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02 09:43: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技创新行业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大数据;科技查新;科研创新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8.021
〔中图分类号〕G25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8-0109-04
A Study of Promo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by
〔Abstract〕The appearance of big data has provided the guarantee of abunda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meanwhile,has brought great challenge to the search,analyses,and ues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data.Through analys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sci-tech novelty retriev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and finding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sci-tech novelty retrieval,this article especially proposed a series of measures of building big data by integrating resources of novelty search organizations,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ovelty-search talent team,standardizing the management of sci-tech novelty retrieval and perfecting the system of quality control to promot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the novelty retrieval work and to further propel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Key words〕big data;sci-tech novelty retrieval;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应运而生。就科研领域而言,大数据有望改变或重构传统的科学探索和科技创新模式,大数据一方面给人类的科研数据信息存储和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另一方面也给人类创造了数据挖掘和利用的巨大价值和机遇。本文将探索在大数据时代,科技查新机构通过资源整合、打造科研大数据等措施推动科技查新工作的科学发展,实现研究数据共享利用,从而实现科学技术研究的科学选题,避免重复研究,进一步推动科研工作的创新发展。
1大数据时代下科技查新与科研创新的关系
11科技查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提
科技查新是一项集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于一体的信息咨询工作,是运用手工检索及计算机检索等手段,对某一领域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通过对比分析,对待查的科研立项或科研成果或专题、专利发明的新颖性做出基于文献对比性结论的过程[1]。目前,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研究已经成为科研创新的重要领域。因此,在科研课题申报中,即便是某一领域专家学者也不一定对所有科研信息做到全面的深入了解,可能会对特殊领域中的某些特殊课题的现状把握不够而做出主观性的判断[2]。科技查新是科研创新获得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一份高质量的查新报告可以提供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尚未研究的空白点。科技查新既可以为科研立项提供客观依据,避免低水平、重复性研究,又可以为科技成果的鉴定、转化等提供科学参考。同时,科技查新还可为科技人员进行科研创新提供可靠而丰富的信息,使科研人员可以节省出大量的时间用于科学研究。如设立在河南中医学院的河南省科技查新站拥有如SCI、Pubmed、SpringLink,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综合及医学数据库上百种,通过开展科技查新服务,已经为学校乃至省内的中医药类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科技查新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不可取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查新作为科研创新的重要前提,在科研创新中起着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12科研创新对科技查新提出更高的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科研创新更是尤为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查新在科研创新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在大数据、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学研究的分类呈现精细化发展,数据存储量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从而导致信息资源的获取难度明显加大。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寻找有用的信息进行知识积累,并从中寻找空白点和创新点进行科研创新,是摆在科技查新人员面前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难题。与此同时,科技查新工作也暴露出的问题诸如服务服务意思和理念不强,缺乏竞争和市场化运作机制,查新数据资源不足、信息分析能力不高,服务内容分单一等都严重制约了科研创新的发展。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下,科研创新对科技查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科技查新工作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和运作方式,提高科技查新质量。
2大数据时代下科技查新的现状
截至2015年初,由国家科技部、卫生部以及教育部批准认定的查新机构,加上各级行政部门认定的查新机构已接近400家[3]。科技查新工作得到了国家科研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受到了科技人员的广泛认可,科技查新用户群在不断地扩大。科技查新为科研课题的立项、科技成果的转化、专家评审等提供了客观依据,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信息保障,有力支撑了科研创新的发展。科技查新工作自身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科技查新数据库资源不断地完善,科技查新工作越来越规范,科技查新的质量也越来越高。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科技查新工作已经形成了一个多行业、多维度的行业格局,步入了良好的健康发展轨道。但与此同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科研活动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要求,面对类型多、动态化、价值密度低的海量大数据信息,科技查新工作也面临了一些困难和问题,有待改进与开拓发展。
21查新数据资源建设与共享开发不足
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统一、完善的科技查新文献资源数据库系统,国内各科技查新机构由于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订购的科技查新数据库也不尽相同,并且查新机构之间的数据不能共享利用,造成资源的重复建设。在查新数据库资源配置中,期刊及专利数据库较为完善,而其他如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科技成果等较难获取。更为重要的是,面对具有“数据体量巨大、数据类型繁多、价值密度低、处理速度快”特征的大数据信息,单就数据库的查新是远远不够的,不把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纳入到科技查新范围,查全率的不足肯定导致结论的片面性。
22科技查新人员的复合素质有待提升
21世纪科学技术研究的一个显著发展趋势就是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涌现,不同学科之间的大跨度、多方式的广泛交叉以及边缘学科兴起。科学研究的交叉发展一方面会给人类发展和科技进步带来重大的突破;另一方面也对科技查新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查新人员若要准确捕捉与把握项目的技术创新点,需要了解各个学科的前沿知识并融会贯通,掌握不同学科的专业术语,制定出科学的检索策略,这就要求科技查新人员除了具备敬业、务实、探索精神外,还要具有广博知识面和专业技术理解能力、文献判读能力、计算机检索能力、写作总结能力、外语翻译能力等[4]。因此,复合型查新人员的引进和素质提升迫在眉睫。
23缺少科技查新质量监控环节
虽然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制定有《科技查新规范》,对查新合同、查新策略、查新程序、查新报告的撰写等内容做出了规定,但也只限于流程上和格式上的规范,对于科技查新报告内容的质量是无法做出客观评判的。虽然我国的科技查新工作设立了审核员审核机制,但审核员不参与查新过程,也只能对查新报告形式上的东西进行审核。由于缺乏对查新报告内容的质量监督,查新员和审核员仅凭个人道德和职业责任感的内在约束,容易导致失职和不负责任行为[5],使科技查新流于形式,降低了科技查新的权威性。
24科技查新的服务模式还比较单一
一直以来,大多数科技查新机构都是被动的服务模式,坐等科研人员上门寻求查新检索服务。工作的内容也局限于对申报的科研课题的新颖性和创新性进行判断,出具科技查新报告供科研管理部门参考。由于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单一,如果科技管理部门没有科研课题立项申报、科技成果鉴定或评奖必须出具科技查新报告的硬性规定,则很少有人自愿、主动地来进行科技查新[6]。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环境下,科技查新机构单一的查新服务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科研人员的实际需求,科技查新机构除了常规的新颖性查新之外,还需要在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进行有效信息的挖掘,主动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创新开展多种服务模式,推动科研创新的发展。
3大数据时代下科技查新推动科研创新的对策
31推动查新机构资源整合,建立科研大数据
311成立权威管理机构,推进数据库资源共享
虽然近30年来,我国的科技查新行业发展迅速,但由于这些查新机构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也导致了我国科技查新行业的发展缺乏统一的指导。特别是国家取消对科技查新机构的行政审批之后,科技查新行业实际上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7],严重影响了科技查新工作的健康发展,更谈不上数据资源的共享利用。因此,应该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科技查新行业管理部门,对科技查新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和动态评估,拟定行业发展规划,积极统筹整合各查新机构信息资源。一方面可以大力推进查新数据库的统一采购或者联合采购。实现数据库源资的共享利用,不仅能节约大量的购买经费,而且也能丰富各查新机构的数据资源,扩大检索数据库范围。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一个分布式的科技查新成果数据库,各个查新机构负责录入本单位的查新成果,通过统一的检索平台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可以实现科研课题的快速,提高科技查新效率。
312统筹规划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科研大数据
全球范围内,运用大数据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正成为趋势,有关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实施大数据战略性,大力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我国也与2015年8月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就科研创新领域而言,国家有关科技管理部门要抓紧时间落实纲要精神,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统筹规划科研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科研数据资源和设施平台、整合分散的数据中心资源,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建立国家科研大数据统一开放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度分析和挖掘海量的互联网信息资源,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和长期保存工作,提高数据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能力,构建互联网信息保存和信息服务体系,打造科技查新大数据,为科技查新工作的质量提供基础保障。
32加强科技查新人才队伍的建设
321查新机构要提升服务质量,必须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查新机构要合理配置查新人员结构,除了引进高层次的图书情报人员之外,还要根据服务学科的不同,引进相应专业的高学历人才,大力培养复合型创新服务人才。毕竟术业有专攻,专业技术人员会更熟悉国内外该领域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在科研查新过程中能更好地与科研人员进行沟通。
322开展专业素养+信息分析技能的培训,提升查新人员素养
科研查新人员不仅要具备计算机知识、数据库知识、信息检索技能和必要的外语能力,还包括掌握必要专业领域知识和分析判断能力,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研究。目前,国内查新员的培训内容往往只注重检索技能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科技查新机构应该根据科技查新人员的知识结构,采取开展专业素养+信息分析技能的培养方式并形成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具备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23推行按专业分工的查新工作模式
目前科研领域的学科分类越来越细,科技查新机构要逐步建立按专业分工的查新模式,即在查新任务的分配上,尽量做到将同一专业或相近专业的课题分配给具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查新人员完成[8]。具备专业知识的查新人员熟悉本领域的科研动态和发展趋势,能够准确捕捉与把握课题创新点,也能更好地和委托人进行沟通联系,制定出科学的检索策略,工作起来也会游刃有余。与此同时,通过长期接触某一专业的查新项目,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查新人员专业知识的增长,提高查新工作的效率和查新报告的质量。
324注重科技查新考核管理,建立激励机制
查新人员和业务素养和工作态度也是决定科技查新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科技查新机构要加强对科技查新人员考核管理,制定合理的工作任务和考核办法,本着公平公正、适时适度的原则,建立精神嘉奖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人才激励制度。从而激发科技查新人员的工作热情,避免职业倦怠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科技查新质量。
33规范科技查新管理,健全质量控制体系
331建立、完善专家咨询制度
查新机构应当根据查新专业的不同建立学科专家库,聘请不同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定期到查新机构作咨询指导和查新监督。学科专家专业性强,对其所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将科技查新中遇到的专业上的疑难问题及时向各学科的专家请教,弄清、弄懂课题性质,少走弯路,防止检索出现偏差[9]。因此,建立完善的专家咨询制度也是提高科技查新质量的一个必要措施。
332建立定期抽检制度
科技查新的整个工作流程都依赖于查新人员的智力劳动。虽然国内查新报告实行的是审核员签字的审核机制,但由于审核员不参与查新过程,并且也不可能对每个科研领域都很熟悉,缺乏对查新内容的实质性的监督审核。因此,查新机构要定期对查新报告进行抽检,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抽检到的查新报告进行监督检查,从而促使查新人员树立职业责任感,认真做查新,细心写报告,杜绝失职和不负责任行为。
333加强科技查新的过程控制
我们知道,在产品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分为事前的产品质量控制阶段,事中的产品质量过程控制,事后的质量把关与处理阶段。而对于科技查新也按照质量控制三阶段理论进行管理,首先是加强事前控制――与科研人员的建立良好的沟通。良好的沟通有助于科技查新人员能迅速且了解课题内容,把握科研课题的查新点和创新点,确定检索策略和检索范围,为查新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其次是加强事中控制――查新报告撰写工作。严格按照科技查新的步骤和顺序开展工作,并对每个环节制定相应的量化标准,科学、认真撰写查新报告书。最后是加强事后控制――查新结果的监督与反馈。定期对科技查新报告的质量进行动态评估,建立查新用户的反馈机制,对查新用户的反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查找原因并加以改进,从而帮助查新人员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科技查新质量。
34将查新工作贯穿科研活动全过程,不断寻求创新服务模式科技查新机构要改变以往单一的科技查新的服务模式,变被动的检索查新服务为主动的信息服务。查新人员要多与委托人的沟通交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检索技能,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前期调研、开题立项、成果验收、成果转化等科研活动全过程。通过科技查新把诸多分散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的归纳、整理,通过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帮助科研工作者科学立项。针对特定的用户开展定题服务,定期主动推送与科研项目研究有关的最新信息、收集到的相关文献、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动态,可使后续科研过程保持科学高效,也为科技管理部门对科研成果鉴定等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
4结束语
大数据的出现既为科学研究奠定了雄厚的信息资源保障,同时又为科研数据查找、分析和利用带来了巨大挑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科技查新工作惟有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和运作方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才能继续高效发挥科技查新的咨询服务功能,为科研活动提供科学依据和信息资源,从而推动科研创新的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何明举.高校图书馆科技查新工作现状与问题[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10):89-90.
[2]王镭.用科技查新服务正确引导科研创新[J].现代情报,2010,(7):80-82.
[3]武茹.我国科技查新工作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图书馆,2015,(12):57-62.
[4]罗凌云.高校图书馆查新员的职业倦怠行为及其对策研究[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1,(3):95-98.
[5]崔林.问题与对策:关于我国科技查新工作的若干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0,(7):30-31.
[6]孟婷婷.科技查新服务新模式探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12):8-9.
[7]谢新洲,夏晨曦,柯贤能.科技查新行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9,(12):9-12,36.
关键词:财政投融资;科技创新;政策性
中图分类号:F8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10-0035-04
一、财政投融资的内涵及对科技创新的影响
(一)财政投融资的内涵
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以国家为主体,采取有偿的手段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并按照政府特定的政策目标进行资金投放,所产生的一系列资金筹集、资金运用及偿还的活动。财政投融资不同于通常的金融活动,它是体现政府意图的政策性投融资,总体上属于财政的范畴,且与金融体系紧密相联系,具有有偿性、准公共性和政策性等特点。
(二)财政投融资对科技创新的主要影响
1.财政投融资对科技创新的先导性影响。科技创新过程具有风险高、投资大、周期长等特点,科技成果一经应用和推广将会产生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且为行业、社会成员共享,科技开发的产业关联效应和渗透效应也会提高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可见,科技创新活动所创造的社会收益远远超过成果创造者所获得的私人收益,具有较显著的外部效应[1]。由于社会的收益率远高于企业的收益率,企业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投资意愿不足,但政府财政投融资对科技创新活动直接或间接的支持,能够对科技创新活动产生先导性影响,在保证此类科技创新活动供给的同时,也能鼓励企业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带动民间资本投资科技创新项目。
2.财政投融资对科技产业的资源配置影响。在科技创新行业中,一般生产竞争性领域的科技开发项目需要的资金较少、周期较短、风险较低,企业会较多的涉入此类项目,政府部门不需要过多的介入;一些关键性领域的技术攻关项目以及基础研究项目需要的投入资金较多、周期较长、风险较高,企业的投资意愿不强,往往也不具备足够的资金实力,企业较少涉入此类项目。这就需要政府运用财政投融资等手段为此类项目筹集资金,确保此类科技活动的正常开展。财政投融资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不追求单纯的经济回报,而是按照政府的政策意图配置和调节科技创新资源,以弥补市场失灵。
3.财政投融资对科技投入产出的激励影响。在科技创新的投入阶段,财政投融资筹集的资金能够缓解科技活动的资金压力,保证科技活动的顺利进行;在科技创新的产出阶段,财政投融资提供的资金能够帮助科技成果转化为新产品并推向市场,降低新产品市场化所面临的的风险。因此,财政投融资对科技活动提供的扶持资金在降低项目风险以及资金压力的同时,还能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产出产生激励作用。此外,财政投融资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其资金投向体现了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意图,能够增强民间资本的投资信心,吸引民间资本积极进入科技创新领域,从而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产出量。
二、我国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现存问题
(一)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在资金筹集方面存在的问题
1.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科技创新产业所需资金巨大,而我国目前财政投融资资金来源渠道比较狭窄,基本是依赖国家预算拨款和国家债务融资,对财政资金的依赖性较大。由于国家财政收支矛盾的存在,必然产生财政科技资金相对不足的问题,从而导致财政对科技创新产业的投资不足[2]。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企业年金以及民间资本等各类资金还没有完全纳入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体系,制约了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快速发展。以社会保险基金为例,从表1可知,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增长较快,资金流较充裕,但我国对社保基金的投资方式比较传统,社保基金保值增值难度加大,对未来社保支出形成较大压力。若能将社保基金纳入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筹资范畴,参与到风险低、效益好且资金需求量较大的科技创新项目中,不仅能够缓解财政科技投资的部分压力,也能够为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开辟新的途径。
2.财政科技投资的杠杆效应较弱。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不仅需要财政给予支持,还需要有助于企业发展的其他配套资金投入,财政科技投资很难单独完成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任。因此,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应该充分发挥财政投资的杠杆效应,作为其他一系列投资的龙头,引导其他配套资金进入科技创新领域。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专利技术的实施率仅为10%,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且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为10~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8%左右,也远低于发达国家30~40%的水平[3]。可见,我国科技创新活动中的技术开发环节和产品市场化环节之间的衔接还不够紧密,使得科技创新活动未能取得其应有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财政投融资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大多停留在为科技创新项目的技术开发环节提供资金扶持与融通上,而忽略了将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财政资金的杠杆带动效应不明显,未能有效带动和吸引民间资金以及风险投资进入科技创新领域。
(二)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在资金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例,王敏晰(2010)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尚未显露,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边际生产率略低于传统产业,尚处于投入大于产出的阶段[4]。因此,我国科技产业财政投融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主要是我国财政投融资体系的运作制度不完善。一是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对财政投融资进行全程管理的监管机构,多头管理现象在地方财政投融资体系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地方政府进行财政投融资运作,管理权分散于不同的部门,负责投融资资金管理部门与项目决策部门往往不同,各部门间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容易导致科技创新项目中重复性投资以及零投资并存的现象,从而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投资效益。二是我国财政投融资机构在对科技创新项目发放资金前缺乏全面的可行性分析以及成本效益分析,项目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项目结束后也缺乏有效的投入产出评价。这些评价管理机制的缺失,使得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无法维持“融资—投资—还款”的良性循环,容易引发政策性科技创新投融资链条的中断。
2.资金投向政策性不强。我国财政投融资的政策导向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投融资项目的选取上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财政投融资项目的选择本应体现出政府的政策意图,而现实情况却是政府存在着“越位”与“缺位”并存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投资经济附加值高的盈利性项目,对于本应由政府通过投融资扶持的科技创新领域却投入不足。使得科技企业资金短缺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科技产业的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最优,也未能体现财政投融资的政策性本质[5]。此外,国家政策性银行作为支持科技创新的主要金融机构,相对于科技创新融资,更倾向于投资回报率高、效益好、风险低的项目,这就与政策性银行的特征不相吻合,且容易向市场传递错误的产业政策信息,从而弱化了财政投融资对科技产业的政策引导作用。
三、发达国家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经验借鉴
(一)资金来源的多样化
发达国家科技创新的财政投融资资金来源多样化,其资金来源包括了政府财政拨付、各种性质的政府基金以及发行的各种债券。以韩国为例,韩国产业银行①的资本金都由财政拨付,资本充足率保持在10%以上,高于一般商业银行。1993年韩国产业银行通过发行由政府担保的债券筹集的资金已高达财政投融资总金额的73.1%。目前韩国明文规定设置的各种政府基金已达36种,且全部纳入财政投融资体系。另外,发达国家还十分注重使用新的金融工具筹集资金以支持科技创新,例如经营者期权、高新技术债券和知识产权抵押担保等。美国的一些州政府通过发行工业开发债券筹集资金,将所筹资金以低息贷款发放给高新技术企业,从企业获取的利润偿还债券本息;美国硅谷银行对生物科技企业则采取知识产权担保的方式发放贷款[6]。
(二)资金运用的规范性
一是发达国家财政投融资的投资方向都受到有关法律或法规的严格限制,不追求单纯的财务盈利而是以政策性业务为本。资金投向主要有:基础产业,主要是农业、邮电通讯、交通运输等;具有混合物品性质的公共设施项目,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策性鼓励和资助的领域,如高新技术的开发、中小企业等。例如,美国政府对于投资量大、风险较高、私人投资较少的科技开发领域极为重视,财政投资占研究开发投资总额的40%以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政府每年用于科学、太空和技术方面的支出都保持在40%以上[7]。二是发达国家财政科技投资的对象多是外部效应较强、风险较高的科技创新项目,为了保证资金的良性循环,政府对此类项目提供了长期的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利差补贴、亏损补偿等。三是发达国家的财政投融资机构都是在严格遵守政府有关法律的条件下,采取类似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方式,在投资前必须对各科技创新项目进行综合评估,只有在该项目有正常的还本付息能力下才会放款[8],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良性循环。
(三)重视培养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
来自欧盟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小企业人均创新成果是大企业的两倍,单位R&D投入产生的新成果是大企业的3—5倍。但中小企业在资金获取、经营管理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发达国家重视通过财政投融资等政策手段来培养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大致可分为直接、间接和营造环境三种方式(见表2)。直接方式就是政府资金以小额拨款、投资参股、低息贷款等方式直接注入中小企业;间接方式就是通过税收激励、信贷担保、政策倾斜等手段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营造环境方式就是通过建立管理机构、高科技园区、提供科技服务等方式鼓励中小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全方位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投融资扶持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四、完善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体系的政策建议
(一)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在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体系中,由于科技创新涉及的行业众多,投资数额巨大,单纯依靠财政收入很难满足投资需求。因此,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主导作用和杠杆效应,引导多元化金融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首先,政府应该最大限度地降低各行业的准入门槛,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基础产业的创新部门。对于部分非营利的社会公益研发,也可以采取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等方式吸引企业或个人参与。其次,政府应该进一步减少对企业以及民间投资的直接干预,转而使用政策引导的方式,让企业或个人能够更加自由、灵活、公平地参与对科技产业的投资。最后,应借鉴发达国家对科技创新项目风险共担的做法[9],由政府行政部门或政府出资成立的实体机构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融资信贷担保,并与商业金融机构合作,对投资风险以及收益分配进行合理的划分,共同分担科技创新活动的风险和收益。
(二)拓宽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资金来源渠道
科技创新项目投入大、回收期长、收益具有不确定性,面临着各种风险,需要政府介入予以引导。不过,以财政拨款和国债为主要资金来源的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体系的资金毕竟有限。因此,应拓宽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以满足资金需求。可以考虑将社会保险基金、企业年金以及民间资本等纳入财政投融资体系。同时,为保障社会保险基金等的保值增值,在财政预算上,应该建立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周转资金和偿债保障机制,从而形成“财政科技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广泛参与——财政保障机制——科技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运作机制
1.构建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绩效评价系统。为提高科技创新资金的使用效率,应建立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绩效评价系统。在科技创新项目立项及投资前阶段,进行全面的可行性分析以及成本效益预测分析,重点是评估科技项目的发展前景及投入产出情况;在科技项目研发过程中,通过跟踪分析和评价,保证科技创新资金专款专用;在科技项目完成后,开展完整的投入产出绩效的总体评价,全面分析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实际绩效,也同时为其他科技项目的财政投融资积累经验。通过建立绩效评价系统,推动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进入“融资—投资—产出—还款”的良性循环,实现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2.建立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法律保障体系。为了确保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运作的规范性和政策性,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法律保障体系,严格规定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投资目标、融资方式、投资范围、资金回收年限和管理机构的权利、义务等。完善知识产权法、专利法、中小企业促进法及相关金融法律法规,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政策支持,在法律层面推动金融资本向科技创新领域的聚集,推动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同时,根据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进行适时调整,使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活动的全过程都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保证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规范运作和快速发展。
(四)重视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扶持
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根本性解决,影响了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效率。基于此,应借鉴发达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成功经验,营造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由政府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帮助中小企业获取资金,包括取得政府提供的风险资金,提供信用担保以获得商业银行贷款,提供咨询、管理培训服务,以及帮助获得政府的研发项目与合同等[10];由政府出资设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专项风险基金,基金中的财政投入主要是为了体现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性资助,以吸引和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型中小企业,从而有力推动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子基,方东霖.公共财政与科技进步[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35-41.
[2]南俊.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政投融资问题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
[3]张婷婷.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6-7.
[4]王敏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启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4):54-57.
[5]周震宇.中国财政投融资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6]安宁,罗珊.科技自主创新投融资体系建设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2007(11):4-6.
[7]郑显理.国外财政投融资的成功实践对我国投融资体系改革的启示[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5(12):411-415.
[8]杜君楠.中外财政投融资体系比较及启示[J].特区经济,2008(1):26-28.
许多科技领域和方向孕育着重大创新突破,尤其是在信息领域和材料领域。在信息领域,宽带、无线、智能网络继续快速发展。超级计算、虚拟现实、网络制造与网络增值服务等产业突飞猛进。集成电路正在逐步进入“后摩尔时代”,“wintel”平台正在瓦解,多元开放平台正在形成。互联网进入“后IP时代”,云计算和物联网引发应用模式大变革。进而引发出现在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基础上的学习教育、科研、制造、贸易服务和公共治理等新模式。在先进材料领域,智能制造从分子层面设计、制造和创造新材料到与直接数字化制造结合,将产生爆炸性的经济影响,而激光制造是其内核。
微电子和激光技术的融合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策源地。进而衍化为大数据、智能制造和无线网络三项宏大技术的重大变革,哪个国家能在微电子技术与激光技术融合领域率先突破,哪个国家就能引领全球,从而引发世界经济格局的全面调整。面对这种形势,中国必须加快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速度,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发展中占据制高点、拥有先进生产力,具有现代经济结构,赢得主动权;才能避免近现代中国因四次错失科技革命的机遇而沦落为三流国家的厄运。
微电子技术,严格意义上是纳电子技术,其核心是集成电路和激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亮的光”)。这个核心在向微电子技术基础工艺过程积极渗透,激光镀膜特别是激光脉冲镀膜本质上冲破了真空镀膜的框框。无论国防尖端技术还是民用工业生产,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无论宏观宇宙还是微观粒子,处处都体现着微电子和激光技术的应用;同时,从价值链看,1~2元的集成电路产值将带动10元左右电子产品产值和100元国民经济的增长,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个数字还在变化,其发展规模和技术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由此可见,微电子技术与激光技术及其融合兼具基础性与战略性,是新兴产业的引爆器,广泛渗透于现代化建设的可持续能源与资源体系、先进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信息网络体系、生态高值农业和生物产业体系、普惠健康保障体系、生态与环境保育发展体系、空天海洋能力新拓展体系和国家与公其安全体系等经济社会基础和战略体系。
技术经过应用才能彰显其价值,产业是技术应用规模和效果的有力体现,从技术需求和产业发展周期看,目前微电子和激光技术也正处于难得的发展机遇期:从五大高技术产业科技需求指数及排序表中可以看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科技需求占高技术产业科技需求的一半以上,并且在人力资源投入、财力资源投入和科技产出等一级指数中都位列第一,是高技术产业中科技需求最强的行业。微电子技术与激光技术是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关键核心技术。
目前世界微电子市场从开发到量产的周期不到10年,现在微电子的世界市场增长率处于低谷时期,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实现微电子技术的新突破,就会迎来一个新的市场高峰。在突破方向上,新型逻辑电路与模拟电路有可能开辟新的市场领或,新型结构器件是我国逻辑集成电路开拓国内外市场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同时,要通过微电子与激光技术的融合促进微电子延续、扩展和跨越摩尔定律。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产业革命或技术革命总是首先由起主导作用的某一项或多项技术取得突破,从而带动一系列重大陂术的迅猛发展,最终引起社会范围内的产业革命。微电子陵术和激光技术的融合推动人类进入纳米时代,今后的1 O年到15年我们将经历纳米技术带来的新产业革命浪潮,它的急速发展尤其是基础研究的发展将促进一批新兴尖端技术的兴起、发展和突破,从而促使社会生产力的新飞跃,引领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浪潮。但我国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不够。出现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现象。跨越科技与经济之间的鸿沟,要重视硬实力,也绝不能忽视软实力。管理与体制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微电子与激光产业的未来。首先,应该定位多元执行主体与执行方式,以联动带发展。目前我国微电子领域的支持方式还是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竞争型项目资助方式为主,比如重大科技专项、“973”、“863”和自然科学基金等。今后应更加注重官、产、学、研、资和创的结合,将资助主体扩大到企业,并引入以机构为主体的资助方式;其次,应实施积极的微电子与激光财政、金融政策加强政府采购,为本国微电子与激光产业发展护航,同时可运用股权、期权等激励机制吸引微电子与激光高级人才;最后。最重要的是要加强科技资源的整合,建立官、产、学、研、创、资多元合作机制,加快结构调整,建立包括大学、研究机构、企业、政府和银行等多元主体在内的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技术共享、知识共享、政策共享、金融共享、创新共享和工具共享。
[关键词]科技查新;统计;分析
科技查新是一项文献检索和情报调研相结合的科技情报研究工作。它通过计算机检索或手工检索等手段,对其检出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和对比,为决策部门、科研立项、新产品开发、申请专利和科技成果鉴定等提供客观、科学的文献依据。
福州大学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成立于2007年,是在1991年建立的“情报检索服务中心”基础上成立的,它依托于福州大学图书馆的电子数据库建设,承接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构、企业等单位的科技查新与咨询服务。
根据查新课题相关资料的统计分析,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所研究区域科研的基本情况以及科研管理和科研活动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为决策部门和科研人员提供参考[1]。现将福州大学查新工作站2007—2008年承担的查新项目统计分析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以福州大学查新工作站保存的科技查新档案材料为统计分析信息源,从查新项目学科分布、查新项目数量、查新项目范围及级别、查新项目委托单位、查新项目地区分布、查新项目类型、加急查新项目等7个方面进行分类、分项统计。调查资料包括:1)科技项目查新咨询登记表;查新项目申请书;查新咨询委托单;查新报告。2)《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2 统计结果与分析
2.1查新项目数量
2007—2008年福州大学查新站共完成了356项科技项目的查新。其中,2007年完成93项,2008年完成263项。通过对查新项目数量的分析,可以从侧面反映出科研技术的发展速度。
从查新数量上看,2008年的查新项目数量较2007年有大幅度的增加,主要原因:1)福州大学查新站成立于2007年初,在建站之初,对查新站的宣传力度不够,很多人不知道福州大学有这项业务范围。随着查新站不断为查新客户提供了形式多样的优质服务,查新工作为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所认可,查新项目数量有了大的提高。2)近年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在当前国家积极倡导科技创新的大环境下,科技查新业务的需求也逐年增多。
2.2查新项目学科分布
参考《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对所完成的查新项目进行学科分类统计,根据学科分布比重可分为机械、仪表工业,化学、化学工业,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电工技术,轻工业、手工业,医药、卫生,生物科学,交通运输,管理学,环境科学、安全科学,建筑学和物理学等。详情见表1。
1-2
统计结果表明,查新项目大部分主要集中在机械、仪表工业,化学、化学工业以及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学科领域,比重分别为23.0%,18.3%和15.7%。由此,可判断福建已形成以机械制造、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格局。
2.3查新项目范围及级别
根据完成的年度分析,2007年完成的93项查新项目中,国内查新75项(80.6%),国外查新目18项(19.4%);国家级项目15项,省级项目61项,地市级项目4项,其他项目13项。2008年完成的263项查新项目中,国内查新225项(85.5%),国外查新目1项(0.4%),国内外查新目37项(14.1%);国家级项目45项,省级项目171项,地市级项目36项,其他项目11项(如图1、2所示)。
03-04
从查新项目的范围和申请级别上看,大部分查新项目主要是进行国内查新,委托单位大多数为企业,申报的课题主要是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项目等省、市级项目。国内外查新项目的委托单位主要是各高校,申报的课题主要是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科技部支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由此,也说明了高校承担了国家大部分的前沿科研项目,而企业的角色一般是科研成果转化的实施者。
2.4查新项目委托单位
将356项查新项目的委托单位按照大中专院校、研究机构、企业、中小学、其他单位等5个类别进行统计,如表2所示。2007—2008年福州大学查新站承接的查新项目委托单位中,企业198项,占55.6%;大中专院校130项,占36.5%;研究机构13项,占3.7%;中小学13项,占3.7%;其他单位2项,占0.5%。通过查新项目委托单位的分析,可以了解科研单位的分布现状,发现不同单位的科研实力。
05
统计结果表明,福建省企业、大中专院校的查新项目数量较多,研究机构等其他单位查新项目数量较少。这说明高校在福建省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值得关注的是,福建省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也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实力,正成为科研创新的主力军。
2.5查新项目地区分布
通过分析查新项目的委托单位(以行政区域为单位)分布,可以了解我省各个地区科研开发的基本情况,揭示各地区科研创新能力的大小,为国家统一协调项目研究的力量分布和项目分布提供参考。按福建省行政区域进行划分,分为福州地区、厦门市、莆田地区、三明地区、泉州地区、漳州地区、南平地区、龙岩地区和宁德地区。如图3所示,2007—2008年福州大学查新站共完成的356项查新项目中,福州地区244项,占68.5%;泉州地区102项,占28.7%;三明地区3项,占0.8%;南平地区3项,占0.8%;莆田地区1项,占0.3%;龙岩地区1项,占0.3%。
06
统计结果表明,查新项目主要分布在福州地区和泉州地区,地区分布的差异与各地区的学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福建省大部分大中专院校都集中在省会福州,其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科研力量都比较高。同时,福州、泉州和厦门三个地区在福建省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这些地区的查新项目比较多,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其中,由于厦门市科技情报研究所和厦门大学查新站都有资质开展科技查新,可承接厦门市的查新项目,因此,福州大学查新站有关厦门市的查新项目比较少。
2.6查新项目类型
将查新项目按其类型分为立项、成果、报奖、新产品和其他查新5种类型进行统计,见表3。统计结果表明,科研立项类的查新项目占据了重要的份额,这与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科技创新,促进企业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科技立项的政策是分不开的。立项查新一方面可以避免低水平的重复性研究;另一方面可以帮助科研人员确立研究项目时选择正确的研究方向,争取项目申报成功。
07
2.7加急查新项目
从2007年和2008年查新项目的加急情况来看,2007年加急项目45项,占当年查新项目的48.4%,2008年加急项目120项,占当年查新项目的45.6%,2008年的加急查新项目所占比例比2007年略有下降。由于查新项目申报时间的限制,查新委托人一般都有加急心态,希望查新时间越短越好,甚至某些查新委托人认为上午委托查新,下午就能拿到查新报告。主要原因是查新委托人对科技查新不熟悉,误把查新工作等同于简单的检索。事实上,科技查新是一项严密的科技情报工作,对查新项目要进行理解、检索、分析、比对、判断等过程,需要适当的时间。为了保证质量,查新项目的完成一般要保证至少5个工作日以上的时间。
3 建议
科技查新作为科技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基础,在科研立项,科技项目评估、验收、奖励,专利申请,技术交易与入股,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等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国家积极倡导科技创新的大环境下,科技查新业务的需求不断增大,因此,我们应该从加强科研主管部门对科技查新工作的管理,建立完整的查新制度,尽可能按学科分配查新项目,加大查新机构宣传力度等方面加强科技查新工作的完成,以保证科技创新更上一个新台阶。
3.1加强科研主管部门对科技查新工作的管理
科研项目管理和科技查新密切协作,将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2]。一方面科技查新部门结合专业特点,长期关注和跟踪一些技术和项目,并且定期反馈给科研项目管理部门,作为立项的参考依据;另一方面科研项目管理和科技查新协作,共同资助一些好的项目去申报和立项,这样可以提高申报成功率。
3.2建立完整的查新制度
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完善的管理体制是确保查新工作质量的重要保障[3]。为了促进科技查新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查新机构应建立完整的查新制度,包括查新业务咨询受理、查新工作流程制度、查新审核制度、查新人员培训、考核制度、查新档案管理制度、查新人员激励机制等。
3.3尽可能按学科分配查新项目
查新机构管理人员应根据课题专业和学科类型,统一协调分配查新任务,确定将查新课题分配给相应学科专业的查新人员[4]。这样,有利于查新人员与查新委托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同时也保证了查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韩力.从医学查新课题统计分析研究查新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D].吉林大学,2006:10—30.
[2]毕克新,郭东亮,姚秀荣.科技信息与现代科研管理[J].科研管理,1995,16(3):16—19.
关键词:科创板;中小企业;融资
近年来,一些发展状况良好的中小企业面临融资困难的问题,科创板的上市交易成为了许多发展状况良好的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渠道。中小企业融资难,发展处于困境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新三板到科创板的问世给中小企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这一棘手的问题,帮助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受到更多投资者的喜爱。中小企业通过在资本市场上迈出第一步,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积累资本力量,减少未来在资本市场前进的阻碍。
一、科创板的概念
科创板在2019年7月22日正式开市交易,中国资本市场迎来一个全新的板块。这将给资本市场带来了重大的变革,将成为国内资本市场重要的试验场所。科创板的板块定位主要强调尚未进入成熟发展期且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企业,属于专门为创新型及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服务的板块。当前,资本市场引领创新,要从科创板的“增量改革”思路出发,建立新的市场板块作为资本市场改革实验田,试点注册制并建立有效的隔离机制。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有利于完善多层次、多结构资本市场体系,满足很多中小型企业的筹资、融资的需求。
二、科创板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的作用
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障碍就是企业融资困难,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未来发展方向不明确、资本结构不够优良,导致一直不受资本市场的重视,造成资金很少流向中小型企业,致使我国中小企业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瓶颈期。这是因为在资本市场上,更多的资本流向自身发展状况良好、产业结构规划清晰的大中型企业,尤其偏爱一些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公司。这使得本来就很优良的企业能筹到更多的资金,而处于根基位置的中小企业却陷于筹资困难的尴尬境地。然而,事实上中小微型企业在我国的实体经济中还是占绝大多数的,这导致我国资本市场对中小企业的重视程度和中小企业市场占有量严重不符,除了国家政策上的支持,发展状况良好的中小企业筹资的渠道十分少。科创板的上市交易恰巧解决了这个问题。科创板块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扶持创新型与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使它们可以获得资本市场更多的帮助,从而解决筹资困难、筹资方式少等问题。科创板的设立打破了资本市场原有的格局。科创板开始试运行的注册制与审批制的不同点在于,注册制就是证监会仅仅对企业上市提交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作形式审查,而发行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以及对股票潜在的投资价值的预判留给投资者来决定,这就推动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注册制实际上是用市场来筛选企业的好坏,选出一批满足投资者预期回报率以及符合市场要求的上市公司,这样就可以使那些发展状况良好的中小型企业在市场的筛选过程里脱颖而出,可以在资本市场里进行筹资来满足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而审批制的过程繁琐、耗时长,因为缺少有效担保和抵押而无法从银行贷款,这就限制了许多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想要挂牌上市的想法。
三、科创板给中小企业带来的价值
(一)国家政策由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出现,以及中美贸易之间的摩擦,使我们意识到我国在高端技术方面的欠缺。从科创板上市交易到现在,我国不断出台了一些政策来扶持与高新技术有关的中小企业。例如,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收、减少审批的流程、制定相关的法律条款,避免科创板出现动荡。
(二)科技创新此前创业板块对于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要求比较高,导致科技创新型企业上市受到一定的限制。但科创板的创立解决了这个问题,提高了中小型企业的参与感,优化了产业链,加快了股票流通的经济周期,拓展了资本市场的融资多元化渠道,不断增强了技术创新,大大地提高了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科创板是我国金融市场服务企业建设的关键一环,增强了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和股票流通能力,提高了企业的研发能力,通过对创新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支持来帮助它们的快速发展,加快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
四、科创板对中小企业的意义
中小企业在科创板挂牌获得非上市公众公司地位,可以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使企业融资更加便利。企业股份在科创板实现定价流通,使原始股本获得流通环境,投资人获得退出渠道,企业管理层及核心技术人员所持股份的激励作用得以体现。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地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管理者与员工目标一致、不断奋斗。公司用于经营的资金流转顺畅可以不断研发新的产业链和产品升级,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不断提升企业在社会大众心目中的形象和知名度,引起很好的广告效应,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那些原来不被大众所认知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科创板让投资者了解企业经营状况,使企业不再局限在一个地区,而是让它面向全国的投资机构和投资者。
五、中小企业在科创板挂牌存在的弊端
科创板给中小企业带来很多好处,但它仍然存在一些弊端。科创板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与预期目标存在较大的差距。从国家的层面来分析,国家希望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在中国资本市场能够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但实际的操作过程与预期设想还有一些距离。自从2016年新三板推出以后,引发了科技创新行业的热烈讨论。市场期望通过新三板来解决我国创新型中小企业资本退出问题,但是事实证明,科技创新型企业和中小微型企业在投资、筹资和资本退出上的存在问题并没有因为新三板的上市交易而解决。此外,科创板制度的设计也没有完全摆脱原来资本市场的相关制度。无论是把审批权下放给交易所,还是像以前一样由证监会审批,审批中小企业是否符合上市条件仍然是一个必要程序。审批意味着投资者带着喜好来选择项目,这必然导致资本市场仍然会受相关因素的影响。科创板主要为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服务,按照市场化原则发展是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必然要求,若企业不满足科创板挂牌上市的硬性需求,那就必须披露该企业符合硬性需求的条件在哪,再请中间机构发表专业意见。由于此过程耗时长,因此仍然是一个限制中小企业上市的条件。
创新体制和机制。进一步完善金谷公司和6个国有控股公司的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用活政策做粮食,面向市场做粮食。
创新产业发展战略。以“三园两点”为平台,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科技创新和现代营销理念为支撑,推进粮食产业园区要素集聚、转型升级。
创新行业服务职能。树立大粮食观念,强化服务措施,培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农民群众增收。
1.打造“两个一”工程:即用3年左右时间,国有粮企建设10万吨现代化高大平房仓(含5万吨粮食产业园);全社会实现粮油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其中:20__年,建设2万吨高大平房仓,实现粮油工业总产值50亿元。
2.实现粮食购销两旺:正常年景,全社会收购总量在30万吨左右,其中国有粮企收购8-10万吨;全社会销售粮食25万吨左右,其中国有粮企全面实现盈利。
3.狠抓三个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保证1-3项工作在全省、市粮食系统或全县领先。
1.迎难而上,着力推进“危仓老库”改造工程。根据合政秘〔20__〕160号文件精神,按照已有规划,有序推进。一是紧抓魏岗、邓湖2个中心库的建设。要强化领导,搞好协调,规范操作,集中精力、人力和财力,倒排工期,狠抓工程质量和进度,力争不误农时。二要紧抓台创园内粮食产业园的前期征地工作。力争20__年能够征地到位,并谋划好2015年的有关建设工作。三要在立足自身、狠抓建设资金筹措的同时,尽力争取县政府和省、市粮食局的奖补资金到位工作,确保“危仓老库”改造工程平稳推进。
2.创新思路,大张旗鼓地发展粮食产业经济。以打造“安徽一袋米”工程为引导,立足粮食、跳出粮食,发展粮食产业经济。一是粮食行业要立足做大做强,强化资源整合。要破除行业观念,不分所有制,不分系统内外,扶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要以园区建设为平台,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形成优胜劣汰、集聚发展的竞争格局。二是粮食企业要从产后服务向产前、产中服务延伸。以__作为现代农业示范区改革与建设试点为契机,龙头企业要运用市场、信息、技术和服务等手段,主动与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结对共建,开展订单生产和收购、贷款(农资)扶持等产销合作新模式,推动粮食生产结构调优、规模经营。三是粮食企业要认真研究市场、引导市场和占领市场。运用现代营销手段,在面向苏浙沪等主销区的同时,要抓住“北融南接”的战略机遇,以共建基地、产销对接等为抓手,以精深加工、品牌开拓为内涵,奋力开拓和占领省会合肥及福建厦门、广东佛山等地市场,尽快使__的粮食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效益优势。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北京 经济政策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3)06-0097-03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微观尺度的典型大都市功能区碳排放过程模拟及优化调控研究(41271186)。
[作者简介] 刘薇(1981 — ),女,河北迁安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研究员,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一、北京城市生态文明发展的新阶段
(一)已达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
2012年北京的人均GDP已接近1.4万美元,其中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万元,已接近富裕国家水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之间存在着非单调的线性关系。最初,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生产和消费规模的扩大,污染水平将会上升,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产和消费会转变为更为绿色的模式,给政策制定者更多的压力和资源来执行能减少污染的监管政策。研究表明,北京已经达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并开始向着环境改善的方向发展。为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人们希望当人均GDP达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后,城市污染水平能够大幅度下降。
(二)由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向追求经济发展质量转变
经过2001~2007年GDP年均12.6%的高速增长后,自2008年开始,北京经济开始减速,到2012年,北京的GDP增速仅为7.7%,远远落后于天津和重庆(16.4%)。北京通过主动调控,向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转型。虽然经济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但发展质量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自实施汽车限购政策以来,北京机动车销量降幅超过四成,2011年比上年减少44.3%;首钢搬迁以后涉钢企业的迁出使北京黑色行业规模大幅收缩,钢材产量由2006年的1016.3万吨下降为2011年的287万吨,规模以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240亿元下降为2011年的仅1.6亿元。
(三)人口持续增长与资源紧缺的矛盾长期存在
到2012年末,北京常住人口已达到2069.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0.7万人。其中,在京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达到773.8万人。可以说,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北京人口增长的大趋势难以改变。这将加剧人口持续增长与资源环境紧缺的现实矛盾。水资源严重短缺是北京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北京属于资源型严重缺水型城市,为缩小水资源的供需差距,北京通过过量开采地下水、使用再生水、南水北调以及应急水等措施,使北京总供水量每年达到35亿立方米,远高于本地实际拥有的水资源,进而使北京的水资源人口承载力提高了近60%。此种水资源的供需使用方式造成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是地下水严重超采。供水量中地下水占到59%左右,是在过量超采的情况下得到的。由此引发了地面沉陷、地下水资源衰减及地下水污染加剧等恶劣的环境问题。二是从其他地区调取水资源只是变相地增加了北京的人口水资源承载力,总承载力并没有增加,并且这种用水方式并不是可持续的。
二、优化生态文明建设几个领域的经济政策
(一)开辟北京绿色领域新经济增长点
北京应积极寻找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水平两者的平衡点,努力提高经济收入,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下降。未来五年北京要实现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的目标,必须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开辟新的产业路径。
1. 投资政策。投资增速过快,是影响北京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问题之一。2011年,北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910.6亿元,同比增长13.3%。由于统计分类的原因,并没有关于环保产业或绿色产业投资的确切统计数据,但从北京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来看(图1),北京的投资占比在全国处于上游水平却远低于广东、重庆、山西、内蒙古等地。北京以中关村自主示范园区为依托,加大金融对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尽管初步制定了节能环保产业投资政策,但从投资总额和效果来看,节能环保产业并未获得突出投资额度,也未形成相应的产业集群,也没有发挥出对其他行业的创新带动作用。
因此,北京要重点投资节能环保产业研发与创新制造领域,加大对绿色节能环保产业的投资力度,加快其发展速度。北京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目标应是供应全国的节能环保科技研发基地与设备制造基地。充分发挥北京的科技资源优势,重点支持环保设备研发产业、环保服务创新行业。逐渐形成产业规模和产业基地,进而形成产业集群,辐射带动全国的环保产业发展,服务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2. 消费政策。作为资源、能源都极度短缺的特大型城市,北京应多出台倡导低碳消费和绿色消费的优惠政策,把绿色消费作为推动全市消费可持续性增长的重要支撑。一是要鼓励出台配合绿色产业发展的消费政策。对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热水器、污水循环净化设备、节能省地型住宅及其他可再生利用产品出台税收优惠和销售补贴的鼓励措施。推行强制性产品责任制度和绿色产业的标识管理,明确从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加工、处理或销售、售后服务,直至产品回收或废弃物处理等环节的相关责任和义务。此外,消费政策要与其它产业政策相结合。二是强调绿色消费对私人的利益。要积极强调绿色消费的私人利益,而不是一味宣传绿色消费的社会环境效益。强调绿色消费对私人的利益能够较好的解决环保领域的搭便车问题。三是树立绿色消费的社会威望。突出政府绿色采购的导向性,重点选择自主创新产品、环保节能产品、绿色产品,适度提高政府公共支出性消费占全社会消费的比重;通过号召名人购买和使用绿色产品,使用绿色产品成为身份和自身优势的独特象征。
3. 出口政策。要把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相结合推动绿色贸易发展。首先,实行有差别化的出口退税政策措施。鼓励绿色企业出口绿色产品,构建以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绿色贸易结构,提升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出口贸易的核心竞争力。其次,要积极建设进口商品集散地的绿色物流基地,减少运输过程中汽车尾气、扬尘对大气的污染,噪音、震动对人体的危害,储存过程中物流事故造成有毒物质的渗漏等。物流行业应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建立全新的从生产到废弃全过程的效率化与物流循环化的绿色物流系统。
(二)实现资源价格的合理市场化
价格是影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形状和位置的最基本因素。北京应以资源价格改革为契机,通过资源合理定价,实现全民节能、节水意识的提高,进而带动相关产业如科技节水、科技节能业的发展。应加快北京市政公用事业价格形成机制改革,通过价格手段调控人口规模。尽快实行水、电阶梯价格,对低收入人口进行补贴。提高公共交通运营价格,适度逐步提高地铁和公共交通的票价,并研究对低收入人口和户籍人口的补贴政策。
(三)重视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
1. 让企业成为绿色产品、绿色技术创造的主体。北京企业应关注产品的环保水平,考虑公共利益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切实将环境保护、自我环境管理自愿纳入企业的决策要素之中,将新产品开发、设计、包装、使用服务等环节都纳入保护人类健康、生态安全的轨道;不仅要谋求经济效益的最优化,而且要谋求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最佳结合,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协同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目标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致化。
2. 大力培育绿色技术创新市场。首先,要积极培育绿色新兴消费市场,形成绿色技术创新市场的需求方。实现绿色新兴消费市场培育要建立完善信息供给机制。其次,要用政府绿色采购撬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政府作为市场上最大的消费者,在推动全社会的可持续生产和可持续消费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政府采购清单的制定必须使供应商更加清晰政府对绿色产品的现实需求以及未来的发展计划和社会变化趋势,以便供应商长期规划企业发展,加大对绿色产品的生产投入,形成有规模的绿色产品供应商群体。
3. 建立北京绿色产业领域的技术路线图。一是要建立绿色产业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研究的组织体系,通过组织研究队伍、明确节点目标、提出任务要求、提供研究方法、组织集中研讨、进行独立评议、参与研究工作等方式,保证路线图研究制定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要明确绿色产业科技发展路线图的基本要求,集中从北京市层面考虑,分近期(2020年前后)、中期(2030年前后)、长期(2050年前后)三个阶段,描绘相关领域对绿色产业科技的需求、目标、任务、途径、预算等问题,重点刻画核心关键科学技术,总体上体现方向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建立绿色产业科技发展路线图评议机制和持续研究机制。
[参考文献]
[1] 王志华,温宗国,闫芳.北京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的验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2):45-45.
[2] 宋马林,王舒鸿.环境库兹涅茨区县的中国拐点:基于分省数据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11(10):168-169.
联网新纪元与金融科技崛起
伴随着技术提升和硬件普及,“万物互联”的愿景将更加触手可及。“联网个人”、“联网汽车”、和“联网家庭”将成为最主要的应用模式。预计到2017年,全球互联网用户将达到33亿人,智能手机用户将在2018年达到23.3亿人。到2020年,全球可穿戴设备总数将达到10亿个,形成一个价值逾1000亿美元的市场,而智能手机的用户总数将达到61亿人;2.5亿辆汽车将实现联网,相当于每五辆车中就有一辆能够上网。
联网与数字化进程的加速,也催生了金融科技领域的爆发式增长。自2000年以来,金融科技公司的数量和融资总额都呈几何级增长。2005年,金融科技公司总数约为1600家,到2010年达到3000家,截至2016年7月,全球金融科技公司总数达到8000家。而融资总额则从2005年的70亿美元,跃升至当前的839亿美元。
截至2016年8月,全球金融科技领域可分为主要范畴,涵盖金融行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包括:支付、保险、规划、借贷与众筹、区块链、交易和投资、数据和分析以及安全等几个领域。
从各技术集群与产业部门企业总数的角度,对以上八个领域的金融科技企业进行划分,我们可以看到,支付、借贷、数据分析是最主要的子领域,在全球累计融资461亿美元当中,这三个领域的占比超过百分之七十(支付占29%、借贷与数据分析各占22%)。从企业数量来看,这三个领域的初创企业占金融科技公司总数超过百分之六十,其中从事数据分析的金融科技公司约1100家(28%)、支付约900家(23%)、借贷约500家(12%),市场影响力不容忽视。金融科技的主要目标为零售、大型公司与中小型企业市场,但是,财富与资产管理、资本市场也开始受到影响。
金融科技对银行业的“入侵”
目前,金融科技在银行提供的所有服务类别中均成发展态势,包括:日常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理财规划、抵押贷款、金融和贷款、支付、网上银行、国际业务等等。对于传统金融机构来说,金融科技企业会利用多种竞争优势来源,从而挑战每层价值链,但是其干扰程度在价值链的各个部分并不一致。研究显示,只有银行的核心账户(活期账户、证券和委托保管账户)和多渠道业务两个领域尚未被金融科技企业“入侵”。干扰者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以下方面:改善运营、加强分配、改善当前的服务、更新更好的用户体验和新的服务类别。同时,对于银行来说,金融科技干扰者绝不仅仅来自于新的竞争者――初创企业,还包括相邻竞争者和现有竞争者。相邻竞争者当中又可以分为全球技术攻击者和横向竞争者。这些全球和本地的参与者将利用客户群进行全球银行“脱媒”。在中国,最典型的代表即是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互联网企业。现有竞争者,则是同业内的传统金融企业,其中包括当前“攻击者”和当前竞争者重新排列所产生的新干扰者。
银行业遭到干扰的典型案例是阿里巴巴进入金融服务,从运营的角度,阿里巴巴(蚂蚁金服)采用了自行开发的具有可扩展性的IT解决方案,替代传统系统,将成本降到1%,同时在分配环节,利用用户群的优势,在15个月内,把货币市场基金(余额宝)规模从零增至1000亿美元。在客户服务环节,其使用了基于8亿用户数据的非传统度量方法,为风险和定价决策提供信息。
客户期望的根本性转变
随着联网程度的加深,客户期望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对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期望包括五个维度:简单直观,便捷有能力,公正透明,智能化个性化,社交共享。顺应并满足新的客户期望,很多企业通过数字化创新找到了市场机遇。在提供多样化的客户体验方面,金融领域已经有不少正在实行的战略实例。比如在用户界面方面,提供具有吸引力且直观的导航;提高透明度,向顾客提供关于服务和流程的完整信息;定制化,无偿为每位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扩大使用权,为无银行账户者提供的解决方案范围;提高效率,简要且快速的流程;改善客户服务,特别关注客户需求等等。
客户数据驱动的价值循环
通过对所有创新公司的战略分析和总结,我们发现,关键的战略核心是有效提高客户参与度,形成业务系统的良性循环。这个循环首先要从运用创新产品和服务招募顾客开始,之后便能为顾客创造价值并建立信任感,拥有了顾客之后,能够采集更多数据,之后运用数据进行创新,并提升企业在客户心目中的重要程度,不断为顾客提供创新产品和服务,如此往复循环,形成良性发展。
所有数字领先企业深知,能否有效吸引客户是成功的首要因素,我们从Facebook、亚马逊、Google 和Netflix等企业身上都能看到其对吸引客户的重视和成功的良性循环。在保险业的许多创新企业也在采用这种模式。这些企业吸引到大量客户之后,再运用各类创新方法,生成大量数据,开启良性循环。以中国第二大保险公司平安为例,其现有保险客户8000万人。近年来,平安在新设的“互联网业务”发力,推出了P2P贷款、社交网络、二手车市场、数字钱包、忠诚度计划等,并即将推出更多新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上述创新,平安保险有效地提高客户参与度,这些服务的用户数量达到1.67亿人,产生了2000万使用平安“IB”APP的手机用户。平安运用从中采集到的数据,推动核心业务的发展,运用社交图谱和互联网行为,开展以客户为核心的个性化市场营销。预计从2015到2020年,平安“IB”APP的用户将从10%增加到70%,客户人均保单数将从2.2 增加至4.5。
金融机构应对挑战的三种投资方式
面对知易行难的局面,金融机构正探索多种方式以应对挑战。在全球范围内我们看到了三种主要的参与方式:
一是通过投资、并购,或成立股权投资基金的方式分享科技创新。例如收购潜力金融科技企业,重点关注其所拥有的金融产品线和高技术人才;或者对初创公司直接股权投资,这适用于颠覆性金融科技企业;为其创造独立的组织架构和业务生长空间。在传统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的合作中,这种方式约占37%。
二是通过合作或合资分享金融科技成果。在特定产品/服务方面,或者在特定功能方面与金融科技企业合资合作,例如:交叉销售和加速创新的风险评估移动平台。这种方式约占传统机构与金融科技合作的20%。
三是通过孵化器或创业加速器,分享金融科技公司的成长。金融机构建立抗风险能力强,资本充足的创业孵化机构:如内部风投基金或创新实验室,通过加速器/孵化器,对接创业企业、技术公司和高校;覆盖开源APIs、黑客马拉松(编程比赛)和其他技术交流活动。这种方式是当下最受欢迎的模式,从全球来看,约有43%的银行推出创业计划用于培育金融技术公司,随后还设立风险基金并建立伙伴关系。
三大保险公司――安联保险、安盛保险和AVIVA均采用了上述三种参与方式金融高科技投资。安联保险的数字化风险投资额超过4亿欧元,并与数家投资基金/风投合作。建立了金融高科技加速器,全球共有50名全职员工;成立集团数字工厂,拥有逾200名全职员工,过去十年平均在数字化方面的支出为约为每年五亿欧元。
目前看来,银行对金融技术的投资仍然有限。但是,银行投资在2014年和2015年的融资轮次中出现增长。银行投资在金融技术融资轮次中的占比,从2013年7%,升至2014年的10%,到2015年升至11%。
在加速/孵化模式下,根据对孵化器的控制程度,可将各银行采用的孵化器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全权所有。银行对孵化进行内部管理,独立运营孵化部门,由内部高级人才对创业企业进行商业指导,并由金融机构独家投资和赞助初创企业。这种模式适合市场经验丰富,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而且有强烈意愿做大额投资的机构。
第二,混合及合作制。银行与现有孵化器合作,主要提供商业指导并选择性进行股权投资。这种模式适合市场经验较少或为零,但具有领导孵化器和与创业公司合作的组织能力的银行。
第三,导师制。这种模式的风险和成本最低,但控制力也较弱。银行依赖于现有的孵化器,而孵化器是天使和初创阶段的独家投资人。银行是新风投企业的指导者,也是孵化“赞助商”。这种方案最适合市场经验很少甚至没有,组织能力较弱,但能获得强有力的合作伙伴的银行。
从全球经验来看,孵化器――包括实验室和风投基金正采用多样化的方法来筹资,其中包括财务投资、战略投资和“资本+孵化”等模式。
银行应对之道 转变思维模式
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正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参与金融科技创新,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同时也遭遇了多重挑战,银行需要深入了解金融技术机构概况和运营模式,并在多方面做出改变,以推动数字化转型。
在运营模式上,银行更多关注效率、标准化,而金融科技公司则更关注创新和个性化;前者用价格来吸引客户,而后者则侧重于服务和可用性;银行更多依靠售后服务获得客户忠诚,而金融科技企业则依靠免费的售前服务获得客户忠诚;前者依靠人际关系获益,后者则依靠智能数据获益;银行是一个封闭平台,大规模投资少,侧重于长期项目;而金融科技企业则是开放平台,小规模投资多,快速成型。针对这些差异,银行需要在技术、运营、人才就和文化方面进行深入变革。
随着金融技术机构的发展、银行主动权的提高,不可避免两种思维的冲突,银行的传统思维是:我们作为银行,经获准可提供多种产品,也有实力开展端到端流程,新的参与者无法在服务范围方面与我们开展竞争。传统金融机构的思维是“价值链式”的,即通过“基础设施――产品――平台――沟通――渠道――媒介――应用”到达用户。
而另一种思维则是:用户体验正在脱离风险、信用和存款。价值创造主要被核心系统的替换、巴塞尔协议 III 和规章制度等压制。依靠新的用户体验难以实现持续维持竞争力。从用户体验角度来看,有超过5000家新兴公司可以做到这一点。用户体验和互联网思维模式是“用户+云+应用”立体生态模式,通过云实现用户和应用的集合和共享。
传统金融机构往往认为已经了解客户预期的变更,不愿意对老旧的IT系统进行升级,并且认为自身竞争优势一直存在,依靠目前的人员技能和领导能力足够参与竞争。而正确的变革则需要积极拥抱变化,反思一系列实际问题:去哪投资?如何组织?收购谁?建立何种能力?如何以及多久才能建立这些能力?想要回答上述问题,除了向外拓展业务领域和探索合作模式之外,企业组织自身也需要推动数字化的转型。
组织和人才的数字化变革
在数字化转型中,银行、保险等企业多为大型金融集团,在组织架构的层面,集团权力集中、组织设置格式化、冗长的决策链条及多重部门墙,无法促进创新、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与注重扁平、灵活的互联网企业比较,劣势明显。这就需要重组架构,缩短决策链条,提升组织效率、增强协同并激发创新。
与此同时,人才的“新旧交替”是中国企业必须跨越的一道坎。对于传统金融机构来说,组织转型需要尽可能提升传统人才的能力、规避他们的局限性,并吸收和彰显新兴人才的优势。
新兴人才在转型中的优势:新视角――既得利益体之外的新鲜视角有助于帮助组织更客观地审视转型的契机,规划转型的路径;新动力――新团队带来新的工作机制与理念,推动转型发生;新能力――在新行业、新市场以及新业务模式下的竞争具有全新的游戏规则,需要吸收“内行”的专业技能与实战经验。
同时,受宏观因素及自身人才管理手法制约,传统企业普遍在“人才争夺战”中面临互联网企业的严峻挑战。在“双创”热潮下,人才向互联网企业的流入更踊跃,互联网企业热钱涌入,“买人”不差钱,待遇水涨船高。这些不利因素导致传统企业较难保留自身稀缺骨干,也较难在国际化、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吸引到优秀人才。即使成功引入新领域高端人才,也往往 遭遇“新旧传承”与“新旧融合”的问题。与此同时,传统存量人才的能力转型任务异常艰巨。
因此,传统金融机构的人才转型,需要遵循“引流――赋能――传承”的方式,建设战略性转型能力,确保组织永续发展。引流,意味着重塑“雇主价值主张”,吸引并保留转型人才;赋能,意味着识别战略性转型能力缺口,系统化实施人才建设;传承,意味着在核心岗位上继承组织核心基因,这些核心基因是组织过往发展中的宝贵积淀,是新业务发展的基础。受社交媒体影响,目前社会环境的透明度越来越高,与五年前相比67%的机构更加关注雇主价值主张建设。比如针对千禧世代员工,企业应了解他们的关注点,“招聘”转型为“推销工作”,在招聘过程中需要把员工当客户来对待,以便吸引并留住年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