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企业经营的思考

企业经营的思考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02 09:43:4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企业经营的思考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企业经营的思考

第1篇

关键词:业绩评价;经营;指标

一、 传统财务指标业绩评价方法的特点

20世纪初,杜邦公司的财务主管唐纳森・布朗(Donaldson Brown)将投资报酬率法发展成为一个评价各个部门业绩的手段。布朗建立了杜邦公式,即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并发明了至今仍广泛应用的“杜邦系统图”(见下图)。

由上图可知,杜邦系统图通过层层分解财务指标,直观地反映出了影响权益净利率的因素及其内在的联系,揭示了企业筹资、投资和生产运营等方面的经营活动效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综合财务分析法。根据杜邦分析图和杜邦公式,投资报酬率指标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应的预测和控制方法被建立起来用以规划和协调各个部分的经营活动。杜邦分析系统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奠定了财务指标作为评价指标的统治地位。

一般而言,财务评价就是通过收集和选取与决策相关的各项财务信息,并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进行信息加工,借以评估企业的经营业绩与财务状况。应用最为广泛的评价指标有投资报酬率、权益报酬率和利润等财务指标。用财务指标分析法来评价企业,能更直接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会计数据易于获取,可比性强从而使业绩评价更具可操作性。但是正像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一样,杜邦分析系统虽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本身并非尽善尽美,在人们使用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其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在上官敬芝老师所撰写的《传统的杜邦系统模型及其不足》一文中就指出杜邦公式存在的两处不足:一是杜邦公式中的财务数据资料来源于两大会计报表,反映问题不够全面。二是杜邦系统虽然提供了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但没有考虑收益的质量,分析结果往往带有片面性,反映问题不客观。

除此以外,这种传统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并不包括非财务业绩,因而更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出企业的资源和实力。主要表现在:(1)过分地重视取得和维持短期财务结果,助长了公司管理者急功近利思想和短期投机行为,使得公司不愿进行可能会降低当前盈利目标的资本投资去追求长期战略目标,以致企业在短期业绩方面投资过多,在长期的价值创造方面投资过少。对于今天和明天为创造未来财务价值而采取的行动,财务评价方法不能提供充分的行动导向。因为我们知道,使用历史成本的会计计量要结合不同的计量单位。会计计量可以被修正以显示当期的事项将怎样影响未来的现金流量,然而,在实务上,这种修正可能是个难题。(2)传统财务评价方法所讲述的是过去的故事,这对工业时代的公司来说是足够的,因为以投资提高公司的长期能力及改善与顾客的关系对这些公司能否获得成功来说并不重要。然而,信息时代的公司要投资于顾客、供应商、雇员、工艺、技术和革新,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完成创造未来价值的行程,对于指导和评价这一行程来说,传统财务评价方法捉襟见肘。(3)在使未来的增长得以实现的无形资产特别是知识资本方面,传统财务评价方法显得力不从心。一方面信息时代要求企业拥有无形资产价值和实力提高长期竞争力,另一方面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历史成本财会模式雷打不动和单一财务指标评价有形经营业绩的按部就班。(4)传统财务评价方法过分注重公司财务业绩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的可直接计价因素,忽视非财务指标的不可直接计价因素。然而,当竞争环境越来越需要经理们重视和进行经营决策,像市场占有率、创新、质量和服务、生产力以及雇员的培训这类的非财务计量应该在业绩计量方面起更大的作用。因此,非财务指标也就应运而生了。

二、 非财务指标业绩评价方法的利弊

财务指标是可以用财务形式计算的,而非财务指标无法用财务数据计算。经常使用的非财务指标主要包括:顾客满意度,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战略目标,公司潜在发展能力,创新能力,技术目标,市场份额。?

1.非财务指标业绩评价的优点

(1)适时评价。非财务评价是过程评价而非事后评价。因而管理人员能够及时、连续地对所有控制的项目进行跟踪监视,使产生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2)整体评价。一些非财务评价方法都是立足于企业整体角度的,强调企业的整体利益。虽然某些指标对企业各部门也有意义,但部门利益应服从整体利益;(3)未来评价。非财务评价是企业经营的全过程评价,尤其把革新过程引入到评价中,包括了未来的价值创造,是全面价值创造的长波而不仅仅是现有价值创造的短波;(4)战略评价。非财务评价主要反映的是那些关系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因而与企业的战略规划密切相关,非财务评价指标的进步可以直接导致企业战略上的成功;(5)责任评价。非财务评价一般较为具体,可直接划分责任归属,以进行有效的控制。??????

2.非财务指标业绩评价的缺陷

(1)非财务评价方法难以用货币来衡量。这也许是非财务评价最致命的缺点。非财务计量指标上的改进与利润增长的关系较为模糊,很难辨认出非财务指标上的改进到底引起了利润多大的变化,尤其在短期内利润指标几乎不受影响。企业管理人员在非财务因素方面的努力就很难立刻显示出成果来,如果用它来衡量报酬,更不易刺激管理人员关注非财务指标的改进;(2)非财务指标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有些联系得很紧密,不易分别确定其重要程度;有些则可能是相互矛盾的,一个指标需要其他指标做出牺牲才能得以改善,容易引起各部门之间的冲突。(3)非财务指标是以多种方式进行衡量的,不同企业之间指标差异较大,不利于企业间的比较。(4)非财务指标体系不十分健全,缺乏因果关系的环节,有时可能相互冲突。

?由此可见,过分重视非财务业绩,企业很可能因为财务上缺乏弹性而导致财务失败;但只关注财务业绩,则易于造成短期行为,影响长期发展。事实上,财务业绩与非财务业绩都是企业总体业绩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财务业绩是通过会计信息系统表现的表象、结果和有形资产的积累;非财务业绩则是通过经营管理系统获得的内因、过程和无形资产的积累,对企业整体长远的盛衰成败关系极大,是本质的东西。信息时代的高科技环境,使得工业时代望尘莫及的非财务评价的建立成为可能。财务与非财务的有机结合是最理想的选择。

三、综合业绩评价是企业业绩评价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在设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在指标体系中,不仅包括财务指标,而且还应该包括非财务指标,并注意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相互协调。指标体系应同时兼顾公司经营过程和结果,应包括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素质变化及人员周转的指标,应与企业竞争策略相结合,应做到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尤其应注重设计反映长期效益指标。(2)尽管非财务指标很重要,但是它并不能取代财务指标,而应当被视为财务指标的有益补充。为避免非财务指标主观性和易于操纵的特点,公司应当考虑加强这些非财务指标的可执行性。(3)在制定业绩评价系统时,可供选择的业绩指标很多,但是并非选取的指标越多越好,过多的业绩指标的存在势必产生信息过载,使每个业绩指标的重要性丧失。当然,必须指出的是指标选取范围过小也同样存在风险,会产生系统机能失调。(4)根据权变理论,当企业的竞争策略、经营环境改变,指标体系也应随之改变,即应随时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性。

我国的企业业绩评价模式在评价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存在着局限,不能满足现行管理的需要,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在业绩评价体系中引入非财务指标的设计思路,针对我国企业的具体情况,建立一个多层面的综合评价体系,扩展业绩评价的视角和层次,实现企业业绩的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的结合,揭示企业业绩的动因,以利于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作者单位:许昌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杜胜利.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跨世纪思考[J].会计通讯,2000,1:56-57.

[2]蔡玉娥.企业业绩评价的非财务指标的设置[J].科技信息,2006,1:39-40.

[3]王化成,刘俊勇.企业业绩评价模式研究[J].管理世界,2004,8:19-20.

[4]黄辉.浅论企业业绩评价的非财务指标设置[J].河北财富,2000,1:51-53.

第2篇

[关键词]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实训

一、“企业经营管理沙盘”课程简介

经管类专业,尤其强调实践实验课程的重要性。为此,许多高校都引进了商业模拟实训课程,“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就是目前高校管理类专业开设较为普遍的一门实训课程。沙盘最早是军事战争中战地指挥的一种工具,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公元32年,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堆米成山”,以代地形模型,给汉光武帝刘秀分析军事形势、进军计划,讲得十分明了,这就是最早的沙盘[1]。借鉴沙盘推演在军事上的成功经验,英美知名商学院和管理咨询机构对沙盘应用于模拟企业经营的实践进行了大量研究,成为世界500强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必学培训课程之一,也被欧美的商学院普遍地应用于MBA和EMBA的教学。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开始引进企业经营模拟训练,尤其是随着国内用友、金蝶等软件公司相继开发出了ERP沙盘模拟演练的教学版,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践课程在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2]。“企业经营管理沙盘”课程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程模式,它以学生为中心,融合了管理游戏、角色扮演等情景模拟的培训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虚拟市场上生产相似产品的若干家相互竞争的公司,连续从事数个会计年度的经营活动,内容涉及市场、研发、生产、销售、财务、采购等方方面面,是学习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生产组织、财务管理的有效方法。课程通过体验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置身于企业经营的虚拟环境中,学生在团队中扮演CEO、财务经理、生产经理、采购经理、营销经理等不同的角色,担当不同的任务,在“CEO”的领导下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齐心协力去赢得企业经营的成功。课程集知识性、趣味性、对抗性于一体,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企业经营管理业务流程,加深对管理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的成本意识和应变能力;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全局观念和团结合作精神的有效方法[3]。

二、“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分析

“企业经营管理沙盘”课程不能用传统的灌输式单一教学方式,提高其实训效果的最关键之处在于师生间良好积极的互动和团队间密切的配合。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以下问题,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问题

刚开始上这门实训课的时候,师生往往都未能转变传统观念,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而教师也容易忽视对学生团队的建设,对学生的操作干预过多。学生不习惯遇到问题在团队内讨论解决,第一反应就是问老师,期待老师直接给他们解决方案。而作为教师也往往没有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团队协作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直接告诉他们要怎么操作,甚至直接帮他们操作。

(二)对授课教师综合管理知识的要求较高

这门课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不但要懂得团队建设技巧,还要具备综合的企业管理知识,才能有效协助学生总结经验,达到良好的实训效果。这门实训课程涉及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生产组织、财务管理等管理知识,如果教师本身不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就不能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引导,导致该课仅停留在一个游戏的层面,无法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综合地应用于实训中,全面提升学生对企业管理的整体理解。现在很多教师由于长期教授一两门课程,使得其对所教授课程以外的相关知识掌握不深,例如有些专注营销方向课程的教师,在财务方面的知识可能有所欠缺,就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分析经营过程中的成本、利润、资产负债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往往会导致企业经营发展的失败。

(三)不容易控制操作时间

这门实训课程通常将学生分为12-16组,模拟市场上互相竞争的不同公司。游戏的规则通常是所有公司都结束一年的经营后才能开始下一年的订货会。但是每组学生的配合不同,导致有些组完成得比较快;但有些组事先没有做好整体筹划,总是出现操作失误,使得操作时间严重拖后,使其他组一直处于等待过程,消磨了这部分先完成任务的学生的积极性,达不到预期的实训效果。

三、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教学的对策

根据以上出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以达到预期的实训效果。

(一)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授课方式

教师要从师傅的角色转变为教练的角色,不再是简单地告知学生操作的方法,而是要运用企业教练技术,让学生发挥自主积极性,协商找到最适合自己团队的解决方法,有效而快捷地达到目标。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团队建设,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引导学生通过团队内部密切合作,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因此在课程导入阶段,教师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团队建设。在课程的时间安排上,实训第一天的内容不可安排过紧。教师可以在介绍该课程意义和游戏规则的基础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团队建设,包括进行团队成员性格测试,以加深团队成员的互相了解;团队共同探讨公司名字;思考公司的理念、口号;进行角色分工;向全体同学展示团队风采等。这些前期的团队组建工作,是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重要铺垫。在实训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团队经验分享的方式,在加深学生对游戏规则掌握和专业知识运用的同时,也加深团队成员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例如,由于沙盘的规则相对较多,初次接触这门课程的学生往往觉得比较复杂,无从下手。教师可以给学生试运营1-3年,在试运营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讨论产品生产战略、市场战略等等。在试运营结束后,让团队总结试运营的经验,并跟全体同学进行交流分享。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点评和反馈,鼓励学生好的策略,并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工。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了解团队合作对经营成功的重要性。

(二)聘请有业界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担任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

1.担任这门课的教师要熟练掌握沙盘实训的规则,并具备综合管理知识,尤其是涉及财务和生产运作方面的知识我们以用友开发的“创业者企业经营管理沙盘”为例,该管理沙盘的设计背景是市场上若干家同样生产P系列产品的企业,在产品生产的原料采购、生产、广告投放以及各项费用的耗费等环节都有其特定的游戏规则,教师若不能熟练掌握这些规则,必定会造成混乱,不能引导学生在掌握游戏规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2.任课教师还必须具备综合管理知识在这个实训中,资金断流或所有者权益为负都会导致公司无法继续经营。任课教师如果不具备财务知识,就无法指导学生进行报表分析,注意资产结构的合理布局、费用的合理支出和利润的最大化。在实训中,公司的运营是环环相扣的,特别是采购环节和生产环节的衔接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掌握生产管理的关键技巧,引导学生通过运用甘特图,有效安排采购和生产(如图1所示)。利用甘特图列出每种产品和生产线的研发周期,再根据原料的订购周期和产品的生产周期,及时统计原料的需求量,安排原料的采购,以便高效地开展生产。避免出现原料供应不足,使生产无法开展,从而造成订单无法提交的违约情况的发生;也可避免由于原料囤积过多而占用过多资金的情况发生。此外,运用表格协助管理,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也是需要经常用到的,是进行有效管理不可缺少的工具。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设计表格,帮助团队对订单提交时间、应收款的收款时间等进行有效管理(如图2所示)。利用这样的表格可以提醒学生及时提交订单和收回应收款,避免延迟交订单造成的违约罚款,或未及时回收应收款形成的资金压力。

(三)在时间控制上培养学生时间管理的意识

可以通过订立一些规则,控制每一年度的操作时间,提高效率,使学生感受到高效的工作节奏,给学生适度的时间压力,加深学生对真实工作环境的体验。例如,可以限定每一年的经营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一旦超过就要扣最终的得分;在经营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对每组的剩余时间进行提醒,等等。

四、结语

“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实训课程整合了企业管理的各方面知识,促进学生系统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管理知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全局观念的有效手段。但由于这门课程不同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使这门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在实训过程中,教师要转变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扮演好“教练”式的引导角色,而不是像传统“师傅”那样占据主导地位。教师要充分掌握游戏规则和综合的管理知识,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建设、进行时间控制等方式,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沙盘”的实训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昌义,周亚中.沙盘的起源[J].中国民兵,1991,(8):15.

[2]谢东闻,单昭祥.浅谈ERP沙盘模拟课程[J].中国市场,2011,(28):194.

第3篇

关键词:多元化经营战略 核心竞争力 风险规避 范围经济

一、多元化经营的含义

多元化经营这一概念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提出来的,它指的是企业为了能够拥有更强的竞争力,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而开辟多个经营领域,这些领域可以是相关,也可以是不相关的。我国的企业受到国家经济体制的影响,正面临着战略选择的问题,如何创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达到持续盈利的目的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了多元化经营的战略,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获得成功。只有那些能将各个具有竞争优势的要素进行合理有机组合的企业,才能最终形成自身的优势。如果不考虑多元化经营所需要的运营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的规模,一味的跟随别人的脚步走,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例如湖北省著名的“猴王集团”破产案。

猴王集团旗下的企业多达84家,自1994年6月公司创建以来,进行了大量的投资扩展,最后因为无序的扩张导致资金周转不灵,无法偿还高息借贷,最终宣布破产。名噪一时的“猴王集团”就这样草草的落幕了,它的失败就是脱离了实际进行多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促使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因素

多元化也可以看作是企业成长的结果,如果企业能够正确的实施多元化经营的战略,是可以促进自身的发展的。多元化经营战略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企业可以扩大市场利用机会,增加利润

利润就是企业运营的源动力,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逐渐的会不满足于现有业务所带来得的利润,因此便会拓展其他的业务。此外,产业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经营发展的过程而有所改变,这时候往往会有一批高利润行业涌现出来,并且对社会资源更加具有吸引力,这就促使企业开始进行多元化经营。

(二)企业的发展过程也是资源和能力的积累过程

企业自身的能力是分散在企业方方面面的,像是生产、营销以及管理等等。有些发展能力快的环节会渐渐的被其他环节所限制,浪费了很多资源,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木桶效应”。这时候,施行多元化经营战略才能对企业所具有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

三、多元化经营战略的优势

(一)行业的战略性转移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生产的产品会经过发展、繁盛到最终的衰退期,社会上对产品的需求一旦停滞,企业就不能再发展下去了。因此,企业想要躲开“衰亡期”就必须要进行多元化经营。

(二)范围经济

企业在进行多元化经营时,各个行业之间可以在某些地方互助互补,相较于单一经营来说,这种情况下会获得更多的利润。通过大量的投资,一些多行业共同发展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并且,企业也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教训,如果能够把这些经验很好的应用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是很有利的。

(三)增强对市场的把握能力

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形式主要有两种:横向并购以及纵向发展。横向并购指的就是收购同行业竞争者的产业,将多产业进行并购重组,减少竞争压力,扩大市场资源。而纵向发展就是指将那些可以增强企业垄断性的行业并购过来,最终形成从生产到销售的产业链,减少陈本的消耗,扩大利润。

(四)分散风险

股市上有一句经常被引用的谚语:“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就是说不要把全部资金都投资在同一个股票上,这样所面临的风险会很大,覆巢之下无完卵。这句话对于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来说也非常适用。企业在进行单一化经营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市场的变动以及技术更新换代等因素使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增大,这时候,多元化经营战略可以将风险进行分散,是有效的规避风险的措施。这是因为,在进行一个新领域的开发时,要创建新的生产力,组建相应的管理体系,这是需要大量的时间以及资金的,风险成本很高。但是通过并购就完全不一样了,并购可以有效缓解资金周转的压力,降低经营风险。

四、多元化经营需要的特征

多元化经营的形式主要有市场拓展多元化、产品拓展多元化以及联合多元化。通常情况系,我们是以企业经营行业的数量以及规模作为衡量企业多元化的程度。下面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为例,分析它多元化经营战略成功的原因。

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实在1878年由爱迪生创立的。具有超过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历史,可以说,市场上的任何变动以及风险,它都经历过了。但是GE公司并没有衰退反而成为了全球最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是如今国际上最大的企业之一,发展势头很好。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它采用了多元化经营的发展战略。起初,GE公司是由电灯拍起家的,现如今,公司的产品已经扩展到了医疗、电力、金融、传播以及国防等多种领域。到70年代为止,GE公司旗下已经拥有了350个子行业。在多元化这一战略的指导下,公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与此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么庞大的企业体系是需要巨大的财力作为支撑的。一旦遇到经济危机或者其他状况的时候,公司就会因为资金周转不灵而出现不堪设想的后果。1981年,GE的新董事长韦尔奇着手进行了一些列的改革,对管理体系进行创新,树立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引入技术,聘用人才等一些列举措,最终使这个庞大的企业恢复了正常的运行,并使得决策执行的灵敏度高、执行能力强。

从GE公司成功的实例上看,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经验:企业要想生存,要想保持旺盛的生命里以适应日渐激烈的竞争,就必须要不断的改变,领导层要有预见能力,能够从整体上进行部署和调整,要从多个点上铸就自身的竞争优势。

五、中国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情况

(一)我国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对策

第4篇

[关键词]新时代;企业经营管理;管理会计;财务会计;课程体系

一、新时代我国企业管理会计工作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国家实力大大增强,已经由“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大步迈进。要成为现代化强国,企业必须具有强大的实力和竞争力,唯有如此,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进而适应“互联网+”的时代,适应产品与服务市场的快速更新,有效满足人们快速多变的需求。特别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家的决策正确与否十分关键。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管理会计人才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为企业及企业家提供及时有效的决策支持。在新时代经济背景下,面对产能过剩、资金紧张、人力成本快速上涨、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国内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国际贸易摩擦与争端升级、出口增速放缓、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压力凸显等困难,我国的企业经营管理面临极大挑战,企业经济效益受到很大影响,“脱实向虚”问题严重。具体而言,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对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认识仍然不足。管理会计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决策支持。管理会计又称为内部报告会计,即通过加工整理财务会计所提供的数据资料形成报告,从而帮助企业领导层全面了解企业经济活动,为决策者提供决策建议等。管理会计是企业实现战略、业务、财务一体化管理的最有效“工具”。而且,在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管理会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这在西方发达国家几乎已经达成共识,但在我国仍然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2.我国管理会计工作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很大差距。据美国劳动部统计,美国企业中的管理会计人才,其用于决策性工作的时间占70%以上;在日本,如松下电器公司财会部的人员,用于管理会计工作上的时间约占80%。而在我国,企业有超过85%的财务人员都在做财务会计,花在会计账务记录和账务核算等传统职能的时间占了80%以上,而战略制定、风险分析与控制等方面的职能却没有得到很好发挥。3.我国企业家对财务会计工作的不满意,集中体现在管理会计的滞后。据分析,从财务人员各种能力满意度的评价看,企业负责人对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财会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能力、管理能力、自我完善与发展能力(即学习能力)比较满意,而对财务人员的人际交往能力、市场意识与观念、规划能力、决策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则普遍不太满意。从财务部门管理职能履行情况看,企业负责人对财务部门在核算、分析、考核等传统职能履行上的满意度较高,而对决策、组织等职能发挥的满意度较低。4.我国管理会计人才数量缺口巨大。据测算,中国管理会计人才缺口至少达到600万人。从国际视野看,世界500强企业已经把管理会计师(CMA)认证作为衡量专业财务管理者职业水准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标准。在美国,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人员的比例是91。而在中国则相反,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比例是19。

二、新时代我国企业管理会计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新时代经济背景下,我国企业管理会计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因也有外因,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本文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高层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重视不足,导致大多数传统的财务会计人员没有主动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的意识,会计人员的知识不够全面,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结构不够合理。1.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高层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重视不足。发达国家的相关组织比较早地认识到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并出台相应政策来积极引导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比如,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对管理会计师提出了5大类、共计28项具体能力的管理和职业发展指南。而我国财政部在2014年才提出“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办会[2014]5号文),明确要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基本建成,管理会计人才队伍显著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管理会计咨询服务市场显著繁荣,我国管理会计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我国的会计人才基本属于传统性质的财务会计人才。传统的财务会计人员大多满足于记好账、处理好与工商和税务等部门的关系,而没有主动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的意识,缺乏足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3.我国会计人员的知识不够全面。我国会计人员大多比较重视传统的财务会计知识,如财务报表分析、成本管理、财务会计等,而不太重视有关管理会计方面以及其他管理相关知识,如社会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创业学知识、商务写作知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创新与变革管理、战略知识、绩效管理、金融与经济知识、营运资本管理知识、关系管理知识、投资学知识、投资与决策分析、市场学等。虽然严格意义上,知识不等于能力,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能够转化为能力。本文认为,会计人员在有关管理会计和其他管理相关知识方面的不足,不能够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有效的决策建议,故而企业家对其工作的满意度不高。4.我国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结构不够合理。这种业务能力结构不够合理主要体现为会计核算能力、成本管理能力、税收筹划能力、财务分析能力、财务管理能力等比较强,战略规划能力、预测与决策能力、市场意识与观念、创新思维能力、宏观分析能力等偏弱,而风险控制能力、信息需求规划能力、数据挖掘能力、数据可视化能力、信息展示能力、信息集成和整合能力等则比较欠缺。而这些恰恰是当今大数据时代以及“业财融合”程度不断提高所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

三、新时代强化我国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企业经营管理必须顺应经济发展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要求,强化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形成自己拥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保护知识产权和个人合法财产权,弘扬企业家精神,完善经营理念,重视发挥管理会计人才的作用,使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此,从培养企业管理会计人才角度看,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1.强化政策导向,加强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一是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要重视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使之在理论与实践的不断磨炼中成长起来。二是由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牵头组织力量,吸收国内外专家学者们的智慧,积极推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制定科学统一的管理会计人才评价体系,使之既具有中国特色及符合我国国情,又能够与国际接轨。三是鼓励高等院校开设管理会计专业或会计学专业(管理会计专门化方向),强化在专业理论上的系统学习。四是在全国推行管理会计师资格考试。借鉴国内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以及国外管理会计师考试考核的经验,尽快推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考试方式,从而促进我国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五是要组织制定和出台管理会计相关法律法规,指导和规范我国管理会计的实践。2.培养责任意识,强化道德修养。一是要高度重视强化管理会计人员的道德修养。所有用人者最看重职业道德,管理会计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还要有更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对事业忠诚,从而获得他人的信任。二是要强化管理会计人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人才加入管理会计行业。同时通过约束机制,强化管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高其信用度。三是要切实提高管理会计人员在企业的地位,包括权力地位和薪酬待遇,实现责、权、利对等。3.重视理论指导,增加相关知识。一是要科学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遵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合理安排课程学习,从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课等模块科学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二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强化教师的责任,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其次,要重视教师的专业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水平。三是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教学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特别是在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必须赋予大数据分析的能力,运用互联网等科技手段拓展教学内容。4.构建各种平台,完善能力结构。一是企业要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加强合作,构建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实践平台。要在企业建立起的类似于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等的平台,有针对性地培养能够满足我国经济建设的管理会计人才。二是企业要与行业协会加强合作,构建强化管理会计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后续培训工作平台。通过后续学习培训工作,使管理会计人才的知识得到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得到不断完善。三是要加强与国外政府、高校、行业组织、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构建开放的交流平台。通过政府高层的交流与合作,形成有利于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政策环境。通过出国研修访学、参加国际会议、联合培养学生等方式,提高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水平。通过与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CIMA)等国际著名管理会计师协会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了解和参与国际管理会计准则的制定,从而推动形成规范、统一的管理会计理论框架和灵活有效的管理会计应用指引体系。通过与外企在经营管理实践中的交流与合作,更好地领悟成为优秀管理会计人才的诀窍,提升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楼继伟.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促进经济转型升级[J].人民论坛,2014,(30):6~9.

第5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经营战略 重要性 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250-02

一、经营战略的重要性

所谓经营战略,就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谋求自身长期的生存和稳定的发展,在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局性问题所做出的长远的、系统的总体谋划与对策。笔者认为,企业经营战略:一是建立企业认知,它是培养企业员工工作习惯的一个大前提,让企业所有人都有共同的方向感,知道今天做什么,为什么而做,明天去哪里,为什么要去,这一点非常重要。二是让企业与众不同,它是行为感观的不一样,也是企业卖点,进而转换成价值。三是打败对手,一切为了竞争。四是找出并选择企业焦点。五是企业在行业的领导方向。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经营战略”一般主要由经营思想、经营目标、经营方针及战略措施等组成有机的统一体。

为什么有些企业成长缓慢?为什么有些企业难以持久?为什么有些企业做到一定程度竟然“不会做”了?――因为盲目,目标不清晰或好高骛远;因为盲从,一听说什么赚钱便一哄而起,赶时尚;因为盲打:心中无数,不讲战略,四面出击,急于求成。

有的经济学家预言:今天创业的企业,十年之后将有十分之九不复存在。在这些起起落落的背后是什么在发挥着作用?企业该如何正确地走向未来?一个组织、一个企业一时一事把事情做正确,是很容易做到的,难的是永远做正确的事情。永远做正确的事情靠什么?靠的就是战略。

记得一位管理大师有个形象的比喻:没有战略的企业就像流浪汉一样无家可归。不少企业就有这种“流浪倾向”,它们缺乏企业战略,经营企业喜欢“脚踏溜冰鞋”,“溜”到哪儿算哪儿。许多企业经营者,因为繁冗的事务性工作而成为“大忙人”,以至于无暇顾及企业任务、方向及战略。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认为,使企业遭受挫折的唯一最主要原因,恐怕就是人们很少充分地思考企业的任务是什么。试想一下,一家没有方向意识和连贯一致经营战略的公司,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将会是什么结局?当一家企业像流浪汉一样,不知道应往哪里走时,企业命运是极其危险的,因为它通常会走到不想去的地方。所以,有管理专家曾大声疾呼:有战略,才会有未来。生产制胜已成历史,中小企业已经进入了战略制胜的新时代。

二、战略选择

中小企业要想快速高效的发展,除了需要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之外搞好自身的建设才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要具有战略眼光,形成自己的发展战略。唯有如此,中小企业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看准方向,把握时机,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笔者认为“专”“新”战略、差别战略、特许权战略、名牌战略、绿色经营战略是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的最佳选释。

1.“专”“新”战略。即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中小企业实力较弱,往往无法经营多种产品以分散风险,难以形成规模生产和销售,难以有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质量、技术、信誉以及市场营销一般都不如大型企业,无法形成成本领先战略和产品差别战略所要求的经营优势。所以,明智的中小企业就要善于集中力量,坚持“有所不为而有所为”的原则,运用市场聚焦策略,扬长避短,把有限的资源、资金、力量集中到能够形成自身优势的领域和目标上来,或者谋求成本领先地位,或者争取产品差别优势,如有可能两者兼而有之。在形成相对竞争优势后,要乘势而行,使企业在该目标区域内呈鼎立之态,形成核心竞争力。其实这也是一个企业定位问题,企业要根据自己的技术、自己的产品、以及自己所服务的市场,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优劣条件,准确地确定自己的位置,中小企业要发挥自己的特长,专注于某一、两个方面,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企业生存和发展取决于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是保持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独有的、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能力。中小型企业应该彻底抛弃"小而全”的经营思想,围绕自己的核心能力进行经营,专心致志地做最专长的业务,专注于“专”和“新”,这是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战略。

2.差别战略。中小企业在没有成本优势的情况下,又没有质量优势,只有搞出特色,以抽象价值吸引一部分消费者。差异化是企业提供的产品标新立异,形成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差异化的方式可以是设计或品牌形象、技术特点、客户服务、经销网络及其它方面的独特性。坚持差异化原则可以利用客户对品牌的忠诚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价格敏感性的下降使中小企业避免与大企业发生正面冲突,它可以增加利润却不必追求低成本。中小企业为保持在市场上的优势地位,不以扩大市场规模为目标,而是以开发高附加值的、有别于大企业的产品为方向,力求达到无人可敌的境地,这样做自然可获得丰厚回报。差异化要求中小企业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这种创新不一定必须是实质性的创新开发,重要的是顾客能感觉到的创新。中小企业贴近市场,可根据消费需求,采用差异化战略,即用与大企业产品有差异的特色产品吸引消费者。中小企业如果能以特色产品和优质服务得到消费者的信任,就能树立起良好的市场形象,提高消费者或用户对该企业产品的依赖程度和购买频率。

3.特许权战略。所谓特许权,是指一家大企业选择若干家中小企业,授予大企业产品、服务或品牌的经营权,收取一定的特许费,但不损害中小企业的独立自主性,与大企业大集团分工协作、专业互补。特许经营战略是根据中小企业力量单薄、产品单一的特点而制定的一种经营战略。大企业为了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必然要摆脱‘大而全”生产体制的桎梏,求助于社会分工与协作。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依赖性,为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所以称这种相互依赖关系为生存互补战略。中小企业在决定自己的生产方向时,不是着力于开发新产品,而是接受一个或几个大企业的长期固定的订货,与大企业建立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中小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大企业所建立的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关系。中小企业通过获得特许权与大企业合作。特许权经营成为大型企业使用的一种战略,它把大中小企业比较成功的结合起来,中小企业可采用这种战略。

4.品牌战略。中小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可从以下儿个方面入手。一是树立品牌战略意识首先是品牌定位,树立名牌意识就要选好牌子,需要从产品特点、消费心理、文化现象中精心研究和策划。品牌定位成功企业也就有了一个走向市场、占领市场、走向未来的信誉载体。其次是战略规划。企业要从产品的开发、研制、服务宣传等各个层面使消费者接受所生产的产品,这就要有品牌的统筹策划和战略的全面谋划来提升品牌形象,整合品牌资源,从而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度、忠诚度,最终树立起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二是重视产品品牌商标注册在品牌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对产品商标品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去用法律来保护企业的商标使用权。因此,企业在制定品牌战略时,一定要把设计、注册商标、拥有自己的品牌放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商品未出,商标先行,世界上一些著名的企业都是重视商标注册的。为此,目前尚无商标的中小企业应立即注册白己的商标,已有商标的企业也要注意扩大注册国别、增加注册类别的问题。只有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品牌,企业在竞争中才会取得优势。三是努力提高品牌的含金量商标注册后在法律上获得了承认和保护,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品牌。只有商标随商品一起进入市场被广泛使用后,被消费者所认识,经营者再辅以良好的质量、服务、信誉和宣传,一个好的商品和品牌才能被人们认可和接受。四是做好品牌宣传工作创品牌不仅要通过媒体大力宜传自己的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而且企业在与消费者进行沟通过程中,也必须随着阶段的不同变化而不断变换内容,从不同方面表达对消费者的关爱,启发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所以,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应该在一个短时间内专门让市场认同其品牌,需要利用媒体的组合策略来达成。五是塑造诚信的企业品牌作为企业不能把信用当作一种“装饰品”,信用是一种形象,可以用来展示素质,要通过扎实的工作来对企业本身进行信用建设。缺失了信用,就丧失了市场。

5.绿色战略。一是树立绿色营销的观念。树立绿色营销观念,要求企业寓环保意识于经营决策之中,在营销时不仅要考虑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更要考虑公共利益和对环境的影响,要切实把环境保护贯穿于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包装、使用以及服务等各项环节中,不仅保证自己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获得利润,同时还要达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二是加强绿色产品的研发。企业首先应从了解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入手,建立有效、快捷的情报信息网络,捕捉绿色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分析绿色市场变化动向、绿色消费发展趋势,为绿色技术和产品开发提供依据。其次,企业必须有长远意识,多方筹集资金,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大技术开发、引进、消化、吸收和改造的力度,提高企业技术水平,特别是提高节能降耗水平和环保能力,努力使产品既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同时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再次,企业在绿色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过程中,应遵循国际通行的绿色5R原则,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类回收、再循环利用((Recy-cle)和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最后,采用绿色营销策略组合, 在产品营销策略上,应注重生产绿色产品,尽量采用天然的、有利于消费者生命健康、不污染环境的能源及原材料,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绿色技术,在适当时候导入绿色标志认证。在价格策略上,应根据绿色产品价值,将开展绿色产品过程的环境成本内在化,在价格上反映环境成本的价值。绿色产品的价格应略高于一般同类产品的价格,以体现绿色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企业的发展。在销售渠道策略上,精心挑选有信誉、关心环保、热心公益服务、有良好公众形象、对绿色产品有认识的商、批发商、零售商,借助其信誉、形象推出绿色产品,利用中间商的销售网络,将绿色产品推广。同时强化绿色企业形象以引导绿色消费,加强企业内部绿色宣传和教育,制订绿色制度,培育企业绿色文化,监督企业绿色行动落实等;宣传绿色产品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内涵,以及所带来的社会、环境效益;宣传企业在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等方面的绿色表现,扩大企业的影响面,使企业的绿色形象得以有效传播,引导消费者的绿色消费。

参考文献:

1.赵焕焱.企业战略管理设计.商业经济研究,1996(10)

2.张茂林,吴皑.企业“战略危机”九种表现.江苏企业管理,2003(10)

第6篇

[关键词] 跨国企业 “本土化经营” 文化融合

一、跨国企业“本土化经营”案例

美国迪斯尼公司在世界上可谓享誉盛名。然而,“迪斯尼乐园”的巴黎之战却惨遭“滑铁卢”。耗资共44亿美元的欧洲迪斯尼乐园负债累累,举步维艰。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公司在高层决策上对当地文化因素的忽略却不可小视。

首先,公司未考虑到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法国是否会像美国人、日本人一样很容易接受迪斯尼的卡通人物形象,实际上,法国人认为迪斯尼乐园建立在家门口是对“欧洲文化的污染”;其次,公司内不准饮酒的规定也引起了午餐和晚餐都要喝酒的欧洲人的不满;其三,迪斯尼的决策者们在游客数量上犯了不可思议的“教条主义”错误。根据美国的调查数据,在佛罗里达迪斯尼世界的游客通常要住上四天,所以他们保守估计欧洲的游客怎么也得住上两天。可是精明的欧洲游客不愿意把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花在昂贵的商品和服务上,往往只在宾馆住上一天,结果使宾馆的住房率很快降到了50%;最后,公司还由于减少了公园低峰期的员工数量而违反了法国关于非弹性劳动时间的规定。而且,在管理上迪斯尼公司的一副“美国大叔”的傲慢态度,使当地雇员并未认同其企业文化,工作态度不佳、懈怠也就成了普遍现象。

戴维・A・利克斯认为:“凡是跨国公司的失败,几乎都是因为忽略了文化差异所招致的结果。”迪斯尼兵败巴黎更是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每一个走出国门的企业,一定要充分估计到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入境随俗,这样才能赢得当地消费者的喜爱,为企业在异乡扎牢根基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发展跨国经营,已成为我国企业抢滩国际市场,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共识。近年来,我国的跨国企业发展迅速,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区位多元化,投资方式也日趋多样化。海尔、万向、联想、华为等知名集团企业率先走出国门,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在海外的品牌影响日益扩大。但是,尽管我国在海外投资建立的企业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但由于我国企业国际化起步较晚,规模较小,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的总体情况并不尽如人意。调查显示,目前海外的中资企业55%发展较好;28%处于维持阶段;另17%则陷入亏损或处于停业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本土化经营”不利,尤其是在和东道国的文化深入融合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关于中西文化差异对跨国经营的影响,具体体现如下:

1.在民族文化、风俗习惯方面的差异

中方文化重集体精神,但往往缺乏团队精神,而西方文化更注重平等关系,注重团队协作;中方文化民主意识不强,对个性尊重不够,而西方文化强调尊重个人,鼓励自我价值的实现;西方一般对工作时间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如果老板要员工延长工作时间,属于违法,而我国的员工崇尚勤奋和奉献,加班习以为常;东方文化习惯受到严格监督而西方文化对此却十分反感。中西方文化这些差异和分歧,明显地反映在跨国公司双方员工的工作交往和日常沟通中,造成管理的低效率。

2.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分歧

在管理模式上,西方以“法”为重心,特别注重法律、制度和条例,严格按规则办事,而中方重“情”,重视人际关系,法律意识相对淡薄。在权力层次上,西方文化趋向于较少的权力层次,而中方文化趋向于多权力层次,故而在企业中难以形成平等、宽松的文化氛围。在薪酬上,中方文化注重员工的资历、学历等硬性指标,但西方文化认为薪酬应和岗位、绩效挂钩。不同管理观念上的冲突,不仅给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带来了矛盾和混乱,而且影响了经营者与当地员工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企业缺乏凝聚力。

正是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诸多矛盾冲突,使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困难重重,因此,积极探索跨越文化障碍、实现有效管理的“本土化经营”策略是非常必要的。我国企业要在国际竞争中求生存、促发展,就要注意学习其他跨国公司在本土化经营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才能在国际竞争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三、我国跨国企业的“本土化经营”成功之路

“本土化”的实质是跨国公司将生产、营销、管理、人事等经营诸方面全方位融入东道国经济中的过程,也是着实承担在东道国的公民责任,并将企业文化融入当地文化的过程。总结以上案例的经验和教训,并结合我国跨国企业本土化经营的实际,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和完善本土化经营策略:

1.企业文化本土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是否合适,关系到企业能否融入当地社会的主流文化,关系到当地消费者对于该企业及产品是否认同的重要问题。据统计,国际间经济合作的失败,只有30%是由于技术、财务或战略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而70%是由于跨文化冲突。可以说,跨国企业本土化经营的成败取决于企业文化本土化的成功与否。

企业文化本土化不是抛弃原有文化重建新的文化,也不是将不同文化简单叠加和拼凑,而是将其优秀部分融合和升华,建立起既有本企业特色,又符合当地文化习惯的新文化,是对不同文化的整合重塑。跨国企业应注重对公司内部各种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找到不同文化的契合点,发挥各文化的优势,在这个优势融合的过程中,既不削足适履,又不故步自封,同时要善于创造和推进先进的、健康的文化理念,使企业成为当地主流文化的推进者。

2.人力资源本土化

人是文化的载体,要达到文化认同,核心问题就是人力资源本土化问题。管理以人为本,人力资源本土化,既可以加强对当地消费心理、消费习惯和情感需求的了解,有助于减少因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经营管理上的矛盾和低效率,又能够尽快适应当地的市场环境,增强企业在东道国的信任感和认同度,提高企业的国际化形象。

目前在中国的跨国公司,几乎都是人力资源本土化的身体力行者。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在中国已基本实现了员工的本土化,其16000多员工中有99%来自当地,而所有的商店都由中方员工负责直接管理。而且,不仅在人员的聘用上本土化,跨国公司还通过并购、设立研发中心、管理学院或培训中心等来加快人力资源本土化进程。

3.管理模式本土化

事实证明,在跨国经营中仅仅复制以前成功的经营思想、管理模式和规范标准是不可取的,本土化的实质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样才能使复制得以延续。沃尔玛前几年在中国的失利就是前车之鉴,而家乐福由于比沃尔玛更加中国化则明显占了上风。比如,家乐福首先通过合资的方式进行“曲线救国”。其次,因地制宜的单店管理,针对不同地区的消费差异扩大各个门店的自,同时减少了仓储和物流成本。再次,通过进场费、促销费、店庆费等名目向上游供应商索取利润。

4.营销策略本土化

首先,跨国企业要在了解本土文化特征、消费心理、情感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并提供适应于当地消费者偏好的产品和服务,才能适应市场需求,赢得顾客的青睐。其次,跨国公司的宣传策略,要适合本土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传统习惯,克服消费文化的隔阂,用符合东道国社会文化特性的方式介绍公司的品牌及产品,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广告创意、品牌名称要以本土民族心理为依托,以本土元素为媒介,富有本土的文化气息,寻求消费者的认同。

而且,要被一个社会接受需要具有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知名度,搭建本土化的公共关系,对立足长远的企业而言不可或缺。一方面要加强与东道国政府和工会等的对话和沟通,争取当地政府和工会组织的大力支持;一方面要使企业自身有利于社会,积极参与东道国的各项社会、文化、体育、教育等公益事业,努力争取公众的好感和信任,树立优良的公众形象。

总之,民族文化对跨国企业“本土化经营”的成败影响深远,我国企业的跨国“本土化经营”任重而道远。希望我国的跨国企业在学习借鉴其它企业“本土化经营”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特色,用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全面提升本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推动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步伐,这对我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春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世界经济,2004(3)

[2]张栋梁宁德煌: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及其对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启示[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3,8(28)

[3]万君宝:民族文化与企业文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4]刘光明:中外文化企业案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第7篇

[关键词]煤炭企业 技术改造 创新管理管理理念

1 目前煤炭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

笔者所在的鸡西矿业集团(前身为鸡西矿务局),已建企60周年。追溯鸡西矿区的开采史,已长达百年。长期以来,与其它煤炭生产企业一样,该企业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由国家统配统销,亏损也由国家补贴。1975年,鸡西矿务局原煤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1991年全局产量突破2000万吨,实现了历史性的大跨跃,一举成为全国第二大煤炭生产基地。1992年进入市场经济后,鸡西矿务局进入转型时期,受各种困难和矛盾的制约,一度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长达十年之久。到1998年产量跌人低谷,年产量仅有521万吨,亏损高达10.1亿元,生产经营濒临崩溃。2001年8月,鸡西矿务局改制为鸡西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创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机制,实施“三全”(全额承包、全员参与、全面管理)承包经营,使集团公司生产经营实现了恢复性好转,步人了振兴发展阶段。2004年公司产量再次突破1000万吨。特别是2005年由龙江四局(鸡西局、鹤岗局、双鸭山局、七台河局)组建的龙煤集团成立以来,借助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使鸡西矿业集团步入了改革发展的快车道。从2005年开始,产量以每年100万吨、进尺以每年2万米的速度递增,增强了矿井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尽管煤炭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从企业管理角度来看,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体制改革没有完全到位。

第二、管理方式仍然粗放。

第三、安全基础比较薄弱。

第四、经济运行质量较差。

第五、资源利用率较低。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必须着眼企业内部,创新煤炭企业管理,走内涵式发展的新路子。

2 创新煤炭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内容

2.1 创新生产管理

生产管理是指为实现经营目标,有效地利用生产资源,对企业生产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生产出满足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提供服务的管理活动的总称。

生产管理的任务就是按企业经营目标及方针的要求,运用组织、计划控制的职能,把投入生产过程的各种要素有效地组织起来,生产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廉价的、优质的产品或服务。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并降低成本,以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应变能力。

2.2 创新技术管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技术是生产实践经验在自然科学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方法、技能和工具的体系。科学是发现。是潜在的生产力;技术是发明,是现实生产力。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为人们提供了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强大武器。在人类生产实践过程中,无时无处不体现着科学技术已空前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科技与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技术进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实践证明,通过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可以优化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发展规模经济,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结构优化效益和科技进步效益;可以节约能源、降低消耗,缓解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供给制约,提高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质量和使用效率,保护环境,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可以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企业素质,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居于主动地位。

2.3 创新质量管理

管理对象的全面性。全面质量管理中的质量是广义的质量,它既包括产品自身的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也包括产品质量形成过程中的工程质量,还包括产品开发、设计、采购、研制、检验、销售、储运、使用、服务全过程中有关工作的工作质量。工程质量或工作质量是产品质量的保证和基础,产品质量往往又是多方面、多环节工程质量或工作质量的一种综合反映。

2.4 创新经营管理

牢固树立市场观念。市场是企业经营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依据。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市场观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根据市场需要开展经营活动。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的经营活动只有建立在市场需要的基础上,才能被市场所接受,才能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根据市场需要开展经营活动,就是把顾客放在第一位,加强市场需要的调查研究。在遵守国家法律的基础上,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销售什么、提供什么服务,实行按需生产、以销定产,通过满足需要来获取用户的信任和企业的长远发展。

(2)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任何市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用户的需要和市场的形势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竞争态势的改变,总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因而,企业必须随着用户需要和市场形势的改变,不断调整企业的经营方针、组织结构、产品品种结构以及销售渠道等,适应市场的变化。

2.5 创新安全管理

安全生产是煤矿企业永恒的主题。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提炼,山东新汶矿业集团鄂庄煤矿实施的“事事有人管、管理靠闭环、闭环保安全、安全促发展”的安全管理模式,为煤炭企业安全管理提供了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其主要做法是:

一是隐患消除筑牢安全。实施了科技兴安战略,不断加大安全科技投入,在安全监测监控上下功夫,新上了电量自动采集系统、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矿井束管监测系统、瓦斯巡检智能化系统,努力实现人防到机防的转变,实施了隐患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设计了从“隐患排查-分类整理-落实整改-复查验收-信息反馈-新的隐患排查”为模块的安全监控管理闭环。

二是技能提升保障安全。着眼于员工素质的提升,以“岗位设置-技能学习-考试考核-跟踪复查-奖优罚劣-岗位调整”的“闭环”操作平台为主体,以安全文化的渗透为辅助,提升人的本质安全。

2.6 创新人才管理

从企业看,主要是三支人才队伍,即: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专业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广,这三支队伍不可或缺,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才是资源,是资源就是财富,是财富就会有竞争和掠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才队伍乃至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大势不可逆转。这种流动从目前状况看,是国内向国外流动,北方向南方流动,弱势企业向强势企业流动,国有企业向股份制、外资企业流动,小企业向大企业流动。21世纪人才争夺战是企业间最残酷、最激烈的竞争,他远远胜过产品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将更加富有挑战。

2.7 创新文化管理

第8篇

【关键词】 医院;虚拟化;经营理念

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正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信息、知识和技术的交流与获取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而不仅仅表现为方便与快捷。由此所导致新的观念、模式和方法不断涌现,使得一切传统的观念、模式和方法受到严重的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信息技术带来的“虚拟化”。在虚拟化概念的引导下,出现了虚拟社区、虚拟社会、虚拟学校、虚拟企业、虚拟医院、虚拟组织等一系列虚拟化的形式。因此,研究虚拟化及其相关问题成为信息技术和管理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

1 企业的虚拟化经营

目前,对于虚拟化经营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但有一点是不能回避的,即虚拟化经营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并且,虚拟化经营作为一种战略手段,已经被很多企业成功运用。比如说Nike公司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通过虚拟化经营,取得了同时代、同类型的其他企业不可比拟的发展速度与业绩。许多像Dell这样的国际知名的大公司,有很多是在近一、二十年的时间内迅速成长起来的,在很多方面甚至超过了传统的产业巨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对虚拟化经营模式的成功运用。如果没有虚拟化的经营战略,企业还是继续采取原有的经营模式,新生的企业还是走那些已经成功企业的老路,那就很难,甚至是不可能赶上,或者超过这些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企业,如果有可能,那也只是理论上的可能性,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虚拟化经营不是“乌托邦”式的新名词,也不是理论与技术研究的副产品,它自身的确具有非常丰富的实践内涵,这就是所谓信息技术带来的革命,是信息化条件下企业经营与管理变革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虚拟化经营方式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信息技术不断成熟与发展的今天,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虚拟化经营成为每个组织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在这个问题面前,都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因为,这就是今天组织环境的一部分。

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自然灾害和突发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频率在不断增加。比如我国刚刚经历的SARS危机,已经完全超出了公共卫生事件的范畴,成为影响广泛的社会问题。全球范围内恐怖事件的不断增加,这些因素都使得企业和组织等所处的外部环境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与传统组织形式相比,当这些突发事件出现的时候,虚拟化经营对于提高企业的适应性,降低突发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非典”流行期,一些企业就是运用网络,采用虚拟组织的形式,实现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最大限度地弱化了“非典”带来的不利影响,“非典”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对虚拟化经营的认识水平。

尽管虚拟化经营已经存在,并且在不断发展,但是,对虚拟化经营的理论研究却是非常滞后的,并且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虚拟化经营策略应用的重要因素。加快虚拟化经营的理论研究,建立关于虚拟化经营的一般结论,已是当务之急。

2 虚拟化经营的本质

信息化是一种趋势,这已经形成了的共识,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相应地,关于虚拟化经营的理论研究已经成为管理科学中的一个热点。

美国NIIIP(national industri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protocols)关于虚拟企业的研究项目耗资6千万美元,有18个组织参与,其目的就是为了发展、示范和传播用于工业虚拟企业的关键支撑技术。欧盟在ESPRIT计划框架下,对虚拟企业的基础结构展开了一系列包括LogSME、X-CITTIC和MARVELOUS在内的研究项目。

我国政府也提出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从微观的层面上,政府正在采取措施,制定优惠政策,甚至提供专项资金,推动企业的信息化工作,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我国,由于可以利用后发的优势,可以使很多工作在较高的起点上展开,导致信息化的进程还是比较快的。如今,我国的一些行业和企业的信息化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特别是硬件设备、局部的应用系统以及很多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解决。

近十几年以来,国内外研究机构和中介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企业管理实践的高层管理人员从环境、技术和管理等不同的角度,对虚拟化经营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通过对现有的关于虚拟化经营研究成果的总结,可以对虚拟化经营的本质有进一步的认识。

从管理过程的角度来看,企业进行虚拟化经营的本质是采用一种新型的组织职能形式——虚拟组织的形式,实现对经营过程的有效控制,完成预定的经营计划。从技术的角度看,虚拟组织给人们的直觉是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结果;但从管理的角度来看,现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及其发展,既不是虚拟组织产生的充分条件,也不是虚拟组织存在的必要条件,只是推动了具有现代信息技术特征的虚拟组织的发展。

虚拟组织(virtual organization),或者称作虚拟企业(virtual enterprises)、虚拟公司(virtual corporation)、扩展企业(extended enterprise)、虚拟集成(virtual integration)、网络化企业(networked enterprises)、动态联盟(dynamic alliance)等,甚至有一些研究成果将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也归入虚拟组织的研究范畴。但是不管叫做什么,都是指在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一些相互独立的商业过程或企业的暂时联盟,这个联盟可能是一个增值链条,联盟各企业在增值链的不同环节为联盟贡献出自己的核心能力,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知识共享、技能共享,适应信息化环境下,快节奏的市场需求。当然这个联盟可以是一个“企业簇”,或者是其他形式。

首次提出有关虚拟组织的概念,是在美国机械工程学会名誉理事、《敏捷企业学报》(Agile Enterprise Journal)主编肯尼斯·普瑞斯(Kenneth Preiss)与斯蒂文·L.戈德曼(Steven L.Goldman)、罗杰·N内格尔(Roger N.Nagel)合作完成的一份题为《21世纪制造企业研究:一个工业主导的观点》[1]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是1991年美国国防部根据美国国会的要求,委托里海(Lehigh)大学的艾柯卡研究所,组成了以13家大公司为核心、100多家公司参加的联合研究团队,在对美国工业界的现状以及当时比较优秀的400多篇理论成果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进行这项研究是因为,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意识到自己在制造业上与日本存在的差距,并开始学习和借鉴日本的一些先进的管理思想;但是,一直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结果发现由于文化背景和社会条件的差异,向日本学习的效果并不非常有效,这种情况下,为了重新夺回美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领导地位,而对美国在改变世界工业格局中的作用和角色进行研究。这份报告指出:在市场环境变化加快、全球性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单个企业仅仅依靠自己内部资源的整合已难以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报告首次提出了虚拟企业的概念,并提出了以虚拟企业为基础的敏捷制造模式,即以竞争能力和信誉为依据,选择合作伙伴,组成虚拟企业,以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用户需求。

2002年,美国学者O.Felix Offodile和Layek L.Abdel-Malek教授在《国际产品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The virtual manufacturing paradigm:the impact of IT/IS outsourcing on manufacturing strategy”[2]的文章,文章认为:全球化为厂商打开了更多的市场,并由于快速、经济和高适应性地提供高质量的产品而产生非常大的压力。就中小企业来说,这种压力更多的是一种阻碍,而采用虚拟组织能够使中小企业获得和保持竞争力。

3 中国医院的虚拟化经营

虚拟医院是采用虚拟组织形式与职能的医院。客观上,中国医院的虚拟化经营已经开始,比如说医院的连锁经营、松散型的医院集团、医院合作、医院的委托管理、医院的成本经营、远程医疗等形式,都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虚拟化经营的特征。尽管中国医院的虚拟化经营已经存在,但是,这种存在具有非常鲜明的自发性和随意性,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虚拟化经营是一种发展战略,又是一种经营策略,还是一种组织方式,更是一种竞争手段。然而,中国的医院没有从主观上主动地去应用虚拟化的经营理念。

目前,中国的国有医院还没有完成产权制度的改革,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国有医院的市场化经营还没有真正开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的经营要经历以下3个阶段:

第一阶段:服务竞争阶段。医院首先要经历的是医学服务(产品)的竞争阶段,竞争的主要手段是服务质量和服务价格,具备服务质量或服务价格优势的医院,才能获得竞争优势,实现医院的快速发展。但是,支撑医院服务质量或价格优势的能力和创新具有天然的外溢性,而竞争者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当服务竞争进行到一定程度,就变得比较充分,服务质量和服务价格方面的差距逐渐被缩小,也就意味着不同竞争者之间的竞争优势越来越淡化,最后将不足以带给医院明显的竞争优势,这时的医院只能获得平均利润,超过竞争对手的快速发展是不可能的。

然而,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实现超越竞争对手的发展速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不变的选择。所以,在医院服务竞争的后期,必然导致医院的经营向第二阶段过渡。

第二阶段:资本运营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运营是医院经营的第二阶段;医院只做好服务产品的经营是不够的,还必须搞好资本运营。资本运营可以实现医院的低成本扩张,将为医院的发展开拓新的空间。资本运营阶段的核心是资本,以资本为纽带,通过投资、收购、兼并、重组、上市等手段,实现对产权不同层面、不同组成部分的运作,实现医院的快速发展。在资本运营阶段,与医院发展的机会和目标相比,所需要的资本、资金和资源总是有限的,同时,资本运营与服务竞争相比,具有更高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第三阶段:虚拟化经营阶段。为了克服资本经营中的种种限制,有效规避资本运营中的风险,进行虚拟化经营成为医院经营过程中的必然选择。虚拟化经营以项目为导向,以契约为纽带,以Internet/Intranet为工具,在更高的层次上整合医院的内外部资源,应对个性化的医学服务需求,实现医院的快速成长。虚拟化经营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彻底摆脱了传统经营发展模式的桎梏,摆脱了自身拥有的资源和能力对自身发展的限制,是对组织边界的重新认识与界定,是更大范围资源的优化配置。

中国的国有医院还没有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方式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经营管理方式的彻底转变情况下,又要面对资本运营的考验,同时还要应对信息化条件下虚拟化经营的冲击。在我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研究虚拟化经营更具有迫切性。虚拟化经营是信息技术发展与环境变化必然结果,现时也充分体现了经营管理的内在规律与发展趋势。

4 结语

虚拟化经营是一种趋势,无法回避,但对于很多中国国有医院的高管人员来说,虚拟化经营还是个新事物,缺乏对这一问题应有的认识。因此,加强对医院虚拟化经营的研究,逐步提高对虚拟化经营的认识水平,是做好医院虚拟化经营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