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沉浸式课堂

沉浸式课堂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29 16:31:3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沉浸式课堂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沉浸式课堂

第1篇

1沉浸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于1975年提出沉浸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人们在进行活动时如果完全地投入情境当中,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即进入一种沉浸之状态。这种沉浸体验是人们完全投入一项活动而体验到的整体感受。沉浸理论为游戏教学中的真实情境体验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撑。换言之,在实际课堂中设计良好的教育游戏兼具教育性和游戏性,能够吸引学生沉浸于游戏所创造的学习情境中。这种游戏沉浸能够给学生带来真实的体验,增加其参与教学活动,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课堂学习内容。

2游戏教学及其重要性

英语课堂游戏教学是把游戏活动引入英语课堂的一种教学方式。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1)动机性。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内在兴趣,而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莫过于游戏,从这一层面上游戏教学贯彻了寓教于乐的教育原则,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2)沉浸性,也即体验性。在设计良好的游戏教学中学生能够获得一种真切的体验。而这种学习体验的获得主要是指沉浸于游戏所创造的学习情境中的学生通过有效的运用英语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的真切学习体验,而非空洞直白的知识点。

3游戏课堂组织原则

3.1课前

沉浸理论中提到,挑战和技巧是影响沉浸的两个主要因素,这两者必须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沉浸才有可能发生。具体到游戏教学形式及内容,若挑战过高,学生容易产生焦虑或挫折感;反之挑战太低,学生又会觉得无聊而失去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准备游戏教学时应当注意:第一,恰当性。也即教师要通过了解学生现有水平,确定教学实际目的,整合教材内容,选取难度恰当的游戏任务将教学内容同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有机融合。只有合适恰当的游戏教学,才能够凸显其特有的教育意义。第二,多样性。游戏教学要确保每一位学生的参与。体现在游戏任务的设计上应当难易程度适当,形式多样,满足各个学习梯度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非个别学生的独角戏。比如针对后进生的游戏设计可以采取单词击鼓传花,错误连连看等考量基本知识的识记,而针对善学者,则可适当提高游戏难度满足其对知识的进一步应用。确保每一位学生真实的学习体验,同时也是以人为本教育观在游戏教学中的体现。这点教师在课前准备游戏教学形式内容时,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充分发挥教师在游戏教学中的组织者身份。

3.2课中

游戏教学是否有效很大程度取决于课中的开展情况。故而在课堂中教师应当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有效指导。教师选取的沉浸理论学习任务有一定的挑战性,并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的同时,还要指导教授给他们完成任务的途径和方法,使其专注其中。教师有效的示范,可以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沉浸在游戏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第二,即时反馈。沉浸形成的另外一个因素则是活动的互动性,即随时可以看到努力的结果。只有这种持续的对自身的肯定才会促使其不断挑战新的高度。而这种及时的反馈体现在游戏教学中就是教师要即时的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合理客观正向的反馈,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满足感,不断促进其下一步的学习。具体而言就是游戏教学中评价的设计必须合理客观有效,不管是一个拟声的动画掌声,还是一个加分,还是教师的口头即时表扬,都必须能够进一步服务于学生在游戏教学中的真实体验学习。

3.3课后

教师在课后主要是运用沉浸理论反思游戏课堂的有效性。这也包括两方面:第一,即时反思。顾名思义也即课后反思当堂课游戏教学实施效果,主要是总结归纳得与失,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法,并不断对游戏形式进行调节与再创造,使课堂游戏不断发挥其特有的教育价值。第二,随时反思。也即教师在平时应当培养游戏教学的敏感力,用发现的眼光随时挖掘创新可能的教学游戏素材,并运用于教学实际,做好创造与再创造工作。教师只有不断的对自己的游戏教学进行反思,持续用沉浸式理论要求提炼游戏素材,才能真正培养锻炼自己的游戏教学能力。

第2篇

【摘 要】高考对人才的选拔机制在不断调整,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对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升高,因此提升听说读写各项能力都有必要,而在高考选拔机制下,尤以听力和阅读最为重要,而听力和阅读的迅速提升也较为困难。通过沉浸式学习的方法,利用新兴媒体如微信上面的海量英语资料,让学生一直处在英语的环境中,人为的创造英语环境,在听力阅读方面提升学生的英文水平,从而为其他英文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

关键词 沉浸式学习;听力能力;阅读能力;教学实践

如今的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如何利用教材有限的内容尽可能的让学生学习到最多的英语知识;如何利用课堂内有限的时间,最大化提升学习效率。然而掌握英语的最好方式就是不断地运用,在课堂上才拿出来使用。但是要不断的运用,仅仅依靠教材内的阅读听力材料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反复的使用同样的内容,学生也更容易丧失兴趣。沉浸式学习就是为学生人为的创造英语环境,让学生一直处在其中,在不断的运用英语的过程中掌握重点难点部分。

一、沉浸式学习模式在课内的应用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中之重,能够将教师在课堂上传达的内容完全掌握并融会贯通对绝大部分学生是相当困难的。而课本上的内容是经过精挑细选,听力和阅读选材也是来自英语国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学生来说,能够领会其中的意思已属不易,要让其掌握地道的表达更是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揣摩。教师在课堂上对听力阅读的重难点部分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反复练习,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还可进行联想练习,使学生一直处在这种语言环境中,反复咀嚼重难点,反复消化。

例如在译林牛津版高中英语模块二Unit3 Amazing Peopled的Reading部分The curse of the mummy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布置听力预习课文,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泛听,掌握其大概意思,并在课堂上请几位同学利用presentation的方式介绍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在课堂上,教师先抛出几个问题,如What did they do after opening the tomb? Can we find out the truth of“the curse of the mummy” in the end, why? 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阅读,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当堂读完文章后,由问答形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分析学生对问题回答的角度或达不到位的地方进行重点分析,即我们的沉浸式学习,显示利用教材配套的听力,在教师的带领下逐字逐句听写或复述,在学生们不太理解或者是英文常见搭配出现的地方多次复述,着重强调。对承接上下文的关键地方也是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跟上进度。

二、沉浸式学习模式在课间的应用

学生下课后的课间是零碎的时间块,对于英语这种工具学科来说,学习不在于一次学了多长时间,而是是不是能够坚持学习、坚持复习,因此充分利用时间来进行巩固对学习成果至关重要,而课间的时间短促且有间隔,利用此时间进行复习恰好是符合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的。教师可通过新兴媒体下载与课文相关的课外听力阅读材料,挑选出短材料,方便学生在课间短时间内复习课文材料。

例如在译林牛津版高中英语模块五Unit 1 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的Word Power部分是Adjectives to describe personality,除了课文列出的单词generous, easygoing, ambitious, cheerful, hardworking, trustworthy, impatient, optimistic, sensitive, moody, sociable, indecisive, reserved, lazy, attentive 等等,通过教师找的如VOA慢速英语的描述人物的报道,对刚学习完的课文单词进行复习。这是对单词的复习,若是学习了相关的语法内容,也可向学生进行推荐。

除了对教材内容进行复习,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适当的推荐一下额外的课间训练,如VOA慢速英语对高中生是较好的听力材料,而且新闻报道用词严谨,表达流畅,非常适合培养英语语感的高中生进行听力训练。可在一天的课间仔细听同一则新闻,不需要达到复述的效果,只需听懂,听清,并且学生间自己可相互运用英语介绍自己听懂的新闻。

三、沉浸式学习模式在课外的应用

英语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才能见效的课程,因此在课外英语的学习也不容忽视。教材的内容虽然经过了精挑细选,但也想一些学生还是对这个题材或许不感兴趣,在课外的英语学习中,学生可以选择的余地大得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对学习英语兴趣的提升不可小觑。在课外学生可利用的新兴媒体的形式更加多样,除了老师推荐的英语内容,还有英语电影,英语小说,英语电视剧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来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不仅可以巩固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还能学习到更多的英语知识。

例如在译林牛津版高中英语模块六Unit 2 What is happiness to you? 主要是复习过去时态和将来时态(Overview of tenses2: past and future tense),而在网易公开课上有哈佛的幸福公开课,对于高中生来说,或许听懂这个课是有些困难,但是在网上都有双语字幕,在观看视频时通过双语对照,更容易对Unit 6的Reading部分The search for happiness有更深刻的理解,而其中的地道的英语表达也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在更好的理解的课文的情况下,对于语法的领悟应该也是起到了相辅相成的效果,更容易理解消化过去时态和未来时态的用法。

另外来说,在课外沉浸式学习过程中,学生积累的地道的表达方式,高级的词汇,优美的句子在写作过程中也会有所体现。写作是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全面展示,在沉浸式学习中,除了听力和阅读会得到较大的提升外,英语综合水平的全面提高也会在作文中体现出来。

教师通过新颖的形式将听读综合的沉浸式学习模式应用在教学中,不仅是将教材内容帮助学生咀嚼消化,并将学习英语有效的方法教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状态下学习,更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以听力阅读水平的提升带动其他英语能力的上升,一举多得,从实质上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葵.《中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浅析》.江西教育,2013年Z3期

[2]吴宗仁.《微博辅助高中英语教学模式探究》.教学与管理,2012年31期

[3]周润玲.《媒体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热身中的应用》.中学生英语(高中版),2014年07期

第3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教师培训;主题式;沉浸式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0-0102-02

一、培训背景

哈尔滨市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农村教师免费培训始于2010年,每年组织集中培训一次,一般为36学时。由于哈尔滨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制并不统一,城区为“五四制”,外县为“六三制”,所以,学制的不同导致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上,农村比城市难度更大。而且,通过调研统计,截止到2015年,哈尔滨市农村初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基本无专职教师,所有教师来源均为其他学科的兼职教师,年龄均在45周岁以上。虽然这些教师的学科教学经验比较丰富,但是他们所教学科不同,年龄偏大,缺乏一定的开拓与研究能力,导致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理解不够,实践技能经验不足,课程开设受到了很大的局限。针对这种情况,哈尔滨市从2010年启动此项培训,力求提高农村教师对该课程的理解与认识程度,增强教师的课堂实施能力。

二、培训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1. 项目设计的理念

培训项目在起始时,主要以理论、技术实践学习和听评课三个部分组成。但经过几期后,回访发现,由于理论、技术跟课堂相对分离,教师很难应用于实践。因此,项目开始逐步转变理念,通过先期调研,寻求理论、技术与课堂之间的平衡点,力求把三者作为一个整体,聚焦课堂,着眼于教师培训后的课堂实施能力。

项目采用沉浸式设计,将多个操作技术内容进行主题式设计,根据主题与技术的需要,融入相应的课堂实施手段,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形式,将参训教师带入其中。在这个过程中,亲身体会课程设计的理念、方式和方法,将理论具体化实施到课堂,将技术浓缩进课堂。同时,教师在这种课程实施过程中,能更为直观地了解课程课开发和实施,给教师未来的课程设计和实施提供直接的案例和抓手,使之能够将培训内容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

2. 项目设计的内容和实施过程

项目以“绿色低碳生活”为主题,将多肉植物种植、陶艺、软陶、废旧物品创意设计等技术和研究性学习理论融入主题中。农村有广大的土地种植范围,跟植物相关的主题能够很好地带入未来的课堂教学。而陶艺的入手较为简单,如果学校条件不允许,还可在课堂实施中减掉烧制环节,简化为泥塑。并且在主题造型布景、微缩景观中常用的软陶和超轻粘土等也相对容易得到。同时,还可以加入一些废旧物品创意设计,来弥补主题材料上的限制,保证主题课程的完整化。

植物部分以多肉植物种类、习性、土壤、光照等为内容。为教师提供多种多肉植物,帮助其认识叶插植物的种植和繁殖等特性,用体验和操作来直观地认识这种主题植物。在此环节中融入部分生物和地理学科知识,带教师体验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潜在”应用,帮助他们体验并理解学科知识如何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合,并应用于课堂,引导学生综合使用各种学科知识解决实践问题。

由于参训教师来自多个不同学科,所以培训的第二部分以体验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为主,让教师根据自己的学科设计,体现学科特色主题景观或微缩景观。在设计的过程中,进一步直观地体验学科知识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合点和融合方法。培训的过程不是告诉教师怎么来做,而是在沉浸式的体验中主动去触摸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和课程开发。培训更多的内容是体验与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相关理论的应用,而不是讲解理论,这样对于农村教师来说更容易将理论“潜在”的应用于课堂,取得一定效果后,再去主动将理论进行升华,这种方法也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理念更为贴近,培训的过程完整地采用了综合实践课程的理念,培训活动本身就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

根据教师的设计主题雏形,帮助教师完善主题,让教师体会课堂实施中的主题指导策略。同时,也促使教师针对自己的设计主题互相讨论,吸收主题设计的优点,弥补自己主题的不足,体验研究性学习中的讨论过程和评价过程,建立对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初步认识。

在确定设计方案后,根据方案选择制作材料,以教师自身为主,辅以指导教师的个性化指导,进行最后的作品制作。在这一过程中,培训和检验教师的实践能力,将前期多种材料的制作方法的培训成果应用到主题作品实施中,让教师在实践操作中,进一步体验各种材料的特点和制作方法,培训教师将多种材料综合应用到实践活动中,为未来的课堂转化提供实践操作的基础。

作品完成后,组织教师进行评价,进一步强化研究性学习中的评价反馈环节的应用。在这一培训环节中,教师既是培训的指导者,也是培训的参与者。教师要将之前培训所观察和体会到的评价手段和方法应用在这一环节中。同时,在实践中更能加深对评价方法的应用体会,从而为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实施这些评价方法奠定基础,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完善,使之成为有效的教学环节。

三、培训的反思

培训虽然设计之初以主题贯穿,将理论融入培训过程为主导思想。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由于培训时间较为紧张,教师的学科来源过于广泛,年龄层次较高,加之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理论几乎无任何了解,所以在项目实施时,感觉很多教师对项目的理解还仅仅浮于活动表面,急于完成主题作品,没有更多地去观察和体会培训的过程。培训项目原有的、在实践中体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核心理论的应用目标还没有真正达到。

培训项目在物品的准备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多肉植物种类众多,价格差异也较大,所以考虑到培训成本,准备的植物有限。在实践操作环节中,很多设计主题无法完成,教师并不能每人都进行独立的操作设计,造成在某一特定时段内,教师出现了学习闲置状态,这在项目设计时没有考虑到。

由于这种沉浸式主题培训是第一次将培训项目作为一个整体来操作。所以,对于培训指导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指导教师并没有进行此类培训的经验,加之培训项目组经验有限,导致在培训过程中的指导还存在很大的欠缺。指导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过多地参与教师的设计与制作,对他们能否完成主题作品的关注度过高。以项目组的观察来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参培教师对实践活动的理解,培训的过程性作用还没有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

同时通过培训实践发现,要让主题式项目培训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上发挥出作用,就必须要进行统筹规划,注重生活化、社会化、个性化、时代化。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从本校和本校所在地区的特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衔接,做出完善的计划。有了这样的计划,教师才能够不慌不忙地开展实践活动,也不会陷入走马观花的境地之中。

参考文献:

[1] 徐永军.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建构与实施[J].基础教育,2013(4):75-81.

第4篇

【关键词】大学;教学模式;改革

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要更新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要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分析高校教学模式改革和课程教学现状发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体现不够,教学模式和方法较为单一,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学生被动学习多,利用网络有效辅助学习少。教学改革建设项目还存在着重申报、轻建设、弱应用的现象。

一、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关于教学模式有多种类型,如乔伊斯和威尔根据教学模式理论提出了“信息加工的(认知的)教学模式、人格发展的教学模式、社会交往教学模式和行为修正教学模式”等四种教学模式。谢幼如(2005)提出了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具体有情景探究模式、基于网络课程的个别化自主学习模式、利于网络资源利用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基于网站共建的任务驱动学习模式和基于互联网远程协助学习模式等。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伯尼·马奇(1995)创建了“以个体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网络探究学习模式”,这种课程的教学与万维网有关,所以命名为“Web Quest”(网络探究学习)。在这类课程计划中,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假设情景或一项任务,学生根据因特网上的有关资源,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李华峰(2009)根据建构主义理念,在分析研究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教学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网络数字化环境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主要由“资源整合、情境创设、问题提出、自主探索、课题小结、网上测试和课题延伸”等七个环节组成。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协助作用,体现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协作性学习。

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高校定位的错乱。教学与科研关系的错位,大学教学中心地位偏移,导致教学模式改革动力不足。高校定位是每所高校在社会大系统和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通过横向不同类型的高校和纵向不同层次的高校的比较,结合高校的使命与责任和自身发展的实际,确立其发展的坐标点。我国高校在发展中存在着目标趋同元个性、盲目攀高、重规模扩张轻教学建设等问题。在高校定位研究中存在着对高校定位的前提基础缺乏思考、缺乏对高校定位过程的理论分析等问题。

传统教学模式惯性思维的负面影响。惯性思维是指人习惯性地因循以前的思路思考问题,常会造成思考事情时有些盲点,且缺少创新或改变的可能性。

课程门数多,教材内容厚,给教学模式变革带来时空难度。高校开设较多的课程原因有二:一是出于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通过开设广泛的课程,增加学生的学习机会,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二是科学技术的突飞发展,不断产生新的学科,不得不开设相关课程。但是学生在大学学习四年是一个常数,课程门数的增加,教材内容增多,无形之中加大了大学生的学习负担,也给教学模式的变革带来困难。

教师缺乏深厚的教育专业素养。20世纪后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发展期,大学的数量和规模都在日益扩大。为了适应扩大规模的需要,大学教师队伍不断膨胀,特别是大量青年教师涌人大学任教。这些青年教师学历比较高,一般都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有着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但是,在大量进入大学的青年教师中,经过严格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培养的人数不多,许多青年教师都是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甚至连一点教育学科的知识都没有,更无法谈及他们的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素养,他们的教学基本上是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达到高校教育的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在大学教学模式改革中没能充分发挥效用。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发展和日益普及。为现代大学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

三、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学业指导,促进学生学习模式转变

高度重视大学生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条件建设。在加快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业指导,积极探索课堂现场学习和利用网络不限时空学习有机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自主性、合作性、探究式、批判性和网络化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二)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习得过程的模拟和对教育情境的创设都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如互动反馈式教学、分层次教学等。“在沉浸体验中,我们需要时刻掌握自己的进程,好像音乐家时刻都能听到自己演奏的每个音符,并意识到它是否正确一样”。以互动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沉浸式教学,条件之一要求运用“反馈”机制,进行学习的同步反馈。最敏感的反馈点有两个:眼神和表情。讲课时老师必须实时地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当中获取反馈信息,当发现有异常(无反应、反应过度等)反馈时,应及时调整讲课节奏,使学生从内心与你互动起来.跟着你的思路走。不仅如此,老师要努力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学活动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展开,师生共同探讨、互相启发和提高。同时,教师要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要鼓励学生随时提出问题,对于学生产生的不同观点与见解,教师也应虚心接受。

这样,才能体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获得足够的教学反馈。在不断反馈中让学生产生一种忘我学习、沉浸式的最佳体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互动式反馈犹如一座桥梁架起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使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相辅相成。

(三)与任务型教学相结合

有效的提高学习动机的方法与任务型教学有重大关系:鼓励学习者从完成任务的活动中寻找自我满足,而不是给过多的报酬;让学生参加与他们兴趣有关的和以内容为基础的学习活动。因此,沉浸理论和任务型教学都把学习者放在中心地位,重视学习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沉浸体验是在人们从事一项任务(学习或者工作)的时候产生的,任务型教学是通过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某项任务进行的教学,二者方式相似、便于结合。因此,通过任务型教学来引发学生的沉浸体验应是一种可行的、便于操作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语言的可理解输入为前提和基础,构建各种逼真的交际活动情境与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指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在沉浸体验中有效地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

(四)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

教学模式的变革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教学、网络教学、网络资源学习、网络师生互动都充分利用起来,这样既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又可以使师生开展讨论教学、合作教学、研究性教学,使信息技术为教学模式改革服务。

(五)积极创设第二课堂、拓宽学习环境

我国现代大学教学目标是培养创新性人才,创新性人才不是仅仅靠课堂教学来培养,而往往是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丰富多彩的研究性教学活动、实验活动、实践体验才是磨炼人才的最好的教学模式。

尽管很多时候知识学习仅仅局限于课堂,这种不够理想的现实环境影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真实性和实效性。因此我们认为课外教学活动即第二课堂在教师传递知识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安排、引导得当,它能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激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限的课堂得以延伸。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教学效果也会随之提高。教师要研究文化氛围的形成策略,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来进一步营造学习氛围。一般说来,课外活动大致包括知识延伸学习、实践基地建设、社团组织建设和各类文艺演出等,简单概括即“利用一切机会去接触”,最大限度克服在书本知识教授的环境因素的限制,营造了一个类似在真实环境的沉浸式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林静.高校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及实现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11(9).

[2]余璐,周超飞.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沉浸教学模式与实践[J].河南社会科学,2012(6).

[3]潘成云.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1(12).

[4]冯玉芳.美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4.

[5]张忠华.论影响我国大学教学模式变革的因素及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8).

第5篇

关键词:虚拟现实;网络教学;情感性;沉浸性

多媒体技术的诞生及快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用于解决过去难以解决的问题。目前,在科学研究、远程教育、现代医疗、军事训练、航空航天等各个领域已经广泛推广应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因特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教学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在全民教育中网络教学的作用及特点也愈加明显,学生借助互联网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有效扩大了学习规模,提高了教学效率。然而,网络教学的客观实际——教师与学生在现实空间中的分离,导致了网络教学中情感教学的严重缺乏。

一、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性

虚拟现实技术是对虚拟想象(三维可视化的)或真实的、多感官的三维虚拟世界的模拟,是一种综合技术。它涉及计算机图形学、人机接口技术、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多传感器技术、语音处理与音响技术、网络技术、并行处理技术、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人工智能等。虚拟现实技术的特性包括沉浸性(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vity)和想象性(Imagination)。

沉浸性作为虚拟现实技术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让用户成为并感受到自己是计算机系统所创建的虚拟世界中的一部分,感受到自身在虚拟世界中的主动性,突破了被动的观察者的惯例,沉浸在虚拟世界之中,参与虚拟世界的各种活动。虚拟现实的沉浸性取决于用户的感知系统,当虚拟世界给予用户多方位的感知刺激时,包括力觉、触觉、味觉、嗅觉甚至运动感知和身体感知等,便会引起用户的思维共鸣,造成心理沉浸,从而感觉到如同进入一个真实存在的世界。

二、网络教学中情感缺失问题突出

网络教育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共同发展的产物,其在教育领域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教育工作开拓了新的广阔的发展空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网络教育虽然提供了相对宽松、快捷、自由和开放的学习环境,有着一些传统教育不具有的优势,却缺少了基于课堂教学的传统教育中的情感因素。师生之间感情的流露、语言的交流和非语言(如手势语、体态语等)的展示,无时无刻不在培养着处于这一环境中的每一个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人际沟通等方面的素质。在网络环境中人的情感、态度、热情是很难有效呈现的,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很多学者就网络教学中情感缺失问题的原因及对策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很多应对策略,包括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调动网络资源中利于情感教学的因素、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等,但取得的效果却并不令人乐观。

三、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网络教学创设分布式虚拟教学环境

虚拟现实技术根据“沉浸性”程度的高低和交互程度的不同,划分为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桌面式虚拟现实系统、增强式虚拟现实系统、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其中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的目标是在“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的基础上,基于自然的交互方式,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多个用户或多个虚拟世界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使每个用户同时参与到一个虚拟空间,计算机通过网络与其他用户进行交互,共同体验虚拟经历,以达到协同工作的目的。网络教学中的教育对象分布于全国各地,通过网络集中在一起开展学习,可以采用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为网络教学提供一个虚拟的、沉浸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可以多用户同时进入,用户间、用户与虚拟环境间可进行实时交互。

该分布式虚拟教学系统主要由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应用软件、数据库和网络环境等组成,其中应用软件和数据库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设计,设置场景布置、模型的纹理材质标准、实时交互性的强弱。而输入/输出设备是决定沉浸性的关键,以键盘、鼠标为输入设备,以2D显示器为输出设备,其沉浸性是最弱的,如果以数据衣、数据手套、数据头盔、力矩球、空间跟踪器等作为输入/输出设备时,其沉浸性会很强烈。分布式虚拟教学系统通过网络将所有的用户连接到系统中,用户通过应用软件登陆,进入系统,通过输入设备将每名用户的行为包括语言、动作等输入系统,计算机进行复杂运算后,系统作出反馈,通过输出设备反馈给每名用户,不同的用户,输入不同,得到的反馈也是不同的,包括整个虚拟环境也在以每名用户为主体进行实时的变化。

在分布式虚拟教学环境中同学们的表情、动作等输入都及时传输到系统并作用于其他用户(包括教师和虚拟课堂场景),其他用户感知该用户的行为后也会作出相应的反应,包括整个课堂场景的反馈,会实时地反馈给该用户。如同在真实的传统课堂中教学一样,老师可以同时看到同学们的一举一动,而同学们也能通过面部表情的变化感受到老师在讲授中的心理情感变化。每位同学的学习情况、知识的理解程度,都能实时反映给老师。尽管大家身处异地,相隔千里,但进入虚拟教室后,就会感受到其他同学和老师就在自己身边,感受到其他人的喜怒哀乐,他是虚拟的但他就在用户的周围、就在用户的眼前,看得见、摸得着。这样一来,网络教学不再像过去那样,冷冰冰地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没有情感感知,没有实时交互。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在虚拟培训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性和交互性,使学生能够在虚拟学习环境中扮演一个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的技能训练。

相信不仅的将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虚拟现实设备的不断发展,虚拟世界与客观真实世界的无限趋近,虚拟环境中的沉浸性一定会越来越令人震撼,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也会更加广泛,对网络教学的发展也会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曾红燕,寇志斌,孙红利,赵立秋.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朱晓云,李丽华,严新华,宋春丽.新课程实施应重视学生对对教师的评价[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3]黄新一,安丰伟,张少华,李丽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汪海洋,王海燕,王祥,张爱国.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发展策略[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5]沈文斌,张华兴,李丽莎,段宏宇.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6]刁建飞,高元平,王燕,孙宏.创新能力培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5).

[7]李小伟,黎君,李欣丽,张燕.教育心理学[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第6篇

【关键词】互联网+;深度学习;层进式学习;沉浸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1)02、03-117-03

跨界概念的有機融合:“互联网+”“深度学习”

近年来,人们头脑中常会闪现出一些概念的跨界应用。例如“深度学习”这个词,原指用机器模拟人脑深层结构形成近似于人脑判断的一种计算机算法。它指向的是机器对人的模仿和学习,结果是机器通过大量学习取代人的工作。而教育学中的“深度学习”则另有其意。它主要指主动高效、以理解记忆为特征、涉及高阶思维且学习结果迁移性强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过程。另一个跨界概念是“互联网+”。“互联网+”原指互联网技术与经济领域的叠加产生更大经济效益;现在它从经济领域迁移至教育中,意味着互联网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带动学科教学的全面升级。“互联网+”环境下的科学教育,学习内容变得丰富多样、学习方法趋向于技术支持下的真实探究,学业评价也呈现出真实有效的过程性评价。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看,将“互联网+”引入科学教育能够更好地推动学生走向科学的“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的具体表现:“层进式学习”“沉浸式学习”

从本质看,教育学视野下的深度学习,不是学生像机器一样对人脑进行简单模仿,而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知识进行“层进式”和“沉浸式”学习的过程。所谓“层进”是指学生头脑中知识结构稳定推进,形成融会贯通式的知识框架。而“沉浸”则指学生的一种心理状态,亦称作“心流”,它是学习本身对学生具有强大吸引力;学生主动愉快学习,其结果指向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

要想实现“层进式”学习,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层进式”的学习指导,需实现“深度教学”和“深度学习”的一体化。对学情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针对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设立教学目标,根据目标设计难易适中、富有挑战和激励色彩的活动等。这些都是有利于学生按部就班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

至于“沉浸式”学习,则要求尽可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师生相处更加轻松和谐,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有趣、丰富、魅力无穷。两者分指学习过程与学习心理,没有先后主次之分,而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笔者尝试将“互联网+”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习情境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进入“沉浸”学习的场域之中。希望通过“互联网+”实现对课堂学习资源的有效调配,课堂学习活动的有效管理,协助教师有效利用动态生成新的学习资源等,以有效推进“层进式学习”。

深度学习推进策略:以“互联网+”搭建学习脚手架

1.“互联网+”扩大知识广度

在“互联网+”环境下各科学习都会有意无意地被打上“科学”的烙印。首先是学习资源体现科学性。例如体育老师将科学原理应用到体育的耐久跑训练中;美术教育引导学生将科学幻想与艺术融合;越来越多学校的综合课程以科技为主,“机器人”“创客”“人工智能”以及STEM课程等吸引了众多儿童。语文、英语阅读中各种科普绘本中专业名词越来越通俗化、低龄化:宇宙粒子、太阳风、黑洞、塌缩、红巨星……深深吸引着孩子们好奇的目光。在互联网时代,儿童每天接触的学习空间里大量充斥着科技元素,使科学知识的广度得到充分拓展。其次是学习过程体现探究性。近几年来非常流行的项目化学习,一般都会倡导学生以“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项目实践的内容几乎覆盖所有的学科领域,但基本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讲究科学性,鼓励学生进行实证研究,注重思维的内在逻辑性,这从本质上讲是符合科学精神的。

因此,在这样的大趋势下,通过“互联网+”环境开展科学教育,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早已不属于单一学科的任务,而是形成了一种泛在、融合的教育态势。教师必须对学科的育人价值进行全面考量,从单一学科知识的讲解中摆脱出来,转向以“互联网+”课堂全面提升学生科技与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更加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2.“互联网+”延续学习深度

科学研究离不开观察,小学阶段培养观察能力是科学活动的主要目标。在现实中由于观察障碍引起的探究不深入、不连续现象屡见不鲜。老师通过“互联网+”有效延续学习的深度与持久度。

(1)对宏观世界的探索。五、六年级学生学习昼夜交替、四季成因和月相成因时,往往因太阳系成员众多且关系复杂而倍感困惑。一般教师借助模型帮助学生理解。随着时展,模型也越来越接近于真实。由最早期的一幅幻灯片开始,到后来用“三球仪”,再到现在学校拥有的裸眼3D影像,学生对于宇宙天体的观察从“纸上谈兵”式的“尴聊”到虚拟现实场景中的观察。“互联网+”提供的学习资源可以突破观察条件的局限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宏观世界。

再比如六年级学习“看星座”一课,要求学生观察天空中常见星座。但由于大气污染、光害污染等因素,观察真实星空十分困难。教师为学生量身定制数字化学习方案:a.学生借助Stellarium(《模拟天文馆》)观察星空全貌。b.学习终端出示几组亮星,学生发挥想象绘制个性化图案并给“星座”命名。c.学生观察录制好的Stellarium片段,以“北斗七星”为参照物发现星座的变化规律。d.继续以“北斗七星”为参照辨别星座在一天中的变化和一年中的变化。e.拓展:手机或平板下载“观星指南”APP,学生到真实天空中找星星、看星座。

“互联网+”环境下的科学课堂为学生成功创设了虚拟场景与现实生活的无缝对接。教师将学习材料进行层级化呈现,引导学生头脑中经历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猜想到虚拟现实论证、由建立模型到解释、论证等一系列“层进式”学习,其科学知识的接纳与抽象概念的形成不是缘于机械灌输,而是建立在对事物和现象进行充分感知、理解、假设、收集证据并论证的基础上,并且在这种“层进式学习”中的学生也一定是“沉浸”在对问题深入探究的情境之中。

(2)亲密接触微观世界。在“显微镜下的世界”一课中,统计“小水塘”内部微生物数量和种类的变化是个难点。学生往往只观察到个别现象,很难从中抽取出“微生物”的共同特征。在课堂上,教师使用“希沃传屏”直播手机摄像头拍摄到的显微镜下的微生物画面,学生忍不住大声欢呼起来!回家后这样的观察也能延续——如观察生长在食物表面和土壤中的霉菌、口腔上皮细胞和洋葱细胞结构等。

在未来的科学研究中,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学会操作和使用各种信息化工具,随时随地进行有效观察。通过观察行为,学生科学视野得到拓展,学习欲望不断加深,短暂的观察行为也更有可能转向持久深入的长期观察,这正是“深度学习”的外在表征之一。

3.“互联网+”增加过程与结果的关联度

科学探究离不开观察和实验。在课堂上,学生还会在实验中通过专用工具测量出一些数值以证明猜想是否正确。在此过程中,好的测量方法与测量工具能够助学生一臂之力,迅速建立实验中所测变量与条件之间的关联性。

(1)利用传感器精确提高实验信度和效度。在日常的科学探究中,除了观察受客观条件限制,数据的收集整理往往也会成为学生学习的绊脚石。数据收集的第一步是测量,小学阶段一般只要求学生用常规手法作简单测量,误差往往会比较大,由此严重影响到实验结论的得出。例如三年级学生研究“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先快后慢还是先慢后快”这个问题,教师尝试让学生利用传感器感知温度变化,利用平板监控并自动记录数值,最终生成可视化统计图表,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学生在观察分析数据结果的基础上顺利归纳出“热水降温先快后慢”的科学结论。由于现象本身与数据之间联系紧密“所见即所得”,使得科学结果的归纳更加严谨顺畅。

(2)利用软件统计和分析。四年级学生在“食物与营养”一课中,学生用PhET虚拟实验“饮食与运动”平台按自己喜好搭配食物。软件自动计算食物中所含营养类别和热量总数,生成折线图和柱形统计图,帮助学生准确预测未来身体的发展变化趋势。学生不但在配餐中掌握了营养全面、比例恰当、热量均衡等三条核心概念,同时还知道了不同人群需要怎样搭配饮食方案才是合理的。

第7篇

关键词:信息类课程;双语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外语教学势在必行。高等院校开展双语教学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双语教学的开展情况已被列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的主要观测点。高等院校开展双语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团队的组建、教学资料的选用与开发、课程体系的构建等。目前,双语教学仍然处于探索与完善阶段。

1信息类学科专业双语教学课程的建设与实施

鉴于双语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学院开展双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信息类学科专业的特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双语教学建设:

(1) 确定信息类学科专业课程中双语教学的地位,建立适合学院特点的双语教学课程体系,并进行相应的课程建设。

目前已开设的双语课程有:Windows NT Technology、Programming with Java、Digital Image Processing、Software Engineering、Fiber Optic Communication、Theory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s、Data Warehosuing and Data Mining。今后还将进一步将部分专业课程列入双语教学。

(2) 组织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团队。

师资是开展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的基本条件。为了提高双语教学水平,学院成立了专业课双语教学团队,组织英语水平较好的教师进行双语示范教学。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双语教学的师资水平。双语教学团队经常开展多种形式双语教学研讨,特别对教学中突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研究。学院还积极争取更多的渠道培养双语教学师资力量,支持教师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出国访问研究。学院双语教学团队先后有多人次参加了国际学术交流,目前并有一名赴美国访问学者归来。

(3) 双语课程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实践。

理想的双语教学实际上应该是所谓沉浸式(浸润式)英语环境的专业课程教学。基于目前的师资能力和学生的英文基础,全面推行这种教学方式在客观上很难完全实现。因此我们针对性地推行多样化的课堂教学。主要方式有:

① 全英语课堂教学和中文辅导相结合。对传统沉浸式英语环境的教学提出改进,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研究表明在目前条件下进行沉浸式英语环境的构造需要进行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重视课程预习,每堂课都提出规范的课程预习要求。二是全英语课堂教学和中文辅导相结合,即课后的中文辅导机制,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在课堂上英文理解的缺失。

② 中英文交替讲授方式。采用更高效率的中英文交替讲授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双语交替教学,隔堂交替中、英文讲授既兼顾了学生的英文能力,又达到了一定的沉浸式环境的构造,也符合教育部对双语教学界定中50%以上的英文授课要求。

从教学团队的双语教学实践发现,以中文讲授为主,辅以英文术语,在本质上并不符合双语教学的含义和教学目的。因此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未推广采用。

(4) 双语教学的监控与管理。

教学过程的监控对保证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效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教学互动是教学过程监控的重要手段,可以动态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使得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但当班级人数较多时,实时的教学互动是困难的。教学实践表明我们所采取的问卷调查、作业和问题讲评、课外辅导等多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班上课互动不足的问题。

(5) 学生能动性的发挥。

根据学习心理理论,学习的能动性是教学成败的最基本要素。我们的教学实践也发现,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很难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甚至不可能达到最低的专业教学要求。因此探索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学生参与的机制和方法。如针对课程预习进行课堂提问,在课程的必要章节为每一个或每一组学生设置阅读、研究专题,通过教师指导和参与各组学生间的讨论增强教学互动,并吸引学生参与主动学习。

(6) 双语课程教学资料。

规范的双语教学的基本教学资料是实现大纲教学目的的重要基础保证。为了更好地构造双语教学的环境,从教学大纲、教案、授课计划到课件、教材等都采用英文环境。其中大纲制定、教材选取和课件制作等,一般都通过教学团队下各门课程的课程组集体协作完成。另外在学习环境的构造上,试卷、学生作业、学生资料检索、实验报告等也一律要求用英文完成,以尽可能构建完整的英文学习环境。

(7) 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双语教学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这主要体现在:

① 展示效率高,表达形式丰富,特别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比较抽象的讲授内容。

② 便于积累和修改。所开设的课程均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不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减轻了学生课堂笔记的负担,使得学生尽可能地少做笔记,以便倾心听讲,参与到教师的授课中去,而且便于学生在课后复习。注重发挥多媒体演示信息量大、形式丰富的优点,但要避免刻板的多媒体演示,做到多媒体课件和课堂即兴讲解的有机结合。

2总结

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信息类专业的双语教学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的规模和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双语授课的专业课程面逐步拓宽并成体系,双语教学活动深入到了理论授课、实践、作业、课程考核等全部教学环节,学生接受双语教学的环境也更加接近全英语的沉浸式环境,不但达到了专业课内容的授课目的,而且学生在专业领域的英语应用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双语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而且在对学生的概念形成、知识迁移、国际视野、交际能力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双语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有了以下认识:

(1) 循序渐进地在信息类专业课程进行双语教学完全可以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

(2) 团队组织对于提升双语教学师资教学水平有明显作用;

(3) 学生的外文资料的检索和利用能力、外语交流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

(4) 因材施教是保证双语教学成功的重要基础,应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灵活的教学模式;

(5) 对学生预习进行组织、管理,对于弥补学生的英语基础的不足发挥重要作用,使得在课堂上建立逼近全英文的沉浸式教学环境成为可能;

(6) 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是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

(7) 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训练学生使用外语;

(8) 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上述认识对我们开展和推进信息类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要在更高层次上提升双语教学的水平和效果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和解决。比如,如何进一步扩大师资培训和对外交流的力度,甚至于直接引进有关专业领域的外籍教师,是进一步提升双语教学所不可回避的问题。另一方面如何加强专业课双语教学和基础英语教学的沟通,把一、二年级学生基础英语的教学改革和专业课的双语教学相衔接、并进行整体考虑,从而整体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和应用水平,也将是今后面临的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李曾妍. 双语教学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4):118-120.

[2] 黄崇岭. 双语教学的理论和中国双语教学研究[D]. 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6.

[3] 郑岩,姜宁. 高校“浸润式”英汉双语教学模式探究[J]. 大连大学学报,2005,26(01):104-105.

[4] 方俊明. 双语获得的认知过程与浸入式教学的理论基础[J]. 心理科学,2001,24(05):523-527.

[5]Stephen Goode. Immersion teaching means learning in any language[J/OL]. /p/articles/mi_ m1571/is_n14_v12/ai_18183107.

[6] 曹东云. 高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

Bilingual Teaching of Information Courses

WANG Chang-ying, CHENG Li, PAN Xiao-wen

(College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China)

第8篇

一、课堂活力来源于教师的激情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不仅有引导作用,还有情感上的感染作用。教师应该将满腔的热撒放在课堂中,触发学生的情感。比如教师可以满含深情的导语感染学生,使之产生共鸣。记得在教高一的第一堂课时,我想使学生对高中英语学习感兴趣,那时他们刚从初中毕业,对高中英语有点好奇,于是我给他们讲了自己学习的经历:我对高中英语学习的兴趣源于我的高中英语老师,他在课堂上放了一曲著名的英文歌曲《昨日重现》,从此我就喜欢上了英语,并且也做了高中英语教师。我对学生说:“我希望你们也能感受到,都能从喜欢英文歌曲开始,喜欢我的英语课,喜欢英语学习。”学生沉浸在第一堂课美妙的歌曲中。后来有学生告诉我,他们就是从那时起喜欢上我的英语课堂,喜欢上高中英语。从那堂课我看得出他们确实感受到课堂的活力,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我的第一堂课是成功的,成功地将学生引入高中新学习环境。

二、课堂活力源自于学生的投入

要让高中英语课堂活起来,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特级教师钱梦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导读教学指导思想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只有让他们兴奋起来、活动起来,课堂气氛才能活起来。但是,目前有些课堂中老师讲得过多,而给学生的时间很少,这样的课堂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

那么,怎样避免出现沉闷的课堂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师生关系要和谐融洽,课堂构建要民主。我在课堂上经常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比如在教授模块四“tomorrow’s world”时,我问学生:What jobs do you think robots could do in the future ?有的学生回答:Robots could do some dangerous jobs for people .有的学生认为:Robots could read people and do everything for people .我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未来的机器人能做哪些工作?鼓励学生开口讲英语。如果学生表达有困难,我会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词汇服务,让学生养成积极发言的习惯。要让课堂活起来,不能教师唱独角戏。有的老师认为学生发言会浪费课堂时间,会影响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我认为课堂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发挥、去发言,这样才能达到语言锻炼应用的目的。其次,课堂教学时可以采用讨论式、小组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先要精心研究教材,围绕教学重点,设计一些能激活学生思维的问题,组织学生思考。比如在教授模块一第二单元的reading 课文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主题设计两个讨论题,让学生分组讨论:1.If you were Daniel,what would you do next to solve the problem?2.Do you think Eric and Daniel will explain to their parents what has happened?Will the parents go and ask the two children what has happened?这两个话题学生比较熟悉,也很感兴趣,讨论得很热烈。

三、课堂活力来源于有效的教学情境的创设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材料、不同的教授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情境创设方法,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美感。例如我在教授模块一第二单元的reading课文时,让学生每组五人,分别扮演戏剧中的人物,分角色朗读。而且我引入竞争机制,即各个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最好,由大家进行评选,对优胜的小组进行奖励。那时刚好中秋节临近,所以我以月饼作为奖品,学生很开心地投入,热情很高,平时很胆怯的学生也积极发言。从这个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要多动脑,精心设计,创设符合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情境,让课堂充满活力,努力给每个学生表现的机会,挖掘学生的潜能。

四、课堂活力来源于科学地整合高中课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