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02 09:43: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

第1篇

关键词:会计审计;企业经济效益;影响分析

如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日益成熟,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愈发多变,经济活动也愈发复杂,为更好地应对经营管理风险,需要企业提高对会计审计的重视程度,了解其在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中发挥的作用,并认识到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带来的影响,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会计审计工作开展的规范性,充分发挥会计审计工作作用价值,这对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会计审计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内在关系

(一)了解会计审计工作的特点

对于会计审计而言,在其工作的主要内容当中最能够体现工作职责的就是在对会计的管理和会计核算这两项工作当中能够充分的体现会计审计的工作职责。就会计核算来说,是会计工作当中的一项基础,也是相关的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审计工作当中必须要具备的专业技术和信息操作能力等相关方面的要求。从而在相关会计操作人员具备这些过硬的专业技术和信息操作能力,才能够保障对大型国有企业之间的会计审计核算,达到数字信息的准确,相关内容的完整[1]。

(二)掌握企业经济效益概念

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来看,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道路,一定要看清形势和发展趋势准确的把握企业在发展当中的最好机会。虽然国有企业是能够在国家的扶持和帮助之下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前景,但是也要具有对机会的把握能力。通过对网络等相关数字信息化的技术使用,在其生产和经营环节降低成本,减少对劳动力的超额使用,基于这些措施工要目的是为了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在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之中,会计审计的工作管理模式能够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起到一个决定性的作用。而会计审计的管理和运营能够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更好的发展,因为在会计审计的管理和运营当中,会对企业的整个经济往来进行一个监督和计算,保障其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

二、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与会计审计职能

(一)经济效益对企业的重要性

就企业来说,相关的经济效益和利润以及投资成本等相关方面的经济来往,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意义,而且在这些国有企业的发展为我国公民提供了许多的就业机会,使得他们能够有一个更好的经济来源来维持他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在国有企业当中相关的产品生产也能够给我国外贸经济上带来很大的增收,产品对外出口一方面能够提升国家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能够向世界展现我国的实力提高中国在国际当中的地位[2]。

(二)会计审计职能

在会计审计当中,其主要表现的职责和能力就是对于相关的企业在经济方面有一个更好的监督,和通过对这些经济方面进行核算得出的数据信息进行评价,以及见证这些经济收入的合法性。就拿会计的核算部分来说,其主要就是通过会计操作人员使用相关的会计工具以及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企业当中的经济往来等各方面进行整理和归纳,然后再有效地计算这些信息,使这些信息能够准确、完整的将企业的经济部分展现出来,反映出企业在发展和运营当中真实的经济效益情况,从而为企业在相关的发展和生产当中提供一个更加准确有效的信息。促进企业经济的管理避免出现亏损,保证企业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当中稳步提升。而会计监督也就是对在核算过程和评价之中进行一个有效的监控,保证这些数据信息的准确和有效,以及它的真实性和可靠性[3]。

三、企业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所产生的影响

(一)科学管理会计审计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在相关的企业发展的情况之中来看,对于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最核心的想法就是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完整和提高,而要想保障企业经济的效益能够稳步上升,对于会计审计的管理工作就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应对措施,从而能够促进企业的经济向前迈进。通过利用一些科学的方法对企业当中的会计审计进行管理和相关工作的运营,能够保障企业在对经济方面做出一个准确的评价和判断,以及在企业运营当中的决策有一个更加明确的目标,使得会计审计在企业当中充分的发挥作用和价值[4]。

(二)企业会计审计可确保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企业的经济效益当中,对会计审计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能够保证其企业在一个相对稳定且良好的状态下发展,促进企业经济的稳步提升。在实际当中,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活动,应该保证企业在其中对于人力物力的使用尽量控制,保证在审计过程中能够客观的评价和计算相关的企业经济信息,为相关的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做出一个更加准确有效的判断和决定,从而推动企业经济的发展,保证我国大中型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在企业的发展中做到精准、可靠、有效。

(三)会计审计管理能够使企业资金合理利用

会计审计的管理能够让企业之间的经济发挥最大的作用,对于企业来说,在会计审计管理工作中能够有效的将企业经济效益发挥到最大。而且有效的会计审计能够使企业的生产等各方面的实力得到提升。而且会计审计可以很直观的将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和财务状况通过相应工作的结果呈现给相关的企业管理负责人。企业在整体的生产和运营当中,都离不开经济的运转,所以说在财务管理方面,相关的负责人以及操作人员要及时发现当中的问题,然后有效地解决问题,避免在企业生产当中的经济效益数据信息不够可靠、不真实,导致企业出现亏损[5]。

第2篇

为了促使企业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定义)

本规定所称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是指企业运用审计方法,客观反映和监督本企业以及所属经济实体的财务收支状况以及与财务收支有关的经济活动,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维护企业合法利益服务的内部管理程序和规则。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市的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应当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其他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建立内部审计制度。

第四条(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

实行内部审计制度的企业,企业负责人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的具体要求,经法定的企业内部程序批准后实施。

第二章内部审计人员和内部审计机构

第五条

实行内部审计制度的企业,可以根据需要配置内部审计人员。

国有大中型企业、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以及国家大型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第六条(内部审计人员的条件)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通晓会计原理及其操作技能;

(二)熟悉内部审计准则、程序和技术;

(三)掌握本企业的有关业务知识;

(四)了解企业管理原则。

第七条(内部审计工作的依据和要求)

内部审计人员和内部审计机构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业务规则,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第八条

实行内部审计制度的企业,应当授予内部审计人员或者内部审计机构以下职权:

(一)向企业负责人直接报告审计工作情况;

(二)要求企业内的有关部门以及所属经济实体按时报送有关计划、预算、决算、财务报表以及与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

(三)参加被审计的企业有关部门或者所属经济实体的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会议;

(四)提出改善经营管理的建议以及纠正、处理违反财务制度以及有关法律、法规行为的意见。

第九条(内部审计人员的任免)

实行内部审计制度的企业,任免内部审计人员或者内部审计机构的负责人时,应当听取企业权力机构、监督机构的意见。

第十条(内部审计人员的保护)

内部审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打击报复。

第三章内部审计制度的实施

第十一条(内部审计制度的工作要求)

企业应当通过内部审计制度,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进行监督,促使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合理运用资金,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机制,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经济活动的效益、效果、效率,应当经过内部审计予以客观反映与评价。

第十二条(内部审计的内容)

企业实施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是:

(一)核查资产的变动情况;

(二)评价或者确认实行内部经济核算制度及其他有关管理制度的效果;

(三)核查由本企业全额投资或者控股的经济实体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收支;

(四)审查所投资工程、项目的财务收支情况;

(五)其他与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关的事项。

第十三条(组织实施)

内部审计制度由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者法定代表人委托的其他企业负责人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审计工作计划)

内部审计人员或者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拟订内部审计的工作计划,报经企业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第十五条(审计工作中发现问题的处理)

内部审计人员或者内部审计机构对于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报告企业负责人,并提出处理或者改进建议。

第十六条(实施情况的报告)

实施内部审计制度的企业,企业负责人应当将通过内部审计所反映的情况、问题及改进措施,按法定的企业内部程序向董事会、监事会或者其他的企业权力机构、监督机构报告。

第十七条(内部审计的工作档案)

内部审计人员或者内部审计机构办理审计事项,应当建立工作档案。

第十八条(指导和监督)

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十九条(报复陷害的责任)

报复陷害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给予行政处分。

第3篇

一、企业会计职能的定位

会计职能是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马克思曾指出,会计是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会计理论界对这种观点的理解见仁见智。笔者认为,“控制”不仅是在生产过程中进行日常监督和事后进行定期检查,更重要的是有事先周密的计划和妥善的安排,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成本(如定额成本、标准成本)和费用预算,以及有关的财务成本计划,作为控制生产过程的依据,力求做到精打细算,节约开支,不断降低成本,以一定的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因此,“过程的控制”可以理解为管理;对于“观念的总结”,不仅是指应用观念上的货币来反映生产过程的一切经济活动,计算它的经济效果,还要总结出经验教训,分析实践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供领导作决策时参考,并随时把会计资料中的经济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用来采取措施,改善经营管理,促进经济发展,因而,“观念的总结”可以理解为反映。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国有企业会计职能应为管理和反映。

二、企业会计目标的定位

会计目标,指会计活动应达到的境地或标准。会计目标的确定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社会需要会计干什么和会计能够干什么。这两个因素的内容均取决于会计职能,并随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我国国有企业会计职能为管理和反映,加上搞活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这就决定了我国国有企业会计目标不能像西方会计那样只是“公正的反映”,它应该有更为深刻的内涵。会计管理是会计的本质特征,因此,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会计目标,首先是基于会计管理职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是基于会计反映职能,满足各有关方面对企业信息的需求,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的相关信息。

经济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生产的无限性,客观地要求人们合理地分配和有效地使用经济资源,同时要求人们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真实的计量和反映,会计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现代会计反映和控制的目标之一就是成本效益最优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并通过对会计方法的变革和发展达到这个目标。所以说我国国有企业的会计目标不仅是公正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更重要的在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对企业会计主体的思考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四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也就是说,我国国有企业会计应以企业为主体,而不能以企业所有者(投资者)为主体。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导致了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诞生,使企业由负无限责任向负有限责任转化,同时也使企业会计主体发生了变更。

在独资和合伙企业中,投资者称为业主,企业本身不具有法人资格,业主以自然人身份直接行使企业的一切权利和义务,企业的资产和负债也就是业主的资产和负债,业主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计的核算范围显然被扩大了,它不仅限于企业本身的业务,还应包括业主本身的业务。所以,独资和合伙企业的会计实际上是以业主为主体,直接为业主服务。传统的国有企业是由政府独家投资的独资企业,政府大量使用行政手段而非法律手段直接插手企业会计业务,如前几年的“拨改贷”、“贷改投”等等,使得国有企业会计核算、反映很多不是从企业的实际出发,而是从政府命令出发,这在很大程度上为目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在两权分离的基础上的,企业的资产、负债、资本是企业法人的资产、负债和资本,而不是投资者的资产、负债和资本。投资者仅以出资额为限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这样就将企业的业务同投资者的业务严格区分开来,使得企业成为会计主体,会计直接为企业服务。

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把非法人的国有独资企业改造成具备法人资格的现代企业,使会计回归企业,会计主体由政府转变为企业,会计由为政府服务转向为企业服务,致力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并对外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济信息。

四、对会计回归企业的思考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对会计管理体制的影响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遇到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国有企业缺乏活力。一是企业体制陈旧,政企不分,产权不清,这是窒息国有企业活力的根本因素,这也导致了企业会计主体错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方向,这必然要求会计主体回归企业。二是国有企业管理不善,使得企业不能有效营运。在企业管理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会计人员进行的理财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心,强化会计管理已是国有企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会计回归企业也成为历史的必然。

第4篇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了促使企业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定义)

本规定所称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是指企业运用审计方法,客观反映和监督本企业以及所属经济实体的财务收支状况以及与财务收支有关的经济活动,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维护企业合法利益服务的内部管理程序和规则。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市的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应当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其他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建立内部审计制度。

第四条(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

实行内部审计制度的企业,企业负责人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的具体要求,经法定的企业内部程序批准后实施。

第二章内部审计人员和内部审计机构

第五条(内部审计人员、机构的配置)

实行内部审计制度的企业,可以根据需要配置内部审计人员。

国有大中型企业、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以及国家大型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第六条(内部审计人员的条件)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通晓会计原理及其操作技能;

(二)熟悉内部审计准则、程序和技术;

(三)掌握本企业的有关业务知识;

(四)了解企业管理原则。

第七条(内部审计工作的依据和要求)

内部审计人员和内部审计机构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业务规则,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第八条(内部审计人员和机构的职权)

实行内部审计制度的企业,应当授予内部审计人员或者内部审计机构以下职权:

(一)向企业负责人直接报告审计工作情况;

(二)要求企业内的有关部门以及所属经济实体按时报送有关计划、预算、决算、财务报表以及与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

(三)参加被审计的企业有关部门或者所属经济实体的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会议;

(四)提出改善经营管理的建议以及纠正、处理违反财务制度以及有关法律、法规行为的意见。

第九条(内部审计人员的任免)

实行内部审计制度的企业,任免内部审计人员或者内部审计机构的负责人时,应当听取企业权力机构、监督机构的意见。

第十条(内部审计人员的保护)

内部审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打击报复。

第三章内部审计制度的实施

第十一条(内部审计制度的工作要求)

企业应当通过内部审计制度,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进行监督,促使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合理运用资金,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机制,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经济活动的效益、效果、效率,应当经过内部审计予以客观反映与评价。

第十二条(内部审计的内容)

企业实施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是:

(一)核查资产的变动情况;

(二)评价或者确认实行内部经济核算制度及其他有关管理制度的效果;

(三)核查由本企业全额投资或者控股的经济实体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收支;

(四)审查所投资工程、项目的财务收支情况;

(五)其他与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关的事项。

第十三条(组织实施)

内部审计制度由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者法定代表人委托的其他企业负责人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审计工作计划)

内部审计人员或者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拟订内部审计的工作计划,报经企业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第十五条(审计工作中发现问题的处理)

内部审计人员或者内部审计机构对于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报告企业负责人,并提出处理或者改进建议。

第十六条(实施情况的报告)

实施内部审计制度的企业,企业负责人应当将通过内部审计所反映的情况、问题及改进措施,按法定的企业内部程序向董事会、监事会或者其他的企业权力机构、监督机构报告。

第十七条(内部审计的工作档案)

内部审计人员或者内部审计机构办理审计事项,应当建立工作档案。

第十八条(指导和监督)

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十九条(报复陷害的责任)

报复陷害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条(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一条(参照范围)

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其内部审计制度可以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应用解释部门)

第5篇

一、找准定位,突出服务职能。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通过改制重组,产权制度发生了变化。国家在企业中不再扮演投资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角色,而完全成为单纯的投资者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企业则拥有独立的经营权。过去,内部审计主要是以国家审计的姿态执行国家审计对企业的监督职能,在这种体制下,传统的审计监督只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合规性与合法性。今天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赋予内部审计的新定义是“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运作,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目标。”从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职能看,它包括监督、鉴证和评价三大主要职能。但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内涵已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监督,而是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职能部门,监督目的是维护企业整体的合法经济利益不受侵害,实现企业经济活动最优化、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内部审计定位于企业,服务于企业,是寓服务于监督之中的职能。正如李金华审计长指出的“内部审计机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你所在的部门、单位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建立良好的秩序方面发挥作用,这就是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由此可见,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要找准定位,要在监督企业依法经营的同时,重点是审计和评价企业经营的效益性,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为企业领导者提供咨询服务,切实履行作为参谋的职能。如中铁四局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后,将内部审计定位于突出“三个服务”:为加强企业管理服务,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三年来的实践证明,“三个服务”的思路使全集团的审计工作在企业改制后迅速步入正轨,内部审计得到较快发展,连续三年一年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改进方法,不断提高审计质量。现代企业把确保企业依法经营、谋求企业效益最大化和维护股东合法权益作为企业的奋斗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企业内部审计必须围绕这一中心,转变工作思路,拓宽审计领域,切实通过加强监督检查、调查、综合评价等审计手段,和推广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典型和经验,查深查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和不足,客观有针对性地提出挖潜提效、加强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已不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作出全面、、及时、准确的评价,因此新的形势要求企业内部审计要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如中铁四局集团在实施工程项目的管理和效益审计时,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事前审计重点是对投资决策、可行性论证以及资金来源等方面进行审计;事中审计侧重于对项目的管理特别是责任成本管理进行审计,并对项目阶段性效益进行认定;事后审计主要是对整个项目的考核与评价。采取“三结合”的审计方法,能及时发现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多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项目效益的最大化。

在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建设过程中,内审人员还要懂得利用机审计,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熟悉企业所使用的专业软件的设置与使用,包括评价软件系统的内部控制,采取有效的方法获取所需要的数据并进行处理,以此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三、抓住重点,为提高企业效益服务。“全面审计,突出重点”这是多年来审计工作所遵循的原则和方针。企业改制后,内审范围更广,难度更大,加之审计力量和审计任务之间的矛盾也更加突出,因此在实施具体审计项目时,更需要抓住重点,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中铁四局集团在改制后的审计过程中,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中心工作,注意选择单位领导重视、员工关心对企业效益较大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审计,不断提高审计成果的效用,使内审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近几年突出了三个方面的审计:

一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源泉是工程项目,对项目效益的好坏不仅领导关注,员工也关注。审计部门抓住这一热点问题,对集团公司和各子(分)公司所有的工程项目都实施了期中或期末审计。在审计过程中,不仅对每一个项目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和效益的认定,而且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旨在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审计建议,绝大部分都被各单位采纳,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加强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是经济责任审计。改制后企业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除了按正常的经济责任审计程序操作外,要注入新的,尤其是特别关注企业的资产质量状况,对潜在风险和不良资产要进行披露,切实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以此促进企业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

三是不定期地对司属单位进行财务收支审计。目的是一方面促使这些单位规范经济行为、防止企业资产流失和违法犯罪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是帮助基层单位不断改进和加强企业管理,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四、勇于创新,提高内审人员素质。为适应世界迅速和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已将内部审计目标由原来的“检查与评价”重新定位为“增值与改善”。因此,作为制度下的内部审计必须更加关注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内部控制和经济效益,树立全新的内部审计理念,及时将职能定位从原来的检查监督为主调整为监督服务并重、并以服务为主,使内部审计更广泛地渗透到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之中,不断拓展强化内部审计的评价、咨询、参谋等服务职能。

面对新的形势和发展趋势,企业内部审计必须加强内审人员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

首先要改善内审人员的结构。由于内审领域的扩展和审计层次的提升,原来单纯的财会人员结构已不能适应内审工作的需要,需要配备工程技术、企业管理、以及机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6篇

审计部门是国家设立的对经济进行监督的部门,从设立以来已经经过了二十多个年头。二十多年的审计工作沿用的主要工作模式是先发现问题,后进行罚款处理,以此来达到审计监督的目的。审计监督只是对经济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不能从根本上杜绝经济违法行为的发生,所以在审计监督的时候,一定要创新审计理念,变事后处罚为事前监管,做到防患于未然。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国家各领域的经济运行中还是存在、挪用公款、挤占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某些腐败分子更是趁国有企业改革,借机变相占有国有企业,用非法手段将国有资产变成个人财产,这种情况屡见不鲜。这个时候,传统的审计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这就需要我们用创新的审计理念,整合现有政府资源,更新审计手段,多层面多渠道入手,做好审计工作。在审计手段上可以在经济处罚的基础上考虑加入行政干预和法律措施,创新审计手段。

审计工作关系到国家的经济运行和国有资产的安全,所以审计工作要与时俱进,时刻关注国家的总体经济形势,将国家的宏观指导当作审计工作的工作原则。目前国家的经济形势是政府控制房价过快上涨,控制国有企业的投资规模,遏制高耗能企业的上马;关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稳定粮食和食品供应,稳定物价;实施又好又快的发展战略。因此,审计工作要紧跟国家形势,对政策扶持的和主导的,要在审计环节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对国家经济中的几大焦点问题,比如房价、物价、就业等,要开展审计调查,找到症结所在。给相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使问题得到解决。有效保证各项资金能够保障到位,发挥出应有的效益,这样才能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有效帮助,才能够发挥出审计工作的效果。因此,审计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在审计理念上进行创新。

二、在审计工作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只有强大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较强的实践本领。审计工作是对财务进行监督管理,对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惩处,这就导致了在开展审计工作的时候,被审计单位不会乖乖的配合工作。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才能发现审计线索。第一项技能,就是要会看,通过实际查看被审计单位的有形资产和财务报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整体经营状况。第二项技能,就是要会聊,通过聊天的方式,取得被审计单位人员的信任,让被审计单位的人员放松警惕,在有意无意的聊天过程中,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财务和经营状况,为审计提供第一手的素材。第三项技能就是听,通过听被审计单位员工的谈话,和听取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的的叙述,收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尽快的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做全面的了解。所以,在实际审计工作中,要具备上述能力,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审计意识,注重审计工作方法,提升审计工作能力。

在实际审计工作中,除了上述的三种技能,我们还要会合理运用审计工作方法,快速有效的开展工作。询问、调查和走访是实际审计工作中经常用到的工作方法,简单而有效。询问,就是在开始审计之前,对相关经办人进行谈话,获取最初的财务和经营材料。调查主要是指核查被审计单位的账目等文字材料。走访的目的是到群众中去,听取基层的意见,有时候主要的线索都来自于基层的走访。在审计工作的实践中,不能只依靠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材料,要学会采取多种方式,采取询问、调查和走访的方式,深入细致的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整体财务经营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只有将被审计单位的整体状况都了解之后,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性,才能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三、建立审计工作机制,提升审计形象

审计工作是一个责任心很强的工作,需要审计工作人员具备职业道德,遵守国家的行政法令,维护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做到对审计结果负责,对被审计单位负责,对国家负责。所以,在审计工作中,要建立审计运行机制,以《行政许可法》为契机,推进审计工作公开、透明的进行。同时,也要建立约束机制,约束审计工作人员,使审计工作能够按规定程序办,维护审计的公正形象。

其次,审计工作要建立自律机制。审计工作是一个严肃的工作,由于审计工作遇到的都是经济问题,所以审计工作人员一定要有自律意识,一定要避免被拉拢腐蚀。因此,审计工作有必要建立自律机制,从体制上避免审计工作人员利用职权犯错误。在自律机制中,要为审计工作人员树立正面典型,表彰廉洁自律的审计工作人员。正面教育的同时,还要用反面例子进行警示,达到震慑的作用。此外,还要在审计工作中,要审计工作人员明确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要学会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做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再次,在审计工作中需要建立激励机制。审计工作是个辛苦的工作,审计工作一般都是在基层开展,审计一次往往需要半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审计期间,审计工作人员夜以继日的翻阅账目、核查发票、查看档案、编写审计报告,工作繁杂而枯燥。所以,对审计工作人员,要采取激励措施,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鼓励鞭策审计工作人员做好审计工作。

综上所述,审计工作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对经济秩序和国有资产起到监督监管作用,搞好审计工作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所以在审计工作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切实做好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内控;路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逐步进入白热化状态。国有企业如果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优势,必须全面升级内部管理。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必须完善内部控制管理,这对提升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对此国有企业必须保持对财务风险的重视程度,并把风险转化成机遇,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一、国有企业财务内控管理现存问题

(一)国有企业人员管理制度仍存在问题

当前很多国有企业在管理体制方面还存在较大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部分企业并没有形成健全的董事会机构,公司整体管理为能引入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机制,这就导致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并不彻底,而且董事会结构也存在较大的不合理,董事之间的职权划分并不明确。公司法人的经营与决策权并没有有效的分离,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不仅是对企业内部工作的规范,对于其员工而言也具有很强的约束作用,能够清楚的界定各员工的权限职责。然而,国有企业施行的管理机制对于法人与股东的管理约束还不够完善,导致其对人员的权限制约作用没有有效的发挥,导致权力分配的不合理,导致有些领导的权力难以受到企业制度的约束,因此,当国有企业进行财务风险控制时,就会遭受较大的阻碍。导致了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无法执行对国有企业高层的财务行为进行有效的权限制约,使得财务风险内部控制无法顺利的开展下去。

(二)国有企业发展目标不够集中

国有企业具有国家控股的特殊性质,以及在我国经济市场中占据了主体地位,这就要求了国有企业除了需要确保企业自身能够更好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以外,还承担了一部分的社会责任,例如提供就业渠道、调节产业发展等。和其他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发展目标更加的多元化,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是其发展目标之一,也是其重要目标,国有企业需要为该目标的实现投入较大的精力和资源。在这种多重目标的发展策略下,国有企业需要有效的调节各目标之间轻重缓急的关系,如果发展目标出现了不合理的偏重都会导致国有企业发生财务困难,导致其资源的浪费,进而对国有企业的良好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国有企业财务内控能力薄弱

由于国有企业的经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的行政管制,因此,市场经济对国有企业的影响较小,但是企业的生产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约束。国有企业在经营成本预算以及后期审计过程设置环节仍不够完善,问题解决能力有待提高。具体如下:首先就预算控制而言,国有企业对于企业的预算控制能力不强,而且其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合理,这就导致难以对财务风险形成较好的预测、分析,降低了预算的权威性、可靠性。其次,内部审计是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通过审计机制能够对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运行效率进行可靠的计量,然而,当前国有企业在内部审计机制建立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不足,尤其是在审计监督机制方面,这就导致难以准确衡量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工作的效率。最后是领导层对内部财务控制缺乏深入的理解和重视,导致了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善,无法发挥出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使得财务内控工作流于形式,影响了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增加了财务风险,进而也为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工作的推进加大了难度,阻碍财务内部控制的顺利进行。

(四)内部控制机制建设空洞化

从现有国有企业内控实践中可以看出,大多数企业都已经意识到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但大部分企业仍将关注重点集中在对内控制度框架的构建、内控要素分析以及具体的实施策略等问题上,而对整体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不够重视,尤其在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的具体内控流程优化和改进方面,其关注程度更是微乎其微。这样的内控只注重了其 “形”而非“神”,由此导致企业内控制度无法及时、有效的防范和更正舞弊、腐败、风险漏洞等问题。

二、国有企业财务内控管理的路径

(一)优化国有企业的员工管理制度

应该从多个角度出发推动国有企业财务风险内控机制的完善,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搭建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而且就国有企业而言,正处于全面改制阶段,应该积极引入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机制,逐步实现企业管理权与决策权的分离,规范各法人、股东之间的职权责任,并且形成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以实现对各方权利的有效制衡。既要确保法人有足够的权利,也要保证权利能够受到合理的约束。因此应通过完善的董事会制度来达到构建企业组织结构的目的。

(二)合理安排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营造有效的内控环境

基于国有企业多元化的发展目标,企业必须合理的协调各目标之间的发展关系。应该培养专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进行财务风险的分析、防范工作,并且形成专门的负责部门,进而实现对财务风险管理的专人专职管理。对于该部门的人员而言,不仅应该做好实际的风险防范工作,还要从思想层次提高对财务风险的认识,将这种风险防范意识灌输到部门中的每一个员工中。

国有企业内控制度在实施及优化改革过程中,都需要立足于企业实际情况,营造出良好的内控发展氛围,让员工愿意参与、遵守内控制度。只有企业内部员工按照制度办事,才能形成健康的内控环境。在企业进行定期检查时,才能更好的控制各项指标。除此以外,各部门之间应强化沟通合作,合理分配工作任务,从而形成科学、合理、和谐的管理机制。

(三)提高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的内控能力

国有企业应该积极增强企业的自我管理能力,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首先应该健全其预算编制机制,提高编制能力。这就要求以全面的方式确定好预算目标,同时坚持企业整体这一核心,形成具有紧密连接性、可实践性的预算模式。同时对于制定的预算目标进行不断的细化,这种细化应该具体到财务管理中具体项目与实践,而且对于预算的具体应用情况也应该能够全面的反映。其次,不断完善其内部审计机制,形成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及监督。以便于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及时的监督,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并且不断改正、规范,以最大程度规避财务风险的发生。最后,规范企业财务内控工作。降低财务风险离不开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企业除了建立完善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外,还需要加强会计员工的规范性,首先国有企业的管理层要起到表率的作用,要重视会计工作的规范,在改变会计人员的工作上消极的态度,督促员工们学习会计制度,认真贯彻会计制度的每一项要求。

(四)建立预警预控的内控系统

国有企业可以通过财务信息系统建立预警预空的内控系统,该系统能够更加科学的完善财务内控。在预警模块中,成本费用能够根据预算值设定预警控制值,一旦月度超标即可形成预警机制,进入警告状态,当超过季度值后则可进入红灯预控状态,所有报销行为将被自动封锁。而对投资系统的内控模块来说,根据投资计划额度、资金额设置预警值,当缺少投资计划,系统进入封锁状态,当计划中投资补助,则显示黄色预警,只有当资金与计划一致,才能解锁。应收账款的内控模块设置是根据客户应收账款的账龄、额度和业务量以及信用级别来设置预警值,当恶化情况出现时,系统进入预警状态。从总体上看,预警预空系统能够对企业内控机制的不完善进行适时补充,帮助国有企业及时规避风险,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

三、结束语

伴随着国有企业的深化管理、市场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化,我国国有企业在实现自主经营后,必须不断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能力,完善财务内控管理,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保证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田陈蝉.如何完善国有企业财务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J].财经界,2012(14).

[2]陈蓉.我国国有企业财务内控环境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J].新财经(理论版),2012(7).

第8篇

【关键词】 公司治理;内部审计;重要性;对策

一、内部审计的重要地位

2006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认为内部审计是一种为促进价值增值,改善组织营运状况而进行的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它通过系统而严谨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有效性,以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从内部审计目前的情况来看,内部审计贴进管理容易发现管理上的漏洞,内审人员对本企业的目标、分工、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生产经营情况等较为熟悉,可以有效地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各种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内部审计实际上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管理者高度重视内部审计人员的存在及其职责,内部审计应该独立于其他部门,明确内部审计的职责。这样可以充分的体现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高层次性、广泛性和综合性。在公司中,内部审计的特殊职能定位和权威性,保证了其评价和咨询活动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二、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1.公司最高领导层对内部审计不重视、认识不到位。公司最高领导层对内部审计不重视、认识不到位,是目前制约公司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的最为严重的问题,说明企业最高领导层对内部审计还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对内部审计的认识还存在很大的差异,导致公司内部审计发展缓慢。

2.内部审计定位不准、对内部审计职能的认识模糊。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对于大多数民营企业领导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有的企业领导认为审计代表监督,对其服务企业的职能知之甚少。有的民营企业虽然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其审计职能仅仅局限在单一的监督职能上。企业内部审计在成立之初如何进行操作,并没有现成的理论和准则作指导,如何借鉴国际内部审计的经验对民营企业来说似乎比较遥远,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只能效仿当时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做法进行操作。

3.内部审计机构设置问题。我国民营企业的特殊性质和经营环境决定了其内部审计,无论是机构设置还是人员安排都受制于企业主。调查显示,有些民营企业在组织制度中根本没有内部审计制度;有些虽然有内部审计制度,但没有独立设置的内部审计机构,人员兼职现象也比较严重;有些虽然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与财务部或其他部门合署办公,缺乏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三、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作用的对策

1.强化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从审计的独立性来看,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越来越高,审计的控制作用就发挥的越好;从有效性来看,内部审计直接由企业管理的最高权利机构领导,更便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从而使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从实质上和形式上保持独立。

2.加强外部治理的环境。公司治理中有内部和外部治理两种情况,一般情况下的公司治理是公司内部治理,但公司往往会不重视内审的外部治理。公司外部治理受资本市场、融资市场、经理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建立和维持资本市场的信心,必须存在一个强有力的信息披露制度,使资本市场能够对公司进行监督,通过兼并、收购以及破产制度实现市场主体的优胜劣汰。

3.采用先进的审计方法,拓展新的审计领域。传统的内部审计方法已难以适应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及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这种变化,必须逐步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方法体系,实现审计手段、审计方法的科学化、现代化。内部审计在有效开展传统财务审计的基础上,可向下列领域拓展:如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等。

四、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

1.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转变。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研究方向主要在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及生产经营方面,审计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查错防弊,而非对企业管理作出有效地分析、评价和提出管理建议上。此外,对会计报表、账本、凭证及相关资料的审计也都体现在财务领域,未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部制约机制的加强以及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会计电算化普及率提高,账务表面的错弊减少,内审的职能也有待于从传统的“查错防弊”方向向为内部管理服务上进行转变,内部审计的重点也应从内部检查和监督向内部分析和评价方面转变。也就是说,由“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是内审发展的根本出路,内审的职能应是针对管理和控制的缺陷,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协助管理人员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各项措施,提高经济效益。

2.内部审计结构转变。在国外,公司一般专门成立独立于其它部门,仅对公司最高权力机构负责的内部审计机构。我国公司也应按照独立性原则来进行内部审计机构的设计。首先应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总经理之下分别设立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及审计部,其业务关系为由上而下的指导关系,审计部的设置应高于其他各职能部门;其次对于规模较小、不设审计委员会的企业,审计部应对董事会负责,并在业务上接受监事会的指导;再次总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对各分支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应实行派驻制,各分支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受总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直接领导。这种负责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内审作用的充分发挥。

3.内审队伍的构成向具有多元化高素质人才的组织结构发展。由于内部审计不断由财务领域向经营和管理领域扩展以及内部审计主体的多元化,审计机构在人员构成上也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有懂财务及审计的财务人才,还应配备精通企业各项相关业务的工程技术人员、计算机专家、企业管理人员等,丰富经验和较高业务水平的人员加入内审部门将使内审机构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之,内部审计作为受托责任系统中一种重要控制机制,已经成为公司治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提升公司内部管理,帮助企业各级经营管理者更有效的完成受托责任内部审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革新审计技术手段,探讨通过全过程的审查、监督与评价,找出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与效果,帮助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强化经营管理,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思丽妮.关于加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思考[J].凯里学院学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