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流感护理措施

流感护理措施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03 16:07: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流感护理措施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流感护理措施

第1篇

吉林省肿瘤医院 吉林省长春市 130012

【摘 要】目的:提高肿瘤重症患者感染预防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护理服务。方法:对我院2014 年9 月到2015 年3 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3 例肿瘤重症患者的护理资料进行回顾,并重点对肿瘤重症患者感染时的预防护理措施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通过对肿瘤重症患者进行综合预防护理,多数患者的感染情况得到明显改善,护理质量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与肯定。结论:在肿瘤重症患者感染时,采取全面专业的综合预防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感染症状,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具有一定的临床实践价值。

关键词 肿瘤重症患者;感染;预防与护理;措施

肿瘤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疾病,目前的医疗水平很难彻底根治,一旦出现感染就会对患者的免疫系统造成破坏,使患者自身的抗病能力弱化,甚至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尤其是肿瘤重症患者更是容易受到感染,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死亡率,由此可见采取相关措施对肿瘤重症患者感染进行预防护理,能够有效的降低死亡率,提高预防护理质量。特选择将我院2014 年9 月到2015 年3 月间,到我院接受治疗的43 例肿瘤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感染时的综合预防护理措施进行总结分析,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总结性的回顾了2014 年9 月到2015年3 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3 例肿瘤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其中男性患者28 例,女性患者15 例,年龄多在43-81 岁间,平均年龄为64.21±5.5 岁。其中重症肺炎患者14 例,肺气肿患者6 例,其余的23 例患者为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或呼吸机相关肺炎。当然为了提高肿瘤重症患者感染预防护理效果的科学可靠性,排除了无法根治性切除肿瘤的患者、患有严重心肺疾病身体极差的患者以及耐受性差的患者[1]。

1.2 综合预防护理方法

为了进一步提高肿瘤重症患者感染预防护理质量,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感染情况,降低患者感染死亡率。重点从预防护理着手,从一般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等方面实行综合预防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 一般护理

对肿瘤重症患者来说,预防护理是贯穿整个治疗过程的,尤其是在确诊患者出现感染时,更是要时刻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做好相关数据的记录,在患者出现突发状况时,才能及时为医生提供相关资料。同时,许多肿瘤重症患者在进行感染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在体内留置导管,如:胃管、尿管、十二指肠营养管等,以便确保患者正常的生理需求。护理人员在进行一般护理时,也要进行导管护理,尤其是检查导管是否固定,是否正常发挥功效,并密切关注记录肿瘤重症患者的排尿频率以及尿量等情况。

1.2.2 心理护理

众所周知,肿瘤是很难彻底根治的疾病,打乱了患者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给家人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因此易出现情绪波动。而对于肿瘤重症患者来说,更是一个艰难的治疗过程,患者的负面消极情绪更易产生,对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带来影响,精神长期处于孤独、焦虑、埋怨、不安、消极情绪中,严重影响了患者感染的综合预防护理效果[2]。可见加强护理人员与患者间的沟通交流,能够很好的舒缓患者的情绪,取得患者的信任,并提供正确健康的治疗帮助,大大的提高了患者的心理素质,主动接受配合治疗,有效的缩短治疗时间。当然,患者家属在整个治疗过程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因此护理人员也要加强同患者家属的沟通,学会换位思考,多从家属角度出发,认真解答家属的疑问,倾听家属心理,向家属进行健康宣教,以增加家属对护理工作的信心,提升家属对病患战胜疾病的信心。

1.2.3 饮食护理

许多肿瘤重症患者由于长时间受到病痛的折磨,以及复杂的治疗过程,对患者的消化系统带来极大伤害。尤其是许多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后,都要求禁食,或是患者食欲不佳,护理人员就应当妥善的准备流质膳食,确保患者饮食的营养健康,为患者战胜疾病提供更多的营养支持。

1.2.4 用药护理

在肿瘤重症患者出现感染时,最常使用的治疗药物就是抗生素,它能有效的控制患者的感染情况。然而药物使用不合理,也会诱发二次感染,并对患者的肾功能产生损害,由此可见,用药护理是必不可少的。护理人员首先要对患者进行药敏测试,其次要确保用药剂量的精准,并密切关注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及时调节药剂用量,确保用药的科学合理。

2 结果

经过对43 例肿瘤重症患者的治疗以及预防护理后,发现其中由于各种原因治疗无效, 死亡的有5 例, 占11.6%;感染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与缓解的24 例,占55.8%; 剩下的14 例患者出院, 占32.6%。由此可见,通过对43 例肿瘤重症患者感受时进行全面专业的预防护理干预,多数患者的感染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大大提高了护理质量,并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与肯定。

3 讨论

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病理,多指病原体侵入患者体内,对身体组织系统产生破坏的现象。肿瘤疾病本身就会对患者的免疫系统等产生破坏,降低身体对病毒的抵抗力,大大提高了患者感染的可能。尤其是肿瘤重症患者更是易感染群体,据相关数据资料显示,肿瘤重症患者发生严重感染的概率达45%-60%,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肿瘤重症患者感染预防护理质量,必须从一般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以及用药护理等方面入手,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专业、更优质的护理服务,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通讯作者:于桂春)

参考文献

[1] 胡洁.ICU 肿瘤危重症患者严重感染的综合护理体会[J]. 中国卫生产业,2013(14):50-51.

[2] 丁宁, 张金伶, 曹景雪.53 例ICU肿瘤重症合并严重感染患者护理体会[J]. 医学美学美容( 中旬刊),2015(2):722.

第2篇

【关键词】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放化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293-02

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是除韦氏环外[1]中国最常见的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之一,占全部恶性淋巴瘤的2%--10%[2]。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有超出鼻腔侵犯邻近组织和器官的倾向,病情进展快,治疗上多根据不同的分期合理选用放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有60例确诊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在放疗科行放化疗综合治疗,现就临床中的护理干预措施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其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2∶1,年龄15~75岁,平均45岁, 病程3~20个月,平均病程4个月。病变局限于鼻腔者41例,超出鼻腔累及邻近结构者19例。

1.2临床表现 首发症状常为鼻塞、流稀黄水样涕,病人误以为“感冒”、“鼻炎”而未引起注意。后期出现持续鼻塞、血涕、鼻臭、头痛等,很多病人至此就诊。病情进一步发展,常有一个以上病变部位受累,可因累及鼻旁各部位而出现咽痛、面部肿胀、鼻咽部肿块等。全身症状常有发热,一般在38℃以上,伴体重下降、疲倦等,部分病人可出现噬血细胞综合症,以发热、全血细胞减少、骨髓中出现吞噬血细胞的组织细胞及肝功能迅速衰竭为特点,是病人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本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鼻塞45例,涕血30例,鼻及鼻窦部隆起25例,恶臭15例,颈部淋巴瘤肿大12例,硬腭溃烂穿孔8例,鼻黏膜糜烂坏死20例。

1.3治疗方法:全组60例中,4例Ⅰ期患者行手术切除后行放化综合治疗,51例确诊后行放化综合治疗,5例单纯放疗。放射治疗方法:医生根据患者的肿瘤情况,在模拟机定位下确定照射野,原发灶采用高能χ线或电子线照射,以鼻前“凸”字野或“L”型野为主,辅以单或双侧耳前野,肿瘤累及后鼻孔和/或鼻咽、颈部淋巴结者用面颈联合野放疗,照射30~36Gy后改野保护脊髓加量放疗,颈部淋巴结受侵时采取颈部切线野照射。靶区总剂量50Gy,单次剂量为180~200CGY,5次/周。化疗方法:一线化疗方案多采用CHOP(环磷酰胺、吡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为基础的联合化疗,55例行CHOP方案,CHOPE或MAcop-B等方案化疗2-6周期,其中30例放化疗同时进行,20例先放疗后化疗,10例先化疗后放疗。

2 护理

2.1心理评估与护理

护士为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了战胜病魔的信心,才可能有奇迹出现。患者入院后要及时进行心理评估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

2.1.1 怀疑心理:患者一旦得知自己患了癌症,立即坐立不安,多方求证,心情紧张,猜疑不定。因此,医务人员应言行谨慎,要探明患者询问的目的,科学而委婉地回答患者所提的问题,不可直言,减轻患者的受打击程度,以免对治疗失去信心。

2.1.2恐惧心理:患者确切知道自己患有癌症,常表现为害怕、绝望,失去生的希望,牵挂亲人。护士应同情患者,给予安慰,鼓励患者积极接受治疗,以免贻误病情,并强调心理对病情的作用,鼓励患者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

2.1.3悲观心理:证实自己患癌症时,会产生悲观、失望情绪,表现为失望多于期待,抑郁不乐,落落寡欢。此时护士应给予关怀,说明疾病正在得到治疗,同时强调心情舒畅有利于疾病预后。

2.1.4认可心理:患者经过一段时间后,开始接受自己患有此病的事实,心情渐平稳,愿意接受治疗,并寄希望于治疗。护士应及时应用“暗示”疗法,宣传治疗的意义,排除对治疗的不利因素,如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等。

2.1.5失望或乐观心理:因为个人的体质和适应程度不一样,治疗效果也不尽相同,有的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善于调适自己的心情,同时生活在和谐感情的环境中,患者长期处于一种乐观状态。有的逐渐恶化,治疗反应大,经济负担重,体力难支,精神委靡,消极地等待死亡。护士对消极的患者要分析原因,做好心理安慰,及时调整患者的心态,做好生活指导;对乐观的患者,要做好康复指导。留心观察心理变化,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另外,护士也要有娴熟的护理技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使患者感到心理满足,情绪愉快。护士要富有同情心,冷静热情,耐心和果断,有敏锐的观察力,对不同年龄、性格和地位的患者应一律平等,公平公正,取得患者的信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善于谅解患者的过失,不与患者顶撞,宽宏大量。在语言上,应亲切耐心,关怀和体谅,语气温和,交谈时要认真倾听,不随意打断,并注意观察病情,了解思想,接受合理建议。在交谈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性语言,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要严谨,要有科学依据,切不可主观武断,胡乱猜想。

2.2 放化疗前的护理干预措施

第3篇

【关键词】 护理干预;脑膜瘤;并发症;预防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49-02

脑膜瘤是指源于脑膜的中胚层的一种肿瘤,其发生可能与病毒感染、外伤等相关因素有关[1],首次进行手术治疗后,因肿瘤局部浸润性质的生长,肿瘤周围常伴有重要的血管、神经难以将肿瘤全部性的切除,而至脑膜瘤再次复发,根据患者的身体症状、体征以及自身素质,以及针对肿瘤的相关部位,形成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笔者现将护理干预措施外预防脑膜瘤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中的应用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收治的脑膜瘤患者88例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男性患21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在45-78岁,平均年龄在56.29±2.16岁。其中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患者23例,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患者20例,桥小脑角脑膜瘤的患者15例,嗅沟脑膜瘤的患者1l例,侧脑室脑膜瘤的患者5例,小脑幕脑膜瘤的患者4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预防脑膜瘤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措施,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观察进行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预防脑膜瘤切除术并发症的措施如下:

1.2.1 颅内出血 患者往往有意识改变,表现为意识清醒后又逐渐发生反应迟钝、嗜睡甚至昏迷。主要原因是术中止血不彻底,导致术后出现渗血,或瘤夹脱落导致动脉瘤再出血,颅内压骤然升高也可导致再出血。密切观察患者意识情况,一旦发现再出血征象,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1.2.2 脑血管痉挛 脑血管痉挛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造成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脑血管痉挛多开始于出血72h后,在7d达到高峰。动脉为减少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我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早期手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红细胞破坏产生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多种血管活性物质作用于脑血管发生血管瘤破裂围手术期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40%-60%,且持续2-3周[2]。痉挛患者早期手术,尽早清除积血,可防止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1.2.3 应激性溃疡 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现象,鼻饲前回抽胃内容物,观察有无咖啡样或者新鲜的血液,患者是否有呕血以及黑便、柏油样便等情况[3],发现异常报告医生处理。遵医嘱禁食水、胃肠减压,给予止血、抑酸、保护胃黏膜等对症治疗。

1.2.4 脑水肿 由于脑组织长期处于压迫状态,在切除肿瘤后,脑组织灌注压随之增加,术后会产生反应性的水肿使颅内肿瘤加之。表现患者术后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甚至出现昏迷,双瞳不等大,会伴有恶心、呕吐症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遵医嘱足量按时的快速使用脱水剂,并准确记录24h的出入量。不能因补充机体的血容量而延误脱水药物的使用.使脑水肿加剧甚至发生脑疝。严格控制液体的入量及准确的输液速度。准守“量出为入,宁少勿多”的输液原则。严格控制晶体液体的输入速度,避免加重脑水肿的发生,控制日输入量

1.2.5 癫痫 严密观察术后癫痫发作的先兆症状,如患者出现头昏、头痛或头痛加剧,烦躁不安、局部肢体感觉障碍、抽动以及幻觉等,出现上述症状,应加以重视,并向医生汇报及时进行处理,防止癫痫发生。患者出现癫痫发作时,立即给予头低侧卧,下颌稍向前,头偏向一边时唾液和呼吸道内分泌物流出嘴角;保持呼吸通畅,随时吸呼吸道内分泌物防止窒息。

1.3 数据处理 统计分析使用SPSS11.3软件包完成,P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实施脑膜瘤切除术后并发症的措施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比较差异显著(P

3 讨 论

脑膜瘤切除术后早期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后的预防并发症的措施能够明显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疾病的复发率,降低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负担。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护理人员掌握与本病相关并发症的理论知识,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及并发症的处理,能够加快脑膜瘤疾病患者的恢复,尽可能降低致残率,能够提高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顾薇薇.显微外科治疗垂体瘤的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22(4):3728.

[2] 王大明.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J].中华外科杂志,2009,83(21):1389-1391.

第4篇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血流感染; 集束化护理

The Analysis of Cluster Nursing Interventions Significance in Hemodialysis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Occur/LIN Yu-yu,ZHANG Gui-you,LIN Li-rong,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02):106-108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significance of clus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hemodialysis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occur.Method:80 cases in our hospital nephrology received hemodialysis were selected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6. 80 patients were grouped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method,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4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intervention usual care,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cluster nursing.In different nursing intervention program,the catheter time and difference in incidence during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he indwelling catheter tim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53.2±2.6)d, the control group was(54.3±2.9) d,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significance(P>0.05).The rate of indwelling catheter bloodstream infection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2.50%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f 27.50%,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Hemodialysis; Bloodstream infection; Cluster nursing

First-author’s address:Zhongshan Sanxiang Hospital,Zhongshan 528463,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02.027

血液透析是目前R床肾脏替代治疗的关键手段之一,构建完整的血管通路对保障血液透析顺利开展有重要意义[1-4]。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作为血液透析期间常见并发症之一[5-7],可能对患者血液透析治疗疗效产生不良影响,应引起护理工作者的高度重视[8-10]。为分析集束化护理对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的干预意义,本研究纳入病例均来源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于本院肾内科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80例。对病例进行随机分组后对比常规护理与集束化护理干预的效果差异,将结果汇总并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纳入病例均来源于2015年

1月-2016年1月期间于本院肾内科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20~80岁,平均(56.8±4.2)岁;25例患者为糖尿病肾病,10例患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5例患者为急性肾功能衰竭。观察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20~80岁,平均(53.9±5.2)岁;23例患者为糖尿病肾病,11例患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6例患者为急性肾功能衰竭。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措施包括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流程,加强血液透析期间消毒管理等措施。

1.2.2 观察组 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手部卫生: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穿刺前应严格按照手部卫生程序对手部进行清洗,在与患者接触或标本抽取、更换输液头后均应当应用消毒液彻底清洁手部,科室专用质控员还应负责对护理人员手部卫生依从性进行重点监控,制定操作考核制度,对手部卫生情况进行专项评价,以提高护理人员手部卫生水平。(2)合理选择穿刺部位以及局部匍匐消毒:血液透析期间穿刺点优先选择患者右侧颈内静脉,尽可能避免在股静脉置管。穿刺期间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流程,遵循规范对皮肤进行消毒处理,消毒液应使用含氯已定浓度在0.5%以上的乙醇溶液进行局部皮肤彻底消毒。(3)建立最大无菌屏障:中心静脉置管期间应建立最大无菌屏障降低感染风险,相关操作人员应当佩戴各种无菌保护装备,包括无菌手套、口罩、帽子、手术衣,患者全身使用无菌布覆盖。(4)监测感染:血液透析期间护理人员应每日对患者体温进行监测,记录体温变化情况,以触诊+视诊的方式评估穿刺部位皮肤是否出现疼痛、红肿、硬节等症状,并对导管进行目标性监测记录。透析后1 h左右若患者出现全身颤抖、畏寒、高热等症状,应高度重视导管内细菌繁殖所致全身性感染可能性。遵医嘱后针对普通导管置管患者可拔除导管并更改置入部位,针对带涤纶导管患者应定时消毒,用抗生素口服药物干预。(5)敷料护理:插管部位应及时用无菌透明敷料进行覆盖,针对易出汗患者应加用纱布覆盖。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敷料情况,若发现敷料松动、潮湿或可见明显污渍则应及时更换。血液透析期间穿刺后第2天更换1次敷料,后续按照2~3次/周频率定期更换即可。(6)导管护理:导管使用前应由护理人员叮嘱患者停止语言以及肢体活动,颈内静脉置管患者面部偏向导管对侧局部皮肤碘酒消毒,更换无菌敷料,在导管下方铺无菌治疗巾,拧开动、静脉管帽,用浓度5.0%碘伏棉球对管口进行消毒,待碘伏自然干燥后用注射器吸出前次封管肝素以及血凝块,确认导管畅通后连接血液净化管路。下机后同样用浓度5.0%碘伏棉球对管口进行消毒,管腔内残留血液应用生理盐水进行清理,然后注入肝素盐水进行封管,加盖无菌肝素帽并用无菌纱布进行包裹,外部用胶布妥善固定。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在不同护理方案干预下导管留置时间以及导管留置期间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的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的导管留置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平均为(53.2±2.6)d,对照组为(54.3±2.9)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导管留置期间血流感染事件发生率为2.50%,显著低于对照组2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血液透析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脏替代治疗方式之一,它通过将体内血液引流至体外,经一个由无数根空心纤维组成的透析器中,血液与含机体浓度相似的电解质溶液(透析液)在一根根空心纤维内外,通过弥散/对流进行物质交换,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同时清除体内过多的水分,并将经过净化血液回输的整个过程称为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治疗方案取决于残余肾功能、心血管稳定性、蛋白质摄入量、体表面积、工作量、透析器面积和透析液性质、透析方式。国内外各中心采用的透析方式有:适时透析,开始透析时患者几乎没有尿毒症症状;晚期透析,当肾小球滤过率

集束化护理是指将一系列具有循证基础的治疗以及护理措施集合起来,用以对临床疾患的针对性处理[11-13]。此项护理措施由美国健康促进研究所首次提出,近年来被大量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在帮助医务工作者为患者提供最优化医疗护理服务,改善护理结局等方面有着非常突出的应用价值[14]。

本研究中针对血液透析治疗期间患者易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这一问题,应用集束化护理措施对观察组40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导管留置期间血流感染事件发生率为2.50%,显著低于对照组2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期间行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事件发生率,提高血液透析护理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友平,姜美华,谭红梅,等.带涤纶套隧道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感染临床分析[J].临床肾脏病杂志,2014,14(8):466-470.

[2]姚瑶,王璇,郑晓媛,等.2例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药学监护[J].医药导报,2014,33(8):1097-1099.

[3]马靓,张立元,许勤,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预防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85-88.

[4]张跃晖,黄靖雄.葡萄糖酸盐洗必泰在预防血管导管相关感染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1,10(1):77-80.

[5]蒋志华,廖喻,王桥生,等.ICU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干预[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16):3824-3826.

[6]江桂林.万古霉素与肝素盐水混合液行血液透析导管封管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0):157-158.

[7]安自民.血液透析患者Ч芟喙匮流感染菌群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血液净化,2012,11(10):530-532.

[8]王丽丽,徐雁,陈红,等.血液透析256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4,(23):71-72.

[9]李月婷,车丽双,黄荣桂,等.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病原学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2):2707-2708,2711.

[10]郑洁,黄雯,姜立萍,等.老年透析患者隧道式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流感染临床分析[J].北京医学,2012,34(4):295-298.

[11]孙晋洁,孙永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国外预防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5,22(10):26-30.

[12]田华兰,黄莉,罗小娟,等.品管圈活动对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导管血流感染的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5,30(11):408.

[13]赖秀红.循证护理在预防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8):1718-1720.

[14]魏春玲,邱红芳.护理风险管理在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运用[J].兵团医学,2016,47(1):69-71.

[15]石贞仙,刘聪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239-241.

[16]肖龙,陈洁,梁剑波,等.头孢唑林联合肝素封管预防静脉透析导管感染的临床研究[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5,20(2):110-111.

[17]罗秀媚,徐文华,陈翠请,等.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血液透析导管置管术后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6):142-143.

[18]徐骏,王静成,谢金兰,等.品管圈活动降低血液净化中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的效果观察[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26):3173-3176.

[19]史应进,董玉红,杜宇,等.带涤纶环血液透析导管置管方法及应用研究[J].中国医刊,2013,48(1):59-61.

第5篇

关键词:  甲型H1N1流感;护理

甲型H1N1流感是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人畜共患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病毒主要通过空气和接触传播,儿童、老年人、孕妇、肥胖者以及慢性疾病患者是甲型H1N1流感的高危人群,极易演变为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的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者[1]。自2009年5月—2010年2月我院共诊治甲型H1N1 流感确诊及临床确诊患者2千余人,其中重症患者13例。在甲型H1N1 流感病情暴发初期、疾病流行期和危重症期护理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建立了一整套有效工作机制,确保防控制度落实,加强危重症患者的监护救治,提高抢救的成功率,降低危重患者的死亡率。现就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护理人员严格培训

根据卫生部的要求,跟踪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护理人员必须不间断地医疗护理知识培训,学习甲型H1N1 流感流行病学特点、预防和控制技术、科普卫生宣教内容,自身防护知识以及对甲流病房标本采集,呼吸机、监护仪等进行专项培训,做到会操作、会应用。

2 护理人员合理调配

护理资源要建立适应自己医院特点的有效的护理人员的紧急调配方案,是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关键。护理人员要保持高度敏感性,在疫情流行期间,随时有暴发的接诊任务,作好应急对接,在接收危重症甲流救治阶段,应采取集中在医院技术力量强、护理人员技术过硬的独立医疗单位进行,降低患者死亡率,保证护理质量的安全[2]。

3 落实医院内感染防控措施

3.1 实行分诊前移 门诊、急诊分诊关口前移到大厅入口处,引导患者走规定区域去发热筛查门诊,并电话通知发热筛查门诊护士准备接诊。

3.2 采用不同形式进行健康知识宣传及教育 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或肺炎等呼吸道患者;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尤其在咳嗽或打喷嚏后;避免接触生猪或前往有猪的场所;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丢进垃圾桶;避免医院内发生交叉感染:患者之间、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医护人员与患者等交叉感染。

3.3 对于疑似患者或确诊患者进行隔离并佩戴外科口罩,并分别有单独区域进行治疗 病室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按标准进行消毒;建立住院快速通道,如需住院观察的患者先由筛查门诊医生填报患者基本信息传送到病房,护士电话通知病房准备。由筛查门诊护士护送患者走规定区域进入感染科病房专用电梯到达。

3.4 隔离病房实行三区三线管理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要求,严格进行院内感染控制,隔离区域布局合理。三区划分清楚,设置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三线无交叉,有患者和医护人员专用通道和污物专用通道。病室有独立卫生间,人流物流有严格出入口标识。

3.5 个人防护 根据不同区域工作要求进行个人防护要求,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筛查门诊急诊的医务人员。穿着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医用防护口罩。强调每次接触病人后洗手或进行手消毒。二级防护使用与进入隔离留观室和感染病区的医务人员、接触病人标本和排泄物等医务人员、转运病故的司机。穿着工作服、防护服、戴医用防护口罩、鞋套、手套和工作帽。三级防护为在二级防护的基础上戴防护眼镜,用于近距离给患者进行操作时,如为患者吸痰、气管切开及气管插管的医务人员。

3.6 医疗废物管理 病人被服和工作人员隔离衣等装入污衣袋内,禁止翻动,送出病房时外加一层布袋,采用消毒后再清洗。患者的生活垃圾和一次性医疗用品如帽子、口罩、手套、防护服及患者使用的输液用品等放入密闭防渗双层垃圾袋内并严密包扎,由垃圾专职人员运送。

4 密切观察

病情,加强医患沟通、医疗护理沟通,促进疾病康复发热期应卧床休息,多饮水,给予流质或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保持鼻、咽、口腔清洁,预防细菌感染,合理应用奥司他韦。加强与患者沟通,让患者消除恐惧心理,客观正确面对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发现新问题及时与医生沟通,配合医生做好治疗。注意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神志精神状态等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危重症患者,尤其高危人群警惕发生肺炎、原有基础疾病病情严重,出现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等并发症。患者呼吸困难、发绀,明显气急应给予氧气吸入,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如缺氧不改善,出现低氧血症或呼吸衰竭,应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无创有创呼吸机等[3]。5 体会甲型H1N1流感是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病情发展快,传播性强,及早发现及时得到正确治疗,合理护理非常关键,减少患者在人群传播,避免医患之间交叉感染。疫情爆发后对于医院迅速启动护理应急预案,组建应急分队和准备后备病房,根据医院的情况迅速完善相关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提高救治知识和操作技术水平,加强病情观察,注意氧合指标,并及时发现危重患者并给予及时有效护理及治疗,合理应用机械通气,提高危重患者救治的成功率,加强用药护理及营养支持,以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10年版).

第6篇

【关键词】 高校医院;发热;隔离病人;护理

我校确诊3例“甲型H1N1流感”病人,流感样症状呈聚集出现,因此在流行期间,做好发热疑似病人的隔离留观工作,做好医学观察,是防止“甲型H1N1流感”扩散的有效措施,也是安定学生,稳定社会,保证安全教学的有效手段。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9月1日—2009年11月15日,我院共收治隔离病人334例,其中男272 例,女62 例,均为在校学生。体温(腋测)其中40℃以上9 例,39℃~40℃158 例,37.5℃~39℃有167例,伴有头痛、咽痛、全身酸痛、咳嗽症状234例。胸片提示有肺部炎症9例。

1.2 结果 我们对病人进行了准确、及时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对病区进行了严格的消毒隔离管理和工作人员的保护,控制了疾病的传播。在本组病例中,病人自觉症状好转,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经复查血常规及胸片,由治疗小组会诊讨论,符合解除隔离条件者解除隔离。有3例肺炎病人解除隔离后转往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病人由专用发热通道进入隔离病房,热情接待病人,迅速安置病人,给病人发放口罩并教病人正确使用,定时更换,如潮湿及时更换;每人专用1支体温计;提供良好的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及时提供生活必需品。发热病区每日2次空气消毒,病室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每次1h,照射前给病人做好解释并取得配合,照射时要保护病人,尽量让患者离开病房到活动室,关闭门窗,消毒完毕再打开门窗通风;走廊用0.5%的过氧乙酸或3%的过氧化氢喷雾消毒;痰盂内装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处理病人的分泌物,痰盂每天消毒1次;“甲型H1N1”属乙类传染病,按该类传染病做好相应的消毒隔离工作。

2.2 高热病人的护理 “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的高热病人,按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并配合物理降温。药物降温如柴胡2~4ml肌肉注射;配合酒精擦浴:(1)用物:纯棉毛巾、剪刀、温度41℃~43℃的25%~35%酒精200~300ml。(2)用法:将毛巾横剪成宽约10cm的段,用酒精浸透,拧出少量水分,以不滴水为宜,分别敷在患者的额头、两侧颈动脉、两侧腋窝、两侧腹股沟处,每8~10min重新用酒精浸透更换,持续做2~3次。物理降温时应注意病人保暖、遮盖病人。实施降温治疗半小时后测体温,并做好记录。如若使用冰袋,要随时观察冰袋有无漏水,如布套湿后应及时更换。并经常听取病人的主诉,如有不适立即停用。病人退热时应注意清洁皮肤、更换衣服。

2.3 心理护理[1] 患者被隔离并伴有发热、咳嗽等全身不适,对疾病的预后感到担忧。护士要加强与病人的沟通,耐心与病人交流,注重使用鼓励性语言,同时注意观察病人的非语言行为,根据非语言行为表明的意义进行针对性护理[1]。首先,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乐观情绪,冷静面对疾病,用良好的心态和知识来保护自己,宣传“甲型H1N1流感”的性质,大量病例证明“甲流”是可以治愈的,让病人心中有数。其次,要让病人理解和接纳自己的情绪,不与自己的情绪对抗。告诉病人当出现恐惧、紧张、焦虑情绪的时候,别克制和压抑,多与医生、护士、同病室的病友交流,使情绪得到释放。可以采用电话、互联网、手机短信等交流方式与老师、同学、朋友、家人交流和沟通感情,积极寻求心理支持。第三,满足病人的兴趣与爱好。如让病人看自己喜欢的书,听听音乐,看看电视,玩玩游戏,做些适度的活动,但要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以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第四,必要时,联系本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教师对需要心理帮助的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及心理疏通。

3 体会

“甲型H1N1流感”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首先,要做好消毒隔离工作,是防止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其次,隔离病人内心孤独、恐惧,病人大多都是远离家人的青年学生,需要温暖与爱护,护士通过良好的言行、端庄的举止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病人感到亲切。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实施前瞻性的心理护理。

第7篇

【关键词】 甲型H1N1流感 医院感染 预防措施 产科 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7―265―02

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新的甲型H1N1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通过近距离飞沫和接触传播。人类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缺乏免疫力,普遍易感。【1】目前,甲型H1N1流感正在全球传播蔓延,我国已将其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制定了该病的诊疗标准。我院作为传染病专科医院,是宜昌市指定收治甲型H1N1流感的定点医院,从今年六月收治来自美国旅游团的八名患甲型H1N1流感的游客开始,截止到目前为止我院已收治甲型H1N1流感确诊和疑似病人上百例,特别是近期每天到发热门诊就诊的疑似病例约二十余人次。而产科作为传染病医院中的特殊科室,孕产妇是甲型H1N1的高危人群。为了保证在院分娩的母婴安全,我科根据疫情特制定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控制对策。

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制定相完善的各项规章制度

虽然医院根据甲型H1N1流感的特点制定了应急预案和相关的制度,但产科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医院的制度又详细的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如“病人入科甲流健康教育制度”、“病房消毒隔离和甲流病房管理制度”、 “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甲流工作人员个人防护指导”“病人入院、出院通道管理”等。在医院甲流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科室成立了以科主任为责任人的甲流防控小组,把甲流的防控工作放在首位。

2 大力开展甲型H1N1流感知识培训,制定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工作流程

科室工作人员除参加医院组织甲型H1N1流感知识培训外,科室又组织全科人员学习甲型H1N1流感知识,充分认识该病的病因和生物学特点、疾病的传播途径、防护要点。编写健康教育处方,举办甲型H1N1流感知识宣传栏。病人入科时除按常规程序执行外,要详细询问病史,特别要问近期是否有发热、咳嗽等“感冒”等症状,查体温,每四小时一次,若

体温大于和等于摄氏37.5度应住单独房间,对入院病人发放健康教育处方,进行专科和甲型H1N1流感的健康教育,出院要作出院指导。

3 认真落实消毒隔离措施

3.1 病房的消毒措施 病房每天开窗通风二次,每次半小时。病房的床头柜、床挡和椅等物品每天用含氯消毒剂擦拭二次,地面用84消毒液拖地二次,病房空气每天用医用空气消毒机消毒一次,每次二小时。病房的垃圾由工人定时收集,用双层黄色垃圾袋装好,防漏防渗,集中统一焚烧。

3.2 产房、接种室和洗婴室的管理

产房、接种室和洗婴室物表每天用84消毒液擦拭一次,地面用84消毒液拖地一次,空气每天用臭氧消毒器照射二小时,工作人员进入这些房间必须更换专用工作服和鞋,带好工作帽、口罩,口罩须是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专用口罩,即N95口罩。接生、给新生儿预防接种和沐浴后须再次对房间进行消毒。

4 认真落实健康教育,严格探视制度

对在院的病人和家属讲解甲型H1N1流感的相关知识,告诉他们该病是可防可治的,只要预防得当,可减少得病的机会。勤洗手,适时佩戴口罩,尽量固定陪伴人员,陪伴人员进出医院要走安全通道。控制探视人员的次数和数量,对探视者要求戴口罩进病房,对有“感冒”症状和发热者禁止探视。产妇喂奶前要洗手,若产妇体温高于摄氏37.5度者或有咳嗽、鼻塞等症状给新生儿喂奶时需戴口罩 。体温大于38.50C暂停哺乳。发热的产妇须住单独病房。作甲型H1N1的相关辅助检查,对孕产妇要争取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5 工作人员注意手卫生和个人防护

医护人员双手的细菌种类和数量往往较其他人群多,即通过医务人员的手污染不同的物体表面,患者再去接触这些物体,且通过这样直接或间接传播疾病比空气传播更具有危险性,因此手卫生是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2】据报道,【3】甲型H1N1病毒对乙醇、聚维酮碘敏感;对热敏感,560C30分钟可灭活。可见该病毒对常规的物理和化学消毒方法敏感,消毒效果好。而甲型H1N1流感主要是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所以工作人员在进行各种诊疗、护理操作前后都要按“六步洗手法”认真洗手,在为一个病人处置完后须用健之素牌手消毒剂消毒双手,然后再进行另一个操作。进病房和进行任何操作均应戴N95口罩。要求医务人员实行标准预防。

6 加强监督管理,落实工作责任

科室主任和护士长配合医院院感专职人员对科室院感工作进行督导,经常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保证各项制度和措施的全面实施。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加强“慎督”修养,严格按防控甲型H1N1流感的工作流程进行工作。

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新的、传染性很强的呼吸道传染病,随着冬天的到来,该病的蔓延范围越来越大,发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而孕产妇是甲型H1N1流感的高危人群,极易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一旦感染极易成为重症病例。我们通过上述综合预防措施和完善各项制度,我院产科没有发生甲型H1N1流感的医院感染,这对今后甲型H1N1流感在传染病医院中的产科病房的防控工作有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万彬,陈萍,付莉,等.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1):997-998.

第8篇

【关键词】 新生儿; PICC; 导管; 血流感染控制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6-0027-03

对于重症新生儿患者,应用PICC置管是十分普遍的。但因新生儿身体耐受性弱,各项身体机制发育未完全等原因,导致PICC置管后相关血流感染的概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而相关血流感染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甚至还可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临床上十分重视新生儿病房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控制的问题[2]。在本次调查中,笔者选取2011-2015年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PICC置管的新生儿患者为例,将分析诱发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在后期治疗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降低感染概率,制定有效的临床护理方案,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015年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重症新生儿91例,其中男58例,女33例,患者年龄1~27 d,平均(20±6)d。根据出生体重对患者进行划分,其中出生体重≤1500 g者60例; 1500~2500 g者11例;≥2500 g者20例。根据胎龄对患者进行划分,其中≤28周者34例;胎龄28~32周者41例;胎龄>32周者16例。

1.2 方法

1.2.1 置管方法 在对患者进行置管前,先以空气净化机对操作间进行消毒。选择美国BD公司生产的1.9Fr单腔硅胶导管。以PICC穿刺置管法进行操作:先测量新生儿的双臂围,预估所需的导管长度,选择适宜的导管对患者进行静脉穿刺,沿导入鞘将PICC导管送入静脉中,以无菌敷贴进行覆盖,对患者拍摄X线片,需保障导管尖端的位置正确。

1.2.2 调查方法 统计每例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其姓名、性别、胎龄、出生天数、出生时体重、穿刺后相关并发症、导管留置时间、拔管时间、PICC导管培养等因素。此外,结合相关的文献分析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具体如下:出生体重、羊水粪染情况、5 min Apgar评分≤7分、脐静脉置管、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分娩时孕周、胎盘早剥等。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以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PICC相关血流感染情况

由此调查新生儿共91例,其中2011年7月-2012年

6月共17例;2012年7月-2013年6月共33例;

2013年7月-2014年共32例;2015年期间共9例。其中出现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新生儿15例,所占比例为16.5%。

2.2 产科因素单因素分析

未感染新生儿分娩时孕周(33.8±5.4)周,感染新生儿分娩时孕周(28.9±4.2)周,孕周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21,P=0.010);未感染新生儿出生时母亲年龄(29.22±2.12)岁,感染新生儿母亲年龄(32.87±3.01)岁,母亲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321,P=0.631)。由本次调查结果可知,在相关的因素中,胎盘早剥与孕周短可能增加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概率。母亲年龄、是否合并妊娠合并症、分娩方式、胎膜早破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产科因素多因素分析

笔者对单因素分析中的胎盘早剥与分娩时孕周两项指标作自变量,并对其进行多因素分析处理。并最终确定分娩时孕周较短为独立的危险因素,分娩时孕周回归系数-0.331,标准误差0.106,Wald字2 8.009,P值0.014,OR1.564,OR的95%CI(1.412,1.827)。

2.4 胎儿因素单因素分析

未感染新生儿置管时间(22.36±10.21)d,感染新生儿置管时间(23.87±10.01)d,置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2.201,P=2.921)由调查结果可知,出生时体重低、胎龄小、气管插管、呼吸窘迫综合征及5 min Apgar评分≤7分等因素均可增加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概率,而羊水粪染、置管时间、脐静脉置管等指标影响不大,见表2。

2.5 胎儿因素多因素分析

笔者对单因素分析中相关指标作自变量,并对其进行多因素分析处理。并最终确定出生时体重及5 min Apgar评分≤7分为独立危险因素,见表3。

3 讨论

重症新生儿常需接受PICC置管治疗,虽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上明显的提升了治疗的安全性。但在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易出现并发症,对患者的恢复等造成不良影响。在本次调查中,笔者分析了导致新生儿病房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相关因素,并根据上述因素制定相关的护理措施,以预防及控制感染的发生,详情如下。

3.1 规范PICC操作

在孕妇孕检时,护理人员即需引起注意,向孕妇积极讲解相关的知识,对其做好孕期保健工作。检查胎儿的发育是否正常,预防早产儿,并减少窒息概率。对于出生后体重极低的新生儿,护理人员需加强临床观察,同时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在对患者进行PICC置管时,需保障时机适宜,操作准确,以减少对新生儿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进行PICC操作过程中,需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以降低感染概率。进行插管的医护人员需经验丰富,尽量保证一次性置管成功。插管后对患儿的基本情况进行观察,包括体温、患者的神志、血常规检验等,及时发现异常,并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处理。对于极低体重者,需注重营养的供给,以保障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3.2 把握合适的置管时间

一直以来,医学人员及非医学人员均认为置管时间过长是诱发感染的重要因素,因此部分学者提出,为患者定期更换中心静脉置管,以控制感染。但在本次调查中,提示置管时间的长短与感染的发生并无明显的关系,而这一调查结果与近年来的报道基本一致。除此以外,部分报道还指出,为患者定期的更换中心静脉置管会提高感染概率,其主要因为多次的更换过程可能带入微生物致病菌,进而提高了疾病的发病概率[3]。因此笔者认为需严格把握患者的置管时间,尽量的控制换管时间,若患儿出现早期感染症状时需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同时关注患者的全身变化,避免频繁的更换留置管。

3.3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对于感染患者,医护人员认为可以使用抗菌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但在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必须合理规范。因新生儿身体耐受性弱,在药物用量上必须合理,避免对其后期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4]。此外,医护人员不能以抗菌药物治疗代替无菌操作,而是需严格加强管理,进而提高合理用药性,提高药物治疗的应用价值[5]。

综上所述,加强对新生儿的临床观察,通过合理有效的预防手段降低血流感染概率,提高重症新生儿PICC置管的安全性,促进患者更好的康复。但本文中仍存在片面性,未能对更多的因素进行分析,后期笔者将继续致力于相关的临床研究,继续完善本次调查。

参考文献

[1]张新利,刘海燕,黄嘉言,等.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特点和治疗转归[J].广东医学,2013,34(18):2795-2797.

[2]闫钢风,曹云,胡晓静,等.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1,18(1):44-46,49.

[3]帅春,封志纯,汪灏,等.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临床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15,33(1):9-12.

[4]黄朝梅,罗英,何力,等.新生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流感染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13,19(10):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