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03 16:07: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学习道德经的感悟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山可谓我省近年来因特色鲜明而“异军突起”的一位已不年轻的青年书法家。谓之特色鲜明,是因为他长期以来在一通接着一通地以书法潜心抒写人类智慧的结晶――老子的《道德经》,而且已经渐入佳境,令人大有“书与人合、人与道合”之叹;谓之“异军突起”,是因为他长期甘于寂寞,潜心地研练书法并用以抒写了大量高水平的作品却鲜为人知。一旦人知,便有突起之感。所以,“异军突起”之谓,实则原是功到自然成之事。至于是“已不年轻的青年”云云,则是因为在我心中一直朝气蓬勃的山,在金猪之岁竟也已是不惑有五的人了,令人不禁油然生叹!然世易时移,今日之人,确乎长葆青气;又观者为我,他自然仍是青年。
就是这么一位“已不年轻的青年”的书道,却一再给我以观之惊喜、思之慰如的美感。以我之知,山之于书道,可谓转益多师。他先后凡受茹欲立、茹士安、陈止中、志、陈鼎龙、吴三大、杜中信、周伯强、张红耀诸先生的耳提面命。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他看花开花谢,观潮起潮落,品人生百味,定心中乾坤,如今已颇得其中三昧了。
一般来说,性格于书风之取向,甚至起着决定作用,然稳定下来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系统,却需要相当长的砺练时间。挥洒毛颖,自赏珠玑,不吝光阴,以足于己,或有以得之。而启风一代,立言一家,尤者为万世立法,跻身大道,难之又难矣。个中价值取向、学习方法等诸多问题,于倾心书道者而言,实为极具诱惑之一事也。
山说,他在事业、生活、工作中遇到坎坷挫折以至重大变故时,时常用老子“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教诲来安慰自己,并把精力更多地转化到练习写字和以小正书写《道德经》上。在长期的砺练和写经过程中,他逐渐形成鲜明的人格特征和思想特征,就这样惚惚恍恍,转眼已将老子的《道德经》抒写了一百七十余通。每写一通,或被好道者竞相收藏,或捐于慈善事业。山之抒写《道德经》,也可看作是他作为一个老子思想的传播者、抒写者、践行者对传统经典文化恭敬虔诚心态的一种外化。
我观山的书道,一日临古,一日写经,经年如此这般,外师造化,内建心源,寻古不泥,采心不昧。学钟繇得其朴实,学二王得其雅逸,学黑女得其娟秀,学鲁公得其肃穆。是贴见优,咸以取之。上探篆籀以知渊源,中索八分以养其气,旁临章草以知其变,以使法书方圆齐备,变化多端。或重如崩云,或轻如蝉翼,或如骐骥奋蹄,或如老僧禅定。润时若春雨之膏泥,枯时似深秋之落叶。取法于正书之中,此实他以道入书之体现者也。
一、修身治学——绝圣弃智,脚踏实地
师范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有着综合素质较高、创新意识强等特点,同时他们又处于完整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加强师范教育,提升师范生个人综合素养和培养良好心态,对其未来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十分必要。老子《道德经》中丰富的修身治学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范生可以从丰富个人知识储备、强化专业基础和提升个人修养、培养师德精神两个方面来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一)严谨治学,绝圣弃智
道教中“绝圣弃智”释义为:放弃智慧,抛下仇恨,回归原本的状态,即返璞归真,人在成长中会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利诱,所以要通过修炼,达到这一目的。这是老子的教育哲学思想中的“教育知识观”的体现。
《道德经》中“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第十九章)旨在提倡:以心灵去感知体会“道”,天然质朴地表现事物的本真与内心的感受。老子又提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第十八章)因此,真正的圣智,不执着于形式。这里,老子不是在宣扬愚昧思想以愚民,而是希望人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重视核心本质,注重精神内核,保持纯真质朴,不因有了知识而生智伪巧诈之心。所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实现绝圣弃智,首先应努力涉猎多领域的文化知识,同时要能够求甚解求本质,还应“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十九章),保持朴实,减少私心,降低欲望,回归本真。
老子还进一步强调,在严谨治学,认真学习知识的同时,还需要不断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义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第四十八章)老子认为,掌握知识以不断增加和积累为特征,而提高精神境界则以不断减损为特征,即减损人的欲望。由此,我们可以悟出,“为学”就是要扩充知识,增长见闻,提高文化素养,这才是“为学”的根本;“为道”就是要净化内心,不断提高个人境界、思想水平,不断降低私欲,消除不适合自然法则的杂念。“为学”为“为道”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基础,有助于内心境界的净化,从而实现“为道”。
(二)脚踏实地,以至千里
老子通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告诉我们:一切成功和成就都是点滴积累的过程。作为师范生,要能够拥有“一桶水”,从而才能自如地传道授业解惑。
要想拥有“一桶水”,首先,师范生应正确地评价自我,并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制定合理、实际的人生目标,完成自我实现的过程应当“知易守难,以易当难”来处理和解决问题。“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第七十一章),道家认为“自知”、“自胜”比“知人”、“胜人”更重要,更难以做到。因此我们要用积极平和的心态遍尝人生的酸甜苦辣,在实践中提升自我,迈向成功。这就是“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深刻含义。
其次,要谦让温和,宽以待人。“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七章)老子告诫我们,圣贤先哲懂得先替他人着想而能从人群中脱颖而出,能够跳出自身利益甚至生死来处世而利益兼顾。无私才能完成人生的自我实现。作为髙校师范生,应当努力实现“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谦让温和、团结别人,进而实现自己的理想。
再者,辩证思考,解决困难。师范生可从《道德经》中学习“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思维,大学里提供的各种学问,既具有科学性,是正确知识的累计;又具有艺术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师范生应理解其中奥妙,不仅要掌握所学学科的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运用所学。先知其所以然,后知其如何教。这不仅有利于师范生的专业知识积淀,对未来的教学工作和生活也有很大帮助。
二、体悟哲思一道法自然,追求上善
师范生作为一名准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良好的师德,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是走向岗位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前提和必要准备。研读《道德经》,学习老子的教育思想,不难发现,其主张“道法自然”,感悟自然之理,这亦是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何为教育的目的?在老子看来,培养出能够使人悟“道”、体“道”、弘“道”、唯“道”是从的“圣人”,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圣人”也是道家的理想人格。“圣人”最本质的品质特征是“无为”。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认为,“无为”是自然的本真状态,“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道法自然”理念的重要主旨,老子主张顺任自然而不加干预,主张让人民自我育化、自我升华。
作为一名师范生,本着这一目的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树立良好的师德和科学的教育观。
(一)道法自然,玄同不弃
老子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长生的原因在于它毫不吝啬,毫无自私,以天下为重,故此老子认为:“圣人后其身体操拖;外其身而身存。”即不争不抢、无私奉献是个人的真正生命价值。教师更应如此,大公无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真正合格的教师应该是博爱的,能够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尤其是对所谓的坏学生,用大爱铺平学生的成长成材之路。这即是“道法自然”的美好境界。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相信学生,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由坏变好,想方设法进行教育,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只有这样,双方相互信任,才能在学生中搭建民主平等的桥梁,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快乐地接受教育。
(二)信言不美,追求上善
老子认为为师载道贵在心存慈爱,慈爱之源则为质朴。要做到质朴,就必须讲真话,“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八十一章)。即真实的话不需要修饰,需要修饰的话就不是真话。教师应是质朴的,胸怀赤子之心的,这符合自然之道,作为一名师范生更应该培养自己的质朴品格,促使自己在未来工作岗位中对学生一视同仁,把教化育人真正作为自己热爱崇尚的事业而非简单的职业。更要对学生谦和热心,提髙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平和地“传道,授业,解惑”。
水南学校 六(3)班
指导老师:杨 敏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欢迎来到"道德讲堂"!我是主持人王梦瑶。"道德讲堂"讲述身边好人的道德故事,苏格拉底说过:"人类最大的幸福就在于每天能谈谈道德方面的事情,无灵魂的生活就失去了人的生活价值。"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国家丰厚的文化宝藏之一。数千年来,它一直是华夏儿女精神世界的支柱。我们的道德讲堂正是以此为主要内容,通过身边人的故事,讲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通过身边看得见、学得到的"平民英雄"和"凡人善举"宣传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和孝老爱亲的道德品质。我们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说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不断提升道德素养,构建崇德尚善的社会氛围,弘扬敬奉贤人的社会风气。我们今天的道德讲堂有八个环节
一、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做一遍反省:今天我讲文明了吗?有没有不文明行为呢?
二、我相信,经过刚才的自我反省,同学们一定会有所收获。让我们进入今天道德讲堂的第二个环节"唱一首歌曲".大一起来唱《讲文明懂礼貌》请大家起立,请放音乐。 谢谢大家。请坐。
三、是呀,如果同学们时刻不忘礼貌用语,讲文明懂礼貌,那么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加美好的。下面我们进入本期道德讲堂的第三个环节——诵经典。(请看大屏幕,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段道德经典:天长,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无私邪⑤?故能成其私。这是道德经第八章节的内容,意思是: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四、看一段短片
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同学们让我们向这些有道的对人学习这种遇事谦退无争的精神吧。接下来,我们进入"看一部短片"的环节。希望下面这部短片能给同学们的行带来一些启示。
五、讲两个故事
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五个环节,请大家听两个故事。
1.娇娇和妈妈去参加老同学聚会。用餐时,大人们举杯换盏尽情地聊着,娇娇伸着筷子,看哪盘菜好吃就一个劲儿地挑着吃,一副不管不顾的样子。有人开了个玩笑说:"这小丫头真精啊!"妈妈听了简直无地自容。是呀,在家里吃饭这不算什么事,姥姥每次做了好菜都紧着娇娇吃。像三鲜虾仁这道菜,娇娇就专挑虾仁吃,姥姥还帮着她挑,直到把盘子里的虾仁挑得一个不剩,留下一堆黄瓜片,她才住手。现在虽说到了外边,可习惯已经成自然了,这丢脸的吃相一时那里改得过来。
2.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六、谈一番感想
下面我们进入第五个环节,谈一番感想,看了短片听了故事,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想?(请同学们谈感想)
七、向德敬礼
接下来进入第七个环节向德敬礼,同学们起立,向德敬礼,礼毕同学们请坐。
八、送一份祝福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学习
德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1-0088-04
德育价值的核心是“人的价值”的实现,培养“有道德的人”也就成为我国德育的最高旨归和永恒追求。“有道德的人”不仅仅是道德知识的接受者和拥有者,而且是社会道德的践行者、发展者和享用者,是以鲜明的道德主体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面前的。随着当代教育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德育正经历着由“培养论”向“学习论”的时代转型,道德学习已成为德育研究的热点。但综观我国道德学习研究,局限于中小学领域的较多,对大学生道德学习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缺乏深入探究,影响了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基于此,笔者尝试对大学生道德学习的内涵进行解读。并对适合大学生实际的道德学习模式进行建构,以引起大家对该问题领域的关注与争鸣。
一、大学生道德学习的内涵解读
对于道德学习的内涵,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认识和解读。蓝维教授认为:“道德学习是指个体对道德的接受,即个体把外在于主体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需要的过程。”王健敏教授认为:“道德学习作为一种以社会规范为载体的价值学习,具有区别于认知学习与技能学习的特殊性,本质上是一种体验式学习。”刘哗教授指出:“道德学习是指通过对道德客观方面的感知、认识、理解和把握,并通过自身的道德实践,从而把社会道德内化、建构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并在这种道德品质的影响下,自觉地不断进行道德实践的过程。”印而戚万学教授则认为:“道德学习就是一种接受、内化社会规范,通过获得、体验、实践一建构等途径,形成并完善道德信念与行为的价值性学习。”上述关于道德学习内涵的界定,有的强调道德学习的体验性,有的强调道德学习的接受性,有的强调道德学习的实践性,有的强调道德学习的价值性。虽然其认识的视角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在一定程度上触及和揭示了道德学习的本质特征。笔者认为,大学生道德学习是指大学生基于自身道德需要,在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体验、认同、内化和践行道德规范,自主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活动。区别于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大学生道德学习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突出特征:
1 大学生道德学习是一种主体性学习
道德是主体的道德,离开了主体,就根本淡不上什么道德与不道德;即便有了主体,如果主体不去信仰和服从于这种道德,不去自觉地按照道德的要求去做,这种道德也将形同虚设,体现不出其存在的价值。大学生道德的形成不只是他人教授的结果,而必须通过自身的主动选择和自主建构而成。单就道德的发生来说,大学生作为“类”由遗传而来的种系习性,在道德上并非必然优于其他动物或人群,但由于大学生能够进行后天的自主学习,能够成长为道德主体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成长,大学生作为道德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才得以彰显,其表现出的个性心理倾向和特征才能真正体现人之为人的品德。若从建构主义心理学来看,大学生德性的形成与发展不是先天认知模式的自然展开,也不是外部环境的直接制约,而是大学生在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同化”和“顺应”求得品德心理结构平衡的结果。如果离开了大学生的主动参与与自主建构,道德学习也就无从谈起。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多样的生活情境、多元的价值观念,大学生作为道德主体,能够不为本能欲望或事物表象所迷惑,可以在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的指引下自主判断、自主体验、自主选择、自主行动,表现出较为突出的主体性特点。
2 大学生道德学习是一种体验性学习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善的肯定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体验,反映了主体积极的道德需要以及主体追求善的价值倾向。道德情感作为主体内在深层次的、稳定的德性结构,其功能是为人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行为提供持续的心理动力。这种动力系统有两个维度:对内而言,表现为道德体验。道德体验不仅能唤起和重复既有的道德经验、激发道德需要,而且能够为道德价值判断提供明晰的线索,引导主体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对外而言,则表现为道德移情,即把自我的情感体验投射到道德对象上,通过道德移情产生情感的交流与共鸣,主客合为一体,从而使道德行为成为可能。过去人们往往存在着一种认识的误区,认为情感体验性是中小学生道德学习的基本特点,而大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丰富、道德判断和道德思维能力的提升,其道德学习更多地是以理性或理智的方式进行的,情感体验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大。其实,处于人生发展重要阶段的大学生,他们的道德情感体验更为深刻、更为执着,他们在道德学习的过程中,道德情感的动力和催化作用不是被削弱了,而是以一种更为潜隐的形式发挥作用,它对于激发大学生道德学习的兴趣动机、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提高道德实践能力,无疑更具意义价值。
3 大学生道德学习是一种实践性学习
无论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道德,还是作为个体心理现象的道德,都不是先天就有的,更不是上帝赋予的,而是人们在长期的交往、实践和活动过程中逐渐积累、改造和建构起来的,道德是以物质生活为基础的个体的交往实践的产物。道德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实践理性,道德教育的根本旨归就是做、活动或实践道德生活。与中小学生的道德学习相比,大学生道德学习的实践性特征表现得更为显著。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人际和社会交往关系的增加、主体意识和自主性的不断增强,大学生在道德学习过程中更加需要明晰和确定其内在道德价值与外在社会道德价值之间的联系,并能够对自己内在道德价值系统进行适当的控制与调节。这种控制与调节是大学生为了自身发展需要以及社会和谐而进行的一种道’德实践活动,这种道德实践活动较之于中小学生表现得也更为坚定。对于大学生的道德学习而言,只有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并通过道德实践活动,才能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规范和德性素养,学会适应和处理各种人际和社会关系,从而不断实现自身的道德发展与完善。
二、大学生道德学习的模式建构
1 “情感――体验”道德学习模式
“情感――体验”道德学习模式最早是由我国学者王健敏和刘惊铎提出来的。王健敏认为:“道德学习是以体验为核心的价值学习……体验式学习的基本心理过程是感受、体验、觉知和理解。”⑤刘惊铎则认为:在回归生活世界和自然之境的前提下,以“想验”或“亲验”的形式激发道德体验,形成每个人独特的情感态度系统和意义世界,促进情感与认知相互影响以形成完整的个体德性,可以把这样的道德学习理念、态度或操作模式称为“道德体验模式”。“情感一体验”道德学习是建立在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之一――“移情理论”的基础之上的。所谓“移情”,是指情感的主客体的转移或互换,是个体利他行为以及亲社会行为的重要中介,是个体道德行为建立在自觉自愿基础上而发生助人行为的动力与源泉。
作为我国目前最具影响力的一种道德学习模式,“情感――体验”道德学习也是大学生道德学习的一种主要模式。这种道德学习模式的特点就是通过创设和利用各种有意义的情境,直接刺激大学生的感觉器官,激发他们积极的道德情感,促使他们的道德觉知与体悟。首先,要优化大学生的“物境”,使其体验到道德就在自己身边。“物境”即现实情境,是指以大学生真实具体的生活场景和经历为背景所开展的道德体验活动,也就是让大学生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具有典型教育价值的生活现象和生活事件中,激感,陶冶情操,产生共鸣,真切地体验到道德就在自己身边。其次,要创设大学生的“情境”,使其在情感体验中形成道德智慧。“情境”即人为情境或教育情境,是指以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德育资源与大学生相互作用构成的教育场景为背景所开展的道德体验活动,也就是对于大学生不能够身临其境直接体验的道德经验,教育者可以向学生提供道德体验材料,通过大学生的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意义扩展、觉知体悟和价值认同,不断形成和提高道德智慧水平。最后,要开发大学生的“意境”,使其在艺术活动中激发道德情感。“意境”即艺术情境,是指借助各种有效的艺术手段建构一种有感染力的氛围所开展的道德体验活动,也就是利用艺术与道德所具有的共融性,在现实艺术资源与大学生审美体验者主客观交融所形成的思维图景中,激发大学生道德情感,开发大学生道德潜能,促其德性不断形成与发展。
2 “实践――建构”道德学习模式
“实践――建构”道德学习模式最早是由我国学者戚万学提出来的。他认为:“所谓‘实践――建构’道德学习,乃是通过学习者自身的道德活动,综合运用道德理性与认知指导、道德情感与信念动力,在生活实践中自主建构道德价值、陶冶道德情感、磨砺道德意志、优化道德行为的实践活动。”“实践――建构”道德学习的哲学基础是的主体性实践哲学,认为不应该从超验的和先验的观点来看待社会历史现象,人类生活的现实、各种事物不过是人在感性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其心理学基础则是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道德学习就是主体的一种品德建构过程,这种建构是指向知、情、意、行的综合建构,它由道德规范的内化、道德动机的激发、道德情感的促动、道德实践的检验等方面构成,因而是道德结构要素不断整合的综合性结构。
“实践――建构”道德学习是大学生道德学习最基本的实践样态,也是其最重要的一种模式。首先,大学生道德学习的内容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整个人类思想发展史的角度看,“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它在实践活动中产生,通过实践活动确证其存在,体现其价值,并在实践活动中满足道德主体最深刻的道德需要。其次,大学生道德学习的动力源自实践。无论是作为社会现象的道德还是作为个体心理现象的道德,从其发生和起源上看,都源自于道德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都是道德主体在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的生活实践中主动建构起来的。最后,大学生道德学习的过程是在实践中基于以往的道德经验不断建构出新的道德经验的过程。道德作为一种对世界的把握方式,其建构过程对实践有着充分的依赖性,表现为在实践中建构、在建构中实践。大学生道德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动态的道德实践建构的过程,是道德诸要素的自我调整和重组过程。大学生道德学习有效性或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志就是主体能否进行相应的道德实践,能否在道德实践中不断建构起新的道德观念和提升自我的道德水平。
3 反思性道德学习模式
反思是人作为主体对自身的思考,是对自我的道德审思和道德定位,是人的主体力量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的道德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道德所要处理的关系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和人与自身等诸种关系,其中人与自身的关系是最高形态,是道德所要处理的核心问题。人要进行道德反思,需要专门从道德实践中抽身,进入一种高级的思维状态,才能够有一种真正的自我体验,进入一种道德境界。如果仅仅经历道德生活本身,而不对道德生活中的自身进行对象化反思,就不能形成道德自我,也就不能形成健全的道德人格。所谓反思性道德学习模式,“是指以自我意识为操作核心,通过调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等多种心理因素,发展反观自我的主体能力,增强批判意识,以促进自律精神,实现自我教育的一种道德学习方式”。大学生反思性道德学习模式的核心是自我道德评价,也就是大学生基于外部环境变化的正确判断,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认识和估价。大学生反思性道德学习模式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调节学习,其主要方法包括自省、自警、自察、自悟、自诫、自励和自强。大学生反思性道德学习模式的实施,一方面要尽可能多地开展一些开放性的道德问题讨论,在讨论中敞开心扉、倾吐心声,在这种心灵互动中促进大学生道德反思。另一方面需要借助于反思日记等操作载体,及时记下道德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事件,特别是冲突情境之下的道德行为,深度剖析行为的心理动因和思想基础,从而获得道德发展和德性成长。
或许是因为自己是老学员了,我有些懒散,没有了先前的激情,有些傲慢。刚开始,我每天至少读30分钟,风雨无阻;现在随着年级的增高,作业的增多,学习的劳苦,我能读20分钟也就不错了,而那些小同学能坚持读一小时。
再说背诵,当初,我是背《道德经》速度最快的了,可以夸张的说是一个奇迹,但从背了那不久后,我就认为自己没什么可以背的了,只把老师要求的背下来,当作完成作业。
不管干什么事情,我都觉得很无趣,“自己每天那么的忙碌,从早学到晚,还要完成大量的作业,真是太烦了。”我经常这样抱怨。
现在,我懂了:忙分开来讲就是“心”、“亡”,也就是心死了,再没有了心。没有了心怎行呢?怎能成大器呢?
因此,我立下目标:每天无论多忙,也要挤出时间读经30分钟。鲁迅不是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吗?另外,我还要每天认认真真地描一张字帖,多感悟生活。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情感体验;情境
一、情感体验教学的内涵
初中思想品德课情感体验式教学就是指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内容和资源,创设情境,提供实践机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凭借其情感、直觉等自主地体验教学情境,通过体验、讨论、感悟、反思而形成道德信念并最终外化为道德行为的教学方式。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现状
传统教育过于重视认知目标,忽视学生情感。由于受班级授课制本身缺陷的束缚,教学过程很难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授课“一锅煮”、作业“一刀切”的现象相当普遍,学校主流教学模式还是传授-接受式。在思想品德课中,学生对道德知识和道德观念的接受处于被完全“驾驭”的被动地位,缺乏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缺乏体验、思考和选择。这种教学指导思想使思想品德课成为使学生“头痛”和厌烦的课程,当然失去生机与活力。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也使人深深感到:学生在特定情境中激起相应积极的情感体验,不仅增强了学生认识活动的效果,同时也使学生的情感受到训练。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情感体验情境的创设
(一)创设生态课堂,变“被动接受”为“自主体验”
新课程提出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情感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原有道德经验,从学生的积累与教学的实际出发来设计生态课堂,解开教材的束缚,创设道德体验的开放性情境。在创设生态课堂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情感交流是相互交织的,教学目标具有多维性,它不仅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而且还包括体验性目标。教师应努力创设生态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变“被动接受”为“自主体验”,以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师在教学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时,如果教师以与学生平等的感悟者的身份,用自身生动的例子现身说法,创设故事情境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诱导学生的感情,课堂气氛被激活,再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对父母之爱的体会,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自主体验,从而提高思想品德的教学实效。
(二)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体学习”为“互动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研讨,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和自主发展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情感体验式教学的互动合作学习组织形式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开的。具体有以下途径:
1.角色模拟体验
角色模拟体验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与伙伴的合作帮助下,通过模拟他人的身份参加活动以获取丰富的情感和体验,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其操作步骤一般为:收集、整理背景材料―设计情境、分配角色,启动体验―设计导思问题,进行模拟活动,激活体验―交流、感悟,升华体验―评价、反思,践行体验。初中生生活阅历有限,有许多事情是学生没有亲身经历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模拟场景,让学生通过活动以模拟角色的身份来“亲身经历”,进行体验和感悟。这种类型的情感体验式教学常用于模拟的采访、招聘、法庭审判和小品表演等角色扮演活动中。例如在学习“财产继承”的相关知识时,可精心挑选一个案例,让学生结合案例开展模拟法庭活动。通过模拟法庭的审案活动,同学们对“法定继承”的第一顺序继承人范围、遗产继承的顺序等知识都有了更清楚的理解。
2.课堂讨论、辩论
讨论式教学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学生自主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动口、动脑并获得自身体验,培养其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课堂讨论如果平庸浅薄,流于形式化、简单化,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精心设计、选择讨论的内容,并灵活设计讨论的方法十分重要。此外,在教学实践中,还可用辩论法,教师在点评时,首先肯定正反两方的积极参与,指出双方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总结出正方取得胜利的原因是资料翔实,说理充分,逻辑性较强。并由此引导学生归纳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三)创设生活情境,使知识建构的途径变“单一渠道”为“多元渠道”
生活是知识之源,是学习之源,知识是生活的再现和提炼。创设生活情境,就是从学生生活和认知学习的结合点出发,打开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宝库,强化他们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由生活领域走向知识领域,再由知识领域回归生活世界,拓宽知识建构的渠道,完善自我发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一些辅助的,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实践活动尤为重要,如:组织学生联系社会实际,剖析对本地有较大影响的案例;编写“法制报”;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带有关题材搞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等等。
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把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学科教育和教学之中。教师应自觉地在传授知识、技能和传播思想、观点的同时,创造师生情感交流的教育环境,达到以情促知、情知交融的教学效果。而初中思想品德课情感体验式教学模式重视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的统一,以教师的引导和师生的交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充分发挥情感在认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在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的同时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真正做到情知合一、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君林.寓理于情 以理育情: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学生情感培养.教师,2010-09.
[2]陈晓丽.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情感因素的发挥.中学教学参考,2009(18).
[3]胡爱敏.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情感教学探微.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5).
关键词道德讲堂 健全人格 青少年 学校
一、学校开展“道德讲堂”建设的重要性
1.“道德讲堂”创新了公民道德教育的方式,对培育青少年健全人格有借鉴作用
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通过人民群众认可的道德教育形式来体现,才能走进人们的生活,净化人们的心灵。作为一种全新的公民道德建设载体,“道德讲堂”自2009年开始建设以来,以“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为主要形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道德讲堂”中的“学模范”是榜样教育的新形式,通过宣讲员或模范本人讲述身边人的先进事迹,引导人们思考。“对青少年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容易被学生领会和接受”[1]。先进典型的鲜活性和生动性,有利于青少年从先进典型身上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产生情感的共鸣。“道德讲堂”在“学模范”环节上,又增加了“唱歌曲”“诵经典”“发善心”“送吉祥”四个环节,改变以往道德教育“你讲我听”的单向灌输模式,创新了教育方式,可供学校在青少年健全人格培育中加以借鉴和运用。
2.在培育青少年健全人格中运用“道德讲堂”,对提高德育效果有促进作用
人格是指一个人特有的心理面貌,是“个体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2]。教育的核心宗旨是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引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努力做人格健全的“现代人”,成为适应时代和社会要求的人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个体发展最宝贵的时期,他们思维灵活、心思单纯,但由于生活和阅历的限制,也存在思想易消极、意志较薄弱、情绪易反复、内心常冲突、认知易扭曲等人格弱点,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必将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学校是培育青少年健全人格的重要园地,德育应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推进“道德讲堂”走进学校,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提升青少年道德素质和校园文明程度的必要举措。通过“道德讲堂”的榜样事例,宣讲青少年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树立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有助于引导青少年潜移默化地完善自己,循序渐进地培育健全人格,提高德育效果。
3.在学校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对提升“道德讲堂”的影响力有推动作用
“道德讲堂”不仅创新了公民道德的教育方式,而且与城市文明建设融为一体,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平台。通过在学校开展有统一背景、规范流程的“道德讲堂”活动,让每一位参与者感受“我听、我看、我讲、我议、我选、我行”的进行模式,在齐唱《公民道德歌》、聆听道德故事、朗诵道德名句、谈论启迪感悟、发放吉祥祝福的过程中,对“道德讲堂”这一品牌活动入脑入心,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道德讲堂”的介绍者和宣讲者,与自己的亲人、同学、朋友谈论亲历的“道德讲堂”见闻感悟,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活动,有助于提升“道德讲堂”的影响力,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二、学校“道德讲堂”的开展情况
1.重视“道德讲堂”建设,积极组织活动
在“中国文明网联盟”和各省“文明网・县市传真”中,有关“道德讲堂”的新闻很多,以“道德讲堂”的首创城市江苏省常州市为例,大学校园有“常州道德讲堂走进高校,2013年实现全覆盖”,宣讲两位贫困生自强不息、感恩生活的励志故事;在中学校园有“青少年道德讲堂:最美少年心,讲诉真实感人故事”,从助人为乐、自立自强、孝老爱亲等方面讲述了两位中学生的先进事迹;小学校园有“溧阳市第二实验小学走进道德讲堂:中国梦,我的梦”,由学生宣讲员介绍了五位小学生为了梦想而不断奋斗的心声。在常州市各校校园网主页,也有相关“道德讲堂”的新闻报道。目前,“道德讲堂”活动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起来。学校积极响应号召,推进“道德讲堂”建设,有利于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氛围,促进青少年健全人格教育。
2.展现“道德讲堂”流程,创新德育模式
学校开展的“道德讲堂”活动,大多延续了“道德讲堂”的规范形式和丰富内涵。以常州市某校校园网的一则新闻“我校举行‘世界因我而美丽’道德讲堂”为例,它完整体现了“道德讲堂”流程,创新了学校德育模式,让学生耳目一新。
从形式和内涵上看,道德讲堂的五个环节一一得到呈现:唱歌曲――师生齐唱《公民道德歌》和《好人就在身边》;学模范――大家认真观看了描述本校两姐妹在勤奋学习、志愿服务等方面先进事迹的情景剧《让世界因我们而美丽――阳光姐妹淘》;诵经典――师生一起朗诵《道德经》的《上善若水》篇;发善心――同学们积极发言,交流内心的道德感悟,并作出善举承诺;送吉祥――故事主人公为大家送上吉祥卡和纪念笔。
此类新闻直接点明了“道德讲堂”的五环节,并配以图片,生动介绍了活动的详细过程,不仅让活动的参与者有了美好亲切的回忆,而且让没有参加此活动的读者对“道德讲堂”有更为直观、清晰的认识,大家一目了然,印象深刻,提高了公民道德建设品牌活动――“道德讲堂”的影响力。
3.宣讲身边人的先进事迹,引导见贤思齐
青少年的健全人格教育,是学校育人的重要任务。学校积极参与“道德讲堂”活动,以这一新颖的德育模式,选用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作为榜样,改变了过去“历史化”色彩,贴近现实;改变了过去“理想化”色彩,贴近生活;改变了过去“单一化”色彩,贴近受教育者,有助于青少年见贤思齐,培育健全人格。以前,我国的榜样教育存在政治化和一元化倾向,“树立的榜样在社会人士层面以党员的先进性奉献为主,使心智还不成熟的学生无从入手学习;在校园学生榜样的树立上,以学习的优秀来代替其他,给学生传递一种忽略其他能力发展的不良信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3]。当前,在学校道德讲堂活动中,依次进行“唱歌曲、学模范、诵经典、发善心、送吉祥”环节,其中每场“道德讲堂”宣讲的事迹各不相同,但都是青少年身边的凡人善举,都是可以直接与青少年进行心灵交流的榜样,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或仅仅只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他们或自立自强、或诚信友爱、或乐观向上、或勤劳俭朴、或尊老爱亲、或感恩社会,体现了在物质日益富裕的时代依然相信精神的坚守和道德的强大,让师生们受到心灵的洗礼,有利于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三、深化学校“道德讲堂”在培育青少年健全人格中的思考
1.立足“崇德尚善”的时代导向
“道德讲堂”是榜样教育的新形式,当前学校运用“道德讲堂”进行榜样教育时,“无论是个人或集体先进典型,还是通过其他形式塑造、呈现出的榜样形象,都应该是可学的、易辨识的、可信任的、有吸引力的,并且要体现时代性的特征,能够反映当代社会发展的新要求”[4]。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立足“崇德尚善”的时代导向,培育青少年积极向上、自信自强、百折不挠、勇于挑战、适应性强的健全人格,增强道德讲堂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榜样越具有时代性,榜样教育就越具有时代价值,“只有带着时代特征烙印的榜样才能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鸣,掀起大家效仿和学习的热潮”[5],学校要组织身边好人、优秀学生等现实生活中的榜样作为宣讲员,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让“有道德的人讲道德”,人人争做道德建设的参与者和先行者,使“讲道德,做好人”蔚然成风;要善于发现当今社会生活中的感人故事,更好地满足青少年的道德需求,促进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使健全人格教育由抽象的说教变成生动的感悟,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优化“凡人善举”的先进典型
青少年是有一定主见又善于模仿的群体,但“任何强迫模仿的企图,都会引起抵制或冷淡的态度,使它不能达到目的”[6]。榜样要对青少年学生有吸引力,必须先取得学生对榜样的认同,青少年只有从内心觉悟到了强烈的道德需要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才会对榜样采取积极吸收的方式,才会接受榜样的示范教育。因为榜样示范是一种自觉的道德情感认同,模仿者只有将榜样视为学习和效仿的对象,并由心理上的认同发展为情感上的认同,才能形成行为上的模仿。
目前各学校为了鼓励和培育学生全面发展,都会定期或不定期评选各类先进典型,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服务之星”“技能之星”“自强之星”等,他们勤奋刻苦、意志坚强,这些生活在青少年身边的普通人,无一例外地体现了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征,激励着青少年去追求自我价值。学校要通过道德讲堂的辐射,积极发掘身边典型,让更多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先进人物涌现出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内容,选取与本次道德讲堂主题相关的身边榜样进行宣讲,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全人格教育。由于他们与受教育者的生活经历、成长环境比较接近,共鸣点较多,有助于青少年在真实亲切的情境中深受启迪,提升教育效果。
3.推动“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
道德实践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指导下有目的的社会活动,包括道德行为、道德评价、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和其他具有道德价值并应承担道德责任的活动。学校应将“道德讲堂”与道德实践等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与到各类志愿服务和校园公益活动中去,充分发挥青少年在社会实践中情感、意志、心理的积极功能,在参与中认知、感悟、接受,体验到“道德讲堂”中榜样的精神实质,形成强大的情感冲击和强烈的意志考验,在直接了解、学习和模仿榜样的行为中获得情感体验,在经过反复强化的基础上,深化对健全人格教育的理性认知,把对榜样言行的学习模仿转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在一点一滴的行动中提升道德素养。
4.强化“好人好报”的校园共识
学校在运用“道德讲堂”大力宣讲在校生和身边好人的先进事迹时,还要强化“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建立榜样激励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在校园学生群体中形成“崇尚榜样、尊重榜样、关爱榜样、支持榜样”的浓厚氛围,创建“人人争当好人,人人愿当榜样”的校园文化。如完善多元化的帮扶资助体系,对身边榜样进行必要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采取多样化的宣讲形式,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使学生易于参与、乐于参与;将每次活动的音像图文资料认真归档,对主讲的先进个人颁发证书,及时在校园的广播、校报、网络、电子屏幕上进行宣传;让健全人格走进青少年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努力打造至善、至美、至上的文明形象,营造和谐、和睦、和畅的校园环境。
5.规范“道德讲堂”的具体细节
从近几年“道德讲堂”的新闻中我们看到,一些学校开展活动时存在着细节问题,如没有统一的宣传板、没有规范的主持词、没有与活动主题相关的经典名句、没有新颖可信的模范事迹等,这些不足影响了“道德讲堂”作为全国品牌活动的推广,是当前学校进行“道德讲堂”建设时要引以为戒的。学校要借用“道德讲堂”的流程,针对青少年存在的人格问题进行主题教育,如自强、感恩、诚信、友善、助人等,齐唱与主题相关的优美歌曲,宣讲与主题相关的先进事迹,诵读与主题相关的经典名言,谈论与主题相关的内心感悟,表达与主题相关的真诚祝福,做到活动规范,有流程有氛围,有经典有故事,有互动有践行,有载体有内涵,突出仪式感和亲切感,优化细节,激发参与者的真情实感,引导青少年“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自觉成为道德的感悟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培育青少年健全人格,打造学校“道德讲堂”新亮点。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教育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0.
[2] 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
[3] 彭静、郭寿良.从“超级女声”看榜样教育[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1).
[4] 何其二.榜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1).
[5] 贾翠.榜样教育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前沿,2013(15).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载体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及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举手投足之间都能感受到先辈们流传下来的经典,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现代人民早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精神文明的传承能引领人方向,物质文明的传承能给人以美好的生活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它有着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从时间上讲,就是古代的中国文化,止于。从地域范围看,包含着祖国大陆文化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没有固定的地域界限。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感,更加具备深刻的现实性和变异性。它是华夏民族先辈们流传下来的丰富的遗产,影响着每一代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纵观历史,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儒学、美德、礼仪、民族精神、榜样、诚信、和谐观、负面道德经验等方面。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察觉到了文化的魅力,认为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就是文化的竞争,所以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是每一个国人的必修课。文化是名族的血脉,没有文化将如行尸走肉一般,没有灵魂,只有躯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聪明智慧、勤劳勇敢的民族,很多智慧的结晶都孕育在这片繁茂的华夏大地上,才得出这么多优秀的华夏儿女,其内涵不言而喻。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 舞蹈
每一种文化都需要载体,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不例外,载体的多样性也不容分说,舞蹈就是其中之一,通过这个载体,中学生能从形态上感受到舞蹈的魅力,将好的事物更好的展现到人们面前,让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所以在初中教学中加强舞蹈素质教学,传承传统文化势在必行。首先,要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其次,要正确引导学生对舞蹈中的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念,让学生对舞蹈产生兴趣,满足心理需求。最后,老师要加强引导,创造条件,在硬件或者软件设施上加大投入,耐心剖析舞蹈的背景意义,现实意义,动作要领,韵律结合等等[1]。
2 初中舞蹈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2.1 营造浓郁氛围,接受文化洗礼
在初中舞蹈教学中,氛围的营造绝对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初中生都是祖国的花朵,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引导,要是有一个好的氛围,学生就会跃然而起,愈发的对舞蹈产生浓郁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产生兴趣之后,学生就会自主学习,自主感悟,此时老师再融入传统文化的理念,那将会事半功倍。此外,在舞蹈教学的同时多举一些实例,多让学生观看一些美好的舞蹈故事,情境结合,让学生直面感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对先辈们流传下来的东西产生美感与敬畏,在学习到技能的同时还能有效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例如: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用多媒体教学先放一段优美的民族舞蹈教学视频,然后让学生写下观后感,从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然后分组讨论学习,交换意见,最后教师再统一的做出指导性意见,介绍民族舞蹈的起源,发展和不同时期的动作要领的演变过程,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文化的气息,接受文化的洗礼。
2.2 组织特色活动,促进和谐发展
初中生正值花季年段,长时间的在课堂上学习文本知识多少有些厌倦,要是能在舞蹈课堂上尽情释放,那将会大大提升学生对舞蹈课的认识,所以在舞蹈的有效课时上组织一些特色的活动很有必要,当前的教育应该是多样化的,全面化的教育,不再是一味汲取文本知识,按部就班的应试教育。例如:教师可以向学校申请户外活动的机会,多有目的性的组织学生舞蹈文化节,每个班上抽选学生进行专业的舞蹈培训,让这些负责表演的学生做榜样,在表演完的同时解读自己内心的学习感受,对舞蹈的认识,对文化的认识,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注重自身的文化底蕴和道德情操。学生舞蹈文化节可以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做一个道德高尚,品德兼优的人,为弘扬中华文化奠定基础[2]。
2.3 开发校本课程,健全课程体系
在日常的生活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因此,在传授业绩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首先就要加强备课,考虑到一堂课的教学初衷,应着手现实,努力开发校本课程,健全课程体系,好的教案可以更好的引领学生朝好的方向发展。当今的舞蹈教学课程过于形式化,在老师和学生的心目中都是一些不纳入大考的副科,这就失去了舞蹈教学的目的及深远意义。舞蹈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没有好的课程体系,学生就无法感知舞蹈艺术的魅力,就没有心思去学习和感知,从而无心学习,也就不能感受到其中美好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舞蹈教师们可以一起商讨舞蹈教学的难易点,把一些不重要的阶段除去,加上一些必备的教学手段,以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的一种方式去教学,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2.4 开展特色教学,感悟传统文化
在有效的课时上积极开展特色教学,让学生感悟传统文化也是一种良好的,能促进学生更好学习的一种手段,文化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只能用心去感受,去领悟,优美的韵律,柔和的线条,细腻的动作,相互交错,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美,特色教学的开展就是重视舞蹈教学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他们是祖国的期望和未来,责任之重大,任务之艰巨,要是好的传统文化不能在这一代上面得到良好的继承和发展,那祖国的未来就不言而喻了。因此,开展特色教学是一个必备的环节。例如:教师们可以组织多个班的学生一起到多媒体教室去上课,然后教师则开始自己表演自己编排好的舞蹈,一段一段的进行,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教学流程进行现场分析,讨论,指出老师的不足或者是错误的地方,让学生以批判的角度来审核,达到换位思考的目的,这样的教学课程,老师和学生都会受益良多,在欣赏的同时感悟传统文化的内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