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03 16:07: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古建筑建筑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现代建筑;影响;启发
1中国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形成与发展
1.1.中国古建筑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古代建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在世界建筑体系中独树一帜源远流长的,成为独立发展的体系。中国古建筑思想在世界建筑史上,以它独特的地域特色,描绘出中华名族五千年文明历史,当我们站在现代人的审美角度,回首望去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就如同翻开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词典,古建筑展现出历朝历代独特风貌;中国建筑以它绚丽的色调风格、精巧的做工工艺,让人感受到中国古建筑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
1.2现代建筑
现阶段,我们从国际的角度出发,建筑设计仅仅视为少数贵族人使用,在世界发展史上可以得出这一结论。主要要建筑设计大多数是为封建君主服务、王公服务、教会服务、国家服务。就像美国评论家罗伯特•休斯(Robert,Hughes)说的那样“穷人没有设计”。中国建筑设计也不外乎于此,尤其是世界趋于多元化,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中国,随着封建制度的没落,古老的中国大门被西方文明逐渐打开,中国古建也开始受到了冲击。
2以实例分析中国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2.1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
例如在苏州博物馆的新馆,苏州博物馆的新馆其建筑风格属于新中式建筑,这种风格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房屋屋顶的设计,也是我们走进博物馆时首先看到这个独特的屋顶设计。这种屋顶的设计手法源自苏州古建筑的坡顶,屋顶四周的翘角以及它的做工工艺,把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特色发挥到了极致,这些屋顶通过现代科技材料,用金属、玻璃以及木材作为屋顶主要的材料,通过光照处处不同的层次,演绎出不同的环境效果,让人犹如进入一副中国山水画的感觉。苏州博物馆建筑群的布局方式,延续苏州建筑群落布局的特点,把博物馆放置于院落之间,通过这些院落之间相互组合,使建筑整体跟周边环境相互融合、协调统一,拙政园作为苏州最有名的建筑群落之一,博物馆主馆的建筑风格延续了拙政园建筑的特点,成为整个群落中的一个重点。白墙、灰瓦成为博物馆主要的建筑基色,这些淡雅的色调与周边建筑色调相互融合在一起,作为新中式建筑,建筑中的灰色材料,被现代的灰色花岗岩所代替。把传统中国古建筑设计精髓不断发掘、提炼、扩展,并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现代建筑,苏轼在《灵璧张氏庭院记》中说:“华堂夏屋有吴蜀之巧”,苏州建筑在中国古建筑中,以精巧细致为主,苏州博物馆主要通过对苏州古建筑风格和中国建筑元素提炼;从传统的古建筑构造元素中发掘适合该建筑的设计元素,对苏州传统建筑中的几何形状进行演变,用现代的技术、材料重新诠释现当代苏州建筑设计风格。在建筑的空间规划方面,中国传统的移步换景淋漓尽致地体现在该建筑的空间中。夏玉莹在《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与转化》中提到:“苏州博物馆新馆这一倾情之作就使得苏州民居风格和现代建筑和谐对接,融建筑于园林之中,使古代民族文化和现代的科技相辅相成。”通过对局部空间的伸缩处理,让人进入该区域时空间放大,给人一种探索进入的欲望,这也是建筑设计中空间使用的巧妙手法;进入后院时,大量地运用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亭榭、水面、置石、树木映入眼帘,让人进入具有禅意的私密空间,跟入口的空间感觉形成对比。
2.2王澍与宁波美术馆
宁波美术馆作为中国著名建筑师王澍的代表作之一,为了维持这座大楼给城市带来的美好回忆,设计师王澍保留了原有空间结构不变得同时,并且在设计者的极力呼吁下原有的码头也得以保留。美术馆建筑主体设计方面,面向人民路的一部分是利用一个入口的高台院落和栈桥的设计,并没有采用常见的广场或者台阶布局,这种设计寓意中国传统院落的结构。建筑主体面向甬江的一侧以出船的形象利用两个扁平长方形相互叠加从而使建筑物更加亲切,与周围环境更加融洽。在建筑主体二层设有100扇高8米的杉木板门,这些杉木板门装饰在沿江长100米长,6米宽的长廊一侧,设计者的目的是展现一种新生的态度以及重建一种已经断裂的生活方式。美术馆的空间利用上分析,首先最底层是应用于美术馆的日常运营,整个空间属于开放式的展示形式,一层可以看到不同形式的艺术展品以及艺术展览。艺术展示的过程中同时进行了营销模式。二层相对一层的空间风格更具有意境,二层主要应用于艺术展品的展示和创作。美术馆的建筑材料上采用了青砖,青砖设计是体现在美术馆的基座上。青砖设计与外景保持一致,形成了内外统一的设计场景。基座上的设计纹样元素从敦煌中提取出来的。来揭示地域始发地是宁波人,船与港口的材料统一,也在预示着船与港口的材料是一致的。所以在材料的使用方面都揭示了一定的寓意和暗示,这种表现技法的体现需要一定的技艺水平。
2.3大研安缦度假村
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北角著名的丽江,被认为是中国最美的地方之一。而大研安缦正是探索丽江的绝佳下榻之所,极致完美的大研安缦度假村的建立与其他安缦度假村一样,丽江大研安缦与其他安缦度假村一样,通过他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采用古老神秘传统纳西建筑经典元素。度假村依山而建,大研安缦之名源自梵文“平和”的音译和13世纪木府统治时期的丽江古名“大研”二字。俯瞰这座历经沧桑历史古城。度假村的建立无疑又为这座古城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度假村设有35间套房,可眺望丽江美景、城郊乡野与雄伟雪山,包括中国最壮丽的山峰——玉龙雪山。度假村坐落于狮子山顶,毋庸置疑的是,这个得天独厚的角度把丽江、城郊乡野同雪山美景一并揽入怀中。度假村设有的套房一律附带可俯瞰美景的超大露台。恒温人性化的泳池安静的藏在古典质朴的建筑群深处,嬉戏池中或是卧榻池畔定是体会安缦隐世哲学的绝妙途径。这套度假套房在各地都能展示云南当地的美妙布料和精湛的工艺,纳西刺绣精美至极,以及东巴花卉禽鸟木雕也是鬼斧神工,这种精美的工艺将会在客房内出现。纳西族东巴智者,对他们来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非常重要的,在他们精湛的工艺中可以获取他们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注重性。在这种精美的技艺之下,还有一些文化遗迹、古建筑遗迹都已保留下来,例如以前的科举考试的场景依旧保存完好。这种场景的设计,不仅留下这种古香古气的建筑,并且也加入了现代化的设计元素,这种中国古典元素与现代技艺手法相结合的设计,深受人们的喜欢。通过实例分析现代建筑中国古建筑元素的运用,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古建筑与中华民族不管在历史内容上还是本性特质上,两者是相容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在现代建筑中要汲取古建筑文化的精髓,繁荣和创新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文化。从传统古建筑中发掘适合现代建筑的设计元素,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材料重新诠释当代建筑的设计风格。3在建筑的空间规划方面,中国传统的移步换景是建筑设计中空间使用的巧妙手法。在装饰方面,中国古代建筑的不断努力和长期积淀,积极吸取了中国个民族传统的艺术技艺和精湛纹样元素,尤其是在雕刻、绘画、工艺美术等艺术形式上,为现代设计创造并提供了很多设计积淀,现代建筑要汲取这些优秀的装饰手法,努力打造出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在造型方面,现代建筑整体要与周边环境互相融合,协调统一,在自然界承运能力范围内去发展现代建筑,因地制宜,营造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集中的和谐家园。
3中国古建筑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与启发
3.1中国古建筑与现代建筑融合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个性鲜明并深深根植于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它有着同西方迥异的民族特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和发挥传统建筑文化还需要研究和认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意境,真正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内涵,在形式和内涵上都加以继承,并加以现代体现,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真正的现代化。加快现代城市快速发展是我们当代人追求的目标。可是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包括农村现代化建设,都应该在保持我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即融入现代元素,又保留了本土文化不会再历史旅程成长断层,更不是对西方思想全盘接受;城市建筑是一个地域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发展的根基,也是城市的象征。每个时代都会在城市的发展中留下属于当时社会的痕迹。一个地区城市的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的提高,都会导致很多历史文明的消失,最为明显的就是城市建筑,虽然现代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向前迈出的一大进步。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是科学、经济的聚集地,人类历史文化遗产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所留下的一笔财富;在中国古建筑发展的历程中,其中的一块木材,一块瓦片,都蕴含着当时、社会、政治、文化历史发展的痕迹。我们要让古建筑传统工艺与现代建筑完美结合,才能让古建筑文化得到合理的保护,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流传千古,让我们的子子孙孙可以继续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把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合理地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可以在体现中国古建筑古典韵味的同时,保证工程质量、品质,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减少资源浪费,避免出现中国古建筑风格在国际、国内市场出现尴尬的局面。
3.2现代建筑在古代建筑影响下的发展
在现代建筑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既要创造新的现代文明,又要保护古代历史文明,两者之间是相互融合的,我们要在两者之间权衡好它们的关系,现代建筑不是现代人凭借自己的想象创造出的,现代建筑的是古人这几千年中探索中所遗留的产物,它是我们现代建筑快速发展的垫脚石。它们之间是传承和发展的关系,与此同时我们在保护文物古迹的同时,也要兼并协调中国古建筑与现代建筑并存的原则。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它代表着当时的政治文化和科技水平,只有将这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建筑文化保留下来,才能延续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现代建筑风靡全球,这种风潮大大影响了古建筑艺术文化的发展,只有让古建筑艺术在中国本土茁壮的成长,才能源源不断地给现代建筑注入新的建筑理念,让中国文化立足于世界不败之地。在现代建筑建设中,我们要倡导“新旧有机结合”的这种理念,既要对古建筑艺术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提升,又要保留中国古建筑艺术文化,做到舍得共存。新老建筑文化交替的阶段,要拒绝盲目大肆修建仿古建筑,对古建筑文化的保护,不只是在现代世人面前建造出出更多的仿古建筑,仿古建筑的出现不代表是对现代建筑的保护的开始,所以这种古建筑文化保护的机制,需要在探索摸索的过程中,建立适合古建筑艺术发展的新机制,让古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协调发展。现代建筑发展的主要思想是以人为本,人作为建筑使用的主体。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还要满足现代的审美要求,现代建筑的发展必须重视人的使用需求,以满足生活生产使用为主要前提。因此可见,现代建筑还需要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避免虚而无用的建筑,建立属于这一时代的建筑体系,才能保障现代建筑快速健康地发展,让现代建筑成为这一时期的标志性建筑。
4小结
现代化建筑的发展不是对中国古建的排斥,而是继承与发展如何正确运用中国的古代建筑去设计现代建筑,让其源远流长,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转换,中国古建筑已经不适合绝大多数建筑的需要,它的建筑精髓是需要我们后辈继承和延续的,如何正确的运用中国的古代建筑去设计现代建筑,让其源远流长,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当然这样的研究历程还有很远,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经济、人力资源去实现。为了让着种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体系中,渗透到每一个建筑作品中,让中国的现代建筑散发出生机活力,重振伟大的中国梦,我们每个设计师都应该用我们的一腔热血,去拼出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天空。
作者:刘文洁 伍星 单位:东北大学艺术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其钧.中国古建筑语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330.
[2]邱盼.试论我国古建筑保护面临的问题[J],山西建筑,2009年第29期
【关键字】仿古建筑;技术;维护管理
1、引言
古建筑之所以可贵,除了它们是用金钱和血汗堆成的之外,更重要的是它们是历史的遗存,保护古代建筑,主要是保护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工程、艺术方面的成就。仿古建筑不但保护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成就,而且还弘扬了民族文化精神,体现了传统建筑风格,改善了建筑环境,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由此可见,对仿古建筑的建造维护显得格外重要。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在仿古建筑的建造过程中的一些技术及其维护管理。
2、工程概况
某地美食街占地面积12000m?。街两边布置了10栋风格统一,又各有特色仿古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几乎涵盖了园林建筑中亭、廊、楼阁的所有建筑形式。既有南方轻巧雅逸的精致秀丽, 又有北方平缓持重的贵族气派。
3、仿古建筑的定义及设计要求
3.1 仿古建筑的定义
仿古建筑是指在建筑形式上较忠实地模仿传统建筑,并保证建筑外观基本上反映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其结构、材料及施工技术方面均反映近现代建筑的主要特征,是近现代的建筑作品。
3.2 仿古建筑的设计要求
如今的仿古建筑物大多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而不是木结构,为了使得建筑物在装饰之后的外观效果能达到模结构的程度,仿古建筑物在结构设计时要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3.2.1 模数要求和构件定型化
建筑物中各个受力构件的大小和形状都要满足古建筑的模数的要求。其他各传力构件也要严格按照古建筑物中各构件的形状和尺寸来确定。
3.2.2 屋面造型要求
建筑物屋面各部位的变化要明显,对其构造也有很高的要求,构架体系可使用步架和举架的方法进行处理,以达到屋面坡度越往上越陡峻,越往下越平缓的效果,将中国古建筑独特的一面完全展现出来。
4、仿古建筑设计常见技术
4.1 屋面防水层, 焦渣苫背施工
4.1.1 防水层施工技术
先在现浇屋面上做找平层,在举折点粗略地做成囊势即可。经养护7天,含水率达到要求后,进行防水层施工,在正脊、斜脊及垂脊的脊跟部向上做30cm高泛水, 在檐口部位,要粘结密实,收头平顺,不得超出檐口,连格侧面应清理干净,不得污染,以免影响连檐的彩绘效果。防水层施工完后, 严禁随意上人, 经淋水隐检后, 进行焦渣苫背层施工, 不得损坏防水层, 如损坏需认真修补。
4.1.2 焦渣苫背层的施工技术
配合比正确,自下而上摊铺平整,拍打密实,囊势造型必须顺畅。主要工作内容是: 做饼、冲筋、铺设焦渣。先挂囊线, 用1: 2水泥砂浆, 做成上口50×50 mm的灰饼,待一天后,再进行冲筋,筋面宽4 一6cm,底宽10一12cm,间距竖向1.5m,横向2m的封闭方格,冲筋时,应上提加筋网片,经养护有一定强度时,方可在方格内由下至上填铺苫背焦渣,同时上提阻滑加筋网片于上表层内, 为加快施工进度, 可对称两面分段施工。经隐检养护后,进行晾背,以干透为宜。焦渣所用白灰闷灰时间不应少于3天,须用机械搅拌。
4.2 屋顶的囊势控制技术
琉璃瓦屋顶瓦面的垂线弧度,其主要作用是,加快屋面雨水的流速,尽可能冲出檐口以外。改善檐内采光,使整个屋顶和四角呈腾飞之势。显见囊势的控制是屋面施工的关键所在。设计图中只能按举折规律标明折点,但瓦面的施工造型必须是顺畅的弧线。如何达到顺畅的垂线弧度即囊势,并能在铺瓦过程中随时得到控制, 复核是屋面施工的难点之一。传统做法是:采用3一5mm直径的细麻绳来挂线,在垂线弧度与设计举折不相符处在麻绳上涂抹黄泥的手法来获得理想的囊势, 该技术仅适用于小型坡屋顶,加之受气温影响麻绳热胀冷缩,长时间后黄泥干裂脱落,不能重复使用,即是获得了理想的囊势在铺瓦时也无法有效的得到检查和控制。经试验采用4mm直径软质钢丝绳,在举折点处用22号铅丝缠绕增加配重获得囊势,并在绳两端用油漆作标定长度记号;即上端以脊背中心为起点,下端以檐口为落点。实现了一次标定重复使用的良好效果。该方法也适用于各类斜脊垂脊囊势的控制。
4.3 铺瓦砂浆的功能改进技术
传统古建屋面铺瓦粘结材料均采用黄色白灰浆,其优点是就地取材, 易操作,便维修,缺点是粘结不牢,日久瓦易下滑,拉裂脊跟,屋面易生长杂草,草根撬松瓦垄缝隙,落叶堵塞过水垄,造成渗漏。由于仿古建筑屋面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现浇板,并增设防水层,琉璃瓦密实性好,吸水性差,若采用黄泥粘结,上下不透气,浆内水分很难散发,干硬龄期很长,若遇冬季受冻,来年解冻后,粘结不牢,造成质量安全隐患,故必须对黄泥粘结材料进行置换。
4.4 仿古建筑中丝缝墙的施工技术
4.4.1 弹线、样活
先将基层清扫干净,然后用墨线弹出墙的底脚线,再按砖缝及砖的排列方式进行试摆,以便验证尺寸和进行适当的调整。弹底脚线时,要注意墙厚、墙头与磨砖规格的关系,丝缝面与背里填馅之间留出1—2cm 的浆口。
4.4.2 拴线、衬脚
按照弹线的位置,在砌筑两端拴挂两道立线叫拽线,在两拽线之间拴挂上下两道横线,下为卧线,即砌砖层的摆砖线;上为罩线,即控制墙面平直的控制线。在砌第一层砖之间要先检查基层是否凸凹不平,如有偏差,应用老浆灰抹平,即为衬脚。
4.4.3 抹灰砌砖、打站尺
丝缝墙的砖与砖之间要铺垫老浆灰。磨制好的青砖要再浇水阴干运至摆砌现场,用瓦刀在砖的朝下面露明侧的棱上刮抹1—2cm宽灰条,砖的顶头缝外棱处、砖的大面两侧均抹灰条,在朝里的棱上打上两个小灰墩,以保证砖摆砌平整,灌浆时浆汁能够流入。按弹线和挂线砌摆第一层砖,并根据事先排砖竖缝统一制作薄竹皮逐缝试插分缝调整,以确保竖缝均匀。从第二层砖起的两端砖用同水平缝厚的薄竹皮支缝,再上跟线、下跟棱、侧看绳进行中间部位的摆砌,这样可以减少人为手法的误差,确保水平缝一致。在第三层砖砌完后,应打站尺检查墙面的平整度、垂直度。将平尺板的下面与基础上弹出的砖墙外皮墨线贴近,中间与卧线贴近,上面与罩线贴近,检查砖的上、下棱是否也贴尺板,如未贴近或顶尺,必须纠正。除打站尺外,每摆砌3—5皮砖要检查墙面的施工质量,同时复核砖砌面水平程度和事先的排缝,以免游丁走缝。
5、仿古建筑的维护管理
仿古建筑是对古老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算是中国古老文明的一部分,对研究古老文明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在对其进行建造和使用的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损害的现象,这就有必要对其进行维护管理。对仿古建筑进行维护管理,主要目的是以科学的方法防止其损坏,延长其使用寿命。对不同的建筑物有不同的维护方式,应根据现场的环境、气候等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
6、结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仿古建筑也算是古建筑文物。建筑文物小的艺术珍藏品,它长期暴露于大自然之中,经受着风吹日晒,雨淋雪冻的损害。保护建筑文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仿古建筑是传承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存,对于我们认识历史和认识前人轨迹的价值毋庸置疑,做好其建造工作和维护工作也算是对传承古老文明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党建堂.仿古建筑琉璃瓦屋顶施工技术[J].西北建筑与建材.2003,(12):13-15.
过去三十年来,新建筑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为了突出“地域化”特征,避免“千城一面”,各种形式的建筑作品层出不穷。其中,仿古建筑与古建筑在形式上最为接近,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木雕斗拱、山花线脚出现在城市、乡村的各个角落,面对这种现象,学术界一直处于理论探讨阶段,并对此现象评价褒贬不一,大众则习惯笼统地将仿古建筑解读为“假古董”,可以说建筑仿古现象从产生开始经历了坎坷的发展过程。而对建筑仿古现象的态度与如何正确看待历史、如何传承文化、如何古为今用等重要问题息息相关。因此,研究建筑设计中的仿古现象,坚持辩证的分析方法,对于正确认识和设计仿古建筑、摆脱仿古建筑作品的尴尬处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1关于仿古建筑的既往研究
关于仿古建筑的以往研究主要分为仿古建筑的多重价值、设计理念以及构建形式等三类。首先,仿古建筑的形式、空间以及建筑元素具有一定科学和艺术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承传了传统文化。例如,卢中一、斯满芳的《仿古建筑与现代文明》探索了仿古建筑的现代价值,为传统建筑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借鉴[1]。其次,仿古建筑设计并非对传统要素的复制和粘贴,而是对富有美学意义的传统建筑或其构建方式进行抽象和总结,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观念抓住传统精华,在作品中恰当地展示传统韵味。相关研究如赵侃的《仿古建筑兴起的文化因素》,着重从文化要素等方面对仿古建筑的兴起进行分析,挖掘其文化根源[2]。再次,仿古建筑的构件组成和建构形式也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刘卉的《仿古建筑坡屋面设计探讨》等,对古代某些具体建筑的构件数据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考察[3]。上述研究为文章提供了研究范围和方法上的参考,但既往研究中缺少对仿古建筑出现根源的系统性总结,仿古建筑设计手法的研究更为少见。文章将针对以上问题着重讨论,并提出适应仿古建筑发展的相关策略。
1.2研究方法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进行研究。(1)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各类文献来获得资料,全面地掌握建筑设计中的仿古现象。在了解仿古建筑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最终在现实资料的比较中全面了解建筑仿古现象出现的根源和创作手法。(2)描述性研究法:将已有的建筑仿古现象相关理论通过理解和验证进行叙述和解释。通过叙述总结相关论证,定向提出问题并予以阐释,从而对仿古建筑的发展和运用进行展望。
2.仿古建筑的出现根源
2.1崇尚传统、追根溯源
在建筑创作的过程中,面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独特的传统建筑风貌,尤其是身处文化历史保护区中的建筑设计,建筑在形式上往往难以整体改变,而沿袭模仿便成为延续文脉中一种很自然的手法。“建筑,应当就像从她所在的地方生长出来的一样”[4],受此思想的影响,建筑设计常常以地域传统为依据研究特定的历史文脉,创作出与历史建筑融为一体、服务原有环境的作品。例如,屯溪老街沿街店铺改造设计(图1)仍保留老街独特的街巷肌理和风貌特征,并在建筑高度、体量、风貌、色彩上进行严格控制,使老街视觉协调、尺度适宜。同时,街边店铺采用统一而又有变化的匾额以及各种灯饰、小品,使老街充满传统气息与时尚活力。类似屯溪老街沿街商铺立面改造的仿古设计,不仅在建筑的体量和细部构造上与传统建筑相近,更从神韵上、气质上达到了“神形兼备”的境界。
2.2吸引眼球、创造价值
仿古建筑出现在风景名胜地是一种常见现象,往往能为原有风貌增色并弥补原有功能的不足,而在旅游经济的带动下,多地出现仿古建筑甚至仿古街区,在城市也不例外,城市异域风情商业街即是其中一种。异域风情商业街大多通过对异国风情的刻画形成特色风貌从而吸引游客、促进投资。例如,仿欧式建筑借鉴了欧洲传统建筑的空间关系和比例尺度,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公众视野,带动了当地经济。然而,建筑比例失调、装饰烦琐等现象仍时有出现,对于建筑设计创作来说,通过刻意模仿的欧洲风情聚集区如何与原有区域环境文化相协调仍有待思考。
3.仿古建筑的主要设计手法
建筑设计中的仿古形式大体分为两种,即狭义仿古设计和广义仿古设计[5]。狭义仿古建筑设计手法是指利用当地传统材料和工艺在特定范围内对古建筑进行复原工作;广义的仿古建筑设计手法是指延续地域传统文化特色,并利用现代材料和科学技术手段对古建筑实施一定改造。在仿古建筑的具体设计手法方面,又可分为以下三种:
3.1造旧如旧
此种做法通常针对特定风貌保护区中的历史文化建筑。历史建筑的意义在于文化,因此对历史建筑进行的改造或者加建,形式上应与传统保持一致。在特定的历史环境氛围中,仿古建筑的设计多遵循“造旧如旧”的原则。例如,青岛中山路历史风貌保护区中的天主教堂修缮项目(图2),为了保持建筑原有的欧洲风情以及良好的比例关系,施工过程中仔细参考旧堂资料并进行系统理论研究,当年德国设计者所保留的大样图纸则为改造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3.2造旧添新
相比“造旧如旧”的设计手法,“造旧添新”主要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关键内容既在于保持与传统建筑在形式上的微小差异,同时又有所创新,满足美学意义上的形式统一。新建的仿古部分不管与原有建筑多么相似,也不可能饱含先祖的劳作和汗水,因此,后人所做的仿古建筑远观能保持整体风貌统一,近观可令细心的观察者将仿古部分同原作分开,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将新作仿古部分与历史遗迹混为一谈的“假古董”的现象。例如,绩溪博物馆的设计中,继承了传统徽派建筑与聚落的表现肌理(图3),设置了多个庭院、天井和街巷,并尽可能地保留用地内现有树木的原状,既是对徽派传统建筑的传承,也是对传统山水相融环境理念的重释。
3.3无中生有
相对于前两种设计手法,“无中生有”或许是建筑设计中最容易让人质疑的设计手法,尤其对于结构复杂、代价高昂的仿古建筑。实际上,“无中生有”的设计思路若能清晰地展示地域文化、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或其他需要也无可厚非;而若只是一味追求模仿,忽视建筑空间本身的功能性则大可不必。研究古建筑的意义在于传承文化、感悟先祖的创造印迹,如若仅为粗糙和生硬的仿古,则很难在真正意义上达到仿古的效果,更难说像真正的古建筑一样给大众带来震撼力和感染力。
4.建筑仿古现象的未来
4.1古建筑信息库的建立
仿古建筑的依据是古建筑,设计是否得当、准确,其重要的参考标准都来源于现存的古建筑和相关文献。因此,考察古建筑现状、测绘古建筑数据、整理相关古代建筑设计文献,对于今天仿古建筑的设计具有重要价值和重大意义。同时,今天也是未来之古,相关研究人员应按照设计需求做好当代地域特色建筑的信息收集,供后人参考。
4.2设计素养的提高
仿古建筑设计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要求设计者具备较为深厚的专业知识、文化素养和综合设计能力。要不要建仿古建筑、仿古建筑形式好不好,设计者修养的高低、设计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否往往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因此,不断加强建筑师的职业素养和文化素养,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提升,不断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能在仿古建筑的设计舞台中找到合适的继承模式和贴切的现代作法。
4.3现代技术的融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大众审美能力的提升,人们对仿古建筑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纯粹的形式模仿是原地踏步的消极继承。仿古建筑应与现代环境相结合,与现代生活需求相适应,与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形成与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相协调的“艺术整体”,构建安全可靠的舒适空间,达到“仿古不同古”的艺术效果。现代技术的应用,让仿古建筑在认真忠实地继承传统建筑形式的同时有所创新,在创新中有所进步,并在进步过程中传递时代特征。
5.结论
仿古建筑作为当代建筑的一部分,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和民族的精神的延伸。一方面,在坚持承传文化指引下的仿古建筑设计继续发展,有利于传承和保护传统建筑遗产;另一方面,建筑师应该站在建筑学的专业立场上,致力于研究建筑仿古现象,继承和发扬其精髓,统筹兼顾其象征功能、价值功能、使用功能等社会层面的作用。仿古建筑并不是生搬硬套地建筑符号拼贴与罗列,也不应一味地沉醉于历史的辉煌与文化的璀璨。仿古建筑设计必须通过辨证思维的运用,坚持文化高度自觉,摒弃奇奇怪怪的建筑,从民族精神实质上下功夫,真正提升建筑文化内涵,使仿古建筑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成为众多建筑作品中画龙点睛、承传文化的一道风景线,为城乡风貌增色。
参考文献:
[1]卢中一、斯满芳.仿古建筑与现代文明[J].城乡建设,2003(10):45.
[2]赵侃.仿古建筑兴起的文化因素[J].艺术评论,2009(3):72-75.
[3]刘卉.仿古建筑坡屋面设计探讨[J].上海建设科技,2009(2):31-33.
[4]李剑平.关于仿古建筑形式的思考[J].文物世界,2001(03):76-78.
【关键词】 古典建筑文化;创新设计;结构
在我国古典建筑中,有很多优秀的作品。比如:故宫;颐和园;天坛;地坛等皇家建筑,还有一些寺庙建筑独乐寺观音阁等,都是我国古代的优秀作品,历经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风雨,经过地震、洪水,依然挺立于世间。在我们感慨、领略古代文明的同时,也不禁为它们的坚固所震撼。现代建筑大多为钢筋水泥,而且大多为高层建筑,有了坚固,却也失了风韵。如何将古典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相融合,是很多建筑设计师的追求。
一、 古典建筑文化特色
1. 木结构为主
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突出的成就。不仅具有四大发明,我国的古建筑在世界上也享有盛名,很多外国的建筑都是仿照中国古建筑建造的。中国的古建筑具有鲜明的特点,就是以木结构为主,屋子的整体架构都是木头的,根据不同的地形有相应的变化。在建造屋子的时候,选用的都是上好的木材,再进行精心的结构设计。木结构的建筑现代仍然保存很多,可见其坚固性。
2. 建筑体现着政权
在我国古代,是封建制国家,统治者把臣子从上到下分为不同的等级,这种等级的不同不仅体现在服饰上,也体现在建筑上。皇帝、宰相以及一品、二品直到九品,都是属于不同的等级,从而屋子的建造形式和使用材料也不同。皇帝是一个国家总的统治者,代表着最高权力,因此,皇宫的建筑物具有庄严、宏伟的特点,体现出皇帝的尊严不容侵犯。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像琉璃瓦等都是高级官员的院落才可以使用,一般臣民即使有钱也无权使用。仔细观察古典建筑,就是古代等级的体现。
3. 对称结构
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对称美,在建筑方面也不例外。中国古代建筑不管从整体布局还是具体到某一个建筑物上都是对称结构。如古代屋顶的设计,在屋檐上会有装饰物,或者龙或者其他的动物雕刻而成,但是每个屋角的装饰物必定都是一样的。从整体布局来说,中间为正屋的话,左右必各有一间厢房或者东西厢房对称分布,北京的四合院就是最好的例子。每一个院子都方方正正,正屋坐北朝南,东西都有厢房,面积和结构都一样,在古代时东西厢房的屋内陈设都是一样的。古代建筑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出对称美。
二、 基于古典建筑文化的创新设计
1. 细节体现古建筑文化
现代建筑多是钢筋水泥,虽然坚固,但却感觉冷冰冰,毫无亲切之感。如果在建筑的某个细节处运用中国古建筑的特点将会改变这一现状。如整体结构采用钢筋水泥,但是在门窗的设计上采用中国元素,现代的窗子都是安装铝合金的门窗,如果将这种窗子设计为木窗,将为建筑物增色不少。木窗可以采用镂空雕花技术,既透气,又给人清新之感。还比如在屋内的门,安装为古代的格子木门,或是在门上进行绘画,画上古代门的样子。这样都能将古代文化融合进现代建筑。
2. 古代文化渗透于现代建筑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具调查显示,50%以上的人表示自己有很大的工作压力,在单位就要集中全部的精力,生怕出什么差错。而中国的古代文明是农耕文化,男耕女织,过着悠闲自如的生活。如果将中国的古代文化渗透进现代建筑,将给忙碌的现代人带来心灵的宁静之感。古典建筑在现代建筑中呈现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另一个创新点就在于将古代建筑文化渗透进现代建筑,虽然采用的形式是现代的,但是体现出古代的特点尤其是古代建筑给人的安静、温馨之感。例如将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壁画艺术运用进现代建筑,在建筑物的表面设计上具有中国古代特色的龙凤呈现图案,这样就变冷冰冰为喜庆祥和,而中国人就喜欢喜庆的氛围。将古代文化渗透进现代建筑,就要在古代建筑文化的指导下,进行现代建筑的设计。
三、 基于古典建筑文化的创新需要注意的细节
基于古典建筑文化的创新设计将会给现代建筑设计带来一股全新的设计风气,给现代建筑设计带来全新的突破。现代建筑也追求出新,独具一格,但是设计师大伤脑筋也想不出好的设计方案,如中央电视台大楼的修建,还有某省大楼的形状被网友称为“裤子”,这些建筑风格我们不置可否,但是可以看见现代建筑设计走入了一个误区。而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融合进现代建筑的设计,将是建筑界的一大突破。但是有几个方面是需要注意的:一是建筑师要精通古代建筑文化。对于建筑师而言,不仅要了解古代建筑的风格,结构,色彩的使用,更要了解古代的文化。因为古代的建筑不仅代表着建筑方面的成就,更是刻上了古代文明的烙印。了解了古代文化,才能从根本上读懂古代的建筑。才能真正将古代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相结合。二是要将古代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相契合,不能牵强。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古代建筑文化元素,也要选择合适的建筑物,不能把任何一座建筑都与古代建筑文化结合。只有在合适的地方运用,才能起到好的效果,才能设计出让人满意的作品。
结语
将古典建筑文化融入进现代建筑的设计,是建筑设计的一个方向。但是只有真正了解古代文化,才能真正读懂古代建筑,才能将古典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相信在未来,建筑师会设计出越来越好地具有中国风格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李杨 广西本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创新应用——西南民族传统建筑的“楼”式文化比较研究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08年06期
[2] 张强,雍鹏 陕南传统民居建造技术研究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0年03期
[3] 聂玮 徽州古居的现代叙事——类型学下的新徽派建筑设计 《安徽建筑》 2011年01期
关键词:古建筑群;消防规划;特殊性
1引言
中华民族有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是世界上惟一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而不曾中断的国家。悠久的历史赋予了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构成了独特而灿烂的文明景观。它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迄今我国已有29处文物古迹、历史名城和自然景区被列人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继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的第三大遗产国。还有100多个项目被列入遗产预备清单中,居全世界首位,已经成为遗产大国。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待文物古建筑必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文物法》规定:“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制定专项的总体保护规划,文物保护工程应当依据批准的规划进行。”然而,目前的现实是,绝大多数的古建筑在消防方面均没有较完整的规划。以山西省为例,共有木制结构古建筑18118处,宋、元以前的地上木结构古建筑占全国的72.6%,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19处。这么多的古建筑,除平遥古城的消防规划正在编制中外,其余的还没有一个做出消防规划。
当前,尽快科学、合理地对古建筑做出消防安全保护规划,将古建筑的消防专业规划纳入总体保护规划,已显得刻不容缓。
2古建筑群消防规划的特殊性
众所周知,消防规划主要包括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通道、消防给水、消防通讯、消防装备等内容。笔者通过对古建筑消防工程项目的审核,认为古建筑群的消防规划,不应套用一般消防规划中的常规做法,而应根据古建筑群特有的消防安全现状,把握好其消防规划的特殊性。
2.1建设小型适用型消防站
2.1.1消防站建设的迫切性
《消防法》规定:“距离当地公安消防队较远的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群的管理单位,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承担本单位的火灾扑救工作。”在山西,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在内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群,均未建立专职消防队。一旦发生火灾,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扑救。1998年以来,山西省发生古建筑火灾21起,大多由于距离消防队较远,没有得到及时扑救,造成了较大的损失。直接经济损失达553万元。珍贵文物的损失无法用数字估量。2003年3月,大同市广灵县文庙发生火灾。由于该县没有消防队,水源缺乏,导致文庙大殿付之一炬。有鉴于此,加快古建筑群消防站的规划和建设,非常重要和迫切。
2.1.2消防站的建设要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小型适用
古建筑群大多为毗连建造的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三、四级耐火等级的建筑,耐火性能极差,火灾荷载大,防火间距严重不足,一旦发生火灾,火势会迅速蔓延扩大。
针对古建筑火灾的蔓延特点和当前消防警力紧张的实际,笔者以为,古建筑的消防站规划和建设要考虑:(1)不应套用《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中规定的消防站的布局以接到报警后5min消防队到达责任区边缘和保护面积为4—7km2的要求。应在不破坏古建筑群整体格局的前提下,将到达的时间减到最小。如在应县木塔修缮工程方案中,将消防站站址选在距木塔约1500m处,设计为消防队接到警报后5min到达木塔,责任区最大面积为4km2。笔者认为,这样的方案就不合理。国家之所以在当前警力相当紧缺的情况下,拟批准应县建公安消防站,主要是出于保护应县木塔的需要。所以,该消防站应以保护应县木塔为主,可以兼顾县城的火灾扑救需要。(2)可以建公安、企业专职、兼职等多种形式的消防站,人员数量也要切合实际。(3)消防站的建筑面积也不一定要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的规定,可因地制宜,不要建大而全的消防站,宜小型、适用。(4)消防站的建筑形式可不拘一格,不一定非是红色的大门和现代式样的建筑,可以设计为仿古建筑,与周围的古建筑群格调相协调。
2.2消防器材装备要立足古建筑火灾扑救的实际
2.2.1消防车辆配置应与消防通道相适应
古建筑群普遍存在消防通道不畅的问题。例如,平遥古城最窄的通道还不足1m。在消防车辆的配置上,除配置普通的消防车外,还要配置适合其街道通行的小型消防车。做规划时不能按照常规的思维,一定要让消防通道来满足消防车的通行要求,反而应该让消防车辆尽量适应古建筑群消防通道的需要。如,平遥古城和五台山风景区都购置了1辆小型水罐消防车,以适应当地实际。
对建于高山深谷之中,依山而建,道路崎岖坎坷,或建于城区,但设有门槛、台阶等而使消防车无法通行的古建筑群,其专、兼职消防队可以不配置消防车辆,应配置手抬机动泵、推车式灭火器等适用型的器材装备。
2.2.2消防器材的配置必须立足于减少火灾扑救时的水渍损失
古建筑群的消防水源严重缺乏,又有大量的壁画、彩绘、泥塑、文字资料等特别贵重的历史珍品。因此,扑救此类古建筑火灾时必须减少水渍损失,要研发和配置适合扑救古建筑火灾所需的水渍损失小、节水型的灭火装备和抢险救援器材,如高压脉冲水枪等,以达到既节约用水又减少损失的目的。
2.3消防供水要因地制宜
2.3.1建不同类型的消防水池和消防泵房
古建筑消防水源严重缺乏。山西省119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前一阶段的专项治理,目前也只有39处建有消防水源,仍无法满足火灾扑救的需要。部分有水源的古建筑群,如平遥古城,也存在消防管网覆盖区域小,供水管径小,供水压力、流量达不到灭火要求等问题。
制定消防规划时,在缺乏水源的地区,要结合古建筑群的地形特点,设不同类型的消防水池和消防泵房。在消防车能够到达的地方,应修建供消防车取水用的设施。灵石县王家大院、忻州的唐代建筑佛光寺结合古建筑依山而建的地形条件,在山坡的较高处修建了高位消防水池,建成常高压消防给水系统,满足了灭火需要。
2.3.2消防给水管网的布置要满足灭火救援的实际
在一时还不可能建大量消防站的情况下,大部分古建筑距离消防队较远,或因地形等条件的限制,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在短时间内无法到达。因此,在室外消火栓的规划建设上也不应按照120m的间距和150m的保护半径布置。古建筑必须立足于自防自救,其间距应能保证有两支水枪的充实水柱同时到达古建筑内为宜。如:三多堂在每个院落安装3个室外消火栓,代替室内消火栓。无法设置消火栓系统的,采用手抬机动泵串联远距离供水灭火。应县木塔将室内消火栓移至室外设置,称之为室内消火栓外置,并设有明显标志。五台山在室外消火栓处设置启泵按钮,以便火灾时使用。
2.4古建筑的开发利用和消防安全布局应合理
古建筑之间以及部分古建筑与其他建筑之间,普遍存在防火间距严重不足问题,特别是坐落在城区的古建筑尤为突出。如,太原的崇善寺,地处成片民居包围之中,有的已只有一墙之隔,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将会形成火烧连营之势。
规划时要将古建筑群内的危险源逐步搬迁,影响古建筑消防安全的周边建筑,应下决心列入拆迁计划。如平遥古城内的工厂、学校等已列入规划予以分期迁出。大同市将与善化寺距离太近的民房拆除,使隐患得以消除。
古建筑群进行开发和利用也应有科学规划,应该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在相应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庙宇或者类似历史建筑,利用时应该参照它在古代时的使用功能,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成的利用方式。不能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就会带来安全隐患。“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遇真宫被出租并用做一家能容纳700人的武术学校。2003年1月19日,遇真宫主殿因照明线路敷设不规范并疏于管理发生大火,最有价值的主殿三间共236m2建筑全部化为灰烬,周边文物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2.5古建筑的消防技术保护应列入规划,但不应破坏其原貌
2.5.1维持原貌、确保重点
大部分古建筑既有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又有相当大的火灾危险性。如何使它们免受火灾危害,也是消防规划的重要内容。所以,古建筑的消防技术保护措施必须列入消防规划,这是古建筑群的消防规划与一般的消防规划所不同的重要特点。应将古建筑按重要性分为不同类型的保护等级,有重点地分别采取不同的消防技术措施予以保护。
《文物法》规定:“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所以,古建筑的消防技术保护原则应是在不破坏古建筑原貌的基础上,确保消防安全。
2.5.2古建筑内不宜设固定消防给水设施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规定:“国家级保护单位的砖木结构和木结构建筑应设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但笔者认为这样的规定不切合实际,古建筑内不宜设固定消防给水设施。以山西应县木塔为例,该建筑始建于辽代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距今948年,高约67.3m,是现存塔身最高、年代最古老的木结构佛塔。其独特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工艺精湛的全木结构的建筑,如按建规的要求设置喷淋和消火栓系统,就会破坏其原有的价值,失去了保护的意义和初衷。在不宜设室内消防给水系统的古建筑群,宜增加推车式灭火器的配置数量。
2.5.3古建筑应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避雷设施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保护古建筑的有效措施,但消防技术规范恰恰没有规定古建筑要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1998年4月4日凌晨,山西省临汾市尧庙广运殿发生特大火灾,火灾发生半小时后,值班室的人员还未发现,致使砖木结构的广运殿及殿内尧王等泥塑像9尊被烧毁,直接经济损失451.17万元。如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火灾被及时发现,损失将会减到最小。
避雷设施也是预防古建筑火灾事故的有效手段,大多文物古建筑防雷设备不够完善,雷击事故时有发生。2004年4月26日,山西运城稷山大佛寺遭雷击发生火灾;2002年9月7日,应县木塔遭雷击,所幸未引发火灾事故。
2.5.4加强用火用电的规划
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主要建筑禁止设置电气线路。其它古建筑内不符合要求的电气线路,应严格按照电气安全技术规程要求做出改造规划。
加强古建筑周围居民的用火管理。确定为宗教活动的建筑,对点灯、烧纸、焚香的场所和方式均应做出规划,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2.6古建筑的消防管理措施要更加完善
目前,古建筑在消防安全管理上还存在产权不清,责任不明,安全保卫人员短缺,业务素质低,自防自救能力差,督促文物古建筑单位整改火灾隐患的手段单一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对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做出规划,予以完善,也是其不同于一般消防规划的重要特征。
2.6.1完善法规体系,明确消防安全责任
《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则》规定:“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由文物古建筑的管理和使用单位共同负责。”不仅如此,国家需要进一步完善古建筑消防管理的法规体系,明确各级政府、使用单位、管理单位、消防监督部门等各自的责任。
2.6.2古建筑的保护要立足自防自救
古建筑火灾蔓延迅速,其保护必须立足自防自救。要规划建立多种形式的消防组织,特别是义务消防组织。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灭火预案,且要切实加强演练。
古建筑大多被城镇或乡村所包围,应和周边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开展有针对性的消防联防机制。
2.6.3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消防投入
《文物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人增长而增加。国有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护单位等的事业性收入,专门用于文物保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挪用。”
对古建筑消防保护的经费要列出规划,安全投资渠道要多元化。对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不一定非要当地政府投资,象山西这样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国家应予以资金上的倾斜和支持。同时,也可以允许民间资本参与古建筑消防保护,或从旅游收入中按比例提取资金等多渠道筹资,以保护全人类的共同遗产。
3结论“”版权所有
(1)必须将消防规划纳入古建筑群总体规划。古建筑的防火技术保护、开发利用、消防安全管理等也应作为规划的主要内容。
(2)古建筑群的消防规划编制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古建筑的特殊性和历史性,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
在我国的北魏、北周以及后周历史时期都曾出现过焚烧寺庙的情况,尽管时间短暂,但其中大量具有名族特色的特殊历史时期的古建筑被毁,给我国的历史研究留下了遗憾。在我国古代的佛教建筑中的设计思想来自于当时的皇宫建设,以此来显示佛教的地位和佛学中的思想。由于君主制度的制约使神君主的宫殿建设必须得到皇帝允许和批准,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屋顶设计,拥有至高无上的皇权主义思想就被当时的宫殿建筑设计表现出来。在建筑中的各色材料也有着明确的规定,例如,黄色和绿色玻璃瓦的使用就存在很大的不同,黄色是皇权的象征,只能应用在皇家的宫殿建筑和某些佛殿中,而其他的王爷府和菩萨殿则只能使用绿色的来进行建筑,这充分的说明了佛教所具有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身份。同时在涉及的规模和尊贵风格上都以皇家作为参照标准,不能超过其设计。即使是神也不能驾驭皇权的统治之上,在社会历史环境和人为自然的影响下必然对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促进佛教建筑的文化和信徒结合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反映到建筑物的特色结构上来就是出现不同风格的建筑形式,将佛教的文化和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化结合起来展现古代中国的人文背景和历史风情。
2我国古代佛教建筑的风格
在我国古代的佛教建筑中,飞天图案、莲花图、卷草图以及祥云图都是佛学殊的形象展现,具有特殊的历史建筑意义,将佛教的建筑设计按照佛学的理念进行全面的融合,主要通过两个步骤来具体体现。
2.1佛教的布较石窟
通过相关历史资源的查阅,了解到佛教石窟起源于当时的古印度,一些相关资料中数据显示我国的佛教石窟数量非常庞大。甚至占到世界之首的位置。同时以佛学的理论来应证建筑物的装饰上有明显的体现,使整个佛教发展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内容,目前在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是位于敦煌的莫高窟和大同的云冈石窟。在我国的佛教石窟建筑物中将各类事物都融入到建筑的结构中去,例如,石刻的花鸟异兽、奇珍异宝、湘云以及瑞草等图案来彰显佛家的贵族气派,将神佛形象表述成伟大、慈悲、庄重的大众形象,其中点化众生和普度众生是佛家思想的精髓部分。按照这样的思想理念来进行具体的建筑设计,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和历史韵味,通过这样形式的展示来促进普通大众对佛学内容的传播的发展,进而对一些历史事件发生生产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我国丝绸之路事件的发生更为佛教建筑增添了许多西方元素,
2.2中国佛教寺院的布教环境
在佛教建筑装饰中的“努斯”表达了特殊的含义,第一,大量的飞天图则主要象征着佛的自由和完美,祥云则向人们放映了世界中的第三极乐世界的快乐与和平,向人们述说了一个追求佛的曲折故事,同时对追求这种世界的人们提出了非常多的要求。例如,我们所熟知的色、香、声、味、触、法六尘的戒除,以这些具体的要求来做到四大皆空,进而才能保证身体器官的干净和透明。通过这种思想的熏陶来促使人们放空心灵和追求极乐世界,呼唤世俗的人们放下心中的杂念和欲望共同走向安稳、和平的建设过程中去。第二,有关于莲花图案设计的表现意义,其中莲花的建筑设计应用反映着人世间的真善美,以纯洁和庄严的形象来展现神的圣洁和崇高。在人世间则要求人们展现美好的一面,做到不杀生、不盗窃、不妄言、不恶口、不邪见等高尚的情操,保证自身的纯洁和宁静。只有确保每一项要求都符合之后才能实现最后的目标。第三,牡丹花的建筑运用,用牡丹花作为高贵富丽的象征并且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牡丹的清香彰显出佛所特有的尊贵气息,预示着佛在人间传播的全满成功,同时牡丹化的特色体现出佛学中无我、纯净、慈善、绝尘等禅意佛语。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花都富有特殊的意义和思想。例如石榴花象征着功德圆满,葡萄象征着果实丰收,宝相花则象征着德与善的吉祥佛语等等,这些都是古代佛教建筑中的特色体现。
3结束语
关键词:历史文化古建筑;电气火灾隐患;消除;探索
电气火灾已经成为现在人们生活中出现的最常见的火灾类型;对于像防火设施本来就不怎么好的历史文化古建筑来说,“存活”到现在,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电气化应用于古建筑之中所带来的火灾隐患问题;应该找寻一种消除古建筑电气化火灾隐患的微妙设计,使建筑的古与电气的新科学有效地结合[1]。
一、历史文化古建筑火灾预防的重要性
(一)预防火灾是保护古建筑完整性的重要关注点
第一,古建筑完整与否能反映一个国家的进步程度。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不只是现在化的建筑节次鳞比,不只是现在化的一切占据着整个国家,而是在现在化水平不断发展、提高的同时又能很好地保护好古有的东西,就像古建筑一样,越进步的国家古建筑的完整性程度越高。
第二,火灾是古建筑完整性的一个很重要的破坏因素。自古以来,火灾就是破坏古建筑的重要因素,很多有名的古建筑的消亡都是因为火灾,比如:阿旁宫、圆明园,这些曾经辉煌不倒的承载着厚重文化和历史的古建筑就在大火之中倒下,所以,想要保护好古建筑的完整性,必须要预防火灾的“侵犯”。
(二)古建筑的防火能力比较差
第一,建筑材质本身易燃。古建筑大都是用木材建造的,所以它的易燃性比较高,不像现在建筑一样,多用沙子、水泥、石头、砖块等不易燃烧的材料建造而成,建筑的防火性能比价高。
第二,年代久远,整体抗压能力差。古建筑本身的年代久远,经过那么多年的风吹日晒,经历过洪水、经历过地震、经历过战争,能存在着世上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了,所以说各个方面都相对脆弱的古建筑的整体抗压能力比较差,对于来势凶猛、破坏力很强的火灾,古建筑更加脆弱。
(三)是世界和国家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历史的必然要求
作为文物古迹的历史文化古建筑承载着历史和文化,既是国家的重要财富又是世界的财富,滇西北乃至云岭高原广袤的山区,分布多民族聚居的山寨、村镇;因地域偏僻交通闭塞,留存下的大部分都是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寺庙、民居建筑及街道,这些历史古建筑成为散落在群山深处的文化瑰宝,也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旅游资源。保护好古建筑是世界和国家共同的心愿,保护历史文化古建筑并不是只在嘴上说说,而是要落实到具体的实际行动上,预防古建筑的火灾是世界和国家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历史的必然要求。
二、电气火灾易发的原因以及滇西北、云岭高原古建筑电气化现状分析
(一)电气火灾在古建筑易发生原因
第一,电气线路故障和电气设备不当使用都可能导致电气火灾。现在很多的古建筑之中的电气线路没有完全按照国家安全规定安装,容易发生线路故障,例如:电气工具使用不当使线路发生故障、电气的配电盘失灵、线路短路、接触不良、电气超负荷等等都会使电气线路发生故障,造成电气火灾;还有对于电气设备的不正当使用如对于电热水器、电水壶、冰箱等电气设备使用不当也会造成电气火灾[2]。
第二,我国的建筑电气火灾的预防法规和相关技术支持不完善。首先,我国对于建筑物尤其是古建筑的电气火灾预防还缺乏一个完善的、健全的法律体系支持,我国没有专业成形的建筑物电气火灾预防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其次对于建筑物尤其是历史文化古建筑的电气防火还缺乏专业的技术支撑。应该怎样用一种更加科学严谨的技术知识去预防建筑物尤其是古建筑的电气火灾,这些技术短板都暴漏了我国在建筑物电气火灾预防和救治方面存在的缺陷。
第三,建筑物电气火灾防治职责不明确。电力部门不能很好地明确建筑物的电气火灾管理的职责,这样就不能使电力部门协调有效地对建筑物的电气安全进行管理,不能科学严谨地对建筑物尤其是古建筑的电气化存在问题进行科学排查。
第四,古建筑的建筑用料容易引发电气火灾。我国现存的古建筑大多都是采用柏树、松杉、樟树等含油易燃的材质,这些材质都是容易燃烧的物质,古建筑的主要的结构框架是木质,电气应用到这木质化古建筑之中,稍有一点电气火花就很容易引起火灾,而且现在很多古建筑都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他们的电气化漏电保护措施比较差,这样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电气漏电的可能性,也会使古建筑物的电气火灾的发生几率加大。
(二)滇西北、云岭高原古建筑电气化现状分析
供电线路由变压器引出后,没有供电区域总配电箱,经过架空线路进入供电区域只在用电终端设置保护电器;建筑内部没有穿阻燃线管,线路陈旧老化;居室内临时接线不规范;供电系统配置不合理,缺少接地保护线,对用电人身安全等有隐患;区域内有加工作坊的动力用电,设备及线路配置不合理;文物建筑内,缺少必要的火灾报警装置。
三、古建筑消除电气火灾隐患的有效途径
(一)要使古建筑电器使用管理责任到人
没有责任的约束就没有更好的古建筑安全,应该把古建筑的电气使用、管理的安全责任到人,让责任人坚守好自己的职责,告知具体用户基本的安全常识,并亲自定期进行电路、电用器具的安全排查。
(二)电力施工方严格按规范要求施工
对于古建筑的电力施工应该更加规范、安全、高效,电力设计部门应该设计出针对古建筑的科学的电力安装方案,并监督、指导电力施工方严格按照规范化的要求进行施工,建设一条高质量的古建筑电力供应和使用系统,还要加强对已建成电力系统的定期安全检查和养护,确保古建筑有一个安全、健康的电力环境。
(三)优化电气安装结构
古民居建筑均为木结构建筑,无法利用建筑的自然接地基础,可以结合适用、安全、经济等实际情况,由供电部门在建筑外合适地点设置落地式低压配电柜(防护等级不小于IP56),在配电柜处设置集中接地极。
(四)使用古建筑电气火灾预警产品对电气火灾进行预警
对古建筑电气火灾实行早期的科学预警是保证古建筑电气安全、消除电气火灾隐患的重要手段,现在,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对古建筑电气火灾的早期预警,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大对电气火灾预警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比如:我国的红外线测定火感温度、超声波电力控测等先进技术都能实现对电气火灾的早期预警和探测[3]。
(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配电改造
应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要求增加应急疏散照明,疏散场所地面的照度不低于5Lx,公用过道及人员密集场所设置应急、疏散照明,疏散照明灯具设置在安全出口,并在专用消防口处设置红色应急照明灯。应急、疏散指示照明采用自带蓄电池灯具,其持续供电时间均不小于30分钟。当生产、生活用电被切断时,仍能保证消防用电。应急照明的配电线路敷设方式均为明敷。穿金属管或封闭式金属线槽,并应采取防火措施。
结语:
滇西北和云岭高原广袤山区的古建筑是一个国家历史的见证,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随着电气化在建筑中普及使用,古建筑的电气火灾问题也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运用科学合理的电气使用、管理和养护手段,相信,古建筑的电气火灾隐患能够得到切实有效地解决。
参考文献:
[1]李伟灵.古建筑电气火灾的防治对策[C].//中国消防协会电气防火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论文集.2006:46-47,61.
[关键词]雇主品牌 IT企业 建设路径
一、雇主品牌定义
英国资深管理专家赛蒙•巴洛(Simon Barrow)与伦敦商学院教授提姆•安博拉(Tim Ambler)是雇主品牌理论的鼻祖,他们于20世纪90年代初最早提出了“雇主品牌”这一概念,并将它定义为:雇主品牌体现为由雇佣行为提供并与雇主联系在一起的功能、经济和心理利益组合。 Simon Barrow与Tim Ambler教授的这一理论贡献引领了雇主品牌研究的潮流,众多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雇主品牌进行定义,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外部品牌角度、内部品牌角度和组织品牌角度。外部品牌角度侧重于关注企业在人力资源市场上的形象,认为雇主品牌旨在向潜在的雇员传递一个独特且具有相当吸引力的工作经验,为企业树立最佳工作场所的形象,使各类人才将本企业作为就业的第一选择并愿意为本企业效力;内部品牌角度则注重于关注雇主与员工之间的情感关系,提倡在现有员工中树立品牌,保证企业对员工的承诺,使得现有员工乐意与企业同发展;组织品牌角度的代表人物Thorne认为,雇主品牌建设应确保员工品牌与市场品牌的匹配 。
经过西方10多年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雇主品牌管理的知识体系开始趋向成熟,目前理论界的主流趋势是从内外部结合的角度对雇主品牌的概念进行界定。笔者认为:雇主品牌是一种向潜在雇员传递最佳工作场所理念,向现有雇员提供愉快工作体验,向离职雇员表达尊重和祝福的一种体现差别性雇佣承诺的新型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整体品牌提升的有力工具。
二、雇主品牌价值
翰威特(Hewitt)公司2009年中国最佳雇主研究结果显示:2009年翰威特最佳雇主员工敬业度平均为71%,而接受调查的中国企业员工敬业度平均仅为49%;过去八年中,最佳雇主敬业度一直保持在69%以上,而其他雇主敬业度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微弱上升的趋势,继续在50%左右徘徊 。他们的另一项调研结果表明:员工敬业度每提高3个百分点,企业的顾客满意度将提高5个百分点;员工敬业度达到80%的公司,平均利润率增长要高出同行业其他公司20%左右。
亚太地区最大的咨询公司华信惠悦(Watson Wyatt)在长期研究中发现:与其他雇员相比,高度敬业的雇员成为业绩出色雇员的可能性高出1倍(业绩评比超出,甚至远远超出监督者的预期);强烈相信本组织市场理念的可能性高出 8 倍;相信他们的工作对于实现品牌承诺至关重要的可能性高出 1.5 倍。这样的结果带来了财务业绩的持续上升,数据显示,与普通雇员相比,敬业度高的雇员为持股五年以上的股东带来的五年收益高出16%;带来的市场溢价高出50%;劳动生产率高出26%(华信惠悦2008年WorkUSA调查结果)。
可见,良好的雇主品牌可以提高雇员的敬业度,敬业度高的雇员有更高的劳动生产效率,且不易在困难时期离开组织,在面对重大组织变化时更有韧性。如此的良性循环正是雇主品牌的魅力所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萧条背景决定了雇主品牌战略势在必行。
三、雇主品牌建设
Sutherland、Torricelli和Karg(2002)借用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1997)关于战略营销过程的描述,从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的角度讨论了雇主品牌营销。他们从年龄、性别、种族等几方面对雇主的目标市场进行了细分,发现全球性对于不同年龄的员工,绩效薪酬、工作多样化/岗位轮换和培训机会对于不同性别的员工、文化多元化等十个因素对于不同种族的员工的重要性均存在显著差异 。可见,雇主品牌的建设路径不能一概而论,每个企业都应该结合自身所处行业及员工个性特点建立适合本企业的雇主品牌。
目前关于雇主品牌的文献多聚焦于建立一个通用的雇主品牌模板,殊不知,员工人群的不同会导致需求特点的不同,例如,对于“80后”知识型员工来说,工作具有挑战性会使他们感觉工作起来快乐而有意义,从而有效地激发其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而对于一个步入中年的国有企业员工来说,工作具有挑战性反而会引起他的不满,进而导致工作业绩的下降。如此可见,通用的雇主品牌模板只能成为摆设,不仅不能改善员工绩效还可能招致适得其反的后果。还有少量文献通过将研究对象聚焦于某一个行业或某一组特定人群,来分析雇主品牌的建设路径,如:彭荣(2008)的“星巴克的雇主品牌价值及其启示”一文。然而,即使是这些少量的文献也只是就行业谈行业,就个性谈个性,而没有涉及问题的本质。笔者认为,雇主品牌建设路径的不同实际是在于人们对雇主品牌认知的不同,只有结合雇主品牌认知差异并对症下药,雇主品牌战略方能彰显成效。下面以软件行业为例,通过对软件人才雇主品牌认知特点的分析确定雇主品牌建设路径。
软件行业的特殊性在于人才是软件企业的原材料,产品和技术竞争不再成为主旋律,人才竞争成为新的制高点。李开复博士在时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的时候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工业社会中,一个最好的工人的工作效率,或许能比一个一般的工人高出20%或30%;但是,在信息社会中,一个最好的软件研发人员,却能够比一个普通员工多做500%一1000%的工作,甚至有时候这种差距是无法用数字去衡量的” 。足见软件企业创建良好的雇主品牌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作为高新技术产业,软件行业的主要生力军是“80后”新型知识型员工,他们普遍拥有较高的学历。资料显示,“80后”员工比年长于自己的一代更频繁地变动岗位,其跳槽频率是“50后”的近6倍,是打工部落中的“流动”一族 。
统计显示,企业流失一名重要技术人员或者重要职位人才,至少需要花两个月的时间、四个月的薪酬代价才可能找到新的合格人选,此外,还要附加3-6个月的培训时间,新员工才能适应工作,并真正开始发挥作用 。华信惠悦在长期研究中也发现,一位初中级员工流失带来的成本是其年薪的0.5-1.5倍,而中高级人才流失的成本是其年薪的2.5倍甚至更多。人才流失后果的严重性可见一斑,这也使得对这样一个人群的研究显得严肃而有意义。
1.软件行业大量依赖于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投入的行业特殊性以及软件人才群体的特殊性使得软件人才具备了以下性格特点:
(1)强烈的学习欲望
现代社会及软件行业的迅速发展对软件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日益升级,竞争压力的加大和知识淘汰周期的缩短一次次地提醒软件人员:要想立足就必须保持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软件行业对技术依赖的强度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远远大于其它行业,知识资本作为软件人才能力和价值的外在体现,若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和补充,必然会出现陈旧和老化的现象,进而导致软件人才价值的贬值。诸如此类的现实促发了软件人才强烈的学习欲望,他们希望通过学习保持与技术更新的同步前进,使自己获得持久的竞争力。
(2) 追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全球著名雇主品牌咨询公司Universum推出的“2007年度全球理想雇主排行榜”的调查发现,50.6%的中国大学生把“个人生活和事业平衡”作为毕业三年后的职业目标,比2006年度增加了近10%,排在第一位。这表明:与勤勤恳恳、忠心耿耿视企业如家的父辈不同,年轻的软件人才更加关注私人生活,他们崇尚“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的理念,重视家庭和朋友,希望有更多的时间与家人和朋友一起度过,希望获得工作与生活的完美平衡点。
(3)较强的成就动机
软件人才是触及社会变革最快的一个群体,接受新事物较快,对工作的期望值高。他们普遍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以及较高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热衷于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的工作,把攻克难关当作人生的一大乐趣,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渴望拥有一方任由自我发挥和创造的空间;他们工作的目的不单单局限于获得物质报酬,他们有着对事业成就的追求,更看重的是获得发挥自己专长的机会。
(4) 藐视权威,等级观念淡薄
软件人才思想观念和行为多样化,视野开阔,个性张扬,倡导自由和平等,讲求公开公平的市场精神。他们不会因为职务级别而尊重上级,对不称职的上级他们会采取藐视的态度。
(5)渴望获得尊重和认可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铸就了“80后”知识型员工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他们有更强的自尊心,渴望获得别人更多的关注,希望自己的努力获得别人的尊重与认可。
2. 以上需求特点导致软件人才在雇主品牌认知方面存在以下5个特点:
(1)注重公司的培训开发体系,强调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
对于年轻的软件人才来说,他们从小便生活在充满竞争的年代,深知优胜劣汰的残酷。他们不再倾向于与企业签订长期雇佣关系,对终身就业饭碗的追求早已成为明日黄花,软件人才更多的是忠诚于自己的专业而不是雇主,一旦现有工作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或缺乏充分的个人成长空间,他们就会跳槽,以追求个人价值的增值。因此,对他们来说,公司的培训开发体系以及公司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决定其去留的关键要素之一。
(2)偏爱灵活的工作时间与丰富的组织活动
软件人才以项目为导向的特殊工作性质使得加班加点成为不可避免之事,这与他们“追求工作和生活平衡”的原则背道而驰,为了解决这种矛盾,他们希望摆脱传统僵硬的“朝九晚五”工作制,采取更为灵活的工作时间制;他们也希望有更为丰富的组织活动,以缓解工作带来的身心压力,在工作之余享受美好生活带来的乐趣。工作和生活的和谐会增加员工的斗志,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有利于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3)追求工作任务激励制度
日本著名企业家稻山嘉宽曾经对“工作的报酬是什么”这个问题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回答,他认为,“工作的报酬就是工作本身!” 。稻山嘉宽的“工作任务激励说”在软件人才这个群体中获得了广泛的认同。目前,软件人才普遍具有强烈的追求自我实现的欲望,他们要求工作更具有挑战性、独立性、多样性和技术性,希望通过工作丰富化和工作扩大化来提高自身价值,他们把被授予及完成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视为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自我成就的实现。对新知识的探索、对新事物的创造带来的挑战性、新鲜感和乐趣源自其本能的欲望所产生的动力,其效果是外力所遥不可及的。
(4)崇尚民主、协商的信息沟通方式
作为软件人才的主体,“80后”新型知识型员工更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他们不迷信权威,将“时逢乱世,君择臣,臣亦择君”奉为至理名言,这一切都使得他们更习惯民主、协商的沟通模式。
(5)拥护公平合理的绩效报酬体系
报酬的作用不仅限于满足生理层面的需要,达到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它早已上升到体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身份的高度,反映了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和尊重程度。然而,薪酬带来的满足感并不单由薪酬高低决定,据Hay Group几十年的研究证明,有些人才跳槽不是因为原企业给的钱少,而是因为给的不公平 。公平合理的绩效报酬制度才能有效地提高员工的忠诚度与敬业度,它是软件人才获得尊重和认可满足的一个重要途径。
3. 有了对雇主品牌认知的掌握,我们就可以进行着手进行雇主品牌建设路径分析。软件企业的雇主品牌建设可遵循以下路径:
(1) 建立系统化的员工个人发展计划与职业生涯规划
软件行业的特殊性使得对软件人才的培训显得比其他任何群体都更加重要和迫切,且不论培训计划与员工是否真正匹配,对其成长是否有重大意义,一个系统化的员工个人发展计划本身便是对士气的一种激励。通过与员工一起分析其优势与劣势,在结合公司远景目标和个人兴趣的基础上确定员工未来的目标。为员工设计一个匹配其个性与需求的职业发展路径能有效地吸引和留住优秀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为员工在企业中的职业发展指明方向和道路,有了清晰的方向,员工才会忠实于自己的企业,并奉献自己的全部能量。
(2)提倡内部提升制
内部提升制能有效地确保职业生涯规划战略的落地。实施内部提升制,一个人岗位的变动可能会引起多个人岗位的变动,这样形成的连锁反应有效地调动了一批人的忠诚度和积极性。由于需要从内部选拔接班人,内部提升制还能有效地防止组织中人员的“青黄不接”现象。
(3)实施“弹性工作时间制”
弹性工作时间制意味着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工作结果的前提下,灵活地掌握和规划工作时间和工作方式,从而在协调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性。
(4)建立员工俱乐部,组织员工活动
以员工俱乐部的形式,在公司内部组织各种员工活动,如游泳、球类运动、户外体验、乐器类学习等,由员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类型,公司则为俱乐部活动提供所有或大部分经费。
(5)进行工作再设计
工作再设计能有效地实现工作的丰富化和扩大化,通过在工作中赋予挑战性的内容,提高工作对雇员的吸引力。工作再设计的目的是满足员工的成就需要,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也是企业收获价值的过程,这种双赢的局面带来的良性循环会使企业和员工都产生无穷的动力。
(6)提倡参与式管理
在工作中拥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渠道是“80后”知识型员工普遍向往的方式,相比较其他人群,他们对工作本身的意义与价值具有更高的期望和追求,他们渴望对各种方案提出自己的建议,他们并不要求企业在多大程度上采纳自己的意见,他们在意的是企业在多大程度上让他们参与进来,自由发挥他们的作用。
(7)建立民主协商的信息沟通方式
建立民主协商的信息沟通方式意味着需要抛弃传统的发号施令般沟通方式,变单向沟通和话语沟通为双向沟通和行为沟通。软件人才叛逆、桀骜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们更渴望平等、尊重、关怀的的沟通环境,更渴望直接、开放式和集体讨论式的沟通方式。
(8)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和申诉渠道
只有保证沟通渠道和申诉渠道的畅通,民主协商的沟通方式才得以最终落地,沟通渠道的畅通是一切沟通活动进行的基础和前提。
(9)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体系
公司各级主管要定期对下属的业绩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途径来评估,并尽快给予绩效反馈以帮助员工及时了解自己在业绩上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明确前进的方向,达到不断提升的效果。个人绩效须与奖惩制度挂钩,绩效管理才能真正凸显价值。对于考核结果优秀的员工要给予及时的奖励,对于不合格的员工要进行合理的惩罚,从而有效地实现区分,使员工感到个人的价值得到了尊重和认可,个人的付出得到了收获和回报。
(10)人性化和个性化的薪酬模式
个性化和人性化的薪酬模式有利于雇员根据自己的需求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薪酬组合,这符合他们彰显个性的特点,这一选择的过程同时也是尊重感和认可感获得满足的过程。
四、结束语
只有有效地掌握雇员的雇主品牌认知特点,才能着手开始企业的雇主品牌建设之路。软件企业的雇主品牌建设因为其行业特点和员工个性特点而呈现出别样的姿态。
一般来说,越是有知识有能力的人,越希望与有更多知识和更高能力的人一起工作,并以此为荣,这便是人才的马太效应。建立良好的雇主品牌有利于企业进入这样的良性循环,并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雇主品牌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仅凭人力资源部门单枪匹马便能大功告成的事情,他需要企业从高层管理人员到普通员工的长期、持续的共同努力。所以,从现在开始,为自己的企业来一次雇主品牌革命吧!
参考文献:
[1] Ambler T, Barrow S. The employer brand [J]. 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 1996, 4(3):185-206.
[2] Kaye Thorne. One-stop guide: Employer branding[M]. UK Surrey: Reed Business Information Ltd, 2004.
[3] 边长勇. 翰威特最佳雇主:经济衰退是招聘人才最佳机会[N]. 第一财经日报,2009-4-14.
[4] Sutherland M M, Torricelli D G, Karg R F. Employer-of-choice branding for knowledge workers[J].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Bussiness Management, 2002, 33(4):13-20.
[5] 杨光.微软的“赌注”:找到最优秀的人[J].中外管理,2000,(1):51-54.
[6] 周青.新生代,管理因你而变[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2).
[7] 夏志琼.留住技术与留住人才[J].四川经济研究,2005,(2):4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