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

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30 16:06: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

第1篇

选择赞成燃放,可以从民间习俗、人情需求、文化传承等角度正面阐述;同时还可以由禁放原因如环境污染、安全隐患等出发,指出暂时性燃放的烟花爆竹并不是环境污染的最大原因,而安全隐患主要与产品|量和自身安全意识有关等。

选择禁止燃放,可以正面例证其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问题,也可以论证“年味”也能换一种形式,不健康的习俗可以休矣。

选择限制燃放,则更容易写作,只要结合前两者即可。

要注意的是,对燃放烟花爆竹的三种不同态度,实质上是传统民俗与环境保护、城市治理的激烈碰撞和博弈。行文时除了罗列理由,最好能再提出几点解决方法,比如提高烟花爆竹“国标”、改善城市规划布局、改变经济和能源结构等,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这个题目将成语“买椟还珠”放到了当下的社会环境来思考。

“还珠”的行为固然愚笨,但制作精美的“椟”的确能吸引顾客的目光,增加“珠”的价值,所以,适度的包装会“锦上添花”。但过分的包装只会“喧宾夺主”,无端增加消费者的负担,久而久之会失去消费者,得不偿失。由此出发,可以立意为:产品需要包装,但要“适度”。

当然,也可以从材料的对立面出发立意:不需要在意外在的包装,内在的品质最重要,要有自己独到的眼光。还可以做更深层的思考:剖析内在品质和外在包装的辩证关系,引申到“文”与“质”的关系。

在这个作文题中,陈道明反驳的话语是关键句,从中可以挖掘主题,如:(1)世界是由平凡的人组成的,没有这么多英雄,正是看似“平庸”的人通过努力奉献了精彩,所以,要看到平凡的人的价值;(2)孩子们赢得了观众的喝彩,获得了集体荣誉,个人英雄是英雄,团体英雄也是英雄;(3)孩子们的动作虽然整齐划一,但“每一张脸是不一样的”,在群体表现中也可以体现个性,“集体荣誉”与“个人英雄”并不矛盾;等等。

题目中的两则材料都是关于“理想”的。第一则材料揭示了孩子们的理想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科学家”变成了“明星”“老板”这类受人关注、收入丰厚的职业。第二则材料进一步说明,当下中国青少年的理想极少与科学相关。

材料的内在指向在于引导同学们思考物质与精神、名利与理想的关系。科学家的物质生活未必丰富,但精神往往是富足的;而明星、老板的一大特点就是有名有利、物质生活不错。所以,人们应该更多地追求精神的富足还是物质的富有?是追求名利还是理想主义?写作时,应该就此话题展开辩证思考,可以赞同追求物质,因为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也可以提倡人应该有点理想主义,应该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还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分析,阐述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并非矛盾对立的双方。

材料从正反两个方面客观、全面、真实地揭示了大数据给人们带来的利与弊。“面对大数据,你有怎样的思考?你会怎么办?”不外乎三种态度:其一,看到大数据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利”,并且全力投入这种生活;其二,更多地看到大数据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弊”,于是远离大数据,保持大数据出现之前的生活状态;其三,辩证看待大数据的利与弊,不拒绝,但也会小心,更重要的是学会应对和运用大数据。

相对来说,第三种态度更客观。大数据存在隐私安全问题的弊端是客观存在的,关键看人们如何应对和运用。只要我们学会变大数据之弊为利,就能做自己命运的主宰者。比如可以这样立意:不做数据的奴隶;趋利避害,让大数据造福人类;让大数据为我所用;以敬畏之心面对大数据。

在具体写作时,好的文章应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追求思想的深度。如何正确对待网络大数据,不仅关系到自我将来的生活,还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涉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能从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角度深入思考,文章自然就会走向深刻。举例来说,如果数据分析能预测一个孩子在学校表现如何,他将来适合怎样的工作……那么,这个孩子该如何生活下去呢?如果数据分析能预测迎合观众或听众的口味,那么,创意、灵感和惊喜还会存在吗?

写作立意的方向可以有:

(1)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是利。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人类“善假于物”,可以“绝江河”,可以“致千里”,何乐而不为?

(2)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是弊。以中学生的知识背景,很难从纯科学的角度对这一新技术做精细的弊端评估,所以不妨切换视角,从科技对人们生活的负面影响,以及人们在科技生活中丧失的东西如人文情怀等角度着笔,更易成文。

(3)人工智能是把双刃剑,利弊皆有,弊端要在发展中去解决。许多人类自身的价值,如创新、审美的能力是人工智能永远无法替代的,这是人类的信心与优势所在。古往今来,科学和人文,从来都是人类发展中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大重要力量。

应该说,最后一种立意是这个作文题比较好的立意。

材料从2016年十大网络流行语出发,对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利弊给出了三种意见:(1)网络流行语是对汉语文化的丰富;(2)长期误用、滥用网络流行语是对汉语文化的一种亵渎;(3)语言有其固有规律,应包容地看待网络用语。

三种意见,各有道理。同学们在写作时,应该综合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立意如:

(1) 赞赏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因为网络流行语虽有不成熟之处,但其时代性、创新性不容抹杀。

(2) 包容地看待新的语言形态。我们应该相信汉语的自我净化能力,可以在欢迎美好的、有正能量的网络流行语的同时,坚守好汉语言文字的纯净。

第2篇

关键词:信息融合;科学技术;哲学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0-2319-02

A Philosophical Study of Modern Information Fusion Technology

FU Xiao, LI Dong-xu, LIU Jin

(Computer Office, Aviation University of Air Force, Changchun 130022,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formation fusion technology. It analysis of the technology impact on modern science development. It also systemic elaborat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information and the war、economic and cultural. Then from the philosophical analysis point, it suggests that informaiton fusion is the historically inevitable during the science ecological changing. At last, It combine this issue to sum up the significance and drawbacks in the human social progress .

Key words: data fusion; technology; philosophical

1 信息融合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信息融合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加强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推动了现代科技革命的浪潮。它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战争、经济和文化的角度对现代信息融合技术加以理解和分析,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

1.1 信息融合与战争

信息融合最早起源于战争,20世纪70年代,美国研究机构就在国防部的资助下开始了这一领域的研究。C3I战场检测系统的出现从一定意义上改变了现代战争的理念,它使信息技术以更高的姿态出现在现代战争中。海洋探测、卫星技术、预警雷达、单兵平台的出现,都为信息融合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信息融合与这些现代军事技术紧密的融合在一起。尤其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下,未来的网络可以将所有的网络终端看成是信息获取的传感器,基于整个网络上的信息处理和融合将彻底改变人们应用网络的理念和模式。

1.2 信息融合与经济

信息融合技术出现后,很快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更多的非军事方面的应用研究日益广泛、层出不穷。在军事活动日益减少的现代社会,非军事的应用不但给人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也给经济的发展和流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近年来,几乎各领域都有对信息融合技术的应用。信息融合与经济活动关系最直接的就是金融系统的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公司或者金融企业以及国家经济管理系统都不再是单一的活动体,而是涵盖多源信息的日益庞大复杂的系统,因此这一领域也存在着将不同信息进行融合分析的需求。

2 信息融合是科技转向的必然

目前信息融合的理论体系还不完善,学术上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定义。但是这一学科的理论体系框架已经向人们预示出科学技术向生态转向的新的发展过程,因此,从哲学的角度可以证明,信息融合是科学技术生态转向时期的历史必然。

2.1 对立统一的发展

信息融合技术的出现,正是科技变革与生态环境相统一的集中体现。信息融合技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的组织和运算,将来自多个不同数据源的低级、简单、个别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它模拟人类对信息获取和分析的过程,并极大地扩大了这种信息提取分析综合的能力。最后输出的结果,将是高级的,能够被人类了解和认识的更为精确有效的信息。这些信息的处理甚至可对研究目标的未来状态和发展进行一定的预测。而高级信息的获取和对某一目标未来发展的正确估计和预测,是可以避免生态环境恶化或者出现灾害的。例如目前在天气学领域,利用信息融合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危险和灾害天气的预测和预警。为人类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地作用。在军事方面,信息融合的应用,不但可以降低我军的伤亡率,也可以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战争的胜利。

2.2 发展演化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遗传算法、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等仿生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使信息融合系统越来越向着类似于生态系统的方向发展,它逐渐开始成为一种具有类似人类智能和演化功能的系统,并且能够作用反作用于环境和研究的目标。自反馈神经网络的应用,使信息融合系统开始具备简单的自我学习能力。因此,现今应用的信息融合系统,将与传统技术的系统完全不同,它是具备一定智能的,可以自我学习演化的类似于生态系统的系统。将来的发展目标指出,未来的信息融合系统甚至具备将新的技术和功能自动融合到系统内部的特殊能力。为系统的演化提供更高级的应用。

2.3 归纳演绎的过程

信息融合的过程,本身就是归纳和演绎的过程,首先对多源传感器获取的信息进行归纳,将对同一目标检测到的不同传感器的不同信息,进行归纳,区分出这些信息是否都是对观测目标的观测结果,其中观测目标分为单目标和多目标,而多目标将面临更多的困难,更为复杂。在归纳的基础上,对所获得的目标信息进行分析提炼,然后对其进行演绎,以获得对未来态势未知的预测和估计,甚至更有效地提供使用者预使用的决策,演绎的过程可借助人工智能最新的研究方法,如遗传算法、语义分析、神经网络等,以达到系统智能的对未来态势和状况进行推测。通过归纳和演绎处理的信息,正是将低级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演绎推理获高级信息的过程,因此说它是科技转向的必然要求。

3 结论

本文从信息融合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和它与科学技术生态转向的关系两个方面,有力的论述了现代信息融合技术的发展和影响,从哲学的角度证明了,它是科技转向过程中的历史必然。信息融合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也给现代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方向和活力,在人类探索自然的过程中,势必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当然,同时也要看到它消极的一面,这一技术起源于军事领域并一直在军事发展中不断提高,那么将来它也势必会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一种技术力量,这是整个社会和人类所反对的。

参考文献:

[1] 方力.现代科技革命中信息技术发展的哲学思考[D].枣庄学院报,2006(12).

[2] 何友.王国宏.彭应宁.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11).

[3] 杨万海.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及其应用[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4).

[4] 刘西瑞,王汉琦译.人工智能哲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11).

[5] 胡丹丹,肖书明,王燕青,高庆吉.基于多传感器的数据融合技术.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4(2).

[6] 韩强,任应斌.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哲学思考[D].天中学刊,2009(2).

第3篇

关键字:高速公路;入匝道控制;基于行为的控制;基于最优化理论的控制

1.引言

入口匝道控制是快速路交通控制系统中应用最广、效果最好的一种控制形式,可以将车辆从入口匝道驶入快速路的过程分解为两个阶段:车辆从匝道进入加速车道;车辆从加速车道汇入主线。目前,入匝道控制方法存在多种,系统地看,主要分为基于行为的控制方法和基于最优化理论的控制方法。本文主要从高速公路匝道控制的全局性、战略性、辩证性、动态创新性和辩证协调性出发,对入匝道控制方法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并对未来高速公路匝道控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2.最优化理论对匝道控制的影响

2.1 全局性

为了在有限的资源下满足人们的交通需求,这就需要我们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对高速公路的交通运行情况进行整体控制,既要保证高速公路主路的交通量,同时又要满足由匝道流入高速公路的交通需求,因此我们应该找寻恰当的模型、算法及控制手段来协调匝道以及高速公路主路之间的交通需求,努力将城市高速路打造成畅通、便捷、高效,具有整体竞争力的交通服务设施是对高速公路进行协调控制、全局规划的最终目标。

2.2 战略性

合理确定系统的目的或目标是最优化的一个过程,而确定系统目标往往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要从战略的层面去思考,战略性的思维是从宏观整体、长远发展和根本基础上来认识和把握全局的思考方法。以高速公路的入匝道控制方法为例,对其控制方法进行研究是应用性的问题,我们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匝道控制,使总通行能力最大,出行时间最小。为了达到此目标,必须对全局进行战略性的布局,充分考虑各因素的影响,以战术性的方法解决局域问题,最终达到战略性的效果,使得高速公路以及匝道的流量最大化,总的出行时间最小化。

2.3 动态创新性与辩证协调性

对于整个高速公路系统而言,其组成要素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时刻改变,这就需要我们找出一种比较完善的方法来描述系统的这种动态变化,另外,考虑到一个系统是由多个要素组成的以及各要素之间具有的相互关联性,这就需要我们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协调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若使高速公路主路上的流量达到最大,匝道上的流量必然会受到影响,同样,若使匝道上的流量达到最大,主路上的流量必然会下降。从整体最优的角度思考,必须协调主路与匝道之间的流量,使道路整体达到最优的效果。

3. 基于最优控制理论的控制方法

基于最优控制理论的控制方法很多,目前,现存的匝道控制方法中,按照调节率是否固定可以分为静态控制和动态控制;按照匝道的数量可以分为单匝道控制和多匝道整体控制。其中静态控制主要为定时控制,动态控制主要为交通感应控制和智能控制,下文对这几种方法分别进行了介绍。

3.1 静态控制

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高速道路交通建模与控制较为系统的研究时,首先提出的就是静态控制方法。定时控制的最大缺点在于它不能适应交通状况的快速变化,虽然高速公路系统的交通状况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但也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从而使得定时控制的效果较差。Wattleworth于1965年首先应用线性规划方法,即LP(liner programming)方法求解各匝道的最优调节率。

3.2 动态控制

与静态控制不同,动态控制方法的调节率在某一时间段内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道路交通状态的改变而时刻变化。动态控制根据检测设备采集实时交通数据,如流量、速度、密度或者占有率、排队长度等信息来决定实时变化的匝道的控制情况。显然,相对静态控制而言,动态控制更能够适应实时变化的交通状况,更能够充分地利用高速公路。交动态控制主要为交通感应控制和智能控制。

4.结语及展望

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研究,可以总结出以往的入口匝道控制理论与算法的研究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尽完美之处。主要表现为:

1 目前的入口匝道控制算法是以总行程时间或者以总通行能力最大为控制目标,在效率的基础上没有考虑用户公平性原则,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用户满意度,因此阻碍了匝道控制技术的推广。

2 目前的人口匝道控制算法很少考虑与其它控制方式的联合控制,考虑其它控制方式可以发挥各自控制方式的优点,取得更好的控制效果。

高速公路入口匝道控制系统的研究是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系统项目开发、实施决策急需解决的课题,对ITS产业的发展以及高速公路控制技术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从复杂大系统的角度来看,单一的、集中式的控制方法没有足够的知识、资源与信息去解决―个全局性的复杂问题,因此难以获得满意的控制效果。

所以,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技术进行高速公路入口匝道交通控制,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继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Boumediene Kamel, Amar Benasser and Daniel Jolly. Flatness Based Control of Traf?c Flow for Coordination of Ramp Metering and Variable Speed Limits.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International IEEEC 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2008

[2]美国运输部联邦公路局交通控制系统手册[M]李海渊,秦吉玛,王彦卿译.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7.

[3] F Li,Z Y Gao and B Jia. Traffic behaviorin the on-ramp system with signal controlling. Physic A. 2007.385(1).333-342.

[4] 宋桂翠,赵小梅.组合瓶颈系统建模与控制方法研究.2010,6.

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云计算;思考能力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8-0142-02

Abstract: In oder to I the position and effect of “computer network foundation”, and the phenomena existing in students’ learning, I began to research the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emphas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course and others, stress the important knowledge of this course with the latest network technology, make the teaching content to adapt to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emphasize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Key words: computer network; cloud computing; thinking ability

1背景

《计算机网络基础》是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必修课,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网络的体系结构,以及随着网络发展而越来越重要的物联网和云计算等基本内容。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掌握本课程的知识点外,并借助知识点的传授,形成线面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

本课程教学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以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为主的教学,一类是以网络应用和体系结构并重的教学。两种教学主线各有特点,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高职高专的教学来说,采取的是后者。

2注重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

在计算机网络专业中,本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编程以及网络安全等相关后续课程的基石。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轻理论重实践的现象,虽然说对高职高专的学生,侧重实践教学,但是针对《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来说,却需要理论和实践并重,才能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知识技能的培养

讲授专业知识,关键是把知识点串成线,再由线到面,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而且能使学生灵活的掌握每个知识点。《计算机网络基础》的教学,遵循的是网络技术的发展这一主线,把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

3.1计算机网络概念和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是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分布在不同位置、功能独立的计算机系统连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通信的系统。从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当中,可以引申出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即数据通信和交换,资源共享等,并且从网络的定义中可以引申出网络是由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两部分构成的。网络的功能和组成都是来源于网络的定义,这样三个知识点,实际上就形成了一条线。

计算机网络研究采用分层的方式,为了完成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把每台计算机互联的功能划分成有明确定义的层次,并规定了同层次进程通信的协议及相邻层之间的接口及服务,将这些同层进程通信的协议以及相邻层的结构统称为网络体系结构。在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中,网络自下至上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七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自己功能和特性,每个层次都和相邻层之间进行通信合作,这种既独立又相互依赖的网络体系结构,对于研究并规范网络的运行是去繁化简的方法。

3.2 物联网和云计算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

云计算狭义理解就是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网络资源。云计算是实现物联网的核心,物联网是云计算的目标。

从物联网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物联网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并且融入了智能技术,而云计算本身就是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都是随着互联网规模的不断扩大,随着电子技术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的。这样,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就由三个知识点形成了一条线,这条线是以互联网为根基,以时间为背景形成的。

课堂上,采用这种方式,打破不同章节之间的割裂,或者补充教材中没有的内容,以教材为基本内容,融合现在新科技,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又使得课堂教学贴近技术发展。

4思考能力的培养

文中在讲述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也有部分思维能力的涉及,但是这些都是属于网络专业思维。作为学生来说,他们毕业后可能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也很可能从事其他专业的工作,那么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思考能力的培养就只是教学中的一部分内容,除此以外,还要涉及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培养,同样可以以计算机网络知识作为基础拓展开来。

举例来说,在讲述网络的拓扑结构时,学生都很容易掌握网络的五种拓扑结构,并能熟记这五种拓扑结构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完全可以就五种拓扑结构中的一种拓展开来,结合哲学中的辩证思考来培养学生看待事物的能力。以星型拓扑结构为例来说,其优点是很容易在网络中增加新的节点,容易实现数据的安全性和优先级控制,这些操作都可以在中心节点上实现;其缺点就是对中心节点的依赖性大,一旦中心节点出现故障就会引起整个网络的瘫痪。正是因为星型拓扑结构本身的构造才产生出其所谓的“优点”和“缺点”,但是这个“优点”和“缺点”本身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就好比学生的性格,很多学生都希望自己性格外向一点,可以很容易交到朋友,但是外向型性格在某些时候,会显得不够稳重,多读书多思考方可弥补不足。所以,学生怎么看待自己的性格,如何让自己更好地成长呢?

教学中的这种拓展,不但使得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还会启发部分同学的思考,意识到网络专业和其他专业之间的相互联系,意识到网络专业对个人成长的帮助,意识到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相互联系。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使得学习不再局限于一个狭窄的专业,不再局限于枯燥的知识点,而是活灵活现的适用于生活工作。

当然,这种专业外思考能力的拓展,不是仅仅依靠一门专业课的教学就能培养出来的,它需要学生不断地学习。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却可以给学生种下思考的种子。

5结束语

通过对《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既注重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又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思考能力的培养,并且拓展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第5篇

维也纳学派究竟从维特根斯坦那里得到了什么?江怡 (8)

论三类科学的划分及其人文内涵王鸿生 (16)

意向性观念的祛魅与重构高新民 殷筱 (22)

科学革命与近代早期形而上学的转型李红 韩东晖 (27)

试论哈金的实体实在论成素梅 (32)

系统生物学范式:中西医结合路径探讨叶立国 (37)

克里普克语义学及其指称关联赵军 刘伟伟 (43)

从数学到科学研究——关于拉卡托斯与皮克林的一个比较研究郑玮 (48)

哲学视野下主客体关系的嬗变贺天平 (53)

第十四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47)

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界的一次盛会——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召开李全喜 (108)

“利益、风险与工程伦理”——全国第二届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学术研讨会第一轮通知 (110)

解读新卢德主义对新时代的技术特征分析陈红兵 (57)

安德瑞·高兹的“后马克思”技术观——资本主义技术和分工批判汤建龙 张之沧 (61)

环境伦理内涵指向王妍 刘猷桓 (66)

宋代易学“气化”理念研究——简析丁超五的易学自然观辛翀 (70)

“秋石方”药性考孙毅霖 (77)

波粒互补性与等价性之争——哥本哈根学派关于波粒二象性的历史争论周富国 (84)

继承与超越:科恩的科学史研究特征苏玉娟 魏屹东 (89)

略论无缝之网王汉林 (95)

大科学与小科学的争论评述申丹娜 (101)

ABSTRACTS (111)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第三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F0002)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网上投稿须知及稿件编排规范 (F0003)

论情境化潜意识表征——评德雷福斯的无表征智能理论魏屹东 裴利芳 (1)

心身问题与物质观变革维之 (8)

会话分析:尊重语言事实的社会学研究方法于国栋 李枫 (14)

时间之矢问题及其某些科学与哲学的回应梁栋 (18)

《工程研究》创刊 (22)

当代人工智能表征的分解方法及其问题殷杰 董佳蓉 (23)

科学解释的语境相关重建闫坤如 桂起权 (29)

“洞问题”与当代时空实在论程瑞 郭贵春 (34)

论迪昂论点与奎因论点的差别王阳 (39)

牛顿科学研究方法的修辞学意义朱丽君 (43)

论技术使用者的三重角色陈凡 陈多闻 (49)

诺伯格-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述评邓波 罗丽 杨宁 (54)

技术文化的“意义危机”及其拯救曾鹰 (60)

古希腊哲学中的复杂性思想邬焜 (65)

科学与自然哲学辨析钱兆华 徐玄 (70)

郭嵩焘科技观初探杨小明 甄跃辉 (75)

近代知识分子对公理性质和来源的解读过程及其影响林振武 (80)

两型社会与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易显飞 (86)

工程共同体的社会功能张秀华 (90)

理工学科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不解之缘——探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物理学背景与经济学的关系张朋 高策 (96)

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优秀论文选登

意向性与因果性——基于干预主义因果论进路的意向因果性的研究李珍 (101)

灵石旌介青铜器铸造工艺分析韩炳华 (106)

ABSTRACTS (111)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8年版)入选通知 (F0002)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网上投稿须知及稿件编排规范 (F0003)

霍根的“语境语义学”思想分析及其意义郭贵春 刘伟伟 (1)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数学哲学研究概述黄秦安 (8)

现象与知识的增长沈顺福 (14)

社会建构论视角下的数学哲学——大卫·布鲁尔的数学社会建构论研究陈群 万小龙 (22)

康德第三类比的拓扑结构意义袁建新 成业兴 (27)

理论不能靠术语的多重定义来取胜——G.A.柯亨的分析哲学方法管窥李华荣 (31)

范·弗拉森的科学说明观孙林叶 成素梅 (36)

物理学中的三个“妖精”及其简单性和复杂性思想意蕴王有腔 (43)

人的空间性存在的技术维理解尚东涛 (47)

论芒福德技术哲学的研究视角管晓刚 (53)

威廉斯“文本”与“解码”的传播技术思想研究许继红 (58)

西方技术认知的发展历程:从边缘走向中心盛国荣 (64)

为什么要对大自然和遥远的后代负责——汉斯·约纳斯的价值论解释方秋明 (71)

留学生与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的研究张培富 (77)

黎曼的几何思想及其对相对论的影响阎晨光 邓明立 (82)

抗战时期晋陕边区的自然科学研究杨常伟 杨小明 (86)

走向科学的实践研究——后SSK的自然主义选择阎莉 刘美玲 (91)

日本的PUS及其相关概念研究江洋 刘兵 (97)

唐娜·哈拉维的女性主义技科学思想探析杨艳 蔡仲 (102)

科技奥运的思考陈安平 王冕 (107)

ABSTRACTS (111)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网上投稿须知及稿件编排规范 (F0003)

人的发展困境与实践智慧陈俊 (1)

实践理性范式下科学精神的人文复归廖清胜 (6)

风险社会视域下的科技理性批判何小勇 (9)

论普列汉诺夫的有关自然科学唯物主义思想邹绍清 任国华 (13)

理论物理学前沿中的哲学问题——从规范场论到弦论贺天平 高策 (18)

行为理性:互惠利他理论的前提预设及局限郭菁 (24)

西蒙的科学发现模拟工作是重新“发现”吗?——对几个主要质疑的剖析王小红 (28)

参照系与科学理论的建构和创新蒙爱军 吴媛姣 (34)

评克里普克论规则遵循郭贵春 赵晓聃 (38)

文化关系和文化过程:认识活动在语境中的语言一符号确定性韩彩英 (44)

谈谈范式的认知功能——从基于规则的推理到基于范例的推理何兵 (50)

科学研究:在认知导向与组织制约之间刘小玲 曾国屏 (54)

生态女性主义的科学观李鹭 殷杰 (60)

人的技术化之合理性辩护李美凤 李艺 (66)

从自主的技术到自由的伦理——埃吕尔的技术伦理思想初探梅其君 陆劲松 (71)

芬伯格人道主义技术思想探析朱凤青 (76)

系统视野下的工程伦理李润珍 武杰 程守华 (81)

试论口述科技史的客观性李涛 (87)

墨家科学兴衰对于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影响童恒萍 (91)

略论纳米技术双刃性及对策张邦维 (98)

自主创新之根——本土资源连冬花 (105)

ABSTRACTS (111)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第九届编委名单 (F0004)

走出人类中心与非中心主义之争的困境万长松 (1)

从人的“对象性”到环境伦理学的“合法性”孙道进 (6)

科学主义反思与构建和谐社会李丽 (11)

科学乌托邦主义的历史合理性解读邬晓燕 纪磊 (15)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的生态性拓展杨英姿 (20)

试论创造性思维的定义、特点、分类、规律孔庆新 孔宪毅 (25)

有限论:解决归纳问题的一种社会学尝试——从冥王星降级事件谈起常春兰 (32)

量子测量理论的认识论发展及新趋向——从多心解释到退相干解释与量子统计的结盟李宏芳 贺天平 (36)

波普尔的理解理论与证伪主义方法论艾战胜 (41)

意义不是实体吗荣立武 (45)

评杜威的实用主义科学观赵丽 王良滨 (51)

理解技术知识赵乐静 (55)

现代技术形成、发展的哲学思想基础李宏伟 (62)

网络的技术意蕴、特性与网络伦理张运松 (66)

技术系统的结构——休斯的技术系统观评析郑雨 (71)

论技术法律控制的现实困境及根源苏建 陈凡 (76)

夏平科学编史学思想的两个来源刘海霞 (81)

梁武帝的盖天说模型袁敏 曲安京 (85)

科学学与科学管理

科协组织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俞国女 (90)

科学中的规范与反规范——默顿学派对默顿科学规范论的丰富和发展徐梦秋 欧阳锋 (97)

科学建制的不同类型及其知识产权样态牛俊美 (101)

基于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杨忠泰 (105)

ABSTRACTS (111)

量子力学中的隐喻思维郭贵春 王凯宁 (1)

论后经验主义科学哲学发展的实践论视域贾向桐 (7)

论自然科学的诠释学特征杜建国 (12)

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哈贝马斯对自然科学及其认识兴趣的反思铁省林 王维先 (17)

实证主义与社会科学米俊绒 殷杰 (21)

文化的视域和结构——关于西方的哲学-科学理性的历史反思韩彩英 (26)

马克思技术思想的特点与研究路径王伯鲁 (33)

技术概念与技术文化的建构陈凡 陈玉林 (39)

人的时间性存在与技术尚东涛 (46)

从技术设计视角看当代人类生活方式的重构张秀武 刘晓东 (51)

技术可能世界的哲学解读巨乃岐 邢润川 王志远 (55)

对称性破缺创造了现象世界——自然界演化发展的一条基本原理武杰 李润珍 程守华 (62)

生态学视野中的经典历史唯物主义吴苑华 (68)

知识生态标准语境下的伦理决策实践陈翔 陈爱华 (75)

从张量概念到张量分析黄勇 魏屹东 (80)

晚清时期中日科技传播模式比较分析高建明 李斌 (84)

纸币防伪技术与山西票号业的发展成艳萍 (90)

产业哲学视野中全球生产方式的演化及其特征——从福特制、丰田制到温特制王蒲生 杨君游 李平 张宇 (96)

法律视野中的“大科学”肖芳 胡新和 (102)

区域科技核心竞争力:概念与理论框架张克军 (107)

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信息素养;教学手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学校培养人才的标准有了一个较大的转变。一个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学习一门课程的方法,提高学生驾驭现代化技术的能力。因此,高中新课程改革是时展的必然产物,信息技术是一种很好的工具。在教学中,要侧重于让学生认识这个工具是怎样为我们服务的。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更要与时俱进,深入了解新课改内容。下面就谈谈自己在信息技术新课改中的一点体会。

一、新课改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的变化

1、使学生更加好学、乐学。新课改最突出的特征是规定了未来学生素质的目标要求。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教师要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已经记住,某项技能是否已经形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极积性,变课堂为学堂,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有所提高、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在创新中有所收获、在学习中能够合作。

2、学科地位有所提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中明确了信息技术学科是整个基础教育的必修学科,不再是学生眼中的“副课”。它的设置,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本技能,要掌握好计算机这种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作为一个高中生来讲,他必须在这门学科中拿到一定的学分才算是合格的中学生,否则他就不合格,就不能毕业。这个规定也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所以说,这次的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我们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3、教学内容的变化。在新课程中,所有学科的课程结构都采用了“模块”化的形式。信息技术学科共有一个必修模块和五个选修模块,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每个模块2学分。必修部分只有“信息技术基础”一个模块,学生必须修满4个信息技术学科的学分,才能取得高中毕业资格。选修课程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在课程数量上以及内容上实现了课程的多样化,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喜欢的内容提供了方便,形成有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计划。

4、教学方法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使整个教学过程不再呆板,无趣。例如,我们在教授“图像处理软件”单元时,在软件中已向学生详细介绍了各种绘画技巧和软件的使用,因此,在教学后期,学习图像处理软件时,可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两种软件的对比,找到两者的异同点,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我认为只有清楚在新课改后发生的一些变化才能真正把握好课程的本质,上好一堂精彩的信息技术课。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不同程度的阻力。同样,新课改作为新生事物在其推行发展过程中也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阻碍。

二、信息技术教学方式的选择

1、合理安排课程,因材施教。作为计算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段,抓住中学生喜欢获取新鲜知识的特点,设计的教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创造的氛围。例如在讲授word、excel等office软件的基础知识时,许多学生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积极性,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实践上机操作,让他们进行自我摸索探新,锻炼思维和学习方式。理论和实践的课程比例1:1是比较合适的,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适当增加上机的时间。面对新的事物,学生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总是无穷无尽的,教师首先要正确的面对这些提问,尽管其中的某些问题会显得幼稚。然后教师应该对提问的学生积极地解疑和引导,努力开拓学生思维,往创造性的方向发展。 使每个人每堂课都有收获,使每个人的学习取得最大限度的进步,潜力尽最大限度的挖掘。

2、鼓励学生思考,拓展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的时候要注意启发他们的辩证创造思维,保持思维的相对性与求真性,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在实践练习过程中,最好不要用一样的题目,可以提供一个范围的框架,让学生自己去想象发挥,自己去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让学生用word设计书目,什么样的页眉页脚,什么样的版式版花,都由学生自己去决定。计算机教师应该把教学活动当作一种文化的渗透熏陶,让学生产生自觉自主学习的意愿,这样才有可能开发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教师对学生的习作首先要进行肯定,然后鼓励他们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向新的角度思考,拓展创造性的思维,学以致用,学以创新。计算机教学,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成为“我要学”的生力军,激励他们自主思考,发挥出潜在的创造力。

第7篇

关键词:创新思维;案例;培训;创造力;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F2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2-0177-04

引言

创造力是创新的根本推动力,是21世纪人类的重要生存能力,对于学生教育与成人发展均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创造力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教育领域对创造力的重视却十分不够,很多人甚至认为创造力只能是一种天赋,无法加以培养与提升。早在1950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吉尔福特在他的就职演讲上就明确提出人人均有创造力,他大声呼吁学术界对创造力关注得太少。他的这次重要发言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随后,越来越多的心理学领域与教育学领域的学者投入到了创造力研究中。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主题。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关键成因,创新思维对商业成功的影响近年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商界的关注,哈佛等知名大学已经为商科的学生开设了创造力课程,来提升学生们的商业创新能力。但是,由于创新思维是一个抽象与复杂的领域,有关创新思维与商业成功的关系,以及如何提升商业领域的创新思维还是十分模糊。本文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分析,提出创新思维的七要素模型,并将它们与商业案例进行匹配,旨在分析商业创新思维的内涵。最后,就如何提升商业创新思维提出相关建议。

一、创新思维的内涵与可提升性

(一)创新思维的内涵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吉尔福特认为,人类智力应由三个维度的多种因素组成:第一维度是指智力的内容,包括图形、符号、语义和行为等4种;第二维度是指智力的操作,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等5种;第三维度是指智力的产物,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化和蕴涵等6种。它们共同组成了120种独立的智力因素。他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其中的第二维度:“发散思维” (卢家楣,1987)。

后续研究者进一步提出,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认为发散思维是指个体不依常规方式“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新信息,并从同一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许许多多输出”的思维形式(刘春雷,王敏,张庆林,2009);聚合思维则是个体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或传统方法分析给定信息,并从中获得一个最佳答案的思维形式。如库恩 (1987)认为,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有机统一,并且两者之间要保持着“必要的张力”。吉尔福特后来也认为,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的结合是创新思维的基本运动形式(1991)。持有相似观点的包括沃建中等人(沃建中,王福兴,林崇德,刘彩梅,2007),他们在对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当中同样认为,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创新不仅思维要发散,同时也需要概括性和逻辑性等聚合思维的参与。相似地,日比野省三提出了创新思维是“展开与整合的思维方式”,指在决策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应该首先选择展开,然后再将它们整合,以做出最好的决定。即首先应该将解决问题要达到的目的展开,确定一个高水平的目的,然后开始收敛和整合,找到特定的解决方案,并从更大的范围来理解今后的发展方向(付俊英,2000)。

学者们还提出创新思维是非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非逻辑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直观思维、灵感思维等(陈湘纯,傅晓华,2003),逻辑思维则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否则难以有创新理论与符合逻辑的概念。张丽华和白学军(2006)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一个过程、状态和结果,是大脑皮层区域不断恢复联系和形成联系的过程,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点的心智活动 (周明星,1999)。直觉、灵感及创造想象等是人们心理特征的产物。孔庆新、孔宪毅(2008)认为,创新思维是潜意识和显意识的结合。随着脑科学的发展,学者们提出创新思维是左右脑的共同产物。198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罗杰・斯佩里(Roger Sperry)获得了诺贝尔奖。斯佩里及其同事发现,大脑左半球长于语言和计算,大脑右半球对空间的识别,对音乐、艺术、情绪的感知,则优于大脑左半球。大脑左半球习惯做分析,右半球偏向于整体直观。左右脑有两种不同的感受和思维功能,它们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工合作、相辅相成。与这些观点相应的是思维导图,它是一种以全脑思维替代线性思维的思考方法,是一种用图形辅助思考的一种简洁而有效的工具,具有以下作用:梳理凌乱的想法,聚焦主题;进一步拓展主题;在孤立的信息之间建立联系;画出清晰的全景图,可以观察到所有细节与整体;将关注的主题形象化,便于发现不足之处;进行概念组合和再组合,进行比较;维持思维的积极性,不断探索方案;把注意力集中在主题上,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促进思维发散,多角度捕捉新思想。

我国教育界的知名学者林崇德老师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己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林崇德,2000)。张晓芒(2006)在总结了各类观点后,提出创新思维是思维的一种智力品质,它是在客观需要和伦理规范的要求下,在问题意识的驱动下,在已有经验和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以及新获取的信息的基础上,统摄各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利用大脑有意识的悟性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思维的敏捷转换和灵活选择,突破和重新建构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获取的信息,以新认知模式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本质及规律,并进一步提出独特见解的复杂思维过程。

(二)创新思维的可提升性

创造力培训的有效性在教育学与管理学领域都已经得到了不少验证(葛操,白学军,2007;胡l平,林崇德,申继亮,2003;暴占光,华炜,张向葵,田录梅,2007;杨敏,2012;鞠慧卿,2015)。现有的常用方法包括头脑风暴法和托仑斯发散性思维培训及测验法。头脑风暴法是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于1963年首创的一种创造性技法,它是众多创意生成方法的鼻祖。头脑风暴法提倡在不加评价的氛围下分享创意,打破头脑中的封闭局面,掀起思考的风暴,使个体在面对具体问题时能够从自我和他人的求全责备中释放出来,促使短时间内形成大量的创新想法。它的四大原则是自由畅谈、禁止批评、追求数量、对设想进行组合与改进。头脑风暴法被广泛应用于组织的创造力培训中,这一方法在硅谷的IDEO设计公司得到出神入化的应用。一些创新思维的培训方法已经得到了开发与广泛使用。比较知名的是托仑斯的发散性思维测试方法,它包括了12种题目,如要求根据所呈现的图画,列举出他为了解该图而欲询问的问题;要求根据所呈现的图画,列举出图中所描绘的行为可能的原因;要求对给定玩具提出改进意见;要求推断一种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一旦发生会出现什么后果;要求对熟悉及不熟悉的音响刺激做出想象等。

以上相关国内外研究说明,创新思维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思维特征,创新思维是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结合共同作用的产物,是不同思维成分的组合,它是可以通过刻意的训练得到提升的。由于教育与学习的一些传统偏见,创新思维中的一些能力得不到训练,因而也就无法形成有创新力的思维组合。本文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创新思维的系列核心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在商业实践中的运用。

二、创新思维的七个要素及其在商业上的应用

本文认为创新思维具有以下七个基本要素,它们与商业领域的成功有紧密的关系。

(一)突破思维定势能力

创新意味着另辟蹊径和思维突破,这就需要警惕自我思维的定势。突破思维定势是一种思维能力,也是商业创新不可缺少的要素。其中一个例子是云南白药。中药是我国的四大国宝之一,凝聚着文明古国千年文化的精华。云南白药治疗跌打损伤有很好的功效,但是一个人一生使用云南白药的频率是很低的。为了突破这个小众市场的局面,云南白药利用技术创新与牙膏进行联合,牙膏的使用频率要比云南白药高出很多倍,云南白药就从小众化市场转向了大众消费品市场。突破了药店只能生产药品的思维定势,云南白药将中国的传统老字号品牌在今天的市场做得业绩斐然。另一个例子是,在广告传媒领域,流行的观点是媒体的受众群体越大它的广告效果越高。然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江南春却在思考如何把广告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轨迹中去。他发现在社区公寓楼等生活轨迹必经的点却没有广告媒体。于是,他们就在电梯里放了电梯海报,变成框架媒体;在写字楼电梯口装了楼宇电视,在大家等电梯的时候,播放广告;在卖场装电视、电影院片前安置广告。通过将消费者的生活、工作、购物、娱乐的轨迹点设计成广告投放点,分众传媒公司就形成了中国最大的生活圈媒体。

(二)对潜在问题的敏感性

发现一个高质量的潜在问题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重要一步。对商业问题的敏感性可以引发商业创造力。比如,随着近年空气污染在我国的日愈加重,IBM和微软看到了一个业务机会:空气质量预测市场。随着“认知计算”的进步,计算机程序能够不断提高自我建模能力,预测软件可以利用天气、交通、国土利用以及来自政府监测站的实时污染数据,甚至是社交媒体的发帖,提前预测未来十天的空气质量。IBM已经将产品推广到北京市环保局与30多家我国光伏发电公司。再如,Laptop Lane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发现一个衣着考究的经理人在机场寻找手提电脑的插座时,激发了他的问题思维:商务旅行者的人数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携带手提电脑,他们中许多人希望与同事和顾客不间断地保持联系。出差职员的旅途通信没有得到满足,这是一个有潜力的商业问题。于是他在机场推广舒适的、全方位服务的工作站,每一个地方设有4―12个办公室,面积为36―48平方英尺,墙高7英尺。场地租用费为前5分钟2美元,以后每增加1分钟38美分,提供复印、隔夜快递、会议室出租、传真和打印服务。

(三)抽象与本质思维

抽象与本质思维让人们从具象中摆脱出来,提取事物的根本特征,在创造的过程中,这可以提升思维的灵活性,从而更具创造力。抽象与本质思维让商业营销与广告紧扣消费者的需求本质。比如,露华浓是一家知名的化妆品公司,它的创始人查尔斯说:“在工厂里我们制造的是化妆品,在商店里我们出售的是希望。” 另一个例子是支付宝的诞生,马云意识到电商销售中买卖双方需要建立彼此信任的交易机制,在这种本质思维的启示下,支付宝作为第三方支付平台得以建立,极大推进了在线购物。

(四)联想组合思维

创造的过程是要素组合的过程,这需要在创造的过程中联想到不相关的要素并进行组合。联想组合是新产品创新的重要思维能力。例如,功能组合就是把不同物品的不同功能、不同用途组合到一个新的物品上,使之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按摩椅就是按摩功能和椅子功能的结合体,具有计算功能的闹钟也是一种新的组合,将智能手环UP和咕咚运动组合形成了健康医生。再比如材料组合,柠檬和红茶组合在一起,就开发出了柠檬茶;调酒师调制鸡尾酒采用的也是一种不同的成分组合。

(五)类比思维

大自然里蕴藏着许多知识,仔细观察并加以利用,可以创造出许多商业财富。比如,珍珠是由于某种异物进人了河蚌的胆囊后,在它的周围凝聚起许多胆囊分泌物而形成的一种胆结石。这一原理被人们巧加利用,在河蚌中人为放入异物进行人工育珠。相似的,天然牛黄是非常珍贵的药材,只能从屠宰场上碰巧获得,无法满足制药的需求。一家医药公司为了解决牛黄供应不足的问题,也运用比拟思维,把一些异物埋在牛的胆囊里,果然从牛的胆囊里取出了和天然牛黄完全相同的人工牛黄。

(六)原理迁移思维

知识不等同于创造力,如何使用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创新需要原理迁移思维,即将知识进行跨界使用的能力。一个典型的案例是视屏游戏中任天堂的Wii技术。这家公司利用来自汽车领域的防抱死系统和气囊弹出技术创造了游戏中的控制杆,将体感操作化为标准配备,让平台上的所有游戏都能使用指向定位及动作感应,使用者可以挥动、甩动、砍劈、突刺、回旋、射击等各种方式来使用方向盘、剑、枪等工具,这种其身临其境的交互体验让玩家爱不释手,赢得了市场的青睐。

(七)创新导向的元思维

元思维是指导个体思维倾向的思维,创新元思维是指不断要求自己求新求异的思维认知。在技术与市场的变动之下,建立创新元思维是持续赢得商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海尔集团。这家公司在发展壮大的30年中,已经经历了五次大变革。1984―1991年是海尔的名牌战略阶段。当时的冰箱供不求,但是张瑞敏为了提升质量求名牌,做出了“砸冰箱”的举动。1991―1998年是海尔的多元化战略阶段。海尔通过“吃休克鱼”的方式,通过兼并重组进入了洗衣机、电视机、空调等各类家电领域。同时,它打造了“日清管理法”。1998―2005年是海尔的国际化战略阶段,海尔转向“出国创牌”的战略,开始在美国、意大利建立或收购工厂。海尔还提出了“市场链”理论和“人人成为战略业务单元”的主张,让每个员工都成为一个盈利单位。2005―2012年是海尔的全球化战略阶段。海尔推行“人单合一双赢”管理模式,提倡“自主经营体”和“倒三角”的组织管理。从2012年底至今,海尔开始提出网络化管理战略,提出了在全球企业经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的新经营主张。张瑞敏身上的创新导向的元思维,使得海尔不停留在以往的成功中,而是不断地创新与变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与此对应的是,曾经是海尔榜样的索尼、松下等公司却由于无法很好满足用户需求,而遭受了长时间的巨额亏损。

三、相关建议

商业创新思维关系到商业的竞争力,提升商业行为的质量不仅需要掌握各类商业经营的理论和技能,需要经营知识与逻辑分析,同时它还是一个创新思维的过程,需要突破思维定势,对潜在问题有高度敏感性,懂得提取本质进行抽象思维,灵活联想与组合,巧用比拟思维,将不同领域的原理进行迁移使用,并持续不断地寻求创新。这七方面创新思维的提升,将会为商业创新做出有意义的贡献。本文在总结以上七项能力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

(一)总结各行业商业创新与创新思维的关系,提取关键的创新思维

当前,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技术层出不穷,大数据产业正在兴起,为商业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由于各个行业在研发设计、生产经营、销售推广上各有差异,按行业总结商业创新与创新思维的关系,提取不同行业中关键的创新思维,将有助于培育更多的商业创新。比如,现在的互联网思维,是指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是解构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销售和大规模传播,以个性化生产、口碑和快速响应来取胜。这是一种商业竞争模式的大改变。然而,人们在商业创新的过程中所依赖的创新思维的基础并没有改变,只是联想与组合思维、原理迁移思维在这个充满机会的时代里显得愈发重要。总结各行业的商业创新现象与创新思维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去繁就简,在各式各样的商业创新事例中捕获创新思维的根本。

(二)推广商业创新思维的训练

教育与心理领域的研究发现启示我们,商业创新思维也可以加以训练与推广,以提升大众的创新素质。本文认为,创新思维的训练要关注思维的习惯,经由思维的习惯提升思维的能力。思维训练应当不同于知识的学习,而是如何关注思维的走向与思考的过程,只有将七种创新思维内化为个体的思考习惯,才能在创新的过程中自觉开展创造性的思考。因此,需要通过持续的大量的商业思维练习,进行习惯培养。这项工作所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风格(罗斐,吴国宏,2004),思维风格是人们进行思考的偏好方式。因此,对于不同思维风格的人如何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将是一个有待深化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暴占光,华炜,张向葵,田录梅.发散思维训练对 62 名初一学生创造力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3):169-172.

[2] 陈湘纯,傅晓华.论创新思维的哲学内涵[J].科研管理,2003,24(1):10-14.

[3] 付俊英.论思维定势与创造性思维[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17(5):19-22.

[4] 葛操,白学军.训练方法对不同创造力水平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5(1):13-17.

[5] 胡卫平,林崇德,申继亮.英国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5).

[6] 鞠慧卿.三至五年级小学生感觉寻求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研究[J].校园心理,2005,13(2):87-90.

[7] 孔庆新,孔宪毅.试论创造性思维的定义、特点、分类、规律[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25(2):25-31.

[8] 库恩.对批评的答复[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58.

[9] 林崇德.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J].中国教育学刊,2000,(1):5-8.

[10] 刘春雷,王敏,张庆林.创造性思维的脑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1):106-111.

[11] 卢家楣.吉尔福特智能三维结构模型的新发展[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143-144.

[12] 沃建中,王福兴,林崇德,刘彩梅.不同学业成就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差异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29-35.

[13] 杨敏.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2,(7):44-45.

[14] 张丽华,白学军.创造性思维研究概述[J].教育科学,2006,(5):86-89.

[15] 张晓芒.创新思维训练[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16] 周明星.思维创新与创造创新[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17] 罗斐,吴国宏.斯腾伯格思维风格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2004,27(3):718-720.

Seven factors model of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its commercial application

LI Shang-zhi,WANG Can-ming

(High school section,Beijing Petroleum Institute Affiliated Middle School,Beijing 100083,China)

第8篇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教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改革;探讨性研究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和特点

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学习的两种基本方式,也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

接受性学习就是按照预定的教学内容、固定的教学方法由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地予以接受、理解和消化。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学校在实施教学中沿用这种旧模式和旧方法,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学习缺乏自主性和研究性,学习兴趣受到限制,创造性不能很好发挥。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常常缺乏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术,提出高效解决方案的能力,学生缺少实践的机会,动手能力不强。

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一种改革,是培养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新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师生双方以相互合作和交流的方式,共同完成提出问题、收集信息、选题和立题、设计研究方案、进行具体实施、总结研究成果、完成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生处于自主的主动地位,教师则处于辅助的指导地位。

计算机课程具有知识面广、技术更新快、可操作性强等特点,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常用平台和工具,提高学生在计算机上的操作动手能力,重点培养学生自主运用计算机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去解决各种复杂的实际问题。因此,计算机课程特别适宜于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结合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确定研究性学习实现的总体目标是以人为本、勇于探究、综合学用、自主创新、实践求真。展开来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让学生逐步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勇攀高峰的意志品质、克服困难的进取精神,同时更深入地理解科学知识对于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的意义和价值,树立报效国家、造福社会和服务民众的人身价值观,从思想上

树立认真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生真正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思维开阔、敢闯敢拼的精神,通过参与一些与计算机科研相关的学习活动,逐步培养勇于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真的心理倾向,产生自发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的积极欲望。学生可以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学习进程安排、考试及成绩管理、日常财务结算、班级人事管理等综合事务的计算力管理,分析业务需求,开发相关应用软件。

(三)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要从铺垫知识、方法指导、组织管理、疑难点拨、士气激励等诸多方面发挥导师的掌舵作用。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不仅要转变指导观念,更要讲究指导艺术和策略。教师要不断跟踪国际国内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为学生提供大量可供选择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导学生采用合理的技术方法和应用研发平台,帮助学生卓有成效地完成学习及探索过程。

(四)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持续激活自身原有的知识储备,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所需信息,设计高效可行的研究方案。通过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开发实验活动,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正调整,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研究成果。在研究性学习螺旋式前行的进程中,学生的综合运用计算机新技术与自主创新能力将显著提高,研究过程中进行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得以建立,师生的研究学习潜能得到深入挖掘,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和谐统一。

三、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设计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是开展好研究学习过程的前提和关键。如果课题内容选择得不恰当,不仅影响研究学习的进程,还有可能导致整个研究半途而废,甚至影响到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提高。计算机课程具有“研究性学习”课程所要求的整体性、开放性、实践性、应用性等特征,最适合采用研究性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分析计算机各门专业课程的特点,结合课程的安排与进度,对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进行精心策划,对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进行反复斟酌,确保研究课题的可行性和创新性。

(一)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要与文献资料的利用和计算机科研项目的开展相结合,尽可能选定既采用最新计算机软硬件理论与技术,又能解决社会发展生产实践中现实问题的好课题。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提出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总体方案,并灵活运用所积累的计算机开发方法和工具,通过实验获得研究成果。

在讲授《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时,可以让学生选择“学生考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题目。“学生考务管理系统”包括考生报名管理、考生成绩管理、系统维护等子模块,分别由不同的学生负责设计研究。前台开发工具可以选择 VC或VB,数据库平台选用SQL Server 2000。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系统功能确定、系统结构图设计、数据库设计、各模块应用程序窗体设计等工作。在进行总体设计时,启发学生思考“学生考务管理系统”的系统架构应采用C/S(客户端/服务器)体系结构或B/S(浏览器/服务器)体系结构,两者的异同之处;每种体系结构应选用的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前台应用程序最新开发工具。在数据库设计时,让学生了解当前计算机软件开发公司的程序设计员常用的几种计算机辅助设计CASE工具,学习流行技术,积累开发经验。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基于软件工程的思想,运用所学的数据库应用技术、VC或VB程序设计方法,解决与考务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针对不同学生在知识积累、学习方法和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具体条件,结合学校的专业优势和教育资源现状,教师应当帮助学生自主选择恰当可行的研究课题,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成效。

对于数学基础扎实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选择与计算机理论研究相关的课题。例如,“基于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系统研究”涉及人工智能、模式识别、数字图像处理、程序设计方法等多学科知识,并且可以在VC或MATLAB等平台上进行研发,要求参与该课题研究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数学功底和编程能力。

硬件设计、调试能力强的学生则可以选择开发小型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和实用的电子产品,如“采样频率可编程的数据采集系统”“声―光报警器”“智能门禁系统”“无接触智能水电读取系统”等设计课题。

(三)对于涉及多个学科的综合性课题,按照不同的学科组建研究小组来实现各个模块的研究学习工作。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各自问题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后承担大型课题研究和项目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高速公路收费站汽车视频监控及收费系统设计”是一个涉及光、机、电、通信和计算机等多学科的综合性课题,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开发,必须有多个研究小组分工协作,才能较好地完成该课题的研究性学习任务。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每个研究小组除独立完成各个子模块的设计工作,还必须考虑各子系统综合的需求。

总之,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是十分必要,也是切实可行的。只要明确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认真分析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确定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内容,针对提出的问题设计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创新的实践过程,一定能取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萧菲,修义.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管理.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

[2]卿定文.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2007,(1).

[3]黄伟、谢利民.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辩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

[4]贺先志.研究式学习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