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02 09:43: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国企审计重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国家电用电器研究院副院长马德军在发言中认为,未来的行业竞争靠的是规则,而标准就是规则。在市场经济下,需要一个系统化的标准来帮助经济保持最佳秩序,因此清晰的产业标准可以避免一个产品无谓的浪费。针对家庭用净水器,制定了四个标准,分别是《家用和类似用途饮水处理装置第一步通用要求》,《家用和类似用途饮用水处理内芯》、《家用和类似用途反渗透净水器》和《家用和类似用途的超滤净水器》。
净水器国家标准摆脱了行业标准缺失的局面,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可以协助政府规范市场、优化市场;可以为消费者实施购买行为提供一个客观的参考依据;用行业公平有序的竞争搭建一个科学、公正的平台;促进行业的技术持续和创新能力,引导行业的健康发展。另外,可以为未来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开始,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净水器行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未来我们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国家标准化制定,还要有国际化标准制定。
全国净水器系统国家标准工作组组长、沁园集团董事长叶建荣先生在《分质供水,中国水处理发展的必由之路》的报告中叶建荣指出,由于我国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日益严重,城市居民优质健康饮用水难以保障,因饮用不洁的水造成的疾病和身体亚健康情况日益增多。但是城市自来水厂从资金到技术更新和设备改造等都难以达到以上标准,不得不把国标延迟执行。在市政自来水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饮用水需求的情况下,实现家庭分质供水是解决几方面矛盾的最好办法,投入小,易实现,可以由点到面,逐渐普及,是中国饮用水发展的必由之路。
通过不同的分质供水,目前主要体现在“桶装供水方式”、“管道分质供水方式”、“净水器供水方式”三种,来满足居民饮用水的健康需求。其中家用净水器供水,是通过组合应用离子交换、活性炭吸附、膜法处理和杀菌技术等新技术和新工艺,制造出适合饮用水、厨房用水和洗浴用水等高标准的用水要求,按制纯净水成本计算,每升纯净水的制造成本只有0.1元。以上三种分质供水方式,净水器供水以平均制水成本低、出水质量高、操作简单方便、适应性强等优点势必成为分质供水时代的主流方式。
在分质供水,特别是净水器供水成为中国饮用水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个大背景下,一大批中国饮用水行业的杰出企业在饮用水领域掀起了新的技术革命,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沁园的《节能型饮用水深度处理系列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于2008年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更标志着中国的净水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作为全国净水器及其系统标准化工作组组长单位的沁园集团,将与行业一起努力构建良性的市场环境,丰富并完善净水器相关国家标准,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推动人类饮水健康的发展。
美的净水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曹刚在发言中认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要有一定的超前性,要参考国外发达国家成熟的标准,使我们的标准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得到广泛的适用性和指导意义;行业标准的制定更要重执行,便于企业能够参照执行和使用;要加强行业标准的宣传和推广,保证行业内企业了解标准,并确实能够参照执行,也要保证消费者对行业能够产生清晰的认识,能够正确的了解家用饮水机的产品,真正推动行业的发展;标准要具有监督执法力,对于不执行标准的企业要坚决的予以摒弃,要予以打击,要保证行业健康良性规范的秩序;行业的标准制订要不断的完善要持续发展,要引导行业不断的向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作为行业标准的发起组织和起草的单位,要更加严格的加强自律,要约束自己,要认真的执行标准,要为行业健康良性的发展起到一个非常好的带头作用。
关键词:国家治理;国企审计;有效路径
国家审计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是针对国家财政以及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等进行审计,以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保障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在当前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如何针对国有企业开展审计工作,从国家治理角度对国企审计进行完善,是需要审计机关重点研究的课题。
一、国有治理视角下国企审计的必要性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也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稳定发展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是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推动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基于此,审计机关以国有企业为对象,提出了国企审计的概念,针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业布局以及监管等,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进行了深入思考。国企审计可以说是国家审计的组成部分,其伴随着国有企业的发展而逐渐成熟,深化国企审计监督,可以及时发现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从宏观角度和微观层面上,提出科学合理的审计建议,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评价等功能,在保障国有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国家治理效果,推动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1]。
二、基于国家治理角度的国企审计有效途径
(一)拓展国企审计范围
在国企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审计机关应该以国企党政工作为中心,结合国家审计系统性、全局性的特点,针对国企的制度、体制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审查,揭示国企在布局、发展以及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立足国家治理的角度,对国企审计的范围进行拓展。具体来讲,一是应该推动国企的优化重组,进一步提升国企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就目前来看,许多国企都存在着资产营运效率低、抗风险能力差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对此,审计机关应该积极推动国企的整合重组,做好国企资产审计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推动国企的稳定发展;二是应该对国企中存在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加大揭示力度,提升地方党委政府的社会公信度;三是应该进一步推动制度的改革与完善,通过专项审计调查、财务收支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对国企中存在的结构失衡、监管缺失等问题进行解决,推动国企监管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强化对于国企的监管力度[2]。
(二)促进审计结果公开
针对当前部分国企不重视审计建议,在一些问题上屡查屡犯的情况,审计机关应该做好跟踪审计工作,督促其及时对问题进行整改,确保党委政府应该高度重视起来,结合内部监督、部门联动监督以及舆论监督的方式,对审计整改工作进行强化。国企审计应该立足全局,把握重点,从宏观角度分析企业的体制和机制建设,及时对企业发展中存在的机制性缺陷和体制性漏洞进行揭示和弥补,坚持从局部到全局、从微观到宏观的深入分析,找出问题的本质所在,提出切实有效的改革建议,加强对于风险的防范和管控。另外,应该推动审计结果公开,进一步扩大国企审计的影响力,提高社会公众对审计结果的关注度,引导其积极参与到监督管理工作中,强化社会舆论监督,结合问责任,促使国企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进行整改,对体制、机制和制度等进行健全,结合相应的成果对国企审计进行深化,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创新审计措施方法
现阶段,国企企业采用的审计方法多为事后审计,而且主要是通过查账的方式进行审计,这种审计方法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在发现违规问题后,国有资产已经出现了侵占和流失的现象,或者存在着严重的损失风险。对此,审计机关应该及时对审计观念进行更新,从国家治理以及国企体制改革的角度,进行审计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如审计组织方式的创新、审计技术方法的创新等,积极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审计的信息化,并以此深化国企审计,将原本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前评估,及时感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评估风险和隐患发生的几率,尽可能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从目前的发展情况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企业管理的网络化和信息化,也使得国企审计面临着新的挑战。相比较一般企业,国有企业的经营业务更广,业务产生的数据信息量也更大,而且随着企业的发展,会计信息呈现出了越来越复杂的趋势。对此,可以引入计算机审计的相关方法,利用专业的计算机系统,可以对国有企业的业务信息进行高效处理,大大减轻了审计人员的负担,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也使得国企审计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在推动信息化审计的过程中,一是必须加强对于国企计算机方法体系的深入研究,二是应该做好国企信息系统的建设;三是应该完善国企信息数据库,结合互联网进行跟踪审计,提升信息环境下审计工作的查错纠弊以及服务国家治理的能力[3]。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新的发展形势下,审计机关应该重视国企审计工作,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找准国企审计的重心,对国企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揭示和分析,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从预防、揭示、抵御三个方面着手,推动国企审计的进一步深化,确保其功能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戴本骄.国家治理视角下审计机关深化国企审计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2(33):149-150.
[2]黎润娇.基于国家治理维度谈国企审计责任与重点[J].财经界(学术版),2014(10):243.
审计论文范文一:现代企业会计审计问题及应对策略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获得了较快进步,企业成为了社会经济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当代审计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更是企业经济活动中最为常见的活动之一。如今,会计审计工作是一个企业在市场中立足、持续经营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进一步分析会计审计工作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能够迅速推动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提升其经营效益。
一、国内企业会计审计现状及其意义
(一)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基本状况
伴随着国内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经营管控的专业性、综合性不断增强,会计审计对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现在不少企业的管理人员都未能实现合理管控,导致企业处于分离状态,内部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为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障各方权益,设立了会计审计体系。这一机制的建立的根本目的在于监督企业本身的经济行为、监管财务平时的工作状况,进而推动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尽管企业的经营规模继续扩大,同时企业对于会计审计工作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然而,目前各个企业的会计审计体制尚未成熟,和预期的会计审计目标相去甚远,再加上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所以现代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依旧出现了不少问题。
(二)强化会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提高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水平和力度,除了能够帮助健全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外,也可以推动企业内部管理能力的提升、经济效益的增加。强化会计审计,令相关人员依据有关制度行事,能够保障企业资金配置的合理性。经由会计审计工作的强化,提早发现企业中有关机制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不断健全内部控制机制,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二、现阶段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审计体系不够完善、缺乏一定的合理性
要想更好地推动企业进步,保障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力度,就必须要设立会计审计体制。会计审计机制的确立,有利于保障经营管理者及董事会成员积极履行职责、达到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目的。对此,企业需要设立严谨的内部审计体系,但是绝大多数企业内部审计和职业管控双管并立,导致审计机构的职责范围模糊。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监督工具之一,承载着监控企业决策合法、不损害社会和集体利益的职责,而审计体制同管理机制的失衡,导致内部审计机构缺失了应有的监管职能,双向性的服务体系令内部审计失去了有效性和独立性。
(二)会计审计独立性的缺失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具有极强的独立性,不同于其他审计。现在,国内大部分企业内部会计审计工作由决策者进行管控,而审计部门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处处受领导束缚,致使审计机构独立性丧失,也无法合理地审计企业的经济行为,不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在此种经营模式下,企业的审计工作难以正常运行,缺少一定的独立性。
(三)会计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
目前,国内企业的会计审计人员总体素质偏低。不少财务人员缺少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及一些法律常识等,难以独立完成综合性较强的审计工作。因会计审计工作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每名员工密切相关,它的职能范围也很广,通常要求会计审计人员兼备多种知识储备。而现今的大部分会计审计人员还暂不具备这些能力。
(四)审计方式过于单一
目前,国内不少企业存在着会计审计方法过于陈旧、单一的问题,由于会计审计形式的转变和创新,其由常规的财务审计逐渐向责任审计等方面扩展,然而不少会计审计人员依旧停留在以往的作业模式当中,无法熟练运用相关经验,缺少风险意识等。
三、完善会计审计工作的建议
(一)健全内部审计体制
为了更好地体现审计工作的力量,企业应当继续健全内部审计体制。为此,首先必须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加强对其的重视程度,同时加强对经济行为的监管;其次,可以借助网络科技来搭建企业内部信息平台,令各项资金的配置情况更加明晰,便于企业的资金使用及管理;另外,国家必须加强对企业财务的监管力度,增强企业审计部和财务部的联系,保障监督机制的安全有效。
(二)提高会计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这一点是保障内部审计的重要举措。会计审计是监管企业经济行为的关键对策,更是企业内部制度的构成部分。所以说,审计部门必须具备独立性,才可更好地保障会计审计工作的开展。
(三)提升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丰富审计形式
人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所在。所以,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会计审计队伍,是保障企业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的基本因素。除了强化有关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外,还应当加强会计审计人员的知识培训,并组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考核。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审计的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审计方式是必不可少的。
四、结束语
综上,当前企业要想增加效益,就必须更加注重会计审计工作,继续深化内部审计制度的改革,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综合实力的增强提供有力保障。
审计论文范文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有效性及其措施
一、问题的提出
企业对内部审计具备充分认识和正确的运用,有助于企业的自身发展和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健全。无论是微观还是宏观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内部审计对企业发展的积极意义
前文已述,内部审计是我国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构成,还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和效率有着积极影响。而且,内部审计具有广泛性、独立性、综合性的特点,其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风险预防能力。具体而言,内部审计对企业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两处:第一,能够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规划方向;第二,能够制约企业的不合理之处。首先,通过有效的内部审计,企业能够及时发现内部管理及经营中的漏洞和问题,积极寻求改革方式方法,有助于企业的综合治理。比如,内部审计能够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的资源配置情况进行检查,并提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资源使用方法,有助于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内部控制措施方面,内部审计也能针对制度漏洞及时提出审计意见和补救措施,提高控制效果。其次,内部审计能够制约企业的不合理之处。主要指企业能够借助内部审计及时发现生产、管理、经营等方面的漏洞,从而提出改善建议;能够对企业的不合理之处起到一定的揭示和制约作用,将企业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此外,有效的内部审计能够确保企业管理者决策所用信息的可靠性,有效避免了因信息不实而导致的决策失误。
三、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有效性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水平与业务能力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内部审计实际是近年来才被企业所重视,尚不完善。不仅如此,负责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无论是专业水平还是业务能力都较为薄弱,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通常,在企业中,内部审计岗位往往变动不大,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环境、经营模式等各个方面都较为熟悉。这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有利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但是与此同时,却也容易导致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之中感情用事,从而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尤其是难以保证内部审计结果的权威性与严肃性。再者,内部审计不同于企业的其他岗位工作,对专业和技能的要求较强。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具备财务、审计、税法等专业知识,了解宏观经济政策,还要熟知企业销售、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与步骤。可以说,内部审计人员是高素质高专业性人才。然而现实中,我国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无论是专业水平还是个人素质均不高,难以满足企业审计工作的要求。甚至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非专科出身,而是调任委派,并不具备内部审计工作所需要的审计技巧和能力。审计效果难以保证。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与独立性较差,审计职能难以发挥实效
除了目前我国企业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难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之外,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与独立性也较差,审计职能难以发挥实效。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审计机构不独立。纵观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当前现状不难发现,在很多企业中,内部审计机构只是企业的一个内部管理部门,在关系上从属于企业。不仅如此,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的利益甚至要依赖于所审计的经济事项。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审计结果也有失客观与公正。第二,审计人员与审计行为不独立。从制度上来讲,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要严格依据客观事实,合法合规,不受其他部门和人员的影响,独立的做出合理公允的审计结论。审计人员应具有充分的独立权利和独立地位。然而现实中,由于审计部门从属于企业,部门与个人利益与所审计的经济业务紧密相关,导致审计人员与审计行为也难以真正独立。在审计过程中,审计行为难免不会受到管理者的影响。
(三)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合规性较差
除上述问题之外,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不够规范,存在“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现象。虽然近年来内部审计逐渐受到我国企业的重视,但是内部审计的实际执行效果并不佳。企业对内部审计的“引入”,似乎更是一种“跟风行为”。在很多企业中,管理者等相关人员都并未从根本上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有些管理者在概念上对内部审计有所误解,将内部审计简单等同于一种财务管理工作,无视内部审计的要求与程序。“有章不循”、“守制不严”现象较为普遍和严重。
四、现阶段我国企业应如何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侧重点应有所转移,“经营审计”是未来趋势
在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之下,现代企业产权机制愈发完善。在此背景下,我国企业应以市场经济为导向,要积极采取现代化和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内部审计作为我国企业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构成部门,其作用和功能也应逐渐转变和加强。内部审计的重点应向“经营审计”转移。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重点主要是财务审计,实际很少涉及内部管理和具体经济业务的各个环节。审计范围也过于狭窄。以上种种已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当前,在一个企业的发展中,经济、效率是重中之重。内部审计也应将其作为侧重点,并以此为依托针对企业的生产、管理、经营等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审计,及时挖掘企业内部管理和经营中的漏洞,探寻有效的改善措施,为企业的日后发展提供建设性参考意见。
(二)我国企业应积极加强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前文已述,目前,无论是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人员,还是具体的审计工作,独立性都较差,导致审计职能难以发挥实效。对此,笔者建议,我国企业应从内部审计程序、审计制度、审计模式等角度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主要可从三方面着手:第一,企业应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形式”的独立性。实际上,内部审计可以看成企业的一种“自我审计”。作为企业的一个内部从属部门,内部审计机构与审计人员与企业是一种长期的雇佣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鉴于此,企业管理者应对审计机构赋予不同于其他部门的“权力”,审计机构直接对企业管理者负责。第二,企业应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精神”上的独立性。“精神”上的独立性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备正直的道德品德、独立的精神状态。既能够独立进行审计工作,具备必须的职业操守和判断力;又能保证审计结果不受他人意志所影响。第三,企业应保证内部审计工作“法制”上的独立性。法制,既是保障也是约束。法制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和公正。我国企业应严格依据我国审计法等相关规定,结合企业自身状况,大力宣传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加强员工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三)我国企业应借助电子信息系统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科学性
目前,在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之下,电子信息技术逐渐被我国企业所运用。很多企业不仅利用“用友财务软件”进行财务工作,很多企业还引入了ERP等数据库管理模式。鉴于此,笔者建议我国企业在内部审计工作中也应重视对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运用。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量身定制”审计软件,可以将“自查”作为审计软件的主要功能。相较于人工,审计软件能快、更全面、也更彻底,其能通过“穿行测试”等手段,第一时间发现潜在问题并予以纠正,以达到完善企业内部管控的目的。此外,企业还可以利用现有财务、ERP等软件,及时搜集和过滤审计数据,并利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加工。通过对电子信息系统的运用,确保审计数据的准确性与合理性。
(四)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应注重工作中的沟通技巧
独立性一直都是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所强调的重点。既要求审计部门与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要保持应有的独立性,还要求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程序、确定审计范围时不受客观干扰,对企业能够提供指导。笔者认为,这种独立性的要求与内部审计人员工作中的沟通技巧紧密相关。唯有内部审计人员与各部门、各人员保持良好关系,妥善处理工作中的细节问题,方能方能使自己的工作被他人认可和支持,最优化的实现内部审计的效果。同时,也才能保证最后所出具的内部审计报告没有受到干扰与影响。五、结束语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点和关键环节,内部审计的效果直接影响着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无论是企业的内部管理,还是其发展、经营、决策等各个方面,内部审计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我国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制,转移其侧重点,向“经营审计”转移;积极加强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借助电子信息系统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内部审计人员应注重工作中的沟通技巧。唯有如此,方能确保内部审计结果的公允性和独立性,切实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审计论文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1.会计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文
2.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3.财务管理论文开题报告精选
4.浅谈成本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2012年市国资委的总体工作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和省委六届六次会议精神,以国家、省、市有关国企改革、国资监管的政策规定为指导,围绕市委、市政府所确定的全年目标任务,切实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规范改制,强化监管,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
的战略性调整,规范有序地推进国有资产流动重组,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提高国有资本运营质量,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并制定 “六七八” 工作思路,(国资监管抓住六个重点、国企改革完成七项任务、企业党建做好八项工作)着力抓好国企改革、企业监管和企业党建三方面工作,确保7项重点任务目标的完成。
一、打牢基础,完善措施,大力强化国资监管工作 2、建立健全国有资本运营体系。要探索、谋划出一套资本经营预算指标体系,以对国有企业的保值增值进行考核。考核的对象是国有独资、控股企业,具有独立企业法人性质的政府投资公司、资本运营机构;考核的内容是国有资本权益、企业产值和利税的增减。同时,这一指标体系的建立要结合两方面因素:①在国有企业的并购重组、国有产权的有序流动中,通过对剩余资产的处置、核销资产的收回等,确保国有资本不流失;②在效益好的企业中,保留部分国有股分享的利润等股东权益,以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3、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经营业绩考核评价体系。抓紧研究制定《××市企业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办法》、《市属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等,积极构建国有资产经营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对市国资委履行出资人的企业,在摸清企业底数、建立健全资本经营预算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区别不同情况,选择有代表性重点企业进行试点,开展统计评价、业绩考核工作,总结经验后,在所有市国资委履行出资人的企业全面推开。同时,抓紧研究出台《××市属企业年度财务决算审计工作暂行规定》,从一季度开始,认真开展企业财务决算审计工作。针对国有企业审计委托人和被审计人“合二为一”,容易造成审计独立性不强、委托目的偏差的现状,建立所有者委托审计机制,由市国资委统一选聘委托符合条件的会计师事务所对监管企业进行年度财务审计。
4、建立健全产权管理交易体系。一是加紧研究制定《公开选聘资产评估机构工作程序和评分标准》、《公开选聘资产评估机构管理暂行办法》,规范选聘从事审计、资产评估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或资产评估事务所的行为。二是坚持在评估资产后由市审计局先行审计,以加强对市属国有资产的监管,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及保值增值,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资产价值和经济效益,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避免改制评估过程中发生问题,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三是坚持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必须进入产权交易市场,对各类投资者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化原则,不受地区、行业、出资和隶属关系的限制,公开信息,竟价转让。 6、加大对企业资产的处置力度。一是对企业在改制时已核销的不良资产及相关负债,不论其可能收回的残值多少,都要完善台帐,加强跟踪。二是要依法采取多种手段、多种方式,对破产企业的应收款,坚持尽量减少损失获取最大收益的原则,探索采取打捆拍卖和利用中介机构对这些资产进行追讨变现的方式和方法,处置破产企业的应收款,以避免和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三是利用有关土地置换政策,在企业实施“退城进郊”时,实施土地变现,获取更多的资金,实现土地价值的最大化。
二、坚定信心,突破难点,继续推进国企改革工作
今年是国企改革工作的“扫尾年”,需改制的部分企业具有规模大、涉及人员多、下属单位多、资产结构复杂等特点,“事改企”单位还存在政策差异,改制工作难点多,难度大,面对国企改革工作新特点,我们要进一步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继续大力推进国企改革工作。对国企改革各项重点工作要制定和拿出有较强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在企业改制过程中,把好产权界定、资产评估、资产处置、产权交易四个重要关口,继续坚持国有资产出让必须由产权交易中心公开竞标等程序,使交易过程更加透明、定价更加合理,避免改制过程中发生问题,依法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和其他投资者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加强对企业改制工作的检查和监督,对已改制企业进行“回头看”,认真查找解决存在问题。要将各项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到人,纵横形成网络,使各项工作任务都建立起完整的责任体系,确保如期完成国企改革各项目标任务。
2012年国企改革要积极推进7项工作目标任务完成: 改制工作任务和2012年新上报的市肉鸡示范厂等10户企业的改制工作。二是确保完成2009年市级和县区属“二次改制”剩余的25户企业改制工作;国企改革的收尾工作要制定具体措施,逐户制定改制方案,明确完成时限,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在2012年12月底前要全部完成。
2、“事转企”单位的改制工作。一是年内要积极推进已确
定 “事转企”改制的市直机关印刷厂、市煤炭工业招待所等35 户“事改企”单位的改制工作。我委要加大改制工作的推进力度,要全力配合市政府督导组做好初审、联审工作,按程序严格把好关,确保工作进度。二是“事改企”单位中包含许多矿业、公用事业单位,因行业、省有关政策中在人员安置方面的某些条款有别于我市已有的安置政策,既要考虑全市改制政策的连续性,又要兼顾“事改企”单位改制的特殊性。要根据国家、省的有关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对我市的国企改革政策在调研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充分发挥其对改制工作的支持和保障作用。
3、企业破产工作。积极推进企业政策性破产和依法破产工作。具备条件的企业要全部进入破产程序,在处理好相关问题的基础上,争取年内完成破产工作。
4、腈纶厂的债转股工作。国务院国资委已下发批文。争取在2005年月以前完成新公司的组建工作。
关键词:国有企业 内部审计 效果
内部审计效果是指内审对企业管理控制过程以及实现组织目标的有用程度,其最终将反映在财务报表上。在越来越重视内部控制的国企当中,内审效果已经直接影响到其业绩,通过一系列操作性强且行之有效的手段提升国企内审效果迫在眉睫。
一、国有企业提升内部审计效果的重要性
(一)提升国企治理水平
公司治理明确出资人、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之间权责利及相互制衡关系,信息透明是治理有效实行的前提,内审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有力措施。国企的内审效果越好,所进行的评价和鉴证越客观,就越有利于出资人、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从不同角度获得有效信息审视公司运作,提升治理的可靠性和客观性。
(二)提升国企业绩
现代内部审计职能已从单纯的事实确认转向服务性质的价值增加,国企内审活动通过分析、确认、揭示关键性的经营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管理层及时调整企业战略,减少对业绩的不利影响;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再审视,促使管理层采取改进措施,提升价值链上各个节点的经营效率,汇集合力改善公司整体业绩。
(三)提升内审在国企中的地位
内审效果是衡量内审质量的关键,直接影响内审的地位和作用。出色的内审效果将覆盖国企所有的业务单元及流程,其提出的修改和增强内部控制的建议,导致价值链环节上的各部门主动寻求内审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使内审部门真正成为国企中提供各种增值服务的中心,建立起属于内审部门的权威,并由此持续获得内部资源配置的倾斜优势,形成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良性循环。
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效果差强人意的原因
(一)内部审计机构的原因
1.独立性缺失
国企内审机构一般由公司管理层或董事会领导,业务上接受同级政府审计机构或上一级主管部门审计机构的指导。这种管理模式下,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受到限制,容易产生因缺乏必要的内部牵制或监控而造成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难以对国企管理层的经济责任进行客观的监督和评价,使审计的独立性大大降低。
2.规范性建设薄弱
国家虽然制定了统一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及具体细则,但缺少针对国企的业务规范和操作指南,使得内审部门地位并未得到制度规范层次上的肯定和落实,话语权和权威性先天不足。
(二)内审工作人员的原因
1.独立性缺失
国企管理层拥有充分的用人权,内审人员的任免、奖惩、升迁均由企业管理层决定。国企内审人员在内部审计法律不完善的条件下从事审计活动,一方面要维护国家利益,另一方面又要接受管理层领导,当两者产生矛盾时,内审人员往往只能服从于后者。这种从属地位,使内审人员的独立性受到较大影响。
此外,国企内审人员的工作还具有多重性质,具体体现在履职上。由于人力资源条件限制,内审人员往往既要承担制订标准的任务、检查标准的工作,又要履行评价的职能,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做法必将影响工作独立性。
2.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国企内审人员绝大多数是由财务、会计人员转岗,甚至是兼职,缺乏与经营、管理、生产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比较擅长进行财务收支审计,往往重视账面审计而忽略账外内容,直接导致对经济业务复杂性了解不足,尤其是面对多业务单元、交叉流程、计算机辅助大量应用等情况,往往力不从心。
此外国企中循规蹈矩观念较为主流,部分内审人员观念守旧,既不利于外部市场竞争,又扼杀内部创新。
三、提升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效果的一些途径
(一)以企业文化为基石提升内审认识
良好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良好的软环境,是公司日常运作的隐性调节机制。国企文化建设离不开自身特色,运用得当将使内审工作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公司治理为基础强化内审独立性
公司治理既是内审效果提升的目的,又是内审效果提升的基础。出资人、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之间权责的明确,将大大增强审计人员和审计部门的独立性,独立的机构及人员、独立的预算和考核将使国企内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保持人、财、物的独立;独立的汇报途径会加强各方对内审部门意见的重视程度。
(三)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丰富内审内涵
企业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不同风险,这些风险随经济、行业、监管和经营条件而不断变化,国企需要以风险管理作为内审工作的导向,明确范围、紧抓重点,合理配置有限资源,使内审工作取得较好效果。
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审首先要确定审计领域,识别所有潜在的待审业务及其风险,不仅局限于某些职能,还要考虑到产生潜在风险的具体业务活动;然后检查主要的风险因素,用风险识别、风险度量和风险排序的方式评估风险;最后确定审计顺序,将得到认证的高低风险同企业的风险战略相平衡,综合其对企业目标影响大小和管理层对风险的容忍度,将风险程度高、审计效果大、审计风险小的待审项目作为实施项目。
(四)以大数据、云服务为手段增强内审手段
第一,利用大数据,提高审计效率。国企应加强此方面的投入,应用大数据收集和分析拟审计业务相关资料,提高审计效率。
第二,利用云服务,扩大审计效果。社会审计机构是云服务的提供者,对技术专业性强、工程造价计算难度复杂的内审项目,通过内审外包,提高内审效率。
(五)以人员培训为辅助充实内审力量
国企应通过系统培训、知识更新等多种方式,帮助内审人员掌握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强化综合分析能力,掌握和运用先进的内审理论和技术方法,提高利用计算机的水平,努力使其成为内部管理专家、计算机技术专家和风险评估专家。
当国企利用自身优势,从企业文化、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大数据、云服务、人员培训等方面去创新完善相关内容,必将对内部审计效果带来巨大提升。
参考文献:
[1]Octavia, Evi.The Effects of Implementation on Internal Audit And Good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Corporat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Global Business & Economics,2013(1).
[2]钟骏华、寇洁.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4).
1.1 主观因素。
国企内部审计通常未受重视,包括管理者和审计人员自身,很多人也并没有真正的花费心思去深入了解审计工作的内涵,对审计工作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其他许多职员类似,固守现有工作模式和方法,没有积极探索,认真对待每份审计工作的态度,而是把每份工作看作是按章办事的俗套,这样就很难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去解决实际问题。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的职业素养偏低,多数缺乏工作经验,可能会出现审计方法选择不当,分析判断不合理等现象。另一方面,国企本身对审计也是不抱太多的期望,这样就造成了审计人员对职业热度不高,而且审计结果只能作为一种参考依据,并不同于证明等具有很强应用性的文件,这一点也是造成审计人员职业关注度低的原因。
1.2 客观因素。
1.2.1 审计所处法律环境的变化。法律是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有效手段,审计活动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也必然受到相关法律的约束和规范。法律在赋予审计部门专门的签证权利,同时也规定了其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审计人员有对审计对象客观审查、如实报告的责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审计服务涉及到的人也越来越多,有政府部门,还有债权人、投资人等,因此,审计人员对社会公众也负有提供准确的审计信息的义务和责任。如果审计人员因为违约、失察等原因提供虚假的审计结果,进而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则可以依法追究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
1.2.2 审计意见指导性和影响性更大。审计结果的重要性在经济发展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从过去的较低的参考性到现在较高的依赖性,使得公众对审计结果的关注度不断增加,有些投资人甚至会把审计结果作为主要的投资参考意见。无论是企业法人还投资人也更加注重财务审计的作用,审计结果将会给企业的运营提供指引。审计行业发展但现在已经成为了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有效帮助建立、维护资本市场。因而,金融市场涉及到的各利益团体都越来越关注审计,并且愿意为审计买单,以此降低投资风险。
1.2.3 审计方法本身的影响。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通常会运用相应的审计模型对审计对象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审计模型通常是前人研究好的,可以直接拿来使用。但是,在使用中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模型本身都不可能是与实际完全相符的,只能是接近或类似;另一方面,在应用模型时一般都会有使用条件,该条件不一定都满足,综合起来看,无论是哪种模型的使用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风险产生。审计人员在模型和方法的选择上本身也存在风险,他并不知道哪种方法更加适合所审计的对象,无论是用传统的审计方法还是现代审计方法,该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
2 提高国有国企内部审计质量的改进措施
2.1 加强国企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国企内部控制是管理部门制定的,用以保护资产的完整性,保证会计资料的可靠、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和收益,保证管理部门制定的各项经济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监管体系。首先要对内部控制进行检验和测试,发现薄弱环节与可能发生疏漏之处,再结合公司其他的具体情况确定审计的重点、程序和审计方法,进而确定审计规模等相关事宜。
2.2 规范国企内部管理层的业务范围。公司内部管理层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盈亏,管理层应该明确自己对公司财务报表等财务情况应该承担的责任。国企内部的管理层要求显得略为松散,许多现实资料表明,审计风险频发的根源多数是会计报表自身存在的错报和漏报,并不是审计人员的行为过失造成的。虽然我国《会计法》中有规定:“财务会计报告应当由单位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并盖章。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但是,单位负责人如何保证,若未能保证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并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适当的时候应该有一些法律的强有力的措施和手段来约束公司内部,明确其责任和义务以及明确相关处罚标准,一旦触犯应该按规矩执行惩罚措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2.3 提高审计人员自身执业水平。审计人员的执业水平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的好坏,提升审计人员的审计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后续教育。包括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责任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定期对职工进行培训等;审计部门内部和行业内各单位之间可以开展理论讨论交流和业务竞赛等活动,彼此促进业务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企业审计 创新实践 不足 措施
一、我国企业审计工作存在的不足
第一,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和客观性较差。以某单位为例,从机构设置形式上,目前单位中内审机构有的设置于财务部门,有的与纪检、监察、法律合署办公,内审机构单独设立的不到50%,导致内部审计部门不能独立地开展工作,影响工作效率与效果。尤其从公司治理角度考虑,内部审计独立性较差,审计监督的职权范围窄,无法对企业整体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多层次的监督和协调,影响价值增值作用发挥。从业务管理归属上目前内审机构既有隶属于董事会的,也有隶属于总经理或者副总经理、总会计师的,还有隶属于会计部门的,甚至有些上市企业的财务部门负责人兼任内部审计部门的领导。这种情况侵害了内部审计的客观性,限制了内部审计的报告层次,在强调内部审计的治理功能和价值增值的趋势下,这样的领导模式会限制内部审计自身发展。
第二,审计规范化体系建设不完善。首先是审计规范化体系应包括职业道德规范、以审计准则为基础的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规范。目前单位建立了一些单项的审计工作制度,包括《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审计档案管理办法》、经济责任审计、后续审计、基建科研审计等方面的专项审计制度,同时为保证组织机构的正常运行,建立如特派组管理办法、考核办法等一系列内部审计的规章制度,但这些组织规章制度与审计工作规定尚未形成技术规范体系,纺织公司尚未建立以技术规范为基础的《审计工作手册》。其次是目前制定了规范审计质量的相关制度,包括审计质量控制办法、审计报告质量评审办法、后续审计制度、审计结果公示制度等,但并未将质量控制机构建设、审计质量标准、质量评价奖惩制度等形成质量控制体系,《审计质量控制手册》尚在初步构建中。
第三,审计缺乏正确的认识,阻碍了审计职能的发挥。财会审计工作的基础理念不足。这首要的表现是缺乏精确的财会审计手法,致使对财会审计的评价没有针对性,也造成了资产的损失。例如,对现金与固定资产的审计不及时,使得账户明细难以无法相互印证;对财产所有权的审计问题,使得公有资产的流失与浪费;对企业虚假报账现象的审计不力,也导致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另外,相关部门的财务权力与职责划分不够明确,更加恶化了财会审计的力度,导致了财会审计缺乏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企事业单位转型过程中的审计创新措施
面对自身在审计方面存在的问题,综合采取了多种手法来对审计实践活动进行创新,而这也在实际运用当中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总体而言,这些有效的创新措施包括着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健全的财务审计制度。我国十分重视完善财会审计的相关规章制度。成熟的制度体系是确保财会审计工作科学合理开展的保障,因此应加强对于制度体系的构建。针对自身的财会审计工作,我国构建了多个方面的制度体系,包括着财务预算制度、会计工作的委托制度、集中会计核算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执行制度等多个方面,确保制度构建的全面性才能够保障财会审计工作的完备性。另外,对于制度的构建也应注重了自身的特征,并相应的完善财务落实制度,从而最终能够保障所建构的财会审计制度适合自身的特征,并在具体的工作当中发挥出应有的效力。
第二,转变观念,走出对内部审计的认识误区。财会审计工作的重心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下移,抓实基础管理,提升效益专项审计水平。审计科也结合当前面临的形势,结合企业领导工作部署,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进行风险评估,确定专项审计项目,积极开展内部管理效益专项审计。开展事后专项审计,抓实基层基础管理。另外,审计工作重心下移,将制度的执行力落实到一线、落实到基层,进一步堵塞防范管理漏洞。审计过程中,认真核查每一环节,落实每一项工作制度,对被审计部门、基层单位,在执行制度和规范管理上,进行综合评价。强化单位责任,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财会审计工作服务水平。企业应深入开展全员参与的审计活动,重点排查思想意识、工作作风、工作管理、工作落实方面的问题,针对查摆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解决途径及措施。修改完善审计管理制度,在审计程序上、细节上进行规范,使之成为干部职工的共同行为准则,确保审计工作的廉洁高效。
第三,转变工作重心和工作方法,实施参与式审计方式。对于财会审计工作重心的转移就必须有目的的强化单位财会审计工作的重点。因此,单位在强化审计工作重点充分落实好了如下几项工作:首先,严把审计事前监督关口,强化重点工程审计。单位按照各项工程实际进度状况,有计划开展现场审计。其次,严把签约审计关口,抓好资质及质量审计。单位在签约前审计过程中,认真执行审计处制定的工程、技术服务、修理、物资采购、租赁、劳务等审计要求,逐项认真审查,严格把关,确保签约主体资格合理、各项资质齐全、项目计划到位。最后,把好基础项目审计关口,确保单位效益不流失。对于技术服务、物资采购、设备修理等基础项目,应做到数量审计精细、质量标准核查精细、市场价格调查精细,确保企业效益不流失。
三、总结
总体而言,我国财会审计工作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的改进也是保障审计效力更好发挥的基础,因此对财会审计工作有必要进行足够的重视。事实上,企事业单位对于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也决定了其必须自身的相关管理方面进行必要的强化与创新,走在科学的前沿,从而发挥出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丽红.现代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探讨[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1(10)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7-0121-02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审计组织体系来看,我国目前业已形成由政府审计(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及民间审计(社会审计)构成的审计监督评价体系。但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的日益进步及企业组织的发展变化,现有的各种审计及其构成的审计组织体系日益暴露出不少缺陷和弊端。
1.内部审计性质的认定较为模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内部审计是在财产所有权与管理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随着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管理方式变革及内部职能分解,基于加强经营管理的内在需要而形成和发展的,这也是内部审计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这种审计模式实际上导致了人们对内部审计在性质认定上的模糊,从而不利于甚至阻碍着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
2.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过于狭窄
我国现阶段有不少企业的内部审计仅局限于企业财务会计方面(审查),很少触及经营管理的其他领域,从而使内部审计多属财务性质,归属于财务部门领导。尽管政府机构及有关部门的指导精神要求或建议将财会部门与审计机构分立,但有些企业采取一套班子的做法,应付监督检查时才可能分为两个机构,平时却将它们合二为一,这就使得内部审计工作实际上变成了财务会计的自审过程,其客观性与公正性自然可想而知。
3.内部审计的客观性与独立性不强
无论是外部审计还是内部审计,都具有独立性。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既表现在其机构的隶属关系上,又表现在其职权的授予行使上,还表现在审计的客观性上。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是使内部审计具有客观性、权威性及公正性的必要条件。从我国的现状来看,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大多设置于管理层之下,在高层管理人员的授权范围内开展工作,为管理经营者服务,但是,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强。同时,我国原有的审计制度曾规定,在对有关主管部门审计时,若发现有重大问题,可向被审计单位的上级内部审计机构反映,长此以往这就造成了内部审计机制发育不良。
4.内部审计人员水平有待提高
现阶段的内部审计大多是事中、事后的“查错防弊”,而事实上内部审计还可以通过有效的事前工作,为企业经营者提供相关的信息、技术等支持与服务,以便管理当局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这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与水平,但我国的内部审计人员中不少人仅熟悉甚至不懂财务会计业务,有相当一些人员不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不了解本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难以提高或保持其专业胜任能力。
不仅如此,内部审计在有些单位的地位不高也使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与热情,他们往往被误解或在不顺心状态下工作,感觉到开展审计工作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困难。显然,这不利于充分调动内部审计人员继续学习与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
二、完善与发展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方略
鉴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无论其定性定位、体制机制或方法方式等,都无法进一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与经济监督评价需要。内部审计与加入WTO以来新要求的差距日益扩大,其局限性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则更加明显,因而急需对内部审计加以改进和完善,并谋求全方位、宽领域、高质量的发展。其主要方略是:
1.合理设置内部审计组织机构
调整理顺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合理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完善企业内部审计体制,确保内部审计机制有效运行的关键所在。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其颁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对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隶属关系提出了下列要点:(1)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对组织中一个具有足够权力的负责人负责;(2)内部审计机构应与董事会之间能直接交流信息;(3)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的任免,应由董事会一致同意确定;(4)内部审计机构的年度审计工作项目计划、人员计划及财务预算,应提交最高管理层和董事会备案;(5)内部审计机构应每年一次或在必要时多次,向最高管理层和董事会提交工作报告;(6)内部审计机构应定期评价其《章程》中规定的宗旨、权力和职责是否继续适用和有助于完成任务,并通报给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
2.扩大内部审计的职能及作用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部制约机制的加强,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账面资料的错误弊端会越来越少,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必须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企业内部的管理、决策及效益服务,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也应从审查和监督向评价与咨询方面拓展。内部审计也不会只局限于财物领域,它将扩展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因此,内部审计人员的定位应从以监督为主的“警察”、“裁判”等角色向以评价与监督并重的“参谋”、“助手”等角色转变,突出内部审计“内向”的特点,开拓内部审计更加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3.改进内部审计的方法和方式
企业的内部审计应围绕企业经营目标开展工作,且理当成为企业运行的“监控器”。企业借助内部审计来完善经营管理的“预警系统”,建立健全内部监管“保证体系”。内部审计工作目标必须与本企业经营目标相协调,打破原有“双向领导”体制的束缚,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主要应是企业的决策层,其工作目标是帮助企业谋求生存与发展。为此,内部审计应该突破单纯的、事后审计的传统方式,转移到事前、事中审计上来,既要对企业单位的重大经营决策、重点投资项目及占用资金数额较大的主营业务实行事前审计,又要监督和评价有关项目、预算及合同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及时反馈信息并防止失误。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内部审计工作将不局限于事后监督,还应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需要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例如,企业的采购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资金计划、投资计划及费用预算等均应做到事前审核、事中控制。经验丰富的内部审计人员,应能及时发现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直接采取或促成有关部门采取有效举措把企业的整体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4.拓展内部审计的作业领域
以审计目标为标志,内部审计可划分为真实性审计、合规性审计及效益性审计等审计形态或财务审计与管理审计等审计类型。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应当开展哪些工作、究竟以哪种审计为重点,一般取决于特定企业不同时期的经济责任内容、预期审计目标及客观具体条件。在财产所有权与管理经营权相分离以及多层次管理分权制所形成的经济责任关系下,基于经济监督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审计活动,其总目标即评价经济责任,往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社会区域被赋予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表现为与特定经济责任内容和经济监督需要相适应的具体审计目标。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分析,我国仍有一些企业存在一定的差错与弊端、数据资料虚假、会计信息失真,因而内部审计还应该加强真实性审计工作。据未来的发展趋势判断,随着企业内部控制的日益加强、公司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及会计信息质量的不断提高,合规性审计目标或效益性审计目标将上升为主要的审计目标,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届时也会发生转移。
5.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企业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和竞争的更加激烈,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需要精通财务会计,还需要适当了解其他业务领域,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以便更好地实施审计并为企业管理服务。随着内部审计工作由财务领域向经营管理领域的渗透与扩展,内部审计人员的构成也应该趋向多元化,不仅要有懂财务及审计的专业人才,还应配备精通各项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聘请有丰富经验和较高业务水平的人员充实内部审计部门,以适应审计领域日益拓展的需要,使内部审计机构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前,企业要根据在市场竞争中的战略定位与内部审计的发展要求,尽快培训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才。为此,企业需注意并做好以下几点工作:首先,应在任用、培训、定岗、升迁等方面制定出相应的规定和具体要求,不能随意安排一些人员在审计岗位上;其次,重视和加强包括财会专业在内的各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较为广博、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能适应和处理不同类型业务及复杂问题,从而为决策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意见与建议;最后,要制定内部审计人员任职资格标准,建立资格认证制度,促使内部审计人员具备必要的素质并达到应有的要求。不仅如此,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还应成为培养通晓多学科知识、掌握多领域技能的审计人才的集训地,成为企业培养和输送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重要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