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03 16:07:2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心理健康是指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的心理状态,而不是短暂的,它也是个体在适应社会生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正常、和谐的精神状态。心理学专家认为,心理健康有以下几个标准:
1.智力正常、热爱工作。反之,注意力特集中或极易分散,思维就不连贯,对周围的环境或学习漠不关心。
2.情绪稳定、心境乐观。情绪波动不大,遇事不消沉,不悲观绝望。
3.行为协调、反应适度。该激动时激动,该冷静时冷静。不冷漠,也不暴躁。对人对事的反应适度。
4.乐于交往,人际关系和谐。反之,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则是孤独、对别人漠不关心、刻薄、怀疑、仇视别人。
5.悦纳自己、适应环境。能接受现有的状况,不自卑。
这样看来,心理健康的人不但要能客观的了解自己,而且要能悦纳自己,即不讨厌自己,也不以自己为差,没有显著的自卑之感。
在中学阶段,有不少同学心理并不健康,细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比如,学校教育中教师的不断施压、学生心理的超负荷、教师对学生的不尊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体罚学生,这些都使学生自信心、自尊心受伤害。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上存在的问题――应试教育也使学生榜上无名时因没有立即走上社会的心理准备和技能训练而导致心理的不健康。此外,有些学生个人抱负水准过高,家长对其期望过高,而这样的抱负和期望又无法实现,长期失望,也会导致心理异常。社会环境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现在的社会环境允许各种思潮、各种生活方式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各种媒体尤其是电影、电视中对暴力的显性或隐性的宣扬,使很大一部分学生对野蛮、粗鲁、暴力情有独钟,而缺少基本的文明修养,其中,过分沉湎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也会导致学生们的心理失衡,有时甚至是一种不可逆的永久失衡。此外,地区的文化状况也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影响,文化水平低的地区,歇斯底里患者较多,反之,发达地区,忧郁症患者较普遍。一个地区乃至一个社会普遍的精神文化状况无形中会影响到学生们的心理。
那么,在中学阶段的教育中,该如何增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呢?
其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媒体中所宣扬的东西不一定符合现实,那些浪漫的生活情境是与现实有一定差距的,懂得面对生活,确立切实的生活目标的重要性。
其二,要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
1.帮助学生了解自我、接受自我,把生活中的自我与看电影电视时想象的自我区别开来,把追星与切实的生活、学习区分开来,把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区分开来,从而强化现实的自我意识。
2.指导学生确立适当的志向水平。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适当的志向水平才有实现的现实可能性。有理想又有实现的可能,这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学生才能有健康的心理。
其三,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要多与家长沟通,劝导家长改善教育方式,从而建立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良好关系。当学生犯了错误时,家长应耐心地说服、引导,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在这样温暖的家庭氛围中,学生们的心理会变得越来越健康。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者必须有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能真诚地关怀热爱,这才能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因为情感的呼应才能生发出学生对教者的信任,有了相互的信任,才能让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
3.指导学生参加集体活动,丰富生活体验。联欢会、文艺会演、运动会、假期社会调查等等,多参加这类集体活动,能让学生们增强团队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丰富生活体验,从而在集体的主导意识倾向中不断培养积极的心理价值取向,促进心理健康。
其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确立较合适的报负水平。培养学生对集体活动、卫生值日、学习等活动的积极参与情绪,而不是任其处于被动状态,这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才能使学生心理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同时,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还应教育他们树立切合实际又能激发努力学习的热情的较远大的理想,确立较高的抱负水平,心理学家克洛尔、甘特曼通过研究发现,抱负水平低是人的一种保护性机制,它可以逃避失败,降低不能达到目标的危险,这就引起在完成任务中降低刺激负荷。而树立一个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也反映了逃避失败的动机,这种高抱负水平同样会降低刺激负荷,因为建立难以达到的目标有助于原谅失败,这同样也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 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时期,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心理压力大,从而影响心理健康。据新华网报道:专家称中国有3000万青少年儿童心理亚健康,约1/5的孩子有抑郁倾向、自闭、沟通障碍、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情况。因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表明:仅靠几次心理辅导,远远不能解决问题。因此,学校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建立完善、健康的人格。
一、思想政治课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在思想政治课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初中生不良心理状况的必然要求
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较普遍。无论是较富裕还是略贫穷的学生,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攀比、虚荣等心理问题,而且往往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习、交友等。可见,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能只忙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更应多关注他们心理动向。
(二)在思想政治课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保证
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观点的教育,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首要的目标,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以塑造内心精神世界为核心,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二、思想政治课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它要求每一位政治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具体地说,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培养学生乐观而稳定的情绪
情绪是一个人内心体验的流露,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乐观而稳定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中学阶段是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一方面,沉重的学习压力,激烈竞争,使学生的心理超负荷,另一方面,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心灵的悸动,使他们茫茫然无所适从。因此培养中学生乐观而稳定的情绪也是我们政治教师所要探讨的一个课题。
(二)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表明了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的程度。”在复杂的环境中,由于学生的社会知觉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较差,因而很难处理好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
(四) 培养学生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这就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必须跟上这一时代的步伐。否则,谁不能及时适应这一变化发展着的社会,谁就难以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和生存。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四)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心理特征的总和。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使学生保持人格的独立完整性,这就要教育学生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还要教育学生能够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对他人有责任心,对自己有自信心,提高抗挫折能力和忍受能力。
三、思想政治课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容
在思想政治课中,已经有相当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它们都从不同的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要求和智能训练要求。如“成长中的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对自我进行初步认知,形成一个尚不完整的自我评价,另一方面向学生展示了健全人格所包含的必备素质,为学生形成健康心理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而“学习用法”使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法律基本常识,对于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培养遵纪守法的言行至关重要。
(二)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上,学生希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民主平等的环境,讨厌专制式的领导方式。如果这种需要得到了满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课堂教学要多采用启发式,发展学生智力,体现以学生活动为主的积极性原则,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设计教学活动,多听取学生的意见,改进教学。
(三)完善教师的人格魅力
也许大家都会发现,无论某个班级的成绩再怎么糟糕,班主任自己教的科目总不会太差,一般都能超过平行班级。大家以为学生是怕班主任,所以上课的时候特别认真,课后也不敢耽误班主任布置的任务。
为什么学生会买班主任的账,却不买科任教师的账?我认为现代教育过程中科任教师的角色内涵和角色定位非常重要。
1. 科任教师的角色内涵
科任教师这一教育角色,不像班主任需要事事亲力亲为。现代教育提出了培养人“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的目标,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都责无旁贷地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角色。现代教育要求育人工作者必须以完整的人为工作对象,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以及促进未来社会的健康发展为工作目标,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以及个性,充分体现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工作职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科任教师的角色定位
科任教师不能认为自己的任务就只是教学。现代教育工作者应该是三种角色的集合:教师角色、班级管理者角色、心理辅导员角色。教师角色是本色,科任教师最容易忽略的就是班级管理者角色。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管理者角色与心理辅导员角色冲突的问题。
比如,课堂上出现调皮的学生呼呼大睡,科任教师一般不会管,理由就是他醒着捣乱还不如睡着。可是有了一个人带头,学样的也就多了,睡觉的人一多,拉后腿的自然也多,成绩怎么能好呢?可是那些调皮的学生却不敢在班主任的课上大睡。有些科任教师敢于管理,却出现了这些学生不买账,甚至师生对峙的局面,弄得教师处于尴尬的位置,最后还是得由班主任出面解决问题。那么,为什么问题学生对待班主任和对待科任教师持两种态度呢?我想这是因为科任教师在平时学生心理教育中扮演的角色还不够分量吧!
心理健康教育对科任教师素质到底有哪些要求呢?个人认为有如下几点:
1. 教育观念的改变
科任教师总是喜欢把难题丢给班主任:如某某同学不交作业,某某同学上课做不该做的事(讲话、玩其他物品、开小差等等),班主任就会找到该同学苦口婆心地劝说、教育,做思想工作。这些同学如果被感动了,恐怕也只记得班主任对自己的好,却不会认为科任教师对自己也尽了一些责任(毕竟科任教师没有对他放任自流,还是把他的情况反映给了班主任),但是有些学生心里却已经埋下了这个教师喜欢打小报告的想法。如果学生比较偏激,恐怕立刻会失去对这个教师的信任,甚至可能丧失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
记得有一次,我在晚自习值班时,当场没收了一个女生正在看的言情小说。然后习惯性地向班主任反映情况,当然这本书也到了班主任的手里,我知道班主任肯定会找那个女生谈话的。
当我第二次走进教室巡视的时候,一个女生递给我一张纸条,当时我很纳闷。打开后我才知道这张纸条就是那个被我没收了小说的女生写给我的,她自己不好意思直接给我。映入眼帘的承诺让我震惊:“敬爱的金老师:我知道错了,在您收书的那一刻我真的知道错了,并且向您许下承诺,我以后再也不看这些书籍了,我向您保证我一定会努力学习,请相信我,我一定会做到的。这次我真的知道错了,请您原谅我,我保证不会有下次,我保证下次考试会考出好成绩,希望您能原谅我,将书还给我,我一定要给别人一个答复,我真诚地希望您能帮我一次,因为我言出必行,我一定会做一个好学生,求求您,答应我好吗?我不敢奢求您原谅,但请您无论如何帮我一次。”
从纸条中我可以判断出这本书应该不是她自己的,要么是借了别人的,要么是从书店租来的。但现在麻烦的是这本书不在我手上,而是在班主任手上。我没有办法,只好走到那个女生面前,告诉她我没法还书给她,因为书已经在班主任手里了。我看到那个女生的眼神迅速黯淡下去,尽管她没有说什么,但是直觉告诉我,我把这件事给弄砸了。
我思前想后,还是走进了班主任的办公室,和班主任商量了一阵后,尽管知道现在的小孩子思想成熟,写这些承诺不见得就是真心悔过,但是只要有一份希望能够让一个学生改过就不能放弃。于是这件事决定由我出面进行教育。
我把那个女生叫了出来,当我把书给她时,她很惊讶。我知道,这本书的分量远比我在这之后给她讲的许多道理还要来得震撼。而且相信我这个不是班主任的科任教师此刻在她的心目中已经不是以前的形象了。因为后来每次上课的时候我都发现这个女生特别认真,我知道她的成绩肯定会提高。
这件事给我的冲击也很大,我看到了自己对一个学生成长所起的作用其实并不比班主任小,甚至可能作用更大。班主任与学生的长期相处,使学生容易把班主任列入家长的范畴,而往往家长讲话的效果是不明显的。由于一些科目的特殊性,很多科任教师一教就是好多个班,所以教师教了一年都不一定记得住几个学生名字。而学生却希望老师能够注意到他。如果科任教师真的做起工作来,能够让学生感觉到:这么多同学中,老师能注意到我,说明老师关心我、喜欢我。从而使学生也喜欢老师、信任老师,能够爱屋及乌,喜欢这个科目,学好这个科目。
这件事以后,我不再把难题扔给班主任了,只要是自己发现的,我都会自己去解决。让自己不仅仅当好一个科任教师,更让自己成为一个像班主任一样的教师。
2. 知识经验的掌握
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是科任教师科学、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学习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一方面可以更系统、更深刻地了解和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提供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使工作更加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另一方面,还能为以后的教育科研和自身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李某在第一个学期是班长,所以我不记得其他学生的名字,但记住了他。他很聪明,聪明的学生往往好动,这是我得出的结论。事实上这个班长表现不太好,别说管其他学生,连自己都管不住,总爱讲小话。当然,到了第二个学期,他被撤职了。这件事似乎对他影响不大,他仍然是老样子,嘻嘻哈哈,晚自习仍然喜欢和同桌做些小动作。有一次,晚自习的时候我发现他在玩手机,我把他叫出教室,站在走廊上和他交谈,这是我和他第一次近距离的交流。
首先他很惊讶我会找他,因为除了班主任以外,一般科任教师是不会这样做的。我们交谈了一个多小时,他甚至对我说了很多他说他没有对班主任说过的话。我从他做作业的坐姿开始说起,讲到学习,讲到家庭的期望、老师的期望,对他的人生蓝图的勾画,指出他做得不够的地方,听他讲述自己的困惑、迷茫、困难,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而这些,也是我通过书籍和网站以及其他有经验的教师那儿学来的。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对于教育学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 心理素质的优化
科任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是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难免也会出现问题。我们在呼吁社会对教师多一些理解和多一份关爱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自身的修养和自我调节能力。
〔关键词〕校本课程;积极心理学;初中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8-0019-04
一、课程开发背景
1.积极心理学的兴起
积极心理学作为新兴的心理学思潮,给传统心理学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新鲜的空气[1],在其发展的十多年中,引起了大批学者的关注与兴趣,产生了一些研究成果。我国积极心理学处于起步阶段,专门的实证研究和实际应用在国内和国外都比较少。目前积极心理学在实践探索方面,特别是初中教育阶段的实践探索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把积极心理学应用到初中阶段的实践研究目前还是一个空缺。因此,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实践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2.当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首先,以往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以“问题”导向的,即人们更为关注青少年的问题,而忽视对学生自身优势和积极心理的培养,可以说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而积极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该是关注学生的自我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我潜能,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拥有应对生活难题的应变能力[2-3]。
其次,大多数学校的心理课程设置不足。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实现教育目标最有效的载体,当下的中学缺乏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课程,缺乏专职心理教师和专门的教材,有些学校甚至无法开足心理课。这样的课程设置远远不能满足中学生开发潜能、完善自我、追求幸福的诉求。心理课程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实效提升。
3.东孚地处城乡接合部,当地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需求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乡接合部已成为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特殊区域,由于这个区域人口流动频繁,生活环境复杂,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等等,这个特定区域内的初中生在心理、行为等方面容易出现问题,主要表现为厌学、人际关系易紧张、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离家出走等,教育者应当关注城乡接合部初中生的内心世界,培养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他们的积极体验和积极情绪的获得,帮助他们健康幸福地成长。
二、课程定位
1.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应变力
以往对青少年发展的研究一直明确或隐晦地把对问题行为的描述、解释、预测和矫正作为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取向,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问题”导向,即人们更为关注青少年的问题,学校心理教育模式也比较“消极化”。
与“问题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同的是,我们的校本课程遵循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的积极优势,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暗示,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让他们接纳自己的优势并加以放大,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学会调控情绪、寻求积极正面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积极的问题处理模式,不仅要让学生能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难题,更要培养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通过潜能的开发,使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追求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康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和幸福的精神生活,并最终获得积极正向的心理力量。
2.师生共同成长
初中生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阶段,这个阶段既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的重要时期,也是自身人格构建、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对于中学的教师来说,也面临着健全自身人格、发挥自己生命价值,在有限的教师生涯获得成就和幸福人生的课题,因为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为了在实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增进教师的积极心理体悟,我们针对专兼职心理教师、班主任、全体教师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积极心理培训和拓展活动。
三、课程的核心理念和内容设置
1.课程的核心理念和取向
我校的校本课程以积极心理学理念、方法为导向,因此我们的教学模式要比以往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和积极情绪的获得,通过完整的团体活动,让学生获得领导力、创造力、勇敢、开放的心智等积极的心理品质。课程的出发点明确指向“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目的明确指向关注学生自身优势,发挥学生个人潜能。
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我们以一个辅导员十个学生的模式进行,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教学的过程和交流,关注学生的心理体悟和收获,强调心理氛围和辅导员对学生的积极影响。要求淡化“教师”角色意识,发挥“同伴积极效应”,形成辅导员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良好互动,在课程的评价机制和评价取向上,强调个性积极发展、人格健康发展。
2.课程的内容设置
课程目标: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学会调控情绪、学会寻求积极正面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积极的问题处理模式等,能乐观积极面对生活中各种难题,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通过潜能的开发,具有积极的理想追求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课程内容:涵盖两部分内容,一个是由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卫老师引进的应变力辅导计划,一个是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主的团体活动。
应变力培养包括:小组破冰活动、建立良好的自我观、认识个人力量、增强自信、认识RAP模型、保持冷静、自我对话、用更积极的想法面对生活难题、选择积极的问题处理模式、识别和使用自己的支持网络、考虑他人的观点、与他人保持和睦。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包括:领导力、创造力、勇敢、开放的心智、坚持、团队精神、爱与被爱的能力、宽恕和怜悯、自我管理、幽默和乐观、社交智慧等。
四、课程的实施
1.专家指导
利用学校作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与发展心理研究所实验基地校的优势,我们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卫教授作为心理校本课程开展的指导老师,他在师资培训、课程安排、课程实施、场地选择、教师选择以及课后反馈等多方面,提供了很多帮助和支持。
2.确定课程实施的教师
从学校教师队伍中选拔出11名兼职心理教师,邀请对心理学有兴趣且综合素质较高的老师参与进来。
3.组织教师培训
2013年8月20~25日,组织所有参与心理校本课程的老师进行专项培训。
4.确定课程实施的途径
利用学校初一、初二年级校本课程的时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每节活动课时长45分钟。
5.确定课程实施的方式
以十个学生一个辅导员的形式进行。活动场地为心理体悟中心,有相对独立安静的空间。
6.制定课程教学计划和组织教学活动
每学期初,制定该学期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包括师资安排,备课时间地点安排、课后反馈分析会议等。
7.课程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开发
围绕课程开发出与课程配套的相关资源,如教案、活动方案、挂图、活动道具等。我们倡导课程资源的多样化和教学设计的多元化,以满足学生和教师的个性发展的需求。同时做好课后反馈收集,及时对课程进行修改和调整。
五、心理校本n程的教学评估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评估有异于其他学科,多数学科可以通过利用标准化测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无法进行标准化测试,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故而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很难评估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否受到心理课程的影响。随着积极心理学理念的逐步深入和推广,我认为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的监察评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辅导员对学生整堂课的表现进行记录和评价
一堂心理活动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是否获得心理的成长,可以从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度、心理的开放程度、师生关系的和谐性、学生积极情绪以及积极体验获得的多少进行评估,比如在活动课程中,鼓励每组的十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都能参与发言讨论阐述心声,都能积极参与展示,并且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积极体验。
2.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问卷调查
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问卷调查,对活动课的效果进行评估,通过调查了解活动课的内容到底能不能帮助学生获得积极体验,体验积极情绪,是否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有真正的帮助。
发放问卷50份,问卷调查对象为参与心理健康校本课程的学生,用SPSS2.0进行统计,其结果如表1。
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带给自己的影响大部分是积极的,约有90%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校本课程的学习对他们在情绪调节、与朋友家人相处、建立自信心、更好地了解和悦纳自己、处理与他人的冲突、应对生活中的压力、更积极地看待和感受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有帮助。
3.学生对课堂的评价
每节课课后,我们会对学生进行访谈,所有校本课程上完之后,我们会让学生对课堂和辅导老师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用纸条的形式写出内心的真实看法和想法作为课堂反馈的一部分内容。同时老师也对学生的评价和访谈进行反馈,这也是对学生积极体验的强化。
六、反思与小结
通过此次积极心理学校本课程实践,我获得以下启示,同时,也是我这次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反思的地方。
首先,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完善心理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用更完善和客观的方式来评价心理活动课。我此次用的是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与以往的调查的方式不同,这是我的一次尝试和创新,还需在问卷内容设置方面进行修正。
其次,校本课程建设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应该丰富多彩,它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非文本的,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需要我们加以整合,使之相辅相成。校本课程建设中的隐性课程,对学生、教师的成长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学校制度、校园文化的建设(包括文化氛围、仪式、规章制度、校园环境、学生和老师舆论导向,以及教师的言行、评价等),它同样具备认识导向、情感陶冶、行为规范等功能。学生心理培养和言行的形成离不开隐性课程的体验、熏陶、感染。这一点,我们做得尚且不足,需要今后进一步的实践与研究。
最后,教师观念的转变。很多教师认为心理工作是心理老师的职责,其实心理工作和教师的教学工作以及班主任工作息息相关,心理校本课程中老师想传达给学生的积极体验,也同时适用于其他科目老师的课堂,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都可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同时老师的观念和言行也是学校隐形课程的一方面,因此,如何让老师们拥有积极的体验,掌握与之相关的教学理念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实践是一次尝试和创新,我们对课程开发的背景,课程的定位,课程的核心理念和内容设置,课程的实施和评估等都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实践探索,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都一一克服,并且对团队活动进行设计和不断修正,通过课后调查和访谈学生,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并将在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断修正和改进。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2]林素莺.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3, 14(5): 23-25.
【关键词】 生物教学 心理健康 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9-023-02
教育部2012年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据此,笔者结合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就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1. 心理健康的概念
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它以促进人们自我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使人们适应社会生活,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们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内容的完整、协调一致,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障碍或问题行为的发生。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表现为智力正常、情绪适中、意志健全、人格统一、人际关系和谐、与社会协调一致及心理特点要与年龄特征相符合等几个方面。
2. 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学科渗透、心理咨询等多种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心理机能健康发展的一类教育活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旨在使学生在学习成长发展智育的同时,能不断提高自身耐挫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刻保持乐观和积极进取的心境,最终能很好的适应社会。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们对自己的健康越来越关注。现代对健康的理解应该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对社会适应的同步提升,是身心统一循序渐进发展的过程。高中生正处在生理、心理急剧发展和变化的时期,他们很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诸多心理问题,进而产生对社会和环境的不适应,甚至出现危害自己或他人的过激行为。据对上海六所学校初高中毕业班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44.08%的学生觉得学习压力大,曾有过自杀念头的学生高达42.75%。据报导,我国每年自杀人数达28.7万,自杀已成为青少年学生的头号死因。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高中生物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理想学科之一。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突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强调珍爱生命,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也提出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要保护好学生的自信心。生物学科的研究对象也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密切相关。生物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教材中的许多知识点中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现行的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无论是编排还是教学内容设计上都渗透了不少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
四、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1. 认识生命,珍爱生命
面对陆续报道的中学生跳楼事件,笔者认为,不管事情的原委怎样,生命的凋零在家人和亲友心中是永远抹不掉的痛楚。不管人生处于什么境地,保护生命都是永恒的话题。针对学生漠视生命的现象,笔者充分挖掘教材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坚强和宝贵,从而珍惜生命,保护生命。
例如,在学习必修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时,为了让学生直观认识生命的宝贵,笔者在教学中播放了一段生命孕育过程的视频。视频从进入产道开始,到经艰难跋涉到达输卵管前端、在这儿与卵结合完成受精作用,接下来是受精卵的分裂和分化、胚胎的发育及分娩过程。在学生感叹生命神奇缔造的同时,笔者进行教育渗透: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都来之不易。为了孕育一个你,几亿个参加了争夺一个卵细胞的角逐,能靠近卵子的仅约百个,但却只有活力最强的那个能穿越卵子外壳与卵子结合,最终形成一个未来发育成你的受精卵。接下来,胚胎母亲子宫内的发育也充满了艰辛,稍不留神,你就会夭折或成为怪胎。母亲十个月的艰辛怀胎,终于迎来一朝分娩,在母亲难于言语的痛苦中,你带着胜利者的啼哭,降临到了这个世界。这一路走来,生命的形成是多么的艰辛和不易,生命的延续又是那么的顽强!
又如,学习必修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时,笔者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独特性,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我们人和人之间99.9%以上的基因是相同的,不超过千分之一的基因差异使得我们在外貌、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出现了不同,最终造就了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了独特的个性和特质。生命世界因我们独特的存在才变得如此丰富多彩,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轻易从世界上消失。
所以不管现在个人的境况怎样,我们都应为自己有幸成为生命竞赛的唯一优胜者和独特的生存者而骄傲。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无论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牢记:请不要轻易结束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2. 正视逆境,积极进取
进入高中阶段,每个学生都想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学生发现自己并不是“佼佼者”,从而自卑、苦恼、不合群,影响正常的学习。这时,在学习生物科学史时,渗透正视逆境,积极进取的相关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引导他们乐观面对挑战。
例如学习必修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时,笔者挖掘有关巴斯德的相关信息,对学生进行耐挫能力提高的渗透。巴斯德通过反复研究提出了细菌致病理论,但法国医学会的老资格医生们一点都不相信,反而摇头大笑,坚持自己的陈旧观点。面对医学界的顽固反对,巴斯德没有泄气,继续宣传他的细菌致病学说,终于取得了年轻医生的认可,并将之用于医疗实践。又如学习必修2中《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时,笔者告诉学生:孟德尔花了8年的时间才揭示了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期间,他经历了很多次的失败,但他并没有放弃研究,而是继续实验和总结经验,最终取得了成功。
通过渗透,引导学生认识到无论是科学家还是普通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不会一帆风顺。面对困境和挫折时,我们不能灰心丧气,而应像科学家那样坚持不懈,并总结经验教训、勇于实践。从而让学生确立这样的信念:挫折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刻苦勤奋,改进方法,学习成绩肯定能持续提高。
3. 适应环境,奉献社会
现在不少青少年的生活比较安逸,学习上缺乏斗志。他们信奉个人的自由,缺少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很多人只知索取和贪图享受,当家庭和社会无法满足其需求时,他们往往仇视父母、危害社会,做出各种不理智的行为。笔者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帮助学生认清自己与家庭、社会的依存关系,引导他们调整心理、适应环境、服务社会。
中学生物的新课程中充满了适应性思想。地球上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是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即使是最恶劣的自然环境,也有生物的存在。这是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结果。学习必修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时,就是适应性教育的很好的切入点。自然界的生物进化历程,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结果。挫折和逆境无处不在,它可以推动生物的进化,同样也可以促使个体的成长。当环境改变时,我们人也要适当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我们人适应社会如同生物适应环境一样是客观的、不容改变的事实。
人是社会的一员,在适应社会、向社会索取的同时,还需奉献社会。这好比组成生物体的细胞,在保持自己相对独立的同时,还需与其他细胞通力合作,为整体生命的正常运作贡献自己的力量。笔者引导学生明白:现在在学校努力学习知识,提升技能,发展能力,内化情感,就是为了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工作岗位,为家庭和国家服务。
总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教师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同时,必将促使自己个人魅力的提升,业务水平的提高和专业化的发展,从而实现新课改提出的师生一起成长,共同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继华,胡庆云.现代青年伦理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8:11.
关键词:创新;整和
中图分类号:[G40-013.9]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推动社会快速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和信息的更新非常迅速,单纯模仿只能永远落后与别人.因此,知识经济时代对基础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具备创新知识,创造性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具备独立的接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以及相应的人才观念.教育体制和教学改革方面,我们应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做出重大变革和调整.同样,实施基础教育的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的工作也应该与其要求相适应,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专业体育教师来完成.
1、自主创新性学习的教学特点
由教师权威地位转变为互相尊重、相互信任、人格平等、人际关系和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优生与后进生,人格是平等的,只有承认人格平等,才能有实质上的人际关系和谐.课堂上所有成员都处于一个和谐的氛围中,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沟通,教师是朋友,同学是伙伴.当学生不觉得你是教师的时候,你就是最好的老师,要热爱学生,让学生有温暖感,安全感,信任感,要接近学生,和学生交朋友,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课堂教学处于平等和谐的教学活动状态中.把握时机,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恰当的肯定的表扬,培养他们的自尊,自信,使他们善于自我承认,自我激励,战胜对竞争和挑战的恐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观。
2、自主创新性学习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导和主流,其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任务之二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它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其容许的范围内,得到充分的发展;其任务之三是弘扬人的主体性,开发人的智慧潜能,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其任务四之是注重教授学生"最基本的知识点和学习方法",将来能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素质教育落实到学校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体现在体育与健康课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考核标准的制定等方面,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素质,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要,为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创造性的学习和锻炼创造条件,达到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3、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学习能力、学有所用。
教学观念的更新,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弘扬人的主体性,在教学中,我们应树立"以人为本,人性化教学,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老师的主导作用要体现教师的责任感,提高教学设计和创新能力,加深对教材的研究和改革教学方法,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构思,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在重视学生的合理要求和兴趣,满足学生探索精神和好奇性,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锻炼项目、方法和手段,提倡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创造条件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成功的满足和创造活动的喜悦。教材选题要新,教材内容选择不合理,将会削弱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去参与体育与健康课学习的动力。因此在选择教材时应注意;教材内容要充分反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把学生的发展、需要作为教材内容和实施方法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性,留出空间和余地让学生有选择教材内容的机会。教学模式要创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的最终目标亦应如此。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和其它学科的区别在于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理论的学习能更好的指导练习者的实践活动那么在有限的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时间内,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使其多获得一些间接的经验,为学生将来学会自主、自学、自练、自评打下良好的基础。
4、注重课程的整合化
课程的整合化是当今课程发展的又一趋势。它要求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和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过去教学,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或信息量不足,通过课程的整合也要求同一阶段不同科目课程内容的横联系,使课程的架构更加完美,知识和信息量更加丰富,对内容难易相对合理,可以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抽象的教学更直观,对学生的整体学习能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学科渗透日益深入,边缘学科的产生和发展,理论和实践课,也强调各个学科的整合,注重通才教育,使学生具备使用现代信息的基本能力;此外,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也在整合之列,提倡两者要相互兼顾,不能偏废。因为正式课程或显性课程虽是可预期的计划性学习,但是,若能兼顾没有预期而却能产生深远影响的隐性课程或潜在课程的学习,则教育效果将会更好。
5、注意的问题
加强教师的创新能力考核成绩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以及校本课程的研究,实施自主创新性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提高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将自己的学识和经验科学、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抓住机会,因势利导,创造性地"教"。处理好"创新"和"基础""整和"的关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与现代信息获取,决定着学生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之一在于打什么样的基础,怎样打基础,而决不是不要基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缺乏的人,难于成为一个创新型的体育与健康课人才。
参考文献等:
[1]毛振明.体育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2]赵立.韩桂凤.论素质教育与中学校体育的改革[J].武汉体院学报.1998.3
[3]吴志超.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摘要:在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都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本文浅析了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和消除心理障碍的措施,以利于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益。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教学 学生心理障碍 消除
前言: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内容多,各项内容技术难易程度不同,且大部分项目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胆怯、害怕和不敢练习等心理障碍,特别是对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差的学生来说,更易产生恐惧心理,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严重时甚至出现伤害事故。因此,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防止和消除学生对体育与健康学习的心理障碍,应引起体育与健康课教师的足够重视,只有明确了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才能采取相应消除心理障碍的措施,以便提高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在教学中的一些体验,在此略作探讨。
一、心理障碍的形成因素
1、外部原因
(1)教材性质:在体育与健康教材中,内容较多,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有一定的要求,当教材内容有一定难度和危险时,部分学生往往产生恐惧心理。
(2)教学方面: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手段单调,对学生态度粗暴,讲解枯燥,动作示范不规范、不正确,没有吸引力,易使学生感到乏昧,而产生厌倦,恐惧心理。
2内部因素
(1)缺乏兴趣和主动性、积极性
每个学生虽都存在兴趣、志趣、身体素质等个体差异,但学生的恐惧心理却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即对自己的弱项缺乏热情和兴趣,一遇到练此项目时,便寻找各种借口逃避。
(2)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
部分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认为只要把文化课程学好,体育与健康成绩无所谓,形式上表现出厌烦或无所谓的样子,对体育与健康课学习冷漠,这也是造成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
(3)意志不够坚强
完成动作失败或受伤的条件反射,即“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过于爱“面子”而怕在同学面前失败被同学讥笑:遇到难度较大或有危险的教材内容。没有用顽强意志去克服战胜困难,而是产生怕苦、怕累、躲避的消极思想。
二、心理障碍的生理表现
在心理障碍的刺激下,人体工作机能明显下降。表现出心跳加快、神情紧张、感知模糊、反应迟钝、注意力难以集中、自我控制力下降,致使肌肉僵硬,协调性下降,多余动作增多等。
三、消除心理障碍的策略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以动机作为动力的。要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教师应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使学生明白健康是最重要的,认识到不光要有丰富的知识,更需要有强建的体魄,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提高自尊心的一个有效方法是不知不觉地让学生参加这样一种活动,即在这种活动中他能表现出自己的优点,并从而证明自己作人的价值。提供这种机会的场所,就是让学生参加集体项目,使学生在集体中通过意志努力去克服困难,表现出优点,获得自信,消除心理障碍。
2、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
应结合项目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如:学习跳山羊时,由于担心碰羊或跌倒,而导致起跳前减速、不敢跳。此时教师应针对这样害怕、恐惧心理,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意志品质教育,要学生勇敢、顽强、树立必胜信心,同时结合适宜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的紧张恐惧心理逐渐消除。
3、讲解清晰、示范准确、富有鼓动性
教师要力求用形象、简洁的语言讲明要领,使学生听得懂、记得住、易掌握。示范准确、清晰、轻松、优美,既能使学生感知动作全貌,又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完成动作的信心。同时,有意识安排身体素质好、胆大勇敢的学生进行示范,这样可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使一些有畏难情绪的学生为同伴的勇敢行为飞成功示范所激励和感染,自觉地加入到“我来试试”的行列中来。
4、选择适宜的练习手段
进行扬长教育,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遵循“小步子”和由易到难的原则,充分挖掘学生的运动潜力并为学生制定适宜的行为目标,然后把一个大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让学生逐步完成,并给予鼓励性评价与表扬,以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自信必,从而消除心理障碍。
5、正确运用区别对待教学原则。
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身体素质好、基础好的同学,可难度高一点、要求高一点;素质稍差、基础薄弱的同学,难度低一点、要求低一点。这样,让所有同学都能体验完成目标的快乐,从而更有信心去完成更高要求的任务。
6、正确运用保护和帮助,创造安全良好的教学条件。
保护和帮助是消除学生在练习时心理障碍的直接手段。正确熟练掌握保护与帮助,不仅能有效地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对那些存在有一定心理障碍的学生也是一种无声的启发。从心理学讲,学生对教师既信任又信赖,同时抱以热情的期待。在有一定难度的项目教学中,一旦有几个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保护下完成,对练习者和其它学生都会增加完成动作和信心。
7、适当的心理训练能有效克服心理障碍
教师可向学生传授有关运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心理训练,能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碍。如自我暗示,当学生面临完成动作信心不足时,可利用其思维和语言自我暗示与鼓励,调整自己的心情和情绪,逐步消除不良心理障碍。又如采用表象训练,在练习技术动作前后,让学生进行正确的表象训练,要求学生对良好运动技术表象进行回忆,提高大脑对肌肉的控制力,使身体各器官协调一致,有利于完成技术动作并增强学习信心。
一、充分认识到进行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相适应的四有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中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我通过参加由区教育局主办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的学习后,充分认识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所以我不断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平时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研活动;校内的每一节研究课,我都认真去听;经常查阅资料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还经常到校外去听课,听讲座,不断取长补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先后去实验中学,城北中学等兄弟学校听心理健康辅导课公开课,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与经验。
二、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因素的实际情况,面向全体学生,认真上好心理健康辅导课
现在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是‘小皇帝’,处处养尊处优,生活自理能力,自控能力和受挫能力尚差。又因生源复杂,许多家庭的生活背景及教育观念均不同,故学生的心里情况也具有多样性。因此,在初中一二年级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就显得至关重要。为此,我根据,《心理健康活动手册》的内容,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关于学习习惯以及学校常规等一系列辅导活动。如《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初一年级新生早日适应新环境,做一个懂得热爱学校,尊敬老师,讲文明,讲礼貌的中学生;如《铃声响,快静齐》,让学生懂得铃声就是命令,听到铃声,知道该上课了,必须及时做好课前准备;《做个有心人》,在学校里,爱护公物,讲究公共卫生,是每个中学生都应有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爱集体的好品质;《爱护集体的一草一木》,使学生从小懂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又如上《当同学遇到困难的时候》一课,重点培养中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良好心理素质。
由于进行教学时,我特别注意以学生的实际为依据,认真钻研教材,尽量以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作为激发点,是每次实验课都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列如,我上的《爱心乐园一当同学遇到困难的时候》一课时,亲自制作了教学软件,创设了教学情境,是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培养学生有爱心,乐于助人的健康心理,应此这节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效果良好,获得听课领导和教师的一致好评。
三、及时关注个别学生的心理,给与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