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资产管理的风险

资产管理的风险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02 09:43:2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资产管理的风险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资产管理的风险

第1篇

关键词:农业银行 信贷资产 风险管理 利率

一、利率市场化给农行带来的风险及应对利率市场化的风险管理措施

利率市场化的目标是形成以中央银行调控的基准利率为基础,以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的市场利率为主的利率体系。利率水平的预测和控制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虽然从每个金融机构的自身来看,它对自己的金融产品具有定价能力,也就是说它能确定本机构的筹资成本和贷款收益,但它的定价水平能否被市场所接受,则取决于能否与市场利率保持一致。因此,它的定价能力是受到限制的,必须考虑市场利率水平,与市场利率保持一致。

从国内金融市场的实际状况来看,结合西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经验,我国农业银行要从四个方面着力,循序渐进地构建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从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完善利率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一套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组织是实现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我国农业银行的机构设置还不够完善,不能完全同步市场改革进程,管理的力度滞后于风险的强度,内部职能分工不够明晰,日常工作管理重点在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只是其市场风险管理中的一个方面,并未在银行日常经营和风险管理中充分考虑。以信贷管理部、资产风险管理部等部门替代资产负债管理部,一些行以信贷风险管理作为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心。

此外,一些行计划财务部也在行使资产负债管理的职能,对银行资金来源和运用加以规划管理,但其管理目标是保证银行各项资产负债指标符合比例管理的标准,资金在全国各分支行的调配上满足流动性和盈利性的需要,很少考虑利率风险问题,关于利率预测更是一片空白。因此,建立利率风险管理必需的组织机构,发挥相关组织结构的实际作用,是农业银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前提。

2、借鉴西方先进利率风险识别和管理技术,开发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规避利率风险。

3、提高对长、短期利率的预测能力。农业银行要想减少利率风险,必须通过各种方法缩小风险缺口。如果农业银行能正确预测利率走势,并保持相应的风险缺口。那么,不仅能回避利率风险,而且能获得更高的收益。笔者以为,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结合国内外宏观经济的长期走势,可以判断利率的长期走势。从中长期来看,目前人民币名义利率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水平,不排除未来有望走高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农业银行可适当考虑借长贷短的经营策略,保持适当的利率缺口,以实现中长期较高的收益。

4、完善农行内部控制机制。合理确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是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加强市场风险管理的环节。

二、信贷风险的表现及成因

1、历史遗留因素。

在传统的产品经济时期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阶段,企业自有资金过少,支撑企业运营的资金大部分由银行贷款铺垫,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市场体系不健全,金融体制不完善,社会信用混乱,企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都造成了银行不良贷款,且没有更多的转化渠道和分散途径,使银行信贷风险具有普遍性和难控性。农行承担了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成本,如供销系统企业贷款、农发行划转的贷款、国有农场和国有企业贷款等,现在都成为农行的沉重包袱。

2、政府干预因素。

政府部门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或为了追求任期政绩,好大喜功,短期行为严重,片面追求产值数量、项目数量等,表面上看似乎非常支持企业发展,给银行造成一种假象,以为政府大力支持的项目绝对没有问题,甚至有的政府部门直接或间接、有形或无形地给银行施加压力,迫使银行发放贷款,导致贷款质量先天不足。

3、市场缺陷因素。

由于社会经济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引发市场经济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银企借贷双方很难准确地预测经济发展前景,使得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加大。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是决策的依据,银行信贷行为以项目要素来决策,而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尚不完善,市场法制不健全,信贷项目要素的信息不充分必然带来信贷决策的盲目性,信贷决策所依据的信息的粗略、滞后和失真可能会和经济发展前景不一致、不协调而归于失败,从而扩大了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性。

4、道德困境因素。

社会诚信的缺乏,企业以经济利益为驱动力竭力追逐利润最大化,个人尽力追求收入最大化,道德良知的约束力显得无力。企业想方设法通过挤占挪用、隐匿资金、拖耗时效、逃脱担保、故意拖欠、恶吞、骗取贷款等形式直接向银行转嫁道德风险,或以破产废债、分立逃债、合资甩债、承包租赁不理债、转让出售不还债等形式间接向银行转嫁道德风险。另一方面,银行个别信贷人员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也有发放人情贷款,或者以贷谋私,有的甚至内外勾结骗取贷款,造成银行信贷资金损失。

5、管理失误因素。

个别信贷人员素质偏低,风险意识不强,加上内控机制不全,管理手段不力,监督不严,特别是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措施不力,使银行成为信贷风险的承担者。如调查资料虚假不实,调查内容不完整,审查不严,抵押登记手续不规范,贷后检查不及时,流于形式,重要贷款档案保管失误,对企业风险预警不及时等等,都将导致企业到期偿还贷款能力降低,甚至债权悬空,造成银行损失。

6、法制缺陷因素。

金融法律体系不健全,部分法规制度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管理规定》等尚未出台,导致某些金融活动无章可循、市场秩序混乱;特别是法院有关的司法解释不尽合理或有效,如国家划拔地抵押登记有关司法解释,导致了银行、土地登记、房产登记三者间难于理顺,在企业间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等,这些问题给企业逃废债、金融舞弊、地方干预等留有空间,增大了银行信贷风险。

三、建立防范新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不良信贷资产

(一)完善信贷决策机制,确保新增贷款低风险。

完善信贷决策机制,讲求贷前调查情况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能简单地按企业现成财务报表统计其资产、负债及相关财务分析数据,对应该剔除的如贬值商品、应收款中的呆帐、资产的高估等因素,要予以剔除后再统计,最好企业能提供经有资质的会计、审计等社会中介机构审核认定并承担相应责任的财务数据。

加强审查环节,明确审查经办人和审查主责任人各自职责,强化制约和激励机制;明确审查职能定位,在审查每笔贷款业务时,必须从客户最基础的数据入手对贷款的合规合法性、安全性、效益性等进行综合审查,而不是对贷款材料简单的复核和复测;加强贷审会决策议事功能,明确贷审会参加人员资格认定,贷审会成员必须是最具评审能力的业务精英,而不能随便委托他人参加。个人经营性贷款和消费性贷款也要定期走访,了解其生产经营和生活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信贷资金安全。

转贴于 (二)多管齐下,加快化解信贷资产显性与隐性风险。

1、健全风险预警机制。

严密关注借新还旧贷款,借新还旧对降低贷款的实际风险程度意义不大,只能在形式上使贷款保持“正常”形态,正是这种“正常”形态使贷款的不良属性和风险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建立信贷资产质量报告制度,由经营行定期向上级行报送信贷资产质量分析报告,报告不及时或报告质量达不到要求的要予以处罚。

2、健全风险退出机制。

努力提高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行业竞争情况和客户偿债能力的判断,主动从那些生产能力过剩、经营效益不高、缺乏优势的传统产业、企业提前退出,既有效防范贷款风险,优化贷款结构,又通过信贷资金的转移和优化配置,促使企业、产业和行业进行结构调整和重组,做到有进有退,实现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大力发展财务顾问、企业并购重组、不良资产集中处置等投资银行业务,积极推进投资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业务的有机结合,创新资产信托品种,提高信贷资产的流动性,转嫁信贷风险。

3、健全风险转化机制。

建立清收转化责任制,结合行长目标责任制的考核,把清收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人员,强化对清收的考核,划出专项费用与各行清收考核挂钩,确保清收转化目标的实现。发挥信贷效能,把清收转化不良资产与执行停减免缓利息、贷款呆帐核销、以资抵贷、贷款投放、企业重组等结合起来。依靠各方力量,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区别不同企业,分类掌握,一户一策予以清收、转化不良资产。

(三)建立健全信贷资产考核新机制。

1、建立一整套科学、严密、可操作的责任追究制度,使信贷管理做到程序规范化、责任明确化,奖罚标准化,通过建立完善的检查、监测、评价体系,使信贷人员责任明确,奖罚具体,充分调动其管理信贷资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信贷管理的规章制度,包括审贷分离、独立审查、授权授信、贷后检查等制度,并对每一个工作环节和业务流程的关键点与风险点实行约束,把内部控制制度置于贷款的全过程,使各职能部门和信贷人员在内部控制之下不敢违规操作和越权行事。

3、建立贷款的法律审查制度,切实做到每笔贷款手续都具有合法性和法律约束力,要强化转授权的管理,根据业务品种、地区风险状况、贷款管理能力来决定转授权的要限,并实行动态调整。

4、建立健全管理行对经营行的检查监督机制,定期对经营行执行规章制度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认真严肃处理,同时也要对制度可操作性、有效性进行评价,根据实施情况及时进行修订、完善,对下级行要承担管理责任。

(四)加强信贷人员素质教育。

1、强化理念教育。

牢固树立发展理念,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求真务实的精神、不断创新的方式,去推动我行信贷业务的集约经营、高效发展,开创信贷工作新局面;牢固树立竞争理念,将优质信贷拓展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彻底摒弃“等、靠、要”思想,强化竞争意识、营销意识和开拓意识,做好“抢、新、快”文章;牢固树立风险理念,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与控制风险的关系,既不为了发展而盲目放贷,也不因害怕风险变成发展的障碍,坚持发展与控制风险两手抓,排除各种干扰,切实实行各种有效的管理措施,提高贷款的安全性;牢固树立责任理念,正确处理责任追究中的主动与补动关系,惩罚不负责任的行为。

2、强化业务培训。

严格培训管理,把培训与上岗、任职、晋升和奖惩紧密结合起来。每次培训都要进行测试,成绩不合格者要重新培训,并视情况降低资格等级。

3、强化激励机制,建立一套尊重员工、信任员工、培育员工的政策和机制,使员工在公开、公平、公正的机制下,从理念到制度都把全行整体利益及员工自身利益调整到一个方向上,构成一个有机价值链,使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调动与发挥。

四、加快改革外部环境

1、转变政府机制职能,杜绝行政干预。

真正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独立自主的经营者和法律责任的承担者;建立多元投融资体制,并明确投资主体,建立出资人制度,政府不干预投资主体的决策和银行贷款;真正实行政商分离,商业银行不再办理政策性业务,杜绝政府对银行的行政干预,以保证信贷资金的合理使用,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2、加快社会信用建设。

尽快对征信行业立法,为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条件,为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存储、查询、使用涉及到个人隐私、商业秘密提供法律保护,也只有通过立法,才能保证企业和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的合法性,才能高效地采集、开发、利用和披露信息,避免多头投入,重复建设和浪费资源。

3、出台不良资产处置优惠政策。

在深化金融改革的过程中,允许国有商业银行借鉴资产管理公司的经验,进行不良资产内部剥离,实行人员、帐务和资产的彻底分开,自主经营;对企业债务的减、免、停、缓可以考虑逐级放权,以加速处置银行不良资产,在放权的同时,从上到下都要建立检查监督机制,对不能严格执行减、免、停、缓政策,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或损失的,要严厉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对历史遗留和政策因素产生的不良资产,如农发行划转的贷款、供销系统企业历年滚动下来的贷款以及一些特定贷款,建议由国家财政弥补银行损失;税费优惠,对银行提取准备金支出和核销各类损失支出允许税前列支,减免银行收取、处置抵债资产相关税费,诉讼费允许参照资产管理公司减半支付。

第2篇

关键词:VaR-GARCH;券商资产管理;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2.5

一、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截至2011年4月14日,我国尚在存续期内的券商资产管理产品共有196只,管理资产净值合计1249.67亿元,这些产品分别由53家证券公司管理。按照管理人分类,东方证券拥有的集合理财计划最多,数量已达14支,管理净产净值合计74.3亿元;其次是中信证券、国泰君安和华泰证券,均拥有12支集合理财计划,管理资产净值合计分别为151.13亿元、123.32亿元和96.98亿元。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始于2005年,至2006年10 月底,已正式成立的21 只券商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总规模就达到260 亿元。2007年末,我国23家证券公司受托管理资金总规模将近800 亿元。2008 年,券商的受托管理资金本金规模达919 亿元;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一共发行47只,发行份额633.7亿份;2010年取得突破性进展,共发行资产管理计划97只,发行总份额834.71亿份。

对于任何一项金融业务,尤其是受到投资者青睐的金融工具的发展,一定要经得起风险的考验。因此,对于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控制问题的实证研究,是十分有必要和有意义的。我们即在这一背景下,根据我国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的实际情况,建立不同条件下的VaR-GARCH模型,并以模型为基础,选取代表性券商资产管理产品作为样本,分别计算VaR值,从而归纳出最合适的风险控制和度量模型,为证券公司、投资者和监管部门提供决策选择。

二、理论模型

(一)VaR-GARCH模型的建立

VaR方法是近年来国内外金融机构和监管当局最常用的风险计量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金融风险管理。VaR的定义为:在一定的持有期,一定的置信水平下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VaR有绝对风险值和相对风险值之分,本文采用相对VaR。

假定W0为初始投资额,R为投资收益率。目标投资期末投资组合的价值为W=W0*(1+R)。R的预期值和投资波动率分别为μ和σ。我们假定投资组合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下的最小值为W*=W0*(1+R*)。绝对VaR是指相对于当前头寸的最大可能损失,相对VaR 是指相对于收益期望值的最大可能损失。令R是描述组合收益的随机变量,f(R)是组合收益的概率密度函数,置信水平是c,那么收益小于R*的概率为:

给定置信水平c,对应的标准正态分布的分位点为α,所以(2.3)。根据VaR的定义,我们将得到 (2.4) 。

该方法不仅适合于正态分布,也适用于其他累积概率分布函数,只要所有的不确定因素包含在σ中即可(如t分布和GED分布)。若H分布为t分布或GED分布,求解方法类似。传统的VaR测算方法有三种:参数法、历史模拟法、蒙特卡洛模拟法,参数法适合于本文所要研究的券商资产管理市场风险的刻画。我们采用GARCH模型来计算参数。

GARCH模型是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的缩写,该模型假定收益率的方差服从一个可预测的过程,条件方差依赖于最近的情况,并且也依赖于原先的条件方差。

考虑一个证券组合,假定其最初价值为,在 时间内收益率为r。r的分布函数为F(x) ,密度函数为f(x) ,期望为μ,方差为σ。最低收益为。以μt表示t天的期望收益, σt表示收益在t天的波动,Xt表示实际收益,令 ,那么其中:α0>0,对任意的i,j>0有αi≥0,βj≥0。公式(2.6) 即为GARCH(1,1) 模型。

Nelson在1991年首次提出指数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即EGARCH模型,它引入了金融工具的杠杆效应。EGARCH(1,1) 模型为:

等式左边是条件方差的对数,这意味着杠杆影响是指数的,不是二次的,所以条件方差的预测值一定是非负的。杠杆效应的存在能够通过Υ的假设得到检验。只要Υ≠0,冲击的影响就存在着非对称性。

为了对金融工具上涨与下跌的非对称性进行刻画,由此产生了TARCH模型。TARCH (1,1) 模型为: (2.8)

其中:若 ,dt=1;否则,dt=0。当dt=0时,是利好冲击,利好的影响系数是α;当dt=1时,是利空冲击,利空的影响系数是α+Υ。若Υ显著不为0,则存在杠杆效应。用TARCH模型进行预测时,一般会假设残差的分布是对称的,这样就可以认为d在一半时间内为1,但不知道具体什么时候为1。所以在预测中通常假设d=0.5。

(二)VaR-GARCH模型的求解

从 (2.11)式我们也可以看出,在给定分布的假设下,VaR的计算主要依赖于标准差的估计,这类方法的核心就是如何选择一种准确的波动率模型来估计资产组合的标准差问题。因为,参数法简单好用,因此本文主要采用GARCH类模型对波动率进行估计,然后计算出VaR值。利用GARCH模型得出的条件方差来计算资产组合的VaR值,可以更加准确有效。

通过我们所建立的VaR-GARCH模型公式可以看出,通过预测t期的收益率方差,就可以简便快捷地算出t期的VaR大小,因为,Wt-1表示t-1期的资产组合价值,在t-1是已知的, α是选择的置信水平下,服从正态分布的一个分位点,也是已知的。可以看出,结合金融序列的数据特点,VaR-GARCH模型能够在风险管理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三)VaR-GARCH模型的返回检验

在计算出VaR值以后,还需要对估计的准确性进行检验,以评价它的预测能力。Kupiec在1995年提出的似然比估计(LR检验法)是最常用方法之一。LR检验的主要思想就是通过比较实际损失超过VaR的频率与一定置信水平下的上限是否接近或者相等,以此来判断VaR模型的有效性。如果模型是有效的,那么模型的失败率应该等于预先设定的VaR显著水平。假设显著性水平为α,置信度为1-α,实际考察天数为T,失败天数为N,那么失败率可以记为:

LR统计量服从X2(1)分布,在5%显著性水平下X2(1)分布的分位数为3.841,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 X2(1)的分位数为6.635。LR统计量的值越小,越不能拒绝VaR模型是有效的;越接近零,则该模型的预测越精确。

三、实证研究设计

(一)样本的选取

为了使实证分析更加准确,样本应该具有如下特点:(1)时间跨度越大、数据量足够多;(2)产品种类足够丰富、尽量涵盖各种投资风格。因此,本文中我们选择了这样的样本:自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期间、由国内券商发行并正常运作的、数据量超过200个的券商资产管理产品。

如此,从横截面来看共有43组样本,从时间序列来看每组样本至少有200个以上的数据,其中最大的样本有1012个数据,最少的样本有214个数据,平均单位样本数据量为256个,超过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交易日数量,可以进行计量统计分析。

但是,由于样本集十分庞大,受篇幅限制,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实证过程都在本文中一一描述。下面,我们以华泰紫金优债精选(29号样本)为例,简单介绍实证过程,其他样本的实证过程与此类似。

(二)样本收益率序列的基本特征

样本数据是每日净值,因此我们对其进行对数化操作,从而得到每日对数收益率序列。公式为:

,其中,Pt是第t日收盘价格, Pt-1是第t日前一交易日的收盘价格。经过对数化处理后,样本日对数收益率情况和描述性统计特征如图2、图3所示。

由图3可以看出,样本的日对数收益率集中在(-0.015,0.01)之间,丛集性效应比较明显。该样本的日对数收益率均值为0.000000555,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是0.010632、-0.014807,日对数收益率的标准差为0.003302,偏度为-0.733119,峰度为5.128243,J-B检验值为115.2175,P值为0。

样本的日对数率时间序列数据的基本统计特征如表2所示。

从表2、表3可以看出,该样本2009年收益率均值是0.000438,为正收益;2010年和2011年收益率均值都小于零。这说明,该样本2009年绝对业绩比2010和2011年好。此外,2010年收益率的均值较2011年大,标准差较2011年小,也就是说,与2011年相比,2010年收益率领先而且业绩波动幅度比较小,这可以粗略地说明该样本2010年的风险控制水平较2011年好。

(三)样本收益率曲线与特征检验

以上我们对样本的基本统计特征进行了描述,下面我们将检验该样本是否满足前文所构建的VaR-GARCH模型。

经检验,29号样本(华泰紫金优债精选)样本日收益率序列具有正态分布特征。依据t分布和GED分布与正态分布之间具有内在关系,该样本也具有t分布和GED分布特征;单位根检验中,29号样本的Prob.值几乎为0,说明该样本的对数收益率序列具有平稳性;自相关性检验中,29号样本的Prob.值为0.520和0.656,说明原假设明显不成立,即样本收益率序列不具有自相关性;经过LM导方差检验,29号样本在高阶滞后下F统计量和Obs*R-squared的伴随概率p均小于0.05,所以拒绝“残差序列不存在ARCH效应”的原假设,即高阶收益率序列仍然存在着较强的异方差性。所以,用GARCH类模型来拟合数据是合理的。

四、实证结果

我们仍以29号样本为代表,进行实证。其他样本的求解与检验过程完全类似。

(一)不同分布下的各模型的检验结果

(二) VaR值的统计特征与LR检验值

上面我们已经求出了R*,将其代入公式(2.9),即得到了在各种分布下各种模型的VaR返回检验值。此处仅以正态分布为例,报告正态分布下三个模型在95%和99%置信度下的VaR值及其特征如表5。

正态分布下,各模型估计的VaR值的返回检验值为表6所示。

五、结论

我们对全部43组样本数据都进行了三种分布下三个模型的实证研究,三种分布包括正态分布、t分布和GED分布,三个模型是指GARCH(1,1)、 EGARCH(1,1)和 TARCH(1,1)。而且,我们按照样本的产品概念属性将这43组样本分为5大类,分别是股票型、债券型、混合型、FOF和货币型,具体的分类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股票型产品9支,债券型产品13支,混合型产品10支,FOF产品10支,货币型产品1支,共计43支。受文章篇幅所限,这43组样本的风险实证结果不在此一一报告。

为了便于研究每种类型产品的最优风险控制模型,我们对每种类型产品的实证结果进行了统计。具体的统计方法为:按照95%和99%的置信度,分别统计每个样本的最优风险控制模型,如果该样本的最优风险控制模型是唯一的,则记为1,如果最优风险控制模型有N个,则每个模型记为1/N,然后累计最优风险控制模型出现的次数。以加总后的最优次数判断适合该种类型的风险控制模型优劣。具体的统计结果如表7至表10所示。

由于货币型产品仅有1个样本(华泰紫金现金管家),因此不对其进行分类。

由表7至表10可以得出如下重要结论:

1.对于股票型券商资产管理产品的风险控制模型而言,在95%的置信度下,正态分布优于t分布和GED分布,以正态分布下的TARCH模型计量风险最为准确;在99%置信度下,GED分布显著优于正态分布和t分布,以GED-TARCH模型计量结果最为准确。

2.对于债券型产品而言,无论在95%还是99%的置信度下,GED分布都显著优于正态分布和t分布,不同的是在95%置信水平下GED-GARCH和GED-TARCH更优,而在99%置信水平上GED-GARCH和GED-EGARCH模型更优。

3.对于混合型产品而言,在95%置信度下,正态分布下的GARCH模型更优;在99%置信度下,GED-GARCH和GED-EGARCH更优。

4.对于FOF类产品而言,在95%置信度下,GED-TARCH模型更优;在99%置信度下,GED-TARCH和GED-EGARCH更优。

由此,我们建议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的相关方在进行风险计量或风险控制时,对于不同的产品,按照表11选择合适的模型。

同时,我们还发现,并非债券型产品的风险就一定比股票型风险小。以29号样本和30号样本为例,29号样本是债券型产品,30号样本是股票型样本,风险计量结果显示,债券型的29号样本的风险反而高于30号样本。类似的还有13-14号样本,26-22号样本等,都同样有力地证明“并非债券型产品的风险就比股票型产品小”。这一结论为我们改变“债券型风险比股票型小”这一直觉性错误找到了有力的证据,也有助于我们识别一些券商的误导性产品营销。

除此之外,从数据推断,我国某些券商采用了VaR风险管理方法。我们对华泰证券旗下的多支资产管理产品进行了风险计量,发现其风险控制状况较好。同时,风险计量结果也表明,个别券商旗下多支产品风险管理状况都比较差,值得投资者警惕。

参考文献:

[1] Basak,S.& Shapiro, A.. Value-at-Risk Based Risk Management: Optimal Policies and Asset Prices[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01,14(2):371-405.

[2] Engle R.F.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 with Estimates of the Variance of UK Inflation[J].Econometrica,1982,50(4):987-1008.

[3]刘庆富等.EGARCH-GED 模型在计量中国期货市场风险价值中的应用[J].管理工程学报,2007,21(1).

[4]欧立辉. 基于GARCH模型的VaR度量证券投资基金风险实证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5]詹原瑞.市场风险的度量:VaR的计算与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12):22-28.

[6]张敏,郑丕谔. 基于VaR-GARCH模型的我国开放式基金风险实证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7]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第3篇

关键词:国有资产管理;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国有资产管理包含国有资产的配置形成、使用、和处置几个环节。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不仅关系到合理配置和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也关系到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而且资源配置管理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质量和速度,影响着未来经济的发展后劲。而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众多的问题,需要有关部门作出进一步的探索,以进行研究解决。

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潜在的风险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上的认识不够清晰,存在着职责不清、管理松懈等众多问题。其中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固定资产管理不够严谨、缺乏规范。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在固定资产基本建设完成后,没能及时进行竣工决算,对于新购置的固定资产没能及时登记入账,建立清单。在固定资产报废时没有进行及时的办理报批手续,按要求进行处理销账。对国有资产的报批、捐赠、出售、转让、调拨、报废、报损,没能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或者对一些低值易耗品、固定资产、各种材料等登记不健全,造成账账、账卡、账实不符。对于一些重大工程项目和设备的购置缺少相应的市场调查和内外部专家的评审,更没有执行严格的立项——科研——决策程序,导致决策失误,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损失。

2.现金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受到过去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一些单位的国有资产防范意识不强,也未能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法律意识淡薄,规避风险意识差,以采购物资、联营、多种经营等方式,向单位和个人借款,并长期挂账。更有长期单方违规挂账、虚增收入,费用长期不处理,从而导致虚盈实亏和潜亏挂账现象的发生。另外,由于缺乏明确的催收、回收和报告等责任追究制度,各部门人员之间的职权划分不明确,对于已经形成的清理催收不利,尤其是在进行人员机构调整时,各项业务没有交接,造成损失。

3.资产、收益分配不合理。由于没有合理的、有约束力的资产配置标准,或者由于标准没有被严格执行,以及构建资金来源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得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购置现象非常普遍,导致各单位所承担的任务量与所占用的资产不协调,资产分配不合理。而对于国有资产收益在分配时由于没有及时地上缴,面临着流失的可能,尤其是处在经济转型、变轨时期的企业,由于种种原因,自身经营效益低下,亏损不断增加,企业扭亏无望,为了生存,采取种种手段,从不同渠道侵吞国有资产。

二、国有资产管理防范措施

(一)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通过出台有效的内控管理制度,构架国有资产管理的新体系。为了落实国有资产的各项管理工作,必须针对各企事业单位的特征,制定适合本单位的具体办法,明确资产管理各部门的职责和工作目标,避免内部资产管理职能的交叉,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以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责任到人,奖罚分明。明确单位内部机构的各项职能,从而理清各部门、机构、人员之间的职责和工作程序。

(二)加强资产的清查工作,确保资产安全,保值增值。当前许多单位仍然存在着国有资产存量不清、账实不符的问题,因此必须形成国有资产的全面清理制度,对于资产核资中对需要核销的不良债权、投资、以及实物资产损失,必须对在做出账务调整前,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完备相关报批手续。此外,要定期开展对实物资产的核查,对资产进行仔细的核对,对于账实不符的情况要做出书面说明,并建立完整、准确的资产食物账卡,从而全面反映国有资产的存量状况。要完善资产管理的各项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完善责任认定追究制度,防止投资失误造成的重大损失,防止超预算或预算外采购造成物品的认为闲置和积压、防止关键环节的失控。

(三)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政府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机构为了开展日常的和为公众服务的需要,以定时规范的方式和程序购买物品、工程和服务的行为。经过多年实践表明,通过政府采购可以有效降低国有资产的流失。

(四)加强监督监管。企事业单位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必须建立起资产审计和登记制度,坚持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始终围绕财政工作中心,始终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分类管理”原则,从而努力实现管理体制的创新。在明确出资人制度的同时,改革当前的资产运作方式,从而促使资金的合理流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五)加强人员配备和知识培训。任何工作的完成都必须有人的参与,事情的完成效果与经办人的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必须给相关单位配备具有较强能力的中层干部和工作人员,从而是国有资产管理有序规范,同时要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的再教育工作,通过对国有资产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的交流学习,使得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国有资产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改革经验的不断积累,相信国有资产当前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会逐步被解决,为我国的进一步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形成一个覆盖全部国有资产的统一而协调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赵淑梅.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及改革思路浅谈[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06).

[2]宋来鱼.对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现行体制的一点看法及探索[J].当代小说(下),2010(05).

[3]王琳.我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问题透析[J].知识经济,2010(11).

[4]蒿峰.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促进企业改革发展[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0(04).

第4篇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次贷危机

1、引言

资产证券化无疑是过去20多年来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但它在分散风险的同时,也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累积了金融风险。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对其带来的蝴蝶效应和短时间内波及到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经济界的精英们曾一针见血的指出,这是缘于美国高度发达的“资产证券化”。面对不知道何时才能结束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风暴,让我们对房贷资产证券化产生了质疑:是否这一金融创新工具在实践过程中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纰漏和不足,美国次贷证券化的过程中是否做好了相关的风险控制?回答这个问题,重温美国次贷证券化的过程,并对后危机时代中国的资产证券化进行思考,警示我们在追求资产使用率高效化的同时,不能忽视其潜在的风险,无疑是很有必要的。

2、 次贷危机的传导链

次贷危机的全称是次级房贷危机,指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动荡。在美国,房屋按揭贷款可以按照借款人的信用和其他因素被分成:优质(prime)、类优(alternative)、次贷(subprime)。次贷是对信用记录比较差(有迟付、破产之类的欠佳信用记录)、信用记录不全、月收入没有达到住房抵押贷款申请标准、负债与收入的比例可能偏高的那些人发放的贷款。而次贷经过投资银行的复杂的金融工程“加工”,贷款就变成证券,其中债务抵押债券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是其典型代表,以次贷为标的的衍生证券可以在全球的金融市场中打包整体或部分出售。

2.1 导致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概述

次贷危机波及全球的原因有很多,国内学者对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源自爆发之初就进行了有益的探寻:中国人民大学的杜厚文、初春莉[1]认为美国房价的下跌和利率的升高,导致次级贷款人大量违约,使风险由房地产金融机构依次转移到资本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是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产生并蔓延的直接原因。而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产生的资产泡沫终将破灭,是次贷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建银国际有限公司刘宾[2]认为,在次贷证券化链条中,没有管理好各个环节的道德风险是个很重要的原因。次级按揭贷款是次贷危机的基础,但是经过频繁的包装与证券化,最终的债券、投资者与基础资产隔离的越来越远。CDO的资产组合不同于传统的资产支持证券ABS(asset-backed securities),传统的ABS资产组合中资产是同质的,而CDO的资产组合则是包括ABS、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垃圾债券、新兴市场债券、银行贷款等固定收益率的分散组合。对CDO产品的强烈追捧刺激了全球CDO市场的发展,反过来带动了对次级抵押贷款这种高风险高收益产品需求。但如果这条链条最原始的次级抵押借款人出现还款问题,则整个链条都会产生问题。

2.2次贷危机的风险传导机制

为了看清资产证券化在次贷危机中的影响,本文先对导致次贷危机的因素进行一个全面的梳理(如图一)。研究的角度主要是资产证券化的风险与管理。

2.2.1贷款发放机构

从资产证券化的程序可以看到,贷款从发放机构剥离到充当特殊目的载体的信托机构(简称SPV)后,这些充当特殊目的载体的信托机构被设计成一道防火墙:一方面,它保护了在贷款机构出现财务困难时,任何债权人也无法对这批剥离出去的证券化贷款提出追索要求,资产被置于贷款人的破产程序之外;另一方面,当这批证券化的资产后来发生违约风险、无法偿付本息时,最终投资者也不得向贷款人追索求偿。正因为资产证券化中的这种“真实销售”的设计,贷款发放机构的受益与它所发放的贷款的风险被隔离开来,使得贷款发放机构的权利与责任不再对等,贷款的信用风险被转移至债券的投资者。尤其在特殊目的机构和证券化的最终投资者对贷款质量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贷款发放机构更有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动机,不去仔细甄别借款人的资信和偿还能力,不顾资信地不断审批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欲望会自然膨胀。

2.2.2 投资银行

购买了MBS的投资银行,在利益的驱使下又进一步以抵押贷款为支持向保险公司、对冲基金、养老基金出售CDO。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出合成型CDO、CDO的平方甚至CDO的立方等等,这一类证券化产品已经使投资者距离次级贷款初始借款人太远,结构过于复杂,这一方面导致CDO市场缺乏足够的透明度和流动性,对这些产品的资产来源、风险、价值知之甚少的投资者过分依赖于评级机构给出的信用评级结果;另一方面又使得定价和评级所依赖的复杂的数学模型准确性堪疑,出现价格失真,使得这种建立在次级抵押贷款基础上的信用衍生品大楼越来越高,经过多次打包重组后,形成巨大的“次贷”衍生品泡沫市场。

2.2.3 资信评级机构

资信评级公司的失误对市场造成的负面影响尤为明显。其原因有三:一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的投资者并不掌握借款人的信用信息,且抵押贷款被多次分拆、打包、分层,借款人信用信息完全掩盖在各种结构性安排之中,投资者完全依赖信用评级机构对该产品的评级结果。而信用评级机构对借款人信息也不如贷款机构了解得全面和及时,其评级结果不可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借款人信用变动情况。二是评级机构也不拥有抵押贷款的历史信息,在评级方法及准确性方面,不同的评级机构、同一机构不同部门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三是华尔街的交易越来越依赖电脑和模型评估来从事复杂的证券交易。评级公司给出的评级结果是一个重要变量,如果评级方法及结果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证券交易的定价模型产生严重缺陷。导致交易风险爆发,动摇市场的信用基础。

3、风险控制缺失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次贷危机的源头在于商业银行和贷款公司的信贷风险控制放松,但是若没有资产证券化和金融创新对风险的放大,即使投行的高杠杆操作也不会产生如此大的破坏力,次贷危机将仅仅是一场信用危机,远不会造成今天这种使美国面临金融系统崩溃、全球陷入经济衰退的危险局面。本文认为次贷危机爆发的深层次原因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探讨:一是原始资金池的信用风险,二是证券化结构设计风险。

3.1原始资金池的信用风险

3.1.1系统性风险

系统性风险也就是宏观经济风险,次贷中表现为房地产市场的降温和加息周期的到来。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过程中,包括所有的金融机构、投资者都错误的估计了美国的经济形势,过分乐观地看待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同时也没有做好风险准备的计提工作。以新世纪金融公司为例,公司对宏观经济风险缺乏准确判断,违约风险准备金计提不足,当房地产转入熊市时,违约就成为系统性风险,最终导致破产的下场。

3.1.2非系统性风险

非系统性风险是与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联系密切的风险,是由于原始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存在问题而引发的违约风险。由于不同的信用等级享受不同的贷款利率,而次级贷大部分是针对信用低下,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其利率比优惠利率高2%到3%,当宏观经济出现逆转时,次级贷款借款人相对于优质贷款借款人有着明显较高的违约率,因此,美国的次贷资金池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非系统性风险,即信用风险。

3.2证券化结构设计风险

3.2.1破产隔离风险

美国大部分次贷资产打包出售给了SPV,即“真实销售”,成功地实现了第一层的破产隔离,但是第二层的破产隔离却没有实现。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SPV会自己保留低级别证券,或者对低级别的证券保留赎回权,这些低级别的证券具有很高的风险,很多都没有经过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如此的机构设计导致SPV的破产风险,没有实现SPV的完全破产隔离导致了资产证券化结构设计的失败。当次贷借款人大量违约时,就出现了SPV的破产现象。

3.2.2信用级风险

美国次贷证券化中运用的内部增级手段主要是优先/次级证券安排,在次贷中表现为优先档证券、中间档证券和股权证券。这种设计的直接结果就是,原始基础资产池的违约风险集中在了只占20%的低级证券当中,使这部分证券的风险急剧上升。由于风险过度集中,低级证券抗风险能力严重不足,最终还是会影响到高级证券的偿付,无法实现内部信用增级的目的。

3.2.3金融衍生品的杠杆风险

资产证券化把原本集中在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分散到了整个资本市场。资产证券化并不能消除风险,只能分散风险。多次证券化和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使得资产证券化的整个过程更加扑朔迷离,证券化的参与方以及监管机构对房贷信用风险的影响界面和影响深度的估计和监控变得十分困难,次贷的原始信用风险获得无限的放大。证券化的这一特点造成严重后果:证券化在将地方和全球资本市场联系起来的同时加强了次贷信用风险与其他风险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导致次级房贷危机所触发的其他风险的增长,使次级房贷由行业信用风险转移为广泛的清偿风险和经济衰退风险。

4、降低资产证券化风险的操作策略

次贷危机的爆发,表明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将次级贷款变为次级抵押贷款债券这一金融创新工具,在推动金融机构业务经营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减少住房贷款机构流动性风险的同时,也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累积了金融风险,使得以信用为基础的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衍生工具放大了危机的作用范围,同时对风险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1降低金融系统性风险,建立宏观经济预警机制

在资产池的构造上,资产证券化产品在选择基础资产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优质后劣质。不宜在起步阶段就选用信用风险大、现金流不稳定的资产,因为非优质资产对现金流重组、信用增级的要求比较高,对资产证券化市场来说可控性较低,不利于风险控制。同时,商业银行应建立宏观经济运行形势的预警机制,控制潜在理性违约风险的发生。当经济出现下滑,市场开始不景气的时候或者是预测到不远的将来整个宏观经济可能受政策或其他因素影响而出现萧条的趋势时,商业银行应减少贷款的发放。加强内部控制机制,提高贷款的标准,严格审查贷款人的资格,防止借款人违约风险的发生。

4.2加强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信息披露

基础资产池概况、基础资产池信用风险分析、基础资产池加权平均信用等级情况和现金流分析及压力测试是投资者认识投资产品,分析风险,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据。要逐渐加大对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普及与宣传力度,只有透明、并且完善的信息披露,让投资者在购买之前就清楚地知道自己面临着什么样的可能性,让投资者自己判断和选择在其风险承受范围内的资产,那么即使损失也不至于引致恐慌性抛售。

4.3加强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制度

次贷危机让我们认识到中立、客观的评级对于投资者的重要性,尤其对于一些结构、定价复杂,透明度和流动性不高的证券化产品。合理规避风险、防范风险的发生,就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应当以长远利益为重,从根本上加强信用评级制度。

4.4加强金融监管

市场不是万能的,监管起着重要作用。就监管而言:(1)在当前以混业经营、分业监管为特征的监管体系下,应进一步加强分业监管基础上的金融合作监管,完善对监管者的再监管,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进而提高金融市场运行的效率。(2)监管机构应当建立高效协调的快速反应机制,提高风险预判能力,加强与市场的沟通,有效防范和管理风险。(3)不断优化监管规则,加强金融创新监管。适当提高金融创新产品的资金要求,提高结构信贷和证券化产品的资本充足率,有效控制创新产品的非理性扩张。(4)强化功能性监管和统一监管,建立有效的功能性监管体系,对各类金融机构的同类型的业务进行统一监管和统一标准的监管,以减少监管的盲区,提高监管的效率。(5)注重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加强金融机构跨境监管。以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稳步有序地推进金融开放。

参考文献:

[1]杜厚文,初春莉,《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根源、走势、影响》[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1

[2]刘宾,《美国次贷危机暴发原因的多因素分析》[J],《投资研究》,2008,3

[3]刘昆,邱冬阳,《从历史角度探析次贷危机的特征与启示》[N],《中国城乡金融报》理论版A3,2008.10.13

[4]宾融,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机制和实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2001

[5]崔雪松,卜鹏楼,《从次贷危机看我国资产证券化》[J],《商业现代化》,2009,2

[6]曹红辉,《美国次贷危机考察报告》[Z],中国经济研究报告,2008.08.05

第5篇

一、固定资产投资风险分析

汽车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通常包含多种风险:1.资产的专属性汽车企业车型产品较多,其生产用固定资产大部分为对应车型的专属资产,平台化的资产占比较少。同时,汽车企业布局空间区域较大,不同区域的分部企业也需要配置相应的固定资产。这就形成汽车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多为专属性的产品和分部市场资产投资,导致固定资产投资较多。重资产化,一直是汽车企业的现实问题。2.决策的有效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缺乏科学、合理的论证,导致部分项目投资方向不合理、效益不佳;投资项目的管理程序不合规,管理环节不衔接,存在管理漏洞,形成决策结论的不严谨;投资项目可研报告编制、审核不严,造成设计缺、漏项,导致投资超预算和预测的市场超预期。3.投资的滞后性汽车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金额都比较大,一般会经过投资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实施、验收等程序。在实务操作中,受限于内外部因素影响,固定资产投资的进度往往滞后于当初的投资计划,直接会影响项目实施,不利于预期目标的达成。4.市场的认可度外部经济形势影响致使产品市场难以准确预测。由于产品转型、市场需求变化等情况均可形成固定资产产能闲置、淘汰,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失败。5.使用的有效性固定资产更新改造不够、使用效能低下、维护不当、产能过剩,可能导致企业缺乏竞争力、资产价值贬损、安全事故频发或资源浪费。6.投资回报的预期性固定资产投资最终扩大了企业的资本规模,导致资本成本增加、投资者的最低回报要求增长。资产折旧费用作为企业的固定成本,非理性、不科学的固定资产投资不仅无法带来企业收益的提高,而且还会加大折旧的计提数,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将增加成本费用,减少利润,直接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回报的预期目标未达成。

二、汽车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建议

第6篇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是发展规模及产品创新速度都十分迅速,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资产证券化本身具有交易结构复杂、交易参与主体众多、利益关系复杂等特征,也正是这些特征使得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注定存在着大量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管理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只有正视这些问题并尽快加以解决,我国资本市场才能够进一步得到完善,我国经济也才能健康持续的发展。

一、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作用及风险分析

(一)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作用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商业银行最初进行资产证券化时,是为了将低流动性甚至是无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的资产,使缺乏流动性的长期资产得到变现。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加速了商业银行的资金周转速度,同时也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新的融资方式。

其次,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能够实现风险转移。若未进行资产证券化,则商业银行需要独自承担所有的风险,进行资产证券化之后,风险资产得以变现并销售给市场上广大的投资者,从而实现了风险的分散与转移。

最后,资产证券化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与资源的使用效率。通过资产证券化,不仅能够加速商业银行资金周转,还能引导资金的合理流动,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与经营效率。此外,通过资产证券化,优质资产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也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资产证券化使广大的投资者承担了原本应当由银行承担的风险,如果相应证券未得到偿付,则会损害到很多投资者的利益,也不利于资本市场的稳定。具体而言,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存在两类风险。

第一,基础资产风险。基础资产风险又分为信用风险和提前偿还风险两种。资产池的质量决定了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信用风险,倘若原始债务人未对资产池进行及时偿付,则投资者就面临着无法获得相应的投资收益的风险。另外,如果与抵押贷款联系密切的利率产生变化或者是经济周期带来不利的影响,则也可能会导致债务人提前还款。

第二,证券化过程风险。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又存在着交易结构风险、法律风险、第三方风险三种。交易结构风险主要是由于资金混用或再投资所导致的风险。法律风险在于我国针对资产证券化相关的法律还不完善,不仅如此,法律的不确定性,如债券期限内法律条款发生变化,也成为了风险的来源。第三方风险则来自于第三方当事人,如信用评级机构、信用增级机构、信托机构等的服务质量是否能够得到保障以及所提供的承诺能否兑现。

(三)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20世纪30年代时,风险管理的理论就已经开始萌芽,但是直到80年代末才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当然,这也是与80年代末发生的一系列金融危机密切相关,如1987年美国大股灾、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等等,这些事件严重损害了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但也使各国意识到了对金融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已经起航,但仍处于探索、积累经验的初级阶段。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证券化的资产往往都是较为优质的资产,尚存在着证券化规模小、品种不够丰富等问题。可以说,若要资产证券化这项创新性金融工具在我国能够得到健康发展,必须要加强风险管理及控制,减少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时的后顾之忧。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中的难点

(一)我国资本市场欠发达

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存在很多制约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问题,例如规模较小、交易量不大、市场不活跃、融资能力不强、发展不规范等。而商业银行以资产作为支持的证券通常都在股票市场以及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发行,但股票市场与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两者从发行规模上而言相差无几,因此,我国资本市场并不能完全满足资产证券化中提高资产流动性的要求,现金流量达不到预期水平,商业银行试图通过资产证券化进行风险管理与控制的目标也就很难得以实现。

另外,很多的投资者也缺乏对资产证券化相应知识的正确理解,导致二级市场中投资者要么对资产证券化产品反应冷淡,要么就是投机倾向十分严重,总之,资本市场的不发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脚步,也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与控制。

(二)缺乏先进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及技术

我国商业银行对风险控制的能力较低,风险管理模式单一,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都还有待提高。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风险的测定需要大量详尽的数据信息,这不仅要求资本市场比较完善,能够提供大量的有效数据,并且对相应的计量、统计技术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中,主要采用的是财务因素定量分析的方法,对非财务因素分析则比较少,并且对趋势分析、时期分析等动态分析方法运用较少,对资产价值的衡量也往往停留在账面价值上,没有进一步的分析其实际价值,这些都难以达到风险管理及控制的目标。在这一点上,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风险管理经验,国外的风险管理往往采用数理统计模型以及金融工程技术等先进的方法,并且十分注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三)社会征信体系和信用评级系统不完善

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企业信用体系,但是和全面的社会征信体系还有着很大的距离。我国在对个人以及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的投资还是比较薄弱的,并且我国征信体系在建设的时候,所选择的指标和关联因素还有待改善,例如在评价个人信用之时,往往只考虑职业、收入、不动产保有量等因素,而忽略了职业前景、动产保有量等因素。除此之外,我国对个人和企业信用评估结果等信息的披露也严重滞后,这样只会增加信用风险的产生。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往往还需要借助第三方的力量,需要资产评估、会计师事务所及资信评级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的帮助。但是我国资产评估业务不规范、管理尺度不一、各个评估机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资信评级机构的信誉差、缺乏独立性等等,这些都阻碍了资产证券化在中国发展的脚步。可以说我国中介机构的服务水平尚不能完全达到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要求,对证券化过程中资金保管的安全性、现金流稳定性等都产生不良影响。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政府对中国证券化市场的支持力度

根据其他各国资产证券化的推行经验,政府部门的支持对资产证券化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证券市场还欠发达,因此资产证券化的道路上就更加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帮助。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中外投资者的参与。政府部门也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监督管理,为资产证券化建立起一个规范、安全的环境。政府还可以借助宏观调控手段来为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力的条件,使资产证券化更加具有吸引力。例如,可以适当放宽机构投资者的范围,允许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等购买资产证券,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还可以使交易的过程更加的安全、规范。

(二)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由于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这种创新型金融工具的参与主体较多、交易机构也较为复杂,因此尤为适合采用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中具体包含了风险监测、风险管理目标建立、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等内容,能够有效地分散商业银行在资产证券化中产生的各种风险。

商业银行在资产证券化中全面风险管理目标的具体要素又包含:内部环境控制、风险评估、活动控制、信息交流与控制、监测五大要素。内部环境控制主要是确立有效的风险评估政策以及方法。风险评估又具体可以分为基础资产风险评估及证券化过程中风险评估两种,这样分类可以使商业银行精确把握资产证券化所面临的风险的大小、性质等,商业银行还需要对自身所能够承受风险的能力进行评估。活动控制中包含管理层针对风险所制定出来的各种对策及程序,并要确保这些对策及程序得以准确有效实施。信息交流与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关键及重要保障,有利于更好的预防风险、识别风险并化解风险。监测也是风险管理中十分必要的一个过程,商业银行需要建立起健全有效的监测体系,如建立内部审计部门或者内部控制机制,从而对风险进行全方位的监测。

(三)加强社会征信体系及信用评级制度的建设

加强社会征信体系的建设,首先应当加强对社会民众的教育,大力普及信用相关的知识,从根本上提高民众的信用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征信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除此之外,还需要对个人及企业的信用信息进行及时准确披露,对于个人及企业的失信行为则应当严厉打击,加大惩处力度,从法律、道德多个方面进行约束。

建立一个规范的信用评级制度,则首先要保证信用评级机构的权威性与独立性,并建立起一套科学的信用评级标准,对于评级口径也要进行统一,并对信用评级机构的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及道德修养提出较高的要求,从而才能提高信用评级机构的服务质量及信誉度,才能确保商业银行在进行资产证券化时具备必要的信用支持。商业银行也应当积极配合有关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工作,为信用评级机构及时准确提供有关数据资料,保证信用评级制度在我国的建设能够顺利的进行。

参考文献

[1]陈敏.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问题的研究.金融研究.2009(4):196-197.

[2]陈裘逸、张保华.资产证券化定义和模式的检讨――以真实出售为中心.金融研究.2003(10):53-62.

[3]史国庆、刘传哲、冯淑惠.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决策模型.金融与经济.2006(5):36-38.

[4]武巧珍、耿建芳.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国际比较与借鉴.中国软科学.2005(1):46-50.

[5]徐淑一、王宁宁.竞争风险下我国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的实证研究.统计研究.2011(2):45-52.

第7篇

[关键词]保险资金;不动产;投资;风险

保险资金的运用是保险公司将积聚的保险资金部分地用于投资,使保险资金保值增值的经营活动,是与保险公司收益密切相关的重要环节。由于我国的保险行业起步较晚,加之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人权利义务在执行时间上的不确定性,保险公司对保险资金的运用存在很大的经营性风险,因此,我国保险资金的运用一直受到较为严格的管控。作为一种全新的业务领域,保险资金不动产投资的风险管理已成为业内和理论界争论和探索的前沿热点问题,本文将对作为保险资金不动产投资的主要风险及如何防范进行深入研究。

一、保险资金不动产投资中主要几种风险

(一)融资性售后包租风险

近年来,随着商业地产的不断发展,售后包租的交易模式逐渐产生,即开发商在房产销售时承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承租或代为出租投资人所购买房产的交易行为。售后包租又分为经营性售后包租和融资性售后包租,两者的区别在于投资人购买房产时是否获得产权。对于融资性售后包租,开发商出售的是虚拟产权,若保险公司投资不动产后委托开发商进行经营管理,则必须以获得真实产权为前提,在此基础上,选取具有一定规模、资质、经营管理能力和信誉的大型房地产企业作为交易对手,并对其进行全面、严格的法律尽职调查,从而避免开发商可能存在的融资性售后包租风险。

(二)违约风险

一般情况下,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购置期房相对于购置现房更具有价格优势,有利于降低购楼成本,提高投资收益率,但与此同时,购置期房也使得保险公司面临着开发商在约定交付日无法按时完工或无法满足建设标准的违约风险。此外,保险公司委托开发商对所购房产进行经营管理,在委托期限内,开发商需要按约定向保险公司支付房产经营收益。若届时开发商因经营管理能力欠缺或其他原因无法达到盈利标准并按约定支付经营收益,降导致保险资金收益受损。对于上述违约风险,保险公司一方面可与开发商设立共管账户,约定购房款仅能用于标的房产的开发建设,从而保障建设工程的顺利完工;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可以要求开发商对项目完工及未来收益返还提供抵押担保、质押担保或保证担保等。

(三)委托风险

1、资金运用风险。该模式中,保险公司对购置房产进行委托经营,使房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发生了分离。开发商受保险公司委托,在委托期限内代表其对房产进行开发、租赁、经营和管理等资产管理相关工作,收取相关收益,并代为支付资产管理相关费用。对于房产经营中的资金流入和流出,若缺乏有效地监管和审计措施,则同样会给保险公司带来资金损失。对此,保险公司应在委托管理期间,一是委托托管银行对共管账户的资金流向进行日常监管;二是于年度结算日前,与开发商共同聘请独立第三方对该账户的物业收入、物业支出及成本费用扣减额等情况进行审计,并出具相关财务报告;三是委派财务人员负责监督项目资金的运用情况。

2、物业管理风险。委托期限内,开发商或其聘请的物业管理公司的经营理念与管理能力,直接决定了目标物业的整体品质及未来发展方向。在委托期结束后,开发商应将目标物业交还给保险公司继续经营管理,若届时由于开发商经营管理不善或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将优质租户转移,将导致房产出租率或租金水平无法达到合理水平,从而对后续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增加保险公司招租及管理成本。为避免开发商无法有效履行经营管理职责,保险公司可与开发商在合同中约定,在房产经营权交还保险公司的时点,开发商需使所经营房产当年的租金水平达到一个预设值,该值由保险公司根据委托管理期间每年承诺的收益率、可接受的出租率及租金水平计算得出。

二、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的风险管理

房地产项目虽然收益较高,但是一旦出现泡沫或者剧烈波动,将对保险公司的经营造成不小的打击。房地产市场资金密集性的特征,决定了保险公司一旦在该市场受到损失,必将是非常巨大的,而最终的承受者将是广大投保人。出于保护投保人利益以及保险资金安全的考虑,监管机构也应加强对保险商投资房地产的引导与规整;同时,保险公司也应该未雨绸缪,建立健全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风险管理机制

(一)内部风险控制体系

保险公司必须建立完备的风险控制体系,特别是要根据《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控制指引》的要求,建立运营规范、管理高效的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控制体系,针对包括不动产投资在内的各项资金投向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同时,保险公司要加强风险技术系统管理,不断提高对投资风险的分类、识别、量化和评估能力,能够迅速有效的应对风险事件的发生;此外,由于不动产投资种类和模式繁多,也要注重对操作风险的监控和管理。

(二)外部监管机制

在我国不动产市场仍不够规范、保险公司自我约束机制和风险控制体系尚未健全的情况下,监管层必须在鼓励保险公司积极探索的同时,加强对其投资不动产的外部监管。总体监管思路上仍要以偿付能力监管为重点,以便使保险公司在偿付能力约束下更为自主地进行不动产投资。

第8篇

一、信息经济学中的委托-理论

委托-理论是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的一种关系。在信息经济学中,凡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契约双方的关系就可以归结为委托-关系。较为全面地掌握相关信息的一方称为人,人占据着信息优势;掌握较少信息的一方则称为委托人。委托人和人的身份不是固定不变的,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可能会导致委托人、人的身份互换。

二、银行系统中出现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将信息经济学中的委托-模型运用到银行系统中。可将银行系统信贷业务中的信息不对称现大至分为两类。一类是银行外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主要包括银行与贷款企业、银行与第三方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另一类是银行系统内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主要包括银行内部上下级之间、不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1、银行系统外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1)银行系统与贷款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在银行开展的信贷业务中,银行虽然有严格的贷款政策来指导其贷款业务的开展,但是银行对贷款企业的资格审查多限于书面的资料。处于信息优势,是委托-关系中的人,而银行只能从书面资料中片面地了解上述信息,处于信息劣势,是委托人。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产生借贷信用风险的原因主要是“逆向选择”,这就导致那些低风险的借款企业由于贷款成本过高,被迫退出信贷市场,剩下风险偏好型的高风险贷款企业,银行将资金贷给这些高风险客户后,导致信贷风险进一步上升,银行只得再次提高贷款利率,陷入恶性循环,出现“劣质客户驱逐优良客户”的效应。

(2)银行系统和第三方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银行在做出贷款决策之前,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就是对贷款企业的信誉状况、还款能力的判断。而恰巧这个环节中就有第三方企业的参与。这里的第三方主要指会计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等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评估的第三方企业。由于这些第三方企业与银行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在金融行业监督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第三方企业很有可能为了自身利益为贷款企业粉饰财务报表,隐藏关系到银行做出贷款决定的关键信息。误导银行做出错误的贷款决策。这就是所谓的“道德风险”。

2、银行系统内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1)银行内部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业务机构通常是按照行政区域设置的,基本模式是总行――各省级分行――各市级分行――各县级支行――信贷员。总行为一级委托关系人, 信贷员是最终人。体系内部, 各级委托人又是上一级的人。在这个层层相扣的组织系统里,信息传递过程中受外部噪音和人为的干扰,信息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失真情况。

信贷员作为最终人,信息不对称现象在其身上尤为明显。在银行分层组织中,信贷员掌握着最为全面的信息。由于银行内部制度的不合理,信贷员没有额外对应的奖励机制,一旦出现问题贷款却要受到相当大的惩罚,这种机制迫使部分信贷员选择规避风险,一味否定所有的贷款企业,以求不损伤自身的利益。即出现所谓的“惜贷”现象。这两种现象均对银行的可持续经营和盈利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2)不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由于银行同业之间把贷款企业的信息作为自己的商业机密,缺乏有效信息的沟通。容易被不良贷款企业利用这点,在不同的银行之间进行贷款成本的博弈,无理压低银行的利率,导致银行之间的盲目竞争,长久下去,对整个银行系统都有着极大的破坏性。

三、银行系统信贷资金风险管理的建议

1、针对银行系统外部的信息不对称情况

第一,建立属于银行自己的信息搜集部门,重点对贷款企业的非财务信息、行业前景等信息进行收集分析。银行在以往的信贷业务中,往往通过贷款企业上报的书面材料获取企业的相关信息,判断企业的还款能力。常常被企业经过粉饰的财务信息蒙蔽,做出错误的贷款决策。通过建立自己的信息搜集分析部门,重视对出财务信息之外的信息的深度挖掘,分析,辅助自己做出正确的决策。第二,建立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帮助贷款企业编造虚假财务信息,以取得银行贷款的第三方企业的这种造假行为给予严厉的惩罚和道德的谴责。使其迫于社会舆论、法律法规的压力,不敢造假。控制道德风险的发生。

2、针对银行系统内部的信息不对称情况

第一,改革银行内部的机制。给予信贷员更多的奖励机制,赏罚分明。激励信贷员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为银行创造出最大的利润。第二,尽快建立具有公信力的信用评价机构,完善我国的征信体系。使市场上的企业的信用情况对整个银行系统来说是公开透明的。促进不同的银行之间的良性竞争。

只有银行系统在上述方面不断完善以及企业提高自身的信用意识,这样我国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另一个腾飞。

参考文献:

[1]庄毓敏.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第二版)[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