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03 16:07:4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企业经营性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敏感性分析;经营决策;连环替代分析法
一、敏感性分析的涵义及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
敏感性分析,是指从定量分析的角度研究与分析某个项目或某个系统因周围条件发生变化时,而引起其状态或输出结果变化的敏感程度的方法,是一种具有广泛用途的不确定性分析技术。其实质是通过有选地改变计划或者预算的重要估计变量的方法来解释关键指标受这些因素变动影响大小的规律,以便经营者做出更为科学的决策。如果某个因素发生微小变化或者在较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化就会使该系统发生很大的变动,表明该系统对这一因素的变化十分敏感,称这一因素为敏感性因素。反之,如果某一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或者在较大的范围内发生变化不会使该系统发生变化或变化不大,表明该系统对这一因素的变化反应比较迟钝,称这一因素为不敏感因素。
企业经营决策是指企业经营者在拥有大量信息和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活动确定目标,并借助一定的分析技术、方法和技巧,对影响决策的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后,从多个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看,企业的经营决策包括生产决策、计划决策、销售决策、价格决策、投资决策等等。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每一个企业管理人员在做决策时,必然会遇见不确定性因素。针对不确定性的冲击,敏感性分析就是一种有效的分析技术,它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在日常决策中确定哪些特性对保证估计的正确性来说是最关键的。其作用具体体现如下:(1)通过敏感性分析找出产生不确定性因素的根源并对其敏感程度排序,将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能使项目决策者提前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不确定性的冲击。(2)通过分析和计算敏感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项目评价指标的变动范围,大致的预测出项目承担的风险范围,为决策者实施风险控制提供依据。(3)通过对各个备选方案进行敏感性分析,找出敏感性最小的方案,减少经营者决策失误的风险,提高投资决策的准确性。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简化计算量并快速、准确的计算NPV,可以利用EXCEL中函数的功能计算。我们将表中的数据带入①式可得:NPV=46.55(万元)
由计算结果NPV>0可知,该项目是具有可行性的。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如果只对净现值进行分析来确定项目是否可行,往往是不够准确的。特别是在具有多个备选方案时,会使决策者错失最优方案,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这种风险我们需要对该项目的内部收益率IRR指标进行分析。
三、敏感性分析
但是,单因素敏感性分析也有其局限性。在上面的单因素敏感性分析中,是假定在其它因素不变前提下,而逐一分析某一因素的变化对NPV的影响,而现实经营活动中,各个因素之间具有相关性,一个因素的变动可能伴随着其它因素的变动,也有可能是多个因素同时发生不同幅度的变动。这时我们就有必要进行多因素敏感性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同时出现S下降10%、i上升20%、A增加20%、C上升10%这种情况,就会出现收不抵债的状况。特别是在S下降10%、i上升20%、A增加20%时出现拐点,这说明在出现S下降10%、i上升20%时若突然增加20%的投资而不发生其他状况就会使该项目面临巨大的风险,这就要求经营者须特别注意这一风险。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应该放弃这个项目呢?当然不是,多因素敏感性分析是为了能让决策者预先知道“哪个是最敏感的因素?存在怎样的风险及其概率是多少?我们应该提前采取什么策略?采取的策略能否规避这种风险?”只有综合考虑这些问题后再对项目进行选择。
参考文献
[1]刘向东.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在项目经济评价中的应用[J].现在商业,2007,23.
[2]Jeffrey.L.Ringuest,Lp-metric sensitivity analysis for single and multi-attribute decision analysis.EuropeanJournalof Operational Research98(1997):563-570.
[3]李正伟.基于敏感性分析的风险控制研究[J].Commercial Accounting,2011,3(9).
[4]2011年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
作者简介:
一、前提:企业诚信的成本――收益分析
经济活动的参与者究竟是否能自觉进行诚信道德的选择,不仅仅是一个伦理或文化问题,更多的还是个经济问题。人们会在利益的获得与诚信道德选择的代价之间进行成本核算和利益权衡,这便自然形成了对诚信道德选择的成本―收益经济学分析。诚信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既有投入,也有回报,具有商品的某些属性。企业诚信是一种无形资产,根据经济学原理,企业要取得诚信这种无形资产必须有所付出,即诚信是有成本的。企业诚信付出会使其在市场上诚信度提高,从而树立起良好的市场形象,无形资产升值,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回报,即诚信收益。
1.企业诚信成本
企业诚信成本有多种划分方法,有人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有人分为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有人分为主动成本和被动成本。本文在以上划分基础之上把诚信成本分为守信成本和失信成本。守信成本包括主动成本和被动成本(守信机会成本),失信成本包括罚款支出和信誉丧失成本(失信机会成本)。以下是本文构建的企业诚信成本图,如下图1所示:
企业守信成本是指企业坚持诚信经营所支付的一切费用。其中被动成本包括:
(1)企业用于保证产品质量的费用。这部分的费用实际上就是企业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费用,它不仅包括保证产品质量本身的费用,还包括保证企业的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的费用;不仅包括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费用,而且还包括产品设计、流通、使用直至报废的整个产品的寿命周期内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费用。
(2)企业用于保证对企业员工诚信承诺的费用。主要包括:保证按时足额发放员工的工资报酬的费用;用于员工的福利和劳动保险等的保障费用;建立和完善劳动安全保障设施并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的费用。
(3)企业用于保证对投资者诚信承诺的费用。在企业经营和企业重组、上市、兼并、破产等过程中,保证投资者财产的安全和投资者财产的保值增值所花的费用。
(4)企业对社会、公众诚信承诺的费用支出。其中包括:保证及时足额缴纳税款的费用;保证合理开发和使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所花费用;为社会福利事业、公共设施的建设所提供的支出;基于为了社会安定、政府分忧而提供就业机会的费用等等。
(5)其他为了坚持诚信经营而支付的一切费用。一般诚信经营的成本会因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增加,特别是在企业创业阶段,为了诚信所支付的成本增加较大。
主动成本包括:广告宣传费用。主要包括用于支付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及媒体建立、、企业诚信流动信息的费用和企业用于维护自身诚信形象的活动费用等。教育费用。主要包括用于职工诚信教育的费用、培养诚信建设专业人才的费用、认真制定和严格遵循诚信经营准则和奖励诚信行为的费用等。服务费用。企业向客户提供优质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所需支付的费用。
企业失信成本指失信经营所带来的损失,具体包括:
信誉丧失的损失:主要包括市场份额缩小的损失;投资者不愿投资或抽回投资造成的损失;员工的忠诚度降低造成的损失;失去与其他经营者合作机会而造成的损失。
受到制裁等造成的损失。主要包括不履行合同支付违约金;因商标侵权、专利技术侵犯、偷税逃税、走私贩私、浪费社会资源,环境污染等受到社会有关部门严厉制裁的支出等。
诚信投资是一个战术问题,更是一个战略问题;是一个艺术问题,更是一个科学问题。我们要杜绝失信成本的发生,但对于守信成本也不是一味盲目的投入,“庄妈妈净菜社”的失败就是一个典型的教训,因此,必须要注重企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2.企业守信收益
(1)诚信带来的市场集聚收益。通过诚信经营和依靠信得过的产品,再通过消费者之间的口碑相传可以赢得更多的顾客,从而使企业形成再次销售和多次销售,增加企业的销售量,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为企业带来经济收益。
(2)诚信带来的人才集聚收益。企业通过诚信经营获得高的销售量和高的利润,再用诚信待人的用人机制和高利润带来的高待遇来吸引并留住优秀的人才,使企业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即用价值浇铸忠诚,再享受忠诚带来的更大价值。
(3)诚信带来的资本集聚收益。有了诚信相当于企业拥有了一张融资的通行证,这对于当前融资难的中小企业来说更为重要。而且如果企业信用充足,一笔同样数额的资金,可以周转使用多次,这样可大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成本。
(4)诚信带来的无形的商誉集聚收益。中国一个企业生产的领带在市场上价格只有数十元人民币,当该企业成为皮尔・卡丹的定点生产厂家,还是原来的领带贴上皮尔・卡丹的商标时,其价格猛增至700元~800元以上,这就是诚信的巨大价值。因为人家卖的不仅是产品,还有企业的商誉。商誉就是企业的市场形象,就是金钱,而企业的商誉是由诚信铸成的。
(5)诚信带来的其他收益。如上市企业股票市值的增加带来的收益;企业主获得社会职务和社会地位从而使企业的知名度大大提高带来的无形的免费广告宣传效应;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而发挥出来的主人翁精神和巨大的创造力,如在工作质量、工作数量、劳动纪律、技术诀窍、文化认同、商业机密等方面对企业带来的不可估量的收益等等。
二、企业失信时间模型
在企业诚信的成本-收益分析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企业失信时间模型,如图2所示:
总体来讲,企业失信行为的单位时间内,成本和收益水平是时间的函数。由于采取不诚信经营行为,其收益水平在企业经营的初期即可达到较高水平,随后会进一步增加,但随着企业不诚信行为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收益水平会停止增加并开始下降。在某个时点,也即企业不诚信行为被社会了解到某种程度或受到某种处罚时,其收益水平会大幅度下降,严重的失信行为甚至会失去收益能力。无论公司有什么样的理由解释不诚信行为,人们都无法给予原谅,因为信誉很脆弱,它经受不住一次良心的违背。企业通过长时间的经营才能建立信誉,拥有信誉时间越长久的企业越受人们信任。但是无论企业的信誉保持了多久,只要有一次不诚信行为,就会击垮多年的诚信形象。不诚信给企业的伤害一般是致命的,即使能够勉强渡过危机,也要用更长久更巨大的努力去愈合这道伤口。
三、企业守信时间模型
同样,企业守信行为单位时间内,成本和收益也是时间的函数。本文构建的企业守信时间模型,如图3所示:
投入期:企业在诚信投资的起步阶段,有可能是不赚钱甚至是赔钱的,企业的收益曲线是缓慢增长的。因为诚信从投入到产生存在一个“时滞”,包括消费者的反应时滞、需求时滞等,主要取决于消费者对企业所投入诚信的理解程度、收入因素等,往往是投资进行一段时间后,消费者和合作者才相信企业有信誉。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在被动成本支付时,企业可能会吃亏。比如在遇到困难时仍要履行合约,顾客不必为此支付诚信费用,也不会立即要求进行其他合作。企业付出了诚信成本,但并没有得到诚信收益。但客户因为这件事情更加信任企业,以后还会继续合作,甚至给企业带来其他客户。这笔诚信收益比其诚信成本大得多,只是在行为发生时没有反映出来。因此,从当前看,诚信被动成本大于诚信收益;从长远看,诚信被动成本小于诚信收益。所以,只要企业想继续生存下去,就应该诚信经营。
发展期:当企业准备支付诚信的主动成本时,就已经有了长远眼光,树立诚信形象为将来获得更大的利益。这时,因为企业已经有了积累起来的信誉,所以企业诚信回报就会快速增长,其收益曲线就会变得陡峭。当企业不会为了诚信而诚信时,其被动投资已变为主动投资。企业发现诚信能带来的收益越大,则会投资越多的资金用于树立诚信形象。支付诚信被动成本还处在较低层次,为了生存;支付诚信主动成本则处在较高层次,为了企业发展。不管是哪一种,只要用持续发展的眼光看,诚信收益一定大于诚信成本。
品牌期:当企业持续不断的投入诚信投资,而又源源不断得到诚信回报时,企业就形成了自己的诚信品牌。品牌是企业在诚信方面长期大量投入的结晶。我们已经进入了品牌的时代,社会越发达,需求越复杂,消费越高档,品牌也就越重要。品牌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除了满足人们的物质消费要求以外,更能满足人们在精神、文化、心理等方面的享受。根据西方经济学家的调查统计表明:在人均收入达1万美元以上的国家,90%的消费市场是满足人们心理和精神上的追求。正因为如此,品牌在市场经济中有着独特的经济魅力。品牌是一种信誉和口碑,是企业诚信的投入和企业文化的结晶,是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它将直接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回报和收益。在一个健康向上、秩序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中,投资诚信的回报应该远远大于付出,即收益远大于成本。
参考文献:
[1]金康伟陈琪:民营企业诚信经营的成本与收益分析.乡镇企业研究[J].2004, 5: P54-55
[2]杜炜:用诚信链改造价值链.企业文化[J].2005,1:P83-85
[3]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企业诚信建设课题组.推进实践施企业诚信建设的关键―关于企业诚信建设的调查.施工企业管理[J].2005,2:P23-24
[4]戴维J弗里切:商业伦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P10
以打造中国汽车行业服务坐标体系理念为己任的4S店,自99年引进我国后,发展迅猛,截止2014年已达到24318家。随着汽车产销服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消费者对售后服务意识的不断增强,4S汽车维修方面所出现的一些问题逐渐显现。
(一)规模化增长明显高于消费需要
尽管投资兴建4S店价格不菲,但增长速度仍以高于消费需要的速度在增长。店面密集聚合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竞争激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中,为保证营销链前端的整车销售,经销商不惜财力、人力的投入角逐。但是,投入就意味着成本的增加,为保效益降成本,经营商于是对汽车维修的人员数量及资金一压再压,导致维修质量提升空间缺乏。另外,为增加营业额度,维修人员或是擅自扩大维修范围;或是模糊报价、含混标价,从央视“三一五”晚会投诉中可以看到,有的4S店在维修过程中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从中非法营利。这些,都引起了消费者的强烈不满。
(二)产业结构调整中主次关系不清晰
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当某个产业链达到高速发展的平台,就要进行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就4S来说,在结构调整中,要将第一产业(汽车制造)的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整车销售)的步伐放缓,并提升服务业比重使其超过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但是从目前4S店的经营策略来看,其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主次关系并不清晰,服务业比重的增长速度并不明显。
二、成因分析
(一)曲解经营理念
曲解国外经营理念的现象在我国可谓比比皆是,4S的经营也没有突破这种局限。国外4S商家,其关注点是在下游战略的发展上,产供、销售、服务的比例为2:1:4,可见,维修服务所提供的盈利回报是十分丰厚的。但在我国,商家只是学到了4S的形式,并没有把握其核心和精华。例如,对于不少4S营销商来说,整车出售才是根本目的,而维修服务只不过是整车出售的一种促销手段。在这样经营理念的引导下,4S店整车销售(sale)、零配件(sparepart)、售后服务(service)、信息反馈等(survey)四项功能中售后服务中的汽车维修的发展被曲解,被误读,被忽略是其必然。
(二)垂直化管理的制约
由于4S是汽车厂家营销的一种商业模式,决定了其经营管理模式与生产厂家相匹配,相协调一致。许多厂家(包括国外厂家)目前所看重的是如何在中国汽车市场这一块蛋糕上分得一块销售利润而显得急功近利。虽然近年来像一汽大众,上海大众,长安福特等业内众多品牌,已经对汽车维修的经营效能和社会效应日益关注,并陆续推出各级别的服务技能大赛以彰显对服务理念的强化,但并没有形成主流风向标。4S维修经营理念依旧无法摆脱脱胎于汽车厂家的一脉相承,服务项目集中在汽车的一级维护、二级维护、专项修理和大修上,而对汽车装潢、汽车改装、二手车置等业务开展较少。
(三)管理及维修人员素质低下
从目前4S店人力资源分配的情况来看,经营商一般把文化程度高、专业能力强的员工安排在销售岗位上,而从事维修的人员无论是文化程度还是专业技能都比较薄弱,尤其是规模较小的门店,其维修人员的招收,更谈不上高标准,严要求,有的甚至连起码的维修理论都不具备。本身技能素质的缺失,再加上职业技能培训跟不上,造成维修人员综合素质普遍较低,无法符合高质量维修要求。
三、解决问题的三个策略
为解决4S汽车维修行业存在的问题,提升其价值,需要由片面的追求销售利润变为追求对顾客服务的价值意义上来并调整垂直方向的整合策略。
(一)重新定义价值链
应该承认,在中国汽车市场刚开始形成并逐渐走向蓬勃发展的过程中,4S店基于汽车销售为主营业务的经营理念是符合国情,符合市场客观需求的。但是,随着我国汽车市场需求总量趋于饱和,制造和营销在价值链中的传统作用就变得不那么重要和具有吸引力了。在这种形势下,汽车供销需求的徘徊不前,就将生产、销售、服务这一产业链中维修服务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变成商家利润的新源头———与汽车营销相比,汽车维修往往具有更大的盈利空间,却要求较少的资产投入,并且最主要的是能够实现商家与顾客的有效链接,而也正是汽车维修所具备的这些优势,令人们对4S价值链的定义重新审视与思考。重新定义价值链,意味着重新衡量4S的利润分布:汽车销售利润不再是主要衡量尺度。毕竟,汽车销售所带来的盈利并不能决定汽车使用和维护所需服务的盈利能力。一个产品口碑的建立,往往是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完成的,而汽车维修行业,就具备了帮助汽车产品树立品牌效应的服务保障能力。重新评估汽车维修行业在4S价值链中的重要性,对于4S在我国汽车市场中的发展,具有持续推动的价值含义,这一点是与从互助网接口服务等下游服务上所获得的盈利,比单纯的销售电脑获得的盈利多得多的道理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充分利用汽车维修业务的技术优势
在我国4S经营中,优质的产品和较大的规模构成了竞争的有力保障。但是,随着我国汽车市场的发展,这种经营模式的优势已经不再明显。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几大汽车厂商在制造技术和产品功能上的差异微乎其微,而要在成本上永远领先也显然不可能。而且,外包以及随着计算机虚拟技术发展起来的虚拟企业的日益流行,意味着资本密集资产可以通过联盟或合并来实现。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还会有更多的经营资本以4S经营模式涌入到汽车行业市场上来。在这种趋势下,以创新的意识,寻求新的突破就显得意义重大。例如,长期以来,我国4S汽车维修行业受制于垂直式管理,二手车维修业务一直没有得到广泛开展。而一汽.大众奥迪从加强汽车维修技术能力入手,通过技术素质的培养,大范围地拓展二手车维修业务,通过维修项目的开展,抢占了先机,赢得了利润。
(三)调整垂直方向的整合策略
一、中小型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战略的优势
(一)经营灵活
通常而言,资金少、规模小和管理人员少是中小型企业主要特点,市场进退成本不高,所以可以及时应对市场的变化,这些优势是大型跨国公司所不具备的,即可我们常说的“船小好掉头”。此外,中小型企业上马的项目通常很小,投资额度也不大,筹资较为简单,加之很多项目建设工期不长,可以迅速让产品进入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中,同时产品退出也非常容易。中小型企业在开发产品的过程中,经常会设计并生产很多适合当地条件的产品,这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产品具备极强的独特性与专业性。
(二)拥有特色产品与适用技术
我国是文明古国之一,拥有很多具备民族特色的产品,常见的有中药、茶、丝绸等,这些产品主要由中小型企业以及很多手工作坊生产。从现阶段情况来看,中小型企业在很多领域不具备现代尖端技术,不能与大型跨国公司竞争,不过却拥有很多适用技术,如劳动密集型技术、小批量制造技术等,这与发展中国家国情更为相符,更加贴近市场。并且很多中小型企业结合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引进技术,可以就地取材,价格相对低廉,所以生产出来的产品可以畅销于发展中国家。中小型企业开发这些产品,能够防止直接与大型跨国公司的竞争,开拓了独特的市场空间,并形成了自身品牌优势。
(三)产权优势
中小型企业有着明确的产权,这是其主要优势之一,这与国有股东缺位的国有企业相比,不会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由于国有企业产权上的问题,造成国有企业很难在跨国经营中收获理想效果。从相关部门调查分析中可知,境外国有企业盈利、持平与亏损的比例均为1/3,主要原因是未能解决好国有资产委托―机制,从而导致国有资产出现海外流失的问题[1]。而中小型企业有着明确的产权,经营者利益直接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从而确保了企业经营者有足够的积极性,这是中小型企业跨国经营的良好保障。
二、中小型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战略的对策
(一)完善融资政策
只有建立起健全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才能让中小型企业的融资得到法律的有力保障。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要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掌握中小型企业发展现状,采取一定法律措施,对中小型企业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的运行方式、资金来源以及职责等进行明确。此外政府要采取直接或间接的金融支持方法,加大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力度。政府要利用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等措施,如降低对中小型企业的税率,提升固定资产折旧率等,并对中小型企业实施出口补贴等措施,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更多金融支持。各地区职能部门和金融主管机构,要不断完善金融体系,将更多金融服务提供给中小型企业。
(二)加强科技创新
当前,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若是中小型企业不开展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二次创业”,不主动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则无法实现自身竞争力的提升,并难以保证自身的稳定长远发展。对此中小型企业要积极加强科技创新,尽快优化产业机构,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此外中小型企业还要提升售后服务质量,重视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此增强核心技术竞争力。
(三)利用电子商务
一是通过电子商务和网上贸易,可以让中小型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减少所投入的经费,解决中小型企业资金少、规模小的问题;二是电子商务可以防止中小型企业被中间商制约与盘剥,最大限度发挥出成本的优势;三是电子商务可以增加中小型企业出口贸易的机会,不需要投入过多资金就可以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四是电子商务能够省去出口贸易环节,从而提升效率,减少交易时间;五是网上贸易突破了时间与地域的限制,避免了自然因素的影响,有助于中小型企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并迅速提升企业知名度,增强国际竞争力。
(四)与国外跨国公司加强合作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快,让企业跨国合作有了良好的条件。中小型企业能够与国外跨国公司加强合作,确保自身经营目标得以实现,可以迅速打开国际市场。在与国外跨国公司合作的过程中,中小型企业有了进入国际市场的途径,有利于扩大产品销售范围[2]。随着合作的升级,还能够得到新兴工业的立足点,实现中小型企业与信誉良好、资源丰富的公司合作。中小型企业在国外战略伙伴的协助下,可以解决自身产品研究开发能力不足的问题,可以得到大力支援,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实现自身经营绩效的提升。
(五)培养国际市场营销人才
对于我国中小型企业经营人员而言,具备丰富国外工作经验的人才十分匮乏,这不利于中小型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因此,当前要加大中小型企业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培养力度,满足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需求。同时中小型企业还要利用优秀的企业文化与人才机制,将更多具备丰富国际化经营经验的人才吸引起来,为跨国经营战略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人才基础。
伴随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和我国银行业开放步伐的加快,在市场需求、金融监管、同业竞争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速度将会显著加快。为了适应经营环境的发展变化,与带有混业经营背景的外资银行竞争,我国商业银行普遍积极谋求混业经营。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主要经营传统的银行业务,所以在混业经营的过程中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混业经营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历史机遇。我国商业银行在混业经营中如何积极应对挑战和利用机遇,是一个很有必要的研究工作。
二、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
1992年以前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的是初级阶段的混业经营模式,但是我国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的发展却比较滞后,市场化程度低,监管力度和方法带有很强的计划经济的烙印,因此孕育着很大的市场风险。1993年起,在政府主导下,借鉴美国当时的分业经营模式,我国金融体制进行了强制变迁,由分业经营代替混业经营。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为分业经营提供了法律依据。
随着加入WTO后银行业开放步伐的加快,与混业经营的外资银行竞争的压力使得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需求日益迫切,混业经营的发展速度也显著加快,2005年中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混业”。2005年我国了《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揭开了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序幕。200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在博鳌亚洲论坛“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开放进程”分会上说,实现金融混业经营是中国银行业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浪潮,提高中国银行竞争力和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必然选择。2008年4月央行表示,将在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长江三角洲率先推进银行、证券、保险等方面的混业经营试点。
三、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面临的挑战
(一)金融监管难度增加
目前我国实行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在面对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时将出现许多难题。这种多头监管的沟通协调存在很多困难,特别是他们不同的监管理论与监管目标可能导致冲突。由于各监管机构的出发点不同、指标体系不同、操作方式不同,几家监管机构又要对同一金融机构的不同业务乃至总体经营状况作出判断,结论可能存在较大差别。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控难度增加
混业经营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控制要求大大增加。由于不同金融机构、不同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在法律法规、监管政策、内控制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需要识别各类别的风险,协调相互之间的矛盾,对金融机构总体风险进行分析和判断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交易风险,可能导致金融风险在不同金融机构间蔓延和传递,进而导致更大的金融风险。
(三)混业后的协同经营更复杂
混业经营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特别是资源整合、经营协同、业务合作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理论上讲,合并后的新银行产生的效益远远大于原来独立银行的效益之和;但由于合并后的银行,势必存在组织机构庞大,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不易确定,原独立银行之间存在的企业文化差异难以融合等诸多因素,能否形成高效的协同经营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四)混业经营经验和人才的缺乏
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分业经营状况下,跟外资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经验严重不足,同时混业经营相关人才也非常缺乏。此外,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加速开放,外资银行不断进入我国,他们可以凭借优越的工资待遇、工作条件把中资机构中具有混业经营经验的优秀人才吸引过去,这将进一步加剧我国商业银行相关人才缺乏的现象。
四、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存在的机遇
(一)有利于增强竞争力
2006年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迎来国外金融集团的全面进军。如果我国还固守分业经营,这对于国内的商业银行而言,是极不公平的。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后,在面对混业经营的外资银行时,可以实现公平竞争,也
将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二)延伸业务领域,增加稳定收入来源
Barth,Caprio Jr and Levine (2001)对60多个国家的银行业务管制与金融效率、金融稳健程度之间的相关系进行大范围的系统实证检验。发现平均而言,对银行的业务管制越多,银行的效率就越低,银行危机的可能性越大;这些管制既不会降低银行危机的可能性,也不会提高银行的效率。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后,无疑为国内商业银行延伸业务领域,开辟多元化收入来源,优化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与西方主要国家的全能银行相比,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从而影响了其抵御风险的能力。以1998 年底为例,工行、中行、建行和农行的资产回报率分别为0.11、0.14、0.60、0.05,而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的资产回报率分别为1.39、1.36。实行混业经营、发展全能型银行是提高经营效益的有效途径。随着业务范围的扩大, 多样化的业务具有内在的平衡特征, 可利用内部补偿机制来稳定银行的利润收入, 分散金融风险。
(三)为客户提供整体金融服务,提高客户忠诚度
随着我国银行业开放步伐的加快,混业经营的外资银行在客户资源的争夺方面给我国商业银行造成巨大的竞争压力。让中国银行界震惊的南京爱立信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02年3月,南京爱立信由于中资银行分业经营而无法满足其提出的业务需求,导致该客户流失到混业经营的花旗银行。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可以实现跨行业的产品创新,并可以实现交叉销售,为客户提供一整套的金融服务,以客户为中心,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思考它所需要的整体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只有这样的服务才有竞争力,才能不断提高客户的忠诚度。
(四)有利于实现金融业的规模经济
混业经营有利于金融机构实现资源共享、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最终形成金融业的规模经济。基于金融机构规模越大越稳定这一理念,金融机构扩大规模也将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避免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带来的影响。
五、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相关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SWOT分析矩阵如下表:
结合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挑战和机遇分析以及SWOT分析结果,笔者提出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一)金融监管建议
混业经营应该有良好的金融监管作为其外部保障。全球金融监管没有统一模式,金融监管体制选择的关键是构建符合国情的金融监管体系。建议我国建立综合性的监管体系,为混业监管积累经验。在目前初具规模的分业监管体系的基础上,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应当对混业经营实施联合监管,应建立协调、对话制度,定期、不定期地就监管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协调,研究对策,实现金融监管的便利性、协调性和有效性,为将来实行混业经营监管打好基础。同时各监管机构可以通过签署谅解备忘录等方式,规定金融机构在有效合作监管同时受双方监管。
(二)鼓励全能银行
为了创造有竞争力的金融市场, 应当减少金融机构之间的差别,允许金融机构从事更多的业务,鼓励“全能银行”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只有积极开展混业经营,才能在稳步发展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同时,把握住新的重大市场机会,不断延伸业务领域和经营范围,适应并跟上我国金融发展潮流,快速培育起自己的综合服务能力、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赢得未来金融同业间的激烈竞争。
全能银行的发展需要不断延伸业务领域,扩大经营范围,提高新兴业务比重,优化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稳步建立银行主导、门类齐全、分业合作、管理规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三)风险管控对策
在对银行及其子公司和联营机构实行联合监管时采取更加注重风险分析的检测法, 而非传统的一览表法。出台相关制度,要求银行、准银行和信托机构定期提交财务报告, 汇报包括分支银行和附属公司在内的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应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和监督机制,建立一个由外部监督和公司内部控制相结合的全方位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
(四)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
近几年,大批海外人才回国,使得我国混业经营人才有了量的增加和质的飞跃。我们应该积极引进这些具有在海外混业经营经验的人才,同时启动混业经营人才的培养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混业经营,逐步积累混业经营经验,培养相关人才。
(五)多种方式和分步骤实现混业经营
[关键词] 发展经济学 企业转型 民营企业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行业竞争日益加剧,各个企业都竞相为顾客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并且努力去超越竞争对手而谋求生存和发展,求变求胜可说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处于两难的境地: 要么冒风险实施战略转型;要么坐以待毙被市场淘汰。
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与作用均不容忽视。经过改革开发30年来的快速发展,现代民营企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积累,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逐步从规模扩张进入到提高核心竞争力阶段。目前民营企业普遍遇到一些困境,如管理结构不科学、运行机制不适应、技术创新不足和融资途径匮乏等,这对民营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一、关于发展经济学的一些观点
发展经济学(Development Economics或Economics of Develop-ment) 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时一大批第三世界国家纷纷兴起但都面临着贫穷落后的经济局面,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增长率高、经济增长率低、经济结构落后、失业问题严重困扰着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共同对该问题作出了深入的理论探讨。
我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张培刚在1945年撰写的哈佛大学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中首先提出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他认为:“发展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发展经济学是指凡是研究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的理论和学说都可以算是发展经济学,其理论可以溯源到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的《国富论》中涉及到的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狭义的发展经济学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发展经济学,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农业国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或者说如何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的问题。
发展经济学关于经济发展问题,有三种主流思想:1.强调资本积累的重要性;2.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3.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强调资本积累的重要性的发展经济学家有W.A.刘易斯(1915~)、R.纳克斯(1907~1959)、P.N.罗森斯坦-罗丹(1902~)和W.W.罗斯托(1916~)等人。他们提出了两缺口模式,即国内储备的不足需用国外资本的流入来填补。另一方面,T.W.舒尔茨(1902~)等人从智力开发作用的分析,认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并非只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
60年代以后,发展经济学家们逐渐认识到,影响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早期的理论和政策建议有畸重畸轻的缺点。因此,发展经济学开始较全面地关注影响发展的各种因素。他们提出,过于侧重工业化的国家,应当重视工农业的平衡发展;过于强调重工业的国家,应注意轻工业的发展;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上,要纠正过去有时过于重视进口替代、有时过于重视出口鼓励的偏向,作到把出口鼓励和进口替代更好地结合起来;在生产结构上,不应停留在劳动密集的生产,而要适时发展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生产。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发展经济学开始关注一些新的问题,其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甚至整个理论体系也开始发生变化,发展经济学正在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研究不断深化。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是人类发展理念的飞跃和发展理论的重大突破,它提出了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到底是什么,怎样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尤其是根据这样的运行机制,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产业结构布局、企业发展方向应该如何调整,以及世界各国如何处理全球利益和国家利益,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实行合作。
二、关于企业转型的观点
企业转型是运用资源优势、调整产业战略定位、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或摆脱经营困境的重大战略行为。事实上,企业大部分战略是事先的计划和突发的应变的组合。“战略既是预先性的预谋战略,又是反应性的适应性战略”。换言之,“战略制定的任务包括制定一个战略计划,即预谋战略,然后随着事情的进展不断对它进行调整。一个适当的战略是经营者在公司内外各种情况不断暴露的过程中,从而规划和再规划的结果。”
沙辛(Shaheen, 1994)对企业转型的定义,当企业组织在价值、形态、表达、技术及行为等项目的移转,让组织架构具备弹性化,能实时应对环境的变化。并认为企业转型不仅是企业改造的重设计,同时包括组织文化的重造、组织架构的重组、战略与产品的新定位及企业核心能力的新变化。沙辛还提到转型的主要目的系企业在历经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能大幅改善竞争绩效,并能持续维持企业竞争力。
周佳欣(1997)认为“企业转型”的定义:为企业对环境、竞争变化下的一种基本的、全面性的、大规模的革命性改变,企图调整或改变企业现有的营运架构,突破现状,重创企业活力的一种行为现象。
王吉发和秦夏明(2006) 通过建立竞争优势的分析框架,指出: 企业转型的动因在于内生和外生动因的影响,企业转型问题的研究过程一般遵循着“资源――能力――行业内地位提升――产业定位”的逻辑线索,给出了一个企业转型研究的新范式。
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各种要素(有形要素: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无形要素:技术、知识、组织和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权重)是不同的。在制订战略时,企业需要具备足够的“组织能力”、“个人能力”及“有形资产”,且结合适当的转型战略来配合企业此一阶段的发展成长,以便增加战略绩效达成的可能性;在此情况下转型战略的选择结合企业现有的资源基础具有显著影响。足见企业的转型战略与资源基础之间有显著的关系存在,即企业对转型战略与资源基础的表现相关,也就是说企业对既有资源基础的不同,会表现其在转型战略的选择上也会有异。
三、对民营企业转型的启示
1.生存危机是企业转型的根本动因
在自然界为了生存和发展,任何物种都必须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生存模式、更新生存技能,与环境的变化协调同步。同样,处于市场剧烈变化和技术不断创新的环境下,民营企业面临更大的生存危机,必须及时调整经营目标、更新产品结构、转换经营策略,实现企业转型。英国石油公司之所以能通过转型,由最薄弱的工业企业转变成为英国实力最强盛的工业巨头之一,是因为当时的公司经营面临着将要破产的危机;苹果公司由坚持维护自我技术和产品独特性的电脑公司,转向提供全功能电子产品与服务的厂商,是由于其将面临倾覆之灾……无数案例表明,生存危机是导致企业转型的根本动因。所以说,当危机来临,通过转型克服衰退、恢复成长能力,已经成为民营企业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产业转移为企业转型指引方向
在发展经济学中,对产业结构发展有两种不同的战略:平衡战略和非平衡战略。平衡战略要求依赖计划平衡,同时利用市场的组织功能,借助优先发展的产业或主导产业的联系效应,迫使各产业部门自求平衡,以求得在更高的层次上建立产业结构的平衡;非平衡战略要求在一定的产业结构中寻求和选择优先或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并通过强有力的产业政策向这些部门倾斜,目标是求得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显示自己的活力。对于处于民营企业产业群中的企业而言,其所处的外部环境――产业群的特征、结构、知识创新和扩散的速度和效率,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一外部环境随着技术进步的重心的改变,在不同部门产生科技发明都会带来结构的变化。民营企业在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应该成为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主题。
3.运行机制是企业转型的保障
经济主体的活力会受到企业体制与企业组织形式的制约。当前,就以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之间的关系来说,技术创新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最迫切任务。而正是由于民营企业的制度创新不足,技术创新所遇到的困难也就难以解决。例如,我国民营企业目前在凝聚人才、储备人才、吸引人才方面有很多缺失,关键在于制度创新不足,通过制度创新可以形成有效的激励高科技人才的机制,并让高科技人才享受技术创新带来的好处。
民营企业大多由家族企业发展而来,带有浓重的家族企业的烙印,往往表现为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家族企业是家族资产占主导的家族关系契约和要素契约的结合体,是家族成员对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保持拥有的一个连续分布的状态,是家族及泛家族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导致组织行为的经济组织。在家族文化背景下,民营企业带有明显的局限性:(1)企业决策由家长个人决策;(2)只任用家族成员或亲戚来担任高层管理人员,或仅在有限的范围内挑选接班人;(3)企业的产权通常是封闭型的;(4)企业的企业目标往往是模糊、不确定的。这些都必须从机制上予以根本解决。如,开放企业产权,即向愿意投资的人开放。产权的开放不但拓宽了企业融资的范围,有利于技术进步,而且企业产权结构得以发生变化,成为真正由多元投资主体投资所组成的企业。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将顺应潮流走上公司制的道路。
4.核心资源影响企业转型的成败
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除了需要资金、技术、设备等资源之外,人才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它关系到企业竞争力之强弱,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一方面是行业的超速扩张需要大量人才;一方面是企业人才培养的滞后,如果不能拥有足够的人才,就丧失了竞争的先机。人才是企业最活跃、最易流动的因素,企业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一个想长远发展要做大做强的企业一定要注意克服短视行为。忽视了内部人才的培养,使企业对人才的内部获取能力变弱,甚至缺乏内部获取能力,从而导致了对外部人才市场的过度依赖。因此,民营企业要实施多角度关注、多方位保障的人才战略储备。
四、结论
而随着新经济的日趋崛起、扩散和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及全球竞争的日渐加剧,我国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战略机遇期,民营企业应该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应对生存危机,顺应产业发展的方向,转变运营机制,优化核心资源,通过加快经济转型的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进而在新经济时代下的全球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美)德布拉吉・瑞(Debraj Ray) 陶然译:发展经济学(Development Economics)[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出版
[2](美)汤姆森等 段剩华等译:《战略管理》(Tomson, S., Strategy Management,1998)[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11页
[3]Shaheen, G. T. Approach to Transformation[J].Chieh Executive,1994, March:2~5
[4]周佳欣:台湾中小企业策略性转型之研究[D].台北:东吴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1997
[5]王吉发 秦夏明 李汉铃:基于竞争优势的企业转型范式研究[J].企业经济,2006,(1)
[6]曹振华:企业转型战略管理模型建构与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管理学院,2006
[7]罗殿军 冀 田:产业群共生环境下民营企业发展战略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年,第4期,47~48页
[关键词] 血液净化;急性中毒;疗效
[中图分类号] R45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7-198-02
急性中毒是急诊科常见疾病,由于毒物种类繁多,中毒剂量不同,临床表现多样且复杂,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和器官[1]。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工业原料及试剂的广泛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意或无意接触到各种有毒物质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急性中毒患者住院人数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形势不容乐观。最新研究发现,血液净化急性中毒的治疗上疗效确切,抢救成功率高,尤其对无特效解毒药或中毒剂量大且危重的患者有不错的疗效[2]。2008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急救中心对73例急性中毒患者应用血液净化治疗,效果令人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急救中心收治的146例急性中毒患者,按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3例。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查均符合《急救医学》[3]中急性中毒诊断标准。观察组男30例,女43例,年龄6~78岁,平均(43.7±8.4)岁;对照组男32例,女41例,年龄5~81岁,平均(44.2±6.5)岁。中毒种类:有机磷农药49例,杀鼠剂35例,镇静催眠类药物28例,抗精神病药21例,氨基酸甲酯类13例。职业:农民83例,无业人员26例,工人18例,学生6例,干部2例,其他1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职业及中毒种类等其他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洗胃、导泻、利尿、吸氧、解毒剂及拮抗剂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血液净化治疗:采用金宝AK200型血液透析滤过机,HA230型灌流器和尼普洛130G型透析器,中心静脉置管建立通路,其中颈静脉置管23例,股静脉管50例,均采用单针双腔静脉导管;设定血流速度160~220mL/min,置换液速度2000mL/h,透析液速度1000mL/h。置换液基本配方:生理盐水2500mL,注射用水1000mL,25%硫酸镁3.2mL,10%葡萄糖酸钙30mL,5%碳酸氢钠250mL,10%氯化钾10mL。根据血气分析及生化检查结果调整置换液中电解质含量和碳酸氢钠用量。对有出血倾向者可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对出血严重者应给予补充血小板、凝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白原。治疗期间每小时冲管1次,观察滤器凝血情况;治疗时间根据患者损伤脏器功能恢复情况而定。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愈率、死亡率、昏迷时间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来表示,组间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P
2 结果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73例患者治愈率为93.2%,死亡率为6.8%,昏迷时间为(38.1±10.3)h,住院时间为(10.5±2.8)d;观察组73例患者治愈率为80.8%,死亡率为19.2%,昏迷时间为(75.2±16.8)h,住院时间为(15.6±3.7)d。观察组患者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昏迷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中毒是指达到中毒剂量的有毒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后,短时间内被吸收造成组织器官功能性损害的局部或全身性疾病。该病起病急、病情危重且变化迅速,若不及时治疗甚至危及生命[4]。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几十万人急性中毒,且患者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若单纯应用洗胃、利尿、导泻和药物解毒等常规内科治疗方法效果不佳,特别是对目前尚无特效解毒药物的中毒效果更差,患者病死率高。
急性中毒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变化快、治疗必须争分夺秒。主要治疗原则包括:对已吸收毒物给予静脉输液以降低其浓度,使用利尿剂或血液净化技术促进毒物排除体内;对未吸收毒物采取洗胃、导泻等方式排出毒物,防止吸收[5]。急性中毒患者会因中毒类型、剂量、就诊时间等诸多因素而呈现不同的转归,因此,早期进行病情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对降低患者病死率极其重要。
血液净化是利用净化装置,通过不同原理清除血液中的有毒物质,以达到净化血液、替代脏器功能、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组新型治疗技术[6]。主要包括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灌流、血浆置换等多种方法。血液净化技术可有效清除毒物、部分炎性介质及机体代谢产物,减轻机体炎症反应,维持内环境稳定,保护和替代重要脏器功能,从而降低患者病死率[7]。研究发现,血液净化技术已成为中毒的重要救治手段,也是对症支持治疗、帮助患者度过危重期的有效手段之一,已广泛应用于急性药物或毒物中毒的治疗中[8-11]。我院早期应用血液净化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昏迷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早期应用血液净化治疗急性中毒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患者昏迷和住院时间,提高治愈率,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叶恒.急性亚硝酸盐中毒的诊断和临床救治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1):57-58.
[2] 邹水华.血液净化在重症中毒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1,11(4):21-22.
[3] 王育珊.急救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43-407.
[4] 杨,高丽丹,陈芝,等.血液净化治疗在急性百草枯中毒中的应用[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9,33(2):197-198.
[5] 黄宏强.丹参粉针治疗急性酒精中毒55例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5):112.
[6] 潘友文.血液净化技术在急性中毒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0,31(21):3528.
[7] 彭晖.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血液净化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4):79-80.
[8] 柴永丽.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抢救急性重症中毒18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0):172-173.
[9] 代丽芬.血液净化治疗蜂毒中毒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42-43.
[10] 左艳,刘伟.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应用血液净化治疗的护理配合探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6):141-142,144.
[关键词] 诚信成本 诚信收益 诚信时间模型
一、企业诚信的成本——收益分析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是否选择诚信不仅仅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更多的还是个经济问题。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必然会在利益的获得与诚信道德选择的代价之间进行成本和利益的权衡,这便形成了对诚信道德选择的成本—收益经济学分析。诚信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既有投入,也有回报,具有商品的某些属性。企业诚信是一种无形资产,根据经济学原理,企业要取得诚信这种无形资产必须有所付出,即诚信是有成本的。企业诚信付出会使其在市场上诚信度提高,从而树立起良好的市场形象,无形资产升值,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回报,即诚信收益。
1.企业诚信成本
企业诚信成本有多种划分方法,有人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有人分为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有人分为主动成本和被动成本。本文在以上划分基础之上把诚信成本分为守信成本和失信成本。守信成本包括主动成本和被动成本(守信机会成本),失信成本包括罚款支出和信誉丧失成本(失信机会成本)。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诚信成本
(1)企业守信成本是指企业坚持诚信经营所付出的代价。其中被动成本指企业为了生存的需要不得不支付的成本,是对企业诚信经营最基本的要求,可以说是企业“为了诚信而诚信”。例如:要实现对客户和消费者诚信的承诺,必须如期履行合同、保证产品质量;实现对企业员工诚信的承诺,必须保证按时足额发放员工的工资报酬、保障员工的福利、建立和完善劳动安全保障设施;实现对投资者诚信的承诺,就要保证投资者财产的安全和投资者财产的保值增值;实现对政府、社会诚信的承诺,必须保证及时足额缴纳税款、保证合理开发和使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所花费用等等。企业若不支付这些被动成本,则可能会给自身带来一时的利益,但这些收益是以牺牲长期利益而换来的短期收益。因此,也可以把这部分成本看作企业守信机会成本。
企业守信经营的主动成本是指企业具有了长远眼光,为了树立良好的企业诚信形象而心甘情愿主动支付的成本。如企业用于维护自身诚信形象的广告宣传活动费用;企业向客户和消费者提供优质完美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所需支付的费用;对员工进行情感投资、建立诚信用人机制、用于职工诚信教育的费用等。海尔集团著名的“砸冰箱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诚信经营的例子,目的就是要教育员工竖立严格的质量意识,以诚实守信的态度对待消费者。也正是凭着这种诚信的经营理念使海尔得以稳步走向世界。管理学家爱德华·劳勒在其所著的《最终竞争力》一书中提到:通过企业的高投入建立的雇主和雇员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是企业竞争力的最终来源。
(2)企业失信成本指失信经营所带来的损失,主要包括:
①信誉丧失的损失。例如企业因为失信行为而导致市场份额缩小甚至丧失的损失;投资者不愿再继续投资或抽回投资造成的损失;员工的忠诚度降低甚至离开企业造成人员流失的损失;失去与其他经营者合作机会而造成的损失等。这些成本是间接的、隐性的信誉丧失成本,一旦发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若能避免则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因此也可被看作企业的失信机会成本。
②惩罚支出的损失。这是企业失信成本的直接、显性的表现,例如不履行合同而支付的违约金;因商标侵权、制假售假、偷税逃税、走私贩私、环境污染等受到社会有关部门严厉制裁的支出等。
诚信投资是一个战术问题,更是一个战略问题;是一个艺术问题,更是一个科学问题。我们要杜绝失信成本的发生,但对于守信成本也不是一味盲目的投入,“庄妈妈净菜社”就是一味进行诚信投资不注重回报而导致失败的典型的教训,因此,必须要注重企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2.企业守信收益
(1)市场集聚收益。企业通过诚信经营,依靠信得过的产品与优质的服务,建立起客户与消费者对企业的忠诚,从而实现连续不断的重复性购买。再通过消费者之间的口碑相传赢得更多的顾客,使企业形成再次销售和多次销售,增加企业的销售量,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2)人才集聚收益。企业通过诚信待人的用人机制来吸引并留住更多优秀的人才,使企业有充足的人力资源。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而发挥出来的主人翁精神和巨大的创造力,可以为企业带来的更大价值。
(3)资本集聚收益。有了诚信相当于企业拥有了一张融资的通行证,这对于当前融资难的中小企业来说更为重要。而且如果企业信用充足,一笔同样数额的资金,可以周转使用多次,这样可大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成本。
(4)无形的商誉集聚收益。中国一个企业生产的领带在市场上价格只有数十元人民币,当该企业成为皮尔·卡丹的定点生产厂家,还是原来的领带贴上皮尔·卡丹的商标时,其价格猛增至700元~800元以上,这就是诚信的巨大价值。因为人家卖的不仅是产品,还有企业的商誉。商誉就是企业的市场形象,就是金钱,而企业的商誉是由诚信铸成的。
二、企业诚信与失信经营的时间模型
现实的经济活动表明,“诚信”是有价值的。任何经济现象的出现都是成本和收益相互对应的,付出成本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收益的高低,这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欺诈只会给自己带来一时的不义之财,但要付出丧失交易伙伴的沉重代价,严重者将最终被市场淘汰出局,这是任何一个有远见卓识的经营者和企业家都明白的道理。“诚信”已成为时下中国人最为稀缺的一种资源,谁拥有它并进行认真的经营管理,谁就会成为一个成功者。
1.企业失信时间模型
图2企业失信时间模型
总体来讲,企业失信行为的单位时间内,成本和收益水平是时间的函数,见图2所示。虽然企业采取了不诚信经营行为,但由于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其行为并不能迅速被其他人所知,因此在短期内其收益水平会迅速提高,达到较高水平,随后会进一步增加。但随着企业不诚信行为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收益水平会停止增加并开始下降。在某个时点,也即企业不诚信行为被社会了解到某种程度或受到某种处罚时,其收益水平会大幅度下降,严重的失信行为甚至会失去收益能力。无论企业用什么样的理由解释不诚信行为,人们都无法给予原谅,因为信誉很脆弱,它经受不住一次良心的违背。企业通过长时间的经营才能建立信誉,拥有信誉时间越长久的企业越受人们信任。但是无论企业的信誉保持了多久,只要有一次不诚信行为,就会击垮多年的诚信形象。不诚信给企业的伤害一般是致命的,即使能够勉强渡过危机,也要用更长久更巨大的努力去愈合这道伤口。
2.企业守信时间模型
同样,企业守信行为单位时间内,成本和收益也是时间的函数。企业守信经营模型可分为投入期、发展期和品牌期三个阶段,见图3:
图3企业守信时间模型
投入期:企业在进行诚信投资的初期阶段,有可能是不赚钱甚至是赔钱的,企业的收益曲线是缓慢增长的。因为诚信从投入到产生存在一个“时滞”,包括消费者的反应时滞、需求时滞等,主要取决于消费者对企业所投入诚信的理解程度、收入因素等,往往是投资进行一段时间后,消费者和合作者才相信企业有信誉。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在被动成本支付时,企业可能会吃亏。比如在遇到困难时仍要履行合约,顾客不必为此支付诚信费用,也不会立即要求进行其他合作。企业付出了诚信成本,但并没有得到诚信收益。但客户因为这件事情更加信任企业,以后还会继续合作,甚至给企业带来其他客户。这笔诚信收益比其诚信成本大得多,只是在行为发生时没有反映出来。因此,从当前看,诚信被动成本大于诚信收益;从长远看,诚信被动成本小于诚信收益。所以,只要企业想继续生存下去,就应该诚信经营。
发展期:当企业准备支付诚信的主动成本时,就已经有了长远眼光,树立诚信形象为将来获得更大的利益。这时,因为企业已经有了积累起来的信誉,所以企业诚信回报就会快速增长,其收益曲线就会变得陡峭。当企业不会为了诚信而诚信时,其被动投资已变为主动投资。企业发现诚信能带来的收益越大,则会投资越多的资金用于树立诚信形象。支付诚信被动成本还处在较低层次,为了生存;支付诚信主动成本则处在较高层次,为了企业发展。不管是哪一种,只要用持续发展的眼光看,诚信收益一定大于诚信成本。
品牌期:当企业持续不断的投入诚信投资,而又源源不断得到诚信回报时,企业就形成了自己的诚信品牌。品牌是企业在诚信方面长期大量投入的结晶。我们已经进入了品牌的时代,社会越发达,需求越复杂,消费越高档,品牌也就越重要。品牌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除了满足人们的物质消费要求以外,更能满足人们在精神、文化、心理等方面的享受。根据西方经济学家的调查统计表明:在人均收入达一万美元以上的国家,90%的消费市场是满足人们心理和精神上的追求。正因为如此,品牌在市场经济中有着独特的经济魅力。品牌是一种信誉和口碑,是企业诚信的投入和企业文化的结晶,是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它将直接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回报和收益。在一个健康向上、秩序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中,投资诚信的回报应该远远大于付出,即收益远大于成本。据美国的一家咨询公司的调查显示:在诚实守信方面每投入一元,将产出3元~6元的收益,其投资收益率远远高于一般的投资项目。我们平常所说的“老字号”、“金字招牌”和品牌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是企业诚信在市场中的折射影像,是企业经过多年甚至几十年、上百年持久的市场考验才得来的,是老百姓心目中的一块不朽的丰碑,同样也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
参考文献:
[1]金康伟陈琪:民营企业诚信经营的成本与收益分析.乡镇企业研究[j].2004,5:p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