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建议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建议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03 16:07: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建议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建议

第1篇

 由原县信用合作联社改制而成的乡宁农村商业银行,是我县首家地方性商业银行,也是全县营业网点最多、员工人数最多、支持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发展力度最大的金融机构。因其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属性,始终坚持资金来源乡宁、服务乡宁之原则,承担着全县95%的农贷投放工作,是县域经济的“输血机”,而非“抽水机”。为此,扶持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壮大,对于充分发挥金融资金杠杆作用,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新农村建设、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为此建议

一是财政性存款应向农商银行倾斜。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我县地方性商业银行,2011年纳税总额3800万元,2012年纳税3640万元,在全县金融机构中,对地方财政税收贡献最大。加之,该行21.3亿元的贷款总额,极大地支持了我县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是名符其实的金融主力军。为此,建议县政府按各金融机构纳税和对县域经济信贷投放的占比,分解存放地方财政性存款,以帮助农村商业银行壮大自身实力,更好服务县域经济发展。

二是有效破解农户贷款“抵押难”问题。在煤炭资源整合大背景下,结合我县林业资源大县的实际,我行针对政府积极鼓励引导支持农户发展林业经济的实际,针对性地推出了林权抵押贷款项目。但目前工作中,我县的林权证发放、资产评估工作,仍未完全落实,行业组织对林权贷款作出了一些硬性规定,从而导致该项贷款业务发展缓慢。为此,建议由县人行、银监、财政局会同林业局,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出台操作办法,做好林权证的发放及资产评估工作,以满足广大林农的资金需求。与此同时,针对个人贷款缺乏有效抵押物的现状,建议住建、国土资源等部门,做好房产证发放。特别是针对农村群众,发展生产积极性高,办理贷款缺少有效抵押物的现状,由人行、国土资源等部门和当地乡村,完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价值评估机制,充分通过农村宅基地的激活,破解农民生产生活中的资金瓶颈难题。

三是有效破解企业贷款 “抵押难”问题。建议县政府牵头,财政、税务、金融部门共同参与,制定出台《县域中小企业银行业融资担保管理办法》,建立具体的操作流程和对担保公司、金融机构进行考核的奖惩机制,切实发挥县财政担保公司的作用,着力破解县域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缺乏有效抵押担保物的“瓶颈”难题。

第2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 改制 农村商业银行

以信用社和合作银行为主体的传统农村金融机构是我国服务“三农”的主力军,2003年,国务院正式试点改革新型城乡金融系统,其中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改革、公司化运营以及股份制改造是改革的重点,如今其经营状况和发展轨迹都进入良性循环。2012年底,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数量超过2000家,其中农村信用社数量份额超过80%,相比2003年,信用社资产、负债和存款规模均超越之前6倍水平,主要风险指标持续向好,各项贷款余额中的涉农比例常年维持在60%以上。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机制束缚和不匹配的管理制度建设矛盾也日益突出,基于股份制形式的农村商业银行则成为金融机构进一步发展向前的改革方向。

农村金融机构改制的显性发展趋势

(一)法人机构和从业人员变动情况

2003年,国务院为调整新形势下的农村金融发展格局而适时出台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确定了“十五”期间以“明确产权、优化服务、国家扶持、地方负责”为基调的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路线,将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落实到法人单位,以股权结构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原则来对部分试点地区金融机构进行股份制改造,同时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合作制金融机构建设工作。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三位一体”、“一大两小”的农村金融发展格局,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为组织主体架构,信用社形式金融机构占据较大权重,合作银行和商业银行占据权重较小。

如表1所示,从金融法人机构数量的分类变动情况来看,2008-2012年农村商业银行(A)数量逐年增加,5年间增长接近13倍,而农村合作银行(B)和农村信用社数量(C)则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发展趋势,2012年各自法人机构数量分别为152家和1838家;从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分类变动情况来看,近5年来农村商业银行(A)从业人员数量增长迅速,年增长率达到64.89%,农村合作银行(B)从业人员数量呈现出总体平稳的发展趋势,信用社(C)从业人员数量则出现大幅下降,农村金融资源由合作银行和信用社向商业银行组织形式的变动过渡趋势十分明显。

(二)金融机构的财务指标结构变动

从表2可以看出,农村商业银行(A)近5年以来的资产比例呈现出逐年攀升的发展态势,资产份额由2008年时的13%跃升为2012年时的39.2%;农村合作银行(B)资产比例呈现出总体稳定、稳中有降的发展趋势,2012年资产比例为10.2%;农村信用社(C)资产比例大幅下滑,统计期间内下跌幅度达到21.5%。从负债角度看,近5年农村商业银行(A)负债比例增幅达到199%,而与之对应的农村合作银行(B)和农村信用社(C)负债比例在相同统计期间内分别下跌31.16%和29.20%。由于金融机构资产和负债分别代表资金实力和吸储能力,农村金融机构资产和负债“一升两降”的发展趋势揭示了其改制的方向。

从所有者权益比例变动情况来看,农村商业银行(A)占据比例由15.7%大幅提升到48.9%,农村合作银行(B)比例同期下降8.7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C)同期下降24.6个百分点。从农村金融机构税后利润比例变动情况来看,农村商业银行(A)5年间年均利润增长率为27.46%,而农村合作银行(B)与信用社(C)的年均利润增长率则分别为-13.13%和-3.0%。所有者权益和税后利润是企业盈利能力和对净资产处置能力的体现,农村金融机构在这两项财务指标中依然显示出了商业银行优于信用社与合作银行的特征,后两者近年来的利润留存水平始终保持负增长。

农村金融机构改制的内在合理性

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数量和财务指标在市场规律作用下显示出较强分化发展趋势的同时,金融机构的改制也必须遵从市场力量,农村金融机构的改制方向具有内在合理性,具体来说:

(一)农村信用联合社发展缺陷

农村信用社是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历史因素使其产权性质存在异议,法人结构和股权结构之间的匹配性较差。以信用社县联社为例,作为省联社股东,县联社应有权利通过股东大会和理事会来对高级管理人员进行选举,然而现实是目前县联社高管均由省联社直接任命,其股东权利被剥夺,徒有虚名的社员大会使得股东不具备实质风险承担能力;从省联社角度看,政企不分的模糊定位使其既具有行政管理色彩,同时又兼具企业法人角色,多种身份并存,在目前我国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农村信用社的合作制色彩早已淡去,甚至合作制原则也被抛弃。

(二)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缺陷

农村合作银行的利益主体包括辖区内农民、工商户、企业法人以及其它经济组织,以股份合作制为建立基础,是具有社区性质的金融机构。合作银行的股份合作制初衷是结合股份制与合作制的双重优势,同时规避各自的短处,然而在农村合作银行的实践中这两种机制很难有机结合,股份制讲求资本回报率和按出资份额划分股东权利,而合作制以成员平等、民主和互利为发展原则,因此二者对于利益分配与成员关系处理之间存在协调矛盾,合作银行内部之间的合作制偏向力量与股份制偏向力量处于非均衡状态,管理人员很难兼顾股东回报和社员福利的双重任务。

(三)农村商业银行的制度优势

与合作银行类似,农村商业银行利益主体同样包括农民、工商户、企业法人和其它经济组织。一方面,商业银行是独立的企业法人,财产权属清晰,以全部法人资产承担民事责任并享有民事权利,农村商业银行的入股者以所持股份享有资产收益权利,可以参与银行重大决策和选举管理人员,对于债务的追责仅限于所持股份,股东自由度较高;另一方面,农村商业银行以效益、安全和流动性为建立和发展原则,风险自担,自负盈亏,经营的自主性较强,外部约束力量造成的发展束缚性较低,而且以饱经历史和市场检验的股权和治理结构进行运作,经济效率较高。

(四)农村商业银行的绩效优势

从农村商业银行绩效指标来看(如表3所示),2008-2012年农村商业银行(A)权益报酬率增加了4.12个百分点,同期农村合作银行(B)与信用社(C)权益报酬率分别下降6.28个百分点和增加0.33个百分点,农村商业银行的权益报酬水平优势显著;考察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收益率情况,2008-2012年农村商业银行(A)资产收益增幅达到61%,同期农村合作社资产收益增幅为-1.54%,农村信用社资产收益增幅12%,农村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能力再次显示出相对于其它两种机构组织形式的发展优势,其在权益报酬率和资产收益率方面的高速增长形成了改制的“内吸效应”。

农村金融机构改制的政策建议

本文提出基于改制方向、创新组织形式、政策扶持以及金融监管在内的四方面建议,具体如下:

(一)改制方向标定农村商业银行

经过对比农村商业银行与合作银行及信用社的相对优势,我国应鼓励农村合作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向商业银行发展转移,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有步骤的消除资格股制度,不再成立新的合作社银行和信用社金融机构,强化农村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水平和股东大会实际作用,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之间的互相制衡机制,完善农村商业银行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其它金融机构人员依附,以现代化的风险控制手段和企业管理经营标准运作农村金融业务,使得其盈利能力、市场占有率、股东回报率、社会贡献能力不断提升,持续吸引其它金融机构进行并购或转型。

(二)创新发展农业互助金融组织

在众多的金融机构向商业银行方向建设靠拢后,正规的农业金融合作组织将趋于消失,但是我国小农经济的发展特征不会消亡,农村依然有合作金融的内在需求,因此,创新农业合作金融要求在农村商业银行以外,从充分适应农业金融小、散的发展特点出发,必须进行多样化的金融机构组织形式探索,其中基于农民互助的资金合作小组将成为未来进行试点推广的重要农业金融创新项目,民间金融渠道也将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桥梁作用,以此来修补农户融资需求和有限农业信贷之间的差距,以市场力量调节农业资金供求,互信资金小组和民间金融具有广泛的农业创新前景。

(三)提升多种形式金融监管水平

从表4可以看出,农村商业银行近年来不良贷款率处于持续下降状态,资产质量较好,资金风险得到很好控制,这体现了良好的金融监管水平和商业银行自身的优秀风控效果,因此,其他类型金融机构向商业银行改制的过程中,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也要从建立健全风险监管机制出发,充分评估农村金融风险,一方面通过放宽市场进入条件来建立金融竞争制度,由市场实行优胜劣汰,加深农村金融机构的股权多元化建立进程;另一方面也要以利率市场化为调节工具,有步骤的为金融机构创新业务施压,实行风险覆盖式的资金拨备水平监管,减少行政化的低效率监管工作力度。

(四)政策扶植瞄准财政立法工具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大力发展“三农”经济是我国长久以来的既定国策,而农业金融是农业经济发展的血液提供者,我国要在传统农业财政贴息、支农贷款以及农业税收优惠等措施之外,加强对于涉农贷款比例较高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对农村商业银行建立专项惠农补助计划,制定农业投资法案,减少农业发展资金流向其它高风险、高利率行业,在此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成功经验,例如,美国《社区再投资方案》规定金融机构吸取的本地存款要不低于固定比例而对本地进行投放,这样就限制了资金大量外流而偏离金融惠及本地的初衷,我国农村金融改制立法同样可以参考类似法案条款。

参考文献:

1.张兵.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需求主题分析―兼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第3篇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问题;建议

一、引言

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了全球金融危机,并在全球蔓延开来,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指标遭到了极大程度的下降,是二战后对实体经济最为沉重的打击。尤其自2009年的下半年以来,对于我国新兴市场和发达国家的经济指标逐渐恢复了平稳的状态,全球经济也顺利摆脱了金融危机而逐步走进了“后危机时代”。从这次金融危机中,我们可以发现,鉴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关于资产证券化经营的业务仍然处于刚起步的阶段,所以受到这次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并不是十分严重。但是,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稳定性以及我国对宏观经济政策作出调整所带来的波动,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在后危机时代面临着新的信贷风险问题,为此,对于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研究仍然是一项重点课题,农业商业银行也要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二、后危机时代农村商业银行面临新的信贷风险因素

(一)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加大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的问题一直是阻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大因素,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中小企业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信贷融资难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所以,为了更好地解决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小企业带来冲击的问题,我国政府以及相关的金融机构分别就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采取了实际性的措施,以求确保我国经济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并有效解决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上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进而缓解当前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的压力。但是与此同时,也使农村商业银行承受起较大的信贷风险。另外,相关的政策批准中小企业能过通过专有知识技术、商标使用权、许可专利和版权等无形资产作为质押,但是存在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就是无形资产的变现能力相对较弱,农村商业银行并不像处理有形资产那样,能够通过拍卖、租赁和转让等多种渠道对资金进行及时的回收,同时,还存在贷款抵押形同虚设的隐患。

(二)信贷风险加大

我国政府为了更加有效地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危害,采取了适当的货币宽松政策,尽管在2009年我国经济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增长,但是对于投资和房地产行业的依赖程度比较高,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对开展信贷业务方面的风险比较大、与此同时,我国一直都是以间接融资的方式为主,间接融资的规模远远超过直接融资的规模,这就意味着农村商业银行体系在其经营过程中会承担起更多的信贷风险。据相关数据显示,农村商业银行所开展的信贷业务主要集中在房地产行业、水生产、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供应行业等五大行业中,造成农村商业银行在这些行业中承接较大的信用风险。鉴于篇幅有限,本文简述房地产业与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关系:由于该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的,也就是说其对于资金的依赖程度较高,但就实际情况而言,房地产行业自我积累资金的能力是相当有限的,其健康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鉴于对房地产行业给予过度的金融支持会容易引起房地产行业的危机,尤其对于长期宽松的信贷政策而言,实行较低的利率政策会对房地产的投资性需求带来不断的刺激,从而增加了房地产的消费性需求,也伴随着投机行为频繁发生,金融风险不断堆积,一方面给房地产行业造成了较大的风险隐患,另一方面,对金融机构在信贷管理工作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此,基于我国在住房抵押货款还没有实现证券化,所以不良贷款的风险就由农村商业银行来承担,而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在风险转移及相关方面的工作承受了较大的阻碍。

三、后危机时代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结构存在不合理性

从外国的商业银行在信贷组织上的设置来看,其主要是通过采用条块互相结合的矩阵型结构管理体系,对于信贷业务的组织,除了存在纵向的总行-分行的专业线管理层次之外,对于横向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约也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相比之下,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信贷纵向管理上存在着链条过长、横向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衡关系尚未明确确立等问题。同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专门的信贷决策机构,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在信贷决策工作效率难以实现根本性的提高。虽然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近些年来关于其内部管理组织结构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但是信贷管理组织机构在结构上仍谈是不够合理,同时也引起了管理方面工作的新问题。

(二)信贷文化建设未能适应

当前经济发展的步伐由于信贷文化是基于长期实践中不断完善信贷工作而建立起的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不成文的习惯性做法与价值观念。近几年,信贷文化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逐渐成为了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信贷文化才能对信贷风险予以有效的防范和保障。从历史的角度看来,在农村商业银行,一直都存在过分重视罚款而轻视管理、重视对外放宽而放松收款的力度、重视存款而忽视贷款等弊端。当然,这些粗放性经营行为的存在,与农村商业银行中的信贷人员缺乏必要的风险防范意识有密切的联系,因为信贷人员风险意识偏低,所以才导致了违规贷款和人情贷款问题的普遍存在,并进一步演变成不良贷款。

(三)农村商业银行缺少风险管理专业型人才

由于信贷风险所需要的知识水平较高、技能要求强,所以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而言,要想从根本上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和防范工作,就需要银行内部配备具有综合素质较强的风险管理人才,这部分人才不但对信贷风险方面的知识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还有将信贷风险防范与其他学科领域交叉运用。但是就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具体情况而言,在这方面的风险管理人才还是相当缺乏,而金融科学家或者金融工程师的数量更是少之又少。基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对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开展得比较晚,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内部的风险管理在风险管理的水平、管理的理念和管理的能力等方面上远远不能跟上社会进步的步伐,难以满足国家社会和经济方面上的种种需求。

(四)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量化水平偏低

农村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中所带去的风险度量方式可以进一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具体的方法,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是采用定性的方法为主,常见的典型方法就有5C要素分析法,但是该方法在信贷风险衡量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准确性和较强的主观性,因此也受到极大的争议。从定量的方法来考察,农村商业银行通常都是采用较为传统的比例分析法等静态分析法,并没有很好地结合信贷风险量化测量工具的使用,缺乏一套科学的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现代信贷风险管理体系,难以对整个贷款进程实行动态监控,也就意味着无法时刻注意到信贷风险的动态变化。

四、强化后危机时代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能力的建议

(一)完善信贷组织机构的建设

笔者建议,对于农村商业银行应当开设一定数量的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部门来对信贷业务的组织管理工作进行统一负责并管理,其中涉及资产分析部门、风险审查部门、信贷政策制定的部门和风险审查部门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各个部门之间不应该相互孤立,而在分工明确的前提下,做好本分工作,通过相互沟通和相互监督的工作方式来加强彼此之间业务上的交流和协作,从根本上转变旧体制下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部所存在的“一统”信贷部业务的形势。同时,在开展信贷业务的同时,还要注意结合审贷分离制度的实行,将贷款前调查、贷款时审查还有贷款后检查等三项工作彼此分离开来,由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和独立的人员承担起相应的工作。

(二)营造良好的信贷氛围

基于当前农村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建设方面所存在的缺陷,笔者提出建议应当加强银行工作人员风险管理意识,逐渐建立起围绕风险防范为核心的信贷文化氛围。可以通过对工作人员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教育和培训,进一步强化信贷人员的相关领域的知识和风险管理和防范意识。与此同时,要时刻跟进贷款后的管理工作,把握当前农村商业银行贷款数量,实时对信贷风险进行了解和控制。

(三)打造一支信贷风险管理的专业型队伍

鉴于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对于其工作人员提出了比较高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方面的要求,一个优秀的信贷风险管理人员,应当综合具备财务、计算机、金融和法律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还应当注意做好防止人员流失的工作,将其进行分散化,应对部分人才流失对于整个信贷风险管理队伍所产生的冲击。

(四)改进当前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方法

尽管从近几年发展的情况来看,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较传统而言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国家社会上的大型银行逐渐关注定量分析的运用。但是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起步比较晚,难以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直接通过采用国际模型的分析,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信贷风险定量评价模型。因此,需要对当前的信贷风险管理方法做出调整,努力争取控制风险的主动权。

五、结论

在当前后危机时代,农村商业银行走向国际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同时在其融入国际化的过程,如何做好信贷风险管理工作是农村商业银行当前面对的一个重要难题和课题。农村商业银行要在健全内部引用风险控制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好当前市场信息的变化,满足市场的需求,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霆.关于农村商业银行信贷市场营销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2,(7).

[2]王霆.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及对策分析[J].时代金融,2012,(12).

[3]尹丽艳.后金融危机时代探寻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新对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1).

[4]李悦波.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现状及应对策略浅析[J].时代金融,2011,(36).

第4篇

关键词:小额信贷模式 外来务工人员 研究

一、小额信贷的起源与概念

(一)小额信贷的起源及特点

小额信贷起源于上个世纪的孟加拉国,其发起人为・尤努斯(Muhallunad Yunus),1977年10月,尤努斯创办孟加拉农业银行格莱珉试验分行,格莱珉小额信贷模式开始逐步形成。1979年6月,在孟加拉中央银行的指导下,每一家国有银行都应提供三家分行启动格莱珉银行项目。1983年.孟加拉国议会通过了《1983年特别格莱珉银行法令》,正式成立了格莱珉银行。2006年10月。尤努斯因其成功创办孟加拉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荣获诺贝尔和平奖。

小额信贷是专门为中等及以下收入群体设计的金融工具,这是它区别于其他金融工具以及的明显特征,而和传统的扶贫政策不同,它融合了商业化的运作特征,吸引了商业银行机构的注意,使得它可以持续的运行。小额信贷在孟加拉的成功刺激了各国的争相效仿,小额信贷模式开始在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欠发达的地区流行。

(二)小额信贷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

1.小额信贷是消除贫困,达到和谐社会要求的有效途径

贫困作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向来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各国的扶贫政策也由先前的单纯的经济上的补助向提高受困群体的生存能力转变,以帮助受困群众培养和形成个人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上。

联合国大会在1997年12月18日通过的第52/194号决议中指出“小额信贷项目在很多国家已成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它不仅能够使人民摆脱贫困,而且能够提高人民参与社会政治经济进程的积极性。”大会还呼吁联合国的有关组织、机关和机构,尤其是基金组织和项目组织以及各区域委员会、致力于消除贫困的有关的国际和区域金融机构及捐助机构,将小额信贷这一有效的工具纳入到它们的行动方案中去消除贫困。

2.小额信贷是在新经济形势下稳定社会的重要手段

由于农村人口金融意识淡薄,在农村主要的借贷手段仍然是民问借贷,据有关测算,农户借款额中民问借款所占比例高达70%,估计有50%~65%的农户不同程度通过非正常金融渠道借款。据央行调查统计司对民问融资的调查推算,我国民间融资规模为9500亿元。

这些贷款违约风险高,由违约易造成家庭纠纷,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在新经济形势下,尤其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加剧了全球的经济动荡以来,民间借贷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农户因为发放没有法律保障的贷款而受到资金损失的事件时有发生,这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3.小额信贷是服务农村,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工具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基数众多,农村人口占比近70%,而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一直发展缓慢,农村金融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加之近几年我国农村现有正规金融制度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正逐渐减弱。近年来,随着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逐渐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日渐收缩县及县以下机构,为农村提供的金融服务日渐萎缩。目前正承担着主要的农村金融支持功能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商业化进程也越来越快,已经渐渐形成了远离农村的格局,农村信用合作社有很大的可能重走国有商业银行的脱离农村的道路,因此急需寻找一种能够更好的服务农村的金融工具,小额信贷的独特的设计模式使它成为各种扶贫贷款中最为灵活的一种,尤其适合我国的国情。

二、小额信贷的模式选择

中国目前的小额信贷模式主要有非政府模式和政府模式两种,其中非政府模式又分为大型商业银行模式和小额贷款公司模式。因为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各异,因此,在选择小额信贷模式的时候,我们不能人云亦云,应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现阶段我国贫困人口占比仍比较重,贫困水平比较严重,因此在小额信贷初始阶段,应采取政府扶持为主,商业银行运作为辅的模式,在小额信贷模式在各个地区发展日趋成熟之后,可以转为商业运作为主,政府扶持为辅的模式。

(一)对政策扶持性小额信贷的建议

1.资金来源:由中央政府和地方财政拨款建立,后期主要吸引民间的捐赠形成资金来源;

2.政策扶持性小额信贷的发放对象:低保户和极其贫困的农户,发放时应该注意对受信人资格的审查;

3.发放机构:由政府授权农村信用合作社进行。

(二)对商业运作式小额信贷的建议

1.资金来源:商业银行的存款和商业银行的自有资金和利润等,建立起小额信贷的基金库,由后期的贷款利息补充,逐步壮大;

2.商业运作式小额贷款的发放对象:贷款人有比较充足的还款保证,或者能够提供担保的人群;

3.发放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下各家商业银行分批次的进行小额贷款业务。

三、外来工商户的信贷特点

通过民间访谈和发放调查问卷,可以总结出外来工商户的信贷特点:

1.经营规模小,经营方式保守,防范风险的能力弱。外来工商户一般是小规模经营,以自己的存款作为初始资金投入,一般以经营餐饮业和汽车修理业为生,收入来源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承受能力弱。

2.外来务工人员形成了一定的社群,借贷一般在这种社群中发生。外来务工人员一般建立了自己的“老乡会”等小规模社群,借贷一般在这种社群中产生。

3.借贷大多无利息、无抵押、无担保,数额小(几千到几万不等),借贷频率比较高,借款时间不稳定。一般通过熟人借贷,利率小甚至没有,违约风险大,一旦借款人违约,授信人将承受损失。

四、外来工商户中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

1.有一定数量的外来工商户具有贷款需求,且基本上是向亲友及同乡借贷,对向银行以及其他贷款机构借贷的流程及相关信息不了解,且对向银行及其他贷款机构借贷有一定的抗拒心理。

2.外来务工群体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心态比较保守,缺乏合适的投资创业项目和融资渠道,对社会经济状况的变迁和金融体制的状况缺乏足够的了解。

3.“三无”(无利息、无抵押、无担保)贷款不利于个人信贷理念的形成和小额贷款的发展。

五、针对北京外来工商户群体推进小额信贷的对策

第5篇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商业银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SWOT分析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当前,中国面临百年之未有大“变”局,各行各业都要求变化、求创新。作为我国金融体系下的核心,商业银行同样不能例外。数字化转型既是商业银行内部寻求可持续发展,保持竞争力的明智之举,也是其“破而后立”应对危机的有效手段。目前国内学者对数字化转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转型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数字化转型的策略和路径等内容。渠赞(2019)指出了商业银行应向数字化方向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并提出数字化转型战略应从数据应用、风控、人才引入、素养培训等方面入手。汪伏(2020)、张静(2020)基于政府、跨界竞争、混业经营发展趋势等角度探讨了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为明确转型目标和方向、聚焦“五个重点”、加强智能风控建设等路径选择有利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张大鹏(2020)、吕慧敏(2020)侧重通过SWOT系统分析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应着力于数字化基础、数字资源积累、信息安全等层面推进数字化转型。但置身于特殊形势下,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出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数字化转型战略方向的相关研究不多,商业银行如何制定与自身业务发展相适应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又是一项艰巨且复杂的工程。基于此,本文采用SWOT战略分析法,对农商行整体数字化转型的优势、劣势,以及机遇与威胁进行一个系统的分析,最终得出有效推动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对策建议。

二、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趋势

(一)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然选择

根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2019年的《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调查研究报告》将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定义为传统银行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变革银行业的经营管理和商业模式,实现商业银行从部门银行到流程银行和全渠道一体化的转化。随着大数据、金融科技时代的到来,数字经济的“大行其道”。数字化的浪潮已经覆盖到各行各业甚至每个角落,金融生态和金融格局都发生了显著的转变。商业银行主动进行数字化转型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也是通过自我革新巩固自身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要举措。商业银行一旦踏上数字化的赛道,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能释放和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商业银行通过数字化转型能提升其普惠金融的服务能力和效率,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实体惠及大众,不忘初心。积极拥抱数字化已成为商业银行前行道路上的必然选择。

(二)特殊形势下加速银行数字化转型进程

重大卫生事件爆发后,“线上化”“零接触”“无人化”等线上金融服务需求的猛增,客观上促使商业银行加速数字化转型。在此特殊背景下,商业银行因受经营利润、管理成本等因素影响,线下网点数量锐减。根据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发现,截至2020年5月14日,共有889家商业银行机构的线下网点停止营业,2019年同期退出的机构也达到了700多家。同时,重大卫生事件加剧了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格局,甚至出现了“两极”分化。大型商业银行相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在面对数字化浪潮中占据主导地位。以上种种对商业银行的“施压”和“挑战”,使重大卫生事件成为了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一道“催化剂”,倒逼其数字化转型进行自我改革、创新经营模式,以数字化思维引领发展更好地面对未来挑战。

三、特殊防控背景下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SWOT分析:以湖南省农商行为例

(一)优势(S)

线下网点覆盖广,辐射范围大。我国农商行主要面向和服务于广袤农村地区,经过多年潜心经营,乡镇地区的线下渠道和业务网点得以拓展与深化,农村地区网点数量占比高达92%。在渠道广度与深度上具备天然优势。农商行属于地方性金融机构,主要面向的是农村市场,而人情关系依然对我国农村有着重要影响,农商行相比其他银行在农村积累了广泛的人脉,具备吸引客户的先天优势。同时,农商行属于中小型商业银行,整体规模较小,内部机制相对灵活可控,不易受组织结构所掣肘和拖累,决策成本较低,内部改革易于推行。在金融科技与重大卫生事件相互交织的背景下,渠道广度和深度、客户粘性以及差异化竞争等内部优势有利于推动农商行数字化转型。

(二)劣势(W)

在资金、技术、人才方面处于劣势。农商行个体规模普遍较小,虽有接近万亿级的农商行,但资产规模在100亿以下的农商行超过一半[1]。农商行深植于农村市场,大多地处偏僻和欠发达地区,难以吸引合适的数字化人才加入,且缺乏相应的内部人才培养、激励机制。风控管理能力弱。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农商行风险管理能力较弱且在重大卫生事件的冲击肆虐下,对农商行的风控管理和预防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业务结构单一。农商行偏重存贷业务收入,收入来源单一,多数农商行非息收入占比不到10%[2]。置身于此次特殊背景下,在风控管理、业务结构及资金、人才、技术方面的短板会被显著放大并制约农商行数字化转型。

(三)机会(O)

1.政策支持。突发卫生事件期间,为加大金融战“疫”的扶持力度,中央有关部委出台各项政策扶持商业银行来为受突发卫生事件影响的中小微企业纾解困难。具体措施有,2020年1月26日银保监会《关于加强银行业保险业金融服务配合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除此之外,乡村振兴战略以及聚焦三农的利好消息都为农商行数字化转型进行“护航”。2.消费金融潜在市场庞大。伴随着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指数连续多年高于城镇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商行现有客户涌入城镇工作,收入增长促使消费进一步升级。且突发卫生事件压抑了农村居民的金融消费需求,以上种种都将在未来产生庞大的金融需求和市场。

(四)威胁(T)

1.整体利润率的下大卫生事件的肆虐和防控让农商行的诸多经营业务强行按下“暂停键”以及受利率市化、经济下行趋势的影响,导致农商行整体利润率和经营业绩的下滑。2.跨界竞争加剧竞争格局大型银行和城商行愈发重视三农与小微问题,通过改变渠道转向和占据技术、资金、人才的优势抢夺农商行市场。且金融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巨头们越来越看重农村市场,多方汇聚加剧了市场竞争格局。

四、对策建议

基于前文对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做出的SWOT战略分析,本文将从拥抱金融科技、个性化转型之路等角度提出加快商行数字化转型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拥抱金融科技,赋能数字基建

商业银行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前提和发展取决于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链的稳定和成熟。其中,金融科技结合了金融和科技并已成为未来数字化深度推进的核心驱动力,线上服务及各项数字化管理模式都需依托金融科技的展开和深入,金融科技对数字化转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重视金融科技的力量,引入多方协作持续发力;二是加强金融科技的运营和场景深度应用,夯实数字基建;三是孕育数字化思维,加快推进数据治理与运营,铸就可持续发展。

第6篇

关键词: 村镇银行;农村金融;因素;对策建议

一、引言

村镇银行是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是在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中必然出现的新型产物,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核心构成部分,建立村镇银行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满足当前农村资金供给不足、解决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和农民贷款难问题、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村镇银行的设立填补了现有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空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村镇银行迅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不同程度的凸显出来。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有效促进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目前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延安市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自2010年3月延安市第一家村镇银行――安塞农银村镇银行成立至今,延安市村镇银行的规模不断壮大,截至目前已发展到三家,占陕西省总规模的三分之一。延安市村镇银行从业人员57人,注册资本6500万元。截止2012年12月末,村镇银行资产总额29254万元,各项存款余额32125万元,较年初净增1.5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2329万元,较年初净增1.12亿元,存贷比,不良贷款余额0,利润总额为481.11万元,净利润429.37万元。

三、制约延安市村镇银行发展的主要因素

延安村镇银行在运行过程中,对农村资金供给不足、农民贷款难问题和农村金融机构竞争不充分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其在发展中面对的难题。

1、资金筹措难。村镇银行虽然是农民的银行,但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储蓄存款的增长。最主要是由于延安村镇银行成立时间较短,与当地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相比,社会认可度、知名度较低,农民缺乏了解和信任,再加上村镇银行网点少,现代化手段缺乏,不能通存通兑,没有电子产品业务,这些客观劣势条件使得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竞争力方面,远远落后于同业,加大了村镇银行资金筹措难度。

2、贷款投放难。“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但由于农村信用环境较差,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农业、农村经济作为风险高、效益低的弱势经济,受自然条件和市场条件的影响巨大,而且农民信用度无法得到系统性监控和监督,造成“三农”贷款投放较难。

3、风险控制难。村镇银行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是弱势产业――农业,弱势群体――农民,农业和农民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由于农业固有的弱质性导致的系统性风险以及信息不对称给资产质量带来较大的危险。同时由于村镇银行在人才、技术、制度建设等方面与大型商业银行有较大差距,也导致识别、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受到削弱。

4、业务发展难。由于村镇银行IT系统支撑不足,主要表现在缺乏通存通兑、银行卡、理财产品、电子银行等基本产品和服务功能,只能办理传统的存款、贷款、结算和贴现业务,加之竞争力弱,难以赢得客户,使得业务发展较为困难。

5、缺乏政府扶持。目前延安各级政府对村镇银行没有出台系统的扶持政策。村镇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同是服务“三农”,但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相比,在税费减免、财政支持和农贷贴息上均缺乏优惠政策。

6、监管指标无偏重。监管部门在存贷比、不良贷款容忍度、母行负债依存度、单户贷款比例等监管指标方面没有对村镇银行实行差别化政策,人民银行也未对村镇银行在缴存准备金方面实行差别化政策,这将削弱村镇银行在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能力的发挥。

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1、信贷规模调控政策方面。人民银行、银监局对村镇银行的规模控制应从松控制。主要解决“三农”资金供需矛盾、新银行业务拓展和资本金保本增值等问题。建议对开业前五年的村镇银行给予适当“宽限期”不受存贷比和规模控制,即使控制则是宽松的政策,这样有利于村镇银行前期积极拓展县域市场、稳定客户和提高自身知名度。

2、银行业监管政策方面。银监局对村镇银行监管政策,应在调研的基础上出台符合村镇银行经营实际的监管办法,不宜完全参照商业银行的监管要求,实行差别化监管。其主要原因是村镇银行虽然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但其业务规模、业务产品、服务对象、风险程度等方面与其他商业银行还有所不同。因些,建议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针对村镇银行的微型银行特色,应实施差别化监管,对其监管的框架应尽量

简洁,对其监管力度、要求、标准适当放低。

3、国家财税政策方面。建议对开办前三年的“三类”金融机构补贴政策和条件适当再放宽些。其原因是村镇银行虽然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但同农信社相比,同是服务“三农”且服务的客户群体是农村中弱势群体,由全体股东承担社会责任,有点力不从心;同时,农信社经历了几十年的历程,其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均优于目前的村镇银行。建议对村镇银行开业后一定时期内采取税收保护政策,让村镇银行前期有一个自身积累期,以便增强支农的实力、生存能力和未来潜在的纳税能力。

4、地方政府支持方面。要积极共建和谐的信贷支农、银政配合机制。一是帮助村镇银行落实贷款担保,包括自有房屋租赁的公证、农民直补资金质押担保的协调等。二是通过构建政府、银行、担保机构“三位一体”的农业融资平台,对“三农”贷款进行担保,由财政在村镇银行开立农户贷款保证金专户和小企业担保基金,一则落实贷款担保不足问题,二则解决村镇银行支农资金筹措难问题。三是在财政存款方面尽可能的给予支持。可以按对当地信贷资金投放额度的一定比例确定财政性资金存放额度,解决村镇银行开业前期信贷资金供给不足的困难。将财政涉农及新农村建设资金

第7篇

票据业务作为传统的银行业务,它的签发、承兑、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在引导资金投向、规范商业信用、帮助衔接产销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票据业务的开展不仅优化机构的信贷资产,提高货币资源的有效配置,也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而我国农村信用社因受多种因素制约而滞后,甚至有些社至今还是空白。

(一)制约因素

1.客观因素

(1)政策性局限决定了票据业务的滞后。长期以来,人民银行未准许农村信用社开办银行承兑汇票及再贴现业务,同时受体制不顺、结算不畅的,即使极个别农村信用社被准许开办了此项业务,也会因结算渠道不畅而制约银行承兑汇票在办理、贴现及转贴现的查询、承兑等操作。再加之体制造成信誉,以至于在部分票据行拒受农村信用杜、城市信用社及地方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也难免出现部分农村信用社因政策性原因将上门申请办理承兑及贴现业务的客户拒之门外。

(2)服务的对象抑制了票据业务的发展。由于农村信用社面对的服务对象是“三农”,服务的对象所处的环境从来看,还不适应票据业务的发展。在市场经营活动中,传统的现金交易根深蒂固,赊销方式依然盛行,即使持有票据,也会因缺乏“贴现”等相关业务知识而丧失票据交易的机会,从而抑制了票据业务的发展。

(3)资金的实力限制了票据业务的发展。部分商业银行集合资金成立票据专柜或票据行,靠一定的资金实力专业化地进行票据贴现业务。农村信用社恰恰因自身的资金实力不足而无法开办此业务,即使开办此业务也因资金不足问题而不能使票据贴现上升到一个量的概念,所以,资金实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信用社票据业务的大力发展。

以上是农村信用社区别于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的主要原因。当然,同商业银行一样,农村信用社也要直接或间接地面对再贴现的集中管理;贴现与再贴现利率倒挂;各商业银行专业化的票据经营;民间的票据交易市场等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都抑制了农村信用社的票据业务的发展。

2.主观因素

(1)高估了商业银行的经营,守旧思想严重。纵观票据业务发展的过程,各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也是在摸索中发展,相当一部分商业银行的票据贴现业务也是在近一两年开始运作并逐渐规范。而农村信用社依然还沉醉于存款、贷款的传统业务之中,看到商业银行的“硬件”、“新业务”而望而生畏,有畏难情绪,自信心不足,没有树立客观的调查意识。

(2)缺乏票据业务知识及操作技能。农村信用社职工中了解票据业务理论知识的少,尽管一些地区尝试性地加大了对票据业务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但承兑、贴现、转贴现、再贴现等仍更多地体现为一个金融业务名词,更谈不上票据的操作技能。缺乏对票据业务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深层次的了解,如票据的办理程序;承兑汇票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承兑保证金的收取及管理;贴现、转贴现、再贴现的利率执行及规定;账务处理等实务操作,而丧失办理此项业务的欲望。

(二)农村信用社办理票据业务的成功经验

郑州市市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自 2002年4月起正式开办票据业务,经过不懈努力,克服诸多客观不利因素,不仅开办了银行承兑汇票业务,而且实现了票据贴现与转贴现同步办理,创造“零成本”收益,即在一个工作日两场次清算内实现贴现与转贴现同步操作,当日终结不占用资金。结束了农村信用社不能办理票据业务的。到2002年底,银行承兑汇票办有量达24280万元,票据贴现交易量达361728万元,转贴现360804万元,实现贴现利息收入5249万元,利差收入750万元,净利润500多万元,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给单一的传统业务注入了新的活力。票据业务已成为郑州市市区联社业务经营中的一个重要利润增长点,并将成为促进资产负债多元化发展的有效突破口。

1.关于银行承兑汇票的办理

农村信用社不能办理银行承兑汇票,但并没有规定农村信用社不能委托银行承兑汇票,即信用社委托某某银行为其指定的企业办理承兑汇票。办理此业务的信用社应做到:

(1)信用社首先建立并处理好与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行的合作关系,本着诚信和互惠互利的原则,签订《代签银行承兑汇票协议书》,协议书要体现两个核心:

一是承兑保证金的比例。信用社在委托银行的承兑保证金比例应最大限度地低于在信用社的申请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的比例。一般情况下,信用社要求企业的承兑保证金不低于90%,信用社在委托行的承兑保证金不高于 50%.其差额部分就是信用社的可支配资金,达到了融资的目的。

二是承兑保证金利率的执行。信用社在委托银行的承兑保证金利率应不低于同业存放利率,企业在信用社的承兑保证金利率应不高于申请承兑期限的同期人行规定的利率(一般是活期利率),达到信用社有利差收入。

(2)办理银行承兑汇票的手续符合人行有关票据业务的管理规定。更应认真遵守双方协议书规定的有关操作细则。特别是信用社对企业申请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差额部分的管理,信用社应按贷款管理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抵押或担保。

2.关于票据贴现的办理

在信用社票据贴现通常是以质押贷款的形式办理的。但随着票据市场的规范,客户会因贴现利率较高而放弃在信用社办理。信用社也会因不能再贴现引起的资金或本身资金不足的问题而拒办。笔者认为,资金不是决定性因素,只要按票据市场经营,以利润为出发点,积极参与竞争,即使没有资金也能通过票据贴现、转贴现业务获得利润,条件成熟的也可达到贴现与转贴现同步操作,实现“零成本”收益。

(1)信用社首先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与票据转贴现受理行的密切合作关系,使受理行对信用社的转贴现票据在量的基础上达到转贴现利率最低,办理手续最简单、效率最快。

(2)信用社必须做好票据贴现前有关贴现资料的准备工作,包括通知转贴现受理行,某时有笔转贴现业务,保障贴现与转贴现的快速或同步办理,以期达到“零成本”收益。

(3)农村信用社在自有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可持有贴现利率较高的票据,不转贴,对改善信用社的资产结构、降低不良贷款比例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追求利润最大化。

农村信用社办理此业务,使银行承兑汇票及票据贴现对承兑银行及贴现行本身的意义和作用在农村信用社得以体现。

(三)对农村信用社办理票据业务的建议

1.建议人民银行准许农村信用社开办银行承兑汇票及再贴现业务。以利于发挥再贴现货币政策工具在基层信用社的传导效率,改善票据业务融资环境,促进农村信用社业务及区域性票据市场的健康。

2.建议人民银行适当降低与票据市场不适应的再贴现贷款利率,同时给农村信用社再贴现额度,促使农村信用社票据贴现业务利润最大化。由于信用社只能转贴现,不能再贴现,利差空间小,利润不能最大化。

3.建议农村信用社彻底转变经营观念,成立票据业务专柜,建立健全相应的考核办法及激励机制,调动经办人员对开展票据业务的积极性。设立专柜是为了同信贷及其他业务的区别管理,同时,也必须将贴现利息收入同正常的贷款利息收入分开考核。

4.建议农村信用社在开展票据业务的同时,不仅要防范票据真伪及操作的行业风险,而且还要有效防范经办人员的道德风险。

第8篇

专 稿

中国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中基本策略陆磊 王颖(1.3)

信贷市场中的企业声誉与机制研究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课题组(1.9)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吴晓灵(2.3)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动山东省金融业又好又快发展

张超超(2.7)

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认识与思考宋文(2.10)

城乡统筹建设中金融发展的三个视角

刘锡良 齐稚平(3.3)

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探析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3.7)

国际金融危机中的金融新发展与中国宏观经济金融政策走向巴曙松(4.3)

山东省金融稳定报告(2008)摘要

《山东省金融稳定报告》分析小组(4.7)

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和货币政策选择张涛(5.3)

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外汇管理政策盲点问题研究

李亚新(5.7)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及金融支持:几个案例比较

黄向庆(7.3)

当前山东省外汇指定银行贸易融资状况分析及对策选择

赵晓红(7.7)

Shibor基准地位确立及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影响研究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课题组(8.3)

吸取全球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曾康霖 许国新(9.3)

大国模型下的货币政策博弈焦瑾璞庞莉洋(10.3)

从次贷危机看我国征信业的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课题组(12.3)

理论研究

香港金管局集团式监管的框架及启示

孙天琦宋芝仙杨岚(1.13)

基于交换费机制的多方博弈下的银行卡定价模型

严晓(1.18)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路径的动态规划模型分析

刘东勋崔宁(1.21)

金融危机下香港联系汇率制的可持续性与变革路径研究

陈(2.14)

美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评析尹继志(2.17)

产业投资基金概念之匡正杨席(2.21)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研究成果综述江秀辉李伟(2.25)

金融体系效率的涵义、影响因素与提高途径沈军(3.11)

国际货币体系将走向何方――论蒙代尔的理想蓝图和现实障碍覃川桃朱元倩(3.15)

转轨经济、收入增长与城镇居民储蓄行为演变

黄宇尹卫和张薇薇(3.21)

外汇期权定价:VG模型与Bs模型谁更适用黄丁伟(3.24)

金融发展与二元结构转型――基于两部门模型的分析

吴鸣鸣 刘澄王军(4.12)

金融危机传导过程与机制研究:一个美国样本

陈华赵俊燕(4.16)

商业银行高管薪酬业绩敏感度的实证研究徐勇(4.20)

微型金融机构(MFIs)发展的文献综述熊芳(4.25)

中国金融发展与服务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1982-2007

杨小玲(5.12)

我国货币流动性失衡状况测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刘洁琼刘传哲秦洋(5.17)

金融监管体系演进与发展趋势问题研究――基于金融危机视角赵会军张鹏(5.22)

基于随机波动率假设的权证定价理论评述楼耀尧(5.26)

基于金融自由化的中国金融安全预警研究

沈悦闵亮徐有俊(6.3)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FDI与中国经济增长――兼论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中国的适用性王凯庞震(6.7)

国内外黄金价格的波动性与互动关系研究

温博慧罗正清(6.11)

金融信用发展演变研究王楚明(6.16)

国外开发性金融机构转型的模式述评及启示

肖本华(7.10)

金融创新风险的分类及其形成屈波(7.14)

信用衍生产品与金融安全和金融效率董爱国(7.18)

论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法律规制谢春凌(7.23)

制度质量与资本账户开放:基于中国的实证检验

熊芳(8.8)

基于金融产品创新视角对次贷危机的宏微观透视

汪来喜(8.13)

美国次贷危机成因及影响研究综述陈建青俞颖(8.17)

基于会计信息的KMV模型实证研究

顾乾屏王涛唐宁刘明(8.22)

民间金融监管:风险、收益与可行性――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张德强(9.8)

我国利率期限结构对宏观经济有预测能力吗

陈鹏徐炜(9.12)

合作制金融组织公司治理研究述评张斌(9.17)

中国经济中的非正式信贷市场:制度分析金俐(10.8)

利益相关者社会观与商业银行价值提升探讨

于晓黎纪建悦(10.12)

金字塔股权结构与控股股东行为研究述评郑静(10.15)

利率角度来看我国国债发行的挤出效应

雷曜张翔(11.3)

外资银行渗透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基于阶段与演化理论的实证研究周慧君顾金宏(11.8)

基于结构模型的信用风险研究综述

周子元邓雁(11.13)

外资游动与我国货币流动性动态关系研究

李成武白雪梅(12.7)

国际金融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视角

沈娟何泽荣(12.11)

证券公司失败预警研究综述张道奎黄 招郭 燕(12.16)

货币政策

中国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实证检验楚尔鸣 喻多娇(3.26)

货币政策效应区域差异化的诱因:政府行为王爽(3.31)

中国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影响的再考察殷波(3.35)

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实证分析肖新成(6.53)

我国货币政策变动对股票市场短期调控效应的实证分析

陈姝(6.57)

公众预期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动态关联性――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孙力军张云李珍珍(9.41)

当前物价形势判断及货币政策建议陈好孟 徐旭先(9.46)

基于托宾效应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实证研究

贺建清胡林龙(9.50)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理论发展与实践演进

严宝玉梁珊珊(10.50)

区域差异呼唤差别化金融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锦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10.55)

银行卡对我国中央银行铸币税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赵平(11.17)

基础货币被动投放下利率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

常嵘(11.21)

宏观经济

金融市场、FDI技术溢出与经济增长江 春龚立彩(1.27)

山东省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对策研究吴晓娟(1.31)

央行票据冲销外汇占款成本的影响因素研究

张雪莹齐立波(2.29)

国际资本大规模撤离新兴市场的深层剖析王勇(2.33)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及金融支持问题研究吴明理(7.35)

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涉外经济发展影响研究:以山东为例

刘连营邓卫(7.39)

宏观经济运行与货币政策的动态调控徐亚平(8.37)

我国资本外逃的规模测算:1985-2008

尹伟华张焕明(8.42)

案例研究

政策变动与制度策应:支付清算“开窗”现象剖析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清算中心课题组(1.34)

金融支持节能减排的合理边界:济宁个案李庶泳(1.38)

对近期县域银行信贷谨慎行为的实证分析:乳山个案

徐东风(1.41)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路径:齐河个案

中国人民银行齐河县支行课题组(3.41)

奶产业特性、超市场契约与农业保险:泰安案例

刘延军(3.45)

绿色配额初始分配与定价:模式设计及应用

郭琪王兆旭(4.28)

信贷断点与政府守夜:陵县企业还贷周转金案例

刘吉运曹黔然(4.33)

不良贷款清收中的剩余索取权激励:胡集案例

郑现中(4.37)

特定金融服务中的合作博弈:某公交公司零币票款处置案例孙国强李树岭(5.31)

政府担保与多边信贷契约:寿光“银政企”融资模式剖析

李学春于贻胜王志福(5.34)

央行票据再考察:债务置换工具视角

李相栋杜亚斌(5.38)

银行内部信用资源的整合与再发掘:济宁A级中小信用企业培植案例岳隆杰(6.40)

信贷联结出口信用保险:博泵融资案例

刘洁张池云(6.44)

威海外资企业非正常撤离:偶发还是必然

曲吉光邵明志陈明仿(6.49)

民营企业境外上市中的羊群效应:临沂案例祖洪涛(7.27)

钢结构资产的抵押潜能:枣庄案例陈宜民(7.31)

地方政府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角色定位:陵县案例

马俊昀(8.26)

守信行为与声誉机制:以泰山钢材市场信用共同体为例

石建民(8.30)

美联储支付系统定价体制对人民银行的启示

刘文珂郑雪(8.33)

农村金融创新的基本依据:新野案例娄永跃(9.20)

大银行、小企业与网络联保吕士伟(9.24)

民办小额信贷组织的运作与启示――基于山西临县扶贫基金会的案例分析武宏波(9.28)

中小企业融资合作联盟的系统协调性:烟台案例

宫志诚(9.32)

当前县域信用担保的主流模式:基于青州市三种信用担保的比较赵卫东李英海张国胜(9.37)

农村非标准化金融服务的经营模式:诸城金融服务站

刘福毅刘倩陈关庆(10.34)

“积成电子”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案例剖析

田兆武王冠(10.38)

大学生村官帮扶工程:临沂案例许波翁洪服(10.42)

金岭矿业重组华光陶瓷案例分析刘博(10.46)

从淄博报价系统兴衰看场外资本市场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金融稳定处课题组(11.25)

贷款保证担保有效性问题研究高旺东贺创业(11.30)

商业化担保的经营困境及扭曲突围:威海案例

姜明杰(11.36)

济宁市股权质押贷款案例分析

罗亮森 王玉湖 刘海东(11.41)

“俱乐部”机制下的淄博集中代收付中心

韩媛媛管国建赵其伟(12.32)

有机农业与金融供给协调机制:肥城案例张海清(12.37)

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的私人市场与企业化拓展

关志勇(12.41)

法人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压力测试的实证分析――以淄博某农信社为例宋继水(12.46)

金融观察

我国民间借贷法律风险及防范路径研究张立先(1.44)

借鉴国际经验发展我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许巧玲(1.48)

基于增长极理论的山东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研究

张志元牟卫康(2.36)

中小银行金融监管浅析张波(2.40)

正本、强身、开源根本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李云山(2.43)

青岛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功能定位的SWOT分析

曹艳华(2.46)

山东省重点联系企业支付工具使用情况分析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课题组(3.48)

原则导向与市场纪律――我国实施有效银行监管的思考

贾守乔(3.52)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探析

秦晓伟(3.55)

人民币跨境流通风险及防范措施分析马荣华(3.59)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体制变化对流动性的影响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调查统计处课题组(4.41)

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及监管模式选择廖强(4.45)

商业银行视频监控系统发展趋势研究

荆永良张华耿群(4.48)

不动产证券化在城市更新中的应用研究

邱立成李文华黄朝昌黄楠(5.42)

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研究

陈虞红霞(5.45)

金融犯罪立法问题论析――以《刑法修正案》为研究视角

赵运锋(5.48)

企业信用风险与宏观经济变量的相关性研究

赵宇翔(5.53)

金融危机背景下消费信贷发展状况及应对措施:以山东为例王朝弟(6.20)

宏观经济运行走势与宏观政策调整建议葛兆强(6.23)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保护主义:现实与挑战伍戈(6.27)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措施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分析

余旭(6.30)

全球化视野下金融集团监管的合作与协调

刘兴华胡芳(7.42)

金融危机背景下物流金融的价值分析及发展对策

潘永明阎飞飞(7.46)

试论人民银行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路径

郑永兵(7.50)

德隆事件及金融监管格局的再思考

安启雷谢伟武安江(8.47)

反洗钱风险监管理论及应用研究葛志强(8.50)

我国外汇储备运用方式探析曹黔然(8.54)

金融危机背景下外汇储备合理利用问题的探讨

张彬(8.58)

银行信贷“逆周期”增长风险探析吴金忠(9.55)

宏观视野看中国金融法律制度的完善――以金融控股公司立法为例程亚男(9.60)

金融危机背景下“保增长、调结构”的信贷资源配置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9.63)

基于集群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问题研究

陈华(10.20)

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南京的证据卢家昌顾金宏(10.25)

山东省金融深度和金融宽度实证分析耿颢(10.30)

中国大陆与香港货币融合的可行性分析何钦梅(11.45)

金融危机背景下跨境资金流动监管面临的新挑战及策略选择毕德富刘连营(11.50)

完善我国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对策研究

祁东(11.53)

对征信业实施约束管理的几点思考张军(11.56)

银行政策传导视角下宏观调控政策实施效应的实证分析

王朝弟(12.21)

当前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特征及其优化路径

赵燕(12.25)

人民币汇率变动若干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杨晓龙时光(12.29)

专题研讨

加强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刘克俭(9.67)

加强人民银行内部会计控制沈明(9.69)

构建单位整体内部会计控制储稀梁(9.71)

重视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中的人员管理李永清(9.72)

人民银行国库会计内控手段亟需改进张勇(9.73)

事后监督与人民银行内部控制门宁(9.74)

全面改善农村支付环境:金融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欧阳卫民(10.58)

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建设目标与实现路径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课题组(10.62)

对我国农村支付环境的透视周宗安孔祥瑞(10.66)

农业银行在农村支付体系的目标市场与策略

赵壮志(10.70)

银行经营

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熊延忠孙涛(1.51)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设计的探讨

曲绍强解丽娟(1.55)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时机选择研究

张郑忠良(2.50)

个人金融产品差异化与商业银行竞争力的作用机制分析

梁宇(2.53)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量化体系研究李传乐(3.62)

房价波动中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风险控制研究

罗莉(3.67)

商业银行新增信贷的统计与时间序列模型研究

张程张棋顾乾屏冯铁(4.50)

经济资本管理下的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研究

桑少敏(4.54)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外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比较研究

闫天兵沈丽(4.57)

对商业银行客户意见管理系统开发应用的思考

靳晓海任洁李玲(5.56)

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管理――基于经济实体理论的视角

闫琨(5.59)

跨区域发展战略对商业银行市场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孙启伟刘天威(6.61)

经济下行期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特点、问题及建议

张龙清孟倩潘江姗(6.65)

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评估框架的构建

张连丰金晶(6.68)

中国银行业注资辨析邓鑫(7.53)

商业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路径与经营模式研究

杨卫东(7.58)

商业银行向社会投资者转让贷款债权问题初探

侍苏盼(11.59)

国内银行操作风险大案频发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张吉光(11.62)

中国商业银行运营绩效的实证比较

张若望陈柳钦(12.50)

我国商业银行进军保险业:动机与策略费伦苏(12.54)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构建杜平(12.57)

证券保险

涨跌幅限制:是否稳定了股票市场?――基于GARCH事件模型的实证检验盛军锋李善民邓勇(1.60)

我国保险市场结构的福利分析蔡超(1.64)

我国企业债券品种创新研究解学成周敏(1.67)

加强高危行业雇主责任保险风险管控的思考

潘红霞(1.71)

基于copula的投资组合选择模型的研究

尹向飞陈柳钦(2.56)

基于CSAD的期货市场羊群效应实证分析――以CZCE棉花期货为例邵永同高旺盛(2.60)

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交易:市场发展及其影响

吴先智(2.63)

保险业完善风险管理、提高偿付能力的演进研究

孙浩马宁(2.67)

我国黄金期货市场功能发挥的实证研究赵蕊(3.70)

创业板市场更需构建好退市制度肖雄伟(3.74)

小额保险业务的国际比较与我国的发展张宗军(3.77)

对国外股指期货市场发展的思考甄红线(4.61)

我国铝期货与现货价格均衡关系实证研究

郑涛朱东华(4.65)

经典CAPM模型为何不适用我国李传恺(4.68)

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的定价探讨与应用

张博张列(5.62)

我国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牛市期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杨春雷(5.65)

我国巨灾风险管理模式的设计及其运作

张琴陈柳钦(5.69)

上海股票市场波动的非对称性和杠杆效应研究

闫涛孙涛(6.71)

A股税收客户群效应及除息日税负效应实证研究

张维胡杰(6.74)

金融危机下的中国保险业安全方洁(6.79)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积极资产组合管理能力研究

李学峰郭羽谢铭(7.62)

新股发行、价格确定与信息效率文玉春(7.68)

中国A股量价之间动态关系的实证研究

陈磊李心丹(7.74)

评新《保险法》新增不可抗辩条款的修法价值与建议

贺克玲(7.77)

基于沪铜期货的套期保值比率与效率比较的实证分析

陈青夏佑涛(8.62)

基于国际视角的股票市场价格行为比较研究

胡艺钦黄华继(8.65)

上市公司公告时间的选择对公告信息含量的影响――基于2001-2007年沪市上市公司年报公告的事件研究

李翔(10.73)

股指期货的市场稳定作用及其现实意义蔡向辉(10.78)

IPO重启与货币市场波动的关联性研究张春晓(11.66)

适合中国国情的巨灾保障体系选择――区域性强制巨灾保险张淑玲雷越邹晓雯刘金清钟诚(11.69)

基于业绩不可持续的开放式基金投资者行为分析

王石林生(12.62)

DCE与CBOT大豆定价关系实证研究

徐建王英(12.65)

农村金融

功能视角下我国现代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建构研究

顾海峰蔡四平(1.74)

微型金融的历史与发展综述赵冬青王康康(1.77)

金融支持“准现代农业”的策略研究张智河(1.80)

新管理体制下基层政府干预农信社的博弈分析

魏金明陈敏(2.71)

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生态的现状及优化路径

张春超王长德魏殿峰(2.75)

农业保险市场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分析黄亚林(2.78)

日照市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研究:基于Yaron业绩评估框架陈刚潘耀华申作亮(4.70)

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支农乏力的原因探析及对策建议

孔仪方(4.73)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成因及其控制对策――基于与城市商业银行的比较分析陈登程刘艳华(4.76)

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析

丁宁(5.74)

农户借贷需求行为的经济学分析与实证――以中部某省750家农户调查为例蒋难(5.78)

农村信用社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课题组(6.34)

信用联盟与抵押创新:破解特色农渔业经济融资难的路径选择张胜林姜春(6.37)

对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改革的现实审视与政策建议谌争勇(8.69)

启动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思路黄磊(8.73)

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经济学研究胡方勇(9.75)

农村担保物权制度改革的法律思考张善杰(9.80)

我国农村金融生态优化路径研究张乐柱任成龙(11.73)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制约因素及破解途径――基于山东省的实证研究霍成义张立光(11.78)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非正式制度分析白积洋(12.69)

基于“三农”视角的农村信贷配给分析与对策选择

陈卫东(12.76)

评论集萃

进口信用证开出后风险管理探析忠潘江玲(1.83)

对建立县域反洗钱联动机制的探讨郝立君(1.84)

构建国库现金管理体制的思考朱光丽(1.85)

我国离岸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刘冰(1.86)

改善我国保险资金投资现状的对策

李博王鹏翮侯丽娜(1.87)

农村金融供求存在五大结构性矛盾蔡培英 胡卫国(1.88)

金融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路径探析周建村(2.82)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浅探郭德焐(2.83)

县域林权质押贷款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牟宗杰张华(2.84)

货币政策传导的阻滞因素分析及其建议王志华(2.85)

基层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拓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闫善学孙丰山(2.86)

推进人民银行集中采购管理工作的思考刘淑君(2.87)

对完善当前钞票处理体制的几点认识李树岭(3.81)

改进农村支付结算服务体系的思考刘维云(3.82)

基于投资者与管理者视角的我国财务会计目标构建

姜明(3.83)

提高反洗钱可疑交易报告质量的思考张众(2.84)

EVA价值管理体系及其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

谢树江(3.86)

推广我国无形资产质押融资的探讨王磊(3.87)

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损益的影响分析单春艳(4.79)

加快推进山东银行业竞争力建设的几点思考赵 峰(4.80)

银行支付服务收费法规制度建设探析孙 丹(4.81)

信贷资金被挪用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张连丰(4.83)

基于新资本协议的贷款定价体系建设初探

陆爱民宋保华(4.84)

对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情况的调查孙冰心(4.85)

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贷款保障措施比较

秦华杰徐爱田(4.87)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制的几点思考许学军(5.81)

加强第三方支付平台监管的建议仇瑾(5.82)

浅谈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张文丽(5.84)

建立农村银保互动机制的思考崛孙征(5.85)

特殊“内部集资”现象值得关注葛大江(5.86)

农村小额信贷的问题分析与前景展望刘安琪(5.87)

人民银行集中采购绩效审计目标及主要指标初探

佟焱龚李林(6.82)

民间资本流入房地产行业的效应分析秦绪红(6.84)

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分析及建议宫志诚(6.85)

国际收支的中观监测指标体系探析居立(6.86)

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收筹划于凤琴(6.87)

一部关于中国股市个体投资者行为研究的力作――评《中国股市个体投资者行为实证研究》王敏(7.81)

金融统计系统与征信系统信贷数据产生差异的原因

李克峰(7.82)

内部审计参与基层央行风险管理探讨刘慧敏(7.83)

推进我国金融知识宣传普及工作的思考

朱锋朱晟宇(7.84)

山东保险市场发展探析刘金清(7.86)

借鉴日本期货操作经验提高我国期货市场应对危机能力

吴若愚(7.87)

浅析信息化环境下基层人民银行内部控制李玉祥(8.76)

基层央行金融风险监测机制设计及操作流程

于秀兰(8.77)

基层央行人民币管理模式选择张岿然(8.79)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监管的立法缺陷及完善建议

王鲁宁贾爱华(8.81)

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吴勇(8.82)

建立反洗钱与反腐败协作机制的探讨李岩柏(8.83)

论网上银行格式合同中客户权益的保护邹强(8.84)

发展出口信用保险研讨会综述

山东省金融学会秘书处(8.86)

对构建基层人民银行组织心理契约的探讨龙江(9.83)

对国库集中收付审计的思考徐玉梅(9.84)

金融危机影响下金融生态脆弱性表征与对策

杨德阔刘双喜葛新(9.86)

浅析基层外汇管理部门内部审计职能缺失问题

宋杰(9.87)

银行卡风险不容忽视高兆新(10.82)

城市商业银行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思考郭涛(10.83)

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丁兆庆(10.85)

强化存货内部控制的两点思考王戌青(10.86)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策略选择赵静芳(10.87)

重塑县域农村金融市场多元化格局的思考步国强(11.83)

中外第三方保险电子商务发展分析宇文晶(11.84)

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监督机制探析

孙友光魏毓勇王军波(11.85)

市场经济条件下民品贴息贷款的运作机制

张晋平(11.86)

县域金融机构开展反洗钱工作的基本策略

黄兴林(11.88)

加强和改进基层银行贷后管理工作的建议刘忠民(12.80)

地方国库现金管理运作模式探析郑华石志红(12.81)

商业银行服务民生领域的策略分析冯金磊林华(12.83)

事后监督视角下的国库业务风险状况及防范对策

侯金凤(12.84)

加强城市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的思考资彬(1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