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02 09:43:2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研平台建设的重要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研究
黑龙江大学积极推进资源开放共享建设的研究与探索,确保国有资源有效、高效使用。本文仅就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加强设备共享管理,发挥资源使用效率,最终建立起规范科学的共享管理机制。
一、目前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配置缺少科学性,不合理现象突出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除国家投入外,资产购置资金来自多种渠道,但由于缺少全国统一规范的高校配置标准,高校在加强实验室建设和仪器设备购置等工作中,缺少对本学校、本地区进行全面调研,同时,各申请单位也通常以本单位的科研、实验为需求理由,没有对购置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购置后的使用、开放共享等进行科学论证,没有履行严格的审批手续和监督制度。
(二)使用缺少效率性,开放共享意识不强
各高校的院系一般具有相对独立性,其名下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由本单位自己掌管,一些大型贵重精密仪器设备不仅价格昂贵,对于存放环境、维护措施都有严格规范的要求。一些单位为了确保设备安全,不允许其他单位使用。还有个别学科大搞派系划分,对于本学科的仪器设备严格看管,其他学科人员不得使用,校方也难以调剂,造成资产各自归属,单位不用的闲置资产,单位急需的要不来资产,无法实现资源共享。由于部门所有和封闭管理,不仅缺少校内合作,校际交流与合作也少见,严重降低了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
(三)管理缺少规范性,制度和人员不健全
缺少制度范和强有力的约束机制,配套管理制度不完善。各学校管理体制和机制有差别,管理方式也多种多样,有的学校缺乏系统的管理规章制度,有的学校还在探索研究阶段,有的学校虽然有规章制度,但缺乏可操作性,并且没有相应的监督制度为之服务,使得制度建设成为空中楼阁。同时,忽视培养相对稳定的实验技术队伍,缺少专门负责大型设备管理的人员,对这些管理人员不够重视,缺少技术培训,既影响了人员的积极性,又降低了设备的使用效率。
二、充分认识开展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重要性
(一)国家和黑龙江省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举措
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是开展科学技术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基础。2014年10月27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指出,一些地方和部门,科技资源配置分散、封闭、重复建设问题比较突出,不少科研设施和仪器重复建设和购置,闲置浪费比较严重,专业化服务能力不高。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把公共财政投资形成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让它们更好地为科技创新服务、为社会服务。
为落实总书记精神,加快推进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国务院于2014年12月31日了《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号),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等我省八厅局联合于2015年12月颁布了《黑龙江省大型科研仪器和科研基础设施共享实施细则》,两个文件对促进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提出了具体要求,建立统一开放的网络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开放信息共享,为下一步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学校盘活存量资源提高资产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截至2016年10月,黑龙江大学10万元以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共600余台(套)。自学校于2007年加入全国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以来,学校先后加入省教育厅和哈尔滨市科技局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并于2010年与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签订了加盟平台协议书。
目前,学校仪器设备利用率不高,多为本专业或者教师本人专用。共享率低有多方面原因,重复购置、分散管理、信息匮乏、设备操作人员短缺、专项经费不足等是其主要原因。学校综合改革方案中也明确指出“探索资源整合利用和共用共享,减少重复和无效配置,通过合作共建等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所以,充分发挥仪器设备资源效能,进一步整合优质资源,探索建立适合国家形势发展需要和学校工作实际的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机制和开放共享机制,从而提高设备使用效益,使其对学校科技发展的支撑作用得以全面体现。
(三)我校开展开放共享调研的基本情况
学校已通过采取网上调研和实地走访调研两种形式,对全国“985”、“211”院校进行网上调研,对各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机构、管理职责、管理制度及开放共享办法进行了搜集、整理、研究。对学校拥有10万元以上教学科研设备的学院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对学校参与省科技厅的共享设备情况进行统计,同时提出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建设的实施意见,供学校决策参考。
三、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建设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黑龙江大学一直将推进资源共享工作作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开放共享方面积极研究与探索,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以适应目前国家和我省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
(一)开放共享建设的总体规划
建立学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建设,必须有总体思路和目标,可根据学校仪器设备的总体情况,确定开放共享的基本原则和标准。
1.应确定总体思路即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整合资源,专管共用;有偿服务,合理分配;盘活存量,规划增量;优先校内,服务社会。
2.应在保证本校教学、科研任务完成的基础上进行,要不以盈利为目的。
3.要符合各项政策法规,可按照设备所在学院优先使用、校内申请次之、校外服务按照申请先后顺序安排使用计划。
4.参加开放共享的仪器设备要符合几个条件:第一,属于非设备;第二,单价达到一定金额且用于教学科研、通用性强、服务面广的仪器设备;第三,成套购置或配套使用的、整套价格达到一定金额的仪器设备;第四,要做到几个保证:即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监管条件,要保障性能指标良好、运行正常,要有专人对共享的大型仪器设备进行管理、使用、维护。
(二)开放共享建设的预期目标
学校可根据仪器设备资源情况,建设校级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平台,同时鼓励各学院结合专业和学科特点,搭建院级平台,建立健全共享平台管理与运行机制。
2年内建立1个校级虚拟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将符合条件的设备纳入虚拟平台统一管理,平台包括共享设备的基本信息、信息、预约申请、通知确认、收费补贴、考核评价等,实现大型仪器设备的动态管理。
3~5年建成一定规模的学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体制,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建立开放共享实体平台,建立若干学院(中心、重点实验室)共享平台。平台的分布要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确保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管理及技术队伍稳定,运行经费保障充足。
最终建成虚实结合的优质资源共享体系,实体平台是根本,虚拟平台是补充,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针对不同的校级平台和院级平台,根据仪器设备资源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实现仪器设备的共管共用、专管共用。
(三)构建权责明确的管理体系
加强对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校级管理委员会,由学校教学、科研、财务、实验室、设备、资产、人事、有关学院等单位共同组成。建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三级管理体系,即学校、学院、机组三级分工负责,学校由处级管理机构作为仪器设备开放服务的组织管理机构,代表学校组织协调和统筹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学院是仪器设备开放服务责任单位,负责本单位所辖机组的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各机组作为具体实施主体,直接负责仪器设备开放测试等工作。
(四)建立并完善保障措施
1.管理制度要健全
健全仪器设备管理一系列配套制度,从体系建设、运行管理、收费与分配、考核与奖惩等方面进行规划,同时设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基金,纳入学校预算,基金来源为学校预算专款、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收入、省科技厅给予学校的绩效考评奖励等,使用范围为参加开放共享的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管理等。
2.服务收费与分配要明确
全面推行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有偿使用,要合理定价、分类收费,定价要参照国家标准和同类设备市场价格确定。学校和学院(机组)要对收取的开放共享收入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配使用。
3.加强共享服务技术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素质优秀的专兼职结合的共享服务技术队伍,制定职务晋级和年度考核评价标准,在职称评聘、补助奖励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建立良好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来加强对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吸引高水平的专业人员从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选聘有责任心的测试人员加入服务队伍。
[关键词]地方高校 教育 科研 队伍建设
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进入大众化阶段的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如何从注重数量扩张的外延发展模式向质量提高的内涵发展模式转变,提高对教学科研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把教学科研队伍建设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认真分析自身发展的内外部制约因素,积极探索加强教学科研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路,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是摆在地方高校面前必须认真思考的一项紧迫任务和重要课题。
高校教学科研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教学科研队伍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和根本力量,加强教学科研队伍建设是地方高校通过内涵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途径。高校的三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决定了科研工作在高校改革和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科研工作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成效大小,有无实质性进展,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高校总体发展战略目标,关系到高校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关系到高校发展的前途命运。科研作为学科建设的支撑,其成果直接反映学科建设的水平。高等教育要积极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主战场,就必须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和理论探索。要充分认识到,尊重个性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必须依靠科研;强化学校的学术氛围,造就学术学科带头人,必须依靠科研;提高学校竞争能力,增强办学实力,必须依靠科研;搞好学科专业建设,必须依靠科研,同时也要看到,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前提和保障,而现有的人才队伍远远不能适应高校建设发展的需要,是制约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一大瓶颈。
地方高校教学科研队伍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地方高校在自身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在强调外延发展的同时,内涵发展不足,由于各种主客观制约因素,对照高校办学评估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普遍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影响了学校持续发展的后劲。主要表现在:
办学定位不准。不少地方高校热衷于更名、升格、扩大规模。在办学类型上,纷纷模仿综合大学的发展模式,向“一流高校、知名院校”看齐,致使发展目标不实,办学定位不准,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不一致。
思想认识和观念较为滞后。对高校教师而言,教书是天职,科研是本分,但地方高校一些教师对教学和科研的关系认识和处理不当,对科研在高校中的作用和地位重视不够,甚至认为搞不搞科研都无关紧要。
政策体系和约束机制尚不健全。教学科研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分配政策不够合理,投入没有得到有效保障、没有建立起系统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倾斜政策的力度不大。
队伍整合缺乏有效调控机制。教学科研队伍整合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和机制,高校内部与高校之间合作交流不够,队伍整合困难,不易形成合力。
产学研严重脱节。受国家政策偏向和自身实力限制的影响,地方高校在开展科学研究上面临科研经费的筹措渠道少、获得的资助力度小、重大科研项目难寻、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化率低,加之地方主管部门科技政策向经济主战场的引导力度不够,使得地方高校科研与经济严重脱节。
师资力量薄弱、教学与科研水平不高。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专任教师在总量上明显不足,师生比失衡;师资队伍具有高学历比例偏低,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偏少,学术学科带头人、高层次人才、创新型人才严重缺乏;相当一部分教师长期不搞科研,科研工作“散、少、弱”,高层次科研成果不多。
办学经费严重紧缺,办学资源不足。由于地方高校长期财政投入不足,办学经费严重紧缺,加之自身造血功能弱,致使基础设施陈旧,实验设施设备严重老化,办学条件简陋,现有的教学科研基础设施与条件远远达不到办学评估的指标要求,满足不了教学科研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在品牌度、知名度上无法和中央部委所属重点大学相比,在人才引进、申请专项、科研合作、贷款引资等诸多方面处于劣势,从而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新形势下加强地方高校教学科研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路
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进程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面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机遇,地方高校在实事求是地查找存在差距与不足的同时,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明确目标任务,必须积极应对新形势下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并结合学校建设发展的实践和特点,切实加强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工作,全面提升自身的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地方高校要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为中心,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以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办学指导思想,把教学科研队伍建设放到事关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地位,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搭建科学的研究平台。
地方高校应站在全局的高度,用战略和市场的眼光来审视、分析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新特点,既要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和需求,又要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发展潜力等实际,做好与同类院校纵向和横向比较,确定自身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相应的办学规模、层次、所要达到的近期和中长期发展目标,突出地方性、多科性、应用型、教学型,改变定位模糊、目标趋同的现状。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用人机制。教学科研队伍建设是学校能否上新台阶的重要因素,而抓好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把“以人为本”作为队伍建设的核心理念,这不仅是地方高校加速师资队伍建设,尽快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的思想基础,更是地方高校的生存发展的战略策略。地方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工作方针,牢固树立为师资队伍建设和为人才成长服务的思想。
第二,制定培养计划,构筑人才高地。要有计划、分层次地重点培养和引进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结合实施教学科研奖励条例等措施,促进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的成长。在经费保障和制度建设上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着重加强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的培养、选拔和管理工作,力求从总体上全面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及教育教学能力,逐步形成合理的教学科研梯队。
第三,设立科研基金,建立激励机制。围绕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切实加大教学科研经费投入,制定有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有利于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政策,资源的分配要更多地向有利于科研工作倾斜。
第四,组建创新群体,增强科研实力。在学校优势学科领域、高新技术领域和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组建以高水平人才为主和以较高级别特色项目为依托的科研创新群体。培养在同类高校中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资助打造高校科研工作的精兵强队,从政策上、资金上、工作条件上给予扶持,促进科研工作的开展,增强科研实力,进而带动学校整体科研实力和学术地位,大力提升学校的知名度。鼓励教学科研人员走向社会,加强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度较高的项目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特别是应用技术的研究,鼓励多种形式的科研,支持高端顶级科研,多出高水平创新型成果。
【关键词】协同创新;学科建设;高校;教师
1协同创新的内涵
协同创新的含义将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微观层面。协同创新是指在一个组织的内部,形成共同工作的目标,运用科学技术搭建起的资源共享平台,形成多角度的沟通交流机制,协作形式多样,进而完成分享专业技巧、思路沟通的一种科学教育活动;宏观层面,其含义体现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即主体是公司、教育机构以及科研机构,它们分别发挥自己的优势配合政府部门的领导,进行工作,具有一定的协调性,进而完善技术创新。所以,不管是微观层面的内部协调,还是宏观层面各组之间的交流合作,其意义都能促进创新发展,实现拟定的目标。
2高校学科建设的困境
2.1学科之间缺乏互动
学科体系的建设不断强调学科间交叉融合的重要性,其作用在于能够培养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它也是践行协同创新发展的基石。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多元化的思想,铺天盖地的信息,决定着现在已经不可能“单打独斗”了,这也昭示着学科在往更深更广的层面上发展。这样,要想在旧有的学科建设中创新,便成了难事。如若想摆脱这样的困境,就需要采用不同的手段,以不同的视角进行处理,推动科技的创新。目前,高校的学科划分过于细致,学院也囿于自己的专业,发展状况各不相同。有些学院发展较好,有属于自己的阅览室以及实验室,但不能与其他学院共享,这会大大限制学科的交流,也无法完成交叉学科的发展,即便教育学者有协同创新的想法,面对这样的管理限制也不免有些无奈。
2.2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化
在高校中,学科的设置都是分模块的,所以期间无法很好地协同创新。现在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是要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单一化人才。在现代教育体系中,需要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技能相结合,特别是偏向于研究型的本科生,需要对其进行特别强调和要求。因为通识教育固然能让学生知晓学科的原理以及理论方法,但专业技能是可以让学生真正深入该领域的知识体系中的。要想完成这些,学科间的交流和融合是无可避免的,这也能为学生的跨学科学习给予一定的帮助,就现在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看,每个院校都按自己的标准在规划培养方案,但没有真正落实到具体的学科设置中。经相关调查后,笔者发现个别院校,还会从教师的数量以及质量去平衡设置学科,这样显然没有达到从学生角度完成培养的目的。
2.3教师评价体系不佳
在高校的建设当中,学科教育需要和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这是实现协同创新的要求之一。但就中国而言,目前教师评价体系和协同创新之间有一定的分歧,高校对教师的评价多还停留在已发表文章数量、著作出版以及课题研究数量上,而忽略了科研的质量,实现科研转化,也不太重视科研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这样的想法会让协同发展中的产学研模式不能发挥出应有的学科建设作用。教师的综合评价是至关重要的,不能只停留在研究的数量上,还要评估其应用层面,也就是所说的科研转化。所以,需要搭建一套科学的教师评估体系,推动科技创射,拉动内需。
3高校学科建设协调创新发展的途径
3.1建立学科交融平台
要想达到缓解学科闭塞,推动学科间融合的目的,需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将有关学科的资源以及该学科内的优秀团队纳入学科的研究项目中,尤其针对那些有较强学科科研能力的学校,在一定的整合后会有更强大的实力,这样的结果是可以让更多的学校去承担国家级、省市级等重要科研项目,在这些研究机构以及团队工作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审批、资金以及人才等方面的支持,给多学科间的研究搭建平台;第二,在平台的建设中实现资源共享,学科间的融合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方配合,不但要有硬件上的支撑,还要有软件上的支持,尤其是在实验室中,材料以及数据对其更有需求。一旦搭建起这样的平台,各学科间的科研工作才能进展实施,学科建设也才能更好进行。
3.2完善教师评价制度
因为高效缺少系统的创新协同奖励机制,致使教师群体对参与协同创新兴趣缺乏,最后这些教师只会完成教学工作以及学校规定的科研工作,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做除此以外的实践项目,学科建设也会逐渐落后。对此,必须改革教师评价制度,实行一系列的鼓励对策,进而让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协同创新工作上来,在教师评价体系中,高校应该制定相应的规范,包括学科创新建、绩效等,并与职称相挂钩,让教师意识到评价制度适合自己的利益相结合的,进而促进教师投身到学科创新建设中。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学科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建议
学科建设是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功能单元,是其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根本,也是其社会服务、对外资源共享能力及水平的重要体现之一。学科建设涉及农业科研单位科研氛围、科研实力、科技平台、科研团队、科技服务、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因此,被称为集综合性、长期性与复杂性于一体的系统工程[1]。《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中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并重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农业科研单位的学科发展方向及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2]。因此,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需不断凝练学科方向,提升学科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养学科领军人才,才能跟上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步伐,以农业产业发展新要求作为自我发展的动力,从而展现出科技创新的活力。
1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学科建设贯穿于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工作的全过程,涉及农业科研单位学科研究方向、内设科研单元、研究生培养、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对外交流合作等各个方面,其发展对农业科研单位的建设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农业科研单位的学科建设是一项持续而艰巨的工作[3]。农业科研单位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凝练出适应其创新性与富有其特色的研究方向,以满足学科所对应的产业发展的需求,展现出研究方向的活力。学科体系架构的调整随着产业发展趋势而变化,随之农业科研单位内设科研单元也发生变化,从这一层面来说,学科建设促进了内设单位布局的革新。学科建设也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它的成效直接决定着培养的能力与水平。学术团队是学科建设的主力军[4],特别是学术能力较强的带头人,更是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重视人才培养才能引导学科建设的良性循环。优化科研平台及基地配置,将为农业科研单位学科建设提供更好的设施条件和文化氛围,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到农业科研工作中来[5]。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带动传统学科的创新发展,紧随科技发展的动态前沿,新的交叉学科与边缘学科不断涌现。新兴学科为农业科研单位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与新的视角,使得农业科研单位的研究方向设置更为丰富。
2学科建设的现状
作为我国唯一以橡胶树为研究对象的国家级研究机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以下简称“橡胶所”)紧紧围绕天然橡胶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科学与关键技术,设置了学科的研究方向,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学科建设的各项内容。在“十二五”期间,橡胶所继续传承50年的成果积淀,依旧保持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土壤学和作物生理学等学科。而且,这些学科呈现出其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各学科在解决产业发展中重大科技问题的同时,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产生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对外服务社会与产业的范围也逐步扩大。依托学科建设,橡胶所各科研平台与基地获得了创新发展的机遇,研究生培养能力也有所提高。在“十三五”来临之际,为适应农业新形势下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上级主管部门统筹配置各学科资源。在巩固原有学科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学科的交叉、分化和融合[6],橡胶所新增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木材科学与技术两个学科。在新的农业发展格局下,各学科紧随农业科技发展前沿,立足橡胶所发展基础和上级主管部门战略定位,突出区域发展特色,联合区域内各有关单位,借助各参与单位人才优势,制订出“十三五”建设实施方案,以期推动未来农业科技的创新。
3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缺乏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
现行学科建设缺乏运行管理的有效机制,有碍学科在农业科研单位各项工作中积极作用的发挥。虽然各学科均设置了带头人,并设置了相应的研究团队,但是未从根本上建立完善的责任框架,未明确各团队体系的岗位职责。如此一来,造成主体责任不明确,主体责任意识得不到提升,各级分工得不到有效实施。此外,学科建设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不能从根本上规范和约束责任主体的任务和分工,必定会影响责任主体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且在日常运行管理中也缺乏相应的监督,无法对运行管理的整体效果给予合理的评价与评估,影响整个学科体系发展的长效性。
3.2资金投入力度不大
学科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不大,不仅影响科研基础条件的建设,也不利于团队的建设与人才的培养。缺乏资金支持,就不能保障学科发展必需的仪器设备、科研与试验基地等条件的完善,就不能保证各项科研任务的顺利进行,各研究方向的创新发展也无从谈起。同时,重大科研专项的联合攻关也难以实现,跨学科、跨区域的协同创新必然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资金的缺乏也不利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团队的人才结构得不到有效的完善与调整,合理的人才梯队难以形成,势必会影响学科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3.3高层次领军人才相对较少
学科带头人的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7]。目前,高层次的领军人才相对较少,这势必会影响学科团队的建设,因为领军人才对学科各研究方向的把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学术前瞻性、科研创新能力及科研竞争意识是科研工作不可或缺的必要素养与必备条件。缺乏高层次的领军人才,学科建设就很难有突破性的科研成果,也难以形成学科的区域优势,学科建设必然缺乏领域内的竞争优势。同时,一个合理、稳定的团队梯队也要由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逐步引导,日臻完善。
3.4科研平台建设不足
科研平台是学科建设的必要载体[8]。虽然目前橡胶所有6个省部级平台和1个院级平台,但是仅有1个部级平台拥有运行管理经费。科技平台缺乏建设资金,资源配置得不到优化,基础设施条件得不到改善。特别是新兴学科,创新平台的建设不足,对其自身的发展会带来更大的挑战。因此,如果不能将研发平台包括网络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与学科建设结合起来,科研平台对学科建设的支撑服务作用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学科建设的能力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3.5学科发展不平衡
由于传统学科基础深厚,科研成果积累年限较长,各研究方向设置趋于成熟化,汇集了一定的人才力量。而新兴学科起步较晚,研究基础较为薄弱,研究方向还处于探索阶段,团队力量还较弱,在学科建设整体进程中处于较为靠后的位置。这种情况就使得整个学科体系发展不平衡,出现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力量差距大,发展参差不齐的现象,影响了学科建设整个框架的布局。
4促进农业科研单位学科建设的建议
4.1完善学科建设的运行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研究方向设置、学科带头人选拔、团队建设、培养和引进人才、运行管理监督、人员激励、评价与考核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明确各责任主体岗位职责,做到责任到位、纪律严明、奖惩有度,才能逐步提高各责任主体工作积极性,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保证学科建设的原则化、科学化与规范化,从而做到运行管理有章可循,循序渐进,推进学科建设的良性发展。
4.2加大投资力度,强化学科建设
一方面,增加科研试验基地、仪器设备配套、实验室基础设施的投入,保证学科创新的条件建设,促进学科研究的能力提升。另一方面,学科建设依托单位也要积极争取区域内外的多方资金支持,通过项目联合、企业合作、成果转化资金再利用等方式,增强学科在业界的竞争力,通过学科建设促进农业科研单位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力争以学科建设带动农业科研单位的各项工作发展。
4.3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促进学科团队布局的合理化
现代教育研究认为,人才培养为外显性要素,直接体现科研、教育机构的学科建设水平;而团队建设为内在性要素,是学科发展必要的人文环境和条件之一[9]。学科建设需引进和培养创新力强、思维活跃、善于攻坚克难,并具有严谨学术风范的专家担当带头人,方可在学科团队中既有学术权威,又能深得大家信任,才能带动起学科的整个研究团队。同时,学科团队的布局需考虑人员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使之逐步趋向合理化与良性化,才能凝聚学科团队的集体力量与智慧,发挥整体优势,保障学科建设的可持续智力支撑。
4.4协同科研平台建设,促进学科建设
引入系统竞争与协同的理论:非平衡条件下,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使子系统之中某些运动趋势得以联合并被放大,从而使该趋势逐步优化,随之支配整个系统的演化进程[10]。科研平台与学科作为农业科研单位两大子系统,两者的竞争与协同可以使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创新发展的趋势被联合放大,从而这种趋势就会促进农业科研单位朝着正向、良性与逐步平衡的状态发展。因此,科研平台建设各类基础设施与资源配置的完善就可以支撑学科建设各方面的发展,保证学科建设良好的运行环境。
4.5传承传统学科,引导新兴学科
在新的农业科技发展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需要做好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与年度发展方案,调整好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的布局。一方面,农业科研单位需要继续传承传统学科的优良工作作风,保持其优势地位,结合产业发展趋势不断创新与完善,逐步衍生出更多的交叉学科与边缘学科。另一方面,新兴学科要积极学习传统学科建设经验,以传统学科的研究为基础,拓展自身研究方向;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共享传统学科各类资源,逐步完善软硬件条件;提升承担各项科研任务的能力,加强与传统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扩大学科影响,逐步形成发展的良性态势。
5参考文献
[1]刘刚,陆天华,王建明,等.农业科研院所学科建设与发展路径思考[J].上海农业学报,2012,28(4):106-109
[2]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关于印发《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的通知[EB/OL].(2015-05-20)[2015-10-12].
[3]吕鑫,仇贵省,孟照刚,等.农业科研院所学科体系建设与发展路径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5(3):24-26
[4]陈荣.农业科研单位学科建设要素浅析[J].上海农业学报,2009,25(3):93-95
[5]程琳琳,王旭,田维敏.农业科研单位实验室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农业科技管理,2015,34(3):61-64
[6]王小虎,陆建中.农业科研院所学科特点与学科建设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3,32(1):5-8
[7]吴鸿.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研水平之我见[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9):823-825
[8]刘钦,罗兵前,周明月.农业科研单位学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4,33(3):13-16
[9]梁传杰.对学科建设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2):57-60
关键词:地方高校;文化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0引言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培养地方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依托领域科技实力较强的重点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等院校组建的科研开发实体[1]。地方高校中诸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在全面提升学校科学研究水平和区域社会服务的能力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建设过程中大多注重了人才队伍建设和试验硬件设施建设,而对科研平台文化建设方面考虑较少。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文化建设是提升省级科研平台内涵、升级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文化建设是各类人员紧密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在科研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精神与物质财富的积累。“陕西省陕北绒山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在榆林学院生命科学研究中心、榆林市陕北白绒山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经陕西省科技厅批准在榆林学院组建成立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笔者以该研究中心为例,探讨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文化建设的目的与意义、建设内容与实践途径,以期为省级科研平台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1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1.1有利于促进学校应用转型发展,提高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能力
当前,国务院颁布《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提出,高校要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2]。高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地方本科高校实现应用转型发展,以及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推动作用[3]。
1.2有利于加强学校科研平台建设,提高学校科技创新与竞争能力
地方高校通常科研起步晚、高层次人才短缺、科研条件落后等各方面因素,出现科研核心竞争能力差、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现象[4]。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可以增强学校对外展示宣传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这有利于稳定已有研究队伍,还能吸引和汇集优秀人才,并通过省级科研平台的建设与实施将会进一步提升学校科研水平和竞争力。
1.3有利于推动学校学科内涵建设,提升专业应用型
人才培养水平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常依托特定的专业学科,研究中心成员承担科研与教学双重任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与高校人才培养间存在内在的相互关联,也是联合培养研究生和大学生科研实践的重要平台[5]。研究中心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浓郁的学术气氛有利于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具有价值导向、行为约束、激励与鼓舞的作用[6],这对不断提高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2文化建设的内容与途径
笔者认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环境文化建设、人文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等3个方面。
2.1环境文化建设
2.1.1文化走廊建设
在研究中心建设文化走廊,即在步入研究中心的醒目位置挂上研究中心的中英文名称及Logo,在往里走廊的墙壁上挂上带有灯光效果的展板,在合理的位置设立展示橱窗。在制作研究中心的中英文名称时,要确保英文名称准确无误,因为要么是打印疏忽要么是中国式英语翻译导致的公共场合错误的英文标识或名称屡见不鲜。Logo的设计也很重要,能够体现中心的文化特色,构思新颖创意,图案简洁,色彩鲜明大方,必要时要请专业人士进行设计。展板以图文的形式展示,主要介绍研究中心的整体情况,板块内容可包括:中心简介、中心定位、中心研发方向、中心主推技术、对外服务项目、主要科研项目、主要工作和成绩、主要科研成果、荣誉与奖励、领导关怀与重视、媒体关注、科研团队介绍、团队成员笑脸墙、最新重大成果介绍、关键核心技术图示、大型仪器设备展示等。通过橱窗将科研成果或开发的产品形象直观的展示出来,比如做绒山羊相关研究的实验中心,橱窗里可以摆放活灵活现的绒山羊标本和穿戴羊绒服装的模特等,再配备壁挂式电视,在有参观人员时打开电视,播放实验中心简介及媒体采访等方面的视频,通过视听同时展示,提高宣传力度。
2.1.2实验室文化建设
在研究中心实验室门外挂门牌编号及实验室中、英文名称,在实验室内的墙壁上挂一些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实验注意事项等展牌。实验室内应优化实验室布局,注意仪器的摆放,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并将做有毒害污染试验的域区标识出来,此区域所使用实验器材不能随意搬动或拿出区域,进行相关实验必须在此区域进行。此外,在某些实验室的窗台上可以摆放一些盆栽花卉,以净化和美化实验室环境,亦在试验闲暇之时陶冶情操。
2.2人文文化建设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学术交流,提升师生的知识水平、实践操作能力及科研能力,可尝试如下几种方式:2.2.1组织师生进行学习培训、参加学术会议和实地考察对新进实验室的学生进行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实验仪器使用方法、实验操作规程等方面的培训;组织师生参加国内举办的一些与自己科研领域相关的专业研讨会或学术会议;组织教师去其他高校或科研单位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新的实验设备,学习新的实验技术及实验管理经验。
2.2.2在自己实验室内举办
Seminar实验室每周举办一次Seminar(学术研讨会),一周进行Workreport(工作汇报),另一周进行Journalclub(文献报告),Workreport和Journalclub交替进行。进行Workreport时,每个人简要地汇报自己这两周的工作内容或试验进展,重点提出自己在工作或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与其他人进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主讲人(每次一位研究生)将自己的试验进展以PPT的形式进行汇报,其他人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发言并提出建设性意见。进行Journalclub时,每个人简要地汇报自己这两周看了哪些方面的文献,讲一些从文献中的收获或相关领域最新研究进展;主讲人(每次一位研究生)选取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文章或导师指定的paper,以PPT形式给大家进行讲解,供大家共同学习,要求所选取的文章为SCI期刊收录文章,并提前一天将所选文章通过邮件形式发送给大家。
2.2.3网站建设及微信公众平台搭建
建设具特色文化的网站及微信公众平台,通过网站与微信平台进行信息与技术交流,达到普及科学知识、报道研究资讯、提品展示平台、搭建研究与产业化桥梁的目的。
2.3制度文化建设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本制度应由地方高校的国资与实验室管理处统一提供,体现中心实验室特点的制度由本实验室制定。如笔者所在地方高校关于实验室方面的规章制度有:榆林学院实验室安全卫生制度、榆林学院学生实验守则、榆林学院实验室工作守则、榆林学院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管理办法、榆林学院危险化学品采购和使用管理办法等。中心各实验室根据实验室功能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有: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试剂药品领用制度、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常用有毒有害化学试剂名录、常用技术操作流程、大型仪器使用操作规程等。将这些规章制度制成展牌挂在实验室内的墙壁上,便于师生学习与执行。此外,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必须对新进入实验室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及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和相关管理制度的培训,或建立实验室安全知识学习网站,在线进行安全知识答题,培训合格或答题成绩合格者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试验;中心还应不断地完善管理制度,更新规章制度、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不断加强制度建设。
3结语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文化建设对加强地方高校应用转型发展、科研平台建设与学科内涵建设,以及提高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笔者以陕西省陕北绒山羊工程技术研究中为例,认为地方高校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应注重文化建设,包括环境文化建设、人文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方法与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国荣,施金良,许弟建,等.发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学科建设引领作用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187-188.
[2]教育部.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2015-10-23.
[3]黄守星,李利娟.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文化建设重要性分析[J].职业时空,2014,10(9):58-61.
[4]陈长喜.加速地方高校人文社科科研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6(23):12-13.
[5]张绍岩.利用工程中心平台资源提升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探索[J].学周刊b版,2014(10):221.
关键词:经济类专业;量化研究;数据支持平台
当前经济类学生的培养体系中,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以数量研究为特征的学科成为了核心课程。经济类本科生不仅需具备良好的经济学专业知识,还需具备一定的量化研究能力。而在量化研究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确实地使用当前经济运行的实际数据进行分析是必要的。为了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环境,建立为经济类专业的数据动脚平台就成为必然之选。
一、数据支持平台概念
所谓的数据支持平台是指为学生提供可获得教学和研究的相关经济数据的软件和硬件的集合,具体可设计包括:数据采集实验室;数据分析实验室;数据库(数据建设实验室)等。数据支持平台是一个集成平台,可作为整个经济类专业开设学院的基础平台。
二、数据支持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数据是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撑,这一点对经济学科尤其重要。
首先,由于科研基础的薄弱和信息获得的滞后性,公开的二手数据目前科研工作价值逐渐降低。收集获得第一手数据值得重视,基于自身一手数据的论文有绝对的竞争力。数据支持平台可以提升整个经济类院校教师的科研水平。
其次,学生参与数据收集、数据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无疑提升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学生对自身感兴趣的经济、社会问题,以及发生在身边的现象收集数据,加深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同时在问卷中,与受访者联系,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社交沟通能力,不但使重要的社会实践,而且增强学生就业和就业后的社会适应能力。
再次,可作为经济学院的对外合作的一个窗口。
三、数据支持平台内容设计
1、定位
数据支持平台应当作为经济类相关专业通用的数据平台,成为特色实践和特色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应当为教师提供教学和研究所需的数据,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学习和研究的数据支持。
2、服务对象
数据支持平台的对象包括了服务主体的服务内容。其中服务主体主要是为校内外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服务内容包括了校内外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学生的科研以及社会实践、与统计和计量经济学等相关课程相衔接的实验和实践、此外还可以考虑对校内开放,有偿接受其他文科学院学生科研,为其他学院教师科研有偿服务;接受学校委托进行师德学风、学校建设、大学生生活、就业等等调查;向社会开放,接受企事业、地方政府、咨询机构、社会公益组织等等委托为其调查。
3、调查功能
数据支持平台的调查功能可以包括多个方面,具体而言:
(1)市场调查:主要针对产品品牌知名度、市场渗透率和市场占有率,居民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和生活形态,媒体覆盖率接触率和广告到达率等。主要委托对象是工商企业、媒体单位和研究机构。
(2)社情民意调查:主要包括居民对市政建设、环境治理、治安情况以及就业、教育、住房现状的评价。此类调查主要由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委托。
(3)行业行风调查:包括政策透明度、办事程序和办事效率以及办事人员工作态度等。主要服务对象为党政纠风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和大型企业集团,如工商、税务、公安、银行、电信等。
(4)社会热点问题、分配问题、公共服务评价调查等
(5)网络调查。这是这个数据支持平台发展的方向之一。从前瞻性角度来说,随因特网发展和电脑普及,网络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网络是最大的受众媒体,网络调查将是统计调查未来发展方向。私密性、敏感的、设计人文生活的热点话题、包括政治统计都会在网络进行。因此个数据支持平台必须能开展网络调查。
四、数据支持平台技术模块设想
数据支持平台可包括:数据采集实验室;数据分析实验室;数据库(数据建设实验室)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
1、数据采集实验室
数据采集方式可包括包括传统的问卷调查和电脑辅助调查两种。具体而言,传统的问卷调查的问题设计是电脑辅助调查的基础,因此应与保留,作为辅助调查手段。电脑辅助调查模块要集成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CATI和计算机辅助人员访问CAPI(Computer Assisted Personal Interviewing)。具有高智能的问卷评价体系,以及可以与通行数据库对接。CATI系统通常的工作形式是:访员坐在计算机前,面对屏幕上的问卷,向通话另一端的被访者读出问题,并将被访者回答的结果通过鼠标或键盘记录到计算机中去;督导在另一台计算机前借助局域网和电话交换机的辅助对整个访问工作进行现场监控。CAPI系统通常的工作形式是:问卷由计算机管理与呈现,被访者回答的结果被访问员(或被访者)通过鼠标、键盘、手写笔或触摸屏等直接记录入计算机内。访问结束,数据通过互联网、邮寄或无线网等方式传送到中央服务器。汇总后的数据无需做太多整理便可直接用于统计分析。
CATI和CAPI都有现成的技术和成套软件。CAPI是发展趋势,因此我们这个模块选择集成CATI功能的CAPI系统,因此需要新购置电脑中有一部分是移动电脑,承载面访功能。
2、数据库(数据建设实验室)
对于一些收据如就业、教育、住房等需要定期、长期、连续调查收集,这样经过很多届学生、多年的积累,可以汇集成自有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可以支持教师的科研创新团队,同时可以对外出售、租用、转让,因此必须加强数据库的建设。
3、数据分析实验室
数据分析实验室主要包括了建立可考虑有已有的计量分析平台、由学院前期购进SPSS完成。
综上所述,为提高经济类本科教学的质量,提升相关专业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特别是培养经济类本科生的量化研究能力,构建数据支持平台是具有必要性的。通过数据采集实验室、数据分析实验室和数据库三方面的建设,为教师和学生全面提供了教学和研究所需的数据支撑,并且还可为学校内外的其他教学和研究单位提供服务。因此建立数据支持平台具有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秉成,孙宗进.统计调查数据质量的甄别与控制[J].中国统计,2010,(1).
[2]陈光慧,刘建平.连续性统计调查方法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1).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建设;问题;对策
数字化校园是指高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以校园网络为媒介,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和大数据理念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资源进行数字化采集、加工与整合,拓宽延伸现实校园的时间与空间维度,实现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通过数字数校园提供的各项功能,实现教育科研环境全面信息化,提高科研质量,提升服务水平,促进人才培养,进而提高整个校园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
1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观念滞后
从总体看,我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观念还比较滞后。一是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念较为落后。同时,仍有少数领导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错误地认为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无足轻重,对学生知识和综合素养的培养没有实质性的影响;二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对数字化校园认识不到位,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的先进教学理念,信息化的教学应用水平较低,严重制约了高校数字化校园工的全面实施。
1.2 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缺乏系统规划
许多高校开展校园数字化建设时,主要是解决当期的、局部的需求,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和部署,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导致大量公共信息资源得不到实质性共享,比如同样的学生信息会在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后勤管理处等部门各自系统中重复输入,这样就可能出现各部门统计数据不一致的现象。因为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技术规格,整个系统也面临维护成本不断增加和越建越乱的风险。
1.3 忽视教学系统的建设
在现在许多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比较重视各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使用,例如管理信息系统(MIS)、办公自动化系统(OA),这无疑对提高管理工作效率,起到了积极的意义。而对于教学系统的建设,则显得相对薄弱。特别是与教学密切相关的一些网络教学系统,例如课件库、辅助资源库、电子图书馆、网上备课系统、网上教学系统、网上考试系统等的建设,尚未进入到实质性的应用阶段。
1.4 缺乏监测评价体系
在校园的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一些学校只重视数字化建设的表面工程,比如花大价钱购买计算机,教学仪器等,但是并没有建立一个统一有效的管理系统,具体的表现是:校园中对信息平台进行管理的人员普遍存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并且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会使一些管理人员对工作不能产生较大的积极性,造成整个校园的建设出现漏洞。
2 促进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对策
2.1 提高对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认识的重要性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高校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先锋,是信息化社会前进的重要条件,数字化校园的成功建设更是实现现代化教学的保障。数字化校园完工后可将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各项业务流程实现统一化、自动化和规范化管理,减少人为因素造成工作失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为广大教职员工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管理目标;另一方面,数字化校园建设完成后将会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和优化教学资源,促进教学改革,推动素质教育进展。因此,数字化校园建设对于教育信息化关系重大。各级人员要提高对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认识的重要性,它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下一代教育水平的高低,应认真对待,科学部署,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总体规划,推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开展。
2.2 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各阶段建设目标
科学规划是做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关键,可以说,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大多与缺乏科学、全面的总体规划有关系。一个好的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可以保证在理念上、技术上和应用上的先进性与超前性,可以保证用有限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发挥出最佳效益,可以综合考虑当前需求和长远发展。为避免重复一些高校的老路,即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资金来进行各个系统的整合,而且效果又不好,因此一定要在前期就从整个学校全局的角度出发进行科学规划。首先,必须组织人员到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较高的院校和承建过此类项目的公司进行学习调研,充分吸取他们建设的经验。其次,要充分分析学校的需求,包括发展的需求,只有在建设前期充分做好各个部门的需求分析,才能产生实际效果。最后,按照总体建设规划,统一开发平台、统一数据库、统一交换数据格式、统一安全管理技术和模块接口标准,建立身份认证系统和个性化门户,根据实际情况分部实施各个建设目标。
2.3 加快数字化教学系统的建设
数字化教学系统的建设,主要包括了教学资源数字化;教案数字化;教学过程数字化、虚拟化教学等。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主要包括数字图书馆建设;学科资源库建设;教学课件和教学积件库建设。教案电子化建设就是变革传统教学方式,建立一套网上多媒体电子备课系统。在这套备课系统中,教师能方便地共享和调用各种教育资源、教学积件来组织教学课件,或调用已有的优秀教学课件。突破传统教案的局限性,制作出集声、画、图、文于一体的多媒体电子教案,创造出一个高度互动、个性化的智能化教学环境。教学过程数字化建设就是创造出一种基于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之上的全新教学氛围,在这个充满以个性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以实现教学活动的最优化。
2.4 完善校园监测评价体系
由于数字化校园是一个虚拟环境,在上面的老师与同学都是利用数字身份进行教――学活动,这种活动的效率怎么样,就需要有一个行之有效的监测评价体系。建立一个校园数字化建设的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小组、数字化业务实施部门等,对校园的信息平台以及各项数字化工程进行定期的检查,找出发展中不足,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和评价。例如:要建设一个能为全校提供服务的信息数据中心,建立学校统一的身份认证体系,健全全校的计算机运用监督体系等。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乡规划;建设;实验室
1引言
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城乡规划学科的研究领域不断延伸、拓展,形成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城乡规划专业加强人才的职业性、职业化能力培养,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系。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是规划学科的重要基础,学校是进行实验实践教学、科研服务的重要场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加强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建设,对提高实验室管理的效率,规范实验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2城乡规划专业发展概况
金陵科技学院城乡规划专业自建校以来就开设了与该学科相关的建筑学、城镇建设与规划、城市景观等专业。随着学校发展、社会需求,该校城乡规划人才培养注重“需求导向、能力为本、知行合一、重在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学生在学科团队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科平台积极参加各类型层次的学科竞赛,获得多项省级和国家级奖项,提升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内涵。
目前,该校城乡规划学成为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建设学科及校级重点专业。城乡规划专业主要开展以城乡发展战略研究、城镇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城市市政工程规划设计、旅游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等相关课题研究和技术咨询服务工作,积极承担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任务,提高城乡规划学科的社会服务水平。该校城乡规划学科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县域城乡统筹与乡镇可持续发展、城乡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新型农村社区与乡镇规划设计、可持续的绿色建筑设计研究。
3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建设重要性
3.1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通过对城乡规划设计行业的调研,设计行业急需专业基础知识完善、实践与创新能力较强的专业技术人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考查。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结合地方需求,加强素质教育、创新型人才建设。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科间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通过参与指导老师科研项目,提高专业技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可以依托现有的仪器设备,更好地开展科研服务,为服务地方经济提供良好的保障。
3.2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城乡规划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技术为手段,以需求为导向,在实践教学与管理中,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建立开放实验室,创建自主学习平台,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导向培养模式。加强设计性、创新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建设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结合,融合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学与科研同步发展,创造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以此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工程能力。
3.3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
实践环节是城市规划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1]。该校城乡规划实验室已经具备良好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依托专业绘图教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规划设计模型实验室、虚拟现实实验室、建筑物理实验室、建筑节能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实训场地。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具有自身的特色,能够在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过程中,形成一套完整的培养体系。
4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建设研究
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主要依托该校土木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规划设计模型实验室、虚拟现实实验室等主要针对课内实验、设计课程、毕业设计、学科竞赛提供实验场所。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建设应依托省级和校级学科优势,与建筑学、土木工程等学科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综合实践能力,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实训基地。
4.1完善实验教学条件,建立实验管理体系
各级财政对高校实验室建设实行规划管理是建设投资的主要手段,实验室建设离不开经费的支持[2]。受中央财政与省市财政支持,实验设备及实践教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应提高实验设备的有效利用,满足实验教学的基本需求。结合城乡规划专业特色,选择实验室所需仪器设备,保证课程设计、科研服务需求,将教学与科研所需的仪器设备作为实验室补充的重点,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提高学生专业认知能力培养。依托现代化实验教学手段,建立开放的实验实训场地,加强实验室设备仪器的开放使用,通过现场实训、仿真实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需要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科学化管理,如实行网上预约系统、实名注册登记、设备远程监控、实验远程指导等,提高实验管理人员长效管理。教师承担实验教学任务,根据实验教学大纲确定实验项目,专职实验技术人员负责仪器、材料、实验室准备,协助实验指导,随堂听课,填写实验日志。通过建立完整的实验室管理体制,为实验教学的开展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
4.2依托科研创新项目,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培养
专业实验室是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科研及科技服务的重要场所,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提供重要保障[3]。城乡规划作为省级和校级重点建设专业,已经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通过开展科研项目研究,为学科建设作支撑,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目前专业教师承担多项纵横向科研项目,让学生积极参与指导教师科研项目,结合实际规划设计类项目,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得到实际运用。积极鼓励教师将科研项目融入学生实践教学中,不断提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提高学生规划设计能力,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据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可以根据设计课程需要,进行各专业技能操作,比如制作规划模型过程中,对各类仪器有一定的认识和操作能力,学生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过程中,能熟练运用各类仪器设备,熟练操作专业软件,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强化工程意识,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4.3提高实验设备使用率,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培训
城乡规划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实验室各项设备、仪器基本满足学生课内实验与课外科技竞赛需求,通过建立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场所,提高实验设备的有效利用。该校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对教师开展科研服务提供良好的保障,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不仅能够满足教学与科研需求,为实验室的有效运转作支撑。
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不仅可以完成在校学生的培养,同时长远建设目标应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发挥培训中心的作用也是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4]。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资源,强化专业技能培训,参加职业技能考试,如CAD高级制图员,通过率较高。学生专业可以结合专业知识,强化训练专业所需软件,如CAD、Photoshop、Sketchup等软件,结合实际科研项目,将所学专业技能更好地运用于实践。城乡规划专业人才职业性、职业化培养是发展趋势,该专业学生将来可考注册规划师、注册建筑师等,这些注册职业考试,将提升并拓展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并满足社会。
4.4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城乡规划专业要求教师具有综合性知识,不仅仅考虑单纯的教学需要,还应对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有足够的认识,对相关学科也应有所了解,如建筑学、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城乡规划专业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应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历。城乡规划专业实验教师需要结合实际工程经验,聘请设计院或者同行业高级人才作为兼职指导教师,同时对校内青年教师进行培养,让更多的实验教师参与规划设计类实践项目,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更好地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近年来,学校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等,实验室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设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依托校级、省级、国家级竞赛,如斯维尔BIM建模大赛、中国环境学年奖、中联杯、蓝星杯等,激发学生创新设计,体现城乡规划专业人才职业性、职业化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5结语
实验室建设是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场所。科学制定实验室建设发展计划,明确实验室规划目标,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完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实验室建设围绕职业技能鉴定,不断深化实验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努力建设成为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综合实验基地。
参考文献:
[1] 杨大伟,安蕾.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2(4):41~44.
[2] 冯敏侠,庄中华,劳静.做好实验室建设规划,促进实验室建设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423~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