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03 16:07: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保险在风险管理中的意义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 要 企业风险管理能够增强企业前瞻性风险管理能力、应变能力、风险反应能力以及快速恢复力,能够促进企业资源分配更加合理化,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水平,对于企业的顺利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比较全面、简洁的概述,然后按照时间顺序阐述了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最后理论联系实际的对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的展望。
关键词 企业风险管理 发展历程 展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层次加深,范围更广,市场经济发展飞速的同时,受到的国际市场冲击以及市场经济本身的不稳定性都会导致市场经济主体――企业生存风险的产生。对于任何事物来说不确定性和风险对于其生存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企业必须重视风险管理,只有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才能够使得企业化险为夷,避开各种市场风险,甚至是做到险中求胜,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一、企业风险管理基本介绍
追溯历史,我们会发现风险管理在我国历史悠久,风险管理思想最早产生于夏朝,主要是用于天灾人祸下的粮食储备制度。国外学者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提出风险管理概念,认为风险管理重点是“风险”以及“管理”。迄今为止,最经典的风险管理定义就是威廉姆斯(Williams)在其著作《风险管理与保险》中为风险管理做的定义,即:以组织目标为依据,以最小费用运用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以及风险控制措施解决企业所面临的的中风险危机的管理过程就是企业风险管理。国内学者也对风险管理进行了各种定义,总结归纳,作者认为所谓风险管理就是企业对所面临的的风险及时预测、及时评估其对企业运行的影响,然后依据影响的范围和程度,设计出风险应对方案,以期在风险中企业受到的损害最低,获得的利润最大。
二、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
风险管理发展的历程划分并不统一,但是学术界共同认为风险管理真正意义的开始阶段应该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并且于六十年展成为现代化管理手段,而风险管理全球性的普遍应用则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九十年代风险管理整体概念得到极大的发展。
对于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的划分,国内学者亦各有不同观点,例如,国内学者王农跃、严复海等将企业风险管理划分为三个阶段,依据时间顺序依次是:传统企业风险管理――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全面企业风险管理。作者在深入研究众学者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实践活动发展情况认为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财务以及保险风险管理阶段和企业整体风险管理阶段。
1.财务以及保险风险管理阶段
财务以及保险风险管理阶段时间基本为20世纪30年代初至20世纪90年代初,这个阶段也是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思想萌芽形成阶段,风险管理涉及的企业管理内容主要是企业财务风险和可保风险。这个阶段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模型化的定量研究是这个阶段风险管理研究的主要方法。此阶段代表性理论著作成果是国外学者赫尔其和梅尔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出版的《企业风险管理》,书中将数理统计技术和概率论引入企业风险管理研究中,标志着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逐步趋向于专门化和系统化。
其次,此阶段风险管理研究由美国扩展至世界各地。这个阶段也是我国引入风险管理研究的最初阶段。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的企业开始重视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并且将风险管理与营运管理、战略管理定位企业管理的三大主体。
再次,非金融工商企业开始重视风险管理研究的作用。风险管理的最初起源于保险行业,后来迅速为证券行业、投资行业、银行业等金融行业所采纳并加以发展。但是20世纪50年代由于著名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发生火灾事故引发非金融工商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视,风险管理研究在非金融工商企业界迅速发展。
最后,财务风险和可保风险是这个阶段风险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企业应对风险的主要手段是保险。虽然这个阶段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已经得到了非金融工商界的重视,但是风险管理的研究领域主体依旧是金融保险业,这也就是的了风险管理研究多多少少都带有金融保险的行业特性。例如,20世纪60年代Beaver发表的论文《财务比率与失败预测》中基本就是采用金融保险行业的数据进行分析;20世纪70年代初期,Scholes和Black联合发表的风险管理理论研究资料基本都是金融期权定价相关理论。
这一阶段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附属于世界企业风险管理发展阶段。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基本发展特征与国外相似,但是也具有一定的缺点,主要有:企业战略与风险管理不相配,风险管理没有放到企业发展战略地位;没有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基本由内部审计、会计、财务管理部门分别进行,风险管理主观性较强;风险管理的研究基本是独立进行,没有考虑到市场是持续、动态变化的,企业仅仅从某一片面、单一层面上进行风险管理的研究,缺乏全局性和整体性的考虑。
这一阶段,我国风险管理比较经典的代表作是20世纪90年代初香港保险总部出版的《风险管理手册》和20世纪80年代初台湾学者宋明哲所著的《风险管理》。
2.企业整体风险管理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世界政治和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世界各国银行个体倒闭最终引发拉美部分国家金融动荡、亚洲金融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等较大金融整体风险动荡,促使风险管理由财务和保险局部领域扩展至企业整体层面的风险管理研究,每个企业都在寻求建立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受世界金融动荡的影响,我国风险管理研究阶段也由财务和保险局部风险管理开始拓展至企业整体风险管理体系的研究上。整体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在旧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基础上进行各种创新工作,不断协调企业各方利益,全面考虑风险的影响因素,通过有效的风险组合做到整体风险的规避,实现企业最大利润。与财务风险和可保风险阶段相比,这个阶段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
首先,企业风险管理更加职责化,并且形成连续性风险管理制度。这个阶段我国企业设置独立风险管理部门,建立了具体的风险管理机制,这样企业风险管理不再是管理层主观意愿,而是企业管理职责组成部分,风险管理更加连续化。
其次,模型化的风险管理研究模式转变为框架标准化风险管理研究模式。在参照国外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理论的基础上,国务院国资委于2006年制定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是我国第一个风险管理框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对于企业进行框架标准化风险管理研究具有重要指引意义。
最后,风险管理更加注重企业整体风险组合的研究管理。这个阶段企业不再仅仅局限于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更加注重企业各个部门风险整体的应对。例如,在应对市场造成的产品风险时,财务风险以及各种产品市场风险相结合,制定最佳生产计划应对市场风险,保证企业在风险中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三、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展望
综合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作者认为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趋势主要有:
首先,企业风险管理目标将由传统被动风险处理向风险预防、风险转嫁以及风险价值利用转变,企业风险管理活动重点向风险开发、风险利用和风险经营转变。
其次,企业风险管理中母公司从外部以股东身份对子公司进行各种风险管理标准会得到完善。由于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委托理论以及两权分离理论,目前关于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的系统标准很少有涉及到母公司对于子公司的各种风险管理条例,所以如何进一步完善作为股东身份的母公司对于子公司的各种风险管理标准将会是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再次,企业风险管理研究的主流趋势将会是企业整体层面风险管理体系,也就是企业集成风险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成熟,市场开放度更加深层次以及全方位,各种国内外市场风险的冲击必然使得根据企业管理战略目标制定企业集成风险管理目标的集成风险管理将会受到企业的重视。与传统风险管理不容,集成风险管理具有明确的目标体系,总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相吻合,各级企业部门根据本部门职能对总目标进行分解,得出本部门具体的子目标,各级目标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形成树状目标体系图。与此同时,风险管理成本效益等的绩效考核也会日益成为各企业以及理论研究者重视的内容。
最后,未来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研究的主体不再是单个的学者,各种经济组织或者政府将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主体。就像区域经济组织合作是经济全球化必经之路一样,我国各个行业要得到极大的发展,合作式经济组织必然会日益成为企业之间共赢的必然手段,所以风险管理不会再局限于某个企业,经济组织整体风险管理会逐渐成为风险管理的研究主体。另外对市场经济起引导以及宏观控制的政府也会参与整体市场经济风险管理的研究,因为经济全球化中的各种冲击,要想我国市场经济顺利规避各种风险,企业风险最小化,离不开政府的宏观控制。
结语:总之,企业风险管理对于企业规避风险,快速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在了解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做好对未来企业风险管理的正确预测,科学合理借助风险管理解决企业运行中各环节遇见的风险,或者在市场风险中做好企业展战略决策。
参考文献:
近年来商业保险公司相继实现股份制改造,部分保险公司在海外上市,保险市场迎来新的变化。在这一背景下,太平洋保险公司要想实现进一步的发展,需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本文简要介绍内部审计的定义及其作用,并重点论述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的影响。
关键词:
太平洋保险公司;内部审计;风险管理;作用;影响
保险业可以说是我国支柱产业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太平洋保险公司管理制度的日益完善,内部审计逐渐应用在各项管理工作中,并且对提高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有重要意义。
一、内部审计概述
内部审计指的是被审计企业的工作人员或者是职能机构,对内部控制有效与否、财务信息完整真实与否以及经营活动效果效率进行的评价活动。企业内部审计能够加强企业内部自我约束与管理,维护政府财经法规,也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实现提供保障[1]。内部审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监督作用。企业内部审计可以说是企业对财经行为进行的自我监督,不同于外部的审计,企业通过内部审计有利于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财经问题,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内部审计是以财经法规以及企业制度的相关规定为主要依据,对被审计对象开展经济活动方面的评估检查,督促被审计的对象纠正问题,不断改善企业经济效益以及管理水平。第二,服务作用。企业的内部审计能发现企业潜在的经济问题,为企业管理人员的控制、计划以及决策提供可靠依据,这也能够体现出企业内部审计具有的服务职能[2]。同时随着内部审计工作的深入,企业审计人员能够不断提高完善,内部审计发挥的服务作用也会更加明显。第三,控制作用。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作为企业中的独立职能部门,拥有一定控制作用,其控制作用同其它部门的控制作用不同,更加具有全面性、独立性以及权威性。内部审计可以说是对经营效果的评价,评价内容直接影响到管理人员的决策,因此本身是属于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第四,评价作用。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独立于企业的其它部门,对企业的内部评价更为公正客观,内部审计也能为企业提供生产经营以及财务状况。内部审计能够客观公正评估企业预算、计划以及决策方案,从而评价企业的经营方式以及经济活动。
二、太平洋保险公司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途径
第一,内部审计能够将风险管理纳入到企业文化当中。太平洋保险公司要想加强风险管理,不是某个特定管理人员或者部门的职责,只有把风险管理融合到保险公司的业务流程当中,落实到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变成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意志以及统一行动,实现全员风险管理,才可以达到风险管理的目的。所以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价值观念以及道德水准都属于内部风险治理与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可以借助于不断的检查,调整、评估并且反馈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目标实现的程度,督促保险公司在构建内部风险控制机制的时候,把道德规范以及行为准则等内容纳入到内部控制制度当中,让风险管理的意识真正融入企业文化当中,成为每个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体现在每位管理人员以及普通职工的行动当中。
第二,内部审计能够成为风险管理的参谋。风险在保险公司内部有着传递性、感染性以及不对称性等方面的特点,也就是某个部门带来的风险或者风险管理出现的漏洞,产生的后果往往不是直接承担,反而会传递到保险公司的其他部门,最终由整个部门承担。所以对风险的认识以及控制都应当从全局角度出发加以考虑。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是企业自身风险监控机制的中坚力量与核心环节。内部审计机构熟悉保险公司的行业特点以及业务流程,并且对公司经营流程当中的风险点分布状况、控制系统状况、潜在问题以及经营风险的了解的最为清楚全面,对于预防企业的经营风险并且实现目标有强烈的义务感,同时有着服务性以及连续性都比较强的特点。内部审计可以保护保险公司的资产,以对经济事项连续进行跟踪审计并且及时反馈跟踪得到的信息。正是因为内部审计机构不同于其他的职能部门,其建议容易受到管理人员的重视,能够利用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来实现对风险管理的整体评估,评估意见可以直接报告高级管理人员,协助决策层制订保险公司的长期风险策略以及各种具体的执行措施。所以在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当中,内部审计可以作为风险管理参谋以及顾问。
第三,内部审计能够协调组织风险管理决策。因为保险公司的内部审计接触面比较广,地位独立同时在风险管理方面更加专业,能够影响到企业管理人员,种种特点决定内部审计可以在企业的风险管理以及改进等环节发挥协调组织的作用。内部审计机构可以主动参与到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过程,从而对风险管理进行全方位协调。通过建立保险公司内部各个职能机构的沟通通道,通报审计过程当中发现的问题并提供改进措施,指导协调业务部门实施风险管理的策略与决策,构建齐抓共管的机制,发挥整体合力保证经营管理活动同保险公司的目标保持一致。通过内部审计能够有效促进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持续改进与优化。在当前市场环境日新月异变化的情况下,保险公司的内审部门借助于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持续的评估检查,评估风险管理执行的效果,可以准确分析判断保险公司的潜在风险,发现内控机制同新环境新形势不够匹配而导致的漏洞与薄弱环节,从而及时提出针对性并且具备较高操作性的改进措施,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科学准确决策提供依据,不断改善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
综上所述,太平洋保险公司的内部审计可以通过检查、评估并且反馈风险管理完成状况,促进企业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并且将准则与规范融入到保险公司的内部管理中,将风向管理以及风险意识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内部审计作为保险公司评估监督的重要途径,在公司管理过程当中扮演着顾问以及参谋的角色,通过内部审计有利于保险公司认清自身的状况,进而做出决策并组织协调实施工作,在此过程当中将保险公司存在的各种问题体现出来,便于管理人员做出针对性的整改,不断完善保险公司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王保立.浅谈内部审计在保险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现代商业,2014,10(5):105-106.
风险评估是保险风险管理的重要职能,也是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极易被忽略的领域之一。近年来,重大自然灾害及意外事故频发,单一事故造成的损失巨大,虽然事故发生后保险公司根据保单约定进行了积极的赔付,但事前的风险管理与评估工作仍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在与各保险公司人员进行交流过程中了解到,从认识上各保险公司都能够意识到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除了风控经费不足之外,更重要的是对风险管理的思路、流程以及方法认识不清,尤其是面对各种风险时,把握不住重点,存在畏难情绪,所开展的风控工作也仅限于现场识别风险,缺乏统一的风险评估思路,所取得的成效不大。通过对保险承保风险特征的分析,保险风险存在大量风险与同质风险的特征。因此,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引入标准化的思路,将保险的风险评估过程标准化,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对于有效提升我国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降低风险事故的发生的概率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二、保险风险及标准化的概念特征
(一)保险风险的特征
保险是分散风险、消化损失的一种经济补偿制度。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保险是风险管理的一种方法,或风险转移的一种机制。通过保险,将众多的单位和个人结合起来,变个体对付风险为大家共同对付风险,从而提高风险损失的承受能力。保险的经济补偿制度,既是风险的集合过程,又是风险的分散过程。保险公司通过保险将众多投保人所面临的分散性风险集合起来,当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时,又将少数人遭受的风险损失分摊给全体投保人,通过保险的补偿或给付行为分摊损失或保证经营稳定。保险风险的集合和分散应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大量风险的集合体。保险在于集合多数人的保费,补偿少数人的损失。大量风险的集合,是基于风险分散的技术要求,也是概率论和大数法则原则在保险经营中得以运用的前提。二是同质风险的集合体。所谓同质风险,指风险单位在种类、品质、性能和价值等方面大体相近,如果风险不同质,那么风险损失发生的概率就不相同,风险也就无法进行统一集合与分散。此外,不同质风险损失发生的频度、幅度也不同,若对不同质的风险进行集合与分散,极容易导致保险公司财务的不稳定。
(二)标准化的基本概念
根据标准化法条文解释,标准化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的过程”。因此,凡具有多次重复使用和需要制定标准的具体产品,以及各种定额、规划、要求、方法、概念等,都可作为标准化的对象。标准化的对象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标准化的具体对象,即需要制定标准的具体事物;另一类是标准化的总体对象,即各种具体对象的总和所构成的整体,通过它可以研究各种具体对象的共同属性、本质和普遍规律。标准化的基本原理包括统一原理、简化原理、协调原理和最优化原理。统一原理就是为了保证事物发展所必须的秩序和效率,对事物的形成、功能或其他特性,确定适合于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的一致规范,并且这种一致规范与被取代的对象在功能上达到等效。简化原理是为了经济有效地满足需要,对标准化对象的结构、型式、规格或其他性能进行筛选提炼,剔除其中多余的、低效能的、可替换的环节,精炼并确定出满足全面需要所必要的高效能的环节,保持整体构成精简合理,使之功能效率最高。协调原理是为了使标准的整体功能达到最佳,并产生实际效果,必须通过有效的方式协调好系统内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确定为建立和保持相互一致,适应或平衡关系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最优化原理是按照特定的目标,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对标准系统的构成因素及其关系进行选择、设计或调整,使之达到最理想的效果。标准化是实现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的基础,是合理发展产品品种、组织专业化生产的前提条件,是提高产品质量保证安全、卫生的技术保障,也是资源合理利用、节约能源和节约原材料的有效途径。实施标准化的重要意义是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应性,防止贸易壁垒,促进技术合作。
三、保险风险评估标准化的必要性
标准化的目的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使标准化对象的有序化程度达到最佳状态。对于保险中的风险评估,不同的主体,甚至同一主体如保险公司内部的不同层级和部门,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关注的焦点也存在差异,造成了各相关方之间的不配合,难于开展对风险管理效果的客观评价,也就难于达到最佳秩序和最佳社会效益。通过将风险评估活动标准化,为风险管理活动提供一种共同的语言和公式,有了统一的标准,实施风险评估的各相关方就可以使用相同的风险管理过程,有了相同的决策、处理基础,对风险评估活动持有共同的认识,有利于规范保险的风险管理活动。保险所面对的风险具有“大量、同质风险”的特征,风险评估标准化的过程,也就是针对各类大量同质风险进行科学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技术进步的新成果以及实践中累计的先进经验,使之相互结合,加以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和概括的过程。人们在生产实践中为了规避风险或减少损失,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取得了大量的科学技术成果,这些成果和经验如果以标准的形式来表达,对于保险公司在实施风险评估过程中提高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四、风险评估过程的标准化分析
保险风险评估标准化体系的构建,要基于标准化的统一、简化、协调和最优化原理,根据保险风险因素的特征,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过程中的共性的、重复性的可能导致风险发生的因素识别出来,使决策者及有关各方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各类承保风险,以及现有风险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和有效性,为确定最合适的风险应对方法奠定基础。根据《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GB/T27921-2011),结合保险风险评估的特征,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环节中的标准化重点进行逐一解析,分析各环节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因素和方法,实现风险评估过程的标准化。
(一)风险识别标准化
风险识别是发现、列举和描述风险要素的过程,也是风险评估过程中的基础环节。风险识别的目的是确定可能影响保险事故发生的事件或情况,一旦风险得以识别,保险公司应立即对现有的控制措施进行识别。风险识别的范围包括对风险源、风险事件及其原因和潜在后果的识别,识别的方法包括:1)基于证据的方法,例如检查表法以及对历史数据的评审;2)系统性的团队方法,例如专家团队遵循系统化的过程,通过一套结构化的提示或问题来识别风险;3)归纳推理技术,例如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方法等。此外,也可利用各种支持性技术来提高风险识别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例如头脑风暴法和德尔菲法等,但无论采用哪种技术,其关键是在整个风险识别的过程中要认识到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组织管理制度的有效性。
(二)风险分析标准化
在风险分析过程中,重点应当考虑导致保险风险发生的原因和风险源、风险事件的正面和负面的后果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影响后果和可能的因素、不同风险及其风险源的相互关系以及风险的其他特性,还要考虑控制措施是否存在及其有效性。为确定风险等级,风险分析通常包括对风险的潜在后果范围和发生可能性的估计,该后果可能源于一个时间、情景或状况。在某些情况下,风险可能是一系列事件迭加的结果,或者由一些难以识别待定事件所诱发,在这种情况下,风险评估的重点是分析系统各组成部分的重要性和薄弱环节,检查并确定相应的防护措施。风险分析的方法可以是定性的、半定量的、定量的或以上方法的组合。定性的风险分析可通过重要性等级来确定风险后果、可能性和风险等级,如“高”、“中”、“低”3个重要性程度。半定量法可利用数字评级量表来测度风险的后果和发生的可能性,并运用公式将二者结合起来,确定风险等级。定量分析可估计出风险后果及其发生可能性的实际数值,并产生风险等级的数值。
(三)风险评价标准化
风险评价将包括风险分析的结果与预先设定的风险准则相比较,或者在各种风险分析结果之间进行比较,确定风险的等级。风险评价利用风险分析过程中所获得的对风险的认识,对外来的行动进行决策,包括:1)某个风险是否需要应对;2)风险的对应优先次序;3)是否应开展某项应对活动;4)应该采取哪些途径。依据风险的可容许程度,将风险划分为如下三个区域:不可接受区域、中间区域和广泛可接受区域。不可接受区域内无论相关活动可带来何种收益,风险等级都是无法承受的,必须不惜代价进行风险应对;中间区域内的风险应考虑实施应对措施的成本与收益,并权衡机遇与潜在后果;广泛可接受区域中的风险等级微不足道,或者风险很小,无需采取任何风险应对措施。
五、结语
[关键词]高铁项目;施工阶段;风险管理
一、高铁施工风险管理的概念及意义
高铁施工阶段的风险管理指的是管理人员通过一系列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及各类风险应对技术手段,从而完成对高铁项目施工中涉及的有关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管理,从而保证高铁工程的质量,并将项目建设成本、施工进度等控制在预期的范围之内,它是一个系统性的管理过程,其目的在于用最小的资源投入获取最大的项目效益。因此我们可以说,高铁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实现风险事件发生前的有效预防以及风险事件发生后对损失的有效控制,最终使得项目的管理效益达到最大化。而只有在施工前期对风险管理有一个明确的管理目标,才能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高铁施工中常见的风险因素
1.自然风险。自然因素指的是项目所在地的客观自然条件。高铁项目多为野外施工,现场施工环境相对恶劣,进而对项目建设构成威胁。常见的自然风险因素主要有:恶劣的气候环境、恶劣的现场条件、恶劣的地质土壤条件以及各类不可预见事件等。
2.人为风险。因人为的主观因素而导致的各类风险,这种风险其表现形式和影响范围都是不同的,并且都和人的行为与思想有关。高铁项目多为政府重点工程,因此很多的人为风险都来自于建设单位或当地政府部门的干预,还有一些则来自于参与项目建设的各类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
3.责任风险,包括替代责任、法律责任、职业责任以及人事责任等。
4.财务风险。高铁项目投资金额大,施工阶段因资金筹措不足、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等因素导致的财务不足以支出项目建设的开支。
三、高铁施工中风险管理的对策
1.完善严格的风险管理制度
首先,落实风险管控责任制度。企业中从项目经理到班组长、操作人员及各职能机构,都需要落实严格的生产责任制度,在项目经理部内部设置安全监察部,在施工队内部设置专职的安全监察员,在施工班组内设置非全职的安全监察员,从而形成严密的安全监察网络。在生产过程中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其次,开展风险管控奖罚,可考虑以月为单位来对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管控进行评比,对该阶段中风险管控做的较好的班组单位或岗位责任人进行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而对于那些风险管控相对较差的班组或岗位负责人则酌情予以处罚。最后,做好日常的风险管理和检查。依据《建筑施工质量安全检查标准》,在施工现场由专人负责对各类风险状态和现场施工人员的违章操作等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以保证以上情况符合风险控制要求。
2.做好施工技术方面的风险应对
(1)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案。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是施工的基础,为此需要在开工前组织施工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专家以科学性、先进性、安全性等为原则,编制完善的施工方案。同时,对于施工中的技术难点项目,可编制多套可供选择的施工方案,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结合现场环境进行综合性对比,选择最优实施方案,确保工程施工有序进行。
(2)采用成熟的施工技术。高铁项目施工技术难点较多,因施工技术问题而导致的各类风险比例也较大。为此,在施工中应尽可能选用成熟的施工技术,对那些市场应用不成熟但却有经济优势的工艺,则可以通过严格的技术咨询和论证,重视对技术风险的监控,尽量降低未经实践过的不成熟技术,降低技术风险。
3.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
在高铁项目施工前,应根据项目的技术难点、技术要求以及质量标准等因素,组织一批施工经验丰富的专家来对参与施工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统一的岗前培训,使得技术和管理人员熟悉施工中必要的操作流程和技术规范,并且经过严格的考核之后方能进入施工现场作业,以此来提高现场工作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尤其是技术人员,应选用有过相关工程经验、现场技术经验丰富的人来负责。
4.逐步引入保险中介组织
高铁项目投资金额大,一旦发生各类风险将会给国家和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此,可在未来考虑逐渐培育和发展中国高铁施工的保险中介,包括保险经纪人、保险人和工程风险管理咨询公司。保险中介因其专业性的特点,在该过程这的主要任务为参与和保险公司的保险合同洽谈工作,并索取赔偿,或是从事工程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开发,例如开展培训和风险咨询(包括风险识别、评价、处理、制定风险管理方案和指导执行等)。另外,针对工程保险中产生的各类纠纷,应通过专业性的权威机构来进行技术鉴定和责任的确认,并充分发挥现有的工程质量监督、建筑安全监督和工程招标投标管理等机构的作用,以此来为高铁施工保险奠定基础。
结语
高铁项目施工阶段是历时最长,同时也是风险因素最多的阶段,做好该阶段的风险管理对于工程质量以及企业的经济利益而已尤为重要。为此,需要管理人员在施工前期先对施工中有可能发生的各类风险因素有概括性的了解,并做好针对性的防御措施,在企业中建立起风险防御体系,以此来避免实际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从总体上看,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水平较低,风险管理理念不强。
第一,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管理职能还基本上没有被融于保险管理中,保险经营基本上还是财务型控制被动经营。第二,保险业总体决策和保险公司决策在相当程度上缺乏风险管理理念,保险的粗放型经营、以保费收入作为经营业绩的硬招标的决策思路对的保险发展仍起着决定性作用。第三,保险风险管理技术水平低,风险评估、保险信用等级评定缺乏有效的评定标准,风险控制和风险融资的方式相当有限。许多保险公司根本就没有防灾防损部门,在有防灾防损部门的企业中,其人力与财力的配备不足。第四,在保险风险控制过程中,事后控制为主要控制,对风险的事前控制重视不够。第五,在保险监管方面,主要还处于事后监管阶段,监管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监管重点仍在费率等上,对关系到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资本比率、再保险安排、资产配置等监管力度不够。
2.较为注重显性风险管理,对隐性风险管理重视不够。
第一,在业务发展导向上,注重规模和速度,强调业务增长量,忽视保险发展的质。由于我国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设立主要是根据保费收入增加额为依据的,保险法规和保俭监管部门对保险费地位的过份强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商业保险公司把保费的追逐作为主要经营目标。保险公司在实际展业中,重保费,轻理赔;在保险市场竞争中,以保险价格进行恶性竞争,盲目承保、劣质承保并存;在保险险种开发上,以占取市场份额作为主要手段,对保险产品风险的管理控制重视不足。
第二,在保险发展导向上,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保险决策和保险经营中的短期行为,对保险业发展及保险公司发展战略长远性不够;在公众对保险的信任度方面,保险业未能充分重视恶性竞争、保险中介制度混乱、保险欺骗对公众产生不度;在制度建设方面,对保险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法律基础建设重视不够,一方面表现在保险法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缺陷与不足,另一方面保险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开放条件下保险业的发展,一个有效的保险法律体系还未基本形成;在保险文化建设方面,保险公司文化建设滞后,保险文化传播缺乏创新,保险公司的形象度和美誉度构建急需加强。
3.较为注重内生风险管理,忽视外生风险管理。
第一,部分保险公司不重视对公众信任风险的管理。
第二,对保险开放、民族保险安全的风险重视不够。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对中国保险市场进一步开放中的各种风险进行管理研究不足,忽视中国保险业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的根本制约。
第三,部分保险公司较为重视公司内部风险管理,而对保险同业的规范竞争、有序竞业的风险管理重视不够,保险同业组织的作用还相当有限。
第四,对保险中介组织的风险管理力度不够。部分保险公司无视保险中介的有关法律规定,不顾中介机构经营资格、业务水平、职业道德状况等条件进行中介展业,表明保险公司对中介组织风险管理与保险公司自身的规范经营都应加强。
第五,缺乏对保险欺骗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保险欺骗给保险公司造成的损失日趋加大,在中国保险理念不强、法律意识淡薄的国度里对保险欺骗的风险管理需在制度完善和技术创新上加大力度。
4.未能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决策缺乏依据。
保险经营是在大量可保风险前提下运用大数法则对可保风险进行分散,各类风险数据、损失数据是保险经营的数理基础,在相当程度上也可以说,风险数据、损失数据是保险经营的保险资源。保险经营依据这些保险资源从事保险展业,通过展业扩充丰富这类资源提高保险经营水平和展业范围。因此,在和实践中都要求保险公司(包括社会)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对这类保险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我国相当部分保险公司有效的风险信息系统都未能建立,这将可能导致保险经营决策缺乏合理依据,使保险经营缺乏合理的数理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这将可能导致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的增加。
5.风险管理理论滞后,风险管理人才不足。
在我国,风险管理理论发展滞后,风险管理人才不足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保险风险管理既包括风险投资、保险购买和管理、安全、赔偿金管理、索赔管理,又包括公共关系、市场服务、培训员工、提供法律咨询等内容;既包括对保险公司的硬件失误风险和软件失误风险的管理,又包括组织性失误风险和人的失误风险的管理;既包括保险公司内部风险管理,又包括保险业风险管理;既包括保险经营显性风险的管理,又包括保险经营隐性风险的管理。只有建立起全面的风险管理观,才能推动和实现保险业有效的风险管理。
二、目前风险管理状况对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影响
1.保险业风险管理及保险经营风险管理弱化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近年来40%的保费增长率是在粗放型经营模式下,在风险管理未能有效实施的情况下实现的,在这种经营模式下,重视保费增长速度与资产负债管理重视不够并存,保险公司总资产增加与净资产减少同在,保险市场规模扩大与保险业务的利润水平逐步降低并举,增加保费的快速增长与较多风险的累积相随,这不仅有悖于保险业风险承担、风险分散的宗旨,而且大大影响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保险经营风险管理功能弱化将不利于深化社会公众对保险的信任,保险信任和保险信心是各国保险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近保险发展的共同基础是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信心和信任,这是决定保险需求的根本因素,因为信心和信任是保险理念培育的良性土壤。因此,保险公司必须建立真正地为社会公众分散风险、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种风险管理服务的经营理念,真正地实现保险经营与保险风险管理的融合,以增强和巩固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信心。特别是在目前风险分散途径多样化的情形下,增强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信任和信心对现代保险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3.保险经营风险管理的弱化将使保险业在国际保险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导致中国保险业在对外开放和加入WTO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局面。
从中国民族保险可以看到,中国民族保险业是在中国本身缺乏商业保险理念和商业保险技术机制、在国外保险公司对中国保险市场进行掠夺和控制的不利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种特定的历史路径制约了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因此,在中国民族保险实力不足、现代民族保险发展缺乏一定制度环境和制度基础的条件下,民族保险业更应注重自身的稳健发展,大力加强保险发展的制度建设,培植保险理念。惟有如此,才有可能实现民族保险发展从量的增加到质的升华,增强民族保险业自身在国际保险市场的竞争力,逐步有序地实现保险的国际化。
三、对策
1.实现保险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制定稳健的保险产业发展政策,为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构建良好的宏观环境。
保险业发展要实现根本性突破首先必须实现从粗放型经营方式到集约型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走出重速度、轻质量的恶性循环,把保险发展引上稳健、健康的轨道,进而逐步增强民族保险业的综合实力。也只有在经营方式根本转变的前提下,才可能制定出稳健的保险产业发展政策。
稳健的保险产业发展政策是中国民族保险业发展的基本战略前提。首先保险产业政策必须建立在中国特定的和人文背景上,只有在这种根基上培植公众的保险意识,构造保险制度环境,完善保险制度,开发保险资源潜力,满足公众的保险需求,才能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保险业发展道路。其次,保险产业政策必须体现可持续发展性,坚持可持续发展性,才能有效地开发中国潜在的保险资源,才能实现重速度、轻质量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到集约型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真正实现保险业本身的宗旨;只有坚持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逐步树立和增强公众对保险的信任感。再次,中国的保险产业发展政策,必须把战略管理、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融于一体,政府应以较高的战略眼光来发展保险业,保险业在政治经济中的特殊地位要求政府对保险业实行低税政策,改变中国保险业税负较重的局面,对一些投资型产品的开发可考虑税收优惠或递延税收政策,对外资保险公司的税收政策应考虑到有利于民族保险业的发展和中外保险的公平竞争;保险业应坚持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相结合,实现保险真正地为社会经济、社会公众服务宗旨;保险产业政策还必须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考虑建立区域性的保险产业政策与统一的保险产业政策相结合的保险产业政策体系。
2.培植健全的保险意识,完善保险法律制度基础,为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提供制度支持。
保险风险管理不仅仅是一种风险识别、衡量、控制、融资的技术,还在于风险管理制度是一种保险制度安排,提供对风险管理的制度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培植健全的保险意识是构建中国保险制度基础的一个永恒主题,保险意识的培植一方面需要保险公司规范的经营作风、良好的社会形象的凝聚力和辐射力来实现,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对保险意识的传播也有利于保险意识的培植和增强。
法律是风险管理的制度基础,保险法律制度完善程度决定风险管理水平高低及其绩效大小。目前应着手解决保险发展与保险立法滞后的矛盾,弥补《保险法》中的缺陷和不足,同时抓紧时间构建完整有效的中国保险法体系(包括《保险业法》、《保险合同法》、《外资保险公司市场进入与监管条例》等)。
3.实施全方位风险管理制度,强化社会风险管理理念,是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的重点。
保险经营方式的转变、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中国的特殊体制背景下,保险经营方式转变、保险法律制度构建应与保险业全主位风险管理实施同步进行。中国保险业全方位风险管理包括对物的风险、行为风险与心理风险管理、制度风险与人的风险的管理、显性风险与隐性风险的管理、内生风险与外生风险的管理、风险信息管理系统与风险预警系统的管理等。
在强调风险核保管理的同时,须强调逆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的控制;在注重保险产业发展风险管理时,应特别注重决策风险的管理,克服目前保险发展的短视心理和短期行为;在制度风险的控制上应坚持内控制度、同业制度与监管制度三管齐下,在人的风险控制上,既要控制管理内部人风险,又要控制中介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再保险人和保险投资机构投资者的风险;在内生风险与外生风险管理上,要积极探索怎样对保险开放中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和有效管理,对中资保险公司与外资保险公司的税收风险加以重视。总之,在整个保险产业发展、保险制度构建过程中都必须把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理念融于这一过程中。
目的:探讨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3-9月入院的患者130例归为常规组,实施一般护理管理;2015年9月-2016年3月入院的患者132例归为风险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对比两组护理风险管理有效率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感。结果:常规组护理风险管理有效率为82.3%,明显低于风险组的93.2%(P<0.05)。常规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77.7%,显著低于风险组的9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在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较高,能显著降低护理出错和纠纷事例,明显改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感。
关键词:
护理风险管理;外科;应用价值
外科是医院的主要科室之一,承担着患者的手术治疗和危重病人的抢救治疗[1]。手术过程中患者因一些不确定因素存在着较高的致残和死亡风险,手术完成后也存在着一定的院内感染风险,而这些风险又是导致医患、护患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如何避免和减少这些风险成为社会广泛关注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纳入我院外科近期的262例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部分护理工作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旨在探讨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在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为减少医疗风险,提高服务质量提供一定临床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来我院外科做手术治疗的患者262例,以入院时间分组,2015年3-9月入院的患者130例归为常规组,实施一般护理管理;2015年9月-2016年3月入院的患者132例归为风险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其中常规组有男、女各65例,平均年龄(34.6±5.7)岁;手术类型:普外34例,骨科30例,胸外32例,神外34例;风险组男67例,女65例,平均年龄(35.3±6.5)岁;手术类型:普外35例,骨科31例,胸外32例,神外34例。对比两组的例数、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实施一般的护理管理,即由护士长对日常工作分工、作息时间、护理内容、护理范围、护理制度等一般性的护理工作定制规章并进行监督。风险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其主要分为四个步骤:(1)强化护理风险的识别。护理部主任、科室护士长及经验丰富的护师共同参与,在常规的护理基础上,对外科相关科室和病房做全面的护理监测,参照以往的资料并结合护理经验和实际情况制定工作流程示意图,指出高风险易发生的类群、环节、时间和地点。制作风险预防手册发放到每位护理人员手中,要求熟记,要求护士对患者自身风险及时提醒和告知。(2)风险评估能力的养成。其是指对风险情况的预知、快速识别和做出反应的一种经验积累和学习,需要管理人员带领各级护士不断分析和总结以往的安全事故,通过数据和案例分析更为精确地告知风险可能发生的标准范围,后期还需护理人员通过工作中不断认知和总结来提高风险评估能力。(3)护理风险的处理。加强护理人员的法律知识,认知自己应尽的义务和患者的权利,对易发生风险的环节提前告知患者并与患者签署协议,并认真做好相应的护理记录。条件允许,可以购买保险,尽量将风险转移。(4)风险管理效果核查。随机抽样检查护理文书、护士法律知识、预防意识等,定期组织护理风险认知、评估和处理的理论知识考核。将护理风险管理运行成本、效果、护理人员的相关情况全部统计做分析处理,据此做适宜优化调整,提高护理风险管理应用效果。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护理风险管理有效率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感。护理风险管理有效率关联组内的护理出错和护患纠纷情况,护理风险管理有效率=(总例数-出错例数-纠纷例数)/总例数×100%。护理的满意感用科室自制问卷发放给患者进行调查统计,护理的满意感=(满意例数+可以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两组的研究数据用SPSS21.0软件作分析,计数和计量资料分别借用%和(x±s)表示,采用α=0.05为差异检验水准,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风险管理效果比较
常规组的护理风险管理有效率为82.3%,明显低于风险组的93.2%(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情况比较
常规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61例,觉得可以40例,不满意29例,满意度为77.7%。风险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97例,觉得可以32例,不满意3例,满意度为97.7%。风险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
3讨论
外科承担着全院的手术治疗工作,因患者自身因素及护理和治疗等因素,在外科的医护工作中客观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患者与护士相处的时间普遍多于医生,在患者权利日益扩大的今天,护理中的失误极易引起护患纠纷,甚至进展为护理事故。因此,针对常见易发风险进行护理预防和干预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护理风险管理是2012年开始实施的护理新理念,其主要是在护理工作中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实施以预防为主、干预为辅的医疗安全管理理念[2]。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识别,使其对护理工作中的风险能事先有所了解,并能知晓在哪些环节、地点、部位、时间较易出现风险,在工作中做到行动上有预备、心理上有防备,并及时告知患者,对减少护理风险和护患纠纷有很大帮助[3]。通过对护理人员风险评估能力的培养,使得护理人员的风险识别能力不断加强,能够快速识别风险的存在和发生,能评估其危害程度并迅速做出反应,在后续工作中持续对其进行护理监控,预防护理风险的发生,加深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肯定。在风险处理方面,通过运用法律知识、恰当运用保险服务的便利,在最大限度上减小了护理工作所承担的风险,有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4]。后续的风险管理效果核查,通过各项考核和数据统计真实地反映了风险管理实施的效果和不足,进行优化改进后,更加适用于外科的护理管理工作。本文中,风险组通过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在护理风险管理效果和护理满意感上均明显优于一般护理管理的常规组,所得研究数据与相关报道一致[5]。因此,笔者认为护理风险管理在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较高,能显著降低护理出错和纠纷事例,明显改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感。
参考文献
[1]余凌.护理风险管理在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4):638-639.
[2]蒋锦来.风险管理在外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3,10(19):135-138.
[3]张桂英.护理风险管理用于外科护理管理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2):229-231.
[4]邹玮君.浅析护理风险管理在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111-113.
以评级为契机促进广东外贸发展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总值高达17606.9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的地位。其中,广东省2006年对外贸易总值达到5272.1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29.9%,继续保持全国外贸第一大省的地位。
与此同时,很多业内专家认为,贸易大国并不等于贸易强国,贸易大省也不等于贸易强省。当前我国出口商品普遍竞争力不强,企业应对贸易纠纷和变化的能力较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还比较少,商品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另外市场开拓过程中的高成本,对外贸易中的高坏账率等问题也使我国企业的贸易发展困难重重。据商务部研究院的抽样调查显示,中国出口业务的坏账率高达5%,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0至20倍。因此,在中国产品风行全球的同时,反倾销、战乱、金融风暴、国际买家破产等未能预测的政治与商业风险时常困扰着企业,如何加强出口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业界的一个焦点问题。
中国信保自2001年12月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帮助企业建立内部风险管理体系,为企业排忧解难。有关专家指出,借助出口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可以协助企业完善风险防范制度,构建全面信用管理体系,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
中国信保广东分公司在广东地区创办的出口企业风险管理评级,获得了政府有关部门、企业界和金融界的广泛好评。据中国信保广东分公司一位风险分析师称,通过对一批风险管理水平高的出口企业给予表彰,一方面帮助出口企业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另一方面,借助中国信保的政策性优势和技术专长,给广东贸易界的风险管理带来一股新风,以评级为契机促进广东外贸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全面发展。
据了解,本次评级走访了大量企业,参考了国内外研究机构的最新成果,结合了中国信保的统计和研究数据,还参考了外经贸、海关、外汇管理等有关部门的信息和意见,对在出口风险管理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企业进行了评级,以鼓励更多的出口企业通过加强风险管理做大做强,促进广东省外经贸事业的健康发展。此次评级,共有38家出口企业分别荣获了“A”、“AA”、“AAA”级的风险管理企业称号,其中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美的集团有限公司、广州美亚股份有限公司四家企业荣获最高级别“AAA”级。
获级企业反映良好
TCL集团已经顺利走过25个春秋,近年来国际化经营的开展使得TCL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彩电企业和主要移动终端产品供应商。在2005年,TCL集团的整体销售收入已经达到516亿元,其中海外市场销售已经超过56%。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吕忠丽说, 2003年,TCL集团开始与中国信保合作。为更好地配合海外开拓战略,2005年7月,TCL集团与中国信保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争取到了中国信保第一张 “全球保单”。在过去的一年多里,中国信保凭借着敬业、专业、主动创新的精神,一直在努力实现着为TCL集团建立“全球海外业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承诺,为TCL集团多家成员企业提供了贸易风险培训、建立客户分级体系等全方位服务。我们在中国信保的业务量以年均500%的速度飞速增长。今年年初,在中国信保的大力配合下, TCL企业内部下发了以信保流程为依托的《赊销管理手册》,将中国信保的投保流程、承保要求与企业的风险内控体系成功对接。我们也成为了目前广东企业中第一家以专业风险机构要求为内控要求的企业,充分体现了中国信保对TCL集团的大力支持。
多年来,美的一直保持着稳健、快速的发展态势。2006年集团整体实现销售收入566亿,同比增长22%,其中出口22亿美元,同比增长30%。2007年集团的含税销售目标为645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出口销售目标为25亿美元,同比增长12%。美的日电集团副总裁王振刚说,成绩来之不易,除了美的自身的努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出口信用保险工具的合理利用。自2003年以来,美的集团与中国信保逐步深化合作,截至2006年,美的借助中国信保支持出口业务累计超10亿美元。2006年4月双方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的合作将跨入更高的阶段。信用保险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事后经济补偿工具,随着战略合作的全面铺开,美的充分利用信用保险的增值功能,完善海外业务风险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美的全球化经营能力:初步构建内部信用管理机制,完善债权保障机制;注重企业抗风险能力与竞争能力的提升;建立全球性风险防御系统;大力改善公司现金流,降低财务成本。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黄硕说,国际市场上机遇与风险并存,有些地方“水很深”,光是靠企业自身在前面冲,不一定完全摸得着、摸得清,这时候中国信保给予我们的支持尤其重要。通过利用中国信保多元化、多渠道的信息网络,帮助我们做各种资信调查,对海外客户做全面的评估,对客户所在区域做综合的风险分析,还帮助我们识别一些买家设定的“陷阱”,把好合同签订这一关。通过这一系列严谨的调查评估以及建议,可以在前期规避一些风险,为公司的业务开拓、业务谈判提供有力的依据。与此同时,我们通过中国信保对客户资信变化情况的动态跟踪与风险预警,及时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做好交易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中国信保就像给我们添了“千里眼”、“顺风耳”。黄硕说, 2006年我们优化了出口业务流程,将中国信保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成功地纳入其中,大大提升了风险管理效率与业务管理水平。
广州美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昱琪表示,美亚几年来累计获得中国信保广东分公司支持的销售额超过2亿美元,涉及赊销的出口和转厂业务基本均实现全面投保。通过中国信保广东分公司为公司量身定做的各项服务,美亚有效地实现了事前风险控制、事后风险转移,并与中国信保建立了风险控制联动机制,降低了出口风险。
出席颁奖仪式的企业代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普遍认为,通过与中国信保的合作,针对出口业务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流程,从贸易合同的签订、风险评估、工厂的安排生产,到装船出货、提单等单证的寄送等一系列的工序都有一个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对于全面加强风险管理、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创造利润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为企业贸易投资提供坚强后盾
专程从京来穗出席颁奖仪式的中国信保唐若昕总经理指出,为全面降低企业出口风险,支持企业“走出去”,中国信保已分别于2005和2006年分两期了《国家风险分析报告》。据称,该《报告》已涵盖世界上190个国家和地区,为中国企业绘制了一张完整的国家风险地图,建立了首个国家风险分析体系。与此同时,中国信保致力于提高出口企业风险管理意识,积极协助企业建立内部风险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企业自身的内部风险管理和防御能力。业内有关专家指出,“内外结合,标本兼治”,真正为企业“走出去”打了一剂“强心针”。
中国信保广东分公司总经理陈连从介绍说,在2002到2006年间,出口信用保险促进广东省新增出口额以年均248%的速度迅速增长,促成绝大部分投保企业先后设立了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或岗位。这充分体现了广东省企业风险管理理念因应国际市场发展大潮的根本转变,以及风险管理意识的快速提升。同时,通过采用提前介入的方式,中国信保广东分公司解决了83宗涉及买卖双方贸易争议的案件,为企业索回货款权益逾6000万美元;处理可能损失与索赔案件371宗,涉及金额逾5600余万美元,减损近1500万美元;共计支持广东省企业新增出口60余亿美元,支持企业进行贸易融资超过280亿元,有效地解决了企业在出口业务方面所普遍面临的发展瓶颈、交易风险、资金压力和汇率风险等问题。
陈连从还透露,2006年,配合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信保广东分公司向广东省政府提出了《关于建立广东省企业海外风险预警救助体系的建议》,目的在于进一步培养广东省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提高广东省出口企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切实保障出口企业的收汇安全,全力支持广东省外贸经济转型。这一《建议》得到了省政府有关领导的重视和肯定,目前正在进一步地完善和落实之中。
关键词:风险管理;工程保险;工程担保。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 today's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China the status of risk management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e combin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responses. At present, China has begun building works insurance in the risk control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of our architecture has been of great help, but developed countries compar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China's construction insurance system also not perfect, needs furth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ngineering undertaking decentralized project risk, testing the quality of the project more effective way. Should be added the strong learning situation, the formation of a suitable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China is actually a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development needs.
Keywords: risk management; engineering insurance; engineering undertaking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建筑业上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目前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特别是在建筑工程风险与管理的方面。我国建筑工程的周期长、投资大、建筑技术复杂、施工难度大、受自然环境因素干扰大以及工程参与方多等等的特点,使得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不可预见因素非常多。因此,我国建筑工程的项目是一项高风险的建筑施工过程,建筑工程建设参与的各方均不可避免的将会面临着各种风险。如果不加以防范,很有可能将会影响整个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或者酿成非常的严重后果。所以,我国建筑工程之中的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于建筑工程风险管理的进一步研究,对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进一步加强,可以极大的满足当代建筑市场发展的客观需求,并且有利于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民经济的高速稳健发展。
二、我国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现状
1.工程保险和担保市场尚未形成,缺乏相应的中介人。
担保市场和工程保险的形成,必须要拥有相当数量并且符合资格条件的经纪人和担保人。现今,我国国内的部分银行虽然已经开展了一些担保的业务,但是相对的很不普及。保险公司则按现行的规定则不能从事相应的担保业务。而承包商之间同业的担保也还没开展起来。我国对于设立的专门担保公司则应具备的哪些条件、承接业务的范围、如何监督等以及如何审批,还尚无明确的规定,所以,担保公司还未能形成竞争的机制。此外,我国国内迄今为止,还没有相应的工程保险和工程担保的合同示范文本可供实践借鉴或遵循。
2.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不够健全
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大都不健全,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一般都不会有效的实施。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机构是指工程施工的各项安全施工的制度的具体执行者,并对安全施工负有职责。然而,我国较小规模的一些建筑施工企业中,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比较缺乏,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较少,基本上都是有名无实。这一切都导致施工工地的安全施工管理制度无法实施,工程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秩序混乱,所以,安全施工没有了切实的保证。此外,在安全管理方面,有些建筑施工企业只为追求利润,只看到暂时的利益,所以,在建筑施工中,只看重效益与进度安全技术措施很不完善,更有甚者,就连必要的建筑施工的安全防护措施和安全防护用品都不能保证,不能做到科学安全的建筑施工,只是一味单方面的考虑利润最大化,最终导致了建筑施工企业忽视生产安全。
3.工程风险管理的中介机构难被接受
最近几年来,我国尽管相对有一些保险公司已经开展了建筑工程保险的业务,但是,却很少为承包商和业主所接受。究其原因,除了保险公司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尚待有效的提高外,就是还缺乏在真正意义之上的工程保险的人、经纪人,这就包括工程风险的管理咨询公司。因缺乏相对的工程保险咨询服务,工程保险的知识还不能普及,所以相当多的承包商和业主等等均认为投保是得不偿失的,因而缺乏投保的积极性。此外,保险公司人员的素质也各有不相同。普遍的投保人对保险知识的掌握还都远不如他们,如果没有专业的人士为其出科学有效的险后索赔业务,一旦保险公司推脱应负的赔偿责任时,投保之人是很难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所以,培育和发展风险管理的中介机构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发展和培育工程的风险管理中介咨询机构,是推动我国工程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条件。
三、施工风险管理的策略
1.研究制定合同的工程担保、工程保险收费标准,其费用应计入工程成本
我国的建筑市场还尚不规范,加上长期的计划经济影响,我国建筑业则一直属于微利的行业,企业的资金积累也是十分有限的。与此同时,我国建筑市场还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建筑单位资金也是非常紧张的。所以,我国政府对于工程保险、工程担保的收费标准应当加以宏观的调控,不能完全的照搬照抄国外的一些条例和做法。而具体的收费标准,可以由建设公司的行政主管部门来会同相关的部门,根据我国工程的类型、业主及承包商的信誉以及风险的大小等等测定来调控幅度,由建筑公司的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来进行工程保险和工程担保是直接为我国工程服务的,其费用则应当计入我国工程的成本,在国家和地方工程的造价管理之中,则应当研究解决其成本立项及费用的问题,而业主也可以将通过招标竞争的方式将节省下来的资金拿出一部来分用于作保费的开支。
2.风险控制
在施工的进展过程之中,要收集、分析与风险相关的各种信息。要及时预测可能将会发生的风险,要对其进行监控并且提出预警。同时,不断地进行现场跟踪监视才是进行风险控制行之有效的方法。
3.开展安全培训和宣传工作
建立和推行工程担保、工程保险制度,必须大力开展宣传和培训工作,普及工程担保、工程保险知识。同时,要选择若干省市进行试点,在摸索、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以点带面,逐步推开。
4.要积极地提高建筑施工工作人员的素质
对于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操作技术的培训和质量安全的教育,增强个人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责任感。并不断地提高整体的安全质量与安全施工管理水平,以此来保障各个岗位都配备合格的安全监督工作人员,避免人为的失误,从而增强建筑施工现场风险管理的能力。
结语;
总之,建筑工程的风险管理是项目管理体系之中的一项重要的方面。它需要不断地积累与实践,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在风云变换的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处变不惊。在我国建筑业发展的现阶段,对与建筑工程进行风险管理已成为我国建筑工程企业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只有在不断认清建筑工程风险管理的特征的基础之上,正确的提出相应的策略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更好地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水平,才能真正地减少建筑工程风险的损失,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建筑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侯立新 工程风险管理的因素及其防范对策建筑施工,2003.
[2]赵五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探讨盯.黑龙江
科技信息.2009.
[3] 梁英乐.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8.
[4]任昂.建设工程施工风险管理探讨.建筑科技与经济.2009.
[5]朱瑶宏 国际工程施工风险防范管理.华东经济管理,2005.
[6]刘杰才;建筑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应用;《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
[7]李峰,颜哲 建筑业中的工程保险应用研究.建设监理,2006.
[8]车春鹂,王红兵.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基建优化,2006.
[9] 王红兵,胡爱珍. 论工程建设施工安全管理[J].山西科技,2010.
[10]王小莹;建筑业信息化任重道远[J];建筑;2010年04期
[11]装吉星.建设工程项目施工风险管理。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