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02 09:43: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医的理论知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种子移植理论;十四行诗;汉译
一. 引言
对于十四行诗的翻译问题,国内的学者谈得已经很多了,但是研究的焦点往往基于译文的好坏,而且多用经验思辨的方法,缺乏客观的评判标准和理论依据。本文以巴斯奈特的种子移植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十四行诗的特点,刍议了十四行诗翻译的方法和标准,希望在十四行诗翻译方面能抛砖引玉。
二. 种子移植理论
上世纪80年代苏珊・巴斯奈特开始在她的论著中提出解决诗歌不可译问题的方法。苏珊・巴斯奈特是一位诗人兼精通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翻译家,在她的著作《文化构建―文化翻译论集》中她提出了种子移植理论。巴斯奈特的种子移植理论是受到英国诗人雪莱的启发。雪莱认为诗歌不可译,诗歌就像是将紫罗兰放在实验室里研究以期再得到紫罗兰,但这是对紫罗兰的毁灭,光靠实验室的研究是不能开花的。对于雪莱的观点巴斯奈特却产生了新的理解,她认为只要种子被恰当地移植,在其他地方依然可以开花。所以,她相信诗歌和紫罗兰一样不能复制和照搬,但是却可以在新的环境中重新生长。
可以看到,巴斯奈特的种子移植理论是在以前的诗歌不可译的论点的基础上的一次巨大飞跃,它使诗歌翻译这一活动得到了该有的肯定,这无疑是诗歌翻译理论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但是巴斯奈特并没有明确地指出诗歌翻译时要移植的种子是什么,这就使得在该理论指导下的诗歌翻译只有最终的目标但缺乏明确可行的方法。
三. 十四行诗翻译的特点及其种子的确定
虽然巴斯奈特的种子移植理论没有明确界定种子的内涵,但是在其著作中论述种子移植理论时不断出现一些词:pleasure,function, target language , role等,结合该理论出现的专著《文化构建―文化翻译论集》,我们可以看出巴斯奈特所说的种子其实是能够给人以巨大的美感体验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一首诗歌的命脉所在,而且这些东西在移植到目标语文化中时应该产生其在源语文化中相似的效果,而这些东西是值得译者集中才智移植的。也就是说,种子必须具有能陶冶读者情操,区别一种诗体与另一种诗体的特性,还应该能反映一首诗的文化与精华。所以在翻译十四行诗之前,译者应该仔细品读诗歌,把握其特点,找出其种子。
首先,十四行诗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由十四句诗行组成的诗体,所以如果不保留其形式上的特点,无视十四行诗外在形式美,恐怕这种诗体的美也就会有一半被损害。此外,十四行诗第一节要“起”,第二节要“承”,第三节要“转”,最后一节要“合”。如果在翻译的过程中不遵守原诗的诗行特点,随便增加一行或减少一行都会影响十四行诗的结构,使其结构不完整进而影响到意义表达的流畅和完整。其次,十四行诗是一种具有严谨韵律的诗体,所以这种诗体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押韵。济慈创作的十四行诗大多数采用的是莎士比亚式末韵和比特拉克式末韵,较少的几首结合了莎士比亚式和比特拉克式末韵。而用韵是古典诗歌的特色,所以在翻译时应该尽量保留,正如朱光潜先生说“格律不是束缚天才,它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役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还是腐烂”。再次,十四行诗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这种诗体所具有的音乐性,即节奏。在济慈创作的十四行诗中基本上都是英语诗歌中很普遍的五步抑扬格。而诗歌部分怡情效果也正是来源于它的节奏,所以,节奏也是十四行诗的种子之一。最后,十四行诗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其表达情感的方式有时很特别。这些十四行诗在表达情感的时候有时并非是单一不变的,有时在前两诗节表达一种情感,但是在第三诗节中表达的情感会出现变化,第四诗节又会是对第三诗节表达情感的升华。而这些美好的情感也是诗歌中具有怡情作用的因素,所以译者在翻译时应该传递出这种感情的微妙变化。
综上所述,译者在翻译济慈十四行诗歌时,应该将其诗歌中所包含的种子――诗行排列、韵律、节奏和情感变化,移植到译作中去,而将这些恰似灵魂一样的东西移植才是译者的责任,因为唯有这样读者才可以欣赏到济慈诗歌的魅力。
四. 具体分析屠岸先生翻译济慈的《白天消失了,甜蜜的一切已失去》
关键词: 德育 历史教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德育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借鉴历史、服务现实,创造明天”,这是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也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中华文明璀璨夺目的文化中,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优良品格和气质,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和以丰富文化遗产为特征的精神、物质财富是最值得我们骄傲的文化遗产。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更应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因此,《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新的历史教学更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是遵循教育规律的体现;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渗透德育教学的好时机。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特点,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德育。
二、德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方法
(一)利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
1.我把历史课堂教学分为“触摸历史,探究历史,感悟历史”三个部分,三个部分相辅相成。
触摸历史,以书本知识点为载体。在课本基础知识点之外,尽可能利用课本教材以外的内容,补充其他相关教学资料,让学生触摸到更广泛的历史。例如:本课的重要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进行德育的很好知识点。面对民族危亡的时候,应该怎么做?每个人拥有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继续存在的前提条件,只有强烈的爱国精神,才能让每个中国人暂时抛弃个人利益,以国家利益为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这里不仅是一个知识点,学生要掌握的也不仅是这条战线到底是如何建立起来的,而是通过知识点的讲述,让学生真正理解这条战线存在的意义。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在原有知识点上补充了新内容,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全面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首先,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形成了两个战场。这个知识点是书本上有的。而在两个战场之外,还有一条文化战线。其次,我在教学中通过补充了解中国二三十年音乐教育思想进一步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全民族的呐喊,中国人民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抗日救国的必要性。在教育思想上,30年代的钢琴教育方针主要围绕“救国”。提供这些资料,让学生从更广阔的空间中理解,在30年代的中国,每一个知识分子、每个学生学习的动力是什么?当时教育与国情密不可分。通过以上材料展示,以大家都熟悉的人物的并不熟悉的事件调动学生好奇心,让学生了解这个时代人们的真实情感,了解人们发自内心的呐喊,同时通过这些人物的思想、整个时代的思想反映时代的主旋律,那就是救亡图存。这是一个中国人的责任所在,是民族自尊心的体现。
2.注重教学方法。可以运用影视媒体展示教学资料。用更直观的方式通过视听等途径加强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如在这一课中我为学生播放抗战歌曲,如《大刀进行曲》,给学生讲述歌曲历史背景,进一步了解抗战时期的历史,让学生体会歌曲体现的爱国主义情感,并且让学生合唱此曲,亲自感受歌曲的意蕴。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现代人素质的重要特征。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一切教育活动都要服务和服从于主体。因此,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研究性学习的兴起,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教师由教学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激发者、组织者,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愉快地学习成为当今教育必然趋势。
(二)在课外生活中不断渗透德育,让德育生活化。
关键词:知识管理;研究重心;转移;全球化;数据挖掘
1 引言
知识管理的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斯威比(sveiby)博士将知识资本分为:雇员能力、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三部分[1],而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有效地管理企业这三类“结构”的开发和利用,为企业创造最大效益。知识是企业的资源,但任何知识只有当它应用于实践,改变人们的生活,这种知识才会有价值[2]。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支持组织成功运营的重要力量源泉,很多企业已经实施或着手实施知识管理项目,但很多知识管理项目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gartner公司分析了十大原因,但本文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目前知识管理的研究成果不能有效支持企业和组织的全球化运作,大量知识管理的研究仍集中在80年代提出的一些理念上,如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等,没有根据时代环境的迅速变化对研究重心及时做出调整。
全球化现已成为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3],从经济角度看,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和经济协调,在经济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从资源配置、生产流通和消费形成了多层次与多形式的交织与融合,使全球经济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4]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管理信息系统成为企业管理的必备工具,已积累了大量数据。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 、开放运动及oa 等组织及运动的促进,信息的获取广度、深度、及时性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网民数量的剧增,互联网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自由分享的活动空间。良好的交互性使网络正在成为知识传播、民意表达和商业资讯展示的重要场所。
与知识管理研究初期相比,经济环境、信息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也必然带来知识管理研究重心的变化。分析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特征,研究全球化背景下信息资源的特征,从全球化角度审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及挑战,将对我国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有助于企业寻求提高全球化信息利用率的方法和技术,扩大企业的全球化视野,从而提高组织的全球化竞争能力,并促进知识创新。
2 知识管理研究重心的现状分析
为分析目前知识管理的研究重心,我们首先对
3 全球化对知识管理的机遇与挑战
3.1 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经济全球化以知识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重点,以跨国公司为载体[19] ,其突出的特点可归纳为[19] [20] [21] [22]:
1)高度的流动性。人才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和知识流等在全球涌动、流通和融合。知识、信息、智力资源等无形的“软”资源的价值越来越大,资源共享日益迫切。
2)高度的开放性。人才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和知识流在世界范围的流动日益广泛,不论是发达国家、发展
知识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从人类社会实践的经验获得(以人的隐性知识分享使之显性化为主),二是从数据或信息资料中通过挖掘获取(从数据中获取隐含的知识并显性化)。在管理信息系统、互联网和公开数据库中的大量信息中隐含着一类介于隐性和显性之间的特殊知识,通过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工具使之显性化就可以成为显性知识。数据挖掘是一种数学模型、人机系统和管理科学相结合的新的信息技术方法。这种方法利用关联规则、分类、聚类、预测、相随模式和时间序列等手段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32],这些新的知识可以用来制定有效的商业战略去吸引新的顾客和维持已有的顾客、开发适销的产品等。近年来,数据挖掘在生物、金融、保险、零售等行业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成为信息时代决策支持的关键技术之一[33],适合对全球化的海量信息进行挖掘分析。
随着信息资源的全球化,显性知识的综合集成与信息的挖掘利用成为知识获取的主要渠道。bbs、博客为个体隐性知识的自愿显性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博客已经引起知识管理学者的注意并将其作为一种新的知识管理工具[18],2002年以来,博客在
[注 释]
①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成立于1966年,是国际科学联合会建立的一个跨学科的科学委员会,其宗旨是提高科技数据的质量,推动对科技数据的编辑、评价和传播,)。
②oa(open access,即开放存取,是近年来学术信息共享的自由理念和出版机制.这一新的模式,使科学知识的传播更加趋于人性化、便利化,缩小了贫富之间人为的差距,实现人类信息资源共享的美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图式理论 高职 听力教学
一、高职英语听力教学现状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广大教师往往比较重视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说的能力培养也日益引起重视。而学生的听力训练却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英语学习者发现听力理解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尤其在高职英语听力教学中更是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高职学生英语听力学习状况
高职院校的学生总体学习基础相对较差,而且,他们的自学能力也较差,学习劲头不足,动机不明确。英语听力水平自然是降了又降,现在的高职生已或多或少地学习了几年英语,但他们几乎没有受到过专门的听力训练,再加上词汇量有限,知识面不够广,听力基础较差,如此一来,职业院校的学生在英语听力过程中经常会觉得无所适从,从而产生挫败感,形成恶性循环,结果是学生虽然经过了长时间的语言学习,听力技能仍得不到提高。
2.高职教师英语听力教学状况
当前,在我国高职院校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问题:(1)教师缺乏听力教学方法的研究与运用。在高职英语听力教学中,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仅仅是把听力录音播放一下,然后核对答案,听力教学通常是被当作听力测试来进行,教师们很少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听力训练指导。教师缺乏听力教学方法的研究与运用,不能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活动。(2)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听力教学。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侧重于做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而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和记,是教学活动中的被动体。这种“一言堂”模式,使得学生很少有机会。或者根本没有机会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从而直接影响了英语听力教学效果。(3)高职英语听力教材影响听力教学。高职英语听力教材相对陈旧,缺乏趣味性真实性与时代性,各个专业教材内容及难度划一,这都不利于英语听力教学的开展。
二、图式理论的概念及运用意义
图式理论最早由著名哲学家康德于1781年提出。所谓“图式”是指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组织;是被学习者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的过程;是怎样把这些新信息丰富到学习者知识库中的过程。大量的认知理论证明,图式是认知的基础,人们对新输入信息的解码、编码都依赖于人脑中已存的信息图式、框架或网络。输入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匹配,图式才能起作用,完成信息处理的系列过程,即从信息的接受、解码、重组到储存。把围式理论应用于语言学习中能够有效地调动起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从而利于新知识的接受与吸收。
三、图式理论适合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
听力理解是一个将头脑中的图式与接收信息联系起来的过程,将图式理论应用于高职英语听力教学适合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特点。
1.图式有助于间接降低听力材料的难度。高职学生大部分听力差,不会运用听力技巧。运用图式理论有助于听者对上下文的预测,预测能力是听力理解的重要技巧,是听者根据背景知识预知和上下文推测说者意图的活动。学生从所给的文字材料中找出微观背景知识,建立信息框架,弄清所听文章的类型、结构和大意,就能激活相关的背景知识。当听者的图式被具体的听力材料激活时,就可以有效的预测出所听材料接下来的内容,由此可以提高听力效果。
2.图式有助于学生克服心理焦虑。有些高职学生在听力理解过程中一遇到生词或不理解的句子就烦躁不安,有些学生甚至还没开始听就产生了畏难情绪。这种焦虑情绪无形中阻碍了信息的输入,降低了信息加工的有效性,从而影响了对听力材料的理解而图式为学生理解听力材料提供了心理框架,使其处于一种积极的准备状态中。这是因为学生所具备的相关图式越多。越能专注于重要的信息,就越能在听力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从整体上把握语言传达的信息,不会因未听懂个别生词而感到紧张、焦虑。
四、图式理论在高职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图式理论对提高高职学生听力水平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注意引导和训练学生正确运用图式理论。
1.激活与建立相应的图式。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教师要耐心地、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激活已有图式、构建新图式。这些图式包括相应的词汇、语法知识及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及相关的语篇文化背景知识,有了这种图式,学生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应用它浏览听力材料的练习,根据问题和选项对文章大致内容进行预测并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大致内容方向。因此,听力训练前教师要帮助学生回忆其已掌握的单词、句型及相关背景知识,补充可能遇到的新单词、句型,并对相关的语法知识背景知识进行讲解。
2.采用图式理论指导下的新课堂教学模式:三段式听力教学模式(un-derwood),即听前阶段,听力理解阶段和听后阶段。听前阶段主要是教学词汇和激活与听力材料相关的图式。通常采用视听手段,利用图片、照片、幻灯、多媒体等形式,引导学生讨论有关内容,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扫清语言和文化障碍。听前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兴趣和欲望、熟悉话题、预测大意等。听力理解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一方面运用自上而下的信息处理方式对材料进行预测,推理,掌握文章大意;另一方面,运用自下而上的方式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细节的听辨。听后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听过的材料进行讨论、角色扮演、口笔头转述所听内容、写梗概等,以巩固他们在大脑中建立的新图式。
3.选用合适的教材。在选用教材时要考虑到内容的趣味性、真实性与时代性,并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这样有利于激活建立相应的图式,有助于提高听力教学效果。
受到传统医院档案管理理念的影响,多数医院认为档案管理只是对信息的简单记录,只是作为相关凭证进行利用,忽视了档案本身所记载的科研成果等均可作为医院整体实力提升的重要战略资源,导致档案管理过程缺乏规范性与科学性。知识管理关注于开发档案内所蕴含的知识,可通过知识管理技术对各种信息进行数字化管理,从而使整个档案管理流程更加科学、完善,对档案的利用也更加充分、彻底。
二、医院档案管理中知识管理应用优化措施
医院档案管理不仅仅是信息的记载者,更承担着信息交流的重要任务。作为医院信息最为集中的地方,只有对其进行合理利用,充分应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才能对档案内部蕴含的知识因素进行妥善整理,才能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为提高知识管理在医院档案管理中发挥出积极有效的作用,可以采取以下优化措施:
(一)转变医院档案管理理念
转换原有的档案管理理念是充分发挥知识管理在医院档案管理中积极作用的首要前提和基本条件。医院档案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在医院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抛弃原有传统落后的管理理念,自觉应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模式等,促进医院整个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有效。在应用知识管理时,应理清思路,创新思维,强化知识管理理念,形成知识管理思维模式,积极应用知识管理,最终达到为员工提供优质服务,满足员工信息需求的目的。
(二)优化医院档案管理工作
知识管理最为主要的是将信息进行传递与共享,从而促进医院内部各个部门均得到显著发展。虽然我国多数医院就档案管理工作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管理模式、规章制度等,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在信息传递方面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导致信息利用受到严重阻碍。最主要的是现有的档案管理制度,不能使各个部门之间就信息进行有效交流,管理流程缺乏活力,对处于信息时代的现代化医院来说,该种管理模式是存在弊端的,会严重影响到医院档案管理效率和应用效率,导致医院不能充分适应当前社会实际需求。对此,最好的办法便是促进管理工作的进一步优化,改变原有不能满足社会瞬息万变需求的管理模式,扩大信息搜集及传递渠道,以便实现医院档案资源共享。
(三)完善医院档案管理体制
通过对医院优势进行梳理,不断完善医院档案管理模式。医院档案管理部门应积极建立知识管理人员制度,营造出浓郁的知识管理氛围,并建立专门的名医、专家档案。最主要的是依靠信息化技术,建立完善的数字化管理体系,设定知识产权、图书期刊、主题知识、规范规程等模块,充分发挥医院的资源优势。其中,知识管理人员制度主要针对知识管理人员制定的培训制度、激励制度,决策制度等,在培养优秀管理人员的同时,鼓励档案的整理者、移交者同样可成为知识的创造者与共享者。浓郁的文化氛围是促进医院逐渐转换为知识型医院的必要条件,对此,医院可采取鼓励性措施,激励医务人员充分发挥主动性与积极性,努力学习,不断创新。名医、专家是医院最为主要的人力资源,其观点、经验、技巧等均是医院的宝贵财富,通过整理,将隐性的知识有效转换为显性知识,从而指导其他医务人员进一步发展与提高。通过对知识进行模块管理,将各种各样的信息进行分类梳理,可以使利用者在使用时更为简单便捷,更能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同时也更好的促进医院各个部门资源共享。
三、结束语
关键词:物理常数;光速;普朗克常数
基本物理常数是物理学中的一些普适常数,是人类在探索客观世界基本运动规律的过程中提出和确定的基本物理常量。这些常数与自然科学的各个分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科学理论的提出和科学试验的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基本物理常数包括牛顿引力常数G、真空中的光速C、普朗克常数h、基本电荷e、电子静止质量Me、阿伏伽德罗常数Na等。
物理学中许多新领域的开辟以及重大物理理论的创立,往往与相关基本物理常数的发现或准确测定密切相关。基本物理常数描绘和反映了物理世界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它们为不同领域的区分提供了定量的标准。基本物理常数的测定及其精度的不断提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生动地反映了实验技术和测量方法的发展与更新,现在,许多基本物理常数的精度已达10-6量级,有的甚至达到10-8~10-10量级。本文限于篇幅,仅以光速C和普朗克常数h为例来说明。
光速是光波的传播速度,原与声波、水波等的传播速度类似,并不具有任何“特殊的”的地位。但细分析起来,光速也似乎确有一些特殊之处。其一是光速的数值非常大,远非其他各种波动速度所能比拟;其二是光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而其他波动则离开了相应的弹性介质便不复存在,由此引来了关于以太(假想的弹性介质)的种种争论。
1865年麦克斯韦建立了电磁场方程组,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推导出了电磁波的速度C等于电流的电磁单位与静电单位之比。1849年斐索用实验测出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C=3.14858×108米/秒。分属光学和电磁学的不相及的两个传播速度C电磁波与C光波之间出乎意料的惊人相符,使麦克斯韦立即意识到光波就是电磁波。于是,以C为桥梁把以前认为彼此无关的光学与电磁学统一了起来。同时,由于电磁波传播依赖的是电磁场的内在联系,无需任何弹性介质,使得“以太”的存在和不存在没有什么差别,不需要强加在它身上种种性质。至此,光速C的地位陡然升高。
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揭示了电磁场运动变化的规律,统一了光学与电磁学,开创了物理学的新时代。但同时它也提出了新的更深刻的问题:麦克斯韦方程组只适用于某个特殊的惯性系还是适用于一切惯性系。如果麦克斯韦方程组只适用于某个特殊的惯性系,则不仅违背相对性原理,且该惯性系就是牛顿的绝对空间,地球相对它运动将受到以太风的吹拂,然而试图探测其影响的Michelson-Mor1ey实验却得出了否定的结果。如果麦克斯韦方程组适用于一切惯性系,则根据伽利略变换得出的经典速度合成规律,在不同惯性系中的光速应不同,甚至会出现违背因果关系的超光速现象,也难以解释。总之,对于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伽利略变换和相对性原理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深刻矛盾。直至1905年Einstein以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为前提,并借助洛伦兹变换方程建立起狭义相对论之后,这一切矛盾和困惑才最终得以解决。
由此可见,真空中的光速C从光波的速度上升为一切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之后,又进一步成为一切实际物体和信号速度的上限,并且在任何惯性系中C的取值都相同。C作为基本物理常数,提供了不可逾越的速度界限,从根本上否定了一切超距作用,成为相对论和新时空观的鲜明标志,同时又成为是否需要考虑相对论效应的定量判断标准。
1900年普朗克为解释黑体辐射,提出谐振子能量不连续的大胆假设。1905年Einstein为解释光电效应,把能量子假设推广到电磁波,提出“光量子”。1924年德布罗意通过粒子与波的对比,假设微观粒子也具有波动性,也就是波粒二象性,设其动量为p,则其德布洛依波长由下式绝定:pλ=h,这里h是一常量,叫普朗克常数,h几乎处处出现,它宣告物理学新的研究领域——量子物理学诞生了。
量子物理学的进展表明,普朗克常数h是量子物理学的重要常数,凡是涉及量子效应的一切物理量都与它有关,h不仅必然成为微观粒子运动特征的定量标准,而且成为划分量子物理与经典物理的定量界限(正如C是划分相对论与非相对论的定量界限一样)。如果物理体系具有作用量纲的物理量与h可相比拟,则该体系的行为必须在量子力学的框架内描述;反之,如果物理体系具有作用量纲的物理量远大于h,则经典物理学的规律就在足够的精确度对该体系有效。普朗克常数h的深刻含义和重要地位,使之得以跻身基本物理常数之列。
普朗克常数h的一个意外而有趣的含义在于,它是一个直接关系到宇宙存在形式的基本常数。宇宙中广泛存在着有形的物质与辐射,其间的能量交换(如物体发光或吸收光)遵从一条物理原理,即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如果不存在普朗克常数,即若h=0,则表明辐射与有形物质之间的能量交换可任意进行。由于辐射的自由度与频率的平方成正比,随着频率增高,辐射自由度在数量上是没有上限的。因此,辐射通过与有形物质的能量交换,将不断地从有形物质中吸取能量,最终导致有形物质的毁灭。于是,整个宇宙只剩下辐射,没有原子、分子,没有气体、液体、固体等,生命与人类当然无从谈及。幸而普朗克常数h不为零,辐射的能量是不连续的,存在着ε=hv的能量台阶,波长越短频率越高的辐射其能量台阶越高,在与有形物质的能量交换中越不起作用,相应的辐射自由度冻结,从而使有形物质与幅射的能量交换受到限制,两者才能达到平衡,我们这个宇宙才能以当今丰富多采的形式存在下去。
下面介绍一下近代精确测量C和h的方法。
测量真空中光速的精确方法是,直接测量激光的频率ν和真空波长λ,由两者乘积得出真空光C。1972年,通过测量甲烷谱线的频率与真空波长,得出真空中光速为c=299792458±1.2米/秒。1983年第17届国际计量大会规定新的米定义为:“米是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长度。”由于光速是定义,不确定度为零,从此不再需要任何测量,结束了300多年精密测量C的历史。
h首先由普朗克给出,普朗克利用黑体辐射位移定律中的Wien常数b与k(Boltzmann常数)、C、h的关系,由b、k、C算出h,用实验方法测定h则始于Millikan,他利用光电效应的实验得出h,近代精确测定h的方法是利用Josephson效应,这是超导体的一种量子效应。
1900年,Thomson在总结以往几百年的物理学时指出:“在已经基本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似乎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但是,在物理学晴朗天空的远处,还有两朵令人不安的乌云。”这两朵乌云就是当时无法解释的黑体辐射和Michel-son—MOrley实验,正是它们引起了物理学的深刻变革,导致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诞生,与此同时出现了两个基本物理常数h和C。
参考文献
[1][美]威切曼著,复旦大学物理系译,《量子物理学》,科学出版社,1978年
关键词:数学教学;高职;迁移理论
迁移理论是延续和巩固已学的知识,利用某种学习影响另一种学习的方法。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应用迁移理论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可以通过数学数学联系到生活实际、其它学科,并使用数学思维进行生活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一、迁移理论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应用存在的影响因素
1.教师教学方式的局限
高职数学教学中教师教学方式的选用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总结学习经验能力、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的能力等,从而促进迁移理论的应用。若是教学方法选用的不当,就很难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迁移理论的应用也会因此受到阻碍。
2.学生自身能力的局限
学生自身能力的局限包括数学学习定势、数学经验概况水平、数学的认知结构,数学学习定势是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利用特定方式反应,学生的反应对迁移教学具有促进和阻碍作用。在迁移理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就是学生的数学经验概况水平。而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越清晰,就越能促进迁移理论教学,相反则会阻碍迁移教学。
3.数学问题和思想的影响
高职数学教学的教学思想包括化归与等价转化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方程与函数的思想等,具有较高的包容性、概括性,直接影响着迁移理论教学。同时它还受数学问题的影响,在迁移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概括、分析教学的过程,找出教学中存在的共同经验,当含有较多的共同因素时,就会比较容易的应用迁移理论。
二、迁移理论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方法
1.加强学生的数学知识概况能力
概况是迁移理论的实质,而概况知识的广泛迁移,将会推动迁移理论的广泛迁移,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概况知识、基础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提高学生概况水平的时候通常是在复习、解题、形成数学概念的过程中实现的,以此来推动迁移理论教学的广泛应用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相关实践证明在学习中,学生面临的困难大多是因为缺少概况问题间的共同原理的能力和意识,并不是学习自身的问题。而把握抽象结构水平的相似性特征,可以使表明特征对学习的干扰大大降低。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在讲解某单元或章节内容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这一单元或章节的知识总结、复习,利用对数学知识结构的梳理,将重要的数学思想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实现数学概况培养的目的。同时使用迁移理论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方式取代以往的被动学习方式。例如通过建立学习小组的方式,在学生中形成稳固的学习交流组合,在课外学习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展开活动,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学习经验、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数学问题交流、讨论中完善思维、开阔视野,逐渐提高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形成正确的学习定势、知识结构,最终促进迁移理论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发挥数学基础知识的促进作用
加强学生对基础数学知识的理解是高职数学教学中应用迁移理论的前提条件,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学生进行基本数学技能、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通过强化、反复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解析数学知识能够快速联系到相关的理论知识的能力。在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培养学生掌握较高概况水平、抽象的数学法则、数学公式、数学原理、数学基本概念等,在学生思维联想的培养中,有助于学生利用扎实的基本功进行高效的联想思维训练,最终对学生学习迁移发挥促进作用。高职数学教学中应用迁移理论的重要举措就是强化记忆、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将不同性质的新知识通过基础知识密切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学生的知识记忆。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和差积化公式、积化和差公式的时候,由于其知识点的抽象性,学生在记忆的时候表现的非常困难,及时记住了也容易出现忘记的情况,这时教师就可以使用迁移理论进行教学,通过学生掌握三角形正余弦定理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加减运算正余弦定理就可以得到和差积化公式、积化和差公式,学生通过联想记忆就可以强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并深刻的记忆新知识。
3.通过学习兴趣进行引发
学生在学习中拥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就可以激发学生有效的解决问题、提出问题、敏锐观察问题、积极探索问题,从而推动迁移理论的应用。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与学生建立友好和谐的关系,利用生活当中的数学知识,迁移到数学教学中来,丰富教学的内容,增强数学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另外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活动,给学生不一样的教学感受。例如子啊学次函数时,可以使用几何画板生动形象的展示函数的变化图,以此来吸引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加深学习的理解和掌握。
三、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高职数学教学中应用迁移理论的研究,从中可以了解到研究影响迁移理论应用的影响因素,才有有效的措施减少它们对其影响,有利于实现迁移理论的广泛应用。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概况能力的提升,实现良好的数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田宝仓.试论“4R”理论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2,13:138-140.
[2]韩学君.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31:140-141.
[3]薛文静.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成功(教育),2013,24:42.
关键词:孝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126-03
新儒学代表梁漱溟指出“说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没错”,“孝悌实在是孔教唯一的提倡”。[1]谢幼伟同样认为“中国文化是以孝为主,以孝为根本的文化”。[2]可见,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狭义的孝是赡养父母,广义的孝指奉献社会,它既是一种敬本心理,又是一种管理手段,它将礼法的外在约束与仁义的内在自觉相统一,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服务[3]。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和职业观,都离不开对中国传统孝文化精髓的弘扬与运用。
一、孝文化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贯彻与落实
中国传统孝文化中,有很多是2008高考方案大学生理论课教材内容的来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贯彻与落实孝文化,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得以体现,并达到预期效果。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践行孝文化,树立高职大学生学以致用的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讲授孝文化知识,如引用儒家经典来增强课堂的文化厚度;同时,也要突破理论层面践行孝文化,抓住各类教育的契机。例如:在天气突然变冷的情况下,教师对同学们说:“请掏出手机,给父母们发条短信,也许就短短的四个字‘天冷加衣’,就足以让父母温暖一个寒冬”。这样,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在特定的情境下,让学生感受到学做人的重要性,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意义。学生树立这一正确的理念后,会运用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学以致用、用以致学的循环,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培育道德素养。此外,还可以通过课后的活动与作业来促使学生践行孝文化。如让学生结合团、班会,举办公益活动,在活动体验中使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引入孝文化,培养高职大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引入中国传统孝文化,这些历经历史沉淀的魁宝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爱国专题时,讲爱国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爱祖国的灿烂文化,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教师可以通过制作一个五分钟的小视频,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孝文化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首先,了解了中国传统孝文化,受“生则养”的思想熏陶,高职大学生敬养父母的意识会进一步增强,形成对父母的责任感,从而为家庭的美好生活而努力学习。其次,责任感是道德行为的基础和本质规定,高职大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会得以进一步的培养,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高职大学生在对责任的恪守中,履行自己的道德职责,会做到乐业、勤业与精业。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贯彻孝文化,培育高职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素养。近几年的招聘会有个普遍现象:“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最受企业青睐,高职生吃苦耐劳“香”过本科生。可见,在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贯彻孝文化,以培育学生吃苦耐劳的素养,才能提高职业竞争力。孝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根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自是它的应有之意,是人们处理各种困难的总原则,是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推行孝文化中的“立德、立功、立言”,树立不过分挑剔的就业观;注入“立身、承志”等孝文化思想,鼓舞高职大学生披荆斩棘,勇于开拓,促使他们缩短就业岗位的适应期;主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熏陶和鼓励高职大学生奋发向上、爱岗敬业、自强不息地建立辉煌的职业功绩。
4.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承孝文化,激励高职大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传承孝文化,使高职大学生践行对家、对社会的孝道之后,自然地升华为对民族、国家行大孝,即爱国精神。首先,孝是爱国心的根源。唐代著名学者孔颖达疏《诗经·大雅·生民》序时说:“祖者,始也,己所以始也。自父之父以上皆得称焉。”[4]爱国思想是亲亲感情的连锁效应,爱国主义是孝意识的演延结果。[5]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传承孝文化,就是激励高职大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如在讲《形势与政策》专题“从抗震、奥运看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追求”时,就可以从文化的角度,例举“七夕”在中国静寂,在韩国热闹;韩国欲将“端午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韩国被西方学者称为“儒教国家的活化石”,每年2月和8月,韩国人按照传统到文庙祭祀孔子;韩国人的共同道德,仍是儒家文化所信奉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推动他们创造“汉江奇迹”,促使韩国民众1997年发起献金运动,使韩国最早度过金融危机等等,提出:谁来拯救我们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感。其次,孝的扩展,将亲亲之爱延伸到非亲亲的领域,转化为为社会尽责,是“大公”的原始动力。高职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就是要落实到实际学习、工作中去,练就一技之长,拓展综合素质,在未来职业生涯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而贡献。使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并非空洞说理,而是实在的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孝文化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发挥作用应沿用情感教学法
发挥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精髓,增强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要采用多形式的教学法,要深刻而生动地展示孝文化的吸引力,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课程理论内化为学生素质,情感教学法的运用非常关键。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情感的体验,会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孝文化,增强他们内在的动力,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
1.以情动情,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话里分辨出真正的热情或者是故意做作的、虚假的、慷慨激昂的情调。”我们曾做过调查,学生最讨厌的是看上去不相信理论却在讲台上夸夸其谈的人。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首先自己对传统孝文化有较深刻的理解,并用语言、动作、表情等激励方法表露真情实感,以感染学生;同时,激发学生(尤其对孝文化比较了解与感兴趣的学生)间积极情感的相互感染,扩大情感的受益面。如孟郊的《游子吟》与李密的《陈情表》都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通过师生情感的相互交叉,渲染出感人的情绪氛围,又反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产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感。
2.以境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具有综合的情境性,这种情境性就是在各种情感因素的作用下而形成的某种综合情势氛围。所以,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为了唤起、培养和强化某种情感,就应尽力创设适合于教育教学内容需要的情境氛围。我们可运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传统孝文化构建成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画面,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遣临行前的交待和《窦娥冤》中窦娥对婆婆的深情等变成小品或flas,给学生视觉、听觉以全新的刺激。这一切连同教师的神态、语言、情感及教学内容、课堂气氛形成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
3.以行促情,激发学生的行为自觉。行为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丰富情感的途径和推动情感发展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要知道,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为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6]学生只有经过具体实践,才能把理论认识转化为个人的行为需要。我们可以结合学院的社团活动,开展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的集体活动,如推广一耽学堂晨读四书,使学生在活动中互相感染,形成情感的共鸣,激发思想政治理论指引下的自觉行为。
总之,孝文化要发挥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作用,必须对学生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教育过程。孝文化的落实与教育的开展,要多注重内容、传承孝精神,而不能流于形式。如某大学布置的寒假作业就是回家给父母下跪,媒体就此评论说,要求学生用一定的行动来体现对父母的孝,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诸如磕头之类的礼节,难免有“形式主义”之嫌。长辈最缺少什么,就给他们什么,这才叫孝道。或许是家庭的保障,或许是情感的交流,或许是一声问候,或许是一封家书。要引导大学生推行正确的孝行为,树立他们正确的孝观念,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人才,无论对父母、学校、社会来说,都是真正的、最好的孝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307-308.
[2]罗义俊.理性与生命——代新儒学文萃[M].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509.
[3]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诗经·大雅·生民,十三经注疏[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528.
[5]史康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J].广西社会科学,2002,(4).
[6][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