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04 16:26:3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国内金融市场现状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风险投资的金融环境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分别是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金融市场和金融人才等。这四个方面在风险投资中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为了营造我国良好的风险投资金融环境,现在我们对风险投资金融环境中的各要素进行分析。首先是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主要指从事金融服务业相关的金融中介机构。其中包含银行、证劵、保险等行业。我国金融机构的现状是存在多而杂的状态,就银行业而言,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地方各级银行,在管理上均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进行统一管理,但是在具体操作上,每个银行却有自己的一套行事方式。除了必须遵从的中行制定的相关规范之外,其他银行在为群众服务的同时想得最多的也是为自己谋利。只有保证了自身的正常发展,银行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中行并不能对其他银行的发展和推行的政策做到及时的监管。其次是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指的是依赖于我国的会计事务所、银监会和审计署等部门的作用,对我国的金融行业进行监督和管理。就目前的我国风险投资金融环境而言,国家银监会及审计署等部门在监管我国金融环境的作用是很大的。以审计署为例,审计署的作用就是监管全国各地的金融部门的内部审计工作,对他们进行定期的检查,以防止出现资金漏洞和私自定价的状况,通过加大监管力度来净化我国的金融市场,给企业的风险投资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易场所。顾名思义,金融监管就是对金融行业进行监督管理,通过对审计署的例子可以说明,国家通过立法及审查的方式来管理金融市场的力度。但是,就审计方面,国家做的工作很多,并且全部是国家部门来进行监管的。
然而对于会计事务所的重视程度却不高。优秀的会计师多集中在各个知名的会计事务所里面,所以无论是企业还是金融行业都会聘请高级会计师来对企业的内部账务及日常工作来进行审计。也就是说,国家的审计署或者银监会所审计的对象都是这些高级会计师所提供的数据,这就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通过做假账来蒙混审计署的检查。所以,未来在对待风险投资金融环境的时候,国家相关部门还应当加大对会计事务所的管理,避免由于疏忽和遗漏造成检查不当且不彻底的情况的发生。再者是金融市场。金融市场顾名思义就是进行金融交易的市场,他可以是有形的,譬如证劵交易中心,也可以是无形的,譬如直接进行股票投资等。风险投资所投资的对象多是准备上市的或者发展势头良好的公司。对他们的投入是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无论是团体还是个体,在进行风险投资时都要认真观察整个的金融市场环境,以及所要投资的公司的动态变化,这样才能够为自己选择好投资对象提供前提。就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环境而言是不容乐观的,因为我国的交易市场等金融市场都是刚刚形成不久,并且参与金融市场的可作为风险投资的企业众多,而国内对于金融市场的对待却远远不够,所以这就容易被外国的专门进行风险投资的个体或大财团利用,以达到吞并或者拖垮我国相关行业的目的,破坏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相关经济部门和证劵监管部门要认真观察和维护我国的金融市场,通过立法来加大监管力度,一方面监视外国风险投资集团的投资行为,另一方面监督国内投资集团的投资状况。通过加大对投资集团的监管,以及严格把守金融市场入口的形式来净化国内的金融市场,为我国经济的良好快速发展保驾护航。最后是金融人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加速了各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国金融行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在时代的迫切要求下,金融人才也一度被各国金融业所争夺。拥有一支超强的金融队伍,对于风险投资者来说可谓如虎添翼。由金融人才所组建的风险投资观察团,对于进行合理的风险投资是极其有利的。对不少风险投资者来说,拥有了人才就等于拥有了财富。近些年来,我国的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向社会提出了金融人才方面的要求。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都开设了金融学,重点培养金融学人才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社会缺口较大而人才供不应求,所以我国的大多数风险投资集团不惜用高薪来聘请外国金融人才为自己谋取财富。当我国的金融市场被外国的金融人才所垄断的时候,对于我国的金融行业的发展就是极其不利的。所以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应当加大对金融人才的培养工作,多培养综合业务素质高的金融人才,为我国的金融行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促进我国金融行业的良好高速的发展。
二、我国风险投资金融环境所存在的问题
对我国的风险投资中的各要素的现状分析就可以看出我国在风险投资金融环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从对金融行业的立法角度分析,我国对于金融行业的立法还是有待完善的。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在金融行业立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譬如《反垄断法》及银行内部审查工作考核等方面。但是,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时多样的,相对应的,国内的金融市场的变化也是多样的,之前的立法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金融业的发展需要,譬如出现的新型的金融事件,通过利用法律的空子来进行零投入的风险投资事件,这方面我国的法律并不能做到全面的监管与惩处。相对应的,国家相关部门应当时刻关注金融市场动态,改善政府部门立法滞后性的缺陷,通过对金融市场的变化来预测未来的发展状态,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立法工作来避免相关问题的产生。并在日常处理金融市场中出现的问题时进行总结和反思,然后进行立法,逐步在实践中完善我国金融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从而保证金融行业的正常运行。其次是加强对进入金融市场的相关企业的监管力度。企业再进入金融市场时会经过我国的工商等部门进行前期审核。达到一定的标准时就准许进入我国的金融市场。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工商还是其他什么国家金融部门都应当对提交申请的企业进行严格的审查。通过对提交申请的企业的相关材料,以及经营状况和申请人的背景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考察来控制进入金融行业的企业整体正常运行,避免由于前期疏忽给金融市场的良性运行带来隐患。
三、对我国风险投资金融环境的分析
对于风险投资者而言,进行金融投资时要对金融环境进行分析,然后进行风险资金投入。在对金融环境分析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进行风险投资金融环境分析要充分考虑科技和管理环境系统方面。因为现代经济就是依赖于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经济,衡量一个金融投资环境的时候,观察它的科技发展状况和应用科技的深度是否良好就可以很好地为进入资金投入做好前提工作。金融投资环境的科技水平含金量越高,投资环境越稳定。我国的风险投资金融环境中的科技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完善,充分的证据就是进入我国金融市场的国内企业在逐年增多,并且金融环境也在逐渐完善。相对应的,未来我国的风险投资环境会更加安全。其次,是风险投资金融企业环境系统方面。风险金融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的过程中,多利用电子交易系统进行投资,而金融投资企业是专门为了投资者更好地进行投资活动服务的。考察金融投资环境时,考量金融企业的各个方面也是必须要做的工作。一是对于金融企业的专业机构而言,衡量一个金融企业的成熟程度可以从它的金融机构上看出来,机构数量越多的金融企业,它的投资环境越安全。二是对于金融企业的硬件条件而言,一个金融投资企业的硬件设施越完善,给投资者的感觉就越安全。因为投资者进行投资的过程中,自己的流通是依赖于电子交易系统进行的,完整的硬件系统能够增加投资者的信任感。三是社会生活状况,在投资者进行投资时,可以观察该地区的投资社会生活状况,一个地区的人们的投资观念越强烈,说明该地区的投资环境越安全。
四、总结
一、企业国际金融投资的现状分析
从当前我国企业国际金融的投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一些方面有待加强,这些方面主要体现在中资机构国际金融投资的失利比较严重,在贵买贱卖的问题上相对比较突出,这一方面是需要加强反思的。在这一方面的影响因素有内部也有外部,但最为主要的还是涉足国际金融投资市场经验不足,由于其在国外的投行垄断金融市场话语权以及定价权的影响上比较严重。由于国外投行在购买我国金融股权前,就大肆的唱空中资银行以及中国股市,认为最大风险是不良贷款,如果得不到良好处理就会对经济的改革成果造成影响,对中国的银行业进行贬低。再者,企业国际金融投资过程中,中资企业在国际金融的投资分析经验以及衍生产品的风险管理和定价能力层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在具体的国际投资过程中对评级公司信用评级以及国外投行研究报告比较依赖。从国内层面来说就是比较缺乏中国企业以及投资者服务的投资顾问,这些方面都要能够得到充分重视,及时的对其进行优化解决。另外,对于国外的评级公司对评级的滥用也是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再有是中资机构自身在国际金融市场分析的能力上还比较薄弱,比较缺乏经验。对套期保值管理过程中,中资企业对标的资产价格走势判断还比较缺乏准确性。而在实施股权投资过程中,对于中资企业以及机构在国际经济的周期及走势认识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差。再有就是对股权的出售过程中,中资银行在股权的估值定价方面也没有合理化。
二、企业国际金融投资的优化策略探究
第一,针对企业国际金融投资的优化要能从多方面进行实施,要能充分的利用良好国内政治的优势来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加以促进。对政治体制的改革进行深化,以及将制度化和规范化等进行推进,这样才能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实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要能够对宏观经济的发展形势进行充分发挥,将对外投资的优势加以提升,还有是要能对社会文化的优势进行充分发挥,在对外投资的和谐环境打造上进行强化,促进社会稳定增强民众的凝聚力以及向心力。第二,对企业国际金融投资的策略优化还要能够扶持独立国际投资顾问公司,扶持属于自己的民间的国际投资顾问公司,这样就比较有利于独立第三方身份为中国的投资方进行服务。这一投资顾问能够为我国的投资者以及企业开展多项业务,具体来说能够为我国企业在套期保值的设计方案方面能起到积极作用。而对于国际投行来华销售结构化衍生品的定价等评估也有着积极作用。不仅如此,还能够在政府机构以及投资者方面的金融市场走势分析方面提供理论依据。所以要能对这一方面得到充分重视。第三,对我国的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要能大力促进,这也是经济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能够在对外投资下获取以及整合全球范围对我国急需的资源,这样就能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再者也要能制定对外直接投资国家战略,以及在战略上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从而来适应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更好的应对国际新形势发展的挑战。不仅如此,也要能够打造开放型的经济,来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有效提升,这就需要深化产权制度的改革以及转变资源的配置方式和提升其配置效率等等。第四,企业国际金融投资的策略实施还需要在金融监管层面进行加强,这就需要监管当局以及国资委等对企业和上市公司在实施套期保值过程中,要能到认可的投资顾问公司设计方案。另外在监管当局也要能够有所要求,对基金以及银行的QDII投资要聘请国内投资顾问,这样就对我国国内的投资者以及企业过度依靠国际三大评级公司信用等级能得以避免,对投资风险的全面评估也有着积极作用。除此之外,对于金融市场的基础建设工作也要能够进一步加强,并要能及时的对衍生金融市场进行发展,这些方面的努力对我国的金融市场找到比较合适的套期保值工具也有着积极作用。第五,对于体制顶层设计进行完善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健康运行,从具体的措施实施上要能构建国家级的统一管理机构,然后对国外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进行借鉴。然后是健全法制和对相关的对外投资法要能尽快的出台以及完善等。只有从多方面进行考虑才能真正的保障企业国际金融投资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现状。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呈现快速递增模式,2004年发行数量仅为114只,然而在2008年就达到了6628只。
(二)有关商业银行发行不同理财产品的统计分析1.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仍然是发行主力,保本浮动较去年有所提高。在2013年商业银行发行的45825只理财产品中,产品以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为主,发行数量为31656占到了总发行量的69.77%,较去年的63.09%上升了近6个百分点。2.短期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增多,超短期和长期理财产品发行量萎缩。2013年45825只理财产品中短期理财产品占很大比重,其中3个月以下的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18105只,占总发行量的39.51%,3-6个月期限的理财产品发行量为14831只,市场占比2012年的23.17%上升至32.37%,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说明3-6个月理财产品需求量有所增长。3.固定收益类产品增幅明显,组合投资类占主导地位。将投资结构分为货币外汇类、信贷类、固定收益类、结构型、组合投资类及其他类产品。4.人民币理财产品主导市场,外币发行量继续萎缩。2013年人民币币种理财产品发行量为44052只,较2012年的92.43%继续增加3.7个百分点增至96.13%,外币理财产品发行量为1773只,同比去年下降3.7%个百分点,所占市场比跌至3.87%。
(三)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收益趋势分析1.非保本浮动产品预期收益率较高,不同类型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均呈现稳步上升趋势。2.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与发行期限成正比关系。2013年发行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与发行期限呈现出正比趋势,即发行期限越长,产品预期收益率也越高。
二、有关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
(一)商业银行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从宏观方面来说,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不利于理财产品的创新。在中国金融业经济转型期间,出于金融市场经济稳定及风险防控的考虑,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必不可少,然而随着国内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经济金融一体化的今天,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似乎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发展模式。2.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产品收益率的实现也存在缺陷。客户在购买理财产品后对于产品的具体投资去向、被投资者收益资信状况、产品是否实现投资收益等系列问题了解甚少。3.理财产品发行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种类匮乏。虽然当下商业银行推出的大量理财产品,但是在功能和投资方向上仍旧和以往相似太过笼统;另一方面,理财产品还存在“重销售轻设计”的现象。和国外相比,我国市场上流通的理财产品总类还远不能及,投资去向仍然是货币市场,这些都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客户的投资需求,也不利于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
(二)有关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的政策建议。基于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银监会、商业银行和投资者共同监管,严格把控资产池类产品风险。在2013年1月1日至8月28日有938款到期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然而所披露到期收益率的产品仅为348款,披露率仅为37%,但商业银行在披露的产品中表明有275款产品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所占比重为79%,诸如此类现象不在少数。2.分业经营与监管模式下,加强商业银行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1995年《商业银行法》的颁布确立了我国商业银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然而在如今互联网金融崛起、利率市场化及金融脱媒的冲击下银行业亟待进行改革,因此银监会可以试行部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与其他金融与非金融机构的商业合作。3.培养专业化人才,注重理财产品的差异化创新。商业银行应着重培养高素质金融领域资深人才,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引进”等措施使得我国理财业务相关人员在产品研发、金融市场投资工具、金融领域政策等方面有所掌握,通过不断探究试验不同类别的理财产品和借鉴国外成功的理财产品案例来达到满足国内客户的不同投资需求。又有利于督促金融市场其他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方面的创新研究。
(一)我国汽车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国内汽车金融服务业各项制度的发展还在探索当中,消费者认可度较低;又由于国内政策影响,商业银行的地位仍然高于一般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商业银行受专业知识影响,又无法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金融服务,纯熟的服务链无法建立,而同时,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又无法像商业银行一样独立为消费者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所以,国内汽车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汽车金融服务公司所提供的贷款方式包括直接贷款和间接贷款两种,但是相比较,间接贷款比直接贷款所隐含的财务漏洞要多。银行在处理经销商的贷款申请时是施行批量化原则的,缺乏针对性。售前、售中、售后彼此是完全分离的部分,经销商、厂商与维修商之间没有经过预先沟通,只注重生产质量而忽略了维修保护,质量不达标、价格不统一、数量不准确的经营纰漏经常发生。
(二)我国汽车金融发展问题分析
当汽车产业有充足的产量库存时可以带来更好的受益,但是我国汽车产业的库存利用率较低,造成了资源浪费。汽车制造商将重点放在了整车制造上,而其获得利润的时间却要延迟到汽车销售出去以后。但是国内的一些大型城市都在控制汽车保有量。生产和库存就很难保持动态平衡。此时如果汽车金融服务公司介入,可以加快汽车销量的流动速度,货币回笼状态渐好。汽车产业链的有序链接为汽车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最终达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效果。
产业制约也是汽车金融服务业亟需面临的问题。高度市场化是促进汽车金融发展的有效措施。金融体制对汽车金融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现今金融体制市场化的程度较低,政府主导的计划性政策主导汽车金融,许多国有金融机构不适应市场化需求,因此,汽车金融服务业发展缓慢。
汽车金融服务公司所需要的在资金支持都是长期性且总金额较大,这也对融资渠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税后融资成本、随管理目标改变的委托成本和公司现金流量的机会成本都应该被纳入企业选择融资渠道时所要考虑的范围之内。因为可选择的融资渠道方式单一,汽车金融服务公司能够引进的外资金额相当有限。而且,就经营环节内部来看,由于厂商压货,经销商处造成资金积压,资金链运转受阻,融资情况也不容乐观。
(三)预先准备不足
随着汽车金融行业受到政策和银行的双重压力,办理业务的效率和质量已经成为汽车金融公司的生存之本。在这种形势下,拥有一个优秀的业务流程管理组织系统已大势所趋。作为一家汽车金融信贷服务公司,一方面要不断缩短车贷审批时间,增强市场竞争力,努力争取市场份额,提高服务水平,保持国内市场领先的地位。另一方面,公司内部如何提升运营能力,节约运营成本,降低运营风险,加强智能管理的支持性功能也变得更加重要。?A算管理组织化的相关问题也反映出企业的业务流程管理正处于从初始级向优化级的发展过程之中,所以对预算管理组织框架和体系是否健全、管理流程是否科学、工作内容是否规范、管理工具是否完善等组织系统化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以预算管理为基础,为提高预算管理效率,对业务流程以及预算管理组织架构进行了分析。
二、我国汽车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重视商业银行的作用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建立符合我国市场发展现状的汽车金融服务模式。受国情影响,政府政策对汽车金融市场的导向作用很强,因此形成了由商业银行建立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发展前景较为广阔。跨国企业的意识形态差异与资金供给方面都存在很大挑战,所以寻求大型商业银行的依托效果十分明显。另外,汽车金融服务公司要加强与上下游产业的沟通,与经销商、厂商之间形成通畅的信息流通渠道,合作共赢。
(二)新媒体的广泛影响
新媒体以及网络的快速发展为中国创造了近约五亿的网民数量,强大的网民群体孕育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如果汽车金融服务公司能够与消费者在线上形成一种有效的、良性的沟通,企业的口碑就形成了无限的文化价值。网络平台不仅可以促进消费者与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沟通,也能为消费者们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达到活动集客的作用。
(三)建立借款人诚信档案
汽车金融公司的贷后管理部门应该在借款人完成汽车消费信贷后,对借款人进行分类归纳总结,以便汽车消费评审部门作为风险评级的参考。贷后管理部门应将借款人分为优良客户、中等客户和不良客户。优良客户指借款人能够如期还款,未有任何逾期的情况;中等客户指借款人有过逾期,不过在汽车金融公司的催缴下迅速还款的客户;不良客户指使得汽车金融公司形成坏账的客户。将分类后的客户进行信息归类,比如贷款车辆用途、借款人学历、地区等特征进行分类总结,以供贷款审批部门对日后的借款人贷款风险进行较为准确的评定。
(四)开启多种方式并存的混合经营模式
加强与汽车经销商集团的合作。因汽车经销商集团在汽车流通领域处于核心地位,是连接主机厂和消费者的最重要渠道,在汽车流通领域,有较强的渠道主导权,导致经销商集团在汽车金融领域的渠道控制力较强,所以,加强与汽车经销商集团的合作,是控制汽车金融主渠道的手段之一。具体的合作模式,可以从合资财务公司、合作融资租赁等多方面进行研宄。
(五)完备我国法律体系
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如《汽车金融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法律自身拥有的特点可以很好地约束各社会主体的行为表现,使一些违规违法行为得到控制,进而能够优化环境。如果汽车金融相关的法律很完善,同样可以起到保证汽车金融市场环境不断优化的作用。如果在汽车金融市场中没有法律的保障,会导致汽车金融市场的风险变大。我国汽车金融发展的还不是很成熟,己经出台的一些法律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为汽车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支持,但是支持力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目前与消费信贷相关的一些法律都需要进一步细化相关规定,具体规范相应的实施细则,对一些法律概念界定清楚,细化处罚条款。
关键词:农村金融;融资;效率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2-0208-02
一、研究背景分析
2013年3月5日出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毫不放松地抓好“三农”工作,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其别强调,要大力促进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是“三农”的金融支持,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支持、保护和促进农业发展,关键是增加信贷投入,提高融资效率。2011年,全国财政支出109 987.78亿元,三农支出9 937.55亿元,约占总支出的9%,所占比重仍然较低。当前,低下的融资效率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农村资金大规模流向城市。其次,农村信贷机构对农村本身的信贷支持力度不够。一是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征信体系。二是农村信用社的产权不明确。三是国有商业银行机构在农收缩。四是正规金融机构对农风险控制相对过度。五是国家政策优势不明显导致掌握大规模资金的农村信用社呈现出非农化、城市化的倾向。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金融市场论(Rural Financial Systems Paradigm)逐渐替代了农业信贷补贴论(Subsidized Credit Paradigm)(主张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介入农村金融市场,将大量低息贷款和政策性资金注入农村,存在资金回收率低的缺陷),强调市场的作用。该理论认为,为了有效提高农村储蓄动力、维持农村金融体系的正常运作,利率必须由市场来决定。
以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Stiglitz为首的对不完全竞争市场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研究成果,构成了农村金融不完全竞争市场论的基础。尽管农村金融市场固有的市场缺陷要求政府介入其中,但前提是必须具有完善的体制结构。Ghatk(2000)、Laffont & N’Guessan(2000)等的研究表明,小组贷款能够提高信贷市场的效率同时,强调解决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和高交易成本问题。
(二)国内研究现状
1.农村金融市场均衡理论的研究和应用
在完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高成本要求有高利率予以覆盖、农村金融机构与客户的信息严重不对称、农村金融市场普遍缺乏抵押担保等因素形成了农村金融业务的高风险和高成本。何广文(2005)等认为,避免农村金融机构危机和农村金融组织系统重组的高成本,需要构建需求型导向的农村金融组织结构体系。
2.政府在农村金融中的角色和定位的研究
政府在农村金融中的作用,一是过高的市场化均衡利率对农村信贷资金的需求造成影响;二是目前主流的经济学家研究政府在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如何进行补贴最为有效。三是垄断条件下的农村金融市场价格自由决定现象带来的是农村金融效率与社会福利的极大损失。
三、我国农村金融融资效率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融资的现状
截至2012年末,我国主要金融机构及主要农村金融机构、城市信用社、村镇银行、财务公司农村贷款余额14.54万亿元,农户贷款余额3.62万亿元,农业贷款余额2.73万亿元,分别占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23.1%、5.8%和4.3%。近年,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成绩显著。一是建成了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服务体系,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主的政策性农村金融、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代表的商业性金融、以农村信用社为代表的合作金融、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二是建立了农村金融创新机制,出现了林权抵押贷款以及多户联保等多种新型的贷款模式。
但是,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严重不足,正规金融机构目前仍然单一,而四大国有银行逐步撤销农村营业网点。而且,农村地区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征信体系、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存在脱农倾向,再加之农村基本金融服务发展滞后,更增加了农村信贷的风险。
(二)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融资的现状
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按其组织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种形式:一是无组织无机构的个人借贷和企业融资,如企业相互融资、企业非法集资等;二是有组织无机构的各种金融会如标会、摇会等;三是政府没有认可的有组织有机构的各种融资形式,如私人钱庄、典当行等。其中尤以第三种最为典型。现在的私人钱庄多是一些私人资金中介组织,它以经营者的自有资金作为担保,低息借入,高息贷出,赚取借贷利差。
根据学者们迄今为止所做的统计推断,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其资金范围在2 000亿―14 000亿元之间,较为可信的范围为8 000亿―14 000亿元。这表明,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有强大的金融支持作用。但是,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仅是依靠“信用”这一道德范围的约束,有时甚至要依靠暴力手段来维持资金链的循环,严重阻碍了农村金融的正规化。
四、我国农村金融融资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存在脱农倾向,农村资金外流情况严重
2007年,农行、农发行、信用社、邮政储蓄四类机构在县域吸收的储蓄存款总额大约在12万亿以上,当年全部涉农贷款大约在5万亿左右。按此估算,农村资金外流大约在7万亿左右。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不仅导致农村资金大规模流向城市,还造成部分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地域范围向外拓延。由此造成农村金融机构减少、信贷资金短缺的局面。
(二)农村信用环境制约农村金融发展
在农村,农民所拥有的财产,如土地、房屋等,为集体所有性质,无法形成金融机构能普遍接受的抵押物。随着城镇化的脚步加快,缺乏资金的农户只能进行简单的农业再生产,无法提高生产效率和扩大生产规模。而那些有能力从金融机构贷款的人,往往会将这部分贷款以较高的利率贷给真正需要资金的农户和中小企业,这样就形成了隐名贷款,加大了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所以,农村金融机构越来越频繁的出现“慎贷”的情况。
(三)农村金融供给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农民的金融需求
一方面,随着国有银行的不断撤出,农村的金融供给日益下降;另一方面,农民很难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获得生产急需的资金。在现行的信贷政策下,农民和中小企业难以得到需要的贷款,只能维持简单的生产,使得收入提高速度放缓,进一步造成存款增长缓慢,形成了农村金融的恶性循环。
(四)农村基本金融服务发展落后
受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约束,农村金融服务网点设备陈旧,且覆盖面小,难以满足农民对现代金融服务的基本需求,更谈不上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在较为偏远的山区,金融服务至今仍是一片空白。农民参与金融活动成本较高,而且,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业务种类单一,主要是存贷款和简单的中间业务,无法满足农村地区日渐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五、提高我国农村金融融资效率的建议
(一)加强农村基本金融服务
农村金融体系的首要任务是满足农民对现代金融服务的基本需求,只有满足了最基本的需求,农村资金才有可能留在农村金融机构。首先,必须积极发展现代支付工具,在具备条件的场所广泛布设ATM机和POS机,积极发展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现代金融业务,扩大网点的覆盖面。其次,应增加金融机构业务种类和范围,加快金融服务功能转变,大力发展多元化中间业务而不是简单停留在存贷款业务。对金融空白的乡镇加强督促,努力使偏远农村地区农民受益。
(二)构建农村商业性金融体系
以重庆农商行的成功为例,建立农村金融体系尤为重要。在农村商业性金融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坚持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这一基本方向。其次,要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准入制度,健全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机制,但并不降低准入门槛。同时,强化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为“三农”服务的作用,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不可唯利是图盲目撤并农村网点。
(三)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农村信用社长生于农村,发展于农村,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其深远的影响。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理顺管理体制,增强“三农”服务的功能。据此,首先,地方政府要制订、实施因地制宜的发展规划,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村信用社坚持服务“三农”;其次,政府要坚持“政企分开”的政府职能改革要求,不直接参与到农村信用社的日常业务活动中来。
(四)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建立完善的社会征信体系
第一,加大农村地区信用宣传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信用及金融知识的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的信用意识。第二,加强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广泛开展信用村镇、信用社区农户档案建设,积极开展农户信用评价工作。第三,建设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数据共享平台,保证信用信息在金融机构之间通畅传递,提高信用信息数据库在农村地区的服务水平。第四,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建立健全“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约束机制,降低信贷记录较好利息的,严查隐名贷款,提高对记录不良者放贷门槛。
参考文献:
[1] 郭峰.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运作管理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
[2] 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分析[J].财经研究,2006,(4).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管理策略
一、引言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时的重要传导环节。在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中,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直接威胁到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随着我国金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模式受到金融市场的挑战。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监管部门对传统信贷业务监管力度的加强使得传统存贷业务的经营模式带来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以理财、债券、基金等为代表的新兴的金融市场业务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并逐渐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晰的认识到,在金融市场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经营风险日益增大,加强对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业务中的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的发展现状分析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主要的几家国有银行先后开办了信托、租赁、证券、投资等业务,此时的金融行业属于混业经营时期。自1995年起,我国《商业银行法》的颁布正式从法律上确立了金融体系分业经营的制度。随着我国金融业务改革的不断推进,金融市场业务作为商业银行中的新兴业务也应运而生。具体而言,商业银行的金融市场业务与传统业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的现状。
(一)单笔交易的巨大金额对银行流动性产生影响
不同于传统的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与储蓄业务,金融市场业务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单笔交易的金额巨大。银行同业之间的资金业务往来一般都在上亿元,这样大笔的交易资金的进出对银行的日常流动性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样的大笔交易资金可以比较容易帮助银行间市场成员或同业间经常性资金的融入和融出,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比较市场化的资金价格对资金进行融通,同样,商业银行也可以将自己手中的资产质押出去进行再融资,通过这样反复的操作,商业银行在获得收益的同时也产生了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
(二)商业银行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助于转变银行的产品结构
在商业银行中,传统的存贷款产品业务不断受到了来自股票、基金、信托、保险等新产品的冲击,传统的、固有的盈利模式被弱化,商业银行的经营日益艰难,这在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及时转变自己的业务模式与运行机制。金融市场业务的发展为商业银行不断扩大自己的业务规模、持续开发金融产品提供了平台,这样的商业银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例如:债券市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国债、金融债、企业债的发展过程,业务的拓展使得商业银行的闲置资金得到了有效的使用,帮助商业银行一改传统的、单一的资产结构,实现了对资产的多元化经营模式。
(三)实现了由被动负债向部分主动负债的转变
随着金融市场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也由过去传统的被动负债模式转向主动性负债,从而丰富了商业银行的负债资源。例如: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发行次级债、金融债等业务可以锁定负债的期限,以此来降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难度。另外,在商业银行进一步推进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可以将长期资产以证券化的方式通过债券市场转让来优化商业银行存量资产负债结构。规模不断扩大的银行间市场和各类交易所市场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泛的负债来源。
三、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管理中面临的新挑战
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与后危机时代的到来,金融创新呈现出新的势头,向着更加复杂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金融市场国际化的不断深入,都使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业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风险。
(一)金融创新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全球金融业务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金融创新的加剧。上世纪70年代,国际金融市场迎来了金融创新的春天,这种趋势一致持续到今天,并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目前,全球金融市场的金融产品和工具已经改变了过去的单一的存贷款、现金、证券等业务,逐渐演变成形式多样化、结构复杂化的各类金融产品和工具。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已经实现了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接轨,而不断涌入的国际金融市场的创新金融产品和工具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分业经营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一方面,金融产品和工具的不断创新迫使金融监管当局放松了管制,同时也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带来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金融产品和工具的创新在为商业银行带来了丰厚的利润的同时也增加了其面临风险的复杂程度,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利率的市场化对资产价值产生的波动不断激励
我国自2013年以来,全面放开对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管制以来,不断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仍未完全实现市场化。但是,以为商业银行的利率自主定价提供了很大的浮动空间。在实际中,银行间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已经基本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面对这一背景,利率的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一方面在面临着利差缩小的挑战,而同时资产与负债之间的期限错配风险也在不断增加。而一旦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期限不匹配,利率价格的变动就需要商业银行承担缺口部分带来的风险,并且还将为商业银行带来重新定价的风险。据人民银行的相关数据统计近年来我国货币市场利率的波动较大,收益率曲线的极端性变化比较明显,这对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带来了巨大冲击。例如:2013年6月由于我国财政缴款、外汇占款的持续回落等多重因素叠加产生的协同效应,使得中国的货币市场利率波动剧烈,银行同业间的拆借隔夜利率一度创下高达年利率30%的历史新高。
(三)受国际金融市场变化的影响明显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逐渐以新兴经济体的姿态屹立在国际市场上,并对国际经济市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也带动了我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密切联系。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国际化发展进程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金融市场在为商银行提供低成本负债来源的同时,也使得大量境外资金涌入商业银行经济循环体系,迅速扩张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规模,加快了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但是,当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严重不合理时,大规模境外资金的涌入加剧了其流动性的波动,从而使得资产快速膨胀与紧急收缩呈现交替出现的现象,加大了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并引发整个金融体系的流动性风险波动,严重的还将引发金融危机。另外,大量境外资金的涌入,商业银行持有巨额对外负债将面临更大的汇率风险,如果汇率出现大幅度波动等都将为商业银行管理汇率风险增加难度。例如:在2013年的24个交易日中,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即期交易价围绕中间价双向浮动,交易价相对中间价的日间最大波幅日均为0.18%,这一比率高于2012年同期的波动水平。2013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内外外汇供求关系的变化,交易价的波动明显增加,多个交易日出现交易价触及当日中间价0.5%的浮动区间上限。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震荡的减弱,人民币汇率预期在2013年9月后逐渐贬值。可见,外部市场的剧烈震荡对商业银行的外汇资产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为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带来了冲击。
四、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不断建立与完善适合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的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大公国际资信评级公司、联合资信评级有限公司等专业信用评级机构依靠各自经过多年积累和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和方法对我国的大部分金融机构主体和有价证券的债项提供客观公正和和独立的信用评级,并对评级的方法和评级结果及时进行公布,并对跟踪评级信息进行及时更新。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金融机构在对债券等金融资产进行投资时,一般都会将第三方评级机构提供的评级结果作为投资的重要参考依据,并最终做出投资决策。但是,对于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而言,只依靠外部评级是不够的,还必须与本行的自身经营状况和风险管理策略进行密切结合,逐渐在本行内部建立起完善的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与风险模型。从而有效控制信用风险、提升银行的盈利能力。首先,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预警机制,不断收集金融市场业务的相关信息。通过完善信用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建立客户资料数据库,并及时对客户进行跟踪,实现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动态化管理。第二,建立完善和有效的内部信用风险评级模型,实现对投资方案信用风险有效评价,提升投资决策效率和质量,实现投资配置的最佳效果。第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科技手段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实现对风险管理与绩效评价体系的有效结合。
(二)积极有效地防范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动性紧扣银行的经营命脉。商业银行在开拓金融市场业务时必须构建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地实施对资金的管理。商业银行可以以业务条线为单位,对资金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从而提高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效率与专业化水平。例如:在资金的配置上,必须通过对各种风险的量化比较与分析,制定适当的流动性比率、杠杆比率指标,建立有效防范流动性风险的能力。
(三)加大对传统业务持续发展的管理力度
在我国商业银行中,传统业务不能摒弃,并且还应坚持其可持续性发展。这主要是由于传统业务的持续发展是商业银行有效抵御风险的根本保障,更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商业银行在发展金融市场业务的同时往往伴随着高风险的产生,正是这种情况才使得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对传统业务的稳定发展,以此来保证传统业务在全行业务规模中的比重。在未来,商业银行在存贷款息差空间不断收窄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与其他银行相竞争、保证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必将要调整业务发展的重心,通过提升金融市场业务收入的占比保证商业银行盈利能力
(四)加快对新产品的开发与创新
商业银行在保证传统业务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新产品的开发与创新。可以开发一些能够实现主动负债或提高资产流动性的产品来达到改善资产负债组合的目的。例如:发行次级债券和金融债券等;商业银行还可以尝试开创一些能够连接不同金融市场的产品,例如: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性存款等;商业银行通过利用利率互换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的有效的管理利率和汇率风险;商业银行可以推进积极型的债券组合管理,在综合考虑各券种流动性水平、信用风险和利差的同时,及时优化资产的管理策略。
(五)加强对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人才队伍的建设
金融市场业务的发展对商业银行业务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业务人员必须要具备丰富的金融专业知识、熟知国家的各项监管法规与业务规则、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产业发展方向、拥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与积极进取精神。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这些员工的培训力度。提升业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商业银行推进金融市场业务发展做出保障。
总之,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与金融市场国际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为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风险管理,采取稳健的经营方式,为商业银行谋求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运凯.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发展思考[J].中国外资.2011(24).
[2]黄志凌.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反思与重构[J].中国金融,2012(04).
[3]邰莹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市场风险测度新视角-基于CAPM的启示[J].西南金融,2011(04).
[4]吴伟艳.浅析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J].研究与探索,2009(04).
【关键词】房地产金融;渠道分析;融资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8-046-01
一、我国现在融资方式与渠道分析
从资金的来源上看,我国现阶段筹资的主要渠道有吸收直接投资,国内贷款,上市融资,发行债券,房地产信托等几部分。从总量上看,我国近十年来房地产开发资金保持高速上升的势头,由2005年的32.aaaaa71%到2014年的41.33%,从结构上看,我国房地产企业开发资金来源呈现三足鼎立的局势,银行贷款、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来源共占据了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的98%以上。但在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主要来自商品房销售收入,而这些商品房销售收入大部分来自银行信贷,按银行按揭贷款首付30%计算,即约有70%的自筹资金来自银行信贷;央行的报告认为,商业银行贷款占房地产开发资金的比重在55%以上。也就是说,房地产开发资金的三个主要来源: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都是直接或间接的银行资金。
这样的融资结构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融资渠道单一,主要是依靠商业银行的直接或者间接贷款,没有多元化的资金支持体系和风险分担体系,这样单一的融资方式,受到宏观政策调整的影响较大,这使得房地产的稳定性较差,不利于房地产稳步发展。其次,企业的负债率较高,使企业会有较大的还款压力,会对企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约束,不利于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其次,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不完善,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有许多金融政策促使房地产开发企业尝试多元化融资,但短期内难以达到理想的情况
二、房地产融资问题的成因
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这种单一的融资方式无疑会造成很多问题,造成融资渠道单一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国有银行筹资能力占较高。在我国现阶段,银行储蓄仍是社会安排闲置资金的重要渠道,人民多余的资金大都存入银行,银行有足够的能力提供大量的资金,且来源稳定,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资金成为房地产企业开发资金来源主要渠道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2.上市门槛高。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转变,现在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上市优化企业和项目融资结构,规避市场风险等。但是房地产企业上市条件比较严格,尤其2010年来,证监会暂停房地产或与房地产相关的上市公司通过股市进行再融资,以抑制房价泡沫,有许多企业放弃上市。
3.商业房地产开发的营利模式不透明。我国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取得土地使用权手续的办理不够规范,缺乏透明度,不少开发商靠与政府关系拿地。这些问题使得房地产项目的可控性不足,不透明的盈利模式使投资者不敢贸然进入房地产市场。
4.金融体制不够完善,资本市场不够成熟。尽管房地产融资渠道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是这些渠道所提供的产品却难以满足市场需要,同时我国的金融市场混乱,信用体系不完善,这直接影响着我国房地产融资的正常开展。
5.法律体制不够健全。现阶段,我国有关房地产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仍未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现在一些较为新型的融资模式比如房地产信托,房地产基金,房地产众筹等并没有相关严格的法律体系,制度不健全。
三、房地产融资未来路径
作为资金密集性企业,房地产企业需要大量资金作为支撑,而针对我国现状,分散融资风险来源是主要趋势。由于房地产企业投资周期较长,中间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因此风险相对较高。相比较而言,债务资金更适合于风险较低的产业,而权益融资更适合于风险较高的产业。但是相对而言,债务融资的融资成本较低,所以多元化发展成为了未来房地产融资的重点。
1.积极寻求银行贷款。贷款有税盾效应,可以有效的避税,同时其具有很强的财务杠杆作用,相对来说资金的自由度比较大。所以,银行依旧是我国未来几年内资金最雄厚最稳定的融资渠道。
2.争取上市融资。从理论上说,上市融资是最合理的一种房地产融资方法。房地产经营的特点要求其必须加大权益融资。但是我国股票市场起步不久,房地产企业更是进入市场很短,我国对房地产企业的上市有很多政策的限制,所以,尽量放宽上市限制,或在中小板块上市,取得权益融资。
3.发展新型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信托业目前正处于快速成长期,信托总资产和集合信托产品规模这几年都得到了大幅提升,我国现在金融一、二级市场尚不完善,所以必须加快发展相应金融市场,加快房地产信托融资,房地产基金融资,房地众筹融资的市场建设,让中小投资者可以有更多的途径进入房地产金融的市场。
房地产行业是我国现阶段的主导从产业,房地产融资是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的一步,合理融资可以降低项目成本,减少项目风险。希望未来可以通过融资多元化,分散房地产企业风险,同时也促进金融创新,两个行业共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聚辉.房地产融资渠道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展望[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6(6).
1、土地取得成本提高。土地招挂拍的市场化运作大大增加了房地产企业拿地的成本,占用了企业更多的资金,同时也使得原先能够通过土地的增值获取超额利润的房地产企业利润变薄,资金的自我积累能力下降。
2、房地产业可能进入调整期。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不可能是直线上升发展的,相关数据表明,我国房地产业发展波动周期一般为4-5年,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吻合。中国房地产市场从2000年以来已经持续五年快速增长,未来几年会不会进入一个实质性的调整期?一旦进入调整期,产品销售速度必然明显下降,资金回笼周期延长,所有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都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3、海外企业竞争加剧。近几年海外房地产企业开始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他们有着数十年的行业经验、成熟的项目运作模式以及雄厚的资金实力。在未来以资金实力作为核心竞争能力的房地产行业,中国企业必须保证资金的供给,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趁目前大部分外资更多着眼于成熟项目的投资时机,快速壮大自身实力。
4、不重视自身资金的积累。作为一大投资热点,中国房地产业在持续走高,中国房地产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海外资本、民间资本的大量涌入以及国外、港台地产商的强势进入,加快了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进程,同时加剧了行业竞争。有些房地产企业在前几年一味依赖贷款盲目投资开发,不重视自身资金的积累和竞争力的增强,以至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
5、房地产金融市场不发达。房地产金融市场不完善,住宅金融不配套,房地产信托、住房金融债券、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等新的金融产品的推出,虽然都对整个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发展作出有益的探索,但由于宏观政策的调控,和银行信贷对房地产业的紧缩,使得目前房地产业所需的资金不足,资金筹措渠道不畅,资金整体运行质量不高。
6、法律法规不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有关房地产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仍未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体系,缺乏相互一致性与协调性,操作困难,直接影响房地产融资渠道的正常开展。
上述1、2、3直接加剧了房地产企业的融资压力,而4、5、6使得我国房地产业严重依赖间接融资尤其是银行贷款。比如信托融资相对银行贷款受政策限制少、灵活、创新空间大,但信托产品尚没有一个完善的二级市场,难于流通。再比如房地产投资基金被业内人士认为是较好的直接融资方式,房地产证券化的概念也被大多数业内人士接受,但是最关键的法律条件处于真空状态,使金融创新面临无法可依的困境。
二、目前房地产业融资问题现状
1、融资压力大。房地产业项目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融资压力大,不容易实现供求平衡。近几年我国房地产业环境出现的一些新变化:央行121文件,利率上涨,国六条国八条的出台,银行对房地产贷款的紧缩政策更加重了房地产企业的融资压力。
2、融资渠道单一。我国房地产企业内部融资主要包括自有资金和预收的购房定金或购房款。预收的购房定金或购房款不仅可以筹集到必要的建设资金,而且可以将部分市场风险转移给购房者。但是房地产企业单纯依靠内部融资是不能满足全部资金需求的,更多的资金需要通过外部融资获得。主要渠道有发行股票、股权投资、发行企业债券、银行贷款、房地产信托、利用外资、合作开发、产业基金等。
但目前融资渠道单一,主要是银行贷款。据统计,全国房地产开发资金中银行对开发商发放的贷款占23.86%,企业自筹占28.69%,定金及预收款占38.82%。而在定金及预收款中大部分又是银行对购房者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因此,房地产开发资金约有60%来源银行贷款,房地产开发资金对银行的依赖程度较大。
三、加强房地产企业融资管理的主要途径
1、完善房地产业金融市场,逐步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笔者认为当前完善房地产金融市场的总体思路,应该是以金融体制改革为契机,以国际惯例为参照,结合我国现有的房地产金融业务的实际情况,突破重点,带动其他,分步到位,完善体系。所谓突破重点,指在结构体系上着重培育房地产信托业务和住宅抵押证券化业务等新型的金融业务,并以它们的发展推动其他市场的形成。同时在房地产金融政策方面则重在解禁,给房地产业制造一个宽松的金融环境,在房地产业金融管理方面,则要强调金融立法、经济杠杆和监管措施的协调配合,根据这一思路,目前应着手作好以下几项工作。
(1)根据房地产业的实际需要和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实际承载能力,积极推进房地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和房地产信托等金融工具的发展,激励金融产品创新,降低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了融资市场的效率。
(2)适当引进国外先进的金融工具和操作手段,同时以发行B股、H股或外汇债券的形式,扩大在国际市场的资金筹措面,加速房地产金融的国际化进程。
(3)加快完善房地产金融立法,推动房地产金融健康发展。房地产金融立法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修改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如《证券法》、《担保法》、《保险法》等不适应房地产金融发展与创新的地方;二是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如《产业基金法》及涉及全社会的信用立法等。房地产金融的创新离不开法律的保障,特别是在证券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发育并不成熟的情况下,房地产金融业的法制建设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2、积极寻求海外资金,建立多元化产权投资模式。对于国内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良好预期和人民币升值等利好因素,促使海外资本积极在中国市场寻找房地产投资项目。但是目前国外房地产开发企业进入中国独立运作项目的经验和条件尚不成熟,必然需要寻求中国的合作伙伴,因此与海外资本的联合就成为国内房地产企业融资的一条良好渠道。同时这也是国内房地产开发企业与专业机构合作,提升自身开发品质的机会。
以笔者所在的上海永业(集团)有限公司为例,在公司成立的十几年中,就成功的与新加坡的亮阁集团、DBS发展银行、香港菱电等企业合作,共同投资了6个较大规模的房地产项目,比如位于淮海中路的上海广场项目,位于上海新天地附近的丽景苑高级服务式公寓项目等。在几年前公司开始将融资对象转向海外投资机构,2003年7月,公司与摩根士丹利投资基金建立了共同投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战略联盟,紧邻新天地的锦麟天地雅苑成为双方合作的第一个项目,该项目已全部售馨,外方取得了良好的投资回报,目前由我集团控股,并与摩根士丹利、雷曼兄弟这两家国际知名的投资基金联合开发的永业公寓二期项目也在9月份正式开盘,该项目目前的平均售价达到22000元/平方米,且目前销售状况良好,也会为海外基金在中国的投资带来满意的投资回报,目前集团已累计吸收外资达100亿人民币,开发土地近100万平方米,应该说通过与国际金融资本的合作,为集团开拓了一条新的融资渠道,同时也不断的壮大了公司的自身实力。
如何获得国外资本的认同呢?以笔者单位的经验:首先要作到诚实守信,外方作为跨地域的经营者,最看重的也是合作方是否诚实守信,往往在我们与外方洽谈合作事项之前,外方已经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我们企业的信用情况,而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我们也始终奉行诚实守信的原则,“言必行,行必果”,这样才能获得合作方的信任,才能与合作方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其次在处理问题时要奉行合作双方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即双赢的原则。在与外方的合作过程中要作到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的与外方和谐共处,在维护中方利益的同时也要合理的维护外方的利益,使外方在中国境内的投资利益得到根本保障。
3、提升自身管理能力,提高资金利用率。如何加快开发建设过程中的资金周转,较小的资金流量推动较大的房地产项目的运转,笔者认为企业应注重自身管理能力的提升,加快企业自身资金流转速度,从根本上降低融资需求。
(1)加快资金流转。针对许多房地产企业资金流转不是很畅通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建立一个程序化的资金管理流程,明确企业资金管理的各个环节的重要节点,同时应加强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培养,以利于将整个资金管理流程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以笔者所在的公司为例,以往在商品房贷款资金回笼环节中,由于整个流程需要经过客户提供资料、银行预审、公证处公证、房地产交易中心办理预售合同登记、银行信贷部审批、放贷等多个环节。而各个部门之间缺乏联系,互相推诿从而造成占售房款绝大比例的贷款资金不能及时回笼,公司财务部在发现问题后立即明确了各个环节的重要时间节点,并指派专人负责,大大加快了贷款资金的回笼速度。
(2)减少企业过度预支。以借贷方式筹措开发经营资金,是房地产开发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但企业不要过度预支资金,如果房地产开发企业是靠借贷维持生计,靠负债支撑着企业,一朝债务发生危机,就会危及到企业的生存。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应好大喜功,要根据企业的实际进行举债,将债务控制在安全值以内,尽早处置闲置资产,如空置房地产、闲置设备、存货等。以笔者所在的集团为例,95年以后公司为完成政府的危、棚、简改造任务,向银行贷款3亿多人民币,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89%每天须向银行支付利息10万多人民币,再加上当时市场不景气,地价下跌,使大批资金套牢在空置的土地上无力自拔,资产运行状况急剧恶化,当时企业领导经过详细的分析和研究,采取了一系列的防范和调整措施,包括主动调低价格,尽快盘活商品房存量,土地存量,尽快全力的回笼资金,最终规避了由资金风险引起的财务危机,使企业走出了困境。
(3)严格控制成本费用的支出。房地产开发企业要建立准确高效的成本费用控制体系,要有严格的成本费用预决算和审批制度,每一笔开支都要遵循经济效益原则,防止铺张浪费。企业节约出来的每一分钱,实际上都是企业自己的利润。
【参考文献】
[1]高聚辉:房地产融资渠道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展望.中国房地产金融,2006,06
[2]潘爱青:房地产融资问题研究.科技创业月刊,2006,07
[3]刘晴:我国房地产业融资问题及对策研究.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