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02 09:43: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体育教育规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从学校体育教育现状出发,完善体育管理机制,明确个人职责,为体育工作的开展铺平道路。
我校建校历史悠久,体育特色鲜明,教师素质普遍较高,学生体育基础牢固,学校对体育课设置课时充足,体育设施、器材齐全,有较好的体育工作条件。
本学期学校领导从思想上达成共识,对体育工作充分重视,由学校陈校长主管具体的体育工作,相信在他的督促、协调下我校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一定会步入一个新的台阶。
体育教师日常工作实施目标管理,三名体育教师都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建立奖惩制度,从根本上调动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体育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力争使他们安于工作、勤于工作,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
二、学校体育教育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工作。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德育、智育、美育的基础,在开展具体的体育工作方面,本学年应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体育教研活动,规范体育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成立体育教研组,组织体育教师学习《体育教学大纲》,钻研教材,交流教学经验,并使之制度化、经常化,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体育教师依据学科特点进行教学,努力改进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活动,使体育教学步入正轨,在授课时突出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2、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切入口建立检查、评估制度,对所学课程及时测试,以督促学生学习,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力争使全校学生的体育达标率保持在95%以上。
三、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学校文体生活。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是培养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增强体质的有效措施,是发展竞技体育,发现和培养体育人材的必经之路。
(1)、课间操、课间舞
学校加强对课间操、课间舞的管理,由王开敏老师按时组织。建立课间操常规,严格纪律,保证课间操、舞顺利开展。成立课间操检查小组,在精神面貌、出勤人数、动作质量等方面,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检查评比,并将检查结果纳入班级百分竞赛,定期公布成绩。在本学期力争使我校课间操、舞形成自己的特色,努力做到“四个一样”,即:进出场一个样;队伍、队形一个样;做操质量一个样;教师学生一个样。
(2)、班级体育锻炼
学校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利用下午第三节课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由各班主任负责,体育教师与班主任密切配合,帮助各班制定、执行锻炼计划,并给予技术上的指导。班主任要把班级体育锻炼纳入班级教育计划,做好组织发动工作,进行思想教育,保证活动时间和活动质量。学校将定期对各班锻炼情况进行评比,及时总结,形成制度。
(3)、体育竞赛
学校以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为出发点,在保证开齐、开足体育课程和课间操、舞的基础上,将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贯彻小型多样、单项分散的原则,按季节气候的不同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活动。力争通过这些体育竞赛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学生身体,活跃学校文体生活,在校内形成浓厚的体育氛围。
【关键词】城市规划;交通规划;重要性
城市交通是城市健康发展的必然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城市交通建设越来越关注,城市的不断扩大以及人们交通观念的改变,都对城市交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的交通建设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对交通规划不重视,从而造成当前城市交通拥堵的现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在今后的交通建设中,应充分理解城市交通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以及影响,并做好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关系的研究。
1 城市交通规划的重要性分析
1.1 交通规划保障城市中心发展
大都市一般都是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心,高效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交通供给和交通需求的有效平衡是保证其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常规公交所能提供的道路交通通行能力与大都市的需求相比是有限的,随着城市的发展,交通开始从地面走向了地下和天空,城市快速路和轨道交通的引入大大提高了城市中心的可达性,为城市的交通出行提供了更多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中心的交通压力。如欧洲的伦敦、巴黎等城市的城市交通规划在这方面较为成功,尤其是德国的一些中等城市采用了轻轨交通,在与步行街区的结合及保持城市的历史景观等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1.2 交通规划引导土地开发利用
城市土地利用开发和交通系统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交通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研究和把握城市交通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关联性、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土地的综合开发利用是交通需求产生的源泉,而交通供给是完成这些交通需求的有效载体。交通需求产生的多少既依赖于城市土地利用的布局结构和土地开发的强度,同时又受制于城市交通供给系统的运输能力;而城市土地开发的强度和交通供给也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因此,利用交通系统积极引导城市的土地开发,引导城市土地开发强度与交通系统承载力相协调,将有助于城市的健康发展。
2 当前城市交通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前瞻性
通过城市交通干道建造中可以看出,有很多交通道路的规划缺乏前瞻性。往往是在道路的建设实施中发现了问题,建造的道路并不满足于城市交通的需要,甚至阻碍了城市的发展。而有的交通道路由于工程量较大,不能施工,同时又会产生对高压线、房屋等建筑拆迁困难的问题。所以在城市交通的规划研究中一定要做好交通道路的前瞻工作。
2.2 公共交通滞后
我国当前各大城市发展中,交通问题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其中公共交通滞后极为明显。这主要体现在常规公共交通发展不足、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发展滞后、小汽车发展势头过快等不协调现象。我国本来就是一个人口大国,平均土地资源紧缺问题一直都是困扰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这就需要大力的发展公共交通事业。
2.3 城市交通规划管理有待改进
与社会和谐要求相违背的另一个表现是城市交通管理滞后。具体表现在,现有城市公共交通运营调度计划的制定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管理人员的经验在现有调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仅通过一些简单的服务指标和经验进行计划,不能满足实时的交通需求,从而导致市民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等待时间过长,致使资源浪费,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低下。
3 协调好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之间的关系
传统上,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由不同的市政部门分管,通常情况下先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然后再规划城市交通,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的地位从根本上就不平等。但城市的规划布局作为大规模且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相互协调、相互支撑。为促使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符合城市化中“城市功能完善”的要求,必须改变以往各自为政的局面,从整体角度研究和设计城市的交通规划、公共交通系统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将土地利用规划与交通系统规划很好地结合起来。交通规划战略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在城乡、城市内部合理分布,城市与乡村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在城市规划中应积极加快引导城市中心区人口和产业向地区转移,将某些产业或是大型企业办公地点、人员生活居住地点转移至城市边缘地带,构建一个独立完善的生活区,减少城市中心区人口数量,带动城市周边地区的经济、交通等的发展。在将城市中心的一些功能区向外搬迁的同时,将城市中心的交通网络向地区延伸拓展,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形成多层次、全功能的多级结构网络,优化资源配置,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的高效、便捷、一体化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实现边缘地区与城市交通合理衔接,使城市与乡村资源互补,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另外,干线公路规划应该统筹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使其与城镇保持一定的距离,防止公路城镇化,保障公路网总体运行效率,同时要充分考虑城市空间发展方向、产业布局,保证城镇干线公路对城镇、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实现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战略。
4 城市化背景下改善城市交通的建议
4.1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引导私人交通转向公共交通
世界大多数城市的经验表明,缺乏有效的公共交通体系,将影响城市经济的竞争力。国外大多数城市中,公共交通是交通运输体系中最主要的成分,通常占城市出行比例的40%~60%,而我国这一比例不足10%。
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应从多方面入手。首先,不断提高公共交通运输的机动性与通达性,整合现有道路系统、地铁系统及城市轨道系统,发展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缓解地面交通压力。其次,设置专用通道,扩大信号优先范围。要充分保证公共交通优先权的实施,加强对公共交通优先车道的监管。同时提高公共交通设施装备水平,科学合理设置调度中心,结合客流分布统计,调整公共交通结构。统计城市内部现有的各种公共交通转乘点和设置密度,在未来公共交通设置中应充分考虑与现有交通设置衔接。最后,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宣传“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加强对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的交通需求的满足,减少低收入阶层的交通负担,积极引导私人交通转向公共交通。
4.3 应用智能交通系统,提高交通系统运行效率
积极推动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建立,大力建设信息化平台,尽快实现公共交通信息的及时化、准确化。在城市中积极推动建立智能运营调度系统,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对路线在途公交车辆定位,并与电子收费系统相结合,统计分析各个站点客流分布情况,进行车辆发送和站点停靠等方面的优化计算,确保公共交通准时发车、车与车之间的时间间隔合理,实现效益最大的调度方案,从而避免人工制定公共交通运营调度计划的盲目性。运用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统筹城市各类交通方式,合理设置地面交通与地下交通的衔接点,方便居民出行换乘。在公共交通站台使用电子显示牌显示道路实时的交通状况,降低乘客等待的时间成本,提高整个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
5 结束语
在城市化的发展背景下,我们要重新思考城市交通规划目前存在问题,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城市运输需求不断增加,对运输质量和效率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传统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使城市交通运输面临日益增加的压力。为了使城市交通更好地适应城市化的发展要求,开展对城市化战略下城市交通问题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学贵有疑,教,也是同样。
作为我个人成长而言,学科的调换、从小教到幼教再回小教的经历,于我,是不断地历练,然而,回归最朴实的教育教学,不管是刚开始踏上教育工作岗位还是时至今日,“教学如何有效?”都是我一直在追问的问题。
社会在前进,时代在发展,学生所处的环境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用一成不变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是不能适应的,也是永远达不到因材施教的目的的。
离开小学语文教学岗位整7年了,重拾课本,沉甸甸的,一直在探究有效课堂,一直在为自己不断冒出的疑问寻找答案……终于,本次网上学习,让我有机会解开心中疑惑,学习所得让我兴奋不已。
先说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这是必修内容,各专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重点为我们解读了精神和《纲要》重点,很多政策与措施都触及改革的“深水区”,听来让人欢欣鼓舞,我们都深有体会,由行政力量推动的改革,必将影响深远、强而有力,《纲要》中的很多政策都反映了国家的意志、决心和战略眼光,也反映了民众关心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让我们看到了教育改革的希望,也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果说,必修课是给我们思想洗礼、营养强心的话,选修课就是琳琅的自选超市,有34个主题供我们选择,涉及方方面面的学校工作。我看到了令自己雀跃的内容——有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按捺不住心中喜悦,挑选了自己关注的进行了学习!
从主讲专家身上,我似乎找到了有效的第一要素——学富五车并生动幽默。旁征博引暂且不说,就从他们讲座时的语音语调、神态动作,我就被深深吸引,共鸣处点头,会意处微笑,触动处思考……虽然不是互动式教学,但通过有魅力的讲授,同样能让我受益颇多,这样的教学,我喜欢,我想,孩子更喜欢!
在我看来,作为学校行政,首先应该要当好课改的领头羊,成为有效教学的带头人。反观自己的教学,最近老是头痛高年级学生不肯举手,参与面不广,自己教学语言过多,重难点突破率不高,离我理想的有效课堂很有差距。通过学习,我从理论上再次明确了有效课堂的来源,不照搬听课笔记,联系操作层面,针对我自己的解决方案,如下:
一、注重有效备课,打好有效课堂的基础。我们读知道在备课要素中,“备学生”经常被遗忘,教师按照自己的思路预设的较多,好像提出的问题就永远有价值,设计的教学环节就无懈可击。应该要了解学生的只是基础,这不该是句空话,如何了解,我认为提前检查预习是个不错的办法。检查预习,可以是学生自主预习作业的检查,也可以是老师通过书面练习摸底,了解学生对新课的表层理解程度,对于大部分学生都理解的内容,就可以简单带过,直奔主题,突出重点。这样,教学容量虽然看似变大了,但重点突出之后,教师思路反而清晰,学生学习内容相对集中,这就为有效课堂奠定了基础。当然,备课,还包括熟知年段教学目标,不要随意降低或提高教学要求,要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等。摸清学生基础,整合教学内容,将是我以后备课的重点。
××学校下辖5所完小和校本小学部。本学年我校小学部共有1671名学生,其中有892名学生(占54%)在完小就读,可见,加强完小管理、提高完小的教育教学质量迫在眉睫。
二、提高完小办学水平,促进全镇教育均衡发展。
从本学年开始,我校将提高完小办学水平作为工作重点,确立“严管理、重实效、创特色、求发展”的完小管理工作指导思想,我们的主要工作方向是:
(一)教师发展
1、实施完小教师交流制度,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我县教育“三制”改革促进了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提高,但随着课程改革工作的深入,又要求教师有强烈的自主发展意识,单靠工作积极性已远远不够。基于这个关键背景,我校规划制定出了《教师综合评价方案》《教师奖惩条例》,依据对教师综合考评的结果,每学年度评选出25%镇级优秀教师,在其中又产生县级优秀教师候选人,评选出县级优秀教师。对在综合考评中连续二年位居全镇倒数三名的教师将进行异校交流。
2、认真贯彻教学“六认真”,注重落实, 向常规管理要质量
以教学“六认真”为基准,对完小进行每月一次的常规工作抽检。注重常规检查与指导,深入教室、课堂,把握常规现状,促进常规到位。继续对教师的教案、学生作业以及学习情况作不定期检查,对好的做法给予肯定、表扬并加以推广,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并帮其纠正,尽快规范。
3、扎实开展校本教研,实现教研重心的下移
(1)、抓完小教师理论学习。教师发展,理论先行。我校在多方论证的基础上,针对教师理论学习,实施“三定”举措(一定时间,二定主讲人,三定内容)。在学习内容层面上包含“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我们还制定了每学期的“六个一”工程。
(2)、抓完小校本培训。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办法,多种专题、讲座,中心与完小结对帮教、课题研究、鼓励个人努力等形式,加强校本培训,以此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3)、抓校本教研活动
①深入课堂,以集体备课为切入点,同时实施“同课异构”、“多次备课”等方式。
②注重行动研究。确立“教、学、研、修”一体化的思想,以课例、课题、课堂教学的微格分析为研究载体,搭建互动交流学习平台,培养教师在行动中研究。
③以完小为教研基地,大力推行“四类课”教研活动。
常态的推门课、听教师的互观课、扶植性听课、磨课活动
(4)、抓教师教学反思。我们大力提倡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教学后记、教育随笔或教育日记、心得体会、课改视点等,把校本研究的过程变成教师学习理论、创造教学成果、促进专业成长的过程。并在科研处的领导下建立了校本教研问题库。
4、实施行政人员挂点完小制度,彰显指导、服务、帮扶功能。
我们对行政人员深入完小,作出了严格的职能限制:中心小学行政人员不得越权插手完小内部事务,不得干扰完小正常的工作的秩序,不得借工作之名结伴到完小吃喝玩乐等等,行政人员具体的职责是指导、服务、帮扶,促进完小更快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轨道 交通 城市 规划
我国的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是在1969年建于北京,目前轨道交通已经成为了城市中最大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可是,就目前来看我国轨道交通建设往往与城市规划不相协调,轨道交通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能够支持城市的发展,引导城市的空间布局,一条轨道交通建设,能够带动周边经济的快速发展,例如房产开发、商业中心的转移,积极城市科研园区的发展,都离不开快速、便捷的城市交通建设。可以说城市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命脉,轨道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需要和选择,因此,一定要安排好轨道交通的建设过程,否则将制约整个城市的发展。
1、轨道交通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所容纳的人口也越来越多,因此,要想实现城市交通的便捷、舒适等问题,就必须要建设一种,容量大、效率高,节能、高速且准时的城市交通设施,从而,轨道交通成为了众多交通设施中的佼佼者。高速的轨道交通不仅仅满足了城市人口出行的问题,而且,促进了城市人口和就业的平衡,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建设,为城市的空间布局做出了引导。
2、轨道交通的特点
轨道交通是介于汽运和铁运之间的一种新型运输工具,促进轨道交通产生的原因是城市日益增长的人口,一般城市轨道交通的开设,都是在城市经济贸易比较发达的区间开设,并且密度较大,旅行速度较大,人们换乘十分方便,舒适度也较好,一般轨道交通在线路上的站点比较多,进而便于线路提高运载力,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和设计过程都是与铁路并用枢纽站点,进而减少建设所需投资。
一、轨道交通与城市协调性问题
1.1 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布局的矛盾
在城市的发达地域,早年就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规划和布局,使得这一区间的交通、商业、服务业等发展的较快,而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也是围绕着城市经济商业等发达的地区建设,这就导致,进一步加大了这一区域内的人口和人流,使得原有的城市规划不能够满足现在的城市发展需要,引起交通负荷进一步的加大,引起城市区域交通、街道、市场等出现拥堵的现象,于此同时周围居民居住的环境也日益的下降,治安环境比较混乱。造成这种不协调因素的原因具体可以总结为两点,第一,轨道交通的站点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换乘不协调,第二,就是轨道交通枢纽与城市功能区的设置不相协调。
1.2 管理难度较大
城市轨道交通都是采取多元化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模式的,这种多元化给政府部门的管理和协调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很多城市,管理制度的更新过程往往跟不上,这就导致管理制度,不能够适应现代轨道交通的发展和运营过程,进而,进一步的影响了轨道交通的布局和工程质量等。
1.3 城市规划布局落实不到位
在我国多数城市中,城市的建设和规划过程往往落实不到位,这就导致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方向十分的模糊,而轨道交通的建设,是围绕城市发展方向和经济建设展开的,并且,一旦建设完成,不能轻易的进行改变,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如果不能够落实到位,就很容易使得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空间布局不相协调。
1.4 主管部门不同
城市规划和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虽然都是地方政府批准的,但其执行的部门却有所不同,虽然轨道交通,能够缓解城市交通的压力,带动城市商业、服务业等一些列的发展,促进立体化城市交通建设,但是,由于缺乏城市规划和轨道交通规划的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就会导致地方政府与执行轨道建设的部门两者之间的建设计划不协调,相互脱轨,严重的影响了轨道交通的主导作用和综合效益的发挥。如果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与城市规划中土地开发、道路交通配套设施、市政工程等建设时间顺序安排的不得当,就会引起,当轨道交通建设完成后,周边的城市开发尚未跟上的现象。这直接影响轨道交通的效率和效益。
二、建议意见
城市轨道交通体系的建设还存在一个规划年限的差别,在规划合理的年限内,城市发展与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是相互协调的,但是,如果超出规划的年限,就会造成两者之间的不协调性,就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本文建议如下:
首先,应当充分的考虑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空间布局的协调性,尽量做到城市规划过程与轨道建设相互协调,充分考虑城市区域间的人流、货流等交流,这样才能避免给城市交通带来进一步的压力。
其次,就是要加强城市管理层面的协调,对于城市规划和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实施,应当统一归一个部门管理,这样,能够增强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另外,要增强地方政府规划和建设的执行力度,强化规划的地位和作用,尽快建立起地方的规划、协调机制。
三、结语
轨道交通的建设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布局,只有,良好的规划城市和城市轨道交通,才能够使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因此,轨道交通建设过程应与城市规划建设相互衔接,协调各方关系,进而,实现轨道交通与城市协调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小鸿;张华;;大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评估的目标框架与动态范式[J];上海城市管理;2010年06期
[2] 池利兵;关敬辉;李凤军;胡春斌;;区域城际轨道交通功能层次划分[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1年05期
[3] 魏运;许双牛;任静;杨珂;;基于功能分类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需求[J];都市快轨交通;2013年01期
[4] 焦长洲;;大型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建设管理实践[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3年03期
[5] 逯斌;高佳;徐之恒;;城市轨道规划中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研究[J];交通标准化;2011年24期
[6] 邵莉;;浅谈城市轨道交通现状及未来发展策略[J];北方交通;2012年08期
关键词:线性规划;激发动力;多媒体;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485-02
线性规划是经济管理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线性代数后续基础课之一,是运筹学中研究较早且相对比较成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上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康托洛维奇等在生产组织和运输问题等方面开始研究应用线性规划这一数学方法[1];1947年美国数学家Dantzing提出的单纯形方法从理论上为线性规划奠定了基础。它广泛应用现有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数学方法,解决实际中提出的专门问题,为决策者选择最优决策提供定量依据。现如今,线性规划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商业、国防、交通运输、能源、水利、经济、管理决策等众多领域,它可以解决各行业中的最优计划、最优分配、最优管理、最优决策等最优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线性规划的主要模型、基本理论、主要算法,并能将这些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深造以及从事经济管理方向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就笔者的一些教学实践,浅谈一下线性规划这门课程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首先,线性规划是线性代数的后续课程之一,课程中要用到很多线性代数的知识,比如,矩阵、矩阵的秩、矩阵的运算、矩阵的初等变换、向量组的相关性、无关性、线性方程组的求解等等。因此,我们在讲解线性规划课程的内容之前,首先要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线性代数中学过的内容。虽然这样会加重本课程的教学任务,但是只有代数中的这些内容理解透彻了,线性规划课程中的单纯形方法等知识才能真正地理解其中的原理,才能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而不是死记硬背、"依葫芦画瓢"。
其次,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是学生学号一门课程的前提之一。提到数学课程,大多数的学生的第一反映是理论性强、很抽象、难掌握。我们课程的第一部分是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课本上出于知识的系统性和严谨性的考虑,先给出的往往是变量很多、表达复杂的抽象的模型,这些太抽象太复杂的内容会使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很高深、难听懂而产生挫败感,进而使学生在这门课程中的学习动力大打折扣。因此,我们授课时不妨可以先从一个贴近我们生活的实例出发,建立一个简单且容易理解的线性规划模型。如下面这个问题[2]:某工厂在计划期内安排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已知生产两种产品所需的设备台时及A,B两种原材料的消耗、设备及两种原材料的现有量、单位产品的利润如下表:问:应如何安排生产计划,才使获利最多?
这是生产组织与计划问题中的一个很典型、实际生活中也很常见的问题,经过简单的提示,学生们完全可以自己建立出该问题的数学模型。
解:设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分别为x1,x2单位。
maxS=2x1+3x2
x1+2x2≤84x1≤164x2≤12x1,x2≥0
再根据高中时期学过的图解法,我们还可以求出最优的生产方案:生产甲4单位,生产乙2单位时,可获得最大利润S=14元。于是,我们可以告诉学生,我们这就已经解决了一个比较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了。这样一来,学生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发现了这门课程并非像想像中的那样深不可测,是完全可以掌握好的,也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2.传统的板书教学应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传统的数学课堂采用的是黑板加板书的授课方式。但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被广泛应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现在越来越多的数学课程也都采用多媒体的授课方式了。就线性规划这门课程而言,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授课有以下优点:
(1)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够省掉很多重复劳动
比如,我们讲解图解法时,最优解存在有唯一的最优解和存在无穷多最优解的情况,我们可以以下面这两个题目为例来讲解:
①maxS=2x1+3x2 ②maxS=2x1+4x2
x1+2x2≤84x1≤164x2≤12x1,x2≥0 x1+2x2≤84x1≤164x2≤12x1,x2≥0
问题①存在唯一的最优解,问题②存在无穷多最优解,但是这两个问题的约束条件相同,因此,两者的可行域是完全相同的。板书教学时,如果我们在同一个图形中求解会是图形看起来杂乱、不清晰,如果画两个图形求解,既占用了黑板的版面,也浪费了课堂时间。但是如果我们采用多媒体形式的话,首先,软件绘制的图形要比我们教师手绘的图形精确的多,什么情况下取到最优解,学生可以看得一目了然;再者,课件上的图形比黑板上的图形要干净清晰很多,因此,这两个题目在一个图形中求解也不会显得杂乱,同时也更方便学生对这两种最优解的情况进行比较。
(2)多媒体教学能够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我们每门课程的第一次课,教师大都会介绍该课程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及相关课程的背景知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线性规划课程的内容前,我们可以介绍一下运筹学的主要分支及研究内容,尤其是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问题。这些内容如果我们全部板书,学生可以了解的比较清楚,但是信息量太大,会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如果只是口述,时间占用少了,但是学生会听的云里雾里。多媒体的授课方式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两者的矛盾,如果我们将这些内容制作成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展现给学生,学生的印象就非常直观,我们讲解后,学生就会了解到线性规划乃至整个运筹学都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是日常生活很多决策问题需要依赖的学科,可是他们日后工作中可能会用到的学科,这样一来,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多媒体教学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没有过多的占用课堂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我们在享受多媒体技术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全程多媒体的授课方式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过度使用多媒体会模糊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我们不能让我们的课堂变成一个"影院",多媒体课件变为屏幕,教师变身为电影放映员,而学生则变成了看电影的观众。观众看完一场电影后能够记住全部情节的有多少,能够对情节内容反思的又有多少。同样地,如果只是教师点鼠标,学生看幻灯片,这样一堂全程多媒体的课堂下来,学生中能够记住所讲知识的能有几人,对所讲知识进行思考、分析的又能有几人,答案不言而喻。
(2)全程多媒体讲解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教师在课前做好了多媒体课件,一堂课45分钟,多媒体课件呈现的内容要比传统板书讲到的内容多得多,这就要求学生长时间保持精力集中,这实际上对学生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同时,由于多媒体授课内容多,信息量大,很多学生可能连笔记都不能记完整,更谈不上消化、思考了。
因此,我们在授课时应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一些抽象的概念、图解法等内容我们可以采取多媒体的方式讲解,一些理论的推导等我们可以采用板书的方式详细讲解,有时我们还可以采用板书加多媒体的形式,比如我们讲解单纯形方法时,有些题目迭代次数较多,全程板书会浪费大量的课堂时间,我们可以在第一步迭代时用板书的形式详细讲解每一个步骤及每一个数据的求解方法,力求学生理解掌握迭代的过程,之后的迭代原理和方法就同第一步迭代是相同的,只是数据不同而已,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多媒体的形式讲解,避免了重复工作,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现在很多学校都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我们可以将我们的授课计划、教案、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料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查阅课程进度情况、各章节的重点难点提示,通过多媒体课件还可以补充课堂上笔记没有记全或没有记清的部分,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解答学生的提问等。
另外,我们还可以每一个教学班建立一个QQ群,教师可以通过QQ群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需求,也可以在能够讲解清楚的情况下对学生的提问进行解答。
参考文献:
【关键字】区域;交通运输规划
1引言
区域交通运输系统规划任务是:在全国统一交通运输网指导下,根据地区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以及区内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经济布局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和各种运输方式只见的合理分工与协作,有秩序地构建地域综合运输网。
2发展问题研究
2.1缺少理论指导
交通运输的规划和发展,首先必须搞清楚交通运输是做什么用的、是为谁服务的,才能根据其定位和服务功能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与建设。然而,目前的许多交通运输规划制定更多地是从交通运输系统自身发展与完善以及部门的角度进行规划,虽然也提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满足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但规划中潜含的贯彻的理念不明确,即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城市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生存环境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以及作用,在我国的具体国情条件下,到底应该贯彻什么样的发展理念不明确;在制定交通发展规划与目标时,没有真正将交通运输的发展战略融入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目标下。由于战略定位不清,理念不明,缺少整个交通运输体系明确的发展方向,也就很难有明确的导向性目标,致使目前的交通规划基本上是一种追随需求型的规划,主要是从交通运输自身的功能作用和运输的特性进行各种运输方式发展规划,对交通运输形成的资源利用、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可能满足人们追求出行的物质享受程度、以及整个系统的运输效率、成本、环境等没有度量尺度,即科学发展观在交通运输的总体发展中具体应如何体现,才能使交通运输的发展符合和支持国家及地区发展战略,需要有比较明确的方向性内容或标准。
2.2出发点的错误
交通流的增长,除了与基本需求有关,还与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模式有着极大的关系,如果缺乏相应的引导和控制,按交通流需求进行交通供给,则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将永远无法满足需求,因为追求物质享受和个性机动化是人们的天性,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很难通过个体自主选择来实现。在没有将各种运输方式的外部成本基本内部化的情况下,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私人小汽车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小汽车的使用形成耦合,交通需求结构将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偏向,形成增加交通基础设施供给――交通拥堵暂时克服――产生更多的交通需求――造成新的更大的拥堵的黑洞循环。然而,目前由于缺少综合运输发展战略的指导和约束,许多交通规划,对交通作用的理解和对交通功能的确定上存在偏差,主要是从满通工具的交通流出发,适应交通流的需要,而不是从如何更合理、更有效、更经济地提供运输产品出发,将目的与手段颠倒,而且各种运输方式的规划也主要是从自系统本身发展如何满足需求和提高内部运行效率出发。这也是造成缺少宏观调控依据、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2.3预测方法的问题
运输需求预测是一项非常复杂和高端的工作,需要对交通运输的全面现状、运输量的生成机理、需求结构与政策的关系、流向与网络布局的关系、未来经济社会以及城市的发展趋势、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及政策等方面的情况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和把握,在对众多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而才能对相关的参数和影响因素进行较准确的判断,而不是仅仅懂得数学方法、没有对交通问题深入理解就可以进行预测,但在现实中许多情况却恰恰相反。
目前在交通运输需求预测中,一是现有统计数据的如何采用和准确程度问题,公路运输量的统计数据是采用抽样调查按一定的计算方法得出的,与按照实际交通量推算出来的数据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而且反映的是发送量的数据;二是目前采用的大多数预测模型和“四阶段法”基本上都是根据以往交通运输量与GDP、人口、人均GDP的关系,并基于原有的发展趋势进行因果关系外推或延伸预测,西方国家成熟于20世纪六十年代的“四阶段法”传统交通规划预测模型主要是为当时的高速公路建设服务,从现在看来,存在着多方面的不足:一是未能将各种运输方式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和预测,未能反映价格因素对各种运输方式之间需求量变化的影响,模型方法对交通政策的反映僵化和缺乏敏感性;二是对经济结构的变化、人们的出行行为、土地使用与交通的动态相互作用等未能反映在模型预测中,八十年代后,西方国家对交通预测模型进行了较大改进和新的开发,如伦敦交通战略模型研究(1996)和美国的32个大都市区规划(MPO)的多数研究都考虑了土地开发使用与交通之间的关系;
2.4交通服务为依据的规划问题
现行的交通规划基本上是以行政区划为单位,自上而下进行单纯的交通规划,与区域经济规划、城镇体系发展规划相关性不强,规划中重视行政体制内反映政治、经济隶属关系的上下二层节点的联系,而轻视同一层次节点间的联系,而且各个层次路网规划中缺乏协调、反馈机制。尽管在全国和各省的规划中,也考虑到了城市之间的联系,但考虑的主要是两点之间的联系,而非区域内在的经济、城镇体系以及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交通联系。
现行的交通网络主要是按行政等级进行划分,铁路分国家铁路、地方铁路、城市地铁,公路分国家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实质上是按线路联系的点的重要性进行划分,从行政层次上看,结构和职能非常清楚,但从一个区域或城市对交通基础设施的使用上看,交通基础设施不是按承担不同的交通服务功能进行规划,造成功能不清、各种交通混合在一起,交通效率未能有效发挥。一是对于在国家铁路、地方铁路之外的区域城际铁路和在规划的国省道之外的区域性公路,缺乏明确定位,规划和投资建设的主体不明确;二是在一条繁忙的线路上多种形式的出行交通混合在一起,即多个交通功能“复用”同一条线路,对运行效率造成很大的影响,既对跨区域长途交通快速行驶的要求造成影响,也对区域内交通便捷接入或汇入的要求造成影响,在总体交通需求较小时,这些影响还可被接受,但随着交通需求的增大,对各种功能交通要求的满足度将会不断下降,整体运行效率将会不断降低。
3结论
随着区域经济和区域一体化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或规律,有必要在目前规划的基础上增加区域交通规划和区域交通干线这一层次,以打破行政区划和部门界限,协调区域内主要交通基础的规划布局,形成支撑区域整体发展能力提高和资源共享的交通网络,并使其成为区域内各主体希望实现的目标。对于未来交通需求量大的通道,应按不同的交通服务功能分别布局建设线路,不同交通服务功能的线路在设计速度、出入口间距、沿线汇入车流等方面采用不同的设计指标和服务水平,为使用者提供不同交通服务功能的使用选择,以满足不同的交通出行要求,提高网络服务效率和水平。
参考文献
[1]Islamabad.Software tools for forgery detection[J].Business line.2001.(5). 29~32
[2]仁科社,《交通运输系统规划》. [J].人民交通.2005.(8).137~144
基本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发展工作,积极营造有利于学前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不断提高幼儿园师资队伍素质,改善办园条件,加强学前教育管理,学前教育整体水平和普及程度不断提高。截至2010年底,我县共有公办幼儿园23所,其中局直幼儿园1所,乡镇中心幼儿园5所,非中心幼儿园2所,小学附设的校中园、幼教点、学前班15个,民办园90所,其中已审批27所。全县学前三年适龄幼儿23539人,在园幼儿10721人,入园率45.55%,其中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达57.95%。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2278人,占在园适龄幼儿总数的21.25%。
随着群众对学前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和新一轮人口出生高峰的到来,我县学前教育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短缺,公办园少,无证民办园多,学前教育发展资金缺口大,民办幼儿园缺乏有效管理和监管,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严重滞后,幼儿园师资队伍编制不足,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等。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按照“广覆盖、保基本”的要求,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构建城乡协调发展、充满活力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坚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实施科学保教,不断提高保教质量。
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公办园数量有较大增长,民办幼儿园发展规范有序、充满活力,师资队伍日趋优化,学前三年保教质量不断提高,学前三年适龄幼儿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二)年度目标
——2011年,完成新建16所、改建2所、扩建1所公办园任务,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7.6%以上。启动公办幼儿园建设和农村幼儿园质量提升工程、幼儿园教师培训工程和民办幼儿园扶持规范工程,入园难问题得到初步缓解。
——2012年,完成新建5所、改建4所、扩建1所公办园任务。85%的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达到标准化,幼儿教师的专业合格率达到70%,保育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80%,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0%左右。入园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2013年,完成新建5所、改建5所、扩建1所公办幼儿园任务。实现每个乡镇至少拥有一所中心幼儿园的目标。幼儿教师专业合格率达到80%以上,保育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90%以上。办园条件和保教质量明显提升,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左右。基本解决入园难问题。
——2014年,完成新建7所公办幼儿园任务。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解决入园难问题。
——2015年,完成新建7所公办幼儿园任务。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进一步提高。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保障措施
(一)加快园所建设,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1.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到2015年底,完成新建40所、改建11所、扩建3所公办园的任务。依照国家颁布的幼儿园建设面积定额标准对公办幼儿园实施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确保公办幼儿园建设布局合理、规模适宜、设施标准、安全可靠。
2.重点建设农村幼儿园。实施农村幼儿园建设提升工程。按照省定幼儿园办园标准,对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进行提升改造。每个乡镇建设1所独立建制的公办中心幼儿园。校中园式的乡镇中心幼儿园应逐步剥离,独立建制,并合理配置公办幼儿教师。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提供学前教育服务,大的行政村(3000人口以上)可以独立办园;生源不足的行政村进行联合办园,实行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偏远村可以设置附属园。
3.落实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和使用政策。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的规划建设按照《市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由政府统筹安排规划建设,经验收合格后,三个月内无偿移交。未按规定安排配套幼儿园建设的小区,规划部门不予审批。县政府成立由县住建、房管、发改、规划、教育、纪检等部门组成的综合督查小组,对已入住城镇小区幼儿园进行清查回收。对未按规划建设配套幼儿园的,由县政府督促开发商完成补建任务。不具备配套幼儿园建设条件的城镇住宅小区,开发商应上缴幼儿园异地建设经费,该费用由政府根据本地区幼儿园建设总体规划,统筹安排,用于幼儿园新建、改建、扩建项目。
4.扶持规范发展民办幼儿园。优化民办幼儿园布局,积极鼓励有合法资质、良好信誉的社会团体、企业和公民举办幼儿园。创新扶持方式,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县教育局根据民办幼儿园的实际,有计划地实施各类培训,推行公办幼儿园带动民办幼儿园的“片区联动”的发展模式,不断提升民办园的办园水平。保障民办幼儿园在审批登记、分类定级、评估指导、教师培训、职称评定、资格认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具有同等地位。
完善民办幼儿园准入制度,实行分类管理。民办一级(3个班)以上规模的幼儿园由县教育局审批和管理;达不到一级规模的民办学前教育服务点由属地乡镇人民政府注册管理,报县教育局备案。乡镇人民政府负责落实民办学前教育服务点的安全、卫生等日常管理责任,县教育局负责业务指导并监管。完善和落实幼儿园年检制度,加强对无证民办幼儿园的清查和资格重新认定工作,对未达到基本标准的民办幼儿园加强指导,限期整改,整改合格的给予认定。对卫生条件差、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等问题的无证园所,由县政府组织县教育、卫生、工商、公安、综治等部门联合执法予以关停。
5.不断扩大学前教育优质资源。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加大引进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力度。鼓励优质幼儿园以办分园的形式进行集团式办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二)优化教师队伍,提升学前教育师资素质
1.配齐配足幼儿教师。根据省编制标准,合理核定幼儿教师编制。按编制、人事管理有关规定,选调或公开招聘幼儿教师,配齐配足公办幼儿园教职工。采取定编定人、定编不定人等方式,建立幼儿教师补充机制,满足正常保教工作需要。
2.扩大幼儿教师来源。执行幼儿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除公开招聘具备条件的毕业生充实到幼儿教师队伍外,中小学富余教师(年龄不超过45周岁)可转岗到幼儿园工作。具有幼教专业毕业证,在中小学任职的教师,根据需要,可优先考虑安排到幼儿园。转岗教师的身份和待遇依法予以保障。
3.加强师资培训。建立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机制。将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整体规划实施。到2013年底,完成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第一轮培训任务,实现幼儿教师专业合格率达到80%以上,保育人员持证上岗率达90%以上的目标。
4.保障幼儿教师合法权益。按照省定标准,落实幼儿教师工资、职称评定、社会保障福利待遇等政策。县教育局对辖区内非公办教师可以实行统一管理的模式,做到统一聘任、统一签订劳动合同、统一调配,保障合格的非公办幼儿教师的待遇和合法权益。
(三)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学前教育资金保障
实行学前教育经费预算单列,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设置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从2013年起,县级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达到2%以上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中用于学前教育的比率不低于5%。按照省定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统筹安排,划拨不足部分,保障公办园的正常运转。县级财政每年设立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公办园发展,对办园规范、质量合格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给予以奖代补。按照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根据省资金分担比例,及时安排县级配套资金,完成公办园所的建设任务。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
(四)加强工作管理,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1.坚持安全第一。加强全县园所安全设施建设,配备保安人员,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责任制,落实各项措施。由县综治、公安、教育、卫生、药监等有关部门按职能分工,加强协作,加大联合检查的力度,定期深入幼儿园检查,建立全覆盖的幼儿园安全防护体系。
2.坚持科学保教。贯彻落实教育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文件精神,树立以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游戏为基本的活动形式,为幼儿提供安全、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全面禁止使用幼儿教材,避免和防止片面追求超前教育和幼儿教育“小学化”。
(五)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学前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1.强化责任落实。明确各有关部门责任分工,做到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加强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服务和管理工作。县政府为全县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责任主体,负责加强对学前教育统筹协调,认真落实好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五年规划的各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