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03 16:07:2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管理会计的涵义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管理会计;影响;对策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涵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般含义就是从供需和生产端入手,通过调整和解放生产力的方式,提升整体竞争力,进而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具体来讲,就是在进行僵尸企业清理,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将我们的发展方向转向创新领域和新兴领域,以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质是在提高供给质量的基础上,采用创新改革的方式促进结构重新调整,扩大有效供给,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达到促进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目的。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般会通过改变企业价值创造模式来对管理会计进行影响,主要对企业价值增值中的作用与地位产生诱导,与此同时也会对“管理控制系统”、“价值增值”、“信息支持系统”的内部结构造成冲击。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影响管理会计“价值增值”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且稳定,但中企业的活动区域依然被定义在低端价值产业链的区域中。由于大部分出口产品的核心技术或阶段均来自于发达国家进口,所以有研究机构认为,发展中经济体虽然是高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的主力,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这部分产品都是由发达经济体生产的。比如服装行业,面料技术和印染技术等方面的核心技术均掌握在发达国家的手中,其主要的价值增值也大部分流入发达国家。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做出“十三五”规划,要求对外优化产业机构和贸易,对内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从而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国家也采取了“减税、放置货币发放无需增长、减少政府干预”等措施,这部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手段主要在微观层面的企业中应用,有利于阐释管理会计的内涵,即价值增值,改变了管理会计原有的传统价值增值的本质。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影响管理会计“管理控制系统”
管理会计控制系统需要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加强产业的结构升级,从企业的供给端入手,重新梳理管理会计的结构特征,即从价值管理的供给端开始重新配置价值链理念,由传统链式价值管理转变为基于“互联网+”的网式价值管理模式。链式价值管理的构建基础是波特理论,即横向价值链整合和纵向供应链整合。网式价值管理则是由阿里巴巴公司提出的,由生产厂商、技术开发商、材料供应商、产品商以及品牌策划商共同围绕主要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进行的资源整合的新理念,它充分表明,管理会计控制系统应当和经济新常态的具体经营环境相适应。
管理会计控制系统所坚守的底线是创新驱动,我们应当努力转变观念,并需要结合国家减税政策,完善或修改自身管理会计制度体系,要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会,推进管理会计理论在企业具体实践中的应用。实际上,企业发展的根本就是创新驱动,无论是从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目前,虽然我国的商品经营进步巨大,经济总量占比较高,制造业发展为全球第一,但是由于我国资源消耗量过大,实际利用率却很低,使得我们的优势依然不够明显,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重新审视供给端,更加需要对管理会计的结构进行系统性的更新和改进。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影响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
对于传统的管理会计信息来讲,其主要的来源和依据就是财务会计信息,但是这样的信息存在灵活性不足的问题,同时缺乏事前控制的理念或意识。对于这种事后反应的信息系统,依据其做出的决策,往往相关性不强,甚至不具备相关性,这样往往会使得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造成严重的损失。另外,在运用管理会计进行预测的过程中,过于注重短期的销售等收益情况,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通常运用“推式”营销等管理方式,这样缺乏“拉动”营销等现代营销管理理念。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对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结构进行积极调整,主动与ERP、XBRL等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衔接,并且围绕价值创造或价值管理的供给端的实际情况对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加以优化,提高管理会计对决策的有效支持,即提高支持的效率和效果,提高企业实践与管理会计的相关性。管理会计管理系统应当与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进行进一步融合,把控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价值管理转变时机,即“链式价值管理”转变为“网式价值管理”的时机,同时开发新的管理会计智能工具,当然,需要与“互联网+”相匹配。
三、应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管理会计影响的管理建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从结构入手进而强化管理的一种方式,而管理会计供给端管理则是对价值管理结构体系的优化,将“价值”的涵义与外延进行扩展,进一步强化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和控制系统。
(一)从“价值增值”的角度加以应对
从供给端入手,提供充分而有效的战略信息,协助企业管理层作出正确的决策,从而提高创造价值的竞争力,并保持企业良性发展,这样才是我们需要的管理会计供给侧改革。因此,需要我们对传统的“价值”涵义和外延进行充分扩展,即从重点考核收益、利润等指标向考核利润或收益的“价值增值”。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我们需要向国家提出倡议,对于垄断性较强的企业实施利润约束,降低因垄断而造成的财富而瓜分,从公平的角度对企业“价值增值”的目标进行评价。很大一部分利润丰厚的企业,其主要是依赖垄断方式获取的财富,这也是导致收入不公平的主要原因。反垄断、促进产权民营化、市场自由化,不仅仅是“解除供给抑制、放松供给约束”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加社会就业、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因此,需要尽可能的调动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加强管理会计人才团队的建设,同时需要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收集相关个人及组织的行为动机,进行整体规划,设定可供选择的方案,将管理会计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价值管理环节的“价值增值”进行战略性规划,从而提升企业的利润或收益的质量。
(二)从“管理控制系统”的角度加以应对
现阶段,管理会计的主要研究课题是降低企业的实际成本负担。结构性减税政策是方法之一,可以使企业获益。企业应当抓住并充分利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会,加快我国制造业升级换代的步伐,通过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新的商业模式的探索提升行业或企业的竞争力。我们更应该通过优化系统功能结构,细化管理会计的作用范围和具体职能,整合管理会计技术方法,从而完善“管理会计管理控制系统”。当然,管理会计管理控制系统能否提升,需要管理会计功能结构在供给端的管理上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管理会计管理控制系统是在“价值增值”的基础上完善价值创造的驱动过程。
(三)从“信息支持系统”的角度加以应对
我们需要通过对信息生成渠道以及信息应用领域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强对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功能结构的完善。同时,也需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际相结合,建立健全管理会计信息管理制度体系,形成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畅通的信息支持系统,进一步开展价值链信息的收集和咨询、交易成本预测与评估、价值管理咨询与服务等工作,还需要进行供应链合作伙伴的洽谈,实现网式经营,最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达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与其他相关信息系统协同共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巧根.供给侧改革与管理会计创新[J].会计之友,2016(7).
[2]贾康苏京春.探析“供给侧”经济学派所经历的两轮“否定之否定”:对“供给侧”学派的评价、学理启示及立足于中国的研讨展望[J].财政研究,2014(8).
关键词:管理会计 现状 发展趋势
一、 我国管理会计的基本现状
管理会计的起源,一般认为是20世纪初西方工业革命及管理学的产物。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成功,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程度的提高,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企业及市场的竞争加剧,企业的生产经营已经由产品化时代进入市场化时代,生产经营的复杂化也随之加大,对管理知识的需求也相应增加,管理理论由此而产生,以泰罗为代表的管理学说相继建立。伴随着科学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作为其组成部分及具体管理方法体系的“标准成本制度”、“全面预算体系”、“标准差异分析”等,相继引入到会计中来,形成了管理会计的雏形。其后,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复杂化程度不断提高,管理会计也由早期的应用工具,逐步发展为参与决策,最终上升为战略管理,成为现代管理的重要学科理论。
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约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短短20年时间,管理会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很多事实证明我国管理会计已逐步从数量、定额管理过渡到成本、价值的管理,从项目、部门管理演变为全面管理、战略管理。随着理论研究的拓展和实践经验的积累,现代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呈现出日趋融合之态势,人们的目光已从过去转向现在和未来,开始用全局的观点、战略的眼光进行财务活动管理。管理会计的发展对于指导和改进我国经营管理、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管理会计在中国形成和发展的时间毕竟不长。立足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我国管理会计尚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研究范围、实践应用等方面更待完善和充实,还存在较大的发展余地。此外,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脱钩现象较严重。从本质上来说,管理会计是为内部管理服务的,不注重管理会计的应用,很难说其管理工作会有多大成效。管理会计理论的实践化,在我国还存在一些脱节。
二、我国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大体说来,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应是理论体系逐步完善化、实践应用灵活化、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化、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领域的作用明显化。
(一)成本计量目的多元化和成本概念结构多维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企业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企业面临市场经营、产品开发等经营管理问题,其成本控制、成本考核分析各方面的成本问题越来越多,成本管理的目标也自然发展为融预测、决策、计划、核算、控制、考核和分析等为一体的多元化体系。为满足预测、决策和计划等成本管理要求的计量目的,预计成本分为边际成本、差量成本、机会成本、固定和变动成本、目标成本等。而为满足控制、考核和分析等成本管理要求的计量目的,则要求建立正确的计划成本、标准成本、目标成本、贡任成本等成本计量制度,同时还要求成本计且能获取企业以前年度成本资料和国内外同类行业的成本资料等。多元成本计量目的要求相应建立多维成本概念,正如杨纪瑰教授所述:"服务于不同目的,采用不同方法和包括不同范围所进行的成本计算的结果,就可能产生不同的成本概念和成本数字。"在管理成本的大框架下,各种成本的涵义和外延也有了较大的变化发展。
(二)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将成为应用主流
关键词:行为科学;管理会计;行为管理会计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6-0220-02
人类进入21世纪后,知识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而人本管理是知识经济的客观要求。在企业管理活动的理论和实践中,管理活动的主体、客体都是人。管理会计的职能从行为角度考虑就是一种行为职能,即能对人的行为施加积极影响的职能。正如Anthony Hopwood所说“任何会计程序的有效性归根到底取决于它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因此,加强对人的行为的关注,在企业管理中做到“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思考如何预测、激励并引导企业各级员工的行为,如何制定出切实可行而且能让各方利益相关者都满意的企业经营管理目标,从而使企业各级成员为实现企业目标做出自己的最大贡献应是未来管理会计研究的重点。
1 行为科学的涵义及基本理论
1.1 行为科学的涵义
关于行为科学的定义有很多种不同的解释, 概括起来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研究人的行为以至动物的行为在内的多种学科, 它是一个学科群而不是一门学科。狭义的行为科学则指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其他与研究人的行为有关的学科的理论。1980年出版的英文版《国际管理词典》将其定义为“行为科学主要是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体和群体行为进行分析和理解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学说。其应用包括信息交流、创新、变革、管理风格、培训和评析等领域”。它强调的是试图创造出一个最优工作环境, 以使每个人既能为实现公司目标,又能为实现个人目标有效地作出贡献。同时从心理和社会两方面去理解人、诱导人、激励人。因此, 有人通俗地把它叫做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科学。
1.2 行为科学的基本理论
行为科学的研究重点在于个体行为研究,团体行为研究,组织行为研究,领导行为研究等。它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
(1)重视人的因素。企业管理的关键在于人,人是企业的第一要素,对人的管理应该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2)人是社会人。人不是只追求经济利益的“经济人”,而是有需求、有思想、有感情、有创造力的社会人,人在管理实践中既能改造客观世界,也能改造主观世界。
(3)人作为社会人,除了有经济方面的需要,更有社会方面的需要。人的需求存在着一个由生理需求向心理需求、由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发展的这样一种趋势。激励人首先就要满足人的各种需求。
(4)企业管理必须重视组织行为的研究,进而提高企业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企业目标。
(5)重视对领导行为与领导方式的研究。这就要求企业领导必须充分注意员工的情绪和士气,加强对员工的感情投资,在企业中形成一股内在的凝聚力。
(6)对人的管理,必须贯彻“人人是管理者,人人又是被管理者”的原则,要按照人的行为特性加强对人的思想管理,增强人的素质和创造力。
2 行为管理会计研究现状
由于行为科学是从西方引进我国的,国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上海财经大学潘飞教授在《管理会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576-577页中对美国自1990年至今的研究从管理会计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上做了统计分析,从该统计数据看,以组织行为理论为基础研究管理会计的文章很多;以论文研究方法分布看,行为激励方面的文章有两篇。实际上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西方学者就对行为科学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1962年美国学者贝格尔(Becker)和格林(Green)发表的《预算编制和职工行为》。70年代卡普兰(Caplan)主编的《管理会计和行为科学》和霍普伍德(Hopwood)的《会计系统和管理行为》。国内从行为科学的角度研究管理会计问题,不仅研究者人数少,而且研究成果也不多。根据粗略的统计,在我国权威性杂志《会计研究》1995-2002年度发表的文章中,有关管理会计行为研究方面的文章仅有10篇左右(不含责任会计方面),与西方还有较大的差距。但也可以说在我国进行行为方面的管理会计研究还有很大潜力。厦门大学余绪缨教授在1990年发表的《试论现代管理会计中行为科学的引进与应用问题》是我国最早关于行为科学在管理会计中应用的研究文献。该文献论述了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及行为科学在管理会计应用中的几个具体领域。他认为,在预算、业绩计量评价与控制、成本控制等方面行为科学在管理会计中有重要影响。卢焕立1991年开始研究行为科学对管理会计研究与实践的指导意义。孟焰1997年探讨了行为科学在责任会计制度中的运用。史习民2002年探讨了行为研究经常涉及的几个管理会计领域。胡玉明2004年强调管理会计具有企业化和行为化特征,不能离开企业组织及其管理活动研究管理会计问题。综上所述,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首先将行为科学的思想引入会计研究,开辟了管理会计研究的一个全新领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拓展深化,行为管理会计研究已成为目前会计学最新最有前途的研究领域。
3 行为科学在现代管理会计中的具体应用
3.1 行为科学在决策管理会计中的应用
行为科学对现代管理会计中的主要内容――决策管理会计(包括短期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决策)的决策理念有很大影响。行为科学观对人的认识由“经济人”转向“社会人”,在组织理论与激励理论中以多元化的决策目标和激励因素取代原来的单一化的经济目标、经济激励。因而,决策方法上由原来寻求最优化的准则修正为满意性准则。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提出的决策理论正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决策模型中的目标函数中,以效用函数取代价值函数,可以适应目标多元化的要求。效用有多种表现形式,非物质因素(精神因素)也可以用效用的形式来表现。其次,在决策方法上,以满意性准则取代原来奉行的最优化准则,即企业中的各级决策人,从“主观理性”出发,在决策中寻求的是他们自己认为“满意的解”,而不是从“客观理性”出发所要求的“最优解”。把决策人看作是“寻求满意的人”,而不是“寻求最优的人”,这是现代决策思想上的一个重大转变。此外,在技术方法上,最优解只有通过许多复杂计算才能得到,而满意解可以用比较简化和近似的方法求得。这也有助于提高这种新的决策理论的实践性。
3.2 行为科学在预算中的应用
预算作为管理会计的一个基本内容,是决策目标的一种数量表现。有效的预算能将企业内部各个层级连为一体,同时促使和激励管理人员与企业员工采取一致行动实现企业的总体目标。
(1)行为观的预算编制与预算责任划分。根据行为科学的理论,主张把目标最优转变为目标满意,制定具有多样化目标的预算体系可以充分调动企业各级、各单位和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实行能充分尊重下级预算执行者独立自主精神的“参与性预算”,在预算的制定、分解、落实等方面充分尊重执行者的意见,让执行者参与预算编制。这也是满足组织成员受尊重和自我表现的手段之一,可以增强下属的主人翁责任感,有利于充分调动预算执行者完成预定目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预算的制定要更加人性化,没必要在所有方面都精打细算。
(2)行为观的预算执行的评价与控制。在分权制基础上形成的分预算体系,由于各执行单位均有较大的独立性与自,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正确处理上、下级各单位之间的纵向关系,还应正确处理同级单位之间的横向关系,力求“目标一致性”的原则在上下左右之间都能得到贯彻执行;对多目标体系执行情况的评价与考核,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在“参与制”基础上形成的分预算体系,其执行情况的评价、考核和控制主要依靠执行者本身自主进行,让执行者积极主动地发展有利差异,消除不利差异;依据激励――贡献之间的最佳关系,综合而有效地运用各种激励因素,以促进各项预定目标顺利实现。
(3)行为科学在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成本控制是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的全部成本进行控制,它是保证成本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传统成本控制是在泰罗制基础上运用标准成本系统来控制成本。而行为观的成本控制是在行为科学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运用标准成本系统来控制成本。它具体表现在:①标准的制定,除了依据严密的科学计算外,还应该实行广泛的“参与制”。也就是让标准的具体执行者广泛参与标准的制定,标准制定者与执行者共同协商沟通讨论,最终制定出能被大家自觉接受,切实可行的标准,增强标准执行者在执行过程中的主人翁责任感;②建立明细化的成本差异分析制度,及时地为标准的执行者提供明细而具体的差异化信息,以便执行者能够经常而又及时地了解到自己的成本标准的执行情况,使他们能够及时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充分调动执行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综合而有效地运用各种激励因素,而不是单单依靠经济奖惩,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更要十分重视人们的精神需求;④进行定期的差异分析。要根据大量的综合性资料定期进行成本差异分析,全面总结经验、教训,为下阶段制定出更加切实可行的成本标准提供有用信息。
4 构建以行为理论为导向的现代管理会计理论框架
现代管理会计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实际上就是围绕着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社会行为而展开。在产生形成时期,注重研究个体行为,寻求成本的降低;在发展变革阶段,注重研究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寻求提高竞争力和提高经济效益;而管理会计未来的发展,注重把企业放在社会大环境中进行行为研究,寻求企业行为的社会效应。行为科学不仅奠定了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而且使之更好地用于指导管理会计的实体,实现企业最优化。在当今新的经济管理环境下,应该注重管理会计与行为科学的有效融合,提出创新的理念,探讨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笔者认为现代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构建至少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1)理论基础:行为科学。现代管理会计的职能在本质上是一种行为职能,它将人的行为贯穿于履行职能的全过程。管理会计的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地与行为有关。(2)基本假设:管理会计主体假设,要把企业员工看作是有感情、有思想、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的“社会人”;可计量性假设,现代管理会计应用的指标应该兼有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财务计量重综合,非财务计量重分析,二者结合以满足各方面管理需要;(3)本质:管理会计应是为企业内部使用者提供有助于正确进行经营决策和改善管理的有关信息(既包括财务信息,也包括非财务信息)的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非财务信息和财务信息系统的作用就是用来指导管理活动,激励行为,支持和创造达到经营所需的文化价值。(4)目标:协助组织的管理者做出合理决策,保证各项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以获得组织最佳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组织的所有经济行为都是围绕目标来进行,而管理会计的目标又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行为职能来实现,这涉及到员工、管理者以及管理会计人员三方面的行为。(5)对象:以规划与决策、控制与业绩评价为基本内容的管理活动。这其中必然包括个体、群体、组织行为研究。(6)基本要素:计量、信息系统、沟通、反馈。因此需要组织各层级人员的相互配合与协调。(7)基本原则:决策相关性,成本效益均衡性,公允性与激励性原则。行为影响因素需要考虑其中。
总之,现代管理会计只有通过人的行为,人的作用,才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实际的效果,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人本管理基础上形成的行为管理会计必将拥有一片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潘飞.管理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2003.
[2]余绪缨.试论现代管理会计中行为科学的引进与应用问题[J].厦门大学学报,1990,(4).
[3]卢焕立.论行为科学对现代管理会计的理论意义[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1.
[4]孟焰.西方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战略管理会计是明确强调战略问题和所关注重点的一种管理会计方法。它通
过运用财务信息来发展卓越的战略,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最终目标,运用“竞争者会计”、“相对成本动态分析”、“顾客盈利性动态分析”以及“产品盈利性动态分析”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技术方法和手段,提供有关企业产品劳务市场、竞争者成本资源与成本结构等财务信息,并进行深入分析,以便监视各个期间企业及竞争者的战略。
2.从企业不同角度分析战略管理会计存在的必然性
2.1 企业内外部环境
环境既为企业发展提供机遇,又制约企业的经营活动,甚至可能会带来风险。企业必须充分适应环境变化。战略管理会计对与企业外部环境因素相关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的目的在于使企业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修改原有发展战略,制定新的发展战略,使企业战略能够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之上。
2.2 企业价值链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构成了相互联系的生产活动链,生产经营活动链也就是企业的价值链。价值活动是构筑竞争优势的基石,对价值链的分析不仅要分析构成价值链的单个价值活动,而且,要从价值活动的相互关系中分析各项活动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价值链分析的任务就是要确定企业的价值链,明确各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效率,增加企业降低成本的可能性,为企业取得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提供条件。
2.3 企业成本动因
多个成本动因结合起来决定一项既定活动的成本,一项价值活动的相对成本地位取决于它相对于重要成本动因的地位。从战略高度看,影响成本发生深刻变化的是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更具有战略意义的成本动因,如规模经济、生产能力利用模式、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关系、时机选择、企业政策、地理位置等,这些成本动因对企业的成本发生持久的影响。企业特点不同,具有战略意义的成本动因也会有所不同。这些成本动因或多或少能够置于企业的控制之下。识别每种价值活动的成本动因能够明确相对成本地位形成和变化的原因,为改善价值活动和强化成本控制提供有效的途径。
2.4 企业综合业绩
从战略角度看,企业竞争能力受到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竞争态势的强烈影响。面对这些影响,传统的业绩财务计量方法受到挑战,需要在业绩的财务计量基础上,对业绩进行综合评价,以便从更高层次上对企业的业绩进行更为全面的评价。包括业绩的财务计量和非财务计量两个方面。然而,当竞争环境越来越需要经理们重视和进行经营决策时,像市场占有率、革新、顾客满意、服务质量、业务流程、产品质量、市场战略、人力资源等非财务计量指标便被更多地用于衡量企业的业绩,在企业业绩计量方面起着更大的作用。业绩的非财务指标必须结合公司的行业特点、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加以确定。
3.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是我国企业管理现状的需要
战略管理会计是企业战略管理与管理会计相结合的产物,它通过运用财务信息来发展卓越的战略,拓宽了管理会计的范围。我国企业管理对战略管理会计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3.1 现代企业预算管理的需要
预算实质上是事先对企业现存和未来可获得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区域。传统的预算模式只是单纯将同一账户的历史数据作为编制预算的关键依据,预算结果与企业战略似乎没有明显的联系。而战略管理会计适应形势的要求,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着重从多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将最终利益目标作为企业战略成败的标准,帮助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实施战略管理。
3.2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需要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成本管理仍是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战略管理会计综合运用作业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法,对成本实行战略性管理。从战略高度来探求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既要重视与上游供应商的联系,也要重视与下游客户和经销商的联结,还应了解竞争对手的成本情况,把成本管理看作是一个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实行全方位监控的过程。对于处在开放与竞争环境的中国企业来说尤为重要。
3.3 现代企业投资管理的需要
现代企业投资倾向于以智力投资为主,在人力资源、科技开发、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多投入资金,以求保持企业长久的竞争力。战略管理会计不再仅局限于财务效益指标,而必须考虑非财务效益方面的指标;投资决策不仅要采用定量分析法,还要辅之以定性分析法。对企业的经营决策分析,战略管理会计从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出发,放弃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分类传统,把所有成本都看成是变动的,都是某一时段管理决策的结果,即可控的。
3.4 现代企业人力管理制度的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我国知识密集型企业逐渐增多。传统管理会计忽略了对人力资源的单独确认、计量和揭示。运用战略管理会计中灵活多样的财务与非财务指标分析方法,正好可以帮助企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它既可以应用于为提高企业和个人绩效而进行的人事战略规划,也可以应用于日常人事管理以及事后的员工绩效评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员工的价值,保证企业战略的实现。
3.5 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需要
关键词:会计;传统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
战略管理会计是与企业战略管理密切联系的,它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收集竞争对手关于市场份额、定价、成本、产量等方面的信息和资料,并据此来协助企业管理层确立战略目标,进行战略规划,加强业绩考核评价。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的两个子系统。传统管理会计深入企业内部,旨在提高企业内部效率,重在“知己”;而战略管理会计将关注的焦点投向市场和竞争对手,站在战略的高度为企业寻求比较优势,重在“知彼”。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战略管理会计的涵义:“战略”一词,是指对战争进行分析判断之后做出的全局性筹划和指导。将其引入企业管理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谋求长期生存和发展,在预测和把握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变化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专长,高瞻远瞩地作出的总体谋划。它通过运用财务信息来发展卓越的战略,以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从而更加拓展了管理会计的范围。”换句话说,战略管理会计提供有关企业产品劳务市场、竞争者成本资源与成本结构等财务信息,并进行深入分析,以便监视各个期间企业及其竞争者的战略。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战略管理会计的特征:
1、战略管理会计重视外部环境,重视市场,将管理会计视角从企业内部扩展到外部环境。战略管理会计是“面向市场”甚至是“市场驱动”的会计,它跳出了单一企业这一狭小的空间范围,将视角更多地投向了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中去,从根本上抓住主要矛盾,密切关注整个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动向。
2、战略管理会计注重整体性。战略管理是制定、实施和评估跨部门决策的循环过程,要从整体上把握其过程,既要合理制定战略目标,又要求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密切合作,以保证目标实现。企业管理由不同部门完成,必须以企业管理的整体目标为最高目标,协调各部门运作,减少内部职能失调。相应的战略管理会计应从整体上分析和评价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动。
3、战略管理会计体现了动态性、应变性以及方法的灵活性。战略管理会计采用了较为灵活的方法体系,不仅要联系竞争对手进行“相对成本动态分析”、“顾客盈利性动态分析”和“产品盈利性动态分析”,而且采取了一些新方法,如产品生命周期法、经验曲线和价值链分析等,以适应企业战略的变化。
最后,我们来比较一下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的区别:
1、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的主体假设不同:传统管理会计的典型特征表现在它的内向服务性,服从和服务于企业的内部组织管理,只对本企业的成本管理、决策及责任会计负责。在市场竞争不是很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只需在内部加强成本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便可生存。但已不能满足企业在现代竞争环境下的信息需求,它所提供的信息与企业的战略决策缺乏相关性。与此相反,战略管理管理会计则倾向于外向性,这主要是因为企业战略具有外向性特征。企业制定战略以外部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为前提,必须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保证企业在动荡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战略管理会计要分析影响企业管理战略的因素,其所涵盖的信息明显超越了成本会计单个会计主体的范围。
2、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的目标不同:传统管理会计注重本企业短期利益的最大化,而战略管理会计注重企业的长远目标及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传统管理会计注重营运资本的控制,它对投资方案的评价仅限于从财务效益的角度展开,企业经营业绩也只表现在当期的利润上,只注重追求企业短期利润的最大化。而实际上,当企业间的竞争上升为全局性的战略竞争时,追求长远目标、抢占市场份额已成为企业刻不容缓的奋斗目标。战略管理会计注重企业长远发展,重视市场开发、新产品开发及新产品定位等。在战略管理会计中,对企业投资方案的评价不再仅局限于财务效益指标,而必须同时考虑非财务效益方面的指标;投资决策不仅要采用定量分析法,还要辅之以定性分析法。
3、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不同:从基本方法来看,传统管理会计的应用方法主要是对财务指标的计算,具体应用更多地体现在它的基本职能中,其采用的方法包括量本利分析、因素分析、灵敏度分析等传统的分析方法。战略管理会计除了采用这些传统方法之外,为适应外界环境及企业组织机构的变化,还更多的用到作业成本法、竞争对手分析、预警分析、质量成本分析、平衡记分法,并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分权管理模式,实行目标成本管理、非财务指标的业绩评价及分层激励机制,使得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不断拓展,以适应企业发展需求,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全面、充分的信息。
4、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的财务报告形式不同:从财务报告的形式来看,传统管理会计注重于提供财务信息,而战略管理会计更侧重于与战略有关的非财务信息。传统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更多的是财务信息,忽略了非财务信息对企业的影响,使企业的管理者忽视市场、管理战略等方面的许多重要因素。但外界环境及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的变化会带来对管理会计信息需求的变化,因为企业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引发企业组织机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又将导致管理会计研究对象及内容发生相应变化。而战略管理会计则根据外界环境及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从企业内外广泛收集、加工、运用各种相关信息,将信息范围扩展到与企业战略决策相关的所有信息,为企业提供了大量极为重要的非财务信息。
5、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制度不同:从业绩评价制度来看,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战略管理会计采用的是战略性的业绩评价制度。战略性的业绩评价制度是将业绩评价制度与企业战略联系起来。由于一个企业的战略行为通常针对公司的具体形势和行业环境,所以各企业所采取的战略之间有着许多差异。与不同的竞争战略相呼应,企业的业绩评价制度也各有侧重。战略性业绩评价,以形成企业整体竞争优势为目标,综合运用货币性和非货币性的业绩指标,较之传统的管理会计,改进了业绩评价的尺度,更具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乔晔,陈良华. 基于战略地图的全面预算模式[J]. 理财杂志. 2005(06)
[2] 姚正林,耿斌. 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之研究[J].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5(02)
[3] 田淑英. 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国有企业中的应用初探[J]. 会计之友. 2004(10)
[4] 高岩芳,赵惠荣. 平衡计分卡――完善战略管理会计的工具[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4(03)
关键词:管理会计 信息化 建设策略
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完善,信息化时代已悄然而来,这也给我国各个企业的今后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变化,许多企业开始将会计信息化管理技术应用到企业的内部管理中来,不仅可以提升整个企业财务的管理水平,同时也能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在进行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在建设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阻碍了我国企业的今后发展。因此采取合理的应用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将进一步对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进行详细的探讨和解析。
一、管理会计信息化概述
(一)管理会计的界定
管理会计又被人们称作内部报告会计,是一种具备多样化的管理方式。它主要是借助企业的财务信息来进行处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来对企业的日常工作进行合理的规划,进而保证企业财务的运行安全。
(二)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涵义
所谓的会计信息化主要是说,在进行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管理的过程中,借助信息化技术来对管理流程进行统治,进而保证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的安全性以及合理性。而管理会计信息化主要是说,在一些先进技术的辅助下,对企业的各项信息进行统一整理、处理和分析,进而对企业的经营理念进行明确和计划。随着我国可以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管理会计信息化应用到企业的内部管理中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现象,它不仅可以提升整个企业财务的管理水平,同时也能提升企业会计工作的整体效率,进而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
(三)管理会计信息化特点
1、智能性
管理会计信息化除了具备会计信息的核算功能之外,同时还具备会计信息的处理和控制功能。这样不仅可以保障企业财务信息的合理性,同时也能保证企业的协调发展。
2、实时性
在这个充满信息化的时代里,企业中的各个部门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及时的交流,这也给各个信息的传递提供的便利,同时也给资源共享提供了支持。
3、多维性
多维性主要是说在会计系统以及其他信息化系统的支持下,构成的一种新型的管理系统,同时还能各项财务信息进行多维化保存。
二、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指引体系不完善
在企业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建立完善的指引体系,不仅可以保证企业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更好的开展,同时也能保证企业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合理性,进而实现企业的优化发展。但是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企业都没有建立完善的指引体系,这也使得企业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进而导致在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难题。除此之外,没有建立完善的案例示范,也会导致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而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信息化建设时间不长,使得例文本格式存在一定的不规范的情况,进而使得案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合理性。
(二)内部控制不健全
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企业在进行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首先,没有具备完善的内部管理环境,就会导致在构建管理信息化建设体系时,结构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在加上大多数的企业由于没有建立明确的权责分配制度,这就给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其次,即使有的企业建立了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由于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做的不到位,使得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如同摆设,进而出现了适得其反的现象。
(三)设备技术水平低
导致设备技术水平低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企业没有具备完善的软件设备。在进行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时,但多数企业都存在没有具备完善的软件设备的现象,即使有的企业具备了一定的软件设备,但是由于管理不当,进而无法达到预想的效果。第二个是没有具备先进的硬件设备。在进行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时,先进的硬件设备可以保证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更好的开展,同时也能保证建设质量的合理性。但是据现在的情况来看,大多数企业的硬件设备都普遍落后,在加大没有过多的进行维护,使得大部门的设备出现老化的问题,进而使得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
三、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一)提高企业负责人对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重视程度
每个工程都离不开人的帮助,因此,在进行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为了防止出现一定的问题,加大企业负责人对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是非常必要的。企业负责人可以通过学习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职责分配机制来对企业的各个人员进行分工,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他们对管理会计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也能保证对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更好的开展。
(二)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为了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首先,就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管理模式,进而将企业内部控制的自身作用进行全面的发挥。其次,还要加大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的关注力度。通过培训的方式来激发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进而提升企业工作人员的内部控制的意识,不要总是重视自己的自身利益,而忽略了企业整体的利益。最后,在这个充满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企业应该加强企业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的培训,保证企业内部信息的安全性。
(三)促进财务人员角色转变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普及,许多企业也开始将会计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中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这就需要将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完善和优化。但是,在完善和优化的过程中,总是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为了保证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更好的开展,就要促进财务人员角色转变,将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转变,进而实现管理会计的快速改革和优化。
(四)构建完善的管理会计体系
在进行完善会计管理制度时,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系统进行建立,进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其次,为了保证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合理性,还要保证企业各项数据设备的完备性,进而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后,还要加大企业会计信息的安全保护工作,一旦企业会计信息出现风险,不但会给企业的经济利益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也阻碍了企业今后的发展。因此,加大企业会计信息的管理力度,建立完善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是保证会计信息安全的有利措施。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阐述,使得我们对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方面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应用会计信息化技术,不仅可以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安全性,同时也能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因此,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提高企业负责人对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财务人员角色转变、构建完善的管理会计体系是保证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更好开展的有利凭证,这也给企业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燕. 以财务信息化建设为契机推进企业管理会计应用水平[J].中国市场,2015
[2]财政部.信息化为支撑 提升管理效率――《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系列解读之五[J]. 财务与会计,2015
[3]财政部.以信息化为支撑 提升管理效率――《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系列解读之五[J].国际商务财会,2015
[4]王金玲,李江霞,刘晓红.关于加快秦皇岛市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研究[J].商业会计,2012
一、政治体制动因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制度的不同必然要求建立不同的管理会计与之适应和为之服务。
我国是个社会主义国家,而且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是国家所有制。政府代表广大人民管理国家,这样企业所有权主体(尤其是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参股的股份制企业)与政府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即政府不仅是所有者的代表,而且也是行政管理者。与此相比,西方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企业大多数是私有企业,所有权主体与政府之间没有较多的直接联系。国家性质的不同导致政府介入企业的管理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有的人认为现在中国会计体系最大的特色是政府的角色无所不在;有的人也据此认为我国的国有企业存在“所有者虚位”,不能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其实,世界各国企业管理中都存在政府介入,只是介入的程度不同而已,而我国的特殊性主要在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它决定我国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的企业所追求的目标不仅在于企业的价值最大化或每股盈余最大化而且还要注重社会价值,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制度预期的目标。
在所有制的问题上,不管是计划经济时代、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代,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我国都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存发展的原则。这一方面导致了我国的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注重社会效益,企业不是以经济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在一定的条件下,经济利益要服从社会利益;另一方面这也导致了我国企业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的两权分离的基础不同,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两权分离是以私有制为基础,一个企业可能有许多所有者,而我国企业的两权分离是以公有制为基础,一个所有者的代表(政府)有许多企业(国有企业)。
政治体制的另外一个特征是分配体制。我国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形式为辅的分配体制,这些中国具体的国情体现在管理会计上是对西方管理会计中的年薪激励方式和预算方法在中国的应用提出一定的质疑,而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以适用它。因此,社会主义体制是驱动我国管理会计建立的重要要素。
二、经济体制动因
我国的经济体制从建国到现在,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具体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乃至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形成过程具有较大的差别,并且,从时间上看,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市场经济的时间较长,目前来说体制较完善。
经济体制的不同必然导致管理会计方法形式和工作范围的差异。因为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的产生与经济体制具有密切的关系。如生产经营的预测是与消费市场相关的,经营决策是与投资市场、生产要素市场相关的,而我国的生产要素市场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要素市场具有较大的区别;此外,还可以从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量地引入、借鉴西方管理会计可以看出,因为在以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管理主要运用在生产领域。有的人也因此认为此段时期我国不存在管理会计。如前文分析:不是不存在,只是形式上不同。此阶段的许多管理方法中蕴涵了当代西方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发展的基本原理。建立中国特色管理会计并不是对历史与国外的排斥,而是承认事实,吸收教训,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建立适应经济体制需要的管理会计。因此,经济体制实质上的不同驱使我国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会计。
三、产权主体动因
产权是通过法律规定和得到国家保护的,具有排他性的资产占有关系和权力,包含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产权主体问题,也即企业组织体制问题。传统的国有企业产权主体具有高度的集中性即政府代表全体人民同时拥有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演变,我国的企业组织形式发生巨大变化,尤其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我国改革开放的速度将更加迅速,企业组织形式将更加多样化。改革开放前,我国企业主要是国有、集体、私营,其中前两者为主体,私营仅是少数。改革开放后,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独资企业从无到有,形成以国有企业为主体、多种形式并存的企业格局。在这种环境下,即使我国企业的产权主体多样化,又使我国的产权主体区别与过去和国外的产权主体。而企业组织形式的不同必将导致管理会计运行机制的不同。在此背景之下,我们既不能照抄照搬国外的管理会计,又不能固步不前,而应该根据现实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并根据实际的变化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四、法律动因
法律作为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执法部门强制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旨在维护、巩固和发展既定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以及体现这两者所要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作为主要向企业内部管理当局提供信息的管理会计,尽管受到法律的约束不象财务会计那样严格,但是管理会计作为会计和管理两者的综合学科,是社会科学的分支,其研究的是社会现象。社会现象的特点一是复杂,不容易计量;二是存在着许多非经济因素,其中包括政治的、文化的、心理的因素影响。这些社会现象具有不同于自然现象的特点,决定了管理会计中运用数学方法和自然科学有所不同,由此可见管理会计并非单纯的纯技术性学科,其不可避免地受到法律的影响。一般来说,法律对管理会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会计行为规则所采取的形式及其制定权和管理权上,而这与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紧密相关,或者说不同的法律体系导致有差别的会计法制内容和形式。如大陆法系国家的会计信息加工受到法律的影响较为严格和深化,而英美法系国家的会计则较少受到法律的直接影响。此外,不同法律体系税法的内容对管理会计中有关的收入、成本、税金等指标的计量也有所差别,比如大陆法系国家一般要求会计收益与税收利益严格保持一致,而英美法系国家对此要求相对较宽松。
在我国,源于数千年中央集权的传统和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习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是坚持以成文法为主的法律体系,接近与大陆法系,因此不可能实行以英美法系为主的法律体系。再者,从我国的会计法规来看,我国既存在结构式的会计法规,又存在行业会计制度。这样就要求在吸收国外管理会计精华的基础上,建立与我国法律体系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管理会计。
五、文化环境动因
一、我国管理会计的基本现状
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约开始于本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短短二十年时间,管理会计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如间接费用分摊由单一数量基础分配发展到以作业的成本动因为分配基础;由单纯注重固定和变动成本的降低发展到强调全面质量管理;标准成本系统和贡任成本中心的建立;投资决策中充分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成本、风险因素;采用投资报酬率等指标作为业绩评价标准;与此同时,已开始涉足从战略总体上进行成本管理。这说明我国管理会计已逐步从数量、定额管理过渡到成本、价值的管理,从项目、部门管理演变为全面管理、战略管理。随着理论研究的拓展和实践经验的积累,现代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呈现出日趋融合之态势,人们的目光已从过去转向现在和未来,开始用全局的观点、战略的眼光进行财务活动管理。管理会计的发展对于指导和改进我国经营管理、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管理会计在中国形成和发展的时间毕竟不长。立足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我国管理会计尚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研究范围、实践应用等方面硬待完善和充实,还存在较大的发展余地。此外,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脱钩现象较严重。具体来说,尽管一些大中型企业"零敲碎打"地采用了管理会计的一些预测分析、决策分析、责任会计、成本控制等专门方法,但覆盖面不大,许多企业甚至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会计人员,不注重内部成本管理,成本分配方法单一,成本报表编制不及时,成本预算和控制更是流于形式。而对于战略成本管理方法的应用,更是无人涉足。从本质上来说,管理会计是为内部管理服务的,不注重管理会计的应用,很难说其管理工作会有多大成效。
二、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
近二十年来,企业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球性竞争日益激烈,信息产品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高速进步,便企业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界必须对环境进行深入分析,采取新的管理方式,谋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强化企业经营管理势在必行。全面质量管理、适时制、作业成本法等管理会计方法的出现,大大强化了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同时也提高了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和成本计算的正确性。随着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管理技术的发展,人们在成本管理会计中引入战略管理思想,实现战略意义上的功能扩展,从而形成战略成本管理,至此传统的管理会计也开始向战略管理会计转变。
战略成本管理以价值链分析为出发点,扩展到战略定位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价值链分析主要分析从原材料供应商至最终产品的消费者相关作业的整合,包括与外部供应商和顾客的整合。按其分析范围又分为产业价值链分析、企业价值链分析、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从生命周期法着手,·选择发展、维持、收获的总体战略,采取成本领先或标歧立异战略开发持久竞争优势。而成本动因分析是对企业规模、范围、职工经验、生产技术水平、产品多样性等结构性动因以及员工参与程度、生产能力利用程度、全面质量管理意识、工厂布局效率性、产品设计及与供应商和客户关系等执行性动因的分析。
随着自然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社会现象的出现,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成为企业内部成本管理的一个突出因素。着眼于环境因素,人们又提出了环境管理会计和资源外委制。环境管理会计涉及环境价值和环境成本,在保持资源平衡的条件下,归集环境预计成本,确认、追加分配特定环境成本,并在投资和产品评价中考虑环境因素。在环境管理会计中有效的应用方法为全面成本评估、生命周期法、可持续发展会计和环境业绩评价。只有对企业所处环境进行正确分析和判断,能预测和控制风险,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确定和实施正确适当的管理战略,把握机遇,主动积极地适应和驾驭外界环境,在竞争中取得主动。竞争者分析方法与基准调查方法的提出,都是通过比较最佳做法和竞争者之间的业绩状况了解企业现在和未来的成本状况,提高竞争优势,强化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与竞争对手抗衡的实力。目标成本法、生命周期法成为现代成本管理方法的核心,它们均以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阶段为起点,其中目标成本法以预期售价减去目标利润后求得产品目标成本,以此成本为目标着手设计新产品。而生命周期成本法是指将每项产品从其研究阶段起,按照产品规划与观念设计、初步设计、详细设计及测试、生产和销售及顾客服务五个阶段,按每一阶段累积其活动成本的成本管理方法。
综合上述管理会计的新方法和新课题,可以预计在下世纪前叶,战略成本管理将成为管理会计研究的重点。价值链分析、环境管理会计将是管理会计走向"战略化"的第一步。目标成本法、产品生命周期法、改善成本法将在成本管理会计中得到推广使用和发展,并成为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除此之外,竞争者分析方法、价值链分析、基准调查将成为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信息相结合进行业绩评价的有力工具。随着管理会计范围、对象、目的进一步的扩展及理论体系的完善化,管理会计内容更具综合性,计量单位多样化,除货币量度孙,时间、实物量成为必要补充,管理会计的分析方法从主要重视定量分析发展到定且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甚至更加重视定性信息,"增加作业价值"的管理思路代替了传统单纯"降低成本增效"的狭隘观念。
三、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
大体说来,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应是理论体系逐步完善化、实践应用灵活化、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化、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领域的作用明显化。
(一)成本计量目的多元化和成本概念结构多维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企业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企业面临市场经营、产品开发等经营管理问题,其成本控制、成本考核分析各方面的成本问题越来越多,成本管理的目标也自然发展为融预测、决策、计划、核算、控制、考核和分析等为一体的多元化体系。为满足预测、决策和计划等成本管理要求的计量目的,预计成本分为边际成本、差量成本、机会成本、固定和变动成本、目标成本等。而为满足控制、考核和分析等成本管理要求的计量目的,则要求建立正确的计划成本、标准成本、目标成本、贡任成本等成本计量制度,同时还要求成本计且能获取企业以前年度成本资料和国内外同类行业的成本资料等。多元成本计量目的要求相应建立多维成本概念,正如杨纪瑰教授所述:"服务于不同目的,采用不同方法和包括不同范围所进行的成本计算的结果,就可能产生不同的成本概念和成本数字。"在管理成本的大框架下,各种成本的涵义和外延也有了较大的变化发展。
(二)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将成为应用主流
目前理论界对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已有定论,但尚未形成系统的体系,在实际应用中也仅应用在少数制造行业中。事实上·作业成本法同样适用于非制造行业如金融保险业、商业、医疗卫生业等行业。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都是采取多品种、小批量方式生产,以这些企业为试点单位并随着企业自动化程度提高以及会计和管理人员成本管理观念及水平的提高,市场的不断成熟与完善及大范围推广运用,形成全国范围的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这不但能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且有利于制订科学有效的经营决策、投资决策,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增加企业价值,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作业成本法势必成为我国未来成本管理的核心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一项产品的完整生命周期过程中,作业成本法主要实施于后半段(生产、客户服务),而目标成本法主要实施于前半段(设计、开发研究等),其特点为:(1)顾客导向以求竞争优势叫(2)以市场价格为上限,谋求成本降低;(3)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初期阶段使设计者注重成本的降低;(4)采用超部团队方式帮助各部门管理者在未开始生产产品前就衡量产品的功能、消费者需要、产品的成本和利润;(5)采用价值工程等方法去维持产品功能并降低产品成本。传统的目标成本法在我国过去用得较多。目前,企业的战略观念和管理范
围也正在发生较大的改变。如企业定价政策已不仅仅从企业内部成本核算着手,是开始拓展到考虑社会消费水平和售后服务质量、产品品牌效应。企业设计部门和产品开发部门已逐渐认识到产品以质量取胜,以功能争优的开发策略。邯钢的"模拟市场核算、成本否决"就是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在我国的应用前奏。在未来的二、三十年,目标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将会风靡一时,占领管理会计成本管理方法的龙头。
(三)以作业链分析为基础,迈出走向战略成本管理的第一步价值链分析
随着全球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我国为了适应这种竞争的需要,战略管理思想应运而生。目前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战略管理在理论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国内外均出版了许多专著和论文。但在实践运用申,较少涉及战略成本管理。
从作业管理的实质来看,作业管理的主要目标有两个:一是从外部顾客的角度出发,尽量通过作业为顾客提供更多价值;二是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尽量从顾客提供的价值来获得更多的利润。为此,企业必须通过作业链分析,确定增值和非增值的作业;而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运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示。价值链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各链式活动,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包括企业外部活动,如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与顾客之间的关系。
(四)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的平衡成为管理会计中绩效考核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