策模型不仅发展迅速而且十分丰富,而财务管理决策的方法却相形见绌,会计信息不能迅速供应可能影响了它的发展。

第三,会计核算的智能化必将推动会计理论的创新与实践的发展,推动会计的改革与发展,凸显会计信息的价值,提升会计的作用与地位。

第四,智能化的自动会计核算系统为企业信息化铺平道路。ERP等软件系统,在实现从采购、销售、库存等信息化工作的基础上,可以实现制订精细、周密的企业经济生产计划。但是财务会计信息的滞后,严重地阻碍着这些信息系统功能的更大发挥。通过智能化的自动会计核算,将实现与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的无缝链接,进一步推动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王文莲.会计信息系统原理.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5):P240-249.

[2]王文莲,等.论会计信息生产社会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1).

[3]王文莲,孙玉甫.会计基础理论及创新探讨纲要[J].会计之友,2006,(1A).

第7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智能核算;会计职业判断;人工智能技术

在数字化、虚拟化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实现会计核算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会计系统与业务管理系统的高度协同,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实时化的动态核算和管理,是社会各界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是当今会计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会计核算和信息处理模式,建立适应现代信息管理要求的开放的、智能的会计信息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核算智能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一)会计核算智能化的必要性分析

1、开发智能化的自动会计核算系统,有利于提升会计信息价值。网络时代,各种经济信息的处理与传递,都已经可以用光速来衡量。会计信息处理与反映的滞后与此极不相称。实现智能化的自动会计核算,在形成与各种业务信息系统的无缝联接的同时,迅捷的会计信息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将带来巨大效益,从而提升会计信息价值。

2、智能化的自动会计核算系统为企业信息化荡平障碍。企业的ERP等软件系统,在实现从采购、销售、库存等信息化工作的基础上,可以实现制订精细、周密的企业经济生产计划。但是财务会计信息的滞后,严重地阻碍着这些信息系统功能的更大发挥。通过智能化的自动会计核算,将实现与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的无缝联接,进一步推动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二)会计核算智能化的可行性分析

传统的会计处理过程是,当记录经济业务事项的原始凭证传递到会计部门,会计人员根据会计确认与计量规则,将原始凭证上非格式化的物流信息转换成按会计科目分类的格式化的资金流信息,用会计记账凭证和账簿的格式进行记录,会计期末,按会计报表的编制规则编制报表并对外报告。网络技术环境下电子商务的应用与发展,改变了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环境和结构,会计处理呈现以下主要特征。

1、无纸化输入环境使会计处理自动化成为可能。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大量的经济交易事项在基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平台上进行,记录经济交易事项的原始凭证电子化,电子化后的原始凭证可以通过企业网络实时传递到会计信息系统,从而为会计确认和计量处理提供了无纸输入、自动采集的数据源。而会计确认与计量处理规则可以被程序化,当经济业务事项的电子化原始凭证传递到会计信息系统时,计算机程序可以根据初始设定的规则自动进行确认和计量处理。

2、集成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使企业财务与业务协同。集成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平台,要求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业务信息系统进行无缝集成,即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信息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会计信息处理应被嵌入业务处理中。当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时,会计确认与计量处理程序便可被自动触发,物流信息被同步转换成资金流信息。

3、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会计核算智能化提供技术支持。通常情况下,会计人员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选定相应的会计核算规则进行确认和计量处理,提供通用的会计报表。然而随着信息需求多样性的挑战,使用者在会计法规、会计政策、会计制度许可的范围内对会计确认与计量规则的多种选择性的应用,带有很强的职业判断能力,传统的数据库技术和结构化程序设计技术已不能满足这类信息处理的要求,而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

二、会计核算智能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

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会计核算的职能化集中体现在从经济业务到编制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登记到账簿中,根据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告三个步骤之中。虽然从原理上讲,可以将生成会计记账凭证、账簿以及编制会计报表的规则编写成计算机程序,当经济业务事项的电子化原始凭证传递到会计信息系统时,计算机程序可以根据初始设定的规则自动进行确认和计量处理。但现时的会计信息化软件仅实现了从记账凭证自动登记账簿、并且自动生成报表的智能化处理,因此实现从经济业务到记账凭证的会计职业判断智能化于是就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将经济业务信息转化为记账凭证是会计活动的第一步,但这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了复杂的会计职业判断。所谓会计职业判断就是会计人员在会计法规、企业会计准则、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约束的范围内,根据企业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会计事项处理和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应采取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即对企业应采用什么样的会计政策进行判断与选择。由经济业务到编制记账凭证需要经过专业、复杂的职业判断,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经济业务的千差万别造成了会计记账凭证的内容繁杂,可以形成成千上万中不同的记账凭证;二是经济业务的分类和过程状况与其结果的分类有着本质的差异,其研究分析的角度和方法的区别巨大。

三、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会计核算智能化探讨

就目前各种会计软件系统的功能而言,都是从填制会计记账凭证作为系统的入口,因此程序中只存在登记会计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的两种会计自动判断。虽然现在的软件功能有所扩展,但是却未能解决从经济业务直接自动编制记账凭证的问题,因此,变会计职业判断为计算机智能判断,实现经济业务的快速会计信息处理,使得企业信息流通迅速和畅通,是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核算理论接下来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人员利用有限的会计规则,对有限的经济数据,进行有限的会计判断,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看,这种会计职业判断也是完全可以转化为机器智能判断的。

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会计智能核算系统,包括数据采集系统、推理系统和用户界面三个子系统,就是将和人工智能中的推理技术相结合,运用人工智能的知识推理原理,依据业务事件原始数据库中的数据以及原始规则集和由管理者输入新规则集,推出新的数据,为核算会计信息的多样性需求提供技术支持。

(一)数据采集系统

业务事件原始数据库系统是集成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部分,其数据来源一类是来自于网上的经济业务事项数据,它们被业务系统处理后,存储在企业共享的、集成的业务事件数据库中;另一类是属于会计事项数据,如税务部门传递的单据,通过输入设备,如键盘、条形码扫描器等输入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库。会计数据采集系统的主要任务和功能,就是从业务事件原始数据库中自动识别属于会计确认与计量处理的原始凭单数据,或接收通过会计在线采集工具采集的会计事项数据,并按内部控制规则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审核,然后将审核通过的经济业务事项数据转换成统一规范、具有足够明细特征的数据结构。

(二)推理系统

推理系统是运用人工智能的演绎推理原理,依据关系数据库中已知的事实(实数据)和新的规则集,推理出一些新数据(虚数据)。它对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职业判断转化为机器智能判断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它是由规则集、知识库和包含推理机程序的知识库管理系统构成。其中规则集存储与企业相关的、可供选择的所有会计确认与计量规则;知识库存放着与使用者信息需求相关的知识;知识库管理系统的主要任务和功能是利用推理机程序,按照管理者求解目标,运用规则集中的规则和财务会计数据库、原始业务事件数据库中的会计数据以及知识库中的知识进行推理,得出相应财务结论或数据。

(三)用户界面系统

用户界面主要给使用者提供与系统交互对话的接口,便于输入逻辑表达式和理解输出的结果。它的主要任务和功能是建立会计政策和会计制度允许范围内的各种会计核算规则集,按管理者输入的逻辑表达式,进入推理系统进行演绎推理。

参考文献:

1、王文莲,张丽霞.会计之友.会计核算智能化的突破[J].会计之友,2009(2).

2、王文莲,刘海颖.经济业务与会计核算衔接的智能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2).

3、欧阳电平,肖俊.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自动确认与计量系统研究[J].财会通讯,2005(2).

第8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会计;融合

传统的财务会计普遍存在“重核算,轻管理”的问题,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渐激烈,我国会计工作已经逐步从财务会计(监督和管理已经完成的经济业务,为统筹管理企业经济提供保障)向着管理会计(规划、控制、预测没有发生的未来经济业务,为企业未来经营目标发展提供财务依据)迈进。因此,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企业实践中的融合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已成为企业适应社会环境的一种必然趋势。近年来,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推广和普及,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使得社会经济的交易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面对的信息瞬息万变。在新的形势下,传统企业的财务会计已经很难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在面对新事物时,财务会计如果还是按照原有的规范进行处理,由于务信息更新需要一个过程,企业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就很难适应企业的经济发展需求。另外,管理会计虽然在信息的灵活性方面比较占优势,采用的会计处理手段也比较先进,整理、分析各种信息时还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对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管理会计在某些方面还是离不开财务会计的支持,所需要的各种基础数据也都来自于企业日常财务核算,因此,只有将二者相融合,才能够发挥财务管理的优势,为企业未来经营目标发展多做贡献。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依靠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时代已经过去,促进企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就是创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使得企业生产经营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往企业各个部门按照职能进行划分,如今这种划分已经不利于业务的有效开展,职能、业务之间的交叉,更需要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因此,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对于成本控制、成本效益分析、投资决策具有重要价值,对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企业实践中的关系

1.二者的服务目标一致,信息具有同源性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都是为企业的资金运作服务,二者在服务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对企业的经济信息进行整理和加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财务管理支撑。企业管理者要想了解企业现状,以及企业未来经营情况,通过管理会计就会及时的预测企业未来的经营前景,知晓企业的经济效益。要想了解企业的经济运行情况,记录、分析、总结企业的经济运行情况,反映企业已经发展的事实,财务会计则必不可少。而管理会计主要是预估和推断企业的未来发展,为管理者提供一个指引方向,使得管理者能够根据管理会计提供的详细理论依据,做出正确的企业管理决策。因此,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企业实践中都必不可少,在发展和改革财务会计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管理会计的要求;同时,管理会计要想有效开展工作,也需要财务会计的质量作为基础,依照财务会计有效落实。所以,二者相互促进、互为依托,共同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服务。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信息资源都离不开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因此,二者的原始信息具有同源性。由于信息使用方式不同,信息内容会存在一些差异。由于二者信息存在着同源性,所以,在整个财务信息系统中其数据平台可以资源共享,这样不仅有利于相互稽核,更有利于预防舞弊行为的发生,提升整个财务信息系统可靠性。

2.二者的工作重点不同,核算方法、核算依据也不同

管理会计主要为企业决策者预测和决策提供服务,主要是对企业的内部负责,为了制定企业未来运行方向,更好实现未来经营目标,做好提前预测。因此,管理会计主要作用目标是企业的内部。财务会计主要针对现阶段财务管理使用情况,反映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现阶段的状况。财务会计需要根据企业相关的制度以及财务管理准则,计量和记录企业日常的财务活动,向企业内部的管理者反馈财务信息。在针对会计工作活动时,管理会计主要服务于会计信息需求者,工作重点则是规划、控制、预测未来没有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效的财务数据;财务会计工作目标主要是监督和管理已经完成的经济业务,为统筹管理企业经济提供保障。所以,二者的工作重点不同,核算的对象也不同。企业的管理会计在核算的过程中比较注重企业的经营情况,核算单位涵盖企业内部的全部对象。而财务会计反映的是企业的整体信息,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针对企业的整体生产活动,对企业的每笔经济业务按照复式记账的方法进行原始凭证审核、编制,做好登记账薄和记账凭证,定期地编制财务报告。财务会计提供会计资料的样式、提供会计资料的时间以及核算方法、核算依据等都是固定的,是不可以随便改变的。但管理会计可以使用实物、金额、比率、图示等多种计量单位对未来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同时,也可以使用盈亏平衡分析、概率分析等多种分析的方法,它所提供的会计资料的样式完全取决于管理者的需要。

三、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企业实践中的融合策略

1.树立正确的会计观,建立和完善企业会计制度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前提条件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会计观。首先,企业的管理者要对企业的会计工作有一个新的认识,要将会计工作看做企业经营管理、预测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工作内容之一。在我国,企业会计的职能许多时候还是停留在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企业经济业务层面,在传统的财务会计体系下,会计的管理职能很难体现。长期以来,在一些企业中,会计人员一直充当着“记账员”角色,只要熟悉财务规章制度、具备相应的财务业务处理能力就可以。会计人员缺少参与企业决策能力不强,企业的财务管理不能很好为企业决策者的科学决策提供帮助。因此,要想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会计体系,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会计观。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企业实践中的融合,还需要建立和完善企业会计制度。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会计准则,以有效指导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有效落实。当前,我国多数企业都已实现了有章可循,建立起了相应的财务会计制度,但是在会计制度的有效落实方面却显得明显不足,所以,我们不仅要建立和完善会计制度,还要明确管理权限和职能,以便于科学调用企业的各项资源,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方案。

2.融合要“渐进”不能“跃进”,打造融合性组织机构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要想让两种会计系统发挥各自作用,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清晰的认识二者的特征、职能。同时,融合要“渐进”不能“跃进”,在现有财务会计的基础上,有效的整合、完善企业会计体系。在我国企业发展进程中,财务会计观念、方法根深蒂固,在这种背景下,必须先建立完善的管理会计体系,然后再去考虑二者融合的问题。不管是建立完善的管理会计体系,还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都需要统筹安排组织机构、人才建设、业务流程。只有在每一个环节都实现完美对接,才更有利于发挥整体效用,实现成功融合。当前,我国多数企业管理会计部门还不完善,管理会计的部分内容还是由现有的财务部门承担。会计部门不仅要承担预算决算、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工作,还要承担管理会计的部分内容,这既增加了财务会计的工作量,也导致一些管理会计工作很难开展。所以,在现有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必须要对财务管理、预算决算的职能进行分离,建立独立的管理会计部门,促进管理会计工作的有效开展。会计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工作关系密切,在管理会计机构独立之后,要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有效融合两种会计体系,打造融合性组织机构,有效促进企业管理效能的提升。

3.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素质,细化会计基础工作

管理的本质是人的管理。在新形势下,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企业实践中的融合,还需要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培养专业的管理会计人才。为了有效提高管理会计质量,不仅要在内部发掘培B人才,还要引进高素质人才,多种方式、多个方面相结合,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依靠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时代已经过去,促进企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就是“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因此,针对会计人员和相关的管理者,要加强工作指导和业务培训,要不断提高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人员素质,只有管理会计工作人员掌握管理会计各项理论,具备了相关的素质。才能真正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作用,促进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企业实践中的融合,还需要优化财务资料,细化会计基础工作。由于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二者的服务目标一致、信息具有同源性,所以,需要进一步细化会计核算工作,避免重复工作,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于企业核算资料的需求,在发挥各自独特优势基础上,有效促进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