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04 16:26: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经济法研究方向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论文摘要:实验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经济学学科,现代经济学许多的假设是未经验证的,在经济学中引入实验方法是必然的。从实验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出发,通过对最后通牒博弈的实验分析,探究实验经济学的意义,以及实验经济学存在的局限和问题,得出了实验经济学是当今经济学研究的革新,实验方法也将成为主流经济学的重要的研究工具,对经济学方法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的结论。?
瑞典皇家科学院为了表彰弗农·史密斯将实验作为经济分析的一种工具,对经济学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于2002年授予他诺贝尔经济学奖,标志着实验经济学已经获得了理论界的认可,实验经济学成为了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同时显示了实验经济学的蓬勃发展,在理论界的影响日渐增强,并且融入到主流经济学的研究工作中。?
实验经济学,是指让实验对象在设计好的可控环境下行动,借以分析人的行为,总结人的行为模式,验证和修改经济学的各种基本假设。如果这样,经济学家可以在设计好的可以控制的环境下,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经济学的假设或者那些重大的发现做可重复性的实验,来验证其是否具有科学性。?
1 实验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实验经济学的产生,从历史上来看,运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经济的相关问题,得从1738年的“彼得堡悖论”算起,距今已经有270年的历史了。但真正被后人认为是学科开端的是1948年张伯伦在课堂上进行的供给和需求的实验。弗农·史密斯在1962年发表了《竞争市场行为的实验研究》,这篇文章不仅标志着实验经济学在主流经济学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也为此后实验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得许多经济学家从事到实验经济学的研究中来,经济学的实验方法也让更多的经济学家所接受,实验经济学在经济学理论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对经济学方法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实验经济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源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的三股思潮。?
第一股思潮是,1931年,萨斯通对效用函数的实验研究拉开了实验经济学序幕,萨斯通用实验的方法确定了个体的无差异曲线,大约20年后卢西斯和哈特在考虑了现实中的利益刺激后,重新进行了萨斯通的实验。1950年阿莱提出了对人们在面临不确定性下的选择进下行了实验,发现实验结果与期望效用理论的不一致,也就是著名的阿莱悖论,这是最早通过实验提出的对期望效用理论的怀疑。?
第二股思潮是,1950年,决瑟尔和弗鲁德构造了著名的博弈问题“囚徒困境”,但早期的博弈实验都是围绕着重复的囚徒困境及其变型展开的,纳什曾经指出实验中存在许多的局限性,例如很难在零和博弈中将参与人的行为视作重复博弈,不同阶段的人的选择也不一致。?
第三股思潮是,1948年,张伯伦教授首次在课堂对市场进行了实验,建立了一个实验性市场以检验竞争性市场均衡的条件,但是实验的结果却与竞争性市场均衡结果不一致,但是这也就启发了当时他的学生弗农·史密斯,史密斯到珀杜大学工作的第二年,在课堂上以他的学生为对象进行了竞争性均衡实验,与张伯伦教授的实验中一对一的交易方式不同,他使用了证券市场所采用的双向口头拍卖的集中交易方式,他发现即使在很少的信息及适度数量的参与者的情况下,市场也能很快地收敛到竞争性均衡。由此史密斯证明了大量的,具有完美信息的经济人不是市场效率的要求,这与人们习惯的经济理论有着根本的不同,也就是在1962年,史密斯将多次的实验的结果组成论文即《竞争市场行为的实验研究》,发表在了权威杂志《政治经济学》,也被认为是实验经济学诞生的标志。?
2 实验经济学中的实例分析?
一个很著名的被称为“最后通牒博弈” 的游戏,该游戏的规则是:两人分一笔固定数额100元奖金,A首先提出分配方案,然后B来表决,即A提出的方案是给B一个数额x(0?x?100)元,那么A可以得(100-x)元,由B来决定是否接受该方案,如果B接受这一方案,则按照这种方案进行分配,如果B不接受此方案,那么两人将一无所得。?
在该游戏中,如果我们按照“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只要让x>0,那么B就应该接受,即A提出x=1,A得99元,B得1元,B会接受,甚至x更小,只要x>0,B也会接受,否则两人得到的奖金将会是0,也就是说按照“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得到1元的效用大于得到0元的效用,那么B就会同意A的方案。但是事实上不是如此,设想一下,在如此悬殊的比例下,如果换成你是B,你也会觉得太不公平了,A为什么可以拿走那么多的奖金,所以你会拒绝接受B提出的方案,假如将角色换一下,由你来提出方案,大部分会选择给B50元,这样的话,B会更容易接受,可这种想法不是所有人的想法,任何的推测就显得毫无意义,就必须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找寻其中的规律。?
为此,我做了这样一个关于“最后通牒博弈”的实验,我选择了45个人作为我的实验对象,事先不给他们任何限制,由他们自由选择可以分配的方案,即为B提出一个可以接受的方案,实验的结果是31人选择将该笔奖金平分,即A和B各得50元,还有8人提出的方案是给B大于给自己的奖金,即x=51 得49元, 另有5人选择给与B更多的奖金,即使A得到的奖金更少,否则B会拒绝接受A提出的方案,在这次的实验中只有1人选择了给B最少的奖金,即x=1,A得99元。按照“理性经济人”的假设,那么我的这次实验结果完全和“理性经济人”假设不同,即x较小的时候,人们是会拒绝这种方案的,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理性经济人”。?
由于我选择的实验对象的样本数量太少,也没有完全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原因,所以实验的结果并不能很大程度上支持我的看法,但是我们通过“最后通牒博弈”的实验可以发现,现有经济理论的假设是有问题的,并不是所有的假设都正确,像“理性经济人”假设就不一定正确,说明人们在决策中考虑的除了利益之外还有其他的因素,不是完全从本身利益出发的。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奖金的金额、公平性等因素会导致人们的选择不同,文化的差异也会导致人们的选择不同,因此不同国家的人们选择的分配方案是不同的,也就表明了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是不同的。而我们可以利用更加规范化的实验使实验具有可重复性和可控性,所以在类似地条件下,不管谁参与的实验都可以得到相类似的结果。?
实验经济学涉及了很多的实验,涉足的领域有:个体决策实验、博弈实验、市场实验、拍卖实验、风洞实验等等,在实验经济学方面,需要更多的实验经济学家做出更多的实验,以验证经济学的合理性。?
3 实验经济学的意义?
实验经济学的兴起是经济学方法论上的重大变革,已经逐渐进入到主流的经济学当中,通过实验可以让人们更好的明白其中的道理。?
一直以来,我们知道实证方法是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它的范式就是提出理论假设并力图避免和消除人们行为或经济关系中的不确定因素,然后在理论假设上建立数学模型并推导出主要的结论,最后对理论结果进行经验实证,由此展开深入的理论分析。其实,这样的方法有其科学合理的一面,但是也存在着缺陷,即理论的假设和数学的推导往往会排除掉人们行为中的非理和不确定因素,是以人们为“理性经济人”为前提假设的。实验经济学就继承了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产生了重大的意义。
第一,实验经济学是以人们可以非理性、有偏好的行为人取代了以往的“理性经济人”假说,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来取代单纯的数学推导,解决以往实证研究的高度抽象的与我们现实世界不一样的问题。?
第二,实验经济学可以在实验室里进行实验论证,同时可以操控实验条件和实验变量,排除那些非关键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对实验的影响,也就克服了经验检验的不可控性的缺陷。?
第三,实验经济学可以重复实验来进一步论证,用现实的数据代替历史数据,那就克服了以往的经济检验的不可重复性,使得经济学理论会更加具有说服力。?
第四,实验经济学的兴起促进了现代经济理论的发展,拓展了经济理论的研究成果,同时使经济学的研究更具有实践性和趣味性,把人们的决策行为当作了研究的对象,让人们参与到实验环境之中,使人们更具有机会分析他们亲身参与所产生的信息,把一些经济运行的过程纳入到了研究领域当中,以便于人们发现更符合现实的经济规律。?
第五,实验经济学的文献增长迅速,在《经济学文献杂志》的分类体系中增加了一个专门的项目——实验经济学方法,催生出了新的经济学科。?
4 实验经济学的问题和局限?
实验经济学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是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仅仅四十多年的时间,仍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当然也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方面,尽管我们知道有部分的实验确实取得十分成功,但是实验经济学的局限性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实验经济学家们不单单要掌握好经济学,还要系统的了解实验所要涉及到的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我们知道,实验经济学的目的是要研究现今的经济,揭示现今经济运行和人们行为的规律,但是即使实验也不可能完全地模拟现实的生活。如果与现实越接近,就需要引入更多的变量,实验的控制难度就会加大,使得实验会越来越难控制,使数据最后也更加难以处理,得不到实验想要得到的结果。?
实验经济学中,实验的参与者的主观性将会影响到实验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实验经济学家在设计实验方案的时候,不能够完全排除个人的偏好和非理,那些实验参与者在实验时有可能会考虑设计实验方案的人,从而有意识地完成实验的期望,导致实验的不真实,这样的主观因素将是对实验的极大挑战,也就会造成许多相同的实验由不同的实验者设计或者不同的实验参与者执行就有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得出不同的研究结论。?
因此,许多著名的实验都存在这样的问题,相同的实验由不同的研究者设计或者由不同的实验参与者执行就有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目前还没有好的系统和方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5 总结?
随着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较早地配备了独立的理论体系,但是与其相应的实验检验却相对滞后,实验经济学一经产生,立即显示出它的蓬勃生命力,随着实验经济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实验经济学将会转而会解决更为实际的经济问题。实验经济学和其他经济学理论学派不同,它不是以相对独特的理论体系为特征,而是对经济学研究方式的革新。?
实验经济学是研究人们行为的经济学,它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其他的学科的共同发展,它揭示了古典经济学的缺陷,并且为此提出了经济学的前进方向,实验经济学是发展历史比较短的一门新兴的经济学学科,是一门实验的学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知道,随着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实验经济学的发展会更加完善,一定会对主流经济学产生更加重大的影响,成为经济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研究工具。?
参考文献?
[1]张淑敏.实验经济学的发展与经济学方法论的创新[J].财经问题研究,2004,(2).?
[2]高鸿桢.实验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3]蒋媛媛.实验经济学的理论综述[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4,(1).?
[4]约翰·海.微观经济学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183-185.?
[5]肖信东.实验经济学:一种新方法[J].经营管理者,2008.?
[6]弗农·史密斯.经济学中的实验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7]叶泽方,方齐云.实验经济学的方法论演进[J].经济学动态,2002,(9).?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影响因素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和功能定位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个沿海经济区,也是中国西部唯一的沿海区域。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以及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形成,都给经济区的发展带来了机会,更使其沿海工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抓住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全面发展的机遇,发挥区位优势,加强引导扶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服务业现代化水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节能环保水平、产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具体到工业发展和布局是:要发挥沿海港口优势,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改善环境,加快完善产业布局,在沿海规划建设高起点、高水平的现代加工制造业体系,培育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但是应当看到:工业产业的发展与布局不仅取决于正确政策的导向,而且必须与现实的客观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以2006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与全区、全国GDP比较而言,2006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四市合计为1327.44亿元,占全区的27.49%;四市人均GDP11080元/人,仅比全区平均水平的10232元/人高8.29个百分点,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8.76%。再以第二产业构成对比为例:2006年全国第二产业平均占GDP的比重为48.9%,广西全区平均占GDP的比重为38.9%,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四市第二产业平均占GDP的比重只有36.92%,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5.5%,不但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且比全区的平均水平低1.98个百分点。
再通过对比近20年来相关的统计资料可以看出,尽管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构成的桂南特色经济区的第二产业比重与全国一样呈持续稳定的上升态势,但是第二产业上升的幅度并不大,仅相当于全国1969年的构成水平,换句话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工业产业尽管在广西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就其目前的工业化发展水平而言,则仅相当于全国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平均水平。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国家和广西目前社会经济形势与当年自治区作出五大经济区决策时比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在形成、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南宁市行政区划新增了五个县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等。所有这一切都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和产业布局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有许多的观念、政策、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问题需要研究。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导向的理念问题
该区域产业之所以有可能成为广西乃至整个西部经济的龙头,基本原因是广西所拥有的区位优势——西部唯一的出海通道全部集中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因此围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大通道建设理应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重点。但是,应当以什么样的理念来引导经济区的产业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本文认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导向的指导思想是大通道经济观。因为虽然广西在地理位置上拥有西部各省区唯一的海上通道,但是该通道并不一定就是最经济的通道,它还受到广东海路通道和云南陆路通道的挑战。因此,只有建立基于大通道经济(而不是经济大通道)的产业导向理念,才能正确看待本区域所拥有的区位优势,才能依托现有的区位优势来正确地选择和定位产业,并最终促使桂南经济的腾飞,进而带动整个广西经济的快速、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广西物流经济中的作用问题
出海大通道的地理优势使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现实和未来广西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问题是怎样使这种优势发挥更有效的作用。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为西南经济中的物流最主要集散地之一,其必须注意将吸引性物流的能力转换成吸纳性物流的能力,才能有效地利用、整合本身及周边优势区域的资源,合理布局本区域内的产业,保证区域内经济运行的长期稳定性。
(三)中心城市在产业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综观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在现代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个区域都会形成一定的组织和指挥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这些核心一般是具有产业竞争的优势、信息扩散、物流调配、技术创新以及资金融通和管理能力的城市或城市卫星区。中心城市对整个区域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吸引和辐射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南宁应当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布局中发挥集聚规模效益高、产业发展基础雄厚、主导产业外向化程度高和具有开拓国际市场能力、融资功能强等中心城市的优势作用。目前,南宁作为桂南经济区域中心城市在产业布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财政资金的创造力较弱;实际能够运用的资金与产业建设布局所需资金的缺口较大;作为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差;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密度小,缺少带动周边城镇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和竞争性产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值不高;城市环境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因此,如何提升南宁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地位与作用是需要研究的一个重点。
(四)优先发展沿海城市产业经济问题
优先发展沿海城市产业经济是许多国家和地区成功的经验,关键是怎样理解和把握沿海城市产业经济的选择和布局,既保证产业经济定位的正确性、效益性,又保证产业经济布局的合理性和发展的持续稳定性。本文认为这需要从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多方面进行考虑,然而这需要进行大量而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做到。
(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选择问题
产业布局的正确与否是关系本地区乃至整个广西经济未来发展的大问题,因为本区是广西未来经济发展的龙头,起示范窗口的作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广西自然生态环境效益比较好的区域,也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方。由于人口的过分膨胀而加剧的自然生态环境压力,使得该区域在未来区域经济产业布局的选择方面必须十分谨慎。否则,经济不仅不能成为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动力,而且会成为相反的桎梏。例如,目前正在拟订实施的沿海城市造纸工业项目和配套准备建设的桂南经济区1000万亩造纸用林基地建设工程项目就是有必要认真对待和重新研究定位的产业选择问题。此外,是否应当将重化工作为本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问题也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它与造纸工业一样属于高污染且很难进行环保处理和治理的工业项目。
(六)产业布局经济性和经济性产业布局的关系问题
产业布局经济性和经济性产业布局是两个既紧密联系又有着明显区别的经济范畴。就产业布局的经济性而言,它是指产业布局必须讲求效益;而经济性产业布局则是指产业的布局都必须考虑其投入成本问题。不讲效益的产业布局和不讲成本的产业布局同样都是不可取的。在当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导向和布局方面值得注意的问题恰恰是忽略了投入成本方面的问题,这是值得反省和注意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七)隐性重复建设问题
隐性重复建设是指以牺牲现有产业优势为代价而搞所谓的新产业建设的问题。隐性重复建设给地区乃至整个国家所造成的资源和资金浪费问题,比显性重复建设所造成的危害更大,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的选择和布局上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认真加以对待。
(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缺乏先天资源禀赋
这里的资源是指水资源和矿藏资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一个资源相当贫乏的地区,尤其是矿藏资源。先天资源禀赋的不足,使得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的集聚和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必须依赖外部资源的供给。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的有效与合理配置所遵循的主要是市场经济规律而非政府干预手段。因此,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未来运行的结果将取决于其适应市场经营机制的能力和市场对其反应的灵敏度。
(九)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仍然需要完善
规划是经济运行的前提,没有规划经济运行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但是规划又不是经济运行本身,它作为经济运行的蓝图尽管对经济运行前景做出了描述,但是其仍然需要不断完善和调整,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即便是已批准实施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本身,同样也存在着不合理或不实际的地方,比如说空间布局中三类地区用地的平衡问题、产业发展中的产业选择与定位问题、以火电为重点的能源发展战略问题和污染防治手段的可行性问题等。上述问题并非如现在规划上讲的那么简单。它不仅需要开放的思想,更需要缜密的计划,依赖于积极的合作、利益的分配、多方的互动、产业的选择等条件,取决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另外,其他有关的国际政治环境问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所濒临的北部湾是一个国际性的海域,再往南是我国的南沙群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这种国际性政治环境可能存在的潜在性影响在地区产业的选择和布局上应当加以考虑。
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工业产品的竞争力、区位、国家政策、地区国内GDP、科技水平、港口吞吐量、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都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沿海工业发展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区域合作虽然在过去对工业发展无显著的影响,但是从国家的政策和现在不断发展的对外合作上来看,无疑将会是以后经济区沿海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要建设成为以港口为依托,以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为支撑,以港口经济、海洋经济、现代农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特色,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群,形成中国西南部国际贸易和运输中心以及商业、信息中心的目标,本文结合国内外发达地区沿海工业发展的经验以及经济区的实际情况,对北部湾经济区的沿海工业发展建设提出以下策略:
合理确定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及时了解工业产品市场的变化;加强城市之间的合作,合理定位及确定发展规模;加强港口的配套设施建设,多方面吸取货源;扩大对外贸易优惠范围,扩宽融资渠道;提高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大监督管理,确保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英虎.树立正确的区位优势观和大通道观[J].广西经济,1998(2)
关键词:思想史;经济;范式规定
中图分类号:F12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2-0026-02
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方法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但“经济思想史要提升科学品质,研究方法上必须要有范式规定”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综合各位名家及众多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对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可从理论和操作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从理论的角度看,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遵循的指导思想、研究体系、研究方法及服务目标
(一)以为指导思想
作为最先运用理论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第一人,胡寄窗先生笃信其对于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的指导意义,并应用于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实践,为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认为:“在(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过程中,……如果不正确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正确地运用思想,许多的历史事件就不能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其亲身经历验证并加深了其对这一点的认识,比如对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的认识就是依据的基本原理解决了一直困扰的问题。
而另一位名家叶世昌先生则提出:“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要以为主导”。
赵靖先生则具体明确地提出:“关于中国经济思想史的方法,就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在研究经济思想史中的运用。”
在老一辈中国经济思想史学者之后近些年来也涌现了一股运用现代西方经济学方法分析古代经济思想的思潮。资本主义思想也在逐步影响着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
(二)迥异的研究体系
对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采取何种体系有两种迥异的观点。
一种意见认为,编写中国经济思想史时不要以不适合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西方经济学说史的框框来套中国经济思想史,摈弃传统的受西方经济思想史影响的“商品―资本”研究模式,而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地产―地租、赋税”的研究模式;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体系则必须以各种经济范畴如生产、分配、财富等为基础,编写经济思想史所采取的表达方式应是通过现代的经济术语来分析历史人物的经济思想。
胡寄窗先生从多个方面阐述了以现代的经济术语为基础构建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体系带来的好处。比如在正确用词方面,他提出了“必须以近代经济范畴为基础并兼顾旧有特点的体系来编写中国经济思想史”的方法,即用现代语言诠释古代语言,使两个时空连接在一起。
(三)理论研究方法
1.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
胡寄窗先生指出:“所谓对比分析,以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来说,就是把各种经济观点在可能范围内进行古今对比、中外对比并加以分析批判。”他认为各类经济范畴进行对比是可能和必要的,同时,对比分析是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必然要求。他最终得出结论:“进行对比分析,不仅可以这样做,有时甚至必须这样做。”其《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光辉成就》、《政治经济学前史》就是运用此法的实例。
叶世昌先生也指出,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要参照西方经济学。但不要用所学得的经济学知识硬套中国的经济思想,不应对前人的经济思想做出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分析,“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要从中国社会的特点出发,从研究对象的实际理论和主张出发,而不是从相承的某种模式出发。”
香港树仁学院宋叙五教授提出的两个时空完全不同的社会如果经济发展程度相近会产生相近似的经济思想的观点,则把中国古代某个时期的经济思想与西方某个时期的经济思想紧密联系起来。这又是一种推崇比较分析的观点。
现今又出现了通过中西经济思想的比较从中找出中国经济思想史与西方经济学差距的文章,并且这种现象几乎成了潮流。也有学者认为运用现代西方经济学方法分析古代经济思想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2.与现代经济理论的融合
一种意见应将古人的思想停留在原有水平,用古人的语言来解释;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应将古人的思想拔高到现代水平,运用现代经济理论与方法来考察和分析,即“古人思想现代化”。
胡寄窗先生提出“古人思想现代化”,一方面遵循严格的历史性,另一方面要运用现代科学观点、概念、术语和语言准确论述古人在他的历史地位上应有的思想和行动,而不能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他指出,真正正确而恰当地将“古人思想现代化”至少要经过三个必需的过程:一是“转译”;二是“对口径”;三是“加工”。他的这一观点为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指明了研究的总指导方向。
当前中国经济思想史界的许多学者在努力使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融入现代经济理论之中,为现代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历史基础。比如,北京大学的石世奇教授提出西方经济学的两大概念欲望和稀缺与先秦各家的经济思想的基础相联系,山西财经大学的毕世宏认为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产业经济思想促进中国目前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以及经济的高速增长等。
(四)服务目标
经济思想史研究必须为我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事业服务,这是中国思想史界的共识。
武汉大学的郭笑撰博士主张引进现代经济学理论中的数量分析、边际分析等方法以及运用最新的研究手段特别是网络资源。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也应该本着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成为宏观经济的理论支持,而不仅仅是单纯的以史为鉴。
安徽师范大学戴家龙副教授在《“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与“中国经济思想研究”》的文章中认为“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在本质上是不断对中国经济思想典籍进行的理解和解释。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要真正融入现代经济科学之中、在现代经济理论之林中获得应有的地位,取决于其对今天的经济理论和经济现实的影响能力。”
当前将古代经济思想与现实经济结合起来考察的“古为今用”之作不断涌现。
二、从操作的角度看,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具体方法
(一)以人物来编排
编撰经济思想史的通常方法是根据时间、年代顺序整理研究人物思想,据此编排章节结构,另外附以点评。在分析人物时可结合多种因素,如人物的其他思想、观点,其所在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其经济思想的源泉与影响等。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了解经济思想发展进程,但也有一些缺点:首先,不确定性因素很多,比如理论的延续性、观点的持续变化、结论未完结、经济学者有待历史考验;其次,由于人物数量、思想素材很少,经济理论发展的面貌难以全面反映;再次,由于能够建立完整理论体系的经济学者、学派数量极少,历史的完整性难以依靠此方法获得。
(二)根据热点(或重点)问题编排
即按时间顺序以某些热点(或重点)问题为专题,然后归纳综合与此相关的探讨观点,据此编排章节结构。
其优点是由于不受时空的限制,信息量大,较为客观。但最大的缺点是不能从庞杂的思想素材中梳理出有价值的理论与科学研究成果。
(三)因循发展的线索,展现发展的过程
“写经济思想史,不能偏重于技术性的观点综述,而应着重梳理有价值的思想形成和演变的轨迹。”我们要从浩渺的思想资料中按照历史发展进程整理、合理表现出理论史的线索,并运用经济学的概念和工具作理论分析和评判。
赵靖先生认为,“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分期,必须也只能按照自身的特殊矛盾性来划分,而不能机械地搬用其他历史学科的分析方法。”按照中国经济思想史本身的特殊矛盾性和具体历史特点,他认为可以把中国经济思想史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和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三大阶段。其中,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阶段可分为中国封建经济思想形成的时期、中国封建经济思想支配的时期;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又可分为近代初期带有某些资本主义倾向的经济思想和中国资产阶级经济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没落两个时期。
这种方法要把握两点:一要“还原历史”,而非“制造历史”。即从具体的历史条件出发,客观地反映考察对象的历史内容,而不能主观臆断;其二,要史、论结合。不能仅仅限于整理历史资料和描述发展流程,还需要进行理论分析、评价阐释。
“历史的方法是通过总体考察、归纳和类比分析,从诸多复杂的现象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范性。如果从这一方法论要求看,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材料和研究内容就有一定的限制,思想材料必须能够提炼出理论要素,可以归入一种理论线索或理论体系。”
总之,虽然中国的经济思想史学界长期存在着众多研究者及相应数目的理论和观点,但在这个领域,当前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显示着蓬勃的生命力,研究领域在不断延伸,愈加呈现出古今结合、中外结合、多学科交叉和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特征。我们深信,作为理论经济学的重要构成部分的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研究方法、理论范式、学术体裁等方面会有更大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程霖,刘甲朋.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学术思想[J].中国经济史论坛,2004,(7).
[2] 叶世昌.谈谈学习和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J].中国经济史论坛,2003,(1).
[3] 赵晓雷.中国现代经济理论史论纲[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2).
[4]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论歧见[J].学术学刊,1986,(3).
关键词:热风焊接;电磁焊接;红外焊接;软接触焊接;导电胶带焊接
中图分类号:TM9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0-0180-01
国内光伏行业发展至今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从整个产品制作过程分铸锭、切片、电池、组件四个环节,组件环节下又可细分为焊接、敷设、层压、装框、测试等主要工序,焊接技术随着光伏产业的发展,由最初的手工焊,发展到当前的自动焊接,焊接技术正朝着多样化发展,选择不同的焊接技术,设备性能及维修成本方面各不相同,大概有以下几种,一是热风焊接、二是电磁焊接、三是红外焊接、四是软接触焊接,另外区别此类焊接还有导电胶带焊接技术。这几种焊接技术在市场上均占据一定的份额。
一、热风焊接
此焊接技术,加热单元采用的压缩空气给热风管通气体,利用加热管给压缩空气加热,将热量传递给焊带,使焊带与电池片进行焊接。
热风管结构:(1)往不锈钢筒中注入干燥空气;(2)通过安装在玻璃管内的加热器加热空气;(3)放出加热后的空气;(4)通过加热器出口端的温度测定部的K热电偶对温度进行测量;(5)由于测定部的热电偶是位于玻璃管内部的,所以不会受到外部空气的影响。
控制方法:通过三菱制造的PLC的温度控制单元控制;以1秒为周期对热电偶的温度进行测量,通过PID(注1)控制,为使其与设定温度保持一致不出误差,自动进行SSR的输出调整。
注1:PID控制;PID动作即为比例动作、积分动作和微分动作相互结合的动作方式,可以使控制对象得到最精准优秀的控制效果。因为此控制方式可以通过比例动作防止发生逆向现象,通过积分动作自动进行OFF-SET的修正,并通过微分动作加快对外部问题的响应时间。
异常处理:1秒周期的控制中,管理对热电偶断线、加热器断线、温度异常的检测功能,有异常情况的话可以强制关闭加热器。
设定温度和实际温度的差异:与一般的加热器那种通过加热铁或者铝制材料,测量加热部件的温度的控制状态不同,这里是通过直接放出加热后的空气,在出口处通过热电偶进行温度管理的。热电偶的检测温度直接显示在触摸屏上,在一秒周期内,若检测出热电偶的断线、加热器的断线等异常情况,立即强制关闭加热器。因此,触摸屏上显示的温度应该不会与热电偶的实际温度有差异。此焊接技术焊接质量可靠,操作方便,碎片率低,唯一的缺陷就是焊接产生的助焊剂粉尘未经过处理,直接排到室外,影响了市区环境,这是后期待改进的地方。
二、电磁焊接
电磁焊接部分由传输带,加热板、焊台、焊带加紧机构,除烟装置组成。
此焊接技术原理采用低温闭环电池焊接技术,完全系统控制焊接温度,静态电磁场内的正反面焊带同时感应到磁场产生涡电流,从而使正面和背面焊带熔化焊接,通常焊接时焊带和电池片的焊接温度只有180-200度;电磁焊接方式可以基本达到激光焊接的效果。采用快速响应温度传感器,配合智能化的PID控制焊接程序和反馈控制。精准的PID读温和在焊接过程中,利用红外非接触式温度计读取电池片和焊带连接处的焊接真实温度,温度变化被模拟成温度变化曲线,采用PID(比例、积分、微分控制模式)的控制,使系统自动调整控制温度,焊接材料的温度实际控制在±2℃。电磁焊接将焊带、电池置于感应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中,由此产生的感应电流将其加热。从高频焊接电源主电路的结构特点来看,电源周围分布着不同频率的电磁场,有工频的电磁场以及不同逆变频率的电磁场,在高频变压器的原边,电压值较小,而变压器的次级电压值较大。其中,工频交流来自于电网,但是由于焊接电源内开关器件对电流的调制作用,此交流信号的高次谐波分量较大,严重时谐波分量的幅值甚至高于基波分量,所以在焊接电源周围会产生工频电场并带有谐波。此焊接技术采用低温焊接,碎片率低,焊接质量可靠,能把能量集中在焊带焊接上,相比于热风焊接或红外焊接等大面积散布热量的方式,减少了许多能量浪费。
三、红外焊接
此焊接技术焊接装置由两个预热单元和加热单元组成。每个预热单元包括8个短波红外灯,下部装有高温计的温度控制,焊接过程产生的废气,经排放管道排出。
预热区温度设定范围,从50℃到200℃之间,焊接单元加热区控制并可调到250℃,加热区终结段,用于冷却电池串,控制并可调范围从50℃到200℃。先进的预加热功能设计,电池片、焊带、助焊剂在加热平台上加热,通过电池片温度控制,确保工艺的可重复性。
为了保证焊接质量,当助焊剂喷涂在电池片上后,电池片先被预加热,然后进行红外焊接,焊接温度由温度控制器精确的控制焊接循环,焊接完成后,自控冷却系统,已最大程度的降低电池片的热应力。
红外焊接技术优点是非接触式焊接,六段独立温控的加热平台,使电池片的温度稳步上升到焊接温度。焊接后,控制温度缓慢下降,从而避免电池片因温度激变造成破碎,实践证明,碎片率较低,焊接稳定可靠且设备维护低。
四、软接触焊接
软接触焊接技术是将多个焊接烙铁头,有序并联在一起,通过PID控制程序,分别对每个焊接头进行温度控制。在焊接时,烙铁头下压接触焊带,焊锡熔化后,焊头抬起,背面通过热传导使背面焊锡熔化,完成焊接。此焊接技术维护简单,备件成本较低,焊接稳定。
五、导电胶带焊接
此焊接技术不同于传统焊接,传统焊接均采用助焊剂作为辅助材料,完成焊接。而此焊接技术,是通过机械手将导电胶带贴附在电池主栅上,在焊接单元通过焊接压头温度及压头压力完成焊接。
此焊接优势是不会产生异味,对环境不会造成影响。能够焊接薄片电池片且碎片率低。目前市场上应用还很少,随着技术进步,薄片电池片在将来会是一个发展趋势,此焊接技术会应用越来越广。
六、总结
市场上应用的焊接技术,品种繁多,我这里仅是列举了一些占有一定市场的技术。置于哪个焊接技术,能够被各组件厂认可,还需市场来证明,每种焊接技术的存在都会有的优势和缺点。大家在选择的时候,既要考虑技术是否先进,是否满足现有需求及未来升级的空间,能否引导行业发展,同时也要关注电池的发展方向,原材料的投入,综合成本在设备运行中是否是最优的等一系列的问题。
参考文献:
关键字 环境影响评价(EIA),现状,问题,趋势
中图分类号: B845.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环境影响评价,指计划开发对环境产生影响的评价,即在资源开发利用和工程建设的设计中,有关项目在建设和投产后对环境影响的预测和评估,并进行各种替代方案的比较,提出各种减缓措施,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的活动。中国政府已于200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该法中明确规定了对各级政府制定的规划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通。
二、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环境影响是指开发行为可能引起的环境条件的改变或新的环境条件的形成。环境影响评价是分析预侧人为活动造成环境质量变化的一种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目的是在保证国民经济不断增长的前提下,控制和减少新建和扩建工程项目对环境的污染。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只重视眼前的、直接的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方式,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环境影响评价能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指明方向,合理确定地区发展的产业结构、产业规模和产业布局,对确定经济发展方向和保护环境等一系列盆大决策上都有重要作用。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自1970年在美国首次出现以来,至今已近30 年时间,其理论、概念在不断的完善,评价对象更加拓宽,评价方法也趋向多样化。目前世界上已有80多个国家建立了自己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可概括为:
⑴评价对象由对单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转化为对大型综合项目的累积影响评价,由对工程的影响评价扩展到对政府政策的影响评价,即战略影响评价.对于资源开发、能源利用等方面的环境影响给以越来越多的关注,对评价的理解由单纯的环境污染评价扩大到整体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⑵评价的方法由各种单一型方法发展到以适应性方法为代表的综合性方法,并且广泛应用了计算机模拟和系统控制理论,从而更加客观地反映了客观现实情况,提高了评价的科学性。
⑶评价的范围由单纯考虑对自然因素的影响发展到包括社会和经济影响在内的全面环境影响,出现了一些新的环境影响评价形式。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相结合,并纳入环境规划之中,环境规划部门与环境评价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大大加强,环境评价、规划、管理成为一个系列化的整体。
三、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发展现状
近20年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协调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和实践的深入,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得到了扩展,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方法体系和管理机制得到逐渐完善和发展。1979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规定: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必须提出环境影响的报告书。这种制度要求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即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和绿化地带等作出环境影响评价,以便为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自出现以来,已经成为我国基本建设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强化环境规划和管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内许多学者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学体系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国内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我国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某些条款缺乏可操作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中规定“凡从事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都必须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制度”,此条款就难以操作。这些抽象、笼统的条款不仅使环评执法人员无所适从,而且成了不少企业不执行环境评价的挡箭牌.对环境评价单位也出了难题,评价等级、深度范围等都难以掌握。
2.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程度不高
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虽然被法律规定为必须遵守的制度,但在实际中经常流于形式。由于建设项目资金大多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后到位,而环评需在可行性报告以前完成,建设单位在项目不确定时不想花钱搞环评,而给环评工作造成极大的压力和困难。环评单位出于支持项目建设,往往迎合建设单位的意图和要求,使得环评在某种程度上流于形式.环境影响评价成为一种履行的手续,在规划、设计和建设中无法显示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此外,由于小型企业存在技术比较落后,资源能源浪费严重的现象,而且环境管理相对比较薄弱,小型企业的环境影响评价函待加强。
3.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度不高
公众参加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评议,是一项极为明智和重要的政策。.建设项目的环境问题与周围公众生产生活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关系最为密切,由于缺乏征求公众意见的规定,容易引起新的污染纠纷,导致厂方与公众的矛盾十分突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人民造福,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议,更应当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但目前群众参加评议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除少数城市外,群众监督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还没有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群众参加审议的具体条例和方法,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群众的监督权利还未得到很好地体现。
四、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趋势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影响评价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环境评价不仅关注当代人对环境资源的需求,还要考虑后代人对环境资源的需求。
1.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体系
我国已制定的一些政策、法律中,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了明确的规定,它们对于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我国各地区各部门的特点千差万别,情况非常复杂,从而造成了评价的组织管理不协调与不统一,使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因此有必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出具体的环境影响评价指导原则。目前亟待解决的是如何将传统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政策分析方法、系统论方法和系统动力学仿真技术及GIS技术等应用于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并与中国环境影响评价有机结合,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技术支撑体系。
2.多部门配合,制定灵活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实现环境影响评价需要由国家、地方各级部门从多方面予以支持和配合,各部门构成了环境影响评价政府支持系统。决策机构要主观接受并积极参与规划环评,各部门之间应健全协调机制,促使规划环评顺利开展,确保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被及时充分地考虑到决策过程中。同时,为高效促进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有效执行环评法,应加强环境影响评价主管部门的管理和监督机制。我国有关法律规定,进行任何开发活动都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但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不可能对所有的项目都进行详细的影响评价。因此,应针对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初评和详评。对于小型开发项目或者对环境影响较小的项目只需进行初评即可,对于大型的或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则应进一步进行详。
3.建立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制度
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有些战略不适宜公开,或缺少有效的具体方法等原因,导致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不能充分实现。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充分重视公众参与的内容,促使深入调查研究,进一步论证并优化建设项目的选址和布局,既可减少工程建设对社会的影响,也可为居民安置,公众和社会团体受影响的补偿等提供依据。环境影响评价中增加了公众参与的内容,可以补充环境监测评价和数学模式预测难以发现的环境影响问题,同时可以为判断建设项目所造成的不利环境影响而支付的社会成本提供重要依据。
五、结束语
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法定化、制度化和程序化,是环境资源法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机制。环境影响评价成为各国环境法的一项基本法律制度,是综合决策的根据和前提。然而,规划环评的实施过程中也确实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影响了规划环评的有效性。因此,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对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有效开展、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法律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廷宁,武健伟,王贤,史明昌.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02):67-71.
[2]刘振,薛宝琪. 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平原大学学报,2005,(06):43-46.
关键词:CT图像;图像重建;BP神经网络
1 引言
图像重建是光学CT 技术的核心内容。在CT应用中,先是已知待测图像在几个方向上的投影,然后由这些投影数据重建出该图像。常用的算法主要有代数迭代法(ART)、滤波反投影(FBP)、最大熵法等。这些算法在投影数据比较多的情况下重建结果还比较理想,但在投影方向受限(如4~5个)的情况下,重建精度就很低[1,2]。
针对稀疏视角不完全投影图像重建的特点和难点,本文利用神经网络具有处理高维高度非线性和不确定问题的优势,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图像重建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神经网络具有强大的自适应学习和联想综合能力,故而可以实现所需的由已知投影值的视角区域到未知视角区域的弥补[3],并且选用最简单的神经网络结构和有效的学习样本,从而在有限的条件下更有效地重建出高质量的图像。
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图像重建
2.1 BP网络模型及权值初始化
在各类神经网络中,BP神经网络是一种算法成熟且易于实现的网络类型。本文选用三层神经网络,即包含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
其中,输入层和输出层分别对应原始图像和重建图像的投影数据,神经元的个数为投影数据的个数。隐含层代表重建图像,神经元的个数为重建图像像素的个数[4]。在网络训练过程中,输入层至隐含层的权值W随误差的反向传播不断调整,隐含层至输出层的权值M在网络训练前事先初始化,并保持不变。根据CT图像重建理论,隐含层和输出层神经元之间的权值即为第i条投影射线穿过第j个像素的长度ri,j,故权值矩阵M即为投影系数矩阵R。笔者采用文献[5]新方法求取投影系数矩阵,从而确定权值矩阵M。
2.2 BP神经网络的改进
关键词:建筑项目;经济管理;成本控制;现状问题;阶段性;控制方法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项目经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虽然许多业内人士都是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追求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实现工程造价最低,但是国内仍然存在工程项目过程造价成本管理与控制不力的状况。目前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更侧重于工程的预决算,忽略了工程造价的过程管理和控制,而工程的预决算会因工程造价的特性影响到工程过程中的实际造价。
针对以上对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现状的分析,不难看出我国的建筑工程在经济管理上还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水平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并因此造成工程造价成本增高、企业经济效益减少的局面。以下本文将对建筑工程经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阐述,以便于更好的采取有效措施来对其进行控制。
1.1 工程相关人员的工程经济管理意识淡薄
对于某些工程经济管理相关人员,无形之中还是不能摆脱某些传统观念的束缚,并没有充分理解到经济管理在整个工程中的重要意义,所以造成对工程的经济管理意识淡薄。
1.2 目前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在如今的社会中任何有关经济的活动,都是建立在集管理和责任于一体的完善的管理制度的前提下,才能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而对于建筑工程中的经济管理也不除外。进行经济管理的相关人员都应该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及职责所在,以便在发生意外或变故时,能够进行奖罚分明的管理制度。
1.3 忽略了工程施工中的工期成本的经济问题
建筑工程中的工期成本,即在工程施工期间各个阶段、各个项目所发生的一切费用的总和,工期成本往往会被忽视,通常会盲目的对工期进行修改。无论是提前工期还是延迟工期,或是工期内的任何变故,都会导致工程施工成本的增加。
1.4 对于工程施工质量重视程度较低
长期以来,通过实践证明质量和成本之间是一种统一辩证的关系,所以作为工程管理的相关人员应充分了解这种关系。与此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切实的做到,“质量与成本两者兼顾”,不要因注重工程的质量而忽略了对工程的经济管理,亦或是一味的追求低成本而忽略了工程的施工质量,如此都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
二、建筑项目阶段性的成本控制
2.1 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设计阶段是房地产项目成本控制的关键与重点。尽管设计费在建设工程全过程费用中比例不大,一般只占建安成本的1.5%-2%,但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可达75%以上,由此可见,设计质量的好差直接影响建设费用的多少和建设工期的长短,直接决定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的多少。合理科学的设计,可降低工程造价10%.但在工程设计中不少设计人员重技术、轻经济,任意提高安全系数或设计标准,而对经济上的合理性考虑得较少,从根本上影响了项目成本的有效控制。
例如:某高层住宅每层电梯井走廊仅十多米的距离,其间又无防火分区,就设了三只消防箱,而按消防规范要求,只要两支水枪同时到达室内任何部位即可。这种设计不合理,造成了一定浪费,显然是对工程的各种经济指标不够重视。因此,设计阶段对项目投资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特别是扩初设计阶段对项目经济的影响达70 -%95%,实际上,当扩初设计批复之后,存在的技术问题、费用问题都很难解决,因此必须重视扩初设计,以避免“先天不足”。
2.2 招标投标阶段的成本控制
应按合同内容明确协议条款,对合同中涉及费用的如工期、价款的结算方式、违约争议处理等,都应有明确的约定。在签定的过程中,对招标文件和设计中不明确、不具体的内容,通过谈判,争取得到有利于合理低价的合同条款。同时,正确预测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引起索赔的因素,对索赔要有前瞻性、有效避免过多索赔事件的发生。此外,应争取工程保险、工程担保等风险控制措施,使风险得到适当转移、有效分散和合理规避,提高工程造价的控制效果。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是减少工程风险损失和赔偿纠纷的有效措施。
2.3 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施工阶段是资金投入的最大阶段,是招投标工作的延伸,是合同的具体化。加强施工控制,就是加强履约行为的管理。房地产开发产业是随着国家住房分配供给体系的改革而产生的。虽然与基建项目具有共性,但也会不可避免地发生“三超”现象,但“三超”的超额必须由企业的赢利来弥补,如果控制失衡,会使企业经营亏本。
在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关键是对工程变更实行有效控制。针对目前工程量清单报价,施工单位往往采取“低价中标,索赔赢利”的方式承揽工程。作为业主方造价管理人员要做到事前把关,主动监控,严格审核工程变更,计算各项变更对总投资的影响,从使用功能、经济美观等角度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工程变更,减少不必要的工程费用支出,避免投资失控;另外,对施工单位及材料供应商不履行约定义务及时提出反索赔,使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2.4 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该阶段是成本控制工作的最后阶段。根据合同、预算及费用定额、竣工资料、国家或地方的有关法规,认真审核工程款。以政策为依据,对送审的竣工决算进行核实工程量,落实联系单签证费用,使审核后的结算真正体现工程实际造价。
三、成本构成要素的控制方法
3.1 人工成本控制
主要从用工数量方面进行控制。第一,根据劳动定额计算出定额用工量,并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及零星用工按一定比例(一般为5%—10%)一起包给领工员或班组,进行包干控制;第二,要提高生产工人的技术水平和班组的组织管理水平,合理进行劳动组织,减少和避免无效劳动,提高劳动效率,精减人员;第三,对于技术含量较低的单位工程,可分包给分包商,采取包干控制,降低工费。
3.2 材料成本控制
包括材料用量控制和材料价格控制两方面。材料用量的控制包括:坚持按定额确定的材料消费量,实行限额领料制度,各班组只能在规定限额内分期分批领用,如超出限额领料,要分析原因,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改进施工技术,推广使用降低料耗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对工程进行功能分析、对材料进行性能分析的基础上,力求用价格低的材料代替价格高的材料;认真计量验收。坚持余料回收,降低料耗水平;加强现场管理,合理堆放,减少搬运,降低堆放、仓储损耗。
3.3 机械成本控制
施工机械设备使用费用占总价5%左右,由于机械台班市场价格往往比定额台班价格高,而导致实际机械费用支出超出预算成本。因此,加强施工机械设备管理,不断提高机械设备的完好率,提高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防止事故发生,对节约机械费用,提高施工企业效益有着重大意义。通过我公司对一些施工项目的实践,节约机械费用有以下方面的措施:合理选择施工机械;做好协调组织工作,合理使用施工机械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机械利用效率;做好机械设备维修保养工作,使机械设备经常保持良好状态。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机械加工精度;设备精度;减小误差;均化误差
0 前言
在机械加工中通过对结构加工时出现的误差进行必要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得到其影响规律,并根据影响规律确定减小结构加工误差的方向,最后通过结构改进,降低误差影响进而提升精度。
1 影响机械加工精度的因素
加工工艺整个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安装时会出现误差;而且工作时工具出现的磨损等也会对加工精度产生影响。换句话说,在这些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种类的误差,使得切削工具偏离了正确的运行轨迹,导致加工时工件出现误差。
1.1 系统的几何误差
加工原理误差是利用近似方法加工时产生的误差。例如,在机床制造中发生的误差,安装机床时出现的误差等将会对工件产生一定的影响;当刀具被制造时和当刀具被安装时都会产生对工件加工精度的影响误差;加工过程中,不断磨损的切削工具会对工件的生产效率和精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夹具定位时,仍可能会有夹具定位误差出现。圆套铣键槽的加工工序图如下图所示,其中A和B为工序尺寸,D为工件内孔,O为主轴的轴线。定位基准位置的改变对尺寸A的误差影响即为基准位移误差。
当定位基准与限位基准没有发生重合时,会对工序的尺寸造成影响,而出现最大变动量,而该变动量即为基准位移误差,而最大变动量用 表示。
由上图(b)可知,一批工件定位基准的可以表示为
式中:为最大工序尺寸;为最小工序尺寸。
若定位基准的变化方向与工序尺寸变化方向一致,则基准出现的位移误差即为定位基准的变化区间,为
此时:;为定位基准的最大位移;定位基准的最小位移。
1.2 工艺系统的受力变形
由机床,夹具,工件等构成的系统为弹性体系统,在工作时,在各种作用力的作用下会出现弹性变形,导致切削刀具与工件间位置的错位,造成加工时的误差。例如在加工一根轴时,切削力作用于该工件上,工件会发生局部的弹性变形,随着刀具不断的运动,工件的加工表面会出现深浅不均的现象,使得工件呈现鼓型。
1.3 工艺系统的热变形
机械加工过程中,整个系统会在多种热源的作用下发生热变形,从而对工件的加工精度造成影响。由于工件的结构不同,材料不同,其热分布也不尽相同,这就使得刀具加工时的运动轨迹可能发生改变,进而破坏了刀具与工件之间的确切关系,产生加工误差,特别是精密加工中所造成的误差大多数为热变形引起的。
2 机械加工精度的影响因素消除方法
为有效应对加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促进机械产品精度提高,更好地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促进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应当充分认识影响因素对加工精度的影响,根据具体工作需要,综合采取有效消除方法,减低加工误差对精度的影响。
2.1 补偿加工误差,机械零件就地加工
针对一些不可避免的原始误差可以采用补偿的方法对原始误差进行抵消,进而减小原始误差,提高产品加工的精度。误差补偿是指操作人员在机械加工的过程中引入新误差用来弥补原有误差的方法。例如,如果机械加工的原始误差是负值,操作人员就在加工操作的过程中故意制造出与原始误差绝对值相等的正值,相互抵消减小加工误差。
2.2 直接减少加工误差,均化原始误差
采用高精度道具和夹具可以直接提高加工精度,减少因受力受力而导致的控制机床误差,这些方法广泛的应用于机械加工领域,并得到了工作人员的广泛关注和重视。通常情况下,进行加工前,应当对误差出现的原因和位置进行综合分析,并针对性的对误差出处进行适当的措施改进,将误差查明,并消除或减少其对加工的影响。例如,在加工一根轴时,利用反向转动方法可以消除轴向切削力失真的问题。
零件的毛坯或者零件在进行上道工序时也会影响加工精度,而工件材料性质的改变,及工序过程的改变,会导致原始误差增大,从而导致在下一步骤的处理会出现更大的误差,严重影响加工的精度。为了处理这些问题,一般是均化原有误差。它也可以采用均化原始误差的方法,通过处理使得原来的误差减小和工件的平均值进行比较,并检查,找出存在的差异,相互修正或进一步处理。
2.3 提高加工人员专业素质,减少误差发生
由于机械加工人员是加工过程中的主要执行者,与加工过程中出现的某些人为误差息息相关,因此机械加工企业应该通过专业培训课程,或者开展各种技术竞赛提高加工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而减小人为因素对机械加工过程误差率的影响。同时机械加工企业应当不断的引进高素质的人才,不断壮大企业的加工团队,生产精度更高的产品。然而工作人员也应当严格按照机械加工的工作流程和规程进行加工,确保机械加工误差率的减低,进而控制零件的加工精度。
3 结语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到设备、人员等因素的影响,产品精度往往出现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对整个机械产品设计和制造、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产生不利影响,应该充分认识这些影响因素,根据具体工作需要,综合采取有效对策,减少、均化、补偿、转移原始误差,或者采用就地加工法,通过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可以减低加工误差对精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姚嘉鑫.浅析机械加工精度的影响因素及提高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