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02 09:43: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渔业经济与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英文名称: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4-9189
国内刊号:23-1564/F
邮发代号:14-10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1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经济信息管理是解决社会信息现象的复杂多样性和社会信息的无序性,对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存放,便于他人快速提取并利用的活动,是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规划、控制集成、利用的一种经济管理。经济信息管理系统是经济信息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建立经济信息管理系统,目的是为了更加有效的、系统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为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服务。同时,也是实现经济信息管理最优化的组织保证。
信息是企业活动的基础,经济信息管理是解决社会信息现象的复杂多样性和社会信息的无序性对信息进行搜索,整理存放,便于他人快速提取并利用的活动,是对信息资源进行规划,控制集成,利用的一种经济管理。
经济信息是产生并服务人类经济生活的社会信息,内容庞大,信息含量大,这就决定信息管理方式多种多样。目前,我国经济信息利用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经济信息管理水平很低,使经济信息很难在社会中有序、有效的合理流动,因此改善经济信息管理,使其更充分的被用户利用,更有效的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迫在眉睫。
在信息、技术、人才这三大企业经济信息管理支柱中,人才是最为关键的,在现代企业的经济信息管理中,组织机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变革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这种变革和创新中,加强经济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我国企业信息管理员培训机制还没有到位,各个企业信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在信息学中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接收一条错误的信息的信息比没有信息来得更加可怕,为了能够提供更高质量的信息。
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就要要求高标准、高品质、高层次。因此,我们企业信息管理人员要具备能够熟练地使用信息分析软件,能够运用计算机处理各种复杂数据的能力,能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与人沟通,要用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总结能力,因此要求企业通过加强人才培训培养一批精通专业知识的高层人才,来推动企业的经济信息管理水平。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不仅需要谋略和胆识,还需要企业经济信息系统的辅助。但是在我国企业的经济信息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企业对经济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不到位,信息资源科学化管理程度较低等都会影响企业总体效益的实现,使得资源潜力无法充分发挥。因此为了实现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必须提高我们企业的经济信息管理体系,让企业信息管理体系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经济信息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
信息是企业活动的基础,经济信息管理是解决社会现象的复杂多样性和社会信息的无序性,对信息进行搜索、整理存放,便于他人快速提取并利用的活动,是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规划、控制集成,利用的一种经济管理。
经济学文献信息,动态经济信息,由于各自的物质载体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特点。
动态经济信息反映社会经济最新变化情况,是一种瞬间性信息源,它的最大特点是新颖,及时,世界范围内当天,当时发生的社会经济情况会很快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或收音机里,能很快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要,报道迅速、及时这是经济学文献信息不能相比的,动态信息的用户范围特别广泛,不受职业、年龄、文化程度的限制,有些人也许从未进过图书馆,去过信息中心,但深入千家万户的电视或广播却是每日会看到、听到的,从电视、广播、街头广告招贴上得到的经济信息对他们生活的影响,甚至超过经济文献信息。重复报道给人们产生深刻印象也是动态经济信息的一个特点,电视、收音机里的广告宣传、商场指南、消费指导、街道上的广告荧屏,经常回反复播放,直接在接收者视觉、听觉上产生深刻印象,从而指导着大众的消费行为,实现商家利益。
稍纵即逝是动态经济信息的又一个特点,电台上的经济述评、世界财经报道、经济发展专题报道等有保留价值的内容,如果不能用录像、录音形式及时记录下来,转换成文献形式,便很快消逝。动态经济的这些特点使它在人类经济生活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地位,成为经济信息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经济信息是一种产生并服务于人类经济生活的社会信息。它借助于一定的物质载体表现出来,表现经济信息的物质载体主要有:以文字形式出现的印刷型出版物和以视觉、缩微、机读等形式出现的非印刷型出版物;以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为载体的动态经济信息表现方式。
印刷型出版物可分为图书、连续性出版物、特种文献三大类。非印刷型出版物主要有四种:缩微型(胶卷、平片);视觉型(唱片、录像带、录音带、幻灯片);机读型(数据库);光盘型。动态经济信息包括:(1)电视、电台每天播出的经济述评、市场价格、股票行情、房地产行情、财经动态等等;(2)广告信息,包括街头广告荧屏、大型广告标牌、街头广告栏、电动新闻等;(3)市场、街道上的种种商品宣传招贴;(4)商品展销会上的图片、说明书等。
经济信息的特点决定了经济信息管理方式的样性和灵活性。按照经济信息管理机构的不同,经济信息管理方式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以各类图书馆为主的传统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经济学文献管理方式;以各经济信息中心、咨询中心为主的电子计算机联网管理经济信息方式;以电视、电台为主的采访、编辑、报道动态经济信息方式。
经济信息不但可以及时调节和控制经济活动,而且还有助于提高整个经济决策的质量和计划水平,但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决策和计划在执行过程中汇出现偏差,这就要求企业有关部门及时监督这种变化。建立内部的监督制度,即建立内部经济管理网络通道,利用内部办公网络迅速了解、检查人事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并及时对检查结果做出总结和处理,从而保证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和原定目标的实现。
在现代化经济管理中,建立网络协作体系是公司内部经济管理组织机构的一大创新。网络信息化业务的核心是通过人力资源、软技术和信息在公司朝思暮想系统内的自由流动,开发新型的经济管理模式。公司的网络化经营使它实现了经营地区多样化、全球化,通过全球化生产经营网络,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最广泛的市场上应用最新的技术成果,加速技术创新的成本回收,同时可为客户提供优质、智能的服务。
经济管理的生命力就在于利用,不能在经济建设中得到应用到经济信息只是一叠废纸,经济信息管理工作是使经济信息得到充分利用的保障,是进行经济建设的基础工作,抓好经济信息管理工作,才能使我国在信息激烈的时代下处于不败之地。
采用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到经济管理实践中。应用服务公共供应商ASP的兴起为中小企业加强信息化,提升自身的管理和运营等素质提供了契机,被认为是中小企业在新经济时代低成本参与竞争的最佳途径。企业如租用APS提供的优质服务,既不需要投资基础设施,也不需要开发与维护应用软件,可以大幅度削减中小企业在IT方面的工资支出及升级维护费用,把精力集中于核心业务拓展上,有利于公司长期发展需要。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融合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能实现企业采购、制造、销售、核算、服务等各个环节的整合,用统一的标准和科学的统筹来促进企业内部的效率的提高,有效的控制和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成本,并能准确的分析和制定出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是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防治工业污染,建设现代化工业新文明,是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搞好工业企业环境管理是控制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
工业企业环境管理就是以管理工程和环境科学的理论为基础,运用技术、经济、法律、教育和行政等手段,对损害环境质量的生产经营活动施加影响,协调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使生产目标与环境目标统一起来。在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一方面只要生产中的资源能源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也就必然好,而另一方面,生产中的副产品(污染物)也会破坏环境,因此,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既是相辅相承的,又是矛盾对立的。如何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则是企业环境管理中的关键问题。
一、首先必须提高企业管理层的环保意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求得生存和发展,为追求经济效益,将提高生产效率放在第一位。企业片面追求利润容易产生短期行为,忽视环境效益,对环境污染的治理缺乏积极性。加上环境问题一般具有潜伏性和滞后性的特点,故针对那些投入较大而无助于降低成本或增加利润的污染治理项目,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难以主动去实施。即使在日常经营中的环境管理措施,也常常仅是一种应付法律或行政强制的被动反应,求得环保部门少找麻烦,得过且过;甚至有的企业甘愿缴纳排污费或受罚而污染环境,也不愿积极投入资金实施有效的环境治理。
二、提高企业整体环境管理水平
企业环保部门应落实“规划、组织协调、监督检查”为主要职责。“规划”就是指企业环保部门根据掌握的有关情报资料以及有关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等,针对本厂的污染现状,以及生产发展过程中污染发展的趋势等等,为厂领导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决策提供依据,并根据决策制定污染控制以及改善环境质量的计划。“组织协调”就是把环境工作纳入各生产车间的生产经营管理之中,使各生产车间都自觉地结合自己的生产过程,对污染源进行控制和管理,在技术改造过程中积极推行环境低害和无害新技术,使得生产效益和环境效益两不误。“监督检查”就是监督各生产车间是否贯彻执行了环境保护法、上级环境保护部门制定的环境保护条例等,是否制定和贯彻本厂的环境管理办法,以及通过本厂监测站的监测,掌握污染动态,并对污染源进行监控。根据控制指标的要求,对生产车间、操作岗位进行监督、考核,作为奖励的依据。
但企业普遍缺乏实用的环境管理工具,缺乏有关环境管理的知识信息与技能,环境管理手段落后,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环境方针与环境管理目标,难以选择到适用的环境管理工具。目前,许多企业单位虽然设立了环保部门,但大多数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在本厂内部却无一席之位,如同虚设。根本谈不上发挥其职责。
三、工业企业环境管理应落实到基层
我们都知道,工业企业中的污染主要来自各生产车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基层。若企业环保部门在人力、物力、财力都有限的情况下,去解决全厂基层的环境问题,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此,企业可“化整为零”,实行“谁污染,谁治理”,也就是把环境管理真正落实到基层。基层单位可根据本企业环保管理总目标,在生产车间、班组中建立环境保护岗位责任制,设置管理机构或管理人员。这样,环境管理工作才能起到“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的目的。
四、工业企业环境管理应以预防为主,防范于未然
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企业由计划经济走向了市场经济,而纷纷呈现不景气现象。为了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获得生存,许多工业企业单位纷纷投入大量资金,采取技术改造,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等手段来占领市场。但在技改、引进设备时,许多企业为了追求眼前的高效益,明知该工程项目在投产后会产生严重环境问题,但却置之度外。目前许多发达国家,为了保证本国的环境质量,而把一些会造成较大污染的项目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建设投产,即谋取了利润,又逃避了环境投资。这种污染转嫁现象,很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五、工业企业环保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应是技改资金
在环境保护工作八项制度中,其中一条是排污收费制度,其征收的排污费,即作为环境保护补助资金,基金的贷款对象为缴纳超标准排污费的企业。工业企业在新扩改建设项目计划中,首先必须列出一部分资金作为环保建设资金,如确有不足,再向环保主管部门申请,并且所贷款项一定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为它用。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企业自身的环境治理能力,促使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和环境管理,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六、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
环境管体系是个系统化的管理,该体系的文件化系统共有四个层次:环境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环境相关记录。在建立体系文件的过程中要注意文件的系统性、权威性、见证性、适宜性和符合性。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 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一样,环境管理体系也重在全员参与,在建立实施ISO14000体系后,通过运行文件化体系来确保体系的持续改进。但企业在贯彻实施ISO14000、清洁生产等方面问题多多,基本上流于形式,成了形象工程,没有实质性内容。
环境管理所包括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管理方式,也就是说企业环境管理具有其独特性。以上所谈仅仅是企业环境管理中的某几个方面。总之,企业环境管理既要遵照国家和行业系统的规定,执行上级的指示,又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力求做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上允许,使发展生产和保护环境相协调。
1.人力资源管理有漏洞。由于企业没有完善的激励约束制度,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没有鼓励与约束的环境下,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信赖感大大降低,积极性普遍流失。长此以往,企业人员出现大幅度的调动和变换,导致企业正常的生产任务受到影响。员工工作热情、工作素养和职业道德的缺失,对企业的外在形象和文化品牌的建设带来不好的影响。
2.企业组织机构缺乏弹性空间。为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很多企业将组织机构的建立抛之脑后。还有一些企业尽管勉勉强强建立了自身的组织机构,但是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弹性空间狭小、灵活性不足,导致企业组织机构内部弊端丛生,制约了企业的健康长久发展。
3.企业绩效考核不健全。我国大多数企业缺乏专业出身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也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考核方面的理论教育与岗位技术培训。很多管理者只得采用传统人事管理方式,把绩效考核误认为是素质考核,在实际考核中以员工的“德、能、勤、绩”为基本内容,同时在业绩考核时也不能有效客观地排除管理者的个人情感因素,导致考核结果有失公允。第一、企业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使企业原来的绩效考核指标已经不再适合企业发展的需要。且新建立的指标复杂繁琐,不分主次、缺少层次性。第二、绩效考核方式过于简单、笼统,大多是流于表面的形式,缺乏具体的量化指标和实际操作性,考核结果受主考官个人情感因素的影响,缺乏公正性。第三、绩效反馈不及时,绩效考核的结果直接被人资管理部门存档收纳,没有就绩效考核结果进行面谈和通知。
二、探讨如何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
1.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企业管理制度。要想实现长久、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要对员工实施全方位的监督管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打造一套符合自身发展的企业管理制度,保证企业运营有序、管理受控、行为规范。
2.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现代企业的竞争实质是企业核心人才和人力资源的竞争,谁掌握了宝贵的人力资源宝库谁就能在现代市场经济竞争中占据发展先机。第一、企业高层管理者应当自觉接受人资管理方面的学习培训,掌握符合时代需要的人资管理知识,树立正确的人资管理观念。第二、要充分了解各个工作职位的性质、流程和该职位工作人员的素质、技能,制定各个职位的说明书和人力资源管理规范。第三、根据企业人才需要,制定中长期人力资源战略目标,保证能够及时有效地为企业输送所需人才。
3.健全绩效考核管理、规范绩效考核过程。绩效考核与人资管理相联系,与员工的薪酬、任职、升迁、发展、教育等激励性内容相挂钩。必须要保证员工的收入、报酬的分配由绩效考核结果决定。第一、要增加绩效考核结果应用中绩效工资在全部薪酬中的所占比例。第二、要完善与考核结果相挂钩的员工升迁、流转、任免制度,做到人尽其才、事得其人。第三、根据员工绩效考核结果加强对员工不足之处的岗位培训,通过降级、流转等方式改善员工的工作绩效。
三、结束语
摘要:为了进一步深入集群理论的研究,丰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文章对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并对提高区域竞争力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竞争力;提高对策
一、产业集群的产生条件
根据MachealePorter的定义,产业集群,是指在某特定领域中,
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的共同性和互补性相联结而构成的群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化分工的深化发展,产业集群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但是产业的集群式发展并不是在任何一个区域都会发生,对于影响产业集群形成的因素,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些学者认为,产业集群的发生是市场力量自发作用的结果(马歇尔,韦伯);克鲁格曼则认为“偶然事件”可以成为产业集群生成的初始动力;而“增长极”理论则进一步探讨了政府干预与政策作用也可以人为创造产业集群在特定的区域发生和发展。因此,根据国内外产业集群的特点,本文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主要是归因于要素资源禀赋、合理的专业化社会分工与合作、以及相关制度环境等因素。
1、要素资源禀赋
生产要素是组成企业经营活动和产业经济活动的基本细胞,任何组织的生产活动都离不开要素的支持。生产要素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资源,包括土壤、气候、矿产、湖泊、森林等等;一种是非自然资源,如劳动力、知识技能、资本等等。
2、合理的专业化社会分工与合作
众多大、中、小企业的无序的简单“扎堆”并不能形成集群,更不能产生集群效应。构成集群的企业必须要具有较为明确的产业分工与合作,而且这种分工与合作是以各企业组织问的高度关联性为基础的。一个相互关联的产业组织中包括上游供应商、中游生产商、下游销售商、客户和辅助产品制造商、技术技能或投资的相关公司等。
3、制度环境因素
如前所述,要素资源禀赋对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但是与要素条件相比,制度环境因素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产业集群作为一个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除了市场力量的推动外,也离不开正式的制度体系的规范和约束,同时受到市场需求状况和企业竞争战略等环境因素的很大的影响。
二、影晌区域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1、产业结构状况
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经济竞争实力和国民收人水平等差异,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产业结构的不同。如果地区各产业各生产部门在生产上相互衔接,紧密配合,并形成合理的比例,则地区资源在各部门之间将得到合理的配置,相应的为地区创造的财富就会越多,地区的经济实力就会越强,竞争力也会越强。
2、企业
企业是区域竞争的承担主体,区域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不同区域内的企业之间的竞争。提高区域竞争力关键是如何提高区域内企业竞争力和区域产业结构竞争力。
3、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加强了地区之间的联系,通过吸收和引进知识、技术、技能、制度、文化和管理,企业可以进行创新,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开放可以创造资源,培养新优势,不仅可以扩大原有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而且可发展高新技术的创新产业,实现产业的高级化,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4、经济综合实力
经济综合实力越强,说明地区产业结构越合理,产业结构的应变能力也越强,企业创新能力越强,对外开放的层次也越高,地区的竞争实力就越强。
5、基拙设施
基础设施是地区经济、社会经济的基本承载,为地区开放提供了载体和条件。先进的基础设施,使地区与区域外的交流、交往快速便捷,从而为全方位开放和交流创造了条件。先进的基础设施,能够吸引高质量的人才向该地区集中,能够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
6、科学技术
一个地区的科学、技术和知识资源影响地区的产业结构,地区科技水平和科技综合实力是产业整体素质的技术基础;科学技术发达的地区,能够吸引域外的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流人,形成地区内产业、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科技要素的流动必将带动其他要素的流动,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地区的全面开放。
三、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产业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来源于组成该产业的企业竞争优势,而产业集群又是培育企业竞争优势的温床。四者之间的关系,如图:
产业集群与企业、产业、区域三者竞争优势传导机制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研究产业集群对区域竞争优势的作用也就是研究产业集群对区内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产业集群所具有的集聚效应、创新激励效应、知识溢出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区位品牌效应等,这些效应的产生将使区内企业具有区外企业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从而促进产业集群区内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或提升,接着通过竞争优势的传导机制,促进区域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提升。
四、实现产业集群升级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增强企业的创新学习能力
企业作为产业集群核心网络中的主要结点,是创新活动的主要实施者,是区域创新网络中的主体,是网络创新能力的决定力量。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有利于促进产品升级和技术升级,对于促进产业集群的升级意义重大。因此,产业集群的升级实现首先是要增强集群企业的创新能力。
2、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除了企业之外,政府是集群创新网络中的另一个重要的主体。政府在这的作用主要是发挥协调、指导和监督的作用,并在制度、环境建设等方面为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提供支撑。
(1)营造利于企业创新的环境,为集群升级提供支撑
一方面,加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集群的升级提供硬件支持。主要是通过道路、水电、通信网络等设施的建设,提供便利的交通通讯系统、配套的生产服务设施等,以吸引更多的企业的入驻,增强集群的集聚能力; 另一方面加强软环境建设,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制度环境。要建立知识产权评估和交易体系,包括规范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的认证制度,促进知识产权评估机构健康发育;加快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进程,严格执法程序,坚决打击各种假冒伪劣商品和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完善知识产权的转让、抵押、处置制度,形成业内自律和业外监管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通过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和体系为产业集群企业体系提供多方位的金融服务;要发展创新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推动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服务中心,建立技术服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网络。
(2)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实现产业升级
政府作为产业政策的制定者,要积极利用制定产业引导政策来间接的干预和指导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3、积极发展中介服务组织体系
在成熟的产业集群中,中介组织对加强地方网络中各行为主体间的联系有着重要作用。中介机构是实现产业集群创新优势的“剂”和“助推器”,可以使集群内的企业获得资源共享、专业化服务等区域集聚效应带来的好处。积极发展中介服务组织体系,是构建地方网络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产业集群升级的重要保证。在创新性集群中形成由中介服务机构、科技服务机构、教育培训机构、金融机构、信息服务机构和咨询机构及其他中介机构分工协作的综合社会化服务体系,能够为集群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各种最新信息,从而形成区域的比较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陆辉.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11).
[2]韦伯·工业区位论[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7
[3]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 1999
[4]汪培.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提升探讨 ,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10期
【关键词】成本管理;经济效益;经营决策;激励机制
成本管理是指企业在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对所有费用的发生和形成所进行的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纠正偏差和激励机制等一系列的管理工作。企业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中的综合指标。它一般是通过经济活动中劳动消耗同适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比较,表明经营效果的盈亏。成本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涉及面很广的管理工作,因此,在成本管理的工作中,要正确评价成本管理工作中的业绩和揭示成本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从而促进成本管理工作的改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成本管理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
成本是单位支出费用的总和,控制成本,意味着物化劳动和经费的节约,它既可减少流动资金占用量,节约利息支出,又可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缓解资金紧张的矛盾,形成生产经营的良性循环。因此,注重效益,必须先注重成本。(1)市场竞争实质是产品的竞争,是产品价格的竞争,是产品成本的竞争,最终反映为人才的竞争。人的管理意识决定人的行动,决定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因此,提高成本意识,发挥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生率至关重要。(2)现代化企业生产经营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因此,在建立现代化制度中强调成本管理尤为重要。(3)为了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能够合理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树立强烈的成本意识,从生产技术上创新来提高商品的生产率,从成本管理上控制和降低生产消耗,由于成本管理是决定经济效益的基本因素,因此生产经营中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成本的计算和考核,实行成本的监督与控制,以促成生产经营耗费的节约,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实现以最低的投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好,最多的适合市场所需要的商品和劳务。
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意义
(1)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提高将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要发展,必须降低劳动消耗,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2)提高经济效益,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提高将济效益,创造出更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商品的劳务,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提高经济效益,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能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成本管理对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
企业成本管理应与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直接联系起来,以一种新的认识观——成本效益观念看待成本及其控制问题,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待“投入”的必要性、合理性,即努力以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创造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为了未来的更多收益应该支出某些短期看来似乎是高昂的费用。搞好成本管理对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1)加强成
本管理是节约耗费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每一个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企业,为了保证生产的循序惊醒,首先要用其出售的产品所得的收入补偿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已经消耗的全部费用,在一定的价格基础上盈利的多与少,完全取决于产品成本的高低,因此,加强成本管理尽可能多的节约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就可以耗费较少的人力,物力,生产同样多的产品。(2)加强成本管理是制定产品价格的必要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国家或主管部门制定价格还是企业自行制定价格,通常都是依据成本加上税金和利润确定。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及时商品的价值决定于生产产品对价格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因此,为了确定商品的价格,必须要利用成本这一经济范畴制定一个不低于成本价格低限。不考虑成本的高低而随意定价,一个可能的价格太低,企业无利可得或所得甚微;另一个是可能价格抬高产品销不出去,总之,承包是制定价格是最基础的依据,准确的成本计算结果无疑是合理定价的基础。(3)加强成本管理有利于企业进行经营决策。企业生产和再生产的目的,一方面是为社会提供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另一方面是为国家创更多的成果,产品成本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与产量、品种等一样是决定企业发展方向的重要依据之一。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决策时必须以经济效益最优为前提,选择生产率高、产品质量好、消耗成本低、资源和技术条件优的经营决策方案。
四、加强成本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成本管理费用的支出,首先要有一个先进合理的目标作为标准,并以此去控制和核算设计,生产和经营过程城中各种费用的支出,以达到控制成本盲目膨胀的现象。(2)建立一套科学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企业中可以对管理者实行年薪制,迫使企业管理当局从主观上为企业着想,努力加强企业管理,降低成本,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3)成本预测和决策是成本事前控制必不可少的方法。不做预测就不能科学的决策,没有决策就没有科学的、合乎本企业实际情况的成本计划。(4)预测和决策保证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实事求是的核算能够使我们了解当前的现状,核算之后就应该“反思”了,这就是进行成本分析和考核。(5)树立勤俭节约的思想美德。“勤”能创造更多财富,“俭”能节约使用财富,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人勤俭节约的思想没有了,代之而来的是大手大脚的作风,并美其名曰市场经济的需要、企业形象的需要。
五、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
成本管理机制是企业职工赖以生存的基础,企业要解决企业扭亏增盈的问题,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国家整体利益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高新技术和管理的不断创新,成本管理的范围日益扩大。加强和完善成本管理已迫在眉睫,具体的途径有:(1)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在目标利润的基础上实行目标成本管理。降低产品成本是人力和物力的节约,使企业可以用同样的人力、物力、生产更多的产品,把节约下来的人力、物力用于增加生产上,从而加速企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成本愈低,企业的盈利也就愈多,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的资产也就愈多。产品在这种价格下,既可以使社会财富能够更多得到利用,又可以使购买者用同样的资金,购买到更多更好的产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既对企业增加经济效益,又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更有利有条件。(2)要加强生产过程的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过程管理,确保成本管理贯穿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要想降低产品成本,搞好成本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必须要管理整个生产过程。(3)加强财务部门的管理。充分发挥财务部门在成本管理中的作用,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在企业的成本管理中,财务部门的作用举足轻重,因此企业应充分调动财务人员的积极性,发挥财务人员的作用,强化监督,确保成本目标实现。
参 考 文 献
[1]魏秀峰.加强成本管理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1(6)
[2]吕玉凤.试论企业控制经营成本与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J].中国商贸.2011(6)
[3]夏彦升.如何创新企业成本管理[J].企业导报.2010(1)
精细化管理是对企业管理运营过程当中所产生的非生产性成本的一次全面性最优化,同时也是对企业管理过程当中的所有环节的一次再造。在经济学的视角之下,这是企业在既定的市场需求状况之下,通过调整自身的要素比例关系,实现利润的增加的过程。在既定的产量计划之下,实现成本的最小化是精细化管理的经济实质。因此,精细化管理在经济实质上是企业最优要素投入的对偶问题。
二、财务成本管理精细化有利于企业实现规模经济
精细化的财务成本管理要求将固定资产的使用费用更为合理的摊销到产品上,而不是简单的按照使用寿命计提折旧。固定资产折旧的提取数量在不同时间节点上等同,并不能真正意义上反映出固定资产的磨损情况。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存在季节性,整个市场的需求状况存在着周期性的波动,企业在不同时间内的生产计划将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别。在产销旺季企业的生产规模相对较大,而在产销淡季,设备的利用效率相对低下。同时,由于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多数企业的产量都呈现出一种不断上涨的趋势,这决定了企业设备的磨损程度在不同的会计核算阶段应当是不断提高的。单纯按照时间对固定资产的价值进行计提折旧并不能真正意义上反映企业设备的实际利用率。在精细化的财务成本管理实现的情况下,企业将根据自身的产量不断调整固定资产折旧的规模。将固定成本和企业的产量联系起来而不是和时间联系起来,平均固定成本这一经济学概念在企业管理活动当中将不会被虚化。企业将更加注重设备的利用效率,注重在特定的时间之内尽可能的利用固定资产,合理的核算成本,从而实现规模经济。
三、加强销售精细化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的市场势力
市场势力这一概念来自于产业经济学当中产业组织理论部分,是企业将自身的价格定在边际成本之上的能力。这体现了企业产品投放进入市场之后,消费者的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需求价格弹性越大的产品,企业对相应市场的控制能力就越弱,需求价格弹性越小的产品,企业的市场需求就越稳定。市场势力来自于规模经济、绝对成本优势和产品差异化三种经济范畴。在现代企业经营活动当中,产品差异化正在日益成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着重关注的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对销售活动的精细化管理要求企业能够将销售活动和企业的生产管理、财务管理活动联系起来。销售环节应当能够为企业提供更为丰富的市场信息,对竞争对手的经营状况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和研判,从而为企业的生产计划提供更为准确详细的依据。对企业而言,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可以通过了解市场的需求结构、产品结构和竞争对手的产品状况,不断地延长产品线,实现产品差异化运营。这将使企业能够保证自身产品的低相互替代性。从而降低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性,从而形成更低的需求价格弹性,并由此提高企业的市场势力,并在此基础之上改善企业的定价能力,最终实现市场势力的提升,并由此提高企业的利润空间。
四、精细化责任控制有利于降低企业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是企业生产活动当中,围绕一项交易所产生的生产成本之外所额外付出的成本费用支出。交易费用的产生来源于企业经营管理构成中出现的机会主义、有限理性和风险不确定性等问题。实现交易费用节约的方式主要是明确产权关系,通过财产权利的激励作用促使管理人员将企业的总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产权这一范畴包含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等内容。产权边界越清晰,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水平越高。精细化的责任控制的本质在于确定企业的所有权的同时,将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落实到管理人员自身,使产权这一范畴不在企业内部因管理活动的专门化和复杂化被虚置。精细化的责任控制能够保证企业以更为有效的方式使用收益权对管理人员进行激励。伴随着企业内部管理机构的增多和管理活动的复杂化。大量并不对企业具有所有权,但是又具有经营权利的专门管理人员出现在企业内部的管理机构当中。这些管理人员并不具有剩余索取权,因此往往不会受到企业利润扩大所产生的经济剩余的激励,并且最终倾向于通过自身掌握的资源来满足自身利益。由此可见官僚化的问题不仅仅会出现在公共部门,同样也会在私营企业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之下,精细化管理要求的责任落实和激励措施事实上将一部分剩余索取权转移给了企业的专门管理人员。这将有可能降低企业管理人员倾向于通过败德行为损害企业利益而实现自身利益的问题。五、生产管理的优化能够帮助企业提高决策的经济收益在经济学理论当中,企业决策应当着重使用机会成本这一范畴。该范畴是当企业将全部要素转作他用时所能够获得的最高收益。在企业管理活动当中,这一范畴常常被表述为影子价格。当影子价格为正时,企业可以通过追加投入,改变自身的资源约束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当影子价格为负时,企业追加资源投入将会对最优产出产生反效果,这是企业应当将部分资源销售而不是投入到生产环节当中去,从而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核算影子价格的前提是企业在生产管理过程当中实现最优化。生产管理活动的不断优化是对企业的技术参数、产品经济价值系数和实际可支配资源进行正确估算之后才能够得到的结果。生产管理活动的优化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的资金预算、采购渠道和销售渠道进行统筹协调之后才能够得到的最终成果。对资源的影子价格的核算同样高度依赖对资源转售的价格进行正确预估的情况下才能够取得。在这一背景之下,对企业管理活动的有机整合显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在企业的各个生产经营环节都能够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正确的信息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做出最优的决策。为了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企业的信息传递渠道应当精细化。在以往的企业内部信息传递过程当中,依赖单独的部门对各个环节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整合往往成为企业管理活动所依赖的模式。在企业信息渠道精细化的要求之下,企业应当将这些管理部门的责任明确化,做好信息收集的分工和整合,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好对企业信息收集的快速化和准确化。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保证企业的管理活动能够得到实时的反馈已经成为了很多企业所要实现的目标。
五、结语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跨国经营 我国企业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2
1 经济全球化与跨国经营含义
(1)“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曾对经济全球化下过这样的定义:“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济全球化这种超越国界的经济活动,通过对外贸易、资本及人力资源流动、技术转移等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2)企业跨国经营是指企业以国际需求为导向,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并以此为平台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产品生产和销售、市场开发等一系列经营活动,从而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为企业赢得更大发展空间和收益。
2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影响
2.1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积极影响
(1)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发展。首先,经济全球化现实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使各国企业能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有效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创造了可能,因而为其跨国经营创造了条件。其次,经济全球化使各国联系日益密切,了解日益深入,沟通更加广泛,为各国经济的发展与融合构建了广阔的平台,使得各国间贸易政策、竞争规则出现趋同的倾向,贸易摩擦逐渐减少,为企业从事跨国经营创造了良好外部政策环境。(2)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管理经验。我国企业通过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等方式,借鉴,学习国外企业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及财务管理等,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创新,使企业的素质不断提高。
2.2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消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国改革开放带来了上述积极作用的同时,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产业发展升级、加速我国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增加我国的金融风险和国外跨国公司制约我国经济的可能性等的负面影响。
3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路径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内企业自身起步晚,像发达国家那样拥有绝对优势后跨国的企业数量有限。从企业的外部环境来看,我国逐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入WTO后企业对外的经营自是逐步放开并逐步到位的。就绝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实施跨国经营战略仍处于起步阶段,各方条件尚不成熟。在选择“走出去”和“怎样走”的战略问题上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在充分了解国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可采取先贴牌生产后创立自主品牌,先贸易后实业,先合资后独资等循序渐进的方式。(1)先贴牌生产后创立自己品牌。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沿海的很多企业利用国内劳动力丰富,成本低等优势,为国外企业作代工,进行贴牌生产,赚取了第一桶金。但是这些企业家们不满足于赚取微薄的加工费,他们通过为国外知名品牌进行贴牌生产,了解国外客户的需求,熟悉产品设计和国外销售市场,创立自主品牌,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获得的丰厚的利润。例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内地品牌服装“LILY”贴牌加工的销售净利率仅1.8%,而在法国中高级百货店和专卖店销售自己品牌的服装时,销售净利率能达到60%左右。(2)合资合作。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企业的关注。我国许多企业抓住战略机遇,利用自身市场优势,主动出击,寻求与国际著名企业的合资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借鉴并吸收国外企业先进的企业管理和技术,迅速追赶并达到国际同行要求和水准,树立自主品牌,成功地开拓了国际市场。(3)在海外建立独资企业。我国一些有能力的大企业,在海外建立独资企业,直接在国外当地市场进行设计、生产和销售,开拓国际市场。例如海尔集团,通过直接在日本、美国等国家建立自己独资家电生产工厂,使海尔的白色家电快速进入了这些国家的市场。(4)兼并或收购国外企业。我国企业可以利用自身资金的优势对国外企业进行收购,从而获得国外企业的销售网络或资源优势,迅速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资源或将自己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例如:我国中海油以151亿美元成功收购加拿大能源公司尼克森,成为中国企业最大的一笔海外收购,极大地帮助中海油公司打开美洲及欧洲的能源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