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29 16:31:4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生态设计思想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玛纳斯河流域;景观设计;生态恢复;湿地改造;乡土景观元素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9-0130-02
一、乡土景观概述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完善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推进,乡村生态环境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例如石河子市玛纳斯河的河水污染,造成大气环境的严重污染的主要根源来自于河道上流的工厂,本文将研究地域锁定在玛纳斯周围河岸,以乡土景观设计手法在景观生态恢复设计中的应用为切入点,力图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拯救玛纳斯河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通过实际现场考察,运用乡土景观的设计手法从规划与设计两个方面总结出乡土景观中运用的方法,进一步深层挖掘乡土植物景观的地域性、艺术性、文化性,最终实现对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景观的整合和强化。
二、乡土景观元素在景观设计应用
1.乡土要素的直接运用。在玛纳斯河景观生态恢复中,直接运用是乡土景观中运用最广泛的元素之一,主要就地取材运用河道周围的石头、树木,经过简单的摆放形式、摆放次序等艺术处理,不用花过多的时间去装饰处理,直接运用乡土要素的这种设计手法,主要运用玛纳斯河当地丰富自然资源材料造景,更加体现出当地景观的地域性、文化性,突出田园式生态环境的艺术效果(如图1)。
图1 田园式生态景观
图片来源:设计者李小龙
2.乡土材料的加工利用。在玛纳斯河景观生态恢复中运用乡土的自然材料,运用当地可用的有生资源,充分的利用河道周围的植物、河岸附近的石材、沙土等,并通过一些专业的造景手法处理,使生态的景观更能展示地域风貌,例如在玛纳斯河景观恢复设计中主要运用蓝、绿色为主色调,合理利用本地地形的优越条件,使得乡土景观得以充分的体现。为了使景观设计达到降低造价,乡土材料的加工利用在景观恢复设计中广泛使用,玛纳斯河景观生态恢复改造中河道两岸的地域道路的材料主要来源于河道石材,河道侧面有一个上个世纪修建的水泥管道工厂,可以利用废旧的铁制品做一些景观小品,既能够凸显地域特征,也能体现出乡土景观(如图2)。
三、玛纳斯河景观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1.玛纳斯河生态背景分析。玛纳斯河自然植被面积在逐渐的缩小,以前下游生长的白榆、胡杨等树木被肆意砍伐后逐渐被辟为农田,有大量的沼泽地带,经过人工的排水改良后变为了农田,虽然开垦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但是破坏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导致了沙漠化的进一步蔓延。
2.玛纳斯河水源分析。河流在各个地区的分布情况不均衡,除山区有河流发源地,平原区没有河流发源,就是在山区有河流发源的流区内,其分布也是不均匀的。由于降水分布和气温因素产生的冰雪融水水量的影响,导致玛纳斯河的汛期春季向夏季过渡增加,秋季向冬季过渡减少的特点。其中夏季水流量最大,冬季水流量最小。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年分配也不均匀,但是由于深处大陆内,不受季风影响,干燥少雨的气候条件下的流量变化和干旱区河流发展的一般规律吻合。
3.玛纳斯河流域景观环境分析。导致玛纳斯河干涸的主要原因是流域内生态环境的破坏,另外,河道周围还有大片的胡杨林和喜湿植物芦苇丛分布。其后,分布在玛纳斯湖中的鲤鲫等鱼类以及其他水生生物随着玛纳斯河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而不复存在。
伴随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生态环境地保护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步越来越大。昔日美好的自然景观逐渐消失,代之而来的是水体的污染、土壤肥力下降、垃圾污染、工业污染的加剧,比如玛纳斯河流域内自然景观破坏严重。
四、乡土景观设计手法在玛纳斯河景观生态恢复设计中应用
1.设计策划理念。本次景观设计是恢复天然的生态系统,主要是按照自然规律并通过人工的方法来实现的。 “生态恢复”的含义已经不仅仅是追求稳定水土流失为目的的种植当地植物远远超出以稳定水土流失地域为目的种树,也不仅仅是种植多样的当地植物,天然的生态系统不是通过人工恢复就能实现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帮助自然,把一个地区需要的基本植物和动物放在一起,从而创造出当地生态所需的基本条件,然后让它们自然演化,最终实现恢复。
2.整体功能布局景观策略。功能对于生态恢复的景观环境与其它景观类型相比要具有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在此次的设计中主要划分为是八个景观区域,第一阶梯人文生态景观区滨水平台、第一阶梯生态景观恢复区,第二阶梯人文景观区主次路口景观、杨树林生态区、沼泽生态改造区、制高点景观区、工厂景观改造区、农田景观回复区,景观功能布局决定了景观规划的合理性和使用性,一个好的景观规划设计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对所规划空间区域的功能布局具有明确性、合理性、地域性。每个功能区域既有独立性又有联系性(如图3)。
3.景观节点空间设计。(1)主入路口景观设计,主入口广场景点是宏观展现玛纳斯河景观恢复设计中的重要景观节点,采取了象征的手法表现出入口景观本身的感彩,道路两边宽阔的绿化带如展翼的翅膀,其大量运用了绿色、粉红色的植物配种为主,构建一种自然清新的和谐美。运用乡土景观设计手法不仅在微观上要体现出所具有的地域性,在宏观上同样要展现玛纳斯河景观所具有的历史性、文化性等。(2)次入路口景观设计,次入口广场景点由半圆型构成,中间由绿化带隔开,合理充分地利用地势资源,主要凸显出绿色为主题。路口景点雕塑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一群戴胜鸟,这种鸟具有机灵耿直的个性,从古到今就是宗教和传说的象征,在本次设计中运用这种鸟作设计图案代表了老一辈军垦的兵团精神。(3)滨水平台景观设计,滨水平台的主要服务是满足居民的日常休闲需要,给居民提供良好的休憩环境。通过现场调研发现,在人工景区内,锻炼、休息、散步这三种行为出现的最多,使人心旷神怡,空间相对开阔,主要的活动场所无障碍,休息的区域朝向水景区或者在水景区周围,吸引游客就座。视野良好的区域可以给人提供一个良好的活动场所,在自然景区内,除了休息、散步这类活动之外,约会、观赏、戏水这些活动越来越丰富,除了因为自然景区内的空间形式灵活多变外,空间的私密性有所加强,出现了一些有遮挡、围合的小空间,所以出现了一些例如约会、凝思等对空间有私密要求的活动。(4)亲水平台田园生态园景观设计,该景观是设计区域中设计元素最多的部分,人文景观占主要部分,在设计中就地取材利用了离河道近的地形的优势,体现出水景合一田园式自然景观,给人带来一种宁静舒适享受。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劣,人们向往回归自然,向往清新的空气,清幽雅致的环境,让人烦躁的心情得以平静,在设计中运用了水生植物到旱生植物生态系列景观,主要是创造生态区恬静、自然的基本原则,给人带来一种田园牧歌式的园林景观。
4.乡土种植设计手法的应用。乡土种植设计手法为利用本土的易生存、易维护、易形成良好景观效果的植物,来营造适宜地域环境的亲水景观。在景观设计中,运用乡土种植设计手法来营造园林景观具有深远意义。首先,提高景观资源利用率,由于乡土景观来源于自然,不需要大量的技术处理及劳动力特别加工,可以直接被运用在设计中,这样便可以快速的提高资源利用率。其次,乡土景观大多数是劳动人民长期劳作的结果,孕育着劳动人民的汗水,伴随着农业、牧业和手工业成长的历程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利用乡土种植设计手法塑造景观更加具有适用性。
五、结 论
玛纳斯河景观恢复设计案例,通过对石河子玛纳斯河地貌元素、军垦文化元素、地域文化元素的整合,采用乡土景观的设计手法,很好的展示了玛纳斯河景观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当地特色风情,营造出戈壁沙滩上的蓝绿飘带的艺术氛围。本规划充分运用乡土题材,运用当地具有地域性的资源,结合本土自然生态条件,从而建造出符合当地居民生活习俗的环境景观,这是运用乡土景观设计手法进行景观生态恢复设计的基本方向。在景观设计研究发展的今天,玛纳斯河景观恢复设计再现了那些本土原味的乡土景观,以丰富多样的园林空间,创造优雅生活环境。当地的地域文化决定了景观设计的特色,从而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深入地挖掘地域的人文内涵,营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玛纳斯河生态景观。
参考文献:
[1] 王浩.艺术化的乡土―浙江德清下渚湖湿地公园规划[J].风景园林,2006(4).
[2] 俞孔坚.回到土地[M].上海:三联书店,2009.
关键词:气象服务平台;系统架构;业务流程
中图分类号:S16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2042
引言
气象服务平台业务系统的建设,要按照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和“多轨道、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的总体要求,实现具有监控功能的流程化管理、监测预报分析更快速、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简单高效、自动化能力更加稳定。收集整理省市县3级气象数据资源;完整气象服务信息机制,积极利用多种信息渠道,开展全过程、个性化、适应多种新媒体的气象服务,提高信息覆盖范围,扩大气象服务区域,发掘气象服务价值,调整服务分工和布局;强化组织管理和技术开发,使其达到服务现代化、专业化、规范化,进一步提高现代气象服务的能力[1]。
1 气象服务平台的技术设计思路
平台设计开发伊始便充分考虑整体系统的灵活要求。在业务流程监管方面,需求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业务流程,个性化定制产品流程,并能实时检查流程,进行必要的提醒;在数据分析方面,用户可以自定义统计查询,系统按照用户的定义的结果,可以自动生成统计图片、表格、文字等。系统设计重点强调安全性,然后突出数据资源的共通共享,且不能忽视数据信息的保护、监控和隔离。根据系统的数据传输,制订统一加密解密过程以及数据的有效性进行检查,确保数据合法性;系统数据把省市县需求单位区分成不相同的级别,将应用数据信息的需求单位划区成不同类型,达成不同类型需求单位对不同级别数据访问的权限策略;对于用户登录以及其他一些业务操作,能够实时记录日志,使得操作具有良好的可追溯性。制定设计方案时要采取目前先进的技术,系统各部分具有故障判别与还原和容错能力,在安全系统建设、繁杂环节解决办法和平台转换等各方面考虑要周全,有实际操作性,完成后的系统稳定性和安全性高,进而把其他存在的风险降至最低。
2 气象服务平台总体流程结构
通过整合气象局相关的资源,将原先分散的气象信息服务、气候应用服务、专业气象服务等职能进行优化整合,并以经济社会的需求为牵引,开展更有针对性、更精细化和更专业化的气象服务,努力实现气象服务业务现代化、专业化、规范化,进一步提升气象服务信息覆盖率和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达到公共气象服务的目标。
2.1 ArcGIS Server系统设计架构
ArcGIS Server系统架构是在Web的企业级基础上实现的GIS解决方案,它为建立和监管以服务器为基础的GIS应用提供了一套高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框架,支持.NET和Java编程语言,包含一个Web应用开发框架(ADF)和一个GIS Server。该框架是分布式系统,由分散在其他设备上的多个角色协同开展任务,ArcGIS搭建的WebGIS解决方案支持多种类型的客户端,包括ArcGIS Desktop 、ArcGIS Engine Application、Web Browser等。
2.2 气象服务产品制作功能
气象服务模块负责对公共气象产品的制作、常用模板的管理,新模板的定义以及当前产品和历史产品的制作查询。帮助用户方便快捷的实现公共气象产品的制作、及查询操作。产品制作前需要先建立对应产品的产品模板(详细功能见模板管理模块说明),模板建立好后,开始公共气象产品制作,制作包括对模板内容进行编辑、修改、保存、入库、途径选择等功能。其中入库分为入本地产品库和入省级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对入库目标及目标用户可以在模板配制及支撑系统设置中进行添加修改。制作人员在制作产品时除可制作当天的气象产品外还可以制作第2天及第3天的预报产品,根据用户需要自行设置。整个制作过程流程化,通过定时制作提醒,系统到时自动向用户发出声音及短信的制作提醒,如果该模板到了定时制作的时间,但该时间内气象产品库内数据没有更新、则会提示用户是否等待该产品更新后再制作或从其它数据源导入,该提示也可在模板管理中设为默认,即产品库更新后再提醒制作人员制作气象服务产品。
2.3 决策气象服务子系统
决策气象服务系统是为各级党、政、军领导和决策部门指挥生产、组织防灾减灾,以及在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气象信息。帮助领导和专家进行决策的工具,在大数据量的基础上,对应急预案进行智能分析与管理,通过气象资料、灾情特点与专家知识相结合,建立的干旱、洪涝、火灾等多种危险源的危害评估模型和人员疏散、保障调度、医疗救助的方案模型,提供直观形象的分析手段,通过基础气象信息系统、灾害预警系统和各类专业系统的数据集成提供完整的一体化数据源管理,为领导进行决策保障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持。系统汇集了各类气象实时探测、预报及服务信息,具有信息丰富、更新迅速、针对性强等特点。决策数据分析引擎完成常用的数据分析功能,提供了一些常用的计算模型和函数,用户可以利用这些功能来构建自己的数据分析模型,可以实现交互式完成,也可以批量进行。
2.4 应急气象服务子系统
气象应急服务系统为气象局与各政府单位应急处理机构提供通信网络支持和信息传输保障,把各单位的通信网络系统进一步集成,并把多种应急服务数据在一套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当中进行有效处理。信息上报、咨询电话和灾害预警信息在气象服务信息处理平台进行。遇突发灾害天气时,应急服务平台可实现为各部门统一指挥、协调多种信息处理的功能。应急服务体系实现在协调通信网络和综合数据信息的条件下,统一指导相关单位有序开展应急响应工作。气象服务系统是基于应急指挥平台并结合了气象应急特点进行开发,系统由预报预警业务与通信网络组成。信息平台由相关标准规范、数据资源、通信网络系统、应用系统等构成。
3 结语
建立高效的气象服务平台,是支持吉林省“一带一路”重要举措,该平台建成后可进一步提高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能力,提升各行业防灾减灾的建设水平。气象服务平台建设符合当前对公共气象服务和专业气象服务的发展要求,是贯彻国家和省委省政府规划的具体措施。气象服务平台建成后,将建立起稳定、高效、权威气象服务信息流程,具有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准确、及时地传播气象服务信息能力,为提升吉林省防灾减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朱熹;生态哲学;海峡西岸经济区
[中图分类号]B24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9-0035-03
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其生态哲学也就是包括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是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整体的生态哲学。作为朱熹理学发源地的福建,曾深受其思想的影响。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过程中,更应当在朱熹生态哲学思想的指导下。逐步建设生态经济、生态政治,从更高、更宽的视野谋划发展新思路、新空间,使福建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经贸合作与科技文化交流重要地区和促进祖国统一的重要基地。
一、朱熹的生态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是“生”的哲学。《易传》曰:“天地之大德日生。”又曰:“生生之谓易。”生,就是草木生长,就是创造生命。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天地以“生”为道,“生”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因此,“生”就是“仁”,“生”就是善。朱熹综合前人的学说,在《仁说》中,将这一“生”之哲学发挥到成熟形态。
朱熹在《仁说》中指出:天地以生物为心者,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为心者。故语心之德,虽其意摄贯通无所备,然一言以蔽之,则日仁而已矣。请试论之。盖天地之心,其德有四,日元亨利贞,而无所不统。其运行焉,则为春夏秋冬之序,而春生之气无所不通。故人之为心,其德亦有四,日仁义礼智,而仁无所不包。其发用焉,则为爱恭宜别之情。而恻隐之心无所不贯。故论天地之心者,则日乾元、坤元,则四德之体用不待悉数而足。论人心之妙者,则月“仁,人心也”,则四德之体用亦不待遍举而该。盖仁之为道,乃天地万物之心,即物而在,情之未发而此体已具,情之既发而其用不穷,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莫不在是。由上可知朱熹论“仁”有两层含义:
(一)“仁者。天地生物之心”。天地万物生生不息,既是生的体现,也是仁的体现。朱熹认为“生底意思是仁”、“天地生这物时,便有个仁”、仁则“浑沦都是一个生意”。以“仁”说“生”,说明万物的生气、生理本身就是天地仁爱和善意的体现,实际上也就蕴涵着一个天地生物的目的。故朱熹说:“仁者,生之理,惟其运转不息,故谓之心。”,“生理”不仅是气流行化生的“条理”,而且还蕴涵着天地之仁心,蕴涵着天地生生不已之善的目的。“仁者,天地生物之心。”万事万物都源自于天地之仁心。朱熹说:“熹所谓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物之所得以为心。此虽出于一时之臆见,然窃自谓正发明得天人无间断处稍似精密。”《答何叔京》里他一再强调:“天地以此心普及万物,人得之遂为人之心,物得之遂为物之心,草木禽兽得之遂为草木禽兽之心,只是一个天地之心尔。”在此,仁即生,生即仁,自然主义的“生”与伦理意义的“仁”在本质上达到了有机统一。钱穆曾评论说:“朱子专就心之生处心之仁处着眼,至是而宇宙万物乃得能为一体。当知从来儒家发挥仁字到此境界者,正惟朱子一人。”
(二)仁是“心之德”、“爱之理”。朱子在论人心之仁时,提出仁包“四端”、“四德”的命题。所谓“心之德”,是从心之“全德”而言的。心德有仁、义、礼、智四者。仁“偏言之”则指四德中之一德,“专言之”则统体只是一个全,其中包含了其他各德。人,只是一个仁心,此心可分为“四端”。其中,恻隐是“四端”的根本,它是一个警觉心,统摄其他三者。“本只是这恻隐,遇当辞逊则为辞逊,不安处便为羞恶,分别处便为是非;若无一个动底醒底在里面,便也不知羞恶,不知辞逊,不知是非。”这恻隐之心就是仁爱之心。仁是四德的根本,义礼智是仁之用。用“心之德”来诠释“仁”,说明“仁”是心“未发时”已“白具”,“已发时”“其用不穷”。同时,朱熹又道:“仁只是个爱底道理。”“理是根,爱是苗。仁之爱,如糖之甜,醋之酸,爱是那滋味。”“不可便唤苗作根。然而这个功,却是从根上来。”“仁是体,爱是用,又日爱之理,爱自仁出也。然亦不可离了爱去说仁。”“仁者爱之理”,只是爱之道理,犹言生之性,爱则是理之见于用者也。盖仁,性也,性只是理而已。爱是情,情发于用。性者指其未发,故日“仁者爱之理”。情即已发,故日“爱者仁之用”。
经过朱熹的发挥论证,仁不再仅仅是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亦是天地之心;仁的境界不再仅仅是自我与他人境界,亦是主体与客体、小我与大我、人类与万物相融的境界。朱熹将“仁”理解为“天地生物之心”,体现了仁的宇宙精神,将仁理解为“心之德”“爱之理”则体现了仁的主体精神。仁原本乃是人心之妙,众善之源,但此源为一,其分则殊,此源一发,其用不穷,可及于人,可及于物,可及于天地宇宙,总之是“即物而在”。仁学经过朱熹的发挥,将仁由原本为静态视角的仁(一种道德境界和修养准则)推向静态视角的仁与动态视角的仁(一种生机活力即生命力)合一的更高的层次,实现了真正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在朱熹那里,仁的“生生之德”超越了个体,超越了人类,充塞于宇宙,它代表了宇宙间普遍存在的一种“生意”、“生机”、“生气”,它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德性就是“生”。
二、朱熹生态哲学思想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福建省委、省政府继2002年提出建设生态省战略以来,2004年初又提出了“努力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新发展目标。然而,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改革的深入,引发和生成、沉淀和积累的各种矛盾也充分暴露出来。尤其是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随着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能源消费总量将急剧扩大;而且随着污染的加剧,环境污染与破坏带来的直接、间接经济损失和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也进一步加大,全省资源与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能源瓶颈问题尤为突出。这就清楚地表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其人口、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之间已处于一种矛盾与冲突的不和谐状态之中,尤其是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已严重地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现行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及其结果说明,我们的可持续发展要领“并没有根本突破现展观的藩篱,即仍然把经济增长当作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追求的是西方以工业化为基础的现代化道路,而且是一种赶超型的现代化,环境保护只不过是服务于现代化目标的工具而已,因而必然导致“边发展,边污染,边发展,边破坏”。如何在维护生态系统不再继续恶化并且逐步好转的基础上,追求合理与适度的发展?这就要求必须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中输入新的生态哲学观,朱熹的生态哲学思想可视为这种新的生态观的一种哲学表达。根据朱熹的生态哲学思想,我们发展的目标在
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应该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进化为根本方向,以维护自然生态过程,使其发挥正常的功能为先决前提,以既符合生态规律又能满足人们健康的多样化需求的生产技术方式为主要开发手段,并且还要以一系列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来调节人们对待自然的行为。
(一)弘扬整体系统观,建设全面协调发展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需要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有机统一,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朱熹的生态哲学思想提供了一种朴素的整体系统思想。尽管这种整体系统观和现代的整体系统观相比较要直观和朦胧,但是,朱熹的生态思想正是一种将个人、世界、宇宙的诸多部分之间,建构紧密的联系性关系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基本上认为在宇宙间的部分与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全体之间是一种有机的而不是机械的关系,整个宇宙各个部分互相渗透,并且互为因果。朱熹说:“夫天地以生物为心者,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作为宇宙的“部分”的“人”,与作为“全体”的“万物”有共同的本质,天人合一。因此,就一方面观之,从“人”(部分)就可以掌握“万物”(全体)的本质;另一方面,则“万物”(全体)的特征也显现在“部分”之中。于是,部分与全体就构成交互感应的关系。所以,宇宙中的部分与全体之间,是一种往返交互诠释的循环过程。总之,朱熹的这种思想将宇宙理解为一个大的系统,系统内的各个部分交互作用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种由思想体系联系至各层面的思维方式,从宇宙论到心性论到社会政治论,都可以显示整体性思维的倾向。当前生态危机的出现,正是由于人类将自然视为自己的对立面,忽视了人和自然界的整体性而产生的,而朱熹的这种思想则是要求运用整体的观点去观察思考事物。在新时期,我们将这种整体系统观念加以升华、科学化,运用到实践中去,对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孔子;生态伦理观;教育社会学启示;可持续发展
当今,环境问题已成了累及国计民生的一件头等大事,也成了一个全球关注的问题。环境问题植根于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在不同的阶段,面对的资源环境问题是不同的。理论界普遍认为,“十五”以来,我国逐渐进入重化工业时代:从1999年以来,重工业生产增长一直快于轻工业生产。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对利益的追逐使一些人抛开了“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以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代价来换取他们所追求的最大利益。
我们从每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有关环境污染的信息中可以看到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和画面:山西的焦炭污染,已使山西境内的黄河不再有鲤鱼生长其间;淮河流域十年污染给两岸百姓造成的疾病、死亡、后遗症更是让人不寒而栗;四川沱江特大污染让沿江的百万群众饮水中断达26天;哈尔滨松花江特大污染事件使该市居民无处取水……那些随处可见的小污染更不必书写。曾经的天蓝蓝、水清清、天高任鸟飞、鱼儿自在游的美丽画面已成了历史,中国环境的可持续指数在全球居133位,中国的环境形势处处告急!
在利益追逐者的心中,没有了生态伦理观念,也没有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他们眼前流动的只是从污染物中滚出来的金子。而在孩子们的眼中,绿水青山、树木花草、芬芳的绿野,也只是书中的童话,传说的香格里拉。所以,生态伦理教育、生态环境知识的普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应及早放在当代教育中。不要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要再以沉重的代价来换取眼前的利益。教育在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而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对我们如今的社会生态伦理具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一、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简介
(一)孔子“敬畏天命”的生态伦理意识
孔子谈“天命”,这两个字在《论语》里出现不多,仅见于这样两句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及“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
由上面两句话可以知道,孔子把“知命畏天”看做是君子才具备的美德,这与孔子在《论语·尧》中讲的“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是一致的。在孔子那里,“天命”即指自然规律,在《论语·阳货》里记载的孔子与子贡的对话里,这种意识更加明显:“子日:‘予欲无言。’子贡日:‘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日:‘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两则对话体现了孔子明确的天命观:天,就是四季正常运行的规律;是万事万物生长的地方,这就是天。从而“知天命”即是对自然规律的了解、掌握。能够了解、掌握它,就是一种君子美德了。
孔子的生态伦理意识不仅仅体现在“知天命”上,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畏天命”上。敬畏天命是孔子提出其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石。为何要敬畏天命?因为“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命是客观存在的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是一种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必然性”四时变化,万物生长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人们只有敬畏他,尊重它,平等对待它,春耕夏播,才有金秋的收获,人们只有适应它,也才能使自身有一个健康良好的生存环境。如果违背天命,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从而招致人类自身的毁灭。孔子敬畏天命的想不仅仅是人们要遵循自然规律办事,而且还将“畏天命”与“君子人格”结合起来,体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意识。后来的儒家和哲学也讲“敬而无失”是“所以中”即致中和的最好途径,是获致道德本体的未发之中的根本功夫。致中和实是包括了主体对自然和社会的全部认识,但也包含着对所以然的自然客观的“万物化育之道”的认识。正如牟宗三先生所讲:“儒家强调‘天人合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他们的‘赞天地之化育’,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要代表。”后来儒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共同表现出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的一致立场,大都渊源于孔子的“敬天畏命”。
(二)“乐山乐水”的仁者智者情怀
孔子在几千年前概括了一句如今广为人知的以山水为内容的生态伦理名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智慧的人以水为乐,正如孔子自己在河边上所发的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据记载,:“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日:‘君子所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对日:‘以其不息,且遍于诸生而不为也。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则卑下倨邑必循其理,似义;浩浩乎无屈尽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溪而不惧,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绰约微达,此似察;发源必东,此似志;以出以入,力物就以化洁,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见必观焉。”’(《孔子家语》)从流水的奔流不息中,如他一样智慧的人会感叹时光流逝、光阴不再;会从东流之水联想到人所应具备的伦理道德和品质:德、义、道、勇、法、正、志……其实,夫子是在告诉人们,如水一样的自然之物也是具有它们自己的灵性和德性的。同此道理,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则因为看到眼前郁郁葱葱的山而有发自内心的快乐。在山中,树林阴翳,杂花生树,光影斑驳,鸟儿鸣枝头,野兽在山中时隐时现,这一切勃勃生机及充满生命力的律动,自然会激起“仁者”感怀生命的情怀。
现代人,却仿佛处于穷途末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疯狂地开采、掠夺,让曾经的青山变得光秃秃寸草不生,让清澈的流水变成一条条臭水沟。他们没有悲悯的情怀。毕竟,他们不是仁者,更不能称得上知者了。这个时代,是缺少仁者知者的时代,我们的教育应当担负起培养仁者知者的责任,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还青山绿水以本来的面目,让人与自然和谐、平等地相处。
在《论语·先进》中记载,一次,孔子与他的学生子路、曾皙(点)、冉有、公西华一起谈论人生志向和理想时,曾皙的观点得到了老师的认同,曾皙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日:“吾与点也!”为何夫子会赞同曾皙的观点?在曾皙的观点里,暮春时节,穿着春装,与几个朋友,到沂去沐浴阳光,到舞雩去吹吹风,尽兴唱着歌而归。这是曾皙的最高志向,也是孔子的最高社会理想。这与孔子主张培养“乐山乐水”的仁人志士的理想情怀是一致的。孔子要培养的是既有仁者胸怀又能治世的君子人才,这种人才仅仅能治世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情怀,将人间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自觉统一起来,去实现“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论语·公冶长》)的儒家社会理想。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对后世儒家的后继者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把“乐山乐水”与做仁人志士联系起来,作为培养儒家理想君子人格的一项道德行为规范,说明了他对生态伦理的重视。君子要仁民、爱人、乐山乐水,这就把生态伦理教育有机地融入到人伦道德教育中。
(三)“移居九夷而不以为陋”的生态节用观
《论语·述而》中记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弋,用带着绳子的箭射鸟,宿,指宿鸟,居于巢中的鸟;纲,指用大绳连接成网,绝流而捕鱼)。孔子钓鱼,不用渔网捕鱼,他也不用箭射杀居于巢中的鸟儿。体现了孔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节用观,同时,也体现了他“泛爱众而亲仁”(《论语·述而》),为了大多数人的生存利益而反对对野生资源加以毁灭性的攫取和掠夺的思想。对我们现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历史的借鉴意义。
孔子的节用观是跟儒家“爱人”、“惠民”的政治伦理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儒家主张的以德治国必须具备的道德观念。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即治理大国,必须严肃对待,诚信无欺,节用资源,爱护民众,用工不违农时。可见,敬事、诚信、节用、爱人是对统治者的道德行为的规范。这对于今天以追求金钱为目的而抛开伦理道德观念不顾,以金钱衡量、炫耀自己的身份地位而不顾生灵所处环境的功利性行为,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孔子说:“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里仁》)用节约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的人,他所犯的过失是很少的。因为节约,就不会去过度开发、去攫取,造成资源的枯竭。孔子自己也身体力行去践行“节约”。《论语·子罕》记载:“子欲居九夷。或日:‘陋,如之何?’子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想搬到九夷居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很简陋,该怎么办?先生还去吗?孔子回答说:“品德高尚的人住在那里,怎能说它简陋呢?”孔子赞扬他的生活简陋却特别好学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这正是对“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最好阐释。他的这种身体力行的节用观,影响了儒家的后学者。宋儒周敦颐《陋室铭》:“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显然也直接承其衣钵。孔子还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这就是平常日子中的孔子形象,粗茶淡饭,用自己的手臂当枕头,但他不觉得艰苦,反而自得其乐。为何?因为他有一个不能改变的做人原则: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那种靠不正义的手段牟取的富贵,对孔子来说,不过是天上飘飞的浮云罢了,他不艳羡,也不企及。他的这种节用观,无疑对当时社会以及生态资源的保护有重要的意义。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生产力水平虽然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但这一系列的改善和提高,却是在以毁坏环境、破坏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沉重代价的。如果天下众人都能有孔子“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谨严态度,不过度开发,不贪得无厌,那我们现在就不会有淮河两岸触目惊心的景象,也就不会在地球上连年爆发严重的污染事件。
二、孔子生态伦理观的现代教育社会学启示
回顾近二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许多地方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由于技术手段的落后,所走的,往往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有甚者,对污染了的环境竟然采取听之任之的不负责任的态度。这种状况,已不能再继续下去。为了我们自己的生存环境,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政府、社会、学校,乃至每一个人都应担负起这个责任,从前人的生态伦理观中,吸取其有用的理论,以警示不断向大自然索取的利欲熏心的那些人,从而减少人类遭到大自然报复的悲剧,还我们自己一个清亮的世界。
(一)培养“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情怀
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每个人做起,自觉培养“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情怀。首先,要淡泊明志,像孔子所说的“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像颜回那样虽处“陋巷”而始终“不改其乐”。其次,要有“泛爱众而亲仁”(《论语·述而》)的自觉心理,只有心中充满了仁爱之情,才会“乐山乐水”,爱护山山水水,对水中的鱼,山中的鸟才不会去赶尽杀绝。像孔子那样“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而保持一种“鸟之将死,其鸣也哀”(《论语·泰伯》)的同情心。第三,通过学习《诗》、《乐》增强欣赏大自然的能力和审美意识。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学《诗》、《乐》可以达到教化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作用,有益于培养“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情怀,从而自觉地将生态教育与人伦道德教育结合起来。
(二)传承儒家生态伦理观,培养生存环境忧患意识
孔子对所处的生存环境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悲悯情怀。自孔子以后,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苟子、董仲舒等都继承了儒家的生态伦理观并加以发扬,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孟子·梁惠王》)在孟子的思想里,这是一个典型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体现了儒家对待生态的“致中和”的思想。苟子说:“天者,生之本也。”(《苟子·礼论》)在荀子看来,自然之天地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所以,人必须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注意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的教育,就应担当起传承我国自孔子始的儒家传统的生态伦理思想的责任,让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要有忧患意识,自觉担负起保护生态环境的重任而不盲目地巧取豪夺,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实现儒家所提出的“天人合一”的理想。
(三)树立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中国推行这个发展观是基本国情决定的基本国策。因为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低收入大国,正处在有史以来基数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的人口倍增台阶的中点,在保留以量广、面大的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落后农业条件下迅速发展重化工业,因此产生了大规模的资源浪费、生态破坏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果继续坚持这种粗放型的传统发展模式,只注重经济的数量增长而忽视发展质量的改善,势必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因此,有必要在广大民众之间宣扬科学发展观,让每个人都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不然就会形成孔子早就预言过的生态悲剧:“……丘闻之,刳胎杀天,则麒麟不至其郊;竭泽而渔,则蛟龙不处其渊;覆巢破卵,则凤凰不翔其邑。何则?君子违伤其类者也。鸟、兽之于不义尚知避之,况于人乎?”(《孔子家语》)如夫子所言,鸟兽对于不义之人不义之事都知道避开,何况人类呢,更何况是处于文明如此发达的现代人类呢?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设计思想;建筑;应用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发展的战略之一,在环境和资源方面经常强调要注意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适用于很多地方。在建筑中,可持续发展仍然适用,或者说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思想正是目前建筑业所需要的设计思想。既符合了建筑中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和节约,又适应了当下的社会发展现状。充分了解什么是可持续发展设计思想,并分析可持续发展设计思想的建筑中有哪些应用是当下的首要任务。
1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1980年在“世界资源保护战略”报告上可持续发展被首次的提出。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真正的提高了日程上。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指发展不能只关注对现代人需求的满足,还要注意损害到我们的后代满足自己需要的能力。可续发展的内涵是要做到以人为本,在满足了现代人的需求的前提下,同时要保证后代人的需求和利益。可续发展这种思想主要包括了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对于资源,要保证可以得到持久的利用;第二,对于环境,要建设生态文明;第三,对于社会经济,要保证生活质量的提高。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在经济大力发展下,把人的利益作为中心,满足人们对物质和文化需求,增加生活的舒适度,体改居民的居住环境,降低对自然的破坏和索取,减少对资源的损耗和环境的污染。
2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设计思想
把可续续发展引入设计领域,对于设计行业而言,导致了设计理念发生了本质性的变革。可持续设计思想就是指,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实现各要素达到持久积极的和谐共存。可续设计思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就是“WHAT”即设计的是什么,可持续发展设计思想的作用对象。第二是“HOW”即怎样来设计,是可持续发展设计思想的应用环节。只要将可持续发展设计思想巧妙的应用到这两方面,就可以设计出具有可持续发展特点的建筑了。
当下有很多设计思想都是由可持续发展设计思想衍生出来的,比如“绿色建筑”、“健康建筑”等设计理念中都包含有一些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思想。相比较于传统的建筑,在可持续发展设计思想指导下的建筑桁架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和适应。比如怎样在减少资源使用的情况下,建造出舒适的住房与工作空间。可持续发展设计思想在考虑设计对象的结构、色彩、功能、形态、材质以及性能等要素的情况下,也考虑了多设计的建筑与人与环境与社会的关系和影响。
3 可持续发展设计思想在建筑中的主要应用
3.1 提高对能源的开发
将可持续发展设计思想运用到建筑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具有可持续性的能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尽可能的减少使用不可再生资源,避免对不可再生资源产生依赖,学会不断的创新和实践,在建筑设计中可以尝试使用的已经成熟的新技术新方法。
3.1.1 对太阳能的使用
太阳能是可再生的一种清洁能源,甚至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于建筑设计来说,是最理想的一种代替能源。在建筑中,太阳能的使用十分的重要。在建筑中可以使用太阳能来加热水,解决居民的热水问题。这样就可以节省对电力资源或是天然气等资源。还可以利用太阳能来开发温室技术,运用直接和间接的热交换方法来把太阳能转换成热能。在冬天的时候,为建筑物供暖,不仅达到了温暖的效果还节省了其他能源的消耗。
3.1.2 对风能的使用
风能就是通过太阳辐射来转化成的空气动能。风能和太阳能一样也是一种清洁的,高效的,可以再生的能源。由于风具有流动性,所以风能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在利用的过程中,不需要燃料可以就地进行开发与利用十分的方便简单。对于风能的利用主要就是风力发电,在建筑中经常会使用一些小型的风力发电机解决一建筑物的夜晚照明的问题。此外,在建筑中利用好自然通风,可以免去一些没有必要性的能量损耗,还可以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
3.1.3 对地能的使用
地能是地球深处产生的一种可再生的热能。地能的存储量非常的大,几乎是取之不尽,地能在建筑中的应用同样非常的重要。人们一般通过一定深度下的土壤的温度特征,来分为热源或者是冷源,或者是直接通过地下水进,利用建筑的结构与蓄热物质来使用地能。
3.2 提高对能源与资源的利用率
3.2.1 合理安排日照的间距,增加建筑的密度
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思想,在建筑中注意在满足人们生活所需的日照要求的基础上,对建筑单体进行合理布局。将建筑间距控制好,增加建筑的密度,设计集约式的建筑,从而节省对土地资源的使用。
3.2.2 合理创作建筑,保护生态环境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勘察好周围的地形,根据地形的特点来展开建筑创作,掌握好全局结构,设计出与环境相适应的建筑。减少对土地破坏和影响,避免造成水土的流失,保护好场地以及周围的生态环境。
3.2.3 重视对内外部环境的设计
我国的人口在急剧的上涨,土地特别是城市里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造成了建筑物越来越密集,风的流动会受到密集建筑的影响。掌握可持续发展设计思想,在建筑设计中。对场地进行合理的设计,对建筑单体进行不同的排布组织来对场地的风速和风向进行有效的控制,根据地理位置、季节变换以及气候特征来解决建筑的通风和防风的问题。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思想,可以通过改变风压来达到自然通风的目的,可以调节风口的大小、改变窗户的朝向等方法来形成室内的对流风。这样不但可以健康的通风,还能减少夏天对空调和风扇的使用,减少了能源的消耗。
3.2.4 取其精华,向传统的建筑设计学习
尽管一直呼吁着创新和改革,但是在建筑设计方面,不能一味的追求创新。其实创新并不是要求只求新,不是字面上简单的创造出新的就是创新,恰恰相反,创新都是把过去和现在作为基础,只有研究透彻过去和现在才能创造出新的。所以要创新,更应该回头看看,就会发现在传统的建筑设计中,其实很多地方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思想。传统的建筑设计也是在不断总结前人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的积累和创新得来的,具有很大的参考性与借鉴性。挖掘并学习传统建筑设计思想的精华,并结合当下的建筑环境和现状,提炼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的建筑设计思想和手法,设计出节能、环保、舒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结语:
可持续发展设计思想,在建筑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使用。在我们身边的建筑中可以发现很多地方都运用了可持续发展设计思想。可持续发展设计思想在建筑中不仅仅体现在大方面,很多小的方面也蕴含着可持续发展设计思想。深入探究可持续发展设计思想在建筑中的应用,完善可持续发展设计思想在建筑中的应用,建造出更多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参考文献:
[1]杜文更.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企业绿色化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2]光辉.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系统评价与仿真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4.
[3]韩帅.绿色技术与可持续性建筑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关键词: 绿色建筑;设计;发展与改进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绿色建筑的产生标志着建筑水平又步入新的层面,其应用及发展将转变我国以往建筑领域技术水平低、商品质量差的情况,推动我国的建筑行业向健康化、效益化、科技化方向迈进。以下简要针对绿色建筑设计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仅供参考。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就其根本,绿色建筑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部分构成: 其一,节约资源。主要包含节约水资源、建材原料、土地资源、能源等,降低各种资源的损耗; 其二,保护生态。就是降低环境中各类污染,例如: 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其三,符合人们的居住需求。就是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的居住、生活区域。
二、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现今,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人类无计划、无节制的乱开发能源,从而破坏了生态环境,危及人们的生存。除了农业、工业等领域在生产期间产生的环境破坏外,民众在平时生活期间也产生大量垃圾,加重的生态环境的附负担。造成生活资源损耗过快、过多局面的原因不但在于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同时还在于人觉消费水平的显著提高。具相关调查显示,地球上约有一半的人口仍希望自身的生活水平继续提高,也就间接表明能源损耗进一步加快,会出现更多的废弃物。如今,人们慢慢意识到了建筑设计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绿色建筑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往的设计方法及思想是以人为中心,进而符合人们的应用需求,却忽视了设计以后使用期间的资源损耗问题及环境影响问题。绿色建筑设计不但变成了设计企业打造完美形象的方法,同时也符合人们的环保观念。
三、怎样设计绿色建筑
3.1尊重自然
一位设计师的宏观把控,对建筑的整体规划,从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建筑物在生态方面的高度。绿色建筑的设计,一定要基于建筑物所处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一定要从建筑物周围的所有生态学存在的物种着手,悉心研究。绿色建筑也强调自然界对于人产生的影响,存在于自然界的所有生物包括人类之间,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环境自身也囊括其中。在设计的时候,要考虑不能破坏生态多样性,尽量避免或者减少化学物质对水资源以及周围空气的污染。要注意合理安排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将建筑物与大自然有机和谐的安排在一起。
3.2节约
要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大自然无偿的赐予。要尽量减少空调等机械化的取暖方式,减少对环境损伤的同时还能节约生活成本。依靠自然的方式,日照、通风的设计,高效的利用建筑所在地的气候因素,尽量营造宜居的生活环境。同时,在建筑选材方面,也要考虑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尽量减少资源的利用。
四、绿色建筑的设计思想同普通建筑的差异
将绿色建筑的设计思想同普通建筑进行对比,发现其存在的差异体现为以下几方面内容: 其一,结构的设计思想存在差异。在设计普通建筑物的结构期间,采用的是闭合的思想,并不需要考虑同环境的共处,而绿色建筑的设计思想需要把其内部及外部高效结合起来,利用外界的自然气候来调节内部建筑环境; 其二,形式的设计思想存在差异。对于普通的建筑设计来讲,其形式较为简单、统一,而绿色建筑的形式设计需要依据温度、资源、环境等进行类别选取; 其三,成本造价思想存在差异。在进行普通建筑物的设计期间,仅需要考虑生产成本及数量问题,而绿色建筑的设计思想则需要利用最低得资源成本获取最高的利益; 其四,生态思想存在差异。在设计普通建筑物期间,仅需要在建造过程中及应用期间考虑环境问题,而设计绿色建筑物则需要在整体建筑物存在期间进行考量,保证民众的身体健康,将被动变成主动的环境,降低环境资源的需求量。
四、绿色建筑设计思想在建筑中的使用
4. 1 在建筑布局方面应用绿色建筑设计思想
对于建筑物来讲,布局同其能源损耗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一般条件下,假如建筑物的体积相对较小,表面积较少,则不但施工过程中降低建材原料使用,同时还有助于减少空调系统的负荷,因此,建筑布局尽可能小。同时,对于人员流动较大的公共建筑来讲,在炎热的夏天,通风、散热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所以,在一定的前提下,可以相应的增添建筑物的面积,进行绿色建筑物的设计时,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 2 在建筑内部应用绿色建筑设计思想
在建筑物中,内部环境一般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其一,自然采光;其二,自然通风; 其三,空气处理等。所以,暖通过空调系统就成为了十分重要的内容。在不同的建筑物中,内部结构也存在一定差别,那么,室内暖通空调系统的高效应用对减少耗能有着严重影响,体现出合理、高效的应用。依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公共建筑中,室内的暖通空调系统能源消耗约占总能源消耗的一半以上,所以,想要优化绿色建筑的设计思想,就需要对其予以重视。当今,暖通空调的设计理念一般应用的是集散型的控制方法,从而能够减少能源损耗约 10% ~30%左右。
4. 3 在建筑智能化方面应用绿色建筑设计思想
智能化的建筑同绿色建筑存在相同的特点,即建筑的环境控制及节能。智能化的建筑一般是基于建筑平台上,把各类办公自动化系统、通讯系统、网络系统、等融合在建筑物内,从而保证人们生活、工作的舒适、安全。建筑设备的自动化体系将室内各类照明、空调、车辆、消防等汇集在一起,组成综合体系,为管理及控制提供给方便。
五、绿色建筑设计的将来发展
同一些发达国家相对比,我国在绿色建筑设计方面的起步相对较晚,不管是思想还是技术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别。尽管当前绿色建筑设计发展前景良好,在技术、思想等方面获取了一定的成功,然而,由整体方面来看,绿色建筑设计依旧处于起始时期,整体范围相对较小,各个地区的发展水平不一致。当前,促进建筑节能,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已变成了社会全体人员的共识,然而,在发展及推广期间,依旧面临较大的难题。针对当前的发展局面,我国绿色就按住设计的发展及改进方向主要为以下几方面内容。
5. 1 因地制宜进行发展
因为我国幅员辽阔、资源较多,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发展情况、民俗习惯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推广绿色建筑设计期间,需要因地制宜,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及自然条件,尽可能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被动式制冷、集热,进而降低能源损耗及环境污染。例如: 在日照较为充足的区域,应高效、充分应用太阳能资源; 在寒冷的区域,应加大建筑保温材料方面的投资; 在温度较高的区域,应细致考虑遮阳板的角度及位置,预防眩光情况发生。
5. 2 以降低能耗为核心进行发展
因为我国人口数量较多,从而造成能源需求量及损耗量较高。现今,我国仍为世界能源损耗大国。同时,我国现今正处于发展期间,科技水平相对较低,所以,在能源应用方面效率较差,损耗严重。绿色建筑设计则需要在整体建筑期间尽可能减少能源应用,增加能源应用效率,同时处理能源的结构问题,不断研发新型、可再生的能源。在进行建筑设计期间,需要利用全寿命控制措施,即由建筑项目选址到建筑项目设计、规划、维护等过程都融入绿色建筑色思想。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绿色建筑设计已经变成了新的建筑项目设计思想。从长远的发展着眼,这些困难问题都是微不足道的。对绿色建筑的坚持以及投入,必然会有丰厚的回报。无论是对我们,还是对我们的子孙后代,这都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为了生活不再仅仅是生存,我们应积极的加入到绿色建筑的行列中去,坚持环保的思想,顺应时代的发展。面对全球资源危机、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大力倡导绿色建筑是一项十分有意义并且发展前景广阔的事情。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个性化设计;居住园林景观;应用策略
我国现代居住园林景观设计仅仅有几十年的历史,很多设计者对居住园林景观的设计认识层次不高,缺乏新意,造成我国居住园林景观设计水平一直得不到提高。近几年来,很多新型的设计思想、理念以及方法被引进到我国,一些设计者借鉴国外成功的设计实例,结合实际居住环境,创新设计理念,并积极地以个性化设计为主要设计指导思想,从而创新居住园林景观,不仅满足了我国居民对居住园林景观的需求,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居住园林景观设计水平。
一、传统居住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居住园林景观设计还多受传统思想影响,缺乏个性化的设计,同时忽视了居住园林景观的生态绿化,导致居住园林景观设计的平庸化。因此,设计人员必须认识到传统居住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策略,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居住园林景观设计,进一步提高居住园林景观设计水平。
第一,忽视人本设计思想。受到传统设计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多设计人员在设计居住园林景观过程中,过多地注重对居住园林景观功能性的开发,从而忽视了“人本主义”设计思想,出现居住园林景观不能为居民提供生活便利、提高居住环境舒适性的问题。如,一些设计者在居住园林景观设计中,没有设计便利的散步道路,也没有开辟有效的活动场所,这对居民活动与交流等都是具有阻碍作用的。
第二,生态绿化设计效果不佳。随着全球生态环境保护进程的不断深入,“生态”口号深入到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在居住园林景观设计中,也在倡导进行生态设计,但是其设计效果却不甚理想,多数表现为不能结合实际情况,有选择、合理地进行生态设计,使很多生态资源未能得到何来配置与有效利用,造成居住环境中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情况发生,从而影响居住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性。
第三,景观设计平庸化、盲目化。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小区对居住园林景观的设计都存在平庸化、盲目化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小区规划不合理,以栽种花草的绿化形式来代替居住园林景观设计;还有一些小区在借鉴他人居住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缺乏创新、照本宣科,缺乏个性;另外,一些小区为了突出“个性”,盲目地栽种奇花异草,并缺乏合理的养护管理,使小区园林景观呈现“衰败”景象,不利于居住园林景观的美观性、实用性发展。
二、个性化设计在居住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新时期,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居住园林景观设计理念的更新,个性化设计成为居住园林景观的主导设计思想,设计人员在详细了解居民需要以及小区规划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设计方案,有效突出居住园林景观的特色与个性,使其能够最大化地发挥其生态、文化等方面的作用。
(一)居住园林景观个性化设计原则
不同的居住环境需要不同的设计方案,因此,在设计人员进行居住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以个性化设计为主导思想,并遵循以下原则创新设计方案,以提高个性化设计的效果。
(1)居住园林景观设计是整个居住环境的一部分,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必须注重设计的整体性以及居住园林景观设计与居住环境中其他设施的和谐性。所以,设计人员需在确定整体设计主题的基础上,结合其他设施的设计,最大化景观设计的个性化特性,从而满足个性化设计需求;(2)生态设计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设计原则,在居住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利用原有的生态景观,同时还要注重对生态新产品的开发,以节约生态资源,提高居住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性;(3)居住园林景观的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满足居民的需求,所以,在个性化设计中还需要加入人性化设计理念。设计人员必须做到全面了解居民的身心、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设计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居住园林景观,提高设计的价值。
(二)个性化设计在居住园林景观中应用的策略
居住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在深入了解个性化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对居住园林景观进行文化精神有效渗透、生态资源重新利用、协调各方关系等方面深入个性化设计。
(1)文化精神有效渗透。居住园林景观因其时间、空间等因素的不同,可能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与精神状态。因此,在居住园林景观个性化设计过程中,必须注重对文化精神的有效渗透,从而以文化精神来突出居住园林景观的特色与个性。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两方面进行。如,在居住园林景观所处现场地域中寻找特点的文化精神,并对其有选择地加以深化,保留原有的文化设施或者精神文明代表事物,延续地域文化精神;周边地域的文化精神也会直接影响到居住园林景观的设计思想,因此,设计人员可以拓宽视野,将居民的审美需求、生活特色体验等引进到个性化设计中,使设计方案变得更加丰富、圆满、贴近生活,形成带有亲切性质的个性化设计。
(2)生态资源重新利用。为了响应生态环境保护的口号,在居住园林景观个性化设计中,也需要全面考虑生态资源的再利用。因此,设计人员需要针对小区的整体规划以及居民需求,对生态资源进行有选择的、合理的再利用,设计出生态性分明的居住园林景观。如,在植物的选取上,可以以本地特色植物为主,科学配置各种植物,使不同植物之间形成互相弥补、相互统一的局面,有利于提高植物的生态性,也提高植物的观赏价值;对生态景观的设计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居民生活习惯,设计开放性、公众性的绿地景观,提高居住园林景观设计的实用性。
(3)协调各方关系。居住园林景观设计是在居住环境整体中进行的,因此,设计人员需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并强调人性化设计,努力协调居住环境中各方的关系,使个性化的居住园林景观设计,一方面能够与居住环境相统一、融合,另一方面又能够突出自身特色,实现个性化与人性化设计理念。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居住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以“人”作为设计的根本,一切设计都将围绕“人”这个因素进行,坚持创新的、个性的、生态的设计思想,对居住园林景观进行系统的规划、合理布局,始终做到个性设计,这样才能保证居住园林景观设计的新颖性,促进居住园林景观设计水平的提高。虽然我国居住园林景观的现代化设计历史并不长,在居住园林景观设计中也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相信,随着我国设计人员的不断学习与实践,并在个性化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创新设计方案,必将有效促进我国居住园林景观设计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皇.浅谈居住区人性化环境景观建设---以武汉市巴黎豪庭小区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07,(26).
[2]胡云杰,浮海梅.从人性化角度浅谈居住区景观的规划设计[J]. 山西建筑,2008,(18).
[3]李韫贤,宋北征.浅谈住宅景观的人性化设计[J]. 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01).
[4]宁丽丽.小区人性化景观服务特征研究--以淮南市“金地国际城”小区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11,(22).
[5]叶艳莉.浅谈人性化的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J]. 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0).
【关键词】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绿化设计
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城市的发展,人们对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有了更高的要求,呼唤绿色,热爱大自然,在城市建设中更加重视园林绿地的发展,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已越来越高,能生活在一种至美的环境中成为人们生活的理想追求。
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居住区园林已成为园林设计的一个重要类型,国内的园林设计思想也进入了新的活跃期,并随着国外景观设计思想的进入、中西方园林设计思想的交融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这里我们称之为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阶段。本文就试着探讨一下有关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一些设计理念、内容和手法。
一、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外延
1、设计立意和主题 现代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并不仅仅的单纯从美学的角度和功能角度对空间环境构成要素进行组合配置,更要从景观要素的组成中贯穿其设计立意和主题。
2、设计范围 所有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各类园境小品、休息设施、植物配置以及居住区内部道路、停车场、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形态及其界面,乃至人的视线组织等都在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范围之内,从而大大扩展了传统的“绿化+场地+小品”小区绿化模式的设计对象范围。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不仅体现在各种造景要素的组织、策划上,而且还参与到居住空间形态的塑造、空间环境氛围的创造上。
3、设计手法 居住区景观组织并不拘于某种风格流派,而是根据具体的设计构思而定,但始终要追求怡人的视觉景观效果。景观设计拓展了灵活多变的构图手法与流畅的曲线形态揉合到环境中,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园林设计方法。设计的目的是为人们创造可观、可游、可参与其中的居住环境,提供轻松舒适的自然空间,为人们营造诗意的空间,从而增添人们日常的生活情趣。
二、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内涵
1、确立以人为本思想 最终目的都是让居住区中忙碌的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更多地接触自然,因为人离不开自然,亲近自然是人内心本能的渴望,自然的最佳体现就是水与绿色。但一味讲求自然而没有文化内涵的园林也最终会流于粗糙肤浅,一样不会成功,只有赋予了人文的色彩,园林才有了品味,才真正鲜活起来,生活亦然。
2、融入生态设计思想 生态设计思想的融入,使环境设计将城市居住区环境的各构成要素视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使环境设计从单纯的物质空间形态设计转向居住区整体生态环境的设计;使居住区从人工环境走向绿色的自然化环境。不仅仅是为了营造人的视觉景观效果,其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居者的使用。居住区环境是人们接触自然、亲近自然的场所,居住的参与使居住区环境成为人与自然交融的确空间。
三、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中的绿化设计
1、居住小区的绿化设计应强调人性化意识,考虑人在使用中的心理需要与观赏心理需要吻合,做到景为人用。在住宅入口、公共走廊、直到分户入口,都引入绿化,使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关键点都能够接触到绿化,绿化环境不再只是一块绿地,而是一个连续的系统。 居住小区的绿地形式多样,故在植物配置上应灵活多变,切忌单调而呆板。
2、点、线、面相结合,这里的点是指居住小区的公共绿地,平面配置形式以规则式为主的混合式为好,植物配置宜突出“草铺地、乔遮荫、花藤、灌木巧点缀”的公园式绿化特点,植物多用丛植、孤植、坪植、坛植和棚架结合等。线是指住宅小区的道路、围墙绿化,可栽植树冠宽阔,枝叶繁茂,遮荫效果好的小乔木、小灌木或藤木。面是指宅旁绿地,是居住小区绿化的基本单元。
3、应充分考虑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做到“适地适树”。即根据气候、土壤、水分等自然条件来选择能够健壮生长的树种,通常的做法是选用乡土树种和地方品种。 .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功能,满足人们生活、休息的需要。是绿化树种种植设计应考虑到园林艺术构图的要求。
4、绿化布局要考虑艺术效果和今后的管理。植物的竖向布置要注意形成丰富的“林冠线”,采用不同高度的树木进行配置,并用具有不同风格树冠的树种进行配置,以形成变化的天际线,从而形成立面丰富的景色。居住区环境景观保持绿化空间的连续性。使人进入居住区后,随处见绿,心旷神怡,亲切怡人。
四、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向可持续的生态的方向发展
1、随着设计师们的日益成熟,盲目模仿、抄袭现象逐渐趋少;居住区环境设计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同时环境景观更加关注居民生活的方便、健康与舒适性,不仅为人所赏,还要为人所用。尽可能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实现人与景观有机融合。如亲地空间可以增加居民接触地面的机会,创造适合各类人群活动的室外场地和各种形式的屋顶花园等等;亲水空间,营造出人们亲水、观水、听水、戏水的场所;硬软景观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车库、台地、坡地、宅前屋后构造充满活力和自然情调的亲绿空间环境;而儿童活动的场地和设施的合理安排,可以培养儿童友好、合作、冒险的精神,创造良好的亲子空间。
2、居住区环境质量的高低除艺术性的层面外,还要体现生态的一面。就微观的环境景观设计而言就是通过环境设计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日照、通风、阻隔噪音、吸附有害气体的条件,同时对住区地域自然景观、自然生态及除人之外物种的尊重与关怀,实现住区地域生物的多样性。如在住区环境中还留出一定比例的“自然空间”,可以有效地调节住区的生态环境。而自然空间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保持水土、固碳制氧、维持大气成份稳定、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改善住区气候、净化空气、吸尘滞尘、消减噪音等方面。因此,对于居住区景观生态环境而言,共生与再生原则就要求我们特别注意和自然环境的结合与协作;善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利用一切可以运用的因素,高效地利用地质因素和自然资源;减少人工层次而注意自然环境设计。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项较新的专业领域,它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与建筑设计、园艺设计等密不可分。在居住区环境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环境景观的设计也愈受重视,其设计原则、理念、手法等,都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研究。优美宜人的居住区环境作为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亦能够提升城市的区域环境质量。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休憩生活境域,使久居闹市的居民获得重返自然的身心享受,这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理想,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富英俊。浅谈园林植物配置。园林。2001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