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03 16:07: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化学体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在初中的化学教学的实践当中,我们经常的会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在课堂上讲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听明白,对照着例题做练习也都会做,但是到了课下练习或考试的时候需要用化学知识将问题解决时又觉得无从着手了。这些都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也就是只注重传授知识。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课堂的教学活动要与时俱进,不但要授之与鱼,更要授之与渔。那么思维导图能把这一目标实现。
一、思维导图的优势
在初中学习化学时,学生要记忆的知识太多了:化学方程式、化学式、元素符号、化学现象、物质的颜色、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等等,这些知识点不但多而且琐碎,尤其是初三的学生学习内容多时间短,对学生学习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轻松的学习。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方式,它用直观而又形象的图示把各个概念间的联系建立起来。思维导图只需要用连线、图形和关键词就能把一门课、一本书、一个单元的知识点和一节课的内容整理压缩成一张由关键的信息和其联系组成的图。把繁杂的信息去除掉,将关键的内容保留下来,这不但把记忆的负担减轻了,而且把资料的累积量加快,使资料的应用、管理、储存更加的系统化,把大脑的运作效率提高了,使学生能够快速获得所需要的知识,有成就感。思维导图的优势在于:将右脑激发,因为在导图探究引导时需要用到想象力、形状和颜色;加强记忆,因为在图示当中要用到关键词,这样既能够促使学生积极的听讲,又能够强迫学生做笔记时思考句子的要点;顺应大脑自然的思维模式,可以使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在图上自然而然的表达出来。
二、思维导图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用思维导图来对教学目标进行展示,突出目标的层次性和整体性。传统课堂的教学主要是老师文字罗列或口授的方式为主,学生和老师每完成教学的一个目标,就自然而然是讲授下一个目标。这种目标展示方式缺点字多图少、形式单一,对学生们提取关键词很不利,不容易记住,再加上各个教学目标间的层次性和联结点不够,对发散性思维造成阻碍。在目标的展示环节采用思维导图方法,不但能够拥有传统的目标优势,而且能够对学生在刚开始就能有整体学习任务的概念有所帮助,容易重现、刺激性强、目标清晰。
比如说讲解人教版的九年级化学《氧气的制取》时,这节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对氧气在实验室当中是如何制取的学习,来培养学生能够采用一般方法制取气体,包括实验步骤、仪器和装置、选取的药品、检验方法、气体收集的方法、操作的注意事项、验满方法等方面。让学生归纳总结实验室中氧气制取的实验装置,了解实验室中气体制取的方法和思路。这些知识看似是零散无序的,实际上是有联系的。老师在这时可以指导学生构建七连珠式思维导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相关的知识。具体操作是:准备一张16开的白纸,在中间用水笔画写出主题和中央图形"氧气的制取";在中央图形的四周将七个分支画上,然后在七个分支分别写上操作的注意事项、气体验满方法、气体的检验方法、气体的收集方法、实验步骤、仪器和及装置图、药品等七个关键词;用虚线将各环间存在的对比、并列和因果关系联系起来。
2、在建构认知结构当中运用思维导图,能够将学生的认知过程优化。知识是顺应和同化新知识的过程,把新知识同化,需要并列关系和上下位的逻辑梳理知识,才能够纳入到旧知识体系当中。在讲新课时,逐个剖析和分解复杂的原理和概念,对知识加强深化和理解,有意识的比较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将概念精确的掌握;学会在具体事实和个别特征当中概括事物的共同特征,或者将个别方面、个别属性融合为整体的能力,能够根据一些已知判断,推导出新的判断。化学的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将思维导图引入,对学生迅速的形成直观知识网络有所帮助,方便提取。尤其是新知识和旧知识紧密的联系时,只需在原先的导图的分支上面形成个新的发散点,就可以把最近发展区构建的过程实现。
比如说,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化学的第八单元的《金属的保护和利用》这一节时,基本知识点包括:铁生锈条件的防锈方法、防锈原理、实验探究等。这一节知识形成的方式和《燃烧与灭火》有很多的相同之处:都是对控制变量法加以利用来对实验探究的反应条件加以设计,用绘制的三角图这种方式来对三者的关系加以表现;都是对破坏条件来加以利用,来表现防锈原理和灭火原理。所以在上课时,老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在导图当中建立两个图形的变换和微调,形成系统性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
总结:思维导图从理论上来说,对利用它的任何人都有益处,它的应用的领域也非常的广泛。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使得思维导图这种方法成为我们终身受益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赵国庆,陆志坚. "概念图"与"思维导图"辨析[J]. 中国电化教育.2004,
[2]苑冰. 运用思维导图建构化学知识体系的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关键词: 初中化学 提质增效 化学学习 教学效果
入门阶段的化学学习是按照由简入深、循序渐进的层次构成的知识体系,如果依靠死记硬背公式的学习方法,只会使学生产生局限思维,学生更多时候并不是通过理解解题,而是完全依靠死记硬背。我们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逐渐转变被动学习观念,成为学习主人公。现阶段,我国教育已全面实行素质化教育,上课时间安排得的更合理,教学任务依然要完成。实际教学中,教师会利用加快教学进度的方式填补缩短的时间,虽然教学任务完成了,但学生对新知识和教学难点的掌握程度降低了,与此同时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目前初中化学课堂普遍存在课堂效率低、教学效果低的问题。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这样下去,首先学生的心理压力会越来越重,对学习化学有抵触情绪,甚至因为负担太重而放弃,其次给广大化学教师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难以处理突发状况,提高化学教学难度。所以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科学性、高效性。下面就如何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率谈谈看法。
一、倡导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
1.初中化学教学不同阶段,主动性学习要有差异化。一般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科学学习,初中化学学习内容相对比较繁重,只有教导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后,才可能完成众多知识点学习。学生要注意实际情况分析,确保学生取得预期效果。学生不能简单死记硬背课本内容,套用公式、模板等机械地学习。必须通过科学措施,完成预期学习任务。同时善于发现学生学习难点在哪里,什么地方最容易出错,能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因材施教,采用差异化教学法,为不同层次学生安排不同教学任务。
2.做好课堂总结,形成知识结构体系。课堂总结是对前期学习的回顾和精炼,知识形成结构体系,有利于我们记忆和解题。让学生总体上理解所学知识,把握某一章或某一节的重点知识,为后期学习和运用打下坚实基础。教师总结时要联系实际前后连贯,为下节学习抛砖引玉。课堂总结就成为新旧知识首尾呼应的联结点和桥梁。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被激起,习惯成自然地主动预习下节新知识点。
3.有针对性加强练习和巩固。如果发现学生一味机械模仿, 并没有真正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就要通过科学学习方法巩固和理解知识点。这就要求教师结合每节课重点知识,精心和巧妙设计相关变式思维练习题,把学生学习逐步提升到更高水平,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和运用知识。特别对学习基础没有打牢、上课没能跟上老师节奏的学生,更要多加辅导和帮助。
二、减轻学生负担,提高作业质量
1.当前初中化学作业中存在很多问题。作业内容、形式偏离教学目标,作业设计与布置没有起到提升作用,仅仅是一项任务、一项体力劳动,而不是促进学习。新课程教育模式强调改变过去单调枯燥的作业任务,走出重负担作业的阴影,教师必须提高设计作业和因材施教的能力。
2.作业练习题是化学学习的扩展和延伸。很多教师布置化学作业的时候,仍然是多多益善,没有起到作用,让学生应接不暇、身心疲惫。最后出现大量作业不能完成,部分学生迫于压力,害怕不能完成作业遭到老师批评,就直接抄袭他人作业的现象。有的教师由于要批改的作业量大,就要求学生帮助批改,作业有可能计算过程都是错的,只有答案正确,这样做作业只能是累赘。教师设计作业的目的是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教学目的明确,具有针对性。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知识和方法的掌握,科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一定需要通过繁重的课后作业进行巩固和检验。教师设计和布置作业前,就必须明确作业要达到的要求和目的。教学作业任务的设计和编制应充分体现作业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方面的效果。由于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因此作业布置与设计上要因材施教。
三、精讲精炼,紧贴素质化教学重点
循序渐渐,由浅入深。在素质化学考察中,基础知识的考查达到70%至80%,如果把化学基础知识都掌握熟练了,考核成绩一定不会低。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熟练,必然会在答题的时候受到思维局限而无从下手。因此,我们在日常学习中要重视基础知识学习和探讨。达到牢固记忆、灵活创新、巧妙应用目的。化学教学中,每一章或每一节都有教学重点和难点需要学生把握。我们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只有紧扣教学重点,才能循序渐渐、由浅入深地解决重难点。
根据物质化学式可以了解物质的组成元素,进行相关化学计算,根据给出的信息还可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总之,中学化学教师应积极思考,努力调整教学方式方法,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法,经过精心巧妙的设计,使教学方式方法、教学重难点能被学生接受。促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积极动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很好地提升化学教学效率,同时减轻学生学习化学的负担。
参考文献:
[1]王荣桥.中考化学常规题型详解及真题例析[J].初中生学习,2007(6).
一、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因素分析
学生能否解题取决于学生解题前认识水平的高低,学生解题前的认知水平又是如何呢?取决于学生的记忆效果与平时在练习中方法的丰富与能力的沉淀,而记忆又分为理解记忆和机械记忆两种,理解又有正确理解与错误理解两种,具体关系如图1所示.
要促进学生理解记忆化学知识,首先就必须认真分析学情、把握教材,设计能够激活课堂的教学方法则是上好一节习题课的基础.学习化学,要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及事物间的发展变化规律与内在联系,并能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解释,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丰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二、制定导学案,科学导学
既然教师传递的信息那么重要,我们应该发挥集体智慧编制导学案,将习题资源有机整合,我们化学组根据新课改所要求的三维目标,在学生学情调查和现有的化学习题资源与学案的基础上,设置好学案和课堂练习题,认真实施学案导学.学案导学是以学案教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训能达标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突出学生自学能力,注重学法指导的教学策略体系.
每个导学案在设计时,必须甄选出适宜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习题,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个观念必须确立,即使是习题教学,也应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诱导其主动参与学习并获得知识,我们化学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每一个环节时,选择具体的教法和知识内容不能仅仅是将我们教师自己的已知知识变为学生的已知知识,而是要从学生的原有认知出发启迪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能够自觉地参与到探求化学知识、锻炼实验技能方面来,这才是我们教师真正的主导了学生的学习.
三、多元化讲题策略,提高学生的能力
习题讲题环节如何处理?这个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力提升的幅度,直接给学生对答案、讲答案有没有效果?效果是有的,但是时间一长由于解法和知识都是由教师灌输的,容易遗忘.
笔者认为,讲题策略应该立足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多元化开展,可以展示学生不同的解题过程和答案,让学生自己去甄别,去讨论,在分析、讨论中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办法.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就题目说题,要适当地进行变式处理,通过一道题向外发散,让学生掌握解一类题目的方法和经验.
在习题的讲评过程中,不仅仅要给学生呈现正确的答案和正确的思维方法,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这个问题与初中化学哪一个知识点相联系,涉及到哪些化学原理和化学反应,将习题与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知识内化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可视化、可表达的思维.
当面对学生解题出现错误的时候,首先应该想一想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怎样给学生讲的,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否正确,是否可以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将学生的出错点进行收集,思考这些问题可以用怎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考,记录下学生的错误并及时地反馈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明白哪些知识是自己的薄弱环节,一旦学生能够意识到这个是一种错误的想法的时候,下次解决问题时会自然地绕过这种方法,避免一错再错的现象发生.对于学生出错比较多的习题,我们要选择其中一些典型题目再让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辨析其中的易错点,并指导学生们进行归纳总结,实现解题能力的提升.
1 当前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目标
(1)更加深入的了解化学。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化学还是一门很陌生的学科,学生无论是对于化学知识还是化学的操作都缺乏基本的概念。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课程教学时,首先目标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的认识化学、了解化学,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帮助他们未来更加深入的化学知识学习。
(2)提高实际的操作能力。在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除了要进行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外,还需要进行化学试验的操作。这是因为,化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学科。因此,在进行化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大量的化学实践训练,在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且更好的应用到实践过程中。
(3)培养化学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来说,要想在初中阶段更好的进行化学课程的学习,那么就一定要注重化学思维的培养。这样一来,才能帮助学生在不断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整理出一套自己使用的化学知识结构,以此为日后的化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学生自身的学习以外,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提高学生发掘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化学知识。
2 对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
2.1 学生因素
在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包含了三个方面,分别是课前准备的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以及没有寻找到一套合适的学习方法。课前准备不足指的就是学生在参与到化学课堂活动之前,并没有做好充足的课前预习。对于化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来说,充分的课前预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化学知识,同时分辨出课程知识内容的重难点,找出自身学习上存在的不足,以此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更有针对性的进行知识上的补完,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也是影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果提高的重要因素。在进行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时,部分学生显现出对化学课程不感兴趣,在课堂活动当中也一直是以被动的方式来接受化学知识。这样一来,会极大的影响学生化学课程学习质量的提高,久而久之甚至会让他们对化学课程产生抵触心理。
无论是进哪一门课程的学习,都需要学生寻找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使他们在进行化学课程学习时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然而,从目前笔者所观察到的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并没有找到一套合适的学习方法,因此即便他们积极的投入到化学课程的学习当中,往往起到的是事倍功半的效果。这样一来,也会严重打击学生学习化学课程的积极性,让他们失去对化学课程学习的信心,而这必将会极大的阻碍学生化学课程学习效果的提高。
2.2 教师的因素
教师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教师本身的职业素养以及课堂教学的问题。从笔者所观察到的情况来看,在当前部分初中化学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基本功上还有所欠缺。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一个化学教师,其本身必须要具备一套完整的化学专业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更好的进行教学。并且将教材的内容进行精炼和整合,使得课堂教学内容能够更加精炼并且具有连贯性,从而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化学知识。而在面临学生学习中所产生的问题时,只有具备较强的化学专业知识,教师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除此之外,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也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因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同时也能够使得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教师的表达更加精确,从而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而课堂的教学问题主要是体现在教学环节的不完整。初中化学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还是一门陌生的学科,因此要完全的接受该门学科并且投入到学习当中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当中,课时不足是一个十分常见的问题。而课时的不足很有可能会导致教师的教学任务无法按时完成,或者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加快了教学进度,这使得在课堂活动当中,教师对化学知识的讲解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无法深入的进行讲解。这样一来就会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产生极大的影响,使得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无法提高。
2.3 课堂因素
在课堂上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会影响到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首先就是在化学课堂教学的功利性十分强。目的就在于未来的升学和考试,因此在进行化学教学的时候,都是围绕着与考试相关的内容。这样一来,就会使得化学教学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完全分割开来,从而影响到学生化学思维的培养,同时也会影响学生体验到化学的乐趣。其次,就是在化学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从而使得课堂上的氛围较为枯燥、死板,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很容易会使得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学习彻底失去兴趣。最后就是在化学课堂上,教师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没有进行及时深入的解答。这样一来,就会对学生的化学课程学习造成极大的阻碍。
3 关于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3.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学生来说,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让学生拥有对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才能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化学课程学习当中,并且激励他们未来的学习,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让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而要想培养初中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兴趣,需要注意的是,在初中阶段是化学课程的启蒙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可以通过不同化学知识的讲解、化学实验的演示来吸引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化学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结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在进行化学课程教学时,除了要进行化学理论知识的讲解以外,还需要加强化学的实验教学。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实验的挑选与设计,并且在进行演示之前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演示实验的观察中。通过对化学实验的观察,让他们体验到化学的乐趣,从而更好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2 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化学课程的教学中也需要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而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课程教学时,可以有意为学生设计一些自主学习环节,从而通过自主学习环节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可以有效的提高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比如说,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提出实验结论,然后让学生自行设计或者挑选实验来论证结论是否科学、合理。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这样一来,在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还能够通过小组合作锻炼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与学习中能够很好的与团队合作。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实验以及学习进度,这样才能及时的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3.3 提问式教学
要想提高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笔者认为可以在课堂中采用提问式教学,通过问题的提出,更好的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比如说在进行化学实验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教材或者课外学习对实验具备一定的了解,然后在实验开始前提出一些与实验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并且在实验结束后,搜集学生对实验存在的疑问,教师再一一进行详细的解答。这样一来,在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化学知识,从而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3.4 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对于化学课堂的教学来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想提高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必须要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学校可以开展相关的培训和讲座,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然后,学校也可以多多开展与姐妹学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教师可以相互交流经验,以此来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帮助初中阶段的化学课程教学。
一、枯燥知识趣味化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提高复习效果的必要条件。教师应结合所复习单元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目标,像平时学习新的系统知识一样,借助实验、录像等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加深印象。要设计学生在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在所创设的化学情境中动起来,保持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如:在常见酸碱的性质的复习中,不是将酸碱性质简单罗列再现后做题,而是请学生设计实验;鉴别实验室两瓶失去标签的稀硫酸与氢氧化钙,同时提供化学试剂实验验证,这样安排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争相提出方案,同时在实验中掌握鉴别方法,巩固了酸碱的性质。在复习课中还可以经常性地穿插个人、行、排、小组、本班之间的竞赛活动,在竞赛中强化记忆,促进应用。竞赛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个人抢答,小组必答,内容可以以选择居多,配以一定难度的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等。
二、难点知识情景化
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化学图像问题是初中化学知识的应用和拓展,同时也为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是中考的常见题型,需要学生通过对图形、图表的观察,准确地提取信息,通过运用相关知识,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解决简单化学问题,但多数学生在面对图像时往往无从下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专题复习:分析图像解决问题》创设了如下情景:
实验探究:观察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现象,体验该反应过程。
1. 完成下列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
2、交流讨论:画出正确反映上述实验过程的图像:
①若用纵坐标表示气体质量,横坐标表示滴加稀盐酸质量,正确反映上述实验过程的图像如何画?。(在图一中完成)
②若用纵坐标表示固体质量,横坐标表示滴加稀盐酸质量,正确反映上述实验过程的图像如何画?。(在图二中完成)
3. 归纳小结:
通过上述情境创设, 指导学生亲自实验探究,分析化学过程,感受化学图像特点.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地展开讨论从而理解化学图像的意义,感知识图方法。将图像与化学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这样的设计将知识镶嵌在情境中,用情境问题引领探究,完成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达到对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自我发展。
三、零散知识结构化
初三化学许多知识学生感觉好学但又会感到这是一堆难以记忆的繁杂知识。用学生过于熟悉的复习内容(章节知识)与复习方式(单元复习),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改变这种情况,使枯燥的事实性知识的学习变得生动深刻,就需要引导学生在复习时按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相关性,或按照问题解决的模式,将复习内容打乱重整,是值得尝试的一项有效策略。
在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依据“物质(组成、结构)—变化(性质)—转化(制法)”的线索,寻找不同物质间的联系,使元素化合物知识结构化,学生获得的是一个逻辑关系清晰、因果明确、来龙去脉清楚的多层次的知识结构,用“物质转化”走向真正的联系必然对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四、试卷讲评自主化
试卷讲评课是中考复习主要课型之一,在讲评课上经常是学生会不会的都讲,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还让学生感到厌倦,经常出现讲过多遍,再做还错的情形,讲评课的实效性差,不适应课改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提高学校教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模式。在讲评课中做了以下的改变:
首先,阅了的卷子,发给学生,老师要提前布置让学生对错题进行分析,把一些因为粗心或马虎而写错了的题用红颜色的笔画上心;然后把会一点但是不十分确定答案的用问号画出来;接着把一些根本没读懂题意或不知道从何下手的画上三角。然后自己根据书先改正,
其次,“兵帮兵”课堂教学分组(注意优差搭配),以好帮差,学生讨论错误的原因,展示不同解答方法,教师巡视解决学生个别问题和发现共性问题。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优等生有成就感,对知识理解更深入,让差生能通过他们自己的同等位置的交流方式去理解问题,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完成普遍感到困难的习题,也可以先让学生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由教师综合、点评,通过讲解引导学生对错题总结,避免以后在做同类题中再失误。再进行同类题的变式训练。让学生灵活运用刚刚学到的解题方法,达到学以致用。
讲评结束后,教师要反思讲评后自己的讲评目标完成了多少,写出自己的授课反思。同时要求学生讲评课后必须根据讲评课反馈的情况进行矫正补偿,要求学生将答错的题全部订正在试卷上,并把自己在考试中出现的典型错误的试题(包括错解)收集在“错题集”中,作好答错原因的分析说明,给出相应的正确解答。这是讲评课的延伸,也是保证讲评课教学效果的必要环节。
【摘 要】小专题复习是初三化学复习过程当中的有效方式之一。将繁杂的化学知识点以小专题的形式予以归纳和呈现,可以使得知识点清晰化、体系化,为学生们对于整体知识的接受与掌握提供便利。笔者在实际教学当中多次应用小专题教学模式,均收获了十分理想的复习效果。
关键词 小专题;构建;精选;稳中有升;兴趣
进入初三下学期后,学生的学习重点逐渐从对于新知识的摄入转移至对于旧知识的复习,有部分学生会认为比较枯燥和乏味。如何有效地做好初三化学知识的复习工作,便成为了老师首当其冲要思考的问题。对于化学学科,考虑到其既有理论知识又有操作技巧,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较为庞杂细碎,所以,我们教师更需要找到一条切实可行、有效的初中化学复习路径。经过多次实践笔者发现,小专题复习的方式十分值得推荐。
一、专题开设脚踏实地,精选内容逐个吃透
对于专题内容进行选择与确定是小专题复习教学设计的第一步。笔者认为,教师要时刻牢牢把握小专题复习服务于整个初三化学总复习的目标,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从基本知识出发、从中考考点出发,脚踏实地地稳步进行,保证小专题复习过程能够较为完整地涵盖所有化学知识点。在复习课上光老师梳理知识点,提问学生,特别在五、六月份比较热的季节里进行这样的复习,枯燥乏味,没有几个学生能认真听课,效果当然不佳。我们教师应少说,让学生动起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例如中考小专题复习“水”时,笔者将①水的组成;②水的净化;③硬水的软化;④水资源的保护;⑤有关水的化学方程式这五个知识点编成一个大题目。这个大题目中的5个小题分别整合了这五个知识点的经典例题。一上课请学生先做6分钟左右,同时教师巡视,在学生错误率较高的题目上做好记号。接着教师讲解、提问、拓展,同时学生自己在例题上纠错。如在讲③硬水的软化时,会复习到什么是硬水?如何鉴别?如何软化?对于掌握好的学生会补充石灰纯碱法来软化硬水,从离子角度来除去Mg2+、Ca2+等,来提升学生的能力等等。时间控制在26分钟。最后进行小结,强调错误的地方和好的方法。剩余的10分钟时间学生练习本专题的包装好的类似又有些拓展的练习如选择填空等(前面讲不完也要练)。教师及时批改,对成绩进行分析量化,使学生知晓自己的化学成绩处于什么档次,学生就会有危机意识,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对于个别学生可进行课后辅导。
鉴于初三阶段所需要复习的化学知识点数量较大,教师在确定小专题复习内容时应当对知识点进行逐个精选,将有代表性的知识点进行加工、包装、整合后加入小专题中。认真做好学案,不断完善,精益求精。通过课堂教学脚踏实地地带领学生将其逐个吃透,要注重实践,留有时间进行当堂练习,做到有讲必练及时批改。以了解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后及时反馈给学生,来实现学生对于初三化学知识的系统掌握。
二、专题开设稳中有升,略微高于平均水平
如果小专题中所选择的知识水平仅仅停留在基础知识难度,初三复习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复了要将所有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汇总与回顾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再学习的过程中升华对于既有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程度,达到学习的新阶段。因此,保证专题开设的难度稳中有升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沪教版第七章为代表,初中化学学习中常会出现一些为学生开展自主探究预留出空间的部分。确实,经过初三一年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各种方向与类型的化学知识,知识之间彼此交叉配合,往往能够组合出很多开展探究的可能性。纵观近年来的中考化学试题,探究类型的考题不在少数,而且形式越发灵活,知识点的考察也越发灵活。经过仔细分析,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已经可以单独形成一个考察类型,侧重考察考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与评价能力。很多学生感到这种考题捉摸不定,复习时无从下手。这部分内容在中考中属于拔高类问题,笔者在复习过程中也对这部分知识的难度进行了适当提升。如复习时笔者开设了名为“氢氧化钠探究之旅”的小专题。探究之旅第一站:现有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此溶液变质了吗?请学生进行猜测,并写出猜测依据的化学方程式。然后请学生在给定的试剂中(酸碱指示剂,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钙溶液,氢氧化钡溶液)进行选择来证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说出现象和化学方程式,不行的说出理由。第二站:前面我们已经证明了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一定量的碳酸钠,如何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的碳酸钠杂质(可选择试剂:稀盐酸,氯化钙,氢氧化钙,氢氧化钡)。第三站: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程度是完全变质还是全部变质呢?之后进行归纳碱的化学性质,最后将事先整合包装好的习题进行及时巩固。虽然经过了较长时间的讨论与修改,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却得到了很大提升。
在提升知识难度的时候,教师们不能一味追求知识内容的深化而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初三的学生毕竟接触化学知识的时间不长,一些过于灵活成熟的化学思维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尤其要把握住提升小专题知识难度的“度”,既要略微高于之前课堂学习时的平均水平,又要在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的能力范围之内。这样的复习,才是有效的。
三、专题开设灵活多样,开阔视野提升兴趣
很多教师认为,只有在初次课堂教学当中才需要特别注意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到了复习阶段,只需按部就班注重知识复习本身即可,其实不然。化学学习进入复习阶段, 随着知识内容的重新回顾与知识难度的逐步提升,学生在接受过程中十分容易产生厌烦心理,这对于有效复习是非常不利的。如何提升学生们的复习兴趣,仍然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例如学习了H2、O2、CO2等气体的特征、用途等内容,逐个平铺直叙地复习难免使得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笔者改变了思路,以能在瞬间去除洗衣粉难以除去的多种污渍的“污渍爆炸盐”为例,告诉学生过碳酸钠俗称固体双氧水,白色结晶颗粒.过碳酸钠溶于水时,会生成Na2CO3和H2O2。怎么来通过实验验证生成Na2CO3和H2O2呢?经过讨论确定①在广口瓶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通过分液漏斗a加入新配制的“污渍爆炸盐”的饱和水溶液,收集一试管气体,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是否是氧气;②通过分液漏斗b加稀盐酸,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检验是否是CO2。之后提问氧气和二氧化碳还有那些化学性质,来完成这两大气体化学性质的知识构建,同时对比了CO2和水发生反应的两个化学方程式为生成物会不同的原因。最后反思了实验的不足。这种形式让学生感到很轻松、很新鲜,自然产生了兴趣,气氛很活跃。
苏州市化学中考中有30个共60分的选择题,选择题的得分是取得优秀成绩和及格的关键。经仔细研究这些考点之后,笔者精心编制了一份判断题专题,做题时要对其中错误的判断题进行改正。学生感到非常的新鲜,怎么化学也做判断题了。对最后冲刺阶段的每天20道判断题学生做起来非常起劲,最后对学生出错率较高的判断题再重新包装,再练习,对提高选择题的得分,效果比较明显。
由此可见知识内容是固定的,但呈现知识的途径却是多种多样的。化学学习进入总复习,教师要特别从心态上注意学生。一个高涨的复习热情与稳定的复习心态对于复习效果来讲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开设小专题复习的过程当中,教师要灵活采用多种复习方式,适当开阔学生的化学视野,尽可能地提升学生们的复习兴趣,为课堂实效提供保障。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小专题复习是十分适用于初三化学复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借助专题的设立,原本数量繁多的大小知识点被有机整合,按照专题内容归类的过程中变得井然有序、有章可循,学生掌握起来更加条理清晰。另外,在小专题内容设计中,教师加入适当的难度,方式上再调整,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知识掌握的深度与高度。易于操作、效率颇高的小专题复习模式值得每个初三化学教师对之进行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仇家赛.论初中化学专题复习[J].中学生数理化,2011(11)
[2]蔡宏伟.初三化学专题复习的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5)
1. 怎样科学地选择习题
(一)我认为一般来说应选择那些易暴露学生模糊概念、引起学生争论、能开阔学生思路、加深理解知识的题目。学生喜欢教师筛选一些科学的、必需的、有针对性的习题让他们做,而不是大搞题海战术,甚至是老师事先没有审阅就让学生去做那些错误百出的习题。例如有题目问人教版课本上用火柴头大的白磷在锥形瓶中燃烧,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那个演示实验过程中,如果不塞塞子或塞子塞的不紧,天平还能平衡吗?答案一般都说将是左盘偏重,但实验表明一般情况下将仍然平衡,因为普通的托盘天平根本就测不出如此小的质量差!严格说来人教版课本上的这个实验是存在严重系统误差的。这样的题目不做也罢。
(二)选择习题也不应由教师独断,可以考虑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每周四我让学生将他们自己认为有针对性、有难度、有趣的习题“投稿”给我,我再从中加以选择并“发表”给大家,并写上“作者”姓名,实践表明这种形式深受学生的喜爱。
(三)关注对象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任何工作都要从对象出发,从对方立场考虑。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因此选择习题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习题的难度要分层次,习题的量要适中,且在完成的时间、数量上不搞“一刀切”,让学生有一定的选择,使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发展。例如对有些所谓的“眼高手低、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少量的习题让其规范地做,逐步实现由“懂”到“会”,由“会”到“对”,提高解题的规范性和表达的严密性。
2. 如何灵活、有效地讲解习题
(一)讲解习题要将知识前后连贯,搞清知识点,扩大知识面,形成知识链,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重点不要放在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和重现上,不应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训练,而应放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背景中和知识的整体联系上,放在总结归纳解题规律、技巧上。
(二)讲解习题要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重视基础题的同时,还要讲解一些开放性习题。例如,二氧化碳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还有哪些装置也能用来制取氢气?过程开放或结论开放的习题能促使学生积极探究问题,鼓励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提出合理的方案,而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潜在能力。
(三)讲解习题一定要让学生有思辨、质疑的时间,某些实验题应该让学生去动手探究,从而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会科学的方法,而不能不顾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一味考虑所谓的“课堂密度”,增加讲解的习题数量,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
3. 习题训练的教学策略构想与探索
(一)强化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杜威提出学习过程中要进行自我反省,其实质就是要对学习过程有自我意识,使学习始终处于自己的监控之下。习题教学应使学生养成一种反思习惯。缺乏有效的反思,解同类题在数量上的多与少没有质的差别。所以在习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二)习题讲评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几乎是每个老师都熟知的教学原则。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的教师却很难做到这一点。从实现素质教育这一根本教学目的出发,应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1.让学生走上讲台。在讲评试卷或作业时,就完全可以让该生走上讲台,讲授此题。这样做的效果是: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关键词:初中化学;有效提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7-053-1
当前教育界推行的“减负增效”要求教师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高效。在实际教学中,“减负增效”的主阵地在课堂。
一、夯实基础,训练技能
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好奇、渴望。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因此应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反过来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又常常会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会启动思维,搜寻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对其重新分析、理解,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刻。此外,解决这些问题的欲望还会促使他们去查阅资料、联系实际、请教别人,这就使他们的知识得以扩充。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不只关心结果,更关心获得知识的过程。在积极的思维、探索过程中,零星的知识变得系统有序,原有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善、合理,这就提高了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为今后知识的撷取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而基本技能的训练不仅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精心设计,提高效率
为了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在备课时就应针对教材内容及其特点深钻大纲,研究教材,围绕一个主题,精心设计关键性的提问,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这其中包括为什么要问、问什么、什么时候问、怎样问、问什么人,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教师都要心中有数。只有经过精心的设计才能形成有效的问,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有效提问需要明确提问的目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而且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问题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预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对问题的设计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和易错点,围绕明确的主题,从检测学习效果、了解学情、启发积极思维、形成探究气氛、引出学习主题等方面入手,使提问不偏失教师意图,有效服务于课堂教学过程。
三、合作提问,相互考察
学生自己明白问题的答案,也提出考一考其他同学。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由于学生个性中的“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迫切希望得到承认和赏识,希望充分地展示自己,所以,当他的提问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时,会有一种成功的自豪感,从而更加激发他学习和提问的积极性,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从教育学角度来讲,有学必有问,有问必先学,而且会问就一定会学。学生要想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必须先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学是问的前提,问是学的发展,要想问得好,必须先学好。同时,问题的分析解决也是一个学的过程,它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探索发现更高层次的问题。由于学生是随机考查式的提问,而且是面向全班同学,强烈的好胜心和不甘落后的心理激发其他同学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解答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四、梯度合理,目标明确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注重教学难度的循序渐进,针对同一个问题,要注重引导与激发,使其在学习中由浅入深,获得知识。所以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也应该相应地具有一定的递度,难度由低到高,步步引导学生,例如在讲授《金属化学性质》实验时,教师提出问题:“镁条、铝片、铁片、铜片同时与稀硫酸反应都有什么现象?反应速度一样吗?说明了什么问题?”这几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明确。
五、注重探究,开拓思维
在当代人才的多种素质中,有决定意义的是能及时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和高度应变的创新能力,而应变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是思维的最高层次活动。对学生来说,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独特的见解、新颖的解法、公式独到的证明或应用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和科学家发现规律一样带有强烈的探索动机,也经历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几个阶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精心设计一系列探究式的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自古至今传道授业是教师的职责,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总是想方设法设计各种问题,促进其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在问题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回答又会生成一些新的问题,正所谓“问与学,相辅而行也”。因此老师经常按照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随时会发生一些即时性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思考与回答,根据不同的情况,加以引导,使课堂成为一个良性的、发散的动态过程,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勤于动脑、勇于创新的能力。
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恰当的设置“问题”,在学生面前不断地提出他们暂时还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在无尽的问题中产生求知的浓厚兴趣,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使其永不满足。为此,作为教师,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探索,就会不断提高提问的艺术,也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特点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芳.走向发展性课堂评价[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