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02 09:43: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小学数学;交往互动;学习支点;核心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2-0095-06
数学课堂是一个生长性的时空,是教师与学生同生共长的时空场所。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体现目标达成的过程性特点,围绕数学素材开展合作、对话、探究、交流等互动活动。如果我们转化视角,回归数学课堂对数学思维本源的追溯,在师生“交往互动”中有效沟通素材与学生、形式与思维、表象与本质,形成高质量互动的双向“随机通达”[1],将有助于师生实现基于现象抽象后的数学素养提升。
一、影响高质量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师行为分析
(一)混沌――在结果与过程中摇摆
数学课堂追求什么?“课堂互动为谁而生?”等等一系列本源性问题的实践思考与生成,是师生数学“课堂交往”高质、高效的基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2]。面对动态的数学课堂、针对不同学生在解析数学现象的思维反应,教师是简单应对、规避“风险”,还是积极应对,精准回应,体现出教师对“教育”“数学教育”本质的理解。混沌中的“左右摇摆”,对“结果”与“过程”的两难思辨,使得教师在课堂交往中“随性而发”。因此教师要有清晰的数学课程发展性目标指引。
(二)抽象――在散点与结构中迷失
教师对教学素材(学生、教材及各类教学资源),用一种“以前就是这样”的心态来面对。将静态、抽象的教材、素材简单呈现,忽视了其内在的过程;将灵动、发展的学生抽象成一个认知群体;将结构化的教学资源简单抽象成练习推进的载体,忽视其思维发展的精髓。如此抽象的面对“活生生”的人与课堂,课堂中师生“交往互动”在“确定”与“不确定”的两极游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式的预设分析,使得教学无法清晰的“有的放矢”,无法形成上下联结的“思维导图”。因此教师需要从“抽象”“散点”的知识课堂,走向“具体”“结构”的活动展开,差异分层,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内容习得中发展思维能力。
(三)平面――在“说话”与“交流”中飘忽
分析现实的师生“交往互动”活动,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有强烈的原始交流意愿,但如果只是简单化的处理,那么这种带有原始意味的交流,只能称之为“说话”。究其根本,在于教师过多地关注了是与非的事实判断及陈述性知识的展开,而忽视了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碰撞,程序性地活动与指导,使得互动平面化推进,深入不足。因此教师要明确课堂中师生“交往互动”高质、高效的核心问题,进而推动“教”与“学”的行为联结,深层次引发需求,激活思维。
二、影响高质量师生交往互动的学生行为分析
高质量的师生“交往互动”,基础在开放,核心在组织,关键则是学生是否具备并逐步形成互动的意识与能力。这种意识与能力有知识基础层面上形成的,但更多的是学生在长期数学学习中积淀下来的。
(一)我不敢――我愿意
如同其他智能形成发展的规律一样,根据现代信息加工理论,只有人在积极状态下,才有可能产生对某一信息的系统整合,才能有效产生意识流进行信息编码。我们孩子的成长环境决定了其个人意识的相对独立,合作交流对于一般儿童而言有时很难迈开第一步。但一旦体验到成功,孩子将尽其所能。因此不断借助数学问题解决,增强其自信,激活其主动交流、分享成果的意愿是提升师生课堂“交往互动”的第一步。
(二)我不行――我有法
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对自我思考成果的记录、对同伴的回应、质疑、评价等都是师生课堂“交往互动”得以顺利开展的第二要素。我们无法让一位一年级的小朋友具备抽象的推理,但到了第二学段末期,如果学生还没有一种适切的方式主动表达自我理解,那么课堂“交往互动”也无法实现。因此,基于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从年龄特点入手,教师需要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相应的能力养成目标,让学生通过数学课堂逐步提升表达、交流的能力,最终实现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具体表现为:
(1)记录思考过程的记录能力
(2)表达自我思想、评价他人思考过程的对话表达能力
(3)静心倾听他人发言,并进行评价的倾听能力
(4)应用操作、小实验发现数学现象背后原理的操作能力
(5)初步的数字化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三、高质量师生交往互动中师生互动过程路径探寻
(一)立足课堂,顺应思维的立体发展
课堂生态中学生与教师是共时共生的两个生长点,在数学课堂中尤其体现在师生共同探究中的知识、能力、方法策略的提升。高质量师生“交往互动”的课堂,教师将与学生充分讨论、充分交流,把课堂学习的时间、空间、提问权、评价权、学习工具[3]都还给学生,丰富每一个教学环节,变单薄的“直线”为“立体”,不断生成课堂教学新的发展节点,打破单向割裂式的推进过程,数学课堂呈现多维灵动的互动状态[4]。
教师在这一层次过程推进中,其一要关注自身“资源意识”与“交互反馈”能力,有意识地将过程推进中所呈现的素材与问题作为核心学习活动过程的素材,不断推进学生思维向深入发展;其二要关注学生的“常规养成”能力,形成丰富具体的交流方法与意识。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交往互动的基本流程,具体到不同内容、不同学生,其过程将随课堂资源生成的丰富性、针对性、差异性而变化。
(二)过程预设,点亮思维的智慧火花
1.把握学情,“跳一跳”激活思维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能否得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教学得以开展的基础性资源与前提,教学进程要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及潜在的发展路径来精心预设。高质量地“交往互动”需要把握学情,体现在精准地把握特定学生群体的经验状态与认知风格的同时,从学生对数学现象的不同认知状态入手,提供适宜的学习情境,为课堂活动的动态生成提供可能,进而帮助、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方式进行分析、比较、建模、应用,从学习的疑问引申,有效激活思维。
2.预设支点,“动一动”丰富路径
以“学”定“教”背景下的学生活动,核心关键在于“学”要真正发生深入学习,“教”要真正形成相互碰撞,引发更深层次思维。高质量地“交往互动”需要教师引领学生经历操作思维、表象思维转化成抽象思维的过程,提升相应的活动经验,而有效的启发方式及资源我们可称为“学习支点”。正如波利亚在《如何解题》中谈到的,“教师要顺乎自然地帮助学生,应该努力去理解学生的心里想什么,提出一个问题或指出一个步骤,谨慎地、不露痕迹地帮助学生”[5]。
(1)问题支点。梅克、斯克维在剖析“问题”的分类中,提出“问题连续体”的概念,即一种开放性的、连续的、序列的问题体系[6]。有效借助“问题链”的意义联系及层次推进可丰富探究发现的过程,达成思维品质的提升。比如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中,教师借助三个关联性的问题:“你能将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熟悉的图形来解决问题吗?”、“为什么要从高剪开?只能从这条高剪吗?”、“只能沿高剪吗?还有其他方式实现转化吗?”引导学生在图形转化中,实现内化与意义建构。借助转化操作促进基于图形关系的演绎推理逻辑,展开思维活动,是思维的深入。
(2)操作支点。教师以实践操作、对比分析作为学生思维深入的支架,引导学生对问题分析。此时的“教”不再是“操作+思维”的简单方式,而是适时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活思维、丰富经验。例如典型的■+■+■+■的计算,教师如果只是针对题目“教”“数形结合”,让学生看(简单画)图后直接解决问题,此时的操作仅仅成为学生解题的一个特殊的外在方法。但如果教师能帮助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后一个数是前一个的2倍),提供可供操作的图形(正方形看作“1”),组织议一议■、■、■、■的表示,启发思考“是否可以换个角度来思考”……当分析与操作协同,将引领学生对为什么需要“数形结合”,怎样实现形与数的联系等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思考,最终形成认识上的飞跃,同步实现数学活动经验不断丰富与递增。如果教师能更进一步启发操作:“如果是■+■+■+■或■+■+■+■又可以怎样操作分析呢?从中可以发现哪些规律?”问题引领的操作分析将带着学生走入更为理性与规律变化的数学世界,获得不一样的数学思维经验。
(3)情境支点。现代认知情境理论认为,人的认知建构具有一定的情境化倾向,结合具体情境的认知更易稳定地提取与迁移比较。情境支点可以是场景,启发学生利用现实生活经验解决相关数学问题;可以是问题,启发学生应用原有数学经验及思维方式解决新问题,发现新规律;可以是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发现问题,主动调用原有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是演绎推理,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分析验证中获得相关数学知识的分析推理经验,这些使学生能在“交往互动”中借助情境的引领,探寻未知,获得数学活动中的抽象、推理、建模、应用等经验,形成新思考。
(三)横纵互动,开启思维的多向互联
从机械执行到结构灵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深入“交往互动”,一方面从师生单向的线性问答走向弹性化的多维互动;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依据学习进程动态地资源捕捉,灵活调整教学进程,生成新的教学环节,课堂将不断呈现拓展生长。
1.借助核心问题,推动交流生长
高质量数学课堂中的师生“交往互动”基础在于问题,核心问题是指集中指向问题根源,有效触动思维活动,达成对一类数学现象剖析理解的中心问题。教师从内容素材中有效把握核心问题,能最大程度帮助学生聚焦现象、发现规律、寻求答案。
(1)引导发现,纵向层次推进。教师以解决问题中的核心要素为蓝本,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数学现象发现过程,组建具有逻辑层次的问题组块,将促进学生在不断的问题求解中逐渐剖离非本质属性,抽象内容本质。比如“动手做”――图形分割教学中,教师可顺应学生思维,借助问题,逐层剖析:
①操作感知――设置冲突。“你能将正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部分?”学生基于原有经验,通过对称轴很快找到了相应的直线。教师追问:“除了这4条直线,还有其他直线也能将正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吗?”问题打破了学生固有思维,有效激起了认知冲突。
②特征分析――探究原由。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找到了一些符合条件的直线,而且这些直线都经过了正方形的中心点。教师提问:“刚才是通过剪、拼的方法找到了这些直线,那如果不剪,你也能试着分析证明“经过中心点的直线将正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吗?”问题聚焦于图形的特征分析,即借助对两部分图形各对应边的观察理解,帮助学生初步体验图形证明的过程。
③变化情境――规律迁移。“如果将长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部分,又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如果是平行四边形呢?”教师通过变化图形,启发学生规律迁移,在操作验证中发现规律的普遍意义。
④特例分析――反思质疑。学生在操作与论证的基础上,找到了规律并能主动应用于其他正多边形。教师设疑:“这条规律,是不是所有的正多边形都适用,能不能找到反例?”学生发现正五边形却只有5条,问题再一次打破固有思维,引导学生在质疑中形成反思意识。
正是在这4组问题的引导中,教师不断引领学生对现象进行深入分析,逐步由对称轴走向过中心点的任意直线,层次推进,不断打开思维,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过程。
(2)类比迁移,横向提炼共性。类比迁移,关注的是类问题的核心思维环节,以期让学生了解问题思维的方式,寻求学习的有效途径。在“交往互动”中,核心问题的设计步子要细些,通过过渡语启发学生观察、通过小结语启发学生对比、通过评价语启发学生反思。
如“小数除以小数的除法计算”教学中,知识的生长点在于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类比迁移,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会算了,怎样计算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呢?
T:0.12÷0.03= 3.6÷0.8= 7.98÷4.2= 这三个除法计算你能独立解决吗?同桌交流自己的计算过程。说一说,是怎样思考的。
学生独立计算,并交流过程
T:这三个计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计算中有什么共同的策略。你是怎样来思考的?
T小结:当我们遇到一个未知问题时,可以借助原有知识方法,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这就是转化的策略。
可以看到,教师借助知识的整体性,针对内容的相似属性,从方法策略的正迁移入手,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从而在解决问题中有效地凸显思维方式。
2.聚焦核心环节,实现交流深入
高质量数学课堂中的师生“交往互动”关键在于互动的“质”,通过互动交流活动的推进不断引导学生对自身原有知识体系进行调整、重组与补充,带动学生在思维节点处“发散”,实现思维内容与方式的横纵向延伸。
例如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中,教师呈现■+■。
T:你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想一想,可以怎样来计算,求出结果。教师巡视,收集学生资源:
①通分,将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就可以解决问题:■+■=■+■=■。
②化成小数:■+■=0.4+0.375=0.775。
T小结:同样的一个计算问题,分析数据的特点,利用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计算,也可以根据分数的特点,化成小数计算,从多种不同的思维路径解决问题。
T:想想分别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解决?试着简要地写一写。
■+■ ■-■ ■-■ ■-■
学生进行分析并计算后,教师组织横向比较交流:
T:为什么■-■都选择通分?――无法化成有限小数。
为什么■-■却有多种通分方法?哪种更合理呢?
追问1:为什么这4个异分母计算,大家在方法应用上有差异?
追问2:通过上述计算,对你在计算上有什么启示,有什么经验可与同学分享?
T小结:同样是通分,还要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有时先约分后再通分能使计算简便。
上述过程,教师的横、纵向比较,突出了结合数据的特征,合理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计算的意识。在“分析数据、选择算法、比较优化”的多样问题情境下,师生的交往互动不断推动了学生数学思维的提升。
3.结构提升,实现交流高质、高效
高质量数学课堂中师生“交往互动”核心在于对问题资源的结构认知。提升对活动本身的数学本质认识,教师与学生需要共同促进学习中的优先“资源”,双方都是“资源”生成、捕捉、利用的“执行者”、“重组者”[7]。课堂中“交往互动”的智慧力量来源于双方基于问题解决的角色变化,因此精彩的数学课堂呈现出师生“收”“放”自如的互动状态。
在《圆的认识》画圆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有以下一段互动交流:
T:刚才同学们提到了用圆规画圆,你能用手里的圆规在纸上画一个圆吗?来试一试。
学生尝试。教师在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画才能把圆画得又快又漂亮,画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T:有同学是这样画圆的,你觉得可以吗?(圆规不动,旋转纸)
T:结合同学们刚才的建议,现在老师也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自己可以再比较一下,怎样画得又快又漂亮。
师生交流中抓住要素:针尖(点)不动、圆规不能动、转一周、握准地方。
T:看明白了吗,请你在纸上准确快速地再画几个任意的圆,练习一下。
T:将刚才的几次画圆活动联系在一起,想一想,在画圆中有什么相同之处。
全班交流:①确定一个点,点不能动
②确定一段距离,线(线段)的长度不能变 (要利用情境说明)
③旋转一周
T:现在你能画一个半径2厘米的圆了吗?边画边想,这一次又要注意些什么?
在上述的交往互动中,师生画圆的过程体现即时共生的特点,用圆规画圆中有经验交流、有思考策略表述、有图形特征提炼,而这一切都在教师与学生平等的互动对话中实现,互动交流真正成为一种“富有生命的交往”。
(四)个性建构,架构思维的层次关联
1.个性梳理,形成自我认知图式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认知策略是一种特殊的智慧技能,其形成较少或不受个体思维的影响。其中认知经验与方法是个体认知策略的重要内容。经验的抽象就是从知识掌握到数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中间环节[8],因此数学课堂中师生高质量的“交往互动”,就是要不断引发师生深层次思维,将思想方法与活动经验有机融入互动、对话之中,在多样化应用与分析中,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问题的数学本质,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如在苏教版策略教学――“转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样化的练习应用,帮助学生体验转化过程,形成丰富的个体学习体验。
图形转化:比较、观察两个不规则图形,分析面积的大小关系。提炼:不规则规则
关系转化:对分数实际问题一题多解,呈现多种思维路径。提炼:单一多元
数形转化:解决如■+■+■+■的计算,明确图形与数量的联系。提炼:数形
问题转化:解决如“100条直线最多可形成多少个交点?”的问题,明确可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进行分析,找规律后进行演绎推理。 提炼:复杂简单
式的转化:分析计算2+4+6+8+……+196+198+200=2×(1+2+3+4+……+98+99+100),明确可以进行式的变形进行分析。提炼:不熟悉熟悉
丰富的应用练习,学生进行整体、多元的感受,形成对转化策略不同视角的分析,形成丰富的认识经验,抽象具体问题中的共性方式,体验问题中策略的应用路径与价值。
2.节点规划,形成交流常规能级
前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的《数学教育学》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有的是显性的、可感的,有的又是内隐的、抽象的,而往往那些隐性的经验会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发展。因此在关注教师设计的背景下,有意识地通过活动显性化常规能级水平,将有助于学生自我衡量与比照,形成与高质量“交往互动”相适应的交流水平。常规能级有:参与常规,思维常规,活动经验,自我认知评价等。
教师在将互动交往推向更高一级的思维能力的渗透与培养环节时,还需要考虑互动问题的思维本源,关注到帮助学生触及思考问题的一般方法与原则。即引领学生借助经验,从实际背景中提出数学问题;指导反思,促进学生的思维从“这样来思考”走向“为什么这样来思考”、“还可以怎样来思考”、“这样的思考还可以解决怎样的问题”……在交往互动中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经历举例、深入、再求证的过程,从而实现在互动中寻求知识应用中的联系与结构,在共享交流中达成方法、策略的优化。
数学课堂是特殊的认知交往过程,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的预设与引领。充分挖掘数学课堂中师生“交往互动”的思维方式与沟通机制,最大限度挖掘数学的学科特性,数学课堂方能产生别样的数学精彩。
参考文献:
[1][8]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5.223.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3]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J].教育研究,2002(10).
[4]吴亚萍.备课的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67.
[5][美]G・波利亚.怎样解题[M].涂泓,冯承天,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1.
[6]陈爱.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生出版社,2004:105.
[7]吴正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8.
Effective Interaction i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JIANG Min-jie
(Juqianjie Primary School, Changzhou 213003, China)
一、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提高质量的前提
同样的课,有的老师上起来轻松愉快,效果又佳,有的老师整堂讲得沉闷,关键在于是否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好的老师,上课有激情,用感情去点燃学生的智慧,激荡学生的情感波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师生情感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知识。同时,在数学课堂上,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也离不开教师和蔼的态度和幽默风趣的语言。态度和蔼可亲方能清除学生的畏惧感,幽默风趣、绘声绘色才能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例如,在学习“幂的运算”这一节时,同底数幂的乘法,合并同类项,幂的乘方,积的幂,同底数幂的除法,学生容易把概念混淆,在练习课时,我说“咱们来开个诊所,看看你是妙手回春的良医,还是草菅人命的庸医”。然后出示相关习题,学生在做题中,都很细心,错误明显减少。通过幽默的方式,生动的语言,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情绪高涨,进入一种较高的学习意境。
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教与学是师生双边的关系,教要得法,学要主动。主动来自兴趣,兴趣需要培养。教师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尤其要提高讲课艺术,增强教学效果。
(一)深入浅出、化难为易。教学中,教师如能引用一些学生熟悉、比较直观的事例作比喻,可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简明。例如,在“抛物线的平移”教学中,抛物线的平移关键是顶点的平移,我打了个比方,假如抛物线是锅盖,顶点就是锅盖顶的顶钮。要锅盖移动只需捏着顶钮移动,锅盖自然就跟着移动。如此深入浅出的描述,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
(二)趣味教学,增加吸引力。初中数学的教材改革之一是在课文中穿插了“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知识性和趣味性并重。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动手动脑、观察想象的思维能力。如在学习“垂径定理”中,常用到半径,圆心到弦的距离,弦的一半构成的三角形,我把这个直角三角形称为“精典三角形”,学生很容易记住,而且能够很快掌握它的应用。事实证明,穿插于课堂的趣味教学,不仅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巧设提问,启迪思维。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如在“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实际问题引出后,提问学生“你能从中找到哪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的字眼?”学生积极找到类似“是”,“不超过”,“不少于”,“不足”等字眼,接下来,学生很快列出方程或不等式,问题迎刃而解。因此,巧设提问,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培“优”转“差”,分层次教学,全面发展
每个学生的智力、身心发展、各人的知识需求都有所不同,这需要教师“因材施教”。无论是课堂上提问,还是巡堂辅导,都要体现在培“优”转“差”下功夫。可根据学生差异,布置不同的作业,在对尖子的培养方面,适当给他们增加压力,增加难度,以较难题为他们的作业,争取突破难关,在解题过程中,要求他们尽量走捷径、出奇招、有创意,注重逻辑关系,力求解题的完整、完美。在培养尖子的同时,注重后进生的转化,采取低起点,出课本的例题、习题,使之学有兴趣,树立信心。要注重中档学生成绩的大幅度提高。这部分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太牢固,解题时常丢三拉四,因此,力求解题严密、细心,使其不因此而造成常规失分甚多。
四、精讲多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俗话说“三分讲,七分练。”讲练结合这种方法有利于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参与中思考、学习,充分利用课堂四十分钟,不仅可以减轻学生负担,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验表明:青少年,特别是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有一个心理特点不容忽视,就是青少年的注意力集中不能持之以恒,具有间断性的特点。教师应当把握好讲课时间。例如,“相似三角形”其主要内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我做了这样的尝试:引先导学生得出利用平行线的判定相似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完成与判定定理1相适应的练习,加予讲评。这样学生在注意集中时接受了判定定理1,在练习中精神得到放松,使已经产生的疲劳,通过练习的时间得到消除,然后再引导学生类似三角形全等探究其它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并配合与之相适应的练习,最后小结。学生在讲与练交替的过程中,显得精神饱满,不仅能很快掌握知识要点,还能正确地应用知识解题。如此讲练结合,能抓住教材重点把知识讲明讲透,在此基础上加予练习,就能避开听觉疲劳的毛病,又能当堂消化新课,对新知识进一步巩固、理解。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278-01
语文教学是语文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其中课堂教学是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最主要途径。因此,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理应成为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对于初中语文老师而言,只有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了,才能达到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那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本人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就此进行了以下探讨。
一、提升教师素质,有效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影响与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想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语文教师就需要通过不断学习,苦练教学基本功,扎实提升自身的素养与教学艺术水平。那么,教师应怎样提升自身素质呢?
第一,与时俱进,进行创造性教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来学习,以此丰富知识涵养,实现个性化教学,彰显独特的教学风格。例如:幽默教学、趣味教学等,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另一方面,教师还需要时刻关注社会发展,做到与时俱进,培养创造型人才。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适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引入生活素材,拓展教学内容。如引导学生收集各种网络文体,在课堂上比较分析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让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文化,去伪存真,提高思考与实践能力。
第二,提高专业教学技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精炼、准确、科学、生动的教学语言将语文与历史、地理等学科有机结合,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能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再如采用层次分明、结构清晰的板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因为时间的限制,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与加工,巧妙板书,呈现知识精华,这显示了教师的教学艺术与综合能力。通过有效板书,可条理清晰地展示教学思路,突显重点和难点,并渗透总结归纳方法,让学生既把握重要知识点,又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实行开放式、多渠道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该改变“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室里上课”的传统观念,使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拓宽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去,这样,学生就可以到大自然中学习,到社会实践中学习。因此,教师应该有目的地主动去创造条件,实行开放式的教育,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对学校周边的社区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或知识咨询等,使学生经过切身体验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己,处理好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在社会实践中印证课本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社会实践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来说,是一条有效的教育途径,它在尊重中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上,实施现实教育,真正贯彻了主体性原则。
三、积极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重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活动的自由度,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发现者。教师营造的课堂氛围要让学生产生“安全感”并学会开放自己,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能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积极参与合作讨论,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提高课堂质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就要解放思想、开拓思路、鼓励创新、尊重分歧,尤其注意营造一种热烈踊跃的课堂气氛,这才符合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一定会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可以说,这样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与灵魂提升的沃土。
四、转变提问方式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还应该注意提问的方式以及提问的难易程度,尽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课堂上,要知道看哪个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较高质量的完成预习的任务,看哪个学生能够首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作出准确的回答,看哪个学生对文章的记忆最快最准确。在语文课堂上。要尽量使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老师可以对表现比较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总的来说,老师在课堂上要随时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成功,同时随时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提问设置,并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的提问思考、大胆的讨论,拓展学生的思维。
五、处理好教、学之间的关系
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应包括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师生关系以及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衔接关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中,学生应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强调的不是学生被动消化知识的能力,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轻松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必须和学习过程相匹配,教与学之间要有一定的反馈调节过程,这样才能保证整体教学效用的最大化。
总而言之,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需要在诸多方面进行,不是简单几句话就可以总结,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心地去总结方法,把握各个环节的规律,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变成一门艺术!
参考文献:
[1] 赵永良.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2012(02)
[2] 林天云.课堂教学中提问技能的原则[J].语文学刊,2012(11)
教育教学质量是目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所关注的共同主题。所谓教育教学质量,是指教育教学的特性满足教学价值主体(人与社会)需要的程度,即在既定的社会条件下,在教育活动客观规律与学科自身逻辑的限制下,一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程度.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涉及高等学校所有环节和活动,是由多个层面的活动效果构成的整体效果,诸如校园育人环境、学校定位与传统、人才培养规格、教学与学术计划、教学与学术成就、教职工、学生、校舍、设备、社会服务与声誉等。教学质量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核心指标,它包括围绕人才培养规格所实施的课内外各项教学环节。
对本科教学而言,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高质量的教学?这涉及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观和质量标准的问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及不同的办学定位而不同的。在高等教育精英阶段或目前以研究性大学为办学定位的高校而言,通常注重通识性的学科教学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培养各行各业的卓越人才为目标;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存在着两类高校,一是教学研究型本科高校,偏重培养专门性人才,强调培养拥有高深知识并具备应用知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地方本科教学型院校,突出“以应用知识为基础的、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技能型人才,更加重视职业导向的应用技能训练,为学生提供就业必需的职业准备”。因此,“专业”“应用”“技能”是现代地方本科院校确定质量标准的基本导向。具体来说,地方本科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观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富有时代气息的大学教学观。现代大学往往以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为基本使命,而人才培养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则是众多职能的核心。人才的质量关系到学校的声誉、生存与发展。因此,高校的所有资源都应为保障教学质量而服务,其工作绩效也应当围绕是否提高了教学质量来进行评价。教师是高校的核心资源,教师质量主要是由教师教学态度、专业背景、教学知识和能力等因素决定的。
2.富有学校特色的人才质量观。不同的大学应有不同的办学定位。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盲目仿效名牌大学的弊病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如何办出特色,通过特色体现人才质量,形成特有的人才质量标准,是地方高校应当重点研究的问题。地方高校人才质量标准应当体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需求和时展趋势的要求,具体包括:与适应性强相适应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宽泛的专业知识;与应用相适应的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此外,现代高校教学观还应包括符合专业人才市场定位的教学内容观、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观、着眼于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评价观等思想体系。
二、影响地方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隐性因素
影响地方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可分为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显性因素包括教师的学历和经验、教学设备、规章制度、机构设置、监控措施等;隐性因素包括三方面:一是学校层面的,例如校园文化、学校各方面对待教学中心的态度、对待教师的态度等;二是教师层面的,例如教师的教学观、教学态度、学术背景等;三是学生层面的,主要是学生的素质、学风、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职业理想等。这些隐性条件都最终通过教师得以综合体现。目前,国内高校考察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重点是对教师这一核心主体进行考察,主要指标包括可见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却很少关注其背后的隐性因素。
1.影响教师教学态度的隐性因素。态度是指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其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而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或人格倾向,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种成分③。高校教师积极的教学态度应表现为遵守师德校纪、教学认真负责、热爱科学、热爱教学。对于教师教学态度的考核,其显性表现是按时上下课、逻辑严谨、按时批改作业等,但是这仅仅只是浅表的态度表现,这些表现可能只是迫于生计和学校管理者的压力。深层次的积极态度应表现为经常研究教法,教学过程充满人生智慧、充满理性之美,师生都能体验到幸福感,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愿望。而这种深层次的积极态度则源于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使命感。
2.影响教师专业应用能力的隐性因素。高校教师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④,是“创新科技和文化的重要实现者”,是“知识技术应用的主要参与者”⑥。专业知识及应用能力是高校教师的基本素养,这种素养的获得往往在学历和职称上得以体现,但是,具有高学历和高职称的教师不一定能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很高的专业学术素养和专业应用能力。影响教师专业应用能力的隐性因素是:教师自身是否愿意持续钻研、学生能否接受其教育、学校环境是否能激发其高层次创新能力、其专业应用能力有无保障和导向的机制等,总而言之,就是学校的管理机制能否激励教师专业素养的深化与应用。
3.影响教师教学技能的隐性因素。高校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遵循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心理结构的特点。因此,影响教师教学技能的隐性因素,除管理机制外,还有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些理念和知识是将教师自身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催化剂,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桥梁。但遗憾的是,这一点往往被高校所忽略。
4.影响教师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隐性因素。高校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从新手型教师到熟手型教师再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教师的关注点也会发生变化,大致可划分为关注生存适应、关注课堂情景效果、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个体需求三个阶段,其心理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形成职业生命周期:1-3年是入职期,教师总想成为一个好的课堂管理者。4-6年是知识和经验不断积累巩固的稳定期。7-25年,教师期望实验和改革,自我反思,不同的评价使教师开始分化。26-33年,出现不同的心路历程,平静或者保守和抱怨;师生关系疏远或者对教学充满信心。34-40年,进入退休期,产生平静或痛苦的心理体验。可见,对中年教师来说,如何避免“职业倦怠”,成为专家型教师,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知识的更新、激励措施、鼓励教师改革创新是影响教师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隐性因素。
三、提高地方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保障机制
1.教学和教师中心地位的确立。决定教师教学态度的隐性因素是教师对自身角色的认可,也就是职业幸福感和自豪感。幸福感源于“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愉悦,自豪感源于其职业价值的社会认可程度。因此,学校是否真正重视教学,是否把教师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作为事关学校生存与发展大计的关键角色,是教师能否产生神圣使命感的关键。若学校只是把重视教学、重视教师停留在喊口号上,在政治待遇、福利待遇等实质性问题上却歧视教师,甚至想尽办法压制教师,就绝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只会表面上循章守规,实质上却被动应付,那么,富于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也就无从谈起。
2.管理者的服务意识与绩效。按照现代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现实社会组织可以分为服务性组织和生产性组织。对高等学校而言,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组织主要是管理部门和教学业务部门,管理部门应属于服务性组织。但在现实中,由于高等学校行政化倾向严重,占有教育资源的管理部门“官僚”作风十足,信息沟通的时效性差,管理绩效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并且往往把教师当做管理的对象,而不是服务的对象,这严重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动力。因此,课堂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管理作风、教风和学风的影响,而管理作风又是教风和学风的动力之源。
3.教师自我反思与监控能力的形成。高校教师自我反思与监控能力形成的基础是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自己职业的使命感。增强自我反思能力是专家型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教学反思是教师着眼子自己的活动过程来分析自己做出某种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的过程,它包括对于活动的反思、活动中的反思、为活动的反思三种形式。教师课堂教学反思有三种水平,即教学技术水平、原因分析水平和价值判断水平⑦。教师如果有了主动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较高的反思水平,就能自然形成自我监控的内在愿望,这远比那些流于形式、治标不治本的“监控”要好得多。
4.学校对教师教学个性的容忍度。“个性”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所始终追求的一种境界,一种有别于基础教育的核心标志,也是大学完成文化传递与创新使命的基石。对大学教师而言,课堂教学过程的个性更是体现教学质量、反映优质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教学个性,实际上就是教师基于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教学风格。有个性和特色的大学,离不开有个性的教学风格。大学应当鼓励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学校管理者应当宽容地对待有“个性”的教师,应当允许教师创新和改革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而不应当以“管理”“制度”为借口,把教师管得过死。管理者依据教学目标去检验课堂教学质量,这是最理想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方式。
【关键词】以学论教 发展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58-01
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更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笔者通过在教研组内建立质量监测机制,即以教研活动的形式定期开展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自评、互评,同时结合对学生的考试测量评价等,来监控课堂教学质量,并及时反思总结,而后进行二次集体备课来充实完善我们的课堂教学,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下谈谈笔者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重视以学论教的评价理念
首先,物理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念,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一节物理课的好坏,观察的重点是教师组织下的学生活动过程,这些活动是否让学生实现了有效学习。教师的组织活动并不是考评的重点。教师的活动必须能引发学生的活动,这样测量评价教师的活动才对评价课堂质量有意义。否则,不论教师的讲解如何生动、展示的教育资源如何丰富,只要没有激起学生的有效学习,都是不必要甚至无价值的。例如,学生在体会省力杠杆具有省力的特点时,教师并不用过多地讲解,而是让学生尝试动手将木板上的钉子拔出。有的学生会选用教师提供的羊角锥拔钉子,当其他学生看到钉子不费吹灰之力就被拔出时,都跃跃欲试想来尝试,同时还会选择提供的其他器材尝试。在他们简单的尝试中,体会到了省力杠杆的显著优点。这样的课堂才会既生动又高效。
其次,以学论教的评价理念是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等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我们从教师的角度来衡量:这节课,我考虑学生认知水平了吗?有漠视学生的现象吗?有浪费课堂时间的行为吗?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带给了学生什么?各环节目标达成度如何?……评价的关注点转向注重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努力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与发展性教师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行为及其效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而发展性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筛选出优劣和评出等级,是期望通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点评、讨论、反思,让被评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得到提高,改进和调节教与学的行为,为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发现各自的优缺点提供机会,为制订教师发展的目标和对策提供依据。
我们的物理课堂教学评价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教学前的评价。这种评价主要是弄清学生是否具备即将开始学习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即确定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还有是对教师教学设计的评价,即课前对教学背景、教学任务、教材研究、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等评价。它们是教学活动的基础,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达成。
其次是教学过程中的评价。这种评价主要用于监测学习进步、检测学习中的错误,并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反馈,便于监控学生学习进展。它是进一步教学的基础。对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的评价往往关注以下几点:
1.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情境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导向是什么,如何使学生能动地、自主地、有创见性地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教师是否正确运用肯定和奖励,采取适当的竞争方法,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2.教师是否以饱满的热情进行教学活动,其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否融为一体;教师的教学思路与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否协调同步;
3.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做了哪些工作,学生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这些发展对学生的未来学习与生活影响有多大;教师在学生身上学到了什么,有哪些启示;
4.教师是否能帮助和指导学习困难的学生,解决了哪些问题;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措施是什么;
5.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参与程度有多大,有几个学生能提出问题、进行质疑,他们提出的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如何,他们的质疑是否合理。
最后是教学结束时的评价。在一个教学阶段结束时,我们关心的是学生的预期学习成果是否能够达到和达到的程度如何,教师的教学是否达到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要获得这方面的信息,我们也必须使用相应的评价。考试测量评价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其优点是便于量化和对比,但这种评价方式的缺点也是明显的,它只注重学习结果而忽视学习的过程;测评的内容只注重知识与技能而忽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尽管如此,考试依然是现阶段教学评价的一种重要手段,虽然新课程评价方法是多元的,但这些评价方法并不能替代考试测评,只能是与考试测评相结合,以更全面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无论如何,它们都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能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学工作成效的提高、师生的评价等提供及时而有效的反馈,以促进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能促进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231-01
与传统教学相比,现代教学更注重将有效的教学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在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同时,使学生更好的进行知识点的接收。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十分关键,既是学生初中阶段数学学习的升华,同时也是学生进行更高深数学学习的基础,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数学学科学习,教师要将有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本文就有效开展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进行探析。
一、营造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而学生进行逻辑分析需要一定的氛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营造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就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基础。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仅要学习数学知识点,而且还要提升自身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因此良好的课堂环境必不可少。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都能够有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然而在对知识的应用方面却并不理想。例如:学生可能对教材上的定理背诵的十分熟练,但是如果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点的应用去解决一些问题,学生就失去了勇气,不能有效的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数学题目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结合起来,影响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
而在轻松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的思想更加放松,学生更加有表现自我的欲望,学生能够积极大胆地去应用数学知识,对提升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注重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
在高中阶段学生要进行多种数学知识的学习,其中基础知识是学生在高中阶段要学习的基础内容,也是最重要的内容,因此为了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基础知识的教学引起重视。学生在数学基础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基本理论的学习,并要进行实际的应用,学生在基本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困难,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际应用,进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挫折,进而打击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自然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树立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教师首先要在基础知识教学方法方面下工夫,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讲解切线的定义时,先对学生进行这一概念含义的讲解,然后举很多相关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最后为了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该概念,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举一些例子。在实际的教学中有助于教师有效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种,教师应该引起重视,学生如果在基础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游刃有余,那么学生就会对数学学习信心倍增,这种信心反过来又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三、有效分层
在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方法就是采用分层教学法,将分层教学法运用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点学习,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分层教学法关注到了每一个学生的数学学习,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使学生都能够得到进步。目前分层教学法已经为广大数学教师应用,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教师在将分层教学法与数学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一些问题,否则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反而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四、为学生留出进行独立思考的时间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十分必要,然而将一部分时间归还给学生也十分必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知识点的掌握与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通过思考学生的思路才能打开。传统教学中,教师将教学的重点关注于知识点的讲解,认为只有讲解更多的重点与难点知识,学生的成绩才能更好地提升,忽视了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环节,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被动的接受知识,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本人认为教师应该合理的配置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时间。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讲解了正切的概念之后,应该让学生独立进行思考,使学生通过思考真正掌握这一概念。高中数学教师不仅在知识点讲解之后要为学生留出进行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也应该为学生留出进行独立思考的时间,引导学生向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发起进攻。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的思考不足,导致学生难以理清学科学习的思路,即使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学科学习,也难以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反之,如果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那么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升,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为学生留出进行思考的时间,还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与能力。
五、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应用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一些特定的方法,通过对特定方法的应用,能够达到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涌现出了越来越多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与技巧,本人认为,教师对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灵活应用,能够达到有效帮助学生进行数学学科学习的目的。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会出现很多难以预料的情况,教师如果在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过于机械,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等学校;课堂教学;教学质量探析
[中图分类号] F274.2 [文献标识码] B
一、引言
最近,四川大学使用了一种新的互动教学用具——“课堂表决器”,这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据该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四川大学学校购买的互动教学用具,该装置是个只有手掌大小的仪器,拥有选择、判断、排序、评教、分组、抢答等功能,可以实现点名、答题和评分一体化,仪器虽小但功能强大。首先,它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答题功能为例,老师出题后,学生可以用它现场做答,短短几秒钟内,老师就能知晓全班学生选择的正确率,很快就能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控度。其次,提升教学过程的有效性。通过接收器和无线手持投票器,教师通过预先编制的PPT展示问题,学生通过投票器按键作答,互动及时,这样教师就可以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应的教学调整,从而使教学过程更加有效。最后,可以增强教学管理效果。对于学生管理而言,这个课堂表决器可以用来考核出勤,每个学生都会有一个统一的编号,上课时输入自己对应的编号,就知道是否到场,可以有效地检查学生的出勤状况。对于教师的考核而言,学生可以用课堂表决器直接给教师的教学评价打分,便利而且效率高。据了解,目前,这款课堂表决器在四川大学的本科部分学院也才刚刚开始使用,但应用学院的学生表示该“神器”无法监督点名,因为同学可以帮助你用仪器输入学号,所以上课还是要靠自觉。还没有完全普及,问题就已经出现了,因此这个教学“神器”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就不得而知了。
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类似甚至超越这种“课堂表决器”的教学用具,但不管科技含量多高,仍然改变不了其教辅工具的身份。依笔者看来,课堂表决器不仅仅是科技进步的产物,其点名、监督的功能多多少少折射出了目前高等学校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又一次引发我们对提高高等学校课程教学质量的思索。
二、高校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
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是实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目前,高校课堂教学面临着以下主要的问题。
(一)学生缺课现象普遍存在
课堂是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作为知识传授方和接受方的教师与学生缺一不可,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高校学生缺课现象比较普遍,这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和课堂教学质量。
学生缺课都去做什么了呢?据笔者的观察和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各种辅导班、考各种证件所累。竞争激烈,学生的危机意识也比较强,为了将来进行投资,不断地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参加各种资格证的考试,当这些与正常的学业发生冲突时,学生就会选择缺课,这部分人数大约占据了一半以上的比重。二是既不是参加辅导或者培训班,也不是要考什么资格证,而是纯粹地认为课堂教学无趣,还不如自学,尤以经管类相关专业的学生居多。三是部分学生干部以“工作活动”为理由,理直气壮地缺课。四是还有极少高年级的学生,找到了实习单位,这样也会在专业课的课堂上出现比较频繁地缺课问题。最后除去病假和事假的,就是没有任何理由无故旷课的,这部分学生渐渐地形成了惯性,等到了高年级就演变成经常性的缺课,几乎每个专业都有类似的学生个案。了解学生缺课的原因,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动态,加强沟通和引导。
(二)教师科研考评压力大对教学投入精力渐少
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出台了各种考评教师的相关规定,除了教学工作量以外,科研考评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而且往往与种种利益挂钩。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往往顾此失彼,这种现象必然导致教师对教学的投入较少,知识更新缓慢,教学内容陈旧,其已无法引发学生的兴趣,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考评不能搞一刀切,应该更加人性化。
(三)信息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信息化的内涵会有不同,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被高度应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从而使得人的智能潜力以及社会物质资源潜力被充分发挥,个人行为、组织决策和社会运行趋于合理化的理想状态。信息化改变了社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高校的课堂。
在信息化的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借助现代教育媒体和教育信息资源,改变了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增强了表现力,丰富了课堂的内容,在相同的时间内比传统的教学手段能传递更多的知识量,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信息化教学不仅仅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媒体和手段的改变,而且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整体的教学体系的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正如我们不能否认上述信息化给高校课堂教学带来的正影响一样,信息化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首先,信息化虽然促进了课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很多教师使用PPT授课,生动性确实是增强了,但是学生的注意力却在色彩斑斓的幻灯片中迷失了。在加之不用记笔记,这也增加了学生溜号、开小差的几率。其次,智能手机使用使学生可以更加容易和便利地接触到各种资源、信息和游戏,散发出来的魅力远远高于课堂教学的吸引力,用手指滑动触摸屏的姿势大概是课堂上最流行的“走你”动作了。学生过于依赖手机和网络,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马上上网寻找答案,完全略过思考的过程,而且可以借助手机随时随在地拍下老师的板书或者PPT,失去了学习的真正意义,智能手机正在渐渐地侵蚀着大学的课堂教学,思考功能的退化正严重地影响着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另外,复印技术的进步和应用也为学生获取相关学习资料和信息提供了便利,因此,学生忽略了课堂的讲授和学习。
正所谓凡事都有利有弊,怎样趋利避害是每一位从事高等教育的教育者都必须要思索的。
三、提高高等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建议
(一)加快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与学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的开发和培养。作为高校教师首先应该增强自律性,不间断地进行学习和知识更新,掌握学科前沿和动态,并结合自身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丰富教学内容。学校也要为教师创造更多的访问、交流和学习的机遇,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也是把学生吸引到课堂最有效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合理地设置课程内容,并能联系实际、尤其是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述商务谈判课程时,在实训练习环节,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主题作为谈判练习,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效果不错。
(二)采取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法,实施发现教学模式
发现教学模式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所谓的发现教学模式主要是指教师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多应用实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题,独立实现认识过程,即在教师的启发下,使学生自觉和主动地进行学习。发现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模式的挑战,它以学习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是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这种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三)加强日常的考核,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日常考核有助于减少学生旷课的现象,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促进作用。教师在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应将平时成绩分布在日常出勤、回答问题、作业、小组讨论等几项,在上课之初,就对学生讲明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并认真执行,这既能保证一定的出勤率,而且还能使学生参与到授课的学习过程中,也体现了公平性,获得了学生的认可和支持。
(四)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的科学考评,建立激励与约束并重的评价机制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和教学标准,对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活动和效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是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提供决策服务的过程。科学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是实现教学质量监控和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各高等学校应本着自身的办学宗旨,合理地选择和设定指标,开展科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
[参 考 文 献]
[1]哈斯巴根.教师评价视角下的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结构方程模型[J].高校教育管理,2013(3):1-5
[2]王文霞.基于发展性目标的高职课堂教学质量有效评价[J].成人教育,2012(6):90-91
关键词:合理的教学模式 有效的教学方法 浓厚的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而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兴趣的最好方法,生动的课堂教学是学生乐学的园地。因此,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心理特征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
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有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生动的、吸引人的呢?我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直观演示
这个方法简单而且很有实效。如我在教What colour这一单元中,有许多关于颜色的词语,这些单词都表示颜色,这时如果只是简单地朗读单词,相信学生的印象是不会深刻的。所以我就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颜料和调色盘,边调色边学单词,整个课堂如同一场小型的魔术表演,学生被课堂深深吸引。在教授水果、饮料等单词时,我则常带上具体的物品进入课堂。通过touch, taste, smell等方式呈现单词。学生对此也十分感兴趣,学习的热情高涨。
二、利用游戏
游戏教学是课堂的点睛之笔。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将游戏引入课堂,能将枯燥的语言现象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课堂形式。利用这一点时,教师可注意让学生在各种游戏中慢慢习得知识。每堂课的开始部分,我通常安排一些能让学生活动起来的Warming―up。如开火车数数,听歌曲配动作,合作进行双簧表演,这些方法都能很有效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在之后的教学时间里,如果总让学生静静地坐着,很容易出现学习的死角。通常我在课堂上常采一种游戏:学生A背对其他学生,老师将单词卡片藏到任一个学生的课桌里,学生A开始找,其他学生一起读这个单词,且声音随着找的人与卡片位置距离的变化而变化,远时声音就轻,近时声音就重,以提醒找的人。这个游戏很简单,可学生却非常感兴趣,而且对单词的读音掌握很有帮助。对于这些活泼好动的孩子们来说,“运动”无疑是给他们注入的一支兴奋剂,将游戏引入课堂,能将枯燥的语言现象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课堂。在复习知识,特别当复习的量较大时,游戏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给学生一个轻松和谐的语言环境,也使课堂充满活力。利用游戏教学,能够真正实现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三、利用歌曲和儿歌
在英语教学中,歌曲和歌谣是必不可少的。儿童心理学特征告诉我们,富有韵律的歌曲歌谣更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前一首歌,是组织进行教学的好方法,它能使学生以饱满的精神、激昂的情绪,为上好一堂课作前奏;课中一首歌,可以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使他们减少疲劳,保持充沛的精力唱好一堂课的尾声。因此,抽象的语言知识编成朗朗上口的童谣是有效课堂的又一方法。同样在教颜色一课时,我就编过这样的一首儿歌,color, color很神奇,blue,blue是蓝色,画片蓝天是蓝色,white,white是白色,画朵白云是白色,green, green是绿色,画片草地是绿色。这首歌谣轻快又节奏感强,学生对单词的记忆就不会产生厌倦。此外,学生也可以尝试自编儿歌。当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之后,他们就乐意在教学中施展自己的才华,积极参与到教学之中,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在教学有关V-ing的结构时,我让学生自己编写童谣,让他们发挥想象自己编,他们都非常兴奋,也编得相当好。不同的学生用了不同的动名词结构,一首首完整的童谣诞生了,没等我要求,他们就兴致勃勃地读起来,脸上洋溢着自豪和满足。这些童谣不仅巩固了V-ing结构,还复习许多动名词,一举两得。儿歌不仅能帮助学生记忆,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成为学习和活动的主人。
四、创作表演,在快乐参与中感受英语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单词和句型之后,教师就可以适时为他们安排机会进行表演,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英语学习的快乐。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和行为习惯,对同一事物可能产生不同的看法。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可以借用一些道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加上想象进行独立创作,然后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创作进行表演,更深层次地体验表现自我、进步成功的快乐。我们在黑板上贴上一些人物的图片,指定使用一些词组或句型,接下去就可以把课堂交给他们了。学生编出的对话各不相同,说明他们的理解不同,掌握的程度不同,再通过表演,就既起到了很好的复习作用,还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表演才能。有时,我也会让学生对阅读练习中的故事、著名的寓言故事进行续写或是改写。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提高了他们的英语语言实践能力。这自由参与、投入表现的教学策略,集想、编、演于一体,使小学生在自由想象的天空里,发展了思维,升华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