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血压的测量方法及护理

血压的测量方法及护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29 16:31:3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血压的测量方法及护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血压的测量方法及护理

第1篇

关键词:下肢踝动脉;乳腺癌;PICC置管术

乳腺癌治疗方案之一的新辅助化疗(即术前4~8个周期化疗)已经应用于临床,为减少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以及反复穿刺所带来的痛苦,临床上采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经上肢的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等外周静脉穿刺置管[1],其末端定位于上腔静脉,为患者提供中长期静脉输液通路。为避免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水肿及损伤PICC导管,需禁止在手术侧上肢及置管部位部位测量血压及静脉穿刺[2]。对于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的观察,生命体征的监测,如何有效的测量血压已经成为乳腺癌术后PICC带管患者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本实验对我科99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PICC置管患者术前进行测量上肢肱动脉血压及下肢踝动脉血压,对测量值进行自身对比,旨在探索下肢测量血压的准确性与可行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2月~2014年6月我科收治的乳腺癌患者99例,均为女性,年龄29~67岁,平均(44.5±9.6)岁,所有患者采用新辅助化疗方案,入院后常规检查,签署知情同意书之后,行PICC置管术。排除心血管疾病患者;外周动脉闭赛性疾病患者以及四肢功能不全的患者。

1.2实验工具 选用上海上达医用仪表厂XJ300/40-1型台式水银柱血压计,血压计袖带内橡皮袋长24 cm,宽12 cm,外层的布套长90 cm,听诊器及各部件完好备用。

1.3方法 研究对象在测量血压前,休息15 min,心情平静自然放松状态下测量肱动脉及踝动脉血压,从PICC置管后当天,到出院当天,时间为一个化疗周期,为5 d,因为乳腺癌有左右侧之分,所以上肢我们选择未置管的那侧肢体,即乳腺癌健侧,选择与之对应的下侧肢体。

患者取仰卧位,全身肌肉自然放松,裤口宽松,用台式水银柱血压计测量血压,使袖带与心脏水平保持一致。

上肢血压测量:上臂袖带气囊标志处对准肱动脉,袖带的下缘距离肘窝2~3 cm,听诊器放在肱动脉搏动最强的地方,充气至动脉搏动消失,再升高20~30 mmHg,然后缓慢放气,当首次听到清晰而短促的动脉搏动音时即为收缩压,搏动消失时即为舒张压。

下肢血压测量:裤口上挽,露出小腿下1/3,用测肱动脉血压的袖带松紧适宜的缠绕于小腿下部,袖带气囊标志处位于下肢脚踝处的胫后动脉使其下缘在内踝上1~2cm,听诊器位于内外踝连线的中点会内踝外缘[3]。测量方法同上肢。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TATA4.0软件,P>0.05,无统计学意义。数据采用(x±s)表示。

2 结果

乳腺癌PICC置管患者术前同一患者,采用相同血压计、采取相同卧位测量肱动脉血压值与踝动脉血压值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强,即作用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胡纪湘[4]认为:压强与高度有关,高处的压强较小,低处的压强较大。彭聚宝[5]认为地心引力对血液的影响是相同的,在上肢、下肢、心脏都在同一平面时,上下肢的血压是相等的(多发性大动脉炎、股动脉栓塞等特殊患者除外),所以测量血压时,的不同对血压值的监测结果是有影响的。本实验两组测量血压时所采用相同的,即仰卧位,如表1 所示,上下肢动脉血压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袖带气囊的长度与宽度对血压的准确测量有一定影响,气囊的长宽之比至少是2:1,长度应包裹肢体80%以上[5],本研究所采用的水银柱血压计的规格是符合一般成人臂粗的,但是上臂肘部和脚腕粗细相差不大,所以测量下肢踝动脉血压也可以是测量上肢血压的袖带,特殊体型也能使用此法测量。

本研究通过乳腺癌PICC置管患者术前测量上肢肱动脉与下肢踝动脉血压的比较,两组统计数据无差异意义,说明特殊情况下,踝部可以作为上臂血压测量的替代部位[6]。下肢踝动脉测量血压在我科的应用,尤其是针对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既避免了上肢测量对PICC导管及患肢康复的影响,也不需要更换下肢袖带测量,保护了患者的隐私,方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建荣,蔡虻,呼滨.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97.

[2]崔海霞,方卫刚,杨京红.乳腺肿瘤手术PICC置管后血压测量选择部位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8):10-11.

[3]张巧利,李兴革,张建芳,等.四肢血压测量在急诊分诊中应用[J].护理学报,2014,21(7):61-63.

[4]胡纪湘.医用物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8-29.

第2篇

【关键词】 血压; 有创血压监测; 无创间歇性血压测量; 无创连续性血压测量

中图分类号 R4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9-0160-03

doi:10.14033/ki.cfmr.2016.19.089

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单位面积血管壁所施加的侧压力,它是重要的生理指标,反映人体心脏和血管的功能以及全身血容量,是基本的生命体征之一,在疾病的诊断、观察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下面对血压监测方式的发展历程作一阐述,以助于监测者了解和选择适合的测压方式。

1 血压概念的提出

早在公元二世纪,希腊解剖学家Galen就宣布动脉中运载的是血,而不是空气,但他认为肝脏是血液系统的中心。1628年William Harvey在论文《心脏的概念》中更正了Galen的错误,文中提到:“正像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国王一样,心脏控制着整个人体。”Harvey经过对血管的解剖,得出结论是:大量的血液从心脏流出,经过血管流向组织。这些血液不是由心脏产生并在组织中消失,而是从心脏流向组织后又从组织流回心脏,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循环。这就是最早的血液循环的概念。

一个世纪后,英国生理学家斯蒂芬・海尔斯认为Harvey提出的稳定的血液循环实际上是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的。1733年海尔斯对狗、羊、鹿、马等动物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后,提出血压的概念。他在论文中描述了他的实验过程:将一个细小的铜管插入一匹马的动脉中,铜管上垂直安装一个9英尺长的玻璃管。血管中的压力在玻璃管中形成了一个高8英尺3英寸的血柱,马心脏的跳动使血柱上升和下降2~4英寸,最高处的压力反映了心脏的收缩,最低处的压力则反映了全身血管对血流的阻力。

2 血压监测的发展历史

海尔斯提出了血压的概念并进行了最早的直接动脉血压测量。1823年,法国生理学和物理学家J.-L.-M. 泊肃叶使用水银测压计接上充满抗凝血剂的动脉插管进行实验动物的动脉血压测定。1847年,德国生理学家C.F.W.路德维希使用U形管水银测压计,一端与实验动物的动脉相连,另一端水银柱上加以浮标,上有描记笔尖在转动的记纹鼓上持续记录动脉压的波动变化。这是血压监测记录的一大进展。现今在一般急性动物实验中仍广泛使用直接动脉血压测量法,但因对身体有严重伤害,故不能用于人的血压监测。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在临床广泛应用的只有不破坏血管,在血管外部间接测定血压的方法。成为现代血压测量的技术原形的是1876年Marey提出的恒定容积法[2]。1880年,捷克生理学家兼医生巴奇发明了间接测量人体血压的方法,他的测量方法是:用充满水的橡皮球压迫手臂血管,同时用手指按摸被检者的脉搏来确定血压值。该方法的优点是不对人体造成伤害,缺点是测得的桡动脉血压很不准确。1896年,意大利医生利瓦・罗西改进了巴奇的方法,他用橡皮压脉带绷扎上臂,橡皮压脉带连接橡皮球,充盈向血管施加压力、空虚橡皮解除压力,同时切诊受检者的桡动脉脉搏,以此确定动脉血压,这已经很接近现代水银血压计测量法了[3]。1905年,俄国医师柯罗特科夫发明了柯氏音听诊测定法,他使用测压计与能充气的袖袋相连,将袖袋绑在受试者的上臂,然后打气到阻断肱动脉血流为止,再缓缓放出袖袋内的空气,当袖袋压刚小于肱动脉血压时血流重新开放,冲过被压扁动脉时产生了湍流,引起振动声(柯罗特科夫氏音,简称柯氏音),利用放在肱动脉上的听诊器就能听到这个声音,这时测得的是心脏收缩期的最高压力,称为收缩压。继续放气,柯氏声加大,当声音变得低沉而长时,所测得的血压读数,相当于心脏舒张时的最低血压,称为舒张压。当放气到袖袋内压低于舒张压时,血流平稳无阻碍地流过血管,柯氏声就完全消失。此后,柯氏音听诊法与水银血压计、袖带一起组成了目前临床血压测量的金标准[4]。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America Heart Association,AHA)再次确定水银血压计、袖带听诊法是“人和实验动物血压测量的建议”中间接血压测量方法的“金标准”[5]。1973年,第一台压力表手动电子血压计由欧姆龙公司发明,其原理是利用麦克风代替听诊器检测柯氏音[6]。1980年,通过臂带加压后,由传感器测出的与心搏同步的压力波动的示波法测量血压成为无创血压监测的新的里程碑,成为至今仍为广泛使用的方法。

3 现代血压监测的分类

现代血压监测根据对测量者是否造成损伤,分为有损监测和无损监测[7],又称有创血压监测和无创血压监测。有损监测直接测量血管内压力;无损监测一般是通过对相关特征信号进行分析处理来获得血压值,间接通过血流来反映血压,它可进一步细分为间歇性测量和连续性测量。间歇性测量的两次血压值测量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连续性测量则可以实时跟踪血压的变化。

3.1 有创血压监测

虽然最早的血压测量是有创动脉血压测量,由于对身体有严重伤害,故未广泛用于人的血压监测。但是人类探索和创新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技术和设备也在不断的更新发展,经历了简单的水银或动脉压力表(弹簧血压计)方式测压的阶段。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电子机械的发展,电子压力换能器的出现使有创血压监测技术得以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电子压力换能器是一种可以对压力快速变化做出电阻反应的固态装置,弹性元件、电阻应变片和惠斯通电桥是压力换能器的主要构成部件。将套管针置于动脉血管内,连接延长管,导管内液体将血压传导到压力传感器,弹性元件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弹性变形,使粘贴在它表面的电阻应变片也产生跟随变形,其电阻值发生变化,再经惠斯通电桥把电阻变化转换为电压信号[8],最终将其转换成数字和波形,显示于监护仪屏幕上[9]。它的基本特点就是需要进行动脉穿刺,建立与压力载体连通的通道,依赖于生理盐水将压力传递到外部的测量传感器上,进行压力数字信号的处理。因此,为了确保取值的准确性,监测标准要求保证动脉测压系统的灵敏性、稳定性、线形和适当的频率反应[10],在监测的过程中应有效的管理冲洗装置、传感器和连接管道,测压装置管道内充满抗凝液,各管道连接紧密,无漏气、漏液,防止空气进入管道系统和动脉[11]。

有创血压监测的优点是能迅速、直接敏感地反映瞬间的动脉血压变化,是持续动态过程,所以对于血管痉挛、休克、体外循环的患者,其测量结果更为可靠,患者的低血压状态可更准确地反映出来,而且准确、直观地显示为持续的动态过程和变化趋势[12]。但它的局限在于对机体有一定的伤害性,为侵入性监测手段,操作不当会引起血栓形成、栓塞、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有创血压监测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广泛应用,我国在这方面起步稍晚,该技术在麻醉手术中和ICU应用较早和较成熟,目前在其他学科领域也在不断的应用开展,如新生儿监护和烧伤病房等过去较少应用的领域[13-14]。

3.2 无创血压监测

3.2.1 无创间歇性血压测量 无创间歇性血压测定原理方法有振荡法和柯氏音法。目前国内外公认的多参数监护仪中采用的无创血压自动测量方法为振荡法,与柯氏音法相比,振荡法更具有优越性,其省去了一个脉搏拾音监测单元,避开了外界声音振动的干扰,重复性较好,测量误差可以减少到5~10 mm Hg以下。监护仪无创血压测量从结构上说一般由袖带、充放气控制、压力传感器、数据分析显示等几个部分组成,影响以上几部分都会造成测量值不准确,如严重的休克和心律失常、血压过高或过低、心率过快或过慢、患者运动等。此外,无创血压测量的精确度还受心输出量、血容量、动脉管壁弹性、血液黏稠度、外周阻力、监护仪的工作状态、袖带大小和松紧程度等因素的影响[7,15-16]。

与有创血压监测相比,无创间歇性血压测量法的优点为:无创伤性,重复性好,省时省力,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因此使用安全方便。缺点在于不能反映瞬时和持续的血压变化,肢体活动或压迫袖带会影响血压的测量结果,在休克状态下可能会提供不可靠的较高的压力值。测量过于频繁、测压间隔太短、时间太久会引起肢体缺血、麻木、骨筋膜室综合征、皮肤紫癜等并发症[17-18]。

常用的无创间歇性血压测量仪器有:多参数监护仪(血压计)、台式水银柱式血压计、袖带式电子血压计、腕带式电子血压计和指套式血压计[4,19]。目前,血压测量的标准位置仍是上臂,因为距离心脏越远,动脉的收缩压越高而舒张压则越低,因此腕部和手指测量血压的仪器检测虽然方便,但仍认为不够准确[20],所以比较适合作为家庭自测血压计使用[21-22]。而多参数监护仪(血压计)与台式水银柱式血压计、袖带式电子血压计所测得的血压值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以互相替代,由医护人员在标准条件下按统一的规范进行血压测量。

3.2.2 无创连续性血压测量 无创连续性血压测量操作简便、无创伤性,可及时反映血压的变化,目前主要方法有:(1)恒定容积法:1973年Penaz首先报道采用伺服指脉测压仪进行连续血压监测,20世纪80年代初制成商品后应用于临床。该仪器于食指或拇指第二节置指套,发射透过手指的红外线,由光检出器接收,手指体积描记器则连续测量指动脉的直径大小,经过伺服控制系统的反馈环路和微机系统后于屏幕上显示脉搏波和血压的数值。该仪器主要缺点是当动脉收缩痉挛时,外周动脉血流受到影响导致测量失真。(2)动脉张力测量法(arterial tonometry):其原理是在桡动脉部位安装特制的压力传感器,其内部有31个独立监测性能的微型压力传感器,通过电子系统确定传感器在桡动脉上的最佳位置,取得动脉搏动的信号。缺点是测压的准确性在传感器受到碰压或位置移动时会受到影响。(3)动脉延迟检出法(pulse wave delay detection):是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如手指、前额)安置2个光度测量传感器,对动脉波延长的部分进行延迟检测。该方法与动脉张力测量法一样需用标准的NIBP法校对。(4)多普勒法(Doppler):根据多普勒效应原理,通过探头测出充气袖带远端动脉壁运动的声波频率,从而间接测量血压。其突出优点是在小儿和低血容量状态下测量血压较准确,缺点是不容易准确测定MAP和DBP,准确性还受多普勒探头的位置变化影响。(5)CNAP? Monitor500连续无创型血压监测系统:该系统由奥地利CnsystemsMedizintechnik公司研究开发。构成为CNAP双指套传感器、固定于上臂的CNAP控制器及用于定标的无创血压测量袖带。基本原理是袖带血压测定的金标准、指套传感器的血管卸载原理以及专利的VERIFI运算法则,可瞬时、准确、连续地显示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反映每个心动周期的血压变化,可通过压力波形估计心肌收缩力与心输出量以及血容量。并且通过间断测量无创肱动脉袖带血压(可调节间隔时间为5~60 min),对其连续性血压测量进行校准,从而使测量更准确。可弥补无创袖带和有创每搏连续血压监测两种方法的不足,又具备它们的优点。目前该系统获得了奥地利国家最高科学奖,通过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欧盟CE和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认证,是美国宇航局(NASA)指定使用产品,获得世界范围内的医疗及科研机构的广泛使用。另有学者认为该系统的精确性和人种人群适用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完善[23-24]。国外文献报道该系统的临床应用适应证与有创每搏连续血压监测相同,以麻醉手术与重症监护病房(ICU)为主,也适合用于各种危重症患者的转运和生命体征监测[25-28]。禁忌证包括:(1)手指残缺不全者不能正常测量;(2)严重末梢血液循环差的患者,无法通过设备系统自动的PI检测(手指动脉渗透信号质量参数);(3)严重心律失常患者。临床使用也发现不适合用于以下情况:严重低血压、休克、快速型心房颤动或其他明显的心律失常及不能控制肢体活动和躁动的患者[29]。

4 总结与展望

每种血压测量方法均有其优缺点,目前尚未有涵盖各种条件下的完美的测压方式,监测者应根据使用条件和监测对象选择最为合适的方法。科技的进步使血压监测的方法和设备越来越便捷和先进,如三星公司近期从俄罗斯开发者手中收购了三个有关“激光散斑干涉”技术的专利。以后手机、平板机、可穿戴设备等整合该技术后,直接对准用户手腕扫描一下,就可以获悉血压、心率、血流速度、脉搏等生命体征,甚至可以检查皮肤状况。当然普通用户可能不需要如此详尽的医学指标,但一方面可以在消费级产品上推出简化版,另一方面则可以在一些便携式的健康检测设备上加入完整版供医生和健康专家使用。此外,我国的科技工作者也在完善血压测量方法方面获得一定的成果[30-31],希望不久能广泛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 Cong Luo,Tingyu Li,Xiaoli Quan,et al.A new algorithm of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 based on oscillometric method[C]//Automation Congress,2008.WAC 2008.World.IEEE,2008:1-4.

[2]贾新泽.无创血压测量方法的研究[J].山西电子技术,2006,5(2):75-77.

[3]孙玲,赵全国.间接测量血压法的发展[J].中华医学史杂志,2006,36(3):168.

[4]吕玲春,韦铁民.血压测量的进展[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6,6(5):25-26.

[5]苏海.重视血压测量的规范操作[J].高血压杂志,2005,13(10):597-598.

[6]廖容,彭锐.无创血压监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0,17(11A):20-22.

[7]龙烁,薛娟.监护仪无创血压监测与影响因素[J].医疗装备,2014,27(7):102-103.

[8]邓小明,姚尚龙,于布为,等.现代麻醉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714.

[9]田宝钉,郭旋,陈丽哲,等.昏迷患者监测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的临床意义[J].临床误诊误治,2008,21(11):31.

[10]余守章,岳云.临床监测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9.

[11]董云春,周翠萍,徐春华,等.重症患者有创血压专项操作护理及监测[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2):41.

[12]林小红.休克早期患者有创和无创血压监测的比较[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3):265-266.

[13]方建中,柳国胜,吴立文,等.有创及无创血压监测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的应用对比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3,26(4):252-255.

[14]姚苗,王燕萍.有创血压检测在抢救大面积烧伤患者中的应用[J].北方药学,2013,10(12):120.

[15]李建林.多参数监护仪的测量原理及正确使用方法[J].医疗装备,2008,21(3):13-14.

[16]方河炎,刘曼芳,郑峰.监护仪无创血压质量检测的评估与推广[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3):18,71-72.

[17]陈斌,金桂华,乐明虎.无创血压监测致骨筋膜室综合征1例[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2):320.

[18]田桂萍,蔡小林.持续无创血压监测致压力性紫癜的预防及护理[J].甘肃医药,2012,31(9):716-718.

[19]吕立珍,赖丽英,周翠先,等.四种常用血压计检测结果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0):83-84.

[20]包芙蓉.腕式电子血压计与上臂袖带式血压计测量结果的对照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2):271-272.

[21] Pickering T J,Hall J E,Appel L J,et al.Recommendations for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 in Humans:An AH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Council on High Blood Pressure Research Professional and Public Education Subcommittee[J].Journal of Clinical Hypertension,2005,7(2):102-109.

[22]田丽平,张鸿飞,徐世元,等.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在全身麻醉中应用的有效性[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5):801-803.

[23] Jagadeesh A M,Singh N G,Mahankali S.A comparison of a continuous non-invasive arterial pressure(CNAP?)monitor with an invasive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monitor in the cardiac surgical ICU[J].Ann Card Anaesth,2012,15(3):180-184.

[24] Gayat E,Mongardon N,Tuil O,et AP? dose not reliably detect minimal or maximal arterial blood pressures during induction of anaesthesia and tracheal intubation[J].Acta Anaesthesiol Scand,2013,57(4):468-473.

[25] Schmid M,Prettenthaler H,Weger C,et al.Evaluation of a novel automated non-invasive pulse pressure variation algorithm[J].Comput Biol Med,2013,43(10):1583-1589.

[26] Biais M,Stecken L,Ottolenghi L,et al.The ability of pulse pressure variations obtained with CNAP? device to predict fluid responsiveness in the operating room.[J].Anesthesia & Analgesia, 2011,113(3):523-528.

[27] Ilies C,Bauer M,Berg P,et al.Investigation of the agreement of a continuous non-invasive arterial pressure device in comparison with invasive radial artery measurement.[J].Bja the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2012,108(2):202-210.

[28] Hahn R,Rin?sl H,Neuner M,et al.Clinical validation of a continuous non-invasive haemodynamic monitor (CNAP? 500) during general anaesthesia.[J].Bja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2012,108(4):581-585.

[29]李康,霍勇.新型每搏即时连续无创血压监测技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3,21(6):396-398.

[30]白丽红,王成,文苗,等.基于脉搏波传导时间的连续血压监测系统[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14,33(4):221-225.

第3篇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高血压的发病率有一定差别,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欧美国家的发病率最高,而目前我国等亚洲国家高血压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我国18岁以上的高血压的发病率已经上升到18.8%,其中老年人的患病率更是大幅度上升[1]。因此,高血压的诊治仍是一活跃领域,而心理护理在高血压的诊治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该研究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1]。

1 高血压的概述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静脉压升高为主要特征,或是一种没有明显自觉症状,仅以血压持续超过140/90 mmHg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病,也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主要并发症有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和慢性肾脏病等。根据我国2011年底公布的《中国高血压测量指南》3,目前主要应用诊室血压、动态血压监测、家庭自测血压3种血压测量方法,诊室血压准确性较好,是高血压诊断治疗评估较为客观常用的标准方法。动态血压可以监测患者在日常生活状态下的全天24 h血压信息,家庭自测血压可以监测患者常态下的白天血压,获得短期和长期血压信息;这2种血压测量方法得到的测定值已经逐步成为制定高血压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2]。

1.1 高血压的病因

高血压的病因并不明确,但与年龄、肥胖、摄入食盐量、遗传等因素有着极大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以40岁以上者为甚。脂肪、糖类等高热量食物的摄入量增加和运动量的减少导致肥胖人群的发生,而肥胖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腹部脂肪的堆积,明显提高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有研究显示钠盐摄入量过多可显著升高血压,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膜的去极化,使血管反应性增强,血管内血容量升高,血压也因此升高[3]。而大约半数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具有家族史。

1.2 高血压的症状

校医院门诊就诊的高血压患者大部分为缓进型高血压患者,早期多无症状,只是在精神紧张、情绪有波动、过度疲劳、气候变化后会感到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等不适症状,血压也仅在体检时发现有所升高,但随病程进展,血压持续升高,脏器将逐步受累。表现为心功能的失代偿,最终造成心力衰竭。肾小动脉在长期高压的影响下发生硬化,肾功能有所减退,引发夜尿,多尿,尿中含蛋白,管型及红细胞,严重者出现氮质血症及尿毒症。而血压的急骤升高,可引起剧烈的头痛,造成视力障碍,患者恶心、呕吐、抽搐、昏迷、一过性偏瘫、失语等[4]。

1.3 高血压的诊断

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凡正常成人收缩压应小于或等于140 mmHg,舒张压≤90 mmHg,即收缩压在141-159 mmHg之间,舒张压在91~94 mmHg之间,为临界高血压。而高血压的诊断,须以多次测量血压的结果为准,至少应有连续2次舒张压的平均值在90 mmHg或以上才能确诊为高血压。仅一次血压升高者尚不能确诊为高血压,但需要随访观察。而根据血压升高的不同,高血压又分为3级:1级高血压(轻度):收缩压140~159 mmHg;舒张压90~99 mmHg。2级高血压(中度):收缩压160~179 mmHg;舒张压100~109 mmHg。3级高血压(重度):收缩压≥180 mmHg;舒张压≥110 mmHg。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5]。

2 校医院门诊高血压的治疗

校医院门诊对于高血压的诊断、治疗和防治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每一位门诊高血压患者均做全面的体格检查,必要时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头颅CT、心脏彩超、血糖、血脂、肝功、肾功等检查,同时要求进行全面明确的病史回顾。仔细查找病因,对症治疗并发症,改善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因人而异,制定出合理的个性化诊疗方案。

2.1 降压药物的使用及使用原则

对于血压持续升高不降者要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目前,常用的降压药物主要有5大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拮抗剂,血管扩张剂,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利尿剂,但是单药的治疗可能需要较大剂量,导致药物依赖性的发生,而低剂量联合用药可起到增效作用,使血压控制在最合适的稳定水平。校医院对于大多数无并发症或合并症的门诊高血压患者,一般单独或联合应用各类降压药,对每个患者定制合理的降压方案,确定后保证患者长期、按时服药,不随意停止服药或改变用药方案,在血压稳定1~2年后才根据具体病情调整用药,按时复查。首先考虑选用利尿剂、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中的一种药物,无效时可采取联合用药,两种药物并用,从小剂量开始,有效为止,若无效则考虑3种药物联合使用[6]。

2.2 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疗法是治疗高血压的基本措施,主要包括调整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适量参加体育运动,增强体质。

2.2.1 合理饮食 指导患者正确饮食,调节血糖、血脂和体重,鼓励低盐低脂清淡饮食,控制给予42~84 kJ/kg,饮食中保证含有1/3的动物性蛋白质,严格控制脂肪摄入量,适当增加蔬菜、水果等摄入量,增加纤维性食物的摄入,同时饮食中严格限制钠盐,避免体内水钠潴留,严禁烟酒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合理补钾补钙。

2.2.2 适当运动 建议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及个人喜好制定不同的运动方式,如采取慢跑、步行、骑车等有氧运动方式,每天适量运动来促进高血压疾病的缓解。有研究表明,适当的有氧运动能够使收缩压降低3.8 mmHg,舒张压降低2.6 mmHg,且利于患者舒缓精神压力,增强自身抵抗力,增加机体产热,促进脂肪分解及肌肉蛋白的合成,降压效果明显[7]。

2.2.3 减轻精神压力 医护人员要用恰当的方式与患者沟通,耐心介绍高血压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可能引发的并发症,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和理解,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的精神压力,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 校医院门诊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

高血压是一种典型的心身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由于单纯的药物治疗并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近年来,心理护理逐渐成为控制高血压的有效辅助手段,在促进高血压治疗的同时减轻患者的焦虑,缓解其负面情绪,维持患者的心理平衡。这就要求,医护人员首先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赢得患者的信任。其次,针对各种治疗、检查,医护人员都要做出必要的解释和健康指导。

最后,对每次高血压患者要先做出心理评估,因人而异,选择适当的心理干预方法。对不同患者有针对性地选择沟通、支持、安抚、激励等方法,帮助患者找到自己问题的关键所在,通过与病人进行沟通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增强对疾病的治疗信心,鼓励患者摆脱悲观自卑的心态。

3.1 暗示疗法

每天指导患者练习使用正面的心理暗示,使其养成积极良好的生活态度。

3.2 音乐疗法

在安静的环境中引导患者聆听欢快音乐,并配合深呼吸进行想象放松,稳定高血压患者的情绪。

3.3 心理分析疗法

引导患者直面引发其恐惧的东西,通过倾听其诉说以消除患者对于高血压疾病的恐惧心理,理性面对疾病,增强对疾病的治疗信心。

3.4 社会支持疗法

第4篇

孕妇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对所穿的服装有很多需求,其中舒适度和安全性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在智能孕服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胎心、血压、环境等诸多因素。符合要求的高质量智能孕服应该做到监测孕妇在孕期过程中的各项生理指标。而且,为了更好地保护孕妇,要能够及时对孕妇采取护理措施。

一、智能孕服监测的内容及方法

从孕服的特殊设计结构和实际的使用需求角度出发,从孕妇的生理特征指标和服装的系统参数信号等方面进行信息的采集和监测。

(一)智能孕服测量要素分析

孕妇服装设计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孕妇的各项生理指标信息传送到服装的信息传感器中,通过对孕妇服装的参数信息进行实时监测而方便为孕妇提供及时的护理措施。在各种测量要素中,孕妇的体温变化是胎儿和母体的身体状况的最佳诊断书,血压作为人体的重要生命特征,维持着人体血液的正常循环。而在整个孕期护理过程中,心率则是决定胎儿是否健康的关键衡量指标。综上,血压、心率、体温成为智能孕服测量的重要因素。

以下再从孕妇身体与服装的热湿程度关系及孕妇服装的款式、材质等外在影响因素进行探析。

1.热湿影响因素。涉及孕妇的体温变化与服装的透气性及智能服装所能控制的温湿度参数范围。通常情况下,对孕妇服装的热湿舒适性的研究主要基于“服装―人体―气候”系统模型。

2.孕服的款式。孕妇主要需要经历孕早期、孕中期和孕晚期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孕妇的形体特征变化比较明显。根据不同的孕期阶段设计合适的款式,可以极大提高孕妇服装的舒适度。

3.孕服的材质。作为一种特殊的服装,孕妇服装尤其是智能孕服对服装的材质要求比较高。在材质的选择过程中应注意多采用无污染的天然纤维等生态面料,如大豆蛋白、甲壳等生态面料。

(二)智能孕服测量手段

1.体温监测。在体温监测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孕妇的实际情况而选择恰当的测量方法。因为孕妇一般行动较为缓慢,在测量的过程中也不易脱衣,因而不便对腋下和进行测温,而且如果对进行测温,则会对胎儿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可以采用智能温度传感器进行温度测量。

2.胎心测试。传统的心率测试一般都是采用人体脉搏信息处理法,即在一个脱机系统中进行人体脉搏信号的采集和运算等操作。而现在采用一种新型的胎心测试方法,通过一种专门的硬件设备采集人体脉搏信号,再联机将信号上传。考虑到孕妇的脉搏信号一般比较弱,采用微型硬件系统进行胎心测试可以满足运算速度及准确性方面的需求。

3.血压测量。血压测量装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监测母体在孕期中的血压情况,以便在出现突况时能对孕妇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一个简单的血压监测系统可以实现:

(1)对孕妇的血压进行实时监测,并实时显示监测到的信息数据,测试的误差可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2)在监测的终端显示器上可以有血压的上下限值,超过了此限值系统会有提示,而且这个上下限值是可以调整的。

二、基于孕期监测功能的智能服装设计考虑因素分析

(一)信息科技信息探析

基于孕期监测功能的智能型服装设计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信息技术在孕妇服装设计过程中的应用。采取服装与微电子元件和智能元件有机结合等方式,使服装能监测到孕妇体内的变化,以便采取更好的护理措施。在信息科技的运用过程中,通过对人体生理特征的监测,能够预防孕妇所处的各种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从而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二)材料复合因素探析

材料是服装设计的基础,作为一种特殊的服装,孕妇服装对材料的选择更加谨慎,所以,材料设计是服装设计的重要环节。材料复合主要是通过微胶囊化加工等手段从而实现材料的多功能化。在目前采用的材料中有形状记忆材料、光学纤维等材料,而且有的材料设计利用到面料分层系统,利用多层面料系统设计的方法可以使孕妇服装更加舒适安全,最大限度地满足孕妇的需求,保证孕妇健康。

三、智能孕服设计原则

(一)满足应用需求

孕妇服装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孕妇的需求,从而给服装厂商带来利润。因此,在设计之前,应该对市场需求进行充分的调研。可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建立决策树模型、文献分析等方式进行数据分析。孕妇服装在应用调研的过程中应该更加细致和全面,所采用的调查方法也应更加科学。通过调研了解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户的喜好,从而设计出更有价值的服装。

(二)确定安全隐患

安全因素是孕妇服装设计考虑的重要因素。安全隐患包括服装固有的和外界对孕妇的伤害两大因素。服装固有的安全隐患主要是由服装的材质及服装的加工两方面因素决定的,而外界的因素主要是孕妇所处的环境对孕妇影响。只有确定安全隐患的因素,才能对症下药,因此,应对孕妇服装设计过程中的安全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

四、总结

第5篇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8(b)-0005-02

Blood Pressure Changes Features and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Diabetic Nephropathy in the Hemodialysis Course

XI Qing-xia, ZHENG Li-yan

Hemodialysis Room, Rizhao Central Hospital, Rizhao, Shandong Province, 2768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blood pressure changes features and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diabetic nephropathy in the hemodialysis course and study the corresponding nursing measures. Methods 8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diabetic nephropathy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6 to January 2017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oth groups adopted the hemodialysis, and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routine nursing,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ed the targeted nursing, and the blood pressure levels and occurrence of hypotension before hemodialysis, at 1 h and 2 h after hemodialysis. 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hypotens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4.65% vs 18.60%),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Diabetic nephropathy; Hemodialysis; Blood pressure

糖尿病肾病患者在行血液透析过程中存在一些特定变化特征,其中最常见的为低血压。据相关研究报道,糖尿病肾病患者在行血液透析的过程中低血压的发生率达20%~50%,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血液透析的顺利进行[1]。该案选取了该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所收治的8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血压变化的特点,并提出了相应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86例该院所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确诊,知晓该案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意识障碍、凝血功能异常、精神疾病及相关病史等患者。依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男29例,女14例;年龄43~82岁,平均(61.6±9.5)岁。观察组男28例,女15例;年龄42~83岁,平均(62.1±10.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血压测量方法 于血液透析前测量患者血压,并依患者体质量、脱水情况等,及时调整透析速度,尽量使患者透析1~3 h后的脱水量保持一致。透析过程当中分别于透析1、2、3 h各测量1次患者血压,并计算其平均值。

1.2.2 护理方法 于血液透析过程中给予对照组患者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以针对性护理措施,方法如下:①心理护理:主动、积极与患者沟通,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病情相关知识,鼓励患者多与他人交流,以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认真回答患者问题,以消除患者疑虑。②饮食护理:给予综合性营养护理,嘱患者多进食蛋白含量较高的食物,及时补充水溶性维生素,以加强机体营养,同时保证微量元素的摄入。③病情观察:加强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面部表情,倾听患者主诉,重点观察患者血压变化情况。④低血压:嘱患者立即平卧,给予吸氧,停止超滤、降低血流速度、给氧并及时汇报给医生,必要时可给予患者20 mL50%GS溶液和0.9%NS溶液;调整透析液温度,使其保持在35~36℃,以使患者机体血液正常回流,适当加入儿茶酚胺分泌量,以提高患者血压;每1 h为患者测量1次血压,若患者血压明显下降,则应30 min测量1次。⑤高血压:严格限制水、钾、钠的摄入;给予患者心理抚慰,缓解患者紧张情绪;遵医嘱给予患者药物,并行低钠透析;给予超滤及充分透析,并及时调整体质量;定期监测患者血压,了解其血压变化情况并给予控制。⑥低血糖:及时补充糖分,让患者吃糖果或含糖量较高的食物;给予患者用药及饮食指导,并依患者实际情况调整胰岛素及降糖药的用量;若在透析过程当中发生低血糖,可适当给予患者40~80 mL的50%葡萄糖。⑦并发症:进行透析时,患者可能会发生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对此护理人员应及时调整超过滤量;对患者行健康宣教,使其在进行透析时尽量保持体质量变化不超2 kg。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透析前、透析1 h、透析2 h和透析3 h的血压水平及低血压的发生情况。透析过程当中,若患者收缩压下降超4 kPa或低于12 kPa则判定为低血压。

1.4 统计方法

利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以[n(%)]表示计数资料,并利用t检验和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的血压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透析前血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透析1、2 h和3 h的血压变化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低血压的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2例发生低血压,低血压的发生率为4.65%;对照组患者8例发生低血压,低血压的发生率为18.6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4,P

3 讨论

伴随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现糖尿病肾病患者在行血液透析的过程中已很少发生心衰或高血压情况,现低血压的发生仍未得到抑制。分析其原因:①患者存在心脏病理性变化或贫血情况,致外周血管呈舒张状态而引起低血压;②患者存在自主神经病理性改变,使得神经内、外膜和肾小球营养血管发生硬化,致血容量下降,静脉及小动脉收缩困难也会引起低血压;③透析时患者进食也会引起低血压[2]。为此,分析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过程当中血液变化特点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相应护理措施的实施对于患者的早日康复也具重要作用。

第6篇

【关键词】 自然分娩;产后出血;预防;护理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4.163

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失血量>500 ml, 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 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其中发生于产后2 h内占70%, 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及凝血功能障碍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这些原因可共存、相互影响或互为因果[1], 其中宫缩乏力占产后出血的90%, 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是因为子宫不能正常收缩, 从而不能关闭胎盘附着子宫壁处血窦而至出血过多, 宫缩乏力可因产妇精神过度紧张、对分娩恐惧、产程延长使体力消耗过多造成;胎盘因素:如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宫缩感染等, 可使子宫肌水肿和流血, 影响收缩。子宫因素:子宫肌纤维过分伸展, 子宫肌壁损伤, 子宫病变, 均可影响子宫收缩。药物因素:临产后过多使用镇静剂、麻醉剂。因此根据临床表现, 明确原因, 准确估计出血量, 及时正确的制订治疗和护理方案, 及早预防和控制产后出血, 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的关键。现将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12月675例自然分娩中发生产后出血的50例患者(7.41%)。

1. 2 方法

1. 2. 1 资料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方法50例产妇发生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

1. 2. 2 出血测量方法 称重法:将护理垫铺于产妇臀下, 有专用的电子称称会阴垫, 刻度调整为零, 使用后的护理垫称重读数。

2 结果

子宫收缩乏力38例(76%)、胎盘植入10例(20%)、软产道裂伤2例(4%)。分娩年龄18~37岁, 平均分娩年龄26.5岁。出血量500~2100 ml。均抢救成功, 无一例发生严重产后出血。

3 讨论

3. 1 产后出血预防措施 产后出血绝大数部分是可以预防的, 因此做好产前、产时、产后预防护理, 是减少产后出血的关键。

3. 1. 1 产前预防 ①加强孕期保健, 进行系统的产前检查, 积极治疗各种妊娠并发症, 尤其重视肝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症)、血液病等合并妊娠的防治工作。②加强对各级保健人员培训, 提高各级保健人员对危险因素识别能力以及对产后出血的处理能力。

3. 1. 2 产时预防 ①第一产程做好心理护理, 热情接待产妇, 消除孕妇分娩时的紧张情情绪, 安慰产妇并耐心讲解分娩是生理过程, 增强分娩信心, 同时应鼓励产妇少量多次进食, 吃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 注意摄入足够水分, 以维持产妇体力, 密切观察产程进程, 以防产程延长。②第二产程正确保护会阴, 防止软产道损伤, 指导产妇正确使用腹压, 出血高危因素产妇可在胎儿前肩娩出时立即肌内注射缩宫素10 U或缩宫素10~20 U加于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内静脉滴注, 加强子宫收缩, 促使胎盘剥离与娩出及子宫血窦关闭。③正确计算出血量是产后出血防治首要条件, 产科工作者应准确测量失血量, 尤其产时及产后24 h内失血量更为重要。分娩后2 h是高发时段, 应密切监护。

3. 1. 3 产后预防 因产后出血好发于产后2 h内, 故胎盘娩出后, 应在15、30、60、90、120 min监测生命体征, 包括血压、脉搏、阴道出血量、子宫高度、膀胱充盈情况, 及早发现出血和休克, 鼓励产妇排空膀胱, 与新生儿早接触、早吸吮, 以便能反射性引起子宫收缩, 减少出血量[2]。

3. 2 产后出血的护理 ①建立有效静脉通道, 有出血危险因素的分娩产妇建立双静脉通道。②应用缩宫药物, 缩宫素20 U加于0.9%氯化钠500 ml中静脉滴注。缩宫素无效时尽早使用前列腺素类药物。③控制出血, 定时按摩子宫并教会产妇按摩子宫, 及时评价按摩子宫是否有效。用产后积血器收集血液后, 放入量杯, 用称重法测量出血量。④凡有宫缩乏力、子宫过度膨大或PPH史者, 待胎肩娩出后立即肌内注射缩宫素20 U, 胎盘娩出后可给予静脉滴注缩宫素, 经纳入米索前列醇0.4 mg, 垂体后叶素缓慢静脉滴注, 肌内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等促进宫缩[3]。⑤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分娩产妇产前备血。⑥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子宫收缩情况, 认真做好护理记录。⑦提供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支持, 宣传并指导产褥期的康复技巧。针对产妇的具体情况, 指导其如何加强营养, 有效纠正贫血, 逐步增加活动量, 以促进身体的康复。⑧为患者提供安静的环境, 保持平卧吸氧, 注意保暖。⑨出院后, 指导患者及家属注意继续观察子宫复旧及恶露情况, 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就诊[4, 5]。

总之, 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 准确测量产后出血量, 能有效降低严重产后出血率。

参考文献

[1] 谢幸, 苟文丽.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211-215.

[2] 陈梅君. 50例产后出血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13):63-64.

[3] 王红丽.自然分娩后出血的临床分析及护理措施.中外健康文摘, 2014(25):218.

[4] 姚丽新.自然分娩产后出血的护理进展.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26(10):1297-1299.

第7篇

【关键词】 社区护理;高血压;疗效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91-02

高血压史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脑、肾等多脏器结构和(或)功能改变。据统计,我国高血压患病率约为18.6%[1],因高血压而引起的多脏器功能损害,如脑血管疾病、心梗、冠心病等,已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通过加强高血压患者社区护理干预,指导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可以极大程度上控制血压水平升高,降低心脑血管等并发症的发生。因此为积极控制高血压发病率,实现健康老龄化的要求,现对我社区142例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过程与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年7月,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管辖区内1452人进行健康查体,检出高血压病患者25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中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现随机抽取14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5例,女57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56.2±6.4)岁,病程3-10年,平均收缩压(152.3±6.8)mmHg,平均舒张压(92.7±5.6)mmHg。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合并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疾病,所有患者均能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工作。

1.2 护理方法

1.2.1 建立完善个人高血压档案 详细记录患者姓名、年龄、性别、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病史、体征、用药、饮食、运动、并发症发生等情况。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了解患者遵医行为及血压控制情况,并对影响血压水平的高危因素进行合理评估,从而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控制。将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进行细致归纳,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1.2.2 加强健康宣教 定期开展预防高血压健康知识讲座,通过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使患者深化了解高血压形成机制、高危因素及可能诱发的并发症等。并指导患者能够识别危急并发症的先兆表现,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的认知度。必要时可列举相关病例,使患者了解控制高血压的必要性。同时争取家庭成员参与进来,督促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规范化降压治疗。

1.2.3 生活指导 指导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限制钠盐的摄入,补充蛋白质含量高而胆固醇较低的食物,如鱼肉、鸡肉等,多进食钾、钙含量丰富的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品等,同时注意维持低热量饮食,防止因过度肥胖而加重心脏负担,引起血压升高。指导患者戒烟忌酒,切忌暴饮暴食,坚持少量多餐为原则。另一方面,督促患者适当参加体育活动,根据自身健康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形式,如慢跑、门球、太极拳等有氧运动,并长期坚持、量力而行。

1.2.4 心理护理 患者因需长年坚持服药,治疗积极性难免有所下降,且对高血压缺乏较为客观的认知,从而增加了患者紧张、恐惧等消极情绪的发生。护理人员需主动与患者进行耐心沟通,详细讲解高血压的可控性,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增加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1.2.5 用药指导 患者需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选择用药,并对各种药物的作用、用量以及过量服用可能导致的毒副反应等做初步了解。坚持长期服用,切不可随便滥用及随意控制药量等。用药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即先从单一的小剂量降压药开始,经一段时间治疗后,根据血压值适当调整药物剂量。同时学会简单的血压测量方法,以便发生异常时能及时通知主管医生进行救治。

2 结果

经1年随访观察发现,本组142例患者血压水平较护理前得到有效控制,其比较结果,见表1。患者生活习惯明显改善,治疗依从性、对疾病认知度及自我保健意识较护理前亦有显著提高,其比较结果,见表2。

3 小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盐、高脂、高热量、饮酒等不良饮食习惯已成为诱发高血压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据统计,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约2.4亿人,每年约有2.5%新发高血压病例发生,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因高血压而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亦逐年攀升,已发展成为影响我国居民死亡率的首要因素。因此积极控制高血压发病率,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社区护理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护理模式,通过加强对患者日常生活习惯的培养,注重饮食、心理等方面的护理,并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初步掌握预防高血压的基本知识,对控制血压整体水平、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具有重要作用。总之,全面有效控制高血压发病率,不仅需临床方面的治疗,更需通过社区提供更广的护理干预,并建立完善的社区护理体系,从而提高社区高血压人群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第8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筛选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男性,其中年龄在65岁~76岁,平均年龄(71.3±2.1)岁,病程时间1~11年,平均病程时间(5.9±1.3)年,合并冠心病12例,糖尿病10例。所有患者均经动态血压监测确诊为高血压,年龄在65周岁以上,所有患者对本组实验完全知情同意,已通过我院伦理道德委员会审核,排除恶性肿瘤、心肝肾功能不全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使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病情等比较无显著差异,实验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两组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均给予相应的药物降压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行基础护理措施,即临床II级护理;观察组行个体化护理干预:首先建立患者个人健康档案,包括患者基础信息、受教育程度、2周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并对其生理、心理等情况进行评估,其后进行的护理干预措施均基于患者个人健康档案进行个体化护理;①健康教育,加强与老年患者的沟通,将高血压相关知识用图画的形式向老年患者加以解说,制作宣传海报以及定期开展相关疾病知识的健康讲座等;②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耐心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③生活饮食护理,规律作息时间,戒烟限酒,以低盐、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的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品,应少吃多餐;④运动康复,提倡适当的体育活动,需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剧烈活动;⑤药物护理,严格按照医嘱药物剂量应用,同时密切观察疗效;⑥自行血压监测,教导患者正确血压计测量方法,使患者能够自行监测血压指标的变化。干预两个月后统计两组患者护理效果。

1.3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BP、DBP水平;生活质量采用卡氏百分法评分,分数越高则生活质量越高,护理满意度进行自拟问卷调查形式采集,满分100分,分数越高则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处理采用IBMSPSS19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应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比较无显著差异,干预后两组患者SBP、DBP显著降低,但观察组改善效果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