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拆除工程风险评估

拆除工程风险评估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03 16:07:4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拆除工程风险评估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拆除工程风险评估

第1篇

本项目拟拆除幸福大道上原有高架桥(全长3476.5m,桥长2953.2m),重新对幸福大道进行高架快速化改造,其中桥梁部分长5462m,引道部分长359.3m,上下匝道三组。高架桥主要标准断面为双向六车道,地面辅道主要标准断面为双向六车道,上下匝道为单车道;工程范围还包括老桥拆除、管线迁改专项工程、景观亮化及绿化工程、照明工程、交通工程,施工技术措施等。

2评标办法

首先,根据项目特性及招标人需求确定招标办法和基本要求。由于该项目为政府投资的大型公共工程项目,项目整个开发和运营过程的状况都会对当地社会经济带来较大影响,因此在确定招标办法时,应选择公开招标的办法;由于项目专业性较强、标准高,因此在制定招标要求时应尽量细致、全面。①企业资质。要求参与投标的企业具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法的园林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企业资质或园林工程专业承包一级企业资质。②企业业绩。要求企业在近五年内承担过工程造价不低于5000万元的园林工程施工工作,完成情况良好。③质量要求。要求质量达到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优良水平。④进度要求。要求在规定的工期范围内完成整个标段的各项工作。⑤费用要求。要求中标价为合理低价。⑥组织机构要求。要求项目管理机构中项目经理具备园林专业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且具备类似项目的管理经验;项目组织机构中其他负责人资质应达到招标文件中的对应要求。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和招标人具体要求,本标段采用综合评估法进行评标。

3投标文件评审

参加投标的投标文件需要满足资格审查的各项条件,经评标委员会评审通过后,进入终审。当投标文件存在以下问题时,评标委员会可将其裁定为无效标:①方案不唯一。即多份投标文件为一名投标人提交,或者一份投标文件中出现多种方案,而招标文件中并未要求提供备选方案;②签章不规范。即招标文件规定应盖章或签字的地方为按要求签章;③文件缺失。即招标文件规定的投标文件内容不全或不符合规定;④编号不一致。即递交的投标文件电子档与纸质档上的水印编号不一致;⑤资质不达标。即投标人不具备招标文件规定的资质条件。当投标文件中存在以下问题时,需对内容进行进一步核查,若仍不满足要求,则作为无效标:①各项目标不符合要求。即未能满足招标文件中的进度、质量、费用等相关要求;②标价不合理。即投标报价不符合招标文件中的规定;③其他不满足实质性要求的原因。当投标文件中存在以下问题时,评标委员会需要向投保人进行质询,若投标人能够给出明确的澄清,则进入下一阶段评审,若不能,则将其作为无效标取消其参与下一阶段评审的资格:①投标文件雷同。即不同投标人递交的投标文件中,出现相同或非常相似的内容,例如在商务标评审中,如果出现不同投标人递交的标书中,某项综合单价雷同率超过总数的10%,则认为存在雷同现象或串通投标的可能;②项目管理组织共用。即不同投标人递交的投标文件中,组建的项目管理组织中出现相同的人员,则可视为存在串通投标的嫌疑;③标书出处相同。若发现不同投标人递交的投标文件由相同的设备编制和印刷,则应进行进一步质询;④咨询机构共用。即发现不同投标文件由相同的咨询机构编制或协助完成,则有必要进行进一步质询;⑤报价超过警戒范围。如发现投标文件中的投标报价与预算成本警戒值的偏差较大,(超过1%或低于2%),则可认为存在故意干扰报价的嫌疑。

4评标风险评估

①建立风险调查表。建立风险调查表,并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确定各项风险影响因素对各种风险事件影响程度的高低。②确定风险权重。评标委员会针对以上几类风险事件,运用专业技术能力和类似项目经验,对每一类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带来的损失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并绘制风险等级图,用具体数值表示。在本例中,将三个风险权重等级用5:3:2来表示。③风险评估。将风险调查表中发生概率的高、中、低三个等级分别用3分、2分、1分来代表,将发生概率得分与风险权重填入风险评估表。将得到的每一项风险事件的评估值进行加和,得到风险综合评估值,本案例中,∑(W×P)=0.2+1.5+0.6=2.3,评标风险较大。针对评标风险评估中对风险的评估结果,选取适当的风险控制方法进行应对。①招标准备充分。在招标工作开始前,已经完成了项目的设计工作,对设计中出现的争议和不明确的地方与设计方进行了讨论和确定;邀请了专业造价咨询机构进行了成本测算,制定了造价表,从而使因为工程变动、返工造成的不平衡报价风险有效减小。②加强资格审查力度。在评标过程中加强了对投标人资质和条件的审查,剔除不满足条件的投标人;同时,也对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等其他主要负责人的资质、经验等条件进行了严格审查,尽量降低因为项目管理团队能力不足造成的认知风险。在投标人资格审查方式上,选择资格后审方式,降低投标人之间围标的可能性,减少由于投标人不道德行为引发的风险。③重视招标机构选择。选择专业素质过硬、业务经验丰富的招标机构能够降低招标人风险控制的难度,为认知风险的控制奠定基础。本案例中选择的是浙江某投资咨询公司,该公司业务来源主要为政府投资的民生类项目,具备项目招标所需的各方面能力,业务水平过硬。④优化评标委员会组成。评标委员会的专业技术能力越强,评标人认知风险就越小,因此,本项目在组件评标委员会时,注重评标专家与招标人的人数比例,设定专家5人,招标人3人。⑤核查不平衡报价问题。一方面,在招标文件中强调了对不平衡报价的核查力度,引导投标人端正投标态度;另一方面也改进了对不平衡报价的核查方式,增加投标人合谋的难度,降低不平衡报价风险。

5评标风险管理效果

通过对项目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采用各种方法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取得了一定的管理效果。由计算结果可以得出,采用风险管理模式后,评标风险得分由原来的2.3降到了1.0,属于可控风险,因此该评标风险管理模式在此项目中有效。

6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隧道工程;风险评估;断层破碎带;富水区;围岩塌方;突水突泥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U455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7-0162-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7.077

1 工程概述

莲岗隧道起止桩号K151+867.81~K154+284,设计长度为2416.19m,最大埋深约252m,为单洞双线隧道;隧址场区属丘陵地貌。丘坡自然坡度20°~30°,植被发育,地面最大标高306m,隧道最大埋深约252m。隧道右侧60m外为长坑水库,溢洪道标高36.7m,比隧道标高低12~18m。

根据勘察揭示,隧道穿越场地的地层为第四系冲洪积碎石土(Q4)碎石土,中密,主要分布在隧道出口。下部为燕山期晚期花岗岩(γ5),按风化程度可分为全、强、弱风化三层。隧道Ⅴ级围岩116.19m,占5.1%;Ⅳ级围岩260m,占11.3%;Ⅲ级围岩150m,占6.5%;Ⅱ级围岩1771m,占77.1%。

莲岗隧道洞身穿越多条断层,多条节理裂隙密集带。隧道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地质钻深测出涌水量为1560m3/d,隧道单位长度最大涌水量为2.01m3/d,最大涌水量_2364m3/d,属弱富水区,在隧道开挖后,由于卸荷、偏压等效应使地应力重新分配,可能导致潜部裂隙张开,其导水能力增强,易使地表水溪水漏失,流量减少。

隧址区内主要不良地质现象包括危岩落石等。

2 莲岗隧道风险评估内容和评估方法

2.1 风险评估程序

按照《铁路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结合莲岗隧道的实际情况,确定风险评估基本程序如下:(1)施工前针对本隧道地质资料,确定可能产生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失;(2)确定风险因素对施工安全的影响程度,分析各风险因素的影响范围;(3)对各风险因素的等级进行定性分析,最终确定隧道施工风险等级;(4)根据隧道风险等级选择最合理的施工方案、防护措施;(5)将风险评估报告及防护措施报上级单位进行审查,并提出修正意见;(6)经过上级部门及相关专家的评审,完善风险评估报告并严格执行。

2.2 风险评估流程图

2.3 评估内容

根据莲岗隧道的地质成因,工期要求,现有施工水平,对洞门施工、隧道开挖及支护,二次衬砌、隧道防排水、通风等每一项工作进行风险评估,找出风险源。本次针对塌方(垮塌)、断层涌水、进洞风险、危岩落石等进行风险评估。

2.4 风险指标体系

莲岗隧道风险指标体系见表2:

2.5 风险源清单表

根据设计和地勘资料分析莲岗隧道风险类型,可能产生风险的原因及风险源,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见“莲岗隧道风险清单表”。

3 超前地质预报与风险评估

3.1 地质勘探和现场调查资料

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地质资,莲岗隧道共有9条断层(其中4条断层与水库连通)及两个节理裂隙密集带。隧道施工时,先采用地质雷达仪、红外线探水仪、地震波反射法和常规地质法等仪器设备,分别对施工掌子面前方30~100m范围内的隧道围岩进行探测,对各种仪器所探测的前方围岩情况、围岩间水源补给、岩体内涌水量大小及压力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同时通过超前地质预报发现围岩中的软弱夹层、异常带和岩体破碎带等,找出易坍塌、塌方段、可能产生的危岩落石段等风险事件。

3.2 地质素描确定岩性,控制风险事件

地质素描的目的,每次爆破后或掌子开挖后,对掌握掌子面正面和侧面进行量测,及时掌握围岩产状、结构、岩性、稳定程度、是否存在危岩落石情况以及围岩裂隙、不良气体浓度等,绘制掌子面地质素描图和洞身地质素描图。当初期支护完成后,检查喷射混凝土是否开裂和掉块现象并做出记录,施工中监测地表水文状态大小时间及形成的态势,分析地表水对隧道施工对的影响,确定施工控制措施,根据地质素描图和监测记录掌握开挖掌子面是否安全,施工方案是否得当,积累施工资料和施工经验。

3.3 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控制风险事件

充分利用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由于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具有高分辨率的隧道折射地震(微地震)勘探能力,可监测断裂和岩石强度降低地带的围岩状况,其监测距离150~300m内。其目的是为了预测围岩的物理特性和岩石类型的变化、破碎带、破裂区、陷穴的出现等,对施工方案及时进行补救或修改,确定安全的爆破方案,确定掘进尺寸等。

3.4 地质雷达预报,控制风险事件

应用电磁波反射原理进行探测。由于地质雷达仪能隧道围进行短距离(30~40m以内)的监测预报,并能精确分析岩性结构变化情况。在施工过程中我们经常采用地质雷达作为探测隧道围岩的补充手段,同时用以检测二次初衬砌的质量。

3.5 红外探水,控制风险事件

红外探水仪由于操作方便,能每20m测量一次。并且准确率高,因此用它来监测隧道围岩是否存在裂隙水和涌水,但对水量、水压等重要参数无法预报。

3.6 利用超前水平钻探,控制风险事件

当采用红外探水仪探测到隧道掌子面前方存在涌水或裂隙水时,为了明确水量大小及压力值则需要采用超前水平钻探进行探测,采用超前水平钻探可以明确了解掌子面前方围岩组成,岩性等资料,对围岩级别的判断提供有力依据,并对下一步施工方案的确定指明了方向。

3.7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控制风险事件

按照《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范》(TB10121-2007)及“铁建设【2010】120号”文的相关要求进行监控量测。监测各施工阶段围岩支护状态、确保施工安全,超前地质预制系统数据,对帮助确定安全合理的开挖和支护方案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施工过程中的监控测量数据,则是考量初期支护设计参数是否安全合理的一个重要依据,同时也是考量二次衬砌和仰拱的施做时间的一个重要依据。

3.8 莲岗隧道过程控制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要更加注意单一超前地质预报的局限性,同时仅凭设计地质勘探资料和现场调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是不够的,针对性地采用超前地质预报监测手段,综合分析判断围岩的岩性、风化程度、断层位置及状况、涌水量及涌水压力等,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并进行动态监控,对不足的地方及时进行调整。

莲岗隧道施工主要是针对坍塌、塌方,断层涌水,危岩落石,环境影响等风险事件提出对策措施。

4 主要风险及对策措施

4.1 莲岗隧道坍塌、塌方施工对策措施

莲岗隧道经地质断层破碎带,且涌水量大,在隧道开挖后极易产生坍塌、塌方现象,洞门施工时处理不当也容易导致边坡失稳坍塌。针对本隧道的施工特点,经过风险评估后,将采用以下应对措施:(1)明洞及洞门段地质稳定性差,开挖时采用人工配合机械由上而下进行。遇到较大孤石或少量硬质岩时,风钻打眼、微药量解体,风镐修凿轮廓或非电控制光面爆破,不得扰动边坡,影响边坡稳定。洞门处弃碴采用装载机或挖掘机装车,然后运输到环保局规定卸碴地点卸车。边坡开挖前做好排水系统,开挖坡度按设计图实施,当开挖到洞口时施作洞门,开成稳定的进洞状态。结合边坡地形稳定程度,坡面用锚杆、钢筋网、喷砼作为临时防护,以确保施工安全;(2)明洞的防排水施工与隧道的排水侧沟及洞顶的截、排水设施统筹考虑,明洞外模拆除后及时施作防水涂料及墙后排水盲沟,在明、暗洞分界处设环向止水带,洞门施工完成后,进一步完善洞外排水系统,确保洞外安全,防止坍塌、塌方现象发生;(3)掌握围岩的发展变形规律,确定安全的施工方案,严格按照工艺工法的要求进行施工,严格控制爆破药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及时施工初期支护;(4)当遇塌方体前进行预支护,支护方法根据围岩稳定程度,采用注浆大管棚辅以注浆小导管或直接用注浆小导管注浆,稳定塌方体。对塌方体采用短进尺、分阶段开挖以策安全,对塌方体的支护做到随挖随支,以减少围岩暴露时间;(5)塌方体段二次衬砌工作紧跟开挖工作面进行,力求尽早衬砌成环;(6)加强监控量测频率,及时发现围岩变形,迅速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4.2 危岩落石的应对措施

莲岗隧道部分地质岩性为岩体破碎,岩芯呈砂状土状,原岩结构可辨,手捏易散、碎,浸水易软化、崩解,常夹有球状强~弱风化孤石。危岩在外应力的作用下常突然下落,危害性大,且性质复杂极易造成危岩落石,危害施工安全。

危岩落石分布于莲岗隧道洞口边坡处,洞内遇到围岩破碎、堆积松散也容易产生危岩落石。

(1)在洞门外修筑排水设施,防止岩体被水浸泡,发生脱落。采用挂网+锚杆+喷射混凝土防护;(2)开挖时,对洞内不稳定的危岩落石及时清理干净,及时支护,形成保护;(3)加强监控监测,确定危岩落石的面积和范围,及时防护确保安全。

4.3 莲岗隧道断层富水地段施工控制措施

本隧道存在断层富水地段,极易产生突然涌水、涌泥现象危及施工安全,在风险评估中将本隧道断层涌水施工方案进行重点评估。

(1)采用超前地质预报手段和通过正洞已开挖地段实测涌水量来推断未开挖地段的涌水量;(2)超前水平钻孔:当采用物探法探测前方有可能出现突泥、突水时,利用水平钻机钻孔,探水孔直径一般为50~120mm,钻孔外插角为10°,每次钻进20~30m,保留5m止浆盘岩,暂时封闭水量较小的探孔,只留一个喷距最大的探孔量测喷出水的距离;(3)断层、富水地段的施工原则。断层、富水地段施工原则为“以堵为主、限量排放”,有效堵塞渗水通道,降低围岩的渗水能力,确保隧道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4)探水及注浆。采用超前钻探探测水量。根据探水孔涌水量及涌水压力大小决定注浆止水的施工方法;(5)全嗝驷∧蛔⒔止水。当接近断层破碎带且水量较大可能发生突水地段时,采用超前帷幕预注浆和开挖后径向补充注浆形式封堵地下水流。超前帷幕注浆的注浆范围为衬砌外5m或8m,单孔注浆浆液扩散半径为4m。超前注浆每一循环注浆长度为30m,开挖22m,保留8m止浆岩盘。

压力注浆按先外圈后内圈、先下后上、先疏后密的顺序,分批进行,同一圈孔间隔施工。岩层破碎容易造成坍孔时采用分段前进式注浆,为避免钻孔串浆,可以钻一孔注一孔。

4.4 莲岗隧道环境影响施工控制措施

施工中根据莲岗隧道施工可能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制定了详细的施工方案,在施工过程中将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施工。

5 结语

莲岗隧道是深茂铁路的重难点工程,隧道洞身穿越多条断层,多条节理裂隙密集带,在隧道开挖后,由于卸荷、偏压等效应使地应力重新分配,可能导致潜部裂隙张开,其导水能力增强,易使地表水溪水漏失,流量减少。此外,莲岗隧道长度较大。综上所述,莲岗隧道风险较高。所以,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加强监控量测,及时掌握围岩以及支护的状态等措施尽可能保证结构的稳定性,保障施工安全,确保隧道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 杜立新,王庆林.浅谈兰渝铁路隧道四大高风险源及应对措施[J].现代隧道技术,2011,48(2).

[2] 魏龙海,贾媛媛.黑山门隧道安全风险评估研究[J].广东公路交通,2011,(1).

[3] 刘靖,艾智勇,苏辉.山岭隧道新奥法施工过程动态风险评估[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8).

[4] 徐慧芬,魏龙海,路军富.梅花箐隧道安全风险评估研究[J].路基工程,2011,(5).

第3篇

【关键词】模板支撑;操作重点;施工技术;安全隐患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积极推进和发展,许多大型建筑的数量日趋剧增,如,大型的购物商场、大型的会展中心、大型的纪念性建筑物和城市高架桥等建筑逐渐矗立于各个角落。与此同时,这些建筑物的共同点都是结构较大,建筑物较高及荷载较重。因此,在结构形式上几乎都是采用现浇钢筋混泥土结构进行模板支撑,使得这类型的建筑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意外事故。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大多数都是采用模板支撑体系的主要形式进行扣件式钢管脚手架,但是这类支撑通常具有跨度较大,高度较高和荷载重较重的特点。然而,我们传统式的扣件式脚手架承载能力普遍偏低,因而,导致了很多事故的发生。由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很多建筑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最终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我国的建筑行业在模板支撑体系中越来越稳,其技术也越来越完整。

1 建筑施工模板支撑体系的可靠性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持续化发展和逐步加快,很多高层建筑的施工规模也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增大。其中高层建筑的规模较大,对其技术要求也就更高,在施工过程中对质量的要求也更严格。因此,模板支撑体系是用来确保钢筋混泥土结构本身的质量、强度和刚度,使其能够承担钢筋混泥土结构的荷载能力。如若发现模板支撑体系在结构中有不合理状况或是强度、刚度不够,我们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因混泥土的开裂或部分结构的损坏,导致整个结构倒塌或失重引起事故发生。因此我们若想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同时还要兼顾企业的经济损失和维护企业形象时,我们就必须在建筑质量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模板支撑体系,进而有效的提高建筑施工模板在支撑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从而切实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安全效益。

2 建筑施工模板支撑体系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2.1 建筑施工模板支撑缺乏标准有效的工程设计规范

现阶段而言,我国在对模板支撑系统的设计还只能按照常规化的结构进行规范性设计和执行。在现行的《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中脚手架按临时结构一律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法”进行设计。其中,因为单一的安全系数难以满足在施工质量中的高要求。因此,对于模板支撑体系的设计来说,我们可以间接性借鉴英国模板支撑体系的规定。然而,我国在对模板支架的构造要求却没有按照英国标准的严格程度执行,斜杆设置相对较少,计算结果也不能完全确保模板支撑体系的安全性,进而使得模板支撑体系缺乏标准有效的设计规范。

2.2 管理人员对模板质量要求不够重视

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很多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对模板支撑系统质量的不重视,反而随意简化施工的操作程序,在对其检验和检查时不彻底,现场的施工管理人员更换频繁,使得在技术交底和安全培训中不到位和不合格,进而造成工程施工安全投入费用与工程实际所需的费用相差较大,从而使得模板支撑系统较薄弱,严重的影响了模板和其支撑系统的强度、刚度、质量和稳定性。最终导致模板倒塌或失重,给施工人员带来了生命危险。

3 建筑施工模板支撑体系可靠性的完善措施

3.1 加强对模架材料和模架产品的质量重视

其中,我们在对模架材料和产品进入施工现场之前,施工管理人员要对准备采购的模架材料和产品进行深入的考察和抽查,并优选厂商,购置合格实用的材料和产品,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材料和产品进入施工现场,尤其是对于采购的扣件我们必须按照规定进行抽检和实验,若合格方可进入施工现场投入使用。反之,如若不合格我们将要从新采购。由于,模板的组建支撑结构与实际工程状况所测的轴力变化规律是一致。因此,在钢管使用前应先检查,如发现过度变形或严重磨损的钢管不得使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2 制定支架设计计算和搭架的方案

制定支架设计的计算内容通常情况是立杆的强度、刚度、稳定性、扣件的防滑能力及水平杆的强度和挠度验算,立杆地基承载力或支承立杆的楼所承载的能力等,都需通过支架设计计算,最终确定出立杆的间距和步距,并结合构造措施形成搭架方案。当然,构造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立杆的计算是建立在假设性基础之上的,又因为在施工过程中不安全的因素很多,所以仅仅只依靠计算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系列的构造措施来确保在计算相当的条件下实现其目标,从而也要将各种不安全因素都考虑进去,进而保证计算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3.3 着重掌握柱模在施工过程中的操作重点

在建立模板支撑系统时要注意柱模,因为这是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点。首先我们需将下面两节的柱模模板和竖向木楞全部断开,下节柱模的竖向双钢管不能与上节柱模一起加固。因为上节柱模另设有横向的双钢管进行加固,是为了方便下节柱模的拆除,保证上节柱模的紧固。下节柱模的连接要采用夹板钉在柱模木楞的侧面,长度要保证上下两节柱都能稳固,在拆除下节模板时切记不能松动上节柱的对拉螺栓及两端扣件,否则上节柱后浇注混凝土与先前浇注混凝土在接缝会很明显裂缝,进而会影响柱子的美观。在独立柱的柱侧撑加固与垂直度加固时都要特别重视,因为它不具有常规施工时的整体性和稳固性,如若加固不牢容易产生倾斜或失重。

3.4 做好建筑模板支撑体系的风险评估

现代社会的人不管做任何事情,都会事先对该事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从而为事后做好安全保险工作。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对建筑模板支撑体系进行风险评估也是必须的。在施工之前,我们要确认施工的危险性进而加以定量化。然后再根据危险系数和允许范围,进行具体的风险评估即排出风险的方式方法,最终通过评估达到系统的安全或降低系统的风险。施工建筑模板所支撑的风险评估基本分为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因此,在对建筑模板支撑体系的风险评估中我们究竟是采用定性还是定量方法这主要取决于风险评估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量是多还是少。当用于某一评估数据较充足时,我们可采用定量的评估方法,若可获得的信息量有限时,通常情况我们都采用定性的评估方法。由此可见,施工期建筑模板支撑体系的安全评估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

4 结束语

由上述可知,建筑工程在对模板支撑体系审核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进而提高对模板与脚手架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在实施过程中采取切实可靠的安全技术措施,通过科学的设计计算方法和严格实际施工操作,进一步强化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保障,保证模板支撑体系的质量标准,进而切实控制好模板支撑体系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在保证模板支撑体系的可靠性上,还要防止发生模板支撑体系安全事故,进而提高建筑施工的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林璋璋.多层模板支撑体系的时空分析[D].浙江工业大学.

[2]袁雪霞.建筑施工模板支撑体系可靠性研究[D].浙江大学.

第4篇

【关键词】旅游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

旅游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敏感性,旅游业的发展容易受政治、经济、社会、市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部分因素又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为保障旅游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通则》[1]规定,旅游规划应对旅游项目的宏观背景、资源禀赋、开发条件、环境保护等作充分的分析和研究。但由于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客观存在,旅游规划的实施效果与规划目标仍会产生一定的偏差,因而“旅游规划蕴含风险”[2]。因此,在旅游规划中应重视风险分析,识别影响规划实施的风险因素,评估其风险程度,制定相应的风险对策。风险分析可以提高旅游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减小风险因素的不利影响。

本文基于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风险分析理论,结合旅游业的自身特点,探讨风险分析方法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1 风险分析的含义

1.1风险的定义[3]

风险的定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风险是指“不利结果出现或不幸事件发生的机会”(英国风险管理学会(IRM))。狭义的风险定义认为风险的本质是有害的或不利的。广义的风险定义认为风险是中性的,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风险定义为“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其后果的组合”。广义的风险定义可以理解为:风险是未来变化偏离预期的可能性以及对目标产生影响的大小[3]。

1.2风险分析的内容

风险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识别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估计这些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及由此造成的影响;为防止或减小不利影响而制定对策。与上列内容相对应,风险分析可以分为以下3个步骤:①风险识别;②风险评估;③风险对策[3]。

2旅游规划中的风险识别

由于旅游活动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旅游规划中需要考虑的风险因素也比较多。按风险因素的来源,旅游规划中的风险可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2大类。外部风险一般包括政策、经济、社会、环境、市场等方面,内部风险一般包括决策、管理、技术等方面。不同的规划类型和规划阶段,涉及的风险因素不尽相同,需要根据具体项目区别对待。

2.1外部风险

(1)政策风险旅游规划的政策风险可能来自2个方面,一方面是因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改变了旅游规划实施的政策条件;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不合理的旅游发展政策,可能与生态环境、自然文物保护等法律法规划相悖。

(2)经济风险旅游业受经济因素的影响非常显著,经济波动一方面直接影响旅游者的经济收入与消费能力,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其消费心理与消费预期。如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对旅游业造成了巨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与经济形势恢复相关,一般持续时间较长。

(3)社会风险社会风险因素可能会对旅游活动造成关键影响。旅游规划中需要考虑的社会风险有:①当地居民是否支持旅游开发;②旅游活动涉及到的民族矛盾、宗教问题;③旅游开发引起的移民、拆迁补偿问题;④突发性事件如非典、H1N1流感及暴力事件等。

(4)环境风险环境因素日益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环境风险一方面来自环境变化对旅游活动的影响,如气温变暖引起雪山融化,干旱使河水断流,污水排放使旅游区水体遭受污染等,对相关旅游活动将构成重要威胁。另一方面,旅游活动的环境保护措施不当,也会引起环境的破坏,而给旅游项目带来风险。

(5)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竞争性项目常遇到的重要风险,对旅游规划来说,市场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①市场预测方法或数据错误,导致市场需求分析出现重大偏差;②旅游者偏好转移,使市场需求与预测发生偏离;③竞争格局变化;④产品价格不被市场认可,影响旅游项目的预期收益。

2.2内部风险

(1)决策风险由于旅游业的复杂性和认识能力的局限性,管理者在规划、管理、经营的决策过程中,不可避免具有主观性,如果决策时未考虑风险因素的影响或忽略了某些主要的风险因素,就会导致决策风险。例如宜昌市“三峡集锦”项目,因盲目跟风人造景观热,“真三峡前建设假三峡”,建成10年后被迫拆除,造成了巨大的投资损失(楚天都市报,2006年8月24日)。

(2)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由于管理模式不合理,组织不当,管理混乱或主要管理者能力不足等引起的风险。旅游规划中需要考虑的管理风险有:①旅游开发活动中的管理风险;②旅游企业经营风险;③旅游人力资源管不足、人才流失的风险。

(3)技术风险

旅游项目的技术风险可能来源于:①前期勘察资料的可靠性及开发方案的可行性;②工程施工风险,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遭遇滑坡、坍塌等;③旅游活动的安全性,特别是一些高危性旅游项目,如漂流、探险等,往往存在较大的技术风险。

3旅游规划中的风险评估

旅游规划中风险评估的任务是估计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对规划目标的影响,并按照一定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划分风险等级,确定关键风险因素。风险评估分为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2部分内容。

3.1风险估计

风险估计包括风险概率估计和风险影响估计2个方面。风险概率即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旅游项目中风险概率估计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前者主要包括头脑风暴法、电子会议法、德尔非法等,后者一般是通过统计分析、数学计算和计算机的应用来实现[4]。

按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小及评价的需要,可以将风险概率分为若干档次,如文献[3]将风险分为很低、较低、中等、较高、很高5档,对应风险概率从0%按每档20%递增至100%。同样,根据风险发生对规划目标的影响大小,可以把风险影响划分为5级,即:严重影响、较大影响、中等影响、较小影响和可忽略影响。

3.2风险评价[3]

风险评价以风险概率估计和风险影响估计为基础,对风险划分等级。评价方法主要有风险评价矩阵法和专家评价法等。

旅游规划中的风险评价,可以使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风险评价矩阵。以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为横坐标,以风险发生后对规划目标的影响大小为纵坐标,将各种风险因素排列在矩阵的25个网格内。结合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及对规划目标的影响,将风险程度划分为5个等级。

4旅游规划中的风险对策

在旅游规划中,不仅要了解规划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还要提出针对性的风险对策,以避免风险的发生或将风险发生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风险对策研究的结果应及时反馈到规划的其它方面,作为规划修改和方案调整的依据。

4.1基本要求

(1)风险对策应具针对性旅游规划可能涉及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各种规划的内容和重点也不相同。因此风险对策应结合旅游项目的特点,针对特定对象和关健的风险因素制定对策,将风险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2)风险对策应具可行性风险对策应立足于现实客观的基础之上,提出的风险对策应是切实可行的。所谓可行,不仅指技术上可行,而且从财力、人力和物力方面也是可行的。

(3)风险对策应具经济性规避防范风险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风险对策所需要的费用远大于可能造成的风险损失,那么该对策是没有意义的。在风险对策研究中应将规避防范风险所付出的代价与该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权衡,寻求以最小的费用获取最大的风险效益。

4.2常用的风险对策

在旅游规划中,需要根据不同的风险分别采用不同的对策。常用的风险对策主要有: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自担。

(1)风险回避风险回避是彻底规避风险的一种做法,即断绝风险的来源。对旅游规划而言意味着改变规划方案或否决某些开发项目。风险回避方法在规避了潜在的风险损失的同时,也放弃了预期的收益。因此,这种方法一般是在风险影响严重,风险概率很高的情况下采用。

(2)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针对可控性风险采取防止风险发生,减少风险损失的对策,是最常用的风险对策。风险控制措施需要针对具体的情况,一般包括技术措施、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等。如在旅游项目决策过程中进行科学论证,鼓励公众参与,强化监督工作,落实决策失误的责任追究制度,可以有效减少决策的盲目性,降低决策风险。

风险分散是另一种常用的风险控制措施,例如对某些新兴旅游项目,市场前景较好,但不确定因素也较多,可以采取引进风险投资的方式,分散部分风险。

(3)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将潜在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以避免风险损失的一种方法。例如旅游企业采取向保险公司投保的方式将旅游活动的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此对策尤其适用于高危性旅游项目和某些人力难以控制的灾害性风险。

旅游项目建设中的工程风险,可以通过相关合同条款转移给承建方,再由承建方依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风险对策。

(4)风险自担风险自担就是将风险损失由旅游项目自己承担,主要适用于风险程度较低的风险因素。另外,在采取风险应对措施的费用远大于风险损失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风险自担的对策。

5结语

旅游业的发展涉及旅游区的诸多方面,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旅游规划中的风险分析应具有广泛性和长远性,旅游规划风险分析需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旅游规划风险分析应涵盖与旅游业关系密切的政策、经济、社会、环境、市场、管理、技术等诸多方面。

(2)旅游规划风险分析应涵盖旅游规划、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的全过程,旅游规划人员应具有一定的风险预见能力。

(3)旅游规划风险分析需要相关的政府部门、规划单位、旅游企业及其它利益相关者及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

参考文献

[1] GB/T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S].

[2] 汪宇明.旅游规划方的理性和责任-再谈规避旅游规划的风险[J].旅游学刊,2008,23(9):6.

[3] 全国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资格考试参考教材编写委员会.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388-423.

[4] 孙华平,刘风芹.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风险管理与控制[J].经济与管理,2008,22(10):63-67.

第5篇

关键词:桥梁、施工、安全管理、安全风险

一、工程概况

梅观高速公路至贝尔路衔接段二期工程主要为梅观高速公路与贝尔路东段的连接匝道及相关配套工程。其中B匝道为单向双车道匝道,其标准横断面宽度为10.5m,长度 660.566m。B匝道桥按孔跨的布置形式分为:2联6孔(28+35+28)+(3×28)m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1联3孔(28+40+26)m的钢结构箱梁+2联5孔(24+37+24)+(2×28)m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采用满堂支架法施工,钢结构箱梁采用工厂制作,运送至现场吊装的方法施工。本工程上跨梅观高速公路,B匝道7#墩设置在梅观高速中央分隔带上,为完成7#墩施工,以及跨路钢梁安装,施工将对梅观高速进行交通疏导。

二、安全管理策划

1、安全管理目标

杜绝责任死亡生产安全事故;

杜绝重大险情或造成不良影响的事件。

2、安全控制要点

本工程主要为上跨梅观高速公路的匝道桥施工,施工工艺包括碗扣支架现浇混凝土箱梁施工和钢箱梁吊装施工,再加上梅观高速公路车流量较大,车速快,交通疏解任务重,给施工带来很多潜在安全风险。因此,本工程安全控制的要点就包括:高处作业、支架坍塌、既有线施工、用电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恶劣天气等风险较大的施工作业。

3、安全风险分析与对策

为预防施工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提高工程施工安全风险控制能力,项目开工前,由公司安质部组织专家成立风险评估小组,按照《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的要求,组织对本项目进行安全风险评估。

本工程施工安全总体风险评估采用风险指标体系法,主要考虑桥梁建设规模、地质条件、气候环境条件、地形地貌、桥位特征及施工工艺成熟度等指标,经评估:桥梁工程安全总体风险等级为III级(高度风险)。

在此基础上,对桥梁施工作业活动进行专项风险评估,确定了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风险源,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3.1碗扣支架法施工风险防控对策

单幅混凝土箱梁横断面为单箱双室斜腹板断面,底宽8.145m,顶宽12.145m,梁高1.7m。采用碗扣式钢管支架法施工,支架立杆顶部自由端高度控制在65cm,支架顶端步距60cm,其他地方步距120cm;实腹段(横梁、腹板、横隔梁)立杆间距60×60cm,空腹段、悬臂段立杆间距60×90cm。

根据结构特点、混凝土施工工艺和现行有关要求编制碗扣支架法施工安全专项方案,并组织专家进行方案评审,施工中严格执行方案;

(1)碗扣支架材质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技术标准要求,钢管支架及其配件应由具有资质企业生产,有合格证,并经验收质量合格;

(2)支架立柱置于平整、坚实的地基上,立柱底部铺设垫板,支架地基处有排水措施;

(3)支架的立柱设双向剪刀撑,剪刀撑的夹角以45o为宜;

(4)支架安装完成后,应对节点和支撑进行检查,确认符合设计要求,经验收合格并形成文件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

(5)按通过审批的预压方案进行加载预压,并对支架立柱基础沉降做好监控;

(6)支架拆除时间根据结构的特点、部位和混凝土达到的强度确定,拆除作业自上而下进行。

3.2跨高速公路钢箱梁吊装施工风险防控对策

钢箱梁采用工厂制造,为方便运输和安装,将钢箱梁纵向分5段,横向分三块,单块最大重量为45.6吨,长22.4m,宽3.9m。汽车运送至工地现场后采用200T汽车吊进行安装。

(1)施工前编制钢箱梁吊装施工安全专项方案,并按要求组织专家论证,在论证通过后对技术人员、作业人员进行全面的安全技术交底;

(2)高速公路占道施工前必须编制交通疏解方案,报交警审批,取得《深圳市临时占用道路许可证》;

(3)交通疏解工程严格按交警批复的方案做好交通管制和安全防护,完善交通标志、警示牌、标线等设施;

(4)对吊装施工的临时支撑及安全防护支架、吊装设备、吊绳的选用进行验算,保证临时支撑承载力和净空高度、防护设施及机具的选用满足要求;

(5)起重操作人员、司索、指挥等特殊工种必须持证上岗,且经过安全教育培训和技术交底;

(6)配备交通疏导员指挥交通,吊装区域严禁非施工人员、车辆进入;

(7)高处作业人员必须有可靠的作业平台,并按要求系好安全带;

(8)夜间施工做好现场照明和安全警示。

三、安全体系建设

1、安全生产领导小组

项目部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项目总工、安全主任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项目重大安全生产事项的决策、协调和处理。同时坚持安全职责“清单化”。在对安全管理各项要求进行全面细化的基础上,利用分解工作清单和责任矩阵,明确实施责任人,并根据实施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做到工作职责清晰明了,简单易懂,利于操作和实施。

2、项目整章建制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安全管理工作的标准。项目部大力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制定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文件,规范项目安全管理制度台帐,科学制定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策划书。

(1)安全生产责任制

按照“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各级各岗位安全生产职责,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利用WBS及RAM分解各个关键工序、关键作业点安全管理清单及责任矩阵,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为确保清单的落实,项目部对安全管理清单及责任矩阵的执行情况按季度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季度绩效奖励、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连续2个季度达不到合格等级的人员,将采取转换工作岗位等处理措施,保障了安全清单的有效落实。

(2)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依据国家、省市及有关部门关于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以及本项目施工流程和风险防控,项目部编制了《安全生产会议制度》、《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及安全生产费用提取、管理和使用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和安全生产情况报告制度》、《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应急预案管理和演练制度》等一套完整反映施工特点的安全管理制度。

(3)安全操作规程

为了使操作工人更好地掌握、记住操作规程,发生事故时按既定程序处理,项目部将安全操作规程图表化、流程化。在编写安全操作规程时,通过抓住岗位有哪些危险和有害因素、充分考虑各岗位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而滋生新的不安全行为、考虑事故防不胜防,提请操作工人注意安全以及异常或紧急情况时的正确处理方法等一系列措施制定了《钢筋工安全操作规程》、《电焊工安全操作规程》、《木工安全操作规定》等覆盖项目全工种的系统安全操作规程。

(4)应急救援预案

为规范项目部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加强对安全事故的防范,保证发生安全事故后,能迅速、准确、有效地做好救援工作,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和蔓延,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降低事故损失和危害。项目部根据项目的施工特点和施工区域气象、地质、水文等环境,编制了《综合应急预案》和《高处坠落事故专项预案》、《支架坍塌事故专项预案》、《起重吊装事故专项预案》等多项应急预案,并成立了项目应急救援队,配备相应的救援物资。

3、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依据《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的规定要求,针对本工程的现浇箱梁和钢箱梁吊装,分别编制了《碗扣支架法现浇箱梁施工安全专项方案》和《钢箱梁吊装施工安全专项方案》,建立了《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管理台账》、《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评审计划表》,并邀请专家组对专项方案进行论证审查。

四、安全过程控制

1、安全教育培训和交底

坚持安全教育培训“常态化”和“多样化”。以中国中铁全员安全教育培训活动为契机,制定项目部实施方案,分阶段、有计划开展全员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安全教育培训分专业分工种针对性常态化进行,由各专业部门和技术工种有经验的技术工人备课授课,培训对象为项目管理人员、一线员工、专职安全员及群众安全监督员、特种作业人员、农民工等五个层面,切实做到全员、全覆盖。管理人员培训重点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和管理理念,本项目各专业、各岗位安全管理规范;一线员工和农民工教育培训重点为基本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本专业、本岗位安全规范和操作技能,应急救援和自救、互救知识。培训后采用闭卷考试,考试不合格人员,需重新培训

培训充分利用动画、案例、照片、多媒体等形式,通过培训提高员工自我保护意识。力求培训取得实效,防止流于形式。

2、安全检查

一是严查安全隐患。通过项目自控体系以及日检、周检、月检及各专项检查,同时借助监理、业主、质监站等外部安全检查的契机,及时发现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二是落实隐患整改。对检查出各项隐患严格按照“五定”原则落实整改。三是将隐患当事故对待。每处隐患都视同一次“事故”,只有把隐患当事故对待,才能引起员工的重视,减少隐患数量,从而有效落实隐患整改。

坚持安全检查“表格化”。检查是消除事故隐患的最有效手段,为了突出体现查“细”,项目部根据施工特点,编制安全专项检查表,推行“检查表法”开展安全检查,消除检查人员经验、水平影响,力求检查取得实效,真正达到减少隐患的目的。

3、安全生产投入

安全生产投入是企业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必要物资保障,为保障安全费用能够落到实处,切实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确保安全生产工作的有序开展,项目部制定了《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及安全生产费用提取、管理和使用制度》,按照1.5%的工程造价足额计提安全生产费,并建立专门的财务科目,专款专用不足部分在项目成本中列支;编制年度安全生产费用施工计划,并对各项安全生产费的使用 支出情况按月度统计建账。项目安质部对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支出、使用实施监督管理。

4、安全防护

项目部及时购置、发放个人防护用品,包括安全帽、安全带、绝缘手套、绝缘鞋、防护目镜、工作服等,在安全培训中详细指导防护用品的使用方法,安全员巡查时检查、监督安全防护用品的佩戴施工情况。

针对高空、临边作业和既有线施工,认真执行“四口、五临边”防护、施工用电安全防护、机械设备安全防护、防火、防台风、防地质灾害等防护措施,并开展经常性的检查。

5、应急管理

按照审批的应急救援预案配齐配全设备、器械、人员和物资,确定工作方法及职责,同时为了验证项目部应急预案的可执行性,检验和提高救援队伍的熟练程度及实战技能,强化应急人员实施事故预警、应急响应、指挥与协调和现场处置能力,项目部定期组织演练,形成演练记录,以检验应急救援应变及实施能力。演练结束后,撰写应急演练效果评估报告,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应急预案提出修订意见。

项目经理组织相关部门对综合应急预案每年评审、修订一次,对专项应急预案没半年评审、修订一次。

五、正确处理“五种关系”

1、安全与进度的关系。安全是确保进度的前提,没有安全就没有进度;

2、安全投入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安全生产要算“大帐”,不算“小帐”,事故经济损失远远超过安全生产投入,不发生事故就是最大的效益;

3、总包方与分包方的关系。总包方与分包方一荣俱荣,一损俱荣,要想方设法调动分包方的安全管理积极性,防止包而不管,总包方要主动作为,主动出击;

4、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安全事故往往以点带面,一处发生事故,整体受影响;

5、安全与质量的关系。安全与质量相互转化,没有安全就没有质量,没有质量就没有安全,抓安全就是抓质量,抓质量就是抓安全。

六、持续改进

安全管理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是需要通过某一个时期见证后才能发现问题症结,因此,安全管理需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通过查找安全生产过程中的漏洞,不断规范和完善安全管理工作中“短板”,对其进行不断修复和加固,不断构筑安全防护墙、织牢安全防护网,从而使安全管理工作上台阶、上水平。鼓励广大职工积极建言献策,尤其是战斗在生产一线员工,他们在安全管理上最有发言权,对那些不合时宜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的管理条文、陈旧设备等就要及时更新换代,加以改进,最终形成“我要安全”的浓厚氛围。与此同时,安全管理者敢于自我挑战,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了解行业发展新动态,加强行业间的交流与互动,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水平,特别是对一些旧的安全理念和口号要重新进行回顾、审视、总结和检验,树立系统管理、人本管理、动态管理、追求长期利益等理念,在安全管理中进行科学严谨、全面有序、安全稳妥地开展工作,这样我们的安全工作才能得到进一步保障。

七、结语

梅观高速公路至贝尔路衔接段二期工程上跨高速公路,交通疏解、钢梁吊装施工难度大,具有市政项目施工的所有特点,如多专业工程交错、综合施工,与城市交通、市民生活相互干扰,施工用地紧张、空间狭小,工期短以减少对社会干扰等。因此,通过总结、探索项目安全管理中的经验和方法,将会对城市桥梁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工程,新常态下,安全责任更加重大,安全工作任重而道远,唯有按照“抓好安全质量,关键在管理、根本在落实、重点在项目”的指导思想,牢牢抓住项目精细化管理的主线,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狠抓现场管理,全面加强对工程项目的动态管理和过程监督,将安全管理工作做精、做细。

参考文献:

[1] 刘铁民.安全生产管理知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第6篇

为规范我市房屋征收(拆迁)和安置工作,严格操作程序和实施行为,明确职责分工和工作措施,根据我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和集体土地房屋拆迁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如下工作意见:

一、统一审批备案手续

各镇、街道实施房屋征收或者拆迁,必须到市房屋征收(动迁)部门办理相关审批备案手续。其中涉及国有土地房屋征收的,应当提供建设项目批准文件(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旧城区改建项目提供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的证明材料)、建设项目符合城乡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相关材料、建设项目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证明材料及依法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并拟定征收补偿方案,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经市征收部门审核后报市政府作出房屋征收决定;涉及集体土地房屋拆迁的,应当提供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含定点图)等相关材料,拟定用地范围内被拆迁房屋的补偿安置实施方案,报市动迁办备案。

各镇、街道在实施房屋征收或者拆迁时,鼓励采用自愿达成协议形式实施,并将相关材料报市征收(动迁)部门备案。

各镇、街道实施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的,应采用统一的补偿标准,统一的操作程序,统一的格式文本,维护房屋征收政策的统一性、严肃性,不得随意调整房屋征收补偿标准,确保依法、规范、平安征收。

二、深化属地负责制度

征收(拆迁)和安置实行属地负责制,各镇、街道根据征收(拆迁)任务,全面履行组织、实施、推进征收(拆迁)和安置工作的各项职责。

(一)组织人员对征收(拆迁)范围内的住户和房屋建筑等情况进行前期调查,对未经房屋登记或者与登记事项不符的建筑报请相关部门单位会商认定,理清汇总房屋权属、面积、性质,初步摸清住户安置需求和户型比例情况。根据工作需要聘请中介机构从事勘察丈量等专业性工作。

(二)根据调查情况组织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草拟征收(拆迁)补偿安置方案,并报市房屋征收(动迁)部门审核。

(三)负责征收(拆迁)范围内的群众动员和思想摸底工作,做好政策宣传和解释,维护社会稳定。

(四)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调动多方力量做好辖区内所有征收(拆迁)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推进工作,妥善解决房屋征收(拆迁)中的各种矛盾纠纷,力争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征收(拆迁)任务。

(五)做好有关安置房建设工作,建成交付使用后及时组织被征收(拆迁)人选房安置。

(六)做好征收(拆迁)过程中司法强制执行的相关善后工作。

(七)做好被征收(拆迁)房屋的拆除和残值回收工作。

三、建立部门联动机制

市各相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房屋征收(拆迁)与补偿安置工作。

市房屋征收(动迁)部门和法制部门要不断完善我市征收(拆迁)政策及相关配套规定,制定统一的操作流程和相关格式文本,规范征收(拆迁)程序和实施行为,组织听证和指导风险评估工作,对各镇、街道征收(拆迁)实施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组织征收(拆迁)工作人员培训教育,运用市房屋征迁管理系统进行实时跟踪监管,确保征收(拆迁)工作公开透明、规范有序。

市规划、国土、建设、住保房管、工商、税务等部门要积极做好房屋登记认定工作;市城管部门要加强对违法建设行为的查处力度;市工商、税务、卫生、环保等部门要全力配合做好被征收(拆迁)企业的相关工作,合力推进征收(拆迁)工作;市发改、规划、国土、建设等部门对涉及征收(拆迁)项目前期手续办理的,要尽快予以办理。

市有关部门要积极参与征收(拆迁)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市部门会同属地政府做好接访工作;市公安部门和新闻单位要加强舆情监控,正面引导舆论,维护我市征收(拆迁)工作的正面形象和良好氛围。对进入司法诉讼及执行程序的,要建立协调和解和执行联动机制,进行诉前、诉中、诉后及执行中、执行后的协调及矛盾化解工作。

四、推行征收(拆迁)安置同步

(一)突出惠民优先安置选址。各镇、街道要根据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和集镇规划要求,尽可能将安置房小区放在市场前景好、生活服务设施齐全、交通便利的区域,同时尽量兼顾腾地征收(拆迁)少、就近安置的原则宗旨,统筹划定安置房建设地点。

(二)控制过渡提前腾地拆迁。对确定的安置房建设地块涉及的房屋征收(拆迁),各镇、街道要提前启动实施,力争做到建设项目实施征收(拆迁)时,安置地块已启动建设,尽可能缩短在外过渡时间,争取做到零过渡。

(三)明确户型统一协议内容。各镇、街道在实施房屋征收(拆迁)工作中,应提供安置小区的效果图和户型结构图供被征收(拆迁)人参考选择,在与被征收(拆迁)人签订补偿安置协议时,应同时明确选购安置房的小区名称及位置、户型结构、结算价格等内容,切实做到征收(拆迁)安置同步。

第7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营销风险;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TM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2-0134-02

随着电力市场的不断扩大、政府部门对供电监管力度的逐步加强、用电客户对供电服务要求的提高,电网运营重点从发电侧逐渐向售电侧转变,电力营销的重要性日益明显,营销安全风险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将来营销安全风险管理是关系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伴随营销业务不断细化,营销安全风险管理不断向科学性和有效性发展,营销风险的分类和管理理念也逐渐形成。现在的问题是很多营销人员对营销业务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风险不清楚。本文对电力企业面临的营销安全风险种类进行阐述,并结合营销业务中的业扩报装流程把存在的风险进行科具体的学辨识和评价分析。

1 营销安全风险的概念和分类

1.1 营销安全风险的概念

要了解营销业务中存在什么风险,我们必须要知道营销风险这一概念是什么。营销风险概括起来是指在开展电力营销业务过程中,存在管理、安全、法律、服务、自动化等方面的风险。

1.2 营销安全风险的分类

近年,通过供电企业不断对风险的分析、评估和提炼,根据营销业务特点,总结出营销风险大体被划分为“现场作业安全风险、营销信息化风险、营销经营风险、供用电风险、供电服务风险”五大类。以下对这五类营销风险进行描述:

现场安全作业风险主要是指营销在现场勘查、计量检验、用电检查、抄表等现场作业过程中,因管控措施不到位、工作人员违反现场安全操作规定或现场风险管控不到位等原因,引起的人身、设备、电网发生事故事件的风险。

营销信息化风险主要是指营销相关信息系统在运行维护过程中存在系统故障导致数据丢失、系统缺陷导致业务流程不完善或与相关规章制度不对应等风险。

营销经营风险主要是指营销在抄核收过程中因管理不规范、电价政策执行不到位、估抄漏抄等原因引起的电费纠纷、电费差错、电费欠收等风险。此类风险主要为法律和资金风险。

供用电安全风险主要是指在用户侧办理用电或用电过程中因业扩报装管理不规范、客户工程竣工验收把关不严、客户电气设备带缺陷运行、重要客户安全隐患未及时有效治理、未依法签订并履行供用电合同等原因,引起的客户设备损坏、人身伤亡、异常停电等安全用电事故风险。

供电服务风险主要是指在对客户服务过程中因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不足,造成客户投诉、举报或有损供电企业形象而形成的风险。

2 营销风险的管理和职责划分

现有很多供电企业在营销风险管控上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精力,但收效甚微,其主要原因:一是未真正建立营销安全风险防范与管理的长效机制;二是营销管理者的注意焦点未从经营效益方面向安全风险防范方面进行一定转变,直白地说就是营销领导对营销风险防范不够重视;三是安全教育未深入贯彻到一线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中去。

电力企业要想有效降低和化解营销安全风险,首先要建立营销安全风险防范与管理的长效机制;明确各部门的风险防范职责与管理要求。对于供电企业的安全管理部门应把营销安全纳入到企业安全管理的建设中去,并指导营销相关部门对营销业务中存在的开展风险评估与控制工作。营销归口管理部门应负责制定并落实营销风险管理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组织基层所队对营销风险进行分析评价和相关的培训工作,并对营销风险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各营销基层单位应按照相关管理与技术标准,组织开展对营销业务的风险评估与控制工作,使其得到有效的预判和控制,制定营销风险辨识数据库,发现新的风险点及时排除并向上级汇报,并开展营销风险教育和防范技能培训,提升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危害识别能力。

3 业扩报装业务危害辨识和评价分析

现在我们就结合营销业务中的业扩报装业务各环节对所存在的风险进行危害辨识和评价分析。

通过多年的经验总结及相关资料的查阅发现业扩报装各环节均存在风险。首先我们对业扩报装第一个环节用电申请受理进行风险评估和分析。用电申请受理环节存在的风险有以下两点:一是受理用电申请的人员未按要求收集齐全客户需提供的用电资料,导致客户存档资料不全和系统数据缺失的风险;二是受理用电申请的人员未对客户资料严格把关,导致客户提供部分过期或伪造的资料,致使用户存在违规用电的风险。业扩报装业务现场查勘作业过程中现勘人员存在以下三类风险:一是可能遇到高空坠物伤人的风险;二是人员跌入坑洞受到伤害的风险;三是误碰查勘现场带电设备造成人身触电的风险;四是动物危害造成人身伤害等风险。业扩报装业务中受电工程设计审核环节中存在以下六类风险:一是客户所选择设计单位没有相应设计资格;二是客户受电装置选用设备参数不满足电力系统要求;三是消防、接地设施数量不满足要求;四是电源接入与供电方案批复不符;五是多电源无闭锁装置;六是电能计量装置未独立设置。以上风险都存在危及人身、设备、电网的安全。业扩报装业务中受电工程竣工检验存在的风险有:一是误碰现场带电设备;二是设备试验不合格;三是受电装置的配件未配置齐全;四是设备未编号或进、出线标识不全;五是无模拟接线图或接线图与受电装置接线不一致;六是未配置足够的安全操作工具、接地线、消防设备等。这些风险会导致人身、设备、电网发生事故。供用电合同签订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有:一是所签订的供用电合同中无相关安全责任要求,导致发生电力事故、事件时责任不清,如在法庭与用电客户打官司会使供电企业处于不利的地位;二是供用电合同中规定的电价与系统或审批电价不一致,导致后续与用电客户的纠纷或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受电工程通电投运存在的风险有:一是受电装置通电投运后,电能计量装置未安装完毕,且电能计量装置的现场试验、接线检查未全部完成。无电能计量投运的后果导致该用户无法缴费、线路线损升高等风险;二是新设备投产前相关单位未按要求上新设备投产申请,投产手续不全;三是投运前未调度联系,未按调度指令严格执行;四是通电前施工单位未对线路进行检查,通电前未停止线路上一切工作,未拆除线路上所有临时接地设施;五是高压受电装置操作投运前,施工单位未指定施工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及操作人;六是工作前施工现场工作负责人未向操作人员进行现场安全交底;七是现场操作时没有专人监护;八是高压受电装置通电投运前,施工单位未拟定现场操作票或操作票未经审核、同意就实施;九是受电装置操作投运前,施工现场工作负责人未通知所有无关人员撤离配电室至安全地方,施工现场工作负责人未检查确认配电室中有无其他人员的情况下就下令操作。以上行为都会导致发生人身伤害、设备损坏、电网事故。

本文对业扩报装业务整个流程进行了简单的风险分析,结果发现如此多的安全隐患潜伏在我们的人身、设备和电网身边。如果把上述营销风险进行细分的话,营销业务中还存在营销管理风险、安全用电服务风险、欠费风险、抄表风险、发票风险、收费风险、核算风险、重要客户安全管理等风险,本文就不一一列举。

4 结语

今后,随着供电企业管理者对营销安全的不断重视、营销安全规章制度的不断健全、加上营销人员安全意识和风险及危害识别能力的不断提升、营销系统风险数据库的不断完善,我相信营销安全事故事件的发生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我们营销人员除了卖好电、服务好用户外,也要对安全有足够的认识。我们就用真情服务好每一位客户,用真心来撑起安全的天空。

参考文献

第8篇

昆明市雷电灾害防御条例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公共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务院《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云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雷电灾害防御(以下简称防雷),是指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的活动,包括对雷电灾害的监测预警、调查研究、评估鉴定和防雷活动的组织管理、风险评估、科普宣传、雷电防护工程的专业设计、施工监督、验收以及雷电防护装置检测与维护等。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防雷工作及其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 防雷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雷工作的领导,制定防雷规划和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防雷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防雷工作应当纳入政府的安全生产责任、消防安全责任和绩效考核内容。

第六条 市、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防雷管理工作。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防雷工作。

第七条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防雷减灾技术培训,广泛开展防雷知识宣传,增强公民的防雷意识。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村(居)民委员会应当结合实际,做好本单位、本区域群众性的防雷知识宣传教育。

学校应当将防雷知识纳入中小学安全教育内容,增强学生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第八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防雷工作,推广农村住宅建设防雷安全适用技术标准,在雷电灾害易发区建设防雷设施,提高防雷减灾能力。

第九条 对在防雷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防雷管理与风险评估

第十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等有关部门按照合理布局、信息共享、有效利用的原则,组建雷电监测网,研究、开发和利用先进防雷技术。

第十一条 雷电灾害预警信息由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统一向社会。

第十二条 下列场所或者设施应当安装防雷装置:

(一)国家《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第一、二、三类防雷建(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

(二)石油、化工、燃气等易燃易爆物品的生产、贮存场所;

(三)风能、太阳能、垃圾发电等能源基地;

(四)计算机信息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和邮电通信、广播电视、电力系统、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文物保护单位、金融证券等公共服务设施;

(五)轨道交通和车站、机场、码头等交通枢纽;

(六)其他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行业标准规定应当安装防雷装置的场所或者设施。

第十三条 建设工程项目的防雷装置,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并经当地气象主管机构验收合格后,主体工程方可投入使用。

第十四条 从事防雷装置检测的单位,应当取得省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颁发的资质证。禁止无资质或者超出资质范围从事防雷装置检测。

第十五条 防雷装置设计实行审核制度。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将建设工程防雷装置设计方案报送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审核;气象主管机构自受理申请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未经审核,不得开工建设。变更或者修改防雷装置设计方案,应当重新报审。

第十六条 防雷工程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审核批准的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委托具有气象主管机构颁发资质的防雷检测机构根据施工进度进行跟踪检测,工程完工后出具防雷检测报告。

第十七条 建设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向当地气象主管机构申请防雷装置竣工验收。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在受理竣工验收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完成验收工作。未通过防雷装置竣工验收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不予办理竣工验收备案。

第十八条 建设或者管理单位在项目可行性论证和初步设计时,应当委托气象主管机构认证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单位进行评估,并编制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

第十九条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对下列区域或者建设项目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

(一)学校、医院、旅游景区和其他城乡雷电灾害易发区域;

(二)石油、化工、燃气等易燃易爆物品的生产、贮存场所;

(三)风能、太阳能、垃圾发电等能源基地;

(四)轨道交通和车站、机场、码头等交通枢纽;

(五)大型商业、住宅等人员密集的建设工程项目;

(六)国家《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一、二类防雷建(构)筑物。

第三章 防雷装置检测与维护

第二十条 防雷装置应当每年至少检测一次,其中易燃、易爆物品生产、储存设施和场所的防雷装置应当每半年至少检测一次。检测由具有防雷检测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防雷装置的使用单位应当持防雷检测机构出具的《防雷装置检测报告》向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第二十一条 防雷检测机构在检测中发现防雷装置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及时通知被检测单位,并向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报告,由气象主管机构监督整改。

第二十二条 防雷装置的使用单位应当制定防雷安全管理制度,指定专人负责防雷装置的日常维护,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完善雷电灾害应急预案。

第二十三条 单位和个人使用的雷电防护产品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具有产品合格证书和使用说明书,并符合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使用要求。

第二十四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损毁和擅自移动防雷装置;确有必要移动或者拆除的,应当征得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同意。

第四章 灾害调查与鉴定

第二十五条 市、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定期统计分析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雷电灾害情况,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气象主管机构。

第二十六条 雷电灾害发生后,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和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抢险救灾;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立即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互救,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第二十七条 市、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及时开展雷电灾害调查和鉴定,查清雷电灾害原因和性质,提出整改措施。调查和鉴定报告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气象主管机构。

第二十八条 遭受雷电灾害应当及时向气象主管机构报告,任何单位不得瞒报、谎报。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涂改、伪造、倒卖、出租、出借、挂靠资质证书、资格证书或者许可文件的;

(二)向负责监督检查的机构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或者拒绝提供反映其活动情况的真实材料的。

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一)不具备防雷装置检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资质,擅自从事相关活动的;

(二)超出防雷装置检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资质等级从事相关活动的;

(三)防雷装置设计未经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审核或者审核未通过,擅自施工的;

(四)防雷装置未经当地气象主管机构验收或者未取得验收文件,擅自投入使用的。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一)应当安装防雷装置而拒不安装的;

(二)使用不符合使用要求的防雷装置或者产品的;

(三)已有防雷装置,拒绝进行检测或者经检测不合格又拒不整改的;

(四)对重大雷电灾害事故隐瞒不报的。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的,由当地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逾期不改正的,处以20xx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防雷装置检测机构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的,由市、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建议发证机关吊销其防雷装置检测资质证书。

第三十四条 气象主管机构工作人员在防雷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导致雷电灾害重大事故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