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04 16:26: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数字教育课题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电子技术;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6-0237-02
0 引言
多媒体教学其实古已有之,教师一直在借助文本、声音、图片来进行教学。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采用多种电子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综合运用与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技术又称多媒体组合教学或电化教学,90年代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多媒体计算机已经逐步取代了以往的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使用地位。因此,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它又可以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即CAI)。笔者谈谈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经验和体会。
1 《电子技术》课程概述
《电子技术》课程是应用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机电一体、汽车电子等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其重点研究和阐述《电子技术》中必要的基础理论、电路的组成和原理、元件的作用和检测方法、放大电路、振荡电路正常工作的在路检测法、电子设备的维修技能。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用性。
2 《电子技术》课程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根据《电子技术》课程的专业性、实践性、应用性等特点,笔者在日常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较传统的板书、画图、演示的教授方法显现了颇多的优点,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1 动态性,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在《电子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若正确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大幅度的提升教学效果,特别是抽象枯燥的知识内容(如:元器件的结构、工作过程和原理),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即使配以模型、挂图加以说明,也是一些呆板的静态教具,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讲解,学生还是难以接受、不能理解,教学效果不佳。如在讲PN结的形成及其单向导电性,涉及到PN结内部载流子的运动(多子的扩散、少子的漂移、复合),用传统的方法讲解学生很难理解,笔者采用多媒体技术将扩散、漂移、复合过程动画演示在银幕上,学生一看茅塞顿开,即刻了解了PN结的形成过程,知晓了PN结的单向导电性的原由。
2.2 图文声像并茂,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如我在讲三极管工作状态(放大、截止、饱和)在线测试判断方法(这是学习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方法,是电子设备维修必须的基本技能)时,我事先用摄像机把对三极管工作状态示范测试判断过程摄制好,配上讲解,制成短片,然后在多媒体教室播放给学生观看(有特写、有整体、有万用表的使用、有测试的方法和步骤。有测试判断的结果:放大状态——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截止状态——发射结反偏或零偏,集电结反偏;饱和状态——发射结正偏,集电结正偏或零偏。还有引申的结论:放大状态——C极与E极之间的等效电阻线性可变,相当于一只可变电阻,电阻的大小受基极电流大小的控制。基极电流大,C极与E极间的等效电阻小,反之则大。截止状态——C极与E极之间等效电阻很大,相当于开路。饱和状态——C极与E极之间等效电阻很小,相当于短路;),学生们记忆深刻,很快就掌握了这个基本技能。学生兴趣十足,个个跃跃欲试。在进一步的维修实践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3 课件上网,提高了教学效率 把电子课件上网(校园网),有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学习、复习,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和克服遗忘;学生可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选择性的学习,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因材施教)的教学成为可能;学生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提供多媒体实验实现了对普通实验的扩充,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创新能力。
3 《电子技术》课程多媒体教学的不足之处
①助长了教师及学生的惰性。过分地强调课件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使用课件才能把课上好,甚至认为板书都是多余的,教师成了一个点击鼠标的工具,电子板书占据了整堂课,学生不再认真做笔记,而更依赖于拷贝教师的教案,听觉和视觉成了一节课最重要的环节。孰不知亲手演练才是学生学习及巩固知识最重要的环节。②内容华而不实。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过多地加入了音乐视频及其它一些动画,虽然课堂气氛变得很活跃,但课堂的重难点并不突出。③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交流不够。在网络教育环境下学习,教师埋头于操作电脑,只注重教学课件的进度,忽视了与学生交流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除非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制力和学习自觉性,否则上课很容易“开小差”,无法保证教学的质量。此时,就要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入进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使学生的自律性、自觉性都得到有效促进。
4 结束语
在信息时代,我们既要利用多媒体知识来丰富我们的教学,又要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以求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如果完全抛掉了传统,那么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原有的不能传承,新的又难以为续,教学处于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教育就形成了断层。因此,我们只有审慎地对待传统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我们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只有充分地认识到它的优点和长处,才能去合理地利用和改造它。多媒体教学虽然有很多的优势,但是它不可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因此夸大多媒体的作用,试图以多媒体教学代替传统教学的做法是不现实的。无论传播媒体怎样先进,不管它的功能如何完善,它们都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手段;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如电子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勤动脑多动手,动手检测、动手实验、动手制作、动手维修、动手实训、动手顶岗实习(校企合作)。总之,多媒体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好帮手,在《电子技术》多媒体教学活动中,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克服其不足,把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会培养出大批的优秀的电子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韩猛.对多媒体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7(04).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应用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50-01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相对较晚,但已有十余载。近年来,国家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有着更高的要求,因而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尤为重要。就目前专业本科教育现状而言,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对此,高校有必要促进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向应用型专业的快速转变和过渡,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进程。
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教育现状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教育虽然成为独立学科,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其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存在不成熟之处,可能阻碍教育发展进程。首先,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相对较低,高校专业未能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导致教育存在缺失。其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输,忽视培养和提升专业人才的实践技能水平,导致教育教学模式与社会岗位需求相脱节,难以为学生营造美好的未来。最后,高校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时,对实践教育平台的构建较少,对应用型教学改革带来消极影响[1]。
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向应用型专业教育转变的必要性
实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向应用型专业教育的转变,具有必要性。首先,伴随社会的发展,对应用型专业人才有着更高的要求,只有实现应用型教育的过渡,才能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其次,应用型专业教育转变,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教育转变,可进一步培养和提升专业人才素质,充分激发人才潜能,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更好发展指明方向。由此可见,加快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向应用型专业教育的转变是必要的。
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向应用型专业转变的教学改革
(一)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的实施者,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成败,所以,在促进该专业教学向应用型专业转变的教学改革中,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十分关键。“双师型”、“复合型”教师团队建设,是对该专业教师的要求。首先,学校应组织教师定期深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或参与各工程项目。其次,学校聘请资深的专家及专业技术人员,莅临学校指导,针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不足问题加以指正[2]。
(二)确定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时,应确定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校人才培养活动的深入开展。该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时,必须培养计算机专业和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复合型人才。首先,高校可采用“3+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专业学生大一至大三年级时,在校内学习既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大四年级时,深入企业或专门的校外实践基地而参与实习,跟进相关项目,既积累经验,又能提高应用能力,为专业教育实现应用型教育的过渡创造有利条件。其次,根据该专业的职业岗位定位而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应用型专业教育需求。
(三)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计算机和艺术的结合,因而在应用型专业教学改革进程中,应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首先,在创设理论教学体系时,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进行全面的市场调研,以了解社会职业岗位需求,并力求理论知识与技能的联系性。其次,创设实践教学体系时,相关人员应增设实践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满足社会岗位需求[3]。
新时期,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中,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标准,既加快教学改革进程,又能为社会培养一批批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教育向应用型专业教学改革的转变中,必须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确定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鲍枫,王以宁.英国高校数字媒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1,12:44-49.
[2]苗苹,程显峰,吴乃群,等.新媒体与数字媒体专业产学一体化的多维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2,21:147.
[3]杨祥民,王平.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与教学培养模式探析[J].创意与设计,2016,01:79-84.
1 临床资料和治疗结果
我们自1994年以来施行脂肪颗粒注射移植手术19例,其中女性16名,男性3名,共27个部位,单次单个部位最大注射量为200ml(静置分离后)。其中有1例上臂凹陷和1例单侧Poland综合征患者行两次移植,间隔均为6个月。随访时间在6个月以内的有3例,最长随访时间4年半。病例情况见附表。
在产生并发症的患者中,3名女性行单侧隆乳术,脂肪颗粒注射移植后1例为一侧发生感染,另两例为单侧出现硬结(其中之一为Poland综合征患者)。1例下睑移植的并发症为移植脂肪量过多。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4.8%,感染率为3.7%(按部位统计)。其余病例移植效果医患均感满意,(见图1~4)。
2 手术步骤与方法
2.1术前评价全身情况应注意糖尿病史、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史、过敏史、出血史、体重波动情况和心理状况等。对受植部位应考虑该部位皮肤的弹性、松弛度、与深部组织的联系等情况,拟移植部位的组织层次、血运、活动度、有无正常脂肪组织、有无急慢性炎症等。
2.2供区选择我们选用供区的次序为上臂、大腿、臀部、腹部和骼腰部。在需要做较大体积的移植时,如双侧隆乳术,常须选择多个部位作为供区,在移植时,应将各个供区抽吸出的脂肪一分为二,分别移植于每侧。
2.3麻醉方法局部浸润麻醉或全麻。在全麻时一般仅在拟进行抽吸的部位注射含1∶1000000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注射量为拟抽吸量的1~3倍;在局部浸润麻醉时,我们常用Pitman的配方:
1∶1000肾上腺素 1ml
5%碳酸氢钠 8.4ml
2%利多卡因 25ml
生理盐水 1000ml
2.4抽吸方法 在进行较大量移植时,应用内径为4mm的medicon吸头或内径为3.7mm或5.6mm的TunipTM标准吸头接60ml注射器抽吸;较小量移植时,就用18号硬膜外腔穿刺针接20ml注射器抽吸。
抽吸出的脂肪在注射器内直接加冲洗液洗涤以减少污染机会。我们常用复方乳酸钠葡萄糖注射液洗涤抽吸物,洗净后将注射器倒立静置这时游离脂质浮于注射器尾部于移植前将水分排除。
2.5注射移植方法 注射的操作原则是均匀弥散及分层注射,应避免将注射器尾部的游离脂质注入体内。注射后按摩移植部位以使移植物均匀散布。在需大量移植的部位、皮肤与深层结构粘连的部位,多采用少量分次注射。再次注射的间隔时间应在6个月以上。
2.6术后处理 应用柔软妥贴的包扎,注意避免因姿势或原因使移植物过多地移向低垂部位;每日对受区进行轻柔的按摩;注意观察移植部位有无红肿、异常疼痛、硬块、波动感等感染迹象。
3讨论
3.1通过临床实践我们体会,脂肪颗粒注射移植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手术,但如果操作不当也可能造成移植部位的严重病损。常见的并发症有脂肪液化、感染、纤维化、脓肿、供区畸形等。我们认为以下原则是现实地提高移植效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①尽可能少的组织损伤;②避免染染、异物及血肿、血清肿;③移植物的均匀散布;④妥善的包扎制动和适宜的;⑤术后按摩;⑥分期手术[1]。
3.2据有些学者认为,耳廓、头皮、唇部、、真皮内、肌肉内等部位,通常不存在脂肪小叶结构,因而可能缺乏适宜脂肪细胞生长的微环境,移植后效果不佳,故不适于作为移植的受区,但我们未做此方面验证。
3.3应用吸引器尤其是高负压的吸引器进行抽吸,会对脂肪颗粒造成过多的损伤,并使污染机会增加,招致受区过度的炎症反应,因此可能造成较多的感染和纤维化。
3.4在早期进行脂肪移植隆乳术时,我们除在乳腺后面注射移植外,还在的皮肤下层注射移植,结果造成一些皮下硬结。推测其原因是乳腺与皮肤之间存在较多的纤维网隔结构,注射的脂肪颗粒未能均匀地弥散。曾有1例隆乳术后发生脂肪液化并出现感染迹象,我们在乳晕边缘做一个小切口进行冲洗和引流,使病情得到控制,从而避免了受区严重受损。
3.5经过细致的操作,移植后的存活率可能远高于传统上认为的40%~60%,因此在进行面部脂肪移植时应注意避免注射过多[2]。我们收治过1例一侧下睑袋切除术后局部凹陷的患者,在眼轮匝肌深面注射移植了1ml脂肪颗粒,结果形成新的“眼袋”,只得再次手术将其切除。抽吸出的脂肪颗粒经洗涤后静置30分钟,但浮在水面上的脂肪颗粒仍混有约10%~30%的水分[3],因此在估算注射量时应予考虑。
参考文献
1 Niechajev I, Sevcuk O. Long-term results of fat transplantation: clinical and histologic studies. Plast Reconstr Surg. 1994;94(3):496
2 戚可名,王雪,熊斌等.脂肪颗粒注射移植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4;19(2):108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体系;微电子人才
作者简介:周远明(1984-),男,湖北仙桃人,湖北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梅菲(1980-),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湖北 武汉 430068)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089-02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一个理论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因此人才培养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专业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这一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1,2]
一、学科背景及问题分析
1.学科背景
21世纪被称为信息时代,信息科学的基础是微电子技术,它属于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技术一般是指以集成电路技术为代表,制造和使用微小型电子元器件和电路,实现电子系统功能的新型技术学科,主要涉及研究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封装相关的技术与工艺。[3]由于实现信息化的网络、计算机和各种电子设备的基础是集成电路,因此微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和战略性技术,是信息社会的基石。此外,从地方发展来看,武汉东湖高新区正在全力推进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了以光通信、移动通信为主导,激光、光电显示、光伏及半导体照明、集成电路等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电子信息产业在湖北省经济建设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湖北工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成立于2007年,完全适应国家、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建设专业方向为微电子技术,毕业生可以从事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和光电子器件、系统(激光器、太能电池、发光二极管等)的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以及相应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等相关工作。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微电子产业的人才需求为牵引,遵循微电子科学的内在客观规律和发展脉络,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微电子专门人才,以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对微电子人才的迫切需求。
2.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分析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一个理论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因此培养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想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建设配套的实验教学平台。然而目前人才培养有“产学研”脱节的趋势,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不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较少。建立完善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前提。
二、建设思路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包括基础课程实验平台和专业课程实验平台。基础课程实验平台主要包括大学物理实验、电子实验和计算机类实验;专业课程实验平台即微电子实验中心,是本文要重点介绍的部分。在实验教学体系探索过程中重点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突出“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强创新”的微电子人才培养理念。微电子人才既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包括基础物理、固体物理、器件物理、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工艺原理等),又要求具有较宽广的系统知识(包括计算机、通信、信息处理等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因此微电子实验教学环节强调基础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紧密结合,同时兼顾本学科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协同训练,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
第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微电子实验教学体系,将“物理实验”、“计算机类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微电子工艺”、“光电子器件”、“半导体器件课程设计”、“集成电路课程设计”、“微电子专业实验”、“集成电路专业实验”、“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验实践环节紧密结合,相互贯通,有机衔接,搭建以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体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实践应用能力训练创新能力训练”实践教学体系。
第三,兼顾半导体工艺与集成电路设计对人才的不同要求。半导体的产业链涉及到设计、材料、工艺、封装、测试等不同领域,各个领域对人才的要求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为了扩展大学生知识和技能的适应范围,实验教学必须涵盖微电子技术的主要方面,特别是目前人才需求最为迫切的集成电路设计和半导体工艺两个领域。
第四,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推动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与国内外科技同步发展。倡导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教研相长,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及时融化到教学内容之中,以此提升实验教学质量。
三、建设内容
微电子是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石,是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我国微电子技术人才紧缺,尤其是集成电路相关人才严重不足,培养高质量的微电子技术人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微电子学科实践性强,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相关的测试分析技能和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等综合性的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将利用经费支持建设一个微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具体包括四个教学实验室:半导体材料特性与微电子技术工艺参数测试分析实验室、微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性能参数测试与应用实验室、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科技创新实践实验室。使学生具备半导体材料特性与微电子技术工艺参数测试分析、微电子器件、光电器件参数测试与应用、集成电路设计、LED封装测试等方面的实践动手和设计能力,巩固和强化现代微电子技术和集成电路设计相关知识,提升学生在微电子技术领域的竞争力,培养学生具备半导体材料、器件、集成电路等基本物理与电学属性的测试分析能力。同时,本实验平台主要服务的本科专业为“电子科学与技术”,同时可以承担“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等10余个本科专业的部分实践教学任务。
(1)半导体材料特性与微电子技术工艺参数测试分析实验室侧重于半导体材料基本属性的测试与分析方法,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半导体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相关的测试方法与技能,包括半导体材料层错位错观测、半导体材料电阻率的四探针法测量及其EXCEL数据处理、半导体材料的霍尔效应测试、半导体少数载流子寿命测量、高频MOS C-V特性测试、PN结显示与结深测量、椭偏法测量薄膜厚度、PN结正向压降温度特性实验等实验项目。完成形式包括半导体专业实验课、理论课程的实验课时等。
(2)微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性能参数测试与应用实验室侧重于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基本特性、微电子工艺参数等的测试与分析方法,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半导体基本理论、器件参数与性能、工艺等的理解,掌握相关的技能,包括器件解剖分析、用图示仪测量晶体管的交(直)流参数、MOS场效应管参数的测量、晶体管参数的测量、集成运算放大器参数的测试、晶体管特征频率的测量、半导体器件实验、光伏效应实验、光电导实验、光电探测原理综合实验、光电倍增管综合实验、LD/LED光源特性实验、半导体激光器实验、电光调制实验、声光调制实验等实验项目。完成形式包括半导体专业实验课、理论课程的实验课时、课程设计、创新实践、毕业设计等。
(3)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侧重于培养学生初步掌握集成电路设计的硬件描述语言、Cadence等典型的器件与电路及工艺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设计流程等,并通过半导体器件、模拟集成电路、数字集成电路的仿真、验证和版图设计等实践过程具备集成电路设计的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的设计能力。以美国Cadence公司专业集成电路设计软件为载体,完成集成电路的电路设计、版图设计、工艺设计等训练课程。完成形式包括理论课程的实验课时、集成电路设计类课程和理论课程的上机实践等。
(4)科技创新实践实验室则向学生提供发挥他们才智的空间,为他们提供验证和实现自由命题或进行科研的软硬件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包括LED封装、测试与设计应用实训和光电技术创新实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所设计器件或电路的研制并通过测试分析,制造出满足指标要求的器件或电路。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系统训练,加深对所需知识的接收与理解,初步掌握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和对工艺技术及流程的认知与感知。完成形式包括理论课程的实验课时、创新实践环节、生产实践、毕业设计、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和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各类科技竞赛及课外科技学术活动等。
四、总结
本实验室以我国微电子科学与技术的人才需求为指引,遵循微电子科学的发展规律,通过实验教学来促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系统了解与掌握半导体材料、器件、集成电路的测试分析和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的设计、工艺技术等技能,最终实现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范围广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微电子专门人才的目标,以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对微电子人才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刘瑞,伍登学.创建培养微电子人才教学实验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5):6-9.
一、基于网络资源的主题教学的理论依据
所谓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是指学习者围绕一个主题,通过充分发掘和利用各种不同的资源,并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范和步骤而进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提高问题解决、探究、创新等能力,促使学习者的学科素养和信息素养同时得到提升。
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但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构建良好的探究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在网络资源环境下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来建构新的知识非常重要。
二、基于网络资源的主题教学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实施
1.主题的开发。
主题要整合教学目标、学习内容或学习任务。选择的主题必须让学生感到熟悉、亲切、有趣,要与学生的生活现实和时展密切相关。主题的开发需要考虑两方面因素:(1)以劣构性问题为主。在课前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开发以劣构性问题为主的主题,劣构性问题能较好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2)落实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情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主题教学过程的探究活动。
探究是基于网络资源的主题教学模式开展的核心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从多方面不断追究问题所在,描述问题产生的情境,这样,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拥有问题意识,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探究活动是使学生达到知识技能目标、过程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关键,让学生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3.探究学习环境的有效构建。
从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出发,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了的信息处理工具知识如Word、PowerPoint的使用,为满足特定教学情境需要,必须构建灵活的探究学习环境。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习目标提供恰当的资源,学习者自己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目标,然后确定查找哪些资源。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促进学习者与资源相互作用,要根据学习者的需要进行,而不能预先设计好。
4.基于网络资源的主题教学实践模型。
基于网络资源的主题教学以主题开发为前提,以活动探究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持,使学生在特定的资源环境中建构出新的知识。
一、体育教师首先要认识体育课结束部分的重要性
1、清楚体育课结束部分的目的是什么,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由紧张的运动状态过渡到相对安静状态。人体运动中血液在四肢大量堆积,积极性放松可以促进血液回流大脑和心脏,可以缩短过渡到相对安静状态的时间,对运动后的身体恢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做好体育课结束部分可以化解与文化课的冲突,因有其他科老师经常反映,学生上体育课后经常是满头大汗,情绪兴奋,不能安静地在体育课后来上自己的课。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合理的身体放松还可以使学生为更好地上好体育课后的下一节其他课做好准备。
3、在一节45分钟的体育课,结束部分的时间一般为3-5分钟,结束部分从整个教学时间上看,只是极少的一个部分,但是从教学的整体上看又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抓住有限的时间,合理地去安排每一项活动内容,避免因整队、讲解而造成时间上的浪费。
4、结束部分的内容可以安排一些逐步降低运动负荷的由动到静、由快到慢、由剧烈到平缓的练习,如徒手的放松、音乐舞蹈的放松等动作比较缓和的活动,来消除运动所造成的疲劳,以降低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各器官由运动状态进入到非运动状态。
5、结束部分的组织教法一般可以采用全班集体形式进行,如果在基本部分是分组练习,各组练习的性质不同,也可按小组进行放松活动。结束部分采取的组织方法一般与上课开始时的四列横队一样,但有时候可以根据教学场地、器材、内容、学生人数的不同灵活变化,如成圆形、三五人一组等等。
二、 体育教师要了解体育课结束部分的运用原则
1、结束部分放松的强度应根据课的主教材的练习强度而定,强则大,弱则小,同时做到一般性放松活动和专门性放松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2、结束部分放松活动的内容要根据课的主教材性质选择,多劳部位多放松,全身活动全身放松,达到放松活动运动量的适当性原则。
3、结束部分的放松活动的手段、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等特征选择,多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等放松练习,做到内容选择的适当性原则。
4、结束部分有针对性的放松活动能帮助学生消除疲劳,促进体力恢复,提高学生下节文化课的学习效率、做到放松活动的有效性原则。
5、结束部分有针对性的放松活动能预防学生运动后的不良反应及运动损伤,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放松活动方式方法策略的科学性原则。
三、 体育教师进行结束部分方法内容的选择
1、体育课中有时会由于整堂课学生的腕关节跟肩关节用的相对较多、受力较大,所以在放松上肢时采用:两人一组,互相抓住手指,上肢前倾,双肩双臂不停的互相抖动大约1-2分钟至发热为止;模仿鸟类轻柔挥翅动作,使肩部及上肢各关节在柔和的挥摆中得到放松。
2、下肢的放松活动方法有散点站位,依次抬起自己的左右腿,两手轻叩大小腿的肌肉,对于重点的部位重点拍打叩击;两人一组背靠背,两人手臂互相套在一起,一名同学将另一名同学背起,另一名同学全身放松躺在这名同学身上,进行抖动放松,然后互换;利用学生比较喜欢的兔子舞进行腿部放松,在优美的音乐下,学生的心情愉悦,放松效果会更好。
3、心理放松的方法有在舒缓的轻音乐的衬托下采用意念放松的方式,具体做法:有身体完全放松,闭上眼睛,想象着正在一个非常舒适的环境中,悠然自得的闲庭信步。有两腿分开与肩同宽,两手下垂,用鼻子深呼吸,用嘴缓缓吐气。有两臂同时缓缓前平举、上举再慢慢放下,举臂时吸气,放下时呼气。
四、体育教师安排学生在运动中进行自我调节
1、在长跑中教学中,当出现“极点”现象时,提醒学生有不良感受也不要停下,要不怕困难,利用调节呼吸、改变步幅和摆臂的幅度等动作进行调整,可以很快使“极点”现象消失,最终取得良好成绩;从中也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顽强的意志品质。
2、在体操教学中,面对高低杠、双杠、支撑跳跃等难度大的动作,要利用练习间歇时间,引导学生用腹式呼吸或意念放松调整,以达到心跳平稳、情绪平静、注意力集中的适宜的心理状态,去做高难度动作的练习,并获得成功,完成学习任务。
五、体育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策略
1、根据体育课自身的特点,学生的评价不易过多,一般从上课的参与度、练习情况、纪律、合作、创新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2、评价的内容要根据当时学生的学习和表现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时间不易过长,只要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及收获,能从评价中为自己以后的行为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就很好。
3、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原有水平的提高和进步。如果谈的是自己的得失或者是收获,最好特意留出一些时间进行。有条件的每星期或者每月多要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以真正达到以评促教,师生共同成长的目的。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实践教学;科技创新
作者简介:钱丽娜(1982-),女,江苏常州人,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疏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讲师;丁治中(1980-),男,江苏丹阳人,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常州 213022)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097-02
20世纪以来,以创意文化产业为主导的新兴产业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并得到迅速发展,社会对数字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量和专业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以河海大学为例,河海大学是一所拥有近百年办学历史,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其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创办于2007年,招生对象以理工科学生为主。理工科学生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学好艺术设计,同时在以理工科为主兼有少量文科专业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学校的优势资源寻求更好地发展,是目前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数字媒体艺术属于创意文化产业范畴,但不是纯艺术学科,它具有高知识性特征,与艺术设计学、信息技术、传播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学科密切相关,呈现出艺术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的综合特征,应用性强,是多学科的交叉,其专业本质体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为前提,从数字媒体艺术的实际出发并结合优势学科的发展平台,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操作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建立以理论学习、项目驱动、产学结合为主线的实践教学模式。[1,2]
一、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实践课程,完善实训体系
理工科背景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在于培养学生在艺术与美学理念引导下,寻找各类数字制作技术与理念、创意的结合点,从而展开艺术创造活动。[3]基于社会对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需求和学校大环境下的学科发展,以数字媒体艺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设计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课程为专业课程平台,借助水利、水电、机械等优势学科作为应用实训平台,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数字媒体艺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实训课程的开设对专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坚持推行实践教学模式,强化“设计交流”、“专题设计”、“竞赛专题设计”、“产业实践”等实践课程,将实践课程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专业技能、团队合作精神,训练学生综合应用各方面知识的能力及表达交流的能力(见图1)。
“设计交流”和“产业实践”课程主要以实践课程为单位,由专业教师组织联系,以参观优秀企业、大型展览会或到企业进行实际考察实习等形式将学生带出校外,开阔眼界,让学生对专业的发展方向、市场需求有进一步的了解。
“专题设计”分为I、II、III,分别在第二至第五学年开设。专题由易到难,其开展一般以项目驱动的方式进行,通过模拟真实的类似工程进行项目组织、实施、结题等全过程训练。例如,河海大学的教育部疏浚工程研究中心具有多套大型实验设备,如台车切削、泥沙输送、绞刀吸土等设备结构复杂、原理深奥,不利于课堂教学和科研汇报。在这样的需求下,以“专题设计”课程为依托,将该次专题具体命名为“疏浚实验工作原理的三维动画设计”,组织学生对不同实验设备进行计算机三维动画模拟,以动画演示的方式展现其结构和运动,一目了然,清晰易懂,实现了双赢。
“竞赛专题设计”每学年都有开设,由专业教师组织本班学生参加,并通过学校每年的“素质能力与竞赛”专项经费,鼓励学生通过立项形式参加各级各类创新设计大赛。从2007年至今,获得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奖项已举不胜举。
二、教学实践与科研项目结合,凝练专业特色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从全国来说都属于年轻专业,要想更好更快地发展就要与优势学科结合,借助成熟的科研平台来壮大自己,凝练出自己的特色。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将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实践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是高校服务于社会的重要方式。一个综合性的科研项目往往融合了多学科的专业知识,都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这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使所授课程更加丰满、更具针对性。
1.成熟的科研平台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河海大学就有一些教师从事水电站多媒体演示、港口航道仿真、信息控制、计算机软件插件开发等工作,这些成熟的科研平台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河海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依托疏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常州市数字化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完成了绞吸式挖泥船模拟仿真系统、水电站多媒体演示系统、机电设备动画模拟、南水北调工程三维虚拟展示等多个科研项目,探索了水利优势学科下如何发展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新思路,为专业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找到了突破口,更为开展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
2.项目驱动教学
为突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鼓励教师将教学与实际科研活动结合起来,强化课堂内容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用性。在教学内容设计时,将科研项目中的实际经验和过程进行逻辑化、条理化,经过创新性的提炼后穿插到课程的相关知识点中,并通过作业的方式让学生有效地参与进来。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可采用“理论+案例”的任务驱动法,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增加实践环节。课堂讲解中,遵循理论联系实践原则。通过实例演示和项目制作,针对某一课题展开研讨,并对课堂讲授的理论和系列制作方法在实际项目中的准确运用进行评价和测试,使各知识点更具针对性,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见图2)。数字媒体艺术的许多专业课综合性和应用性都较强,在课程实践环节,将具体项目划分成可独立进行的子课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承担相应的课题。同时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现场,教师可对各个课题进行评价并给出相应的成绩,各小组之间也可互评。
三、加强实验室建设,共享实验资源
实验室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拓展课堂教学的硬件平台,担负着大学生课堂实践和课外创新研究的重任,完善的实验条件和实验机制对学生理解与掌握学科知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实验设施来看,本专业目前已经建成了数字动画实验室、渲染农场、虚拟演播厅、数字影像实验室、Avid非线性编辑实验室、数字音频录音室、多媒体机房等,如图3所示。同时还可以共享使用学校教育部疏浚工程研究中心的虚拟仿真实验室、市级数字化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工业设计专业实验室等,形成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比较完善的实验教学环境。这些稳定的实验资源为实践类课程的开设和学生进行创新性实践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教学改革的角度看,常规的实验课程改革已基本平稳,要进一步深入,只有与实践类课程和学生创新实践结合,才有文章可作。
四、搭建校企平台,构建实践创新基地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需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艺术设计是灵活的,因此拘泥于校内的教学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为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建立较为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产学合作基地。通过已创建的产学研基地和实践实习基地,如常州市创意产业园、动漫基地、常州恐龙园等,推行校园、产业、国际联动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拓展课题空间,将课堂所学的相关知识及时转换为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在阶段性理论授课完成后,由授课教师根据企业的项目需求,将其划分为可执行的子模块作为学生的实训课题。另外,也可以邀请企业资深专家来校授课或讲座,引导学生参与企业合作项目,组建创意研发团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
五、结语
数字媒体艺术行业逐渐形成市场化体制,社会对新型的数字艺术设计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专业技能和综合业务能力符合市场要求,并与国际接轨。因此,教学改革是一项带有方向性、开创性的工作,其实践教学改革更要从社会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知识体系,强调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和渐进性。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目前在全国尚属新专业,可借鉴的经验较少,而且各个学校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只有走自己的特色之路并不断完善,才能让专业变得更强大。[3,4]
参考文献:
[1]杨丽,万华明.关于理工科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的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4):146-148.
[2]叶福军,潘瑞,张帆芳.复合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新闻界,2009,(8):126-127.
[关键词] 电子学档; 数字媒体;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赵俊莉(1977—),女,山西新绛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数字媒体教育、虚拟现实与可视化、计算机教育等方面的研究。E-mail:。
一、新兴的数字媒体专业软件应用类
课程的教学模式亟待研究
新兴的数字媒体专业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专业,在该专业中,有很多课程如二维动画设计、三维动画设计、数字图像处理、数字音频技术等都属于软件应用类课程,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不但要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要具有熟练的制作数字媒体作品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只注重教授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很多教师在课堂中都让学生在掌握软件使用的基础上,制作各类动漫作品,但在如何引导学生制作作品方面缺乏理论指导,对于学生制作的作品更是缺乏管理,学生之间的作品也缺乏交流和评价,因此,迫切需要研究以制作作品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二、电子学档的发展为数字媒体专业软件
应用类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模式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数字化形式记录的学生学习档案——电子学档(Electronic Learning Portfolio,缩写为ELP或E-Portfolio)应运而生。“电子学档是指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者运用信息手段表现和展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关于学习目的、学习活动、学习成果、学习业绩、学习付出、学业进步,以及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的有关学习的一种集合体。”[1]
利用电子学档将学生制作的动漫作品进行收集与评价,能够全面地记录学生的学习信息和学习过程,大大方便了学生作品之间的交流,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评价者从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也有利于学生得到多方面的评价反馈信息,促进学生制作水平的提高。网络化的电子学档平台还能提高动漫作品的整理、收集和保存的效率,节约学生的学习时间。智能化的电子学档评价系统也能减轻教师的评价负担,提高教师评价的效率。通过电子学档平台进行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非常适合于数字媒体专业软件应用类课程的教学。
三、数字媒体专业软件应用类课程
电子学档的内容设计
数字媒体专业软件应用类课程电子学档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信息、学习契约、学习作品、学习评价、交流反思等五项内容(具体内容见表1),主要用于记录学生的个人信息、学习成果和学习过程,有助于全面展示学生的学习作品,体现学生的学习历程,促进自我反思,方便交流反馈。
四、基于电子学档的数字媒体专业软件
应用类课程的教学模式
基于电子学档的数字媒体专业软件应用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理论和反思性思维理论为指导,以电子学档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包括提出学档任务、制定学习契约、学习制作作品和交流反思改进等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
(一)提出学档任务阶段
提出学档任务阶段是教学过程的开始,在这一阶段,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制作电子学档作品的任务和要求,布置的任务要明确具体,让学生明确制作要求。例如,“二维动画制作”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Flash软件为创作工具,熟练掌握一种二维动画制作软件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二维动画从前期策划、中期制作到后期合成、输出的整个过程,能够利用所学进行二维动画短片的创作。因此,在学期初,即制定如下的学档任务(见表2)。
(二)制定学习契约阶段
制定学习契约阶段是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习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学档任务,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兴趣,可以制定出自己的学习契约。如下是为某同学制定的学习契约(见表3)。
(三)学习制作作品阶段
学习制作作品阶段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在课堂讲授制作作品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及案例,然后学生学习并进行相应阶段的作品制作,制作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针对中间制作出的剧本、分镜、角色设计、场景设计等内容进行交流讨论,以提高自己的作品水平。这一阶段中的理论学习、制作作品和交流讨论可以反复进行,直至完成整个作品。
(四)交流反思改进阶段
交流反思改进阶段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自己制作好的作品上传至电子学档平台,然后由教师、学生本人及同组的其他学生对作品作出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对作品进行修改完善后重新上传作品,重复提交展示作品、作品交流评价和学习反思改进等三个过程,直至作品满意为止。
基于电子学档的数字媒体专业软件应用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包括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两方面,具体的教学流程如图2所示。首先,教师在电子学档平台上学档任务,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制定自己的学习契约,确定制作作品主题;其次教师讲授完成该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学生学习教师讲授的知识,同时根据自己制作的作品内容学习相应的知识;再次开始制作动画作品,教师进行辅导,制作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都可以进行交流,为学生修改作品提供思路,作品满意后学生将其上传到电子学档平台,教师可以对学生作品作出评价,学生自己也可进行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最后,教师将评价信息反馈给学生,学生就可以查询成绩了。
在整个过程中,以电子学档平台为依托,作品制作为主线来学习知识,与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截然不同,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基于电子学档的数字媒体专业软件
基于电子学档的数字媒体专业软件应用类课程的评价可以从知识、技能和学习态度情感等三方面来进行评价,主要使用的评价方法见表4。
(一)知识评价
知识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因此可以用传统的试卷测验或在线测验的方法得到每个学生的成绩,从试卷中即可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指导教师下一阶段的教学。
(二)技能评价
技能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在软件应用类课程中的实际操作能力,主要通过对学生自主制作的动漫作品用量规的形式进行评价,然后对于用量规评价得出的结果,可以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计算出每项作品的最终成绩,反馈给学生定量的成绩,还可以反馈给学生定性的评语。
(三)学习态度评价
学习态度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讨论交流的积极性、合作能力的体现等,可在平时观察的基础上,用量规的形式加以评价,最后反馈给学生定量的成绩和定性的分数。
(四)综合评价
针对以上三方面的评价,由教师按提前设定的比例,得出对每位学生的综合评价结果,反馈改进建议,实现对学生全面的评价。
六、基于电子学档的数字媒体专业软件应用类课程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与效果分析
为检验基于电子学档的数字媒体专业软件应用类课程的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本人所教授的青岛大学软件技术学院数字媒体系09级学生的“二维动画制作”课程中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实验。实验将09级数字媒体一班作为实验班,采用基于电子学档的教学模式;将09级数字媒体二班作为对照班,不采用电子学档教学模式,仍按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两个班是从学校自然班中选择的,为同一年级同一学院的两个平行班,因而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人数、性别比例相当,学生智力水平、学科成绩无明显差异,其他各方面的学习环境、学习条件、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等均无明显差异,并且实验班和对照班由同一教师(即笔者)授课,保证实验班和对照班在课程设置、教材范围、教学设备等方面基本一致,保证了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为避免“罗森塔尔效应”,未向实验班学生告知他们为实验对象。
由于这两个班的同学之前均未学习过“二维动画制作”课程的相关内容,均为零基础,因此笔者采用了不对等两组后测验实验设计,在学期末时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二维动画的理论知识测试和作品测试,利用SPSS软件中的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对成绩基本相当的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二维动画制作课程的知识测试和技能测试成绩进行横向差异显著性检验。
(一) 理论知识方面
在学期末,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二维动画制作”这门课程采用传统的试卷考试的方式进行了统一的后测,用SPSS统计软件分别对试验班和对照班的后测成绩进行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结果见表5。
从表5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的知识测试成绩平均分高出对照班8.575分,而且Sig.(2-tailed)值为0.001(小于0.01),表示这两个班的知识测试成绩差异非常显著,反映出实验班学生对“二维动画制作”这门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整体水平比对照班高。从而说明,基于电子学档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科知识成绩,促进了学生对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
(二)操作技能方面
在学期末对学生除了进行传统的试卷考试外,为考查学生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求每位同学利用所学知识,自选主题独立制作一个二维动画短片(要求如学期初制作的学档任务),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对每位同学制作的作品进行评定,对评定成绩同样用SPSS分析,结果见表6。
从表6中可以看出,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实验班学生的二维动画制作技能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比对照班高出5.475分,Sig.(2-tailed)值为0.007(小于0.01),说明这两个班的技能测试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反映出实验班学生的技能整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班,从而说明,基于电子学档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对二维动画制作技能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的二维动画制作水平。
(三)学习态度方面
在学习态度方面,主要从学生平时的出勤情况、作业情况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考查,并量化成分数,也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平时成绩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见表7。
从表7来看,实验班学生的平时成绩也明显高于对照班,而且也具有显著差异(0.01
(四)综合评价
学期末学生的总评成绩由知识测试成绩、作品成绩和平时成绩等三部分综合得出,其中先由知识测试成绩和作品成绩计算出学生的期末成绩(期末成绩=知识测试成绩×50%+作品成绩×50%),然后再由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计算出学生的总评成绩(总评成绩=期末成绩×80%平时成绩×20%),这样就可以综合考查出学生各方面的掌握情况。
从以上实验的数据可以看出,采用基于电子学档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对学科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掌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全面掌握。
七、基于电子学档的数字媒体专业软件
基于电子学档的数字媒体专业软件应用类课程的教学模式能全面地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同时该教学模式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与制作学档,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这种教学模式对其他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佑镁.基于e-Portfolio的信息化教学评价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12):61~61.
[2] 孙晓梅.基于电子学档的网络学习智能评价系统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03,(15):29~31.
[3] 赵俊莉.基于智能ELP系统的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学习评价研究 [D]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