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02 09:43:1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雷锋精神研究性学习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确立1个目标:创办立足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我们的教育面临着“让教育适合学生还是让学生适合教育”这一中外教育界争论不休的两难问题。大港一中在教育实践中确立的“立足学生自我发展”的办学理念则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一办学理念的内涵是:教育要适合学生,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者所开展的一切工作,所进行的一切研究,都要紧紧围绕立足学生自我发展这一办学理念,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研究,进行理性思考;通过多种形式,拓展多种渠道,“让学生学会做人”的任务一刻不能丢,“将学生送入优质高校”的目标一刻不能放松,“树立名牌意识、凸显‘立足学生自我发展’的办学特色”一刻不能忘,让“立足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特色成为长期不懈的追求,并成为学校的办学使命,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体验生命的成长,享受学习、成长的快乐。
大港一中在德育、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等方面不断探索,形成了“自我教育”的德育模式、“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自主健体”的体育模式、“自我选择”的校本课程体系,提升了“立足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特色。
夯实2个基点:硬件建设与内涵提升
硬件建设
大港一中坚持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相统一的方针,正确处理学校的现实条件与科学发展的关系。近几年来,学校紧紧抓住新校舍建设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本着环境生态化、氛围人文化、技术网络化、功能多元化的理念,在区政府和教育局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指导下,高标准绿化美化校园环境,高水平建设各实验室和功能教室,高水准改善办公和学习条件,校园硬件达到全市一流水平。
内涵提升
大港一中追求的学校文化特质是―――深广的价值追求:它不能被简单模仿,它是历史积淀形成的学校精神和核心价值;集聚的名师效应:人们向往名校是因为仰慕名师,校以师名、名师带动群体骨干;鲜明的个性特征:集中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是追求学校核心价值的形象特征。学校一贯的目标是―――办学目标:“创名牌、出特色、求卓越”;办学方略:“以人为本、从严治校”。学校工作遵循的原则是―――“坚持‘精细工作、持续改善’的工作要求(标准要高、要求要严、安排要细、过程要实、持之以恒),坚持‘造就名师、培养群体骨干’的队伍建设战略,坚守‘一个也不放弃’的学生教育理念,坚定‘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课堂教学特征,坚挺‘立足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教学特色”。
实施3项策略:队伍建设、学生发展、精细管理
大港一中的教育者认为,学校之间的竞争既是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竞争,也是办学特色的竞争。优秀学生的成长离不开优秀的教师群体。为此,大港一中坚持以人为本,靠名师创名校,靠学生立名校,靠管理出质量,靠改革增效益,寻求学校发展的新突破。
以队伍建设创名牌
学校把“造就名师、培养群体骨干”作为实施名牌战略的重要举措。为了使全体教师成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成为最受人尊重的教师,学校引导教师做到“四个一”,即:培养一种精神―――敬业爱生;建立一种观念―――改革创新;锻炼一种能力―――教育科研;养成一种习惯―――终身学习。
坚持教师第一观念。学校制定了“靠师德锤炼、靠专业提高、靠科研引领、靠政策激励”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
坚持师德建设不动摇。学校坚持讲师德、议师德、评师德,通过每年举行高三年级教师工作汇报会、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等形式,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
坚持让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一是课堂教学研究常态化。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各种研究课活动:新教师汇报课、3~5年教龄教师竞赛课、6~8年教龄教师展示课、骨干教师观摩课、高三年级教师研究课等。二是校本教研模式化。学校注重校本教研活动,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形成学科教研“备、说、议、讲、评”的教研模式。三是课题研究特色化。围绕“立足学生自我发展”课题,确立各学科科研课题。根据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每年召开大港一中教科研大会,聘请天津市知名专家、学者作相关报告和点评,编写学校论文集和教学案例集。学校每位骨干教师都在著书立说,都在承担课题研究。
靠学生发展出特色
形成主体教育的文化氛围。学校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升旗演讲鼓舞人心,周末论坛有声有色,研究性学习成效显著,学校的教育环境、教育秩序、教育活动处处体现学生的意志和兴趣。
形成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面向全体学生,教育学生树立高品位学习观,让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参与状态、互动状态,形成积极的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着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时空。如语文学科的“大语文”教学,理、化、生学科的探究式教学,数学学科的开放式教学,英语学科的网络教学,体育学科的分项教学以及研究性学习等,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走上自主学习之路。
形成自我管理的德育模式。学校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坚持学生自我管理的德育特色,突出基础道德教育和提高学习力(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两个重点,注重发挥学生社团作用,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凸显“立足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特色。丰富课外活动,优化育人环境。定期开办知识竞赛、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比赛等,每年11月、12月,学校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设有艺术类、科技类、体育类、文学类等十几个展示项目。多彩的课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发展了学生的特长,展示了学生的个人才华,打造了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拓宽实践渠道,完善道德品质。每年4月、6月,学校分别组织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开展集中的社会实践活动。寒假期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要求学生完成社会调查报告。多年来,学校与交管局开展共建活动,学生协助交警维护交通秩序,宣传交通法规。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社区共建活动。每年3月,“爱心社”的学生组织开展学雷锋活动,用实际行动弘扬雷锋精神。
构建学校生态课程体系。该校实施的生态课程,是指依据生态学理念,缔结课程内部各学科之间的生态关系,优化课程的生态环境,搭建合理的课程结构,通过发挥课程生态功能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效益。生态课程体系包括学科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课程特色化―――实施“3+2”大语文教学,即用3课时完成教科书学习,2课时以文学社为单位开展活动;英语视听情景教学,即着力开发视听资源,及时把最新颖、最有趣、最热门的视听材料提供给学生;“4+1”数学开放式教学,即以4课时完成教科书学习,用1课时组织开放性问题研讨;体育选项课教学,即学生自愿报名选择感兴趣的健体项目。校本课程模块化―――开展主题自我教育系列活动,把每周国旗下讲话、班会课、党团活动课、周讲评和周末论坛、校园广播“一中之声”、年级辩论等活动有效组合,使之主题化、系列化;艺体自我发展系列活动,即以艺术节和体育节为载体,搭建学生展示、交流、学习的舞台;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自我完善教育系列活动,即以科技周、重要纪念日、国内外时事等为契机,举办专题讲座和沙龙活动,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意识、习惯,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潜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人本化―――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坚持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落实学生全员参与和“走班式”管理,保障学习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扎实开展军训、学农等各项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集体主义精神;积极开展社区共建活动,使学生在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形成关注社会的品质,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加强环境教育,构建生态校园。作为国家级绿色学校,多年来,大港一中始终把创建绿色学校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学校开始实施国际生态学校项目,并于2011年2月获得国际生态学校项目绿旗荣誉,成为全国首批获此荣誉的学校。国际生态学校项目极大地提升了全校师生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提高了学校环境教育和环境管理水平,改善了学校和周边社区的环境。
重精细管理求卓越
倡导精细工作。引导教师对教育工作要善于“小题大做、慢工细做”,特别突出精细的课堂教学管理,坚持高标准抓教师备课、认认真真抓校本教研、实实在在抓教学反思、仔仔细细抓教学分析、坚持不懈抓学生培养、坚定不移抓教学质量。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受教育者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德育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站在一定的阶级立场,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影响,结合受教育者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逐渐形成与一定社会和阶级相适应的品德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对于小学生而言,生活经验不足、自我控制能力有限,思想认识需要与具体的生活场景和行为表现联系起来,需要在学生的自我体验和自我认识中逐渐提高,道德品质的形成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
小学德育工作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有着自己的特点,学校德育管理也容不得太多无作为的等待,要合理把握好“快”与“慢”的艺术,将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与道德教育的规律结合起来,促进小学德育工作积极有效、可持续性地发展。
一、 利用“快”的艺术,提高小学德育管理工作效率
笔者这里所言的“快”,是与现代管理理念的快捷迅速、追求实效联系在一起的。为了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管理者必须对小学德育工作进行深入研究,采取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德育管理态度
虽然说大家都知道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强调任用贤能要德才兼备。但是实际上,在学校工作中,学生心灵美好的重要性对于学生考卷上的分数而言是多么无足轻重;家庭中,家长关心的是学生的成绩如何,以及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才能适应高度竞争的社会;社会将德育归于学校与家庭,没有真正意识到环境的作用。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学科教学占主体地位,学校教学也多以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为主,德育只是属于从属地位。教育行政机构对基层学校建立了严格的工作检查、考评制度,把德育当工作来布置、检查和督导由来已久。但是由于德育效果衡量的难度较大,具体的德育考评难以深入,使得德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形式化、片面化的倾向,例如爱国主义教育,大多就是让学生唱唱国歌、看看相关的影视碟片,但是具体效果如何?并非红歌唱得好、作文写得生动就能够展现出来的。同时,就学校管理者来说,德育并不是一个速效工程,并非做了工作马上就能够立竿见影,使得管理者在进行德育管理的时候操之过急,使得德育工作不能够取得实效,不能够促进学生道德的持续性发展。为此,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把育人工作摆在首位,看到德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意义,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才有动力进行德育管理的研究,积极探究好的管理方法和措施。
(二)建立健全的学校德育管理系统。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化的过程,进行学校德育管理,需要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组织机构,才能使学校德育管理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首先,要根据本校实际,确立切实可行的德育目标,制定详尽的德育工作计划,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进行德育管理。例如,有的地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学生中留守儿童占一定比例,学校德育管理则要涉及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而有的发达地区,学生的生活条件较好,学校则要采取措施进行更多的感恩教育、人生观教育。其次,要重视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学校德育管理的主力军,班主任的工作态度、德育水平直接影响到学校德育管理的成效。为此,要选拔热爱教育、热爱孩子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以班集体为基础,做好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促进德育工作顺利、有序地开展。同时要采取激励机制,发挥班主任进行德育管理的积极性。再次,要形成校、处、班三级德育管理网络,形成由校长、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的德育管理体系,加强垂直的联系,以及做好与教导处、总务处、科任教师之间的横向联系,做到信息畅通,多方协同,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最后,学校要积极与家长、社会联系,形成家、校、社会合力,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共同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例如,可以利用家长学校,通过讲座、交流等形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可以与当地的关心下一代协会取得联系,聘请有经验的老同志担任德育顾问,打造课堂之外的一方德育天地。
(三)制定详尽的学校德育管理制度
思想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于抽象理解能力有限的小学生来说,大而空泛的说教并不会取得实际的教育效果,为此,学校要制定详尽具体、标准化、量化的学校德育管理常规制度,校章校制是学校办学经验的结晶和反映。它对于稳定学校秩序、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起着保障作用。例如《学习生活常规要求》《班级一日常规评分细则》《学生奖惩条例》《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安全公约》《《红旗班级班评比办法》等等,将抽象的道德规范变成具体可行的日常行为规范,让学生在日常行为中通过体验的方式感受道德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在纪律教育方面,应注重养成教育,鼓励学生干部、值日学生的自我管理作用,通过合理的奖励来强化遵守纪律的行为,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之中感受和体验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渐形成较强的纪律观念,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能力。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系列活动
小学生天真活泼,喜欢参与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可以根据一定教育目的,以活动为载体,有计划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让学生参与富有吸引力的系列活动,自然而然地将德育工作引向深入,使得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迅速地提高。
一方面,学校需要开展好常规性的德育活动,利用传统节日或约定俗称的“活动月”、“活动日”,来开展学雷锋活动月、清明节、爱眼日、地球日、教师节、重阳节等开展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例如,可以利用10月16日的“世界粮食日”,教学生爱惜粮食,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同时,常规活动也要做出新意,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取得德育实效。如学雷锋系列活动,可以开展做一件好事、讲一个雷锋故事、读一本雷锋故事书的“三个一”活动,开展“我向雷锋学什么”的征文活动、演讲比赛等等,具体的行为指导、生动的故事讲解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雷锋精神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
另一方面,也可以针对一些突发事件,开展教育活动。例如,今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日本修改教科书、否认侵华事实的事件,很多学生会接受到相关的一些信息,但可能是片面的、碎片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等相关事件进行了解,以此为契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人道主义教育,就因为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而受到学生的关组,增强教育的效果。
此外,德育应该与学科教育结合起来,在各科的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例如,小学语文课中的很多课文可以渗透德育,例如《植物妈妈有办法》,可以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关爱;《蓝树叶》可以告诉学生要懂得分享,懂得帮助别人。体育课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力,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性格。
(五)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教育的对象是人,德育要提高的是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所面对的对象和需要进行的教育内容有着特殊性,进行德育管理要提高的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要求对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以充分的尊重,使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德育工作的自身素质,使其了解更多教育知识,树立以发展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着眼点的现代德育观,掌握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科学合理的德育方法,才能在学科教育、日常管理中渗透德育。例如,在当今社会,学生接触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少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教师必须了解网瘾少年的心理特点,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的纠正。
二、利用“慢”的艺术,促进小学德育管理稳步发展
品德的形成也只能由受教育者经过一定的认识、体验和践行逐渐形成,本身就是一种“慢”的艺术。在进行德育管理的时候,要遵循德育工作的特点,着力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切忌急功近利。
(一)坚持多元德育内容
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决定了多元化的德育内容,学校德育管理要避免出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使得德育管理片面化,促进学校德育的全面、持续发展。
首先,学校德育管理应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进而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其爱城市、爱学校、爱班级、爱他人,爱护学校一花一草,懂得感恩,懂得反哺。
其次,加强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班级强化课堂纪律、行为规范,学校强化环境卫生要求,班主任强化卫生值日制度;同时加强教育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物,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不乱扔废弃物,不在校园内随处零食,培养学生树立“校园是我家,美化靠大家”的意识。
再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积极向上的心理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排除不良情绪;定期组织班会对常见问题进行讨论,例如可以以“我的好朋友”为题,引导学生进行人际交往,也可以设立较为规范的心理咨询室,开通学生心理咨询热线,充分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宣传媒体,对全体师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科学、合理的引导,并注意积累心理辅导的档案资料,促使学生身心发展健康。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切忌拔苗助长
学生不是被动的德育对象,教育的任何作用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理性选择、道德实践才能实现。在进行德育管理时,学校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实践道德,在实践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这样的过程可能很短,也可能很长,管理者不能超之过急,不能把道德规范强加给学生,不能拔苗助长。例如,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时,可以给学生讲解疏食淡饭不改其志的孔子、万古忠义的岳武穆、忧乐天下的范仲淹、威武不屈、忠贞如一的苏武,在思想上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他们走向人间正道;也可以通过纪律制度的形式对学生的行为作出强制性的规定,使得学生习惯性地养成“规范化”的行为。但是这些人物事迹却代替不了学生们的实际行动,纪律制度也只能以法治校、以罚治校,我们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把传统美德教育与社会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在实践中思考,才能培养出学生健康而高尚的品德,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评价。
(三)改进德育评价体系,提倡持续发展
传统的德育评价存在着种种弊端:评价重结果,轻过程;过多强调共性,忽略了个体差异。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学校德育管理在也需要改进评价体系,从知识性评价为主转向道德行为评价为主,从结果评价为主转向过程评价为主,从单一性评价转向多元性评价,关注学生日常的道德行为表现,关注学生的道德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道德评价,推进学生道德持续性发展。德育评价要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转换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开设,以及师生关系引入考评内容,努力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从而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从管理上保证德育工作的有力实施。例如,学校可以建立学生道德行为常规考评机制,将学生日常学习中的行为表现累积起来,作为期末考评的重要依据。
(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倡环境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