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02 09:43:3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家庭教育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俗话说: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可是中国广大农村里的家长对家庭教育几乎没什么概念。长期以来,农村家长的观念就是让孩子吃饱穿暖,供孩子上学就行了,根本不知道家庭教育为何物,认为孩子在学校受教育就行了,自己都没读什么书,拿什么教孩子啊。我的父母对我们是如此,我们的祖辈对我们的父辈也是如此,可以说世世代代都是这种观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农村家长为了改善自己家里的经济状况,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条件,纷纷背井离乡,去沿海一些大中城市打工。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了留守儿童,他们一年难得与自己的父母见上一面,连做人最起码的权利———感受父母的爱都没有,更加谈不上接受父母的家庭教育了。由于父母和子女长时间没有生活在一起,子女往往对父母感觉很陌生。尽管过年时绝大部分家长会回来给自己的孩子买新衣服和好吃的,甚至给他们钱花,可是这些小孩往往拿了钱去买麻辣吃或买汽水喝,或者买一些玩的东西。然而,这些举动不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反而对他们有害,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留守儿童不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就是放在亲戚家里。老人家和那些亲戚们通常在家里要干农活,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也不知道该如何管教这些孩子。有些老人家年事已高,孩子衣服脏了破了,身上很脏了也没有那个时间和精力管。试想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的成长有什么保障呢?因此有些孩子从小养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比如没礼貌、自私、懒惰、不爱学习、乱花钱,等等,甚至有些小孩由于缺乏家长的管束,养成了小偷小摸的坏习惯。我所带的五年级就时常发生班上失窃的情况。无论我怎么苦口婆心地教育他们要学会做人,要诚实,要讲礼貌,要为他人着想,要努力学习,不能乱花钱,更不能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等,给他们摆事实也好,讲道理也好,结果都收效甚微。因为他们已经养成那种习惯了,而自我约束力又不强,因此短时间内很难改变。这让我深感忧虑。现在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好教了,有些孩子小小年纪脾气却异常火爆。在学校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听老师的教诲;和同学们也相处不来,同学之间经常闹矛盾;甚至在家里也是作威作福,欺负比自己小的孩子。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果任凭这种现象发展下去,将产生非常大的危害。
二、中国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的应对措施
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确实很难,需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是办法总是有的。下面我就来谈谈我的拙见。第一,国家一直在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农村免费义务教育也实行了多年,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是农民在家的收入还是得不到保障,因此绝大多数农民还是选择外出务工赚钱,家庭教育一直处于缺失状态。要想让农民留在家乡,以便他们有机会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国家应该继续采取更强有力的惠农措施,保障农民的经济收入。如果农民在家里挣的钱不比外面少,相信没人会选择背井离乡的生活了。第二,地方政府应该鼓励农民企业家回家乡创业,给他们提供一系列不亚于沿海地区政府能提供的优惠条件,相信他们愿意回来为家乡做贡献的。一旦家乡有了这样的工作机会,农民可以选择就近就业。既能赚钱,又能顾及家庭,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不是一举两得吗?第三,在前两项措施得到落实的前提下,加强学校与家长间的联系。农民在外面务工的话,学校根本不可能与他们取得联系。只有当他们在家里工作了,才有可能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学生才能有更加健全的人格。第四,学校应开设专门课程,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学校还应该开设专门的培训课程,对所有结了婚的准备要小孩的和已经有小孩的农村青年进行培训,教他们怎样实施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最早可以从妈妈怀孕开始就进行,儿童时期至关重要,并要贯穿整个青少年时期,直至孩子成年。这是改善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家庭教育最基本、最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总结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成长的港湾,孩子自出生之日起,父母就陪伴在他们身边,照顾他们的衣食起居,因此父母与他们的关系极为亲密。父母的言行,都会有意无意的填充着孩子的思想和头脑,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忽视,它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的孩子性格、爱好和行为习惯,因此,在孩子接受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教育要想做得好,家长之间必须做到相互尊重、相互谦让、相互包容。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家长在宽松的氛围中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更容易听从,效果也会更好。如果家长之间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进行争吵,那么家庭氛围就会变得非常紧张,孩子也会因此惶惶不安,无疑会影响孩子的身心成长和学业进步。另外,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如果要对孩子提出一些要求,家长最好在统一意见后,再向孩子提出。针对孩子的一些言行,家长可能出现截然相反的态度,此时,即使一方认为另一方做得明显不对,自己也要努力去克制、去忍耐,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进行争执,去驳斥对方,那样,孩子就会感到茫然,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会产生自己有了靠山的错误想法。可事后进行交流,如果仍达不成共识,可向单位里经验丰富的同事进行请教,也可向孩子的老师寻求帮助。孩子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家长必须和孩子之间关系融洽,才能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如果我们和孩子的关系有些紧张,我们遇事时不妨征求孩子的意见,在不违反大原则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去尊重他们的意见。这样,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已经受到重视了,在家庭中也有地位了,从而产生一种知足感和自豪感。这样一来,家长和孩子之间关系就会逐渐缓和。当然,我们家长还可尝试着去做孩子的大朋友,寻找机会共同参与到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中去:可以和孩子一起下下棋,打打乒乓球等,在这些活动中,我们不妨有意地成为几次输家(当然,可别让孩子觉察到),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样,孩子就会逐渐向我们敞开心扉,我们和孩子的关系也就显得亲密了。
三、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
家长不仅要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认知规律,做到科学育人,还要经常读书看报,使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家庭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这样,不仅自己的知识丰富了,也会使孩子受到一定的感染和熏陶。另外,家长也要努力使自己具备谦虚好学、坚忍不拔、尊老爱幼等优秀品质,并以身作则,在各方面成为孩子的表率。这样,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就会更省心,效果也会更明显。
四、适时引导,相互学习
作为家长,我们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善于欣赏孩子,并向孩子学习。这样,孩子就会信任我们,向我们道出内心的困惑和烦恼,我们才可能及时发现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烦恼,进而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帮助和引导。作为家长,虽然我们的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比孩子丰富,但也不能因此要求孩子按照我们的处事方法去处理问题,也要考虑到孩子自身的感受。也许有时候,孩子的思想比我们更加纯洁高尚,孩子的心胸比我们更为宽广,孩子的观念比我们更为超前,甚至孩子处理事情的方法比我们还要合情合理。这时,就需要我们屈尊向孩子学习了。
五、家校沟通,促进家庭教育
孩子在学校学习,家长很难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因此,学校可定期召开家长会,或老师定期进行家访,向家长说明学校近期对孩子的要求,以及孩子近期在校的表现情况。家长也可向任课老师反映孩子在家的表现情况,做到家校沟通,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方法,充分发挥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的作用,同时,老师也可督促家长配合学校,定期向学校反馈学生在家表现情况。只有加强家校沟通,家长和老师才会对学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
六、家庭教育要鼓励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努力为其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当好参谋和助手,设法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鼓励他们把学到的知识以及自己的设想运用到实践当中去,要对孩子的创新精神给予肯定和鼓励,教育孩子敢于面对失败,不怕失败,不要因为孩子因实践遭受失败而埋怨孩子、指责孩子,打击孩子在创新征途上的积极性,只有反复实践,才会提高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才会产生一些小发明和小创造。
七、家庭教育也要区别对待
关键词:家庭文化教育;学校文化教育;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78;G40-0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7-0100-01
一、 家庭文化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1)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文化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作用。(2)父母是子女的终身教师,家庭是最长久的教育场所。(3)教育子女是每一个家长的“行业”,家庭文化教育是家庭的基本职能。(4)家庭文化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补充和延伸,是整个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家庭文化的育人特征
文化的含义是广泛的,现代家庭为孩子提供的教育环境和影响,也应该是“文化”的。“文化”源自古人所说的“人文以化成”。既然要化成,就有赖于主体基于内在的需求。因此,“家庭文化”应具有以下育人特征。(1)“原汁原味”――家庭教育内容的文化追求。多给孩子以身边的眼前的道德环境、道德事例、道德人物,展示“真品质”“原滋味”。(2)“落叶无痕”――家庭教育方法的文化境界。家长对孩子要淡化教育痕迹,减少无味的“高调命令”,多一些“天然淳朴”,多一些“涓涓细流”。(3)“实践体验”――家庭教育形式的文化本位。要立足于孩子的独特个性,从一举一动、一话一题、一个实际问题切入,引导孩子;要着眼于主体参与、实践体验,在家庭现实境界中引导孩子辨明善恶是非,指明方向。(4)“回归生活”――家庭育人的文化视野。生活本身是最好的课堂,要将家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当作育人的良好资源加以利用。父母有责任创设健康有益的家庭生活氛围,让多彩的生活陶冶孩子的情操。(5)“活动锻炼”――家庭教育的文化体现。父母与孩子的相处与交流活动,是家庭教育的最佳切入点。父母要做有心人,让孩子走在前面做“小主人”,让孩子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家长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三、家庭文化模式的生成
孩子是容易被环境感染的,这种不露痕迹的文化熏陶往往最能深入人心。所以,家庭文化模式的生成应引起我们的关注。(1)家庭物质文化的构建应突出生态性。现代家庭建设与布置,要依据生态系统思想,兼及舒适、保健、和谐、安全等功能。建议家庭能从孩子的需求出发,加强家庭物质文化的建设,以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激发志向。孩子一进院子就见“自然角”,一入室内就进“快乐岛”,家境文化怡人,美景怡人,置身其中,确有“小天地”即“大自然”“小家庭”即“大世界”之感。(2)家庭制度文化的构建应体现人文性。建议父母为孩子制定一些家庭规矩或制度,例如:“作息时间表”“学习目标”“我的理想”“座右铭”等。将“目标”人文化,淡化强制,突出引导,以富有人情味的形象,让孩子自由设计自己的成长目标,变父母“要我做”为“我能行”。(3)家庭精神文化的构建应营造和谐性。建议家长多为孩子创设丰富的家庭精神文化,为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以上三方面,可以说是家庭文化的基础,要营造和谐的家庭精神文化,家庭每个成员都要形成共识,协调一致,尤其做父母的要特别看重这一方面的作用,从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做起。
四、家庭文化教育与学校文化教育的整合
1. 共振效应
在孩子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老师常从“知”入手,而家长常从“行”入手,怎样才能做到同步共振呢?这需要因人而异,没有固定模式。一般说来,家长要少说空洞的道理而侧重于行为习惯的培养。随着年龄的增长,就要增加一些理性的说教。总之,老师和家长要配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的办法,以取得教育上的共振效应。
2. 互动生成
家长要充分利用父子、母子之情,在互动互亲中渗透教育,让家庭教育在欢乐、亲切、无拘无束的活动中进行。学校教育与之配合,就有了感情基础和可以信赖的家庭精神支柱。
3. 螺旋原理
常有家长向老师反映,说孩子不听话,讲过多少遍,还是老一套。因此,导致教育方式的简单化,甚至粗暴。孩子道德品质的提高和知识技能的学习是不一样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有时,孩子在道理上明白了,但缺乏感受,感情上还没有转过来,行动的决心还不大,因此,出现反复。用“螺旋上升”的说法,是最为形象的。这就要求家长和学校都必须在这种循环的“反复”中,恰如其分地进行教育。
4. 赏识教育
老师和家长要加强沟通,对孩子的每一点微小进步,都要学会赏识,要想办法使孩子重视大人的每一次表扬和批评。父母的批评,孩子往往容易接受,老师的表扬,往往能形成较大的动力。老师和家长在共同赏识孩子的同时,协调地、艺术地使用好表扬与批评,对于孩子的健康心理和健康人格的形成,作用不可低估。
参考文献:
[1]赵忠心.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沃尔科夫.心理学家谈教育问题[M].史民德.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3]吴奇程,袁元.家庭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农村 家庭教育 现状 对策
对每个人来说,家庭是个体出生后社会化的第一个环境,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家庭教育的作用可以说是无可替代的。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因此,研究家庭教育的相关问题显得十分重要。学术界对家庭教育的相关问题作了不少研究,出版了一些相关著作,也发表了不少文章。但相对而言,对农村家庭教育现状特别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研究不够。为了解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情况,笔者对具有显著农村地区特色的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山区的家庭教育进行了调查研究。现据此对农村家庭教育的相关情况及我们关于改善农村家庭教育的对策略作论述。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恩施州建始县位于鄂西南山区北部,辖长梁、茅田、龙坪、三里、花坪5个乡和业州、红岩、高坪、景阳、官店5个镇,共有368个村(社区居民委员会),361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48676户,总人口507672人,其中城镇人口7.48万人,农业人口43.29万人。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在长梁、高坪等乡镇发放了200份问卷,回收197份,回收率为98%,有效问卷为193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6%。其中男家长85人,占44.04%,女家长108 人,占55.96%;小学文化程度6人,占3.11%,初中文化程度46人,占23.8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120人,占62.18%,大专文化程度21人,占10.88%。其中幼儿园家长8人,占4.15%,小学生家长66人,占34.20%,初中生家长106人,占54.92% ,高中生家长13人,占6.73%。问卷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家长的文化素质、家长的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方式等方面,共27个问题。此外,还收集和查阅了相关家庭教育的文献,以便比较当前家庭教育与过去之间的差异。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1、部分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发展。通过访谈及相关文献发现,过去不少家长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观念的影响,只顾及孩子的学习成绩,想让他们考大学上重点。因此不断向子女灌输读书上大学最重要的思想,且把上大学作为孩子成才的衡量标准和唯一出路,从而忽视了孩子思想品德的培养及心理的健康发展①。但是,这种教育观念已经逐渐发生转变,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逐渐打破了我国农村家庭教育培养目标单一的弊端。调查发现,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期待有不同的侧重,其中有30.05%的家长认为思想品德在孩子发展中最为重要。(如表1)
2、大部分家长更加关心孩子的教育。在过去,由于社会节奏急剧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在农村也不例外。一些家长整天忙于工作、地里的农活或是其它的一些琐事,很少有时间来教育孩子。据调查,这种现象逐渐在发生转变,现在大部分家长对待孩子的教育更加关心了, 52.33%的家长几乎每天都会与孩子进行交流,他们交流的主要方式是正式谈话或闲聊。当被问到“孩子跟您聊起学校的事,您的反应如何?”70.47%的家长愿意专注地听并给予意见。同时大部分家长也表示愿意并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之中(如表2)。
3、大部分家长更加重视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民主是构建和谐家庭的前提,教育方式也有民主和专制之分。据相关资料表明,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过去特别是在农村家庭中长辈具有绝对的权威,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父母习惯于打骂孩子②。据调查,当前这种现象正在逐渐转变,一些家长的教育方式逐渐转向赏识教育、说服教育,77.20%家长开始重视民主的教育方式(如表3)。
(二)当前农村家庭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
1、大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仍有失偏颇。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前苏联教育家苏
霍姆林斯基说过:“生活向学校所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③。但通过调查发现,只有少数家长认为孩子成才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孩子成才要靠学校老师(如表4)。因此,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只是停留在满足物质层次,而忽略对孩子必要的家庭情感教育,把本来属于家长责任范围的事推给了学校老师。通过访谈发现,许多家长在孩子学习、成长的关键期,外出打工赚钱,留下了许多缺少家长关爱和良好家庭教育的留守儿童。外出务工者对自己孩子的成长特别是教育关心极少,使得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成为当前农村教育中的难题之一。
2、不良的特别是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仍然存在。孩子往往喜欢模仿成人,而与孩子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孩子模仿最多就是家长。因此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是孩子的准则和楷模,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作用。虽然许多家长口头上常说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只重言教却不重身教(如表5)。同时调查发现家庭教育也缺乏良好的氛围。例如,孩子在学习时,许多家长沉湎于聊天、打牌、打麻将等,这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非常不良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在访谈中还了解到,一些家长虽然在观念上已经认识到教育孩子应该赏识、鼓励、说服,但在行动上教育孩子仍然简单粗暴,以抱怨训斥为主。尤其是对不爱学习的孩子,有些家长或放任自流或打骂训斥。据我们的调查,有10.88%的家长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粗暴地对待孩子,而有59.07%的家长偶尔会粗暴地对待孩子。只有30.05%的家长选择了从不粗暴地对待孩子。还有许多家长认为自己孩子太调皮,不得不采用强制手段。
3、家庭教育信息获取渠道闭塞。在地处比较偏僻的山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各方面的信息都还比较闭塞。因此,一些先进家庭教育方式和关于家庭教育的专家讲座是许多家长从未接触过的。从调查结果来看:52.33%的家长开始关注教育方法,但有近一半家长还没有关注教育方法或是不知道怎么关注(如表6),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家长本身文化程度不高而不知道怎么关注或是由于经济条件差而没有条件关注。比如,不知道如何去订阅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报纸或是没有足够的资金等等。
三、对策与建议
青少年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是辅助,政府支持是保障。所以青少年的教育不能只看作是学校的事,只依靠学校来完成,还必须有家庭、社会、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一)强化政府统筹与指导作用
1、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优化公共教育资源。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要 “进一步加大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投入……”。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教育的投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
2、重视家庭教育立法,确保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由于家庭教育缺少立法,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长期得不到确认,家庭教育工作经费的投入与保障、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等等,也都受到严重影响④。因此,有关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应的家庭教育条例与法规,建立和完善农村家庭教育工作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确定家庭教育的内容和具体实施,使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做好青少年的教育工作。
3、开办家长短期培训班,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考虑到在农村,许多家长空闲时间并不多以及可利用资源稀缺。农村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积极组织一些短期的教育培训活动,请专家进行函授,使家长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相信通过这样的短期培训可以使家长逐渐懂得或者是学会探索家庭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从而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不断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
(二)充分利用社会中的各种教育资源
1、大众媒体应该充分发挥为家长提供获取家庭教育理论、方法与经验的平台的作用。虽然农村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但是电视机早已普及。因此,可以倡导在地方电视台设立农村家庭教育专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创办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的报刊或者开办网站,教给家长科学育儿的方法,为家长们提供经验交流的平台,共同解决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困惑。
2、充分发挥校外教育机构的教育作用。在农村,校外教育机构较少,有关部门应该逐步建立起校外教育网络。如在每个镇、每个镇下的办事点都建立起具有藏书、教育、娱乐等综合教育功能的社区学习活动中心,并定期开展相关的免费的教育活动,以使人们特别是学生和家长在这里获得多方面的教育。
(三)充分发挥学校对家庭教育的引导作用
1、重视教师家访工作,及时与家长沟通。教师家访给教师、家长、学生三方创造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教师家访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首先,通过教师到学生家访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居住环境、家庭结构以及家长的教育观念、方式等,是获取家庭教育信息的有效渠道;其次,教师可以把家访作为向家长宣传学校教育情况的好机会,使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内容、计划、方式、目标,以便家长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最后,通过教师家访,可以有效地巩固和延伸学校教育的成果,以便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2、切实办好家长学校,搭建信息平台。家长学校是当前普遍推行的一种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学校可以组织有经验的班主任教师,通过系列问卷调查,发现家长和学生最关心的问题,组织家长和教师的互动教学。通过家长学校的活动,不仅搭建了学校和家长联系的平台,利于教师和家长了解学生,而且能够使家长获得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的指导。
(四) 家长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
1、扬长避短,积极疏导,善于运用赏识教育。扬长即发扬优点,避短即克服缺点。家长应学会抓住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善于引导孩子用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使自己的孩子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正确看待自己的孩子,对孩子身上的优点要充分肯定并给予鼓励,需要注意的是要以精神鼓励为主;对于孩子身上的缺点要明确指出,正确引导,使其改正,从实际出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家长应改变“棍棒下面出孝子”这种落后的教育思想,切忌打骂或侮辱孩子的人格。简单粗暴的方法也许在短期内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厌学现象或是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增加了孩子的反抗抵触情绪。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不仅要将赏识教育落实在观念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上。
2、身教与言教相结合,学会运用榜样教育。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古以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法,而且还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家长应通过自身的读书学习,努力为孩子创设出一种浓厚的家庭学习氛围,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之中产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在学习之余,家长还可以订阅一些有益智力的杂志,培养孩子对读书的乐趣,增长孩子的知识面。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家长要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履行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同时搞好农村家庭教育工作,也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重要内容,又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因此,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将家庭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上去。
参考文献
①鲁忠义、刘国学.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调查报告[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1):129-133.
②于佩琴、张玉霞等.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高校教育研究,2009(1):106-107
③ b. 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a].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67.
④熊少严.关于家庭教育立法的若干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0(4):46-49.
⑤赵文华、马国彦.教师家访的教育功能探析[j].教师教育研究,1993(4):25-29.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生活和教育场所。家庭教育对幼儿的认知、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孩子。对幼儿家庭教育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地成长。笔者从中国知网搜索的数据结果显示,国内学者对“幼儿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方面”的研究已经很成熟,但很少有学者对“家庭教育和幼儿发展相互影响”方面有深入研究。近几年来,国内对“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面的研究学者主要有:郝士艳、徐东、胡丹芝等,他们一致认为,当前幼儿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式方法不合理,教育内容萎缩,教育环境不合理,家长自身素质不高,并针对这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当前国内学者对幼儿家庭教育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现状
(1)关于幼儿家庭教育概念界定的相关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缪建东认为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生长与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这个概念界定方面的代表性的人物是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赵忠心。他认为,家庭教育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中(主要是父母)对幼儿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在家庭里,无论是父母对子女还是子女对父母,一切有目的、有意识施加的影响,都是家庭教育。
(2)关于幼儿家庭教育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当前,我国对幼儿家庭教育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有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家庭自身对幼儿教育的影响。幼儿园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发展。
李泉梅在《影响幼儿家庭教育的因素及策略》中指出:“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因素有主观和客观之分,主观因素有家庭氛围、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及评价、家长的行为与教育态度、家长的生活态度及价值观,客观因素有家长的职业特征及文化程度、家庭的结构。”
(3)关于家庭教育与幼儿发展的相关研究。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的个性形成、幼儿的心理健康等方面。
范艳梅《论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中论述了家庭环境、家长的教育程度及职业、家长的性格特点对幼儿个性形成的不同影响,提出了有些家庭教育在幼儿个性形成方面走入了误区,并提出了促进幼儿个性形成的具体方法。
2.幼儿家庭教育研究的不足
(1)研究的范围。幼儿家庭教育是家长与幼儿相互影响的教育,而大多学者都集中在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幼儿影响的研究,而很少有人研究幼儿的行为对父母的影响。
(2)研究的方法。关于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方法多以理论性研究为主,以此来分析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很少深入幼儿家庭教育的内部,采用实证性的研究方法从实践的角度去探究幼儿家庭教育。
3.幼儿家庭教育研究的展望
(1)研究体现时代性。幼儿家庭教育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的家长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就会有不同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父母教育幼儿的观念、方式方法跟着时代的变化也在发生着变化,相关研究只有立足于时代,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更好地指导实践。
(2)增加幼儿对家庭教育影响的研究。家长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身不断感悟和学习的过程,家长的感悟和学习来源于幼儿对家长的影响。父母时时刻刻向孩子学习,才能真正用幼儿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才能更好地了解幼儿,促进亲子关系,促进幼儿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广东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广东农村家庭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2009年广东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8.3%,比1980年的降低了20个百分点[4]。这表明人们的收入除了用于必须的日常支出外,还有较多份额用于其他方面的支出和投资。珠三角地区金融业发达,投资渠道多元。广东居民的投资对象从简单银行储蓄扩大到基金、股票、债券等,投资领域也扩展到房地产、教育和医疗保险等领域。自1994年广东省政府提出“科教兴粤”战略以来,广东的教育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1.1农村家庭教育支出总额增速减缓
广东省农村家庭教育支出总额的绝对数量虽有提高,但相对数量不高,且增长速度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表1和图1)。在1995—2009年期间广东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额均维持在每年300元左右,2009年的支出额为296.7元,远远低于同期发达省市人均教育支出额800元左右的水平,甚至还未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广东省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的增长速度偏低,其支出形成的投资力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称。
1.2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从图2中可以看出,广东省农村居民自2000年以来的教育文化等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2004以来下降更为迅速,至2009年教育等支出占比仅为5.9%,大致回落到1991年的相对水平。从整体上看,广东比江苏、浙江等发达省市的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都要低。2000—2009年江苏、浙江农村的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年均值分别为12.9%、11.5%,同期广东的这一指标值仅为8.8%。显然,在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原本不高的广东农村教育支出占比反而下降,这一现象应当引起警惕,因为它将影响广东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构转型。
2文献综述及其评论
2.1教育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致力于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解析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目前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在内生经济增长框架内,通过刻画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以深入剖析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关于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则集中于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表现出的差异性,如刘晔等[5]利用1996—2006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中国中东西不同地区的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差异性,而郭庆旺等[6]通过构建包含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两阶段人力资本积累模型,揭示不同公共教育政策对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促进作用。城市偏向的教育经费投入政策是城乡教育水平、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决定因素[7],这就需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8]。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学者们选取的样本、研究方法及研究区域存在差异,但都得出相似的结论,即教育支出形成的教育投资与经济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教育发展滞后将对经济发展构成瓶颈制约。因此,各地需要加大教育投资,注重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
2.2家庭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相关关系的实证研究
在认可教育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学者们广泛关注的重点自然就落在居民家庭教育投资总量的增加上,而家庭教育投资支出与收入密切相关。多数学者从居民收入或消费结构视角分析研究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的关系。杨明等[1]基于广东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实证分析表明,居民对教育的需求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相应增长,即家庭人均收入越高,家庭教育支出也越大。而罗楚亮等[9]从教育收益率的角度分析,提出教育收益率随着收入等级的提高而下降,教育支出更有利于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由此可见,学者对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的相关关系的研究结果不一,有待理论研究的进一步论证。
2.3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研究
关于教育投资比例的研究则聚焦于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增加上。当前研究多从居民教育支出的增长率远高于收入增长率、政府教育投入不足、教育收费的快速增长等视角给出了教育支出占比增加的解析。如杨汝岱等[2]认为高等教育改革造成家庭教育支出大幅上升,也改变了家庭对于未来教育支出的预期,导致居民消费的各个组成部分中,食品、衣着等基本消费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而教育支出比例逐年上升。任兆璋等[3]运用动态消费模型对广州市1993—2000年城镇居民教育消费支出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预测2001—2010年广州市城镇居民的娱乐文化教育支出比例均在12%以上,且呈递增趋势。显然,按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趋势预测的教育支出占比的增长趋势与现实严重不符,亦难以解析当前教育投资支出占比出现下降的趋势。总之,学者们对于教育投资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投资支出的增加原因及其趋势判断、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教育支出的差异性、以及区域间支出差异的实证分析等领域,而近年来少有学者关注农村居民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问题。事实上,以往的研究中,无论是政策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重心都放在家庭教育投资绝对量的增加上,而很少有文献提及教育支出的占比下降问题,其深层原因更是难以得到关注。尽管有些研究涉及到农村家庭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政府教育支出的关系问题,但从时间上看还需进一步跟进,应分析最近几年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为此,笔者拟对1980—2009年广东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的相关变量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并纳入通货膨胀和居民的居住支出等因素,解析农村家庭教育支出占比下降成因,以此对近年来广东农村家庭教育支出额减少及政府教育支出等公共政策作更深入的反省。
3农村居民教育支出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农村家庭教育支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学者们主要关注到的因素有:政府教育支出、家庭收入、教育成本分担制度、教育需求等,而较少关注到通货膨胀、家庭居住支出的挤占以及地区文化环境等因素。而由于地区文化环境等因素难以计量,笔者主要分析家庭人均纯收入、通货膨胀、家庭居住支出和政府教育支出对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
3.1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对教育支出的影响
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是人均纯收入的函数。随着广东省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提高,虽然物价指数也在增长,但名义收入增长带来的收入效应明显,家庭消费支出受收入效应的影响也相应提高;同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居民消费结构得到优化,居住、医疗、教育等支出呈现增长态势。然而,家庭支出的各个方面并不同步增长,有快有慢。2004—2008年广东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平均增长率达9.6%,2009年广东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06.9元,实际增长了10.7%[4]。而同期教育支出增长却十分缓慢,因而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出现下降现象。从农村的恩格尔系数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用于家庭必需消费支出的比例还比较大。农村居民在收入的绝对数量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教育消费支出对家庭的必需消费支出有较大挤占影响,另外教育消费支出具有一定的刚性,因而虽然家庭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正相关,但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具有累退性质,即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家庭总消费支出额越高,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却越低。
3.2通货膨胀对教育支出的影响
家庭教育投资建立在家庭教育支出上,而教育支出是居民消费支出的一部分。通货膨胀影响居民的消费倾向,居民对经济增长态势的判断影响其消费支出结构,并且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加速通货膨胀。为避免通货膨胀时的货币贬值,居民很容易受通货膨胀预期影响而加大当期的消费支出。在既定收入的前提下,通货膨胀上升,教育成本也随之上升,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大,教育支出产生的收益要在较长时间内才能见效,是未来收益的贴现值。因此,在一定的时段内,教育支出的比例会随着通货膨胀的上升而减小。相反,在通货紧缩时,居民储蓄倾向上升、平均消费倾向下降,选择减少即期消费。由于教育支出的远期收益大,且教育支出发展方向趋于多元化,家庭在通货紧缩时一般会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教育支出占比也相应上升。
3.3家庭居住支出对教育支出的挤占
随着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和经济发展,尤其是自2004年以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异常繁荣,房价上涨过快,致使居民的居住支出上升较快。2006年新农村建设战略实施,在政府的诱导下,农民将大部分收入投资于住房。这改变了农民的消费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居民的教育支出。广东农村居民居住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上升较快。广东农村居民人均住房消费支出占比在2008年达到20%,即使2009年的居住消费支出比2008年的下降了约1.9%,居住支出占比仍达18.8%,比2000年的14.3%提高了将近5个百分点[4],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有限的情形下,如果住房支出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收入增速,住房支出势必挤占居民的其他支出,尤其挤占具有长期投资性质的教育支出。2000—2009年广东农村家庭居住支出与教育支出分别占总支出的比例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4]。
3.4政府教育支出对居民教育支出的双向影响
从全社会来看,教育投资收益具有正外部性。为促进教育的发展,提高全民素质,政府推出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如九年义务教育的学杂费全免、对教育乱收费现象进行大力整治等,推动农村教育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还直接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支出,从总量上提高教育的支出水平。政府教育支出极大地减轻了家庭的教育支出负担,对家庭教育支出产生明显的收入效应。这是因为政府教育支出有效降低了家庭相关支出成本,相当于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而居民会把增加收入的一部分用作教育支出,因而家庭教育支出增加。然而,从总体上看,近年来政府教育支出的快速增长对家庭教育支出产生的收入效应可能弱于替代效应。由于政府教育投资存在总量不足、结构失衡、效率低下、管理不到位等现象[10],政府教育支出增长的替代效应明显,对家庭教育支出的收入效应弱化,加上通货膨胀和房价上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居民将更多的收入投资于其他领域,以致家庭教育支出占比伴随政府教育支出的增加而下降。
4广东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的计量分析
广东农村家庭教育支出受到人均纯收入、政府教育支出、家庭居住支出、通货膨胀和广东人讲实际的文化等因素影响。
4.1家庭教育消费支出模型
已有的实证研究表明,居民的教育支出和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家庭教育支出额随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而提高,且教育支出额的增长速度随收入水平的增加而递减,即收入水平越高,教育支出额的增长幅度越小[11]。笔者以广东农村居民家庭相关数据做计量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收入水平达到一定量时,教育支出额反而随收入的提高而下降。以农村家庭教育支出水平为因变量(y),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自变量(x)进行分析(其中x>0),有二次函数模型(1)通过检验。y=0.17x-1.827×10-5x2-80………………………(1)t(11.4)(-8.1)(-3.5)其中y表示家庭教育支出,x表示家庭人均纯收入。t统计量通过显著性检验,且方程拟合优度达到93.3%。对模型(1)两边求倒数,得教育支出水平对收入水平的边际倾向,dy/dx=-3.7×10-5x+0.17,令dy/dx=0,得x=4679.8,也就是说家庭人均纯收入约等于4680元时,广东省农村居民家庭教育支出水平达到最高。x<4680元时,dy/dx>0,家庭教育支出水平随收入的提高而提高;相反,当收入超过4680元时,dy/dx<0,家庭教育支出水平随着收入提高而下降。这是因为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到一定水平时,可以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其他方面的支出,如增加旅游支出等。广东农村家庭的人均纯收入在2005年已经达到4690元,此时的教育支出达到最大值;2005年以后居住支出、医疗保健支出等都有大幅度的提高,教育支出有所减少。由d2y/dx2<0可知,居民教育支出额的增长速度随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递减。农村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高于高收入家庭,教育投资的支出弹性有差异,这与广东省农村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教育支出现状相吻合。
4.2模型修正
模型(1)主要考虑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对教育支出的影响,忽略了政府教育支出对家庭教育支出的作用。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政府教育支出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但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特别是2000年以后政府教育支出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增长,2007年的同比增速甚至达到47%[4]。政府的教育支出可能影响家庭的教育支出。引入政府教育支出变量,对模型(1)进行修正,得到模型(2):y=0.122x1-0.657x2-37.58………………………(2)t(17.39)(-10.83)(-2.56)其中,y表示家庭教育支出,x1表示家庭人均纯收入,x2表示人均政府教育支出,t检验均通过,方程拟合度达96%,模型有较强的解释力。从方程(2)的系数可以看出,x1系数为正,即政府投资支出不变时,家庭教育支出随人均纯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家庭人均纯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家庭教育支出将增加12%。同理,x2系数为负,即家庭人均纯收入不变时,家庭教育支出随政府支出的增加而减少,政府教育支出每增加1个单位,家庭教育支出将减少66%左右。2000年以前,由于家庭人均纯收入不高,但增长较快,此时政府教育支出能极大地减轻家庭的教育负担,政府教育支出对家庭教育支出产生的收入效应突出。2000年以后,政府教育支出增长很快,由于政府教育支出结构和体制不够完善,其对家庭教育支出的替代效应明显,收入效应相对不显著,加之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因而家庭教育支出增长较慢,且家庭教育支出占比下降。
4.3教育支出占总支出比例的计量模型
广东省农村家庭教育支出不仅总量增长缓慢,而且教育消费支出占比在近年来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大多学者采用最为成熟的AIDS模型研究居民消费行为,该模型是1980年由Deaton和Muellbauer引入价格因素创建的理想需求系统模型[12],其线性形式为:wi=i+βiln(y/p)+∑γijlnpj,其中wi代表某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p是价格指数,y是总的消费支出,pj是某消费品价格。由于教育消费支出的价格不易量化,故不考虑价格因素,而以Working-Leser模型分析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问题[13-14]。多数学者用此模型描述商品的消费份额关于总消费支出对数的函数关系,即线性恩格尔曲线函数。Working(1943)[13]和Leser(1941)[14]的经验研究表明:商品支出份额和总消费支出对数之间的线性函数形式对许多经济和时间区间数据都拟合得比较好,实证文献将Working-Leser模型设定为如下形式,即w=+βlny,其中w表示农村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y表示农村家庭总消费支出。现将这一模型改进,得到半对数线性模型:w=3.026lny-0.009c-5.272……………………(3)t(11.8)(-7.7)(-4.1)其中,w表示农村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y表示农村家庭教育支出,c表示政府人均教育支出,模型拟合度为89.5%,t检验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δ<0.001。模型(3)中家庭教育支出对数lny的系数表明,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与家庭教育支出额呈正相关关系。显而易见,家庭教育支出增多,其在总支出所占比例就增大;家庭教育支出减少,其在总支出中所占比例就随之下降。结合模型(1)和(2)的分析,近年来广东省农村家庭教育支出总量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这即是说,广东农村家庭的教育支出额减少,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也就下降。模型(3)中政府人均教育支出的c系数显示,政府教育支出与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呈负相关关系。这与模型(2)的分析结论一致。近年来政府教育支出对家庭教育支出的替代效应明显,这是当前政府教育支出体制和家庭消费支出结构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居住支出对教育支出的挤占已在前面作描述性统计分析。由于CPI的数据变化频繁,如采用年度数据计量,将带来极大的误差,因此,笔者不对通货膨胀影响广东农村居民教育支出进行计量分析。另外,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还受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家庭教育投资的机会成本、社会文化环境(尤其是广东人讲实际、求实惠)等,由于难以定量研究这些变量的影响,因此,得出的研究结论只能是众多归因的部分解释。
5研究结论及其政策含义
笔者展开的探索性研究得出:当广东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提高到4680元后,教育支出增长缓慢且教育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下降;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随通货膨胀的上升而下降,且受通胀预期的影响;农村家庭居住支出增长迅速,对家庭教育支出产生挤出效应;近年来,政府教育支出对家庭教育支出的替代效应明显,收入效应相对弱化。广东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现状堪忧。为了顺利推进广东文化强省战略,促进广东经济结构的转型优化,早日实现广东新农村与和谐广东的建设目标,广东必须千方百计加大农村家庭的教育支出。
5.1妥善引导农民的消费观念,优化农村家庭的消费支出结构
社会各界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教育与培训工作,引导农民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兼顾消费支出的短期与长期效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尽快完善教科文卫消费的配套设施,引导农民加强教育文化支出的意愿;合理诱导农民的住房消费观念,让农民知晓住房不是奢侈品,避免住房建设中的攀比现象;在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以考虑推出农村地区的保障性住房,并进一步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15],使农民愿意分配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教育支出。
5.2切实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适当控制通货膨胀的上升速度
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完善农业产业化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工作,切实改善农民工的生活待遇;出台优惠政策以鼓励农民创业,继续加大政府对欠发达农村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16];政府应多管齐下,应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击投机,控制通货膨胀的速度,提高农村居民的真实收入,延缓家庭教育支出随收入增加而下降的拐点出现。
5.3完善政府的教育支出机制,发挥政府教育支出的乘数效应
政府需加大对农村教科文卫领域的投入力度,进一步优化政府教育支出的决策机制;改善政府的教育支出结构,政府的教育支出应向农村尤其是偏远的贫困地区倾斜,提高教育质量,应提供最有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17],将重点投在改善师资水平和办学硬件设施上,显现政府教育支出的收入效应。
(二)社会融合
对于社会融合的概念问题,中外不同的学者给予其不同的内涵,但最普遍的理解是把社会融合看成是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并以构筑良性和谐的社会为目标。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并不仅仅是农民工适应、同化移入的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是城市居民发挥主体间性,接纳和接受农民工,达到两者和谐的过程。“新市民”作为进城农民工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的小群体,凭借个人的主观努力,利用发达城市开放的人口政策跻身于城市居民行列,显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当然这些人口政策也决定了“新市民”的社会层次。“新市民”作为进城农民工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拥有相对较高的学历和相对稳定的工作,加之大城市或者省会城市本身所具有的极强的包容性等特点,使“新市民”社会融合的程度较高。虽然取得了城市户口,但与本地市民相比,他们仍然身处于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关于家庭育儿更是这些处于生育期的“新市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作为一种新的尝试。质性研究(qualitativeresearch)是指“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构建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本文从家庭教育的四个维度,即家庭教育观念、家庭亲子关系、家庭教育文化、家庭休闲活动,设计了半结构化的访谈提纲,提纲主要包括:家庭结构、家庭收入以及在孩子教育及日常生活方面的开支等;对孩子教育的看法;城市与农村的社会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与孩子沟通的时间与方式;家庭休闲娱乐的方式及次数等。在正式访谈前进行了一次预访谈,依据预访谈结果,将提纲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制定了正式的访谈提纲。采用类属分析法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整理与分析工作同步进行。访谈结束后,及时将访谈录音逐字、逐句地记录下来,并给每位受访者的访谈记录编码,及时分析受访者的访谈记录。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新市民对子女的教育观念
在问及新市民对子女的早期教育是如何看待时,他们比较一致的回答是“应重视早期教育”、“顺其自然”。其实,“新市民”本身的发展就是时代进步的一个标志,他们在时代大潮的推动下,从农村走向城市,随之在城市落户,逐渐地与城市生活、城市发展融合在一起,他们的教育观念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逐步地在与先进城市家庭教育理念相适应。比如在优生优育方面,大多认同“只生一个孩子好”,早期教育方面认同儿童教育及早进行,儿童观方面的“顺其自然”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市民家庭教育理念的科学性。
(二)家庭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父母与幼小子女的关系包括抚养、管教及培育等。据调查,农村家庭亲子关系有如下特点:亲子间的亲密度低,亲子依恋不强,亲子交往的频率低;农村父母对子女有偏爱现象,更加偏爱男孩和排行靠前的孩子;农村儿童对母亲更加信任、依恋和亲近。“新市民”已在城市生活数年,其生育观、家庭观已然发生改变,访谈中的五个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并且大都谈及“男孩女孩都一样”、“压力太大了,不打算再生孩子了”。在新市民的家庭中,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子女的独生化,使子女日益成为家庭生活的中心和重心。问及新市民陪伴孩子的时间及方式时,父亲和母亲都表示工作之外的时间都是在陪伴孩子中度过,原因在于“平时工作太忙”、“没有亲戚在身边,周围朋友少,孩子没有玩伴”等方面的考虑。父母在充当孩子玩伴的同时加深了亲子关系的沟通。有的“新市民”家长利用有限的空闲时间带领孩子郊游、参观博物馆等,有的“新市民”家长陪伴孩子利用废旧物品进行手工制作等,以开启孩子的智能,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同时在访谈中也发现个别新市民对亲子关系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其就是“亲近孩子、满足孩子的需求”,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放弃应有原则,对孩子的非分要求也言听计从,一味地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
(三)家庭教育文化
家庭文化是家庭成员通过学习与生活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家庭教育文化主要包括家庭教育价值观、家庭教育主体观、学习至上价值观等,它是家庭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对人的发展方向与进程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新市民”均来自于不同省份的农村,年幼时受到农村传统教育文化氛围的浸染与熏陶,虽然在城市已生活多年,但不可避免的仍会带有农村文化的印记。“鱼跃龙门”、“光宗耀祖”是其共同的心理诉求。同时,“新市民”身居城市数年,其家庭教育理念和行为受城市文化的影响也较深,比如带头引领孩子讲普通话等。
(四)家庭休闲活动
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交往活动是儿童快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的一个有效途径。“新市民”远离农村家乡,在城市落户生活,与农村家族式的大家庭相反,“三口之家”是其家庭生活的写照,家庭中的闲暇娱乐时间是父母和子女共同渡过的。在有关家庭活动内容、形式的选择上,更注重听取孩子的建议,往往是父母与子女共同商量、共同活动,父母与子女之间不仅仅是父子(女)关系,更多的是同伴关系。与一般城市家庭相比,由于城市社会关系的缺少,使“新市民”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新市民”家庭在逛商场购物、出外游玩等的家庭娱乐与闲暇活动中,整个家庭共同参与的集体化特征尤为明显。
三、结论及思考
本文通过对五户新市民家庭的深度访谈发现,新市民家庭教育方式出现了新的特点,表现在家庭教育观念的潮流化、家庭亲子关系平等化和亲密化、家庭教育文化的多元化及家庭活动集体化等特点,而且这几个方面对儿童的社会融合都有一定的影响。从家庭教育观念的潮流化看,新市民家庭教育观念受城市教育风尚和各种教育传播媒介的影响较大。因受“社会性感染”的影响,出现的这种追随潮流的趋向,使他们逐渐接受城市文化教育讯息,抛却或调整自己原有的教育理念,这一点对促进“新市民”子女与城市文化、城市生活的和谐共生有较大的意义。当然,潮流化也隐含着从众化的意味。盲目受从众心理、攀比心理、补偿心理等的驱使,盲目跟风,比吃比穿,孩子成了家庭消费的主力,导致孩子追求物质,虚荣攀比;希望孩子比自己小时候过得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接近或达到城市孩子水平,是作为父母的“新市民”的普遍心态。“新市民”由此背负更大的压力,也失去了原本朴素、简单的农村特色。通过对五个家庭的访谈得知,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音乐艺术方面有所了解,一方面出于让孩子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以弥补自己从未受到这方面教育的缺憾。因此,“新市民”家庭大多为孩子购买各种乐器,送孩子上美术班、音乐舞蹈班,甚至为孩子聘请家庭教师,专门对孩子进行辅导。这种倾向,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过多占用了孩子游戏娱乐的时间和空间,极大地占据了孩子们在其它形式中进行社会融合教育的时间,丧失了和城市孩子进行交流沟通的机会。
从新市民家庭亲子关系平等化、亲密化看,亲子关系的平等化、亲密化,使“新市民”家庭逐渐形成新的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家庭教育模式。在这种家庭教育模式之下,有利于培养儿童活泼的天性、强烈的求知欲、广泛的兴趣、可贵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和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新市民”由于过往生活的艰辛,出于代偿心理,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放弃应有原则,对子女的非分要求也言听计从,一味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子女便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种特殊心理和行为方式,在家里唯我独尊,缺乏对他人的认同感和协作感。这种不良的教育方法,是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从新市民家庭教育文化多元化看,由于新市民特殊的身份使其家庭文化兼具农村和城市双重特色,不同的地域文化、城乡文化共同交织构成“新市民”特殊的、多元的家庭文化。家庭文化的多元,使这些自身素质相对较高的“新市民”不断整合各方文化优势,也提升了家庭教育的文化厚度。“新市民”子女从小感知不同的风俗习惯,聆听不同的方言与乡音,领略不同地区的文化风情,对其个性成长及社会性发展都将有所裨益。但“新市民”对多元文化整合的力度存在个体的差异,存在着对多元文化整合的能力不够的问题,因此地域文化、城乡文化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就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和冲突。表现在家庭教育中,教育的合力不够,孩子无所适从,失去应有的判断力,使其处在一种“我该听谁的”的忧虑之中,影响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地区;教育问题;家庭教育缺失;建议与对策
作为学生正式教育的起始阶段,中小学教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它是孩子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在我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里,农村的中小学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更是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为提升我国整体文化素质和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近年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在提高农村中小学整体办学水平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但不可否认,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仍然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如:教育观念滞后、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资源不足和家庭教育缺失等。
笔者根据长期在农村中小学教育一线工作积累的经验,同时通过调查研究多所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状况,认为在诸多的问题中,农村家庭教育缺失问题目前尤为突出。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而且将是一个长期存在且内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我国农村劳务输出逐年增加,留守儿童的人数将继续增加,这就使得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更加突出。这一问题的存在将严重影响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农村地区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只有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让家长配合参与学校教育的过程,发挥其主动性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年大多流动到城市而把子女留给老人或其他亲戚抚养,这对孩子的教育是极其不利的。如今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
1.家庭教育观滞后,没有科学的教育思路。这是农村家庭教育缺失主要的表现方面,我国长期以来农村就属于落后地区,经济基础差,教育投入少,同时农村居民普遍的文化水平不高,都影响到了农村孩子的学习与成长。在大部分的农村家长眼中,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和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作为家长只要管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就可以了。大多数的农村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主要还是停留在物质保障上。家长这种心理忽略了孩子必不可少的心理、品行以及道德等方面的培养,将本应由家长负责任的事全部推给了学校。
2.重视智力培养而忽视了道德教育。调查的结果显示,农村地区只有不到20%的家长看重孩子的品德教育。一些家长表面是看重孩子道德教育,但实际上依然更看重成绩和在学校的排名情况,这些家长大多将成绩当作衡量孩子优秀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严重忽视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培养和发展。
3.家教方法简单,缺乏有效的教育措施。我国自施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口快速增长的情况得到了较好的控制,统计数据显示,如今农村地区平均每户家庭有2到3个孩子。大多数家长在孩子教育方面还是使用了比较合理的方法,较少打骂孩子,但仍有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态方法简单,态度粗暴,尤其是针对学习成绩不好、不爱学习的孩子。使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教育孩子往往适得其反,也更容易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产生厌学情绪。同时也容易给孩子带来心理问题,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
4.家庭教育时间不足。除了家庭教育的观念存在不足之外,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的另一主要表现就是家庭教育的时间不足。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进一步加深,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规模快速增加,与初期的进城务工相比,现在外出务工的更多的以家庭为单位,改变了以往以男性为外出务工主力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和接触时间大为缩减,从而致使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时间变得十分有限。
二、农村地区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
我国农村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并不是一直存在的问题,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而慢慢出现的。这一问题的产生既受社会、经济等宏观层面的影响,同时也有家庭等微观因素的原因,是在综合因素作用下产生的问题。
1.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居民多,且经济收入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各方面的投入也不断地增加,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家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同样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977元,同时期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3979元,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比达到了3.43,足以体现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情况。
2.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推进,是造成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的客观原因。由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大多数农村居民为了尽快脱贫,利用我国推进城市化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的机会,大量青壮年农民纷纷进城务工,这在客观上使他们只能将孩子留给家里的老人照顾和教育。由于农村居民本身文化水平不高,孩子在家里很难得到很好的学习帮助,加之父母管教的缺失,孩子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3.农村家长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农村家庭教育缺失问题的存在,体现了社会发展与转型过程中的基本特征。在社会进步与发展中,市场经济是不可避免的一个阶段,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人们往往更看重实际的、眼前的利益,追求功利性。现阶段,我国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水平不高,同时就业的毕业生收入水平也偏低,农村家长认为读多年的书还不如早些外出务工,趁早多赚点钱。偏低的毕业生就业率,也使得许多较现实的农村家长不愿意把资金和精力花在教育上,从主观上就放弃了家庭教育的进行。
4.家长文化素质低,缺乏正确的教育的方式。大多数农村家长的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家长的文化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孩子的培养。绝大多数的家长也希望教育好孩子,却苦于没有科学合理的方法,导致对孩子的教育束手无策。
5.家长和家庭职责的缺位。主要表现在对孩子的情感培养的缺失。人的品格并非生而具有的,它是通过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教育的影响逐渐形成的。对于留守农村的孩子来说,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就缺少了父母的关爱与教导。有的家长虽然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却没有尽到教育管理孩子的职责。家庭是孩子生活的重要环境,如果家长错过了这个家庭教育的关键时期,以后付出再多努力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三、农村地区家庭教育缺失问题的对策
农村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而中小学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阶段,其作用更是不可忽视。近年来,各级政府为改善农村基础教育增加了大量的投入,农村教育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改善,但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并不是加大经济投入就能够得到有效解决的。在对待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上,家庭、学校、社会是三个不可分割的环节,都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如此才能解决好留守儿童缺失的家庭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