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29 16:31:4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博物馆规划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国航海博物馆,是中国首个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航海博物馆,由交通运输部和上海市政府在上海共建。博物馆位于浦东新区南汇新城,占地面积2483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46434平方米。
2、上海鲜花港。
上海鲜花港位于美丽的东海之滨,北邻国际航空港,南邻洋山深水港,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自2002年9月至今,一个占地面积为100万平方米的上海鲜花港崛起在浦东国际航空港与洋山深水港之间的东海之畔。
3、滴水湖。
关键词: 天圆地方 弹性空间 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
一.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沈阳市长白岛内河南岸,地理位置优越,周边城市配套设施完整成熟。拟在现有1号博物馆的用地东侧再建一座建筑面积约为15000平方米的2号博物馆。在详细分析城市规划意图后,我们了解到长白岛内河南岸未来很有条件发展为一组城市建筑序列,即沿着河岸有多座功能各异但又互相联系的建筑单体,他们共同形成一个建筑群体序列布置在河岸边,我们设计的出发点就从此而出,力求将新建筑和谐地融入整体环境中去。
原1号博物馆主要采用圆形构图,将两个半圆形错动形成柔和的城市界面,与弯曲的河岸做出呼应。本项目2号博物馆用地紧邻原有建筑,用地面积为11000平方米,基地面积紧促,功能分为展览区、行政办公区、后勤库房区、餐饮区、设备用房等,并要求适当考虑游览休闲功能。
二.构思理念
1.“天圆地方 ”
“天圆地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本项目在方与圆之间的几何形态对话中,表达了一种流转方圆的诗意空间。设计初期我们对现有的周边城市肌理的进行梳理,长白岛现状大部分为顺应道路走向的百米高层社区,很少有大体量的公共建筑和异性标志物,本项目无论从承担的功能需求还是所处的自然环境看都需要在形式上与它们区分开来,但又要和谐的融入到整个城市环境中去。1号博物馆使用了圆形母题, 2号馆整体的方形构图与原1号博物馆的圆形外观遥相呼应,方圆互补,用简洁明了的建筑语言形成内河沿岸建筑群序列的延续和个体标志性的强化,概念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方圆”概念。2号馆总平面为70x70米的正方形,考虑到河岸曲线和1号馆的弧线界面,我们在正方形的东西山墙上做了微弧线的体量切削,使这个大体量的建筑更融合在不太宽敞的场地中。在方案深化中,正方形的规矩形状也为结构柱网、房间布展带来很大的便利,比起圆形平面有更高的使用效率,一些小的办公空间和库房也可以很好的利用规矩的柱网找到合适的区域,节约工程造价,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
2.“外实内虚”
“外实内虚”一直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哲学思想,比如故宫的总平布局,大量的地方民居的私家庭院,都是在一个坚硬的“外壳”下包裹着一个虚的、柔软的丰富的内部空间,这种布局方式正好与博物馆功能有微妙的联系之处。作为城市博物馆收藏了很多具有价值的展品和文物,建筑的安全性非常重要,需要有一个给人稳定可靠形象的“外壳”。而馆场内部除了展览研究等严肃的场所,也需要有休闲放松的公共空间,这又需要有一个丰富的“内院”。“外实内虚”在这个项目有很好的体现:正方形的四个边界面向城市是以“实”为主的立面,中部曲线的中庭采用玻璃幕墙这种“虚”的形式,这种形式也与内部功能相对应。
3. “艺术的河流”
作为艺术博物馆,基地位置又紧邻水面,让人不禁联想到“艺术的河流”的意向。本项目建筑与景观整体规划设计,并对1号馆的室外环境做了整合设计。将室外绿地、景观墙、车位、广场等环境元素都设计成流畅舒展的线条,进一步柔化了新建博物馆的大体量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压迫感。
建筑本身利用行政办公区和展览区两大功能分区的独立性,将形体分为不对称的两大部分,并在空中通过连廊连接。这样从博物馆南侧的城市道路到北侧的河面直接就形成了一个通透的室外中庭,内部界面选用透明的玻璃幕墙,区别与外墙的直线,内部庭院采用曲线连接,意向“河流”的形态,也形成了视线的通达,曲与直之间形成了虚实对比。
三.建筑设计
1.弹性空间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和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和展示,所以博物馆最重要的本质功能是内部展示空间。一座新博物馆的建成可能只需要短短几年时间,但是在未来几十年的使用过程中不可预知的要承担各种内容的展览活动,所以博物馆内部空间必须要提供一个可以依据展览内容变化而变化的弹性空间,是一个综合空间,彼此又要有强烈的关联性。我们将设计任务书中大小不同的展厅像抽屉一样叠在一起,形成跌落的有不同净高的展厅。展厅基本为无柱的方整大空间,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用软隔断和灯光等室内布展措施进行自由分割和组合。
2.人性化设计
博物馆作为对大众开放的公共建筑,应该充分考虑到各种人群的使用,体系人性化设计的原则。老人、孩子、残障人士都应该是我们设计的考虑重点。本设计大胆采用150mm的室内外高差,各出入口都采用1:20的无障碍坡道设计,有别于传统博物馆在主入口设置高高的台阶以显示庄重严肃的形象。另外馆内还设有无障碍卫生间和母婴室,亲人化的设计,吸引大众都可以轻易走进来,为市民传播艺术文化。
3. 现代演绎
中式传统理念需要有现代建筑手法进行演绎,本设计将传统理念与时代感结合,即有传统的形式又有现代的演绎。
我们在立方体的几何形式基础上进行切削变化:东西山墙的微弧线设计与原博物馆和场地景观形成有机契合;南北向流线型的室外通廊,意寓着“文化艺术的河流”,形成了通透的景观视线。无论是参观者、研究人员、工作人员,还是在馆外空间浏览的游客,他们的活动范围和流线都有详细设计保证不交叉。
建筑立面考虑沈阳冬季气候寒冷的特点,只根据内部功能做简洁的竖向小窗,利于场馆后期运营维护;外墙面材质采用沙白色横向纹理的陶土板,材质细腻、施工简单,凸显现代博物馆建筑的特质;南北向室外通廊采用玻璃幕墙,利于内部中庭采光,并与陶土板形成虚实对比。建筑整体是一个现代简约的“白盒子”,与原1号馆浅黄色的弧线外墙形成对比和呼应,内部功能有满足了丰富的使用要求。
四.结束语
随着现代城市的不断建设与发展,需要新建各种特定需求的博物馆,这种建筑通常对城市形象及人民生活水平有重要影响作用,所以建筑形式比一般功能的建筑要重要,但是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博物馆本质功能的重视,为了夸张的造型,为了建一个地标性建筑,而忽略了内部功能的组织。
本方案力图用最简单明了的建筑语言营造一个适合项目环境,适合大众参与的一个城市博物馆。期望本项目可以在长白岛内河沿岸的建筑群中脱颖而出,成为该地区又一个景观亮点和文化交点,为整个沈阳市增添一抹亮丽的风景!为全民文化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一、以“体制创新”又快又好地推进园博园规划设计工作
本次园博园采取了“众筹+统筹”的创新方式全面推进设计工作。
1、众筹创新意。在规划阶段通过众筹模式,筹谋筹智,对总体策划、概念规划、主体建筑以及国际园、创意园、全园公共艺术品、主题雕塑、标示标牌、植物景观等专项进行开放式的规划设计,面向全球、采撷智慧、凝聚共识,确保设计水准一流。本次规划阶段的众筹模式措覆盖面之广、力度之大在武汉市乃至湖北省的大型建设项目中是首屈一指的。如在总体概念规划征集时,荟萃了全球景观及城市设计的顶级公司及机构:SWA设计集团、AECOM等。在主体建筑的招标中,更是吸引了雷姆车哈师、扎哈哈迪德、丹尼尔里伯斯金、托马斯赫尔佐格等国际著名建筑师参与,在展园设计中也邀请詹姆斯・科纳、亨利・巴瓦、瓦尔德海姆等景观设计大师。主体场馆的布展也采用众筹模式,邀请了一大批专家学者、行业先锋献计献策。
在将视野投向全球的同时,规划设计工作又俯下身来接地气,深入周边社区,举办“我的园博我的家”系列社接地气,深入周边社区,举办“我的园博我的家”系列社区互动活动,从交通配套、园博园出入口的位置设置、园内景观打造等方面倾听市民意见,践行开门办园理念。
2、统筹集优势。在工程设计阶段,采用统筹模式,集成化设计。在大型市政公用建设项目中首创以景观为龙头、协调统一其他工程设计。依托武汉工程设计产业联盟,成立以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武汉市中信建筑设计院、武汉市政设计院、中冶武汉勘察设计院为组长单位的设计联合体,统筹其余上百家设计院,对场地、建筑、景观、配套四大工程进行整体设计,确保设计系统有序进行。通过统筹设计,集成优化,一方面为政府节约了大量建设资金、避免了重复浪费:另一方面由于前期统筹设计的系统性,加快了后续报批、审查等进程,为实施建设赢得了更多时间周期。
同时,本届园博会首开先河,对城市展园方案进行了统筹管理,通过制定展园导则、引导参展城市展园选址、四次专家方案评审、展园建设专家巡查等方式全程控制展园效果,打造精品展园。在主体场馆的布展上,加强了场馆设计与装修布展设计的统筹,将展期使用及展后利用充分结合起来考虑,避免重复浪费。
二、以“理念创新”精心打造园博特色与亮点
生态与民生是本届园博会的两大聚焦点,这一理念贯穿了申办、设计、建设、运营四大板块。规划设计从灵魂深处自我革命,在设计理念上“让生态当总设计师”,为市民打造绿色福利。在场地设计、海绵园区、材料运用、植物绿化、地域文化等方面做足生态文章。
(一)场地设计创新
1、场地选址:敢为人先
不同于历届园博会选址于好山好水的风水宝地,本届园博会选址于垃圾场和棚户区,致力于改善民生、修复生态,化腐朽为神奇、变废地为宝地,这是对我们这个城市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精神的最好注脚。在修复生态方面,以垃圾填埋场修复治理保障园博会用地,是历届园博会基础上的一次创举,也是垃圾填埋场场地综合利用方面的一大创举。在垃圾处理技术上,将稳定性较好区域定为基本稳定区,采用标准封场技术。而非稳定区,则采用采用好氧修复技术。目前,本届园博会垃圾修复是亚洲单体最大的老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项目,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好氧生态修复项目。
2、节约型园林的实践
场地设计以LID低冲击开发为理念,建设低影响、低维护的节约型园林为目标。通过巧妙游线组织、集约化布局节地;因地制宜地设计地形节材,如北部花谷――泛花海,利用现状沟壑设计为浪漫花谷、不但节约了十几万土方,而且创造出了妙趣横生的游园景观;南部汉口里阳光谷也是独辟蹊径,没有将车库变为传统地下车库,而是设计为坡地景观,将阳光引入出库,不但节约了大量土方,还创造了百松坡这一景观兴奋点;设置系列雨水花园、屋顶雨水收集系统、楚水大水面并加以利用来节水:
3、海绵园区建设
主要依托楚水、杉杉湿地、雨水花园、建设海绵园区,将“渗、滞、蓄、净、用、排”的各项措施贯彻在设计之中,目前,园区雨水大部分没有排入市政管网,全园绿化浇灌用水也没有采用自来水。并创造性地增加了“引”的措施,就是通过金银湖引水工程、楚水净化工程等形成完整的园博园水生态系统,确保系统的先进性、稳定性,打造青山绿水的景观效果。
(二)材料运用创新
选择“低碳”材料替代“高碳”材料来减少园博园建设中的碳成本,例如减少钢材、玻璃、水泥的用量。特别提倡对园林材料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寻求对已成型、已使用材料的改装、重构等创新设计措施,使越来越多的废旧材料得以循环再利用,让他们在园林中焕发新的生机。
1、生态环保材料
①透水混凝土:在北入口、园区部分二、三级园路设计有透水混凝土材质,能让雨水流入地下,减少地表径流,同时有效补充地下水。
②透水砖:园区设计多处园路利用该材料。
③砾石、毛石:利用边角余料垒砌的自然毛石挡墙,花坛及二三级园路铺装。
④环保涂料、环保油漆:在园区服务区建筑立面、墙体应用,在功能房、垃圾处理设备间等立面采取艺术画的彩绘形式装饰墙体,达到美观、环境友好的完美效果。
⑤节能材料:园区设备选用上优先选择低碳环保的节能材料。在亮化工程中选用了节能灯具及太阳能灯具;长江文明馆的玻璃幕墙则选用彩色断热铝合金框中空low-玻璃这种节能材料。
2、废旧材料再利用
①耐火砖:城市发展过程中工厂(例如武钢)拆除烟囱的旧砖在铺装广场及园路上的运用。
②旧瓦:老公园或老建筑(如黄鹤楼)维护、维修遗留下来的旧瓦,我们用来二次利用做出小景墙、铺地使用。
③废陶片:马口窑废弃老陶片做花池及服务区配套建筑外贴面。
④废弃混凝土块:原来张公堤破损混凝土道路碎块作为嵌草绿色园路使用。
⑤旧枕木:随铁路、高铁建设的加快大量的枕木被混凝土替换,替换下来的旧枕木作为园路、人行道铺地。
⑥废桩头:现在很多项目建设都会产生一些废桩头,大部分的桩头在以往的项目中,都是深埋处理,或者外运。本次园博产生的废弃桩头,被设计师经过二次设计,经过简单的处理现在成为园区艺术小品、装饰花坛、园林景观坐凳。而桩头在加工过程中的边角料,稍作整合收集,即可代替自然土方进行地形塑造等回填土工程。
⑦废弃盖板:作为嵌草绿色园路使用。
⑧钢材余料:建设过程中的边角余料钢筋、钢管通过艺术处理为楚水溪流上的景观桥
⑨旧轮胎:花坛、车挡、装置艺术。
3、生活物件的园林化再造
马槽、云盆、石磨盘、竹床、水车等老物件作为园林小景布置于全园多处。
(三)植物设计创新
1、植物布置手法变革
改变原有将景观树放背景林调高林冠线的做法,本次在沿路和视觉焦点布置特大景观树,使得有人在工程完成之初就能体会大树成林的感觉;而在背景林中仅用中等规格树木,强调选苗高度,从而起到拉升林冠线的做法。
2、湖北乡土树种及特色植物的展示种植
在全园大基调为湖北乡土品种的植物设计的背景下,我们在全园以样本苗形式配合科研机构引种湖北特色植物,如四照花、山茱萸、宜昌橙、三峡槭、灯台树、野山杏、野山樱、湖北紫荆、对节白蜡。
3、新优品种的大量使用
全园在乔木、花卉地被类上大量种植中下层新优品种,给予园区于开园之际,有别于其他公园和展会景观设计的品种区别,如娜塔栎、高山栎、巨紫荆、美国红枫、三峡槭、菲油果等。
4、花境位置选择的工程式布置
园区中因受其他条件的影响,不适宜进行绿化乔木种植的区域如:高挡墙区域、高压入地区域、三闸联通等区域,设计将其精细化设计,打造成景点:配置精致的花境也更多的结合原有条件进行了特色化设计,形成如阳光谷、岩石园的岩石花境,位于高压入地区域、三闸联通区域的花谷花境。
(四)“展示创新”结合展后各利用永续发展
自第五届深圳园博会开始,展区用地变为永久绿地,闭园后历届园博园每年巨额的维护费和微薄的收入不成正比。第六届厦门园博会就开始尝试与温泉、航海旅游度假考虑,今天它已成为4A景区,无疑是园博园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尝试。上海世博会后,一股注重室内展示的理念开始显现,在第八届重庆已出现数万平米的综合服务区“巴渝人家”,第九届北京的主题展馆已达数万平米,会后成为酒店用房,而主题展示的中国园林博物馆面积也达6万平米。2014年的青岛世园会也创造性地修建数万平米的植物温室。
第十届武汉园博园由于选址在城中,周边无地可用于开发弥补建设资金不足问题,这一点与第六至第九届比有本质的区别。我们利用市内办园博的有利条件,结合“公园设计规范”规定,将服务建筑为载体的室内展示和服务发挥到了极致。
联合长江水利委员、武汉大学兴建长江文明馆(室内),展览以“长江之歌文明之旅”为主题,以水孕育人类、人类创造文明、文明融于生态为主线,突出展示生态长江、文化长江、经济长江。该馆不仅填补了中国集中展示、收藏、研究长江流域自然生态的人类文明的博物馆空白,而且也填补了武汉市自然博物馆的空白。该馆的北厅更是以众筹方式精心布置了湖北民俗小馆、生命之洲(胡杨木及乌林等)、紫砂艺术、明清珍宝、西洋银器、矿物晶体、观赏石等二十多个小型博物馆,受到广大市民的热捧。
以汇聚园林、共筑美梦为主题的园林艺术馆更是以威尔逊之路、国际园林、中国园林、插花、工坊、花街、剧场、超市等展示内容向观众诠释了园林城市、园林文化、园林生活的内容。
这些室内展示内容专业、丰富,参与味性强,极大丰富了园博会的展示内涵,成为吸引游客的新亮点,创历届园博之最。
(五)文化引领体验乡愁
本届园博会除加强参展城市的文化引领外,主办城市的建设除讲好生态回归的故事外,加强了文化体验的设计。东部服务区再现了1861年汉口开埠前后百年为脉络,复原晚清明初汉口地区大夹街,汉正街、花楼街、长堤街代表性建筑、文化、商业形态,展现老汉口生活方式,融合文化、创意、休闲、商业多重元素,打造了老字号的聚集地,非遗文化的传习所。
西部服务区以湖北民居为原型,以城市故事为主题向人们展示了湖北民俗文化体验馆、武汉园博综合展览馆、蝴蝶博物馆、万里茶道文化馆等。那里的《童年记忆》、《武汉风味小吃》将人们带到浓浓汗味的氛围中。
北入口杉杉湿地则再现武汉地域植物风情,南入口竹海吟风也让游客领略湖北的特色植物“竹子”的魅力。特别是园内园林两大景区“荆山”和“楚水”更是以湖北特色26个植物群落为基础,以问茶坪、小石潭、香涛峰、鹤岛、杉林溪、千竹溪、海棠溪、棠梨咀、蒲风墩等组成的十八景时而步道曲折、怪石嶙峋,时而花草芬芳、名木峥嵘,楚风汉韵动心摇神,令人醉而忘归。这是园林人对“望得山,看得水,记得住乡愁”的注解。
三、结语
武汉园博会的设计创新结果经建设者的实践和提升已呈现眼前,从开园后的反响来看,其理念、其手法、其材料,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赞同。
关键词:白莲洞遗址博物馆规划功能流线景观生态文化注入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1、项目背景分析
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博物馆位于柳州市南郊,在大龙潭――都乐风景区内,距市中心约12,是中国第一座集科研、科普和旅游为一体的洞穴科学博物馆。白莲洞遗址为半隐蔽的岩厦式洞窟,遗址面积约100,洞内文化堆积物厚达3m,可划分为旧石器时代晚期、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三个不同阶段,距今约37000至7000年,是华南地区洞穴遗址群中罕见的晚更新世――早、中全新世标准剖面和地点。
自1956年著名的人类学家裴文中、贾兰坡教授在这里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4件石器、1件扁尖的骨锥和1件粗制的骨针后,近年来相继出土人牙化石两枚及大熊猫、熊、竹鼠、啮齿类哺乳动物牙齿化石300余件。1984年4月,在裴文中教授的提议下,经过一年多的保护开发,白莲洞被建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洞穴博物馆并对外开放。2003年编制的《柳州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3-2020)提出要开发大龙潭―千亩湖―都乐公园―白莲洞大型文化生态旅游区,使之成为柳州市古人类文化、民族风情、度假和生态旅游产品的代表区域,而白莲洞景区就是古人类文化旅游的主要载体。然而白莲洞博物馆在进一步开发过程中却遇到了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为:用地狭小,环境容量有限;基础设施较差、藏品保存和展示环境不佳,大部分藏品由于场地限制而无法展出;内部功能流线没有合理规划,使用格局混乱;游览项目缺乏特色,吸引力不足等等。因此,白莲洞亟需整合资源,重新规划建设,尤其是要新建一栋富有特色的多功能陈列馆。为此,我们着重把握规划的功能流线、景观生态和文化注入三根主线进行研究,并形成了最终方案(见图1)。
2、主线一――功能流线
主题馆区位于白面山南侧,主要划分有入口广场区、主题陈列区、洞穴主题游览区、史前生态游览区、休闲观演区以及科研区,是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景区的核心功能区片。规划以一条主要游览线路将各区串连,力求功能明晰,井然有序(图2-1)。
规划陈列馆就设置在这条流线上入口广场后的第一个重要节点处。这样安排的目的主要有三点:一是这里距离山体和遗址洞口相对较远,建设工程对文物及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二是用地条件较好,靠近自然水体,原生植被为竹子,容易改造且有利于景观环境的营造;三是将陈列馆置于流线靠前的地方,并赋予它展示、教育和交流等多重功能,利于帮助游客形成对景区的总体印象,以便随后有针对性地游览参观。
确定陈列馆与主流线的关系后,我们对陈列馆自身的功能流线进行了研究。运动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在运动时对于变化是极感兴趣的,这种变化包括:质地、光线、温度、气味、视觉、节律,风景线的延展与收缩,和物体、空间及视线的流动感。有时候过渡是强烈的,如通过规划可以使人从一个低矮、狭窄的黑暗的空间转换到宽敞、明亮的空间而取得惊人的戏剧性效果。[1]作
为整个游览流线的一部分,我们给陈列馆的这一节游线注入了有关于“时光的故事”的主题(图2-2),陈列馆被设计成覆土建筑,出入口均强调一种通道感,模拟时空隧道,引领游人走进史前的时代。这种考古探沟的形式,是本次设计中的一大亮点。游客们沿笔直的通道自陈列馆的二层进入到覆土建筑所特有的神秘氛围中,充分感受建筑内部及西面窗外的自然山水所共同营造的远古气息。之后又是一条长而笔直的通道将人们引向北面的洞穴区。这样的感官变化的确能使人印象深刻。
由于建设规模有限,为了满足陈列馆的多重功能,实现时光回旋的流线效果,我们对该馆单体的平面作了更为细致的考量。从入口处通道层层叠叠的大台阶起,就试图营造非常流畅的空间序列,将复杂的陈列馆功能――展示、教育、办公、休闲、储藏、辅助等等,所有的公共空间、交通流线连贯地维系在一起,力图摆脱传统地方博物馆以分散式为主的组合模式,更多地强化内部的流动性和室外的流通感,不用走回头路。(图2-3)
3、主线二――景观生态
生态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所谓“以人为本”的原则;第二个层次,是考虑动物甚至植物的权利和福利,类似于人道主义的考虑范畴;第三个层次,就是考虑土地和环境的伦理关系,主张一个完整、稳定、美丽的生物社群。[2]只有真正考虑了这三个层次的问题尤其是第三个层次才能称得上生态性的设计。
规划陈列馆利用景区用地南侧原有的一个小土岭,建设共两层的覆土建筑。整个建筑的东、北、南三个方向都被大面积坡状的连续绿地覆盖,与景区内的原生植被自然衔接。从这几个方向看,几乎察觉不到树林中隐藏着一座极其现代的建筑。只有西面临水一侧敞开,将户外漂亮的水光山色“借入”甚至引入陈列馆内。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似乎与祖先有着相同的本能――急不可待地、不自觉地趋向于水边。因此,青山绿树是必定要主动融入的,而水则更是上好的可用资源。同时覆土建筑可以利用土壤冬暖夏凉的优点,降低柳州地区强烈日照带来的燥热,自然降低空调的消耗。而建筑顶层的满圆状天窗,很好地利用了自然光,避免了覆土建筑采光、通风不足的缺陷。
于是这样一个展示、纪念以及教育的场所将不会成为突兀的钢筋水泥怪物,而是这块土地的一部分,与周边环境完全融合的一部分,中国的传统哲学将之称为“天人合一”。所有的建设行为在展馆落成之后将做到尽量不留痕迹,甚至在建设过程之中,我们也只是砍掉了一些价值不高的竹林而已。这种时时处处都在强调的对土地的尊重,体现了我们规划中的一个核心思想,即努力追求所谓生态的第三层次。
4、主线三――文化注入
文化的力量是无穷大的,文化旅游的潜力是不可限量的。作为一座集科研、科普和旅游为一体的洞穴科学博物馆,青山绿水纵然可观,但我们认为其核心价值还是主要体现在文化层面。一处遗址的历史再久,如果不注重文化的积淀、显示或传承,那也只是一眼废弃的山洞而已,无人注意。人们更加注重的是文化的脉络,尤其是不同时期,我们对历史的感知和表达。所以,白莲洞陈列馆除了是一个功能完善合理,景观生态和谐的游览场所外,还应该是一座教育体验型文物建筑。所谓教育体验型文物建筑是能够使体验者在心智、精神和心理方面产生反应的信息内容中教育体验方面为主的文物建筑。它营造一种教育性的氛围,使体验者突破对象的外在形式,进行深层交流,在体验中学习,增加知识,这时的体验可产生“启迪效应”。[3]
如何来突出“启迪效应”呢?我们选择了生命科学这个重点。早晨的阳光从大门及气窗透进来,与西来的水流交融于陈列馆内的白莲底座,而一团烈火正从底座上熊熊燃起,象征着生命在这里诞生。光和水是生命之源,火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助推器,也是史前人类崇拜的圣物。这些元素的组合,就是一组生命的赞歌,犹如太极的阴阳调和,使游人对自然以及对自身的认识,对和谐这个词的体会,在这里得到了升华。(图3)
另外,覆土式建筑的设置不但是出于生态的角度考虑,同时也体现了规划的文化气质,这个建筑本身就已经透露出我们的文化诉求。人们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博物馆是应该有灵魂的。也许我们可以把它设计成酷似石器的外形,沧桑、有力,又对应了石器时代的主题,但总觉得呆板了些;也许我们可以把它简化为一版不加粉饰的玻璃幕墙,以个性的语言宣示不对应就是最好的对应,却又总有轻浮、武断的感觉。只有覆土建筑才真正的解决了一系列的问题,它环保生态,又能很好的营造洞穴博物馆的文化氛围。在这个充斥着形象工程的年代,它谦虚内敛地蛰伏于山水之间,仿佛是远古文明在向我们召唤:用心亲吻你脚下的这片土地,珍惜它赐给我们的一切。
5、结语
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对于文化遗产来说,继承是最好的保护,发展是最深刻的弘扬。[4]面对遗址文物的开发与规划建设,如果只有建设而没有保护,文化旅游最终将成无米之炊;反之,如果只有保护而没有发展,文物就会因为魅力不足而逐渐失去它本应发挥的文化价值。如何平衡其中的矛盾进而实现利益最大化,我们规划设计人员有着一份很重的责任。
著名的景观设计和环境规划大师约翰传缠禄认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一个好的规划应能形成基于所有元素的影响力的方案,产生一个新的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完整的景观。[1] 尤其是类似遗址博物馆这样的规划,牵涉到文物保护,环境保护,旅游资源合理开发等等各方面敏感问题,规划师们应当首先在功能流线、景观生态、文化注入三个方面下手,尽量把问题考虑得全面一点,透彻一点,争取设计过程不留遗憾。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的规划实践就是这样一个把三根主线反复研究与综合的过程,并最终得到了一个让文物及建设等各相关部门颇为认可的成果。
参考资料:
西蒙兹. 《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三版[M]. 2000年。
陈安华. 整合资源,创造新价值[R]. 2005亚太区景观建筑设计论坛讲稿。
邹广天,程霏. 教育体验型文物建筑保护的可拓设计方法[J] . 建筑学报. 2007(5)
关键词:鲁锦博物馆 展示设计
一、综述
鲁锦是鲁西南民间织锦的简称,她是山东省独有的一种纯棉手工纺织品,最早可以溯源至商周时期。鲁锦博物馆座落于鲁西南小城鄄城县境内,建筑为“新汉风”风格,设计方案从博大精深的汉代历史文化中吸取精髓,展现了古朴典雅,内敛而平和的汉代建筑风貌。作为博物馆室内设计的主案设计师,笔者经过与博物馆管理方的多次沟通,确立室内展示设计应遵循“新汉风”风格,做到简洁而不失个性与标志性。既能突出汉代文化特征,又兼具新颖现代的特征,使其成为中国鲁锦的文化艺术殿堂。
根据博物馆的建筑风格以及鲁锦的特点,我初步整理出博物馆室内展示设计必须符合的要求:1、博物馆为“新汉风”风格的建筑,我们将从汉代文化中浓缩、提炼艺术符号融入室内环境,使得内外风格统一,相得益彰。2、在色彩搭配与材质运用上,与展示内容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烘托精美的文化展品,达到最佳的展示效果。3、充分满足博物馆安全、坚固、耐用、易于维护等方面的要求,同时利于文物保护及环保节约的要求,设计好消防设备与通道。4、采用多种手法及声音多媒体技术,加强展示效果和宣传形式,能更有效地突出宣传性、知识性和趣味性。5、提倡节约型设计,在人流导向组织上力求简明便捷、视觉合适、参观路线最短;在灯光等处理上采用节能设备,人近灯亮,人走灯灭。
二、参观流程设计
参观流程设计是博物馆室内展示设计的基础和灵魂。通过对一些纺织类博物馆的调研与实地勘察,并根据鲁锦展示的具体要求,我与设计团队规划设计出初步的参观流程,以文物、图版、模型、象征性场景、多媒体等各种现代展示手段,生动再现中国鲁锦的成就及高超的手工技艺。
1、序厅
引导观众进入主题的序厅,起着凸现博物馆特性和主题的作用。大厅正中设置黄道婆传授纺织技艺的场景雕塑,其背后做文字说明;右侧墙面用玻璃版面简要介绍鲁锦年表;北侧墙面用壁画(汉代常见的艺术形式)展现鲁锦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到市场销售的整体过程。这样,观众在参观之始就对鲁锦生产及发展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下一步的参观做好知识准备。
2、鲁锦文化厅
由序厅进入便是文化厅,其中的陈列分“前言”、“ 鲁锦的渊源与发展”、“绚丽多彩的中国鲁锦”三部分,展示鲁锦的发展历史和绚丽多姿的纺织珍品。“鲁锦的渊源与发展”区,通过“元代以前鲁锦的发展――元明之后棉花的普遍种植与鲁锦的发展――近现代鲁锦的融汇与创新”等子单元的展品与图版的有机结合,展现中国鲁锦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绚丽多彩的中国鲁锦”区分工艺流程介绍、图案意境、品质卓越三部分,首先介绍轧花、弹花、纺线、浆染等72道纺染工序;其次介绍色泽艳丽、千变万化的几何图案艺术,集中展示汉代以来出土的鲁锦图案石刻;最后介绍其无污染、透气性好、吸汗、富有弹性、柔软舒适等等优越品质,全面展示鲁锦的文化艺术魅力。
3、采棉厅
棉花的普遍种植促进了鲁锦的快速发展,采棉厅则主要是展示棉花的自然属性,讲解棉花的播种、护理与采摘过程,图文结合。鲁锦制作离不开采棉,根据近代农民采棉、脱棉的过程,制作蜡像人物置于工作场景中,并配备劳动工具,复原现实、典型的场景,人物与场景的制作都必须做到生动逼真。
4、模拟演示厅
模拟演示厅相对于其他厅来讲是一个动静结合区域,以鲁锦的织造流程为主线,用织布工具形象生动地让观众了解鲁锦生产过程。展览分“灯箱影像展示”、“蜡像模拟场景区”、“织布工具展示区”(分为弹棉器、脱棉器等小型工具展示区与复原的古老纺车、织布车等大型实物展示区)、“ 现场操作表演区”四部分。动态的表演展现了我国古代织机的先进,具有强烈的感染效果。此厅还设立“实践园地”,观众可在此动手制作鲁锦工艺品,切身感受纯手工制作带来的无穷乐趣。
5、连廊
过了模拟演示厅后一楼参观结束,连廊是连接一楼与二楼的楼道区域以及各厅之间的通道,在这些环境中做好文化意境展示与导向设计相当重要。在角落处做好局部装饰,连廊中的窗户用花窗进行装饰,古朴典雅又比较实用。
6、古代展示厅
二楼的第一个参观处是古代展示厅,其中区域分“礼尚往来――皇室贡品――民间日用”三部分,把收集的古代鲁锦工艺品分类别、朝代进行展示;并模拟古代民间婚房布置,配以鲁锦嫁妆,形象地展现古代与人们关系密切的衣、食、住、行中的各类鲁锦纺织品。
7、明清街
在古代展示厅后面便是“明清街”,它再现了明清时期鲁锦销售街区的市景状态,体现古代鲁锦繁荣的面貌与人们的热爱程度。路线虽不长,但是集中了当年的名牌老字号,精致且有代表性。
8、现代展示厅
“明清街”像一条连接古代与现代的通道,过了“明清街”就到了现代展示厅,它第一部分将展示现代鲁锦的精湛技艺、产品变异、国际获奖产品、能工巧匠、鲁锦名人介绍及菏泽鲁锦业发展的历程、菏泽鲁锦的国际地位等(图文介绍);第二部分将展示现代精美的鲁锦产品以及现代家庭的鲁锦配饰,让观众能够切身感受到鲁锦给居家环境带来的温馨与甜蜜。
9、多媒体厅
参观完前面的厅后,考虑到一些游客的身体状况便设置了多媒体厅,这里以多媒体视频演示鲁锦的文化历史与生产工艺等,游客在游览休憩之余可以更深一步了解鲁锦的相关知识。多媒体厅是展示鲁锦的动态区域,给人感觉耳目一新,视觉效果独特,能加深人们对鲁锦的了解与热爱。
10、鲁锦旅游产品厅
最后一处,鲁锦旅游产品厅位于博物馆内的出口处,这里将集中展示博物馆内设计师研发与生产的鲁锦产品。作为博物馆的附属展示厅,旅游产品厅还将配置有茶座休息室、讲演区、游客购买服务区等,使得鲁锦博物馆在宣传文化艺术知识的同时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新汉风”风格设计要求
室内展示设计打造“新汉风”而不做新古董,它应是现代功能技术与早期文化特征的和谐统一。在设计开始前,我与设计团队认真学习汉代建筑室内设计在跨度、大空间的营造、采光、通风等方面的优点,加入现代设计理念,对传统人物、动植物、文字、装饰等纹样进行精炼改造,在局部运用这些再造的图形元素进行装饰,使建筑内部具有汉代的环境特征,再运用现代材料与技术,营造现代的室内环境。这样不仅使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取得文脉上的联系,而且也给古老的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重庆――重庆国际会展中心
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以下简称重庆国际会展中心)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商业核心地带,是中国西部地区设施最先进、配置最齐备的大型综合性会议及展览场地之一,建成于2005年。其中展览中心包括室内展厅和室外广场,室内展厅总使用面积58000平方米,可容纳标准展位3100个,拥有西部最大的无柱式展厅,配有各种先进的硬件设施、设备,室外展场可供展览活动的面积约13000平方米,会议中心拥有33个各种规格的会议室。
甘肃――甘肃省国际会展中心
甘肃国际会展中心配套区规划占地面积38.01公顷,约合571亩,规划设计总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项目概算总投资约50亿人民币。配套区建筑总体布置中,中间为中央商务区,两边为居住区。
内蒙古――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
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位于呼和浩特市二环东路中段,总投资4.9亿元,会展中心单体占地150亩,建筑面积约6.5万平方米。其中,展场面积3.2万平方米,会议中心面积1万平方米。会展中心是通过市场运作方式招商建设的,项目设计方案是从多家方案中经过专家论证、社会各界评选而确定的,中心功能符合当今各类专业展览和大型会议要求。
新疆――喀什国际会展中心
喀什国际会展中心位于喀什世纪大道南侧,占地面积8.1万平方米,于5月30日竣工交付使用,喀什国际会展中心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喀什市,是集商品展览、商贸洽谈、新闻以及大型集会庆典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公共建筑。
会展中心由一个10000m2的大展厅、六个3000m2的展厅、两个1000m2的小展厅组成,功能分区灵活,而且交通便捷。中心成为“喀交会”等大型活动的举办场所,它的投资建成使得喀什市向成为面向中亚的区域性商贸、旅游中心城市更加迈进了一步。
青海――青海国际会展中心
青海国际会展中心旧馆初建于2003年,于2005年对青海国际会展中心旧馆进行了改建,改建后的场馆建筑面积(两层)为18000平方米,可供搭建展位面积为9635平方米,鉴于场馆向更多会展单位、更高会展层次发展,于2008年8月决定筹建了青海国际会展中心新馆,新馆建筑面积为28800平方米(含地下停车场面积14400平方米),展厅可搭建展位面积13630平方米,可搭建标准展位680个。目前,中心总用地面积为8.77公顷,其中总建筑面积为46800平方米,广场面积为10080平方米,室外停车场面积为5400平方米。
宁夏――银川国际会展中心
银川国际会展中心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大庆重要建设项目之一,是银川市新建的“三馆两中心”之一。占地面积15.9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其中展览中心建筑面积约8.25万平方米,设计1750个国际标准展位。是一座集展览、会议、商贸洽谈、信息交流、旅游,餐饮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智能化展馆。
贵州――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
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规划用地面积51.8公顷,1408亩,(含市政绿化带),总建筑面积约97.63万平方米,其中计容面积约63.39万平方米。预计投资人民币约29亿元,由会展中心、会议中心、酒店、观光综合楼、商业及配套办公、公寓等服务设施组成,凸现贵州特有的山地与民族文化元素,建成后的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将是一个集会展、会议、酒店,及配套服务、文化娱乐与休闲度假、商务办公、商业、公寓等功能于一身的综合区,将是目前西南地区建设规模最大、功能配套最完备、设施最先进的多功能国际会议展览中心。
博物馆系列
编前语: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从某种角度上说,了解一个地方的过去和现在是从博物馆开始的。会展界的专家时刻关注我国全国各地博物馆的动态,本期关注中国农业博物馆。
中国农业博物馆
1983年7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中国农业博物馆,隶属国家农业部,1986年9月正式向社会开馆。
博物馆位于全国农业展览馆内,占地500亩。具有西式仿古建筑特色的十座展厅分布其间,是北京市的“园林式单位”。
中国农业博物馆陈列内容丰富,生动形象,是了解我国悠久的农业历史和当代中国农业成就的窗口,也是交流农业科学技术、传播农业知识的场所。
关键词:城市建设;博物馆;设置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 economy, and the role of museums in city culture in an increasingly prominent position. The article thinks, the museum is the important soci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is the city's cultural car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mmunity life; is a base for patriotic education in the new period.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views of the museum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problem.
Key words: city construction; museum; set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一、博物馆陈列设计应以观众的需求为导向
从本质上而言,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是一种迎合大众意向的艺术,必须坚持人本主义的原则。我作为一名学设计的讲解员,在近两年的讲解工作中深刻感悟到博物馆陈列师在设计时一定要具有认真严谨的态度,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找准陈列设计与观众心理需求的契合点。设计的展览要能引发观众的兴趣,彰显出高雅与大众相结合的文化气息,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精神需求。唯有符合观众审美要求的展览设计才是合理化的设计,才会具有艺术价值。譬如笔者所在纪念馆的陈列设计就是十分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每当观众步入展厅,并配以讲解员生动形象的讲解,能让观众产生“宾至如归”之感。倘若陈列师一意孤行,置观众的意向于不顾,忽视观众的审美需求布置展厅,必将以失败而告终。因此为了让陈列设计凸显大众化的美感,在最终设计方案形成之前,设计师一定要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广泛征求观众的意见和讲解员的建议,充分考虑他们的心理需求。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陈列师须将设计思路制成立体化的模型,并在展厅的一角展示出来,以此征求专家与观众的意见。其实在设计一个展览的陈列时必须深入探究观众的心理倾向,一定要在调查的基础上充分了解观众的思想,要设计出观众喜欢的展览样式,符合大众化的审美需求,让欣赏的观众充分感受到展览的创造性与独特性。譬如在设计战争馆的展览时,通常的做法是运用图片加解说的方式就能将展览的主题表现出来。可是这种设计方式过于平庸,没有亮点,不能引发观众的兴趣。从时展的趋势而言,这种常态化的设计模式无法达到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作为新时代的一名设计者应广泛了解观众的心理需求,设计出符合大众审美情趣的展览陈列是尤为关键的。近年来,笔者曾参观了几个著名的以战争为表现主题的博物馆,发现这些展览馆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意蕴丰富,场面恢弘,设计精致,栩栩如生。一个个精巧细致的沙盘,远、中、近景的搭配恰到好处,集高雅、大众于一身,其艺术魅力不亚于一件美轮美奂的艺术珍品。更令人叫绝的是有些战争场面做得逼真至极,能令人产生置身战场之感,体会到难以言喻的艺术情境。当不少观众来到这样一个充满艺术诱惑力的展厅,或仔细观摩、或赞口不绝、或惊叹不已。此番情境,足以说明陈列师设计方案已经深悉观众的心理需求。其次陈列设计应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蕴。我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积累博大精深,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因此,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炎黄子孙的内心深处都蕴含着挥之不去的民族情结,而设计师们则可根据这一特点从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去探寻陈列设计的方案,将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灵感。从本质上而言,我国民族文化寓意深刻,高雅精致,不但在国人心中有着不可撼动的艺术魅力,就连很多外国人也视之为经典。因而,陈列师们可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去设计陈列的形式,并以此体现陈列中的人本主义原则。
二、整体设计中的应用
1、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在其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不断融合、不断完善。在文化相互融合的进程中推动着中国各种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所以任何一件设计作品中都离不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作用,都与其有着必然的联系。
“天人之和”的理念是中国思想家孔子、孟子所倡导的“中庸合一”思想的精髓。其主要含义为:“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种哲学理念长期影响着中国设计工作者的创作思维模式,并一直被尊奉为中国传统设计最为重要的思想哲学理念。在博物馆室内空间设计中,这种思想理念常被作为建筑空间设计总体构思的灵魂,设计师将这种文化思想倡导的“人”、“自然”、“和谐”等因素有序的联系起来,作为目标贯穿于全过程的设计之中。并从室内空间功能组织、环境设计、细部设计等不同方向尽心创作,运用设计之力,再造空间内人与环境的和谐之美,虽力求体现这种思想文化的内涵,但却尽量不漏其创作痕迹,达到“虽有人之作,宛如天上来”的天人之和、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
如作者亲自设计的孔子博物馆,总体规划设计吸取吴先生提出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与园林设计融为一体的整体性城市建设原则”,以强调“儒学文化”为主线,通过吸纳和展示传统建筑空间理念的庭院式布局来体现建筑群体组合空间之间的逻辑关系,营造出基于儒家美学思想的人、自然、建筑彼此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城市空间。
二、地域性符号在空间界面中的穿插融合
地域性符号的定义:在地域文化中找寻具有地域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传统建筑、传统图案,从中提取元素,经过叠加、解构、重组、简化等设计手法进行提炼,得出具有地域文化代表性的视觉符号。
地域文化符号以其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深邃的含义在现代设计元素中占有很重要的席位。它是将设计符号学、图形学与地域文化杂揉的继承。这里所说的继承并不是绝对的模仿,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用地域文化中的精粹,加以现代的设计语言来表达,把地域文化中的精神元素通过符号融入到博物馆空间设计之中,使民族的、地域的文化精神能有效的传播,这样必定会使中国的博物馆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在博物馆室内空间的整体设计中,将地域性符号应用在空间的界面处理上是体现地域文化、创造地域性特色空间的有效方法之一。博物馆室内空间的各界面面积一般较大,有充分的发挥空间。不但可以从整体上考虑进行地域性符号的穿插装饰,还能在局部的、重要的部位进行富有变化的融合装饰。一般情况下,天棚界面、地界面的处理相对简洁,而界面处理的重点,则是放在大面积的墙界面上,它能使众多的地域性元素符号统一在一个主格调之中,因此,在博物馆室内空间界面设计中,可以将地域性符号设计为大平面或大块状的造型应用在墙体界面上,使界面设计在造型感上追求简而有力的感觉,能创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在穿插融合的形式上可以通过壁画、木雕、装饰装饰彩绘等多种形式承载地域性符号来实现,可繁可简。
三、陈列设计应考虑观众的参与性
当代博物馆展厅的陈列设计还须考虑与观众之间的沟通,设计能让观众参与的交流式展览,根据传授知识、调动积极性、引发好奇之心的要求,在设计中将教育功能与娱乐功能融为一体。充分借助信息化技术将展厅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在观众的眼前,从声、形角度触动观众的感官,不但能令展厅妙趣横生,意蕴浓厚,更能改变传统博物馆过于死板的面孔和“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陈列设计模式,从而激发广大观众的参与性,借助于各感官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接受展厅传达的信息,感受轻松的文化意蕴,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化。譬如在展示各种乐器时,可让观众听见这些乐器的天籁之音,或让观众亲自尝试各种乐器的演奏;在展示各种特色服饰时,可让观众现场欣赏模特表演(模特们都穿着这些特色服饰)。通过这种互动式的参与能极大地激发观众对展厅的兴趣,并对展厅中的设计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在博物馆的展厅中,一条舒适惬意的小板凳,一句令人倍感亲切的问候语,一个人性化的安全装置、一个意蕴丰富的简短解说,一个可供观众参与的活动,都会给参观者留下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要充分结合时代特征,根据观众的心理需求,将博物馆的展厅设计成寓娱乐、教育、展现、研究为一体的文化传播场所,唯有以观众的兴趣为导向,充分了解观众的喜好,才能设计出符合观众审美情趣的展厅,才能在博物馆中为他们提供最为优质的服务。
10余年间,在中国工业博物馆建设之前,铁西工业遗产保护最早建成的是“两馆”,即铁西工人村生活馆和铸造博物馆。 2007年5月,当在建的铸造博物馆5号展馆“铁西工业展示区”里,原车间的一面南墙厚厚的灰尘也如“瀑布般落下的时候”,砖墙外上个世纪70年代抹了一层水泥的黑板报也开始脱落。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斑斑驳驳的脱落处,竟露出了彩色壁画。当时在现场具体指挥建馆的区文体局党委书记侯占山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文物展品。于是带人一点一点清除那层水泥黑板,最后露出壁画的全貌。这幅作于1968年的大幅壁画是用当时的广告颜料所绘。画面近景为高悬的两只大红灯笼,灯笼下的花丛中,左面是一位擂鼓的女工,右边是一位手中展开喜报的男工。女工穿着红色上衣,双手举着鼓槌在奋力擂鼓,神情激昂,连红色的上衣都欢快地舞动起来。男工则一身工装,脖子上扎着白毛巾,脸上漾溢着掩饰不住的喜悦。远景则是大地上一排排高炉和电塔。画面上方写着“1968第二季度先进生产工作者”,女工旁边写着“革新能手”,男工面前写着“质量能手”。这幅车间壁画正是那个“火红”年代里工人们不忘“革新”,不忘“质量”,“抓革命,促生产”的生动写照,是那个特殊时代里的真实记录。最终这幅壁画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壁画的来历经过两年多的查询,终于在2009年3月30日找到了当年的作者。他叫潘维华,1997年退休,退休前始终是铸造厂的吊车工人。当年创作这幅画时是1968年,他27岁,风华正茂。铸造厂车间搞节约标兵和铸件能手竞赛活动,按工会领导的指示,他用了三天时间完成了这幅“欢欢喜喜送喜报”的壁画。如今这幅壁画旁放上了潘维华的照片和创作背景介绍,已经成为博物馆里一件生动的展品。
铁西有一大批像侯占山这样从官方到民间对工业遗产悉心保护、着力研究的人,才使铁西的工业遗产保护做出今天这样的成就。这些人中有区委书记,有局级干部,还有普通的工人和民间自主谋业者。他们在为铁西的工业遗产保护认真规划、精心选项,甚至奔走呼号。
2002年12月,时任铁西区委书记、区长的谷春立,上任伊始第一次召集的会议就是新区规划定向讨论。会是在区政府食堂二楼召开的,时间是下班以后,参加会议的人有相关的局长,还有同济大学的专家。这样的会召开过多次。最后在2003年出台的《沈阳铁西工业区改造发展规划设计咨询》中的“改造及调整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汇总表”里,一共列了90个改造地块,其中的15块明确定为“保留”,这15个保留地块主要是作为工业遗产保护的。
2006年以后,谷春立的继任者李继安上任之后首先落实的就是工业遗产保护,并且创意和落实了三件事:一是接收了原在沈阳植物园的老火车头,于铁西体育场附近建立了蒸汽机车博物馆;二是保留了原铸造厂的翻砂车间,建立了中国第一家铸造博物馆;三是建立了工人村生活馆,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工人生活情态。三个项目的完成,铁西的工业遗产保护即初见成效。
铁西区规划无疑是在生产与文化建设之间所做出的理性选择,体现了那个时期的领导者登高望远的筹谋。
铁西区有一位叫宋敬泽的沈阳市劳动模范,原来就是沈阳重型机器厂的职工,后来离职做平面设计工作。但他心里却有着割舍不断的工厂情结和对工业遗产的自觉保护意识,他给自己的定位是:一名工业遗产保护志愿者。哪家工厂拆迁,他就会去看一看,先是拍照,留下了大量的铁西老工业的照片资料,许多需要老铁西照片的人都去找他;再就是寻找有价值或带有历史文字或文化符号的当作废铁处理的老物件。听说沈阳重型厂要拆除了,他觉得最有历史特点与工艺流程的几个老车间,还有那些最有价值的老物件都应保留下来。如日伪时期的天车、铸有“1936”字样的铸铁管、“回字形”砖甬路、改作出钢提示钟用的航空炸弹头等等,都是极为难得的工业文物。他为此找有关部门寻求对这些物件的保护,但都没有得到回应。于是他就给区委宣传部长汪诚的手机发短信,请宣传部长支持他的想法。汪诚接到宋敬泽的短信后,大为感动,同时又深感工业文物保护的紧迫性。于是马上给区委书记李继安写了一份报告,建议尽快组织人力物力抢救如重型等搬迁工厂的工业文物。区委书记当即在她的报告上做出批示,最终使一大批工业文物抢救下来进了博物馆。
工业遗产保护队伍中还有一位商国华,是在铁西长大,曾担任过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城建局局长、建委主任、教育局长、人大副主任,三十年来坚持以诗歌写铁西,写铁西的大工业。他在《工业文化遗产是沈阳长线发展的根脉与城市再生的魂魄》一文中说:“如果我们认为旧建筑影响了市容,都去与高楼林立做比较,那我们沈阳还有什么个性呢。比楼房,我们比不过上海;比园林,我们赶不上苏杭;比古城,不能跟西安同日而语;比水乡文化,又不及周庄;比红色旅游,我们又比不过江西、湖南。我们比什么呢?那些大量的不能复制的老厂房、老生产资料都是不可再生的凝固语言,是我们沈阳的独特历史资源,是我们与其他城市比较中,能够引为自豪的得天独厚的元素。工业文化是我们的个性,是我们的根,是我们应该向其他城市传达的精气神。”有人主张将铁西的工业铁路专用线全部拆掉,他急了,利用一切机会,找领导谈,找专家谈,在不同的会议上谈,尽情地阐述保留铁路专用线的理由。主张将这些铁路专用线利用起来,既可做景观,也可将来做为社区交通或是旅游设施。铁西的大部分铁路专用线保留了下来。
工业遗产保护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尤其是在当下,工业遗产的保护是与土地出让,与财政收益,与GDP,与短期的民生需求相矛盾的,是一场从未有过的利益的博弈。要远比当年梁思成、林徽因保护北京古城墙时复杂得多,也艰难得多。
当年建铸造博物馆时,高大而宽敞的翻砂车间成为1号展厅。厅里曾悬挂着160多面厂旗,那是铁西当年最有名的大企业的标志。这些企业如今大部分已搬迁,有的已经不在了。每一个到博物馆里的参观者都会仰头凝望这些厂旗,那是一部工业铁西的创业史、血泪史和光荣史。这个厂旗集中悬挂的创意就出自建馆现场指挥侯占山,他为此付出了许多精力。侯占山曾一家一家地走访,没有厂旗的他督促设计制作出来,企业不在了的厂旗就到民间寻找,或是请老工人回忆当时的厂旗是什么样子的,进行重新复制。就这样,经过努力,使今天的铸造博物馆有了160余面厂旗飘扬的壮观与震撼。
那些日子里,侯占山带领一班人每天脑子里想着的都是铸造博物馆,都是工业文物的搜集。早春的一个傍晚,侯占山下班回家,在暮色之中,他隐约看到路边一个人正在修理拖拉机,职业般的敏感让他趋前细看,正是博物馆所没有的两轮手扶拖拉机。于是他异常兴奋,帮着修车的老农动起手来。修好后,他说明身份,请求老农将这台拖拉机卖给博物馆。老农为侯占山的诚恳所感动,几天后就将拖拉机开到了铸造博物馆里。
刘放原是铁西区档案馆馆长,当年建铁西区工人村生活馆时就是她具体负责。为了建好工人村生活馆,她带领档案局全体职工在工人村及附近走访了3000多个家庭,从而才有了现在工人村生活馆里13户不同层次典型人家的再现。在搜集生活馆展品的那些日子里,刘放每天都领着人起早贪黑逛旧物市场、动迁市场和古玩市场,着迷一般搜寻工人村老物件。如今,谈起工人村生活馆里的每一件展品,她都会如数家珍般地说出它们的来历和背后的故事。 “那时候,人家都称我们是‘破烂王’。但现在想想,这个‘破烂王’做得很值。”是啊,正是因为有了她们这样一群“破烂王”满世界地寻找,才使今天的工人村生活馆丰富而真实地再现了当年的原生态,为铁西的工业遗产保护留下了一份最珍贵的立体资料。
现任铁西文化馆书记的高巍,当年在筹备铸造博物馆时也像一个收破烂的,不过她主要收“旧钢铁”,因为她当时负责征集车辆。为了将铁西当年工厂里的车辆尽量丰富地征集上来,她特意在报纸上做了一批小广告:收旧车。于是许多人就同她联系,于是通过这样的渠道找到了许多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铁西生产的车辆。除此之外,她们还开着大卡车,扮作收废铁的,到抚顺、法库等地寻找展品。就这样,她们找到了11辆不同时期的从东方红牌到白山牌的自行车,还有200余辆各式拖拉机、农用汽车、推土机、吊车等,极大地丰富了博物馆的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