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生研究性成果

初中生研究性成果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02 09:43:2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生研究性成果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中生研究性成果

第1篇

(一)结合生活环境选题

对于学生来说,与他们紧密联系且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社会构成了他们的认知环境。因此,只有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个体的真实生活入手提出并发现问题,才是最真切、最能把握的选题,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进而提高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且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新课标理念的要求。例如,教师可以让同学记录一周内的天气预报,观察雾霾中的北方天气状况,了解北方冬天的取暖措施等;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这些现象间的联系,再经过老师指导,小课题“北方雾霾天气的成因与防范措施”随之得到确立。

(二)根据兴趣爱好选题

兴趣和热情是行动和创造的内在动力,有趣的小课题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主动思索、积极探求的欲望。心理研究发现,高中生的学习行为多依靠意志维持,兴趣也发挥一定作用;而初中生的学习行为主要依靠兴趣维持,如果研究课题是初中生不喜欢甚至讨厌的内容,学生就会敷衍了事。如果学生对旅游感兴趣,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围绕熟悉地区的旅游现状展开讨论,由学生了解的名山大川、深山绝谷、古墓石刻等不同自然和人文风光延伸到旅游中的一些不文明行为,进而引出“不文明旅游的危害”小课题,由学生就此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

(三)联系热点时事选题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一眼就能看到的东西不感兴趣,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是很有兴趣”[4]。国内外的很多热点、焦点问题都与地理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些错综复杂的热点时事中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举国搬迁、“天堂岛国”马尔代夫面临消亡、极端自然灾害频发等,从这些问题中可以引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减缓全球变暖的措施”等小课题。

(四)围绕教材内容选题

当前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还是教师利用教材向学生传授知识,任何教材中都蕴含着大量可用于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内容,教师在使用教材组织教学时,可以从不同的广度和深度挖掘教材内涵,发挥潜在功能[5]。围绕教材内容及其拓展内容进行小课题选题能降低确立小课题选题的难度,是初期开展研究性学习最有效的一个途径。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长江的开发和治理”一课为例,学生从中仅仅认识到长江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还远远不够,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针对长江的水运、长江流域的水利资源、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展开小课题研究,通过学生上网或查阅书籍、撰写小报告、相互交流等环节达成本节课的三维学习目标。

二、小课题选题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一)引导学生发现研究“切入点”,避免选题“抽象化”

选题“抽象化”指学生确定的小课题研究对象太过宽泛、不明确。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我国的民族”相关知识后,学生在开展地理小课题研究时常会列出“对我国民族的研究”这样过于抽象的选题,导致后续研究无从下手,学生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展开调查研究;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围绕我国的民族展开具体讨论,进而确定从某一个角度展开深入研究的具体课题;此外,教师在修改课题时要尽量保留学生原来的意图,只是将过于抽象的课题具体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可以把“对我国民族的研究”改为更加具体的“对造成我国少数民族分布边缘化原因的研究”。只有准确把握研究的“切入点”,才会避免选题的“抽象化”,从而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二)结合学生的学识水平,避免选题超出“最近发展区”

初中生性格活泼,对什么事都跃跃欲试,所选的课题往往好高骛远,忽视了开展课题研究的现实条件和自身的能力水平,小课题研究初始阶段的常见课题有:关于环境防护的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关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等,这些课题都不切合学生的学识水平。为此,教师在肯定学生积极努力的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引导学生从小的角度和范围去思考问题并展开研究。具体来说,初中生的知识水平和探究能力有限,不适合研究太过复杂的课题,且选题过大和超过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会导致研究活动的失败,增加了学习挫败感,导致学生打消了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际出发,从生活细节中发现问题并展开研究。以“学生居住小区的绿化调查”课题为例,学生可以从调查居住小区的植物名称、种类、分布状况等方面展开研究分析,并就“提高小区绿化质量”提出科学的建议,这样才是符合初中生学识水平的合理化问题。

(三)以学生发展为目标,避免缺乏创新意识的选题

小课题研究的真正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初中生接触地理知识的时间不长、了解不多,在确定课题时往往是已经被研究透彻的问题,不仅缺乏新意,而且已有现成的研究成果,学生若完成报告也只需下载拼凑,白白浪费了资源和精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时可以多收集已有研究成果的相关资料,然后在此基础上从一个新的角度或采取新的研究方法确定课题,也可以多关注时事焦点或新鲜事物,从而确立一个全新的课题。例如,最近一段时间我国多个地区出现的雾霾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良影响,学生以此为主题成立小组展开研究,提出了诸如“还我晴朗天空”、“雾霾和雾的差异分析”、“防护口罩是否有效”等创意课题。此外,教师在指导学生确定课题时应引导学生关心生活细节和新鲜事物,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问题,并鼓励学生积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这样一定能够在实践中找到富有创新性的课题。

(四)注重研究性学习的外在条件,避免选题缺乏可行性

第2篇

一、初中思想品德研究性学习法的问题选择

研究性学习法,就是以研究为主要手段,针对某一个问题积极研究探索,进而获得知识、锻炼能力的一种学习活动。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法,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研究问题的选择。

趣味性。初中学生正处在一个敏感的年龄阶段,他们对于新奇的事物非常有兴趣,所以,教师在进行研究性学习问题的选择上,首先要遵循的就是趣味性原则。带有趣味性的问题,更容易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兴趣,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促进学生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等能力的发展。

思考性。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还要注意选题要具有促进学生思考的作用,所以,第二个原则就是思考性原则。只有带有思考性的研究问题,才可以促使学生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积极研究探索,还可以促进学生相互交流沟通,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适度性。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法时,教师要选择适应学生学习情况与认知水平的研究性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学生在学校或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一些小事,也可以是从新闻上看到的国内外大事,教师要以一个恰当、合理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研究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进而促进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提高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

二、将研究性学习法引入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策略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是起主体作用的。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引导着学生学习,为学生解答着疑惑。研究性学习法的引入,完全打破了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积极有效地进行问题研究,进而发展自身的综合能力。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将研究性学习法引入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呢?

第一,小组分工。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之后,要对学生进行小组分工,根据班级人数,确定小组数目。通常来说,每组人数在4~6人为宜,同时还要选出一个小组长,组织组员进行研究学习。比如,教师设置这样的研究性问题:各种交通标志的含义。这是在讲授有关遵守交通规则的内容时涉及的问题,它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各种交通标志的含义,促进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意识的树立。小组可以这样分工:熟悉网络搜索的学生负责上网查找资料,喜欢利用工具书的学生负责到图书馆查找资料,整理能力较强的学生负责将所有资料进行整理、分类,而文笔较好的学生则负责将这些整理好的资料做成文字作品,美术设计水平较高的学生还可以将文字作品配上相应的图片、音乐,为作品增色。

第二,信息处理。学生针对一个研究问题找到各种不同的资料,这些资料有一些可能是与问题相关度较小的,这就需要学生有效地做好资料的整理与信息的处理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应积极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得出代表小组的意见。比如“濒危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研究”,这个问题要求学生重视“生活环境”一词,还要注意研究的对象是濒危野生动物,了解了这两点之后,整理资料和处理信息就很容易了。

第3篇

一、研究背景:

我国现有在校中小学生2.2亿人,以每个学生一年15册课本计算,一年就要用课本30亿册以上,这要消耗巨大的资源。目前,我国课本的使用寿命只有半年,如果这个时间能延长到发达国家的课本平均使用寿命5年,可节约528万吨纸。而若以中小学人均课本费180元算,扣除平均成本,全国每年至少可节约书费316.8亿元;连续使用5年,可节约1584亿元。

在国外,课本轮流使用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不仅与那些国家的教育理念、教育情况有关,同时也和他们对环境、对资源的观念密不可分。中国某些发展较快的城市虽已提出“课本轮流使用”这一概念,还小范围地试用,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为了了解学生以及家长对课本轮用制的态度以及课本轮用在我国实行的难处,我们分别对高中、初中、小学学生和小学生家长设计了问卷,并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结果

1 对课本轮用了解的程度

大多数小学生以及大多数家长对于课本轮用制仅“了解一点”,所以还需增大对课本轮用的宣传力度,以便得到更多同学和家长的支持。

2 需要在书上作笔记的情况

大多数同学习惯在课本上做笔记,这有碍于课本轮用制的实施。所以需要改变习惯。

3 毕业后课本处理方法

大多数同学选择放在家里,这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所以我们更应大力宣传。

4 对课本轮用制的支持情况

小学生、小学生家长、高中生对课本轮用制的支持率分别为77%、62%和49%。

主要支持原因为:(1)可培养节约意识;(2)帮助他人共同进步;(3)培养奉献精神;(4)省钱;(5)节约资源;(6)可以参考笔记。

主要不支持原因为:(1)有必要将书留作纪念;(2)课本上有许多重要笔记;(3)太乱,不卫生;(4)课本费用尚在负担范围,没有必要。

5 对课本轮用制的建议

(1)关于轮用对象。选择全部课本轮用的被调查者占13.6%;选择价格校昂贵的课本轮用的占16.4%;选择副课课本轮用的占46.9%;选择主课课本(有笔记)轮用的占2.1%。显然,副科课本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最小,赞成副科课本轮用者居多。

(2)关于轮用时间。赞成轮用两年的占44%;赞成轮用四年的占16%;赞成六年轮用的占13%;选择其他的占27%。

(3)轮用方式。选择借用的被调查者占57%;选择购买后折价卖给学校的占31%;选择自行购买专卖的占12%。赞成借用的人中,有40%赞成向图书馆借,有60%的人赞成向学校借。

(4)家长们的意见及建议:在不损坏课本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实行课本轮用制;建议小学阶段结束后再实行课本轮用;统一消毒后再轮用;副课课本可实行;捐给贫困地区学生。

三、结论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得出“课本轮流使用制”可行或不可行的原因。

1 可行

(1)绝大多数人在毕业后,课本都闲置在家里。这为课本轮流使用提供了课本来源。96.2%的小学生与74%的中学生的课本在毕业后都放在家里,或被卖掉甚至直接扔掉。另外,77%的中学生与83%的小学生都愿意把课本留给低年级的同学用,这就是说,课本回收是可行的。

(2)大部分人都比较注意保护书本整洁。94.7%的小学生和70%的初中生有包书面的习惯,88%的小学生与68%的高中生的书到期末还比较完好,有24%的小学生有在书上涂画的习惯,16%的初中生喜欢折书卷书。完好的课本为课本轮流使用提供了前提条件。

(3)人们的环保意识日益提高。77%的小学生能有意识地回收纸张,超过六成的家长都认为课本轮流使用制能够保护环境。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课本轮用制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2 不可行

(1)笔记问题。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都需要记笔记。笔记会影响课本的整洁与卫生,同时也意味着额外的学习资料。尤其是对面临中考、高考的初中生与高中生来说,笔记是复习时不可缺少的,课本轮用会对此造成很大的影响。由于每个人的学习情况不同,且笔记质量也有很大的差异,大部分人宁可自己记笔记。另外,如果所有的笔记都记在笔记本上的话,也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和老师的上课进度。

(2)卫生问题。卫生问题是家长们最担心的问题。课本的使用频率极高,很容易成为传染疾病的媒介,因此消毒就显得非常重要:考虑到课本轮用制的广泛实行,消毒还是要花相当一笔经费的。再加上统一消毒比较麻烦,也给课本轮流使用带来了困难。

(3)我国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教材的变动比较大。如果教材内容不固定下来,那么课本轮用只能“纸上谈兵”。

(4)课本本身有很大的纪念意义。在很多人心中,课本见证了一个人的成长,是很值得保存的。

另外,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家长和同学对于课本轮流使用制的了解情况为“知道一点”,而他们的许多担忧实际上正是来自于对课本轮用制的不了解。因此,对课本轮用制的了解程度会影响人们对它的接受程度。

调查还显示,77%的学生愿意让别人用自己的课本,而不愿意用别人的课本。这恐怕是课本轮流使用制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人手一书在很多人心目中是理所当然的,课本轮用的新观念要取而代之需要多方面持续的努力。

在针对课本轮流使用制的接受程度的调查中,我们发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课本轮流使用制的接受程度逐渐降低。这其中有主观原因,也有学业压力等客观原因,因此,总体来说,课本轮用在小学阶段较为可行。

第4篇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 生物教学 教学信息化。

一、交互式电子白板概述

1、课题研究背景

各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表明,信息通信技术在中小学的教与学的应用,起步于计算机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随后是基于资源和基于交互的研究性学习与综合跨学科学习,最终也是最艰难的领域是各类学科课程的日常教学,即大量常规课堂的面授教学。如何使千百万中小学教师每一天的面授常态课堂教学实现信息化,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这是21世纪全球基础教育革新和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2、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优势

交互式电子白板有着传统黑板和多媒体投影系统所无法企及的七项优势:

(1) 教师易于对材料的呈现过程进行控制。

(2)便于引入、编辑、展示、控制多种类型的数字化信息化资源。

(3)板书内容可方便地存储下来以备后用。

(4)丰富多彩的呈现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

(5)教师的计算机操作透明化,是一项天然亲近教师的新技术。

二、研究目的

分析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上的不足与缺陷,分析原因并提出利用新技术构建个性化、互动性的课堂可行性建议;寻找交互式电子白板和初中生物学教学整合的新思路,丰富教师交互式电子白板使用技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建立以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基础的初中生物学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三、研究的意义

本论文旨在通过调查、访谈,了解交互式电子白板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学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教师对交互式白板在教学中的作用认识存在偏差、教师缺乏培训和指导、白板配套资源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没有掌握电子白板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法等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从而更好地促进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四、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的实验研究

1、实践对象:本实践主要是在本人所工作的伊春市实验中学开展的。《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在初一年级 7.2班进行实践,《细菌》在初二年级 8.3 班进行实践,《传染病及其预防》在8.1班进行实践,具体见光盘。

2、评价与反思:课后通过对全班学生进行了访谈,通过访谈了解学生对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于生物教学的评价,80%的学生认为教师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授课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使自己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引导自己主动思考问题并且保持注意力,同时觉得教师与同学之间的互动形式多样,知识的呈现形式更为灵活,使生物课更加充满了生命活力。

五、课题研究成果

1.学生对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操作熟练度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2.交互式电子白板有效的弥补学生认知上的不足。

3.大幅度的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4.通过参与课堂实践,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六、存在的问题

课题的研究并非完美无缺,过程中肯定或多或少存在着诸多不足,不足之处如下:

1.教学实践不太充分,该教学模式可以与更多的学科进行实践,由于时间和精力问题,只选取了生物学科进行实验,实践案例有待扩展。

2.由于时间限制,只对三个班级的三节课进行了研究。因此在对学生认可程度方面可能存在研究数据不足的问题。

4.本研究中的两节课例都是以新授课为主,没有进行实验内容的教学环节。

七、影响教师使用电子白板的因素

1、教师自身因素:在主观心理上,一些教师不愿意接触新的事物,自身排斥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学习和使用,造成其操作不熟练、白板资源不会制作等现象。其次是占用了教师太多的备课时间,使一些教师更加不愿意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2、设备因素:电子白板使用频率高,设备损耗大,而学校又缺乏相应的设备维护和修理人员,教师自身也缺乏相应的白板修理常识,导致在使用电子白板过程中经常遇到设备故障又无法排除故障。

3、培训因素:当前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培训基本采取以点带面的形式,少数人参加市里培训而后回学校培训老师,效果不明显。

第5篇

【关键词】关键阶段 物理科目重视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181-02

学生对于学习物理的关键阶段就是在初中的物理学习,它是为学生接触和奠定根基的时期。但是,对于物理学科来说这是一门较为概述、笼统的科目,对于学生应当有一些思维的想象空间,由于初中生年纪小,所遇到的较为笼统的事情并不多见,因此他们的思维想象空间就较为狭窄,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刚刚接触物理的时候能够产生陌生和畏惧心理的原因,因为在心理层面无法理解,多少在对于物理概念的了解就较为麻烦,从而打消学生的自信心,有害于学生的身心的健康成长。所以,对于物理的教育过程中,应当重视训练学生的学习兴致,使兴致成为最好的带领者,从而激励学生对于物理的热爱,进而能够多多参加有关物理的课堂。

1 剖析初中物理教育与初中生心理

学生才是教学的终极受益人,所以,当实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处于学生的思维来进行思考,一起以学生为起点。对于训练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致的研究之前,首先应先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初中物理科目的特征进行剖析。想要使教学成果的表现尤为突出,就应当依据两者之间的交集特征的来实行物理教育。

就读初中的学生年纪通常在11―16岁之间,处于这个时期的学生,各个方面都还不成熟,心理上对于许多事物都存在着好奇心,所以就更加热爱追求、思维也很积极。但是,此时期的学生,在心理方面的接收能力较为薄弱,很轻易的就会被外界条件而干扰。学生在对于物理的学习过程中由于是新科目因此所呈现的好奇心也较为强烈,探求知识的欲望也很强烈,然而当接触学习之后遇到了打击,就会在心理上产生叛逆的情绪,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物理是在概念方面很笼统的自然科目,语言叙述较为简略,人们应当有想象的思维空间,并具备将概念和现实之间互相变换的技能。然而,这对于初中生来说较为复杂,在教学方面倘若掌握明确,则有利于学生的进步,若解决不好,就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动力,从而厌恶学习物理。因此,对于培训学习物理的兴致,应当对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科的本身进行仔细斟酌。

2训练初中物理学习兴致的手段

2.1对于物理教学实行探讨式学习

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科学性的研究学习,学生主动的参加学习活动,此方式的优点是使师生能够共同学习、了解,在探究式的学生方式下,教和学的理念就没有那么具有局限性了,学生也能够自由的发挥想象的空间,能够激励学生学习的天性和勇气。在物理教学中合理的展开探究式学习能够推进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从而对于学习的兴致也得到培养。教师在实行探求式学习的时候,教师应当首先对于研究的问题进行提议,对于提议的问题需要注意时间和方式。只有问题提出的恰到好处,才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致,有效的协调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摩擦力的课程中,教师应当指引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来对摩擦力进行掌握。比如说人们行走依据的就是摩擦力,事实上我们能够知道在晴朗的天气中行走就会很稳,然而在雨天行走就会滑到,对于这样的现象你想了解它的原因吗?那么我们就共同"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相关,"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积极性就被带动了。此方式比直接提出问题要更为有益。也就是说正确的研究式学习和明确的内容选取是密不可分的。

科学性的研究活动能够激励学生的兴致,训练学生对于喜爱自然、了解自然的情绪和对于科学的研究兴致,所以需要选取一些能够激励和保证学生学习兴致内容来实行研究。选取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时,需要关注的是:内容应当使学生有疑问,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思索;需要存在研究的必然性和可能性;以及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性;或者说能够强化课程的掌握作用。

2.2运用实验方式训练学生的学习兴致

物理这门科目主要是以实验为主,物理概念的根本都是通过实验而得到的,对于学生学习兴致的激励物理实验具有关键的影响性。初中生对于问题具有极强的好奇心,教师应当合理运用物理实验,通过这样的方法来掌握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从而在教学过程中灵活的实施物理实验。例如,在大气压强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把纸片盖在盛满水的杯子上面,然后将杯子调转,这时学生能够看到杯子里面的水没有出来,纸片仍然贴在杯子上。从这个实验对于大气压强来进行解说,这样对于学生学习兴致的激发有很大的优势,课堂的乐趣也有效的得到了提升,学生也会怀着好奇的心理,对于教师所讲解的实现现象能够仔细听讲。

2.3为加深学习兴致应增强物理课堂乐趣

对于初中教学设施应当配备齐全,对于实验室指导人员应当专门聘任,目的是为了给予学生在物理实验中供应最好的支持。此外,为了增添教学手段,学习也可以配备一些多媒体设施,运用音频、视频的教学辅助设施,以及网络能源,来为学生开拓物理的知识面,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致,使物理课堂的乐趣性增强了。在教材的根本上增加一些难易性,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才能够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第6篇

法国基础教育和中国极为相似:重哲学、重历史、重基础文化,内容庞杂,学生负担较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崛起,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育人方式提出了挑战,法国基础教育开始进入一个深刻的转型阶段。1990年由现任总理若斯潘领导的教育改革主要在制度层面,1994年开始转向重视中小学学校教育质量和课程改革。所有的改革措施中,最突出的是两条:其一,旨在让每个学生都成功,加强“个别化教学”;其二,意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增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

法国的研究性学习课程首先于1995~1996学年在初中二年级开始实验,称“多样化途径”。该实验由学校领导自主决定是否参加,校内也由教师自愿报名参加,并不强迫一律实施。至1997~1998学年,全国各学区都有一部分初中开设了“多样化途径”课程,其中巴黎学区109所初中有33所参与实验。法国教育当局认为,学科教学的分隔,是影响学生获得一般概念、建立学科之间及与周围环境联系的障碍。学生根据兴趣组成小组自主学习,是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学过的知识的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多样化途径”的目的就是要加强学科知识内容的综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和掌握已经学到的知识。它是一种实践性的教育活动,是唯一涉及该年级教学大纲各学科内容的课程;它既不是优秀学生的专利,也不是为了帮助困难学生,而是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它可以安排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但它和课外活动不同,不是课外活动的派生物。

考虑到初中生知识能力等实际情况,“多样化途径”特别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和活动内容的丰富多彩。活动一开始,首先由各学科教师2-3人自由组合成教师指导小组,提出一个涉及指导教师所属学科知识内容的课题,然后指导教师根据课程目标,按每周2学时设计一整套活动方案,以此作为指导学生的依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指导教师提供的不同课题方案,可跨班级也可在本班级内组成课题组,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活动。

2000年6月,笔者在巴黎罗丹中学调研时,曾比较深入地观看和了解了一个由英语、法语和音像摄影教师组成的三人小组的课程实施情况。该小组的研究课题为“用多种方法与北美学生通讯”。教师设计了多方面的教学目标:增进与不同国家学生的友谊,以便认识、理解和接受不同的文化;提高在法语和英语的说、写方面的双语能力;培养团队工作能力和合作精神;能在摄像机前表现自己;学会使用现代通讯手段。整个活动持续一年,共30次,每次2学时。分准备(3次)、观看和评论英语原版电影《战争之星》(6次)、观看英语原版电影《圣诞》并设计圣诞活动(7次)、介绍巴黎市内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和遗址(1次)四个阶段。活动期间,教师有布置有要求,经常要求学生变换与北美学生通讯联系的方式和手段,引导欣赏北美学生的作品和异国文化,学生则始终趣味盎然地投入其间,英语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多样化途径”的实验结果得到了教师、学生、督学、家长等有关人士的好评。1999年法国政府又规定,从2000年9月起将这一实验从初二推向初三,规定在初中三年级新增加“综合实践”课为所有初三年级学生的必修课,每所学校至少要安排两个学科开展这项活动。这一课程同样强调多学科综合和尽可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同的是,它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有个人成果,这一成果可以体现在集体工作中,但打分结果将计入学生初中毕业成绩中。

第7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初中自然;研究性学习

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研究学习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特别是初中自然科学教学,在网络中可以查阅到大量的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环境等方面的信息,网络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鉴于这种大环境,本文将对初中自然科学中利用网络环境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细致的分析与研究。

一、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

通过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有效的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发展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与意识,让学生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逐渐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次,要从根本上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去研究问题,探索问题,学会思考,学会交流,为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研究性学习还要弥补教材中的不足支持,增长新的知识,帮助学生游侠的开拓视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研究性学习的条件

研究性学习需要具备良好的条件,学校内部要有校园网,并且可以随时登陆因特网进行学习。学校还要开展信息技术课程,让给学生具备上网的知识与技能,能够有效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另外,教师需要为学生传授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统计法、分析法、归纳法等等,这都是学生在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方法。

三、研究性W习中师生之间的角色定位

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中,教师需要作为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身份出现,特别是初中生,认知与能力发展还不成熟,需要教师给予指点。另外,网上资源丰富但也是鱼龙混杂好坏参半,教师需要对学生搜集信息进行引导,让学生学会过滤信息,选择有利于自身学习的良好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做课题相关的简易网站或者提供网站的信息链接,更好地进行学习活动。另外,学生更需要自主探索,学会在教师的指引下,大胆的进行探索,小组合作,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相互交流,共享成果。

四、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如何确定

1.课题确定原则。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思维特点、好奇心强、心理不稳定、兴趣容易被激发但是不容易被保持等特点,研究性课题的确定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起点要低、难度要小,满足学生学习的成就感;第二,在不同学习阶段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循序渐进,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由简入繁;第三要注重研究性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要具有科学性、实用性、操作性,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2.课题来源。第一,从教材中来。现行初中自然科学教材中,有许多适合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的研究性课题,例如环境保护、免疫与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等等。第二,结合教学中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着刨根问底的精神,教师可以将他们按照兴趣分为小组,让学生在课后自己进行研究与探索,例如,基因与转基因,克隆与社会,让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第三,来源于社会生活。教材中大部分的内容都是贴近社会与生活的,从社会与生活中发展问题,为社会分析问题,排忧解难,服务于社会,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第四,从网络上、试题上寻找一些比较新颖的、综合性较强的题目,组织学生进行研究与探索。

五、研究性学习实例分析

结合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沙尘暴事件,结合教材中环境保护的知识,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体现在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两个方面:

1.教师行为

(1)教师要进行情境导入,引导学生对新闻的相关网站进行阅览,并且向学生提出问为什么千年古城成都会有这样严重的沙尘暴。

(2)向学生提出细致的问题。沙尘暴发生的时间以及区域,沙尘暴的原因以及偶过,保护森林对改善环境的重要作用,我们需要怎么保护森林,草原有哪些重要作用,草原不合理利用有哪些方面,如何合理的利用草原,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这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与探索。

(3)网上交流活动。教师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名重要成员,要与学生进行讨论,将学生一些有价值、有代表性的观点转到大屏幕上进行研究与分析。

(4)归纳与反馈。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理顺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从整体的、长远的、综合的观点来考虑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有创新性的见解。

(5)反馈。让学生对不同的观点与论点进行探讨,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2.学生行为

(1)浏览相关的新闻网页,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2)浏览相关网站,深入思考问题。有关网站例如,中国植物保护网、黄河风情、新疆草原网,中国环境保护网,绿色北京、自然之友等等。

(3)与其他同学交流学习所得、互相之间探讨学习的方式方法。

(4)将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处理,做好笔记,思考教师提出来的问题。

(5)汲取不同角度的观点,充实自己的观点。

六、需要注意的地方

1.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重在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要充分激发学生两个方面的学习兴趣,对网络技术、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自主建立网站、维护更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网络是个丰富多彩的虚拟世界,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信息,各种出乎意料的问题,这就要教师进行组织与沟通。网上的丰丰富多彩,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不利于完成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要善于调节。

3.网络上的探究并不能够完全代替实验教学。学习自然科学离不开实践,许多时间是网络没有办法代替的,不要因为网络便利,削弱实践活动。

4.注意课题的循序渐进,综合学生的实际特征,由简入繁、先易后难、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而言之,自然科学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关键的作用,教师要综合新的教学形式与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在初中自然科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提升教学活动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8篇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较好的语言文学素养、一定品味的审美情趣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从研究的角度去进行教学。新《课标》同时指出:“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研究性的学习方式。”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方式?其意义何在?基本特征怎样?研究性课题如何筛选?又如何实施?

1.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对学习材料、学习问题的探索研究,探寻追究。这种学习方式有什么意义呢?首先,研究性学习突出了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求知。而传统的学习方式,多半是学生被动地学习和接受,被动地训练和作业,其主动性受到压抑和限制,创造精神受到禁锢和扼杀。研究性学习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其二,研究性学习突出学生语文实践的学习。语文学习,归根结底是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好语言。语文的人文精神,既体现在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上,又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上;语文学习,重要的是贴近学生生活,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培养能力。第三,研究性学习是连接课内外阅读的有效途径之一。国家教育部规定中学生一年要有80万字的阅读量,这对一天有8小时左右在学校的学生而言,难度非常大。目前,中学生的阅读量普遍不足,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以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学生的视野。第四,研究性学习是合作探讨、共同提高的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指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求知”,而研究性学习,对初中生而言,就意味着一种群体合作的精神。初中生由于阅历、视野、经验、方法等方面的不足,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共同搜集信息,查阅资料,互相讨论,各抒己见,往往会迸发智慧的火花。因此,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养成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养成尊重他人、虚心好学的品质,养成帮助他人、共同进步的精神。在研究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发现问题,互相质疑,不断否定,不断创新。研究性学习还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精神。如推断式研究,能够使学生由已知到未知、由现象到本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批判式探索,培养学生不迷信、不盲从,有独到见解,独立思考的习惯。想象式探索,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跨越时空,驰骋思维,无拘无束地放飞想象和创造。想象之鸟一旦高翔,学生心中就会跳跃着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意象。

2.研究性学习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其一,重视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的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而“有利”的制作成品。学习者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新知识有所选择并能够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新发现、新创造。

其二,强调学以致用。学以致用是研究性学习的又一基本特征。研究性学习重在知识技能应用,而不是重在掌握知识的量。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其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内容上,侧重于问题的解决。

其三,重视学习体验。研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理性知识,如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等,还十分重视感性认识,即学习的体验。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知识传授为目的,其教学过程是间接经验,而现代教育不仅有文化传递的功能,还需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包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需要学习者直接参与体验。

其四,力求全体参与。研究性学习主张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从理论上说,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习者都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在研究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拟定恰当的研究计划,实现个人的研究目标。同时,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必须依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才能完成,这也培养了他们的群体合作精神。

3.做好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确定

要使研究性学习顺利进行,首要的工作是课题筛选,笔者认为方法有二:其一,从学生语文学习生活的实际出发。语文学习生活,是激发和启迪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产生的唯一源泉,缺乏这一源泉,研究性学习只能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必须要让学生直面自己的语文学习生活,选题范围要小,角度要新,让学生易操作,树立信心。如教学《纪念白求恩》,笔者要求学生从图书馆查找、从网络上检索关于白求恩投身中国革命事业的光辉事迹,然后在班里出一期主题为“为人民服务”的墙报,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其二,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出发。研究性课题的筛选,需估计到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若所选的课题大大超过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就会给研究性学习增加一定的难度,给学生造成“难以下手”的困惑,继而失去信心。因此,研究性学习必须以教学为依托,在内容上应是课堂内容的拓宽、加深和运用。遵循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规律,是课题不可忽视的原则。如教学《凡尔赛宫》时,与《巍巍中山陵》进行比较阅读,进而比较中法建筑美学的异同,深刻理解中法建筑文化的内涵,既新颖,又能达到以培养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4.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实施过程

研究性学习具有其独特的基本结构:问题――探索――质疑――练习。教学程序:提出问题,激发诱趣――师生共同参与探讨――引导学习,归纳概括――质疑问题,答疑解惑――分层练习,反馈矫正。这种教学程序,一般来说可按如下步骤实施:

第一,铺设背景知识。在研究性课题的实践中,应力求形式多样,尝试建立多维、互动的创新教学模式,避免教师独占讲台,一统天下,或者学生散兵游勇,各自为阵。因此,不应是教师就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识记,也不应是教师撒手不管,任其自由。在提出课题之前,教师的职责是就某一问题创设情境,并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诱发学生的探索动机,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积累,为确定研究性学习的范围、角度做准备。如教授专题《鸟》时,可以抓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将活动分为几个板块:“咏鸟诗”“与鸟相关的散文”“濒临灭绝的鸟”和“鸟濒临灭绝的原因”。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任选一项作为自己的研究专题,同一专题的同学组成一个活动小组,并自主选出组长。在组长的组织和领导下,制定本组的活动方案。接下来搜集材料,处理材料,要求同学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在活动中,每个人既要展开独立的研究,又要与本组其他同学及时交流,互相合作,共同探讨,形成本小组的研究成果,然后全班交流,最后进行知识竞赛。

第二,学生提出课题。在创设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提出自己的课题,这一步骤是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筛选的关键。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课题要加以指导,如指导课题的范围和角度等,可以将课题剖析成几个小角度,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选择符合学生个性的研究性课题。在思考和拟定课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尊重其个性,发挥其自主性。同时,教师还应解决课题中隐含的争议性,以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分析问题,圆满筛选出研究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