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超级课堂初中数学

超级课堂初中数学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02 09:43:1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超级课堂初中数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超级课堂初中数学

第1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代信息化;教学艺术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把课堂教学看成一门艺术,是一个既古老又恒新的话题. 古有闪烁着教学艺术光辉的《学记》,现有“传道有术、授业有方”的教育名家,在教师进行外观行为的综合表演中,体现着教师个性而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凭借强大的功能集文字、影像、声音、图片于一体,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课堂,从而将数学课本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定理,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众多莘莘学子获益匪浅,同时催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

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 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初中数学教师也应积极探索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中,变革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学,使学生从动态、鲜活的案例中去理解深层次的知识,让学生真正把学习数学作为一种乐趣.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例,从四方面探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以供同行参考.

■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

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凭借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红嘴而打天下,再加上数学本身的抽象性、逻辑性与严密性,学习起来就会枯燥和乏味,学生难免会有厌倦情绪. 而在现代信息化的背景下,我们可以改变原有知识的传播方式,通过情境创设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令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熠熠生辉. 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让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武器.

例如,教学苏教版初中数学第九册“二次函数的图象”时,可以让学生使用“几何画板”(软件名)来完成数学实验. 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改变函数表达式中常数和变量系数的值,直观地看到图象的位置、大小、开口方向,以及对称轴的位置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自主发现、自主探究来建构对函数图象和性质的理解,从而验证他们的假设,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加强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苏教版初中数学第八册的“轴对称”时,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即利用Flash制作一只会飞的花蝴蝶,如图1所示,当这只花蝴蝶在屏幕上翩翩起舞时一定可以吸引全体同学的注意. 花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同学们在这个现象中会很容易理解“轴对称”的定义. 此时,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举出其他轴对称的实例. 这时,再在屏幕上显示出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如图2所示,并利用Flash制作动画效果,或让两个对称的三角形动起来,使之出现不同情况的对称图形(例如图形在对称轴两侧、或对称点在轴上等);或隐去或显示一些线段及延长线. 在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学生很自然地能发现轴对称的三个基本性质,并理解相应的定理,从而实现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

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众所周知,教材所呈现的信息都是静态的,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的缺乏,很难对书本上的文字解释做到有效、全面的理解,部分学生就很容易产生思维困境. 而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一个个富有图形、文本、声音的动态画面当中,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想象力和创新力得到有效开发,从而使认知达到最佳效果.

例如,对于初中数学第九册“锐角函数”的内容,学习了正弦和余弦研究“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三角形其余两角”的问题时,可提出如下两个问题:

(1)在ABC中,a=■,b=■,∠A=45°,求∠B;

(2)在ABC中,a=■,b=■,∠A=45°,求∠B.

在学生解答后,提醒学生问题(1)有两个解,而问题(2)只有一个解,这是为什么呢?接着教师提出更一般化的问题:“在ABC中,已知a,b,锐角A,求三角形的解的个数.”学生对这个问题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几何画板”软件来辅助研究. 通过作三角形的办法来确定三角形的解的个数.

使用方法:

(1)打开“几何画板”软件,用[画点]工具画点A;

(2)用[画射线]工具画AP,AQ两条射线,并在射线AP上取点C,记AC=b;

(3)用[画线段]工具画线段a;

(4)用[画圆]工具以点C为圆心,a为半径画圆;

(5)过点C作射线AQ的垂线,垂足记为点D;

(6)用[画线段]工具画线段CD,隐藏垂线(如图3所示).

教师指导学生改变圆的大小,观察圆与射线AQ的交点情况. 可轻易得出如下结论:

(1)当a

(2)当a=bsin∠A或a≥b时,三角形有一个解;

(3)当bsin∠A

■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化抽象为具

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化抽象为具体是信息技术所特有的优势,这是传统教学所无法取代的. 数学知识本身就具有抽象性,如果缺乏一定的感性材料做支撑,对于教学的重、难点,有些学生难以听懂. 而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作用,逐步降低思维难度,将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变得直观、具体,打下感性认识的基础.

例如,教学初中教材第九册“二次函数的图象”时,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如何从函数y=ax2的图象变换为函数y=a(x-m)2+n的图象?学生在进行解答时,大部分学生还是先通过对列表中的数据进行观察,然后再去“想象”两个图象之间的联系. 这种解题方式对初中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并且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超级画板”这个软件轻松地解决这一问题. 具体实施方法是:指导学生输入表达式得到二次函数图象,然后拖动滑条n,使n不断增大,则图象就会向上平移;反之,当n不断减小时,图象就会向下平移. 如果拖动滑条m,使m不断增大,则图象就会向右平移;当m不断减小时,图象就会向左平移. 当学生通过拖动滑条改变参数m,n时,“超级画板”就能实时、动态地显示出所对应的图象,让学生直观、形象、深刻地理解参数m,n的意义.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轻松地将抽象的难点转化为具体的图象,不仅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 充分挖掘网络资源,提升教学

实效性

传统的教学中,学习资料都仅靠教师一人收集,很难满足所有学生对知识的不同需求. 而互联网有着大量的图、文、声、像等网络教育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库,其容量大、链接快、搜索功能强的优势,不仅方便教师对教材进行加工整合,能减轻教师对资源搜集整理的工作,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Internet或资源库中去搜集自己想要的学习资源,弥补教材的不足和空白.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实现了对知识的探索,可以各种方式进行学习,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教师也不再只是讲授,也要指导、计划、组织和协调学生如何把握各种学习途径和学习资源,成为学生学习的协调者、促进者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者.

例如,教学教材第八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事先布置这样的任务:让学生自己上网搜索泰勒斯测金字塔的故事(如图4所示),并提出问题――泰勒斯这样测量的依据是什么?下面要学习的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即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寻找答案,同时提出探究的问题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发言解释泰勒斯测量金字塔的依据,之后引入教学内容. 通过上述过程,既能锻炼学生使用网络资源的能力,也能减轻教师的授课负担.

第2篇

【关键词】:“分层次” 课堂教学 应用

初中数学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使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基本要求;同时拓广了知识面,启迪学生思维,使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数学才能得以充分发展。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发挥教材特点,适应学生的差异,进行课堂创新教学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分层次”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供参考。

一、实行课堂“分层次”教学目的

按照新课标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优等生能吃饱,中等生吃好,后进生要求得了,达到班级整体优化”要求来开展“分层次”的教学活动。我们知道在实际生活中任何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他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总是不一样的,这也就在班级里出现了优秀生、中等生、和所谓的后进生。为此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应贯彻 “三个基本原则”,以达到教师的激励与学生的发展有机地结合。 一是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原则。二是在教学中,对学生要提出统一要求和目标。同时结合教材内容和对学生的了解合理设置教学内容,使每个学生在班级集体中相对独立地得到发展。三是将数学知识进行弹性处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认识阶段。最终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梯级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共同进步,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二、实行“分层次” 教学的方法

.备课要有“层次性”。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层次: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后进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中等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满足优等学生“吃得饱”。例如,初二“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梯级为:(1)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2)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3)定义的拓广,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新教材正文不做要求)。 安排作业时,笔者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B组习题为主的超基本题;以A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A组习题为主的起码题,以此来分别满足全体学生课外作业的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

2.讲课的“层次性”。“分层次”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梯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 一是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阶梯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中等生、后进生听懂吃透。第三个阶梯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优等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对此类学生进行课外定向启发发展)。 二是在课堂练习能异于常规教学。对各个层面的学生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层次学生回答相应层面的问题,又要激励低层面学生回答高层面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求自己获取知识。

3、评估学生“分层级”。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梯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于是,我们采取如下考查方法对学生进行分层次评估: 一是在综合考察中对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80分,拓深题40分,其计分方法是:优等学生实得分=100分一扣分;中等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100/120;后进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二是在单元考察中采用题同评分标准不同。基础题对低组学生基分高,对高组学生的基分低:以部分知识拓广题补足优等生、中等生的基分满100分;允许后进学生做拓广题,作为升级的参考因素。在这两次考查中,考查成绩90分以上者为该组优秀学生。连同平时的听课、作业以及智力因素等,作为学生升级的量化依据。

第3篇

一、真正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

自从夸美纽斯创造班级授课制以来,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一直成为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其表现形式就是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它的弊端在于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实,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情感的交流过程.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由于初中学生年龄特点,既有小学生活泼好动、充满好奇的特点,也有渴望走向成熟的特征,因此要善于抓住积极因素,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探索,使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充满喜悦,学习的需要得以实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权力,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合理布局课堂结构,优化数学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对教学目的、目标、重点、难点等教学内容把握得十分准确,同时对时间的把握也应十分严格,切忌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在教学过程中,从数量上说,教师要少讲;从质量上说,教师要精讲;从内容上说,学生易懂的坚决不讲.整个教学活动,教师既要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也要注意给学生以想、说、练的机会.

优化教学方式,主要是指应克服以下几个传统的教学“误区”:

1.重内容的讲解,轻教材的运用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有不少教师将教材仅仅当成学生的习题集,致使学生不会阅读课本.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而应使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会学”.实际上,教科书通过正文和例题,并结合使用图表,加强了对教学内容、特点、要求的分析.会使用教材的学生,往往在认识上更深入一层,自己能逐步掌握分析推理的方法.同时,教科书还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探索一题多解(证)、一题多复和一题多用.

2.重结果,轻过程数学

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应当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更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展示.在原有的“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不少教师认为,学好数学就是要将概念、定理、公式记熟.诚然,由于初中数学知识相对较少,上述做法可能对暂时的考试成绩有用,但对以后的数学学习却留下了后遗症.有不少学生在求二次函数y=ax2+bx+c最值时,都熟知结果:当x=-b/(2a)时,y有最值(4ac-b2)/(4a).但却不会配方法,到高中继续学习三角函数最值时发生了困难.这都是因为只重结果,不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带来的结果.

3.重机械的“题型分类”,轻知识系统的归纳

目前数学教学上的一大弊病就是进行题海战术,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变成了机械的分类式思维技巧的教学与训练.其结果导致了考试死记类型、硬套解题方法,对变换形式的问题便束手无策.在素质教育下,应教会学生知识系统的总结.实践证明,凡是成绩优秀的学生,总是能系统地说出学过的知识系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能进行纵向、横向的联系,从而灵活地处理问题.

4.重知识的传授,轻教学的灵活多变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不注意教学教法的改革.他们错误地认为教法的革新是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其实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能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将枯燥而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讲述得情趣盎然、浅显易懂,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凡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努力钻研,培养学生能力从而达到取得好成绩的方法,都应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三、加强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在学习上,不少学生除了本身的智力因素以外,另一个主要障碍就是非智力因素上的,诸如学得不好不感兴趣,遇到难题,不能迎难而上,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结果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在教学中应重视对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1.运用情感手段强化自我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表现是人们普遍具有的心理倾向,自我表现愿望的满足,有助于自我效能的增强.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和表扬.一般地讲,恰当地表扬鼓励能强化自我效能感.这不仅对表扬和鼓励的人如此,对其他的人也有相同的作用.随着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学生的自我表现愿望得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愈加浓厚.

2.挖掘教材的潜在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顺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潮流,人教社编辑出版的九年义务教材在内容选娶编写体例上较原有教材都有较大变化:突出了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增加可读性,在加强双基的同时,也注意了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新教材的上述潜在功能,指导学生读书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超级秘书网

3.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

第4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分层教学法

一、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班级内,学生群体上,个体间的差异普遍存在,而且多种多样,诸如智力差异、学习基础差异、学习品质差异、学习态度差异、学习目的差异、学习环境差异等等。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是存在的,特别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造成差异的原因有很多,学生的先天遗传因素及环境、教育条件都有所不同,还有社会因素(即环境、教育条件、科学训练),这些原因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学生所表现出的数学能力有明显差异也是正常的。教育要面向班级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知识和享受应有教育的权利。班级教学不能“放弃”任何一名学生,不能只针对某一个层次的学生,但又要满足每一个层次学生学习和进一步提升的需要。初中数学新课标要求学生分层次提高,进而达到班级学生的最优化组合。按照教育家达尼洛夫关于教学过程的动力理论之说,认为只有学生学习的可能性与对他们的要求是一致的,才可能推动教学过程的展开,从而加快学习成绩的提高,而这两者的统一关系若被破坏,就会造成学业的不良后果。“分层教学”,实际是在大班教学的背景下,将学生依据学习情况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学生开展不同的教育,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制定不同的教学目的、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从而努力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班级学习中,都能在自己已有的程度下获得知识的进一步提升,实现班级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分层教学的过程

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层次: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后进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中等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满足优等学生“吃得饱”。 作业是巩固和提高学生所学知识的中要途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用,才能避免差生在难题面前的受挫和无奈,也能避免优等生对大量基础题的趣味索然,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在作业中得到自己所需的:巩固,还是提高,都能给以满足。

“分层次”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目标下,应该才用不同的实现手段,及教学方式。如,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进行探索式的教学方式,对其思维进行更深层次的训练;而对于依靠努力取得成绩的这一类稍差一点的学生,则不妨通过各类题型的讲解以及拔高题目的训练,开拓其视野,使其掌握相对较深的解题思路;对于又差一点的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则显得十分重要。既要明确不同层次学生回答相应层面的问题,又要激励低层面学生回答高层面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分层上课就是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能兼顾各类层次的学生,让其主动参与获得发展,克服过去单一教学的传统模式,按照分层备课的归类,在施教过程中得以完成。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梯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分层教学的一个前提在于对学生进行评估,依照一定的标准对学生进行分层。在此之前,应征的学生的同意,在于他们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之后,使他们理解并自愿接受分层;在分层过程中,老师的评估应得到学生的自我认可,自愿将自己归于某一个层次,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否则,操作不当,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适得其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第5篇

一、认真分析,全面了解,掌握数学差生的主要特征

1、基础差,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小学数学学习,偏重单向思维,只问结果,少问原因,进入初中阶段,内容发生变化,思维方法没能及时转变,造成学习吃力。

2、学习方法不科学。不少学生平时根本不看书或“死读书”。不看书的学生平时除了听课,做作业外,从来不再去看课本,上课听懂多少算多少,要记的知识没有记住。这些学生在小学里,数学成绩都不错,但到了中学就不行了。“死读书”学生什么都记,连课本上例题都记,这类学生初一成绩还可以,但到了初二就不行了。

3、兴趣转移。由于上述两点的影响,数学成绩长期上不去,经不起心理的挫折,再加之部分教师教育思想欠佳,常埋怨学生不努力,又没有很好注意批评方式,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了自卑感,出现兴趣转移。

二、对症下药、分类辅导,全面提高数学差生成绩针对数学差生存在的问题,我采取了如下对策

1、设法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学生学不好数学,不能全怪学生,教师首先要自己找原因,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学生从不懂教懂,从不会教会,学生答不出教师的问题,教师先要检查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没有漏洞。教师发现学生作业中的普遍性错误,先要自我检查,这样会使学生受感动,自觉去纠正错误。如果学生出现了错误,教师一味地批评、责怪学生,就会使师生情感破裂,产生隔阂,他就会讨厌你,远离你,这样要学生学好你的课是不可能的。当然,教师对学生也应严格要求,要学生认识到,搞好学习必须靠师生共同努力。对一时学不好的学生,教师应付出更多的关心、爱护,尊重他们的人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

2、让学生获取成功的快乐。

(1)激发兴趣,创设情镜,让学生享受学习之乐。

差生往往有一个坏习惯,比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交头接耳开小会,有时为了应付老师的作业,课后东抄西抄。教师应该充分重视这些弱点,不是压制“交头接耳、不让说”,而是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说,让学生讨论。通过巧妙的提问激起学生思考、讨论的兴趣;创设情境,引出知识的讲授,或作为各种能力训练之先导,在数学学习中,让学生既是演员、导演,又是观众,有时还是评论家,乐在其中。

(2)铺设台阶,引导探索,让学生享受攀登之乐。

教学中适当地分解知识难点,合理划分课堂教学层次,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由低向高一步步攀登,让学生尝到探索之乐、成功之乐。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做课堂练习时,首先建立起使每个学生在解题中都有把握获得成功的条件,即给他们一些铺垫性的容易解出来的问题。然后预先告诉学生,将要给他们一些难题,而实际上还是他们力所能及的题,事后,当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信心有所增强,从成功中得到了喜悦,从而产生了再想解题的愿望后,教师再给他们一些稍有难度的题,有时可给适当铺垫,使大部分同学再次成功,这种做法对增强学生自信心会起到极好的作用。

(3)抓好测试,善于训练,让学生享受成功之乐。

学生对学习成绩是很敏感的,分数对情绪的刺激亦是很大的。特别是差生,他们因各种原因每次考试成绩普遍低,心理上受到的打击较深,为此,我对训练和测试大胆进行改革。训练时,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需要、动机、性格和学习的基础等诸方面因素,将学生分成A、B、C、D四个程度组;A组独立练,B组指导练,C组讨论练,D组扶着练,并辅以激励的评价方法,让学生体验成功之乐。测试时,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分类要求,分类评价,发挥测试的反馈功能作用。超级秘书网

考试命题时,试题分层次提出考试目标,设立做题,选做题,拔尖题等几个层次,在题目序号前用符号标记,必做题按最低要求命题,一般不超出现行教材中“练习”的要求,面向中等水平学生。必做题形成一份完整试卷,满粉100分,其他层次另定分,这样有利于调动差生的积极性。

试卷讲评是矫正学生错误的重要环节,实行:①学生自评和互评;②教师导评。评共同性问题,评典型性问题,评一题多解,评怎样矫正;③面评。对问题较多的学生,导评后还必须面批面改,这样针对性强。

第6篇

@Vintage_柳:有时候希望长大经历的一切都只是一个梦,假想我还在小学的课堂上打瞌睡,同桌轻拍我一下,喂,下课了!

@ThERa_H丽:同桌,我还记得我们曾经说过的话:1. 快写!写完借我抄抄。2. 还有几分钟下课啊,这么慢。3. 帮我传给某某某。 4. 别看……老师在窗户那儿。5. 我先睡一会儿,老师来了叫我一声。6. 咱班谁和谁有问题。你是否还怀念那个无忧无虑的时光。

@摇篮里的猫猫:一次我们班一个女孩坐在后排在听“随身听”,耳朵堵着所以说话声音很大。她对同桌说:“老师过来告诉我一声。”几乎所有同学都听到了,连在黑板上写字的老师也不例外。老师回过头看看那位同学,竟然说:“我不过去!”

@kui珐:正给孩子开家长会呢,我坐最后一排后门口,学校广播在播放校长发言,我在下面用手机看书。 突然,女儿班主任来到后门口,我下意识地把手机往抽屉里塞,一下掉在地上了,同桌和班主任看着我意味深长地笑了。唉,我都毕业10多年了,这是落下病根了吧!

@洧洳:语文课,同桌在玩手机,玩得那叫全神贯注!一会儿我看老师要过来了就推了他一下,大哥特淡定地把手机放我桌上了,然后来了句,别玩了……

@吾爱吐槽:某天同桌上课在玩手机,不幸被巡查的班主任看见了却浑然不知,班主任气愤地掏出手机发短信给同桌说:“上课为什么不认真听讲?”同桌回复道:“你是谁啊?”班主任再次回复说:“你往窗外看看。”同桌镇定自若地看了看说:“待会儿聊,我被班主任盯上了。”

@纪凡希_Fancy:当我上课走神却不幸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我同桌就这样一脸“就不告诉你”的表情看着我……

@课程格子:高一时候考地理,全班考砸,地理老师大怒:“填空题白送的40分,居然有人10分,20分?10分到20分的全都给我站起来,把卷子抄10遍!” 这时同桌长叹:“好险,我21分。”正在庆幸时,后边一哥们也幽幽叹息:“我也好险哪,我9分。”

@ifmd:初中数学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了满满一黑板的题目, 准备叫同学上来解答。我同桌在瞌睡, 我推搡一下他,说:“哎,老师叫你擦黑板!” 只见这哥们一溜烟奔向讲台,拿起黑板刷就是一阵忙活, 5秒钟内教室里鸦雀无声, 然后就是一片哗然……

@Shining静儿裕:有次期末考试,有道填空题,问李清照是什么派的词人,我实在不知道就写了个“武当派”。卷子发下来的时候老师说有个学生的答案必须得请他家长来看看。我想我完蛋了,结果是同桌被请家长了,因为他的答案是“蛋黄派”!

第7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阶梯教学

任何一个学生,他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总是处于相应的层次上的。所以,教法应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在施教过程中,应贯彻如下“两条原理”和“三个基本原则”,以达到教师的激励与学生的发展有机地结合。

两条原理:其一,内部动力原理。即承认学生认识机能中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某一个性因素(如数学兴趣)发生变化,将引起其他部分及整体变化(产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其二,适应与转化发展原理。“适应”即教学应适应学生现有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转化发展”即变学生厌学为爱学,变不会学为会学,变无所作为为积极进取,求得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心理状态。

三个原则:

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原则。

2.同步教学与异步教学相结合原则。即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的行动,提出统一要求和目标的同时,正确估计出学生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可能性,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阶梯,将学生分成不同阶梯类型,在自学、听讲、讨论、答问与作业中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班级集体中相对独立地得到发展。

3.学生心理认识规律与知识形成发展规律相结合原则。即遵循认识论与实践论的基本原理,将知识内容进行弹性处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认识阶段。将新教材的弹性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融于教法之中。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基本作法包括四个方面。

一、定好起跑线

先向学生宣传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梯级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之后,公布学生双基考查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教师宣布备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以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

二、分阶梯授课

1.备课设阶梯

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例如,初二“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梯级为:(1)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2)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3)定义的拓广,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新教材正文不做要求)。

安排作业时,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B组习题为主的超基本题;以A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A组习题为主的起码题,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

2.讲课沿阶梯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梯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

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阶梯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阶梯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

另外,课堂练习能异于常规教学。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梯级学生回答相应梯级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求自己获取知识。

三、分梯级评估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梯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

四、激励跨梯

学生分级达标后,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基础得到了巩固,部分学生跨梯条件日趋成熟;老师应在授课中有意识地创造跨梯条件(如超级提问,超级作业),引导他们向上一级台阶过渡。同时,鼓励学生自觉申报跨梯。对部分不能升级,以及个别由于骄傲而退步须降级的学生,教师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后,采取保级和降级措施。这种定期升级教育活动,一期一般进行两次,对个别超速发展的学生,可随时升级。调级后,老师订出新的目标(如各组的最低分数),使学生有新的奋斗目标。

第8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激励式教学法

如何在教学中发挥教材特点,适应学生的差异,使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完美统一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经过多年探索,初步形成了“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理论与教学模式。下面简介该教法的一些原理与做法。

任何一个学生,他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总是处于相应的层次上的。所以,教法应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在施教过程中,应贯彻如下“两条原理”和“三个基本原则”,以达到教师的激励与学生的发展有机地结合。

两条原理:

其一,内部动力原理。即承认学生认识机能中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某一个性因素(如数学兴趣)发生变化,将引起其他部分及整体变化(产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其二,适应与转化发展原理。“适应”即教学应适应学生现有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转化发展”即变学生厌学为爱学,变不会学为会学,变无所作为为积极进取,求得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心理状态。

三个原则:

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原则。

2.同步教学与异步教学相结合原则。即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的行动,提出统一要求和目标的同时,正确估计出学生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可能性,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阶梯,将学生分成不同阶梯类型,在自学、听讲、讨论、答问与作业中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班级集体中相对独立地得到发展。

3.学生心理认识规律与知识形成发展规律相结合原则。即遵循认识论与实践论的基本原理,将知识内容进行弹性处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认识阶段。将新教材的弹性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融于教法之中。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基本作法包括四个方面。

一、定好起跑线

先向学生宣传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梯级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之后,公布学生双基考查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教师宣布各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以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

二、分阶梯授课

1.备课设阶梯

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例如,初二“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梯级为:(1)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2)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3)定义的拓广,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新教材正文不做要求)。

安排作业时,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B组习题为主的超基本题;以A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A组习题为主的起码题,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

2.讲课沿阶梯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梯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

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阶梯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阶梯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

另外,课堂练习能异于常规教学。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梯级学生回答相应梯级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求自己获取知识。

三、分梯级评估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梯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

于是,我们采取如下考查方法:

(1)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80分,拓深题40分,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一扣分,B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此种方法常用于综合考查)。

(2)题同评分标准不同。基础题对低组学生基分高,对高组学生的基分低:以部分知识拓广题补足A、B组学生的基分满100分;允许C组学生做拓广题,作为升级的参考因素。(此种方法常用于单元考查)。

考查成绩90分以上者为该组优秀学生。连同平时的听课、作业以及智力因素等,作为学生升级的量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