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29 16:31: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历史科研课题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角色定位,尊重历史教学生命价值观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自身特点,教师要对课堂角色有清晰的认知。新课改要求教师彻底摆脱传统“一言堂”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平等权利。教师要注意身份转换,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服务者,这也是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重要意识。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新课改要求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构建生命化课堂需要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和谐程度越高,课堂生命特征就会越强烈。为培养学生课堂生命活力,教师需要让学生主动参加教学实践,与教师形成多维互动,提升师生关系的亲密度,这对实现课堂生命化有重要意义。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离开学生,教学就会回到原点,教师沦为独角戏,教学失去积极性;同样,如果一味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离开教师,学生学习也会陷入盲从和迷茫,学生生命力自然就无从谈起。因此,教师要为课堂角色进行科学定位,找准自己的位置,也要帮助学生建立角色意识,这对提升课堂生命力有决定性作用。
二、资源生成,体现历史教学生命发展观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生命因素众多,关键要看教师如何进行把握掌控,复习旧知要让学生温故知新,这个“新”并非只有知识创新,还有众多生命因子的呈现,学生在复习学习中实现生命更新,这种成长经历本身就是生命特征的体现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自然要形成多元互动,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教师引导学生思维,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这些操作过程都包含丰富的生命特征,学生的成长历历在目,课堂教学的生命化特征自然呈现。
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时,其学习兴趣、学习关注力、学习方法、学习思维方式、合作学习意识等,都会处于动态的生成阶段,由此生发的教学资源则会获得大爆发。教师要特别珍视教学生成,因为这是极其珍贵的教学资源。特别是学生生命力的体现,其应用价值更为明显。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判断、建议、观点,都是学生认知观作用的结果,体现了学生思维认知的全面启动,由此产生的学习认知自然带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挖掘教学生成,并对其进行整合筛选,让其成为课堂教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驱力,这对大幅度提升学生生命认知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三、过程展现,强调历史教学的生命观
初中历史教材内容呈现时代性,教师在具体施教时,要注意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材文本展开多元解读。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展示,彰显教学生命力的强劲支撑。课堂导入时,教师要借助多种媒介,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在学生梳理文本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帮助学生厘清历史发展脉络;在课堂问题设计时,教师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点,针对性设计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课堂训练时,教师要对训练内容进行多方观察,特别要注意学生个体差异,对不同群体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在课堂评价时,教师要倾注更多感情因素,对学生进行鼓励和鞭策,特别是对待学困生,教师要给出更多关心,这对提升学困生信心有重要帮助。
论文摘 要:现从两个方面入手对初中科学实验课日常生活用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进行探讨,包括:利用日常生活用品直接替代实验用品、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制实验用品。
日常生活用品来源于学生生活,且易取、易得,是对学校实验室资源的补充。日常生活用品开发成为实验课程资源,能把学生的学习视点从书本逐渐引向生活,引向更广阔的自然时空,使学生对科学现象获得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科学知识就存在于生活之中。
一、利用日常生活用品直接替代实验用品
如果没有合适的课程资源,可以由那些特征和性能近似的其他资源代替,课程资源具有替代性。中学科学实验创造技法中的替代法是通过对原型的观察研究,洞悉其材料结构、工艺造型、功能原理等,在原型的引发下进行创新的一种技法。替代法不是消极的顶替和被动的替换,而是主动、积极地创造。利用替代品做实验能打破常规实验的条条框框,启发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可直接替代的实验仪器:白色厚薄均匀的瓷汤匙可作代蒸发皿,用于一般固体的加热,少量溶液的加热、蒸干等;口大、口边光整、无色、大小适宜的药瓶、罐头瓶等,都可作集气瓶;用塑料吸管或水性笔芯代替导管;用泡沫塑料代试管架;包装药片的塑料凹槽可作井穴板;光亮的纽扣、灯泡、表蒙子、罐头盒等,根据上述物体表面是凹或凸的可以成为凸面镜或凹面镜;老花镜代替凸透镜等。
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可直接替代的实验药品:废旧干电池外壳剥下洗净替代锌,废旧干电池中剥取的石墨棒替代石墨;破铝锅、铝壶、青霉素等瓶口剥取铝片;精装香烟的铝箔代替铝箔;铝质废电线中剥取铝丝;铜质废电线中剥取铜丝;大理石可替代碳酸钙;食用小苏打可替代碳酸氢钠;厨房用精盐可替代氯化钠;厨房用醋可替代醋酸;豆油、菜油、猪油可替代油脂。
二、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制实验用品
学校实验室应提供一些常用工具盒,为师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廉价的材料自制教具,进行科学实验提供便利。有些制作精巧的自制教具和创意新颖的实验器具不是登不了大雅之堂,而是可以作为学校的常规仪器保留下来。它们不仅有助于科学实验教学,而且可以激发广大师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给学生以亲切感和成就感。正如麦克斯韦所说:“演示实验的教育价值常常是与仪器的性能成反比,学生用自己自制的仪器,即使在用的过程中总是出错,却常常比用细心调整的仪器易于学到更多的东西。”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也曾说过:“自制的仪器永远比买来的好。”有些药品也可以利用一些身边易得的原材料自制。尽管不是很纯净,但用于一般实验还是可以的。
可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制的实验仪器:利用墨水瓶(代灯座)、汽水瓶盖(固定灯芯)、塑料瓶盖(代灯罩)、废铁皮(代防风罩),可做成很实用的酒精灯;取下废灯泡上的金属套(可在酒精灯上转动着烧一会儿),再小心取出灯泡中的玻璃柱。金属套内外涂一层漆,干后配上皮塞和导气管,把金属套用油灰黏合在玻璃泡上,即可做成代烧瓶;用眼药水软塑料管或其他类似的软管,在管口上套上一支拉尖的细玻璃管,就是一支非常实用的滴管;用大小适宜的圆玻璃瓶,截取上面部分,可以做成漏斗;用油灰或熔蜡把大号废旧注射器的顶端的小孔堵住,配上水泥座或厚木座,就成了一个很实用的小量筒;用普通食品塑料袋制储气袋,储用都很方便;简单的木质天平可以自制:用木条作横梁,用一段废锯条磨成刀口作支点,在横梁上等臂两端各挂一个塑料盘子作托盘。砝码可用硬币(三个一分硬币作2克砝码,三个五分硬币作5克砝码,误差不大)、空药瓶(盛上相当的沙砾,可当10克、20克、50克的砝码)和砖头(切成所需的重量,例如100克、200克、500克、1000克)来代用。如自制简易显微镜的材料完全可以废物利用,可以选用圆形花镜片两个、马粪纸1张(鞋盒即可)、三合板或薄木板1块,小镜片1个,铁丝和圆钉若干,乳胶和小木条。
可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制的实验药品:用稻草等烧制少量即得草灰;用柳树枝自己烧制,研细即为炭粉:取蛋壳数个洗净、晾干、捣碎,可制得碳酸钙:用铜丝在水焰上燃烧,表面可生成氧化铜;一些花草、果实及蔬菜如卷紫心菜、紫萝卜、红萝卜、紫罗兰花等均含有育翅酸碱指示剂作用的色素,可以用这些植物来自制酸碱指示剂。
近年科学实验改革正在向着贴近生活的方向进行,从生活性、实用性和符合年龄特点的角度来考虑设计实验是很有必要的。要善于从熟悉的环境和事例中发掘实验课程资源,丰富教材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加深对周围事物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初中物理 讲评课 有效性
一、初中物理试题讲评课的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将“讲评”的概念定义为“讲述和评论”。讲评课是学生在完成考试或练习之后,教师对试卷进行分析、讲解、点评,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总结经验、丰富体验、拓宽思路、提高解题能力和掌握学习规律的教学活动。
物理试题检测是对学生物理学习结果是否实现预期目标的一种评价方式,这种试题评价方式的目的:通过把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解决物理课堂教与学的问题。
二、初中物理试题讲评课的功能
试题讲评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提出: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学生评价体系,提倡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促进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实现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1]。
1.诊断功能。高效的试题诊断有助于教师通过学生试题解答情况发现学生还有哪些知识点没有掌握好、解题的方法和过程是否正确、是否养成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思维逻辑是否清晰、解题步骤是否完整等。教师在安排和设计习题时,应注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
2.激励功能。有效的激励必须建立在对学生解题过程全面了解的基础之上,要让学生了解自己在考试中哪些方面获得了提高,哪些能力得到了发展,还有多大提升空间。当然,教师讲评的同时要以适当的方式指出存在的不足,但应以鼓励、表扬和肯定为主,避免出现轻视、为难和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情况出现。
3.发展功能。试题讲评不但要关注学生今天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明天的发展前景。试题讲评课好比是座加油站,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断发展和前行。因此,试题讲评显然不能就题论题,而要对考查学生的知识进行延伸,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我。
4.示范功能。有的问题,学生心里知道答案是什么,却不知道如何表述[2]。在讲评课上,教师可以选取典型的物理试题,给出完整、简练、规范的解题步骤让学生模仿和学习。
三、初中物理试题讲评课的实施原则
1.及时性原则:考试结束后,学生思维和学习动机正处于热点,要趁热打铁,及时批改试卷和备课。
2.针对性原则:教师要通过试卷前期分析,针对试题症结“对症下药”。
3.激励性原则:激励应贯穿于整个讲评课的始终。
4.参与性原则:讲评不能一味地由教师叙述,要给学生参与和表达的机会,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5.多样性原则:让学生、合作伙伴和教师等多主体参与讲评活动,
6.巩固性原则:讲评后要让学生进行二次答卷,对常犯错误和典型试题进行巩固提高。
四、初中物理讲评课有效性的策略
1.围绕试卷分析进行充分备课,落实好三维目标。教师备课时要围绕试题特点、考难点和易错易混点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归纳学生所犯的共性错误,找出错误的根源,并设计相应的补救措施。备课中要就讲评课落实好三维目标,因为三维目标是一节课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对任何一方面的忽视都可能会造成学生发展的偏颇。
2.让学生自查、自纠、自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及时将试卷批改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分析和纠正做题中存在的错误,这样既能够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展动力,从而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开发自主学习潜能。
3.组织学生互诊、互评、互讲,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生生互动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能学习模式,该模式有利于营造平等、互助、融洽的师生、生生互动学习氛围。教师要学会放手,学会把所有问题放手给学生自己总结相关知识的得与失。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起组织、指导作用,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长此以往,不但能够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4.错题收集与整理。试卷讲评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试卷自我分析与反思,对易错试题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进行归类,把典型的错误试题收集在错题集中,分析出解题错误的主要原因,并给出正确的解答,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不再出现类似的解题错误。
5.注重试题拓展与研究。讲评课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考什么就只讲什么,而要把试题考查的知识向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延伸。由于考查的知识点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生发出来的命题取向却是多方面的。所以,我们需要把试题的拓展和研究真正落到实处,这样,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矫正补偿,及时巩固。教师要及时依据讲评情况,再精心设计一份有针对性的练习题,作为讲评后的矫正补偿练习3。对于易错题要让其在练习中多次重复出现,达到矫正巩固的目的。当讲评间隔一段时间后,教师有必要再次对典型试题进行变式考查,以便让学生达到真正掌握的效果。
五、结语
试卷讲评是执行常规教学测试和全面实现检测功能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有效的试卷讲评课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物理知识,它对提高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分析物理问题,解决物理答题中教与学的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学生;多媒体;初中实验教学;动手能力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最早不是应用在教学方面的,10年前这种技术还没有普及到教学中,但是在现如今的教学中,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学,都已经普及了这项技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普及有着其自身的很多优势,首先是它的直观性、生动性,其次就是它可以节约大量时间,省略了教师的板书过程。但是对于实验科学的物理知识,我们可以适当地使用多媒体,但是却不能过分依赖它。
一、多媒体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很明显的优势,那就是它可以直观地将物理知识以及实验表现在同学的面前,学生们眼里物理不再是抽象的,而是有实物可以依据的。多媒体工具可以模拟物理实验过程,还可以播放物理实验的操作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对物理实验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在测量物体的运动平均速度部分,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所选择的设备和其他条件的束缚,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以至于实验结果的不理想。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我们不能够准确计算和预测摩擦力等因素,导致实验的结果和理想结果出现了一些差异。但是在多媒体教学中,这些完全可以忽视。例如在现实中我们是无法做到物体依靠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但是我们知道太空中这个实验是可以进行的。物体在太空中不受任何外力的条件下,可以实现匀速直线运动。我们给一个物体一个力,它就会沿着力的方向运动,而且是匀速直线运动,不受到其他的力作用,就会一直运动下去。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这一视频,让学生们也亲身体验一下惯性原理。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软件,给学生们模拟这个实验过程。在模拟状态下,可以忽略所有的影响因素,这样,学生们就可以直观地去看到一个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的运动状态。这些是我们传统的教学工具所不能达到的,而且这部分在我们的实验中也很难做到。
二、多媒体在实验教学中的不足
任何一种教学工具都有它的不足之处,它的不足恰恰体现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失误就是没有意识到物理实验的另一个重要目的,那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灵感性。如果实验可以通过视频观看就能够学到的话,那么如何做到创新呢?没有亲身体会的事物,我们是很难体验出其真正的内涵的。一个人的记忆力远不如他亲手做过的事情,实验也是如此,如果单纯靠记忆来学习实验,肯定会在短期内全部忘掉的。而亲手做过电路实验的学生,他们见到实验桌上的导线和用电器之后,会感到莫名的兴奋,在很快的时间内把所需要的电路连接好,而且他们还会排除在实验过程中的很多障碍。这就说明了实验离不开动手能力。一人的学习水平再高,如果不动手而能学好物理,那都是纸上谈兵。而且现在的考试题目中增加了很多客观性试题,这些试题大都和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我们还在学校内部纸上谈兵,那么学生将来肯定不能够取得好的成绩。
三、多媒体和实验动手能力相结合
无论是多媒体教学还是实验动手能力教学,他们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单纯依赖于多媒体,那么必然会使学生失去动手的机会,也不能够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能力;如果单纯依赖于实验动手教学,而忽视多媒体教学的实用性,那么也会失去提高学生综合实力的机会。所以,我们应利用多媒体将这些抽象的物理实验内容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这些内容立体化、形象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够墨守成规,不吸取新技术和高科技。但是,我们也不能够盲目地去接受那些教学方法,因为这些有合适的,也有不合适的。我们只有将高科技教学手段和具体科目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才能够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事实告诉我们,高科技作为教学工具是非常具有可行性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传统教学方式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因此,我们只有将两者合理地结合,才能够起到更好的作用。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多媒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够完全依赖于这种工具。我们应该意识到每一种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同时用它的优势去弥补我们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利.多媒体与物理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6).
1前言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好的课堂提问就是一门教学艺术,更是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凡善教者,必善问”,问题设计得好,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有效促进师生互动,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还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时调控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其他教学措施无法代替的。问题提得不当,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可能“石沉大海无影踪”,使课堂教学无法进行下去,教师也将处于尴尬的局面之中。
2课堂教学提问中的常见问题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提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下。
2.1提问有很大的随意性
由于教师课前没有精心钻研教材,没有认真备课,没有研究学情,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实际情况,上起课来,经常是想到什么问题就提什么问题。有些问题对学生来说过于浅显,学生不用思考就可随口回答。这种提问不但不能激起学生思维,反而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动脑筋,随意应付的坏习惯;有些问题对学生来说又过于深奥,学生无从下手,课堂出现冷场,教师只能自问自答,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些问题不着边际,与课题没什么联系。这样的提问只是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不可能有什么收获。
2.2问题设计不合理
有的教师过多地提一些诸如“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这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像这样的提问缺少思考价值,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学生的思维根本得不到训练,表面上是提问,实际上是“灌输”,而且这类问题提得过多容易使学生养成轻浮的态度。
2.3提问面狭窄
有些教师为使课堂气氛热烈,获得圆满的答案,将提问集中在几个优等生身上,不喜欢向后进生提问,陶醉于学生能回答出正确答案,这样其实失去了提问的信息反馈作用,因为只提问了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部分学生。
2.4先点名再提问
有些教师在课堂提问中,会习惯性地先叫起某位学生,然后再提出问题。一方面,被点名的学生不知所措,忙中出乱,另一个方面其他学生就不会对问题加以思考,而仅仅充当一个听众的角色,缺少了对已学知识的自主性回忆。
2.5提问没有层次
对较难的问题没能铺设好台阶,学生回答不出问题,出现冷场现象。
2.6对学生的回答不进行适当的评价
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没有进行适当的评价,对学生的提问不理不睬等。有些教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就继续提问,甚至忘记了让学生坐下,更谈不上进行适当的评价,这样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
3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
在物理课堂上,有效性的问题能促进学生的体验与感悟,能引导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甚至能使学生感悟人生、震撼心灵、启迪思想。那么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3.1统筹兼顾——问题设置要能兼顾教材和学生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既要做到胸中有教材,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既要考虑知识传授的严谨性,又要考虑学生活动的趣味性;既要注意优等生的能力发展,又要照顾后进生的接受能力。在全局观念的指导下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能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全面落实三维目标;能让学生在兴趣上得到发展,思想上受到教育,情感上得到熏陶,思维上受到启迪,能力上得到提高。
常常听学生说,物理是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常常听教师说,已强调很多次了,已分析得够透彻了,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死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现象。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没有一个全局观念,只重视备教材,而没能静下心来认真备学生,所提问题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而变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在物理教学设计中,特别要重视挖掘教材,使之联系生活。问题的提出要紧扣教材,充分体现教学目标,同时也要结合学生实际,备好教材,使重点、难点突出。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因此设计问题时要有一定的层次,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简单的问题,可让中、下层次的学生回答;稍难的题目,让中等的学生回答,如回答有误,让基础较好的学生补充,必要时可展开讨论。这样既可培养优等生,又可带动后进生,做到共同提高。切忌只提问优等生,不提问后进生;专提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对后进生进行惩罚性提问,让学生难堪等。
3.2和谐发展——问题提问应在宽松的气氛环境里
提问的目的在于点拨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因此必须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大胆参与,积极举手,不因对错而顾虑。首先教师应面带微笑,语言要亲切、幽默风趣,态度要和蔼可亲,对回答得好的学生要肯定、赞扬,对回答得不太好的学生也要及时给予鼓励与评价。这样长久坚持下去,学生参与课堂提问的积极性会越来越高,教师的课堂提问才会落地有声,收到实效。
3.3妙趣横生——问题设置要有趣味性
在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点。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猜透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惯性知识时,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现有熟鸡蛋和生鸡蛋各一只,你能在不敲破鸡蛋的前提下,鉴别出熟鸡蛋和生鸡蛋吗?在有学生提出摇鸡蛋的方式之后,教师将两种鸡蛋放在桌面上,用力使它们旋转,发现某种鸡蛋转了几下就停下来了,另外一种鸡蛋转的时间比较久。教师打破先停下来的鸡蛋,学生发现是生鸡蛋,因势利导提问:“为什么熟鸡蛋转的时间比较久呢?”由此引入惯性概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4循序渐进——疑难点的问题设置要有层次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学生学习的疑难点往往也就是教学的重难点),设置的问题不要过于繁杂和开放,特别是探究性实验的设置,精心设计出适当的问题,循序渐进,就能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可将问题控制在一个点或一个面上,便于学生实现探究目标,得出正确结论,从而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设置的问题要层层深入,层层对比,针对一个物理知识点,提出由几个问题组成的问题组,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也就能自发地概括出相应的物理知识。
例如,在教学《物质的密度》一节课时,教师分别出示铁块和泡沫塑料块(外观颜色和体积相同,质量不同),水和酒精(外观颜色和质量相同,体积不同),分别让学生区别可能是什么物质,学生很容易利用质量区分出铁块和塑料泡沫块。教师问学生怎样判断的,有的学生说铁比泡沫重。这本来是初学物理者容易犯的一种通病,但怎样将学生引入正轨呢?教师从控制变量的角度实行分步引入,提出:“不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相同吗?”、“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相同吗?”。再用相同体积相同质量的铝块在天平上通过增加块数做质量与体积对比关系演示实验,学生初步判断得出:铝块的体积增加几倍质量也增大几倍。教师提出问题:铝块的质量与体积的变化可能有什么关系,别的物质也是这样吗,这个关系是否就是刚才用来猜测出某种物质是什么的依据?然后循序渐进由学生提出问题: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到底有什么关系,猜想与假设的依据是什么?学生说:“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这样,密度的定义,正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对这几个问题答案的归纳和概括上得出的。使学生在问题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并理解应用有关知识。
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采用分层次多阶段跟踪的方法,让学生一步步靠近问题的正确答案。教师把这些问题排列成一组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问题组,给学生提供一个连续思考问题的框架,就能使学生沿着既定的方向去实现探索知识的目的。这样,在设悬和释疑的矛盾运动中,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师生都处于兴奋与和谐的思维交流中。
特别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疑,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3.5因势利导——问题的设置要注意时机和针对性
课堂提问要切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要追求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确保全体学生都能从提问中得到启发,有所收获。这应该是高效课堂的一个最根本的要求。
当问题提出后,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应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促使每个学生在心里都拟出一个答案。当自己的答案与被提问的同学的答案不同时,就可以自己进行比较思考,进一步分析或进行修正,从而加深理解,巩固知识。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提问后环顾全班,一些非语言的动作会暗示教师学生是否知道答案。每当一个学生准备回答问题时,他便会微张嘴,身体稍前倾,睁大眼睛,抬头微笑,这表明他对回答这个问题比较有把握;而对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目光的学生,则可能不会回答这一问题。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的停顿期间,要观察这些表现,寻找最佳人选,从而发挥出所提问题的最大效益。
创设问题情境要从教学内容的具体问题入手,避免设置大而空的问题情境。因为学生理解一个新的概念、规律或定理时,往往只需要突破几个关键的障碍即可。教师如果针对学生在具体知识背景下的困难设置问题,更能切中要害、抓住关键问题,让学生集中精力思考、解决困难、理解新知识。数量太多、太随意的问题,不仅浪费课堂时间,而且会使学生对问题失去思考的动机和兴趣。
例如,在《光的反射》一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提出问题。
(1)在知识点上设疑:“人眼能看见发光的物体吗?”
(2)在知识的联系处设疑,以实现知识的横向联系:“人眼又是如何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的呢?”以分析比较两类最基本的光学现象。
(3)在思路上设疑,以引导的方式指向课本上的实验,创设疑问情境:“光在物体表面发生反射时,是什么具体的情形?有可遵循的规律吗?”
(4)在知识的衔接处设疑,以沟通现象之间、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当人面向平面镜时,为什么看到了镜中自己的像?”
(5)在知识的转化点上设疑:“当人面向一张白纸时,为什么看不到自己的像呢?”从而引入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概念。
这样,巧布疑阵,击中要害,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6妙趣横生——问题设置要有生活性、时代性
如果在物理课堂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是抽象的、远离学生生活的,或者是一些随意凭空捏造的问题,学生就难以有兴趣参与进来,他们会觉得与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这样,学生就会启而不发,不能和教师形成共鸣。所以教师要给问题一个载体,给学生提供一个熟悉的环境,并且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他就处在这个情境之中,让学生感到这是贴近生活的“真问题”,他解决了“真问题”,这才是有效学习。
日常生活实际是学生最具体最生动的感性知识来源。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回味,往往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亲切感。
例如,在学习《人耳听不到的声音》时,教师提出:
“为什么我们可以凭听觉发现飞行中的蜜蜂,而不能发现飞行的蝴蝶呢;为什么当我们人类对有些声音毫无感觉时,猫和狗却能警觉地竖起耳朵呢?”
这类问题要结合具体生活事例,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也体现了物理教学的课改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真正体现“身边物理”、“见物思理”。把物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物理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
物理问题还要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物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得到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白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物理。
4结束语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掌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敢问”、“会问”、“善于发问”。学生自己经过深思后,提出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才是最有思考价值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的成败,应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评判了多少”。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提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问题,才是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的目标,教师提问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激发学生自主地发问。
一、改进教学仪器。提高实验效果
物理课堂实验效果,主要是看它能否在学生的大脑中建立起基础物理现象鲜明表象,还要看它能否促进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要想达到这一点,首先要让实验成功,并且现象要明显,富有感染力。然而在我们的实际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实验做出来的效果与我们的期望有很大的差别。为了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我们就应该不拘泥于课本的规定大胆的改进和完善。
1.对可见度、直现性羞的实验仪器进行改造,提高实验效果
例如,在电流表的使用中,可以改造电流表的表盘结构与实物一致,制作大型的电流表教具,在课堂实验活动中,两人一组发一个电流表,对照大型的电流表进行讲解,对于电流表的构造和接线知识的掌握效果要好的多。
2.利用身边的材料自我制作的简单教具代替或更新实验,提高实验效果
例如,在讲空气的“力量”时,笔者将一个事先在瓶底转了一个小孔的洗发水瓶装满水,盖好瓶盖向学生展示,造成瓶子完好无损的假象,然后请一个学生上来帮忙举起瓶子,教师很随意的打开瓶盖,由于学生没有思想准备,看到水忽然从下面流出来,一定会有异常举动,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产生了新奇感,为知识的导人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借助多媒体,提高实验演示效果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具有直观、交互、实时的特点,在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实验的可见度、。模拟物理实验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初中物理课堂实验活动中由于有些实验的实验仪器的可见度小、并且受到空间、时间以及场地的限制,导致实验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如果在初中物理课堂实验活动中合理的安排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利用动画、声音、或是视频等将其直观的表现出来,将会弥补其不足有效地提高课堂实验效果。
例1在分子热运动以及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的介绍,在初中物理实验室无法完成这样的实验,而利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分子的热运动,微观世界的现象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得教师的颇费口舌的讲解变得生动和形象。而对手一些变化速度太快或太慢的物理过程,利用多媒体剪切实验现象来减慢或加快变化过程。
例2在扩散现象中首先演示二氧化氮气体的扩散,说明气体可以发生扩散现象,由于液体和固体的扩散现象需要的时间较长,随后则利用多媒体剪切的在水中注入硫酸铜溶液在开始、十天后、二十天后、三十天后的现象,以及铅片与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开始、五年后的现象来形象展示液体和固体之间也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另外,对于物理过程中一些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可以通过动画模拟来展现,使抽象的变得形象,突破了难点。
例3磁感线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较难理解,此时先利用条形磁铁的周围放一个小磁针,小磁针发生偏转,配合多媒体在条形磁体的周围画出小磁针N极所指的方向,在不断把小磁针放在条形磁铁的周围,然后用多媒体画出其N极所指方向。小磁针N极指向分布规律结合多媒体展现给学生,并且旋转磁体,展示磁感线的三维空间形状,使他们有较深的印象。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配合初中物理课堂实验活动,使得物理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重点、难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突破,增强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受和理解,弥补了一些课堂实验活动在直观、立体、动感的不足,提高了实验效果。
三、提升实验趣味性。提高实验效果
1.把一些与初中物理有关的小魔术引入来增强实验效果魔术具有神奇的魅力,而且其中蕴含了不少的物理原理,往往激起人们的浓厚兴趣,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回味无穷。如果能把所学的物理知识和一些小魔术相结合将增强实验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平面镜的应用”利用平面镜魔术,将一块平面镜斜放在一个正方形的箱子中,平面镜的后方放很多的东西,在学生看来那却是一个空箱子,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引入一些“反常”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好奇从而增强实验效果。生动有趣的课堂实验活动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尤其是与学生生活经验发生冲突的“反常”现象会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从而可以提高课堂教学实验效果。要增强课堂实验效果就要以新、奇、妙、怪等方面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例如,在热学实验中的“试管煮金鱼”,在试管中放一小金鱼,对试管的上部加热,试管口的水沸腾,小鱼仍游动自如。在实验中学生一直为小鱼担心着,看到水沸腾后,小鱼仍在游动使学生惊讶不已,教师再稍作分析,学生便会对水是热的不良导体有了深刻的记忆。还有“纸锅烧水”“开水不烫”“火不烧手”在力学实验中的“筷子提米”“打蛋入杯”“人造喷泉”“人造雪景”“浮体不浮”这些现象对于学生来说从未见过、意料之外、妙不可言,无疑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课堂组织 探究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66-01
以学生为主体,就要从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就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教学中注重科学探究实验,是实现学习方式多样的重要手段之一。
1 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这就要求过去以书本为主、以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真正转化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比如《物态变化》一节中。传统的教学是以学科的知识为核心的。一般都是通过教师做演示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再讲解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以及过程特征。而按照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应该以熔化和凝固知识的内容为载体,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因此不能只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熔化和凝固概念的规律本身上,更应该注重学生对凝固和熔化过程的经历和体验上。首先应该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如“水结成冰、冰熔化成水”这样的典型事例引出熔化和凝固这种现象;然后结合事例引导学生猜想熔化和凝固的条件,让学生自己探究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猜想做出记录,以便在验证之后和开始时猜想情况进行对比,这也是一种学习。有了猜想之后就要进行验证,看猜想是否正确。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实验方案,用什么方案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并组织学生对设计方案进行交流。由于学生刚刚开始学物理,教师应根据探究的方案进行较多的指导,在学生交流方案的基础之上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评价、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提出如下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1.在做海波熔化的实验时为什么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而要把试管放在水中,通过烧杯对水进行加热?
2.烧杯中要放多少水才合适呢?
3.温度计的测温泡放在什么位置才比较合适?
4.怎样才能把温度计的测温泡放在合适的位置?
5.实验当中需要记录哪些数据,怎样记录?
6.实验操作的程序是什么样的?
7.怎样才能保证实验的过程安全操作?
学生清楚这些问题以后实验方案也就已经确定了。方案确定后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并收集证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搜集学生操作过程当中的所有问题,包括学生操作是否规范、学生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主动、学生的操作是否有安全隐感等等。在学生完成实验探究以后,学生通过实验所得出的结果可能并不十分理想,如熔化的温度偏差较大,所画的图像并不能明显地看出来熔化过程等一些问题。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实验的结果是否理想,更要关注学生对探究过程的参与程度。
2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突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
教材注重到了在每章、每节的开始尽量以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事物或现象引入,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逐步引导学生探究事物或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规律。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应力争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这样既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心社会的科学情感。比如在《汽化和液化》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物理,因此在这一节的教学之初,我们就应该避开那些比较抽象的、一般化的物态变化和那些非常严密的物理概念,而应该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日常生活当中的实例(比如晒衣服的问题)出发,认识到一种具体物质――水的物态变化过程。“水从衣服上跑掉了!”从这样一个学生很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来认识汽化现象。 再比如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的教学,这个知识点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的一个分化点。但是在现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形式应该进行改革。尽管在探究活动之后需要一些定量的计算,但是应该尽量避开那些意义并不很大的一些模型化的繁杂的计算,应该像教材当中的例题和作业那样设计一些有实际背景、有实际意义的习题。再比如《光的反射》的教学,我们不能仅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知识的落实上,只关注如何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如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技巧,而应该从实际的问题出发,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物理知识在实际当中是很有用的。因此我们可以从一些具体的实例出发来引入所要研究的内容并通过对物理知识的学习来解决这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3 针对具体情况,开展多种方式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物理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教材知识内容本身,而应结合学校的物质条件和学生的兴趣、能力水平,开发多种多样的探究实践活动,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践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探究“熔化和凝固”的实验当中,学生从他的实验结果或者从熔化图像上很难看出比较明显的熔化过程,或者可能会发现海波由于过热而不凝固这样的问题。对于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一方面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这种问题意识,同时我们还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能力水平积极地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一些专题研究。在进行专题研究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积极参与到学生之中。在研究方案的确定、如何查找资料、安全操作措施的防范等等方面给学生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比如在学习了光的折射现象之后,学生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1.对于不同的介质对光的折射是否相同呢?
2.清晨看到日出的时候太阳是在地平线以上还是在地平线以下呢?
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急救与麻醉处理。方法 对86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急救与麻醉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急救与麻醉处理方法。结果 4例因严重失血术中死亡,6例术后死于重型颅脑损伤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存活76例,成功率为88.37%。结论 对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急诊急救、快速液体复苏、及时处理并发症、选择气管插管全麻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休克;急诊处理;麻醉
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病人,病情复杂危重多变,病死率很高。因此,如何提重创伤病人的治愈率,减少病死率和伤残率是目前创伤医学研究的重点。笔者对我院2003~2008年收治的86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急救与麻醉处理进行分析和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6例中,男62例,女24例,年龄14~68岁,其中多发性肋骨骨折血气胸并腹腔脏器破裂15例,心脏刀刺伤9例,腹腔多脏器破裂26例,颅脑损伤并腹腔脏器破裂或四肢多发开放性骨折28例,其他复合伤8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49例,高处坠落伤10例,重物砸伤4例,刀刺伤23例。手术方式:开胸、开腹探查止血术、心脏修补术、开颅血肿清除术、血管肌腱吻合术、清创缝合术、截肢术、四肢骨折内固定术等。
1.2 病人伤情
ISS值25~75,平均35.7。86例患者均伴有严重失血性休克的表现,表情淡漠、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弱或扪不清。就诊时有53例(61.63%)血压3 000ml以上者22例,加上术中继续失血,失血总量>7 000ml以上者8例。13例在急诊科行气管插管,4例成功施行心肺复苏术。2例在急诊科就地手术,26例直接送手术室抢救,58例由病房送手术室抢救。
1.3 急救与麻醉处理
病人入室后快速详细检查病人,立即清除口咽部分泌物,维持呼吸道通畅,面罩供氧,迅速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扩容,行颈内静脉、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心电图(ECG)、SpO2、血压、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尿量等。合并血气胸的病人局麻下胸腔闭式引流。全组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饱胃及头面、颈部外伤的病人行清醒气管插管,其他病例以不抑制循环加重休克为原则,选用咪唑安定0.02~0.04mg/kg、芬太尼1~3μg/kg、阿曲库铵0.5mg/kg、依托咪酯0.2~0.4mg/kg静注诱导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机械通气,潮气量8~10ml/kg,呼吸频率12~14次/min。间断静注芬太尼、依托咪酯、阿曲库铵维持麻醉,必要时吸入0.5%~1%安氟醚加深麻醉。在抢救早期用休克指数初步估计失血量进行初期容量补充,术中根据病情随时抽血化验血常规和血凝情况,必要时查动脉血气,动态了解病人的失血、凝血功能状态及酸碱度平衡情况,再根据实验室检查指标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综合判断调整术中补液和用药。晶体液以林格氏液为主,血源不足时先输入聚明胶肽注射液500~1 500ml。MAP4 700ml、红细胞6u以上,其中22例病人输血浆600~1 000ml,最初8h内输液总量>12 000ml有8例。
2 结果
手术结束时,72例(83.72%)病人血压恢复在正常范围,复苏4h内完全清醒、自主呼吸恢复拔除气管导管50例(58.14%);32例(37.21%)有颅脑损伤、胸腹联合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者继续机械通气支持。本组死亡10例(11.63%),其中术中死亡4例(1例严重肝脾破裂、2例右心室破裂、1例主动脉破裂等);术后死亡6例,其中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重型颅脑损伤3例。本组存活率为88.37%。
3 讨论
3.1 绿色通道手术是急救的关键
绿色通道手术为急危重病人无条件地以最快的速度救治,使严重多发伤的病人在伤后1h内得到有效救治者的病死率大大低于1h以后救治者[1]。在抢救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法改善患者的呼吸状况、提高病人的血氧浓度,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2]。本组病人ISS值为(35.7±10.4),均以严重创伤、多发伤并失血性休克伴低氧血症为主要特点,病情危急而复杂。我们紧紧抓住伤后1h救治这个黄金时间,在急诊科对36例及时进行呼吸循环复苏,立即清除口咽部的血污和分泌物,面罩正压供氧SpO2
3.2 液体复苏抗休克疗效
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由于循环功能紊乱,导致组织灌注明显减少从而引起心、肺、脑、肾等重要脏器的血供与氧供的不足以及氧供和氧耗比例失调[3]。因此,治疗上应尽早恢复和改善重要脏器和组织的灌注。胶体液治疗失血性休克病人,对稳定循环和改善组织灌注明显优于晶体液[4],一般按晶体液∶胶体液=(2~4)∶1进行补充,避免单纯晶体液造成大量水渗到组织间隙,产生组织和细胞水肿。严重失血血细胞比容(Hct)70%时,还应适当输注新鲜冷冻血浆(10~15ml/kg)以代偿凝血因子不足所造成的凝血功能障碍,必要时输血小板。如果经积极扩容治疗,血压不升,可用多巴胺3~5μg/(kg·min)维持MAP在7.98kPa左右,以达到组织灌注的目的。
3.3 早期防治并发症
严重创伤休克的病人易并发ARDS、急性肾功能衰竭、DIC、多脏器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病死率极高。因此,加强围术期的监测与管理,妥善处理各种并发症,是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除常规无创监测血压、ECG、SpO2和尿量外,应尽量进行有创监测MAP和CVP,以及时准确地反映血流动力学变化,更好地指导液体复苏。单位时间内观察尿量,是反映肾脏血流可靠的指标,若尿量
3.4 麻醉处理
休克病人麻醉方式首选插管全麻,能保证供氧,为手术提供条件。合并胸外伤有血气胸的病人,先胸腔闭式引流后再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避免发生严重的张力性气胸,通气压力不宜过大,以免发生气压伤和正压通气对循环功能的影响而加重休克。麻醉药应选用对循环干扰轻、不影响心肌耗氧、不影响复苏的药物为宜。依托咪酯、芬太尼对循环抑制作用最小,不抑制心肌功能,可应用中等剂量复合低浓度吸入性麻醉药联合用于循环欠稳定病人[5]。氯胺酮对低血容量性休克及交感神经高度兴奋的病人可能有心肌抑制的危险,而咪唑安定、异丙酚对循环均有抑制作用,故休克和心功能不全患者应慎重选用。本组主要采用依托咪酯、芬太尼和0.5%~1%安氟醚静吸复合、间断静注阿曲库胺维持麻醉,术中麻醉满意,心率、血压平稳,无循环抑制表现。
综上所述,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病人,病情危重复杂多变,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呼吸循环复苏,积极抗休克治疗、合理充分供氧;手术止血治疗原发病,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和药物;加强围术期监测与管理,早期防治各种并发症,是抢救成功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郭星君,滕倩倩,张燕萍,等.急救网络及其在急诊早期救治中的作用[J].中国急救医学,2004,24(1):51.
[2]何忠杰.白金十分钟——论现代抢救时间新观念与临床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4,24(10):745-746.
[3]吴在德,郑树.外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