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电工的职业道德及素养

电工的职业道德及素养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29 16:31:5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电工的职业道德及素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电工的职业道德及素养

第1篇

前言

近年来我国对农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农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遍布全国,农田水利水电工程作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命脉,其重要性应得到政府及管理人员的正确认识,而我国目前农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农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因此本文结合农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农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以便使农田水利水电工程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1 农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中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农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对促进农业的发展有着极大地作用,但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不得当,使得农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无法顺利开展,主要问题如下。

1.1 人力资源管理中缺乏激励机制

目前我国农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具有见效慢、投入大等特点,因此农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者对该项目的管理意识薄弱,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农田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因此管理人员认为没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进而缺乏针对岗位与职务的不同设立不同的激励机制,因此面对不同的工资收入,难免会引起部分员工的不满,进而使其消极的情绪影响到工作效率,影响水利水电工程的工作正常开展[1]。同时由于岗位流动性较大与人力资源管理中缺少激励机制,岗位工作中从事定时工作制的人员容易消极怠工,从事定量工作制的人员容易盲目追赶进度,使工程质量难以保证。

1.2 人员素质普遍欠缺

由于大型农田水电工程在施工中需要多层招标,中小型农田水电工程要乡镇直接发包,因此工程施工的一线施工单位实力有限,技术较低,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技术人员团队多由临时组建,导致工程化技术施工人员整体素质不稳定,对农田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导致施工过程不能按时完工,或盲目抢工期进度中出现严重工程质量隐患。同时由于季节性用工荒时有发生,施工人员薪酬时价变化波动加大,且一些施工技术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而施工单位在工程施工人员招募过程中由于一线技术人员与工程设备多由临时招募,常常发生同时承接多个工程的情况,因此常出现在工作中敷衍工作现象常见,导致工程施工设备质量与人员施工认真负责程度难以保证,进而影响工程质量,造成施工隐患。

1.3 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落后

农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相对落后,一方面主管工程部门对工程施工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作用的重要性重视不足,对大量的农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中的施工单位资质审核过程缺少人力资源管理资质方面的评估,并且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对具体施工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混乱现象不够重视,使工程施工的人力保障难以实现,进而影响工程质量[2]。另一方面施工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健全,仅仅起到人力资源招聘预配置、薪酬管理两个方面的作用,缺少人力资源规划,使关键技术型人才临时招聘时难度较大,不能保证人员的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对劳动关系管理缺位,是施工管理权责相对混乱,绩效管理体制僵化,不能适应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情况,难以调动人员积极性。

2 农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2.1 建立人力资源激励机制

主管部门和施工单位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人力资源薪酬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施工人员的素质与文化构成,针对不同类型工作人员设计有针对性薪酬结构,对流动性较大的技术人员合理加大奖励绩效在薪酬构成中占比,并合理分配施工进度与工程质量在绩效奖励标准中的权重,科学有效的调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既保障施工进度,又保证工程质量,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机制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激励与监督作用。同时合理安排施工人员基础工作量与基本薪酬,保证薪酬激励机制能够公平实施,进而减少施工人员产生盲目赶工或消极怠工的现象。

2.2 加强人力资源人员素质

主管部门或施工单位应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依据自身条件适当加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引进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保证科学人力资源管理得以实现。通过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保证农田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人员职业素养,保障专业技术队伍人员相对稳定性,避免在具体的农田水利水电施工工程过程盲目追赶工程进度现象的发生,以保证工程质量,避免由于人力资源人员职业道德不高在季节性用人时期出现影响工程进度的意外情况。

2.3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第2篇

企业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理论,通过运用各种文化的力量和手段来实现企业管理,而职业道德是企业文化在每名员工岗位上的进一步具体和深化。随着水电事业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对水电员工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道德建设在企业文化体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职业道德建设的好坏对水电企业稳定和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对水电员工的生存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总的来讲,水电员工职业道德建设的水平越高,它对水电企业的发展和稳定所做的贡献就越大,进而更有利于水电员工个人的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和制约水电企业发展,并直接影响到个人的职业前程。加强水电企业职业道德建设,就是解决员工思想懈怠、精神不振、工作消极等问题。通过建立和完善各岗位职责要求,将现代企业管理手段与绩效激励机制有效结合,形成常态化考评机制,加大对员工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使他们时刻紧绷职业道德约束,提高职业道德素养,自觉发挥企业主人的积极作用,进而形成合力,推动水电企业发展。

二、开展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水电企业开展职业道德建设应以教育和实践相结合,核心是做好员工的工作,让员工参与到建设过程中来,并成为建设成果的受益者。

(一)以规范约束行为职业道德必须以规范来约束员工行为,从推动水电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以提高发展规模、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为重点,对岗位的职业意识、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提出遵循的标准,使员工树立职业意识、遵守职业纪律、承担职业责任。要督促员工执行职业道德规范,检查执行规范的情况,并在这一过程中,让员工清楚自己在履行职责时,应当提倡什么、坚持什么、遵循什么,有助于在实际工作中自觉执行,并以此来引导和约束员工的行为。

(二)以教育引导员工水电企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是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树立起来的,因此,必须科学有效、坚持不懈地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比如:以灌输为途径的强化式教育、以典型引路的示范式教育、以活动为载体的渗透式教育等方式,利用工作地居住集中,业余时间好统一组织的特点,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合到水电企业的岗位技术竞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体活动等活动中去,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进而培育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并使职业道德风尚内化为员工的基本素质,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

(三)以文化营造氛围水电企业要将职业道德融入企业文化之中,寓理于情,在不断增强教育的有效性方面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创新,大力提倡道德责任意识、主人翁意识、忠诚精神、职业精神,树立为水电企业贡献力量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把水电事业当作员工个人的事业,把水电企业的发展当作员工个人发展,在思想上、行动上忠诚于水电企业,忠实于本职工作。同时,要针对员工队伍构成的新变化及其思想走向的新特点、价值取向的新趋势,进行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使他们逐渐自觉融入到水电企业职业道德大环境中,不断扩展企业文化的外延和子文化建设。

三、员工在职业道德建设中应践行的职业规范

职业道德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目的在于提高员工队伍思想道德素质,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和强化。因此,实践性是职业道德建设最重要的特点。为了把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觉行为,变他律为自律,除了水电企业采取规范约束、教育引导和文化感染方式外,也需要引导和激励员工自觉把职业道德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为职业道德建设大力营造良好氛围。重点应加强六个方面。

(一)服务企业,忠诚事业服务水电企业发展,忠诚于水电事业,是对水电员工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水电员工融入集体、干好工作的前提。水电员工只有对企业怀有深厚感情,深刻理解水电开发运营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才能在企业精神感召下,牢固树立主人翁责任感,把水电企业利益作为自身利益,将水电企业兴衰关联个人兴衰,自觉维护水电企业利益,并把本职工作的成就作为人生理想的追求,不断为水电企业发展献计献策、贡献力量。

(二)立足岗位,钻研业务水电企业的中心工作是水电生产经营,没有过硬的岗位技能、技术和业务能力,水电开发建设和生产运营就无从谈起,更谈不上实现工程质量优、装机规模增、发电效益好、安全生产保持平稳的目标。水电员工应以主人翁态度安心本职工作,敬重职业,发扬“千辛万苦、千方百计”的敬业精神,自找差距、自我加压的进取精神,潜心于事业,立足本职岗位,精通业务,勤奋有为,恪尽职守,增强工作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技术技能水平,进而成为本岗位的行家里手,满足水电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严谨务实,开拓创新水电工作的安全要求严、技术水平高,员工必须树立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加强学习安全规程、作业规范、技术规范、各生产操作规程及本岗位应知应会的规章制度,自觉遵章守纪、执行规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践行优良的企业作风,坚持实事求是,重实际、出实招、求实效,讲实话、干实事、创实业,在尊重规律、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开拓精神和敢为人先、敢为人所不能的创新精神,勇于超越自我,不断有新的创造、新的建树。

(四)廉洁自律,乐于奉献水电企业要始终保持健康发展的良好形势,有一个风清气正的内部环境是基础。面向今后发展,水电企业需要广大水电员工律之以德,洁身自好,坚持原则,公私分明,克己奉公,做到慎独、慎欲、慎微,自重、自省、自警、自励;需要广大水电员工树立高尚的人格品行,涵养情操,淡泊名利,明辨是非,甘于奉献,为水电企业中心工作和永续发展服务。

(五)团结协作,共同进步水电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每一名员工的努力,并为发展目标而不懈奋斗。水电员工必须服从服务于水电企业改革发展大局,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敬业精神和主人翁意识,以对水电企业负责、对工作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自觉树立团队意识,发挥团队作用,培育团队精神,增强团队执行力,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在各种挑战中始终充满活力和自信,使员工之间多一些了解、少一些误解,多一些关爱、少一些默然,多一些帮助、少一些无助,互帮互助,团结一致,勇往无前,开拓进取,在水电企业改革发展进程中不断实现人生价值。

第3篇

摘要: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隐性职业素养日益受到重视。要培养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需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使大学成为培养职业素养的基地;开设职业素养等系列课程,并开设选修、讲座等多种形式共同促进隐性职业素养的提升;在日常教学中渗透隐性职业素养教育;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机遇,提升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

关键词:职业素养;隐性职业素养;教学

职业素养由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构成。显性职业素养指人的职业技能、职业知识等,是职业素养的表面、浅层和可考量素质;隐性职业素养体现一个人的职业认知、职业态度、职业操守、职业作风等,是职业素养结构中最为根本的部分,决定并支撑着外在的显性素养。当前,高职院校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已受到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中积极探求有效的培养模式和途径。

一、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的转变,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相应变化。高素质的劳动者不仅要熟练的掌握和使用技术和技能,还需要具有良好的社会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以及与人合作等素养。高职院校也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担,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和提升隐性职业素养是符合和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的。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修改稿)强调“高职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由此,职业素养,特别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和必然选择。

(三)满足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迅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成为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人才的能力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沟通与合作、爱岗敬业等隐性职业素养,因此,培养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符合企业和社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

(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的就业率影响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一方面学生不能充分就业,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员工,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就业者的职业素养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有重大关系。事实表明,现代企业招聘员工更看重应聘者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素养,因此,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职业准入的一道门槛。提升高职院校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是提升其就业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二、高职学生隐性素养培养的途径

(一)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为隐性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提供发展环境。

校园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要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如通过校园建筑、校园景观及体育教学硬件设施等打造校园的建筑文化、景观文化及文体文化,将物质层面的信息转化为深层的精神文化,以此培养学生情趣,提高学生审美,提升高职学生的精神文化品位。高职院校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办学特色,打造独有的校园文化,同时积极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使大学校园真正成为培养和强化学生包含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养等在内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基地。

(二)开设职业素养等课程,培养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

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唤醒首先从专业教育开始,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使学生在入学伊始就对所学专业产生兴趣,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形成大致的概念,从而有助于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意识的寻求职业素养的有关内容。另外,为培养和提升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应开设《职业素养》、《综合素质》、《就业指导》及《创新创业》等课程,便于学生对职业素养形成完整而系统的认识。这一系列课程的开设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形成以职业意识为主的隐性职业素养,使学生能够树立恰当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同时,还可通过开设选修课及讲座来培养和训练隐性职业素养,作为课程内容的补充。

(三)在日常教学中贯穿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发挥育人功能。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有意识、有针对性的在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特别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内容,根据学科的性质和学习的内容灵活选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如通过“两课”的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隐性职业素养的职业道德方面结合,使学生把“学做人”与“学技能”结合起来;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可以在案例分析中除知识和技能的分析外,加入职业素养的分析;在英语课程的教学中,还可进行中西方职业素养方面的比较,使学生学会批判的看待问题。隐性职业素养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才可改变,因此,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要贯穿在日常学习和教学中。

(四)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要利用好校企合作的平台,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使学生在学校就能认识、感受并接触到企业的工作流程,实现教育由知到行的转化和升华。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促进专业与行业、产业的对接,教学与企业实际工作过程的对接,让学生了解行业背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职业意识。校内实训要创设仿真的职业实训环境,使学生在接近真实的场景中接受训练,以便就业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新的岗位,增加就业的竞争力。校外实习是指将课堂授课和到企业实践交替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如我院车辆工程学院和机电工程学院的学生在大学二年级的下学期会到相关单位进行实习。校外实习的单位一般与学生所学专业对口,可以使高职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转变观念,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对隐性素质的要求,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对隐性职业素养的认知转化。

三、结语

培养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提高人才质量的要求,满足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同时还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力保障。要培养和提升隐性职业素养,就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使大学成为培养职业素养的基地;开设职业素养等系列课程,并开设选修、讲座等多种形式共同促进隐性职业素养的提升;在日常教学中渗透隐性职业素养教育,发挥育人功能;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机遇,提升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作者单位: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课题来源:潍坊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行业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隐性素质培养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安洪斌,王琴.培养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途径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3):100.

[2]蔡滟.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模式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148.

第4篇

【关键词】自动化;实践;特点;作用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制图测绘、基本技能实习、专业认知实习等环节,是学生获得基本技能的训练手段,是形成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依托学校现在的实训设备,开展课程实训工作。学校现有钳工实训室、车工实训室、机械制图室、机械原理陈列室、电工电子实训室、数控实训室、机器人实训室和机电综合创新实训室。基本可以满足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的实训教学。教师在授课中,应根据开设课程的内容适当比例地安排一定的实训时间。原则上理论课的时间与实训时间比例多于1:1。

一、实验

实验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的重要教学环节。根据不同课程情况,实验有两种安排:一是将实验安排在相应的章节讲授完毕进行;二是在学完或即将学完某一课程并进行了一些实验的基础上,集中一周(实验专用周)实践。在相应的实验室里进行。

课程设置安排物理、公差配合和测量课程开设实验专用周。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实验指导书要求,独立完成实验的全过程,目的是使学生成为实验领域的实践者和积极探索者,训练学生调试、操作实验设备、仪器的基本技能以及数据处理、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并培养严谨的实验习惯。实验占重要地位的课程和开设实验专用周的课程,实验要单独考核,成绩列入学生成绩册。实验在各门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要作具体的规定。

二、基本技能实训

基本技能实习包括钳工实训、车工实训、电工电子实训、数控加工实训、维修电工操作技能实训、无线电装接工操作技能实训、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计12周。

通过实习,使学生了解机械、电工电子、计算机常识,使学生获得有关机电方面的基础知识,进行中级技术工人必须的基本操作训练。基本技能实习应以培养基本技能的实习为主,通过钳工、车工、电工电子、数控加工和计算机等实习环节,使学生具有机电和计算机方面的基本操作技能及基本知识。

每次实习完毕,必须进行操作及理论考核,同时结合学生实习中的工作情况,评定总成绩,列入学生成绩册。

三、专业认知实习

专业认知实习是在学生开始学习专业课时,安排在校外工厂完成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工矿企业的生产概况、生产过程、设备维修、设备管理、产品装配以及企业生产组织和车间管理的一般情况。以获得本专业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初步培养观察分析生产现场常见的机械加工、设备维修方法,了解生产的组织、管理形式,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专业认知实习一般应选择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为先进的工厂为基地,并根据工厂的具体情况,制定出详细的实习指导书。专业认知实习安排3周。

专业认知实习中,要对学生加强纪律教育、劳动教育、安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对学生的表现和实习报告要作全面考核,成绩列入学生成绩册。

四、企业实习

学生学完所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后,第三学年安排同学开展为期一年的企业实习,学校尽力联系尽可能多的企业单位让学生实习。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习的单位有:东风仪表厂集团、西光集团、惠安集团等各类机械加工和电子企业。

第5篇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调研新形势下中航、民航、军队航空修理企业人才需求,分析了高职航空通信技术专业就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要求,结合高职教育目标,构建了基于职业能力需求的高职航空通信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提出了保障专业课程体系实施的措施。

关键词:

高职;航空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化;职业能力

基金项目: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专业建设教研项目“基于能力导向的模块化课程的构建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YC1401)随着军队与航空产业的发展,为满足航空产业对航空生产、服务、管理人才的需要,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进一步明确了“立足军队、面向航空、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优化专业设置,面向产业办专业。2013年,学校新开设了航空通信技术专业,以培养适应军队航空修理企业、民航、中航通信设备生产、维修、维护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该专业的建设任务。

一、职业能力与模块化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其专业培养目标以职业定位。[1]所培养的职业能力为学习者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即从事某项工作或职业的能力。[2]模块化课程体系是以课程模块为基本单元的组合体。通常是根据职业岗位要求对职业能力进行分解,然后围绕各项职业能力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形成若干课程模块。[3]每个课程模块以支持该项职业能力的知识、素质和技能为核心进行课程的优化组合,以增强其实用性与针对性。[4]同时,模块化课程体系能方便融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具有开放性与时新性。因此,模块化课程体系针对职业或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以能力为主线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高了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适应性。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以职业定位,面向实际,适应具体岗位群”的特点,模块化的课程体系通过单课程模块的教学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应能力,通过多个课程模块化的教学有机综合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5]

二、航空通信技术专业就业岗位群及职业能力分析

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对军队修理企业、民航、中航等各类维修类、检测维护类、生产类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将航空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为:主要面向航空装备修理企业、民航企业、航空装备制造企业及地方电子企业的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培养具备航空通信电子设备的维修、检测、维护、安装、调试能力,能从事航空通信电子设备的维修、检测、维护、安装、调试等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优良专业技能及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根据航空通信维护、维修、生产类人才职业发展的路径,将高职航空通信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群分为两个层次,即初始就业岗位和发展就业岗位。其中,初始就业岗位包含民航飞机通信设备定检;中航通信设备的安装、调试;军队航修企业飞机通信设备维护、检测与维修。发展就业岗位是指在初始岗位上任职满5年以上可升迁到更高一级的岗位,即可在民航企业任AV定检工作,在中航与军队修理企业任检验等工作。要达到以上就业目标,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包括:有敬慕航空、敬重装备、敬爱生命的航修精神,有踏实肯干、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感,具有较强的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具有分析和决策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沟通和执行能力,具有一定的器件识别、仪器仪表使用、电路分析、电路与设备检测、航空通信设备与电路故障诊断维修、维护等能力。构建课程体系首先需要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明确具体的岗位能力和素养。从职业能力要求来看,航空通信技术专业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总体要求是具备民航飞机通信设备定检,中航通信设备的安装、调试,军队航修企业飞机通信设备维护、检测与维修能力,具体可按照岗位、核心职业能力和支撑课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三、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

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并重视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与兼顾学生的基础与未来发展。航空通信技术专业整个课程体系由基本素质课程、职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四个模块组成。首先,基本素质课程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包括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体育、就业指导等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意识、诚信品质、国防安全意识、社会交往能力等。其次,职业基础课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电子类专业通用的共同能力,包括电工技术与应用、模拟电子技术与应用、数字电子技术与应用等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知识与电子基本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再就业能力。第三,专业核心技术技能课模块主要培养学生某个岗位的职业能力。并在航空手册查询、民航通信系统检查与维护课程之前,开设辅助支撑课程民航通信技术英语,在机载通信设备维修之前,开设辅助支撑课程通信系统与通信电路分析。主要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为胜任初始就业岗位奠定基础。最后,专业拓展课模块主要为进一步胜任初始岗位和综合素质提高而设置。除开设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必修课程之外,还开设了航空电子系统等课程。旨在强化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也为未来岗位的发展变化做好准备。以上四个模块的课程遵循学生学习成长规律,按基本素质课程→职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职业能力拓展课程的顺序开设。同模块的课程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技能、技术应用的难易,由易到难、从简到繁进行序化。

四、专业课程体系实施保障措施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应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实施过程中具有一系列保障措施。(1)学院大力开展“建内涵、立特色、树品牌、创卓越”的建设,为航空通信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的教学实施在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校企合作、教学条件和教师等方面提供了条件。(2)航空通信技术专业建有电工技术及应用、模拟电子技术及应用等多个一体化教室,航空电气标化施工、通信技术、通信设备维修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中航5712飞机修理企业等校外航空通信设备安装、调试、维修顶岗实训基地,为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提供了硬件条件。(3)采用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现场教学、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校内课堂教学与企业现场教学相结合的组织形式,过程考核和终结考核相结合、技能考核与素养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评价的科学性。(4)安排校内教师“走出去”,深入到航空一线企业顶岗,把企业专家“请进来”,担任核心能力模块课程教学,打造了职业能力强与职业素养高的双师团队。(5)依托学校与行业搭建的协同创新中心平台创新机制,与中航5712飞机修理有限公司、南方航空公司湖南分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同制订专业标准、建设实习基地、实施课程教学。航空通信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合理,教学保障有力,通过一体化的教学、仿真环境的实训、航空修理企业的顶岗实习,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以培养、素养得到提高,有效实现了专业培养目标。

作者:王文海 单位: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继平.高职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8(1):46-49.

[2]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蒋乃平.模块化课程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1(28):16-19.

第6篇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等现代电子技术专业知识,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与应用、电路识图与绘图、PCB版图绘制与制作、电子线路的安装与调试、单片机等智能电子产品软硬件开发能力,从事现代电子产品设计应用、电子产品安装调试与生产管理、设备维护、工艺与质量管理、技术支持、工程施工、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就业前景

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据推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此类人才仍将供不应求。据调查,现阶段对于应用电子技术人才的需要量十分巨大,“应用电子技术”的专业,对缓解当前该类人才的供需矛盾是非常必要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的热点。电子信息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

未来的发展重点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等产业;新兴通信业务如数据通信、多媒体、互联网、电话信息服务、手机短信等业务也将迅速扩展;值得关注的还有文化科技产业,如网络游戏等。目前,信息技术支持人才需求中排除技术故障、设备和顾客服务、硬件和软件安装以及配置更新和系统操作、监视与维修等四类人才最为短缺。此外,电子商务和互动媒体、数据库开发和软件工程方面的需求量也非常大。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主要课程

第7篇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 技师 综合能力 培训

技师是企业中的高技能人才,以往对这部分员工的培训,一般只重视其专业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他们管理技能、创新技能等综合素质及发挥师傅作用的培养。为了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企业技师培训要创新培训手段和培训方式,大力加强专业知识、技能技巧和态度、品格等内容的培训,努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全面提高工人技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企业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技师综合能力的提升培训可以从国家人才战略与高技能人才培养、技师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现代企业技师胜任标准、技术创新理论与方法、技师综合能力提升等几个方面展开。让技师们明确自己的使命与责任;认识到钻研技术、开发技术的良好发展前景;掌握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示范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现场应变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途径与方法,提高协调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使他们不仅能掌握新技术,而且能创造新技术,不仅自己掌握技术还能传播技术,构建和谐的团队。把“技”与“师”结合起来,既培养技师掌握技术,提高效率,确保质量,成为技术骨干,又如何开发新技术,如何管住自己,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带好徒弟,真正成为师傅,帮助技师与企业共同进步。

一、国家人才战略与高技能人才培养

宣讲学习国家相关人才培养政策,引导技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才观。莱钢一直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培养和选拔高技能人才,发挥技师在生产中的骨干作用,开辟职工岗位成才和职业生涯晋升通道,先后制定并下发了《技师职务评聘考核管理办法》、《优秀技术技能人才选拔与管理办法》、《在操作人员中推行一专多能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如被评为首席技师每月享受特殊津贴2000元,优秀技能人才每月800元,充分体现了对技术骨干的关心与关爱。

二、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培训,主要是品格培训

技师最需要培训的是态度方面的,像积极心态、感恩心态、团队精神、有效沟通、交际礼仪等。态度决定一切!没有良好的态度,即使能力好也没有用。态度决定其敬业精神、团队合作、人际关系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能不能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职业化精神。工作态度要用正确的观念去引导,良好的企业文化去熏陶,合理的制度去激励;赏识员工的进步,使他们建立强大的自信心;正确的看待自己和企业,根据他们的特长安排他们的工作,才能创造良好的绩效。

三、职业技能技巧培训

技能是为满足工作需要必备的能力,而技巧是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得到的,熟能生巧,像打字,越练越有技巧。技师培训应注重操作技能技巧的培训,如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技术考前培训,技术比武参赛选手培训等,有效地提升技师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职业技能培训主要是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的培训。进一步充实以生产型为主的教学设备和测量仪器,建成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实训实验基地,为高技能训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实训教学中,增加高新技术技能、复合技能模块等考核内容,将专业基本技能与职业资格技能、高新技能训练结合起来。按照企业环境,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培养高水平的高技能人才,必须建立一流的实训基地,引进先进设备,重点建设数控、电气自动化、机械装配与修理等专业的实训基地。

四、一般技能培训

旨在提高技师在本职领域之外的效率和能力,是为完成各项工作必须进行的培训。例如:计算机技能、生产工艺、使用特殊的系统和设备、执行有关政策和规程、学习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适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其主要培训内容为学习技巧、人际关系技巧、团队协作、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技巧、创新理念与创造力、目标设定、基本管理工具应用培训(6σ管理、卓越绩效管理、TRIZ理论与创新方法、6S、PDCA、QC管理、目标管理、时间管理、精益生产)等。随着卓越绩效模式和全面质量管理的兴起,以及新的分权组织模式的引入,它成为重要的一项独立的教育培训内容推广于技师培训之中。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一体化” 教师综合素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089-03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为了改变过去学科体系为框架的教学模式出现的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偏离的弊端,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正在不断深化,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初步形成。以项目驱动教学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教学实践的取向,旨在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需要综合素质高的“一体化”教师。本文拟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为例,探讨高职院校“一体化”教师综合素质培养问题。

一、培养“一体化”教师综合素质的必要性

“一体化”课程是高职教学改革的产物,是根据课程教学培养目标要求把相关专业理论课程的知识与实践技术整合为一体的课程。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必须有“一体化”教师团队。“一体化”教师是指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下,根据教学项目的要求将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技能教学和企业生产管理集于一体,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专业技能训练的“一体化”课程的指导教师。“一体化”课程实施的效果如何,取决于“一体化”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一体化”教师,必须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一体化”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包括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较高的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较高的专业技能等。职业素养是指人对职业的态度在工作中所养成的行为习惯、工作作风,体现出对职业与社会的责任感。良好的职业素养依靠良好的态度在职业中不断地培养才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是通过学习积累不断提高来实现的,过去所掌握的知识因时代的发展会老化,必须靠不断地学习去吸取新的知识。较高的专业技能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来实现的。所以,“一体化”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文化与专业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再潜移默化地移传给学生,才能不打折扣地完成社会赋予的历史使命。

二、“一体化”课程教学师资现状剖析

纵观一些职业教育发展较快、较有成效的国家和地区,对专业课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教师带学生做实训项目,直接服务于企业,毕业生到企业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国内个别知名高职院校,在项目驱动教学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师,在教学改革中能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出色完成“一体化”课程教学任务,培养出优秀的技能人才,,然而,目前相当部分高职院校存在“一体化”课程教学师资综合素质不高的状况,课改的效果并不明显,主要体现如下:

(一)“一体化”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通过多方面了解可知,目前高职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主要体现如下:

第一,部分教师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道德修养,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低,动手能力差。这类教师一般是刚大学毕业,没有实践经验,教学中只会把书本的知识点用粉笔、黑板或屏幕展示给学生。这样的教师教出的学生也是脱离实践的。这些青年教师,只要加以引导,并给予安排到基层锻炼与培训的机会,就能很快提高其专业技能与实践经验,成为合格或优秀的教师。

第二,部分教师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较高的动手能力,但知识面窄。这类教师一般是来自工厂的工人或中职学校的实训教师,他们较高的操作技能,常让学生惊叹,但只能教学生学会机械的操作,没有足够的理论传授给学生。教出的学生缺乏理论知识与创意创新意识。这些教师应通过学习培训提高理论与专业知识,才能符合“一体化”教师的要求。

第三,部分教师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缺乏责任感和职业素养,没有为学校领导分忧意识。在教学中不能尽职尽责地教好学生,而是偷工减料地应付任务,为了迎合学生追求高分心理不屑弄虚作假。这些教师教出的学生很难适应企业管理要求,甚至给企业制造麻烦,起“负债”作用。如果这些教师不能在短时间内通过学习提高职业道德与素养,提升工作态度,将不能继续胜任教师资格。

(二)理论课教师与实训课教师的教学理念不统一

“一体化”课程教学中理论课教师与实训课教师的教学理念不统一,体现在教学团队的理论课教师与实训课教师很少往来与沟通,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不能达成共识,造成理论实践相脱节,虽然把一些课程改头换面称“一体化”课程,但只是表面上称“一体化”,实质上理论和实践没有真正地整合,原来上理论课的教师,还在照着教材枯燥无味地照本宣科,脱离实践;原来上实训课的教师,只管讲操作技巧,忽略理论知识的传授。因此,教出的学生综合能力差,就业后适应性差,缺乏创意。

(三)教师教学观念、知识、技术老化

担任“一体化”课程教学的部分教师教学观念、知识、技术老化,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原因有二:一是领导对教师学习提高重视度不够,部分教师学习培训的机会很少;二是有的教师只顾埋头于教学,很少关注企业方面技术发展状况,不想去研究新技术。在当今信息时代,毕业生面对的是新理念、新技术有较高要求的业界,我们的教师用过去的知识、老一套方法培养的学生难于适应社会需要。

综上所述,“一体化”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影响着职业教育的效果。高职院校实行项目驱动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一体化”教师综合素质培养机制的研究尤为重要。当务之急,是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师综合素质培养模式,给教师创造学习、锻炼的机会,以便提升教师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

三、“一体化”教师综合素质培养的思路

(一)建立教师准入制度与培养机制

1.教师准入制度的建立。根据教师职业的要求,建立教师准入制度,对确保引进的教师有良好的品德和较高的业务水平极为必要。尤其“一体化”教师的引进应更加严格按条件考核,否则引进的可能是与岗位需求不相符的低素质的教师。近年来学院引进歪才的例子不少,在于我们没有健全的准入制度,或相关部门领导不按制度执行,才造成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这种现象应予杜绝。

2.教师培养机制的建立。教师素质培养是一项重要的永久性工程,应建立一个完善的培养机制,促使团队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教学团队有高素质的教师。

教师的成长如同树木的成长一样要经过培育,树木要成才靠养分继续供给,而刚从事教师工作的人要成长为合格或优秀的教师要经过规定的培训、继续学习来培养。一方面,教师素质培养应从新上岗的教师抓起,通过综合考察,基本能力与素养达到教师要求方可任教。另一方面,对教师知识与能力应长期实时跟踪考核,促进教师整体能力不断提高。因此,师资培养机制的完善尤为重要,学校领导与人事管理部门应制定可行的制度,基层部门要配合人事管理部门把教师培训与考核落实于行动,使师资队伍茁壮成长。

(二)确定教师综合素质培养方向

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具有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作为高职院校“一体化”教师,其综合能力与素养应和高职院校培养目标联系起来。为此,可从以下三方面加以培养。

1.师德与职业素养的培养。良好的师德,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作为教师,做好教出好的学生(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个份内事是最起码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言行举止、工作态度,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必须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教师在工作中只有以积极的工作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以对学生爱戴、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开展教学与教育工作,以科学发展观对待教育事业,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才能使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向高水平发展。这是对广大教师的师德与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

2.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一体化”教师的教学效果及对学生教育成果反映其教学与教育能力的高低。衡量一名教师的教学效果。不在于他在课堂上把准备好的教案讲得多么完整,而在于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受益多少,学生的能力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培养目标。衡量一名教师的教育能力,不是看其所教学生各门功课成绩有多高,而是看其所教的学生应对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有多强。所以,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就是强化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教会学生灵活地把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教会学生在社会上做个对社会有积极贡献的人。

3.服务社会能力的培养。要使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学生受社会与企业的接纳,应充分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源与设备,通过教师或学生,为社会与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使企业感受到高职高专学院具备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的能力,提高学校在社会的知名度。为此,要求“一体化”教师具备对先进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的能力,并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走进企业,开展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教师承担对企业职工开展技能培训的工作,使学校实实在在地为社会与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服务,了解企业技术发展的前沿,提高自身能力,为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的零距离对接创造条件。所以高职院校加强教师服务社会的意识教育和能力培养,提高为社会与企业服务的能力尤为重要。

(三)构建“一体化”教师综合素质培养模式

针对“一体化”教师师德与职业素养、教育教学技能、服务社会等能力的要求,如何构建系统的“一体化”教师素质培训模式,以确保“一体化”教师团队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是高职院校要解决的问题。提高“一体化”教师综合素质的方法多种多样,可根据学院及地区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形式,避免出现以培训为幌子、旅游为目的开展会议或出国考察等现象。为此,建立能够有目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学习,并能实时监督考核学习效果的“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式,是教学改革必须研究的主要问题。

四、“一体化”教师综合素质培养模式的构建

在经历了规模上的蓬勃发展后,部分高职院校在内涵建设方面已开始取得了明显效果,例如,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一体化”教师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实践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可以将其做法作为经验予以借鉴。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从如下方面构建了“一体化”教师综合素质培养模式:

首先,完善“一体化”教师长效的培训机制,促使“一体化”课程教学团队高素质化。每学期或学年举办教师职业素养短训班,每位教师必须参加,以提高教师职业素养;与相关部门、机构联合,定期举办专业教师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培训班,教师通过培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与专业技能。外出学习培训的教师,培训后必须完成培训总结与学习经验交流,实现以点带面、资源共享,使“一体化”课程教师团队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其次,促进“一体化”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建立“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要求“一体化”教师必须有相应工作的高级工技能以上证书,鼓励教师往技师等级以上培训提高,既具有讲师专业资格,又有技师以上技能等级的“双师”型教师占相当份额,使“一体化”教师更具实践经验。例如,经过几年的培训提高,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教学团队中“双师”型“一体化”教师,占团队教师人数的50%,打造了一个以国家级教学名师领衔的数控教学团队,并获得了数控技术省级教学团队、国家核心教学团队称号。

再次,完善“一体化”教师企业挂职制度,提高教师服务能力,使其树立社会责任感。完善现有的教师企业挂职制度,一方面,让教师带项目进入企业,与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实现校企合作,既服务企业,又提高教师的能力。另一方面,让教师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状况和生产技术的发展。挂职结束,教师撰写挂职总结,由企业对挂职教师进行考核评定,起着企业监督作用。通过挂职锻炼,教师提高了生产管理、专业技术及操作技能,增强了企业文化意识,树立了为企业培养有用人才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建立教师岗位竞聘与转换机制,保持“一体化”教学团队教师的高度责任感和工作激情与教学能力。一方面,完善教学监控与教学效果评价考核机制,建立由学校与企业组成的教学效果考评小组,以多种形式对每位授课教师进行考评,采取教师交叉互评互检、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相结合;通过毕业生回访反馈、企业评价等方式考评教师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采取竞聘上岗制度,改革过去大部分教师固定的教学工作岗位制。“一体化”教学团队教师,没有绝对固定的教学工作岗位,只有相对稳定的教学工作岗位,对不适应某岗位的教师、在团队内不能团结协作的教师、教学评价结果较差的教师,给予转岗或待岗学习,以保持团队教师的高度责任感和工作激情,保证团队教师的高素质状态,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近几年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学生代表参加广西或全国各类技能竞赛均取得可喜的成绩,其中在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模具一零部件3D测量与制造”项目取得团体第一名;2010年全国高职学生3D大赛工业与工程方向总决赛上,2008级学生荣获工业与工程方向二等奖;第四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上,2009级学生获得高职学生组四轴加工中心操作技能项目个人第十二名。然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取得的成功只是教学改革迈出的第一步,与走在改革前列的院校相比尚存在差距,还有很多问题待解决。

总之,高职“一体化”教学改革得成功与否,取决于“一体化”教师的综合素质的高低,它关系到学院培养的技能人才能否被企业接受,关系到学院的发展问题i、因此,寻求提高“一体化”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为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创造条件,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11年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2011JGB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