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28 17:05:5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研课题的途径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顾客资产的内涵及顾客资产的类型
(一)顾客资产的内涵
所谓顾客资产,就是企业所有顾客终身价值折现的总和,即顾客的价值不仅仅是当前通过顾客而具有的盈利能力,也包括企业将从顾客一生中获得的贡献流的折现净值,把企业所有顾客的这些价值加总起来,称之为顾客资产。
作为企业管理者想要成功驾驭顾客资产应从了解顾客资产内容开始,在熟悉和清理的过程中逐渐掌握。顾客资产一般由价值资产、品牌资产和维系资产三部分组成。企业未来收益主要来源于顾客资产,因此,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顾客资产是企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对企业长期盈利能力产生重大影响,应作为今后企业管理者的主要关注点。
(二)顾客资产的类型
通常将顾客资产分为两种:1)根据顾客态度分为一般顾客和忠实顾客;2)根据顾客自身价值分为无价值、一般价值和高价值顾客。由于上述划分存在很大的缺陷,因此针对这两种思路所带来的缺陷问题,在对顾客类型做出划分的同时必须遵循以下两个重要原则:
(1)可以根据顾客价值划分顾客类型,既好掌握又能实时操控;
(2)顾客分类要目的明确,根据顾客的不同情况选取所对应的营销策略,为了使营销策略更具有针对性和准确性,分类计划中还需充分考虑到顾客的内在和外在因素。
不同的顾客类型所提供顾客价值的能力也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引领者顾客
引领者顾客是指一些对新出的事物或技术敏感度较强的群体,喜欢不断尝试新事物的感觉且不在乎价格的高低,是潮流的领先者。此类顾客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收入颇丰,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在所属群体中总是站在最高点,希望自己成为舆论的引领者。引领者顾客群在自己购买的同时,还经常鼓动他人购买,他们给出的建议对企业非常重要,所以必须得到正视。也正因为引领者顾客具有这些对企业有利的价值,才会成为众商家愿意倾力投资的目标,这也提升了其交易价值。
(2)跟随者顾客
跟随者顾客是指一些紧跟潮流,随着潮流的变化而变化的群体,他们对于新产品的性能和技术不一定有深层次的了解,只是参照引领者顾客来进行跟随消费,通过产品来满足自己内心和情感上的需求,也不是特别在意价格的高低,主要看重于品牌形象。
(3)求实消费顾客
求实消费顾客是指在购买产品时会特别谨慎的群体,经常在多种类似产品中进行价格、性能、质量的对比。此类消费群体对他人的建议会听取但不盲从,最终的决定权始终由自己掌握,综合考虑不仅仅依赖于品牌形象。因此其基本不具备交易价值,只能为企业提供顾客购买价值、知识价值与口碑价值。
(4)选价顾客
选价顾客,字面意思非常明显,主要是指对价格十分敏感的群体,当企业与同行产生明显的价格优势时才会引起他们的购买欲望,此类消费群体只能为企业提供最基本的价值:购买价值。
二、企业顾客资产中的顾客价值分析
现实中,所有企业大都是由以上四种不同类型的顾客的终身价值总和构成企业的顾客资产,其中不难看出为什么一些企业原本拥有着庞大的市场份额在市场竞争中却倍感压力,而为什么那些平常并未得到重视的小型企业却能迅速成长,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正因顾客类型不同所带来的价值也不同,所以,即使拥有同等数量的顾客,但由于顾客结构不同也会使顾客资产产生极大的差距。
例如两家规模相似的企业,但旗下顾客资产大有不同,其中,A企业的顾客资产中引领者顾客和跟随者顾客较多,占据大部分比例;而B企业则是求实消费顾客和选价顾客较多,这就致使两家企业无论是收入、利润,还是未来的销售增长率都是完全相悖的。
人们常议论,一个企业什么最重要,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要我说如今信息化已覆盖全球,对于企业顾客资产才是最重要的。能给企业带来持久且稳定的盈利才是关键所在,所以能够维系好客户,保证客户数量的同时还要有质量,这才是企业的无形战略资产。
本文并不否认人才、技术、品牌这些内容对企业的重要性,但我们必须清楚这些仅仅是企业为了从顾客哪里获得收益的工具,虽然能够通过工具为企业带来收益,但是收益的根本在于顾客,所以工具不能代替目标,企业的目标在顾客那里。
正因为顾客资产可以为企业带来购买价值、口碑价值、知识价值和交易价值,所以才会说顾客资产对企业最是重要。
1.顾客资产的购买价值――是指本人多次重复购买的价值
表面来看顾客购买价值就是顾客购买了本企业的产品,当顾客购买产品后为企业带来收益就是他所体现的购买价值。假如顾客通过此次购物产生好感,无论是对产品本身还是服务都表示满意,那么后期重复购买的几率会很大,这就逐渐为企业带来终审购买价值。现在有部分企业总是想尽各种办法去开发新客户,却忽视了老客户的重要性,这等于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顾客资产的传播价值――带动其他人来购买的价值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个客户如果对购买的产品非常满意,可能只会告诉身边一两个人,相反,他对产品不满意可能会见人就说,发泄自己对产品的不满,这就是客户给企业带来的传播价值。口口相传,是一种传播工具,但它与广告又有所不同。广告一般对于宣传新产品比较有效,而对老产品来说则更看重口碑价值。
3.顾客资产的知识价值――最终帮助企业产品改造升级
企业额忠实客户资产不只是让顾客来购买产品,也要让顾客自愿为企业做广告口口相传,而且将所用产品的感受反馈给企业,通过与顾客交流总结优势和不足,并加以改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4.顾客资产的交易价值――企业间共享开拓客户各方面的消费空间
顾客资产的交易价值一般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对内,产品间的或向上的交易价值,在购买时一般顾客会先选择一种产品,使用后对此产生好感,后期逐渐扩大范围喜欢上此企业的其他产品,这就是交易价值的体现。向上的交易价值,意思是说产品改良升级后所带来的价值,这样产品也会随着顾客要求的提高而提高,也总能用上新产品,满足顾客的新鲜感。
第二种是对外交易价值,是指与有共同目标客户的特定企业结成战略联盟而产生的额外价值,就是说相关联的企业之间一起来共享开拓客户的各方面的消费空间。
可见,对企业来说顾客资产的价值才是最重要的,当有了顾客资产后,还需挖掘资产价值,才能给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
三、提升企业顾客资产的顾客价值的途径
经上述分析得出,企业掌握顾客资产后要有针对性的提升顾客价值,合理分配企业资源,在竞争中为企业争取更多优势,其主要途径有:
1.企业首先要认清企业顾客是资产而非资源的客观实际
认清企业的顾客是资产而非资源,企业资源只能使用,而顾客资产可以用于经营,这是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对顾客资产进行运营和投资是企业经营顾客资产的主要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条件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不仅需要为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还要将有限的营销费用发挥出最大价值。那么,就需要企业根据顾客价值的不同,合理规划顾客投资,并且能将花出去的资金再从顾客身上找回。
说起来简单,其实做起来很难,需要企业认清顾客是资产而非资源的客观实际,把维系顾客当作资产管理的中心内容。一般情况下,企业用于开发一个新客户的成本要比维护一个老客户的成本高很多,所以当企业每流失一个老客户就等于在减少企业的利润。维系老客户对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企业制定降低客户流失率的有效方案,才能增加企业利润所得。
2.企业应为顾客提供更多的品牌选择
企业顾客的需求是日新月异变化着的,不要以为顾客会永远忠诚于你,受其他商家的诱惑,顾客总会产生换换品牌的想法,企业想强留顾客是不可能的。因此,企业要做两手准备,一是培养顾客的品牌忠诚度,二是根据客户所需不断研发更多新的产品供顾客选择。这样,即使顾客的喜好有所改变,也可以在企业所拥有的其他品牌建转换,属于可控范围,而非直接转到其他企业。为了阻止更多顾客流失,企业还要扩大产品种类的范围,能够更有效的阻挡顾客转移。
关键词:提高 培训教师 教学科研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c)-0176-01
提高培训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是培训机构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提高培训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应努力解决好以下三方面问题。
1 注重发挥培训教师的个人因素
1.1 提升培训教师专业知识能力
这是对培训教师自身素质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培训教师,一定要有培训所需求的某个知识架构,这种知识架构是多方面的,要不断深化提高。只有这样,才可以从一点入手,进行课题开发和科学研究,然后不断延伸,形成自己的学科专长,进而成为本领域专家。所以,大力提升专业知识能力是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首要任务。
1.2 加强培训课题的探索与开发
1.2.1 善于借鉴成功经验
对于初涉培训事业的教师来讲,善于借鉴是一个捷径。要多听成熟教师的课,可以先行模仿,使自己快速进入角色。但是,模仿之后需要有提升和超越,形成独特自我。就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就是从模仿崔颢的《黄鹤楼》开始,不断超越。作为培训教师来讲,需要有这种超越的能力。
1.2.2 重视受训方的课题需求
作为培训教师,要高度重视受训方提出的课题,全力开发出来。因为受训方所提出的,是实际工作中的需求,虽然说培训教师在开发过程中会辛苦一些,但课题一旦开发出来,它所具有的潜力、为我们所带来的效益,将远远超过自己闭门造车所开发出来的课题。
1.2.3 勤于更新课题
对于已经成熟的课题,教师上课的压力会减小。但是,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如果成熟的课题没有新意、不能与时俱进,就会降低课题的质量,没有市场。要保持课题的生命力,就要做到常讲常新。作为培训教师,要常常更新自己课题的内容。
1.3 通过不断学习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既非与生俱来的,也难一劳永逸。培训教师的知识技能,要在不断地积累中提高。当今社会发展之迅猛,知识更新速度之快,让人绝难预料。站稳培训讲台,就需不断丰富、充实自己。学习方式很多,可以到高校进修、可以到机关调研、还可以与参训学员交流,这都可以快速提高培训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培训教师还要勤于积累、笔耕不辍。在积累方面要注平日的功夫,日积月累到一定程度可以成为专家;不要怕写文章,如果对自己一些独到的见解听之任之,就会让好的东西付诸东流。另外,勤于动笔,还能够实现教学科研的结合。
2 注重发挥施教机构的组织因素
2.1 形成培养规划,科学定位师资
作为施教机构,要把几年来教师工作情况进行定量分析,根据培训教师特点进行科学定位,进行双向选择,使师资力量形成最佳组合,做到人尽其才。
2.2 根据事业发展,构建学科体系
培训教学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在教学方面,构建合理的学科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建立学科体系,需要案头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让学科体系既符合逻辑关系,又满足实际需要。这项工作不是某个教师的任务,需要施教机构组织,发挥培训教师的聪明才智,构建最好的学科体系。在此基础上,将课题与培训教师相对应。
2.3 推动教研开展,活跃学术气氛
在培训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如灌输式太多,参与式太少;结论型太多,问题型太少;封闭式太多,发散式太少;继承式太多,创新式太少;求同性太多,求异性太少;从师型太多,自主型太少等等。
这些对于培训教学效果提高和精品课程的打造都形成了阻碍。推动教研活动,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1)推动基层教研活动。基层教研指的是教研室内部教研活动。教研室内部应当经常探讨与教学相关问题:比如学术、教法、课堂应对等。
(2)培训教师之间的互听互评。培训教师之间要经常互听互评课程,尤其涉及新开课题,应当要求老师在自己准备较充分的情况下,在部门内部进行试讲。这是用集体智慧武装一个人,同时对参评的人来讲,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3)定期举办教学科研研讨会。作为施教机构,要有组织地让老师把自己一段时间内的教学、科研心得集中交流,较大规模的教学科研研讨会,会促进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
(4)形成“三管”齐下,助推教师成长。这里的“三管”指的是教学、科研、学习三方面工作。我们需要“教学出题目,科研作文章,成果进课堂”。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名师不仅要讲课精彩,更要有著作,有论文,这样才会底蕴深厚,收放自如。学习包括学习和调研。学习调研的机会应由施教机构提供,利用、把握机会要看培训教师个人的能力。教师在学习中不但可以学有所获,而且还能建立广泛人脉,为以后的提高积累丰富的资源。
3 努力促进教学科研一体化
3.1 科研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的能力
科研成果要转化成教学内容,需要实现语言的转化。施教机构教师需要思考教学和科研成果语言相互转化问题。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说到底就是把书面语言、规范语言转化成口头语言的问题。这需要增加语言的鲜活性、感染力和艺术渗透力。简单讲,就是把高深的道理简单化、通俗化,让学员一听就明白。
3.2 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能力
要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还需要用科研作支撑。因为课堂教学必须要有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有自己的研究。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学界往往会有不同的观点,要正确辨识,离不开深入研究。在培训课堂里,存在这样的情形,有的老师科研能力不强,但课好讲得好听、学员听得也轻松,甚至课堂里还能不断引发学员的笑声。表面看起来,这课讲得很成功,但事后却不能引发学员的回味和思考。这是因为培训教师缺乏研究,课讲得没深度,这样的课不能算作成功。现在的多媒体让一些教师把课件做得非常好看,课堂语言还非常具有感染力,但内容非常贫乏,学员听后哈哈一笑,收获不大。所以,培训教师要把课讲好,课堂语言艺术只是一个方面,背后的科学研究才是真正的功夫。
3.3 教学创新转化为科研成果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的思想火花和亮点要变成科研文章,同样也需要转化。培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产生灵感,转化为科研成果不能用教学语言、口头语言,这不符合科研文章写作的规范。科研文章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系统,离开了这个语言系统,就不能成为科研文章。这就需要教师要用书面规范语言将它表达出来,形成科研成果。
关键词:品德课程教学;体验活动;途径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我国思想品德类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重要的革新,这主要体现在小学品德课程中体验活动的持续增多,因此如何对体验活动进行有效组织就对小学品德课程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根据我国《小学生品德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小学品德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并且体验活动是教和学之间的重要中介。”这意味着在小学品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更好地对小学生的体验活动进行指导而不是单纯地讲述课本知识。这需要小学品德课程教师不断探索组织体验活动的有效途径。本文从情境创设的合理进行、活动内容的有效深化、活动实践性的提升、师生沟通的及时进行等方面出发,对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中组织体验活动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析。
一、情境创设的合理进行
情境创设的合理进行是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中组织体验活动获得成功的基础和前提。众所周知,在小学品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和情境模拟可以让小学生获得在课本知识中难以获得的重要经验和知识,也有助于小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和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小学品德教师应当注重提升情境创设的目的性和合理性,即情境创设的进行应当是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吻合的。例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这一教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小学品德课程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模拟紧急情况来告诉小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求助和自救,这种组织体验活动的进行相比单纯的课本知识的讲解能够更好地让小学生真正理解学习内容,并且有效提升了小学品德课堂的民主性、和谐性、趣味性,从而在提升小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促进了小学生知识和情感的有效升华。
二、活动内容的有效深化
活动内容的有效深化对于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中组织体验活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由于内容是体验活动得以进行的重要载体,因此在体验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小学品德课程教师应当以内容为中心,围绕体验内容对体验活动的整个流程进行分析、研究和优化,从而在此基础上提升体验活动的稳定性和合理性。例如在“交通安全标志的识别与遵守交通规则”这一教学内容的体验活动中,由于将学生带到马路上体验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和安全隐患,因此小学品德课程教师在这一内容的体验活动组织过程中应当以室内活动为主要内容,即通过在室内模拟现实中的交通环境并且让小学生参与到这一模拟过程中,告诉小学生如何进行交通安全标志的识别并且进行交通规则的同步讲解,与此同时,围绕在活动内容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小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小学生在参与、体验、模拟的过程中,对交通安全标识和交通规则有较为深刻的了解,促进小学品德课程教师在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同时做到帮助小学生成长。
三、活动实践性的提升
众所周知,实践是知识产生的源泉,是小学生个人素质得以有效发展的基础。通常来说,小学生在品德课程中如果想要实现有效的发展和知识的获取以及自身能力的培养,实践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在体验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小学品德课程教师应当注重提升活动的实践性,即在这些活动中增加实践的比例,从而在此基础上促进小学生学习、生活、实践这三个要素的有效结合。例如品德课程教师在进行“浓浓乡土情”这一主题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首先对小学生进行分组,这种分组应当建立在公正、公平的基础上,从而促进每组学生都能进行合理的实践。在这之后,品德课程教师可以安排相应的活动实践,让小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实践项目,例如可以让小学生自由了解自己家乡的文化艺术和当地风俗,与此同时更好地了解自己家乡的地域特色和发展现状,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家乡的可爱,对家乡有更强的亲切感。
四、师生沟通的及时进行
师生沟通是体验活动得以顺利组织的关键因素。通常来说,小学品德课程的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对话,即师生之间关于如何成为更好的人的对话,在这之中会牵扯到相应的知识交流和情感交流。因此,师生沟通的及时进行对于体验活动组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小学品德课程教师在进行师生沟通时应当营造小学生之间平等、宽容、和谐的沟通环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而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好地了解,彼此接纳,彼此对话。例如在组织有关电视对小学生影响的体验活动时,小学品德课程教师可以在课文教学和案例教学的基础上,与小学生交流对电视的看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电视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促进小学品德课堂氛围的合理提升和体验活动组织效率的有效提高。
五、结语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小学品德课程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在小学品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组织体验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小学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对组织体验活动有清晰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途径的探索和教学实践的进行促进我国小学品德课程整体水平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那么,在新的形势与条件下,如何调动其内驱力,激励教师实现其更高的价值追求,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呢?
教育科研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时代进步与发展的客观需要
1.教育科研以促进专业成长是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客观需要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如今,随着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和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系列发展战略,整个社会正逐步形成重视教育、尊重教师的良好风尚,教师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与提高,其“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低层次的需求)得到了初步的基本满足与实现。至此,“尊重要求与自我实现需求”凸显出来,成为教师当下主要的价值追求。
通过教育科研与课题研究,以激励教师努力从事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总结与提炼,不断夯实理论根基,丰富实践经验,从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逐步满足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高级需要。因此,以教育科研促进专业成长是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客观需要。
2.教育科研以促进专业成长是社会发展对教师个体的客观要求
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不发达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取得了巨大辉煌的成就。“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9.80万亿元。这意味着中国年度经济总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社会各行各业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育也不例外。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教育科研,有利于推动和促进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的创新,造就一大批科研型的教师人才,培育更多有创新思维的教育专家。
3.教育科研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创造’是教师从工作中获得‘外在’和‘内在’相统一的尊严和欢乐的源泉。由此,教师的职业使命与作为人的真实生活及其生命质量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不再是没有职业自我意识的政治工具或为他人做嫁衣的‘殉道者’,而成为积极发展的创造者。这是对教师职业丰富性的深入挖掘,教师的职业形象从而由单薄变为丰满。”“丰满”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综合型的教师队伍。
2001年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掀起了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核心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要求在继承传统教育合理因素前提下,实现教师教育思想与理念以及教育模式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对教育及其从事这一职业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标准,迫切需要教师不断总结实践教育教学经验,努力创新,提炼新的思想与理论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课题研究是一线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最佳平台
研究范式是指由研究主体和客体及其相关关系、研究目的、方法、场所、过程、评价、指导思想等因素构成的整体。目前教师从事教育科研主要有三种范式:理论思辨范式、技术理性范式和科学主义研究范式。
理论研究范式追求的是理论的完整性,研究的目的就是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少数教师在教育教学之外搞“专门研究”,研究的课题是由学校安排的,或者参加教育理论工作者主持的课题。这些课题多是一些重大的理论课题,与教师的实际生活关系不密切。
关键词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质量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是外语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英语的听、说、译能力的需要也越来越高。教育部2007年颁布实施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然而,现在许多大学毕业生无法正确用英语进行交流。所以,进一步提高高校英语口语课教学质量已迫在眉睫。
一、优化教学方法
当前,制约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学方法改革滞后,因此优化教学方法是提高大学英语口语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教学活动前期引入“诊断性教学设计”。使教师不再以教材为主要依据准备教案,而是依据实际学情调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维度分层次设定发展性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原认知水平、认知态度和认知加工能力与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等方面来分析教学背景和教学任务,在此基础上。设计和组织符合学生认知与情感需要的个性化教学活动。
根据课型、班级规模和学习风格的特点富有创意地使用教材。小课堂突出口语交际活动的“个性化、交互式”和课件的“真实情境性”与“文化趣味性”,可以为每篇课文设计一个讨论的话题,话题既要与课文相关又要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让学生轮流做口语报告。它不仅需要较好的英语基础,还需要突破面对一定数量听众所产生的紧张心情,尽量清晰、连贯地讲述事情。表达自己的思想。也可以组织小组对课文进行讨论。各小组汇报对课文的理解和讨论结果,同时对其他小组提问。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改善教学模式
强调教学过程的多维与开放,尝试“合作、对话、探究、交往的教学设计模式”,在教学中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学生是内因,教师是外因。教师应通过巧设活动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各种对话、讨论、辩论等活动。此外教师还可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小品表演、英语晚会等,为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创造条件。可以鼓励学生按照中西方节日的顺序。表演各种节日的庆祝方式,锻炼口语表达的同时,还可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内容包括: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确不同的学习任务,提供不同的学习策略。在具体的学习策略的指导中,教师对策略进行明确描述和示范,组织学生讨论和反思策略、促进策略的理解和迁移。
在“自我反思”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进行进行教学行动研究。首先,教师通过对教学实践中的感受,意识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的词汇量不够:学生具有胆怯的心理不敢张嘴说;有的学生不会组织自己的语言等。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制定方案以解决该问题。如:给学生提供课外的口语材料,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每天都要求同学做课前报告,以锻炼在众人前讲话的信心,多读课外英语资料。提高英语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观察学生的表现。看问题是否得到解决,评价自己的教学活动,在学生进步的同时,看自己是否也有所收获。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重新确定教学问题,以便下一轮研究。
三、改革教学内容
科学合理地选用教材。教材理念要先进,内容能够突出专业特色,既贴近社会实际,又注重交际性,实用性,趣味性,活动性和配套性相结合:教材中精心的内容编排。问题设计情境模拟和课后练习等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日常交际中使用英语。有选择性使用教材。对于教材中存在的信息量少。新意不足的内容,进行选择性学习:补充原版材料,增加视听内容,有助于培养英语语感和学习兴趣。
四、科学化评估手段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课程 人力资源 资源开发 原则与途径
“健康第一”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宗旨,因此,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应当是健身的知识和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人类的健身手段与方法十分丰富,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发展。目前,除竞技体育外,社会上还有许多广大青少年喜爱的新兴体育项目、娱乐体育、休闲体育、民间和民族体育的内容,如各种时尚的健美操、健身舞、民族舞、街舞、软式排球、气排球、轮滑、攀岩(人工)、飞盘,以及有特色的体育项目等,有的体育教师还动脑筋想办法,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创造出不少既令学生喜欢又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锻炼方法。体育课教学内容的开发还应当包括对常见的竞技体育项目的改造和利用,不少竞技体育项目,只要我们降低技术要求或器械标准,突出其健身与娱乐的功能,就会成为学生喜爱的好教材。在现代社会里,人们普遍关注自己的健康,因此,各种媒体都注重报道一些关于健身、保健方面的新知识、新观点、新方法。这些知识的来源是非常丰富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选用一本好的教材外,教师还应当通过各种书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广泛搜集有关材料,及时补充一些新的教学内容。
1.《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人力资源开发
体育课程人力资源可以理解为介入该课程并对课程的实施起积极作用的人力来源。课改要求体育课程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的人力资源不但包括校内的体育教师、学校有关领导、班主任、学生等,而且包括校外的有关专家、教练员、社区体育指导员、家长等。这些人都可能对体育课程的实施起到积极的作用。以往,除了体育教师,很少有人会直接介入体育课程的实施工作。然而,开放式的体育课程,由于时间和空间的拓展,内容与方法的多样化,需要多方人力的介入才能得到较好的实施。为了更好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校内,需要校领导、教务管理人员、班主任和学生积极介入学校体育工作。体育课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仅靠体育教师的力量往往是不够的,在必要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考虑聘请校外的有关专家、教练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担任部分的教学工作。有的学校还提倡校内外体育人力资源的相互流动,不但提倡在需要时可灵活聘请校外人员担任教学工作,而且提倡在允许的情况下让体育教师走出校门,担任社区体育的指导工作,参加各种业务进修,以此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体育课程改革,体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体育教师既是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又是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素材资源的载体。因此,充分挖掘体育教师的潜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人力资源开发最重要的环节。在课改的进程中,体育教师应当尽快完成角色的转换,即从原来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决策者,从一个“教书匠”变为一个课程的研究者。角色的转换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应当为体育教师创造条件,让他们有机会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与技术,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体育教师自身也应当加强学习,积极思考,参与教学研究,在改革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以适应课程改革形势的发展。
2.《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与途径
当我们建立了新的课程观后,我们的视野将扩大,将会发现体育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可以说,一切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资源都可成为本课程的资源。但事实上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资源都加以开发和利用,因而应当根据资源的优劣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2.1《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
2.1.1学生的健身性原则
“健康第一”是学校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首要目标。因此,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健身性原则。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在他们发育成长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体能发展敏感期。所以,我们在选择素材资源时,应当根据不同阶段学生身体发展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加以选择,保证这些素材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的作用。
2.1.2学生的兴趣性原则
兴趣是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动力,学生只有对教学的内容、方法、环境产生兴趣,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在开发体育课程素材资源时,切忌选择那些技术要求太高,学生根本学不会,或枯燥无味的素材。青少年活泼好动,我们应当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选择他们喜爱和欢迎的运动素材。
2.1.3学生的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是指在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时,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发现很多很好的课程资源,但是否能够很好地利用,还要看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学校的场地器材、财力和环境等是否具备应有的条件,体育教师是否具备开发的能力,学生是否具备应有的基础,甚至还要考虑到能不能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等。
2.2《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是新概念,它的开发与利用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崭新的课题。然而,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不能靠闭门造车,更不能盲目进行,而应当经过广泛的调查分析,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实证,用实践来检验所选用资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只有通过这些途径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
2.2.1调查研究
在我国辽阔的大地上,各省、市、自治区,甚至每所学校所在的社区,都客观存在着许多可开发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但这些资源如不去发现、挖掘,就谈不上利用。因此,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充分掌握可利用资源的实际情况,再经过比较分析,从中选择最佳的资源加以利用。
2.2.2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开发《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必经途径,只有通过教学实践的验证,才能证实所开发的资源是否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是否受学生的欢迎。因此,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应当提倡采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实验的结果证实所选择的资源的有效性,并从中选择最佳的资源加以利用。
2.2.3交流推广
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当今《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一个新亮点。近年来,不少地方和学校在这一工作上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他们在素材资源的特色化上,在社区条件资源的利用上,以及在人力、财力资源的开发上,都打破了原有旧课程的框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们的好经验是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的。因此,在开发课程资源的工作中应提倡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做到信息资源的共享。
以上三项工作,可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或学区教研部门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开展,也可由各学校体育教研室在学校的支持下展开研究开发,甚至还可以由有热情、有能力的体育教师独立进行开发。总之,应广泛发动各方面力量开发和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资源,使《体育与健康》课程更加生动活泼,深受学生的喜欢,并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
3.结语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是指形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根据资源的功能特点,可把《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分为素材资源和条件资源两大类。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高。要实施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地方、学校和体育教师必须积极开发本课程的资源;开发《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首先要更新观念,打破原有课程的框框,将课程视为开放系统,拓展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全面开发和利用素材资源和条件资源;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按照健身性、兴趣性和适应性等原则进行选择,选取最佳的资源加以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主要有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交流推广等。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6.
[2]刘晋.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模式研究.园丁工程体育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论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90-396.
关键词:地理,环境,课程,学习
基础教育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改善基础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探索性、自主性和研究性的学习。这是课程改革的趋势,“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独特的课程领域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1]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内涵
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可以把它看做是一种学习方式,或者是一种课程类型,也可以看做是以知识与经验并重的生成性课程,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包含多个层次的综合概念,包括两方面的意义,既有学习的内容,又有课程的内容,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研究性教育的定义是:“研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它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预测交流结果。”[2]
二、开展初中学生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乡土地理是地理课程标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地理是指家乡的地理知识,它的内容是学生家乡的地理环境,乡土地理的教学不能仅仅限于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家乡地理环境中的几个要素,开展研究,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1、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乡土地理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乡土地理环境就在学生身边,是学生身边可触可及的熟悉事物,展开实地调查简单易行,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经济和交通状况,激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改善家乡面貌激情。[4]
2、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乡土地理要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乡土地理的研究性学习,学生走出课堂,走入大自然,走入社会生活,进行大量的实地考察,分析调查本地自然条件对社会环境、经济生活、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了解人类活动对家乡自然环境的改变。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收集了许多生活中的一手材料,了解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面对环境污染,引发深入思考,形成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5]
3、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创造力
乡土地理的研究性学习选题内容多种多样,课题研究涉及到多学科知识的应用。例如,对水污染的研究,还要用到化学知识,网络计算机知识。研究性学习中,各学科知识互相渗透交融,学生多渠道获
取知识,拓宽了知识面。学生在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乡土地理学习,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研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在乡土地理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乡土地理教学内容涉及的是家乡自然和人文环境,如,地质地貌、气候植被、自然资源等,在乡土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进行课题研究,具体过程是
1、确定课题和制定方案
确定研究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第一步,课题的确定,关系到学生积极性的发挥。乡土地理内容丰富多彩,自然、环境、经济、旅游各方面。确定研究课题要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考虑研究的创新性的价值性,课题要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课题确定后,要认真制定课题方案。考查课题背景,设计课题研究步骤和方法。确定研究分工,预算研究经费,考虑研究规划,预设研究结果
2、收集和整理信息资料
制定好课题方案以后,收集和整理信息资料,具体实施的课题方案,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并进行筛选取舍,整理归类,为课题研究提供数据和证据,通过判断推理、归纳演绎进行研究分析。利用电子表格对数据进行统计,制作成形象直观的图表。[6]
3、交流课题研究成果
学生对资料分析,得出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交流展示课题研究成果。[7]写作调查报告或研究论文、开展辩论会、建立研究型学习网站等。也可以把研究得出的建设性结论提交给政府的相关部门。[8]
总之,开展初中学生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亲身感受家乡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加强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发展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9]增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念,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10]
参考文献:
[1]尹后庆,研究性学习若干问题的思考,上海教育,2011
[2]杨慎德,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与乡土地理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10
[3]柯志坤,,浅淡初中地理课中的乡土地理教学,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2)
[4]王璐,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研究,河南大学,2013-05-01
[5]李琳,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河南大学,2013-05-01,
[6]杨光生,信息技术与农村中学乡土地理教育有效整合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2-06-01
[7]李宣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华中师范大学,2012-05-01,
[8]邓庆红,我国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的发展对策研究,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9-15
论文关键词:英语语言学 教学 途径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英语语言学》课程的一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了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及挑战,以期能够发掘影响本课程发展和学生学习的内外因,从而能找到具有针对性的解决途径,达到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的目的。
《英语语言学》课程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5) 规定的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绝大多数的高等院校都在英语专业高年级中开设了《英语语言学》课程。然而长久以来,语言学课程却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尽管教师及学生都认识到此门课程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课程本身理论性较强,比较晦涩难懂,而教师又一般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此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堂学习的效果都不尽理想。但是也一直有学者或者教师对语言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做探究,并提出了一些较有针对性的尝试性的解决途径,如潘之欣(2002),王扬(2004),白郁(2007),鞠玉梅(2007)等。然而在众多的著述中,除潘之欣(2002)做了调查问卷的实际研究以外,其他的鲜有基于调查或实验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一些内省式的探讨尝试。笔者自2003年起一直担任《英语语言学》课程的专任教师,在较长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对课程存在的问题也有一些个人的看法,于是笔者在自己教学的两个大学三年级的英语专业自然班中做了一项针对《英语语言学》课程的专项调查问卷研究,以期能够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对课程存在的问题,目前教学方法的不足,以及学生们的学习预期及学习困难做出全面的了解分析。
一、研究方法及结果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匿名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64份,实际收回64份。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3道问题,其中1-21奇数问题采用的是选择题,分四个选项;2-22偶数问题是书面问答,分别对1-21奇数问题的选择做出书面的解释,如第1题“经过一年的学习,你认为本门课程_____”a. 非常有用 b. 有用 c. 没有什么用处 d. 说不清楚,当学生做出选择后,会在后面的第2题预留的空白处写出做出上述选择的依据。这种调查问卷的设计方式虽然没有完全按照Likert 五分法进行,但是创新之处在于能直观地获得学生做出某项选择的初衷,从而能最大程度上对学生的诉求和认识做出判断。
由于涉及的问题以及分析较多,限于篇幅本文仅对其中一些较为关键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当被问及本门课程是否有用时(第1题),约有68%的学生(44人)选择了a. 非常有用和 b. 有用。约42%的学生对课程的态度是非常喜欢或者喜欢,选不喜欢的约占26%。约72%的学生对现在的教材(胡壮麟编《语言学教程》第三版)非常满意或者比较满意,不满意者只占9%。约55%的学生对于目前的教学方法感到非常满意或者满意,不满意者占16%。对于任课教师是否胜任目前的课程,约98%的学生(63人)选择了非常胜任或者胜任。约有70%的学生对于设立语言学课程觉得非常有必要或者有必要,只有约17%的学生选择了没有必要。对于课程目前的测试方法,约56%的学生选择接受,约33%的学生选择了不接受或者认为应改变测试方法。当被问及课程应该注重哪些方面时(本问题可多项选择),约45%的学生认为应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约48%认为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约9%认为应注意新成果的介绍,约5%选择其他。约70%的学生认为课程的课堂教学非常好或者好,约20%选择一般,约3%选择非常一般。当被问及对课程的其他建议时,多数学生认为授课时应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尽量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等。
通过上面对调查结果的简单分析,结合以前相关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困扰本课程的一些主要因素是:
(一)学生对课程的喜欢程度。本次调查中约26%的学生选择不喜欢本门课程,这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与潘之欣(2002)的调查结果一致。[1]而影响学生对课程喜欢程度的主要因素还是课程本身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这个结果与潘之欣(2002)也基本一致。[1]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授课时不仅仅要满足于基本知识和理论的解释讲授,而且也要照顾到课堂气氛和讲授的深入浅出,只有让学生听的懂,听的有兴趣,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对课程的认同感。 转贴于
(二)课程的教学方法。本次调查中约16%的学生对目前的教学方法感到不满意,这与王扬[2]、白郁[3、]鞠玉梅[4]等所反映的一致。因此原来那种以课本为主,偏重知识讲授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目前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知识要求。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实际。不仅要使用多媒体课件,而且还要充分调动声,光,电等各种手段,给课堂教学提供最大程度的帮助。
(三)测试方法。本次调查中约33%的学生对目前单纯书面考试的测试形式表示不接受或者希望改变测试方法,这就要求教师采取多元化的考察手段,从多方面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就。除了学期末的笔试以外,教师也不妨在平时多让学生做一些小组讨论,课堂陈述或者也可以给学生们布置一些小的论文作业,内容尽量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并贴近日常语言的实际,这些活动的结果可以计入学生的平时分,这样的话既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增加他们学习的动力。
(四)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次调查中约48%的学生认为课程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授课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多举一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逐步引导学生培养用语言学课程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实例的能力。 语言学知识及理论其实都是对日常语言数据和语言现象的浓缩抽象而已,其实质上是来自于生活,现在我们应该要做的就是再把它们还原到生活中去,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来还原其本质。这样不仅仅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除了上述提到的四个因素以外,另外一个困扰语言学课程的困难就是课时设置的问题。绝大多数的高等院校虽然都在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中开设了语言学课程,但是一般都只开设一个学期,大约32课时,而课时数的不足也制约了教学。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做较大的取舍,只能选取那些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给学生进行讲授,从而造成了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足,教学内容的破碎也制约了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总体把握。有鉴于此,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从2007年开始,将《英语语言学》课程的课时数从32学时调整到64学时,即从原来只开设一个学期增至一个学年。这样的设置不仅仅是增加了课时数,使得教师有比较充分的时间来系统地讲授,而且时间跨度的增长也从另一个方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从实行至今,教学实际效果以及学生实际学习的成效来看,这样的课时设置确实起到了不错的效果,学生对语言学课程的认知程度逐年提高,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考取了语言学方向的研究生。
二、结论及建议
针对其他相关研究以及调查问卷所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学生知识水平的持续提高,对本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要求我们不断更新方法,改变原来那种照本宣科,只注重书本基础知识讲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更新课程的测试方法,更加注重学生平时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测试方法,利用小组讨论,课堂表达,小论文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就进行考核。另外一方面,语言学教师也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广泛涉猎相关资料文献,培养对语言的直觉。语言学中所有的理论其实都来自于日常生活的语言数据或者实例,只是抽象程度较高,因此表面上看来较为晦涩难懂。教师所做的工作就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深入浅出,诙谐活泼的语言和实例来还原语言学的本质,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和提高教学效果,还能从侧面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与学生多互动,相互了解,共同提高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潘之欣.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类课程设置的调查[J].外语界,2002,(3): 47-55.
[2]王扬.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初探[J].外语研究,2004,(5):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