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范例教学的基本特征

范例教学的基本特征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30 16:06:5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范例教学的基本特征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范例教学的基本特征

第1篇

这其中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得到解放,仍然停留在包揽一切的思维层面。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增加了选修课,正是对这一观念的纠偏。

课程设置基本定位。新课程体系下的选修课程,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强调学生的多元发展,同时它还为教师在操作过程中的自主性的发挥创造了有利条件。

《外国小说欣赏》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引导学生阅读外国小说,传授学生关于小说的一些基本知识,让学生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外国小说史的大致轮廓以及关于外国小说的一些创作理论,在阅读、领悟的基础上提升审美水平和知识水平。

正如主编曹文轩所说:“这是一种语文教科书,而不是一般的小说选本。”作为教科书,它异于一般读物的根本特征,正在于它的内容具备一种引领、凝聚和激发学生学习和老师授业的必要的高度和难度。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理论”。既然作家作品显露出来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而隐藏的内容需要读者自行解读,那么我们的教学也应为学生提供一个自行个性解读的交流平台。具体到选修小说课程教学中就是,高明的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一起挖掘出来的应该是文学作品本身要传达出来的内容,把课堂变成开放型结构,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我认为可以采用如下策略。

一、找准教学切入点,激发学生阅读期待视野

课堂教学中,往往有一个导入,把学生朝预定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上引。而《外国小说欣赏》中的作品大部分取自名家名篇,如果把作者的生平、流派、创作风格、写作背景等作为导入部分或作品阅读前的必设环节,客观上能让学生更顺畅地理解作品,却限制了阅读思路,阅读意义被同质化。这是一种浅层次的阅读指导。选修课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鼓励学生在没有任何知识点的介绍或者背景讲解的情况下进入课文,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以及第一印象,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视野。

教师要研究文本,善于把握对理解文本内涵有重要作用的、有“爆发力”的知识点,并将其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内涵。如在讲解体现海明威“冰山理论”的作品《桥边的老人》时,可以把“老人最后的结局如何”作为教学突破口,让学生在这个引而不发的续写中关注文本背景、人物形象、主题内涵等多个角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尝试逐步地深入理解文本。因此找准一个切入点,能够激发学生阅读期待视野。

二、注重个人体验,提升学生创造能力

小说阅读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学生要与文本双向甚至多维流动,进行丰富的解读、增补、创造和创新。学生再创造的能力体现为对文本中作者有意或无意中留下的“水面下的冰山部分”的解读和再创造。

小说中诸如词语句子、情节、人物描写以及主题意蕴等都有可能藏有“冰山”。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文本中存在的“冰山”的能力。其次,课堂中还要把补充“冰山”作为体验重点,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如讲解《清兵卫与葫芦》时,可紧抓文中清兵卫钟爱的葫芦被没收或砸碎后的两处神情描写“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指导学生改写成心理描写,体验人物心情,补充文本中的“冰山”。这个补充环节作为一个重要的体验环节,可以深化学生对于青少年天赋被扼杀的残酷性的理解。

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存在的“冰山”,寻找并补充文本中存在的“冰山”,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阅读行为、尊重学生的创造性、还原文学阅读的体验式价值的体现。

我们还可以结合课文后的“思考与实践”完成相关的写作训练,这也是让学生动笔进行创造性解读的一条有效途径。这些都是学生个人体验的参与。

三、探究“不确定性”,引导挖掘作品内涵多元解读

“任何解读都是误解”,这是正常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作品内涵积极进行多元解读。

如在讲解《丹柯》时,在对主题的挖掘中,学生可能体验到英雄的悲剧命运、面对困境时人的尊严、困境与人的心理力量的关系等多元意义,这些意蕴都是成立的,课堂中切忌唯“标准答案”是瞻;再如讲授《沙之书》时,在理解沙之书的象征意义时,无止境的欲望、无穷大的世界、琐碎繁杂的生活、强大的异己力量、神秘的未知世界、不知其数的金钱、无法挽留的时间、变化无常的命运、浩瀚无穷的知识、让人身心俱疲的爱情等等,这些学生个人体验的理解使文本的“不确定性”的意义得到最大化的实现,应该尊重和鼓励。

当然,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在充分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中,也不可盲目建构,必须受文本本身的制约,否则就会造成与文本完全无关的过度“挖掘”或完全背离文本的误读了。这就需要老师进行必要的“干预”,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中来。

四、突出主线、范例地位,抓住解读重心

《外国小说欣赏》将每个单元分为四个板块:阅读、话题、思考与实践、链接。“定位于欣赏,比较恰当”教科书前言如此表述。教学只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要求教师突出主线、范例的地位,才能抓住解读重心。

话题为主线。全书八个单元有“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八个话题,每个单元所选择的小说文本都比较典型地说明了所对应的话题。如在谈“主题”时,明确提出“小说忌讳主题鲜明,主题鲜明对于小说很难说是一个优点”。具体到课文,《丹柯》可教的基本内容有:小说的主题;主题形成的途径和主题的实现效果;小说主题与内容的关系;不同艺术手法对主题呈现的意义;小说主题的选择、开掘以及主题观的演变;探究小说主题的途径和方法。如果教学中能抓住“主题”这个话题,教师对于《丹柯》主题的概括,还可以再丰富一些,如歌颂为理想献身、面对困难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勇于实践的态度等。

文本为范例。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课文无外乎是一个例子。”同样以《丹柯》为例,如果能够在单元教学中不离开“主题”去教其他,或者说即使要淡化其他,又或者说其他内容的教学是为了实现“主题”这个话题的教学,譬如也教小说的情节(族群的困境),也教人物(丹柯的反常之处),但都必须把目标定位为探究小说主题。

作为“话题”教学的范例,老师不是要将《丹柯》文本肢解,而是要在教学中抓住话题的核心。编者的基本意图就是要将代表作品来阐释话题中的“主题”。文本是体现话题的最好的例子。

第2篇

一、精心备课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支撑点

备课是教师取得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之所在。备课不是抄抄教案,以应付学校检查,而是为了上好每一节课,备课就要从两个方面着手:(1)备教材。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其次,目标定位要全面。总之,一节数学课,不管你是用传统的眼光,还是用新的教学理念去评价,有没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没有达到教学目标,都是衡量一节课成功不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2)备学生。学生之间的认知水平不一样,接受程度也各不一样,本节课应教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教,这些都是教师备课时要考虑的问题,教师要让每个学生上了这节课后,至少知道这节课是学了数学的哪些知识。教师不必一味地追求难度、深度、广度,这样容易使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来,使他们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到那时再补救就来不及了。所以,备学生是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精讲精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立足点

“精讲”讲什么?我认为有“四讲”:(1)讲重点。教学重点要讲清讲透,非重点内容可以略讲,学生通过预习可以理解、掌握的问题可以不讲;(2)讲难点。难点,指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或超过学生知识水平的内容。(3)讲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4)讲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所谓“精练”,是指练习要少而精,教师向学生提供的练习,要有目的性、层次性、递进性、探究性、典型性和综合性,使学生在“精练”中提升学习的效果。比如,学习了“一次函数的大致图象由k、b的符号确定”之后可选的题目:函数y=3x-4的图象不经过第___象限,这是一道典型的函数问题,通过分析、研究,学生可以对这一类问题的基本特征和解题规律的理解达到一定的程度。首先,学生可以想到:k=3>0,b=-4

“精讲精练”的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脱离题海,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思想空间,并使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性。

三、精批精改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点

作业批改能及时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映教学面临的症结,是对学生作业情况的审查和评价,也是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检查和评价。教师通过作业批改获得反馈信息,诊断课堂教学效果,了解学生情况,适时地调控对作业布置中的“量”和“度”方面的问题,随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教学工作打好基础。因此,作业批改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如何做到精批精改呢?

1.随堂批改作业

新课后,简单的作业可当堂完成,采用集体讨论答案,当堂集中统一批改。

2.小组批改作业

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安排成前后两桌,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每次上课前5分钟由教师提供参考答案,小组内互相批改,并把批改的情况向教师或信息小组汇报典型范例及错题情况。

3.教师抽查和面批

教师对小组批改后的作业要进行抽查,了解作业和批改的情况,对作业中存在的明显问题要复批或面批。

4.信息小组及时做好信息交流

由科代表和几名学生组成信息小组,其主要任务是:(1)汇集班上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题进行“会诊”,分析错误原因,提出正确答案供学生参阅。(2)收集作业中做题方法新颖巧妙、思路简捷、一题多解等典型范例,及时向全班进行交流。(3)每一单元教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信息小组总结正、反两种典型,向全班同学作交流。以达到消除错误,开阔眼界,巩固知识,掌握方法的目的。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负担又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大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3篇

关键词 小学 作文 阅读 导学模式

* * *

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目标导学体系研究”的总设计,使单元课堂教学模式学科化,课型化,我们设计的 “小学阅读导学”和“作文导学”两个亚模式,经过41名教师的一年多验证,证明该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 .概括性。该模式提练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抓住了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作文”两个重点。2. 操作性。提出了教师的行动步骤,使教学活动开展有理有据。3.整体性。要求教师按照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把握年级特征,以单元和课时目标为依据教,不肢解课文,不搞串讲分析。4.针对性。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 普遍存在的三个问题提出来的:一是课堂教学存在着较大的主观随意性;二是教学活动缺乏科学有序的管理常 规;三是教学优劣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教师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5.优效性。该模式从德育、学习能力、 认知三个领域规定了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任务和目的,体现了小学 语文的工具性和思想性特征;模式还运用了目标导学理论,在操作程序上汇聚了众多成功的教学活动方式,养 眼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其具有优效性。

一、对目标导学体系研究中教学模式的认识

目标导学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一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引导绝大多数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以达到既 定目标的一种教学基本范型。

(一)理论依据

小学目标导学体系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以及我国目标教学的丰富实践和理论探讨,现 代认知心理学之认知理论的建构学说,元认知理论。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形成了认知、德育和学习能力一体化的教学目标体系。

(三)操作程序

1.单元教学操作程序是:设定单元目标课时按标导学形成性测验矫正补救单元达标测验。

2.课堂教学操作程序是:准备示导议练诊断评补。

(四)操作策略

教师在该模式中是目标的提供者和学生达标的组织者。教师安排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分解各个单元的知 识点,并用目标去准确界定它。教师按标施教,以标导学。

二、关于小学阅读教学目标导学模式的构建

(一)小学阅读教学的特点

1.小学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三个方面的因素,即发展认识,发展语 言,发展思维。语文知识的基本特征具有教化功能和情感性,进行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 学科的工具性是区别于其它学科的一个显著特征,让学生感知、理解、鉴赏、积累、运用语言是阅读教学的基 本内容;就阅读教学来说,学生是凭借语言和文字思考的,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主要心理成分就是思维,所以 发展思维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

2.阅读教学是一个整体,词、句、段、篇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构成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思想性。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根据目标进行整体训练。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小学阅读教学,要通过词、句、段、篇的教学和朗读,默读,复述,背诵的训练,使学生 掌握常用的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学习作 者是怎样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表答思想的;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较熟练地默读课文,能背诵 和复述指定的课文;能读懂少年儿童阅读的书报。

2.德育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 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 文字。

3.能力目标。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

(三)操作程序

1.初读准备。初读全文,感知全文,了解全文大意;深入学习每个段落时要初读,承上启下。从而在认 识上有所准备,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

2.精读示导。确定重点词、句、段作例子,进行导读;教师通过指导,诱导、引导、辅导,释疑解难, 把握作者思路。

3.情境议练。以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议练;根据课文的特点,通过图画,生活,实物,声象,语言 再现情境,引导学生听、说、议、练。

4.回讲诊断。学完每个段落后,可回讲重点词、句和段,诊断掌握情况,及时矫正;学会全文后可根据 板书提示,问题脉络,图画情境进行回讲,诊断掌握情况,及矫正。

5.归纳评补。一般是每个知识点学习之后有小结,归纳,并视其掌握情况进行评补和补做;重点是在精 读示导之后,情境议练之后,回讲诊断之后,一方面归纳梳理知识点,一方面要归纳总结存在的问题,从而再 次补救。

(四)操作策略

一般地说,可以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要从整体着眼,进行词、句、段的教学。 要注意各个部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整篇课文有比较完整,深刻的理解。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认识逐 渐深入的过程。

(五)运用示例

课例:人教社九义教材第七册《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

执教:德阳市中区八角井镇小学教师黄沐洁,女,20岁。

本单元教学目标:通过对《捞铁牛》、《蝙蝠和雷达》、《新型玻璃》、《一项科技活动》的阅读,要在 理解词句,读懂自然段,练习给课文分类的基础上,学习归纳段落大意,以便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同时受到 爱科学、学科学、立志为祖国现代化作贡献的教育。

本课时教学目标:德育——使学生懂得人类可以从研究其它生物中得到启示,激发他们观察生活的兴趣, 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教育他们爱科学,学科学。学能——练习归纳段落大意来理解课文的能力。认知— —①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②“启示”是什么意思?③用一句话说一说1、2自然段主要讲了 什么?(以问题促读促议)。然后精读3—6自然段,并创设情境议练:①填表并说一说:科学家为了揭开蝙 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实验,都是怎样做的?试验证明了什么?②“反复”一词表现了科学家怎样的品 质?③看灯片说一说: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飞行的?④练习P105第3题,互评矫正。(精读示导, 精境议练)。继续学习第7自然段,根据图法和板书说一说:①飞机和雷达的联系;②练习P105第2题, 互评矫正。(情境议练)。最后总结全文:①出示1,2,3—6,7自然段的大意,并根据这个意思分段; ②归纳概括段意的方法和全文的主要内容;③用“启示”“摹仿”“发明”3个词语,举例说一说人类仿来的 例子。(归纳评补)

三、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目标导学模式的构建

(一)小学作文教学的特点

1.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答 出来。

2.小学作文教学既是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又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 物的能力的集合训练。

3.学生在作文训练过程中,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加深,改造和系统化,并能进一步猎取自然和社会知识; 在情绪体验中,可以陶冶审美感情,激发求知欲,发展个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逐步做到①有具体内容。②有真情实感。③有中心。④有条理。⑤有重点。⑥展开想象。 ⑦注意选词用语。⑧写完后要修改。

2.能力目标:逐步培养①观察、思维、表答密切结合的能力。②能从课文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 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

3.德育目标:要表答自己真实的感受,不说假话,思想健康,别人看了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三)操作程序

1.观察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作有关人、事、景物的观察,准备作文的素村。

2.范例示导。结合单元的读写重点和本次作文要求,分析一两篇范文,引导学生揣摸作者的写法,迁移 到本次作文中来。

3.口头议练。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引导学生口述片断、梗概,思路,脉络,也可以口述若干细节,可以 口述开头,结尾,过渡部分,也可以口述全文。

4.试作诊断。在观察,范例示导和获得其他同学口述信息的基础上试评,进行自我诊断。

5.修改评补。经过试作之后,引导学生自改,互改,有针对性地集体评改,修正,适当重作,然后誊正 。

(四)操作策略

指导学生作文从内容入手;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鼓励学生多练笔。

(五)应用示例

课题:人教社九义教材第七册《围绕一个意思写好一个片断》,两课时。

执教:东方电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子弟小学教师周建华,男,24岁。

第4篇

1.树立教材范例观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但不是唯一的依据。我们应该把教材看做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它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因此,我们应该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记住"话题"本身,而是通过"话题"这一中介进行交流,获得发展。例如,在进行《原子的构成》这一课题的教学中,教师如果按照教材的呈现形式,按部就班地向学生介绍原子的结构,显然极为单调,有的学生可能会昏昏欲睡。2009年浙江省化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杭州四中的李甲虎老师在执教《原子的构成》这一课题时,将人类认识原子的过程介绍给学生,引领学生重走原子结构的发现之旅。其教学过程如下:教师首先将人类认识原子的过程介绍给学生,从德谟克里特的朴素原子学说,到道尔顿的近代原子学说,到汤姆逊发现电子、想象建立起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从而揭开了原子的神秘面纱,再到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最终确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引导学生站在科学家或研究者的角度,思考或评价科学家的实验结果。尤其对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中"极为不可思议的"实验现象只有极少数的α粒子反弹回来这一现象提出质疑,进行深入的思考,最后启发学生得出原子核质量大、体积小、带正电等基本特征。李老师这样做,既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化学史教育,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质疑精神和科学态度,使学生自我完成了知识的建构。

2.课堂语言形象生动、活泼、有趣

教师的课堂语言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教学心理环境,而心理环境又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活动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活动只有在师生之间和谐相容、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活泼、有趣的语言,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产生心理相容和情感交流,使师生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学生能充分接受教师的观点,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且学到的知识也能铭记于心。

此外教师应增强语言表现力,讲课生动形象,绘声绘色、深入浅出,配以手势、眼神、肢体语言动作等,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如:在讲解环境保护一节内容时,首先我给同学们朗诵了美国作家卡逊的小说《寂静的春天》选段,"一个漂亮而布满生气的美国中部小城,以其鸟类丰富多彩而闻名,当侯鸟蜂拥而至的季节,人们会长途跋涉来这里观光。一天随着一批带有杀虫剂的居民的到来,很快发生了许多不祥变化。神秘的疾病袭击成群的小鸟、牛羊也病倒和死亡;孩子在玩耍时忽然倒下,几小时后已经死去。能看几只战栗的小鸟,也已不能翱翔。道路的两旁只有焦黄枯萎的植物,小溪也失去生命,因为水里已经没有鱼类。人们从梦中醒来,再也听不到鸟儿的歌唱,原野、森林、沼泽都一片寂静,一切声音都没有了,只有可怕的寂静……"。通过这一段的朗读,唤醒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自觉地学习相关地环境保护知识。这样创设情景,一节课同学们地精力始终保持高度集中,一心想学到相关知识去防止此类悲剧地发生或者怎样拯救那些发生悲剧的地方。

3.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有效性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变化,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教师要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教师要积极关注课改动态,研究新的教法和学法,创造性地使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改,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1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教学的核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所以,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化学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分析,猜想、验证、归纳。如果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即使再精心设计,充分准备,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会很好。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内容的欲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积极评价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态度。

3.2 在科学探究体验中学习。探究学习是一种以学生的知识探索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学生根据探究性问题以及主题相关的学习资料,主动进行假设、探索、验证、归纳、解释以及讨论活动,解决相关的探究性问题。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中,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化学学科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以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贯穿教学全过程,构建人性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5篇

一、呈现多样资源,丰富认知背景

1.借助生活积累认知图形

生活的世界就是各种模型的组合,学生对教材中的各种图形已经在生活中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所以在引领学生认知图形时就要充分运用生活中形成的图形积淀,促进学生整体空间认知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认识射线”时,很多学生常常将其与线段、直线混淆。教师引领学生回忆夜晚中一束光线射向天际的情景。学生认为,光线一端停驻于地面,而另一端无限伸向漆黑的天际。此时教师顺势提出射线的概念,形象而直观地将射线的模型特征和性质揭示出来。

这样的典型素材在学生意识中起到了唤醒、想象和举一反三的作用,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并为之后的图形学习构成了广阔的认知背景。

2.借助图式变换促进表象

标准图形有助于调动儿童的实际经验,减少认知差异,但从概念守恒的角度出发,课堂教学应注重图形的变式,才能在变化对比中让学生明晰图形的核心和本质的元素要点,哪些是非核心本质,从而促进学生对图形认知的进一步明确化。

例如,在教学“认识梯形”时,学生已经对作为范例的梯形有了基本特征的把握。认识了“这一个”梯形,学生就真正掌握了梯形了吗?于是,教师通过变化提醒其位置、形状、大小,并在其中穿插一些非梯形图形,让学生进行辨识。

学生在确认梯形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丰富、感知梯形属性,强化了对梯形本质属性的概念认知;而在剔除梯形中,则对梯形认知有效辨析,从而进一步领悟本质,建立属于梯形独有的表象特征。

二、践行多彩操作,强化感性认知

1.对比关照,激发空间概念

在学生积累的图形逐渐增多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对各种图形概念属性进行深入有效地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辨析,在辨析中明确。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活动,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深切感受。

例如,在教学完长方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时,教师要求学生测量周长、摆摆面积、堆堆体积。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则发现:测量长方形周长时,做到两点对齐便可以通过多次操作获取数据;而在摆弄单位面积的小块组成面积时,就要做到中间不留缝隙,主要在于两边对齐;而在堆积长方体体积时,则要力争三条边对齐。

有了这样的活动参与,学生则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强化概念,在对比辨析中强化了学生一维二维三维的感知体系。

2.维度更迭,提升空间想象

空间概念是学生以自身的认知主动而自觉地对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进行揣度与想象的策略,是准确把握生活中空间与教材里空间密切的关联。

例如,引导学生思考将圆锥进行投影会看到怎样的图形?圆和三角形便会呈现;接着可以继续引导:如果将圆锥从顶点向下切入,纵切面又会是怎样的图形?甚至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如果围绕一个长方形的一条边旋转,其轨迹就会形成相应的圆柱。

学生在不能亲眼所见的情况下,对可能出现的图形变化进行揣摩,对学生的图形认知能力和空间想象意识都是绝佳的锻炼。

三、打造思考平台,解决实际问题

1.在精心提问中强化数学认知

在教学几何图形时,教师可以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适合可感的问题情境,强化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知图形的空间位置和属性,并在运用相应公式的过程中通过巩固练习促进其技能的形成,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认知,提升数学思考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相关的内容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圆柱体的高和底面的周长相同,在高度减少1厘米的情况下,他的表面积就会相应地减少12.56平方厘米,试求这个圆柱的体积。在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时,学生仅仅凭借空间的概念认知还是不够的,还要能借助更高水平的想象能力,并在解题的过程中通过想象推理将各个要素都整合起来,这样才能在观念的不断认知中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将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2.在数形结合中丰富解题技能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所学的几何图形无论是大小的研究,还是对形状的考量,包括对其位置的认知,都需要定性的描述,更需要严谨的刻画。尤其是求解面积或者体积的过程中,要引领学生积极尝试运用图形来描述问题。

例如,一个圆柱有8厘米高,将他的圆形底面切割之后转化成为的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的增加了64厘米,之前的圆柱体面积是多少?在解答这个题目时,很多学生由于缺少了必要的条件会显得捉襟见肘,但如果引导学生回忆起体积公式的割补过程,就会发现之后的表面积增加了左右两个正方形,这样的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了。

第6篇

一、目前我国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现状

目前,由于网络技术条件、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和网络课程设计等方面的限制,无法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需要。

具体表现在:

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基本思想与目标方面。

(1)课程过分重视学历培训,轻视有效提高教学能力的多样化培训。

(2)网络课程只重视师范类学科知识的讲授,忽视培养中小学教师改革传统教学的精神与意识。

(3)忽视培养中小学教师改革传统教学,推进素质教育所必须具备的理论(如教学设计理论)、素质与能力。

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形式:

(1)网络课程分课时、系统化,多属课本搬家形式。

(2)网络课程只注重知识的呈现,对学习者缺乏引导。

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缺乏联系中小学教育改革和课程教材改革的实际,缺乏展现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2)内容缺乏现代认知主义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二、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从总体上应体现三个特点

1、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应立足于向教师们传授教育教学理论,更新传统教育观念。

课程的设计应立足于向受训教师传递最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与理论,特别是现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力求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以适应改革传统教学的需要,适应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需要。

2、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应围绕当前基础教育素质化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知识,提高教师们观摩教学、评析教学的能力。

网络课程内容及其体系的构架应以培养一位优秀教师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与知识条件而展开,而不应更多地拘泥于大中小学学科知识点,特别要打破长期以来以教师学历培训,提高教师文凭为特征的局面。

3、中小学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应以引导中小学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具体学科教学,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为中心,展示大量具有借鉴价值的优秀课堂教学实例。

网络课程要反映教师职业培训的特点,培养中小学教师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应密切联系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和课程教材改革的实际,把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放到中心地位来处理。展现大量优秀的具有实验性、开拓性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活动。

三、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新型结构设计

(一)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结构的总体特征:从制作其学历文凭的系统课程过渡为培养其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意识与精神、素质与能力的专题学习。

用于继续教育和远程培训的特点决定了每个专题可直接对重点和难点进行表明,没有必要追求其结构的系统完整,可以直接将具体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一个个分离出来,每个专题只解决一个问题。每个专题展示教育技术的一个理论问题与具体教学过程结合的实例,包含学科教学专家对本教学活动点评,教育技术专家对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的点评。通过虚拟课堂主持人与学习者互动交流的方法来扩展。

(二)每一个专题学习的内容体系结构由虚拟课堂交流、教学活动场景、专家点评三个模块构成,具体如下:

1、根据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新一代目标,设计虚拟课堂。

2、通过虚拟课堂和教学设计,实现虚拟课室里主持者与学习者的交互。

3、展示课堂教学范例(这些范例是探索教学新模式的典范)

4、专家对范例的点评。让中小学教师从中学习对新颖的教学活动的评析能力和观摩能力,从而对照自身教学活动的优缺点,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

5、从认识论角度来看,存在着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客观主义认为:教师是知识标准的掌握者,因而教师应该处于中心地位。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建构的,因而学生应该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

6、从价值观维度来看,同样存在着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个体主义在教育中表现为普遍采取个别化的教学计划,鼓励学生个人间的竞争。集体主义价值观在教育中表现为普遍采取集体化的教学计划,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和发扬团体精神。

7、我们可以将两个维度交叉,得到一个CAI模式的二维分类模型。据此可以将CAI模式分为四类:OI(客观主义—个体主义),CI(建构主义—个体主义)、OC(客观主义—集体主义)、CC(建构主义—集体主义)。

四、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新型内容设计的几个指导原则

i、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内容设计应注重其目标、内容、对象的单一性和明确性

首先,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目标是明确而单一的:就是增强中小学教师改革传统教学的素质与能力,推进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化,目标太大、太广、太多、太远都会影响课程内容的设计,这要求我们突出重点。

(二)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应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

1、教育教学理论主要包括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与现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并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2、网络课程的内容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教学活动内容要转变教学要素与结构。

教学过程要素:

教师角色:有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意义建构的帮助者

学生地位: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

教学内容:有教师传授知识的内容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

媒体的作用:由教师传授知识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创设情景、协作学习、会话交流的认知工具。

教学过程解构:由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学生意义建构知识的过程

(3)探索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新内容和新形式

i、要想使设计的网络课程超越原来的形式与内容,且迎合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必须在设计与制作前作大量的实践调查与理论研究

1、大量的关于基础教育现状的调查,设计当前中小学教师急需的内容:深入各个经济与教育发展水平彼此都不同的地区,对中小学教师及其基础教学状况做深入细致的调查,才能设计出得到中小学教师支持的网络课程。

2、做大量文献调查和理论研究,设计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新型模式:综合国内外各种类型的教育网站,从中吸取优秀的成分:从理论上建立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新内容和新形式的基本特征。

ii、对制作出来的网络课程进行跟踪调查研究和实际效果研究,改进与完善网络课程设计。这部分研究的内容包括:

1、设计二级模糊综合评估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质量的指标体系

第7篇

关键词:解题教学;数学;直觉思维;培养

部分教育工作者认为数学竞赛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竞赛只是培养少数尖子学生,甚至有人认为竞赛与高考相对立,并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做竞赛题花时间太多,影响高考成绩。本文从解题的角度探讨了培养数学直觉思维的方法,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笔者发现常常会遇见这样的情况,经常在黑板上刚把题目写完还没来得及解释题意,就立刻有学生说出了答案。这样的学生有的基础并不好,但却能凭直觉判断出结果,你问他为什么,他也回答不上个所以然,只是傻傻地摸摸脑袋说:“大概是这样的。”人们之所以认为数学难学,其实是因为数学最本质的特点是高度的抽象性,抽象和概括构成了数学的实质。因此,抽象概括能力构成了数学思维能力的第一要素,除此之外,还有推理能力、判断选择能力和探索能力。

一、在数学竞赛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直觉思维能力的定义

“直觉思维”简单来说,就是你看到一个人,马上就能看出他的基本特征:高矮、胖瘦、美丑、性格等等,这种“看”其实就是感觉,也是人的思维特征之一;伊恩・斯图加特说:“直觉是真正的数学家赖以生存的东西。”许多重大的发现都基于直觉。例如:欧几里得几何学的五个公式都是基于直觉,从而建立起欧几里得几何学这栋辉煌的大厦。利用直觉思维解决数学问题,直觉思维不受固定的逻辑思维约束,对事物的敏锐洞察、本质理解和综合的判断,是一种直接的思维或认知。直觉思维没有严格的步骤和规则,可以突破常规定式,“跳跃”过某些思维阶段,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1910年魏格纳在查阅地图时发现格陵兰岛附近一个小岛的位置46年间相差了四分之一英里,他马上意识到这不是误差造成的,而是大陆漂移形成的,这就是大陆漂移说理论的最初产生。

2.直觉思维能力的特点

笔者认为直觉思维具有自由性、灵活性、自发性、偶然性、不可靠性等特点,从培养直觉思维的必要性来看,笔者总结了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创造性是一种发散性思维。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按照教材固有的知识,按照单向思维方式从题目的条件和结论出发联想到已知的公理、定理、公式,从某一方向思考问题,采用某一方法解决问题,应该说这种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但长久以来按这样的方式思考问题会形成思维定式,严重制约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同学们在数学学习中要逐步养成用发散性思维去思考问题,经常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法去解题。

(2)简约性是思维对象从整体上思考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做出快速而大胆的假设和判断,它省去了繁琐的中间环节,利用跳跃的方式使思维擦出火花,是思考者的灵感和顿悟。

(3)自信力: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原因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数学本身的魅力,一种是教师的人格魅力,但兴趣更多来自于数学本身。成功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自信,直觉发现伴随着很强的自信心。相比物质的奖励或情感激励,这种自信更稳定、更持久。现在的中学生极少具有直觉意识,对有限的直觉也半信半疑,不能从整体上驾驭问题,所以也就无法形成自信。以下面两道竞赛题为例:

例2.已知a、b、c是三个互不相等的实数,且关于x的两个方程ax2+bx+c=0、bx2+cx+a=0恰有一个公共根,那么抛物线y=cx2-ax+b必过定点 .

分析:这是2007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改编题。观察两个已知方程,凭直觉思维x =1就是其公共根,所以抛物线必过定点(-1,0)。

其实当人们解一道数学题时,往往要对结果或解题方法先作大概的估计(估量)或猜测,这就是一种直觉(思维)。在解决抽象的数学问题时,要时刻注意利用直觉思维解题,以培养自己把抽象转化为具体(形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学习数学的关键是先学会审题和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将数学材料中反映的数和形的关系从具体的材料中抽象出来,做好抽象概括的示范工作,要特别注意重视“分析”和“综合”的教学。

在解题教学中要注意发掘隐藏在各种特殊细节后面的普遍性,找出其内在本质,善于抓住主要的、基本的东西,教会学生善于运用直觉抽象和上升型概括的方法。

培养学生学会总结概括的习惯,激发学生概括的欲望,当遇到一类新题时,经常把这种类型的问题一般化,找出其本质。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要随时注意培养,有意识地根据不同情况严格训练和要求,逐步深入,提高要求。

二、在竞赛数学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普通的数学教学一般都是讲数学中的典型范例,例如在“数列”这一章,我们的教育者一般只讲两种典型的数列:等比数列、等差数列,而在竞赛教学中我们要研究一些“非典型”问题,比如同样在“数列”部分,我们就要研究递推数列、高阶等差求和等问题。在研究“非典型”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培养、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探索能力是在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选择判断能力基础上发展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探索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提出设想、验证设想、设想、修正和发展设想的过程。在数学中,它表现在提出数学问题、探求数学结论、探索解题途径、寻找解题规律等一系列有意义的发现活动之中,而数学探索能力就集中地表现为提出设想和进行转换的本领。从具体的探索方法上给予学生指导,在探索过程中要应用各种思维方式方法,如分析、归纳、联想等,要重点给学生介绍逻辑的探索方法,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探索,善于发现的精神,提出独立见解。

总之,数学竞赛教学与思维息息相关,数学能力具有和一般能力不同的特性。因此,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是竞赛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我们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努力中,不仅要考虑到能力的一般要求,还要更深入研究数学科学、数学活动和数学思维的特点,寻求数学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唐瑞芬.数学教学理论选讲.

第8篇

关键词: 多媒体 地理课堂教学 使用 原则

一、如何正确使用多媒体

近年来,随着教育投入的加大,高级中学的教学设备更新速度也大大加快,每个教室都装上了多媒体教学系统,而学校也给每位教师配备了电脑。有了现代化教学当然是好,但是在教学中也难免存在很多问题。我是一名高中地理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三年多,在此谈谈看法。

(一)从实际出发,课前试用,认真检查。

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工具。可是大部分教师在整堂课上不论是课题、习题,还是图形等,完全由电脑完成,一节课下来,黑板上一个字也不写,而学生也脱离了课本,一直抬头看着那“新型的课本”。教室漆黑一片,可以想象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怎样的。如:有一位教师在一堂地理课上讲洋流,课件是很充分,但是在使用时学生看不清楚,而该老师根本不知道所存在的问题仍然站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一堂课下来一言未发。既然多媒体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那么在使用前就必须认真试用以防出现问题。

(二)靠近主题,防止学生喧哗。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能够把被感知的对象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通过音响、色彩、动态画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稳定、持久,思维更为积极活跃,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但在许多课堂实践中,有些课件却或多或少地偏离了教学目标。有的教师把教学课件画面搞得很复杂,很“花哨”,按钮奇形怪状,并使用了大量的动画和音响,虽然看似“好玩儿”,但却把注意力分散到非教学信息区,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这都导致多媒体教学名不副实,最终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合理使用多媒体,则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破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氛围。

在地理课上,地理图片较多,如果没有图片单一讲课则效果很不好,此时,用多媒体教学则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如:地理课上教学“大气运动”时,可直观动态演示,通过几次演示后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这样便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而动态的画面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相联,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发挥,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得到发展。

(三)不应节节都用,机械化使用。

多媒体只是一个教学设备,只是教学的辅助设备。这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不必苛求每一堂课都用多媒体,不能将多媒体置于传统教学之上。教师往往都从网上下载别人的课件,别人的范例,不符合当地学生的实际,使得学生听不懂。过多的信息也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使得学生只是被动地听、看,机械地回答。此外,有的教师在多媒体授课过程中,机械地坐在操作台前,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使教室沉闷,学生昏昏欲睡,学习兴趣随之下降,从而严重影响了多媒体教学优势的发挥。

二、多媒体使用原则

我在地理教学中常常把握以下原则:

(一)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使用。

有些教学内容很简单很容易看懂就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如:一堂一年级数学课,用多媒体计算机演示加法,画面上先出现了两只小白兔,又出现了一只小白兔,然后老师问学生一共有几只小白兔。像这样扳指头能解决的问题又何必用电脑呢?而抽象教材则应多使用,如:

1.综合性强的地理教学难点

地理是一门跨文理两科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同时其内部的各地理要素间也有着很强的综合性。有些地理事物是由多种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由于难点集中,因而学生很难把握,比如:“大气运动”。

2.空间性强的地理教学难点

空间性强的地理教学难点,往往是学生看不清、听不见、摸不着,感知不深、想象不到、理解不透的事物和现象。如:“地球公转”及“黄赤交角”这样的知识,无论是教师的语言描述,还是画图表示,都不如用动画效果好,这时使用计算机才恰到好处。而多媒体组合,能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分析器进行学习,从而建立地理事物的空间观念。

3.理论性强的地理教学难点

在地理教学中,有许多基本理论,是从历史角度或空间角度对地理事物的高度抽象概括。如:“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这些理论知识,是理解其他地理事物和现象分布的理论基础。但这些理论往往脱离学生的实践,很容易使学生觉得枯躁乏味,缺乏兴趣。为此,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组合的优势,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4.区域性强的地理教学难点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就高一地理下册教材中,地理事物的区域分布图就有39幅,大部分是学习的重点。地理事物的区域分布往往成为学生不易掌握、记忆的难点。学生往往依赖于死记硬背,找不着规律,效果不佳。

(二)复习内容多使用。

复习课内容多,知识衔接性强,若全凭口头和板书就比较费劲。一方面缺乏条理性,另一方面复习效率不能有效提高,所以对复习内容,我尽量多用多媒体。比如等值线的复习,我制作了PPT课件,将等值线全部归纳到幻灯片上,更加直观地帮助学生区分各类等值线,同时我通过链接等方式,在每一类等值线复习之后,将典型题例引入,一方面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在教材基础之上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

三、结语

以上内容是我的一些看法,也许我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但我依然感到欣慰,因为在黑暗中每摸索一寸,每跌倒一步,就向成功接近了一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会用勤奋粉刷船身,用爱心和先进教育理念填满船舱,用键盘、鼠标做桅,用追求做帆,即使跌跌撞撞地行驶,也坚信最终会驶向目标的港湾。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之中,只能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它发展的最终目标和其它教具一样,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劳李萍.多媒体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