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04 16:26: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跨文化交流定义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文化输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Culture Input Research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ZHANG Jingfa, HUANG Dapeng, XIAO Shanshan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Ganzhou, Jiangxi 341000)
Abstract With the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frequent, how to make student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o avoid cross-cultural conflict is already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Key words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e input
1 文化定义
对一种文化的理解要从思想、行为、表象三个层面切入,抓住真、善、美三个主题内容,使用选择排序、表现方式、区别特征三个关键来进行认识。文化有两种,一种是生产文化,一种是精神文化。科技文化是生产文化,生活思想文化是精神文化。任何文化都要为生活所用,没有不为生活所用的文化。人类学家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高级文化”,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大众文化”,指习俗、仪式以及衣食住行、人际关系各方面的生活方式;“深层文化”,主要指价值观的美丑定义、时间取向、生活节奏、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与性别、阶层、职业、亲属关系相关的个人角色。
2 跨文化交际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各国之间除了经济交流之外,跨文化交流也变得越来越频繁,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了各国文化技术交流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作为国际化的语言,要想深入掌握这一门语言,和欧美发达国家不断地扩大贸易交流,我们就必须进一步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今国际化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地区、国家、民族之间日益频繁的文化信息接触和交流现象,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对于不少人来说,跨文化交际作为一个新的时代特征,已经成为学术界新的研究内容。要想不断地深化跨文化交际活动,就需要我们高校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高校学生跨文化的意识,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以后在开展国际性的经济文化和技术交流活动的时候,才能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台阶,才能更好学习国外的先进的文化理念、科学技术和管理模式。
因此高校教师在实践英语教学中,一方面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加强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不断地在英语教学课堂中给学生创造跨文化教学的语境,不断改进跨文教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有效地提高和增强跨文化意识。
3 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把影响文化交际的因素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为思维方面,人们之所以能够反映思维的本质,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就是由于思维能够对进入大脑的各种信息进行深入加工。语言是人们在进行思维活动中的工具,不同国家的思维方式不一样肯定会造成语言表达方式也不一样,因此不同国家的思维方式通过同样的语言模式表达出来文化内涵肯定有很大差异,从而造成人们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第二,东西方的价值观念差别很大,以语言交流为例,中国人喜欢以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比较忌讳正面冲突,这是因为中国人比较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因此,中国在表达自己的意思的时候一般都是用比较委婉的语气,不愿意直说,深怕说话过于直接会得罪了对方。而西方人则有很强的时间观念,不愿意浪费时间,喜欢直来直去,直截了当,他们认为这是办事效率高的方式。第三,人际关系造成的文化交际障碍。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偏向于感情,而西方社会则更加注重客观事实,没有太多人情的成分。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常常是秉公办事,他们不像中国人那样感情用事。第四,社会习俗的不同造成的文化障碍。在我们进行语言教学当中,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教学,更是在教授和传递一种丰富的跨文化的文化习俗。因此,在跨文化交际当中,思维方式、价值观、人际关系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区别都是影响跨文化交际顺畅的重要因素。
4 英语跨文化教学
要克服跨文化交流的障碍,其中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在语言知识的教学的同时也不能忽略跨文化教学,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使他们对目标学习语言的国家的文化有充分的认识,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有效地克服跨文化交际障碍。具体来讲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正确处理语言知识技能的教授和语言综合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语言知识技能和语言综合能力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扎实的语言知识的基本技能(英语的听、说、读、写)的培养是语言综合能力提高的基础,而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又进一步促进语言基本技能的提高。所以我们在语言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也要把语言综合能力如英语语言的文化知识的培养放到一个重要的地位。比如在英语教学当中我们知道词汇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在很大的程度上体现在词汇的层面上,所以我们在英语语言的教学当中应该让学生了解那些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此外,我们在英语教学实践当中还要向学生讲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比如说“红色”在中国一般都象征着喜庆的意思,而在英语国家红色除了象征着喜庆的意思,还意味着危险状态。
第二,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上,我们还应该把握“相关原则”, “实用原则”,“平等原则”和“文化本位原则”。
实用和相关原则指的是我们在跨文化交际的教学中应该把其和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而不是去讲解一些离我们现实比较远的文化背景知识,如英语诗词的背景知识。在跨文化教学中教师应该多给学生讲解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兴趣。“平等原则”指的是在跨文化交际教学当中我们要让学生意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而不是一种文化凌驾于另一种文化之上的关系,学习另一种文化不是说就是要摈弃自己国家的文化,也不是说把自己的文化作为一切文化的衡量标准。总而言之跨文化交流就是平等的交流,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之上才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文化本位原则”就是说我们在跨文化交际的学习中不能有“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盲目崇拜的思想,不能不顾自己本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要让学生知道跨文化教学的重点在于立足本国的文化。
5 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跨文化交流的障碍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不可回避的话题,在跨文化交际的学习当中我们应当在立足本国文化的基础之上,学习其它国家的文化习俗,从而避免跨文化交流的冲突。
该文章系2013年赣州市社联课题《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输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3277
参考文献
[1] 斯伯尔斯基(Splosky , B.).社会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跨文化 交际能力 方法
有人说过成功的交流不仅取决于精准的英语用词,而且还取决于文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对外事务变得越来越频繁,各国之间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广泛。也就是说――寻求一种共同语言进行交流是非常必要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也是语言的一部分,两者之间不可分离。文化似乎已经成为了语言教学和学习的核心。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是语言教学所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问题。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流
关于文化的定义有很多。罗杰森雷维尔(1998)提出文化就像一个充满了共同信仰的系统,这个系统可以为团队成员带来认同感和凝聚力。跨文化交流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跨文化关注于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Gudykunst 1989)。教授和学习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群体的文化知识和沟通方式,使得他们可以实现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非常重要。
1.文化和语言。正如前面所讨论的,文化是语言的一部分,语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交流就像交通一样,语言是一种载体,可以促进交通。而文化则像交通信号灯一样规范交流。总之,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中的每一个词都有自己的意思。文化不同可以导致每个词的意义不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会使用同一个词表达不同的意思。例如,西方人可能认为“午餐”等同于鱼和薯条,但中国人可能认为“午餐”等同于大米或面条。在中国“猫”这个此指的是一种动物,然而在英语“瓢泼大雨(其中使用到了“猫”这个英文单词)”中,“猫”指的并不是动物,而是其他特殊的含义。在这些例子中,汉语与英语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文化都是不同的。因此如果学生想学好一门语言,首先他应该了解这门语言的文化,因为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2.跨文化交际与英语语言教学。Alptekin(1993)提出教材与文化背景知识是语言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Canale和Swain(1980)将交流能力分为四个部分――语法、社会语言学、话语和战略能力,除此以外,他们也认为跨文化交流能力是交流能力的一部分。因此成功的交流不仅需要掌握语言知识,还需要掌握社会语言学知识。因此跨文化交流能力可以看作是一个人适应外国文化的能力。据此英语教材应整合跨文化元素以反映不同的文化语境。科拉齐和金(1999)表明,课本的内容应尽量吸引学生对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关注,使得他们可以与其他人正常沟通。他们还认为英语语言教学(ELT)中应加入提高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因此好的教科书应该包含文化和跨文化元素。在他们看来,一本教科书可以是一个老师――它包含的材料可以指导学生学习文化。一本教科书业可以是一幅地图――有时可以总结文化内容的主题。学生和老师希望教科书中可以囊括所有的只是,因此乙苯教科书也可以是一种资源――包括许多正确教授文化的活动和资料。根据以上观点可得出教科书对于教授跨文化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科书既可以作为教师也可以作为一种资源促进教学活动的进行。因此教师应该选择合适的教材进行授课。
二、中国文化背景下中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分析
科拉齐和金(1999)审视了中国的学习文化。他们通过对天津和深圳的幼儿园和小学教室的经验和观察获得了一些数据。他们认为中国学生缺乏互动、创造力和自我表达能力。影响中国学生文化学习的因素包括:班级规模较大,教授孩子必要知识的意义以及考试制度的压力。此外,科拉齐和金(1999)还总结出了中国学生在学习文化时面临的一些问题。首先,中国的教学注重词汇和语法知识的学习,而西方的教学则侧重于学习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其次,中国的教学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有时也在等待老师的答案,而西方的教学方法则是以学生为中心,提倡课堂互动。在中国,老师就像一个权威人物,学生听从和服从老师的指令,然而在西方老师的认为中国学生很被动。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很少参与课堂互动,缺乏质疑和了解。学生口头交流能力较差。因为中国的教学受到的是儒家对教育和学习的态度以及面子重要性的影响。这可以看作是一种典型的中式学习方式。
根据中国学习问题文化的分析,首先,不难发现中国的英语教材缺乏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注,或关注不多,而是更为频繁地运用中国语境;教科书注重中国文化而不是目标文化,使得学习者难以关注文化的重要性。其次,一些中国学生缺乏跨文化交流的自我意识。他们重视的是词汇和语法知识的学习,而不是口头表达技能。也就是说,中国学生没有足够的机会培养自己的跨文化能力。中西方学习风格有着明确的差异。中国学生依赖于教师,而西方学生则依靠自己的思维。因此中国教师应改变其在课堂教学上教授跨文化能力的思维。以下是为中国教师提出的有效教授文化的一些建议。
三、中国背景下教授跨文化能力的方法
如上所述,中国的语言课堂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学生的交流能力较差,缺乏参与,教师不教授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而教材中也缺乏有关文化的内容。一些跨文化语言学家发现在西方留学的中国学生缺乏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因此中国的语言课堂有必要教授跨文化交流能力。Hofstede(2001)提出了三点建议:意识、知识和技能。下面我们将讨论通过这三个阶段培养中国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并使之成为合格的跨文化交流者。
其次,人们在交往的时候需要掌握文化知识,足够的知识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对方的语言。人们应该了解自己的习惯,礼仪和特殊的象征。通过教科书教授文化知识可以促使人们了解自己的习惯,礼仪和特殊的象征。如第三部分所述,教材在教学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材可以看作为学生提供知识的资源和材料。然而,中国的教科书与标准评估的文化内容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因此,中国的教材应增加一些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最后,技能的培养是基于文化意识和知识的积累。这里的技能指的是练习。中国学生的积极性比比西方学生弱,而且课堂参与不足。他们听从于老师的命令。也就是说,中国学生的口头沟通能力较差。他们练习得越多获取的知识也越多。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跨文化活动帮助学生练习交际能,从而帮助他们熟悉其他文化。
四、总结
许多西方教师发现中国学生缺乏沟通的能力和课堂参与的意识,他们的口头交流能力很差,他们更喜欢通过自己的思考要求教师来回答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教科书缺乏文化内容。其次,教师也不教授学生文化知识。最后,学生练习文化知识的课堂活动很少。因此,Hofstede(2001)提出的三个阶段理论可以用来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首先,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了解自己和其他的文化――这可以帮助他们很快熟悉新的环境。其次,教师应该教授学生文化知识,教授他们礼仪和象征的意义。第三,课堂上应增加一些与培养跨文化能力有关的活动。遵从这些建议,学生们就可以成为成功的跨文化交流者。
参考文献:
[1]Alptekin,C.ELT期刊:在英语作为外语条件下的目标语言文化,1993:47:2,136-143.
[2]Canale,M.and M.Swain应用语言学:交际教学法对于第二语言教学和测试的理论基础1980:1-47.
[3]Cortazzi,M.,and L.Jin 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中的文化:文化的镜子:材料和外语课堂教学方法.剑桥大学出版社,1999.
[4]Gudykunst,W.沟通和文化:在民族语言身份中的文化差异.纽伯里公园,1989.
[5]Hofstede,G.文化的影响:比较价值观,行为,制度和组织的跨界.Sage出版社,2001.
【关键词】商务英语 口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中国企业在全球商业活动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对于商务英语的复合型人才也越来越受到欢迎。在众多的高职院校当中,大部分学校都开设了商务英语的课程,但是很少有相关学校可以有效的进行商务英语的口语教学,所以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对薄弱,这也是英语教育工作者应当思考的问题。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及商务英语口语教学的问题
1.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新概念,关于它的界定仍在不断讨论中。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它应由态度(attitude)、知识(knowledge)与技能(skill)三方面构成。笔者认为还应包括文化理解能力和交流能力。所谓文化理解能力,指的是在交流过程当中可以充分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存在的感知、情绪等差异,并以包容的态度进行交流;所谓交流能力指的是可以在有效克制文化背景差异的情况下,迅速的建立交际关系,解决出现的潜在的交际问题,达到最终的商业目的。
2.现在商务英语口语教学的问题。就目前的商务英语教学状态来说,口语是教学过程当中的弱项,其实不仅仅是在商务英语教学当中,在其他的外语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但是不同于一般的外语教学,商务英语的教学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便在工作当中有效地进行商务交流,达到既定的商业目标。实际上商务英语口语教学当中,最大的问题不是学生发音不标准,而是没有将英语当做一种工具加以利用,对自己的口语没有信息。因此应当从这个方面来解决目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弱的问题。
二、影响商务英语口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
1.主观因素。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历来接受的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都具备很强的发散性,但是西方国家更加注重思考的直线型,这就导致了在主观因素上中西方的不同。对于西方人来说,交流的过程当中更加注重具体事物的逻辑分析,但是汉语当中交流的过程更加注重对整体意思的概括。例如在语法当中,汉语的时间顺序是年月日,但是西方人的时间顺序则是日月年,中国人在听到表扬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谦虚的否认,而西方人更多的是欣然接受。这种传统教育造成的主观因素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客观因素。能够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的客观因素很多,简单来说可以分为制度因素、教育方式因素、社会导向因素三个方面。所谓制度因素,是由于目前学生进行英语学习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英语交流功能的使用,如果考试当中不考口语,那么学生就没有动力去学习商务英语口语;所谓教育方式因素,是由于我国教师在进行商务英语教学的时候,更加注重对英语和商务知识的灌输,不注重实际应用教育;所谓社会导向因素,是由于目前的社会风气大多是就业论,所以学生会认为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没有用,只要找到工作就行。
三、在商务英语口语教学当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1.突出学生在口语教学当中的主体地位。对于商务英语口语教学来说,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所以在上课的时候应当避免教师的填鸭式教学,采用更加灵活开放的形式,让学生开口说话。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让课堂的氛围更加轻松。通过采用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敢于开口说英语,也乐于开口说英语。同时应当积极的进行行为引导,在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课堂环节设计之后,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激励和教育,当学生不敢开口说的时候,应当给予及时的激励,对于学生口语所出现的错误,应当及时的纠正,在课堂教育完成之后,应当对学生的优点进行放大表扬,激发学生后续的学习兴趣。
2.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应当通过有效的方式来提升学生对于跨文化交流意识的认识,一般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例如可以模拟一个商务宴会的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文化背景的客商,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找到跨文化交流的重点和难点,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同时还可以借助于一些商务交流的失败案例,向学生说明这种商务活动当中对文化背景理解的重要性。
3.利用体验教学传播跨文化知识。体验教学是商务英语口语教学当中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的最大优点就是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不同文化之间交流存在的问题,以及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的成功案例。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学会国际商务礼仪,并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要做好体验教学,最好的方式就是利用一些影视作品进行讲解,一方面学生对这种方式比较感兴趣,另一方面,这种方式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有针对性的了解某些重要场景下的交流方式和交流特点。如果有条件,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方式开展教学。
4.充分利用实践机会,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学习语言最好的方式就是使用,同样要想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也应当使用实践的机会进行。鼓励学生参与英语演讲、英文歌剧排演、和外教交流等,有条件的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直接与外国人进行对话交流,或者是通过到相关的企业进行实践学习。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商务英语培训 跨文化交流 语言交流 非语言交流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进程已成为各国共识。近20多年来,中国利用外资取得了巨大成功。2002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引进外资最多的国家。中国的涉外商务活动发展迅速,使越来越多的涉外企业开始重视商务英语培训。商务英语培训是以语言为载体,把核心的商务内容放到其中;以企业商务人员和即将迈入职场的人员为目标,以商务活动中常用英语为重点的一种培训。其特点主要在于其培训的专业化、口语化和较强的针对性。
但当前的商务英语培训基本上都依照“英语+商务知识”的模式进行,这种模式是否足以培养能够成功从事跨国商务活动的必备能力呢?
一、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我们先来谈谈跨国商务活动的实质问题。从客观现实来看,跨国的商务活动从表面看是跨国交际活动,从实质看是人与人之间的跨文化合作与交流,因此跨文化人际交流的成败将决定跨文化商务活动的成功与否。
根据Baguley的定义,商务交流是一种有目的的社会技巧,从本质上讲有语言和非语言形式的双向交流过程。Varner and Beamer还进一步补充到,商务交流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所谓跨文化交流是发生在当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是来自不同的商务文化背景的时候产生的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双方交流的障碍尤其突出,当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是来自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可以想象交流是多麽困难的一件事。Gibson也分析到,如果交流双方之间有太多不同的“文化干扰”,交流随时都可以被中断。
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对商业活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有效的交际是跨文化商业活动的出发点。
二、跨文化交流的前提
跨文化交流通常包括各种经济商务主题。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商业人士应该对不同的文化价值保持相应的敏感度,以此来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帮助商人在不同国家文化的环境中交流成功。因而,理解文化对跨文化交流培训是重要的。
西方人与中国人之间有着较大的文化差异,可分述如下:
1.寒暄方面
美国文化强调“人事分离”,感兴趣的是实质性问题。因此他们谈话涉及不相干的事情及了解对手的时间很少,短暂的寒暄后即交流与工作相关的信息。此外,美国人幽默感强,爱开玩笑。
2.交谈方面
强调时间表“专时专用”,注重直率和讲实话。再者喜欢反驳,公开表示其反对意见。
3.思维方面
美国人往往把复杂的事情分解成一个个较小的问题。大任务由一系列小的任务堆积而成,比如提出价格,包装,交货等等问题,再依次解决。
三、跨文化交流的内容
交流既包括语言的交流也包括非语言的交流。
1.语言的交流是相当重要的
在语言的交流中,交流者不仅需要个人语言技能,如听、说、 读、 写,而且需要更多的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技巧,如谈判、演示和说服等技能。商务英语培训应该把这些技巧贯穿于整个训练,尽可能设计一些模拟交流场景帮助训练者应用这些技巧。
(1)谈话技巧(Speaking Skills)。当非英语母语交流者用英语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交流者之间进行沟通时,有效的谈话技巧十分重要。因为这种场景的交谈不仅要求通畅流利和准确达意,而且还应讲究一定的效率。Adair特别强调了以下六个标准:清楚、 准备充分、 简单明了、 生动幽默、 表达自然、简练有效率。以上六点是给培训者提出准备谈话交流的明确标准,培训师应帮助他们用以上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谈话,在充分练习后进行点评,详细分析以上哪点做得更好,哪几点还需要改进。
(2)演示技巧(Presentation Skills)演示在现代社会中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表达方式,如产品演示、会议演示、个人总结演示等。在商界中,各种形式的演示都被看作是一种十分有效率和灵活的交流方式。当然,这种演示交流往往既要求语言符号也包括非语言符号的交流技巧。许多商务人士发现,工作的成功绝大多数取决于他们能够组织好自己的观点并且有效地演示表达出来。因此,要想让培训者领悟这些演示技巧的精髓,应该在课堂上提供给培训者进行演示的机会,并且留心观察,帮助培训者找出演示中存在的交流技巧的问题,培训者应从亲自锻炼中掌握演示这一重要的交流技巧。
(3)高级的谈判技巧。(Negotiation Skills)谈判是一种双方或者是多方为了解决问题,达成协议而进行的商谈和商讨的过程。谈判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如:建立商务关系,同意进行谈判,交换信息,提问,选择,提出条件,商谈,达成一致和总结等。培训者必须明白谈判的任一阶段都可能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文化中,谈判的技巧均有所不同。为了帮助培训者顺利展开谈判,应该在分析各国文化对谈判影响的基础上,多对他们进行模拟谈判的训练。
培训师可以要求培训者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模拟谈判,一组是英国商人,另一组则是中国商人。在交流时,培训者应该充分考虑到英国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因为英国是high IDV(individualism),low PDI(power distance)的文化,中国商人应当更多尊重英国商人的个人权利和决定。他们可以畅所欲言,充分表达想法,因为清楚直接的交流是low PDI英国文化的体现。
2.非语言交流所包含的信息往往比语言更直接,两者相互补充,密切联系
(1)面部表情。在东西方文化中,东方人比较含蓄,面部表情也不习惯过于直露;而西方人则较为直率,喜怒哀乐较易表现在脸上。比如美国人认为微笑是一种积极态度的表示,而日本人在商业谈判中几乎很少微笑,只有谈判已近成功的尾声时才会展露笑容。日本人甚至会把随意的笑视为是不严肃甚至是嘲笑。再如眼神交流,美国人把直接的眼神接触视为诚实坦率的表示,闪移不定的眼神意味着不诚实和没礼貌,而日本人却认为不直视对方的眼神是表示尊重和谦逊。
(2)身体姿态。身体姿态,包括手势在内,在不同文化中差别是很大的。无意中做出的体语或手语,都可能导致交际的失败。如我们大家熟知的“OK”手势,在美国表示“行,可以”,而在法国,这个手势的意思正相反,意味着没有价值的“零”,而在日本则代表“钱”。显然,在与不同文化的人们进行商业交际时,这个手势不可以滥用。又如见面时的体语,美国人可能会与对方拥抱,或拍对方的后背表示友好,中国人和日本人一般是难以接受这样的见面方式的。再如中国人喜欢翘二郎腿,而中东地区的人会认为这是极大的失礼行为,因为他们认为脚底是人身体最低的最肮脏的部位,向谈判对方露出脚底无异于贬低和侮辱对方。
(3)空间与相互距离。个人空间的大小,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约定俗成。与东方人交谈的西方人,常常会觉得个人空间被入侵。研究者发现,美国人认为4英尺~12英尺是在正式场合进行洽谈的合理距离,而亚洲和阿拉伯文化中则较少考虑私人空间问题,他们会认为越近的距离会使关系越亲近。因此美国人与日本人谈话,很可能在无意中被日本人的“紧追不舍”逼得节节后退,造成喜剧般的效果。
由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企业的跨文化交技能力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尤为重要,商务英语培训作为提高企业跨文化交际能力一种有效的途径应该得到企业管理者,企业员工,以及对跨国贸易感兴趣的朋友的重视。
参考文献:
[1]Baguley, P.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for Modern Business[M].Berkshire:McGraw-HillBookCompany,1994
[2]Varner, I and Beamer,.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Boston: Irwin McGraw-Hill,1995
[3]Janch,F.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An Introduction(3rd)[M].California:Stage Publications.Inc,2001
[4]Gibeon,R.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关键词】跨文化;文化;交流;商务英语
说到跨文化这一概念,那就不得不先说文化的定义,有了各种不同文化的产生才使得了跨文化现象的出现。文化是一种塑造了我们世界的力量,它对跨文化来将具有相当大的历史作用。
在十九世纪时期,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对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作出了相应描述。他认为我们从野蛮人逐步变为原始未开化的人,随后西方文明出现与传播才使整个世界出现了所谓的整体文明。同时,现代的人们认为文化必须包含种族﹑社会阶层﹑同种文化的民族﹑国家﹑地理区域﹑职业﹑学校﹑社会群体﹑性别﹑等因素,即它需要一个社会区域人口大到足以自给自足或者是在不依靠外来人员帮助的情况下产生下一代。总之,文化是在人和人类的各种活动与社会关系中产生的。
那么我们再看所谓的“跨文化”这一概念。跨文化的定义是: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适应。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来看,旅游和商品贸易促进了不同文化地区及人群的沟通交流;战胜与征服其他民族促进了相对较强民族的发展;他们都为文化间差异的相互吸收与融合奠定了基础。此外,殖民主义﹑西方帝国主义和国家间的矛盾冲突也从一定方面促进了“跨文化”交流。
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上来讲,跨文化不仅促进了各国文化间的交流,更从本质上促进了两种文化的发展,增进了两种文化民族间的感情。在跨文化现象的发展过程之中,全球化和它的伴随物起了积极的作用。政治﹑经济的全球化缩短了人们到达某地的时间和距离,加快了速度,同时从量的层面上加强了各地间的沟通。全球化的过程中,商品和文化产品的流通增加,西式的消费主义观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传播。在此期间,文化的全球传播和均化作用被视为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和新的宗教﹑消费主义的结果。
在全球“跨文化”现象的发展中,有积极的文化意义同时也有他消极意义的表现。例如:二战时期日本对中国实施了残酷且无人道的;卢旺达种族的绝灭;科索沃战争;神圣土地上的巴以战争,这些都是跨文化想象的消极表现。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各民族的种族认同感的增强和他们对本民族自身文化的保护。这些都是跨文化现象的表现。
在跨文化的发展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正是因为各民族文化产生的背景(如:经济基础、人文素养、地理条件、风俗习惯)不同,所以各种文化间必然存在很大差异。例如对龙和凤的认识,中西方就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在中国的文化当中,龙和风是神圣的形象,在原始的古代他们还被当做图腾供奉。传说中龙是能兴云降雨的神奇动物,龙凤指才能非常优异的人才,龙虎则比喻豪杰志士,总之龙凤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非常神圣而且值得我们崇拜的动物。然而在西方文化中,龙和凤却是另一种象征。西方的龙和凤是罪恶和邪恶的代表,他是邪恶的,让人不喜欢的;而西方的凤是代表再复活的意义。在英语中,龙所引起的联想和龙在中文中引起的联想是完全不同的。又如在中国的文化当中朋友过生日大家一起出去吃饭都是过生日的这个朋友付钱,而在西方情况就完全不同。以前就有个留学生因为朋友过生日而陷入了尴尬的局面。在他的外国朋友过生日那天,他们一大伙人一起出去吃饭为朋友庆生,大家都吃得很开心,可是在吃完饭结账的时候却出现了窘事。原来在外国人们过生日请朋友吃饭大家都实行AA制同时还要把过生日的那个人的钱分摊下来付账。可是这个中国留学生不巧出门时走得匆忙,身上一分钱也没带,这可把他尴尬得面红耳赤的。可见这就是文化的差异呀!所以在跨文化的学习实践中,我们不得不说,一定要仔细了解各国的文化差异,以便能正常、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 ,我们还必须弄清楚什么是概念化的文化。所谓概念化的文化是指一种普遍的、到处渗透的`被一群人所拥有的东西。他可以使我们学到的`掌握到的思想和行为。同时,这些思想和行为又必须是能传输的,同时还必须具备相应的文化身份认同。
在跨文化现象中有很多与之相关的概念是需要我们了解的。,例如:亚文化群是指在一定阶层、种族、地理区域范围内,包括相对多人数的,存在于主导文化之中的一个群体。共有文化是指公正地存在于一种文化之中的另一种文化,包括行为上的参与、说同样的话。亚组又指的是存在与主导文化中,依靠主导文化的群体,它包含相对少的人和具有暂时性的成员资格。而参照组织的是人们渴望成为其中一员的任何一个组别。
【关键词】电影;跨文化交际;教学
中图分类号:J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1—146-02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际文化交流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跨文化交际主要指不同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的过程。如何更好的将跨文化交际引入课堂,实现有效教学,这非常值得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探讨。跨文化交际涵盖面非常广泛,而电影作为西方文化传播的一种媒体,反映西方文化的各个层面,折射出西方的历史文化、伦理道德、社会各种体制等,是我们了解西方文化最形象生动、最全面概括、最简便快捷的途径之一。。作为教学辅助方式,电影正好可以成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文化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里产生的,因此文化的产生必然要依托一定的背景,脱离背景的跨文化教学是苍白无效的。正如人类语言学家马里诺斯基曾认为“语言和环境互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语言只是跨文化交际冰山之一角,语言的学习需要语境,跨文化交际教学,更需要一个文化背景。电影作为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作为新型的视听教学辅助媒介运用于跨文化交际中,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辅助理解文化,搭建交流平台,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章浅析了电影、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含义,以及电影中折射出来的人文价值观、历史文化、教育文化三个方面,探讨了电影在文化交际中的积极作用。
一、电影与跨文化交际的内涵
电影是人类科技发展的产物,是随着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门现代艺术。我国劳动人民在很古以前流传的皮影,可以说是现代电影的先导。现代的电影于十九世纪在法国诞生的,而美国人认为电影是爱迪生发明的,法国人则认为电影是卢米埃尔兄弟的专利。电影的发明本身就是各国人民智慧的结晶。电影按照不同的分类法,可分为悲剧、喜剧、伦理、纪录片、科幻片、动画片等多种类型,同时电影涉及文学戏剧、语言文字、摄影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电影的主题,即表达给观众的思想内涵,可谓包罗万象,从人性的解放、爱国主义、忠贞的爱情、到感人的师生情缘。由此可见,电影的包容性极强,可以承载各个方面的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理想辅助材料,同时电影的高科技视听效果,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积极性。
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目的就是让中国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特点和精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加深对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理解,促进文化交流。德国学者米夏埃尔·蓝德曼在《哲学人类学》中说:“自然的人是不存在的,甚至最早的人也是生活在某种文化中。”因此跨文化交流的核心是去了解文化,才能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跨界交流。而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至今还没有一个严格和精准的定义。从广义上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的文化就是将广义的文化进行细分,选取的角度不同则分类也是林林总总。简单的从精神财富来说,包括思维方式、信仰习俗、心理状态等内容;物质文化指人类改造或适应自然的能力、过程及其成果,如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无论广义的还是狭义的文化,只有学生习得了,并运用于交际,这才是教学目的。为这一教学目标,将电影引入课堂,正是因为前面所述的电影的主题和多种艺术表现形式都是涵盖在文化的范畴里,可以使其作为教学辅助材料,进行有效教学。
二、电影辅助跨文化交际的三个方面
从电影与文化之间的内涵,不难看出两者具有的共通点很多,其中电影与价值观、电影与历史、电影与教育之间都存在着某种文化关系。电影可以通过电影主题、人物设定、曲折情节、特定场景等直接或间接地呈现这些抽象的文化。
(一)电影与价值观
国家民族不同,反映出的社会的意识形态不同,个人价值观亦不同。这会影响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秉持的态度,或支持,或反对,亦或中立。而文化的交流不是将价值观的差异放大,相互对立排斥,而是要通过沟通,消除隔阂,达到相互理解尊重的目的。中国有东方特色的社会意识和表现形式,代表有中庸思想、群体意识、以和为贵等价值观。同样在西方国家,他们也经历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社会意识和价值观与中国在很多方面都截然不同。韦森在《文化与制序》一书中曾写道,“西方文化——无论是英美文化,还是直接承传了古希腊和罗马文化精神的欧洲大陆诸国的文化——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个人主义文化”。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演进出来的一种观念,是西方价值观的核心表现。卡尔·波普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一书中有过定义,即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相对,与利他主义相对。但是这不同于中国学生通常理解的以自我为中心和完全没有大局观念的自私自利,而表达的是处于组织约束条件下的,在大环境下的自我个性解放,独立的成熟的感情。由于西方价值观受希腊神话影响较大,展现个人主义的电影往往取材希腊故事或希腊英雄,其中以特洛伊战争最为脍炙人口。据统计关于这个主题的电影有六部之多,拍摄较近的是2004年由沃尔夫冈·彼得森导演的《特洛伊》(《Troy》)。电影以庞大的恢弘气势再现了希腊英雄们的骁勇善战,其中男主角布拉德·皮特扮演阿克琉斯,恰如其分表演出的英雄形象,不仅是女学生们津津乐道,同样也是男学生们学习崇拜的偶像。学生们乐于接受的事务,在富有兴趣中的积极自主学习,就会更容易理解西方社会中的个人主义,尊重西方遵循的价值观,逐步增加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电影与历史
历史文化是学生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知识组成部分。我国在小学义务教育阶段中就开设有历史课程,足以说明它的重要性。增加西方历史知识,了解历史事件,对外语学习者掌握词汇、使用习语、明确语义背景对促进良好交流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导演在制作电影时,为了让观众对画面有真实感,增加电影的生动可观赏性,大都会力争还原历史场景,而现在的高科技模拟数字技术也是为还原历史而锦上添花。电影中宏伟的故事场景,带有历史印记的衣服服饰,特定的建筑、音乐等等,无不展示出那个时期的历史文化。学生结合影片重温历史课,感受特定历史里的文化,不断加强对知识的认知度,逐步加深对美的感受度。
反映历史的经典影片很多,其中著名的是美国好莱坞电影《乱世佳人》,曾一举获得十二届奥斯卡八项金奖,是电影史上获得巨大成功,至今久演不衰。故事就是发生在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前夕,女主角斯佳丽和男主角白瑞德之间的曲折爱情经历以及描述在战争期间他们的生活种种变化。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这部电影,主题看上去是在描写男女爱情故事,但是影片大量呈现各种历史和战争场面,或许“隐藏着的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奴隶主文明逐渐走向没落的一曲无尽的挽歌,”一场美国血雨腥风的历史变革。同时,故事题材选取的背景是从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到结束的整个时期,直观生动的电影可以营造真实感,比起呆板的历史书更能触发学生对这场历史战争意义的思考,间接的就达到了教学目标。其次,电影中演员的服装、衣帽、场地布景等,都反应出十九世纪美国的时尚元素,毕竟女主角斯佳丽可以算是当时的时尚先锋。这些都可能较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在战争期间美国人的生活习惯、民族习俗的理解。在电影中,台词语言不仅是语言学习者有机会在真实的语境中感知语言魅力和恰当的使用,也可以感受语言的时代性和历史感。After alltomorrow is another day.这句话单看很普通,但在电影的语境里,它就成为了经典话语,不仅激励了曾经的女主角斯佳丽,若出现在真实的跨文化交际语境中,就可能会让倾听的交际者感到心灵神会的一种鞭策和鼓舞。
(三)电影与教育
教育是体现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民间祭祀的秩序为天地君亲师,尊师重道,可见教师的地位是很崇高的,有时甚至是人为的拔高,这也反映出教师与学生存在的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在西方国家,教育思想根源可能受,如基督圣经影响,可能受思想家影响,如柏拉图,也可能受文化流行趋势影响,如文艺复兴运动,诸如此类,使得西方的教育理念与中国的思想大相径庭。近代西方的教育现状是趋于平等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学生如何去理解这种文化差异,同样电影也有关于这方面的影视题材,如《心灵捕手》、《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音乐之声》等等。其中的经典电影《心灵捕手》讲述的是诺贝尔数学获得者蓝布教授与心理辅导老师尚恩共同努力将一位桀骜不驯又胸怀奇才的年轻人维尔逐步引导到人生正轨的感人故事。这部影片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影片,深受观众喜爱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教师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心里辅导老师尚恩面对如此自以为是又咄咄逼人的学生,没有歧视,没有放弃,也没有摆出师者高高在上的姿态,而以平等的、真诚的、睿智的与学生沟通,深刻的去理解学生内心世界。他们的交流过程逐渐发生变化,两个人由初见时的抵触对立改善为惺惺相惜,身体相互拥抱,心灵也逐渐靠近。这就是尚恩老师把他的学生平等的当朋友来对待,以调整学生的心理为主要,自然的忘却自己的年龄和身份,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沟通理解氛围,最后自然也达到辅导心理的效果。教育思想可能比较抽象,通过这样对影片直观的欣赏和解读,或许可以让学生有具体的一次心灵旅程,从而加深对西方文化差异性的理解,或许能让学生有所触动,还能从中借鉴一些思想。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学 文化缺失
一、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含义及重要性
Larry A.Samovar,Richard E. Porter等人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时所发生的一切,就是跨文化交际”(王春晕,2001)。李建忠则把跨文化交际简练地定义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李建忠,2002)。根据以上的定义,跨文化交际涉及世界观、价值取向、文化传统、心理因素、行为规范和交际语境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际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奥运会和世博的成功举办,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愈加频繁,跨文化交流也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于身处地球村的现代人来说,了解并熟悉异质文化对于更好地实现个体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创造社会财富,推进社会发展和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不可避免地要依托语言交流加以实现,换言之,语言和文化之间关系十分密切。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语言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蕴藏着该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心理因素、行为规范等。剥离了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的语言,即使有规范的形式,也未必能发挥传递信息的作用。因此,如果我们不了解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仅仅具备掌握该民族语言的能力,就会发生交流障碍、交际失误。反过来说,越深刻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哲学、艺术和建筑等方面情况,就越能正确了解和准确地使用这一语言。美国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柏格说过,“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陈祖福,1997)。果真如此,我们培养的学生将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三、目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存在着语言教学和文化教育严重脱节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教授语法和词汇作为外语教学的重心,忽略文化教育。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结构主义语言学为教学法提供了科学依据。后来的教学便长期以语言形式为主,使其成为完全脱离社会文化语境的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虽然经过多次修订,大学英语教材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入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涉及的文化内涵,但是鉴于每个单元内容过于繁杂及课时有限等现实情况,教师们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达到应试目的,往往采取精讲词汇和语法,弱化或忽略词汇、习语、篇章等所蕴含和传达的文化信息,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常常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几乎每个具有基础英语水平的学生都知道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却很少有学生能比较完整准确地讲述它的来源及习俗。事实上,许多旅居英语国家多年的人士,即使在对英语应用自如的情况下,也难以和英语国家人士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交谈,个中原因在于对其文化的了解和理解不够深刻,而这和中国的传统英语教育方式是密不可分的。
2.外语教学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其社会意义及语用意义。由于没有充分意识到不同的语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同时又担心外来文化的渗透,我们的教材中大量充斥着外国语境被转换成本国语境,强调本族文化的标准和价值的现象。课堂教学时间大都用在语法规则和句型操练上,且情景对话中也不乏大量文化禁忌(李静,2004)。忽视了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和交际语境,模糊了书面语和口语表达的区别,导致课本上的书面规范语言被不加区分地用于日常口语交流,从而造成交流障碍和误会,出现了所学和所用相脱节的后果。例如,我的一名学生曾在和外教交谈时用nippers来表达“钳子”之意,而外教则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单词。一番解释说明之后,方了解到英美人士日常多用pliers一词表达此意。因此,简单地进行单词含义的教授远远不够,更需要对单词的使用习惯和交流语境进行说明。再如,我曾经在和一位在华从事英语教学的美国朋友通信时写道:“You had better present the second question before the first one.”朋友在回复中指出,虽然他理解我是出于善意,但是在向他人提出建议时,最好采用“It might be better(for you)to...”或“You might as well...”等句式,因为前者常用于长辈对晚辈,且多带有“命令”、“责备”之意;而后者则显得更为委婉礼貌。一个外语表达很流利的人,往往背后隐藏着一种文化假象,使人误认为他同时也具有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他的语用失误,有时令人怀疑是一种故意的言语行为,导致冲突发生的潜在的危险性也较大。
3.注重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忽略英语思维模式的训练培养。有些人将外语的听、说、读、写四会能力视为跨文化交际的全部。四会能力固然重要,它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基础,但是它远不是问题全部。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交流对象、交流场合和交流方式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了解英语的表达方式和文化禁忌,有时候交谈内容更加重要。仅能够运用语法上正确的外语,并不足以与外国人打好交道。很多中国人即使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也总有一种与外国人交谈不尽兴的感觉。归根结蒂,他们只学会了英语语言的形式,却忽略了对英语国家人士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和行为准则的了解和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史晓慧,2005)。
四、解决英语教学问题的对策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因而,针对当前我国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影响培养成功的跨文化交流者的问题,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变现状,从而将跨文化交流的障碍减少到最低限度。
1.结合课本介绍词汇的文化内涵,把握中外文化差异。词汇教学不仅包括简单的词语用法和搭配的教授,也应该涵盖词汇蕴含的极为丰富的各种文化信息。词汇的产生、发展、消亡和新陈代谢是和它所运用的时代紧密相连的。词汇提供了文化发展的信息,文化发展的过程又对词汇的意义产生影响。如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关于英汉习俗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as 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教师应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进行有意识的跨文化教育。
2.充分利用多样的形式和手段在教材和教法中介绍文化背景知识。(1)把文化背景知识放在课文讲解部分加以介绍,使文化知识和具体语言素材融为一体;(2)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布置他们在课前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等资源查找课文涉及的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并鼓励他们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3)针对课文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可以借助电影、录像等生动直观的音像资料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
3.引导学生在读文学作品、报刊,观赏英美影视作品时留心和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资料。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了解国外社会情况主要靠间接地阅读有关的材料。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的脾性、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方面最生动、最丰富的窗口。阅读报纸杂志、观赏英美影视作品是了解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动态,各种社会问题、社会关系的最直接、最直观的途径。关键是如何阅读、如何观赏,如果仅仅是停留在词汇的积累和故事情节的欣赏上,那就会收效甚微。
4.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语言运用是否恰当。教学过程中经常被忽视的是词义相近的词汇之间的细微差别,但这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语言运用的恰当和语言形式的正确同样是十分重要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师自身的语言功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的方式之一是让学生编对话,设想自己是什么人,谈什么事,这就涉及角色身份。要引导学生注意自己的角色,对于语言形式正确而不符合角色身份的话应该指出来,使学生逐步获得“社会语言学方面的敏感”。
5.遵守文化规则,培养跨文化意识。沃尔夫森(N.Wolfson)认为“在与外国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言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比,违反文化规则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颜小娜,2005)。例如:
A:Thank you for spending the whole morning with me visiting the library.(你花了一个上午时间陪我参观图书馆,太感谢了。)
B:It is my responsibility.I’m your assistant teacher.(不用谢,这是我的责任,而且我是你的助理教师。)
外宾出于礼貌和真心而说“Thank you”,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中方的答话“It is my responsibility.”却只是符合汉语语言环境的言语行为,是一种谦逊的回答。外宾会理解为:不用谢,我是没有办法才这样做的。外宾期待的回答应该是“It is my pleasure.”。很明显,他们的交际没有成功。因为双方文化背景相异,价值观念不同,对话语的理解也就不同,结果未能正确判断其话语的目的而犯了“文化错误”,导致交际失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关键是不断增强跨文化意识。教师应当将教学置于跨文化交际环境之中,即在英语课堂上,着眼于对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使得他们在使用英语时能遵守英语语言规则及文化规则。
五、结语
了解并熟悉异质文化,注意语言的语用含义,有利于我们克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障碍,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靠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两方面的结合得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文化教育对于语言习得的重要性,利用多种方式方法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文化敏感度,从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建忠.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几种要因[J].外语教学,2002.
[2]陈祖福.接时代的挑战,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7,(3).
[3]李静.关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6).
[4]史晓慧.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谈外语教学的改革[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文化差异
一、概述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中美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越来越密切,这种跨文化交流对两国的社会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中美两国存在着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文化底蕴,人们在语言、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社会规范、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众多方面的差异,在使用英语交流时很容易出现彼此不理解、误解和曲解的现象,即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从而对中美跨文化交际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跨文化语用失误
(一) 跨文化语用失误的定义
跨文化语用失误是语用规则迁移所造成的。具体说来“说话者不自觉地违反了交际规范、社会规约,或者不合时间空间、不看对象,不顾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场合等违背目的语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使交际行为中断或失败,使语言交际遇到障碍,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或达不到完满的交际效果,这样性质的错误就叫语用失误”(孙亚,戴凌,2002)。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的确会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相互理解与社会生活中的和睦相处带来极大的困难,使人们烦恼苦闷,或彼此误解,极大地阻碍了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开展。
(二) 跨文化语用失误的分类
根据英国语言学家Jenny Thomas的观点,跨文化语用失误可以划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两大类。Thomas认为,语用语言失误的出现通常是由于外语学习者违背形式恰当的原则,使用错误的语言形式去表达正确的言语行为;或者是由于说话者或听者错译语言信息,尤其是错解话语的语用之力,即不知道言语行为想要表达的意图或修辞力量。有时语用语言失误还指学习者将本族语对某一词语或结构的语用意义套用在外语上造成的语用失误。
社交语用失误,它是因为语用者的社会文化能力欠缺所致,是语用者未能完成交际场景所要求的言外行为造成的。具体说来,社交语用失误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犯的语用错误。牵涉哪些话该讲哪些话不该讲、人际关系的远近、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等,与人们的价值观念有关。如下面这个例子,一个中国学生相向他的美国美国朋友借一本杂志看看,他这样说到“Would you be kind enough to lend it to me?”。中国学生这种过分礼貌的借书方式一定会让他的美国朋友感觉很不舒服,因为这种请求方式只适用于不熟悉的人或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但是在这位中国学生希望把自己摆在一个较低的位置来表达对朋友的尊敬。典型的中式思维和美国的社会价值观碰撞,从而产生社交语用失误。
三、中美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原因
中美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主要是中美两国文化的巨大差异造成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值观的差异
首先,中国文化崇尚群体主义,而美国文化重视个人主义。在中国,人们之间相互信赖,团结合作,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矛盾时,集体利益总被放在首位。在衡量个人行为时,往往是以道德为准则,注重和谐、群体利益的维护,这与美国文化截然不同。美国人崇尚个人自由,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的实现及个人利益的追求,
第二,中国文化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等级观念,美国人更注重个人权益,追求人人平等。在中国,晚辈见到长辈为表尊重要主动打招呼;学生要做到尊敬老师。而美国文化中等级观念淡薄。子女对父母、学生对教师都直呼其名,子女可以与父母争论问题,或提出自己个性主张。 (二)社会风俗习惯的差异
在社会风俗习惯方面,中美双方也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中国人见面聊天时喜欢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及子女情况。而美国人却认为这些方面属于个人隐私,尤其询问妇女的年龄会被认为是缺乏教养的不礼貌行为。由于谐音的缘故,中国人喜欢数字6 、8 、9,而讨厌数字4。而美国人认为13 是不吉利数字。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当受到称赞或表扬时,中国人会说“不、不”,“也不行”或是“哪里,哪里”之类的谦虚之词,这种自我贬损会让美国人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判断。与此相反,美国人会连声感谢,喜不自禁。
(三)宗教信仰的差异
宗教信仰也是中美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佛教和道教有2000年的历史,其思想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中国人,更深深地植入到中国文化之中,对中国的语言词汇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其中相当一部分的成语都是与佛教有关的,例如“半路出家”,“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等,这些词语如果单单从字面上来译成英语的话,会让美国人无法理解。同样的,作为美国的主流宗教,基督教也深刻地植入到了美国文化之中,“上帝”(God)这个字代替了“佛”在中国的意义,一些习语和谚语也与这个上帝有关,如“God sends fortuneto fools”(傻人有傻福),更常听到的就是:“God blessyou(愿上帝保佑你)!”
可见,中美两国在语言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性格特点、交际模式、宗教信仰以及社会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在遇到的现象﹑事物和行为的评价和解释是建立在本国文化的基础之上,他们往往用自己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其他民族的行为,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民族或群体的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社会语言规则更加真实,更加正确,这常常给交际者带来困惑,甚至会使交际双方产生误解和冲突,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四、避免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的一些建议
(一)学习彼此文化,增强文化共识。
首先要了解中国本国的文化,熟悉本国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同时也要了解美国的文化。最后要把两种文化进行比较,找出差异,增强文化共识,并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意识地避免语用失误。
(二) 增强文化适应能力。
当进入一种新的文化环境中,我们很有可能经历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应,甚至可能遭遇误解会冲突。因此我们应增强在陌生文化中的调整和适应能力。首先要增强对文化的敏感性,关注各种文化现象。其次要消除文化偏见,不要带着文化偏见去和彼此交流。最后,要灵活的对待不同文化现象,提高文化宽容度。一旦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不可避免,一定要灵活处理,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容忍对方无意识的冒犯,从而避免误解和冲突的产生。
五、结语
随着中美跨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两种不同的文化必将发生激烈地碰撞,人们在交往时不可避免地产生诸如误解、曲解、文化冲突等问题,跨文化语用失误现象也随之出现,给两国的交流带来极大的障碍。然而只要我们增强跨文化意识,深入的了解彼此的文化,增强在不同文化中的适应能力,提高对不同文化的宽容度,我们相信中美两国的交流一定会向更高、更深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