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技术创新经济学

技术创新经济学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02 09:43: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技术创新经济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技术创新经济学

第1篇

一、培养好奇心理,点燃创新火花

好奇心是科学发现的巨大动力,是创新意识的显态表现,美籍华人李政道说:“好奇心很重要,好奇才能提问。”而提出问题正是创造的前奏。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践证明,教学中充分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效果是十分有益的,而这一结果又能使学生的好奇心理得到进一步强化。在讲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时,用如下问题引入:用6根火柴能组成4个三角形吗?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仅局限于在一个平面内,无论如何是摆不出来的,这时他们就会产生疑问:6根火柴真能组成4个三角形吗?从学生的眼神里可以看到他们强烈的探求欲望,这时只需轻轻一点:可以竖起来试试,从而把学生的思维推向空间,很快获得成功。通过这个有趣例子,能有效地打破学生单项思维,激发出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敢于创造的精神。

二、创设情境教学,激发求知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数学的灵魂。课堂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只有感受真切,才能人境。例如,在对“矩形的判别”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创设出如下诱人的问题情境:用刻度尺度量矩形的对角线的长度,从而引出课题,引导学生分析画法的实质,并用几何语言概括出这个实质。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际问题的启示思考证明方法。除创设问题情境外,还可以创设新颖、惊愕、幽默、议论等各种教学情境,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华为自己精神的需要,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这正像赞可夫所说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三、创设生活情境,培养抽象能力

新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出发,使抽象的数学学习变得具体形象起来,把原来枯燥的,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变的生动起来。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来创设应用性生活化问题情境,把抽象问题具体化,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一次函数”一节时,可设计以下问题情境:A、B两家超市以相同的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为了吸引顾客,各自推出了不同的优惠方案:在A超市累计购买商品超出300元之后,超出部分按原价8折优惠;在B超市累计购买商品超出200元之后,超出部分按8.5折优惠。设顾客预计累计购物x元(300)。试比较顾客到哪家超市购物更优惠?说明你的理由。这是一个关于经济生活中的问题情境,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经验、体验、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创设活动题情景,引发创新冲动

创设“活动式”问题情景是指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设置“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且带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进入问题情景,主动参与实践,主动参与“问题解决”,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不断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如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一节的教学中,创设如下的问题情景:

如图,一块平行四边形纸片,不小心撕破了,巧的是刚好从A这个顶点撕开,AB、BC完整。

(1)请用两把无刻度的尺补好它。

先由学生动手操作:用两把尺过点A推BC的平行线交CM的延长线于点D。

教师设问:为什么可以确定四边形ABCD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呢?

学生作答:由作法可知四边形ABCD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依据定义,四边形ABCD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2)如果现在只有一把有刻度的直尺,你能补好这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动手尝试:延长CM,量取CD=BA,连结AD,得四边形ABCD。

教师:四边形ABCD已具备什么条件?

学生:一组对边AB、CD平行且相等。

教师:为什么可以确定四边形ABCD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难以回答,思路受阻。

教师引导:现在要证明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只能依据定义,还需再证什么?

学生:证AD∥BC即可。

教师:如何证明?

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后尝试连结AC,通过证ABC≌CDA,证得∠DAC=∠BCA,从而证得AD∥BC。

教师:通过刚才的证明,说明修补是成功的。由此,你能从中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说明“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五、创设开放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第2篇

【关键词】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内经》;  《难经》;  学术继承

《内经》(以下亦作《内》)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首,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和学术特色,经后世医家的继承和拓展,不断发展充实而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医学术体系。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确立了以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为主体的辨证论治体系,成为中医治疗各科疾病的基本原则而垂法千古,因而亦被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近年一些人反复撰文,强调《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渊源在于《汤液经法》,与《内经》无涉。诚然,《伤寒杂病论》有关方药的内容,可能是对《汤液经法》(姑认为陶弘景《辅行诀》所载即该书佚文)等古方书的继承和发扬,但方药只是张仲景所确立的以“理法方药”为基本环节的辨证论治体系的一部分,《伤寒杂病论》之所以成为与《内》、《难经》(以下亦作《难》)齐名的经典,张仲景之所以被奉为医圣,正因为他继承并融会了医经和经方两大学派的学术,把医经学派的理法与经方学派的方药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以发扬创新。研究张仲景的学术思想,评价其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中的地位,不能漠视或否认其与《内》、《难》学术的渊源。细绎《伤寒杂病论》有关论治疾病理法的内容,可以发现其对《内》、《难》学术的继承和发扬。

1 《伤寒论》对《内经》热病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不仅说明该书写作过程中“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经》”,而且提示其确立的外感热病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亦是在继承《内经》学术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扬和创新。比照《内》、《难》和《伤寒论》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可客观地体现两者在学术上的源流传承关系。

首先,《伤寒论》中“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作为书名“伤寒论”的伤寒,系《难经》所言的“伤寒有五”的广义“伤寒”,其命名即源于《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而《伤寒论》中与中风、温病并同论及的狭义“伤寒”,则取义于《难经·五十八难》所言的“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之狭义伤寒。可见张仲景著书时,于立论命题之初,即秉《内》、《难》学术以立义。

其次,《素问·热论》和《伤寒论》均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来命名伤寒外感热病的不同证候,后人习惯称为“六经病”或“六经辨证”。“六经辨证”在两书中都被用来说明外感热病不同阶段的证候特点和发展变化规律,其共同之处不仅表现于六经病的前后排列次序一致,而且所描述的证候亦多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如《素问·热论》论太阳病之“头项痛,腰脊强”、阳明病之“身热”、少阳病之“胸胁痛而耳聋”、太阴病之“腹满”、少阴病的“口燥舌干”(在《伤寒论》为少阴热化证)等,都被《伤寒论》直接用以作为相应病证的证候特征。这些相同绝非偶然的巧合,说明张仲景在编著《伤寒杂病论》时,对《素问·热论》篇的内容已洞悉于心,能够自如引用并加以发挥创新。

否认《伤寒论》与《内》、《难》学术渊源关系者认为:《伤寒论》的六经病有寒证、热证,有虚证、实证,有经证、腑证,治疗有方有法,与《热论》所言大不相同,不属于同一辨证论治体系。诚然,与《伤寒论》比较,《素问·热论》的六经辨证显得简单、朴素,只是构建了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雏形,《伤寒论》则在此基础上加以创造性发挥而建立了完善的辨证论治体系。《伤寒论》与《内经》中六经辨证论治内容的差异,不应作为否定两者之间学术渊源的根据,这种差异显示了学术传承和发展上“前修未密,后出转精”的客观规律。若《伤寒论》对《内经》学术无发展和创新,其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理论能够垂法后世而沿用至今吗?即使说,《伤寒论》的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等六经病并不基于经络病机,而是基于阴阳盛衰消长的6个病变类型,与《热论》的六经病不同,但是张仲景关于这6个病证的命名及其间的阴阳盛衰机理,不亦正是根源于《内经》所建立的三阴三阳学说吗?否认《伤寒论》与《内经》学术关系,认为其阴阳学说与《内经》不同者,不应无视这一客观事实。

上述内容显示,从《内经》到《伤寒论》,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经历了从雏形到定型、从简单到完善、从粗放到精确的学术发展过程,其间体现了中医学术继承、发扬、创新的发展规律。在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理论上,《伤寒论》与《内经》学术是一脉相承而不可割裂的。

2 《金匮要略》对《内》、《难》学术的继承和发挥

作为《伤寒杂病论》的另一组成部分的《金匮要略》,确立了以五脏为中心的内科杂病辨证论治体系,其中不少内容同样亦体现了张仲景对《内》、《难》学术的传承和发扬。

第一,《金匮要略》首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开篇“上工治未病”一段,即是对《难经·七十七难》的直接引载,不仅内容一致,语言文字亦基本相同。《难经》“治未病”之论虽然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已病防变”和“未病先防”之异,但其“已病防变”思想亦渊源于《内经》“上工救其萌芽”、“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等论述。仲景将之置于篇首,鲜明显示其学术渊源之所在,而其中“四季脾旺不受邪”一句,则是《素问·太阴阳明论》之“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这一理论之概括。而该篇关于脏病和腑病的不同预后,有“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非为一病,百病皆然”之说,其理论同样可以溯源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及《难经·五十四难》的“脏病难治,腑病易治”。又,同篇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与《灵枢·九针十二原》的“无实无虚,损不足而益有余”、《难经·八十一难》的“经言无实实,无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非惟义旨无异,文字语气亦大致相同,其间的渊源关系自不待言。

第二,有人认为张仲景“秉道家思想”,“不用五行学说”,并以之为其学术与《内经》无涉的理由根据。姑不论《平脉法》“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等五行生克乘侮之说(《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等3篇,不仅多有论及五行学说者,引用《内》、《难》理论的内容更多而且显而可见,但后世有人认为是王叔和所编撰补入,故本文不引为例证),《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篇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其后之“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一节为后人注文误植为正文者,亦不作为例证)、“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禽兽虫鱼禁忌并治》篇之“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肾病禁甘”等,以及《伤寒论·太阳病篇》的“……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等,均是仲景重视和引用《内》、《难》五行学说的明证。其实,《金匮要略》不仅引用《内》、《难》五行学说,其以五脏为中心,以“脉症”为纲领,综合运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等理论归纳、辨析疾病的方法,在《内》、《难》中亦已初具规模,如《灵枢·脏腑邪气病形》篇以“缓急、大小、滑涩”六脉为纲归纳五脏病病候、《难经》十三难五脏病“色之与脉,当相参应”、十六难的五脏病脉象与“内外证”合参诊病方法〖BP(〗(“外证”一语亦见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症并治》篇“外证身不仁”句)〖BP)〗等,从辨证角度来说,均可视为《金匮要略》脏腑脉症辨证的前驱。因此,认为张仲景“不用五行学说”,其学术与《内经》没有渊源关系的见解,未免片面和武断。

第三,《金匮要略》所论各种病证,不仅痉(痓)、湿、疟、痹、咳、心痛、腹满、疝、积聚、消渴、水(水气)、呕、吐、哕、下利、痈疽等大多数病证名均见于《内》、《难》中,而且不少病证亦可在《内》、《难》中找到其辨证论治理论的雏形。如:(1)《痉湿暍病脉症》篇论痉病,认为其病机在于太阳经腧不利,其病候为“颈项强急”、“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理论渊源可追溯自《灵枢·经筋》篇之“足太阳之筋,其病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不可左右摇”。篇中“柔痉”之名亦同样见于《灵枢·气厥论》。(2)《疟病脉症并治》篇中不仅瘅疟、温疟的病名与《素问·疟论》同,而且其论瘅疟病机病候的“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与《疟论》之“但热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更无差异。(3)《五脏风寒积聚病脉症并治》篇论积聚:“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这与《难经·五十五难》“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相比,文字虽有详简之不同,但所论病机、病候如出一辙。(4)《水气病脉症并治》篇论水肿病分类、病机、病候及治疗,所论及的风水、石水等病名,亦见于《内经》。其所言风水病候:“视人之目窠上微拥(臃),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也”,“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与《灵枢·水胀》 “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及《素问·平人气象论》“颈脉动喘疾咳,曰水;目窠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 的论述,不仅文字语气相类,连以“蚕新卧起状”的比况亦相同。该篇所言“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的治疗大法,实际上就是《素问·汤液醪醴论》“开鬼门,洁净府”治法的更详细、浅近的表述。

上述例证,充分说明张仲景在撰写《金匮要略》有关杂病辨证论治的内容时,不仅与《伤寒论》同样继承、发挥《内》、《难》的学术理论,而且对原文的采撷和引用更为直接、普遍。

3 正确评价《伤寒杂病论》与《内》、《难》之间的学术关系

上述《伤寒杂病论》与《内》、《难》在学术理论、语言文字等方面相关性的考证内容,客观显示了其间的学术源流关系,说明了张仲景对《内》、《难》学术的继承与发挥。应该说,张仲景对中医学术的伟大贡献,在于其超越了当时的医经和经方的学派框架,并将其学术理论熔于一炉而建立了以“理法方药”为核心内容的辨证论治体系。

第3篇

与以往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相比,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及时获取信息、自主选择适合自已的学习方式、迅捷传播信息;更有助于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进取心和独立精神,这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多样的手段。

一、信息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发展创造才能

1.信息技术教育具新颖性和创造性

学生可通过对信息技术这一新鲜事物的深入学习,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教师要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相结合,创设自主的、创造性的教学环境,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与途径,使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真正成为基础教育各科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信息技术课程有它独有的特点――不断更新的资讯、实践性强、富有意想不到的挑战、丰富的多媒体感官刺激等,这一系列极富魅力的因素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决定了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有了一个令人羡慕的施展才华的空间。

2.信息技术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计算机中有太多奇妙的东西,在这个领域中,信息以惊人的速度更新,能够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计算机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充满幻想的空间里,学生可以尽情放飞想象的翅膀;计算机是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合作与沟通的主题贯穿始终;计算机世界里充满了声音与色彩的交响、智慧与灵感的碰撞,创新思维的火花随时被激发;信息技术是一门动手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动手操作往往是创新的必要条件。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

二、现代信息技术帮学生排除形成创新精神中的障碍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决定着学生的兴趣浓淡、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高低。教师要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心理感受和需要,给学生创造好学习环境,提供各种运用计算机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接触计算机,运用计算机,力争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发挥才智的环境,使教学本身成为学生发展和提高的过程。

2.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一个教师选择最佳教学方法的能力越强,那么他的教学技巧和技能就表现得越娴熟、越新颖,课堂气氛就越活跃,教学效果当然也就越显著。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像和实际条件,还有自身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广开言路,使课堂气氛既热烈又严肃。要承前启后,引导学生善于利用学过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从而实现新的突破。教师还要注意多运用能锻炼学生实际能力的方法,使其不断创新,不断总结经验,达到最佳的效果。

3.扩大学生关注的范围

日常生活中,我们最易接受的信息往往来自于视觉。学生的创造性与其自身的知识储备是成正比的。他们知识储备的容量越丰富,内容越深刻,其创新精神越能得以唤醒。除了传统的书本、图书馆阅读可以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知识外,现代信息技术下的学习更以绝对的大容量、快节奏的搜索、生动的视频动效加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建立合理有序的知识体系

在教师等多方诱发下,学生往往会冒出一些新奇的念头,但是教师不可能是样样精通的多面手,不能总是快速解决所有问题。一旦学生丧失了提问欲望,学习积极性定会大打折扣。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主动地运用其信息检索功能,迅速找到自己所需的答案。教师可以此为契机,指导学生从答案中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变他们被动地接受答案为主动有条理地理解分析,形成科学的逻辑体系。

5.活化自己的知识

学生在对知识钻得深的同时,也应当铺得广。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知识只是储备在头脑里便是无用的东西。只有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探索未知的知识,这便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最集中的体现。学生可以在日新月异的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领悟到事物发展的复杂性、多样性、快速性,反过来也会更加促使自己不断活化自己的知识。

6.克服学习中的惰性

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实例法;游戏法;实战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056-02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区别与一般的文化课,注重于培训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殊性,很多情况下信息技术课又有点像软件说明书,要求学生按照已经规定好的软件步骤依次操作,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信息技术教学不能仅采取与文化课完全相同的教学模式,除了运用传统的讲授法之外,还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创设一些教学环境,改进教学方法,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目的地创设了一些情境,让学生参与进来,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一种,我们称为实例法,即让实例来帮助我们解决比较难理解的概念。

比如,在讲授算法在程序设计的重要性时,我们会反复强调算法是一个程序的“灵魂”,一个好的算法会创造一个好的程序。虽然我们反复强调,但学生听了多遍仍然不明其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借助于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加以解释。我在上课时谈到这个概念时,就会介绍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关于“烧水沏茶”的故事。小明想泡壶茶喝,当时的情况是没有开水。开水壶要洗,茶壶、茶杯要洗,火已生了,茶叶也有了,怎么办?通常方法有三。办法一:先洗好开水壶,然后装上凉水,放在火上,在等待水开的时候,洗茶杯,拿茶叶,等水开了,沏茶喝。办法二:先做好一切准备工作,然后洗开水壶,洗壶杯,拿茶叶,灌水烧水,最后坐等水开了沏茶喝。办法三:先洗开水壶,然后装上凉水,放在火上坐待水开,开了之后急急忙忙找茶叶,洗壶杯,沏茶喝。这个例子一举出来,学生们马上会判断出第一种方法是最好的,因为后两种办法都“误了工”。在这里,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引申概念:既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我们称之为算法,同样,解决同一个问题,我们会有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虽然每种方法或许都能解决提出的问题,但并不是每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最合适或是最巧妙的。上面的三种方法都解决了同一个问题,但只有第一种方法是最省工省时的。所以,我们说算法是一个程序的“灵魂”。在这样的讲解下,学生频频点头,表示出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第二种,我们称为游戏法,即借助一些具体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回味,在游戏中成长。

例如,在讲解算法的特征时,我们会介绍算法的五大特征:有穷性、确切性、输入、输出和可行性。虽然算法的五大特征文字不多,但真正想让学生完全理解五大特征却很不容易。为此,在讲授这五大特征之前,我先让学生去玩“野人过河”的游戏。野人过河问题属于人工智能学科中的一个经典问题,问题描述如下:有三个牧师(也有的翻译为传教士)和三个野人过河,只有一条能装下两个人的船,在河的任何一方或者船上,如果野人的人数大于牧师的人数,那么牧师就会有危险。要求学生找出一种安全的渡河方法。刚开始看到有游戏玩,学生们首先的表现是兴奋,但时间不长,就有些学生发现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牧师被野人吃了N多次,这时就表现出泄气,更有甚者把装人的小船在两个岸边来回的移动。对此,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这正是我需要的例子,我利用教学监控软件把这段视频录制并保存了下来。当然,也有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当然,这也成了我解释算法五大特征的素材,我同样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把视频进行了录制并保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以后,班级中出现了两种人,一种是有成就感的人,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另一种是郁闷的人,始终没有解决问题。这时,我开始讲解关于算法的特征。首先解决的是关于确切性。我播放了把装人的小船在两个岸边来回的移动的视频,大家看了哄堂大笑。借此机会,我向学生解释说这不符合算法的确切性,因为反复移动小船并没有做有意义的行动,来来回回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是在浪费时间。所以算法的第一个特征是确切性,即算法的每一步骤必须有确切的定义。接着,我又播放了完成任务的学生的视频,在视频中学生利用准确的步骤完成了所有的操作,达到了目的。这时,我解释说这是算法的第二、三个特征:有穷性与输出。即一个算法必须保证执行有限步之后结束,即有穷性;最终达到目的了,反映了对事情的最终结果,这个在计算机中称为输出。这样的讲解,一方面让学生加深了对算法的五大特征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通过游戏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活动了课堂的学习气氛,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一些纯理论的概念借助于游戏加深了理解。

第三种,我们称为实战法,即学生先跟老师一步步的做,做完之后再讲,即先练习后讲。

第5篇

关键词: 培养 创新 数学教学 能力

青少年作为跨世纪的一代,肩负的历史重任更艰巨。世界现代科技革命浪潮汹涌卷来,时代给中国人民以挑战,历史给中国人民以机遇。作为培养未来建设者的教师如何面对历史的挑战?如何培养青少年的数学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发明创造活动?这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主要问题。

我们培养青少年的数学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发明创造活动,其目的不在于制作出几件科技作品,不在于在各项比赛中获得名次,而在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科学素质是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度和综合化发展对未来建设者的要求,是现代化社会对现代人的基本要求,它是从小养成的、不断发展的。那么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开发学生创造力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措施。一个人的创造力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具备创新精神。如果一个人不想去创造,即使他的智力水平再高,创造力再高,一切也都等于零;而如果他具有愿意为科学和人类进步献身的高尚品德,那就会给他的创造力发展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他就可能会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因此,在进行数学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对要学的新概念、新知识感兴趣,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大胆进行联想和猜测,以培养学生的挑战性和冒险性;通过思想教育,使学生树立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远

大理想,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优良品质等。

二、创造思维的新视角

创新需要思维,创新也需要会学习的能力,要借它山之石,为我所用。首先有一个学习的问题。在信息化时代里,知识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人们对知识的占有将由静态变为动态。也就是说,人们的学习不会因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然而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每个人不仅要有学习新知的能力,而且要有鉴别新知的能力和技巧。所以变革传统的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做到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辩证统一,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的创造往往开始于不严格的发散思维,而继之以严格的逻辑分析思维,即收敛思维。发散思维虽然能够提供有价值的重要设想,但其成果必须严格验证。发散思维富于创造性,能够提供大量新思路、新方法。但是,单靠发散思维还不能完成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要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偏视任何一面都是不可取的。

运用“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处理课本的例题、习题,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深入挖掘创新素材和其潜在功能。在保持已知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探索能否得出更深刻、更广泛的结论,或改变命题条件、结论的若干元素,组成新型的更一般的命题,并探究其正确性,不落俗套,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另一方面,要注重知识的纵向延伸,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不断递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兴趣是人们心理活动共有的特征。一个人要在学业上有所发展、有所创造,首先必须对学业满腔的热忱和极大的兴趣,肯用全副精神去做。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但它们不会自动涌现。这需要教师从创设认知“冲突”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崭新途径。只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创造思维的新视角,以新颖的方式去诱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就一定能使学生向往科学,追求真理。学生的创造意识也会随着培养起来。

课堂教学是一个启发、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重要场所,教师不能满足于具体的学科知识,还要揭示知识背后所凝结的历史、观念、方法、精神等,特别是其中的人文内容和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史上创新过程的介绍,使得课堂教学成为“多维营养”的源泉,以指导学生克服多年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极快地完成从知识的继承者到知识的创造者的转变。

三、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水到渠成。

教育激励常常有如下的几种方式:1.榜样激励,要以学生中创新的事例为榜样,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前景激励,青少年学生向往美好的理想,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开拓前进的道路。3.参与激励,实践出真知,训练出才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表现激励,勇于表现自我是青少年的特点,要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特长,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爱好与技能产生了无形的推动力。5.竞争激励,有竞争才有发展,同学间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发挥了主体作用,有效地推动了数学创新活动的开展。6.成功激励,成功给人带来光荣、幸福等美好的感受,更能鼓励成功者不断进取,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7.表扬激励,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热情地表扬学生的聪明智慧,是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的良好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教学要温故知新,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

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而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让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发现与创造。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经验、学习方法去探索与发现,从而获得新知。对学生来说,作业是学生认识上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从对知识初步理解到融会贯通是一个漫长的心理历程。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发挥聪明智慧,把各种知识构建成思路通道的建筑工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过程。

例如,指导学生在作业中要大胆地探索,通过作图、列式、运算得到正确的结果。作业中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特别能反映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作业评讲中要创设民主型、探索性的课堂气氛,因势利导,反映学生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的创造性,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热情表彰、鼓励学生的新作,最好由教师板书学生作业的全过程,分析学生的思路,指出其新颖之处和思维闪光点,激励全班学生积极进取,发展创新思维。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大胆探索解题思路,勇敢地提出新解法。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往的场所,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打破常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去思考问题,对疑难问题能提出较多的思路和见解,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思维活动中选择、突破和重新建构这三者的有机统一。选择是解开人类思维创造之谜的第一把钥匙。创造性思维中的突破不是为了使现存的体系的得到改良,而是为了使新的思想大厦拔地而起。

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崔录等.现代教育思想精粹.光明日报出版社.

[2]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338-01

信息技术课是小学生的辅助课程,信息技术课上得如何,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很大。如果信息技术课上得活泼、生动,会使学生兴趣浓厚,轻松开心;如上得枯燥单调,会使学生兴趣低落,感到乏味、厌烦,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认真备好每节课,努力提高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创设情境,继而引导学生入境,让学生在情境当中产生感情体验,进而发展认识。例如我在教学低年级画图“移动和复制”环节时,我就经历了下面这五个情境变化过程:

一、教师讲解,学生操作

早年教学时,我就是采用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操作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我一步一步指导下,如何画圆,如何复制,如何粘贴,如何移动,如何放大缩小,直到最后学生在雪白的画布上喷涂出红色,才猛然发现自己制作的竟然是一面五星红旗时,都会发出满堂的惊叹!这种变魔术式的教学采用了好多年,但是这期间知识点的讲解,费尽了力气,往往要在白板上画无数的示意图,告诉学生如何如何操作,然而这枯燥的授课方式,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根本不能集中精力去听你讲解操作方法。

二、用课件展示图片来创设情境

后来我采用课件展示图片的方式,当展示到身披国旗在运动场上奔跑的王军霞时,我将屏幕定格,说:“你们知道吗?当王军霞在奥运会上争得田径第一枚金牌时,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披上国旗在运动场上跑一圈,然而偌大一个奥运会田径赛场上竟然找不到一面五星红旗,还是组委会尽力找到了一面红旗,圆了王军霞这个梦。今天,让我们每组同学都来亲手绘制一面五星红旗,让它们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赛场上飘扬!”此时,同学们被这浓浓的情境感染了,顿时激发起同学们想画五星红旗的热情,他们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怎样画五星红旗。

三、用当时的国内外大事来创设情境

多年以后,当我国申奥成功之时,我又给新一届学生讲解“移动和复制”,上课之初,我首先问学生:“前几天我们国家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喜事,谁知道是什么?”“2008北京申奥成功!”孩子们立刻兴奋地齐声回答。“对,北京申办奥运会,是多年来我们全体中国人的心愿,是我们国家展示自己能力的一个大好机会。申奥成功,意味着我们国家正在一步步走向富强,走向辉煌。那么,谁知道北京奥运会的口号是什么?”这一次同学们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在下面展开了讨论,时间不长,“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回答产生了出来。“那又有谁知道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标志是什么”“五环旗。”“你们都见过五环旗吗?你们能利用我们学过的画图工具把它画下来吗?”此时同学们已被深深带入到了我设制的奥运情境中了,他们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利用所学知识画出五环旗,然后老师再通过他们的绘画过程,指出他们画图的繁琐,从而引出用“移动复制”的方法快速画出五环旗。这样既在教学中创设了情境,又融入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四、用动画课件来创设情境

后来随着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我又自学Flash制作了一个小动画课件,上课之初展示课件:在清清碧波上,一只白鹅孤独地在水面上低鸣,水中几条小鱼在嘻戏,看到白鹅问:“小白鹅,你怎么不高兴啊?”小白鹅忧伤地说:“我一个朋友也没有,太孤单了,我多么希望能像你们一样有好多的朋友啊!”小鱼说:“那还不容易,让在坐的小朋友为你找来朋友吧。”老师提问:“同学们,我们能帮这只白鹅找来朋友吗?”出于童真的同情心,他们马上回答到:“当然可以。”鹅、小鱼都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小动物,我抓住他们这一心理特点,以栩栩如生的画面,童话的形式,有声有色地创设了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兴趣,活跃思维。“让学生帮鹅找朋友”,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积极思考状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起来,使学生达到了最佳学习境界。

五、利用微课简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微课有4个主要特点: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境真实;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半结构化,易于扩充。微课,形式上“微”,内容上“精”,整体效果追求“妙”。 微课在内容设计及讲解时,要做到精准控制,要将设计的精华部分展示出来。整体效果追求“妙”,就是要达到讲解时将设计思想完美展示,传达的是清晰的知识点,在有限的时空内做到结构又相对完整,语言准确,让学生看了,能因精巧的设计、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讲解而印象深刻,达到掌握该知识点之目的。微课时长限制在5――10分钟,符合学生的视觉驻留规律和认知学习特点,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微课对于我们这种需要反复讲解知识点的科目来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好效果。就以画五星红旗为例,五角星的画法每次讲课都让我费尽心思,白板上一次次的画五角星,标出在电脑上操作的次序,一个班都不知道讲解多少次,更不用说几个班,讲到最后我都麻木了,有时候真想应付了事,但你少讲一点,孩子们就会画不成功。微课产生后,我把画五角星的操作方法采用录屏方式制作成微课,放到网络上,让学生提前去预习观看,熟悉操作要点及方法,授课时不需要再一个班一个班的反复讲解,只需要让提前观看的同学做示范演示讲解,再以小组形式或者一对一形式让学生教学生,孩子教孩子往往比老师教学生会让他们更容易接受,让孩子们在自学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提升他们的操作能力及理解感悟能力。

第7篇

2012年5月30日—2012年5月31日由日照裕华机械有限公司支持冠名的2012中国纱线质量暨新产品开发技术论坛在山东召开,此次论坛由全国棉纺织科技信息中心、《棉纺织技术》期刊社、中国纺织科技信息网主办。论坛邀请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纪朝、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东华大学、武汉纺织大学、中原工学院的知名教授以及知名企业组成强大的专家团队,围绕“创新、突破、发展”这一主题,从行业政策、经济形势、纺织技术研究进展、产品开发、企业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学习。论坛共吸引了600多名来自全国纺织行业的优秀技术人员参会,为期两天参会代表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突破瓶颈 创新制胜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纪朝在会议上指出:“当前我国工业发展形势不容乐观,纺织工业的发展受到发达国家对高端产品的控制和发展中国家在中低端产品低成本竞争的双重挤压,阻力重重,凸显了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重要性,引导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整合产业资源,成为纺织产业兴盛的关键。通过多年的努力,企业在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方面做出了不小成就,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不断涌现。目前正值行业从规模经济向价值经济转变的关键时期,及时掌握行业政策方向,了解产品开发趋势,把握市场需求动态,交流和学习先进生产经验,这对纺织行业进一步发展,实现纺织强国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纺织产业经过多年快速的发展,无论是规模还是产能都已经跻身世界前列,前进的同时必然也遇到挑战,如何突破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全行业都在思考的大问题。全国棉纺织科技信息中心主任傅恩福在会上发言时说道:“我们需要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从技术上寻求突破,进一步提高纺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从纤维,纱线,面料等产业链最上游开始,往深挖掘产品潜能,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傅主任表示目前纺织行业的竞争,表面是市场的竞争,实际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的综合性竞争。他引用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在2012年纺织创新年会上就创新提出的四个观点:创新首先要牢固的树立正确的经营和发展理念;创新要整体设计,要系统的运作;创新需要科学务实;创新需要坚持。对于这四点傅主任认为要做好活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只要按照这个思路,改变观念,坚持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路线,实现纺织强国的目标指日可待。

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在会长做主题报告,报告中指出纺纱产业技术创新近年来取得了重大发展:“环锭纺纱在集聚纺、赛络纺、赛络丝、缆形纺等基础上继续发展嵌入式复合纺纱、柔顺纺纱的同时,又出现了平行纺纱、喷气纺、喷气涡流纺、转杯纺、涡流纺、摩擦纺等许多纺纱新技术。精梳毛纺占领了国际高端,独创出毛半精纺技术,麻纺在湿法纺纱继续发展的同时,干法纺纱已占一席之地,绢纺也有了新发展。”但是,姚穆院士分析指出:我国纱线产业仍然面临着原料资源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天然纤维原料品质恶化等一系列制约因素,纺织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必须在在设备、工艺、设计、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必须采用自动化程度高、用工少、节能、降耗的新型设备,同时还要重视基础理论研究,重视产品设计,充分利用目前国内开发出的各种新型纤维,设计生产出高性能、新功能的纺织品,从而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新设备助力产业提升

随着纺织染整设计等环节的不断提高和完善,后道环节为纺织工业创造惊喜的空间越来越有限,纤维和纱线已经成为影响纺织工业发展的诸多板块中非常重要的一块。目前纺织终端市场对纺织品多元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是纺纱工艺领域的创新还是纱线结构的创新都需要企业加强投产,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

会议期间,国内外各大纺机、专件设备制造企业也带来了最新的产品信息,参会代表全方面掌握行业发展的各种咨讯,及时把握产业发展动向,延长产品发展思路,实现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

日照裕华机械有限公司作为此次论坛的冠名单位,带来了裕华YF1型紧密纺和RoCos紧密纺设备。董事长张彦涛介绍:“日照裕华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生产、加工、研发为一体的大型机械加工企业。公司主要产品有纺机摇架、上销、钢领、磁力紧密纺、碾米机筛片、外贸出口机械加工等几大系列产品150余个品种。公司于2008年推出了YF1型负压式紧密纺设备,目前国内已有50余万纱锭应用YF1型负压式紧密纺设备,如宁波百隆、临清三和、肥城龙祥等企业。同年公司与瑞士罗托卡夫特公司合作,推广应用RoCos机械式紧密纺设备,目前在国内已有20余家客户,35万纱锭在运行,如海安华强、德棉集团、山东大海、射阳双山等企业。”

日照裕华机械有限公司产品部部长李朋业在论坛上做主题报告时介绍:裕华YF1型紧密纺设备集中了三项专利技术,采用了四罗拉的结构形式,使用寿命长,且该结构对阻捻胶辊的直径无特殊要求,易于管理和使用。除此之外,裕华YF1型紧密纺采用了上吸风结构,没有视线遮挡,遵循流体力学的风道设计,风道阻力小,车头车尾负压差异小;同时风机采用了变频控制,既方便于工艺调整,又有利于节能降耗。持续不断的创新改进,保持了裕华YF1型紧密纺设备的技术领先优势。

第8篇

关键词 教学情境;信息技术;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1-0137-02

1 隔靴挠痒的教学情境

上课铃声一响,教师播放了悠扬的背景音乐,一个稚嫩的童声富有感情地朗读《背影》,课堂气氛被浓浓的父爱笼罩着。然而学生听着听着就迷茫了,六分钟朗读后,大家不知道老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老师今天到底要讲什么内容啊?后来大家终于从开始讲话的教师口中明白:老师要从《背影》引到伟大的父爱,从父爱又引到父亲节,父亲节该给父亲送什么礼物呢?物质类的东西已经不稀罕,那么给父亲一个惊喜,亲自动手帮父亲处理照片吧?这才算是转到本节课的课题上来了。至此,时间已过去了十分钟。

接下来教师向学生展示课前准备的照片,演示如何使用魔术棒工具、套索工具和印章工具,足足演示了20分钟之久,之后又利用大约三分钟的时间演示如何将扣取的图片与另外一张背景图合成。对于没有图像扣取和合成经验的学生来说,真是大开眼界,于是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听课教师为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感到高兴。然而,在接下来不足十分钟的学生操作时间里,学生虽然都在认真操作,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至少一半的学生刚刚扣取好图片,来不及修饰照片,更没有时间来合成图片,下课铃就响了。

此案例中,教师为了吸引学生,足足用了十分钟的时间来创设一个她自认为合理的教学情境。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入情境创设的目的是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导入学习内容,而此教师大费周章地在课堂引入中创设此情境,其实只是导入一个煽情的气氛,后边的课与这个情境完全是脱节的。这样一味追求华丽的情境,为了情境而情境,不可能激起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更不能很好地落实课堂的教学目标和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反而是分散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创设这堂课的教学情境应该从图片合成与加工着手,比如结合学生最近的课外活动,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合成图片示范,或要求学生做一个实用的作品(如学生社团的招聘广告,教师校本课程的宣传广告等)。有效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根据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创设,不能摆架子、走过场、浮光掠影和不求实效,要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索,并在情境的激励诱导下师生共同努力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应该是图像的合成与加工,图片扣取仅仅是合成的第一步。从该课的情境创设来看,教师是欲用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想让课堂学习氛围活跃一些,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此教学情境的运用淡化了教学的重点,没有体现情境创设的真正目的,更没有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这样隔靴挠痒式的教学情境应该说是低效或者无效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能体现教材特点,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尽可能大的发展,这样才能达成教学目标,使创设的情境成为学生学习的核心。

2 生搬硬造的教学情境

在一节“计算机系统组成”课上,教师将计算机的各个硬件部件展示给学生看,接着让学生讨论各个电脑主要零部件的品牌和生产商,然后教师总结各个硬件零部件的生产商:“对于CPU,无论是Intel还是AMD,都来自于美国;常见的硬盘品牌有希捷、西部数据、迈拓、日立、东芝和富士通等,其中希捷、西部数据和迈拓都是美国品牌,日立、东芝和富士通是日本品牌……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刚才我列举的知名品牌中竟然没有我们中国自己的品牌?不仅硬盘这样,软件也是如此。我们使用的操作系统来自美国的微软公司,常用的处理图片软件Photoshop是美国Adobe公司的产品,日常使用的很多应用软件大都来自美国。另外,Windows操作系统留有大量的后门,能收集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的所有硬件的资料和信息,而这些核心硬件也都产于美国,这将使国家的信息安全成为最大的隐患。”然后教师结合计算机软硬件发展的过去和现在,向学生解释我国计算机发展很缓慢、计算机技术很薄弱,但是不能就此丧失信心,只要好好学习、奋发图强,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能赶超美国,打造出更多属于中国自己的品牌。目前,一方面要支持国货,尽量使用国产软件,如WPS、QQ、百度和有道等;另一方面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开发出更多的国产软件而时刻准备着。

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综合发展,将原先重视知识的教学目标转变为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然而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这三维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往往生搬硬造出一些无效的教学情境。如本案例中,教师花费大量心思和时间来创设一个一厢情愿的情感教育教学情境,以期望从中国计算机发展缓慢、计算机技术落后于世界的情形中,达到让学生好好学习、奋发图强,实现创造软件强国的伟大梦想。这样的一节课,让听课者感觉不像一节普通的信息技术课,倒像是一节感化学生的德育课。当学生不能从教师创设的情感教育情境中有感而发,教师则拼命引导学生往设定的情感目标靠拢,无异于教师在说假话,说大话,说空话。教师为了情感而情感,对学生进行强制性的情感牵引或灌输,最终只会适得其反。这样的教学情境创设,最直接的影响是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偏离教学主题,达不到有效教学的效果。

教学目标的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建立在对学科知识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理解的基础之上。如果学生不能从知识形成的过程理解知识和其中蕴涵的科学方法,就谈不上理解学科的深刻性,这样“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成为空洞的口号,而失去原本的实际意义。恰如此教学案例中的教师以为只要在信息技术的情境创设中引入一些积极的口号,加入一些正能量的因素,就能立刻达到提升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效果,着实荒唐可笑,况且这种舍本求末的策略估计连“末”都未必能求到,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理清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摆正教学的姿态,不要动辄扣个情感教育的大帽子。

唯有入境,方能生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入境”而“生情”,信息技术教师要走出教学情境创设的误区,准确把握教材重难点,合理选择教学情境素材,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过程,变隔靴挠生搬硬造等浮华式的教学情境为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不知不觉“误”入教学情境,方能达到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崔允t.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周素华.创设游戏情境,享受成功喜悦[J].小学教学参考,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