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乡村振兴的落脚点

乡村振兴的落脚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29 16:31: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乡村振兴的落脚点

第1篇

察北管理区紧依207国道,张石高速纵贯全区,交通通畅便捷,区位优势明显。物产丰富,农作物特点明显,山药、莜面享誉全国,走向国际。草壮水美,畜牧业发达,乳业产业集群化。夏季凉爽宜居,是南方人避暑的理想圣地。宜居、宜业、宜游。

一、建设特色小城市 留住最美乡愁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也是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国家通过培育特色小镇、转变生产方式、完善公共服务等措施,推进城镇化建设,让人们在享受城市便利的同时,也能在山水田园中放松身心。可以预见,即将跃然纸上的,是一幅城镇之中的山水画。

二、挖掘自身优势 塑造独特品牌

“特”在品牌意识。特色小城市的建设与发展都带有其独特的品牌印象。通过品牌的打造,使得特色小镇的“特色”更加深入人心。

“特”在文化底蕴。文化特色是小城市的灵魂,不媚外、不随众,尊重现有格局,顺应地形地貌,融入山水要素,彰显高低错落,传承生活方式。

三、产业兴百姓富 实施乡村振兴

把本地的产业优势糅合进去,着力培育支柱产业,或“农”,或“林”,或“牧”,形成自身的特色产业。北方地区生态农业颇具特色,有着筹建农业类“绿色小镇”的独特优势。以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展示、绿色果蔬贸易和特产经营为特色,以农业科技园、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为产业支撑,以周边旅游景区为配套景点,打响生态绿色小镇的品牌。

保持鲜明的生态特色。茂密的生态林、发达的生态农业基地、绿色产业体系、生态型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低碳的生活方式,注入“生态”理念,赋予小城市生态旅游功能。使生态旅游业、现代服务业,成为小镇赖以发展的产业之一,为小镇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经济收入。

把改善民生作为特色小城市建设的落脚点和归宿点。

第2篇

今年以来,我镇严格按照省、市、县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工作部署要求,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出发点,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要抓手,以创建特色产业乡镇为落脚点,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狠抓环境整治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面打响清理整治垃圾的攻坚战、歼灭战、持久战,全镇环境卫生不断改善、文明程度持续提升。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结合我镇实际,成立的书记镇长双组长的韩庄镇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镇人居环境暨生态环境整治三年专项治理行动方案》,细化量化整治内容、整治标准和整治时限,确保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建成了由镇政府统一组织,建立镇党委政府班子及成员为一级网格,村两委班子及成员为二级网格、村组(队)为三级网格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网格化责任和监管体系,分片负责网格内全域无垃圾监管体系,细化责任分工,严格按照责任区划分,层层传导压力、步步靠实工作责任。

(二)狠抓舆论宣传,营造浓厚氛围。积极创新宣传方式、搭建宣传平台,充分利用村村通广播喇叭、微信群、永久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先后召开由全体镇村干部参加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推进会四次,通过采取层层召开人居环境整治会议,镇、村、组三级干部共同发力,做好村民思想工作,让群众参与、支持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全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会议精神上来。引导各村组织召开“五老”、乡贤、在外创业人员座谈会,让他们了解村情村貌、村级发展状况,支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形成“小会”撬动镇村环境大整治的带动效应。充分发挥村干部、党员示范带动作用,带头做好房前屋后垃圾清理和废弃畜禽圈舍、旱厕拆除及乱搭乱建、秸秆、畜禽养殖粪污清理,由点到面、依次推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覆盖,营造“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幸福家园”的氛围。

(三)围绕工作重点,强力推进整治。以垃圾治理为重点,抓住城乡环卫一体化这个突破口,在全镇开展了为期二十天的大整治、大清理活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全镇坚持机械、人工一起上,对全镇**个村的积存垃圾、坑塘、乱堆乱放等进行了全面清理整治,实现了村庄环境面貌的整体改善,形成了全镇强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的强势局面,进一步坚定了镇村干部的决心,鼓舞的全镇上下干部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共享美好生活的信心。

(四)创新工作举措,强化责任意识。将人居环境治理与党建先锋引领、创建文明城市、精准扶贫政策落实、双违及河渠四乱治理、河长制责任落实等工作相融合。以改善人居环境治理行动为契机, 着力发挥农民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中的主体作用,注重改善环境与营造文明相结合,注重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健全户前三包责任制,保洁员奖惩机制,健全垃圾清运机制,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坚持以机制创新最大程度的推进整治工作落实。

(五)建立考评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和完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的责任机制、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切实解决部分村和单位思想上顾虑、工作不扎实、整治不到位等突出问题,成立了人居环境专项督查组,定期检查辖区各村整治工作开展情况,督办整改突出问题。把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列入全年村级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对于整治工作督查考核不积极配合的村,将取消年终评优选优资格,并对村两委班子负责人进行重点约谈和问责追究。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群众环卫意识较低。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群众是主力军,各村虽然在宣传动员上做了一些工作,但参与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主动性和参与度不够;二是缺乏资金保障机制,制约整治工作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范围大、面积广,环卫设施、设备不够健全,需要投入的资金大。环境整治专项经费缺乏,制约了整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工作抓细抓实,抓到位。进一步加强对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组织领导,按照既定工作方案,对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进行再安排再部署,对目标任务再细化再分解,对环境整治责任再明确再靠实。

第3篇

十佳乡村教师演讲稿一

各位领导、老师们:

您一定了解道德模范袁隆平院士提出的“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想法吧!他怀拥描绘“禾下乘凉图”梦想,敢言:自己再苦、再累,也要为中国培养出“稻秆像高粱一样高,稻穗像扫帚一样长,稻粒像花生一样大,可以在禾下乘凉”的水稻。

您一定知道道德楷模林秀贞吧!不管得到多少掌声,不管获得多少荣誉,不管拥有多少光环,我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苦点、累点,做好我该做的事,乡亲们幸福了,我就欢快了!”

两种不同的精神境界,却同样用爱心为社会与他人撑起一片明媚蓝天;用一诺千金的行动诠释诚信真谛;用热和和关爱唱响了人间真情。试问:这是一种怎样的博爱?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呢?“累”时时相伴,“情”处处相牵!这模范者“累”的背后,让我感受更多的是深刻与博大,幸福与感动!

且不说道德楷模对我们的耳濡目染,且不说精神丰碑已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且不提年复一年里,[莲 山~课件]道德标兵对我们灵魂的洗礼!就这样的感动就在我们的身边!我校老一辈教师们打着吊瓶上班,我校徐老师拄着双拐仍踏上三尺讲台,我校岳老师、李老师等老师们由于看看生病的学生而把自己的孩子忘在学校……就是这样的“一实验人”,就是这样的感动,就是这样的一桩桩、一件件……不要问他们是谁,他们只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一颗颗晶莹的水滴,而正是这小水滴汇成了滔滔的江海,推动着一实验这条大船“顺利前航”。

怀揣着无尽的梦想,多年前,我来到了令我魂牵梦绕的一实验。工作几年来,固然匆匆的脚步始终伴随着卧冬但无论是在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过程中,还是在与四周老师一起工作的时间里,我始终都感觉到一种热和。终于在今天,当我静静地站在这里回味,往想这些事情的时候,我忽然明白,这种热和实在就是一种欢快,一种幸福,一种感动。而卧冬也正迎合这一次次的感动,<莲 山课件 >甘愿挥汗如雨,也乐此不疲。

从业之初,我天天欣喜的徜徉于学生之间,对未来布满了期看。然而“醉后方知酒味浓,为师方知为师难。”在这个大环境中我身边的每一位老师以身作则,为我树立了最好的榜样。他们就像辛勤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精心耕作着;对我就像慈爱的长辈对晚辈,给予了无私的帮助与关心。慢慢的,我了解到:生活的目的不在于显耀和享受,而在于精神上的充实和事业上的成功!

记得在上次预备魅力课堂大赛期间,为了上好这节课,我日思夜想,每一句话怎么说更正确,每一个知识点怎么阐述学生才更清楚,认真查阅各种相关资料,积极向师傅请教,调整教学思路,不断修正教案等,就在即将上课的前一天晚上,我反复咀嚼备课,就板书设计一个环节,我就更正了十多次,不知不觉间伴着一盏微弱的灯光度过了整个晚上。当我站在大赛的讲台上,我拥有的是百倍的信心!我收获到了成功的点滴喜悦!

教育的根是苦的,教育的果实却是甜的。学生在教师节的一枝鲜花会让我眉飞色舞,在平安夜的一个苹果会让我彻夜难眠,在校园中的一句“晓婧老师”会让我热泪盈框……老师们一句关心问候的话语会让我周身热和,一次耐心的讲解会让我感激不尽,一次倾心的教诲会让我受益终身……我感谢我的学生,我感谢四周所有的老师,是你们让我体验到了一种特殊的爱,而这种爱时刻将我包围!

往年的十一月份,我怀孕了,开始的几个月,自己的工作还真是迎刃有余。天天穿梭于家与学校之间,看着自己可爱的学生们,我欣慰;想着自己未来的宝贝,我幸福!可再后来,我的身体好象就不属于自己了,倦怠、恶心时常伴在自己左釉逗有时在课堂上真想坐一会,但面对着数十双的眼睛,我挺下来了;有时在间操时,我真想在班级休息会,可一想到其他班级都有老师在,怕我班的学生失看,我没有逃掉过一次;天天准时在五点半左右醒来,抚摩着自己臃肿、酸疼的四肢,真想请假休息几天,可又在自己的一笑中度过了。就这样,时间在自己的痛苦与忍耐中滑过了。让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一位其他班接学生的大娘曾问卧逗“学校让你现在还带班给你加钱吗?”当时的我只是回以微笑,由于在我付出真爱的同时也获得了真情。

即使严冷之冬,即使烈日酷暑,我从未请过一天假,这是信念与责任的支撑!随着自己生产的时间越来越近,太阳象是和我开玩笑似的,天天都以最高的温度降临在我的身边:恶心、头晕、身重、水肿……是我的学生为我打来了一杯杯的开水,为我一次又一次抽筋的腿推拿;是我的同事友人帮我解决了各种困难,给了我莫大的支持与帮助!是我的家人给了我无数次的心疼与理解,在我努力工作的背后为我付出!忘不了一次次学生们布满稚气的话语:“老师,你热吗?”“老师,你坐会吧!”忘不了家长朋友们看到我水肿的腿,疲惫的身躯不知多少次劝我回家休息;更忘不了在我最困难时,同年组韩老师、刘老师、张老师等老师们给予我的精神鼓励!固然苦、累,但在我的心中却溢着满满的幸福。我品味到了她们给予我的所有的爱,沐浴到了人间最热和的东风,体验到了世上最珍贵的友谊。

近学期末,我和爱人说,我开完家长会就可以请假休息了,爱人笑着回答,要站好最好一班岗!就在我精心预备家长会,预备站到最后时,家长会那天的凌晨,剧烈的疼痛忽然降临,我顺利生下了我的宝贝!躺在产床上,听着医生口里爱的传递:你的儿子肤色很白,现在就会睁眼了,就是早产,才5斤2两……记不清还有什么其他的话语,“早产”二字在我心里装的满满的!孩子刚刚第四天的时候,由于早产迹象,他被送往医大一院进行蓝光照射!这是我这个妈妈最为可怜的,近乎一个月的时间,只有我自己孤独的待在自己的月子床上,白天时,仰看蓝天,泪水洗刷面庞;夜晚上,玄色星空,伴在我的孤枕上!我不敢接亲人的电话,他们都是在询问儿子怎么样了?我不敢接家长朋友的电话,他们是在问我身体的近况?我不敢接同事友人的电话,他们都在关心我儿子是否安康?……泪水一次又一次地冲洗自己的心灵,一次又一次地洗礼我这个年轻妈妈的情感,那时的我真的很彷徨!然而,幸运之神真的不左袒任何一个人,我用自己最为真挚的情感盼回了儿子!看着儿子现在的健康,体味着他天真的欢笑,我感到非常的幸福了!

这一年,我不曾为我的早出晚回而后悔,也不曾为我的执着、坚持而遗憾。我看到了我的付出所开的花,所结的果!教师的生活或许是单调的、枯燥的,但我们一定是幸福的,一定是值得骄傲的。当我听到学生真诚地关心,家长发自内心的感谢的时候,当教师节一条条传递祝福的短信、一张张饱含谢意的精致卡片飞来时,我的心缀满了骄傲与自豪。此时的我真正地懂得了“老师”和“妈妈”所蕴涵的人间最真挚的情感,懂得了“累”字的内涵, “爱”字的结构。我在心底里默默发誓,不为别的,就为这些学生,不求大张旗鼓,但求脚踏实地;不求丝毫相报,但求今生无悔。

我的朋友曾问卧逗一实验挣的钱也不比其他学校多,你为什么工作干劲还那么大?我笑而不答。由于我知道,在我的心中,我的气力来自于一实验,来自于我们布满朝气共生的年级组,来自于我的学生的点滴进步。在我们一实验,青年教师们把青春年华扎根于三尺讲台而无怨无悔;中年教师们将家庭搁置一旁而全身心地扑在教学工作上;老教师如老黄牛一般埋头苦干而不知倦怠。是啊,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这就是我们一实验教育工作者的人生写照! 道德楷模以人生之火,点燃了美丽的道德之烛,感召着我们一批又一批的敬业之师!我们,是一实验人!在道德风范濡染社会各界的今天,我们愿融进洪流,激扬中,共同铸就辉煌的事业;奉献中,用爱点亮一盏盏希看的灯;风雨兼程中我们将拥有生命的彩虹!

十佳乡村教师演讲稿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

大家好!

怀着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我很荣幸代表学校参加今天的演讲比赛,我演讲的题目是《教师,在乡村中绽放美丽》。

蓝天因为有了白云的依偎才不会寂寞;高山因为有了绿叶的依恋才不会孤独;碧海因为有了鱼儿在她心里嬉戏,才会这样生机盎然;而乡村,因为有了教师才真正拥有了美丽。

曾经有多少乡村教师,毕业后放弃进城的机会而回到偏僻的乡村教书,如“马背上的教师”徐德光。他的一句:“为了大山的孩子,我愿意!”,是多么的真诚而朴实,又是多么的伟大而美丽!

曾经有多少乡村教师,积劳成疾却依然坚持在三尺讲台上,如用拐杖撑起了一个伟大“人”字的乡村教师谭定才。他说,“只要和孩子们在一起就忘了疼”;“要治病也得等到学生放假”;“我备好了棺材与时间赛跑!”......多么感人的话语,还有什么比这更美的吗?他这一撑就是18年啊!在偏远的鄂西山区教学点,谭老师是孤独的,但他说,“孤独最美!我喜欢孤独,并不是对旋转的世界没有向往。我只想在孩子们的心灵天空,放一只自由的飞鸟。”

曾经有多少乡村教师,他们并不美却把真正的美诠释的淋漓尽致,断臂而蹒跚的乡村教师马复兴对学生说,“我长得不美!”时,他的学生们深情而大声地回答道,“马老师,您——在我们心中是最美的!”

曾经有多少乡村教师,守着微薄的收入却还把省下来的钱给学生买生活、学习用品;曾经有多少乡村教师,没有先进的教学设施,却医活了三尺讲台;曾经有多少乡村教师,把最好的教育给了乡村的孩子......

正因为在我们的乡村,有着这样一群美丽的乡村教师,也包括我和在坐的你们——是我们大家怀着炽热奉献的心,舍小家为大家,把青春奉献给了乡村,把情感寄托给了教育事业,扎根乡村,才撑起了乡村孩子的明天和希望。

若要有人问,“世界上什么职业最美”?我会自豪地回答:“是教师”。她平淡却美丽——因为有一种美丽,叫平淡!教师工作没有轰轰烈烈的辉煌,只写满了简单而又平凡的爱。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我们在苦中呵护着幼芽;辅导、家访,我们在累中把握着生命的风帆;若要有人问,“世界上谁的微笑最美”?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教师的微笑”。在学生自卑时,教师的一个微笑能让学生自信,能温暖一颗冰冷的心,能使绝望的学生重新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若要有人问,“世界上谁最美”?我会自信地回答,“仍然是教师”;若要有人问我,“哪种教师最美”?我会骄傲而自信地回答,“是我们乡村教师”! 十佳乡村教师演讲稿.zhlzw.com中華勵志網

作为乡村教师其中的一员——我自豪,我在行着高尚的美丽足迹,追寻最美的教育人生。斗转星移,寒来暑往,我在乡村教师的工作岗位上已耕耘了整整十六个年头。十六年,近六千多个日日夜夜,可有时在寂静的夜晚我细细搜寻,却找不到走过的痕迹。是啊!乡村教师太平凡了,平凡的许多人都忘记了这个职业;乡村教师的工作太平淡了,平淡的好像自己什么也没做;乡村教师的工作太辛苦了,辛苦的许多人都不愿从事这个职业。可是正是我们这些淡泊的人,默默地奉献自己的一份关爱,一份汗水,一份真情,换来的是乡村孩子们的未来和祖国的明天。

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因为只要是一朵花,就一定绽放过美丽!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深信,丰碑无语,行胜于言。学生在你心中有多重,你在学生的心中就有多重!学生在你心中有多美,你在学生的心中就有多美!乡村教师们,让我们在乡村中美丽绽放吧!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了!

十佳乡村教师演讲稿三

同志们、老师们:

大家好!在这秋风送爽,硕果飘香的九月,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第27个教师节,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在此,我谨代表乡党委、政府向全乡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向受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优秀教师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曾经为花官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离退休老教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良好的祝愿!向多年来关心支持花官教育发展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刚才,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下面,根据乡党委政、府研究的意见,我讲四方面的内容: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地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全乡上下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教育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战略地位,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是要充分认识教育的决定性作用。当前,国际国内竞争日益激烈。决定这种竞争结果的最根本因素不是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说到底,是科技的进步和人才的培养。教育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从长远看,一个地方人民素质的高低、掌握知识的程度、拥有人才的数量,决定着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发展后劲。发展教育、振兴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二是要充分认识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教育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类社会的每一次产业革命和技术进步,都得益于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都得益于有一大批高素质人才作为支撑。我们花官乡产业链条明显,在全乡中经济发展相对较好,但还存在劳动力素质与我们的经济发展还显得偏低、人才总量还不足、人力资源还没有形成合理的结构等问题。三是要充分认识教育的全局性作用。“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振兴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科技竞争力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形成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实践证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都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兴,则百业兴。教育事业作为科教兴乡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下一代的成长,事关我乡人民群众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使命,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二、提高质量,不断推进全乡教育事业快速和谐发展

教育大计,质量为本。做好下一步的教育工作,要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努力打造城乡教育中心。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紧密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不断地深入实践和探索,坚持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总纲,不断夯实我乡的基础教育,实现我乡教育事业在规模、质量、效益等方面的全面进步。二要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确立对学生终身负责的观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要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不仅要使学生学业有成,更要为学生今后的生存和适应竞争做准备;不仅要重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思想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不仅要使学生具有学习知识的能力,更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仅使学生有良好的智力水平,而且还要有强健的体魄,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努力培养人生有追求、学习有活力、发展有潜力的高素质学生。三要不断加快教育改革的创新步伐。要在进一步加快课程改革上有所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共事;要在进一步促进各类学生培养上有所创新,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社会的合作,努力培养家乡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使教育更好地为我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四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今天学生的思想道德决定着祖国明天建设者的风貌,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遵循未成年人身心发展及其生命成长的规律和要求,让思想道德建设回归学生生活,融入学生生活,把生活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来源和主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感悟生命成长的道德需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道德修养、法律意识、思想方法、政治觉悟为内容的基本素养,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

三、严格要求,不断提高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队伍建设,素质为本。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水平的教育;没有教师的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的现代化。建设一支思想政治过硬、业务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是加快教师事业发展的根本大计。为此,我向广大教师提出以下四点希望:一要加强学习。要在注重政治学习的同时,切实加强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教与学的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当前的教学任务,广大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内涵,提高业务素质。二要爱岗敬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全乡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历史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牢记自己肩负的职责,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甘为人梯,愿为春蚕,辛勤耕耘,无私奉献。三要锐意创新。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始终把培养创新人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遵循最基本的教育规律,积极在教材教法上厉行改革和创新,优化教育方法、改进教学内容,彻底改变片面灌输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四要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我们不仅要注重教书,更要注重育人;不仅要注重言传,更要注重身教,坚持以德立身,加强师德修养,提高师德水平,争做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维护者、力行者和传承者。

四、加强领导,全面落实发展教育事业的各项责任

振兴教育,全民有责。发展教育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与支持。为此,我在这里提三点希望:一是希望各村、各单位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发展的观念,进一步落实党政领导教育发展目标责任制,真正把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列入本单位重要议事日程,切实保证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的投入。二是希望教育主管部门要关心广大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关心他们的思想政治进步,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三是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搞好舆论宣传,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真正使尊师重教、教育兴乡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形成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强大合力。

同志们,让我们以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与时俱进的工作定,加强学习,勤奋工作,率先垂范,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我乡的教育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4篇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围绕全市现代农业“6+3”产业体系和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部署,以信息化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持续推进市场导向的农产品生产、网络销售食品安全监管、农产品烘干冷链物流、农产品网络销售四大体系建设,完善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坚持服务农民,建立完善“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利益分享机制,让农民分享更多发展红利。坚持市场导向,探索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化运营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坚持重心下沉,以镇村为落脚点,把资金、政策和工作力量下沉到基层,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销售服务前移到乡村。坚持汇聚众力,鼓励供销、邮政、电信等系统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多方协同、上下联动,加强农村站点以及基础设施、物流体系、网络平台等软硬件建设。

用3—5年时间,力争创建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省级“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建成和提升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15个,培育发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优秀产品品牌1个,培育一批益农信息社示范社、标杆社、五星社,常年全市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平均增长率达10%以上,农产品出村进城更为便捷、顺畅、高效。

二、重点任务

(一)推进市场导向的农产品生产体系建设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依托全市“三带十二园”现代农业空间格局,打造一批特色优质粮油、晚熟柑橘、绿色蔬菜供给基地。培育一批重点网货和产地直播生产基地。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坚持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建设一批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发展的种养循环基地。支持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息终端和服务供给。加快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并积极融入省数字三农大数据信息平台和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各级现代农业园区要将信息监控平台、信息化场景应用、农产品电商销售、益农信息社为农服务等作为重点建设内容,并将其纳入星级评定指标。完善农产品产地、销地市场信息采集处理和反馈应用机制,引导生产经营者科学把握市场运行趋势和消费需求,生产适销对路农产品。〔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市经济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推进网络销售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应用区块链技术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溯源体系,将入网销售农产品纳入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范围,记录农产品从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全生命周期数据,实现农产品安全可追溯。探索建立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完善农业资源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督促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严格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和兽药休药期规定。全面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加大抽检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市农业农村局牵头负责〕

督促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建立实施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审查登记、食品安全自查、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制止及报告、严重违法行为平台服务停止、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处理等制度。督促入网食用农产品销售者严格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依法查处网络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违法违规行为。强化“互联网+”农产品广告监管,指导电商平台企业和互联网广告媒介落实管理责任,严厉打击违法虚假广告以及欺骗、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市市场监管局牵头负责〕

加强食用农产品品牌建设,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行动,培优金华清见、蜀珍柠檬、合众养道、锦天洪橙、振昊农业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依托“鲜”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加快“三品一标”品牌农产品创建。挖掘农耕文化,讲好品牌故事,推进农产品品牌向互联网品牌延伸。积极组织品牌企业参加农博会、农交会等展示展销活动。创新“互联网+”品牌营销模式,推动线上线下互促互动。鼓励支持在永佳超市、汇星百货等商超和“赶场网”“蜀之味”等电商平台设立品牌农产品和食品销售专柜、专区,持续推进在城区设立优质农产品直销中心,努力实现优质优价。强化品牌监督管理,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制售假冒伪劣等行为,维护品牌形象。〔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市商务经合局、市文广旅游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推进农产品烘干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邮政快递网点、供销社、益农信息社、电商服务站点等,统筹推进市、镇、村三级快递物流体系建设,建设集商品集散、运输仓储、邮政快递等服务为一体的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镇级公共服务站、村级公共服务点,畅通城乡双向流通渠道。强化烘干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和移动冷藏冷冻保鲜能力建设,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冷链物流运营主体加快消杀、烘干、预冷、保鲜、冷藏、冷冻、运输、查验等设施建设,高质量建设一批农产品区域性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基地和乡村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设施。积极探索邮政快递、交通、供销合作社、益农信息社、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示范站等多方融合发展模式,推进农产品烘干冷链物流服务功能向优势特色产业集中发展区、现代农业园区、农村电商和农产品流通市场聚集。引导邮政、快递企业等加强与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商或农业合作社合作,通过“交通运输+邮政快递”“电子商务+邮政快递”“特色产业+邮政快递”“邮政+快递”“快递+快递”等服务模式,畅通农产品“进城通道”。强化城市社区配送终端冷藏条件建设,做好销地与产地冷链衔接,构建覆盖农产品全程冷链物流体系。推动菜市场、社区菜店等零售市场建设改造,完善末端销售网络。鼓励生产企业加强冷链物流科技源头创新、技术装备研发和系统功能集成化研究,提供冷链物流体系科技支撑。〔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经合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市经济科技局、市交通运输局、人行支行、中国邮政分公司、市供销社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推进农产品网络销售服务体系建设

综合利用线上线下渠道,着力培育打造“互联网+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多样化多层次促进农产品网络销售。加快建设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农村电商(物流)站点等,统筹建设市镇村三级农产品网络销售服务体系,提供电商培训、加工包装、仓储物流、网店运营、商标注册、营销推广、小额信贷等服务。着力培育一批电商示范企业、网红品牌和创新创业带头人。推动传统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企业拓展线上业务。鼓励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入驻各类电商平台,有效对接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产销有机融合。推动优质菜场、生鲜、商超“触网”,运用云计算、人脸识别、移动支付等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方便社区居民线上买菜。鼓励支持线上平台“夜市出清”渠道建设。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定期开展益农服务主题活动,着力提升益农信息员开展服务能力,为农产品出村进城打下坚实的基层队伍保障。发挥网红主体作用,积极开展田间地头直播,突出地方特色,做好“吃”“拍”“玩”“卖”等环节的有效衔接。鼓励扶持成绩突出的农业网络红人。支持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完善企业、村集体及农民“产值分成”“寄托生产”“资产入股”等利益联结新模式。〔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经合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市市场监管局、中国邮政分公司、市供销社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街道办)要将“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层层压实责任,明确工作任务分工,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因地制宜制定细化实施方案,推进工作落实落地。市直有关部门要落实配套政策措施,加强督促检查,做好跟踪评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级相关工作,市直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第5篇

[关键词] 低收入乡镇 农民增收 政策推动 科技驱动 龙头牵动 劳动力转移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五”期间,大连市出台多种支农惠农政策,财政支持“三农”的资金达46亿元,比“九五”增加了3倍多。农民人均收入增幅连年位居全省之首,2005年达到5903元。2006年达到698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当年增长1081元,同比增长18.3%,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是十多年来增长幅度最高的年份。“十五”取得的丰硕成果和积累的宝贵经验,为“十一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大连市农村面积占全市面积的80%,农村人口290万,约占大连市人口的二分之一。没有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就谈不上大连的现代化。能否结合大连的实际,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落到实处,对于大连的全面振兴和整体现代化关系极大,意义重大。

目前,大连市已确定了16个乡镇和104个村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乡村。尽管大连农村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省前列,但农村各地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农村现状差别较大。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仍是农民最急迫、最直接、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尤其低收入乡镇近年来农民收入仍然增长缓慢,农民收入地区差距、农民内部收入差距和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已成为影响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的根本问题。到2020年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3000美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要达到8000元人民币。农民人均收入要在2000年的基础上增长3.6倍,年递增速度需达到6.6%以上,因此农民增收的形势依然严峻。研究农民增收重点要研究贫困地区、低收入乡镇的农民如何增收问题。根据近几年来大连市农村发展的现状和农民收入变化特点的分析,笔者认为低收入乡镇农民的增收需要三步并作两步走,增收任务十分艰巨。增收可以依靠如下办法:

一、政策推动

由于收入有限,农民自身对农业直接投资严重不足。其后果是农业科技含量低、基础设施老化失修,农业生产条件更加恶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因此缺少资金是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瓶颈。这就必须加强有力的政策推动。

近年来,大连市一年出台一个重要文件。2002年出台取消水果特产税的49号文件,2003年出台支持拉动农民增收项目发展的15号文件,2004年出台扶持低收入乡镇发展的57号文件,2005年出台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8号文件。在全省率先取消了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两税附加,并加大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的力度。2006年出台《大连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纲要(2006~2010)》。从2004年起,大连市对农村的统筹发展,从关注经济增长转到更多关注民生,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4年发放低保资金1322万元,使2.47万农村低收入群体每人每年得到840元救助。2005年将低保人数扩大到5.2万,补助标准提高到1500元。2006年全市重新审核批准农村低保对象2.90万户、4.23万人,发放低保金2216.4万元。据了解,《大连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出台后,普兰店、瓦房店和庄河农村低保标准由原来的840元/年提高到1500元/年,旅顺口、长海县和金州的农村低保标准由原来的1200元/年提高到1800元/年,开发区农村低保标准达到2400元/年,使全市农村低保平均标准由920元提高到1650元,接近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目前,全市人均救助额达到93元/月,同比增加48.4元。为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连市还出台了农村信用联社的创新信贷方式,向低收入乡镇农户发放小额贷款,推动了庭院经济发展。正是在金融部门的鼎力支持下,一批投资少、风险小、管理方便的小养殖场、小作坊、小商店等庭院经济项目在大连低收入乡镇红红火火发展起来。全市16个低收入乡镇中,50%以上的农户有了发家致富的产业项目。除此之外,还采取贫困户异地搬迁、城乡对口帮扶等措施,真正让这些扶持政策惠及千家万户。所以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对提升农民增收的整体效果十分重要。

在对大连部分地区农户的典型调查中感到目前的政府涉农投入渠道较长,造成一些资金流失,使得一些农民觉察不到政府的投入。政府的投入大多集中在基础设施上,这虽然并不意味着政府涉农投入的弱化,但是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是间接的。因此,要继续完善对农民直接补贴政策,争取最大的效果。

二、科技驱动

由于贫困地区的第二、三产业不发达,农民就业的路子窄,很多农民只有从事农业生产的技能,农业仍不失为目前增收的一条现实途径。长期以来形成的农业科研投入的不足,制约着农业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的提高。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经济效益差、农民应变能力弱的局面影响了农民增收。因此,农业科技化显得尤为重要。据统计,大连市先后组织了343个单位帮扶了301个低收入村,安排了600万扶贫资金扶持74个低收入村开发74个项目,在成果转化、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生产加工和市场销售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还应进一步增加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扶持,尤其是良种繁育、栽培技术、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等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此外还应科学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农业科技化才能促进农产品加工向精深方向发展, 最大限度延长产业链, 提高产品附加值。应大力兴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大连市目前拥有136个农业园区,为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提高了广大农户应用科技的能力。已有1个园区被批准为国家高科技园区,38个园区被辽宁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这些农业园区成为新品种、新技术的集聚地、示范地。我们期待贫困地区能够更多的拥有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园区。

三、龙头牵动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拉长生产链条,实现增值增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目前农民独立闯市场的能力还相对脆弱的情况下,通过龙头企业在农民与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单门独户的分散经营与健全的社会化服务结合起来,是解决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目前,大连市有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420家,其中固定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83家,拥有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0家。有了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由传统单一种植业逐步发展成为集设施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绿色无公害农业和花卉产业以及出口创汇型农业的新农村发展格局。低收入乡村增强了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建立起了规模化、专业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培植不同类型的专业村、特色村,带动了60万户农户有序进入市场。大连市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不但解决了农产品的销路问题,还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加快了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初步形成了以庄河海洋贝类、善岛水产、富谷河豚等为龙头的水产种苗繁育和加工企业群;以础明集团、韩伟集团、大成食品为核心的猪、禽养殖和肉类加工企业群;以三寰集团、神牛乳业、九羊乳业为重点的奶类加工企业群;以华农豆业、连王油脂、英那河食品为依托的大豆、薯类加工企业群;以天宝公司、凯富隆公司为主体的蔬菜加工企业群;以海升果业、理想食品、圣诺食品为骨干的水果加工企业群。龙头企业群的发展壮大,对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起到重要作用。随着农业产业化项目在乡村蓬勃兴起,大连加盟龙头企业致富的农户越来越多,已占到农村总户数80%以上。据统计,全市农民年人均增收的三分之一来自于农业产业化项目。

发展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还需进一步加大政府对龙头企业尤其对中介服务型龙头组织的扶持力度,支持多样化的龙头组织发展。还应健全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签订合同形成企业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供需关系。进一步创新完善农业园区,使其成为新型产业化龙头,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龙头企业还应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把目光瞄准国际市场,生产精品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带动更多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实现农民大幅增收。

四、劳动力转移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让农民变成市民,是帮助低收入乡镇农民实现增收的重要途径。世界上发达国家,除了那些地广人稀,依靠高效农业出口为生的国家,农业人口都少于10%,而我国却有60%多的人生活在农村。大连市133.2万农村劳动力,有64.1万名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实际户均耕地面积仅有5.7亩,狭小的土地规模制约着农业现代化进程。所以,鼓励农民进城,减少农村人口数量,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关键所在。

农村劳动力转移,重点在培训。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而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大障碍是整体素质偏低。加强对农民的知识、技能培训,打造现代农民是当务之急。农民进城前应学习一门技术,实现在城市中稳定就业。为确保转移培训工作顺利进行,大连市政府先后制定了《大连市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工作实施方案》等相关管理制度和办法。市级财政每年还拿出400万元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专项资金。据统计,去年全市89个定点培训机构共培训农民37286人,转移就业32020人。其中,向国外输出劳动力2081人。全年16个低收入乡镇非农化转移劳动力4.7万人,实现收入2.7亿元,仅此一项就实现人均增收600元,占增收总额的17%。但培训还应切实保证质量,以引导性培训为基础,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突出实用性、时效性,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培训工作。

农村劳动力转移,难点在就业。培训机构应注意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与重点大型企业的用工对接。根据我市毗邻日韩俄等国的地理优势、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优势和技术优势,大力推出一批重点专业和工种培训。据了解,今年大连市计划向境外输出4000余名技能型农村劳动力,主要是发挥这些劳动力特长到日本、新西兰等国家从事种植业养殖业,不仅大大促进了增收,还学习了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

目前进城务工的农民已经成为城市中许多行业的主力军,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农民进城务工,要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给进城的农民与城里的市民公平一致的待遇,同时要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增加务工收入。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解决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机制问题。

此外,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乡镇企业也是主要渠道,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场所。低收入乡镇与富裕地区的主要差距的关键是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再次创业的突破口,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抓好特色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实现“一村一品”使农民致富,是一条成功的经验。在精深加工过程中,目前重要的是要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生产无公害、低残留的绿色食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才能加快增收步伐。

参考文献:

第6篇

十七届三中全会系统回顾总结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必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工作的各个方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振兴“两翼”特别是__区50万土家苗汉儿女致富奔小康的根本前提。在加快构建生猪、蚕桑、烤烟三大现代农业产业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始终坚持把加快“三大”农业产业的发展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从现有的产业基础出发,从促进发展入手,将过去单纯靠政府“强推硬逼”的发展产业,转变为出政策给扶持、上规模重激励、送科技教方法,增强农户自身造血功能的引导服务式发展。

第一,要形成“区域大产业”的工作格局。乡镇党委、政府是贯彻落实中央、市、区农村改革发展政策措施的基层和“中枢”,是各项惠农政策落地的“主体”,是产业发展的“主战场”。走“政府主导、广泛动员、大户带动、规模经营、整乡(镇)推进、全面发展”的具有山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之路。实践表明,水市烤烟、金溪猕猴桃、石会蚕桑的产业,无论是群众的接受度、面积的占比、收入的比重都是显而易见的,是成功的例子和典范。如何巩固现有基础,进一步夯实面积,以点为轴扩散周边,尤其需要我们沉心静气“一抓不放”。一是学有样板,以白石乡“六分工作法”为榜样,结合实际抓一个产业扭住不松手。二是完善机制,机制活、产业兴,在后农业税时代,怎么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职能,围绕“加强农业基础、扶持农村发展、加快农民增收”,百计千方构建乡镇工作机制。三是加大投入,在用好、用活、用够各级政策的同时,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要求,尽最大可能地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兑现各项扶持“三大农业产业”的“硬”政策。“区域大产业”工作格局的形成,可以动员、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和各种资源参与农业产业,使愿意直接投资农业的人更多,从农的人员、资金、项目更广泛,分布更合理,措施更具体,为产业的良性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第二,要强化工作重点,突出“主业”,促进产业加快发展。“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是乡镇工作性质的使然,但并不是说,工作就平铺直叙,“兵来将挡,水来土淹”,而是有轻重缓急的,有“主业”的,,!那就是一切围绕产业想、产业转、产业投。大力促进产业发展,通过产业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改善基础设施,修村级连网路、入户路、农网改造、水窖、农房改造;产业与帮乡扶贫相结合,继续实行区级扶贫集团对口帮扶街道镇乡,在加大扶贫帮乡力度上有新举措,机关干部下驻帮扶贫困户制度上有新突破,街道帮镇、镇帮乡的梯度帮扶上有新进展;产业与科技有效结合,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科技培训,将现代技术、管理和人才等要素引入乡镇,促进其区域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延伸产业链条,在农产品加工、销售上做文章,鼓励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积极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等。通过发展农业主导产业,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打造“200亿__、跻身全市区县20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做出乡镇应有的贡献和努力。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__的人民群众共享__乃至全国发展成果,这项工作主要靠农业产业的发展来完成。改革开放30年,我区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成绩有目共睹,农村经济总收入、粮食产量、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7874万元、 13.9万吨、71元上升到20__年底的21.27亿元、24.77万吨、2828元(农经口径)。这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的生动体现。在产业发展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粮食、最直接的“票子”、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坚持做到勤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常兴安民之举,使农民人均纯收入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较多地增加。市委《决定》规划到20__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要实现6000元,要达到平均水平,今后4年平均要增加400元以上,如果产业上不去,难度极大,更不用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应采取强有力的工作措施,认真谋划未来4年发展的思路、目标和具体措施,细化到年,分类到作物,科学测算对gdp的贡献份额,而不是上有政策、我有对策,上有指标、我有数据。着力帮助有一定产业基础、有规模经营大户、有致富“领头雁”的村(居),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对有劳力、有土地、有种植头脑的农户,给予其必要的扶持。同时,壮大集体经济、镇域个私经济,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增加产业投入,动员机关干部和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产业建设,形成人人思发展、个个能创业的产业氛围。

第7篇

(一)吉林省解决“三农”问题取得的成绩

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抓好粮食生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尤其重要。几年来,吉林省通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尤其是2006年,克服了春季干旱和大面积阶段性低温并发等气候条件不利因素,粮食生产在连续3年丰收的基础上再创历史最好水平,总产量达到275亿公斤。人均粮食产量和粮食商品率连续多年保持第一。畜牧业克服了禽流感和价格下滑的影响,保持了较好的持续发展势头。园艺特产业效益稳步提高,北药生产基地工程、优质高效食用菌产业带工程和推进人参产业振兴计划等都取得了较好效果,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总产量快速增长。2006年全省园艺特产实现产值283.7亿元,比上年增加38.7亿元,增长15.8%,农民人均园艺特产收入达到891元,比上年增加109.4元,增长14%。“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已见雏形。初步统计,全省各种类型专业村已发展到3933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42%。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2500多个。平均订单生产率达到62%,龙头企业已达1300多家,产品初加工产值近25亿元。

积极落实中央及省里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补贴,工作效果明显。吉林省严格按国家政策要求落实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省里安排粮食直补资金18.5亿元,重点向粮食主产区倾斜,补贴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保证了及时足额兑现到户,为确保良种补贴政策不折不扣地得到落实,省里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补贴办法。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了操作程序。农机补贴资金1500万元,安排在全省30个县(市、区),突出粮食主产区和农机化示范区。从2006年开始,在落实国家重大农业政策的同时,省里实施了对重大农业增产技术补贴,省财政每年在预算中安排2500万元专项资金,对生物防治玉米螟、农田统一灭鼠、测土配方施肥三项重大增产技术进行补贴,推广面积每年各67万公顷,共200万公顷,2006年粮食增产7.25亿公斤,农民增收7亿元,投入与增收比为1:27,效果非常好。2007年,“三项重大”技术补贴工作已经全面结束,预计“三项重大”技术可促进全省粮食增产8亿公斤左右。

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省财政每年递增5000万元支持农业产业化项目,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壮大,已成为全省第三大支柱产业。目前拥有长春大成集团、长春皓月、吉林天景等国家级绿色食品开发龙头企业8个,省级龙头企业29个。全省70%以上的农产品通过农产品加工业基地转化增值。

针对部分地区基础生产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等情况,吉林省加大了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在西部地区,不断加大发展建设节水农业的投资力度,鼓励农民发展节水农业,使干早少雨的松嫩平原发展高产高效农业的梦想变为现实。松原市鼓励农民筹资打井、修复旧井、死井,并采取群众自筹、财政匹配、专项贷款等办法,大力支持农民购置节水设备。两年累计投入节水灌溉建设资金20多亿元。目前,松原市已建设各类水库23座,新打井2万多眼,购置最新喷灌设备4350套。白城市近几年,仅打井和节水灌溉设备资金就投入3.3亿多元,新打井3万多眼,购置节水灌溉设备!万多套。节水抗旱能力的提高,每年为农民挽回的经济损失达5亿元左右。

通过各种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减缓了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坚持以城带乡,广辟增收渠道,多方挖掘增收潜力,在稳定粮食生产、积极发展畜牧业,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了劳务经济,使劳务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带动力量和最大亮点,2006年,全省已转移农村劳动力330余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70多亿元。

(二)吉林省破解“三农”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中央惠农政策推动下,吉林省农业农村形势持续向好,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乡村治理发生明显变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同时,全省农村形势、农业和农村发展还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强;技术设备落后。科技贡献率低;产业精深化程度低,优质高效农业比重低;强势龙头企业不多,产业布局过散,集群效应不强,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村金融品种短缺,金融服务滞后;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发育不足。农户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农民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科技素质还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仍没有改变;农户经营规模过小,农民增收渠道过窄,转移就业压力加大。持续增收的难度进一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由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2.12:1扩大到现在的2.63:1;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不完善,束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阻碍了农村城镇化进程。上述问题表明,尽管全省“三农”工作出现重大转机。但就解决,三农”问题的历史任务而言,任务还相当艰巨,不能有丝毫松懈。

(三)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政策措施及建议

结合吉林省实际,我们应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强化措施。着眼于加快发展,切实加强对“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促进农村全面进步、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1 继续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继续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核心,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做大做强优质粮食产业、精品畜牧业、精深加工业、园艺特产业、绿色食品和劳务经济六大主导产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信息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继续落实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产粮大县“三奖一补”、农资综合补贴、增产技术补贴等支农政策,重点扶持股份制农机合作社,扶持粮食生产大户、农机大户和科技示范户,引导农民采购大中型农机具和复式作业机械等科技含量高的新机具,在机具类型上突出发展收获机械、插秧机械、经济作物生产机械等新型机具。从当前和长远看,粮食增产增收最终要靠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建议国家在吉林进行农业重大增产技术补贴试点。对吉林省重大农业增产技术补贴给予大力支持。

继续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切实加强耕

地保护,加强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加大发展现代农业扶持力度。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发展问题,多年来对商品粮基地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吉林省作为一个农业比重较大的省份,有责任也有义务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走出一条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优先发展畜牧业,扩大产业规模,建设现代畜禽养殖小区,推进畜产品精深加工,抓好畜禽优质品种培育、引进、扩繁和疫病防控,促进畜牧业全面升级。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继续推进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工程建设,推广应用一批粮食稳产高产栽培、畜禽养殖、食品加工等先进适用技术,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建设农机化试验示范基地,大力推广水稻插秧、土地深松、化肥深施、秸秆粉碎还田等农机化技术。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产业化。

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加快发展农业保险,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业持续增收。要加强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鼓励农业保险业务向多元化发展。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加大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开展农户保险知识培训,增强农民的保险意识。提高农民自觉投保的积极性,建立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各级财政对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完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摊机制,探索建立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鼓励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帮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

2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村工业化

把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工业集中区建设结合起来,推动县城经济发展迈出更大步伐。进一步搞好农业产业经营。继续坚持用产业化经营为主导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通过贴息补助、投资参股和税收优惠等政策,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做大企业规模,做强企业实力,促进企业集群和产业集群。强化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突出标准化、特色化、品牌化,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规模,培育竞争优势。加大对农村新型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在市场竞争中抵御风险的能力。

3 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的总体要求,坚持点面结合、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继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农村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社保等社会事业发展,改善农民生活环境。认真总结新农村试点经验。推广成功做法,扩大试点范围,增加试点启动资金。

培育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引导农民树立新观念,努力破除小农意识和落后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加强省级农民教育平台、县级农民科技培训基地和乡村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阳光工程、绿证工程、乡镇企业蓝色证书培训的财政支持力度,扩大培训规模,全方位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的岗位技能和就业能力,更好地适应发展的需要。同时,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文化和民主法制教育,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的现代新型农民。

4 加快农村土地户籍制度和土地流转改革。努力解决“二元”结构

积极争取国家户籍制度改革试点,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当前,农村户籍制度是农民将土地流转出去实现非农化转移的一个很难逾越的制度障碍。必须大力推进农村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农民身份限制。改变农民的“恋土”观念,鼓励农民进城镇安家落户。按照有固定住所、有稳定收入的原,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农民进入城镇,实行离土离乡。同时。积极改革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社会就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消除离土农民的后顾之忧,让一大批有能力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能够放心地、有保障地流转自己的土地使用权。

第8篇

一、2006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2006年前三季度,全区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保持了发展速度较快、运行质量较好、协调性增强的势头。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979.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8.1%。其中,第一产业增长6.5%,第二产业增长24.5%,第三产业增长12.7%。经济运行总体形势良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从贯彻落实中央的政策措施看,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

1.进一步加强对农牧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2006年自治区政府考虑到柴油、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民种粮成本增加,进一步扩大对种粮农民的粮食直补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全区安排粮食直补、农业生产资料增支补贴、粮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各类补贴总额达12.1亿元,比上年新增近6亿元,并已全部发放到位。截至2006年9月末,全区财政已用于农业支出达到14.93亿元,同比增长23.6%。

2.加大对重点行业的调控力度,部分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得到有效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趋向理性。2006年,自治区进一步加大对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安全条件差、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后生产能力的治理力度。截至目前,全区已关闭小煤矿812处,小电石和铁合金企业64户,小火电机组17台。取消了赤峰永和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建设项目等17项违规建设项目,已责令停止建设。2006年前三季度,全区城乡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上年同期的49.5%回落至35.7%,增幅回落13.8个百分点,增速在全国各省市区中的位次由第一位降至第七位。

此外,各级政府还严格执行土地审批政策,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进一步加大市场秩序整顿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化肥农药等农牧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并认真贯彻落实“国六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商品房价格,初步抑制了商品房价格上涨过快的势头。

(二)从产业发展看,一、二、三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共同拉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1.农业生产形势较好,畜牧业保持稳步发展。2006年,全区各地紧紧抓住巩固粮食增产成果和大力促进农牧民增收这两大主题,切实加强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继续保持发展的好势头。粮食生产获得丰收,预计可达340亿斤以上,比上年增长5%;甜菜、蔬菜、瓜果等主要经济作物获得增产。畜牧业也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06年6月末牲畜总头数达11051.47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增长4.1%。2006年前三季度,全区肉类产量达到12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2%;牛奶产量达508.4万吨,增长27.7%。

2.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工业生产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速。2006年前三季度,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146.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8%。新建投产一批重点项目是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一是重工业生产增长明显快于轻工业。全区重工业增加值增长32.8%,轻工业增加值增长24.4%,重工业增速快于轻工业8.4个百分点。二是能源、冶金、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增长明显,成为拉动工业生产加快增长的主要动力。三是股份合作企业、股份制企业和其它类型企业工业保持快速增长,其增加值分别增长82.2%、35.2%和61.4%。四是大中型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5%。五是呼包鄂三市增势不减,东部五盟市也实现较高增长,平均增速快于全区平均水平。

3.第三产业实现较快增长。2006年前三季度,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2.7%。全区客货周转量、邮电业务总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随着住房消费升温,房地产市场供需两旺。2006年前三季度,全区共销售商品房屋618.76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长34.6%;商品房销售额108.71亿元,增长63.6%。以草原风情游为主的旅游业蓬勃兴起,逐步成为全国旅游市场上的知名品牌,吸引国内外大批的旅游者前来旅游观光。2006年前三季度,全区实现旅游总收入达到189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接待入境旅游人数达80万人次,创汇收入2.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7%和43.6%;国内旅游人数达178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7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9.7%和28.5%。

(三)从需求发展看,投资和消费需求的拉力不断增强

1.固定资产投资增势有所减缓,投资结构继续改善。2006年前三季度,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以上项目)2634.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7%,增幅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降低40.9个和10.9个百分点。投资结构明显改善。全区用于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达到113.73亿元、1463.38亿元和1057.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7%、35.9%和36.7%。民间资本投资比较活跃,来自私营、个体、外商及港澳台商的投资额达到357.26亿元,同比增长73.8%。

2.消费结构性变化明显,消费市场趋于活跃。2006年前三季度,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5.4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9%。消费市场呈现三大亮点:一是餐饮业持续火暴,成为消费活跃的一大支柱。二是消费结构呈现积极变化,家用电器更新换代步伐加快,汽车、建筑装潢材料等消费亮点继续保持旺销势头。三是城乡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均保持较快增长,其中市的零售额增长16.5%,县的零售额增长16%,县以下增长12.8%。

3.进出口同步增长,直接利用外资增速加快。2006年前三季度,海关统计的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达44.0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7%,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6.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15.99亿美元,增长33.9%;进口总额28.04亿美元,增长29%。从对外贸易的类型看,出口加工贸易发展势头良好,2006年前三季度,我区出口加工贸易同比增长27.5%。随着策克口岸升为国家级口岸,更有利于扩大对俄蒙贸易。2006年前三季度,全区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9.2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

(四)从经济运行质量看,工业经济

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

1.工业经济效益保持较高水平。2006年前三季度,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6.89%,比上年同期提高0.26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40,9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9%;实现利润192.47亿元,增长43.9%,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加快41.2个和1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22.63,比上年同期提高46.4点。

2.财政收入稳步增长,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增长较快。2006年前三季度,全区财政总收入完成510.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37.85亿元,增长39%,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247.4亿元,增长29.8%。截至2006年9月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3844.47亿元,比年初增加512.69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18.6%;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达3149.43亿元,比年初增加534.21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23.6%,金融行业效益明显提高,运行良好。

3.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2006年前三季度,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分别达7687元和5714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0%和8.1%。全区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达3100元,增长19.8%;农牧民人均现金支出达3290元,增长9.2%。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1.3%,其中城市、农村牧区消费价格分别上涨1.2%和1.7%。

总的看,2006年我区经济发展承接了“十五”时期的大好来势,呈现出增长较快,需求强劲,结构优化,环境改善,活力增强,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主要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我区经过连续几年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自主增长能力正在逐步形成,所积聚的能量正在得到释放,整体经济素质、抗御风险的能力和利用国内国外两大市场的能力都有了进一步提高。二是在实现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后,我区经济发展将迈入一个新阶段,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产业层次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效果日趋明显,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得到加强。三是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增强,比较好地利用资源的稀缺性,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和环境的质量,经济发展在此期间不但没有出现大的起伏,而且仍然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为实现“十一五”的良好开局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也为下一轮经济周期的高增长,从提高产业层次,增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实现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物质基础和成功经验。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6年前三季度,虽然我区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运行态势,但同时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农牧业生产和农牧民增收面临新的问题

目前,我区农牧民收入渠道仍然比较单一,绝大部分收入来自于家庭经营性收入,而来自非农产业的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明显偏低,导致农牧民收入增长缺乏可持续性和稳定性。2006年由于受全国生猪市场供大于求以及饲料价格持续上涨、生产成本增大等因素的影响,除牛奶、活羊外,全区生猪、活牛、禽蛋价格与上年同期相比均有较大程度的下降,特别是生猪市场价格低迷,生猪价格降幅最大,创近年来最低。这些对畜牧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畜禽养殖业效益有所下降。同时2006年农业生产气象条件不利,春旱、局部病虫害严重,加之农资价格普遍上涨对农牧民增收产生较大影响。

(二)工业部分行业处于亏损状态

2006年前三季度,我区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18.86亿元,同比增长23.6%。增亏主要集中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制造加工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5个行业,增亏额占全区新增亏损额的58.4%。亏损增幅较大主要受生产价格“倒挂”的影响。全区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增长2.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6%,“高进低出”差为3.8个百分点,压缩了企业盈利空间。

(三)能源消耗水平偏高

受产业结构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实现2006年全年能耗降低5%的目标任务较重。能耗较高,主要是工业结构偏重、高耗能行业和高耗能产品比重大造成的。钢铁、电力、石化、建材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9%,能源消费量占64%。同时,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偏低,能源损失量较大。

(四)就业压力依然较大

随着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扩大,加之企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全区就业和再就业面临比较严峻的形势。2006年前三季度,全区城镇单位就业人员243.4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1.8万人。

三、2007年经济形势展望及重点抓好的工作

2006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良好,从目前看,全年经济也将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十一五”开局之年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为2007年以及整个“十一32"时期经济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增强。展望2007年,经济快速健康增长的惯性和潜力依然较大,全区整体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仍是主基调。经济仍将会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

(一)2007年经济形势展望

初步判断预测,2007年我区经济发展的各种有利方面主要有:

一是三次产业将会继续保持对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

工业生产将平稳较快增长,多数主导产业支撑作用将更加明显。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部分产能过剩和高污染高浪费行业将会被逐步改造控制甚至淘汰。随着全区服务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预计2007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将会进一步增强。三次产业结构将会更加合理优化,经济自主增长的能力会更强劲。

二是经济增长的投资拉动偏强,消费和出口拉动偏弱的局面将会较2006年有所转变

目前,投资需求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大项目支撑强劲,企业自主投资的积极性较高。但国家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和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我区电力、钢铁、房地产等行业和项目投资将受到限制。综合分析,2007年投资增幅比2006年会有所减缓。消费和出口将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随着自治区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与经济增长不相适应局面的重视和相关政策的出台落实以及大力鼓励支持服务业的加快发展,消费增长将会稳中趋

升,消费需求趋强,消费结构会进一步升级。

三是国际国内环境会继续有利

一方面,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大经济体经济贸易往来的日益密切,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与信任的不断加强,尤其是2007年我国将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国家文化年”活动,这些都将为全区发展的外部环境提供新的机遇,全区经济的外部环境形势会更好,为我区的对外交往和联系、扩大出口贸易,特别是与俄蒙的经济技术合作将带来新的便利,会注入新的动力。另一方面,全区还面临着良好的国内宏观背景和发展机遇。首先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京津冀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重点开发天津滨海新区的决心和措施,将会使区域之间产业上的带动与关联更加密切,产业升级带来的区域互动发展,资本、产业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不断扩大和加快,这将为我区承接产业和资本转移,加快以能源、原材料工业和发展畜牧业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创造巨大的商机。

当然我们也应该关注2007年经济形势的不确定因素,趋利避害,防患于未然。

一是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不断上涨,将会给全区部分企业的利润增幅带来新的挑战,这在2006年已有充分体现。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对我区出口也会产生消极影响。二是不断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产能过剩的行业以及停产整顿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虽然全区的经济结构会更加优化,质量和效益会进一步提高,但工业增长的速度可能放缓。

通过对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预测,2007年全区经济仍处于高位上平稳运行,预计全年生产总值将增长18%左右。

(二)应重点抓好的几项工作

明年经济工作需要从整体布局,着眼全局,突出重点,促进经济更好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基本发展思路,不断提高改革开放水平,以重点项目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积极培育消费需求,优化消费环境,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努力实现2007年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为此,应着重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坚持科学发展观,依然是做好今后全区经济工作的根本着眼点。目前,我区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期,总体发展态势良好。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尽量拉长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防止出现大起大落。这就要求我们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大企业资源整合力度,把扩大增量与盘活存量结合起来,重点扶持一批企业做大做强,尽快进入大企业行列,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和拉动力。优化生产力布局,着力打造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群,加快建设项目施工进度,确保投产项目尽快发挥效益,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二是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确保农牧民收入稳定增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内蒙古农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依托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按照经济发展规律要求,整合乡村资源,调整产业结构,走工业强县、强村战略。在发展农村牧区特色经济和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上培育龙头企业,增强其辐射和带动作用,由输血变为造血,提高乡村经济自我独立发展能力,实现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农村牧区基础设施。目前,按照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要求,建立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增加对农村牧区投资,将更多的财力投入到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公共事业建设和道路、供水、农田、草场改造等生产基础设施。加快农村牧区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农村牧区居民特别是农村牧区贫困人口老有所养,患病能及时得到治疗。三是实施劳动力转移战略,提高农牧民持续增收能力。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消除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障碍,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村牧区居民整体素质,加快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为农牧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拓宽增收渠道。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应该统筹规划,各地依据自身特色制定建设规划和发展思路,但是不能搞一刀切。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农村牧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按照生态建设的总体规划,建立生态建设和保护的长效机制,为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近年来,由于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虽然部分上游企业对工业经济效益贡献较大,但下游企业产品利润空间被挤压,甚至导致企业亏损。因此要加快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大对重点行业、企业技术改造力度,调整产品结构,进一步开发新产品,提高企业产品科技含量,积极开拓市场,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效益,尽快摆脱困境,重新担当起地方经济支柱的重要角色。应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型方向转变。

(四)加快推进大项目建设,保持投资持续较快增长

目前,我区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因此投资的快慢直接影响经济发展。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要把握住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延伸、产业转移的机遇以及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优惠和扶持政策,积极做好与国家产业政策的对接,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在更高的起点上,谋划大项目,培植大项目,各级政府应进一步采取措施促进和引导民间、战略投资者进入,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适度增长。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节能降耗工作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组织已经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的企业,加快实施一批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示范项目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项目。推进自治区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逐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扎实推进我区循环经济建设。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节能降耗,突出抓好一批高能耗、高物耗行业和企业的节能节水节材工作,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对老企业的技术改造,采用先进技术节能降耗。加快高耗能行业的技术改造,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益的生产能力,提高经济集约化水平。要认真落实国家节能工作会议精神,严格执行能耗公告制度,积极稳妥地开展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指标分解工作,将“十一五”和年度能耗降低目标分解到盟市、旗县,力争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

(六)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要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与缩小收入差距并重,处理好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妥善协调好不同社会阶层、群体和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健全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收入增长机制,多渠道增加城乡收入,积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继续推进劳务输出,构建农牧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继续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切实保障下岗失业人员和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城镇低保补助标准,继续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强化劳动合同管理,并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同时,积极研究制定失地农民和长期外出务工农民的参保政策。要严肃查处不签劳动合同、随意延长工时、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行为。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管理服务机构,加强与输入地的对接,强化政府搭台、市场推动、信息引导,提高组织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