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03 16:07: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智慧旅游研究综述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 “大数据”背景下营销体系的解构与重构 大数据背景下的旅游精准营销分析 大数据背景下MOOC重构大学教学体系研究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信息机器”与主体重构 “大数据”背景下的营销体系解构及重构分析 浅析“大数据”背景下营销体系的解构与重构 大数据背景下旅游产业升级对策 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安全 大数据背景下的统计探究 美丽中国背景下大数据时代体育旅游网络营销的创新 “大数据+”背景下旅游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思考 大数据背景下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智慧旅游探索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综述 大数据背景下的自学考试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卷烟营销BI系统应用技术初探 大数据背景下的智能交通系统应用与平台构建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本科教学质量动态监控系统的构建 浅析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信息系统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大数据背景下医疗数据的统计及开发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60302.。而近年来盛行起来的服务主导逻辑思想则将旅游者置于核心位置。因此,在未来,整个旅游系统都会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而进行重构,旅游者将是整个旅游系统的核心,旅游系统中的其他参与者都将发挥其在大数据的获取、存储、处理、利用等方面的作用。整个旅游系统的运转将会以旅游者的需求信息为核心,传统旅游参与者之间的疆界将变得模糊,利用大数据的能力将成为新的竞争优势。
1 文献综述
1.1 服务主导逻辑
从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开始(Smith A,1776),商品与服务二者谁居于主导地位的争论就一直延续至今。在争论初期,由于生产与运输等技术相对落后,经济学家们在研究商品与服务的问题时均把商品置于主导地位(李雷,等,2013)。这种思想就是长期在争论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商品主导逻辑(Goods Dominant Logic)。商品主导逻辑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而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区分商品与服务变得越来越困难(刘林青,等,2010),而关于谁居于主导地位的争论越来越没有意义。因此,Vargo与Lusch(2004)提出全新的服务主导逻辑(Service Dominant Logic),试图将商品与服务统一到服务概念下,进而对一系列的基本问题进行重新思考,而非以往将二者视为彼此的对立。经过研究者的接续努力,服务被定义为:经济实体为了实现各种利益,将自身的知识、技术等专业化能力应用到行动、流程之中(Vargo,Lusch,2008,2011;Womack,Jones,2005;Gronroos,2011)。这种定义不再将商品与服务分开探讨,而是把具体的商品视为传递服务的工具(李雷,等,2013);最终形成了以10个基本命题为核心的完善的服务主导逻辑理论体系,具体包括:服务是一切经济交易的基础、所有的经济都是服务经济,顾客是价值的共同创造者、服务中心观念必然是顾客导向等。这种逻辑通过独特的视角,对服务的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间接催生了对旅游的系统构成等方面的再认识。
将顾客视为价值的共同创造者之一,改变了以往在商品主导逻辑下,单纯地将顾客看作价值毁灭者的观点。同时,服务中心观念的顾客导向,将顾客置于服务的中心位置,这种思想也与越来越挑剔的顾客需求相契合。事实上,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旅游者作为价值的共同创造者,其发出的全部需求信息,将体现出巨大的价值。为了满足旅游者多变的需求,需要不断地适时获取旅游者需求信息,这也需要将旅游者置于核心地位。服务主导逻辑观念的提出,使得许多旅游学术问题有了重新探讨的价值。目前国外已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如服务主导逻辑在酒店管理中的应用研究(Shaw,et al.,2010)、酒店业中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价值共同创造资产研究(FitzPatrick,et al.,2013)、目的地营销与服务主导逻辑研究(Line,et al.,2014)、酒店员工的品牌公民行为与顾客品牌信任方面的研究(Xie,2014)等。国内学者对服务主导逻辑方面的相关研究主要有价值共同创造方面的研究(钟振东,等,2014)、服务创新的理论模型方面的研究(刘飞,简兆权,2014)、电子服务概念方面的研究(李雷,等,2012)以及服务主导逻辑概念演化方面的研究(郭朝阳,等,2012;李雷,等,2013)等。
目前国内关于服务主导逻辑方面的旅游学术研究仍是空白,而服务主导逻辑的核心观点,以及大数据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都催生旅游学术研究对旅游系统进行再思考,更新旅游系统的要素构成,并重构出新的旅游系统模型。
1.2 旅游系统
国内外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系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先后提出了多种旅游系统模型。在已有的旅游系统综述研究(李文亮,等,2005;郭长江,等,2007)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旅游系统研究的新动态,本文将旅游系统方面的研究分为以下5类:功能导向的旅游系统、空间导向的旅游系统、要素导向的旅游系统、系统导向的旅游系统以及旅游者导向的旅游系统。
(1) 功能导向的旅游系统相关研究是旅游系统研究的开端。Gunn(1972)提出了旅游功能系统的基本框架,并于2002年对该模型进行了完善;该模型分为供给与需求两部分,其中供给子系统包括吸引物、交通、服务、信息、促销五部分,彼此间是相互依赖、互相作用的关系。国内外学者也先后提出过类似的模型(Mill,Morrison,1985;杨新军,窦文章,1998;王家骏,1999),这些模型着重于体现模型中各部分所发挥的功能,对于解释旅游活动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该类模型仅仅注重旅游供给方面功能的研究,相关研究鲜有涉及旅游需求方面。
(2) 空间导向的旅游系统也是研究者们重点关注的方面。在前期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Leiper(1995)从空间结构的角度提出的模型中要素包括旅游者、旅游业、客源地、旅游目的地、旅游通道;经济状况、自然地理、社会法律等作为旅游系统的环境环绕在旅游系统的要素周围。其中,旅游通道是联合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的客流与信息流的集合。其他研究者还从旅游系统的空间分层(王祖正,等,2007)、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翁瑾,杨开忠,2007)、旅游系统能值分析的空间案例(Lei,et al.,2011)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这种类型的模型将空间距离等要素引入到模型中,是对旅游功能系统的升级。关注于客流与信息流也是这类模型的特点之一,这也为其他旅游流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研究视角。
(3) 要素导向的旅游系统也是重要的学术聚焦点。关于要素构成的相关研究往往会与功能等方面的研究杂糅在一起,如吴必虎(1998)提出的旅游系统模型,既体现出旅游系统的功能方面,又列举出了旅游系统的要素构成。这类旅游系统模型往往通过分层列举的方式对要素构成进行研究(张惠,等,2004;阎友兵,张颖辉,2012;张树民,等,2012)。然而,随着旅游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需要考虑的要素越来越多(王金伟,2009),很难完全列举出旅游系统的要素构成,这种模型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
(4) 还有一些研究者试图研究系统导向的旅游系统,其典型代表是McKercher(1999)提出的旅游复杂系统模型。McKercher认为,旅游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模型中包括旅游者、影响因素、信息向量以及影响信息传递的因素等九部分。该模型中的旅游系统体现出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制性,这有助于解释一些长期无法解释的问题。该模型的要素包括了旅游者与信息,与以往的旅游系统模型相比,旅游者在旅游系统中的地位有所上升。同时,信息在各要素之间起到了关键作用,影响旅游者最终做出决策的正是旅游者的信息获取量。但这类模型注重系统性的同时,往往会使相关研究复杂化。
(5) 旅游者导向的旅游系统相关研究仍然处于初始阶段。这里所说的旅游者导向是指在研究旅游系统时越来越重视旅游者的需求方面。在McKercher的模型中,旅游者在相关研究中的地位已经有所提高。而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有学者从信息的角度研究旅游系统,并认为信息是研究旅游系统的钥匙(李君轶,2011)。而我们认为,旅游者需求方面的信息更为重要。还有研究者从基于旅游者的旅游价值(王寿鹏,2011)、智能旅游信息系统(Gretzel,2011)、旅游推荐系统(Lucas,et al.,2013;Gavalas,et al.,2014)等方面做了相关研究,这些研究已经很明显地体现出旅游者的导向。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这5类旅游系统与技术的进步以及服务主导逻辑之间存在复杂关系(见图1),主导逻辑随着技术的进步由商品主导逻辑向服务主导逻辑演变。功能导向、空间导向、要素导向的旅游系统相关研究,随着技术的进步必然越来越复杂,而这正是系统导向的体现。然而,随着服务主导逻辑的盛行,较高的系统复杂性往往不利于将研究焦点聚焦于旅游者,因此,逐渐出现了符合服务主导逻辑核心思想的旅游者导向的旅游系统,这类研究从旅游者自身出发,既可以简化旅游系统的构成,又具有较为清晰的逻辑分析线路。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对旅游者过去、现在以及将来需求信息的获取会变得越来越容易。旅游系统中其他要素通过获取这些信息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旅游者。而以往的研究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局限性,往往不能全面揭示旅游者的需求信息。
在大数据时代,应当以旅游者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需求信息为核心,以这些海量信息的获取、传递、分析、处理、利用等为要素,重构旅游者导向的旅游系统模型。未来旅游的核心问题将是如何利用好海量的数据信息,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旅游者,这也符合服务主导逻辑的核心思想。同时,旅游系统新模型的建立也可以给智慧旅游建设等方面带来一些新思路。
2 旅游系统模型的重构
2.1 旅游系统模型重构的基础
2.1.1 旅游数据规模的急剧扩张
近年来,旅游数据已经成为巨大的海量信息空间(郭鑫,2013),而随着智慧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智能手机的逐渐普及,大数据的获取变得越来越容易。以往旅游数据的获取,往往依赖于景区、交通部门等方面的统计,这种统计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而现在,除了传统的数据拥有部门外,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也掌握着海量的旅游搜索数据。同时,微博等新型社交软件的出现带来的海量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文字、音频、图片、视频等旅游数据信息也逐渐可以被获取,这些数据信息中往往包含着旅游者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需求信息。此外,数据的产生方式已由传统的被动式、主动式,向自动式转变(孟小峰,慈祥,2013),数据的自动产生是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根源。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旅游者个体都将是一个移动的海量数据源,以其为中心自动发射出的海量信息将会加速旅游数据信息规模的扩张。
2.1.2 大数据处理技术日臻成熟
大数据相关技术的发展是其被充分利用的基础。大数据相关技术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方面的ETL(数据提取、转换和加载)工具、数据存储方面的关系数据库、基础构架方面的云存储、数据处理方面的自然语言处理、统计分析方面的最有尺度分析、数据挖掘方面的复杂数据类型挖掘等。大数据处理分析方面的软件主要有Hadoop、HPCC、Storm、Apache Drill、Rapid Miner等(王秀磊,刘鹏,2013)。在未来,随着这些技术和软件的不断发展,海量旅游数据将不再是旅游企业等部门的负担,反而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处理大数据能力的飞跃提升将使得旅游大数据变得越来越有价值,而旅游者将在价值的共同创造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2.2 旅游系统模型的重构及其解释
在大数据背景下,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核心思想,旅游者作为数据信息源将处于核心位置,同时数据信息的处理最终也应该是作用于旅游者。因而,以旅游者为核心要素和数据信息起点,以数据信息为旅游系统模型运转的钥匙,通过信息识别、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以及信息应用4个阶段,最终将数据信息直接或间接反馈到旅游者,从而建立闭环旅游系统新模型(见图2)。旅游系统新模型整体分为信息源(旅游者)、信息识别、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以及信息应用5个层次。数据信息始于旅游者并最终作用于旅游者,从而形成信息的闭环流动,体现出服务主导逻辑中顾客中心的思想。以下对新模型的各个层次包含的要素以及信息的流动进行分析解释。
图2 大数据支持下以旅游者为中心的系统模型创新
2.2.1 旅游者
旅游者在整个旅游系统中拥有双重身份。首先,旅游者作为信息源,在整个模型中处于核心位置,其全部需求信息是整个旅游系统运行的原动力。同时,整个旅游系统中信息经过处理最终又流向旅游者,这些信息的作用正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旅游者,这正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关键作用的体现,也符合服务主导逻辑下顾客中心的思想。在大数据背景下,旅游者所拥有的所有信息都将发挥重要作用,这些信息经过处理都将最终直接或间接反馈到旅游者本身,进而提升旅游者的旅游体验,从而让旅游业更好地服务于旅游者。因而,获取更多的旅游者信息将是大数据时代旅游竞争力的体现。
2.2.2 信息识别层
信息识别层主要包括识别旅游者的过去需求信息、实时需求信息、未来需求信息。旅游者过去的需求信息体现其过去的消费倾向以及旅游者本身的属性信息。旅游者实时的需求信息可以直接反映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实时状况,相关各部门获取这些信息可以更好地提升旅游者的实时旅游体验。未来的需求信息表明未来消费者的消费倾向,由于其在将来很有可能转换为旅游消费行为,因此将来的需求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识别出旅游者的各种需求信息对于旅游者、景区、交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各种需求信息对不同部门的作用并不相同,而以往对旅游者需求信息的研究中较少对旅游需求进行分类,因此,将需求信息细分为上述3类有利于更好地研究旅游者的需求。
2.2.3 信息获取层
信息获取层包括过去需求信息的获取者、实时需求信息的获取者以及未来需求信息的获取者3类要素。在大数据时代,各类需求信息的获取者是能够直接获取该类信息的所有参与者的集合。过去需求信息的获取者主要包括在线旅游服务商(OTA)、景区、交通、传统旅行社等参与者;实时需求信息获取者主要包括景区、交通、电信运营商、酒店等参与者;未来需求信息获取者主要包括搜索引擎、社交软件等新型参与者。尽管景区等参与者可以直接获取不止一类需求信息,但其处理数据信息的能力有限,在复杂的大数据面前,他们只是大数据的初级使用者(孟小峰,2013)。而搜索引擎等新型参与者处理数据信息的能力较强,为了实现海量数据的规模经济性,新型参与者会争取获得其他两类需求信息,从而取得竞争优势。景区等大数据的初级使用者应寻求与新型参与者的合作。
2.2.4 信息处理层
信息处理层是数据信息的存储、分析、传输、转化等一系列信息处理过程的集合,其核心过程是数据挖掘(马建光,姜巍,2013)。在大数据时代,存储、分析海量数据信息已经超出景区等传统部门数据处理能力最大限度。因而,由于其数据处理能力所限,景区等部门可能只对海量数据做预处理,深层次的大数据挖掘则应交由其他新型参与者来完成。目前在旅游业中,信息处理是最应该加强的方面。一方面,景区等传统部门拥有海量数据或拥有获得海量数据的机会,却在为数据的存储和处理而烦恼;另一方面,新型参与者尽管掌握的数据信息比较多,但信息的类别比较单一,多来自其自身直接获取的数据信息,大数据的共享显得十分迫切(左建安,陈雅,2013)。因此,建立旅游大数据共享机制是发挥大数据处理能力的基础,进而利用大数据挖掘出可应用于信息应用层面的有用信息。
2.2.5 信息应用层
信息应用层是基于对过去、实时和未来需求信息中的一种或几种进行分析和数据挖掘的基础上,利用有用的信息并发挥其作用。不同种类海量的数据信息可以被旅游者、景区、政府等不同主体用于服务优化、偏好分析、实时监控、线路推荐、客流预测、精准营销等方面。例如,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相关硬件设施的配套,旅游活动中的异常数据信息可以被及时捕捉,从而景区、交通等部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更好地服务于旅游者。同时,通过分析海量数据信息的整体状况,相关部门可以更好地引导游客流动,避免游客扎堆等现象频现。此外,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的旅游营销模式等有可能被颠覆,新型的社会化媒体组合营销等可能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总之,旅游大数据的信息应用前景广泛,未来将会不断探索出更多创新性应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旅游者。
2.2.6 信息反馈
信息反馈是该模型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能使模型形成闭环。信息反馈包括直接信息反馈和间接信息反馈两部分。部分应用信息可以直接被旅游者获取或者直接作用于旅游者,因此称之为直接信息反馈,例如客流查询、路线推荐、紧急求助等。其他的应用信息不直接作用于旅游者或者不能够被旅游者直接获取,但其会对旅游者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称之为间接信息反馈,如实时监控、危机预警等。信息反馈的关键在于从海量的信息中选取旅游者需要的信息以服务于旅游者的同时,要努力减少旅游者获取信息的成本。
2.3 对传统旅游系统要素的分析
在旅游系统新模型中,以往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功能导向、空间导向、要素导向等旅游系统模型中的交通、旅行社、目的地等要素都被视为旅游者完成旅游活动所利用的手段,而不再争论哪些要素应该出现在模型当中。进而从新模型的角度探寻这些传统要素在大数据时代应该如何发挥其满足旅游者信息方面的功能,这与服务主导逻辑中将具体的商品视为传递信息的工具的思想十分相似。服务主导逻辑将商品与服务统一到服务旗下从而避免了关于二者长期以来的争论。相似地,在新模型中传统要素也被统一到“信息功能”旗下,这样有利于思考传统要素如何面对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挑战,促使这些要素的作用方式主动做出变化以适应未来的需求。传统旅游参与者之间的疆界也将变得模糊,利用大数据的能力将成为新的竞争优势。
3 新模型背景下的相关思考与建议
在旅游系统新模型中,数据信息作为整个系统运转的钥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大数据利用能力将成为旅游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同时,旅游业在利用大数据时存在许多需要重视的地方,如安全隐私方面等。因此,下文对大数据背景下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3.1 大数据获取能力方面
不同类型的参与者获取各类需求信息的能力差异很大。搜索引擎等新型参与者获取数据信息能力较强,而景区等获取数据信息能力则比较弱。尽管目前景区等传统旅游参与者与新型参与者相比拥有更为关键的旅游信息或者获取信息的渠道,但笔者认为,未来在旅游业中体现竞争优势的不是拥有信息的能力,而是获取这些海量信息的能力以及后续处理的能力。
目前在大数据的获取能力方面,众多类型的参与者大致可分为3类。第一类是具有很强的大数据获取能力的参与者,如搜索引擎等。第二类是潜在具有很强大数据获取能力的参与者,如电信运营商等,这类参与者的大数据获取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三类是不具备大数据获取能力的参与者,如传统的景区等。不同类型的参与者在获取大数据时应采取不同的策略。搜索引擎等具有很强大数据获取能力的参与者应该扩大获取数据信息的范围,将更多的图片、视频等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数据信息纳入其信息获取范围。电信运营商等潜在具有很强大数据获取能力的参与者,应该加大对大数据信息的获取方面的投入。虽然这些参与者拥有垄断等优势,但是微信等新型社交工具对其的威胁会越来越大。传统景区等参与者应积极寻求与新型参与者的合作,通过旅游大数据的共享,更好地服务于旅游者。
3.2 大数据挖掘方面
大数据挖掘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前景广泛,如挖掘潜在的旅游者、获取旅游者的旅游习惯、优化旅游线路、推荐旅游目的地等。然而,旅游业中数据挖掘的水平仍然较低。以在线旅游服务商为例,其数据挖掘深度仍然不够,旅游者每次参与在线预订服务的流程基本一致,并未通过挖掘旅游者过去需求信息来优化服务流程。在线旅游服务商更多的是将线下服务线上化,而疏于对海量数据信息的挖掘。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挖掘将成为大数据处理的关键,大数据相关技术将在大数据挖掘中起到支撑作用。许多参与者不具备大数据挖掘能力,因而,这类参与者可以寻求与新型参与者合作来弥补其相关能力的不足。新型参与者应发挥主导作用,争取获得数据信息的规模经济性。未来,众多参与者对旅游大数据挖掘的需求可能会是旅游业中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催生出大量专门从事旅游大数据挖掘的参与者。
3.3 智慧旅游建设方面
智慧旅游作为目前业界与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其建设存在一些误区。已有学者提出,目前我国的智慧旅游只能称作“智能旅游”。智慧旅游建设方面主要集中于建设智能终端等“智能”方面,较少从旅游者的需求信息出发,“智慧”方面的建设远远不够。智慧旅游应该是一个帮助旅游者解决旅游障碍的系统,通过获取旅游者需求信息,了解旅游者的旅游障碍,进而将处理后的信息反馈到旅游者,从而促进解决旅游障碍。也就是说智慧旅游的建设应该从旅游者的需求信息出发,其目的应该是帮助旅游者解决尽可能多的旅游障碍。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更加丰富了智慧旅游帮助旅游者解决旅游障碍的能力,使得景区拥挤程度等过去比较难实时获取的信息变得可以实时获取,甚至提前获取。总之,理想状态下,旅游者与智慧旅游的关系如图3。智慧旅游建设总体方向应该从如何不断获取旅游者需求信息,帮助其解决旅游障碍出发。在反馈的信息中应该不仅包括旅游者直接需要的信息,还应该包括旅游者并未直接表现出需求行为,但旅游者又确实需要的信息,这正是体现“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3 旅游者与智慧旅游的关系
3.4 数据共享与安全隐私方面
在大数据时代,通过数据共享可以实现大数据规模经济。目前,我国旅游业的数据共享程度较低,亟需建立一套完善的数据共享机制。然而,许多企业对于数据安全隐私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关保密技术水平较低,隐私泄露事件频频发生。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旅游者的个人信息,而又不泄露个人隐私将是一个重要议题。为了解决大数据时代的数据隐私问题,学术界和工业界提出了保护隐私的数据挖掘、位置匿名方法、查分隐私方法等(刘智慧、张泉灵,2014;王璐,孟小峰,2014)。大数据的安全隐私应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政府应加大对隐私保护方面研究的资助。同时,旅游业界应加强与大数据实业界的合作,做好大数据共享的同时充分保护旅游者的个人隐私。
4 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文在对大数据时代展望的基础上,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核心思想,以旅游者为核心,以数据信息为钥匙,提出了旅游系统新模型。新模型中以旅游者为核心,既是服务主导逻辑中顾客中心思想的体现,也符合旅游业界中对旅游者越来越重视的现实。同时,数据信息在新模型的正常运转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这是在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体现。此外,以旅游者全面需求信息出发构建旅游系统新模型,既符合大数据时代特征,又为智慧旅游的建设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本文也存在着许多局限。首先,目前我国乃至全世界尚处于大数据时代的初期,利用大数据的能力还比较有限,这也是未来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各行各业需要着力提高的地方。其次,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本文提出的新模型还处于理想状态,其经济基础尚未完全形成,这也是智慧旅游建设需要着重考虑的方面。再次,本文对旅游系统新模型的构建还处于试探性阶段,模型中具体要素以及参与者的构成还有待调整,但从旅游者的需求信息角度出发构建旅游者导向的旅游系统模型这一方向基本可以确定。最后,本文主要对旅游系统新模型及其相关要素做了定性论述,缺乏相关的定量研究。因此,下一步将在完善旅游系统新模型中的要素与参与者构成的同时,通过收集这些要素与参与者的相关数据,对其相互关系及其在模型中的重要程度等方面进行定量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雅.基于大数据环境的科学数据共享模式研究[J].情报杂志,2013(12):151154.
[2] 郭朝阳,许杭军,郭惠玲.服务主导逻辑演进轨迹追踪与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7):1724.
[3] 郭鑫.旅游大数据与挖掘分析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14):32153216.
[4] 郭长江,崔晓奇,宋绿叶,韩军青.国内外旅游系统模型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4):101106.
[5] 李君轶,张柳,孙九林,杨敏.旅游信息科学:一个研究框架[J].旅游学刊,2011(6):7279.
[6] 李雷,简兆权,张鲁艳.服务主导逻辑产生原因、核心观点探析与未来研究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4):212.
[7] 李雷,赵先德,简兆权.电子服务概念界定与特征识别:从商品主导逻辑到服务主导逻辑[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4):210.
[8] 李文亮,翁瑾,杨开忠.旅游系统模型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2005(2):2024.
[9] 刘飞,简兆权.网络环境下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服务创新:一个理论模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2):104113.
[10] 刘林青,雷昊,谭力文.从商品主导逻辑到服务主导逻辑:以苹果公司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10(9):5766.
[11] 刘智慧,张泉灵.大数据技术研究综述[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4(6):957972.
[12] 马建光,姜巍.大数据的概念、特征及其应用[J].国防科技,2013(2):1017.
[13] 孟小峰,慈祥.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1):146169.
[14] 王家骏.旅游系统模型:整体理解旅游的钥匙[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9(1):6669.
[15] 王金伟.灾害旅游及灾害旅游系统的初步研究――兼论旅游系统[J].旅游学刊,2009(2):9196.
[16] 王璐,孟小峰.位置大数据隐私保护研究综述[J].软件学报,2014(4):693712.
[17] 王寿鹏.基于旅游者的旅游价值模型及其应用[J].旅游科学,2011(6):5564.
[18] 王秀磊,刘鹏.大数据关键技术[J].中兴通讯技术,2013(4):1721.
[19] 王祖正,孙虎,赵宇茹,龙小霞.旅游系统的空间分层拓扑结构研究[J].人文地理,2007(5):8487.
[20] 翁瑾,杨开忠.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一个具有不对称特点的垄断竞争的空间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2):7683.
[21] 吴必虎.旅游系统:对旅游活动与旅游科学的一种解释[J].旅游学刊,1998(1):2125.
[22] 阎友兵,张颖辉.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湖南旅游系统演化分析[J].经济地理,2012(1):171176.
[23] 杨新军,窦文章.旅游功能系统:结构与要素分析[J].人文地理,1998(2):3741.
[24] 张惠,周春林,管卫华,邬琴兰,谢正磊.基于旅游系统的旅游地生命周期问题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4(11):145149.
[25] 张树民,钟林生,王灵恩.基于旅游系统理论的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J].地理研究,2012(11):20942103.
[26] 钟振东,唐守廉,Pierre Vialle.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价值共创研究[J].软科学,2014(1):3135.
[27] Fitzpatrick M,Davey J,Muller L,Davey H (2013).Valuecreating assets in tourism management:Applying marketing’s servicedominant logic in the hotel industry[J].Tourism Management,36:8698.
[28] Gavalas D,Konstantopoulos C,Mastakas K,Pantziou G (2014).Mobile recommender systems in tourism[J].Journal of Network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s,39:319333.
[29] Gretzel U(2011).Intelligent systems in tourism:A social science perspectiv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38(3):757779.
[30] Gronroos C(2011).A service perspective on business relationships:The value creation,interaction and marketing interface[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40(2):240247.
[31] Gunn C A(1993).Tourism planning:basics,concepts,cases[J].Tourism Planning Basics Concepts Cases.
[32] Lei K,Zhou S,Hu D,Guo Z,Cao A (2011).Emergy analysis for tourism systems:Principles and a case study for Macao[J].Ecological Complexity,8(2):192200.
[33] Leiper N(1995).Tourism Management[M].Collingwood,VIC:TAFE Publications.
[34] Line N D,Runyan R C (2014).Destination marketing and the servicedominant logic:A resourcebased operationalization of strategic marketing assets[J].Tourism Management,43:91102.
[35] Lucas J P,Luz N,Moreno M N,Anacleto R,Figueiredo A A,Martins C (2013).A hybrid recommendation approach for a tourism system[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40(9):35323550.
[36] McKercher B(1999).A chaos approach to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20(4):425434.
[37] Mill R C,Morrison A M (1985).The Tourism System[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
[38] Shaw G,Bailey A,Williams A (2010).Aspects of servicedominant logic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ourism management:Examples from the hotel industry[J].Tourism Management,32(2):207214.
[39] Smith A (1776).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M].London:W.Strahan and T.Cadell.
[40] Vargo S L,Lusch R F (2004).Evolving to a new dominant logic for marketing[J].Journal of Marketing,68(1):117.
[41] Vargo S L,Lusch R F (2008).From goods to service(s):Divergences and convergences of logic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37(3):254259.
[42] Vargo S L,Lusch R F (2011).It’s all B2B…and beyond:Toward a systems perspective of the market[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40(2):181187.
[43] Womack J P,Jones D T (2005).Lean Solutions:How Companies and Customers can Create Value and Wealth Together[M].New York:Free Press.
[44] Xie L,Peng J,Huan T C (2014).Crafting and testing a central precept in servicedominant logic:Hotel employees’ brandcitizenship behavior and customers’ brand trus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42:18.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Tourism System Model in
the Background of Big Data
XU Feng, LI Shuaishuai, QI Xueqin
(School of Management,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Abstract:
The coming of mobile internet and big data will reconstruct the whole tourism system. Existing researches seldom study this aspect of tourists. Tourists are often regarded as an ordinary part rather than the core of tourism system in some researches. Meanwhile, most researches on tourism system are static and fail to uncover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demand of tourists thoroughly. However, based on the core idea of service dominant logic, tourists should be the core of tourism system and his past, present and their future demands should be regarded as the cornerstones in the age of big data. Some new actors, such as search engines, will be taken to key positions via processing massive information. Paper placed in the core, data information regarded as the key and some new actors were taken into the new model to reconstruct a new tourism system model that fits the age of big data. In the future, massive information will cycle as a close loop from tourist to touris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tourism system model will reflect the importance of the new actors. These elements, proposed in the model, which are still not in existence in reality, may be the new value areas and probably lead to new operational types of tourism. Also, some new ideas were introduc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tourism and some other aspects.
关键词:物联网;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智慧旅游;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6)12-00-02
0 引 言
目前,中国正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信息化浪潮下,“智慧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物联网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技术对智慧旅游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其旅游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主要研究物联网技术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智慧旅游中的应用。
1 物联网体系及关键技术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把物与物连在一起的互联网。其定义包含了两层含义:
(1)互联网是物联网的基础,即物联网可以看作是互联网的扩展和延伸;
(2)所有物体与物体以及人与物体都是物联网的用户端。
故物联网是一种依据协议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把物体与互联网相连进行信息处理,进而实现智能化识别、跟踪定位以及管理功能的网络。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在物联网报告中提出了物联网的四个关键技术,即标识事物的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感知事物的传感器技术、思考事物的智能技术以及微缩事物的纳米技术。从系统结构的角度看,物联网包括感知层、网络层以及应用层。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1.1 感知层关键技术
感知层相当于人的感官,是物联网获取物体信息的来源,其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并收集相关信息,包括信息采集子层和通信子网[1]。其关键技术包括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无线传感网络以及二维条码技术等。
(1)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通过无线传输方式利用射频信号进行数据交换和目标识别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其特点是不需要人工干预,并且可以适应各种恶劣的环境。无线射频识别系统一般包括电子标签、读写器和计算机系统三个部分。
(2)无线传感网络主要包括传感器节点、无线网关、计算机及数据处理中心等,是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之一。
(3)二维条码是指在水平以及垂直方向上都存储信息可以用于表示数据文件以及图像的一种条码。二维条码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证照管理、报表管理、银行票据管理以及出版行业等方面。
1.2 网络层关键技术
网络层的功能是进行信息传递、路由以及控制,包括接入网与核心网[1]。它是感知层和应用层之间的桥梁,能够对感知层采集的信息进行接收和传输并对网络内的海量信息进行实时管理和控制,为应用层建立一个可靠、高效的用户接口。其关键技术包括无线网络技术、有线网络技术以及IPv6技术等。
无线网络技术主要包括无线局域网、无线城域网、蓝牙以及超宽带技术。有线网络技术主要包括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以及计算机专用网等。
1.3 应用层关键技术
应用层的功能是通过数据计算来控制物理世界,主要完成服务发现和服务呈现的工作,将物联网的优势与行业的信息化管理、组织调度以及生产经营相结合,构建智能化的行业应用,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其关键技术包括云计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
云计算是指通过互联网来提供虚拟化的动态且易于扩展的资源,其关键技术有虚拟化技术、分布式资源管理技术以及并行编程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和行为的技术,该技术的发展可以使应用层的功能更加丰富。
1.4 物联网的应用
物联网的应用遍及国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智能医疗、生态监视、电子保健、农业生产等[2]。物联网的发展将会颠覆性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2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智慧旅游与物联网技术
2010年,“智慧旅游”的概念由江苏省镇江市率先提出,它是“智慧地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旅游是指通过便携终端设备,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活动等方面的信息并及时将终端感知到的信息进行,方便人们根据这些信息来安排、调整旅游计划,进而实现对各种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和有效利用。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主要包括山西省运城市、临汾市,陕西省渭南市以及河南省三门峡市,主要景点有解州关帝庙、永济鹳雀楼、芮城永乐宫、华山、壶口瀑布等。古老的黄河孕育了悠久的文化,形成了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中华根・黄河魂”的旅游形象。其旅游业起步于“七五”时期,经过“八五”“九五”“十五”直到“十一五”,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力度,把旅游产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使得本地区的旅游业发展驶入了产业发展的快车道。把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的智慧旅游项目中可以为本地区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物联网在智慧旅游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文中主要从游客体验和景区管理两个方面分析。
2.1 游客体验
从游客体验角度,物联网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实现定位导航、实时监测功能。通过物联网通信平台将游客的位置信息实时加入系统,反映给游客使其及时掌握自己的位置。
(2)可以实现智能导游。当游客到达某一景点时,系统可以实现自动识别并对景点的文化背景进行实时介绍说明。
(3)系统可以对游客的相关旅游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智能分析为游客提供合适的游览方案。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旅游业将会使旅游更加智能化、人性化、便捷化、精彩化。
2.2 景区管理
从景区管理角度,物联网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实现电子门票管理、游客实时定位跟踪、数据反馈等功能,既方便了景区管理又能规避潜在风险。
(2)通过物联网实现对景区文物的跟踪定位,可以有效防止贵重文物遗失。
(3)通过物联网实现景区与周边餐饮、住宿、交通等的融合,带动景区周围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3]。
3 结 语
物联网技术作为继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后的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集成了各种感知技术、识别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拥有享誉国内外的文化旅游景点,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的智慧旅游项目中将会帮助促进本地区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桂劲松.物联网系统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2]邬贺铨.物联网的应用与挑战综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22(5):526-531.
[3]陈静娴,许文雕,连雁平.物联网技术在武夷智慧旅游中的应用探究[J].物联网技术,2014,4(7):69-72.
[4]翟鸿雁.智慧旅游平台的研究与设计[J].物联网技术,2014,4(11):73-75.
[5]张慧霞,张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跨省区域旅游合作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3(12):36-39.
[6]卫洁.基于云平台的智慧旅游系统应用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6(6):32-35.
>> 大数据时代的卷烟精准营销探析 浅议如何实现大数据时代的精准营销 大数据时代精准营销模式研究 大数据时代网络精准营销探究 大数据时代,如何让营销更精准? 论大数据时代广告精准营销及传播策略 浅析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精准营销 大数据背景下的旅游精准营销分析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大数据精准营销应用 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营销应用研究综述 大数据时代的广告营销变革 大数据时代的数字营销趋势 点亮大数据时代的营销智慧 大数据时代的首席营销官 浅析大数据时代的营销变革 大数据时代的营销教学探讨 大数据时代的品牌营销 大数据是理解市场的符号: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个性化营销 晶赞精准营销大数据 旅游大数据精准营销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0717
[2]伍青生,余颖,郑兴山.精准营销的思想和方法[J].市场营销导刊,2006(5)
[3]王波,吴子玉.大数据时代精准营销模式研究[J].经济师,2013(5)
[4]张敏,陈倩媚.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优化个人客户结构的策略探讨[J].时代金融,2007(6)
[5]龚敏,刘广丹.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营销应用研究综述[J].市场周刊,2016(7)
[6]李红利.试论大数据背景下的精准营销[J].才智,2016
[7]王小志,张岩.浅析大数据时代的精准营销[J].现代经济信息,2016
>> 旅游体验对旅游动机的影响研究 旅游广告对旅游动机的影响分析 公益背景下纪念馆游客行为研究 城市旅游地游客重游动机实证研究 宗教旅游体验对游客行为意向的影响研究 旅游动机对目的地形象的影响研究 浅析革命纪念馆旅游价值的开发 基于结构模型的游客动机对旅游满意的影响研究 尴尬的纪念馆 张家界国内外游客旅游动机研究 大学生徒步旅游动机及其对态度的影响 浅析自媒体对大学生旅游动机的影响 工业旅游体验营销对游客认知度影响的实证研究 智慧旅游对游客体验的影响及提升策略研究 游客涉入及其与旅游动机和游客满意度的结构关系 纪念馆中的6个“14” 澳大利亚:没有硝烟的战争纪念馆 谈革命战争题材纪念馆文化产品的开发 散客旅游者旅游动机及体验质量研究文献综述 科威特海湾战争胜利纪念馆(二)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11012.
[17]Bloom T(2000).Morbid tourism:A postmodern market niche with an example from Althorp[J].Norwegian Journal of Geography,54(1),2936.
[18]Causevic S,Lynch P(2011).Phoenix tourism:Postconflict tourism rol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38(3),780800.
[19]Cohen E H(2011).Educational dark tourism at an in populo site:The holocaust museum in Jerusale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38(1),193209.
[20]Dann G M S(1998).The Dark Side of Tourism[M].CIRET: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and Studies in Tourism.
[21]Dunkley R,Morgan N,Westwood S(2011).Visiting the trenches:Exploring meanings and motivations in battlefield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32(4),860868.
[22]Henderson J C(2000).War as a tourist attraction:The case of Vietna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4),269280.
[23]Kang E J,Scott N,Lee T J,et al.(2012).Benefits of visiting a‘dark tourism’site:The case of the Jeju April 3rd Peace Park,Korea[J].Tourism Management,33(2),257265.
[24]Lee C K,Bendle L J,Yoon Y S,et al.(2012).Thanatourism or peace tourism:Perceived value at a North Korean resort from an indigenous perspecti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14(1),7190.
[25]Lennon J,Foley M(2000).Dark Tourism:The Attraction of Death and Disaster[M].London:Continuum.
[26]Marcuse H(2005).Reshaping Dachau for visitors:19332000[A]∥Ashworth G J,Hartmann R.Horror and Human Tragedy Revisited:The Management of Sites of Atrocities for Tourism[C].Sydney:Cognizant Communication Corporation,118148.
[27]McCain G,Ray N(2003).Legacy tourism:The search for personal meaning in heritage travel[J].Tourism Management,24(6),713717.
[28]Miles S(2002).Auschwitz:Museum interpretation and dark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9(4),11751178.
[29]Rojeck C(1993).Ways of Escape[M].Basingstoke:Macmillan.
[30]Seaton A V(1996).Guided by the dark:From thanatopsis to thanatouris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2(4),234244.
[31]Seaton A V,Lennon J(2004).Moral panics,ulterior motives and alterior desires:Thanatourism in the early 21st century[A]∥Singh T V.New Horizons in Tourism:Strange Experiences and Stranger Practices[C].Wallingford:CABI,6382.
[32]Sharply R(2005).Travels to the edge of darkness:Towards a typology of dark tourism[A]∥Ryan C,Page S,Aicken M.Taking Tourism to the Limits:Issues,Concepts and Managerial Perspectives[C].Oxford:Elsevier,217228.
[33]Sharpley R,Stone P(2009).Life,death,and dark tourism: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and concluding comments[A]∥Sharpley R,Stone P.The Darker Side of Travel: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ark Tourism[C],247252.
[34]Stone P(2006).A dark tourism spectrum:Towards a typology of death and macabre related tourist sites,attractions and exhibitions[J].Tourism: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54(2),145160.
[35]Stone P,Sharpley R(2008).Consuming dark tourism:A thanatological perspectiv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35(2),574595.
[36]Tunbridge J E,Ashworth G J(1996).Dissonant Heritage:The Management of the Past as a Resource in Conflict[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37]Wight A,Lennon J(2007).Selective interpretation and eclectic human heritage in Lithuania[J].Tourism Management,28(2),519529.
Impact of Tourism Motivation on Experience at War Memorials:
A Case Study of Nanjing Massacre Memorial Hall
FANG Yelin, HUANG Zhenfang, TU Wei, WANG Kun
(College of Geographic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关键词:图书馆 ;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教育; 图书馆功能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泛在信息社会的发展,转型趋势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特征,如城市模式已经朝着知识型、生态型、智慧型等趋势发展,教育朝着内涵式、创新型、职业型等趋势发展。在转型趋势中,各类教育机构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加明晰,职业素养教育受到广泛关注。当前,职业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的热点问题,不但引起教育界、企业、政府机关的重视,甚至一些社会团体组织也非常关注。例如,国际图联于2013年宣言中指出,获取信息是一项基本人权,可以改变贫穷及恶性循环,支持可持续发展。国际图联敦促决策者和战略规划者利用好现有有力资源,认清信息访问的作用是支持发展的基本要素,承认图书馆和图书馆员作为发展人的作用。职业素养教育成为热点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全球化趋势发展的结果,反映了职业发展对文化的多元融合要求;其二,是泛在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了职业发展对信息的系统整合要求;其三,是教育模式变革的征兆,反映了职业发展必须依赖教育对职业的引领和支持。职业素养教育不单是学校或单位的职责,个人、社会甚或图书馆都有责任,这就需要合力和良性互动。职业素养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图书馆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概念阐释
1.职业
职业是指个人或群体在社会某行业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辞源》(1995修订本)对“职业”的解释是:职,指官事;业,指士、农、工、商所从事的工作。职业,谓官职及四人(民)之业也,也泛指所从事主要的工作。我国三国时代就有职业的分类,“盖人流之业,十有二焉:有清节家,有法家,有术家,有国体,有器能,有臧否,有伎俩,有智意,有文章,有儒学,有口辨,有雄才”。可见,职业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信息化冲击了人类社会及产业的原有结构,打破了人类社会自工业化社会以来的相对平静,使人们的学习模式、工作模式、生活模式、思维模式等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信息产业日益发达,并深刻影响到教育、科研及各行各业。不同的行业门类形成了各自的知识、能力、文化等职业体系,对从业者有着不同的要求,亦即有着各具特色的职业素养。
2.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泛指社会某行业对所在岗位上的从业者(个人或群体)应具备的知识、能力、文化等的素质和修养,是从业者综合品质的一般描述,包含从业知识、从业技能、从业文化等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业也必然发展,行业对从业者的职业素养也必然提出新的要求。职业素养必然和所属的行业特别是职业的岗位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另外,各行业以及行业门类之间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积累和沉淀了系统而丰富的文化知识。作为人类社会装置的图书馆,通过对这些文化知识的搜集获取、分类组织、译释服务,实现在“机械领域、最大内容领域和最大关系领域”的任何社会和文化的借鉴和交流。谢拉对图书馆哲学的概括无疑让图书馆成为推进职业素养教育的最佳装置。这不仅符合省力法则,即图书馆的公共服务性或易获得性;而且符合时代对图书馆功能的期盼,当然也是图书馆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三、数据统计及研究综述
1.职业素养研究发文统计和关键词遴选
以中知网文献资源库为信息源,国内职业素养研究始见于1982年,以“题名=职业素养”实施精确检索,共计3049篇文献正式发表,其中期刊论文2283篇(统计日期:2015年7月11日)。为突出重点和便于统计,笔者以CSSCI来源期刊为统计对象,共计有72篇论文,通过对其关键词进行统计,并按照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排序,结合全文进行比照分析,各遴选了十个关键词,作为职业素养关键词(见表1:职业素养关键词统计)和职业素养教育关键词(见表2:职业素养教育关键词统计)。这些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和其等级序号之积符合齐夫定律,即基本接近其平均数值10.6和11.3。
2.研究趋势和要素筛选
国内职业素养研究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以2008年为基数,当年发表以职业素养为标题的论文86篇,2009年达122篇,增幅42%;2010年至2014年分别为195、244、345、397和492篇。2014年的发文增幅是2008年的4.72倍。通过对职业素养相关研究的关键词进行归纳,并结合论文全文解读分析,笔者筛选出职业素养的十个关键词作为职业素养要素,分别:专业知识、职业思想、职业规范、敬业精神、职业发展、专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专业文化。
3.图书馆与职业素养的关系研究综述
统计分析得出,职业素养研究的选题以高职为重点,仅篇名比例就超过25%;在行业或职业选题方面,教师、新闻出版、医学、旅游、高校辅导员等占有较高比例。直接以“图书馆”和“职业素养”为题的研究还鲜见发表,但值得关注的是,已经有不少研究者注意到并开始探索图书馆在职业素养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学者董成国认为,图书馆是担负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方面,特别是信息素质培养上,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学者梁旭指出,语言文字能力是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图书馆需承担起该职责,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利用新书推介、书评活动、书目导读等形式引领学生从文学经典中感悟语言的魅力,扩大汉语的词汇量,循序渐进地掌握语言规律和运用技巧”。学者高明勇回忆他的大学时代,每周三晚上,都会跑到图书馆,将浏览近一周的报纸杂志作为必修课,然后“摊开一张A4纸,启动一次奇幻旅行。旅行的内容,就是猜测周四见报的《南方周末》的内容”。这些观点和认识,论及了图书馆的教育职能、阅读辅导职能和学习空间职能对职业素养教育发挥的作用。
四、图书馆对职业素养教育的作用
图书馆对职业素养教育的作用源自图书馆功能。图书馆的设施、设备和信息资源为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提供了硬件条件和信息资源基础;图书馆的人员配置、服务项目和软件技术为职业素养教育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图书馆功能可以概括为存贮信息资源、提供知识服务、平等获取信息、保障知识自由、信息素养教育、阅读学习平台、尊重读者权益、传播人类文明、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娱乐活动等十个方面。通过分析比照,笔者将图书馆功能的十个方面分别对应职业素养的十个要素,它们之间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正面的、积极的支持作用和促进作用。鉴于图书馆功能和职业素养的多方面联系,为便于阐述,我们将之归纳为知识、能力和文化三个作用(见表3:图书馆对职业素养教育的作用)。这同职业素养包含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文化素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1.建构职业所备的知识体系,积累职业所需的知识素养
知识素养是职业素养的第一要素,它构成了职业的前提和条件。知识素养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素养,还应包括职业规范和职业纪律等内容。这些内容具有很强的知识性。仅凭专业学习和课堂教学,很难满足这些系统、全面和动态的知识,图书馆在这方面提供了支持和可能。另外,平等获取信息和尊重读者权益,不仅是对馆员的职业规范和职业纪律的约束,同时对读者也具有正面的引领和启发作用。
2.拓展职业所备的能力技艺,发展职业所需的能力素养
能力素养是职业素养的核心,涵盖了将来应对职业的技艺、方法以及学习能力,应变、拓展、专注、娴熟等是能力素养的基本表征。世界各国的科技发展历程证明,“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成为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标志”。课堂教学、实验和业务实习偏重知识的再现和演示,对能力的拓展和发展存在不足。图书馆拥有信息素养教育的信息资源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是培养信息素养的摇篮,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大学生等从业者适应泛在信息社会的必备素质和生存之道。阅读学习平台和传播人类文明的功能对专业技能和职业理想也发挥着积极的拓展作用。
3.感悟职业所备的文化意蕴,培育职业所需的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职业素养的升华,凝结为职业思想和专业文化,表现为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文化不仅在于积累,更需要感悟。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社会装置,在文化教育方面具备的作用是得天独厚的。党的十报告深入提出,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图书馆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基础保障作用,是面向所有公民提供学习和自我修炼的开放型学习基地,是职业素养教育和培训工作的最佳选择。这将为图书馆的转型发展和业务拓展提供新的机遇。
五、图书馆推进职业素养教育的对策
1.优化图书馆功能
优化功能是为了强化服务。图书馆应从知识服务、信息素养教育和文化熏陶三个方面着力,从信息资源建设、人才资源培育、文化空间打造三个方面投入,优化图书馆功能,在知识、能力、文化三个层面上积极提升读者的职业素养。优化图书馆功能需要先进的理念和先进理念主导的智慧馆员队伍。当前,智慧图书馆就是一种先进的理念形态和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将会以最少的花费为最大多数人提供职业素养教育的支持和协助,是图书馆适应泛在信息社会需要,积极转型发展的智慧选择。
2.开展智慧化服务
智慧化服务是智慧图书馆的核心要素,其根本特征是知识服务模式的主动交互。对读者而言,环境以及图书馆本身是外在的,外在条件必须通过读者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产生实效。在未来,“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就是让创新者能够获得信息,使图书馆在创新的成长中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发展速度取决于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作为对这种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图书馆有责任走出舒适的地域,使自己成为创新型社会的一分子”。读者在这样的氛围中与智慧图书馆互动,与智慧馆员互动,逐步成为智慧读者,积极协同创新,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就会不断得到彰显,从而促进读者职业素养的自我修炼,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和教诲。
3.建构知识型空间
建构是诗意的创设和审美的营造。智慧图书馆和智慧化服务既要依赖智慧城市的大环境,又要融入智慧图书馆本身并出类拔萃。环境既包括图书馆依存社会大环境,又包括图书馆内部的小环境。大环境要积极适应,适应带来机遇;小环境可以改变,又可灵动创设。从图书馆源于需求的发展脉络看,图书馆已经成为信息资源管理和知识服务的社会信任机构,还有图书馆自身继承和积累人类文化遗产所形成的知识基因和文化基因,让图书馆承载的社会公益性职责不断加强,包括保障公民基本阅读权利,促进全社会终身学习,提供优质的文化信息资源,开展阅读指导与网络信息导航,提供普遍均等的文献借阅服务和信息素养教育等。因此,智慧图书馆不仅是图书馆人的一种理念,也是泛在信息社会全体公民、每位读者所期盼的新型知识空间。在这种空间里,智慧图书馆逐步实现,馆员智慧化,读者智慧化,设施智能化、服务智慧化、环境生态化。我们有理由相信,只有在这种空间里,读者个人信息世界的“内容、动力、边界”才能更好地实现良性的互动和发展,读者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文化素养才能得到最自在的提升,职业素养的境界才能不断超越。
参考文献:
[2]李子焘.中国识人学——《人物志》全译[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
[3]秦殿启.信息素养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J•H•谢拉.卿家康,詹新文译.图书馆哲学[J].大学图书馆通讯,1987(4).
[5]唐光钟.加强科技情报工作势在必行——兼及有关职业素养问题[J].图书与情报,1982(3).
[6]董成国.发挥图书馆服务功能,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J].技术与教育,2013(1).
[7]梁旭.基于职业素养的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培养对策[J].语文建设,2013(3).
[8]高明勇.自我训练:职业素养的成长路径[J].青年记者,2013(25).
[9]秦殿启.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核心价值[J].现代情报,2010(08).
[10]张社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障碍因素分析[J].职教论坛,2014(1).
[11]艾伦•泰塞.图书馆必须“带回家”[N].人民日报,2010-09-06.
1.信息化环境下的旅游文化景区建设需求及发展现状
1.1信息化环境下的旅游文化景区建设需求分析。旅游景区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将网络信息技术在旅游文化景区建设中加以应用,从而就能够将各方面的资源得到有机的整合,实现现代化的旅游发展的目标[1]。处在信息化时代下,对旅游文化景区建设进行加强就有着其重要性,旅游文化景区建设的信息化建设,也是现代化旅游发展的目标。通过信息化旅游文化建设就能有效适应社会的实际发展,在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的提升基础上,人们对旅游文化建设也愈来愈重视,信息化的技术应用,就能有效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对旅游文化景区的设施建设完善有着积极作用。在旅游文化的信息网以及服务平台等建设方面,都能从很大程度上促进旅游景区的进一步发展。
1.2信息化环境下的旅游文化景区建设现状。从当前我国的旅游文化景区建设的现状来看,还有诸多方面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信息化建设的程度比较低,在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层面相对比较薄弱。在旅游文化景区信息化建设的全面认识以及重要价值方面,比较缺少清晰的认识,这就造成了信息化的建设没有呈现出规模化,以及在布局上也没有实现科学化[2]。在部门间的协调工作开展的比较困难,存在着责任推诿的现象,这对信息化的建设工作良好开展就有着诸多不利。再者,旅游文化景区的信息化建设的配套设施还没有得到有效完善,比较缺少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尤其是在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方面相对比较缺乏,这就对旅游文化景区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有着阻碍。在信息化的服务管理的中介结构力量还有待加强,以及在旅游信息化的兼容能力上还需要优化,在业务的内容上相对比较单调,没有体现出创新。在旅游信息化的活力上也相对比较缺乏,旅游资源不能有效的共享等。另外,旅游文化景区的信息化建设中,在信息安全方面还需要加强。主要体现在旅游信息的安全保密的观念比较淡薄,在面临的安全隐患方面还缺少足够的认识,在核心竞争力方面还相对比较缺乏。旅游的法律法规以及标准化的建设方面还比较滞后。这些方面的问题对旅游文化景区的信息化建设就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
2.信息化时代旅游文化景区建设的原则以及策略
2.1信息化时代旅游文化景区建设的原则分析。加强旅游文化景区的信息化建设,就要能够充分的重视几个原则的遵循,只有在这些方面得到加强,才能有助于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性。要将政府主导的作用以及市场运作的原则得以遵循,将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充分的发挥。还要能遵循联合共建以及优化发展的原则,将创新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动力[3]。在信息化的技术应用以及发展的原则方面得到有效加强。
2.2信息化时代旅游文化景区建设的策略。第一,对旅游文化景区的信息化建设,要能在政府旅游管理的电子化发展目标上得以实现,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应用,为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促进。还要将网络技术能够在旅游电子商务当中加以有效应用,能够将其和国际发展相结合。政府要能在旅游文化景区的信息化建设的扶持力度进行加强,要能够有效的协调各方力量,对旅游行业的发展能够得以支持。第二,加强对旅游文化景区的信息化建设的水平提升。我国的信息化技术在旅游行业中的应用,能有效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要能将旅游文化景区的相关部门以及企业管理人员等,在信息化建设上能够得到统一化的发展。要能从根本上对信息化的渠道加以完善,将旅游文化的发展市场进行拓宽。从具体的措施实施上,要能在旅游文化景区的信息化管理体制的建设上加以完善,要能通过完善的体制建设来引导旅游文化景区建设的科学性。第三,为能有效保证旅游文化景区建设的信息化发展,就要能够在信息技术的引进方面进行加强,以及在资金的基础上得以完善。只有将基础性的工作得到完善,才能有助于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不断提升[4]。才能够有效的实现大数据处理的效率,在旅游文化信息的共享方面能够得到有效加强。第四,对旅游文化景区的建设工作进行完善,要能在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培训方面不断加强。只有拥有复合型的信息技术人才,才能将旅游文化景区的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这就需要在相关的技术培训以及旅游知识的培训和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上进行加强。要能从多方面注重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发挥,通过网络信息化将旅游文化景区的知名度进行提升。结语总而言之,加强信息化时代下的旅游文化景区的建设,就要和实际相结合,充分的重视旅游文化景区建设的科学性。要能对旅游文化的整体信息化水平进行提升,只有在这些基础性方面得到了加强,才能真正的有利于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此次主要从旅游文化景区建设的信息化现状以及建设的策略等重要层面进行了分析,希望能有助于旅游文化景区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发展。
作者:申学鹏 单位:宁夏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双江,赵鹏,王力.浅谈信息系统集成方法与技术[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5).
[2]梁倩,张宏梅.智慧景区发展状况研究综述[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十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打造旅游产业升级版”。创新2.0催生出我国知识社会的新业态,其突破了工业时代只注重开发技术的壁垒。产业经济转型的同时,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在时代潮流中不断进化着,旅游业中的传统营销平台也逐渐被网络模式所取代。旅游电子商务的动力机制也在更新完善。便捷的旅游网络平台使得旅游者有了更加多样和直观的选择,提高了现代旅游的流动频度和广度。构建旅游电子商务的动力机制是旅游新业态的发展、转型和升级的策略导向。
一、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研究综述
我国建设旅游网站可以追溯至1996年。本文以“旅游电子商务”为主题, 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对2010年1月至2016年2月相关文献进行了检索,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梳理综合,将我国学者的研究视角主要划分为:现状对策及趋势预测;市场营销及盈利模式;网络平台创新设计;电子商务体系构建解析;人才培养教育;消费者个人行为。以上六个研究视角主要是从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大范畴入手,研究视角涉及到了客源地、目的地、渠道组合等具体旅游利益相关者。其中成果主要汇集在“关于我国现阶段旅游电子商务发展近况、问题及对策,而关于旅游电子商务体系研究和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并不多,本文从旅游产业的发展、转型和升级角度出发,构建了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动力机制,弥补旅游电子商务的体系研究空白。
二、旅游电子商务的核心理念
国内很多学者从传统的旅游服务和一般电子商务模式的层面对两者的融合发展进行了分析和内涵界定。本文总结了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核心理念,首先,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保障即计算机技术、通讯网络和商务平台;其次,在此平台上盘活闲散企业资源,传播旅游资讯,在线销售旅游产品;最后,通过网络化运营模式来实现旅游产品接受者与旅游服务供应者的互动。可以说,目前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核心理念是“(旅游+传统商务)×互联网”,即将旅游活动与互联网融合后嫁接到互联网上实现价值最大化发展。
三、旅游电子商务动力机制的构成分析
互联网的用户需求有着支撑力作用,促使旅游电子商务多维度发展;技术的持续创新具有推动力作用,驱动旅游电子商务动力机制的转型;政策环境集聚吸引力,不断为旅游电子商务动力机制注入升级的活力。
(一)互联网的用户需求--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撑力
旅游支撑力是一个复杂概念,它指客源地所依托地区的基础设施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持能力,包括具体可见的公共设施方面的支撑力和抽象可感知的居民消费能力支撑力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互联网的用户需求在旅游电子商务中的有着支撑力作用,促使电子商务出现多维度发展态势。
旅游电子商务在用户需求的支撑下,从以下三个维度迅速成长:
1、OTA崛起:携程、驴妈妈、去哪儿等各种在线旅行网诞生,为旅游消费者提供物超所值、智能便捷的专业旅行预订服务。
2、旅游垂直搜索迅速发展:创立于2005年的去哪儿网是中国领先的旅游搜索引擎,致力于为中国旅游者提供全面、准确的旅游信息服务,推动了中国旅游行业在线化、移动化发展。
3、电商注资OTA:在2015年9月百度和去哪儿网展开深度合作,去哪儿用户通过百度体验订餐外卖在内的O2O服务;而百度用户则使用去哪儿酒店、门票及其他产品,使得旅游产品及服务更为精准快捷。
综合看来,互联网用户需求的支撑力作用使得经济增长新模式出现,旅游电子商务呈现多维度发展态势,为旅行者提供了多重便利。
(二)技术持续创新--旅游电子商务转型的推动力
传统内涵上推力要素表达其心理意向,旅游动机如感情、休闲、社交等常被作为旅游研究中的推力因子。新技术在旅游电子商务中起到推动力作用,新技术推动旅游目的地向电子化、数字化及智能化方向发展,激发着旅游消费者的体验欲望,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创新,推动了“互联网+旅游”新业态的诞生。
技术持续创新为旅游电子商务增加了新的网络营销渠道。如通过微信平台开展精准关系营销,微信互动性良好,建立朋友关系实现一对一精准推送消息;微电影能够不依赖媒介推广即可在受众间横向传播,价格低廉,传播效果并不逊色,将旅游品牌内涵进行延伸。创新技术的推力效应体现在为资源、市场以及功能在旅游目的地、旅游相关者以及旅游客源地三者间创造关联。大数据及云计算、互联网及物联网、最新移动通信技术与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相融合,旅游营销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升推动着目的地电子商务的转型。
(三)政策环境---旅游电子商务升级的吸引力
旅游吸引力的本质是旅游服务和产品的供应地与旅游客源市场之间的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别。然而在本文认为政策环境是动力机制中的吸引力,是指国家为电子商务创造的良好政策平台,吸引着旅游企业不断进行技术、管理模式的革新,从而实现旅游电子商务的升级。
国家旅游局的《中国旅游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鼓励企业利用信息化进行综合创新,引导在线预订与线下服务的融合发展,净化旅游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环境,从而提高旅游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十三五规划在旅游方面强调了大数据与互联网的重要性,这预示着“互联网+文化” 在我国 “十三五”的新经济增长阶段中将成为焦点。国家旅游局2016年2月的《中国智慧旅游行业前景分析及十三五规划研究报告2015-2021年》中,对中国智慧旅游发展环境进行了分析,包括经济、消费、技术多个环境,这些领域的政策环境吸引着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升级。
综合来看,国家政策为旅游电子商务的升级提供的保障不仅仅体现在经济、社会等方面,还在技术、消费起到了支撑力效果,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在这样的政策支持下将的取得持续性升级。
四、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动力系统运作分析
互联网的用户需求是旅游电子商务动力机制发展的支撑力。随着我国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旅游要素业务逐步转到线上,在线机票市场增长迅猛,机票预订渐渐成为消费主流;酒店、门票团购十分火热,门票分销和酒店团购已成为流行趋势。这为我国旅游电子商务企业的市场、功能变革起着支撑作用。
技术的持续创新为是旅游电子商务动力机制转型的推动力。发展移动终端将最新资讯快速传递给手机用户,吸引着旅游消费者不断将目光投向外面的世界方便了顾客进行手机搜索、购物及支付。微博聚拢粉丝,微信推送旅游咨询,微电影延伸旅游品牌内涵,拓宽营销渠道。这推动着我国旅游目的地电子商务的转型。
政策环境是旅游电子商务动力机制升级的吸引力。旅游业在不断由本土化向国际化转型,传统服务业革新不断向现代化服务业靠近,转型路线不再是粗放型,集约型旅游模式得到青睐。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发展旅游业态信息化,实现旅游电子商务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这样的政策环境背景给予旅游电子商务前所未有的升级机遇。
五、旅游电子商务动力机制的提升展望
个人消费旅游的未来需求在逐渐向个性化、体验式旅游方向转型,特色个性化经营模式、经销模式散客散客化,旅游产品开发向体验式专业化方向发展。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动力机制还有更广阔的完善空间。
(一)紧跟旅游信息化政策,提升商务发展体系
政府对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重视在逐年增加,切实把握好国家政策方阵,方可顺应产业转型潮流。同时实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为学校、企业及社会组织合作办学提供条件,使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体系有良好人才保障。
(二)参与游客在线反馈,提高旅游服务效率
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创新离不开旅游消费者需求的满意度,游客感知和对旅游产品及服务的在线评论有着越来越大的社会效应,会影响到其他游客的出行决策。重视游客的反馈,对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从而保证旅游企业可持续创新和升级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方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三)开发实施新技术,完善信息化基础建设
电子商务与旅游产业的发展转型升级,不仅仅指营销业务和市场开发的简单叠加,更是技术和创新的融合和不断地转型升级。旅游电子商务动力机制持续升级离不开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网用户的需求,除了需要政策保障还要技术的持续创新加以革新驱动。新技术的开发将创造出旅游电子商务动力机制升级的蓝天。
六、结语
【关键词】情景数学法;旅游管理;数学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竞争日趋激烈。这些变化对旅游职业岗位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些新的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不断产生,迫切要求中职院校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企业一线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和技能型方面的人才。培养既要求有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又要求有旅游管理的专业意识和思维运用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成为旅游管理教育的重任。因此,改革传统的旅游管理教育模式势在必行。笔者认为“情境教学法”在该专业教学中的运用能取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情景教学法
1.1 情景教学法综述
情景教学将教学内容的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设置不同角色和不同情景,根据不同的情景提出不同的问题,请学生根据现场的变化做出反应,让学生共同讨论,分配角色,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最后总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的思路。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激活学生的应变能力,让学生提早进入其专业角色的状态,特别适合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
1.2 情景教学法的特点
(1)形象逼真。情景并不是实体的复现,而是简化的模拟,能获得与实体相似的形象,所以给学生以真实感。
(2)影响深刻。情景教学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学习、练习的情绪和感情的体验。通过教师的语言,把情感寓于教材内容之中,在课堂上形成一个广阔的作用场,作用于学生的心里。情景模拟教学倡导情趣和意象,为学生创设和开拓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情景教学所具有的广远性,能促进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教材,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3)知、情、意,行融为一体。 情景教学为了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就要运用生活显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直观再现情境,角色扮演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方法,把学生引入一定的情境和一组情境之中,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从而克服一定的困难和障碍,形成一定的志向,积极地进行练习,这样,就能把知、情、意、行融为一个整体。
1.3 情景教学法的作用
情景教学法的教学目的打破了传统局限,是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的讨论和思考,去启发、开拓学生的思维。在旅游服务工作中,从业人员要直接对客服务,然而客人由于性格、爱好、心情、风俗习惯等众多个人因素使从业人员在提供服务的过程当中遇到许多棘手的问题。所以采用情景法教学的目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智慧型高手,只有理论结合实际,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对于毫无实际工作经验的在校学生来说,沟通实际与理论的桥梁就是情景模拟教学法。
2 情境教学法的实例运用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可以分为表演体会情境、视频展现情境、生活引入情境等。
2.1 表演体会情境
表演体会情境就是让学生扮演某个角色,在课堂上或实训室进行现场表演,提高学习的效果。如酒店大厅服务的案例设定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电话预订――迎客――客房介绍――解答客人的疑问――客人入住――结账――送客。在每一个环节中插入一个案例,由老师或是其中的一位学生模拟客人向受训学生提问题。这些问题是客人经常问的或者比较刁钻的,学生要使用规范、灵活的礼貌用语,规范的仪态礼仪,使客人感到亲切、满意。有些问题学生的回答不能令人满意,老师则请其他学生补充,最后总结出规范的用语和动作。经过各个服务环节的模拟,学生们对服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加深了认识,可以做到处事更加镇定、灵活、彬彬有礼。学生做得好的给予表扬,演示不规范的给予纠正,达到人人过关。在教学活动中,它顺应了学生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规律,利用角色效应,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从“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身参与的情境模拟,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2.2 视频展现情境
视频展现情境就是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优势,通过对声音、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和活动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的综合运用,再现课本中的文字内容,使学生身如其境,在轻松的氛围中更好的了解、掌握知识。在教授《现场模拟导游》时,如果只是单纯的让学生背诵导游词,学生会感到书本知识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将讲述景点进行景像再现。视频中的优美画面和优雅的音乐,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如诗如画的境界,使他们对所学习的讲解景点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视频的情境演示,可把学生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有机地统一到生动的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教学情境,将课堂教学引入到一个崭新的境界,“一图穷千言”,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3 生活引入情境
生活引入情境就是从生活中某一典型场景引入课堂教学。《旅游礼仪》这门课的教学采用这种方法效果较好,因为礼仪知识多是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如在教授“名片礼仪”时,教师先以设问的方式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名片使用的场合及重要性,学生在思索问题的过程中对名片的使用方法产生兴趣。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互动中理解名片的接受与递出的礼仪、名片制作的注意事项等。在学生了解知识点之后,教师再让学生现场演示,进一步加深理解。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优化的情境使学生经历“目标关注――激起情感――知识移入――加深理解――知识弥散”的情绪发展和知识认知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可以使学生在一种“创造性的环境中”培养能力,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知识实践运用能力。 3 结语
旅游专业教师要让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更要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情境教学法能灵活的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来探究学生的知识背景与学习特质,建构并维持合适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并且有效的成为信息加工主体。它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平等的愉悦氛围,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畏学为主动学。它以接纳、包容、鼓励的态度,引导学生进入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领域。
【参考文献】
[1]毛新勇.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Z].1999.
[2]田慧生.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时代特征与意义[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