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德育原则基本要求

德育原则基本要求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29 16:31: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德育原则基本要求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德育原则基本要求

第1篇

【关键词】职业中学 礼仪 道德 记忆方法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之下,《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就显得非常重要,该课程也是2015年甘肃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口升学考试科目《文化基础》中的考试内容之一,占20分。同时该课程的内容在各类升学和就业考试中有不同程度的涉及,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求每一位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笔者认为,要达到我们的要求,首先就应该知道相应的知识,这样才能达到知行统一,这就面临着一个记忆相关知识的难题,如何应对呢?在多年的德育课教学中,笔者总结出了一定的记忆方法。

一、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

(一)答案要点:平等互尊、诚实守信、团结友爱、互利互助。

(二)记忆方法:

1.在平时的交往中,要团结互助

解析:①平代表的是平等互尊;②时,谐音实,代表的是诚实守信;③交往代表的是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④团结代表的是团结友爱;⑤互助代表的是互利互助。

2.平时的交往对我的成功有帮助

解析:①平代表的是平等互尊;②时,谐音实,代表的是诚实守信;③交往代表的是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④有,谐音友,代表的是团结友爱;⑤助代表的是互利互助。

二、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

(一)答案要点:爱岗敬业、尽职尽责、诚实守信、优质服务、仪容端庄、语言文明。

(二)记忆方法:

职业人爱进城,但尤其注意语言的文明。

解析:①职业人代表的是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②爱代表的是爱岗敬业;③进,谐音尽,代表的是尽职尽责;④城,谐音诚,代表的是诚实守信;⑤尤,谐音优,代表的是优质服务;⑥意,谐音仪,代表的是仪容端庄;⑦语言的文明代表的是语言文明。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一)答案要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二)记忆方法:

1.我国公民爱守信,团结勤奉献

解析:①我国公民代表的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②爱代表的是爱国守法;③信代表的是明礼诚信;④团结代表的是团结友善;⑤勤代表的是勤俭自强;⑥献代表的是敬业奉献。

2.我国的爱民团亲近我

解析:①我国代表的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②爱代表的是爱国守法;③民,谐音明,代表的是明礼诚信;④团代表的是团结友善;⑤亲,谐音勤,代表的是勤俭自强;⑥近,谐音敬,代表的是敬业奉献。

四、家庭美德规范

(一)答案要点: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二)记忆方法:

1.一个家庭应做到爱男女,夫妻节俭

解析:①家庭代表的是家庭美德规范;②爱代表的是尊老爱幼;③男女代表的是男女平等;④夫妻代表的是夫妻和睦;⑤节,谐音结,代表的是邻里团结;⑥俭代表的是勤俭持家。

2.家有女,合家团

解析:①家代表的是家庭美德规范;②有,谐音幼,代表的是尊老爱幼;③女代表的是男女平等;④合,谐音和,代表的是夫妻和睦;⑤家代表的是勤俭持家;⑥团代表的是邻里团结。

五、各行各业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

(一)答案要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二)记忆方法:

1.职业人都爱幸福,所以说社会是公道的

解析:①职业人代表的是各行各业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②爱代表的是爱岗敬业;③幸,谐音信,代表的是诚实守信;④福,谐音服,代表的是服务群众;⑤社会代表的奉献社会;⑥公道代表的是办事公道。

2.各行各业在京城办公,这是福份

解析:①各行各业代表的是各行各业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②京,谐音敬,代表的是爱岗敬业;③办公代表的是办事公道;④是,谐音实,代表的是诚实守信;⑤福,谐音服,代表的是服务群众;⑥份,谐音奉,代表的奉献社会。

总之,记忆是有规律的,也是讲究方法和窍门的。本文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下,遵循记忆规律,介绍了一条便于操作的有针对性、实用的记忆礼仪和道德相关知识的方法和窍门。此外,我们还可以从答案要点的数量上找规律,我们不难发现:有个“4456”的规律,即每点都是四个字,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是4点16个字,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家庭美德规范和各行各业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是5点20个字,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是6点24个字。通过有关方法记住了相关的要求和规范,更重要的是落实在我们的行动上。

第2篇

关键词:高校德育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精辟论断,提纲挈领,切中实质,是对科学发展观思想内涵所作的最全面、最深刻而又最鲜明的概括。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的高校德育,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德育观,统筹兼顾德育内外各种要素的和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高校的德育处处突显着科学发展观。

一、高校德育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自198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发展权利宣言》指出“人是发展的中心问题”以来,国际社会普遍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关键。高校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以德为先,德育的目的是人,所以德育必须以人为本,关注人的道德需要、道德情感、道德权利。

人性化的德育是用‘人’的方式理解人,对待人,关心人,特别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的发展。德育的人性化,在于教师要真正发现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内在需求的生命体,是能动的人。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求我们重视培养学生品德高尚、人格健全、行为良好,德育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的基本权利,把德育与学生的尊严、价值、幸福紧密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学生对德育过程的主动参与,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渴求,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德育的全面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社会的发展既是经济的发展,更是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主阵地,德育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发展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重大问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等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关系到现代化目标能否实现。坚持社会主义的特色德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做好高校德育工作不仅要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还要靠全体教职员工;不仅要靠课堂教育,还要靠课外实践;不仅要靠高校,还要靠社会、家庭的共同参与。因此,高校应树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全面德育发展观。

三、高校德育的协调发展观

高校德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至关重要的是德育工作要做到把握全局,统筹兼顾,协调好各方面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德育工作的协调发展。树立整体规划,分层落实,协调推进的德育发展观。

在我国,当代大学生要有什么样的道德境界,才是人们所盼望的理想境界?总的来说,就是一种“全面和谐的人格境界”。高校德育必须树立和谐理念,在德育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上,要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兼顾各个部门、各种群体的职责,促进各部门、各群体在德育工作中的和谐。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也要加强沟通,注重协调,更好地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德育工作要注重四个方面的协调:注重德育在内容、方法、手段的协调;注重效率、效益和质量的协调;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人格的协调;注重学生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高校德育的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其基本要求之一。德育不是一成不变的,德育将随着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断变化。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研究,把握教育规律,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接受能力,充分体现科学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德育工作和学生都得到持续发展。因此要树立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可持续的德育发展观。

社会的发展需要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的不断发展,要达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高校就必须树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形势要有科学的思考、分析和预测。在德育的过程中注重科学,坚持“德育就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之中,要在三个层面上推进德育工作,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渗透德育;二是注重课外德育主阵地建设,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的教育网络,推动学生的德育以及素质教育。超级秘书网

五、高校德育的统筹兼顾发展观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过程中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统筹兼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和矛盾的观点。德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德育也无法靠某一特定的群体实现。德育要实现育人的效果,必须统筹兼顾,形成教育的合力。

高校必须认清形势,明确任务,采取举措,解决问题,树立与时俱进的科学德育观。高校德育必须统筹兼顾,在德育内容上紧密联系大学生的实际,抓住共鸣点,找准切入点,把握兴奋点,升华闪光点,用科学理论构筑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在德育方法上实现由侧重传统向贴近现实,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提高,由显性教育向显隐渗透,由口头动员向行动感召,由单一模式向立体格局转变。在德育机制上建立一套适应学校发展的科学化、规范化的机制,能够应对各种新问题和新变化,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做到四个方面的统筹既:德育工作与文化建设有机统筹;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有机统筹;课内体系和课外体系有机统筹;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统筹。

高校德育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只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用科学发展观做统领,注重理论创新,夯实德育理论根基;注重实践创新,提升德育整体效能;注重队伍建设,加强德育组织保障;注重全员育人,形成德育工作合力,就一定能使高校德育工作扎实、有效、全面发展。

第3篇

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基于中职生特点建立了知行统一德育学分制模式,充分挖掘学生自主成长的潜能。

学分设置。规定在校生前3年的德育学分必须达到24学分才能毕业,其中,必修11分,选修13分。必修学分是学生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必须完成的内容,第一学年7学分、第二学年2学分、第三学年2学分,分别由新生入学教育、行为礼仪教育、素质拓展训练、诚信教育和公益活动等五个方面组成。选修学分课程又分限定和不限定两种。限定选修课程包括主题教育课,由班级主题教育课、主题班会课和校班会课等组成,要求有计划、有记录、有考核;公益活动,每个学生每学期在校内或校外必须参加8小时的公益劳动(义工)或其他公益活动,累积取得相应的学分。不限定选修课程包括假期社会实践和学校组织的德育实践活动,每学期由学校和系部制定德育实践活动计划,由学生选择项目参加。

实施方法。一是制定印发德育学分手册,设立“德育学分成绩卡”,专门记载学生德育学分的获得情况,并实现计算机管理,纳入学校学分制认定总学分系统中;同时德育学分成绩要在学生处和各系部的网站上公布,供用人单位和学生本人查阅。二是在德育学分的审定中,体现重过程、重实效的原则。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一学期)内达到学校日常行为规范基本要求,否则,必须参加学校举办的学习辅导班进行重修。三是德育学分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借贷。学校在每学期评比各类先进和学生毕业下厂实习时认定德育学分,若发现该生德育学分不够,可以借贷,与学校签订德育学分借贷协议和办理担保手续。

平台建设。学校依托校园网建立了“中职易班”网络交流平台,将德育微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在学校管理微平台中,分设班级板块、系部班主任交流板块、学生会板块、社团板块、心理健康教育板块、专业学习板块、中职优秀毕业生板块等。学校制定《中职易班工作推进考核办法》和易班推行实施细则及奖励方案,激发学生持续参与建设“易班”的热情。同时,微班会、微课程实现了每个人随时学习、即时讨论、发表意见、表达心声,使学校和教师能够随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在便捷及时的沟通和交流中实现德育的点滴渗透。

第4篇

1.社会转型时期中常见的道德水平下降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一些新的传媒介质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美国人民丧失了明确的价值取向,对价值观充满了迷茫。在我国的社会转型阶段中,道德同样也面临着一场巨大的改革,会出现程度不同的混乱或下降情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多种经济条件下的道德价值的整合;其次是代表时代特征的主管价值没有被完全形成;最后是社会道德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失格现象,例如社会道德下降,诚信度下降,社会腐败等现象。

2.文化全球化形势下价值取向的迷失

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及文化交流,文化形式的多元化导致了人们对于价值取向的迷失,这些迷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导价值观念迷失。我国自古以来长期提倡集体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这个价值观念很好地表现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个人与社会,集体与社会之间的集体利益理念。但是,在利益分化及重组过于频繁的转型过程中,由于受到西方国家个人主义理念的影响,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对于人在价值选择方面的支配力明显降低。在实际生活中,个人主义的影响力非常大,偏向个人利益,因此个人至上的现象屡屡出现;二是终极价值的迷惘。对于文化来说,其具有的超越性价值是无法比拟的,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人类希望通过这个具有超越性意义的世界来实现人类自身的提升。文化的超越性表现在人类对生命意义、信念、梦想的追求及反思方面。

二、文化全球化对高校德育影响的对策研究

1.在进行高校德育时发挥其主阵地左右

培养德才兼具的综合性人才向来都是我国的教育宗旨,培养一批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才,是我国对于新世纪人才的新定位。学校道德教育需要改革,这并不是人们的主观意愿,而是由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人类文明的发展对于学校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道德教育是培养新世纪综合人才的基础要求,在高校的教育理念中应提高对道德教育的重视度,积极培养高道德高素质人才。一所高校若没有开展道德教育课程,便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校,很难与小康社会所提出的新要求相适应。

在全球化背景下,必须积极发挥学校德育的主阵地作用,因此,学校首先应在观念上加强对德育的重视程度,在行动上加强德育的落实率,并在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一套以时代精神为主导的价值体系。除此之外,还应以人们的实际行为为向导并与之协调,帮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下形成符合自己的价值理念,使学生在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之下仍然保持自己的价值取向,避免出现价值迷失现象。

在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之下,高校应为学生提出一些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及价值取向,使学生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偏离正常轨道,例如责任感、诚信、合作意识等等,除此之外,还应为学生提出一些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德育内容,例如独立、竞争、创新、平等等等,要求学生对于一些严格规定的要求必须遵守,对传承下来的民族传统美德必须珍视和继承,并从中提取出富含营养的元素,与实践相结合,为其赋予新的意义及文化内涵。另外,在德育教育的价值取向上还应与社会主义中包含的法律法规相适应。

2.以育人导向作用作为我国高校的德育目标

学校道德教育主要是按照计划的德育目标来指导学校德育,并对学生正确的引导。因此,在学校的德育目标中应将对学生的总体培育与个体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在倡导主导性及主旋律的同时,在坚持人才培养的基础理念的基础上,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作为关注焦点,为高校学生提出更多适合其发展的德育标准,并以不同的层次分阶段进行导入,以此来规范学生的道德素养。

第5篇

一,实施工作的五项原则整体性原则——重视社区网络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为一体的合力教育网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和迫切。因此,必须树立 "大德育观,"构建德育管理和评价两大体系,形成多渠道,全方位,覆盖学校和社会的德育工作网络,让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相辅相成,齐抓共管。为此我们不仅做好家长委员会的工作;而且还利用课改契机进行优秀课例观摩既学校开放日活动。同时积极参与梅花社区的"共创文明小区"活动。在11月份我校《爱我梅花爱我中华》的歌舞在辖区内表演受到了社会好评。

2,层次性原则——献出一片爱心对教师提出"德艺双馨"的要求,从爱学生出发,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久以恒。提倡 "诱导式,""启发式"的德育教育方法,理解学生的内心,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德育工作真正深人学生的心灵。善于寓教育于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之中,并努力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管理能力。如今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平时,我们多是进行成功教育,而挫折教育相对就比较少了。因此,我们抓紧了心理辅导工作,学校要求每一位老师都有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责任。任务明确了,老师们在日常的教学中也注意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有目的地找学生进行谈话辅导。四年(2)班的林子乔是一个表现特殊的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的失误,使他养成对学校任何事都玩世不恭的态度,学校里谁的话他都听不进去,只要前一天被家长训斥过,

第二天回到学校就要找同学出气——无故欺负同学,而且还振振有辞,一副使人感到无可奈何的感觉。可班主任覃老师却没有因为子乔这样的表现就放弃,而是不厌其烦地教育他,劝导他,哪怕使他有丁点改变,给予恰如期份的鼓励。使他感到了"爱"的温暖。

3,有效性原则——目标指令清晰到位德育教育作为党和国家对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所要达到的规格要求,既不能过高,也不能偏低,要依据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为此每一项工作学校都能依据事实,有计划,有目地,有组织地进行,通过多途径,多形式的活动,真正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4,民主性原则——加强三位一体的沟通要真正达到全面德育管理,必须使全体师生员工以及社会,家庭一起参与,并使之转化为师生自觉行动,充分发挥主渠道的作用。而学校,大队部,班级体形成纵式横式的德育教育网络。使学校的每一次工作都能在相互了解的情况下顺利进行。5,创新性原则——抓好突破口创新性,指在事物现有的基础上,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创造不同于原事物的具有新特点的事物。德育途径的发展变化是必然的,如果我们能及时发现德育途径的新的苗头,进行创造性的发展和实践,不仅能发展德育途径体系的理论,而且会提高德育实效。我们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以"爱"为主线,以"绿"贯绐终,让文明绿色这一主题渗透在教育教学当中。

二,实施成果——于细微处见真情德育工作好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我们则顺乎潮流,知难而上,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极大发展找寻"水源,"贡献心智。

第6篇

党的十报告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部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仅是对全体公民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行为规范的基本素养。大学生是社会的希望、国家的栋梁、祖国建设的主力军,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应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是传播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之一,肩负着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大学生重要的价值观培养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爱国――核心价值之核心

“爱国”是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历史反复证明,“爱国”从来就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要素和第一位的价值观。“爱国”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和美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今天,大学生“爱国”既表现为对祖国河山、历史文化等的热爱之情,更意味着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融入努力学习、增长才干的实践中去。在校学习期间,自觉的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动力,不断加深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认同、对中华民族认同、对中华文化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理解和认识,朝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理想境界迈进。

爱国是对大学生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大学生最朴素的情感。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提高明辨是非、甄别真假、判断对错的能力,将爱国主义情怀转化为实际行动,从点滴做起,诠释爱国主义的真正内涵。要把个人理想同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相统一,努力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为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49年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

敬业―― 核心价值之前提

“敬业”是公民的基本职业要求,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爱国”在工作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敬业”既包括精神层面的内涵,也包括务实层面的要求。敬业意味着热爱、看重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并将这种自豪转化成对工作的动力,对生活、集体和国家的热爱。敬业者既希望获得个人的成功,往往也对单位、国家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就是由忠于职守、品格高尚的亿万劳动者组成的。国民能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干好本职工作,不仅关系到自身生存发展,也决定着整个国家的健康发展。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就必须以公民的恪尽职守及对祖国的诚实忠义为前提。

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为达此目的,大学生应当参加学校按照教育教学计划统一安排和组织的各项活动,认真刻苦地学习和研究,以便在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完成学业。大学生在校修读期间,务必处理好学习与参加其他活动的关系,坚持以学习为主的基本原则。这既是高等学校学生的权利,也是其应当履行的一项义务,更是国家和社会对高等学校学生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的“敬业”,就是刻苦努力、勤奋学习。在高等院校这座美好的象牙塔里,大学生应当珍惜这段时光,努力学习、学习、再学习,勤奋刻苦、刻苦、再刻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体验活动,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解,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与社会事业发展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诚信――核心价值之根本

“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和必备的道德品格。“诚信”包含“礼于外,诚于内”。其基本内容是诚实、诚恳、信用,也就是以诚恳待人,靠诚取信于人。“诚”不仅是道德的基础和根本,也是一切事业得以成功的保证。“信”是一个人形象和声誉的标志和个人所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道德品质。当今社会,“诚信”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个体道德修养层面,它更是现代公民的社会公德和公共领域的交往规矩以及政府机构的行事准则。小到人与人之间的约定,大到国与国之间的条约,都须讲诚信。诚信也是国家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只有国家社会都讲诚信,诚信才能成为维系整个社会的纽带,才能成为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状态。

由于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学术剽窃和考试作弊的现象在校园时有发生,“恪守学术道德”已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高等学校的校风、学风和考风建设,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良好环境,培养学生的诚信和诚实品行,这是高等学校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重要内容。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就大学生个人而言,就是接受高等专业知识的同时,务必树立“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荣辱观。让“诚信”真正根植于心,时时刻刻用诚实守信来规范言行,做到诚信于己,诚信于人。以诚信的态度与老师、同学相处,以诚信的态度遵守校规校纪,把诚信作为人生立身之本。

友善――核心价值之美德

“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包含善待亲友、他人、社会、自然等。善待亲人可以和谐家庭关系。善待朋友,善待他人,可以和谐人际关系。善待自然可以形成和谐的生态关系。能否以友善的态度为人处世,不但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同时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素质的高低。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倡导并保留一份友善之情,发扬友善互助的精神,既体现了人间美好的真情,也为社会和谐增添了正能量。“友善”是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必须具备的道德规范,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剂,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它无形胜似有形。友善可以营造安定、和谐的学习及生活环境。

以“与人为善”心态处理日常事务,校园、教室、图书馆、宿舍便会呈现团结友好气氛和环境。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譬如:“希望工程”、“送温暖”、“手拉手”等公益活动,彰显中华民族“友善”美德,体现了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会产生亲和力和凝聚力。

第7篇

什么叫形象和形象性?“形象就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手段。任何艺术形式都不能离开形象的描绘。没有了形象,艺术本身就不存在了。”“形象性是作家和艺术家从他们的思想立场和美学观点出发,通过形象思维来对于现实生活加以概括和集中,然后反映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生动.具体而又能唤起读者美感的生活向面。”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美术是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美术教学构成的全部,归为欣赏美、创造美的活动。形象性也是美术课的基本特征。艺术的形象性具有教育作用,“艺术的教育作用,不是艺术家在作品中裸的说教所能达到的,更不是耳提面命式的教训……。它的教育作用,应当蕴含于形象之中。”鉴于美术是艺术,形象性是美术课的基本特征,形象又是构成美术课的核心,我认为形象性应该是美术课的德育原则。

在平时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就非常注重挖掘美术课程中的德育因素,运用多种手段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在美术课堂上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如在《古代建筑艺术》欣赏教学中,学生通过走访调查长沙古建筑,查阅中国古建筑资料、图片,了解到了许多自己所不知道的故事和知识,从内心里认识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古代文明的伟大。又如,通过欣赏民间玩具、木偶戏和皮影戏,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兴趣,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奠定基础;通过欣赏中外画家描绘儿童生活的美术作品,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用画笔表达生活的愿望。

很多优秀的美术作品都蕴涵着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和表达,通过解析作品,能帮孩子养成正确的审美思情趣和价值取向。如在欣赏凡高作品《向日葵》的课上,有的学生就认为:凡高太傻了,为什么不迎合当时人们的要求画一些别的东西来换取富裕的生活呢?于是,带着不解和疑问,学生通过老师提供的网站以及自己搜索到的网页,了解凡高充满狂热和痛苦的艺术人生,寻找他的性格、情感、喜怒哀乐在作品中的痕迹,学生慢慢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欣赏了。当时还有一位学生发现了一段配乐的凡高作品flash,并把它挂到了论坛上给大家观看,那一段影象非常的美,学生都安静地欣赏着,与大师的作品进行着对话和交流,真正理解了凡高坚持自己艺术追求的那种执着和不懈的伟大精神,受到精神的洗礼和熏陶。

情感性原则。什么是情感?“情感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更不能够是盲目的。真正热烈的情感,来自明确的思想认识……因为感情的发出,不是无凭无故的,总是有思想伏在它的背后,作它活动的牵线人。”艺术的情感特征和艺术的形象是分不开的,离开了形象情感就失去了载体。“对艺术家来说,塑造形象与表达情感,实际上是一回事。”成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情感的熔铸,有巨大的感染性,它能够调动欣赏者的情感,实现艺术的情感教育的目的。这种感染性,可否理解为情感性。艺术教育的特点是以情动人,所以情感性应该是美术课的德育原则。“艺术作品能使欣赏者受到思想教育,但必须通过欣赏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不能引起欣赏者情感共鸣的作品,便无从发挥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凝聚在形象中的情感,一旦引发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随之将产生巨大的感染力量,摇撼着人们的心灵,启发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鞭鞑。

在美术教学中,往往发现有些教学内容本身不含情感因素。“在艺术的形式因素中,包含了大量的隐性情感因素,例如,线条的粗细曲直、色彩的明暗、构图的位置、媒介材料等等。他们直观上看不出代表情感的因素,但是这些形式因素是表达情感的语言符号。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激发起学生对形式因素的情感,使线条、色彩、构图等形式成为发掘情感的源泉,让学生从枯燥的教学内容中感受到情感,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一根线条、一块色彩、一条树枝、一片花瓣,点、线、面等单一形式不会有情感可言,但是它们融入了艺术作品就具有了情感。艺术的形式是内容的显现,在教学中教师给教学内容赋予人的情感,那么形式中的情感因素就会显现出来了。例如在写生山水风景中,学生可能对山石、河流、树木没有什么情感可言,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眼前景象与个人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就会发现每一事物形式中都含着美的因素和情感。这些情感是我们赋予山水、河流、树木的,在这一点上艺术是最能够反映人的情感的。因此教师的任务应当努力去帮助学生发掘艺术中具体形式上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体验线条美、色彩美、构图美等内在的情感,最终激起学生对艺术的情感。从而创造出富有情感的艺术作品来。”

第8篇

[关键词]学习生活交往生活日常生活方式德育教育

国家六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德育的主渠道作用,加强中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这是对文化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提出的根本育人要求。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紧贴中职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寻找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和契机,积极开展了育人尝试,努力帮助我的学生提高思想品德水平,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一、从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入手开展德育教育

中职生的学习状态中,普通存在诸如学习方向感不强、发展目标模糊、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坚持力不够等问题,而且每个学期都会出现不同的状况。我尝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为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并与学生一起制定具体操作、考核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能力。

中职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后,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就业,极少数学生会继续接受高等教育。于是教学中借助于介绍学校推荐就业的管理规章制度,让学生明确眼前的学习目标就是:至少保证各科成绩及格,可以正常毕业和参加就业推荐。也借助于高年级不能正常毕业和参加就业推荐的个例说明,引起学生的重视。而且这项教育内容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时不时地提一次,提醒学生不要忘记学习,否则导致了三年后不能正常毕业和正常参加就业推荐,将悔之晚矣。

我校有着优惠的助学待遇,其中之一就是每学期占到全校总人数40%的奖学金。当然,获得奖学金的条件与每学期的考试科目成绩和其它各科的考察成绩直接挂钩。我会详细介绍每一等级奖学金评定的条件和奖学金金额,鼓励学习基础较好的同学们为之努力,帮助学生们设立了自己的更高层次的学习目标,即争取获得每学期的奖学金。

同时同学们也知道,学校的推荐就业管理规章制度中有相关规定,推荐就业的顺序以各班级三年来的综合大榜排名为准,学习成绩决定着你在班级的排榜顺序,排榜顺序决定你能否参加你所心怡的单位的招聘。

结合数学教学,更要强调说明数学课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打好数学基础至关重要。

再加上课堂上的教听学练,课后的耐心辅导,认真的作业批改和点评,都可以不断帮助学生巩固学习的信心。

当学生们设定了学习的目标,校园生活中就有了一项重要的任务,就不会“无事生非”了,既没有闲暇时间网络上瘾,也没有时间看口袋小说了,而且拥有了良好学风的班级自然拥有了良好的班风,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从指导学生的交往生活入手开展德育教育

当代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明显提高,再加上网络的流行,人际直接接触减少,家长不能很好地照顾孩子等原因,学生们的人际交往问题越来越突出,出现了不敢交往、不善交往和畸形交往的问题,严重影响到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

在中职生中也不乏出现此类问题,于是我尝试着教给学生有关人际交往的基础知识,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帮助学生们为自身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和谐做好思想意识和能力的储备。从课堂上师生间的问侯和告别,到课堂上听课的状态,从路上见到老师要问好到帮老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课堂回答问题的姿势到课后请教问题的态度,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引导学生养成尊重老师的习惯。

主动与学生们普遍聊天,加强沟通,加强理解,互相接纳,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于沟通中逐渐消融师生间的对立情绪(包括学生与我、与其他老师间的对立情绪),帮助学生们解决对于老师下达的命令,理解和执行间的关系,即理解了最好,乐于执行;不理解也要先执行,在执行中理解,而不能不理解就不执行,培养学生的执行力。这也是走入社会首先要做到的行为准则。

教学生讲究言行,注意说话场合和说话方式,多用文明用语不说脏话;讲究公德,不随意动用别人的东西,不影响别人的正常生活,不背后说三道四;讲究配合,互相帮助,平和心态,等等,以此引导他们勇于和善于建立起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开放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人际关系,友善同学,共同度过美好的三年铁校时光。对于学生间发生的小摩擦、小矛盾,见到了就帮忙解决掉,公平公正,不偏不向,也指导学生培养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生亲近家长。中职生中有一部分学生与家长的关系非常紧张,甚至于连最寻常的沟通都做不到,有回到家里跟家长没话的,有多长时间也不跟家长联系的。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利用老师、家长的双重身份,积极引导学生亲近家长,比如,给学生讲我在养育儿子过程中的喜悦和烦恼;教学生回家前给家长打电话请求接站,返校后给家长打电话报平安;记住家长生日和各种节日,主动给家长打电话问候,送些小礼物;假期时与家长一起完成学期总结和新学期计划,做点家务事等等,在实际生活中推动学生与家长的亲近,教学生学会感恩,学会交流。

三、从引导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入手开展德育教育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物质生活比以前大大充裕了,而且一家一孩,谁都舍不得让孩子过苦日子,就连农村的家长也是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种种要求。这样一来,入校后的学生花钱自己做主了,很容易养成讲吃穿、讲排场、互相攀比、花钱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

我从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入手,认真引导学生们正确消费,养成勤劳节俭、自尊自爱、量入为出的生活习惯,尊重劳动,享受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