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新技术推广论文

新技术推广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1-20 00:13:4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新技术推广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新技术推广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模式;保障条件

0前言

农机技术推广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农机化服务的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的环境、对象、重点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各种农业机械购置者和使用者已经由集体为主,逐步变为以农户(特别是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为主;二是农机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也由集体统一组织逐步变为市场化,并由一般性的宣传示范转向全程服务;三是农机化从以追求数量为主,转向注重质量、提高效益上来;四是农业生产逐步转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在实现这些重大转变的过程中。迫切要求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要有更大的发展。目前我国现行的农机技术推广体制是在省、地推广总站的基础上,实行以县农机推广站为中心,以乡、镇农机站为纽带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体系。这种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政府主导下的单一推广组织体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竞争的氛围淡化了行政推广方式的垄断权威,某些传统的推广措施的效用在逐步退化,这种政府主导下的单一化推广组织体系已不能实现上述农机推广工作面临的重大转变,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对农机新技术的需要,不适应农机科技新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向广大农民和农机户传播的需要。不适应广大农民对通过普及使用新机具、新技术达到致富目的的迫切需求。因此,我国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必须进行创新和完善。

1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社会建制

1.1.调整和完善现行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

调整和完善现行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主要包括:调整市、县农机技术推广专业机构的设置,以便农机技术推广专业机构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调整和创新县、乡(镇)农机站机构设置,可组建区域性的中心农机站,或按优势产业带设置的跨区服务专业农机站,亦可按特色产业综合设置。

1.2培育和发展多元化不同所有制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

培育和发展主要包括国家农机科研部门的技术推广组织、高等农业工程院校的科技推广组织、社会团体性质的农机推广组织、专业合作经济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农机企业的科技推广组织、中介服务组织以及民间的农机协会组织等,“官办”与“民办”的组织共同发展。

1.3对不同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实行政府统一管理体制

政府应加强对不同所有制、不同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的引导,鼓励发展,并制定统一的推广政策和法规,实行统一管理,同时应使农机化技术推广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在竞争中得到优化配置。

2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模式

2.1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

笔者根据自身参与校企合作进行农机具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与推广的实践,并对目前农机推广工作的市场运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探讨了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应是“官办”(国家企事业单位)与“民办”(民营企业及民间组织)相结合,以官办为主的双轨多元化的组织体系。

多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双轨多元化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具有双向性、适应性、协调性、社会性的特点,其推广工作既代表政府的意愿又能满足农民对农机技术的需求,使推广工作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生机。因此,目前在强化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地位、作用和服务功能的基础上,突破政府主导的单一推广组织机构的格局。在健全国家推广组织机构的同时,大力调动农机科研机构、农业工程院校、社会经济组织、农机企业、中介组织、农机协会、农机户及各种传媒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来,实现推广组织多元化、推广形式多样化,加速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2.2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组织体系

根据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实践与调查,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什么样的模式进行推广非常重要。对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同的推广项目,可采用不同的推广形式与组织体系。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其组织体系有以下几种。

1)政府支撑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政府推广机构,推广资金以政府投入为主,适宜于公益性强、社会效益显著、机具投资大的农机推广项目。推广组织体系的主要形式有“政府推广机构+示范基地+农机户”及“政府推广机构+农机大户”等形式。这种模式主要由政府提供政策、法律及推广资金,推广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在对机具进行试验的基础上),示范基地和农机大户进行示范作业。

2)农机企业带动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农机生产企业。资金筹措主要以企业投入为主,适宜于经济效益明显、技术简单直观、投资少、农民易接受的农机推广项目。推广组织体系的主要形式有“农机生产企业+农机大户”、“研发单位+农机生产企业+农机大户”、“农机生产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农机户”等多种形式。这种模式由中介服务组织沟通生产企业和用户之间的产销信息,研发单位或企业自主研发提供科技成果和技术支持,企业进行成果转化并提供推广所需的资金和设备。且进行具体推广工作的市场运作和售后服务,研发单位进行技术指导,农机大户开展示范作业。这种模式,企业在推广过程中形成了(科研)生产、推广、销售、服务一体化的经营体制。

3)民间协会组织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一般是由政府扶持、农民自发组织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它是一种在自愿、自由、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联合。这种民间推广组织主要有农机协会、研究会、合作社等形式。资金来源是由会员提供的会费,协会组织会员开展农机作业、技术推广、经营等活动,协会在向会员提供服务的同时,又保证会员家庭(农户)独立经营的基础不受影响。这种民间推广组织能及时了解和反馈市场信息,减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缓解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能弥补当前因国家专业部门人才不足和其他服务跟不上而不能满足农机户经营多种农机需求的缺陷:能在协调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中发挥枢纽作用。这种推广组织形式很受农民和农机户的欢迎。

3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保障条件

3.1建立和完善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政策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已正式颁布实施《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科技进步法》,这为农机推广工作提供了法律支持。但现有的政策和法规还不够完善,对执法情况的监督力度普遍欠缺。因此,面向新世纪,适应新形势,借鉴发达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良好的政策法规体系,以指导和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机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为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创新创造良好的氛围环境和政策、法律保障。

3.2建立和健全多渠道农机技术推广投资体系

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WTO规则中的保护和扶持政策及《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积极出台当地的农机化发展政策,强化对农机技术推广的财政支持,逐步提高农机技术推广经费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例,以保证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健康发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广泛吸引企业、社会经济组织和个人等社会资金投人农机技术推广。从根本上转变农机科技投人和推广经费严重不足的状况;鼓励推广部门与农机科研、教育、生产部门相结合,共同开展推广工作;鼓励推广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农机科技开发,兴办实体,特别是县乡农机站可兴办或领办农机股份作业公司和租赁服务公司,以有偿服务来弥补经费不足,拓宽农机技术推广资金来源渠道逐步形成以政府财政“输血”和自我“造血”与外界“补血”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资体系,改善农机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促进各种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

3.3建立和完善农机科技创新基础和机制

农机科技开发和创新是技术推广的前期工程。农机科研院所、教学单位、农机龙头企业是农机科技成果产出的源头。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其科技优势进一步加强其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现科技人才创新工程;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产权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持久、有效的动力,促进农机高新科技成果的产出,为农机产品换代和技术推广提供技术贮备和技术支撑。

3.4建立有效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

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是农机技术推广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建立有效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重点应从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和奖励制度等三个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在人事制度上实行全员聘任制,按因事设岗、因岗聘人的原则,公开竞聘,优胜劣汰。在薪酬制度上,按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的分配原则,将生产要素纳人薪酬序列,使推广人员收人与其工作绩效挂钩,鼓励推广人员以娴熟的技术与良好的服务从事农机科技推广工作。在奖励制度上,一是对做出贡献的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给予奖励,激励更多的推广人员爱岗敬业、专心致志地从事先进适用农机技术的示范和机具推广工作:二是设计和实施好农机科研、教育、推广、生产同向化的激励机制,使与农机技术推广有关的所有参与者同心协力、各司其职。

第2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形势;对策;长远性

近二十年来,现行农业科技推广在农业技术扩散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促进了我国农业的长足发展,然而,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原有的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的很多弊端日益暴露,严重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当今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

1.1政府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转轨滞后,运行机制与市场要求不相适应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农技推广体系,其运行机制都是按照计划的模式建立起来的,选择什么项目推广,推广范围多大,主要表现为政府行为,不能适应市场化发展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微观主体,生产经营什么,选择什么技术,理应成为农户自己的权力,而行政式推广方式,剥夺了农户作为市场主体的权力,使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推广技术,造成推广效率低下。

1.2推广主体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弱化了农户应用科技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由于科技供给系统与应用系统之间缺乏足够的信息交流,农业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者实际经济利益脱节问题突出,使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和应用主体都缺乏积极性。其表现:一是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联系松散,政出多门,形不成强大的合力,科研单位长期处在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中,立题、科研、试验、鉴定、申报成果,这种管理模式,与推广部门没有直接联系,使一大部分科研项目变成了以获奖为研究目的,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之需要,真正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不多,造成大量农业科研成果的无效供给。而对于农业推广部门来说,不了解农业科研进展情况,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没有列入科研计划的正规途径,由于没有顺畅的技术来源,对于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而言,往往需要的技术得不到,得到的技术又不需要,造成供求矛盾。二是农协组织、企业与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的关系问题,目前农协组织及一些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生力军,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服务,在档次、规模上很难适应农户的需求。

1.3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与农业生产脱节

由于我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农业科技体制、运行机制是农业科研机构只管科学研究,很少考虑研究成果如何推广应用、应用后会产生多大的效益等问题。加之政府倡导科学决策及受某种意义上的科学主义甚至泛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学者的建议往往成为决策的依据。这突出地表现在中国农业科技研究项目均是在专家的参与下制定的,他们往往把自己的见解、观点带进决策中,研究的优先领域实际上是由专家而定。专家则偏好“高、精、尖”研究项目,往往忽视实用技术研究项目,导致农业科技研究与农业生产实际相脱节,一方面大量的“高、精、尖”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则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实用技术供给严重不足。同时,大学与研究机构把论文与获奖作为晋升与发展的主要考核指标,从制度安排上诱导科研人员去选择“高、精、尖”研究项目,这也是农业科技研究脱离生产实际的原因之一。各级各类农业学校虽然一直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在实际教学当中却以理论为主,特别是农业高等院校的教师既有教学任务又有科研压力,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做深入的调查研究,上课时只能照本宣科,最好也就是介绍一些本领域的研究动态而已,至于如何掌握一些实用技术,多数教师自己心中也没底,而且对动手操作一类的实用技术不屑一顾,这样必然导致农业教育与生产实际相脱节。此外,在现行体制下,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自主性很小,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推广什么样的新技术不是由这些部门在调研的基础上来确定的,而是由政府决策,但政府的驱动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与偏差,造成所推广的技术与农户生产需要的技术不一致;二是由于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特别是基层推广人员还不具备综合的知识与技能,难以自主提供综合的技术服务;三是农业技术推广应当是应用研究的继续和延伸,但是受到人员素质、科研手段方面的限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自主研究难以展开。这种状况势必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与生产实际相脱节。

1.4以推广“科技”为中心,而不是以对农户的推广教育为中心

由于缺乏诱导和激励机制,推广人员的推广结果,往往与其利益并不挂钩,使推广部门及推广人员在方法上只注重“推”,忽略对农户的推广教育,致使推广人员与农户之间缺乏有效信息沟通,使推广工作陷入被动状态。

2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的对策建议

2.1优化推广资源

农业科技推广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工程,以公益性为主,必须依靠财政投入支持。各级政府每年财政用于农业、科技、村建等方面的投入,要拿出相当一部分用于补助农业科技推广。要通过现有的农业干部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科技函授学校等,广泛开展不同层次的农业学历教育;要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依托,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推广,大力推广绿色证书制度,帮助每个农村劳动力掌握1~2门现代先进种养技术,全面提高乡、村干部和农民接受农业科技教育的程度。

2.2加强农业技术的熟化和规范

确定推广的农业技术除了先进性外,还必须具有成熟性,以保证技术应用后效果的稳定。农业生产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严重制约,因此,农业技术不仅一定要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也要适应当地的耕作制度。为此,在新技术推广前一定要先进行小范围的实验,结合当地实际条件进行改进,提高其成熟度。为了使广大农民尽快应用新技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该结合当地条件,对所推广的技术和技术体系制定出通俗易懂的操作规程。这应该是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2.3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完善多层次、多元化推广体系

国家应制定相应政策,从制度上,保障农业科技推广的正常运行。目前,适应市场要求的,以政府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农业科研、教育,农协组织,公司或企业共同参与的农技推广体系已经形成,并初具规模,各地要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推广模式,或多种模式,实行政府行为、科技行为与农民行为相结合,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与生产需求相结合。政府部门的推广体系,要转变观念,改变等任务、靠项目、要经费的做法,主动适应市场,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2.4实行分类推广,建立一个分工明确、竞争有序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鉴于农业技术的特殊性,必须进行明确的、系统的、科学的分类,对于不同类型的农业技术,由不同的推广组织进行承担。对于需求弹性比较大的农产品,可由生产者或企业出资进行推广;对于弹性比较小,又涉及国计民生的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必须由政府进行承担。

2.5加强各推广体系之间的协作与联系

农业科技推广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需要各部门齐心协力,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鉴于目前形成的多元化的推广体系,必须由政府去协调和统筹管理,改变目前的政出多门,联系松散,甚至脱节的现象。可设立推广委员会或联络办公室,由从事科研、教学、推广、农民、企业有关人员代表组成,加强联系,建立正常的双向沟通渠道,形成以各种利益为纽带的联合体。

3致谢

本论文设计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期间,老师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没有这样的帮助和关怀,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在此向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临近毕业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在这四年中给予了我帮助和指导的所有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任课老师认真负责,在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下,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同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还参考了有关的书籍和论文,在这里一并向有关的作者表示谢意。

我还要感谢同组的各位同学,在毕业设计的这段时间里,你们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对于你们帮助和支持,在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谢。

参考文献

[1]张玉珍,尹振君.关于农技推广队伍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7(1).

[2]赵映峰,易超峰,郝新远.浅谈新形势下的农技推广工作[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4).

第3篇

摘要:本文主要依据我国林业基础推广在基层林业站所的现状以及所出现的问题,并且通过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提出可以更好促进林业技术推广在基层林业站中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林业技术推广 基层林业站 问题与对策

我国国民经济基础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就是林业。而林业不断的科学化以及技术化是发展以及培养现代化林业的基本,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林业的保证。因此,林业技术的进步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将林业技术推广至基层林业站。林业技术推广至基层林业站工作,并不只是为了进行有效基层林业科技工作提供了研究技术,并且还在很大的程度上对林业生态安全提供了有力保护。将项目通过实验,实施,技术培训等手段,更好的将实用的林业技术以及成熟有效的科学成果推广延伸到林业生产过程中,从而更好的提高现代化林业生产的管理水平以及生产技术含量,用以对其质量以及效益进行确保,是林业技术推广至基层林业站的主要内容。传统的林业集体制度进行改革,无疑是为林业的发展增添了新活力,同时也对基层林业站的林业技术推广活动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一、林业技术推广在基层林业站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基层林业站的林业技术推广活动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相比较国外成功的例子来说,还由于缺乏经验而出现许多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于林业技术推广在基层林业站,政府给于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基层林业站进行林业技术推广时,乡镇等有关林业站是林业科学技术推广体系中极为重要的载体,在推广应用,示范试验以及引进技术,促进林业经济发展,并且做出相关技术咨询以及培训方面会起到极大的作用。然而,由于乡镇机构人少事多,因此在改革后,将县镇林业站中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技术人员从事或者安排包揽了其他工作,导致于维持林业技术推广的力量极为薄弱,如此对林业技术推广造成了极大的阻力。

(二)基础条件较差

由于基层林业站大多技术设备不够,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直接导致其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不能高效率的吸收转化科技成果,因此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林业环境中很难以适应。

(三)林业技术推广在基层林业站的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在对新品种的林木进行选育,良种林木推广,以及在对基地栽培丰产林木等科学技术推广示范以及管理等方面,是基层林业站普通的员工技术培训远远无法满足的,实施缺乏老成的经验人员,而推广又缺少科学技术人员,直接导致了基层林业站里林业技术推广力度不过,技术指导以及咨询无法服务到位。

(四)有待提高工作方式

以国家下达的相关政策为中心,在根据实地情况采取措施,以此方法基层林业站进行林业技术推广是目前我国的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方式。但是,目前社会环境下,广大林农较多只会由自身的经济效益角度出发,不多考虑与其他方面的因素,这直接对我国林业技术推广至基层的活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担,使得农民的参与积极性直线下降,不愿意无自身利益的接受国家下达的指令,成为林业技术推广入基层的直接阻碍。

(五)基层林业站的林业技术推广无法被大多数农民的劳动力结构以及劳动意识所满足

目前,我国大多数乡镇的青壮年劳动力均选择了进城务工这条路,使得基层留守大多是年龄较大的人员,这样一来直接影响了整个基层林业站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展开。大部分林业新技术都需要体力的支持,由于年龄较大人员的体力有限,直接使得基层林业站被推广的新技术难以得到落实。再加上年龄较大的人员思想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影响较多,以及其综合能力文化素质水平不够高,导致在对基层林业站在对新型技术进行宣传推广时,容易受到一定的阻力,从而对林业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阻碍。

(六)基层林业站的推广资金缺乏

林业技术推广以及研发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作为背景,但是,基层林业站往往都存在于或大或小的资金问题。缺乏活动资金,直接导致林业技术推广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无法提起积极性,甚至是把基层林业站的推广工作当成是负担,产生严重的惰性心理,只求敷衍了事。大部分工作人员无法将林业技术推广当成毕生伟大的事业,只是将其当做普通单纯性的工作,无法投入全部的精力。

二、林业技术推广至基层林业站问题对策

(一)适当适时的对员工进行培训

林业技术推广有关人员需要通过新项目的详细解读,新技术的示范以及指导来对基层林业站职工进行培训,鼓励以及指导,降低其对新技术,新思想的排斥性,才能根号的配合技术推广工作。同时,有关政府部门也需要一些有力的措施作为更好的开展林业技术推广的后盾,如创新培训,定向资助,贷款等,吸引流失的青壮年重新回到基层,参与基层林业站的林业技术推广,更重要的是这些青壮年会将在外习得的新思想,新技术,一同带回基层林业站,为林业站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二)建立起林业技术推广至基层林业站的推广体系

首先,高素质的基层林业推广人员是首要,必须明确其人员职责以及归属。其次,学习企业等单位的经营管理模式,使得基层林业站推广工作实行无偿服务以及有偿服务项结合,促进基层林业站适当的加速市场化。最后,需要以林农以及市场的需求为推广出发点,想林农与市场所想,即林农与市场需要什么,便推广什么,不可以自己思想代替林农以及市场的需求,主动为林农服务,使其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基层林业站林业技术推广带来的好处与便利。

(三)增加投入推广资金

需要乡镇等推广部门及时将基层林业站的林业技术推广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且适当适时的增加保障金,对于社会闲散资金也需要广泛进行吸纳,多种资金筹集渠道并存并且灵活妥善的运用。建立起脚踏实地的,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资金筹集体系,以确保基层林业站的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得以顺利的进行。

(四)充分发挥出示范典型作用

林业技术推广至基层林业站的工作需要由点至面,以点为起始,面为终止,坚持将推广与示范,实验结合统一,对于示范项目选择重点进行培养,以成功的典型带动整体,对有效的推广工作体系,有价值的实践经验,以及实验效果好的科学技术进行总结推广。以点带动面,以示范典型带队其他项目的推广开展,逐渐形成规模效应,并且对林业技术推广有重大贡献者,需要以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以促进其以及其他人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发展林业技术推广活动。

参考文献:

第4篇

1.1管理体制不健全,业务工作落实难

隆回县于2012年4月完成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改革后的26个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均为财政全额拨款公益性事业单位,实行乡镇和县农业局双重管理体制。人员职务的任免、年终考核、工资、福利等待遇的发放由乡镇管理,职称评定、业务工作归县农业局管理。这种体制导致相当一部分乡镇单位政事不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编制被挤占。其主要原因是乡镇工作十分繁杂,每年各项中心工作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如维稳、综治、计划生育、烤烟生产等。工作方式以乡镇干部定点驻村包片为主,农业技术推广站都是主要抽人单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成了行政工作人员,农业技术推广站没有事权。全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主要从事搞行政工作和中心工作,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难以开展,农业局及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难以干预。此外,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的落实情况缺乏硬性考核指标,这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制约了全县农业的健康发展。

1.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组织化程度低,新技术入户难

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隆回县原有的四级农科网已处于停滞状态,村、组两级的农科组织也停摆不前,农业新技术推广的落脚点已是千家万户,其条件千差万别,各项推广工作要从“户”入手,工作难度极大;一项农业新技术要从少量农户做起,再到大面积推广,往往需时2~3a,效率难以提高;由于资金缺口大,村、组两级没有相应的农科组织和农业技术服务的人员设施;对科技示范户的支持乏力,示范带动能力弱,农民合作组织的覆盖面也很小,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化程度很低。推广效率不高,直接影响到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1.3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少,从业人员待遇偏低

长期以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农业科技的普及和推广、农村的繁荣和稳定、农民的文明小康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纯技术服务部门既无任何收费项目,又无行政罚没收入,经费严重不足。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进行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监测、预报、防控防治,对相关事件进行应急处置与技术指导等,需要有一定的经费来维持。据初步测算,隆回县每年约需技术推广经费1500万元,但是由于县级财政困难,无法给与支持,只能维持基本办公费用,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业务由于经费严重缺乏,推广工作受到极大影响。在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编制人员全部纳入财供编制,岗位工作人员工资待遇纳入县统筹发放,但津补贴、奖金等仍每年要单位自筹30万元左右。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行政编制人员相比,奖金福利待遇解决难,改革后公益性与经营性人员分开,公益性人员不再从事经营活动,但部分乡镇仍需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自行解决福利、奖金等待遇等,其福利待遇低,且不稳定。

1.4试验示范基地缺乏,农业技术推广水平下降

农业技术推广,必须遵循试验示范、培训、推广的线路原则,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必须有固定且具相应规模的试验示范基地。引进的新品种、新技术必须在试验示范基地经过试验证明其先进性与适用性,通过示范展示其实际效果,才能进行推广。隆回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过去有农业科技示范场,乡镇有农科队,试验示范开展得如火如荼,先后开展了“双两大”再生稻、稻田木耳、板田油菜、椪柑计划密植、杂交桑苗繁育、椪柑无病毒良种繁育、金银花良种繁育等几十项试验示范,推动了全县农业的发展。但是,近年来乡镇农业站工作弱化,原有布局在农村的试验示范基地已荡然无存,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示范场已进入县城发展规划区,试验示范功能也已丧失。全县农业试验示范只能挂靠在羊古坳超级稻高产攻关示范区和南岳庙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等少数几个农村基地进行,试验示范自主能力与活力明显削弱,全县农业技术推广整体水平明显下降。

1.5人才队伍结构失调,专业素质水平偏低

从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的现状来看,总体表现为队伍大,人员多,素质低,高层次人员少,比例失调和断层严重等问题。2013年,全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共有410人,其中,农业专业大专以上185人,中专80人,其他学历145人。大专以上专业学历人员比例仅占45%,中专专业学历占20%,其他非专业学历占35%。从年龄结构来看,骨干专业人员绝大多数已接近或超过50岁,30~45岁年龄段的骨干少,骨干专业人才断层明显。从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来看,多数人员难以承担试验设计、试验总结、论文撰写、技术培训等技术工作,部分人员基本上不能独力开展技术推广与技术指导工作。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的这种状况,与推动全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形势要求是极不相适应的,造成这种状况主要有4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非专业人员的政策性进入。如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共有干部职工69人,其中从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只有29人,部队转业等安置的有40人,占总人数的58%。二是取消毕业生分配。国家取消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制度以后,从2002年起没有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进入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导致了中青年人才青黄不接。三是继续教育乏力。全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大都只有中专及以下文化程度,本科、大专学历的人员少,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老化现象严重。四是缺少实践磨砺。知识的增加,业务工作能力的增强,实践磨砺是必由之路。但是近年来,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务实减少,年轻人员难以深入实践,专业知识和业务工作能力难以提高。

2完善隆回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主要对策

2.1强化公益性职能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是将农业的新技术、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农民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农业技术推广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各级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属于公共服务机构,从根本上解决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新形势下的定位问题”。因此,县、乡镇两级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规范管理,完善体系建设,充实提高技术推广队伍,保证人员归岗履职,从人、财、物、事上落实农业技术推广公益性职能和定位目标的实现。

2.2科学核定人员编制

按照新修订的《农业技术推广法》规定,要对县、乡镇两级的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清理整顿,科学核定人员编制,规范岗位设置,调整充实人员力量,建立管理考核制度,保证公益性职能的履行。在人员编制上确保在一线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不低于全县农业技术人员总编制的2/3,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80%。县人民政府及其农业主管部门要作出明确规定,责成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各乡镇保证编制人员专业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得随意抽调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从事其他工作,解决当前存在的串岗混岗、随意抽调、不务正业等问题。

2.3依法增加财政投入

新修订的《农业技术推广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国家逐步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并按规定使该资金逐年增长”。隆回县虽然是一个贫困县,财力有限,但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必须依法保障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政府要通过财政资金整合,集中支持农业技术推广。一要在明确界定的公益性职能的基础上,保证全额预算人员的工资福利及时足额发放;二要根据农业技术推广特点来区别安排公务经费,其标准一般高于行政事业单位和其他有经济来源的部门,以确保技术推广的经费需求;三要增加专项经费支持,在各单位实施涉农项目时,要按部门的上级要求安排一定比例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自主或与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合作开展相关的农业技术推广。

2.4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

在各乡镇建立推广试验示范基地,加快农业新技术成果的转化,把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办成新成果的展示窗口,新技术引进的试验基地,培训职业农民的教育平台,致富信息的窗口。建立县级基地时,要根据农业区域和产业类型合理布局,适度规模,保持稳定,集中投入,把试验示范基地建成现代农业示范样板。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根据本乡镇的农业生产特点,创办试验示范基地。乡镇试验示范基地也可以科技示范户为基础创办,要加大投入,办出特色。

2.5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

第5篇

搭建人才“培养平台”促进人才成长提高

举办广西南宁市第二届学术年会。学术年会上,南宁市科协邀请了东盟工程科技院两位院士、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研究员等国内外知名专家作特邀报告,并向全市广泛征集论文,评选出优秀论文结集出版;年会还安排海外专家到本地企业走访,突出年会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宗旨,共吸引了1100多名科技工作者参加,交流发言30多人次,评出优秀论文39篇。

广泛推广宣传萃智理论创新方法。在广西南宁市科协的积极引导下,五菱桂花车辆有限公司在全区率先导入创新方法,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甘蔗收割机等系列农机新产品,并获得6项发明专利。研发的甘蔗机械产品填补了全国甘蔗机械产品的空白,被列为国家萃智理论成功案例;联合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举办萃智理论创新方法讲座,园区企业技术主管和技术人员100多人参与学习;联合广西科协在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举办“萃智理论创新方法”研讨会。

开展乡土人才科技培训。广西南宁市科协邀请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农艺师陈明才传授马铃薯冬季种植管理技术及相关产品营销信息,广西田园生化有限责任公司产品研发经理介绍了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新技术及新产品。来自各县区农技协负责人及协会会员、乡土人才约100人参加培训。

搭建人才“评价平台”帮助人才脱颖而出

开展市青年科技奖评选,通过评比鼓励造就一批进入科技前沿的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评比。2012年全市共开展“讲、比”活动企事业单位42家,参与活动的科技工作者1.8万人次,活动立项510项,收到合理化建议1210条;开展“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奖补,经评审,3个农技协,1个科普示范基地,2个科普带头人获2012年度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搭建人才“展示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

建成广西南宁市第二家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中国工程院吴孔明院士、袁慧珠等五名专家成为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进站院士专家,与企业进行“高工效农药及施用技术”合作。

支持一批创新意识强、示范效应好的学会项目开展。经评审,广西南宁市科协共支持市作物学会、市中医学会等开展的《籼型三系超级杂交稻新品种特优582试验示范推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等31个项目。

组织科普专家开展科技“三下乡”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科协系统组织专家进农村、进社区132场,共邀请50多名专家参与科普活动。

第6篇

一、学用结合、顽强拼搏,改变人生

乔叶青同志,1982年高考落榜后回乡务农,农闲时搞家庭养殖,由于不懂科学养殖技术,经济效益一直不高。作为一名有志青年,为改变家庭的生活状况,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想学习并掌握一门实用技术,靠技术养家、靠技术书写人生。1988年农广校招生,他就到郯城县农广校报名并顺利通过考试,被录取为山东省农广校畜牧专业学员。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的各门课程都取得了优异成绩,被评为市、县优秀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乔叶青利用学到的畜牧兽医专业知识,结合畜禽养殖经验,学用结合,大胆实践。自家养的猪、鸡等畜禽就成了他的实验品,畜禽常见病他就试着给治疗,积累了许多临床诊断、治疗知识。由于科学养殖,家里的养殖效益大幅度地增长,他在村民眼中成了“小能人”。

慢慢地,乡亲们喂养的畜禽出现一些常见病,就找乔叶青给诊治,向他学习科学养殖技巧,他也乐意帮忙。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丰富,乡亲们找他给畜禽看病的多了,向他请教科学喂养经验的人也多了,他为乡亲们服务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并向周围村庄发展。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红花乡的养殖业得到了较大发展。1989年,经乡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将他聘请到乡兽医站工作,任“农民技术员”,负责全乡的畜牧技术推广工作。当时针对生猪品种退化,畜牧业产值下降的局面,他主动向党委、政府提出改良畜禽品种的建议。他自己率先购买了杜洛克、汉普夏、丹麦新长白等优良种公猪,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对全乡1000多头母猪进行杂交改良,同时淘汰劣种公猪20多头,使全乡生猪改良覆盖面达到90%以上,生猪商品瘦肉率由原来的38%上升到55%以上,当年出栏生猪2万多头,仅此一项,创经济效益200多万元。

由他推广的人工授精技术在全省引起了轰动,很多市、县派人来学习取经,他的工作方法在全县各乡镇普遍推广。他推广的技术带动了全县养猪业的蓬勃发展,使郯城县的商品瘦肉猪存栏和出栏大幅度地提高,猪肉品质也得到了改善,郯城县被命名为“全国瘦肉型猪基地建设先进县”。由于他的工作成绩突出,1993年被郯城县有关部门批准为“农转非”,从此,成了一名合同制干部。他靠勤学不辍、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和优质服务,改变了人生,得以在畜牧推广这广阔的空间里施展才华,实现梦想,书写美丽人生。

二、推广配合饲料,加大服务力度,提高养殖效益

乔叶青同志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2001年又通过成人高考,参加了山东农业大学畜牧专业大专班的函授学习。经过三年的努力,2004年以优异成绩拿到了大专毕业证书。他在平时的工作中也酷爱学习,不断自我充电和积累临床经验,逐渐成为兽医站的技术骨干。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畜禽的各种配合饲料相继上市。为了增强养殖户的思想认识和科技意识,把先进的技术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引导农民科学养殖,他积极投入到畜禽配合饲料的推广中去。利用给畜禽防疫、去势、诊治疾病等工作机会,大力宣传配合饲料的优点,发放技术宣传资料;利用自己的饲喂经验,现身说法,加快了配合饲料的推广应用。从1988年到现在,推广各种配合饲料每年不低于1000吨,帮助农民提高了养殖效益,增加了收入。在推广配合饲料的过程中,他发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畜牧推广必须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欢迎。为此,他主动向站长申请,义务承担了十四个村的畜牧生产技术顾问,承包了这些村的仔猪、防疫、猪病防治工作。在承包过程中,他以推广配合饲料和改善畜禽品种结构为突破口,开展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努力做好疫情预测、预报和畜禽传染病的防治,在改良畜禽品种和科技示范上培养典型,以点带面,树立了良好的技术威信,受到广大农民的赞誉。在承包服务过程中,为了满足群众的要求,他还创办了畜牧技术推广服务部,开通了热线电话,有效地促进了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三、开拓创新,开展好科技示范,做一名优秀的新型农民培训辅导员

2007年,郯城县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乔叶青被推荐选聘为畜牧专业辅导员。为了当好辅导员,他认真填写示范户登记表,无论工作多忙,他都按时参加县项目办组织的科技培训。学习后,及时将县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办公室发的明白纸、培训教材和科技光盘送到示范户手中,还经常组织农民和示范户们学习讨论。对农民不明白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和指导。并利用进村入户的机会进行防疫、诊治、推广、配送饲料等活动,指导示范户科学养殖。

为了做好科技示范,带领当地农民养殖致富,走科学养殖、标准化养殖的新路子,2007年10月,乔叶青同志广筹资金,多方协调,投资23万元,兴建占地2.5亩的生态环保(发酵床)养猪场一处。目前,建成发酵床面积210平方米,存栏无公害生猪120头,全部按标准化养殖模式。现已出栏生猪65头,纯赢利3.6万元,预计年底可出栏肥猪500头。由于这项技术省工、省时、省料、节水,又能提高猪的抵抗力和猪肉品质,真正做到无污染、零排放,得到专家的肯定,受到市、县领导的好评,定购生猪的客户和前去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乔叶青通过开拓创新,建立生态养殖场,旨在做好科技示范,以点带面,带动农民和养殖示范户从传统养殖向生态环保养殖转变,促进农民科学养殖,共同致富。目前,在他的指导下,发展规模畜牧养殖小区2个,标准化养殖场30多个。他正准备筹建生猪人工授精站,争取2008年底实现人工授精率70%以上,三元优质猪90%以上。以发展健康畜牧业为目标,以标准化养殖小区为载体,大力推进“品种良种化、生产规模化、管理标准化、结构合理化、防疫现代化”五化建设,促进全乡的畜牧养殖健康发展。

四、总结工作经验,积极撰写论文,承担科技示范项目

第7篇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析检查报告

根据县委、农村经济局党委的统一部署,__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学习研讨,深入渔业生产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生产者的意见和建议。领导班子成员积极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工作作风和思想认识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 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成果与共识

(一) 水产站取得的成绩

几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指导和农村经济局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水产站紧紧围绕“做强近海渔业”的主题,扎实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县有养殖水面10.2万亩,渔业总产值超过1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0%以上。淡水渔业已成为我县农业的优势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全县有养殖水面10.2万亩,其中池塘养殖面积80013亩,已经被省海洋渔业厅认定为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为我县发展无公害渔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2 全县有渔药经营业户41家,这两年执法监管很严,41家渔药经营业户基本都能做到守法经营。

3 全县有渔用饲料加工业户79个,其中饲料厂17家。目前调查摸底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为全面监管奠定了基础。

4 在水产技术研究方面,我站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沈阳市雨浓鱼类研究所合作,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课题2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和省海洋科学计划课题1项,自立课题2项,编订完成省市水产地方标准9项,发表学术论文23篇,发表论著1册。

5 在新技术技术推广方面先后推广了高效低污染水产配合饲料5万吨,直接经济效益1200万元,社会效益1亿元;推广了菌藻修复水产养殖环境新技术,示范10000亩,为发展我县有机绿色渔业提供了技术和经验支撑;推广了养殖池塘老水再利用技术,示范水面10000亩。节约用电750000千瓦时,节约地下水资源20__万立方米,综合经济效益650万元,社会效益超亿元。

6 水产病害防治方面,以水生动物防疫站和沈阳是雨浓鱼类营养病害研究所为中心辐射全县渔区40家病害防治网络,每年平均处置病害上万例,并在全县推广了框鲤、草鱼和黄颡鱼的主要病害防控技术,大大减少了病害发生。

7 在苗种检疫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我站实施了抽检监督,在今年全省抽检的3组样品中检测均为合格。

8 在水产品安全执法监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年巡回安全检查30000多亩,在国家商品鱼抽检中呋喃类、孔雀石绿和氯霉素均为检出。

9 在水产技术培训与服务方面,我们对养殖者开展了无公害生产技术培训,对与要经营业户进行了法规培训。我站还组建了“沈阳近海渔业网”和“北方水产病害防治资讯”两个技术服务平台,开设了水产养殖技术、病害防治、营养与饲料等20多个栏目,还开辟了专家远程诊断咨询系统,方便了水产养殖者的技术咨询与病害诊断。

(二) 领导班子形成的共识

通过学习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全面分析检查并结合工作实际,我站领导班子达成如下几点共识:一是坚持科学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没有科学的创新就没有可持续的发展;二是加大对养殖者无公害生产技术的培训力度,是获得无公害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三是实现渔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我们水产技术推广人和管理人的工作核心;四是实现渔业生产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和现代化使我们水产推广人的最终目标。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一) 存在的问题

1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的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够,偌大的8万亩生产基地存在食品安全隐患,除投入品如渔药、饲料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外,应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和采取得力的监管措施。

2 新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工作还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强跟进。

3 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工作需要加强,因为它是调整养殖品种结构的基础性工作。

4 苗种检疫工作有待于加强,苗种是养殖的基础,苗种的质量关系到养殖的成败和收益,也关系到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5 饲料加工户和渔药经营户的原料进货来源和渠道需要进一步监管,应建立投入品的可追溯制,便于查清隐患根源和避免隐患。

(二) 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客观原因是政策、机制、人力跟不上发展需求。有些事情是主观

想到各观做不到。比如我县有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8万亩,饲料加工业户79家,渔药经营业户41家,有20__多个养殖单位,从业人员上万人,仅靠几个人去监管是力不从心的,主要是监管体系建设不到位,县乡监管机制设置不顺畅。招人又没有编,工作经费严重不足,乡镇、村的机构设置不对应,我们有协调不了也管不了。

2 主观原因是领导班子思想认识跟不上发展要求,有时一想就这几个人,经费不足,人力孤单,管道什么程度是什么程度,没有从措施和办法上下功夫,缺乏创新思维和得力措施。

三、 今后发展思路及工作目标

(一) 我县水产业发展的主要思路

1进一步加大对渔业投入品及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具体措施是:针对养殖单位和养殖者印发池塘生产日志和产地证明,对水产良种场印发苗种繁育记录手册和产地证明,要求他们严格记录生产过程管理记录,定期抽查和检查,对水产良种场还要实施定期苗种检疫,实施生产过程控制和可追溯制;针对饲料加工业户和渔药经营业户印发进货销货记录表,要求他们记录原料来源和进货渠道,记录销售对象,定期抽查检验,控制货源与去向。

2、开展新品种引进、繁育、驯化、试验与示范工作。引进新品种,尤其是濒危的一些土著养殖品种,这些品种往往天然产量接近枯竭,市场需求价格高,如果试验成功,一方面保护了品种增值,一方面一旦形成规模化生产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对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3、大力推进优势养殖品种的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养殖进程。推进无公害、有机和绿色水产品养殖,大力倡导生态养殖模式。

4、大力推广生物工程菌修复池塘养殖环境新技术和养殖池塘老水再利用技术。对构建生态良好,环境优良的水产养殖环境具有生态战略意义。

5,加大

对水产养殖生产者的生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养殖者的生产技术素质,对生产增效农民增收和水产食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二) 未来三年工作目标

1技术指导和支持建立优势养殖品种haccp管理示范基地三个。(黄颡鱼、框鲤、草鱼个1个,每个300亩-500亩)。

2 技术指导和支持建立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5个,每个300亩-500亩。

3 技术指导和支持建立优势养殖品种产业化生产基地3个,面积800亩以上。

4 技术指导和支持建设有机和绿色商品鱼生产基地一个,面积1000亩以上。

5引进乌苏里拟鲿新品种繁育、驯化养殖,形成规模化繁育养殖基地1个,辐射周边区县面积10万亩,助弄增收一亿元人民币。

第8篇

一、注重人才培养,努力提升人才的能力素质

目前针对农业技术人才的年龄、知识结构现状,应该采取阶梯式人才培养的方式,对年龄较大的优秀人才,除让他们完成上级下达的农业技术推广任务外,还应该赋予其培养、帮带年轻人的职责,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人才,应该着重鼓励、激励他们发挥潜能、积极创新,对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则应该侧重培养和锻炼。

一是要营造良好环境来培养人才。大力倡导终身学习、刻苦成才的观念,努力营造爱学习、勤钻研、比业绩的育才环境。同时,还要加大人才先进典型事迹的宣传力度,把优秀农技干部、专业技术人才的典型事迹,通过报刊媒体、制作专题片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大力弘扬农业人才的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对贡献突出的技术人才进行适当奖励,要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是要通过教育培训来培养人才。要对农业技术人才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不断更新现有技术人才的知识。要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赴省培训、外出进修、外出考察等活动,帮助他开拓视野,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要对全体专业技术人员实施经常性的、高质量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的内容也要从一般性的知识补缺转移到开发人才潜能、激发其创造力上来,转移到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上来,使继续教育在推进人才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用活用好人才,为人才搭建适用的工作平台

培养提拔人才的目的是为了使用。为了用好现有人才,应该想方设法为科技人员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一是设立专家决策、咨询机构。建立农业专家组,重大决策和项目听取专家意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是实施科技攻关项目。农业科技人员在抓好推广、服务的同时,要大胆承担农业科技项目的研究与开发。

三是建设科技园区,强化示范引导功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是展示农业新技术的平台,是新技术实验、示范、推广的阵地,是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田间课堂。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在创新思维、提高档次、加大辐射、突出效益的基础上,兼具实用性、先进性和实效性。

三、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建立起有效的精神和物资奖励。

一是认真落实省里和市里人才奖励政策。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价值的双重激励作用,激励人才大显身手、自觉奉献的积极性,让人们切实感受到知识的价值。

二是创造有利于人才涌现和成长的必要条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配置机制。人才在于人民群众中。“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鼓励人人做贡献,人人都能成才。我国的人才观从以学历和职称为主要内涵,发展为坚持以人为本,主要看实际能力和贡献大小的科学人才观。

三是鼓励专家、学科带头人,带项目、带资金走出机关、走出实验室,深入实践试验、示范、出成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普及千万家,为现代农业的发展贡献聪明才智。

四、改革科技体制,把科技人员与农业生产真正捆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