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30 16:06: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

第1篇

关键词:网络学习;学习效率;对策

中图分类号:G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10018202

基金项目:南华大学2013年网络教育资源建设项目(2013)

作者简介:肖国华(1969-),女,硕士,南华大学医学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

1大学生网络学习现状

1.1网络娱乐事物干扰学习

有调查[2]显示,大学生网络学习主要存在3个问题:一是互联网中网络娱乐事物干扰学习,其中认为网络学习气氛好的只占33%,并且受娱乐事物影响的人数比例为93%。网络娱乐以其丰富的娱乐资源、多彩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传播方式吸引着大学生。很多大学生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在进行网络学习的时候,一条娱乐新闻跳出来就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接着浏览其他娱乐新闻,就忘记了学习的目的。二是网络资源杂乱,学习效率极低。其中认为学习效率高的只占33%,主要原因是网上信息过杂,垃圾信息充斥网络等等,使得网络学习效率较低。再就是数据库检索方法不普及。

1.2校园网使用率低

有近四分之一的学生没有利用校园网进行过任何学习,有15%的学生几乎没有使用过图书馆网页。虽然校园网数据库的资源比较丰富,但数据库和电子书库等资源没有被合理利用。

1.3学习主动性差

大学生在网络中学习的主动性差,不愿为优质学习资源付费和交流,共享意识差。只有一半的学生用10%~30%的上网时间来学习,愿意为网络学习资源付费的只占四分之一。

1.4部分大学生网络成瘾

通过调研和访谈发现,大学生在网络运用中,有部分学生常常发生上网沉迷现象。其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饮食失调、精神力不足、反应迟钝等。大学生成瘾的原因主要有自身原因和外部原因两方面。自身原因主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表现为孤独、社交缺陷、自我意识为主和自控力不行;外部原因主要是家庭原因、学校的原因和社会因素等等。而网瘾大学生多以上网娱乐为主,对小组活动不积极,作业则敷衍了事,断网或被教师控制时会抱怨不已等[3]。

2网络学习资源利用问题

学生通过查找网络学习资源,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和进度来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研究显示大学生网络学习资源的利用存在着很多问题。

2.1网络学习资源利用率低

调查显示经常使用网络学习资源的学生只占25%左右,偶尔使用的占多数,而且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电子资源的利用率差异较大。其中学生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多数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少数则是自己主动查找。

2.2各种网络学习资源利用频率不高

对于学校的数字图书馆,少数学生经常使用,一半的学生很少甚至没有用过。对于网络课程和校园网,经常使用的学生仅仅只有四分之一。

大部分学生认为网络学习资源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或很有帮助,这说明了现代大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大多数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在网络学习中,对学习内容感到厌倦或者自己感到没兴趣时,70%的学生选择了暂停学习,从而导致网络学习效率不高[4],另外大学生信息素养有待提高[5]。

3大学生网络学习能力培养

由于网络环境的特殊性,网络学习能力与传统的理论学习能力相比更加复杂,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也呈现多样性特点。大学生首先要熟练掌握运用计算机、驾驭网络、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才能在网络平台的支撑下完成学习活动;其次,网络学习主要是一种自我学习的方式,学习者需要很强的能动性和自主意识性,这对个体学习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另外网络学习虽然是个体行为,但绝不是独立学习,这需要在网络学习者之间共享学习;最后,学习者需要将所学知识经过消化吸收后,去解决新的问题,培养这种素质和能力是检验网络学习的效果和质量最重要的指标[6]。

网络方式下的学习,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模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学校教育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转变;从课堂集体讲授为主向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探究学习和协作学习转变;从传授既定内容为主向学生主动开拓应用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转变[7]。

4提高大学生网络学习的有效途径

4.1激发大学生网络学习动机

首先必须转变学习观念,形成良好的网络学习意识。学习动机的高低与取得的成就成正比;其次就是培养大学生网络学习的自学能力和交互意识,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将学生有机组织在一起进行学习。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这将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最后培养大学生在网络学习中的正确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是保证网络学习效果的重点[8]。

4.2提高学生网络学习的自主性

有学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育的核心[9],更有美国学者认为网络自主学习是21世纪学习的核心能力[10]。提高学生网络学习的自主性,就要增强学生自身自觉性;学校要重视网络学习所需的设施及资源。第一,学生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如电子教案、学校图书馆的随书光盘等等。教育科研网精品课程资源都是免费共享,网络课程类一般是文本和课堂视频讲授相结合形式,是对课程教材最好的补充,视频教程是对上课有疑难问题和缺课同学的有力支持;第二,建设丰富的教学资源,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要从多方面精心设计和开发学生的学习资源平台,还可以给出课程相关连接点和关键词,让学生用网络去主动搜索和收集资源;第三,学生要熟练掌握网络学习的技能和工具,如网络浏览和搜索方面的、网络交流与讨论方面的、个人知识管理和信息聚合方面的技能和工具;第四,建立师生互动平台,通过一定的交流平台,如网络精品课程、QQ、电子邮件等来进行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学生只有在精神上获得满足,才能激发自我学习的热情;第五,设置问题情景、事实启发式教学,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把问题有机地隐藏在情景中,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第六,设立恰当的目标,实施项目教学,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根据学习难度把学习任务分成不同的学习层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天要完成的任务[11]。

4.3以活动理论为指导寻找有效途径

活动理论认为,游戏、学习和工作是学前期、学龄期和成人期占主导地位的三种活动形式,而这三种活动中都蕴含着学习因素[12]。活动理论指导下的网络自主学习既有网络环境下的个别化学习,也有网络合作、探究学习等。首先,要让学生主动承担学习责任,努力提高网络自主学习的层次。只有学生以高度的责任心来对待自己的学习,不断优化自己的学习行为,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成效;其次,教师应因势利导,帮助学生优化网络自主学习行为,以信息检索和问题解决为突破口,帮助学生优化网络自主学习行为;最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遇到的问题具体对待,逐步缩小在网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差距[13]。

参考文献:

[1]周志毅. 网络学习的本质[J].中国远程教育, 2005(9):3436.

[2]石晓岩. 大学生网络学习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新东方, 2011(5):7376.

[3]卢文倩, 侯云吉. 网络学习中网瘾大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J].软件导刊, 2011(11):197199.

[4]志波, 鄢来均, 曾艳.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度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34):167168.

[5]李春艳, 崔海涛. 大学生网络学习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J].办公自动化, 2012(10):3435.

[6]刘斌. 大学生网络学习能力的构成及培养策略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4):5758.

[7]沈晓梅. 网络学习方式下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J].文教资料, 2009(28):183185.

[8]邓哲. 提高大学生网络学习时效性的途径[J].商情,2012(47):151.

[9]BOEKAERTS M.Selfregulated learning:a new concept embraced by researchers, policy makers, educators, teachers, and students[J].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1997,7(2):161186.

[10]WOLTERS C A.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the 21 st century competencies[Z].2010.

[11]吴秋慧. 浅谈大学生网络学习现状及提高其网络学习自主性的措施[J].中国电子商务, 2012(18):87.

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支教活动;责任感教育

社会责任感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高校通过多渠道做出各种积极有意义的尝试,整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及互联网不良信息的广泛渗透,在“95后”大学生中出现只关心个人私事,集体观念淡薄,重视自我发展需求,对社会及国家不关注,社会责任感不强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利用互联网新兴技术,结合“95后”大学生的发展心理和网络行为习惯,搭建基于“互联网+”支教活动实践平台,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实效,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互联网+”义务支教活动与“95”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

“互联网+”就是指“互联网+各传统行业”,其核心内涵是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平台,将目前基于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社会各领域进行有效融合,创造出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互联网+”的d起,不仅给工业、金融、电子商务带来了发展,也给大学生义务支教活动带来了新机遇。“互联网+”支教活动是指大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通过在支教地点安置电脑、投影及语音设备,依托网络在线教育系统对偏远地区儿童开展非面授形式的网络实时教学活动[1]。

长久以来,大学生奔赴偏远地区开展义务支教的传统支教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师资匮乏的现状,为支教地的教育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受到了当地社会和学校的广泛赞誉。随着支教活动的深入开展,传统支教活动也陆续体现出一些不足,如支教活动只能在假期开展,支教时间和教学内容的延续性较低,不能常态开展;也存在着支教成本高、支教安全性低、团队建设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依托互联网技术,大学生开展网上支教活动开创了大学生义务支教的新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传统支教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网络支教采用远程教学的模式,克服了时空的局限,可随时开展授课活动,很好地解决了距离和交通等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制度化和组织化安排,形成相对完整的教学循环,实现支教活动的常态化,进而提升支教活动的实效。支教活动开展依靠互联网,双方在当地即可通过远程传输实现支教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支教成本,同时大学生志愿者和支教地学生在人身安全、生活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保障。

根据官方数据统计显示,截止到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已高达6.88亿,其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5.2%[2]。据调查分析,大部分学生上网使用的是网络聊天、游戏等娱乐功能,进行学习行为的占比较低。同时对于“95后”的大学生,他们处于社会快速发展前进的特殊时期,其思想、心理、行为等各方面表现出与以往学生所不同的特征,主要展现出热衷新鲜事物、学习接受能力较强,个人主义浓厚,加之网络已深深扎根于“95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部分学生长期沉迷网络游戏、网络社交,现实交流互动能力较弱。针对当下“95后”的网络行为特征,在学生中开展网络支教活动,通过这种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方式,积极拓展了大学生实践平台,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同时也提升了网上引导的有效性,减少学生过度依赖网络娱乐的现状。通过网络支教活动,让互联网与大学生成长成才进行深度融合。

二、“互联网+”支教活动契合了大学生责任感教育内涵

大学生责任感是一种道德情感,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现了大学生个体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同时也体现出大学生内在精神价值和外部行为规范的有机结合[3]。“互联网+”支教活动不同于简单的公益活动,它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建设,对于大学生主体,社会责任感不仅是停留在认识层面,而是把责任情感落实到社会实践活动中[4]。因此有效的开展网络支教活动,促使大学生产生自我成长需要被满足同时被社会广泛认同的感受,进而产生更加积极的义务支教情感态度。大学生开展支教活动,不仅能够弘扬积极的社会风尚,同时还能满足个人成长需求和社会发展进步需求,具有更深层次的实践意义,这一点就基于网络支教的内涵建设。

“互联网+”支教活动有助于夯实大学生责任感认识。责任认识是责任感的前提,是大学生个体对自己承担的具体社会责任的认识,主要包括应该承担什么样的义务,承担这些义务的原因与现实价值[5]。基于实践认识论,通过大学生义务支教的形式,可以让大学生了解国家偏远地区教育的真实情况,面对偏远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当地社会生活的迫切需求与深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建立有效推动关系。在进行网络支教活动的同时,大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到支教责任的重要性,这使得大学生在以后求学、工作的过程中能够主动保持对农村教育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关注,更加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懂得大学生对于社会所需要承担的责任。

“互联网+”支教活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责任感情感。责任情感是责任感的基础,是大学生个体对自己的履行责任情况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绪体验与愿望,它根植于个体的内心道德坚守和对利益的现实需要[6]。大学生在网络支教情境中所受到的情感感染与激发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有直接的促进作用。通过与支教地学生、老师深入相处的过程中,发现贫困落后地方学生的生活困难、求学历程辛、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知识和外面世界的渴望等客观现状后,更加激发了大学生助人情感,更加唤醒“95后”大学生冷漠的心理。支教大学生与受教学生不断的进行感情交流互动,这个过程可以有效加深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支教大学生在得到当地老师和学生的认可与鼓励后,进一步激发了责任情感,进而树立理想信念和增强服务社会的使命感。

“互联网+”义务支教活动有助于塑造大学生责任感意志。责任意志是责任感的关键,是大学生个体从思想认识到现实实践这一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责任行为。通过网络支教的形式,使得大学生了解到偏远地区受教育程度低,学生学习成绩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相对城市教育严重滞后,甚至普通话普及的都不够,这就需要大学生富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不畏惧困难,积极与支教学校的老师沟通,认真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不厌其烦反复教导学生。定期与支教学校学生交流,与支教团队成员交流,探讨教学内容,制定有针对性的网络教学方案,这个过程,也使大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形成良性互动,支教团队成员彼此帮扶,彼此鼓励,从而促进大学生坚定责任感意志。

“互联网+”支教活动有助于改造大学生责任感行为。责任行为是责任感的实践体现,是大学生个体履行责任和义务的具体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大学生在开展网络授课期间,需要做大量统筹协调的具体工作,如招募志愿者,前期培训、观摩学习、网络试讲、教学内容制定、与扶持学校联系协商、对外宣传、教学效果的评估等实践活动。通过进行现实活动的开展,大学生主动把自身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得到满足。大学生网络支教活动使大学生主体和社会客体之间产生良性互动,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个体提升和发展的需求得到实现;同时,在大学生网络支教活动的促进下,当地的人文生态、教育水平等均得到提升,实现了社会的进步,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所做的贡献对当地带来的实质性回报,进而更加激发参与社会实践的志向。

三、“互联网+”支教活动拓宽了大学生责任感教育有效实现路径

社实践是培养大学生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大学生通过热衷的互联网络开展公益活动,迎合了大学生网络行为习惯,促进大学生知情意行的相互转化。将互联网与传统支教活动进行深度融合,创新了义务支教模式,因此对于日常化运作的网络支教活动,应根据其运作内容和自身开展的特点进行规范培训和管理,搭建完善技术支撑平台和配套适当的激励机制,在保障网络支教活动顺利开展基础上,要兼顾满足大学生自我发展和社会责任教育共赢的心理诉求,进而充分发挥大学生网络支教活动在责任感教育中潜移默化的作用。

加强技能训练,为支教活动提供后续保障。与传统支教活动不同,网络支教主要依靠互联网的手段进行在线教育。这种全新的支教模式吸引“95后”大学生高度参与,同时对大学生网络素养就有一定的能力要求,因此需要对支教大学生进行严格把关。很多大学生可能因为一时兴起才参与网络支教活动,但毕竟网络支教是一项教书育人的重大公益活动,要求大学生既要拥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要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通过严格规范人员的筛选,在保证支教成员较好素质基础上,提供相应的专业技能培训,以提高大学生志愿者在网络教学中所需要的能力,尽量避免出现教学经验不足、基础知识不扎实影响教学效果的现象。考虑到受支教地多是地处偏远贫困地区,当地学生会存在自卑、自尊心强的心理,为了提升网络支教科学性,避免授课过程中出现言论不当现象,应对支教的大学生给予专业的心理知识培训,开展心理学相关讲座[7]。

完善激励机制,为大学生支教活动提供持续动力。大学生开展网上义务支教活动,对于偏远山区的基础教育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虽然支教活动在大学生群体之间是自愿并主动参与的,但由于网络支教需要授课前期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准备,同时也要消耗一定的物力和财力,若不能构建配套激励制度,大学生在长期志愿服务过程中可能会渐渐消磨自己的支教激情,无法全身心投入网络支教活动,影响支教效果。因此,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把大学生个人成长与支教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对大学生付出给与充分认可,是确保支教活动常态有效开展的必要条件。规范志愿者服务时长考核机制,将志愿服务与评奖评优进行有机融合,对于支教过程中涌现出的典型个人,进行奖励和广泛宣传,通过多举措来激发大学生的热情,促使大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

优化团队建设,提升大学生支教团队执行力。目前,在校大学生所建立的各种支教团队,多是以社团的名义存在,学校在此活动过程中主要是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的。而且,由于支教组织的换届周期短,使得在管理过程中,出现支教活动“无头无尾”的现象,从而产生团队成员流动性大的问题。为了保证支教团队的稳定性和专业化程度,在招募志愿者过程中,通过筛选一批能吃苦耐劳、热衷公益事业、责任心强、有团队合作精神的同学,来加强支教团队建设。对于团队建设,应进一步加强交流,通过开展学生参与度高的活动,来增强成员之间的有效互动,使团队成员在活动中相互帮助相互学习,进而提高支教团队的凝聚力,形成网络支教公益社团特有的良好文化氛围。通过加强团队文化建设,增强团队成员的归属感,保持团队人员构成的稳定性,保障支教活动的高质量开展。

加大宣传力度,弘扬社会正能量。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加大对网络支教活动的宣传,为支教活动的顺利开展招募优秀的支教老师和争取良好的社会资源。通过校园宣讲、支教分享会、微视频、支教现场图展览、新媒体平台等途径,第一时间将网络支教活动的进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果向周边高校学生进行展示,提升网络支教公益事业的知名度,扩大宣传范围,让没有支教经历的学生了解网络支教活动,充分认识到网络支教活动的现实意义,进而主动加入到网络支教团队中来。同时将网络支教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和感人事迹进行广泛宣传报道,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积极宣传正面典型,树立前沿的公益理念,营造积极的志愿服务氛围,弘扬社会正能量。

开展实地调研,提升网络支教的实效。利用周末及节假日的时间,组织支教团成员前往网络支教学校开展实地调研工作。了解当地学校学生受教育程度、生活情况、社会需求、家庭组成情况以及其他方面的兴趣爱好,便于在前期制定教学大纲时开设有针对性的网络课程。同时,考虑到网络授课的先进教学模式,应提前针对支教地学生开展网络课堂讲解、互动及演练,防止该教学模式不能被支教地学生接受,造成教学效果不佳。在实地调研时,积极与当地教育部门对接,争取当地教育资源,为网络授课提供良好的教学设备。网络支教大学生需要频繁的与支教地区的学校进行线下沟通,通过切身实地的感受支教学校的情况,与当地老师面对面交流学生具体学习状况,及时反馈支教效果,与支教学校的儿童开展面对面的互动活动,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和情感,进而提升网络授课的互动。通过实地调研,与支教地负责人建立畅通有效的联系机制,建立网络教学反馈机制,从常态开展网络支教的角度出发,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总结教学经验,从而实现完善优化教学内容,形成高质量的网络课程。

依托互联网开展网络支教活动,创新了大学生义务支教的形式,拓展了支教活动的内涵,促使支教活动能够常态化、常效化开展。在大学生高度使用和依赖网络的今天,将互联网与传统支教活动结合,顺应了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和需求,同时促使大学生从繁杂的互联网中认识到依托网络可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网络支教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重要实践平台,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培养社会责任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网络支教活动,积极的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同时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认知转化为具体实践行为,促使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事业中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培养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卢宁. 网络教育背景下的新型义务支教模式探究[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8):123-125.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1-22)[2016-06-25].?

[3]w琼,王学风,张吉玉.广东省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及教育对策[J].青年探索,2010(1):89-92.

[4]陈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8):46-49.

[5]毕丽娜,李忠华.志愿者活动在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中的作用[J].人民论坛,2014(1):169-171.

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网络安全;安全教育;高校安全

一、我国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现状

目前,对于高校网络安全管理工作,教育部和各个高校都出台了相关的意见与政策,通过效果反馈来看,高校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确实具有一定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对于高校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仍暴露了很多问题。网络借贷诈骗、“徐玉玉电信诈骗案“等各种各样发生在高校的网络安全案例依旧层出不穷,我国高校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现状依旧不容乐观。

(一)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淡薄

高校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同时由于摆脱了高考的巨大压力,远离家长的管束,对互联网上的新鲜事物都想要去探索,加之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正在形成的阶段,个人对于来自外界信息的鉴别能力有待加强,容易被网络上不实的、有害的信息所影响。很多人在网络这个巨大的诱惑面前,失去自我控制能力,迷失自我,从而造成高校学生走岔路,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身心都受到伤害。

(二)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根据相关规定,高等学校学生的安全教育及管理强调要以预防为主,做好教育、管理和处理工作。但在现实中,高校的网络安全教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高校相关责任人未能及时应对网络安全隐患,对已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判断的不够严谨,没有掌握网络安全教育的主动权。这种做法不利于高校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

(三)网络安全教育模式传统且单一

传统的网络安全教育模式是通过书本教材展示、以授课的形式教给学生。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仅仅将有关网络安全相关的理论传授给学生,并没有使他们直观的感受到实际生活中网络存在的不安全隐患,难以产生更深入了解网络安全的兴趣。同时由于对此种类型的授课成果不做强烈要求,未引起学生对网络安全的足够重视。进入新媒体时代,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他们的需求,需要进一步改进网络安全教育模式。

(四)专业化的网络安全教育师资缺失

当前,高校普及网络安全教育知识,多是由负责信息技术课程和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等公共选修课的老师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人员进行授课,而专业化的网络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处于缺失的状态。缺少网络安全教育专业技术素养,相关网络安全教育知识没有得到更新,因而会直接影响网络安全教育开展的效果。

二、国外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经验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网络安全格局,世界各国针对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提出相关措施。这些对于完善我国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增强网络安全战略意识

欧盟及其成员国非常重视高等院校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已经将其提升至国家教育的高度。《欧盟网络安全战略——开放安全的网络空间》将“组织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竞赛,鼓励大学生提出网络与信息安全解决方案”作为提升欧盟整体网络安全意识的重要内容。澳大利亚为了更好的普及网络安全战略,专门设立了“国家网络安全意识周”,同时,澳大利亚高校在政府的号召宣传下,将网络安全单元课程纳入到日常教学中,开展了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多方力量合作,协同创新发展

在新西兰,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社会企业等第三方组织进行合作,共同推动网络教育的发展。政府部门在总揽全局的同时,兼顾好各方利益,同时要对网络安全教育的实施进程进行监管;高等院校维护着网络安全教育的阵地,采用多样化的模式安排好网络安全教育课程,对学校的网络安全相关制度及时加以补充与完善;社会企业等第三方参与者通过提供资金,支持着安全技术的研发,从而为全方位的高校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提供了物质方面的可能性。通过多方力量的合作,更进一步促进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发展。

(三)开发网络安全教育新模式

澳大利亚政府为保障网络安全,专门研制了“网络安全帮助按钮”系统。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这个系统获得相关的网络安全问题信息及有效帮助。通过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的广泛推广,将网络安全教育进一步进行普及。该网络安全系统目前已成为澳大利亚高校学生交流或报告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要线上阵地。新西兰在进一步加强对教育课堂投入的同时,积极开拓多样化的学习载体,选择多种形式和渠道普及网络安全教育。让学生更有兴趣、更弹性化地充分参与到网络安全教育中来。

(四)培养专业化网络安全教育人才

在欧盟及其成员国家的高等院校中,教师必须通过专业化的网络通信安全技术知识培训并持有特定的教师资格证才能够从事校园网络管理工作:在希腊,教育部会组织高校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法国则采取的是一种层级制的网络安全教育,即专家首先对该学校校长进行培训后,再由校长对学校各层级教师进行进一步讲解,最终各层级教师再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安排相关的课程。

三、科学地构建中国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体系

通过吸收西方发达国家有关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经验,结合当代我国高校实际情况,更科学地构建我国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体系。

(一)培养高校学生的网络安全预防意识

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在授课时应结合实际情况补充最新的网络安全犯罪案例,传授实用的防范网络诈骗等不良行为的措施,让其在生动的授课中提高对网络的警惕性,同时在校园内,可通过设置宣传栏和条幅来科普增强网络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提高了,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也会增强,也更能在网络世界里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网民。

(二)推动政企协作,推进协同创新

应当在发挥学校主体作用的同时,加强多元主体的合作与支持。政府应在调研的基础上,颁布相关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企业通过设立网络安全方面的科研基金,研制最新技术,与高校共建网络安全实验室;高校应进一步将网络安全管理规范化,将理论课程与课外实践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在高校网络安全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强政府、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才能进一步促进网络安全技术的改进、网络安全教育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以及网络安全教育体系的更新与升级。

(三)创新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模式

高校在传统课程教育的基础上,应创新网络安全教育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在线下,高校可以通过组织讲座和竞赛等形式,提高学生对网络安全问题的关注度;在线上,学校可以通过开发相关应用,以擂台赛答题并有奖励等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到网络安全教育的普及中来。

(四)提高师资水平,培育专业化人才

授课教师的水平将会直接决定网络安全的教育水平。高校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培育专业化的网络安全教育教师。通过聘请网络安全教育领域的专家及相关人才到高校任教,同时,在吸收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及相关措施的基础上,选派相关领域的教师进行出国培训与交流经验,也鼓励国外与国内高校展开网络安全教育方面的合作,欢迎国外教师亲临或远程指导国内网络安全教育课程,从而能够更专业地为我国大力开展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4篇

研究方法上基本都是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的方法相结合,主要运用实证调研、文献资料查阅和对比研究等方法,辅以观察法、访谈法等获取数据和信息,对传媒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进行深刻的归纳和分析,并进行论证和反思。调查对象为郑州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和河南艺术职业学院三所高校的新闻传媒类专业的300名在校生,这三所学校的办学规模和特色皆有不同,充分体现的调查样本的广泛性。学生从大一至大四,专业涉及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汉语言文学、播音主持、网络与新媒体等。调查问卷发放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5份。

通过调查统计、查阅资料以及观察和走访相关学生后发现,当前,传媒专业的大学生在理解和使用媒介时暴露出种种问题:

一、对网络媒介缺乏理性的认识

受众没有意识到媒介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深刻的影响,他们缺乏对网络媒介足够的理性认识,以及政府对信息实施控制缺乏认同感。现在的受众有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只要网络上爆出相关信息大部分网民就会跟帖,但是会出现“沉默的螺旋”现象,一般受众都会跟着主流意见走,而忽视了所报道事件背后的意义,这样会导致事件的真实情况永远不得报道。另外,一部分受众缺乏对媒介的道德规范的正确认知,对媒介传播的不良信息由很差的抵抗力。比如“兽兽门”事件,很多受众都在知道这样的不雅照片不应该在网上肆意流传,自己更不应该去下载观看,但实际情况是很多都偷偷下载这些不雅照片,这就说明受众虽然在理论上知道某些事不应该做,但自身却缺乏自制力。

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缺乏理论指导和系统训练,往往建立在日常媒介接触的个人感性认知和经验判断的基础上,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媒介参与意识较弱,对自身在媒介环境中的能动性认识不足,欠缺独立思考、分析、创造信息的积极性,批判性思维与有效话语权的行使还有待加强。

二、利用网络来发展自己的意识和能力较弱

部分受众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最常登录的网站类别是娱乐类、新闻时事类、招聘求职类和专业知识类,娱乐是目前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上网目的,大学生认为“上网不能直接促进专业学习,但能增强综合素质”,可见大多数大学生还不能有效利用网络促进自身发展。江苏省教育部门的调查显示,上网的大学生中,只有15%是为了学习,其他40%是上网聊天,25%是上网玩游戏等。许多学生在使用媒介时更多的是把网络当成娱乐消遣的工具,如QQ聊天、看电影、BBS论坛等。对大学生网络消费过程的另一个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上述推断。在问到“通常你上网时是否有明确目的计划”时,41.7%的人表示“有目的,但常常会中途去看别的内容”,33.8%的人“有明确目的,但完成后会去看别的内容”,还有19%的人没有目的,只是边在网上漫游边找感兴趣的内容,仅有5.2%的人“有非常明确目的,完成后就下线了”。

调查显示,对社交媒体中感兴趣的人依次为,明星占53%;朋友47占22%,名人占16%;网络大V占6%。在社交媒体选择的互粉好友依次为,选择同学占71%;选择熟悉的人占23%;选择明星占4%;选择请求“加我为好友”的任何人占2%。

三、媒介素养教育没有形成规范

在目前的状况下,教育部门对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重视不够,教育目的不明确、内容部系统、形式单一化。高校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仅限于表面,虽然有校内网,但主要是丰富知识、了解信息,学校缺乏系统地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设置,对学生缺乏明确的指导方针和教学计划。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由专门的老师进行教学,提高广大学生正确使用媒介的能力,并且能够坚决抵制不良信息。调查中50%的人不知道媒介素养的概念和含义,21.2%的人对媒介素养不太清楚。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知比例也与上述数据相近。对于“你从哪里获得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的内容”,多数人选择弃权,这显示多数人没有经过系统和专业的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

对当今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应该包括的方面,选择比例高低排列依次是媒介选择能力、、媒介法律意识、媒介环境交往能力、媒介批判意识、媒介心理素质、媒介道德伦理观、,同时,弃权的比例逐项增加,从28%逐渐增加到59%。从选项排名上看,大学生的认识比较合理,但弃权的人数较多也说明有一部分人十分对媒介素养迷茫。对当今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程度的认识,只有3%的人选择不严重,2%的人选择不缺失,这说明大多数学生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

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有无必要以实施课程教育的形式进入大学校园,只有2%的人选择没必要。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教育应该以哪种形式出现,大家的认识比较多样化,但过半数者认为应当作为选修课。对媒介素养教育是否有必要列入国家的教育体制,只有5.8%人选择没必要。对于当今时代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多数人认为非常重要或重要。

虽然目前学校少有安排专门的媒介素养课程,但从入学第一学年开始,新闻传媒专业每学期都会开设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评论、新闻道德法规等专业必修课程,在这些课堂上,教师会剖析新闻案例,会用基本的理论指导学生实践,零零散散地介绍和传播了媒介素养的基本知识。获得的资料值得深思,媒介素养教育应当引起学校和社会的重视。

四、缺乏网络创新能力

网络创新管理是指受众有效利用网络技术及其丰富的网络知识,通过自身努力进行创造革新以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综合。表现在学习、工作上,就是受众是否能够利用和选择对自己有用的网络信息,加以创造利用,从而转化成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是一种个体主动得媒介消费能力,是网络素养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如今受众虽然比较普遍的接触了电脑,但对网络资源的总结和归纳,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自我的加工和创造尚显缺乏,可见受众在利用网络信息进行学科学习研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回答社交媒体上发表文字和图片的问题时,选择会说自己看到的事实并评论占22%;选择只讲述看到的事实占52%;选择只转发别人的文字和观点占24%;选择对别人讲述的事进行评论只占2%。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即时通讯 日常生活

一.调研概况

进入新世纪后,有专家预测影响未来生活的10大数字技术产品,即时通讯工具排在首位。的确,腾讯QQ、MSN、飞信、微信、阿里巴巴等即时通讯工具(Instant Message Tool)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获取信息、对外沟通的多媒体平台,它便捷、有效、省钱的特性受到人们的青睐。新生代的大学生是使用即时通讯的庞大群体,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和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即时通讯已经日益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并产生深远影响。

我们希望通过此次研究,引起更多人对大学生使用即时通讯的关注,为即时通讯的发展和使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学生信息意识、正确合理使用即时通讯工具。我们主要采用调查问卷法收集数据并查阅资料,以北京市朝阳区大学生为对象,在对外经贸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9所学校采用随机抽样 (non—simple random sampling)的方式发放600份调查问卷,对大学生使用即时通讯工具的现状和因此产生的影响进行初步调查。其中有效答卷564份,有效率达94%,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238名男生,占总人数的42.2%,有326名女生,占总人数的57.8%,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分别为143人(25.35%),155人(27.48%),105人(8.62%),161人(8.55%)。

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对问卷数据进行交叉统计选取重点内容,并结合文献材料,研究即时通讯对大学生的影响,说明结论。

二.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现状。

即时通讯(Instant Message ,IM)是一种通过多终端的通讯技术打造的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的综合型通讯平台。据Analysis Internet数据统计,2004年国内有即时通讯用户7000万人,2005年达到9300万人,2006年增长到1.32亿人,2008 年有1.7 亿人,2010 年达到2 亿。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即时通讯用户规模达4.45亿较2011年底增长7.2%,使用者以18—24岁的年轻人为最,由此可见大学生在此时代背景下不可忽视的作用。

根据iResearch艾瑞咨询推出的网民连续用户行为研究系统iUserTracker最新数据显示,自1999年2月推出以来,到2012年6月,腾讯QQ日均覆盖人数1.9亿人,网民使用率达69.5%,稳居行业榜首;阿里旺旺、飞信紧随其后。

我们对朝阳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使用即时通讯工具的类别及使用年限进行比较,发现使用即时通讯工具的年限集中在3-5年和5年以上两个范围,使用年限在3年以下的人数较少。在各使用年限的范围中,男女生的工具选择并无太大差异,使用最多的工具分别为腾讯QQ、飞信和微博。

三.持续使用即时通讯工具的需求与满足分析

近年来,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者趋向年轻化,大学生作为使用者中的一大群体为何会选择并且持续使用这一信息传播工具呢?

(一)从传播学角度来看。

20世纪60、70年代中,在美国传播学的受众研究中,出现了以传播者为中心向受众者为中心的转化。美国社会学家E·卡茨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提出主动传播者(active communicator)的理论,他指出人们接触媒介的目的是满足自身需要,并且依据使用效果对该媒介进行修正和评价。华人传播学者祝建华先生提出权衡需求的概念指出,当人们发觉生活中的某项需求无法得到已有工具的满足、并且认为新的工具能够满足其需求时,他们会采纳并持续使用这种工具,而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人们对使用即时通讯的需求膨胀,这种持续使用现象也可以解释了。

(二) 通讯文化的日渐形成。

近年来,绚丽的网络图片,有趣的表情符号及幽默的网络语言逐渐风行,人们利用即时通讯工具关注社会热点、点评社会现实,通过转播、评论等形式起到了引领舆论风向的作用,并逐渐成为一种新兴文化形式。这种可以自由发表观点并且可以得到广泛关注的媒介,使人们得到被他人关注的满足感,这也促使人们更加频繁的关注和使用即时通讯工具。

(三)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目前,即时通讯工具功能大多趋同,人们对于即时通讯使用的心理满足重于功能性满足。以聊天和游戏为例,即时信息打破了以往地缘和人缘的限制。人们可以通过留言或语音随时随地的聊天,互不相识的人不用面对面的交往就可以通过信息网络扩大人际交往范围。对于沉溺游戏的人来说,现实生活中的挫败感可以通过众多游戏内容进行发泄,通过游戏奖赏和升级获得成就感。

(四)社会技术的发展以及群体效应。

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和传播,与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联系密切,技术的支持和社会的进步是即时通讯兴起的重要前提。当社会认可并接受了这种通讯技术时,人们会大量使用这种工具,通过向周围人推荐产生群体效应,人们根据自身的偏好选择通讯方式,这种选择也会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而更新。

四.即时通讯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正面激励作用

经过对人们选择和持续使用即时通讯工具的分析,我们了解了推动大学生使用即时通讯的影响因素,那么对于这样高频率、高依赖的使用会给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带来哪些正面激励作用呢?我们从社会行为和心理影响两大方面进行分析。

(一)社会行为方面。

第一,即时通讯的使用是对身体实践行为的解放,超越了时间和空间限制。“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句古语是对当代社会的一个真实写照,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及各种通讯工具获取所需信息,逐渐替代了传统的“实践出真知”的模式。这种获得信息的新途径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降低了对人实践经历的要求。

第二,即时通讯减少了外出的活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时间和精力。网购、团购是一个很好例子,大学生越来越偏向淘宝、凡客等网站,减少去实体店亲自体验试穿的活动,单纯凭视觉判断购买商品。通过团购这种方式了解和订购需要的服务和商品,降低了外出搜寻的成本,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二)心理活动方面。

第一,释放自我,排解社会压力。在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可以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发表或倾诉,不用担心受到周围人的当面攻击和嘲笑,这种隐蔽性吸引了大批使用者。社会压力的增加,使许多面临心理问题却不敢在现实生活中寻求帮助的学生,利用网络心理咨询站和在线心理医师寻求帮助,或者与陌生网友倾诉,排解心理不适。

第二,满足大学生平等、自由的心理需要。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身份和地位的差别,现实生活的约束,让许多人无法适应,这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感到压抑,所以常通过发表虚拟信息寻求言论和心理上的自由和支持,这种交流满足了大学生寻求平等和自由的需求。

第三,促使大学生思维的活跃和创新。即时通讯是反映社会现实的活跃平台,像“躲猫猫”、“蒜你狠”等词语既有幽默感,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此的态度,引起思考。大学生是参与讨论和反思的活跃的群体之一,在这样综合的平台上,以信息技术制作富有创意的视频图画、以犀利语言表达情感看法,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中,避免被边缘化。关于即时通讯对大学生积极影响的统计如表1所示。

五.即时通讯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负面影响

除了以上正面作用,大学生过度沉迷和依赖即时通讯的现象,也令人担忧,的确,在看到即时通讯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后也要分析其负面作用,总结如下。

(一)过度沉溺虚拟交往,现实人际关系冷漠。

技术的发展偏向于虚拟化和器械化,大学生处理现实人际关系的挫败,促使他们向虚拟人际网络寻求安慰。同一宿舍、班级的人来自不同的省市,有着不同的背景和风俗习惯,难免会有摩擦,处理不好常常造成矛盾升级,即时通讯交往的虚拟化弱化了这样的冲突,但是过度依赖虚拟人际关系会导致现实人际关系的冷漠,对大学生融入现实人际生活中不利。

(二)即时通讯约束性弱,道德观念淡薄。

即时通讯的虚拟性、匿名性使得道德约束力降低,法律的不完整使这一现象很难完全遏制。如果行为者主观上放松了道德自律和自我约束,就会出现言论攻击、传播不良信息等有违社会道德的行为。大学生虽然受到高等教育,但由于思想观念还未最终定型,易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尤其是偏激言论和不良信息等因素对个人思想观念产生不利影响。

(三)聊天、游戏占用大量时间,造成心理空虚,荒废学习。

大学生的聊天对象集中在朋友和陌生人,很多交谈内容缺乏价值,长时间的抱怨、倾诉、闲聊占用大量学习时间,不利于注意力集中和情绪的控制,甚至形成一种强迫心理,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大学生活弹性较强,时间的安排要靠自律,为游戏而逃课挂科的话题并不新鲜,但却无法完全避免,不知断送多少学子的前途。

(四)当代媒体对负面新闻的宣传极易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打开新闻网页,社会和娱乐等负面新闻充斥眼球,这种负面信息经过媒体宣传的扩大作用,易引起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扭曲和偏见,大学生由于处于幼稚与成熟的转型期,思想和行为有时未免感性,若是缺乏正知正见,易出现危害社会的现象。

(五)网络黑客、病毒的传播以及私人信息的泄露,产生危害。

即时通讯工具的发展也便利网络黑客利用病毒等方式窃取私人信息,给生活带来困扰。大学生虽然即将步入社会,但是依旧缺乏社会经验和自我保护意识,有时受各式信息的迷惑,给不法分子的违法行为提供机会。关于即时通讯带来的消极影响简单统计如表2所示。

综上所述,即时通讯的双面影响不是绝对的,合理引导和使用即时通讯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对此,整理总结三点建议。

六.正确引导和使用即时通讯工具的建议

(一)建立相对完善的法律规范体系和监督机制。

通过立法程序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使即时通讯的使用有法可依。如美国已经通过了“信息净化法”及“隐私权保护法”等。我国于1996年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暂行规定》,并于2005年的《刑法》中增加对计算机犯罪的惩罚规定,但目前对于约束即时通讯言论和信息规范性的法律法规并未明确制定和实行,尤其对于使用主体权利与义务的规定还有欠缺。在完善立法的同时,提升网络警察以及其他监督管理体系,保障即时通讯工具使用的合理性、合法性。

(二)加强传统道德文化教育,提升个人素养。

学校和社会加强学生的道德文化教育,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使学生自身形成较为完善的道德自律意识,能够在各种信息文化的冲击下保持清醒认识,而不是随波逐流受错误思想左右。在使用即时通讯工具的过程中,查阅和宣扬积极的内容,坚守道德底线,杜绝不良信息的接收和传播,自我规范、自我控制。

(三)加大社会关注和心理辅导的力度。

许多大学生沉溺于即时通讯是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的心理不适,因此在虚拟通讯中寻求安慰,社会应加大对此的关注和投入,使得中国心理教育和辅导体系化发展,引导学生和整个社会正确认识心理辅导的必要性,而不是恐惧和排斥,通过有效的心理疏导工作,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问题,合理使用即时通讯,使即时通讯工具发挥应有的正向作用。

[参考文献]

[1] 肖乃涛.大学生网络即时通讯工具使用现状的初步调研[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5月第24卷(5)

[2] 龚焕焕.即时通讯对人的自由的影响.改革与开放[J].2012年第14期

[3] 施 嵘.即时通讯工具的负面影响.青年记者[J].2009年第11期

[4] 王森.即时通讯工具对人际关系的影响[D].硕士学位论文.保存地: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5月

[5] 施 嵘.即时通讯工具的负面影响.青年记者[J].2009年第11期

[6] 林 燕,陈玉民,邓少柳.网络传播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N].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8月第25卷(4)

[7]王森.即时通讯工具对人际关系的影响[D].硕士学位论文.保存地: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5月

该项目获北京联合大学校级金融实验班学生课外科技立项资助。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5-150-2

1 研究背景

近几年来,随着全国高校的增加,大学生人数的急剧上升,毕业生群体逐步扩大,毕业就业人数呈现出一个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些现实存在的事实则充分反映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尴尬局面。那么如何在这样一个大形势下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哪,针对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难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就业创业政策,鼓励和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解决就业难题。因而“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成为了时代的标志,同时明确大学生的创业现状以及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创业观念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1]。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不仅对国家经济作出了贡献,更重要的是它解决了大学生自身的就业问题,在这种环境下,相信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定会将目光投向自主创业。当然,创业必然会有困难,而正是这些困难成功阻碍大学生创业前进的步伐。本文以花样人生鲜花美食这一大学生创业项目在西安市场的开况,来反映大学师创业面临的一些问题及其研究对策。

2 大学生创业现状

当代环境下,国家给大学生创造的就业机会远远超过以往,而作为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创业目的也有了很大的不同。有调研研究表明,71.4%的在校大学生之所以创业,是为实现个人理想,50.8%的是为丰富人生阅历,32.5%是因为就业不理想,28.5%是受周围环境影响,而选择迫于经济压力的仅有25.5%。创业成了大学生摆脱就业难题的一大途径,在创业过程中,大学生极大地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同时也更加成熟地面对创业问题,乐观对待创业,尤其是在就业压力大且严峻的情况下,有更多的人选择了为自己,开始进行创业。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各种条件不断完善的前提下,大学生创业机会将变为现实。虽然说大学生接受的教育水平较高,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较强,但相比之下,由于缺少实践经验,和资本积累。也往往更容易导致创业失败,导致成功率较低。从中看来大学生创业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

3 关于花样人生鲜花美食创业

3.1 创业项目介绍

花样人生鲜花美食屋是一家利用网店、微信公众平台、实体店等多种渠道销售鲜花类食品(包含鲜花原浆、鲜花酱、鲜花含片,鲜花饼、花茶、鲜花精片,鲜花果冻布丁等),主要以追求美容、保健的青年人,尤其是高校学生和20―35岁的职业女性为目标顾客,满足人们时尚、美容、健康的需要,凭借文化营销让鲜花类食品深入人心,利用低成本的网络方式,以及薄利多销的定价模式,首先在西安高校市场,其次扩展至整个西安市场进行鲜花类食品销售和服务的公司。

3.2 创业问题分析

3.2.1 缺乏实战经验,创业能力不足

创业能力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社交沟通能力、风险承受能力、创新求变能力等,具有很强的综合性[2]。在鲜花美食的创业过程中,由于我们大学生平时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走入社会的经历,在创业实践等方面缺少实战,缺乏对创业能力的培养,所以自身关于创业方面的能力不足。在项目实施计划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解决面临的一些问题,对项目计划中的存在问题没有好的思路解决方案。

3.2.2 创业信心不足,意志不坚定

由于此项目是我们第一次接触大学生创业,所以对创业比较陌生,也比较胆怯,没有对创业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因而会导致我们对该项目产生抵触心理,创业信心不强,意志不坚定等情况的发生。在项目进行中,在面临的各种问题之下,由于没有经历,以及专业人士的指导,人员开始出现烦躁,出现信心缺失的现象。从而自身意志开始消沉,创业积极性开始下降,使得项目的进行面临较大的困难。

3.2.3 创业素质较低,行动力不强

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创业人员不仅要具备较高的创业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对创业的热情,在创业中主动发现创业的各种问题,并且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花样人生鲜花美食的项目进行中,由于人员自身所具备的创业素质不高,所以在创业过程中,没有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从而人员行动力和自觉意识不强。

3.2.4 系统化创业教育缺失

虽然国家社会明白了大学生创业的现实意义,高校也明白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学校对于大学生创业方面的教育力度还不够,还是有所缺乏,很多大学并没有开设类似创业教育的专门课程,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3]。因此我们在面对鲜花食品这一创业下,没有一个系统化的深刻认识,同时没有充足的实战经验的支撑,所以在面临各种创业的问题时,不知道如何下手,通过什么途径解决公司成立的问题等。

3.3 创业对策分析

3.3.1 加强实地锻炼,提高创业技能

实践过后才能得出好的结论,创业同样也是。不断地进行创业实践能使大学生在创业中积累创业经验,更可以提高他们自身的创业技能,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积极参加创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创业比赛。更要参加社团组织的活动。创业实习、兼职实习、求职体验、市场和社会调查活动等来接触社会,并进一步了解市场,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4]。再者,我们还可以和其他的创业伙伴进行交流沟通,从而培养自身的创业能力,增加创业技能等。

3.3.2 注重素质培养,磨练自身意志

大学生如果要成功的进行创业,走上好的创业道路,就必须按照一个合格创业者来要求自己,加强自身创业素质的培养,培养自己的能力,锻炼自己的胆识,努力克服自身缺点。同时更要树立自信、自强、自主、自立的意识。通过不断的实践,一步步培B和磨炼自己的意志,培养独立的人格,最终能够选择自己的道路,选择自己规划的未来。

3.3.3 加大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其创业知识

大学生现在拥有的创业知识主要来自于学校教育。院校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是针对创业学生所展开的系统的创业。他们通过加大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教育,能够让大学生在毕业走向社会后,更好地实现创业梦想,解决自身就业压力等问题。根据大学生创业的一些困难,我国在教育体制上应该对高等教育开展大力宣传,转变学生就业观念,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创业的意义。另外转变我国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创业训练,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4 总结

大学生创业是一个非常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创业者需要很高的创业素养。在此次学校开展的大学生创业项目中,通过对鲜花食品公司的创建,以及创业计划的实施,了解到了创业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同时也针对这些问题,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制订了一些可实施方案。最终解决困难,使项目能够正常顺利的实施。大学生在校期间选择创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将来自身发展来说,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经验准备,也奠定了一定的创业基础。同时,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提高了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更好的解决了大学生毕业人数剧增,就业困难这一难题。所以为国家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支持大学生创业,并且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要给予全力的资金支持。再者要努力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促使其更好地进行出创业[5]。高校则可以多开展创业活动,增加创业课程的开创,培养大学生更多的创业知识,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正确成功创业。

参 考 文 献

[1] 刘万永,蒋韩薇.大学生创业走向任性[J].中国青年报,科技信息,2000(11):27.

[2] 刘宏波.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创业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9(8):56+59.

[3] 胡敏,陈立俊.基于swot分析的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创业对策研究[J].2008(3).

第7篇

[关键词]药学职业道德教育;方法;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3-0120-02

“用药如用刑,刑不可误,误即于人命,用药亦然,一误便隔生死。”这是出自宋代药物学家寇宗]所作《本草衍义》中的话,它深刻又简单地告诉我们,未来从事的药学行业是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特殊领域,是应该以十万分责任心、良心、仁慈心去认真对待的事业。[1]然而,作为一名培养药学学生的教育工作者,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却发现了一些问题,通过反思及实践,在这里谈谈自己的一点感想。

一、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一)学生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他人、集体意识缺失,我行我素

在近10年的药学专业教学过程中,笔者能深切体会到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他们都期盼未来成为一名优秀的药学行业从业者。然而,要成为一名被行业认可的从业者,不仅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最基本的做人的品行和修养。

遗憾的是,笔者发现相当部分学生自我意识太浓,自私、任性,心中缺少他人和集体,爱我行我素,甚至不够尊重师长,这种现象在低年级学生中越发表现突出。形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和我们社会大环境有关,但是,当影响到学生的职业发展和行业健康时,这就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缺少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及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和教育

药学从业者是一批特殊的人群,未来将从事包括药品研发、生产、包装、储运、销售、使用、监督等工作,是否能以病人为中心,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快速的优质药品,取决于我们培养的药学工作者是否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修养。然而,目前,更多的专业教师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对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上,在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修养上的培养和教育还很不足。比如,在批改学生的作业和论文时,常发现一个问题,即虽然实验结果正确,但学生对完成的实验数据不愿花时间多推敲、多思考,作风不够严谨踏实,常心浮气躁,急于求成。这样,由小见大,在未来的工作中,如果也是草率了事,完成即可,那么药品的质量、安全性又如何保证呢?

二、加强药学专业学生的品行修养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加强对药学专业学生品行修养及职业道德教育,是学生未来就业、择业及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

每年学生就业期间,通过对就业市场的调研及对用人单位的回访,我发现,在本科阶段,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素养的要求并不太高,反而,更加看重毕业生的思想品行、从业态度、团队意识及个人悟性。用人单位多认为,态度和品行更加突出和重要,专业水平不足可以在未来的工作中弥补、重塑,但如果发现求职者好高骛远、我行我素,对团队不够忠诚可靠,不能服从安排,那么这样的求职者是会被一票否决的。

(二)加强对药学专业学生品行修养及职业道德教育,是药学行业的健康发展的需要

不用多说,近几年发生的如“毒胶囊事件”、“齐二药事件”、“疫苗事件”等多起药品事件提醒我们,药学行业从业者如果以一己之私,弄虚作假,或者马虎大意,,都会给患者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这将严重影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这是关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

三、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加强提高药学学生品行修养及职业道德教育

(一)将对学生的品行修养及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去

笔者主要从事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讲授,在讲到倍半萜类成分时,可结合我国药学科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为人类治疗疟疾做出的卓越贡献,通过这一典型事例,既讲述我们一般如何从中草药中发现先导化合物最终实现新药的开发,又可以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教育学生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勤奋刻苦,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在讲述生物碱类成分时,可以讲述麻黄碱的功效和应用及其与冰毒的特殊关系,既让学生学习到了麻黄碱的专业知识,又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药品行业生产、销售、监管无小事,从本科阶段便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在讲到曼陀罗、乌头、马钱子等有毒中药时,既介绍了其中的有效成分或毒性成分,向学生强调药物使用中的注意和禁忌,同时也让学生们深刻意识到临床用药人命关天一般的重要性,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平时的专业教育中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他们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

(二)在实验、实训及毕业设计环节,培养学生科学、踏实、严谨的治学态度

实验教学是本科培养的重要环节,学生们通过实践学习,对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消化、提高,同时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实训及毕业设计培养中,通过对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多次重复实验过程,多次采集实验数据,务必做到实验结果经得起推敲检验,着力培养学生科学、踏实、严谨的治学态度。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科创杯项目,这样可以在专业实验室系统的完成一项科学研究,结合笔者自己的科研项目,让学生不断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与老师长期的合作学习,逐渐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务实求真、锲而不舍的工作作风。

(三)聘请优秀的校外药学行业从业者,开设讲座,了解行业需求,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

通过聘请优秀的校外药学行业从业者到学校为学生们开设讲座,讲述药品行业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一些事件,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动向及行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和需求,让他们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加强对自身品行及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和完善。同时,我们还应该走出去,利用学生认知实习和生产实习的机会,让学生们更多地接触药品行业包括储存、生产、销售、监管、研发等各个环节的优秀工作者,在他的工作岗位身临其境地深切感受行业对他们的要求,从而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四)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校园文化是学院特色的鲜明标志,反映了学院师生对学院、对专业的情感认同,加强具有药学特色的学院文化内涵建设,能增强学院师生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新力。

将校园建设、环境设施赋予药学生命和感彩,通过张贴药学家名人名句条幅,开设药用植物园,建设学院药学成就展览馆、国际和中国学研究发展现状展览等方式,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实践的场所,又让学生时常都能感受到药学的魅力,将人文建设与自然建设有机结合,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始终贯穿独具特色的药学校园文化,传承悬壶济世、精业济群的奉献精神,倡导严谨务实、积极向上的工作作风,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药学气息,精深的医药文化,独特的药学气质,使学生心中形成一种不懈追求、勇攀高峰的学术理想,一种恪守职责、履行职责的行为准则,一种诚信、守信、慈悲、仁爱的药德品质。

(五)以校园社团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在日常教学以外,笔者还担任药学、制药专业学生的专业导师,常利用平时教学的间隙,为学生社团做顾问。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让学生感受药学学科特色与魅力,可以开展一些具有药学专业特色的知识竞赛、文艺活动,把药学职业道德教育思想融入活动中。为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学院每年会举办专业技能大赛,比赛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笔试,主要考查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另一部分为实验操作,主要考查学生实际操作、实验数据处理、实验综合设计等能力。这一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药学职业道德教育无形中转变了形式,不再是说教与灌输。到一年一度的毕业季中,学院会组织低年级的学生参加获得优秀毕业论文的毕业生的论文答辩会,以榜样的力量教育学生们,培养踏实肯干、科学严谨的作风。

(六)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举办药学服务进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在社区开展药学知识视频展播、药品知识竞答、常用药品安全使用知识宣传、营养保健知识普及等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中亲身体会到学有所用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在深入社区服务群众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仁爱同情心,树立扶贫救困、救死扶伤的责任意识。因此,在药学学生培养过程中,社会实践是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也有助于学校进行药学职业道德教育。

[ 参 考 文 献 ]

[1] 程卯生主编.医药伦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